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孩子心理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00:51:48

点击下载

作者:木紫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内向孩子心理学

内向孩子心理学试读:

前言

“内向”这个词我们都听过,在身边,有的孩子不喊人,妈妈会说一句:“内向,不爱说话!”某个孩子常常一个人玩儿,会有人来一句:“太内向了,得想办法!”一旦有青少年犯罪,自杀或者伤人,各种媒介上也会出现“性格内向”这个词。

媒介和人们的反应每每都会带给我们一种内向孩子就是“问题孩子”、没出息的孩子、危险孩子的感觉。如此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内向特点,对孩子来说很不公平,也会延误孩子的成长。

为什么这么说呢?

健康成长需要适宜的环境,要想环境符合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先要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性格类型、智能优势、心理需要,才能创设出适宜孩子成长的环境。对于内向孩子,最起码要了解内向孩子是什么样的?内向有什么特点?他们未来发展的方向该是怎样的?

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人们都觉得外向人更有行动力,更能主宰这个世界;内向者沉默寡言,社会影响力小,难以成就大事。实际上,没有任何一项研究或者调查能证明内向特点的孩子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内向不如外向”,这是一颗必须从家长、孩子心里铲除的认知毒瘤,还内向孩子该有的信心,他们才能健康成长!

内向和外向只是不同的人格特质,没有优劣之分。心理学家们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既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前者叫内向,后者叫外向。

心理学家艾森克把人格特质分成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在内外倾这个维度上,内倾和外倾是两个极端。具有典型外倾人格的人好交际、喜欢聚会,有许多朋友,需要与人交谈,不喜欢独自看书和学习;具有典型内倾人格的人则是安静的,较少与人交往,只有少数几个知音。

内倾者具有比外倾者更高的皮层唤醒水平,外倾者需要高强度刺激,以提高他们的唤醒水平。内倾者则需要寻求独处或者没有刺激的环境,以防进一步提高唤醒水平,造成心神不定。按照人格特质分类,大多数人都位于极度内倾和外倾之间,绝对内向或者绝对外向的人并不多。

如果你的孩子平时比较沉默,对集体活动不够积极,常常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你也没有必要因此伤感,这只是性格特点,而不是缺点。只要你足够爱他,尊重他的气质特点,找到他的性格优势,你会发现,内向孩子是天生的孩子王,很有领导力,也能成为侃侃而谈的演说家,社会活动力一点都不比外向孩子差,其身上的优秀品质会像星星一样闪亮、迷人。

这么看来,父母拥有一个内向孩子,的确是一件值得恭喜的事情!如果想让这份欣喜持续一辈子,就要学习如何养育你的内向孩子!

放下和外向孩子的比较,更不要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那样只会伤了他们敏感的心,他们可能会变得自卑。不要认为他们喜欢独处就是孤僻,那只是他们保存精力的一种方式,他们不喜欢很喧闹的环境,就创造一对一的交往模式;他们容易疲惫,行动前,安排好休息时间,劳逸结合才更有创造力;他们不太善于表达内心感受,心事不外露,较少倾诉。因此,内向孩子情绪低落时,父母应该给予更多的陪伴和理解。

多花费一些精力和耐心,默默地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你会一天比一天喜欢你的内向性格的孩子!各位父母,抱着璞玉细琢的心态来养育,你的孩子定能成大器!木紫2017年8月第1章好父母功课:先了解内向孩子

生活中,总能有意或无意地听到有人边摇头边叹气地说:“哎,这孩子性格太内向!”谁都明白,意思是:内向孩子没出息!作为内向孩子的父母,你也这么认为吗?

在这个外向人占多数的世界上,内向者显得格格不入。外向者活泼、喜欢刺激、热衷于交往,看起来合群,热衷于成为强势群体,他们的气势似乎在说明外向者主导了这个世界!

真的是这样吗?现在,让我们一起先了解一下内向是怎么回事吧!溯本正源:真正搞懂内向性格的特点

有个男孩,8岁,假期里,大部分时间都窝在家里,看电视、读书,或者鼓捣、拆装玩具,家长担心他将来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有时间就带他跟同龄人玩儿!

男孩不令人讨厌,大家都愿意跟他玩儿!可是,玩一会儿他就脱离队伍,独自坐到长椅上,小朋友喊他,他说累了,要休息一会儿。大家故意把皮球扔到他的脚底下,可他只是用脚碰碰,就又回到自己的世界。

好奇怪啊!大家一起玩儿多快乐,可他偏不!于是,小朋友们都觉得他是“衰鸟”!“沉思者”!

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都觉得外向人更有行动力,更能主宰这个世界。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甘地、曼德拉、林肯、普京、爱迪生、牛顿、巴菲特、马云、比尔·盖茨、张朝阳等,都是性格偏内向的人。

即使性格内向的牛人很多,在这个外向人占多数的世界上,内向者还是显得格格不入。外向者活泼、喜欢刺激、热衷于交往,看起来合群,更能表现自身才华,在人群中比较显眼,就这样,他们慢慢地把自己发展成了强势群体,使得内向者越发沉默。“内向孩子不如外向孩子”,这是一颗必须从家长、孩子心里铲除的认知毒瘤,不然,这将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既可以指向内部,也可以指向外部。前者叫内向,后者叫外向。

心理学家艾森克把人格特质分成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三个维度,在内外倾这个维度上,内倾和外倾是两个极端,具有典型外倾人格的人好交际、喜欢聚会,有许多朋友,需要与人交谈,不喜欢独自看书和学习;具有典型的内倾人格的人则是安静的,较少与人交往,只有少数几个知音。

内倾者具有比外倾者更高的皮层唤醒水平,外倾者需要高强度刺激,以提高他们的唤醒水平。内倾者则需要寻求独处或者没有刺激的环境,以防进一步提高唤醒水平,造成心神不定。实际上,按照人格特质分类,大多数人都位于极度内倾和外倾之间,绝对内向或者绝对外向的人并不多。“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人不仅能意识到周围世界客观事物的存在,也能意识到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把自己的意图和体验、思想和感觉报告给自己,根据自身的需要和社会的需要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孩子最初是从父母的评价里来认识自己的,承担养育重任的父母只有了解内向是怎么回事儿,才不会在诸多事情上误会、误导孩子。

1.内向者不愿意多说话

人与人的交往需要沟通,在与他人的沟通过程中,外向者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他们总是夸夸其谈,天南地北地聊,看起来很有气势。内向者则不一样,他们需要一些时间形成和整理自己的观点,要思考周密后,才愿意用最少的词语表达出内心想法,话说多了,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啰唆,浪费了别人的时间。等听了外向者的说法后,他们甚至会反思自己是不是说错了什么,哪个词用得不够恰当,自己是不是不该讲话?

