妙手绝技:中医疗法与文化内涵(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02:06:45

点击下载

作者:乌日克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妙手绝技:中医疗法与文化内涵

妙手绝技:中医疗法与文化内涵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妙手绝技:中医疗法与文化内涵作者:乌日克排版:辛萌哒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01ISBN:9788523695415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妙手绝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百病神针针灸疗法

自从我们的祖先伏羲氏创立先天八卦,并依照此理论认识人体穴位,使用最原始的针灸、刮痧等方法治疗疾病,因此针灸疗法可以说是在先民最初认识基础上最早应用于治疗疾病的方法,可谓中医之祖。

针灸经过历代完善发展,成为我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不仅具有广泛的适应证,还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

针灸是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祖国医学的一部分。千百年来,对维护健康,有着卓越的贡献,一直为广大群众所信赖。伏羲创八卦开穴治疾■ 盘古塑像

相传当天地还没有分开的时候,宇宙的景象就只是黑暗混沌的一团,好像一个大鸡蛋。我们的老祖宗盘古就孕育在这个大鸡蛋中。

盘古在大鸡蛋中孕育着,成长着,呼呼地睡着觉,这样一直经过了18000年。有一天,他忽然睡醒了,睁开眼睛一看,前面漆黑黏糊的一片,什么也看不见,闷得人心慌慌。■ 古人类生活场景

盘古感到很难受,心里一生气,不知道从哪里抓过来一把大板斧,朝着眼前的黑暗混沌用力一挥,只听得山崩地裂似的一声响,“哗啦!”大鸡蛋突然破裂开来。其中有些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另外有些重而浊的东西,沉沉下降变成了地。

后来,盘古又把混沌的整个宇宙世界开了七窍,天地阴阳二气融合,于是人类和万物开始诞生了。昆仑山 我国第一神山、万祖之山、昆仑丘或玉山。古代神话认为昆仑山中居住着一位神仙“西王母”,人头豹身,由两只青鸟侍奉。是道教正神,与东王公分掌男女修仙登引之事。女娲炼石补天、西王母蟠桃盛会、白娘子盗仙草和嫦娥奔月等都与昆仑山有关。

从人类诞生到新石器晚期这段漫长的岁月中,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混沌未开、纯朴天真、无私无欲、顺其自然的状态下,大家白天生活在森林、草丛中,饿了便摘野果、挖草根为食,渴了则饮山泉河水。晚上便在山崖洞穴中群居。

此时,在西北昆仑山以南,有一片极乐的国土,叫华胥氏之国,国中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有一次她到风景美好的名叫雷泽的大沼泽去游玩,突然看到泽边有一个圆圆的大大的痕迹,心中很奇怪,又感到很有趣,走上去就用力踏了一脚,顿时像醍醐灌顶一般,心中大动起来,陡然有一条长虹从天上下来,绕着她的身子转了一会儿就进入了她的身体,她于是怀孕了,后来便生下了我们的祖先伏羲。■ 伏羲像

由于大家都认为伏羲是天帝下凡,便尊伏羲为首领,而且有了天帝的概念,大家就感到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上天在监视,于是便规范自己的言行,这样逐渐形成了好坏美丑、善恶荣辱等自我意识和文化观念。

伏羲对人民的贡献很大,他带着人民开始了最原始的生产,并且教会了人民很多文明知识,而且他苦苦探索如何能让人民生活得更好的办法。

伏羲在麦积山西北的卦台山上仰观俯察时,突然从渭河北岸九龙山之阳的龙马洞飞出一匹龙马,身负图案,飞落在分心石上,伏羲看到后,顿悟出世间之事原来只是阴阳而已。

于是,伏羲用白点表示阳,黑点表示阴,用阴、阳符号来区分男女性别,日、月、白、昼,表现宇宙自然、地理、气候、天文、人与自然环境、人体形态、脏腑、表里等,从此创立了太极、阴阳、五行、八卦学说。针具名,为砭石 即以石治病,也可以理解为“可以治病的石头”。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砭术源于石器时代,是中医的六大医术之一,砭、针、灸、药、按跷和导引。砭石中又以泗滨砭石疗效为最佳,这是由于泗滨砭石的物理特性决定的。

