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手镯——那些你不知道的离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22:20:19

点击下载

作者:杰卿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失落的手镯——那些你不知道的离奇

失落的手镯——那些你不知道的离奇试读:

解剖台上离奇复活

你可能认为死而复生的事情只会出现在神话传说或者童话故事里,但是如果现实生活中真就发生了这样的事你又当作何解释呢?千万别说这不可能,因为在前苏联就曾发生过这样的案例。亲爱的读者朋友,现在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顿涅茨克市郊区贮木场的吊车工人,名字叫做尤莉亚·费奥多洛夫娜。尤莉亚37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了。她每天下班回家都要经过距离她工作的贮木场不远的彼得洛夫斯卡娅煤矿。大量的煤堆、来来往往的运煤车、轰响的各种机器设备和错综复杂的煤矿电缆把这里变成了一个纷乱而吵闹的地方。不是这座煤矿的工人一般都不会穿行而是选择绕行,因为不了解状况就盲目穿行极有可能发生意外。这一天,尤莉亚的一个孩子生病了,这位妈妈下班之后便急匆匆地要赶回家。为了节省时间,她选择了穿越煤场。不幸的事件终于发生了,尤莉亚在躲避一辆迎面开来的运煤卡车时,不幸踩到了一处破损了的高压电缆,被当场击晕。煤矿工人发现后,立即把她送到了附近的顿涅茨克医学院附属医院。然而抢救无效,尤莉亚还是离开了人世。医院和尤莉亚的家属取得联系,希望给他们一笔抚恤费,然后留下尤莉亚的尸体用作医学院教学和研究。尤莉亚的家属同意了,于是尸体就留在了顿涅茨克医学院附属医院。

尤莉亚的尸体留到顿涅茨克医学院期间,学校正好有一位老教授要给新生讲授解剖学课程。老教授将课堂临时搬到了医学院的解剖室里,为学生做现场解剖。解剖室停放着许多尸体,还有更多的头颅、胳膊、内脏等器官。为了保证这些尸体和人体器官不腐烂掉,解剖室里的气温都比外界的要低许多,也总是给人一些阴森恐怖的感觉。

老教授走到尤莉亚的尸体旁边,一边给学生们讲解身体的内部结构和各个器官的特点,一边准备对尸体下刀。他首先要给学生们展示人体的皮下组织。正当他准备用解剖刀割开女尸手臂皮肤的时候,女尸竟然轻微地动了一下。出于职业敏感,教授立即警觉起来:莫非这人还没有死?他伸手触摸尤莉亚的手臂,感觉到了一点温度,于是马上停止了解剖。同学们也围过来观察。没错,“尸体”又轻微地动了一下。接着,越动越频繁,幅度也越来越大。

老教授立即中止了解剖学课程,安排同学们把尤莉亚迅速送往急救室进行抢救。经过医学专家、医护人员的的全力救治护理,尤莉亚奇迹般地死而复生了。她不仅重新获得了生命,而且几个月后身体就完全恢复了,可以继续在贮木场工作了。这一惊天逆转首先要归功于老教授的及时发现和当机立断,同时也得益于尤莉亚健壮的身体。事故发生的当天,尤莉亚触电后处于休克状态,呼吸已经停止,身体僵硬,所以被医生误判为死亡。其实,尤莉亚还有微弱的心跳,直到进入解剖室都还活着。解剖室的气温很低,冰凉的解剖刀碰到身体后引起了尤莉亚的自然反应。

这是多么离奇的一件事啊。尤莉亚如果不是因为孩子生病急着赶回家,也不会穿过煤场,也就不会发生触电事故。如果发生触电事故而她的身体不够强健,则根本撑不到老教授发现的那一刻。如果医学院没有留下尤莉亚的尸体,估计她早已经被亲人埋葬了。如果那堂解剖学的课程没有选用她的尸体,老教授也没有及时发现、当机立断,那么尤莉亚也就没有希望重新活过来了。这所有的“如果”让我们看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巧合,并使我们为之惊叹。然而更加巧合的是,这次触电事故导致了尤莉亚身体上的许多变化。首先,尤莉亚在长达三个月的时间内无法正常入睡,脑袋总是爆炸似地疼痛。等到终于能够入睡了,她又昏迷了整整两个星期。当她再次醒来时,一切都正常了,身体也很快恢复了。可是却有一件事,使得她与往常不同,令人不可思议。

有一天,医生按惯例查房时,发现已经恢复健康的尤莉亚眼神不定、左右忽闪,就问她有什么状况。尤莉亚显得有些激动,她问医生今天早上是不是吃了蛋塔,还喝了牛奶。医生很惊讶,问她是怎么知道的。尤莉亚说了一句让所有的人都震惊的话:“我能看到你的内脏,衣服完全不能阻挡我的视线。”医生当然不信,但是当尤莉亚一一说出在场人早餐所吃的东西甚至描述了同房病人体内的肿瘤之后,所有人都不得不信了。

尤莉亚获得特异功能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人都来找她看病。这让顿涅茨克医院很无奈,后来他们干脆把尤莉亚留在了医院代替透视机帮助医生诊断,尤莉亚从此不用再去贮木场工作了。不过,她的特异功能也给她带来了一些不便,比如她看到的人都是骨架和内脏,已经不能像别人那样拥有正常的审美了。

触电身亡的尤莉亚奇迹般地复活了,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巧合。她从此获得了特异功能,这就更加离奇了,至今科学界也无法对其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所有的一切都真实地发生着,或许这都是巧合。亲爱的读者,你觉得呢?