聚会或者集体讨论中,内向者不会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他们需要别人点名才会说出自己的看法。在外向者眼里,内向者不够爽快,想保留一些想法,不能带给外向者畅快淋漓的感觉,外向者可能在当场表现出不耐烦,也可能在下次聚会的时候不再向内向者发出邀请函。

2.内向者较少主动展示自己

自我展示是外向者喜欢的事情,这让他们感到快乐,即使自夸到离谱被人觉察出来,他们也不以为然!内向者则很低调,在外向者的认知里,被认为是沉默的、神秘的,甚至是冷漠的。很多时候,内向者专注于自己的事情,这些事情他们认为不需要展示!

电视台录制节目,需要3个小朋友回答问题。老师问:“谁愿意回答问题呢?要上电视呢!”唰!唰!唰!好多小朋友举起了手!老师特别希望苒苒参加,因为苒苒成绩好,外形酷,很有范儿!可是,苒苒端坐着,就是不举手。老师说了几次,苒苒一点都不感兴趣!

3.内向者不愿意伤害别人

内向者为人小心、谨慎,善于观察,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常常会自我反省是不是伤害了他人,一些微小的触及也会让他们产生罪恶感。

当内向孩子打断了别人的谈话、发表了不同于他人的意见、看到他人黑脸、觉得自己用了不恰当的词语、让别人不开心时,内心会感到惶恐。他们大多会快速闭嘴,不说话;有的甚至会告辞离开,回到自己的世界。内外向性格各有优势

家长们总喜欢拿孩子来比较,行为表现、学习成绩、礼貌礼仪各个领域都是被比较的内容,他们信手拈来、乐此不疲,随时随地地树立榜样,目的很明确,向表现好的小朋友学习!那么,结果能如妈妈们期待的那样吗?

牛牛,5岁小男生,性格内向。我问他,妈妈表扬小朋友时,你怎么想?牛牛说:“我生气!凭什么不表扬我?”

花花,7岁半,小女生,不想跳格子,妈妈便表扬一位小哥哥跳得远。花花狠狠地打了妈妈一下,说:“我跳得远!我跳得远!”

拿孩子的行为表现作比较,目的是学学小哥哥、小妹妹的长处,但盲目或者不恰当地拿内向孩子与外向孩子比较,以外向行为表现来要求、培养内向孩子,定会伤了孩子的心!

柏拉图说过,好的教育应该是帮助儿童把他的潜能发展成他自己最宜于成就的人。无论内向、外向,只要教育得当,都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适合的最佳位置。内向孩子的父母有这样的底气,就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学外向孩子。

内向、外向是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各有优势。有人赞赏外向性格,是因为外向的人具有较强的行动力,精力旺盛,能力感强,善于获得他人的认可。在与人交往上言谈洒脱、收放自如,大有呼风唤雨的架势,能争取更多的主动性。有人赞赏内向性格,是欣赏他们的稳重踏实、安静。

性格的内、外向只能决定人的社会活动的多寡。假定人的活动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变化,那么,对外部、对社会活动的减少势必会导致对内部、对自己的活动增加。

1.外向的优势特点

外向者看起来总是那么精力充沛,充满了好奇心,特别是在社交场合,举止利落、活力无限,特别外向的人视交际为生命,只要有人和他在一起就特别开心。

外向者总是有话题可谈,滔滔不绝。在与他人交谈的过程中就能完成思考,给人一种才思敏捷的感觉。

外向的人不避讳谈论自己的事情,喜欢自我暴露的天性能缩短与他人的距离感。即使还没开始做的事情,他们也敢于说出来。

外向的人大多热爱运动,能较长时间处于某项运动中,不会感到疲劳。对于他们来说,长跑、踢球都是不错的运动选择。

2.内向的优势特点

内向者总是需要一些时间来考虑问题,除非遇到自己熟悉的话题,他们才有可能滔滔不绝地详细表述。如果是一个新的主题,他们则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来整理自己的思路和观点。没有想清楚的事情,他们一般都不愿意透露。

尽管内向的人也渴望交往,具有一定的社交技能,但他们会在交往前做好工作,细心了解交往对象的喜好。

内向的人喜欢一对一的交谈,这种交谈方式会让他们感到愉快。如果是群聊,他们会觉得压力很大。为此,他们总是选择某种类型谈话。这样,他们更能充分表达自己。

内向者能够高度集中注意力,他们具有很强的倾听能力。在课堂上,内向孩子从不捣乱。

内向者在行动之前会认真思考,并做好准备。如果老师布置了某项预习作业,内向者会一丝不苟地完成。即使有的时候老师不布置作业,内向者也会通过课程表和讲课进度意识到第二天可能讲新课,提前预习新内容。

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内向者能够照顾到其他成员的情绪,具有很强的移情能力。

内向者具有很强的意志力,当他们选择做一件事情时,即使遇到了困难,即使不眠不休,废寝忘食,也会坚持到底。

孩子的天性只是影响未来发展的因素,并不决定发展的结果。内向孩子未来能否幸福,全在于成长、教育、个人努力,毕竟两种性格各有优势。人们容易把内向和害羞混为一谈

阳阳是一位非常漂亮的女孩子,雪白的肌肤、大大的眼睛。只是,她特别容易害羞。5岁的时候,有位奶奶忍不住亲了一下阳阳,她当即大哭起来!