这种思想也从相互消长的发展中形成并奠定了古中医的理论构架,从而促进了中医药学的开端。《帝王世纪》记载:“伏羲氏……乃尝百草而制九针,以拯妖枉焉”。伏羲尝百药创建了我国最早的中药学,天水自然地理湿润,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是野生药材生长得天独厚的天然药苑,天水山川有约600余种中草药,市场流通的常用药约400余种。

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采摘野果、根茎、花、叶为主要的食物,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感风寒,中酷暑,食毒物,各种疾病随时发生。以伏羲为代表的我国先民,经过无数次的尝试,初步总结认识了生长在阴湿和阳坡地带,各种常见植物的药用价值,形成了我国最早的中药学。

当时人们都住在阴暗潮湿的山洞里,与野兽搏斗过程中,难免发生风湿和伤痛,他们除祈祷鬼神外,很自然会用物去揉按、捶击痛处以减轻痛苦,或用一种楔状石块叩击身体,或放出一些血液以缓解疼痛,这样就逐步创造了以砭石为工具的医疗方法,这就是针刺和刮痧的萌芽。■ 医书上记载的中草药《山海经》记载有“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箴”,这是我国远古人类以砭石代针治病的佐证。九针 针具名,为9种针具的总称,即镵针、员针、鍉针、锋针、铍针、员利针、长针和大针。《灵枢·官针》:“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指出九针的形状、用途各异,据情选用,方可去病。

伏羲氏把石头磨制成各种形状的石针,用以刺激人体阴经和阳经某些部位达到治疗的目的。虽然九针在此时尚无明确的名称,但伏羲既以制出石针,最初的经络、穴位等在当时已经初现端倪。因此,伏羲被我国后世医药学界奉为医药学、针灸学的始祖。

灸法产生于火的使用之后。人们发现身体某部位的病痛经火的烧灼、烘烤而得以缓解或解除,起初用兽皮或树皮包裹烧热的石块、砂土进行局部热熨,后来发展以点燃树枝或干草烘烤来治疗疾病,通过对比总结,发现艾叶具有易于燃烧、气味芳香、资源丰富、易于加工贮藏等特点,于是定型于易燃而具有温通经脉作用的艾叶作为灸治的主要材料,从而使灸法和针刺一样,成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

伏羲还通过阴阳的变化,演绎组合出了四象和八卦。八卦是由阴爻与阳爻组成,但通过排列组合便形成一种借以通晓万物变化的体系,并成为后代中医的理论基础。■ 《山海经》

伏羲还根据多年的实践著成《黄帝针灸》,成为古代三世医学的重要内容。从伏羲九针演进的砭石疗法是我国古代最原始的医疗保健技术之一,是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这都说明了伏羲古中医药学对祖国中医药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中医药学的形成发展是伏羲氏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框架。所以,伏羲是中医药学当之无愧的始祖。■ 砭石

阅读链接

伏羲是古医药学、针灸学的始祖。

他源于生活实践,造书契、画八卦、尝百草、制九针、疗疾伤、弃生食、启熟食,从采野果、菜蔬中总结出疗疾的经验而尝百草、辨药食性味,从先民躯体染疾求生存的自然救治中,受到砭石的敲打及刺疗中受到启示,创制九针,应用砭石九针刺激人体疼痛部位而辨经穴,用八卦辨识开穴针刺,并用艾灸治疗疾病。

祖国中医药学理论的形成是在伏羲古中医的基础上,历代医家在长期诊治疾病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补充完善形成的。由于推拿按摩也具有神奇疗效,它已经和中医药、针灸等一起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皇甫谧规范针灸理论■ 皇甫谧画像

