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的需要:0-3岁关键期实用育儿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18:56:18

点击下载

作者:费里芳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关注孩子的需要:0-3岁关键期实用育儿法

关注孩子的需要:0-3岁关键期实用育儿法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关注孩子的需要:0-3岁关键期实用育儿法作者:费里芳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ISBN:9787512715387本书由中国妇女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今年是我从事儿童教育工作的第36年,我先后在幼儿园教师、教学园长和园长的岗位上任职,陪伴0~6岁的孩子们一起成长。我从孩子们身上学到的“知识”远比我在教育学专业学到的“知识”多,是孩子们的成长成就了我今天的获得。在0~3岁社区亲子活动指导过程中,我发现家长容易把孩子的年龄特点视为“缺点”,并感到困惑和焦虑。对此,我们通过0~3岁早教亲子班,开展有利于培养婴幼儿健康身体、愉快情绪和良好习惯的亲子活动,指导家长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特点和科学育儿的有效方法,提高育儿策略。现在,里芳老师这本书能很好地帮助家长科学看待孩子的成长变化。

对健康的呵护,对自主性、情绪和语言发展、思维能力、科学探究和艺术创造等的培养是我们工作中的核心内容。我很高兴看到作者在这些方面做了细致探讨,希望家长能提早看到这些内容。家园协力、共同守护,让孩子拥有一个愉快缤纷的童年!宋玉梅//北京科技大学幼儿园园长

两年前刚认识里芳时就感受到她对婴幼儿发展和育儿有特别的兴趣和体验。看到这本书的整体架构和部分章节时,我很惊讶,惊讶于她的耐心和严谨;也由衷赞叹她将相对枯燥的学术理论和极其鲜活的生活案例精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父母对孩子的一切不应满足于“知其然”,而要“知其所以然”。这本书将引领新手父母了解及理解自己的孩子。常晓敏//多伦多大学心理学专业博士生

认识里芳始于她文采飞扬的诗歌。相识十余年,经历了她人生的每一个重要节点,读书、结婚、生女,每一步都能体会到她的用心和喜悦。这些年,经常能看到她关于育儿心得的分享,看到她和女儿互动,字里行间充满着爱与成长。关爱孩子必须懂孩子,美好的父母是知己,书中细腻的表达和孩子成长的鲜活案例,相信能为正处于迷茫、期待中的父母指引前进的方向。张峰//九三学社中央教育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朝阳市民终身教育服务中心主任终身教育践行者前言美好的父母是知己

兰兰是我女儿的小名。2011年3月,她在预产期当天出生。月子里,有一日忽然想到,当她在未来有了自己的孩子时,我将老去,或许已经不在了。加上人很难记住从出生到3岁的经历。我要记录下这段时光,作为她未来的成年礼和育儿生活的参考。就这样,我开始坚持做育儿记录。

做妈妈的体验带给我持久的感动。我做了两年全职妈妈,每天面对很细致的事情和选择,经常要为弄清一个问题做不少功课。身边的妈妈们也有很多育儿方面的疑问。我发现,原来我们并不懂自己的孩子,不明白他们真正需要什么。继而,我又好奇于在生命的头3年里,孩子们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将如何发生?与孩子的心理发展联系何在?他们需要及不需要哪些帮助?

就这样,我抱着好奇与探索之心,在6年的时间里,对日常育儿生活进行了持续的观察、实践和记录,再加上4年的研究,写成了这本书。孩子的身心健康是生命最美好的开端。婴幼儿期是心理发展的第一加速期,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对他们的未来影响深远。此时,孩子的感知觉、情绪情感、注意力、记忆力、语言和思维能力等已得到发展。而心理发展是一个整体过程,与孩子各方面的成长相互影响。本书即以0~3岁宝宝的心理发展为主线,并涉及其成长发育和家庭早期教育工作的内容。

孩子的个体差异较大,在写作过程中,我注重对发展的内动力和过程进行描述与分析,努力呈现出孩子们所期待的回应方式和需要的具体帮助,以便父母抓住积极信号,顺应孩子的发展需要,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亲子双方能否成为一世知己,答案也许就在头3年的努力之中。在最难以被理解又最需要帮助的3年里,我们的孩子将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帮助孩子是对父母的一大考验。新奇惶惑、应对挑战和渐入佳境既是不同阶段孩子成长变化的特点,也是父母内心体验的写照。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陪伴、了解、帮助和相信孩子,顺应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推动其个性、社会性与认知均衡发展,给孩子安全感,与孩子彼此依恋,这些亦是早期教育的重要目标。代际相传如此奇妙,愿我们是敏感而不焦虑的父母,能够懂得孩子,积极温柔地回应孩子,成为孩子的亲密伙伴。

亲子间头3年的光阴交集短暂又永久:一边是身为父母的幸福际遇,一边是单纯美妙的孩提时光。无论是热情、好奇和努力,还是不安、恐惧和执拗,都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经过。父母所经历的困境、努力和幸福都将成为岁月的收藏,成为亲子之间最宝贵的财富。

我们的孩子,将来可能普通如你我,要去面对生活的起伏与未知。环境的不确定性愈强,个体的状态愈显重要,安全感、幸福感和自我实现能力将成为他们的终身保障。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当好爸爸妈妈的天分,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大家思考、行动,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知己,陪伴孩子逐步走向独立与丰富。

感谢女儿,让我依然如此沉静。感谢母亲,她给了我最多的爱,我最初的教育思想就来自她,她尤其重视家庭教育和团结互助。如今她已离开我多年,我很怀念她。

谨以此书敬献我亲爱的父母亲——费珍和马俊英。

最后,对我们一天天长大的孩子,祝福他们都能拥有一个健康愉快和充满热情的人之初!2017年3月于蒙特利尔PART 01出生至8月龄 新奇惶惑

发展关键词

锻炼感知觉

培养亲密感

保持好情绪

发展好奇心新生儿:出生至4周吃吃睡睡君

新生儿的一天主要在吃吃睡睡中度过,这亦是新生儿最强的两项本领,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占据着生活的重要位置。无论是中国还是加拿大,医生都十分关注对新生儿体重的监测,包括出生体重和新生儿期体重的变化。

在宝宝满百天前,顺其自然并让他感到舒适是最好的养护方式。需要及早提醒一点:家人的担心有时会主导育儿生活的内容甚至走向,尽管焦虑于事无补,影响却很实在,妈妈只有放松愉快又敏感积极才能成为孩子成长的最佳伙伴。TIPS

家人一般有两大担心:一怕宝宝吃不饱,二怕宝宝晚上闹。睡眠与觉醒

新生儿大多遵循着睡眠—觉醒和活动—啼哭的周期变化。妈妈应对此做好观察和记录,新生儿睡眠不规律也可能是某个异常问题的征兆。

睡眠是宝宝一天中最重要的部分。新生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得不够成熟,易疲劳,每天有超过70%的时间处于睡眠状态。一个睡眠周期45~60分钟,由安静睡眠、活跃睡眠和不确定睡眠三部分组成,一般每个睡眠段会经历1~2个周期。新生儿睡眠与成人睡眠的不同之处是入睡时直接进入活跃睡眠,会出现吸吮、微笑、皱眉、不规则呼吸、肌肉抽搐、四肢活动等;转入安静睡眠期后,呼吸逐渐规律,活动大幅减少。TIPS