和家人出去,看到小朋友跑过来或者小狗等宠物靠近,不管主人怎么安慰她,阳阳都会转到大人身后,嚷嚷着让父母抱。在幼儿园里,她喜欢一个人玩儿,从不主动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玩闹。

上学后,情况更糟糕。上课不敢回答问题;被选为课间操代表,却不敢站到前面领队;“六一”儿童节被选中表演独唱,站到表演台上,还没开始唱,看着台下坐了一片的师生,顿时就吓哭了……

与外向性格孩子相比,内向孩子更容易害羞,但内向不同于害羞。

害羞是一种正常反应,但过于害羞,会影响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学习和交往,这就需要孩子努力克服和改变。

害羞这一个性特点部分属于生理反应,更多的是受性格、环境影响所致。当处于人群中,拥有极强的自我意识体验、陷入极度的自我沉迷或自我批判的时候,人们就会变得害羞,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会有恐惧反应。所以说,害羞也是一种社会焦虑。它可能有一些遗传的根源,但通常是在社会交往中习得。对某些人来说,害羞会在不同的年龄、特定的情境下出现和消失。

害羞的人可能在一对一的交谈中,或在群体情境中感到不舒服。这与内向孩子的缺乏精力、思考过于缜密、喜欢适当独处不同,他们渴望结交朋友,但猜不准对方的心思,不得不躲躲闪闪,是对社会情境缺少信心的表现。内向孩子担心其他人对自己有看法。

一个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受到过不良刺激的孩子,如果心理创伤没有得到很好地修复,也很容易害羞。害羞是一种感觉,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某个时刻,害羞的人会觉得自己是聚光灯强烈的光线下站着的唯一一个人,大家都在指点或者蔑视自己,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它会使人汗流浃背、浑身发抖、面红耳赤、心跳加快,从而不断自我批评,认为人们在嘲笑自己。

一天,瑶瑶跟妈妈去朋友家玩,主人家的小姐姐问瑶瑶有没有看过《英俊少年》,瑶瑶摇头。小姐姐眉毛挑起,斜眼看了瑶瑶两眼,干笑一声离开了。表情那么高傲,明摆着是在嘲笑自己,瑶瑶觉得自己太孤陋寡闻了!瑶瑶因为自己的寡闻而感到害羞,便一直黏在妈妈身边,一上午都没和小姐姐玩儿!

上面案例中的瑶瑶产生害羞是因为外在的事物对她产生的刺激。内向孩子则不是这样,他们对环境的排斥不是因为他人,而是来自于内在,自己感到累、不喜欢、不知道怎么做。内向性格的人,在社交场所会感到疲惫,精神紧张,聚会前会考虑很多,甚至会失眠,到达聚会场地后大脑会一片空白,与人交流时会因大脑短路而感觉尴尬和不舒服。

虽然内向不同于害羞,但是内向孩子如果不能及时建立自信,性格自卑、多疑,就很容易害羞。

如果孩子性格偏内向,经常一个人独处,在生人面前不愿意说话,在人群里会出现束手无策、无端紧张的情况,那么,父母就要多关注了!

1.及时疏导内向孩子的心结

犯了一个错误,说话不是很流利,声音颤抖了,忘了台词,让别人不开心了,输了比赛……都可能成为内向孩子心中不散的烟云,让他们在外人面前抬不起头。事实上,这都没什么!父母及时疏导,告诉孩子,这没什么!谁都没在意!再来一次!

2.预防情境性害羞

一位心理学家说,害羞的人需要穿上很棒的衣服,这样一来,他们刚走进房间的时候,就可以让衣服来替人说话。

走出家门前,把孩子打扮得漂亮一些,让孩子穿上一双新鞋子或者换上漂亮的衣服,都能让孩子昂起头。作一些简单的改变,也能收到相同的效果。比如,给女孩扎上一个漂亮的蝴蝶结或者戴上发卡,给男孩买一顶新帽子或者一个流行的玩具,都能让孩子的感觉变得更好!

3.建立人际关系圈

如果你家孩子平时比较腼腆,不擅交际,父母可以着意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提升孩子的外在形象有助于增添孩子的自信心。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可以多带他走出家门,比如去公园里玩、参加小聚会以及亲子团队活动等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交往的快乐,学习一些交往技能。平时在家里,父母多陪孩子,和孩子一起玩游戏、动手择菜、吃水果、讨论某部动画片等。

随着孩子不断长大,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人际关系圈。这个比较固定的朋友团体,最初建立的时候可以选择比较内向的孩子,个性气质比较相近,孩子们更容易互相理解。友谊的力量能使内向孩子变得开朗、宽容、有爱心,逐渐地就能够和外向孩子玩儿到一起了。生理特点:刺激太多容易疲惫

晶晶怕生人,不敢说话。为了让腼腆的女儿活泼起来,妈妈想了个方法,家里有“外交”活动的时候,会让女儿参与。

晶晶的表现赢得了亲朋好友的赞赏,晶晶感到非常快乐。即使晶晶在交往中有很好的表现,妈妈也没有强迫她去参加较大型的聚会。每次聚会前,妈妈会把参加人员、聚会主题跟女儿讲清楚,如果女儿不想去,妈妈绝不勉强。

参加聚会,场面太热烈、时间太长女儿会感觉累,当女儿有不耐烦、沉默不语的表现时,妈妈会带她去休息室休息或者按照女儿的要求很礼貌地提前退场。

内向者容易疲劳。他们较占优势的神经传导通路使用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产生快乐感,能量补给少,消耗多,感到疲劳的时候,选择避开刺激;副交感神经系统处于正向反馈,产生快乐感,不断积蓄精力。

内向的人需要一个多巴胺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乙酰胆碱处于较好水平的有限的范围,这样,他们才会感到平静,思考、体验、注意、长时记忆、有意动作、情绪等也会处于一个很好的水平;反之,内向者会感到压抑和焦虑。

如果休息好了,内向者会感觉精力充沛,和人交往或者谈话的时候,态度很好,能够情绪饱满地完成一次交谈,其间,思路清晰,言辞幽默,双方都会感到愉快;如果休息不好,内向者就不能很好地张开怀抱,拥抱不同的声音,他们会显得有些急躁,词不达意,表述不清楚,有时甚至会发脾气。这些很容易引起别人的误解!