皇甫谧,生于215年,他的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

皇甫谧小时候,过继给叔父,迁居新安。叔父、叔母很疼爱他。而皇甫谧自幼贪玩,无心向学,人们笑他是傻子。

皇甫谧到了17岁,人高马大,竟“未通书史”,整天东游西荡,像脱缰的马。

叔母对皇甫谧如此调皮捣蛋非常气愤,恨铁不成钢,常常为他的前途而忧虑。

一天,她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要教训他。不料皇甫谧到了外边弄来了香瓜、甜果之类,洋洋自得地呈献给叔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

谁知叔母更加气愤,接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快20岁了,还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顺父母,就得修身笃学。”

皇甫谧很受触动,噙着泪水向叔母发誓要悔过自新。他从此改弦更张,矢志苦学,尤其刻苦攻读我国传统的针灸疗法,虚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涪翁 西汉末、东汉初涪县人。其真实姓名及生卒年均不详。据《后汉书·郭玉传》载:“初有老父,不知何出,常渔钓于涪水,因号涪翁。”治病不论贵贱,皆全力救治不图报酬。后传针术给程高,程高再传于郭玉,后来郭玉成为东汉时期的一代名医。涪翁所著《针经》、《诊脉法》等,均失传。

对于针灸方面的经验,早在汉代以前医家已进行了系统总结。如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多种周代编写的医书,其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也有许多论述针灸的内容;东汉初期针灸名医涪翁还有《针经》的专述。■ 古代针灸医书

但是晋代以前涉及针灸内容的医书,“其父深奥”,“文多重复,错互非一”。加上当时用竹木简刻书,书被视为秘宝,普通的人是不易得到的。■ 针灸铜人

由于参考书奇缺,这给皇甫谧编撰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然而值得庆幸的是,皇甫谧没有在困难面前低头。他用百折不挠的精神,设法借来了需要的医书,经穷搜博采,获得了大量的资料。

皇甫谧于是把古代著名的3部医学著作,即《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收集起来,并加以综合的比较,“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并结合自己丰富的临证经验,终于写出了一部为后世针灸学树立了规范的巨著《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也称《针灸甲乙经》,简称为《甲乙经》。《针灸甲乙经》共12卷,128篇。内容包括脏腑、经络、腧穴、病机、诊断、治疗等。书中校正了当时的腧穴总数的穴位654个,记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和禁忌症,说明了各种操作方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被人们称作“中医针灸学之祖”。腧穴 即广泛地指穴的总称,也即穴的别名。五俞穴的一种,均位于手或足部。另外,俞穴也指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与募穴相对而言,它们均分布于躯干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理论上,除了强调“上工治未病”之理,并要求一位高明的针灸医生要学会运用针灸来达到保健预防疾病之目的。皇甫谧所指出的“中工刺未成”仅能做到疾病早期治疗者,也只能算作一位比较好的针灸医生,即中工。这表现了该书对预防疾病和提倡早期治疗的重视。病机 即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机理。当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疾病的发生。由于人体正气强弱不一,病变部位有深浅,阴阳平衡状态有别,邪气性质与盛衰亦有差异,在疾病过程中的病机随正邪消长而变化。因此,疾病发生的机理,可以区分为病机总纲、基本病机和具体病机等层次。

然后,皇甫谧以“下工刺已衰,下工刺方袭”,将不能做到预见和早期诊断治疗的针灸医生则一概称之为下工、下下工,视之为不合格的针灸医生。这一先进思想促成了历代针灸医生的勤奋学习和为发展针灸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针灸甲乙经》还对针灸用针之形状制作、针灸之禁忌、针灸经络、孔穴部位之考订、针灸的临床适应证、针灸操作方法,以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等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该书对针灸穴位之名称、部位、取穴方法等,逐一进行考订,并重新厘定孔穴之位置,同时增补了典籍未能收入的新穴,使全书定位孔穴达到349个,