善有善报

是中国古代的一句名言,说的是做好事一定会得到好的回报。因果报应之说我们是不应该相信的,但是做好事,行善举,确实是值得赞扬的一种美德。这种美德不是中国人所独有,而为世界各个民族所共有。以美国人为例,他们也是经常为善的。比如他们时常在高速公路上救助需要帮助的人,而且他们的救助都是无偿的。当然了,上帝不会忘记他们的善行,总是找机会来回报他们。

阿尔弗莱德·斯密斯就曾深刻体验过善有善报的巧合。他是一名司机,经常开车经过埃尔帕索高速公路。埃尔帕索高速公路位于美国格兰德河流域,是一条洲际高速公路,通往墨西哥。由于交通非常繁忙,再加上地势起伏不定,弯路较多,所以经常发生车祸。就是在这条公路上,他见证了善有善报的古老传说。

对于经常来往于墨西哥和德克萨斯州的阿尔弗莱德·斯密斯来说,这条公路上的交通事故已是屡见不鲜。这些车祸中的遇难者,大多数是因为受伤以后得不到及时的救助才丧生的。这条公路主要穿越荒野地带,在两座城市之间,如果发生车祸很难等来城市的救护人员。因此斯密斯每次开车经过这里都要带一些紧急救援的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一天,阿尔弗莱德·斯密斯像往常一样驾车出门。驶经埃尔帕索时,他非常小心,因为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再看到城市了,一旦遇险很难得到及时援救。一个小时之后,他路过一个弯道,看见一辆警车停在路旁,一位警察痛苦地在血泊中挣扎。斯密斯知道发生了交通事故,赶紧下车查看,发现警察的大腿动脉破裂,大量出血已经让他十分虚弱。斯密斯赶紧从车上拿来止血的药,给躺在血泊中的警察止血,又用绷带绑住他的大腿。一系列的紧急救助后,警察清醒过来,告诉了斯密斯事故的原委。原来,他叫阿兰·福尔比,是这条高速公路巡逻队的队长。半个小时前,他开车紧跟在一辆高速行驶的卡车后面。不想转弯的时候卡车突然减速,阿兰·福尔比措手不及,直接撞在了卡车车尾上。虽然没有当场毙命,但是左腿受到严重的划伤,动脉血管破裂。福尔比立刻呼救,但是救护车要近一个小时才能赶到。如果不是斯密斯带着药品和绷带碰巧路过,福尔比必死无疑。几个月后,阿兰·福尔比恢复了健康,重新开始在这条高速公路上巡逻。

一天夜间,阿尔弗莱德·斯密斯驾车往家赶。他想早点回家,因为天气预报说大雪就要降临了。虽然有明亮的路灯,但是长时间的驾驶让斯密斯有些劳累,结果一不小心撞上了公路旁边的护栏。由于事发时车速太快,斯密斯被甩出了车外,由于失血过多当场昏迷。公路管理部门得到事故报告后迅速派出救护车,同时呼叫附近巡逻的警察立即前去救护。

凑巧的是,这天夜里在附近巡逻的正好是阿兰·福尔比。他赶到现场时斯密斯已经奄奄一息,他认出了这个人正是曾经救过自己性命的恩人。福尔比立即为斯密斯止血,并把他送到了附近的医院接受专业治疗。就这样,阿尔弗莱德·斯密斯从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中捡回了一条命。

阿尔弗莱德·斯密斯有意识地帮助高速公路上发生车祸的人们,终于有一天在自己发生车祸时也得到了别人的救助。这个人还恰恰就是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人。在这条长长的高速公路上和过往车辆稀少的黑夜里,这是多么温馨而又令人难忘的一幕啊。这也恰好印证了善有善报的古老谚语。

巧遇金火柴盒

丢东西是很平常的事情,丢了东西之后又能找回来也没什么稀奇,但是本篇要讲述的这个失而复得的故事恐怕就只能用巧合来概括了。

爱德华七世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和萨克森·艾伯特亲王的长子。在驻爱尔兰陆军部队服役时,他非常喜欢猎狐,几乎整天都在打猎。他的父亲艾伯特为劝导他而来到爱尔兰,结果在归途中去世。维多利亚女王把艾伯特亲王的死归咎于爱德华的荒唐,从此一直不准他过问国务和王族事务。为此爱德华一直闷闷不乐,更加频繁地出去打猎。