在外向者眼里,内向者莫名其妙地就发脾气了!外向者感到糊涂,内向者自己也可能会不理解,觉得莫名其妙。“怪脾气”?为什么会这样呢?内向者的身体最清楚!内向者接受了太多的刺激,身体分泌了较多的乙酰胆碱,能量消耗太多,不能及时补给,负面情绪自然会上升。

内向者对多巴胺高度敏感,太多的多巴胺使他们感到刺激太多,太多的刺激让他们感到烦躁、焦虑!贴心妈妈不难为孩子,第一时间捕捉到热闹环境带给孩子的不适,为孩子找一个温馨安静的角落,让孩子休息吧!

1.疲累时,多加关照,避开人群

内向者把精力保存在内在世界,无法从外界获取能量,因此,他们不喜欢一堆人聚在一起,在人多的场所显得不适,甚至会避开拥挤的环境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让自己静一静。如果是在亲戚家,孩子可能没有能力给自己寻找一个安静的场所,那么,父母就要及时关照孩子。对主人说:“孩子昨天没睡好,能否找个地方,让他睡一会儿?”主人会非常开心地提供场所。如果是在聚会,不容易寻找独处的地方,那么,让孩子躺在车里休息一会儿,或者早退,都是对孩子很好的照顾。

孩子累了不代表不愿意交往。如果不是特别累,可以给孩子找一个稍微清静的地方,和某个孩子一起玩儿,这样能帮助孩子节省一些能量。

2.尽量选择一对一的交往

孩子内向,在交际上不够主动,就需要特别的锻炼。顺应孩子容易疲惫的天性,选择相对静的活动,在空间小的地方活动,或者为孩子创造一对一交往的机会,当孩子在多人聚会中累了的时候,不硬撑着玩儿,父母要带孩子休息,这样,不但满足了孩子交往的需要,同时也避免了孩子在交往中出现尴尬情况。

3.孩子的思维“慢半拍”,等一等

内向型的孩子一般说话办事都比较谨慎,他们常常要经过仔细的思考才会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才开始采取行动。父母只有尊重孩子的行为风格,才不会把情况搞砸。

儿子已经在家里坐了一天了,晚上妈妈想带他去看电影。“儿子,妈妈带你去看电影,好吗?”妈妈问。

儿子摇摇头。

妈妈坐下来说:“今天,你已经看了几十页故事书,作业也写完了,这么努力,妈妈很开心!咱们出去吹吹夏日傍晚的凉风,看一场电影吧!如果你想吃冷饮的话,妈妈也可以请你!不过,你若实在不愿意,妈妈也不会勉强!”

儿子被妈妈说动了,思考了一会儿,看看手里的故事书说:“9点之前能回来吗?”“当然!”妈妈回答。

儿子换好衣服,跟妈妈去看电影了。

妈妈给儿子系好安全带,又打开车上的天窗,车发动后,夏日的自然风掠过头顶,非常舒服。妈妈问儿子:“感觉怎么样?”儿子笑笑说:“非常舒服!怪不得那么多人都在外边呢!”接下来,兜风、看电影,儿子玩儿得开心极了。一路上给妈妈讲了很多校园里发生的事,甚至连自己和同桌的小秘密都跟妈妈说了。

不过,最令妈妈欣慰的是,儿子睡前趴在妈妈耳边问:“妈妈,我们经常出来兜风好吗?”妈妈当即答应:“以后,可以叫上你的好朋友!妈妈请客!”

急脾气家长遇上慢性子孩子,难免着急、不耐烦。要改变对孩子一副不耐烦的状态,家长先要认可孩子,内向只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和外向的区别仅在于心理取向不同,而不是病态。孩子过于内向,每天窝在家里,不利于孩子了解世界,交朋友,家长要在认可孩子个性的基础上,以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拓宽孩子的生活内容,增加一些户外活动,让孩子的心灵有所改变。内向的孩子一样可以伟大

刘少军是一名从农村考入清华的“状元”,平时在家不爱说话,性格比较内向。上大学后一直刻苦学习,四年里,在学校的事情很少跟家里人说。爸爸说,由于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刘少军曾在学校勤工俭学一学期,后来学习太忙,就没再干下去,连学生会的工作也推掉了。大三下学期,刘少军被系里保研。

每年寒暑假,刘少军除了回家的几天,其余时间就是参加社会实践,或者到外地实习,锻炼自己的能力。刘少军称,在大学校园里他并不是特别活跃的学生,只是和大多数刻苦学习的学生一样,利用大学的资源努力学习,充实自己,希望研究生毕业后找份不错的工作。课外时间喜欢踢足球、打乒乓球和网球,以便锻炼身体缓解压力。

从这段对一位内向孩子的简短概述中,可以找到刻苦、热爱运动、有担当等优秀特质。

即使你的孩子不显山不露水,沉默在人群中,也不要漠视他们的优势。内向孩子有很多优势,如做事认真、执着、不张扬、不闹腾、专一、安静、虚心……这些都是很讨人喜欢的性格特点,也是成大事的关键特质。

父母通过某个具体的成功人士的具体事迹来诠释这些优秀品质对孩子会有很强的触动,比如,张朝阳、陈道明、周杰伦等,内向名人的故事触手可及,很能体现优秀品质对人生的影响,孩子理解、吸收后,就会有努力的方向。

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活泼,3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认为他是个低能儿,甚至担心他是哑巴,一度带他去找医生检查。还好,小爱因斯坦不是哑巴,只是9岁时讲话还不是很流利,所讲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过认真地思考。

在四五岁时,爱因斯坦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不断地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里面一定隐藏着什么奥秘。爱因斯坦一连几天都在玩儿这个罗盘,一连串的问题在他的脑海里闪过。他非常想知道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着一个方向?值得庆幸的是,爱因斯坦的提问都得到了父亲耐心的回答。

当人们嘲笑发呆的爱因斯坦时,妈妈也会说:“我儿子没有任何毛病,他是在入神地沉思问题”!

做一个善于发现儿子身上优点的妈妈,是促使孩子优秀的基本条件。

甘地、曼德拉、林肯、普京、爱迪生、牛顿等人影响了整个世界发展的步伐,这些一直享受着世人敬仰目光的性格内向的人,他们身上有着突出的成功特质,比如,有信心、耐心、毅力、魄力、自制力强、善于思考、良好的心态、渴望成功等。这些万众瞩目的人物给了内向孩子一个积极的暗示,内向也可以伟大!