美国著名早期教育专家伯顿·L.怀特说:“在以有规律的呼吸和静止不动为特征的深度睡眠阶段,正常的新生儿每两分钟就会产生一次惊吓反射。”

新生儿在睡眠和觉醒状态方面个体差异较大。大多数新生儿最初每天仅有2~3小时处于觉醒状态,此时他们会安静地观察周围事物和妈妈,仿佛在等着妈妈和自己亲密接触。此外,他们也在记忆和“学习”。有的新生儿觉醒状态持续时间较长,如果这一状态发生在白天,就会引起妈妈更多的关注,从而增加了亲子互动的机会。在最初3周里,女儿兰兰睡眠和醒着的时间比较稳定,进入第4周后,如果白天清醒的时间很长,到了第2天她几乎会呼呼大睡一整天,然后在接下来的白天里又会清醒八九个小时。小男孩聪聪是同学家的二宝,从出生后第2周开始白天清醒时间就比较长,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满月,可谓精力旺盛。

新生儿的夜间睡眠顺其自然就好,头3个月都应如此。妈妈不必因为担心宝宝吃不饱而叫醒他们——宝宝如果饥饿就会哭闹,家人很容易就能得到信号。如果妈妈平时夜觉很沉,应尽快调整一下自己,如果不放心,可以增加一个夜间陪伴者。新生儿夜哭的主要原因是饥饿和由于大小便造成的不舒服,通常很快就能被排除。总之,这个阶段一定要让宝宝随时都能体会到舒适感,无论白天还是夜里。开奶小助手

早开奶对母婴双方大有益处。初乳有导泻作用,能帮宝宝尽快排胎便,还能缓解其生理性黄疸和生理性体重下降等症状。对于妈妈来说,早开奶除能刺激乳房尽早分泌乳汁,还能加速子宫收缩。催乳师告诉我,母乳喂养是生殖过程的重要部分,可降低卵巢癌和乳腺癌等疾病的发生概率。

影响开奶时间的因素很多。妈妈的妊娠周数、产时并发症及婴儿出生体重等对其都有影响,如果宝宝体重偏轻或舌系带过短,吸吮就会较为吃力。成功开奶和实现母乳喂养最重要的是宝宝的吸吮、医院的护理以及妈妈坚持母乳喂养的信心。TIPS

一般来说,宝宝越早吸吮、吸吮频度越高,妈妈泌乳量增多所需的时间就越短。

在开奶一事上我们的吃吃睡睡君是一位能手和得力助手,工作态度非常积极。对此君既要保护好也要用好:保持母婴同室;产后30分钟开始哺乳,产后一周内每1~3小时哺乳1次,逐步延长吸吮时间至半小时;开奶前不要给宝宝喂糖水和吸奶嘴,在其排完胎便前家人不必担心宝宝会挨饿。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产后观察时间一过,医护人员会立即要求妈妈开始哺乳,每隔两小时就让宝宝吸吮近半小时,以帮助产妇早开奶。新生儿的食量很小,一点儿的初乳已经足够。此时如果哺喂配方奶,一次20毫升~30毫升就足够,并要用勺子哺喂以防宝宝出现乳头错觉。小眼睛和大泪蛋缓慢亮相

出生后,兰兰很快被抱到我身边。她丝毫不睁眼睛,既不高兴也不忧愁,小嘴巴不停朝四处吸吮,小腿蹬个不停,眼睛和脸蛋有些水肿,广阔的天地对她来说过于陌生和无助。比兰兰小一天的一个小男孩一出生眼睛就滴溜溜转,模样清秀,经剖宫产出生后面部挤压不明显。

小兰兰对光十分敏感,住院期间就是不睁眼睛。出生当天一个阿姨用双手挡住她四周的光亮,她才做出想要睁眼的努力,不过很快又放弃了。大家说小家伙眼缝这么长,一定是个大眼睛的小姑娘。在医院的三个夜晚不知她是否偷偷睁开过眼睛,总之白天没有看到。大夫告诉我,胎儿出生时经过母亲的产道,眼睛很容易受感染,家人应做好观察;出生后头几天经常闭着眼睛,有时一睁一闭,可能与生产中的挤压和眼功能尚未协调有关。我对这一点也不担心:她在我孕晚期时对光已十分敏感,每当我露出肚皮做胎心检查时,不管前一分钟她在活动还是休息,马上就会活跃起来,开始不停踢腿反抗,因此我没有过于忐忑等待重测胎心的经历,每次都能很快收工。人生还有大把的时间,那就让她先休息几天再欣赏这个世界吧。

第四天出院回到家,兰兰果然悄悄睁开一只眼睛,偷偷瞄了一眼“这个世界”——这张照片成了我家的经典。然后又“犹豫”了一会儿,她才睁开另一只眼睛。哦,原来只有那么一点点,准确地说是一道细长的缝。兰兰3岁半的时候,有一天我给她读《金花鼠宝宝到我家》的故事,这个小家伙刚出生后也是不睁眼睛,她问我为什么会这样。我告诉她你刚出生时也不睁眼睛,等从医院回到家才睁开一只眼偷偷看。她觉得很有趣,反复要我给她讲这些细节。

我们一家三口在嘈杂燥热的医院住了三个晚上:头一晚尿湿后她小哭了几下;第二晚大声哭了两次,声音很嘹亮;到了第三晚,瞌睡虫的来势比头两晚更加凶猛,她一整夜都在呼呼大睡。尽管她每天都会哭,但直到两周后才开始哭出眼泪。有句话叫“干哭无泪,越哭越气”,仿佛就是形容这个阶段的。

新生儿鼻泪管的出口处通常都有膜状物封闭,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3~4周后泪道才开始畅通,且不一定能哭出很多眼泪,不少宝宝在2个月以后眼泪才会明显多起来。少数新生儿由于封闭的膜状物较厚,或由于鼻泪管部先天性狭窄或鼻中隔畸形而造成泪道阻塞,泪水可能会滞留在泪囊内。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请眼科医生做检查。视听觉的发展

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和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的萌芽,也是婴儿认知的开端。此时婴儿的感知觉活动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有选择性的,他们通过感知觉获取周围信息并以此来适应环境。TIPS

婴儿期被认为是个体感知觉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和感知能力发展干预、训练的最佳时期。

感觉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后者的刺激来自身体内部,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外部感觉的刺激来自身体外部,婴儿首先通过视、听、味、嗅、皮肤等感受外部刺激,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痛觉。感觉器官在婴儿期的发育十分重要。在妈妈孕晚期,胎儿较多依赖听觉和味觉;在新生儿身上,其他感觉也将有较为明显的体现。

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重要的两种感觉,与儿童心理发展的联系也最为密切。视觉的发展

视觉发育过程体现为视觉定位、注视、追视和视线转移,其他技能还有颜色视觉、对光的察觉和视觉敏锐度等。颜色视觉指视觉系统分辨光的不同波长特性的能力。宝宝出生后能看出黑色和白色;大约3月龄时,婴儿能分辨出红、绿、蓝。之后,颜色辨别能力逐渐成熟。