其中双穴300个,单穴49个,比《内经》增加189个穴位,即全身共有针灸穴位649个。■古代针灸书籍子午流注针法子午,即时间变化;流注,即十二经脉气血运行的过程,以及在十二经脉的井、荥、输、经、合等特定腧穴上所呈现的气血盛衰情况,由于年、月、日、时等时间的变化而相应地有所不同,根据这个原理,按时选穴进行治疗。《针灸甲乙经》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适合针灸治疗的疾病和症状等共计800多种。例如该书所分述的热病、头痛、痓、疟、黄疸、寒热病、脾胃病、癫、狂、霍乱、喉痹、耳目口齿病、妇人病等,也基本上达到了条分缕析,内容比较丰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的治疗学水平。《针灸甲乙经》还阐明了针灸的方法和临床禁忌,书中强调:

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出入之合。■ 针灸模型

提示针灸医生为病人施治时,必须掌握时机,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针刺艾灸的手法和技术。要求选穴适宜,定穴准确,操作严谨,补泻手法适当等。《针灸甲乙经》还在选穴治疗方面论述了后世始形成的子午流注针法的理论。《甲乙经》专篇阐述了每日时辰不同与选穴、针刺补泻方法的关系,这一时间医学问题至今在临床上还在应用,并为国际学者所瞩目和研究。《针灸甲乙经》中详细记载了关于针刺操作手法,从理论到具体操作要领,均作了比较具体的叙述。

例如,持针的姿势和方法,针灸施术必须全神贯注,审视病人接受治疗前后的神态反应,掌握针刺之浅深、方向、轻重以及事故之预防。并且还对留针时间、艾灸壮数、某穴禁针、某穴不能深刺等,均作了明确的规定。

所有这一切,既具有对前代经验的总结性,又富有一定的创造性,无论从文献学价值和指导后世针灸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艾灸

阅读链接《针灸甲乙经》一向被列为学医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唐代医家王焘评价它“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

此书问世后,唐代医署就开始设立针灸科,并把它作为医生必修的教材。晋以后的许多针灸学专著,大都是在参考此书的基础上加以发挥而写出来的,也都没有超出它的范围。直至现在,我国的针灸疗法,虽然在穴名上略有变动,而在原则上均本于它。王惟一完善针灸体系■ 王惟一画像

1023年,宋仁宗赵祯诏令翰林医官院医官、尚药奉御王惟一,考次针灸之法,绘制针灸图经,铸造针灸铜人,作为针灸之准则。

王惟一生于987年,他是宋代的著名针灸学家,曾任医学研究机构翰林医官院医官、为王室服务的殿中省尚药奉御等医药要职,他对古医书中之有关针灸理论、技术、明堂图经等有着深入的研究。

在宋代,针灸学非常盛行,但有关针灸学的古籍脱简错讹甚多,用以指导临床,往往出现不应有的差错事故。根据这些情况,王惟一及其同行,产生了统一针灸学的念头及设想,并多次上书皇帝,请求编绘规范的针灸图谱及铸造标有十二经循行路线及穴位的铜人,以统一针灸诸家之说。

在接到皇帝的旨意后,王惟一亲自设计铜人,从塑胚、制模以至铸造的全部过程,他都和工匠们生活在一起,工作在一起,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历经

4年,终于在1027年铸成了两座针灸铜人。

铸成后,仁宗看了赞不绝口,把它当作一件精湛的艺术品,经王惟一等在旁的医官介绍了铜人的用途和在医学上的价值之后,下旨把一座铜人放在医官院,让医生们学习参考;另一座放在宫里供鉴赏。并让史官把这件事作为一件大事,写入史册:“这铜人于天祯五年十月经‘御制’完成,以便传到后代。”十二经 是指中医学的十二经脉。就是手足三阴、三阳经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这时,王惟一又将自己编绘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献给仁宗,以作为铜人的注解和姊妹文献。仁宗阅后,非常高兴,又下了一道命令:“御编图经已经完成,把它刻在石上,以便传到后代。”■ 针灸铜人■ 针灸铜人

我国历史上铸造铜人之举虽然早已有之,但在普及和推广针灸医学并使经络穴位规范化方面,铸造针灸腧穴经络铜人确以宋代王惟一的创造为最早。

王惟一设计铸造的针灸铜人,体同成年男性,躯体外壳可以拆卸,胸腹腔能够打开,腔内五脏六腑可见,而且位置、形态、大小比例也较合理;体表则精刻人体14条经络沿任督二脉循行路线,各条经络之上的穴位悉备,并各注明穴位名称,尺寸比例正确,各与体腔相通。