我们还要跟孩子讲讲,不要觉得这些人生来就伟大,一生一帆风顺,他们都是在人生的舞台上历经磨难反复锻造,才铸就了美好的人生!

卡耐基出身贫寒,幼时更多地继承了父亲的悲观。他身体瘦小,智力平平,而且内向、害羞,甚至还有一些忧郁和懦弱。卡耐基高中毕业后就读于州立师范学院,住在农场的家里,每天骑马到学校去上课。在家里,他还要做各种工作。为了出人头地,卡耐基苦练演讲,历经多次失败后,终于战胜了羞怯、懦弱,成为影响了上亿人的心灵导师。

这么多内向孩子都成了伟大人物,你的孩子也不会差!希望这些名人事迹能给拥有内向孩子的家长点亮希望的灯塔。不要瞧不起内向孩子,他们的体内蕴藏着无限大的能量,只要点燃起来,就能产生无穷的力量!第2章先天主动性不足,培养自信能改变

内向孩子先天缺少主动性、展现意识差,即使很有才华,如果没有机会表现,体验到的成就感也会比较少,容易自卑,缺乏自信。自信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核心力量!聪明父母最懂得这一点,也会早早培养孩子的自信!内向者如果自卑,会是颗伤人伤己的“重磅炸弹”

杀人犯黄某,性格内向,自卑。他在十多岁时看过一部血腥的暴力片,之后便把影片里的杀人犯当成英雄。案发后,有记者采访他,问他当时为什么要杀人?他回答,十来岁的时候,看了一些录像,录像里的杀手比较酷!

妈妈说,这孩子从小就很有主心骨,不愿意干和别人重复的事情;只要他想干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两个弟弟都已结婚成家,并且都有了孩子。黄某跟他们的关系也不好。弟弟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成功使他感到更自卑。

可怕的事情就这么发生了!那一年,家人全部外出打工,他在家务农,不找对象、不交朋友,长期独居,共杀害了17名男性青少年。

仔细查阅一些犯罪案件,会发现有性格内向者。他们自卑,喜欢独处,脾气固执,社会交往少。自卑感非常不利于孩子成长,孩子一旦有了自卑感就会压抑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一个人的心思在不足方面盘旋,便看不到优势。很多人认为,内向是导致犯罪的性格因素,这么说对内向性格的人一点都不公平,也没有任何一项研究得出过这个结论。

暴力电影对黄某的影响很大,却不是导致他走向极端的主要因素。暴力画面只是一个激发因素,是外部刺激。看过暴力电影的孩子很多,不是每个人都会实施暴力,杀人。只有当个人特有的心理特点与一定的外部刺激或诱导相结合,才会出现特殊的“个案”。

内向孩子具有不同于外向孩子的生理特点,他们受到刺激后反应强烈,注重自身的感受,喜欢思考。如果成长环境,得不到父母以及亲人的关爱和理解,整个人就会更加自我封闭,不轻易与人交谈,不敢与人交谈。在青春期初期,结交同龄伙伴、发展人的合群性时会显露出障碍。若再无改变就会变得更加孤独,内在的精力无处释放,压抑久了就会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出来。很多成年期出现的严重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很可能是家长没有处理好孩子童年时期的“内向性问题”。

内向孩子容易“自卑”,一旦自卑或者自信不足,内心的愿望或者想法不能很好地付诸行动,不但自己不幸福,还容易累及他人!防止内向孩子形成自卑型人格,是父母的重要关注点。

性格内向的孩子靠内倾性的活动获得精力,平衡身体能量。但是,他们同样需要一定的外倾活动来平衡身体能量。如果他们对外部的社会活动参加得太少,势必导致对内部、对自己的活动增加,多思多虑。负向的思考和猜疑,容易进入非现实的世界,混淆是非,神经错乱。

案例中的黄某曾沉溺于想象中,内向的性格加上不与人交往,使得他没有机会向人展示内心想法,无从获得正向的引导。他没有机会品尝成功、没有体验过因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快乐感受,就会寻求另外的非常态的刺激。家庭成员的疏远、周围人的冷落,导致他更容易陷入想象之中。可以说,想象让黄某获得了心理上的莫大满足。

由此看来,内向孩子要保持心理平衡,也需要外倾活动,需要交朋友,和朋友一起聚会,分享心事!不沉默,主动起来

一所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排位,老师宣布:自动结伴!互相选择!很多同学乐了!这样就可以和自己的“闺密”同桌了!很快,大部分同学和新同桌搂肩搭背去了!只剩下几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和一名成绩好的同学。调皮捣蛋没人愿意结伴可以理解,至于那位老实、成绩又好的同学怎么落单了呢?

老师问这位同学怎么没有选到同桌。他说:“不知道该选谁,只想等别人来选自己!”

这就是内向孩子,主动起来特别难!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来看,至少内向者不会像外向者那么积极主动地与人打招呼、跟人联系、把信息透露出来、发出各种邀请。

内向孩子不够积极主动,怕围观,人多的地方,会出现大脑短路、不知所措的情况。他们常常把自己包裹起来,只为免去一些尴尬!

如果孩子有以上行为特点,妈妈需要帮助孩子试着改变!

内向孩子很有想法,如果一直保持沉默,可能会让他们的人生如话语一样没有生机和活力!那么,就引导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吧!

1.运用微沟通表达

当孩子经常出现沟通时找不到机会发言的情况,“微沟通”的方法最贴心!

有位妈妈说,我女儿说话赶不上去,不能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你一言,我一语,她总是抓不住机会。妈妈不甘心,这样,岂不是失去了锻炼发言的机会?总是沉默,孩子就更不敢发言了!

于是,妈妈向教育工作者请教,觅得一秘诀,教孩子“微沟通”!用微沟通,可以有效缓解内向孩子开口难的困窘,提高现场发言的次数,获得事后弥补的机会。有人发言,观点不错,点头微笑,趁机谈谈自己的话题,说完了来一句“您接着说”又把话语权还回去了!