常常陪伴他猎狐的是一位名叫爱德华·萨森的演员。这位演员多年陪伴在王子的身旁,十分理解王子的心情,并且经常开导他好让他高兴一些。一天,他们在一个庄园打猎时遇到了灰熊,紧急时刻,萨森挺身而出,救了爱德华王子一命。为了感谢萨森并表示对他的尊敬,爱德华王子送给萨森一个火柴盒。这个火柴盒不是普通的木质火柴盒,而是用黄金打造的金质火柴盒。火柴盒的上面还有一条金链,整体形状很像个怀表。萨森为了表示对爱德华王子的尊敬,不论走到哪里,他都随身携带。这既是一种纪念也是一种荣誉,毕竟这是由王子赠送的呀。

萨森依然如以前那样陪同爱德华王子去打猎。经过上次的惊险救助,他们的友谊更加亲密了。这天,萨森跟随王子去一个庄园打猎。走到一片荒地的时候,萨森的马突然受到惊吓,把萨森摔了下来。萨森再也没有心情继续打猎了,便提前回家了。回到家的萨森发现那个金质的火柴盒不见了,显然是在他跌下马的时候不小心丢掉了。随后的几天,萨森发动所有的家人、仆人以及庄园里的农民去寻找金质的火柴盒,但是一无所获。回到家中的萨森整日闷闷不乐,再加上爱德华王子已经与丹麦克里斯蒂安亲王的长女亚历山德拉公主结婚,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出来打猎,萨森也不再去猎狐了。

为了铭记与王子的情谊,萨森请工匠依照金质火柴盒仿制了一个。依然将它当做真的一样,整天带在身上。后来,萨森死前将这个仿制的金质火柴盒交给了他的儿子利顿。利顿长大后,也当上了演员,从事自己喜欢的表演事业。但是,他并不喜欢猎狐,而是喜爱旅行,并且是满世界地旅行。

一次,在澳大利亚的时候,利顿遇到了一个非常好心的澳大利亚人拉伯塔奇,并多次得到他的及时帮助。为了对他的朋友拉伯塔奇表示感谢,利顿将金质火柴盒赠送给了拉伯塔奇。利顿回到英国后,就再也没有见到过拉伯塔奇。利顿家族除了他是演员外,还有一个与父亲名字非常像的爱德华·H·萨森,也是位演员,到了美国发展自己的演艺事业。利顿一个名字叫做乔治的弟弟继承了父亲打猎的爱好。这天,乔治在一个旧的庄园内打猎的时候,碰到了庄园主。庄园主在听说乔治是老萨森的儿子后,将一个金质火柴盒交给他。这个火柴盒正是20年前老萨森丢失,庄园主的一个仆人在森林里偶然捡到的。

利顿立即写信给爱德华·H·萨森,告诉了他这个惊人的消息。爱德华拿到这封信的时候,正陪同一位女演员旅行。爱德华十分高兴,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这位女演员,不想女演员说自己也有一个金质火柴盒,并把它拿出来让爱德华看。爱德华看到这个火柴盒正是父亲仿制后送给利顿的那个。原来,这位女演员的金质火柴盒是拉伯塔奇送给她的。

真是巧合至极啊,一个火柴盒竟然让萨森的几个儿子遇到了多次的巧合。这些巧合还相互关联,就好像是冥冥之中注定的一样。

从天而降的牛砸沉渔船

牛是陆地上的动物,一般很少下水,更不要说是海水了。船是利用水的浮力,依靠人力、风帆、发动机(燃气涡轮、核子动力机组等)等动力,能在水上移动的交通运输工具。牛与船是两不相干的事物,尤其是与海船,更是无法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日本以东洋面就曾发生过这样一件非常巧合的事情:牛砸沉了渔船。

这件怪事是日本最大的报纸《朝日新闻》所报道的。据该报的记者称,这件事可能是当年日本最巧合的海难事故了。一艘日本渔船在千岛群岛附近捕鱼。这里靠近俄国驻军基地,海面上时常有俄罗斯的巡逻艇驶过。一些渔民担心发生纠纷,都不大愿意到这里来,因此在这里捕鱼竞争压力小,收获也格外多。这一天,天气十分晴朗,渔民们的心情也很好。他们一边唱歌,一边收起渔网。这种天气里鱼类也多上浮觅食,所以一般都会有很好的收获。几天来他们一直都很幸运,每天都收获颇丰。不过。就在他们载歌载舞的时候,危险正悄悄地靠近他们。然而没有人预料到灾难,因为这一事故发生得太巧合了。

渔民们正在忙着将撒下的渔网收回,连天空络绎飞过的飞机也来不及看一眼。这一网他们收获颇丰。然而就在他们全力收网的时候,突然一头活牛从天而降,硬生生地砸在了渔船上。并不坚固的渔船被砸出一个窟窿,海水迅速灌进船舱。这突如其来的灾难让人们手足无措,只得眼睁睁地看着渔船沉入海底。危机时刻,顾不得许多,渔民纷纷跳船。还好,附近的俄罗斯水警发现有海难,立刻前去救援,救起了全部落水的渔民。