新生儿其他方面的视觉发育也较为迅速。一般来说,出生12~48小时的新生儿可以追视移动的红环,即具有视觉追踪能力,且能够察觉光的闪烁;出生3周后,婴儿的视线开始集中到物体上,具有视觉集中的能力,理想的视焦点是在距眼睛约26厘米处,相当于吃母乳时婴儿的眼睛与母亲脸之间的距离。

尽管视觉是刚出生时所有感觉中发展水平最低的,重要程度却很高。婴儿视力发育的大致进度是:12月龄前视力仅为0.2左右,24月龄0.4,36月龄0.6。远视在合理范围内也是正常的:足月婴儿绝大多数都是远视眼,1~2岁以后,视力将逐渐变成轻度远视,直到转为正视,这是因为宝宝眼轴的长度会随月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有些高度远视的宝宝为使影像清晰而发挥调视功能,时间长了容易形成内斜视或弱视。此外,初生婴儿中也有散光的情况存在,五六岁时仍有少部分幼儿有散光。家人应采取措施保护好宝宝的眼睛,避免让小宝宝以不良姿势看东西,还应避免不良的灯光光源和使用电子产品等。

如果不借助工具,家人有时很难察觉宝宝视觉能力发生的变化。兰兰满月那天我拿一只红球给她看,她能注意到并能跟踪红球转180度,而且似乎很喜欢红色。第75天,我拿几张儿童彩色照片给她看,她能长时间注视。家人给宝宝悬挂气球、音乐床铃和转铃时应注意位置的选择和调整,以避免引起宝宝视觉疲劳和斜视等。两个多月的谦谦喜欢墙上的彩色贴纸,经常会侧着头注视不短的时间,需要家人更换躺的方向。2~3月龄的宝宝会较长时间注视灯,所以灯光柔和很重要。听觉的发展

婴儿的听觉同样出现较早,在胎儿期已有表现。孕晚期当我现场听戏和看电影声音较大时,兰兰在子宫里面踢得很厉害。那时我还常听《和兰花在一起》,月子里放给她听时,她一听就很安静。

出生当天婴儿已有听觉反应。听觉发育将经历学习倾听、听觉选择和分辨声音等阶段,听觉技能包括声音感知、语言感知、音乐感知和听视协调能力等。新生儿对较弱的声音相对不敏感,但总体上对声音仍是敏感的,能根据声音辨别和确认养护者,且偏爱妈妈的声音,刚出生几天的婴儿听到妈妈的声音时吮吸活动会加速。

听音乐活动可以从新生儿阶段开始。家人可在每日不同时段为宝宝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例如清晨播放清新优美的音乐,白天宝宝清醒时播放节奏明快的音乐,晚上宝宝入睡前播放缓慢柔和的音乐。TIPS

经常重复很重要,不同时段播放相同的音乐也可以,以发展宝宝的倾听行为和听觉分辨力与记忆力。

听视协调能力在初生婴儿身上就有表现。大概到了3月龄,宝宝能将头转向声源,即根据听觉方向进行视觉定位,具有听觉定位能力,这一点家人在开启音乐时就能观察到。当声音刺激和视觉刺激来自不同方向时,婴儿多倾向于注视前者的来源方向。

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主要有3种:感受抚慰、警觉和痛苦,对爸爸妈妈的声音和舒缓音乐的反应多属于前者。低音容易引起宝宝明确而一致的反应,人们常说爸爸低沉的声音更适合婴儿;高音则多引起惊跳反应,婴儿对高音尤其是突然出现的高音的消极反应(警觉、紧张、害怕和痛苦)在第1年里将会日渐明显。新生儿的“本事”

尽管学界对于心理发展的阶段有不同争论,但都认同新生儿阶段已经出现了心理活动。

新生儿最大的本事是吃和睡,本文介绍的反射系统亦是新生儿最突出的“能力”之一。新生儿的反射系统包括生存反射和原始反射,这是新生儿为迎接新生活所做的重要准备。生存反射对新生儿有明显的生物学意义,是生来就有且对人的终身都有适应价值,对看护者亦有积极影响,包括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和定向反射等,具体包含吞咽、呕吐、打喷嚏、眨眼、咳嗽、打哈欠和瞳孔放大或缩小等。部分原始反射没有明显的适应价值;部分虽妨碍身体自由活动,但对协调动作有一定促进作用,如掌抓握反射、游泳反射、拥抱反射、巴宾斯基反射、惊跳反射、强直性颈反射、踏步反射等,一般几个月内就会消失。如果新生儿缺少某些反射或某个原始反射持续时间过长,家人应给予重视。

新生儿阶段的反射有几十种,常见的也有20多种。下面列举常见的几种:

觅食反射:该反射有助于新生儿顺利找到乳头,是宝宝生存必备的天然反射。如果轻轻碰触新生儿的脸蛋或嘴角,他们就会张口并将头转向刺激物。刚出生的宝宝要多次转头才能找到乳头;到3周大时,他们就能熟练地转头并迅速找到乳头。出了月子,觅食反射的表现就不那么明显了,将被自主性的头部转动所取代。

吸吮反射:这是最强的反射之一。当新生儿开始吸吮时,其他活动都会被抑制,妈妈很容易就能观察到吃奶时宝宝的小手和脚丫较为放松。新生儿在刚出生后半小时内吸吮能力最强,具备母乳喂养条件的产妇应珍惜这个时机。兰兰刚出生后的半小时和我在一起,我就看到她小嘴不停吸吮的动作。

掌抓握反射:又叫达尔文反射,指物体接触手掌时宝宝便握紧拳头,甚至可以把宝宝的身体提升至空中几秒钟。这种反射一般在3~4月龄内消失,有的宝宝到2月龄就消失了,自主性抓握将取而代之。我看过7个月早产儿的抓握反射照片,抓住一根细绳就能把自己的身体提升起来,看上去很像胎儿紧抓脐带的样子。兰兰和我认识的很多小宝宝似乎都没这么大劲儿,也许和他们是足月出生有关——他们的手在月子里已经握得没那么紧了。但出了月子,当用双手抓着家人的手,他们也很容易就能从仰卧转为坐立姿势。

巴宾斯基反射:轻轻地抓或刺激宝宝的脚掌会引起其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这一反射在出生后8~9月龄时逐渐消失。兰兰的这一反射并没有持续这么久,但在百天之前还是明显的。如果妈妈在宝宝出生后经常为其按摩小脚丫,它们就会越来越放松。

强直性颈反射:也称紧张性颈反射,在出生后2~3月龄时消失。把躺着的新生儿的头转向左侧或右侧,他们就会伸出与头转向一致的那只手,而把相反方向的手臂和腿蜷曲起来,仿佛击剑者的姿势。

游泳反射:托住新生儿的腹部,他们就会做出游泳一样的动作。该反射的形成与胎儿在母体内的液态环境有关,在出生后4~6月龄时消失。我生产时医院的新生儿游泳室还没有开放,所以没有尝试,不过兰兰在浴盆里扑腾的样子确实像要游泳。聪聪从出生后就开始游泳,一开始并不活跃,到2月龄的时候,他在水里变得自在起来,伸胳膊踢腿——腿部动作很优美,有时踢到壁池还能转身,动作很丰富。在蒙特利尔,不少家长从孩子出生6个月甚至百天后就开始带他们在游泳池玩儿,社区游泳中心有专门针对这一阶段孩子的亲子活动。