当时没机会说,就写电子邮件,发给同学、老师,效果也很好。使用微沟通后,女儿开口讲话,果然没有那么难了!“微沟通”泛指一切非语言沟通,这是一个能让沟通变得更生动、更高效的沟通形式,可以表达内心想法,化解矛盾和误会。这样的方式,与面对面的语言沟通相比,内向孩子可以节省很多能量。既可以避免疲劳,也可以减少精力涣散时语言表达上的词不达意。“微沟通”方式很多,面对面沟通时用身体语言表达,如微笑、摇头、皱眉、握手、点头等。远距离时可以发微信、微博、电子邮件等。

2.多多展示

有的孩子话少,可能源于对人的恐惧,多与人接触,了解了人的心理,感受到人们的友善就不憷人。多展示自己,感受别人的热情,心门就打开了!

云云内向,跟人说句话都要脸红。但是,这个孩子成绩不错,经常考班里前几名,很被人看重!

电视台录制节目,云云被老师推荐回答一次问题,可录制的时候云云回答得磕磕巴巴,便被换了下来,一家人很失望。云云的父母担心云云将来可能因为性格内向而影响前途。

父母决定让女儿活跃起来!女儿有音乐天赋,于是父母让女儿报了音乐班,还让女儿每天在家里演唱一首歌!学校有活动,鼓励女儿参加;女儿成绩不错,支持女儿竞选班干部;为了让女儿多接触社会,每个假期,让女儿参加两周的勤工俭学;每当小区、市里有什么社会活动,主动为其报名做志愿者……通过这些活动,云云的交往能力不断增强。

为了扩大女儿的人际接触面,闲暇时,父母带孩子和邻居聊上几句,创造与同龄朋友一起玩耍的机会,建立友谊;购物时让孩子付钱;经常到同事、亲戚家串门;节假日,一家三口背上行囊去旅游,置身于川流不息的游客潮中感受别人的亲切,孩子的胆子不知不觉就大起来了……随着见识的增长,孩子面对别人的目光时,便会多几分坦然。“六一”儿童节,云云表演的歌伴舞获奖了!这是一份很大的鼓励!她说:“表演很快乐,即使不获奖,我也要参加!”超越潜意识中的自卑感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者心理缺陷,这就决定了每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处理得好,能超越自卑寻求优越感;处理不好,就将演化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内向孩子较之外向孩子,更难以获取自信,这与大的社会环境下对性格的偏好有关,人们好像总是认为能言善辩、活动力强的人更有出息。内向孩子常常把个人的兴趣和关注指向内部,较少迎合别人,得到的认可就少。

对于未成年人,孩子的年龄越小,越需要通过从父母的照顾、呵护、爱、肯定以及周围人的赞赏中获取自信。足够多的自信产生自我优越性,才能战胜自卑,有尊严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父母了解内向孩子的性格特点后,既要根据性格特点正确教养,也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做自己的知己,才能更好地进行自我修正。

1.父母认可内向的性格特点

父母认可内向是一种性格特点,不同于外向,并不是比外向差。当遇到孩子沉默、退缩、不能很好地与人沟通的情况时,会理解孩子,让孩子随心而舒适地待着,而不是盲目和外向孩子比较,指责孩子。

卢梭说:“要尊重儿童,不要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价。”

父母认为内向不好,孩子也会这么认为。有了这样的自我认识,便很难跳出自我否定的认识旋涡。

有的家长虽然没有直接说出“内向性格不好”这几个字,但是他的语言和行动无时无刻不在给孩子贴标签。“你这个孩子,真窝囊,说句话吭哧半天,连黄花菜都凉了!”“天生的胆小鬼,和你爸爸一样,没出息!”“又在家里关了一天!”

孩子非常在意家长的评价,他们往往借助父母的评价来评判自己、认识自己,太多的负性评价会点燃孩子潜意识中的自卑情结,这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一点好处。给孩子正向的评价,更利于他们建立自信。

2.强迫孩子“外向”,不是好办法

有的家长很蛮横,总是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想法去做。孩子待在家里,要他们出去玩儿!孩子鼓捣无线电,要孩子出去打篮球!如此摆布,顺从了才肯罢休,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这往往会引发孩子的抗拒情绪。

有个孩子说:我喜欢看书,长这么大,读书是最爱!一个假期可以读十几本大块头!书海泛舟的感觉赛过看赛车!父母可不这么认为,他们担心我看呆傻了!非要拉上我跟他们一块儿出去休闲!比如吃饭啊!看电影啊!太烦人了!

硬推着内向孩子做“外向”活动,会让他们很不舒服!不良感受加上较差的表现,会让他们“小瞧”自己,甚至丧失自信!只要不是每天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能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多留给孩子一些自己的时间,就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支持。寻找、发展特长和优势

奥托·瓦拉赫是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奥托·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奥托·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更是令他难以接受:“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同学,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质,建议他试学化学。于是,奥托·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在同学当中,这位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为公认的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发展内向孩子的特长,有利于提升孩子的自信。

优势是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资本,让人活得有底气!底气是什么?是外化了的自信。

一千个人有一千张面孔,有一千个性格特点,有一千个优势!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这个人有这样的优势,那个人就会有那样的优势,别人在这个领域能成功,你也会在那个领域获得成功。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信心,努力去寻找自己的优势。

优势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有了方向,眼下就不会茫然,就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念,就不会觉得自己格格不入地生活在外向人主宰的世界里,当被排挤、被埋没、被影响的时候,也不会气馁。

优势是做成事情的资本,有了某方面的优势,就会相信自己能做事、做成事,有了追求目标后,哪怕这个目标有点不切合实际,别人不看好,也能孜孜不倦地努力,因为自信心增强了。

自信心是在做事或者做成事的过程中或者结束后产生的满足、愉快的情绪体验,能催人奋进。有了自信心,即使面对的事情比较有难度,孩子也会有征服的欲望。大脑机能在强烈自信心、征服欲的驱动下,会焕发出无穷的潜能,心理能量发挥到极致,做起事来会劲头十足。

那么,内向孩子的智能优势在哪里呢?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这些优势是掩藏起来的,你不能一下子轻易看到,需要费一些心思去寻找,然后执着地去追求才会呈现出来。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将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