被救起的渔民告诉水警是一头牛砸沉了渔船,这一说法显然不能让俄罗斯警方接受,因此将他们予以逮捕。经过审讯,所有渔民都这样说,警方也就不得不暂停扣押了。随后,日本和俄罗斯警方展开联合调查,最终查明了事故的原因:那些渔民没有说谎,确实是一头牛砸沉了渔船。

原来,这是一群俄罗斯士兵的过错。他们从西伯利亚偷走了几头牛,准备用运输机运到黑市上卖掉。为了避开基地雷达的监测,他们绕道千岛群岛,其实是横穿了日本领空。然而,就在他们为自己的聪明感到高兴的时候,运输机上的一头牛受到惊吓,突然发起狂来,四处乱窜。士兵们拿它没办法,又不能射杀它。而且,这头牛似乎有使不完的力气,一直不肯歇下来,还引起了其他牛的骚动。为了防止意外,士兵们只好将它赶出飞机,扔进大海。不巧的是,这头牛正好落在了渔船上,从而导致了一场海难事故的发生。

牛和渔船本是两不相干的事物,竟然在海上相遇。这种概率低得几乎可以忽略,但是它确实就发生了,这可真是太巧合了。

跳伞“杀死”其他飞机

跳伞运动已经逐渐成为人们非常喜爱的运动之一了。这一运动具有很高的惊险性和挑战性,被人们称为“勇敢者的运动”。最早从高空跳伞的人是法国青年加勒林,他在1797年10月22日成功完成了跳伞。后来这项运动推广到军队,开创了现代军队的新兵种——伞兵。

美国人彼得斯就是一位跳伞爱好者,为了能够跳伞他取得了家人的支持,入伍参加过跳伞训练。或许是彼得斯准备充分或者技术过硬,在多次的跳伞中他都屡次成功安然无恙。他也在努力冲击跳伞高度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每次跳伞成功以后,彼得斯都会举行一个纪念party,通过这个聚会宣传他的跳伞计划,募集足够的资金支持。所以,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彼得斯这个爱好跳伞的人,甚至连军方都知道了他的跳伞壮举。他俨然已经成了一位跳伞英雄。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一直成功,彼得斯也不例外。最近一次,彼得斯决定再次刷新自己跳伞高度的纪录。这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前来捧场,大家都希望看到彼得斯能成功。如果这次成功,他将再次成为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彼得斯租用了一家小型飞机,在预定的高度跳下,似乎一切都很正常。彼得斯紧闭双眼以适应下降的速度,等到他感觉差不多的时候,用力打开伞包。他睁开眼睛看着天边的白云,心情非常轻松愉快。可是突然而来的气流使彼得斯改变了方向,降落过程严重偏离了预定的的跳伞计划。然而此时,在他的正下方有架小型飞机刚好飞过。不偏不倚地,彼得斯刚好撞上了这架小型飞机。疼痛使他几乎无法动弹,他觉得自己的一条腿几乎已经断了。

不幸的是,这架飞机遭到意外撞击,发动机出现异常,导致飞机失去控制,最终坠落在北安普敦的郊外。机上全部3名乘客当场死亡,驾驶员深受重伤,送往医院途中不治身亡。

事后,美国联邦航空局和全国交通安全局展开调查事故的原因。那架坠毁的飞机是从纽约飞往波士顿的,在马萨诸塞州时出现意外。当时,彼得斯不偏不倚正好撞在飞机的尾部,巨大的冲击力直接导致飞机动力失灵,并改变了飞行方向,撞向了地面。

如此巧合,让人们不得不感叹不已。天空有那么大的空间,竟然发生跳伞人员和飞行中的飞机相撞的事件,不是巧合又是什么呢?

最爱的手镯

如果有人在失散几十年后与亲人重聚,会不会觉得亲人的面孔非常熟悉。而如果与你失散的是你多年前的一件物品,当你再次见到它的时候会不会觉得非常熟悉呢?如果这件东西碰巧已经成为别人的物品了,你又会怎么做呢?这里有一个关于一只手镯的巧合故事,不妨说来听听。

芭芭拉·赫顿是英国一位富商的独生女儿,过着奢侈富足的生活。她的父亲经营着几十家大公司,在英国的富豪榜上排名前20位。毫不夸张地说,她们家的钱足够几代人的花销。芭芭拉·赫顿一直对珠宝饰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她经常到高档珠宝店购买各种珠宝饰品,但是都不太满意,从来没有穿戴太长时间,总是换来换去。几年间,她几乎逛完了伦敦所有的大型珠宝店,可是总也找不到能够让她满意的珠宝饰品。

后来,芭芭拉·赫顿已经不满足于在英国的珠宝店购买了。为了寻找更加时尚的珠宝,她不惜一周一次往返于纽约与伦敦之间。纽约豪华的珠宝店着实让她高兴了一阵子,可是她却总不能买到一款自己心爱的珠宝。此时,她的一个随身仆人建议她到一些古董店看看,说不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她来到纽约最著名的的一家古董店,这里比起现代化的珠宝店似乎更有韵味。走进展列厅,芭芭拉·赫顿一眼就看上了一只手镯。这只手镯是17世纪印度制造的。赫顿曾在大英博物馆看到与它同时代的许多古董,但万万没有想到能在这里遇到和博物馆里非常相似的东西。这只手镯虽然已经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但是依然光彩照人魅力非凡。