针灸铜人是我国针灸医学教学最早而且是最珍贵的教学模型。平时,它发挥着穴位规范化的作用,教学时它是针灸学生等学习针灸经络穴位的依据。任督二脉 以人体正下方双腿间的会阴穴为起点,从身体正面沿着正中央往上到唇下承浆穴,这条经脉就是任脉;督脉则是由会阴穴向后沿着脊椎往上走,到达头顶再往前穿过两眼之间,到达口腔上颚的龈交穴。任脉主血,督脉主气,为人体经络主脉。

根据文献记载:考试医学生时,铜人体表涂蜡,使经络被覆盖,孔穴被堵塞,然后再向体腔内注入水银,令被试者针刺,若取穴刺之有误,则针不能入;如果取穴正确无误,则针从孔穴刺入体腔内,拔针后水或水银即可从针眼中射出。设计如此精巧科学,实属罕见。

有了这样高级的教具,无疑大大方便了针灸教学,从而对统一穴位和促进针灸学术的发展,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两具针灸铜人铸成后,颇得国人之注目。12世纪中叶,宋金战争宋人失利,在宋金议和时,金人即以索取针灸铜人作为一项议和的条件,可见金统治阶级是如何看重针灸铜人。灵台 中医穴名,位于人体的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六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灵即神灵,该穴名意指至阳穴传来的阳气,至本穴后,因吸热而化为天之上部的阳热之气,阳气在穴内为停住之状,故名。

王惟一的《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中共记载有腧穴657个,其中青灵、厥阴腧、膏肓腧、灵台、阳关等穴位,是王惟一总结宋代针灸学家常用孔穴而新增加的,因为这些穴位在《针灸甲乙经》一书中尚未收载。

关于穴位的排列方法,王惟一兼采《针灸甲乙经》和《千金方》之长,除四肢仍按十二经次序排列外,躯干穴位则分为偃、伏、侧、正4个方面进行叙述;头部、面部、肩部、侧颈项、侧腋、侧肋等,则按部位论述。这样的叙述既能使人了解古代经络系统,又有一定规律,而且便于学习记诵和临床取穴,很是实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对宋代以前的针灸学成就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总结,对宋代及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针灸铜人的设计和制造,更是医学史上的一大创举,两具铜人作为最早的人体模型和针灸直观教具,在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王惟一为此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人体针灸■ 中医针灸

阅读链接

元代定都北京,将宋代针灸铜人从河南开封移至北京。

由于宋代铜人已经历200来个寒暑,其形象已经昏暗,穴名或已不清,或有缺损。至1265年,为了修复针灸铜人,曾请尼泊尔匠人阿尼哥对针灸铜人进行修整。经过修复后,其形象“关膈经脉皆备,金工叹为至巧”,说明这位尼泊尔工匠的技术也是很高明的。明代针灸研究进入高潮

针灸学的发展,在明代进入了它的一个高潮时期。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一是对前代针灸文献进行了广泛的收集整理,出现了丰富的汇编性针灸著作,尤以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内容最为丰富,对后世针灸发展的影响也最大;二是开展了内容广泛的针刺手法的研究,并围绕着针灸手法研究形成了学术争鸣。■ 针灸铜人■ 儿童型针灸铜人