语言智能: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并理解他人,灵活掌握语音、语义、语法,具备用言语思维、用言语表达和欣赏语言深层内涵的能力结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如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政治活动家、主持人、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教师等。

数学逻辑智能:是指有效地计算、测量、推理、归纳、分类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逻辑的方式和关系,陈述和主张,功能及其他相关的抽象概念的敏感性。他们适合的职业是:科学家、会计师、统计学家、工程师、电脑软体研发人员等。

空间智能:是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及周周一切事物,并且能把所感觉到的形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关系等的敏感性。他们适合的职业是:室内设计师、建筑师、摄影师、画家、飞行员等。

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灵巧地运用双手制作或操作物体的能力。这项智能包括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以及由触觉所引起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运动员、演员、舞蹈家、外科医生、宝石匠、机械师等。

音乐智能:是指人能够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音色等能力。这项智能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强,与生俱来就拥有音乐的天赋,具有较强的表演、创作及思考音乐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歌唱家、作曲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调琴师等。

人际智能:是指能很好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这项智能善于察觉他人的情绪、情感,体会他人的感觉感受,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政治家、外交家、领导者、心理咨询师、公关人员、推销等。

自我认知智能是指自我认识和善于自知之明并据此作出适当行为的能力。这项智能能够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意识到自己的内在爱好、情绪、意向、脾气和自尊,喜欢独立思考的能力。他们适合的职业是:哲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心理学家等。

自然认知智能是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的能力。这项智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着敏锐的观察能力,能了解各种事物的细微差别。他们适合的职业是:天文学家、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考古学家、环境设计师等。

内向孩子不妨按照加德纳的分类找找自身的智能优势,然后结合自己的性格特点,确定重点发展的方向,加强学习和练习,随着水平不断提升,会感到自信心大增。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人物指的就是有毅力的人、勤奋的人、入迷的人和忘我的人,但是千万不要忘记:毅力、勤奋、入迷和忘我的出发点在于兴趣。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就会入迷,入了迷自然会勤奋、有毅力,最终达到忘我。”

孩子越广泛地接触世界,越能尽快展现出他的兴趣点。所以,家长要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机会,把孩子带进大自然,让孩子感触自然世界的奇妙;带孩子去科技馆,让孩子见识科学的神奇;在家里,只要不存在安全隐患,就让孩子尽可能地去做。

家长一定要明白,孩子动手做事、游戏、玩耍的过程,也是开发智力、活跃思维的过程。不要把孩子的时间禁锢在学习课本知识上,而是尽可能地让孩子多接触社会,激发兴趣。

我们的祖先素有含蓄、谦虚、谨慎、礼让的美德,不愿意显露锋芒,常常显得魄力不够,内向孩子性格更内敛、含蓄,不善于表现自己,以至于很多到手的机会都白白浪费了。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向孩子灌输一种意识,就是善于发现自己、适时表现自己。这样,其他孩子能做的事,内向孩子也不会费劲。当孩子懒惰时,不姑息

懒羊羊说:“有时候,就是一动都不想动,最好永远赖在床上不起来。有时候,好想偷偷懒,不要让我去学习,不要让我去工作。有时候,真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干什么都有人伺候着。有时候,觉得吃饱了仰着肚皮晒太阳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有个孩子说:“作为一个人,不懒,还是人吗?难以想象!谁不知道,玩儿最舒服啊!”

看来,与懒惰斗争,是每个生命体都要面对的事情,内向孩子也不例外。

内向孩子天性不好动,他们以安静的方式保存精力,以备有力量做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完成学业、不做该做的事情,过分贪恋休息就容易导致懒惰。懒惰的孩子做事不够积极主动,能推给别人就推给别人,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新心理分析学派创始人A.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人类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卑感的克服与超越,积极友好的评价可以促进个体自卑感的克服:反之,则会让人陷入更深的自卑之中。”一个懒惰的孩子会做想做的事情太少,认为自己不会做事,体会不到成功后的满足和被人赞赏后的自信,他的自卑感只会越来越深重。

在孩子精力充沛的时候,就要做一些事情,家务、运动、采购都可以。只要父母不给孩子安排过多的活动,不让孩子厌烦,他们是很乐意去做的。

强强从小身体不好,父母的疼爱造成了这个孩子有很强的依赖性。做事情自己拿不定主意,不愿意动手,总喜欢等着父母帮忙!

父母觉得这样下去,孩子会越来越没有自信。于是,妈妈开始有意识地放手,让强强自己写作业,不会做了自己想办法;小衣物自己洗,洗不干净重新洗;起床上闹铃,晚了就迟到……慢慢地,强强的双手变得灵活起来,都能学着妈妈包饺子了!干活从不喊累,分内的事情也不需要父母吩咐就能去做!

强强已经能够感受到做事情的快乐和满足,累了,不再委屈,努力挺住;还经常主动替父母做事。看来,他很有自信了!

放下包办,让孩子自己来,父母会发现,孩子很勤快,很乐于做事,即使遇到有点难度的事情,他们也敢于担当!

给孩子做事的机会,他们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地体验成功、获得自信,就敢于表现、承担责任。这个时候,他已经变成一个勤于动手的人了!

1.父母“懒惰”一些,孩子更勤快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得好:“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要孩子做事,父母可以“懒惰”些,把事情留给孩子做!