她毫不犹豫就买下了它,并立即戴在手上。飞回英国后,她把手镯拿给父亲看,告诉他自己终于如愿以偿,找到了自己心爱的饰品。她的父亲自然也是非常高兴,毕竟能有一件让自己女儿满意的珠宝饰品了。

自从赫顿买到这个手镯,就一直戴在手上不舍得收起来。然而不幸的是,一次外出就餐,她一不小心将这只手镯冲下了卫生间的下水道。赫顿懊悔不已,雇了许多人到下水道里寻找,然而还是无果而终。赫顿为丢失的手镯懊恼不已,甚至神情恍惚寝食难安。后来,她不停地前往各种古董店,希望能再次碰到类似的饰品。可是结果总是让她失望。

一次,芭芭拉·赫顿又失望地离开了一家古董店。刚出门口,她看到一位男子拿着一只手镯进来,并向店主打听这只手镯的估价。赫顿看到这只手镯,倍感熟悉,认出就是被自己冲进下水道的那一个。她不等店主开价,直接以高价把它买回来了。原来这个男子是一个下水道清理工,一天他在清理下水道时,发现了这只手镯。

天下真是无巧不有,一个人丢掉了心爱的饰品而寝食难安,这时候另一个人却突然地出现,并且就带着那件饰品。

人是否真的有前生

人是不是真的有前世来生呢?英国电视五台拍摄的纪录片《这个男孩活过》讲述了一个男孩前世今生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却真实地发生在英国的一个家庭里面。

这个神奇的男孩名叫卡梅伦·兰姆,家住苏格兰格拉斯哥市。在他刚刚会说话的时候,他就一边叫着爸爸妈妈,另一边则叫着巴拉岛。刚开始,他的母亲诺玛以为他是“自学成才”,这么小就能说出地名了。可是一直到六岁,他都会时常说起这个地方,甚至有一次他竟然说自己曾经是个巴拉岛的男孩。卡梅伦·兰姆告诉他的家人,他曾住在一个海滨的白房子里。更让诺玛感到寒心的是,卡梅伦经常提起他的妈妈——一个叫罗伯逊的妇女。卡梅伦不停地描述他曾在巴拉岛的快乐时光:白房子里有三个房间,还有一大堆的玩具,他在那里玩得十分开心。

巴拉岛是位于苏格兰的因弗内斯历史郡西部群岛议会区外赫布里底群岛中的大西洋岛屿,在南尤伊斯特岛西南约8公里处,面积不到90平方公里,岛上居民只有一千多人,是个毫不起眼的小岛。巴拉岛距离格拉斯哥市有200多英里,卡梅伦是如何得知有这样一个岛屿的呢?诺玛一家人也没有到过巴拉岛,甚至连她的丈夫和父辈们都未曾到过那里。

由于卡梅伦一直坚持要去巴拉岛,无奈的诺玛只好带他去那里看看,以为他不过是想去旅游罢了。飞机上,卡梅伦告诉诺玛从他家的白房子里能看到海景,每天都有海鸥在海边嬉戏。

他们到了巴拉岛,卡梅伦兴奋起来,好像重回故地一样。当看到海滨一座白房子的时候,诺玛确定儿子没有说谎。果然,这座海滨的白房子与卡梅伦描述的一模一样,诺玛不禁有些担忧。卡梅伦飞快地跑向白房子,并大叫“妈妈”。可是没有人应答,因为这是一座空房子,里面没有人,家具也都已经搬走了。他们一起参观了这座空房子,确实如卡梅伦所说,这里有三个房间,从房间里能看到海鸥在海上翱翔。诺玛打听到这座房子的女主人真的姓罗伯逊,这让她感到十分震惊。

回到格拉斯哥后,诺玛立刻请求一些专家和研究者的帮助。专家对卡梅伦进行了综合测试,得出结论称他并没有说谎。可是他生来就有记忆,这件怪事儿让专家们也做不出合理的解释。不过一些研究者发现,20世纪60年代巴拉岛的居民中,确实有位姓罗伯逊的妇女,他也有个儿子,只是度假结束后她的儿子就不见了。卡梅伦后来见到了这位姓罗伯逊的妇女,可是卡梅伦表示自己根本不认识她,或许是因为她已经很老了吧。

英国电视台播出这期节目后,引起了社会广泛的讨论。人们在讨论卡梅伦关于巴拉岛的记忆是不是他的前世,卡梅伦跟这个姓罗伯逊的妇女是不是真的前世母子等等问题。卡梅伦生下来就有记忆,并且这些记忆与事实分毫无差。难道世间真有如此巧合的事情,还是人真的有前生?