同时,灸法研究也趋于多样化,从艾炷的烧灼灸法向用艾卷的温热灸法发展,并于艾卷中加药,实现了辨证论灸的新学说。

另外,整顿历代经外穴位,使之向规范化发展,形成“奇穴”,对扩大针灸学的治疗范围作出了新贡献。

宋代针灸铜人的铸造,是我国医学教育和针灸发展的一项重要创造。

不论是在宋代或金元时期,针灸铜人都被视为医学领域的珍宝,它确实在针灸教学和普及针灸,正确掌握针灸经络穴位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443年,明代朝廷为了针灸学发展的需要,继承宋代的优良传统,指定专人负责仿照宋代针灸铜人的式样,另行铸造了针灸铜人。由于铸造于明正统年间,即命名为“正统针灸铜人”。高武 浙江宁波人,明代嘉靖年间,中武举。晚年研究医学,尤长针灸。著《针灸聚英》4卷,《针灸节要》3卷,《痘科正宗》4卷,还有《射学指南》、《律吕辨》、《发挥直指》等。高氏为订正穴位,亲制针灸铜人模型3具,男、女、童子各一,在针灸史上是少见的。

明代著名针灸学家高武鉴于针灸穴位在男、女、儿童身上存在着差异,而且每多错误,他精心设计铸造了男型针灸铜人、女型针灸铜人和儿童型针灸铜人各一座,用以作为取穴定位的规范化标准,其用心可谓良苦,这对针灸学的发展肯定是很有益的。

明代对以针灸铜人为考试针灸医生的依据十分重视,往往以其针刺铜人能否得中来测其针灸水平的高低。例如明代初期河南扶沟县针灸学家宁守道,就是以精于针灸法应诏入京的,经针刺铜人得中而被选为太医院院使。灵龟八法 灵龟,是古人称九龟中的一种,曾将其龟壳烧炙后,根据其裂纹表现推算事物的因果关系。八法,是指八卦的推算方法。灵龟八法是古代时辰针灸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取穴运算周期为60天。

据载,明代中叶仍以此法作为考试针灸医师技术水平的依据,如明孝宗朱廆樘听说针灸学家凌云很有名声,便把凌云从原籍浙江吴兴县召至京城,命太医院医官出针灸铜人,给铜人穿上衣服,然后出题命凌云以针刺之,凌云按题取穴针刺无不中,孝宗即授予太医院御医。

明代影响较大的针灸著作当属《针灸大全》,全书共6卷,成书于1439年,作者是当时著名的针灸学家徐凤。《针灸大全》是一本综合性针灸学著作,次第论述了针灸经穴,经脉宜忌,治疗原则;全身折量寸法,十二经络穴位取穴法;灵龟八法取穴及主治配伍子午流注针法,点穴、艾炷、壮数以及有关问题等。

另外,灵龟八法和子午流注,是针灸学家按季节时辰不同,选用人身不同部位经穴,进行针灸治疗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学说与后世国际上所研究的生物钟学说十分相似,后世应当给予这一学术思想和价值以重新估计和科学的研究。■ 阴掌之图《针灸聚英》,或名《针灸聚英发挥》,著者为针灸医学家高武,浙江鄞县人。他除铸造针灸铜人外,该书是他在针灸学发展上的又一贡献。尺寸 历代医家对寸、关、尺各部的长度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以“脉取三寸,三部各为一寸”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医家的认同。即三部总长度应根据人腕部桡动脉比较浅露肤表的一段长度来确定;而各部的长度应按寸关尺分别反映人体上、中、下三段的身长比例来确定。《针灸聚英》共4卷,刊行于1529年。作者认为:《针灸甲乙经》等许多针灸书,多源于《素问》、《难经》之理论,但多异而少同。他取各书之同,而议其异,故编其书以《针灸聚英》为名,集明以前针灸学的主要成就,并以按语形式提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针灸聚英》首先简单介绍历代的针灸学著作;次论五脏六腑,仰伏人尺寸,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循行主病;接下来论骑竹马法、四花法、子午流注等各种取穴方法和特点;再次专论煮针、火针、温针、折针,以及艾炷、灸疮和禁忌等;最后记述有关各种针灸歌赋等。■ 针灸医书《针灸聚英》的内容反映了明代中期对针灸学发展的又一次较高水平的整理提高,对发扬中医针灸学的特点和优势作出了新的贡献。该书流传广,影响大,国外也有复刻本。