踏步反射:也称行走反射,这是新生儿很神奇的一个反射,大约在宝宝2月龄时随腿部力量的增强而消失。当妈妈用双手从腋下将宝宝托起,并让宝宝的脚底碰触到平面上时,宝宝竟会迈开步,似乎在踏步、走路。

惊跳反射:也称摩罗反射,约在4月龄时消失。当婴儿突然失去支撑或受到大声刺激时常会表现出惊恐状态,如双臂伸开又迅速收回胸前、紧握拳头等。抚触:及早开始

人体面积最大的器官是皮肤,皮肤表面的感受器对抚触十分敏感。

抚触能够同时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和心理发育。国内外研究表明,抚触有助于缩短新生儿第一次胎粪变黄的时间,降低黄疸发生的危害并缩短其持续时间;可以促进骨骼肌肉的发育和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的建立;改善消化系统,促进食欲;增强免疫力。同时,抚触对早产儿的发育亦有作用。抚触过程中,大量温和的刺激有利于促进婴儿大脑发育,使大脑对动作的反应更加灵敏;整个过程也是非常好的亲子情感交流过程,能平和婴儿的情绪,使其有良好的情绪反应,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安全感需求。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哈洛和齐默曼做了一项有趣的实验,通过观察跟母亲分离的婴猴与身体带有两种不同材质(金属和绒布)物质的代理母亲的互动,来比较喂养和触觉刺激对婴猴依恋关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相比时刻能喝到奶,接触舒适更容易让猴子形成依恋。时间

宝宝出生24小时后,如果一切正常,即可进行抚触,也有专家主张情况正常时出生当天即可进行抚触。对新生儿的抚触应及早开始,一直到百天前后都可以对宝宝进行抚触。

抚触进行的时间应有所考虑,可以选择喂奶前0.5~1小时或喂奶1小时后,以及洗澡后、入睡前,且在宝宝较清醒和不累时进行。一天2~3次,一次先从5分钟开始,逐渐延长至15分钟。如非全身抚触,比如只是帮助宝宝舒展小手和脚丫,妈妈也可以在哺喂时进行。准备工作

准妈妈们对抚触的重要性已有所了解,但孩子出生后家人可能会因为手忙脚乱而忘了这件事。我是出了月子才去医院学习,有些妈妈还带着宝宝一起参加。网上这类视频很多,书上的操作步骤也很清楚,不一定非要带孩子去活动现场学习如何操作。尽管月子里我没有规范地给兰兰做抚触,但每天都会给她按摩手、腿和脚丫。

抚触开始前,妈妈应做好准备。首先要保持适宜的温度、湿度;妈妈要摘掉手部装饰物,剪短指甲;选择合适的音乐作为背景,营造好的氛围,妈妈自己哼唱音乐也很不错。按摩油通常含在宝宝用的洗护套装里,或用温和无刺激的润肤油、橄榄油都可以。但按摩油并非必备品,如果手不粗糙且手法柔和,不用油也没有问题。方法

妈妈们学习的抚触方法都大同小异:在新生儿全身裸露或半裸状态下,按顺序从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先上肢后下肢)、手足、背部、臀部抚触;按照先俯后仰的顺序进行也是可以的。在抚触过程中,妈妈应保持手法柔和,较小的部位用指尖,较大的部位用手掌或掌心均匀进行;力量应由轻到重,并揉搓大肌肉群;保持心情愉快并面带笑容,让宝宝接触和感受积极的情绪反应;充分调动宝宝的视听和触觉等,以刺激宝宝综合感觉能力的发展。

妈妈不必把方法看得太重,更应珍惜的是抚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阅读札记母乳喂养——信心与耐心的双重考验

养育者需要并且能够从阅读中得到帮助。

以下阅读体会来自我的闺密君妈:

在宝宝满百天之前,母乳喂养是头等大事。我和很多妈妈一样,也担心宝宝吃不饱。其实宝宝每日尿量如果在6次以上并且精神好,就意味着他们能吃饱。有的妈妈奶水多且不停哺喂,这样可能会造成过度喂养。

最近我在看《西尔斯母乳喂养全书》,这本书比较实用。作者有丰富的母乳喂养经历,并使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母爱,这对妈妈读者很有感染力。看这本书的第一个感觉是:书上说的就是我家君君吧!原以为母乳喂养比配方奶喂养更加简单、方便和轻松,现在发现母乳喂养其实更辛苦,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这是我的切身体会,而这种体会在书中获得了作者的认同;我在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基本都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作者将母乳喂养宝宝的个性分成几类,特别有趣,摘录在此,与大家分享:“小小美食家——他享受母乳喂养的一切——乳汁的味道、妈妈肌肤的触觉、每一次吸吮、每一口吞咽,他用嘴唇轻触妈妈的乳头、爱抚妈妈的肌肤、依偎在妈妈温暖的怀抱,尽量让这样的体验长久一些。你才觉得他用餐完毕了,他又靠上来享受餐后小饮了。“效率专家——他直接进入正题,5分钟吸空一侧乳房,转战另一侧,5分钟后再次搞定。他有其他地方要去,有其他人要见——尽管他只能从背影里观察外面精彩的世界,但他不会因为吃奶耗时太多而错过什么好风景。“吃吃睡睡娃——他在吃奶与睡觉之间颠来倒去——吸吮一会儿,在妈妈怀里睡着了,醒来继续吃,然后再睡一小觉。一般来说,新生儿都会呈现这种个性,所以,只要宝宝体重增长正常,你不用担心这种吃奶风格不好。“享乐娃——他热爱母乳,常常需要找到一个舒适的吃奶姿势,就像你在安乐椅中喂奶一样舒适。他玩弄你的乳头、你的头发,以及一切其他他能碰得着的东西。享乐的过程中,他也许会停下来,崇拜地注视着你的脸,投以一个感激的笑容……”

我们家君君是“效率专家”外的混合体,不过当我知道他在吃奶过程中注视我的那种目光原来是表示“崇拜”,我感觉好极了。物品推荐促进视听觉发育所需物品

红球;音乐床铃、转铃;CD机、收音机或蓝牙音箱;音乐CD等5~14周亦哭亦歌

婴儿的哭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却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使自身处于适宜的活动状态,有利于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声是表达需求的重要方式。家人应首先判断宝宝是否为病理性啼哭,由于其常表现为过度哭泣,因而当出现此情况时,家人应给予重视;排除后再来区分是由于饥饿、困倦、心理不适还是无聊导致的啼哭。

婴儿的哭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即开始,并较早出现分化。最初是自发性的哭——多属于生理反射性哭。由不适宜的环境刺激引起的应答性哭泣出现得也很早,是小宝宝向抚养者表达需要的信号,具有社会交往性质。之后逐渐会出现主动操作性的哭——这是宝宝从经验中学到的哭,具备社会性。