印度女孩的前生后世

上一篇故事中苏格兰男孩卡梅伦似乎有前世的记忆,他能准确回忆自己在巴拉岛的一切,令许多研究者都无法解释。然而印度女孩斯娃拉特的奇怪前生,则更加让人难以相信但又无可奈何。她竟然告诉人们她曾经两次投胎,可是科学测试又表明她的大脑完全正常,思维也很有逻辑。

1948年出生的斯娃拉特,家住印度的盘那。从刚会说话时起,斯娃拉特就说自己有前世,并且进一步说明前世生活在凯蒂利。在他的前世里,她已是两个儿子的母亲了,丈夫姓帕沙克。盘那和凯蒂利相距几百公里,对于斯娃拉特现在的家庭来说,没有一个人曾到过凯蒂利,更没有人见过或听说过姓帕沙克的人家。

斯娃拉特九岁的时候,父亲耐不住她的请求,就带她到凯蒂利去看看她前世的家。到了凯蒂利后,斯娃拉特竟然不要任何人带路,一个人领着父亲准确地找到了帕沙克家。她见到这家的男主人后告诉对方自己是比亚,男主人十分惊讶,因为他死去的妻子就叫比亚。她还准确地叫出了两个儿子的名字,一个叫迈利,另一个则叫卡托。她的两个儿子现在都已经十几岁了,比斯娃拉特还要大。当斯娃拉特与儿子独处的时候,情不自禁地流露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

更让人们吃惊的是,斯娃拉特知道帕沙克与他已经死去的妻子的一个秘密。帕沙克曾向妻子借了1000卢比急用,可是却一直没有还她。斯娃拉特说出这个秘密时,帕沙克感到十分震惊,因为这件事他们夫妇从没告诉过任何人。这一系列离奇的事情让所有的人都无法理解,只好求助于科学家。这件事也引起了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史蒂芬森教授的兴趣,他为此专程采访了斯娃拉特,并根据她的描述和对她的观察测试,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入研究。

史蒂芬教授不仅对她前世的情况感兴趣,对她从比亚向斯娃拉特的转化更感兴趣。帕沙克的妻子比亚是1939年意外去世的,而斯娃拉特则出生在1948年,这中间的几年成了史蒂芬研究的重点。斯娃拉特告诉他,自己死后,曾先投胎到孟加拉国的一个家庭,可惜只活了九岁就夭折了,之后就来到盘那。而且,斯娃拉特还拿出了证据,她会唱孟加拉国的乡村歌曲,并一边唱歌还一边跳舞。在盘那没有一个人能够懂得斯娃拉特的歌曲和舞蹈。史蒂芬请来了几位孟加拉的教授来观看她的表演。这些孟加拉的教授懂得这些歌曲和舞蹈,并且将它们翻译和解释给史蒂芬教授。

史蒂芬教授拿着这些歌词找到了斯娃拉特所说的前世,果然是当地人喜欢的乡村歌舞。史蒂芬教授认为这是现代灵魂科学的典型案例,还将它发表在美国第26届精神学研究协会的会议专辑中。

斯娃拉特头脑清楚,并且十分聪明,19岁时就拿到了大学工程学士,21岁拿到工程硕士学位,两年后在印度高等院校任教,成为印度最年轻的大学女教师之一。史蒂芬教授认为这是现代灵魂科学的案例,可是却不能完全解释她转世的谜题。除了巧合,我们还能如何解释呢?

44年再见漂流瓶

我们知道,今天的漂流瓶是人们许愿的时候才用的。人们在小纸条上写下自己的愿望,然后装进瓶子,同时放进彩色的许愿砂,最后扔进大海。然而中世纪的漂流瓶可没有今天的这么浪漫,它是人们海上交通运输时使用的一种通讯手段。密封在漂流瓶中的纸条往往包含着极为重要的信息,当然也可能是对亲人或朋友衷心的祝福。对于当时的水手而言,发现一个从未知领域而来的漂流瓶,或许会感到惊喜,也可能是神秘、期待或者伤心。另外,很多船只失事的原因都会被船上的人记录在漂流瓶内的纸条上。关于漂流瓶,最近还发生了这么一个离奇的巧合事件。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66岁的奥地利人舒华司。他在1956年的时候乘船到澳洲去参加墨尔本奥运会。这一天,舒华司在轮船的甲板上突发奇想,找来纸笔用英文和德文写了一张字条,然后装进瓶子扔到了大海里。2000年的某一天,有个人在海边散步时意外地发现前面的海水里漂着一个瓶子,远远地看上去像是一个漂流瓶。刚开始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的,后来从这个瓶子的外形看出它是很久以前的物品时才产生了兴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捡起了漂流瓶,发现里面居然还有纸条。他拿出纸条,看到纸条的内容是作者希望认识一个太平洋女人等等。当看到纸条上的日期时,他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这个漂流瓶已经在海上流浪了44年。然而这还不算奇怪,更加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个人就住在距离惠灵顿北部舒华司的现居处大约70公里的地方。这可真是一个奇迹啊,当年扔下的漂流瓶在44年之后,竟然又漂了回来,并且没有一点破损,还是当初的样子。

当地媒体还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相关报道,报道详细介绍了漂流瓶被发现的整个经过,完整讲述了这个离奇的巧合故事。报道最后说,虽然舒华司的愿望没有实现,但现在的这件巧合事件的发生比实现他当年的愿望更加令他激动不已。