高武在《针灸聚英》一书中,已经注意到针灸学的普及和便于初学的需要,为此,他还著有《针灸节要》,更是初学者必读之书,影响也更为广泛。

明代末期,也可以说明代第三本颇富代表性的针灸学著作,当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由于分别晚于《针灸大全》近200年和《针灸聚英》近100年,其内容更为丰富,也可以说是明代针灸学集大成著作。太医 古代宫廷中掌管医药的官员。周代官有医师,秦汉时期有太医令丞,魏 、晋、南北朝时期沿置。 隋代置太医署令。宋代有医官院,金代改称太医院,置提点为长官。 明清时期相沿,长官称为院使。泛称“皇家医生”。

杨继洲生于1522年,浙江衢县人。出身世医,祖父任当时太医院太医职务,名盛于时。杨继洲从小攻读,欲进仕途,终未能成,转而继承家学,40岁时即以医名,1568年被召任职太医院,并在太医院度过了晚年的经验总结和撰著针灸专书的生涯。■ 杨继洲的针灸巨著《针灸大成》

由于杨继洲专心针灸医疗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其间生活安定,有着比较优越的读书条件,能读一般人难以寻觅的针灸文献,又有数代家传,这就为他晚年从事针灸著述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针灸用银针

杨继洲的针灸巨著《针灸大成》10卷,正是在他早年整理祖上所留传的《卫生针灸玄机秘要》一书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自己数十年针灸经验和参阅明以前历代针灸专著等编集而成的。《针灸大成》一书,有理论,有经验,有技术,有适于记诵的歌诀诗赋,既是学术专著,又有普及特色,深入浅出。因此,于1601年刊行后,影响于后世颇大,据统计已有50余次刻版排印,可见在国内影响之广泛。

阅读链接

明代铜人的复制品珍藏在我国历史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我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曾据此再次复制了明代针灸铜人,其照片已流传国内外。

杨继洲的《针灸大成》还传到许多国家,全译或部分翻译出版的有法、德、英、日等国文字多种。近年来,法国针灸学会为提高其法译质量,正在筹备重新法译《针灸大成》,也可见其在国外影响之大。神农本草药物疗法

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实践,不断认识,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中药应用也从最初单一植物、矿物,而逐渐创造出汤药,并从单一处方发展成几种药物组合而成的复方。

后来有了文字,便逐渐记录下来,出现了医药书籍。由于药物中草类占大多数,所以记载药物的书籍便称为“本草”。《神农本草》又名《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了神农氏尝百草及各种草石功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鞭百草而识药性■ 神农氏画像

在女娲补天之后,不知过了多少年,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出生了一个小孩。

说来奇怪,在他刚出世,石洞周围自然涌现了九眼井,这九眼井里的水彼此相连,若取其中一眼之水,其他八眼皆会波动起来。

这个孩子天生异相,身体是透明的,五脏六腑清晰可见,头上长有两只角,牛头人身。看到的人们都说:“这是天神下凡,九眼井是他带来的吧!”于是在他长大后,大家推举他为部落首领,因为他们居住在炎热的南方,就自称“炎族”,称这个首领为炎帝。

有一次炎帝看见一只红色的鸟衔着一串像种子的东西,看见炎帝鸟儿把它吐了出来,炎帝拾起来,鸟儿围住他飞了3圈,又“唧唧啾啾”地叫了一阵飞走了。

炎帝认为这是天帝派红鸟送来的食物种子,便把种子埋在土里。又用木头制成耒耜,教人们松泥土,并掘井灌溉禾苗。这年秋天,一大片禾苗成熟了。

人们多高兴呀!大家感念炎帝的功德,都称炎帝为“神农”。这样周边的部落又称炎帝部落为神农部落,而称他为神农氏,即农业部落的首领。

神农炎帝解决了百姓饥饿问题,看到有的人会因误食野生植物而生病,于是就上大山,钻老林,采摘各种草根、树皮做成药物医治百病。■ 神农氏采药图神农 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地皇”等。是华夏太古三皇之一,传说中的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教人医疗与农耕,掌管医药及农业的神祇,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

有一天,神农来到山西太原金冈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他就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不少;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