刚开始,新手父母还陶醉在宝宝“天籁般”的哭声里,2个月后就会被这持续的哭声尤其是黄昏哭折腾得没了方向。论坛里不少分享帖上所说的开车兜风、揉搓塑料袋等方法得到了年轻家长的响应。妈妈的声音和孕晚期熟悉的音乐能在宝宝因心理不适或无聊而哭泣时有效转移其注意力。同事给我推荐了一款日本研发的软件,里面模拟了子宫里的各种声音;有人给哭泣的小婴儿听录好的妈妈心跳声,因为这会让宝宝有安全感,继而减少哭闹。同样,在宝宝哭闹时,父母抱宝宝稍紧贴自己的胸前,也能起到减少因不安、烦躁引起的哭闹。本阶段,在黄昏和夜晚,家人应尽量少带宝宝去陌生嘈杂的环境,那样会增加其不安全感,容易引发过度哭泣,可以在白天清醒时带宝宝去安全、新鲜的环境。

在宝宝出生后的第1年里,家人应以其感受为中心,及时安慰哭泣的宝宝。妈妈要时刻记着:在整个婴儿期,安全感对其成长极其重要,及时抚慰和经常陪伴宝宝对亲子双方都大有益处。“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方法也许的确可以训练出极少哭闹的宝宝,却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将这种冷漠的方法用到孩子身上,其所造成的心理方面的负面影响将延续至其成年后。TIPS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和同事发现,如果母亲能对婴儿的啼哭做出迅速反应,孩子啼哭的频率就会越来越低。

必须要明确的是:相对于其他方面而言,婴儿情绪控制能力的发展十分缓慢,父母对此应保持足够耐心,任何时间、地点和原因都有可能引起孩子哭泣,我们的焦虑于事无补,重要的是尽快做出积极回应并弄清原因。

竖抱也是调节婴儿消极情绪和保持愉快心情的重要办法。这主要得益于竖抱为婴儿带来较好的视野,从而有利于激发和满足其好奇心的发展。有时候正在哭的宝宝被竖抱起来后,立马就来了精神,东张西望,刚开始还边哭边看,看着看着就不哭了,样子十分有趣。那时候我经常竖抱着小兰兰去做“旅行”,后来一听我眉飞色舞地说要去旅行她就很兴奋。我告诉她每一个物品的名字,让她看看家里的陈设、照照镜子,一点一滴都令她感到新鲜。

不过,美好的日子正悄然来临。出了满月,兰兰白天的哭泣开始减少;到2月龄尤其是2.5月龄的时候,哭泣进一步减少,白天情绪日趋稳定;百天过后,晚上也很少哭了。邻居家孩子们的情况也大多如此,这些变化与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密切相关。

此外,宝宝的情绪反应还与气质类型有关。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切斯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分为三种:一种是容易型气质,这些宝宝生活规律、有节奏,容易适应新环境;一种是困难型气质,这些宝宝的生理节律和生活规律性差,负性情绪多;还有一种是迟缓型气质,他们对环境变化适应缓慢,常常不很愉快。也就是说,即便此时妈妈做得很好,也并非所有的宝宝在本阶段结束前都会变成一个开朗的、笑声不断的孩子。上述研究者后续研究发现:早期气质特征会否改变,与儿童气质类型和父母教养方式的匹配度有关。如果希望属于第三种气质类型的宝宝更加外向,那么就需要鼓励我们自己做得更好。

有一天,当我们回头再来听这最初哭泣的声音记录,一定会被孩子天籁般的哭声打动。一逗就乐

宝宝在本阶段哭得虽仍比较频繁,但好情绪也经常有。笑是婴儿的基本情绪反应之一,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自发性微笑,主要发生在新生儿阶段,在婴儿出生后1~2天就会出现。兰兰的第一次笑并没有这么早,也许是我没有看到,睡梦中的笑是我在她出生后第4天看到的,笑得很灿烂。

第二阶段是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此时婴儿可以区分人和其他非社会性刺激,笑的同时也在与人交流,但尚不能区分照料者和陌生人。此时引起宝宝微笑的主要是人的语音和面孔,看人脸(包括照片)和照镜子是本阶段对宝宝有益的活动。兰兰在互动中的第1次笑发生在出生后的第10天下午,是被我逗乐的。到满月的前一天,我逗引后她已有明显的笑的反应。满2个月后,常常是我一逗她就会笑,睡醒后很快就能被逗笑。一两个月的宝宝吃奶中间有时会停下来看妈妈,和妈妈“说说话”,并冲着妈妈笑。

第三阶段是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此时婴儿能区分照料者和陌生人的声音和面孔,对照料者微笑更多,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聪聪在出生50天时就显示出对妈妈的熟悉和亲切:那天房间里有4个大人,他只追着走来走去的妈妈看,当妈妈走到他侧面时,他还歪着脑袋看妈妈,当妈妈也看他的时候,他对妈妈特别甜地笑了。

此时引起婴儿咯咯大笑的多是身体上的快乐:被父母拍拍小肚子、挠挠脚丫,或是看到、听到爸爸妈妈的夸张表情和声音。第80天,兰兰第一次发出咯咯笑,是在当晚洗澡换衣服后。兰兰4个半月时咯咯长笑的情景我至今难忘,那是我双手连续更换人脸相片并发出“咦”的声音时把她逗乐的,那笑声仿佛至今仍回荡在我耳边。宝宝从无声微笑到咯咯大笑,带给家人多少欢乐啊!之后过了5天,当她看到小邻居高高的姥姥时傻傻地笑了,此前的1个月里,她们经常能碰面,但也可能与此无关——4月龄的宝宝经常见人就笑,很招邻居喜欢。不过,认生的情况出现后,情况可能会发生不小的变化。

爸爸妈妈亲切的笑眼、笑脸以及温柔或爽朗的笑声也是宝宝的最爱,一个经常发出欢声笑语的宝宝家里一定有经常欢笑的爸爸妈妈。开始时他们也许只是模仿或受到感染,通过不断互动,父母的情感就会传递给孩子,宝宝的情绪将会更加愉快、稳定,笑声也会更多。这些爱的情感互动是亲子之间建立情感联系的重要纽带,它们带给宝宝安全和满足感,是亲子尤其是母婴之间形成安全依恋的基础之一。小宝宝,睡大觉

睡眠对于婴儿十分重要,高质量的睡眠有助于神经系统的发育、记忆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宝宝的身体发育以及情绪的发展。在妈妈孕晚期至出生后3个月的时间是宝宝大脑生长发育最为迅速的时期。睡眠发育

早期睡眠发育模式十分重要,反映着大脑发育的过程。睡眠结构的成熟是睡眠发育的内容之一。本阶段宝宝的睡眠周期为50~60分钟,安静睡眠时间增多,多发生在睡眠周期的早期,成为睡眠的主要构成部分;活跃睡眠则逐渐移至睡眠周期的后期并减少。出生后3~5个月,婴儿的睡眠结构将基本发育成熟。

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亦是睡眠发育的内容之一,体温的昼夜波动是反映其发展变化的敏感指针。夜间体温监测波谷的出现常被认为是昼夜节律形成的标志,有研究指出这一变化一般在宝宝出生后6~12周即在本阶段出现,并将在下阶段初期初步形成。影响因素

在不同阶段,影响婴儿睡眠的因素不尽相同。除了小宝宝自身的生长发育因素外,以下几个方面也比较重要:

夜间喂养频次的影响。母乳喂养是理想的喂养方式,但当夜间哺乳次数较多时,宝宝和妈妈都容易出现睡眠问题。睡觉是宝宝的天赋能力,多数3月龄宝宝夜里能自然地从一个睡眠阶段过渡到另一个。也有一些宝宝会将夜里吃几次奶的习惯保持到哺乳期结束。如果宝宝属于这种情况且非足月出生,妈妈就要多些耐心等待。玥曈和聪聪都是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他们从2个半月开始就不吃夜奶了,有时还能睡整觉。奶瓶喂养的宝宝夜里睡眠相对踏实、觉醒频率低,主要因为宝宝对配方奶的摄入量较多,半夜不易饿醒。因此,如果宝宝夜醒频繁,工作繁忙而母乳充足的妈妈可以尝试每晚给宝宝以瓶喂方式提供一次较为足量的母乳。对于大龄妈妈而言,晚上休息不好,早上起来就如同生了一场病,加之重返职场后身心压力将会倍增,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和宝宝做高质量的互动。我那时母乳不够,每晚入睡前会给兰兰喂一瓶配方奶。她能睡整觉的趋势在本阶段后期已经出现。

睡眠环境很重要。本阶段仍应母婴同居一室,妈妈应尽早让宝宝独自睡觉并坚持执行。宝宝睡自己的小床,小床挨着爸爸妈妈的大床。现在的小床一般都能打开单侧栏杆,可以和妈妈的床拼接到一起,这样既能保持母婴之间的亲密感,又安全,且互不打扰,还能避免日后分床的烦恼。不过,下个阶段再这样做就会有安全隐患。婴儿睡觉的环境应相对安静,但也不必太限制声音,尤其是白天。家人越早这样做,宝宝越容易适应。一天上午我去邻居家的时候小宝宝睡着了,家里三个大人在悄悄说话。其实,这不是很明智的做法,因为过于安静的环境会降低感觉阈限和提高敏感度,容易养成睡眠不安的习惯,从而可能会增加抚养难度。

不同睡姿影响不同。仰卧是婴儿的常见睡姿,利于肌肉放松,可以增加头颈部和四肢的活动,且不会使内脏器官受压。但仰卧可能会使放松的舌根后坠,有时会阻塞呼吸,特别是当发生溢奶时(这种情况很少见)。儿科医生告诉我们,当俯卧的婴儿还不会转动头部和翻身时容易引起呼吸障碍;右侧卧不会对心脏产生压迫感,而且即使溢奶一般也不会发生窒息,也更容易帮助宝宝消化食物;偶尔左侧卧也有好处,能给心脏轻度压迫,使心脏功能得到锻炼。小宝宝睡觉时间很长,逐渐以俯卧、仰卧、左侧卧、右侧卧等姿势交替进行最好。TIPS

不同国家对婴儿睡姿的主张不尽相同,荷兰提倡仰面睡;美国医生认为趴着睡最安全。家人的态度

睡觉和吃饭一样,是宝宝的自然天赋和最强本领,家人一定要有这个信念。

邻居家的小孩们的睡眠在本阶段开始时表现出差异:夜醒次数有多有少;有的宝宝能自己睡,有的要抱着才睡放下就醒;有的要环境十分安静才行;等等。兰兰这方面让我很省心,月子里她入睡前和睡觉时我就不抱、不拍、不摇晃,从第80天起,她开始睡整觉了。3月龄的时候,她晚上的大觉和白天两次小觉都是自己睡。到了下个阶段或是本阶段后期,宝宝白天睡眠时间将会下降,夜间睡眠时间的比例将会增加,家人顺势而为即可。

如果空气好且温度适宜,户外睡眠亦是很好的方式。2个多月大的兰兰白天情绪稳定,喜欢待在户外和推车上,一推就能睡着。润润白天在户外睡觉的习惯一直保持到2岁。

有些家庭为宝宝睡觉的事大伤脑筋。其中多数是由于家人对宝宝的睡眠干涉较多,比如抱着哄宝宝入睡。其次,有些宝宝有睡眠不安发生,这可能与大脑发育和亲子交流程度等有关。对此,家人不必太着急,想办法一点点增加宝宝的安全感,改善喂养行为,培养其独立睡觉的习惯,等着有一天和宝宝一起睡大觉。小手和小脚

新生儿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还不能正常发挥功能,触动其身体的任何部分都可能会导致头、手和脚等乱动。进入本阶段后,宝宝的小手和小脚放松多了,动作的协调性也将明显增加。小手

手的发展是一项终生事业,0~3岁期间的发展尤其重要。本阶段,宝宝的小手有时还会紧握,但在吃奶以及和妈妈交流时通常都很放松。兰兰出生后第70天,我把拨浪鼓放在她手里,她能握住30秒。此时,兰兰的举动尚属无意识的抓握。在这一阶段松手也属于无意识的行为,所以家人经常可以看到拿在宝宝手里的东西一会儿就会掉落。TIPS

小宝宝的指甲长得飞快,妈妈要经常检查和修剪,否则一不小心宝宝就会把自己挠花。如果没有宝宝专用的指甲刀,用普通的小指甲刀给宝宝剪指甲也没有问题。

本阶段最激动人心的变化是婴儿将会对自己的小手产生浓厚兴趣,喜欢注视它们,经常能看较长时间,开始吃手(有些宝宝在上个阶段已开始吃手)或尝试够物。如果妈妈仔细观察,会发现宝宝注视手指时还会时不时试图活动一下手指,这是宝宝眼手协调能力开始发展的信号。有的家庭可能会阻拦宝宝吃手甚至注视手,这对小宝宝来说是一种野蛮行为。

从出生第77天起,兰兰开始长时间注视自己的小手。一周后,好友小洁带着10个月大的大齐来看我们。大齐那时已能用小手随便挑选玩具,拿到手后还有各种操作动作。我很受鼓舞,开始尝试给兰兰递摇铃。她看到后很想抓,手却来回晃动,要试几次才能碰到。坚持一周多后,多数时候她都能抓到摇铃了。兰兰出生85天时,我把床铃调到她举起小拳头刚好能碰到的位置。她不停尝试,用左手碰到好几次,这时右胳膊和右手也能运动到相似的高度了。邻居家的孩子们也基本都是在3月龄时开始抓握摇铃,也有的家庭会晚几周开始给宝宝递东西。一旦宝宝有想抓的反应,家人就要多为其递带响的、颜色鲜艳的玩具,直到他们能稳定准确地抓到。

注视一段时间小手后,小宝宝就会开始吃手,也有的宝宝是先吃再注视。刚开始时,小家伙们会吃整个手,通常是把整个小拳头或几根指头一股脑儿地塞进嘴里。聪聪从出生第88天开始啃手,没过几天已经从啃拳头发展到啃食指,或者拇指食指一起啃,似乎无比香甜。百日那天,聪聪单独啃了大拇指。与此同时,他喜欢高高举起小拳头注视,这时妈妈逗他,亲亲他的小手,他似乎觉得很有趣,有时会主动举起小拳头让妈妈亲,自己就咯咯咯地笑。在此前后,聪聪还会伸手抓妈妈的衣服和别的东西——躺在床上时抓自己的衣服或被子,玩具靠近时主动张开手去抓。而且,他把东西抓在手里的时间也延长了。出生第88天,兰兰能同时摇动并注视摇铃;第96天,能抓起衣服后放进自己嘴里。此时,双手交叉在胸前玩儿的动作开始出现。脚丫