一个装有字条的玻璃瓶在44年前被人从船上丢进大海,竟然会在44年后在新西兰距离作者住处不远的地方被找到。这可真是一个再也离奇不过的巧合了。不过这也真是一个奇迹,一个瓶子在大海中漂流了将近半个世纪却没有破损也没有发生搁浅的意外,而是完整地找回到了作者的身边。

文章被风吹走却出版

这个大千世界每天都要发生许多事情。它们往往不受我们意志的支配,有时候甚至让我们感到匪夷所思。就在这个时间和这个空间里面,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也发生了,尤其是后者,有时精巧异常,令人叹为观止。这里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件事。

这是一个关于19世纪法国著名天文学家卡米尔·费莱伦姆的故事。这一天,卡米尔·费莱伦姆依然在家中继续写作他即将出版的书《不可知的事》。在写到《风》这一章的时候,他感觉文思泉涌下笔有神,于是文不加点挥毫而就,平时要几天才能写好的一章很快就写完了。可说来也怪,刚才还好好的天气突然起了风。风吹得窗前的风铃一直响个不停,屋子里面也感觉有点冷了。卡米尔·费莱伦姆想把窗子关小一点,于是他放下手中的笔,准备去关窗子。可就在这时候,一阵风吹过,桌子上的书稿被吹到了窗外。他急忙追出去,可是找遍了整条街道,也没能找到被吹走的书稿。尽管他很恼火,可终究没有办法,只好准备重写这一章了。接着,奇怪的事情就发生了。

没过几天,卡米尔·费莱伦姆接到了当地出版社寄来的稿件《风》的收据。这让卡米尔·费莱伦姆感到莫名其妙,自己的书稿《风》是写好了不假,但是几天前被一阵“邪风”吹走了,怎么出版社会寄来收据呢?想到这里,卡米尔·费莱伦姆决定到出版社问个究竟,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于是在接到收据的第二天,卡米尔·费莱伦姆就来到了出版社。社里的一位编辑接待了他。卡米尔·费莱伦姆把自己的来意说明,又把几天前书稿被风吹走的事情说了一遍,然后问道:“《风》这一章的书稿是写好了,可我并没有给你们寄过来呀,不知道你们出版社怎么会收到我的《风》的书稿呢,又是什么人寄到出版社来的呢?”那位编辑笑了笑,回答说:“哦,是这么回事。前几天,出版社的公务员外出谈生意,在路上捡到了一份稿件,就把被风吹散了的稿件都捡了回来。刚好书稿上还有您的署名,所以这才给您寄去了收据。”卡米尔·费莱伦姆这才明白,原来是那一阵风把自己的书稿“寄”到了出版社,这才有了出版社的收据。

卡米尔·费莱伦姆在1900年出版了自己《不可知的事》一书,可有谁知道这背后还有这么一段离奇的故事呢?《不可知的事》书中的一章被风给“寄”到了出版社,而这一章书稿的名字恰恰就叫做《风》,这可真是无巧不成书啊!

新千年历法巧合

乌飞兔走,白驹过隙,转眼之间人类已经迈入了21世纪。2001年作为21世纪也是公元第三个千年的起始年,本身就有着它特殊的意义。当你翻看它的年历时,也许会惊喜地发现这里面有着不少巧合的历法现象。作为新世纪、新千年的第一天,也就是2001年的1月1日元旦这一天,刚好是星期一;按照传统的干支纪日,这一天又恰巧是“甲子”日。由此看来,这一天可真是巧得很,不论是日期、星期还是干支都是“一”。

星期纪日法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开始使用了,古代的犹太人和某些东方民族也比较早地使用7天为一星期的纪日法了。早在公元前一世纪的时候,在古罗马的日历中也已经出现了星期的说法。到了公元321年,君士坦丁大帝在这一年的3月7日正式公布这种纪日法,从此成为定制,一直沿用至今,从未中断。巧合的是,2001年的元旦竟然也是星期一。

干支纪日法,即“六十甲子”,相当于第一、第二……的序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创造。这种纪日法以甲子为始,六十天算一个循环。这种方法,在记录时间上最早应用于纪日,当在殷商时期。根据相关专家的考证,从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2年)二月己巳日至今,两千七百多年中没有错乱或间断过。让人意外的是,2001年的元旦竟然是又一个甲子的开始。

2001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2周年的日子,翻看日历,还会注意到这一天又刚刚好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的中秋。据研究,这种两节相逢的历法现象是每19年才出现一次的。上一次出现是在1982年,而作为新世纪第一年的2001年又遇到了这样的巧合。

一般地说,农历的八月十五——我们传统的中秋节,在公历中的日期是不固定的。中秋节对应的节气应该是“秋分”,所以中秋节的日期一定是在“秋分”前后各半个月的时间范围之内。“秋分”基本是在一年中的9月23日左右,因此中秋节最早可以出现在9月8日(如1976年),而最晚则可以到10月8日(如1938年)。换句话说,从一年中的9月8日到10月8日中的每一天,都有可能是中秋节。这样算来,2001年闰四月,从2000年的中秋到2001年的中秋一共有384天,比公历年多19天,这样2001年中秋节也就要比上一年推迟19天。2000年的中秋节是在9月12日,所以,2001年的中秋节也就落在了10月1日这一天。

2001年的10月1日,在日期、星期都占了个“一”,更加巧合的是,这一天还恰恰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历法中的这些巧合现象把玩起来非常有趣,不是吗?