本阶段,兰兰的巴宾斯基反射依然很明显,我就经常给她按摩脚丫。坚持按摩一段时间后,她的脚丫放松多了。不过大脚趾还是不怎么放松,吃奶时有时会用劲。

这一阶段,妈妈要保护好宝宝的脚丫。软底鞋或纯棉毛巾袜的透气性和吸汗性好,适合温暖季节在户外或者冬天在室内穿着;炎热的夏天可以穿棉丝混纺袜和薄的棉毛巾袜。袜子不仅要大小合适,袜腰的松紧也要合适。妈妈不必为防止宝宝蹬脚会使袜子脱落而选袜腰较紧的,那样会影响血液循环。

有的早教领域从业者基于婴儿的踏步反射主张帮助宝宝多练习这个动作,我认为没这个必要。到了下个阶段,爸爸妈妈就可以让宝宝在自己的大腿上蹬脚玩儿了。了不起的“阿锅”——言语的早期反应

本阶段的宝宝可以用能“说”会笑来形容。宝宝除了哭声还能发出美妙的声音,这无疑给家人带来了新的欢乐和期待,并激发家人更加积极回应。感知语音的能力是获得语言的基础,出生第一年是语音输入的黄金期,家人应多和宝宝说话,为宝宝阅读。这些活动既能带给孩子安慰,又能为其语言发展提供支持。

宝宝首先发出类似元音的声音,辅音很快也会出现。刚满月的兰兰开始发类似“a”“o”“e”的音,1个半月的聪聪发的也是这三个音。有几周,兰兰又说“阿锅”“阿瓜”“阿歌”,其中“阿锅”说得最多,我还用录像机和博客为伟大的“阿锅”做了记录。2月龄的聪聪开始发“爱”“阿爱”“阿客”几个音,大齐在这个阶段则爱发“阿狗”的音。

宝宝本阶段仍处于发音的第一个准备期,即反射性发声阶段(0~3月龄)。婴儿的发音源于哭、咳、吃奶等引起的非自控音,比如新生儿的发音主要是哭叫,并能用不同的哭叫声表达不同需求。逐渐地,婴儿将会发出自控音。婴儿最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据说全世界的婴儿在6月龄时发音听起来都很相似。

刚开始,发音需要满足某些条件才能发生,随着活动次数的增多,条件的限制在减少。出生第52天,兰兰开始爱“说话”了,一开始要在睡醒、吃饱并且躺着时才说,一个条件都不能少。后来,只要睡醒就爱说,抱着有时也说,也不再总用“啊”来启动。出生第80天,兰兰会对着镜中的自己长时间“说话”。有的宝宝则白天说得少,早晚更爱说。

小宝宝听到成人发出自己喜欢的音能获得某种满足,偶尔甚至会表现出某种“能力”。谦谦3月龄的时候,我对着他说“啊咦”——那时他经常发这两个音。每次当我开始发音,他都认真地看着我,听完后还报以微笑,仿佛很满足。如前所述,兰兰两三个月的时候,“阿锅”是我家的热词和万能词。出生第65天,我多次发出“阿锅”的音,她看着我,先尝试发出“阿”,后来又发出“阿歌”。她想哭的时候,我也拿“阿锅”说事,有时真能吸引她转移注意力。在家里,“阿锅”逐渐成为海星床铃的专用名字。这个名字用了不短的时间,有时我说一声“阿锅”她竟然会看一眼床铃。

婴儿在正式开口说话前的这些发音以及随之而来的表情与动作亦是言语。他们发的音虽简单,大部分时候也只是本能行为,但仍是了不起的变化,甚至有人说本阶段宝宝的发音活动是将来说话的一次“预演”。阅读札记科学育儿《斯波克育儿经》曾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20世纪人类思想进程的10本书之一,作者是本杰明·斯波克。新版前言的标题是“相信你自己和宝宝”,单看标题已令人振奋和反思。作者这样写道:“孩子有一种内在的动力,这种力量促使他们不断地成长、发现、体验、学习,让他们学会如何跟别人相处。许多教育方法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顺应了这种强大的驱动力。所以,当你努力相信自己的时候,别忘了,也要相信你的宝宝。”

本书分为成长、饮食和营养、精神健康、发育和行为问题、学习与学校、健康和安全6个部分,内容较全面,使用时间较长,文字亲切又不乏犀利。看得出作者十分了解和理解妈妈的处境,读来感觉很痛快。针对一些棘手问题,作者举重若轻,比如他说“当一个又吵又闹、十分生气的孩子认识到,自己的父母用不着生气就知道该采取什么措施的时候,这个孩子也就从内心得到了安慰”。作者倡导的相互尊重、自尊、执行纪律等思想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比如“在充满温情的家庭中形成的纪律才是好的纪律,孩子得到了爱,同时又学会了爱别人”。

美国著名的医学博士西尔斯主张亲密育儿法,建议父母及时接收和回应婴儿发出的信号,甚至要通过识别宝宝啼哭之前发出的微妙信号来预测其需求,“你的宝宝就能学会用许多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很少有必要用哭的办法来得到他想要的东西……这样,与父母关系亲密的婴儿就将成长为能够明确地判断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把它们表达出来的孩子”。这一理念对培养婴儿的安全感和亲子依恋十分重要。物品推荐{L-End}促进视听觉所需物品

有人脸的图片或照片、大小镜子;健身架(带音乐或其他声音反馈)、拨浪鼓、响球、小铃铛(适用于小脚)促进精细动作所需物品

摇铃3.5~8月龄嗅觉和味觉的发展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儿通过感知觉接收丰富和适宜的刺激,获取周围环境信息,进而适应外部环境。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教育法创始人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所有的智力都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多看、多听、多动手以及抚触等都能增强孩子的感受力。饮食是婴儿生活的一大主题,嗅觉和味觉的发展意义重大。嗅觉

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人类的鼻子里有大约500万个嗅觉细胞。1~2月龄的宝宝饥饿时会在家人胸前找乳头,分不清抱着自己的是爸爸还是妈妈,要靠气味确认。嗅觉还能帮助味觉工作。

新生儿和本阶段的婴儿都表现出对母体气味的偏爱。有的妈妈重返职场后白天把文胸留给宝宝,抱着妈妈文胸的宝宝仿佛得到了莫大的精神安慰。味觉

味觉是婴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味蕾的分布从舌根向舌尖依次为苦、酸、咸、甜。刚出生的婴儿已具备辨别味道的本领,并表现出明确的味觉偏爱;出生一周即能以面部表情和身体活动等对酸、甜、苦、咸4种最基本味道做出反应。

母婴之间的味觉倾向有关联吗?有的准妈妈担心妊娠呕吐会影响孩子,研究表明这并不影响新生儿的味觉反应。准妈妈的饮食味道能通过羊水增强新生儿对相应味道的接受力。宝宝出生后,母乳对婴儿的味觉发育会有影响。我的大学室友说她喜欢吃橘子是因为她妈妈怀孕期间吃橘子比较多,很多妈妈也会有类似想法。这只是一方面原因,对这种现象更为客观的表述是:妈妈爱吃橘子或认为橘子对孩子有营养,所以给孩子吃橘子比较多,亲子双方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形成了接近的食物取向。也就是说,影响孩子味觉偏好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和学校提供的日常饮食安排。比如,兰兰来到加拿大后,幼儿园供应西餐,她对这些新食物也逐渐有了兴趣。