英美两国发言人为何同时辞职

英美两国虽然隔着大西洋,但是由于历史文化的继承和英美两国“特殊关系”的外交政策,使得这两个国家在世界许多重大问题上保持着一致或者相似的看法。然而如果两个国家中央政府的新闻发言人未经商议,却几乎在同一时间想要辞职,这恐怕就只能算是非常巧合的事情了。

2003年5月19日,英国首相布莱尔的新闻发言人戈德里克·史密斯表示,他希望在今年晚些时候辞去自己所担任的职务。然而同时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阿里·弗莱舍也宣布将会辞去自己的职务。

这么巧合的事件引起了媒体记者的兴趣,也引发了普通民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我们先来看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2003年的5月19日,布莱尔的新闻发言人史密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发言人是一份非常好的工作,但是也对发言人的要求很高,我觉得自己不能永远从事这个职业。所以,在经过深思熟虑后,我感到现在是做些其他事情的时候了。”虽说史密斯没有直截了当地表明自己要辞去新闻发言人的职务,然而言语之间已经表现出辞职走人的意愿。史密斯还表示说,这种想法完全是他个人的决定,没有受到任何外部的压力或者其他原因。当被问到今后的工作方向时,史密斯说自己也不知道今后是否会继续从事行政事务,也可能会选择转行。

然而就在同一天,美国白宫的新闻发言人阿里·弗莱舍也宣布他将于今年7月辞去白宫新闻秘书和发言人的职务,进入私营部门工作。据报道,五角大楼的新闻发言人维多利亚·克拉克和白宫副新闻秘书斯科特·麦克莱伦都有可能接替阿里·弗莱舍担任白宫的新闻发言人。弗莱舍本人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他自己离开白宫的时候已经到了,也希望在布什连任总统竞选攻势全面展开前辞去白宫新闻发言人这一艰难的职务。最后,弗莱舍也谈到了自己未来的工作意愿,他表示在自己辞职后愿意进入私营行业工作。报道还进一步分析了阿里·弗莱舍辞职的原因。现年42岁的弗莱舍此前在政府部门已经工作了21年。在此期间,他曾经与白宫的新闻班子发生过矛盾,并且与布什的一些高级助手关系紧张。另外,经历了9·11事件、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等诸多事件,白宫新闻发言人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所有这些都可能是导致阿里·弗莱舍决定辞去白宫新闻发言人这一职位的原因。但是弗莱舍坚持说,自己的辞职决定只是个人意愿,没有其他原因。此外,阿里·弗莱舍已经把这个决定告知了布什总统。

英美两国新闻发言人几乎同时表达辞职的意愿,引发了媒体和民众的热议,被普遍认为与反恐和伊拉克战争有关。然而,这两位新闻发言人此前并不知道对方将要辞职的意愿,之所以同时提出,只是巧合罢了。

千奇百怪欧洲杯

在2004年的欧洲杯上,发生了不少有意思的事情。这届欧洲杯的揭幕战是希腊队对阵东道主葡萄牙队,这对希腊队来说可不是个好开头。但没想到的是,揭幕战却着实令东道主颜面扫地,结果葡萄牙以1比2不敌希腊,这可是自1980年以来欧洲杯东道主在揭幕战中的首场失利。但是在揭幕战之后,东道主葡萄牙队却一路连胜所向披靡,先后淘汰了西班牙队、英格兰队和荷兰队而挺进总决赛。更加令人感到意外的是,揭幕战中对阵葡萄牙的希腊队也一路高奏凯歌,与葡萄牙队会师总决赛。如此一来,欧洲杯的总决赛变成了揭幕战的翻版,这还是欧洲杯44年历史上的第一次。其实,在1988年欧洲杯上荷兰队也曾在总决赛之前与总决赛另一方苏联队交过手,但那并不是揭幕战。

在这届欧洲杯比赛中,与葡萄牙队交手的球队中除了希腊队,其他全部落马。其中最为不幸的要数西班牙队了,在小组赛中以0比1不敌葡萄牙队被淘汰后,该队竟然创造了70年不胜东道主的悲惨历史。更有意思的是,为了要避开东道主的锋芒,英格兰队和法国队曾在B组的最后一轮小组赛中上演了一场“暗战”,目的就是一定要拿到B组第一,以期在1/4决赛中避开A组头名葡萄牙。结果英格兰队还是无奈地继上届欧洲杯后再次遭遇葡萄牙队,并且再次被“逆转”,最终再一次在点球大战中被淘汰,延续了该队自1966年以来不胜葡萄牙队的历史。然而成功躲开东道主的法国队却并没有遇到好运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