本阶段是婴儿味觉发展的关键期之一,味觉能力的发展与食物的刺激密切相关。母乳喂养能提高婴儿对多种味道的接受力,添加辅食后宝宝将陆续品尝多种食物,味觉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将会逐渐丰富起来,反过来又能促使婴儿接受多种食物,利于避免出现偏食和挑食。家人提供的食物,除了种类外,口味对宝宝也有影响,有研究表明孩子对口味的偏好例如口味的轻重在婴儿期或幼儿期已经形成。对于新的味道,家人应在孩子体验的同时告诉他们,而不是等到吃完和味道消失后。随着饮食经验的增加,味觉将逐渐成为孩子选择食物的重要手段。

宝宝对甜味的喜好与生俱来,并不需要额外激发。因为可以每日从饮食中摄取内源性糖(牛奶、水果和蔬菜分解的糖),所以我很少给兰兰吃除此之外的其他甜食,这样到3岁时她对甜食并不热衷——当然还是很喜欢甜味。有个原则妈妈一定要坚持:辅食的添加应先蔬菜后水果,且水果应选择甜度适中的给宝宝吃。妈妈如果希望宝宝将来在饮食摄入方面相对均衡,就要在本阶段让宝宝先接触蔬菜泥和粥等清淡口味的食物。添加辅食啦

吃在宝宝日常生活中十分重要,且与心理发展联系密切,因而亦被纳入本书。

关于辅食添加,各国相关部门的指导建议不尽相同,这主要与饮食习惯的差异有关。而对于添加的起始时间,目前已形成较为一致的指导意见。辅食添加的时间

目前,主流添加方案为:以纯母乳喂养的婴儿从6月龄开始添加辅食,添加顺序依次为谷物、蔬菜泥、水果泥、豆制品,然后才是鸡蛋黄等动物性食物。西尔斯在自己的书里对婴儿需要固体食物的信号和为什么从6月龄开始添加辅食做了很好的说明。

4月龄前不应添加任何辅食,8月龄后仍未添加也不可取。6月龄的婴儿进入了长牙、尝试食物的重要阶段和饮食习惯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宝宝的咀嚼和对新食物的适应能力将会提高,这有助于其日常营养的消化吸收。6~12月龄是婴儿接受食物的关键期,错过之后再添加,可能会导致营养不够或对食物兴趣不高,从而可能会影响宝宝1岁以后的饮食偏好。由此可见,适时添加辅食有助于减少婴幼儿时期的进食问题,还有利于婴儿发音器官的发育,对语言能力的发展亦有促进作用。添加原则

在辅食添加阶段,家人应按照安全量少、循序渐进、种类丰富和适时添加的原则推进,添加的食物不应超越宝宝的生长发育阶段和消化能力。

辅食添加的安全过渡十分重要:每次应仅添加1种新食物。在宝宝1岁前家人应坚持此原则,这样当发生问题时将能很快作出判断。添加的量应由少到多,适应后也要适量供应。辅食添加是否合适,可通过以下几点来判断:一是大便,这是最直接的途径,家人应做好观察,必要时请做好记录,当大便形状发散、不成形时,表明辅食供应可能偏多或是食物粉碎不够;二是肤色和皮肤光泽度,通过观察判断营养是否缺失以及对食物的反应,如起疙瘩或湿疹表明消化不良或食物过敏;三是体温等情况。

每个月都应给宝宝添加一些新食物。第一次添加的食物宝宝如果不能接受,妈妈不要着急和灰心,可过些日子再尝试,或者考虑改变食物的形式。种类与顺序

6月龄的婴儿唾液分泌量增加,唾液和肠道中的酶开始能消化淀粉类食物。婴儿最早接触的辅食是谷类,可以是稠米汤和米粉等,大米最好,这一点往往取决于食物制作者的习惯。含有谷蛋白的小麦等麦类食物比其他谷类食物更易致敏且不易消化,因此在辅食添加初期不应给宝宝提供面食。

6~8月龄,家人可逐渐丰富辅食种类。本阶段辅食供应主要是谷类、蔬菜和水果、豆制品和蛋黄。蔬菜类初期尤以根块茎类和瓜果类为好,之后再添加叶茎类:土豆、红薯、南瓜、胡萝卜、西蓝花、菠菜这些可逐步添加。其中,土豆可以做成浓度适中的土豆泥。蔬菜起初可以菜水的形式提供,但蔬菜泥的维生素和纤维素保存较好,营养更丰富。家人不需要在食物中添加其他任何东西,包括糖和盐,也不必担心宝宝会不接受,因为此时他们还没有任何经验。本阶段和下个阶段婴儿主要是在适应而不是做选择,因而是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难得机会。

本阶段具体添加顺序可参考下方文字:

6月龄:添加粥、米糊;土豆泥、胡萝卜泥、南瓜泥;苹果泥、香蕉泥和梨泥等。

7月龄:添加红薯、山药以及多种切碎的蔬菜;豆制品;蛋黄;水果可以增加火龙果和牛油果等。

8月龄:添加肝泥和肉末等。

婴儿开始接触辅食后不久,就会在看到辅食甚至家人食物的瞬间兴奋起来。有些宝宝此时对第一口食物犹豫不决,经过诱惑和鼓励才肯尝试。兰兰就是这样,小邻居高高则要等家人先尝第一口后才肯吃,而一旦他们接受了第一口,后面吃起来就会很香。

作为家庭一员出现在餐桌上是宝宝成长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本阶段后期,绝大多数宝宝已能坐稳,此时家人可考虑邀请宝宝坐上儿童餐椅和家人一起“用餐”。儿童餐椅、小碗和小勺能增加宝宝对食物的兴趣,而且从此时或下阶段开始将进餐地点固定在儿童餐椅还能避免日后某些吃饭难题,比如追着喂饭。眼手协调和手的发展

婴儿的心理发展与各个方面都密切相关,如婴儿对周围事物产生了兴趣,感觉能力得到发展等,其动作指向也将发生变化——将从自身转向外部客体。不过,此时吸引婴儿的主要还是动作本身及动作作用于物体所产生的效果,因而本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是内外部“初步联结”的阶段。

没有动作,婴儿的心理便无从发展。皮亚杰提出,儿童的心理源于主体对于客体的动作,感知运动是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了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促进了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并推动认知发展不断高级化和复杂化。

婴儿对外界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借助视觉引导手部动作获得的。眼手协调(也称视触协调)指眼睛将所看到的刺激传达给大脑,大脑再发出指令由手操作完成,也可将之理解为视觉和运动觉的联合协调动作。眼手协调的出现和发展与视觉的发育密切相关,对精细动作的发展十分关键,婴儿的日常生活将会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百天前后,婴儿注视小手并试图活动手指的行为拉开了新的序幕——眼手协调开始出现。这是婴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主要标志是能伸手够物,也是手触探索的真正开始。这项发展将会经历相当长的时间,亦是本阶段重要发展目标之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