有的家长很心疼孩子,怕孩子做事情会伤着累着就屡次代劳,却没有想到,不让孩子做事,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孩子无法获得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思维发展、思想进步受到限制,孩子就不能获得全面成长。

2.鼓励孩子勇于“去做事”

内向孩子做事情可能没有外向孩子快,他们需要边做边思考,只为把事情做得更好,正所谓“慢工出细活”。这没有什么,但是如果一根筋,错了也要做下去,方法不对还要坚持,就不好了。

当孩子做一件事情比较慢的时候,父母就要观察一下,看看到底慢在了哪里。

如果孩子技术不够熟练,觉得难才不愿意做,就先教教孩子,教会后,限定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孩子有一定的紧迫感,就会比较抓紧。家长一定不要口头上催促孩子,那样的话,孩子大脑可能会一片空白,很窘迫,就更慢了。

如果孩子害怕做不好被人小瞧,父母就告诉孩子,孩子没有大人那么多经验,做不好也正常,没有人会耻笑,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学习一下。

如果孩子累了,暂时放下了,父母不要催,让他们休息一会儿后再继续做。别犯“优秀父母病”

父母太优秀,对孩子来讲是压力,如果孩子没达到父母期待的高度,父母言语间流露出失望和不满,孩子就会不知所措。身为家长,不知道你有没有这么对孩子说话?“吃我的用我的,还不听我话?有没有良心?”“臭小子,气死你老娘我了!”“你哪天爬长城的时候比比,看看是你的脸厚还是城墙厚!”“小屁孩,别插嘴,一边待着去!”……

内向孩子听了这样的话,会有什么感受呢?深受打击!悲观情怀被激发,会怀疑自己不够优秀,不会被父母喜欢,处于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性格变得消极、退缩,主动性不足。

孩子往往以父母为最初的模仿对象。如果父母的哪方面特别优秀,很骄傲,在孩子面前也那么高大上,即使孩子很崇拜,也会敬而远之。如果再贬低孩子几句,孩子就更不敢靠近了!优秀是孩子模仿的资本,鼓励能提升孩子模仿的信心。

有个小女孩,父母长得都很漂亮,而她遗传的都是父母的缺点,组合起来有点不好看!女孩心里很别扭,从懂事起,就没有和父母一起出去过。爸爸妈妈没有看出女儿的心思,还常常拿女儿扁扁的鼻子、高高的额头开玩笑,致使女儿心里更不舒服,性格越来越内向。

升入初中后,班级里有很多漂亮女孩,那美美的样子,连女生看了都心动。女孩心里不平衡了,恨造物主不公平,把自己生得这么丑。女孩越是把心思放在长相上,越没有心思学习。满心焦虑,结果真的成了一只外貌“丑”学习差的“丑小鸭”了。

关注孩子的不足一点好处都没有,多找优点,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内向孩子有很多优点,比如安静、善于思考、有深度、能考虑别人的感受,等等。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只要擦掉孩子心灵上的灰尘即可,不要给他留下痛苦的回忆。”

千万不要觉得指责、贬低的话语能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变戏法一样使得孩子一夜间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越是看起来不够优秀的孩子越经不起负面语言的刺激,家长的鼓励、爱护才能激发他们的进取心。

李岩学习中等,特长不突出,还常常忘事,即使这样,妈妈并不看低女儿!

妈妈叮嘱李岩做事情,她常忘记,妈妈开玩笑道:“事情太小,我女儿懒得记!小脑袋里装的都是国家大事!”妈妈不怪责,李岩倒用心了!

李岩学了钢琴,姿势和手形总出错,妈妈说:“这拿惯了笔、筷子的手,突然间弹钢琴,当然需要一段时间适应!慢慢来,女儿!”愁得要放弃的李岩,听妈妈这么说,心宽了,学起来倒快了不少。

孩子对家长的评价十分敏感,容易遭受打击。挖苦、讽刺、指责、谩骂等话语,即使裹了糖衣,也不要说出来,否则,父母将后悔不已。

在妈妈眼里,程阳是个没出息、没有志气的孩子。程阳做错事,只要赶上妈妈心情不好,妈妈就会放出狠话。“你一辈子也改不了这个缺点!”“你长大了肯定没出息!”“再没有比你更差的了!”“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笨孩子呢!”“这么简单的事情,你都搞不定,还能干什么呀?”“一天到晚守着电脑,累死也当不了盖茨!”就在妈妈又一次大喊大叫后,程阳离家出走了!

家长看低孩子,恶语刺激,不光使孩子感到自己一无是处,还会产生反抗心理。大多数内向孩子都有固执的一面,他们会默默地坚持自己的主张。父母要想打开内向孩子的心扉,就要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上。

有个男孩从外面回来,身上全是泥巴。妈妈见了,很恼火!买菜、做饭、收拾房间、去照顾奶奶,这么多事情已经够她受了,还要增加一项洗衣服的活儿,估计得忙到大半夜!第二天还要上班!实在吃不消了!她想冲着不懂事的儿子发火,但看了看儿子怯怯的眼神,忍住了!她默默地给孩子拿来干净的衣服换上,说了一句:“儿子,你长大了,要学会让妈妈省心!妈妈太累了!”

妈妈洗衣服的时候,却无意间看到儿子默默地在厨房里洗碗!

孩子犯了错误,着急、发火都于事无补,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这样会让局面变得好很多。小行为大自信:动手做事

河南省一个23岁小伙子从小被父母娇惯,懒惰成性,父母去世后,他有活儿不干,有事难当,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村里人给他的肉、菜宁可放到臭也不做着吃,最后活活饿死在家中。

大连市的一名男孩,考入南方某大学。每学期,他都把从家里带去的干净衣服先穿一遍,然后再挑出相对干净点儿的衣服穿下一轮。实在找不出干净衣服了,就去洗衣店花钱洗。到了期末,他就把剩下的脏衣服拎回家。有一个学期攒了太多的脏衣服,拎回家觉得麻烦,便想了个“高招”——把脏衣服“打包”寄回家。

洗衣服、做饭是一个人生存的基本能力,一个孩子二十几岁还搞不定,要依赖他人完成,必然缺乏生存的自信,应付挫折的能力会很差。孩子会不会做事,体现了父母是否给过孩子做事的机会!不让孩子做,孩子连一块手绢都洗不干净!感冒了,拿出手绢,皱巴巴、脏兮兮,能有自信吗?

有的妈妈总觉得孩子小,不具备做事的能力,事实上呢?1周左右的孩子就能到处走,两三岁,能端坐桌前吃饭。如果家长无视孩子的发展,3岁以前的孩子吃饭、穿衣等事情还是由父母包办,孩子就无法尝试自己能力的范围和大小,感受不到自己的能力有多大。当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行动。

有一位妈妈非常爱自己的女儿,天天把孩子抱在怀里,出门的时候,就放在小车上推着。就这样,孩子1岁半了,也不会行走。妈妈往地上一放,女儿就摔倒。妈妈担心女儿的腿有问题,带她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大夫只说了一句话,让她自己走路!

放下孩子,让他迈开脚步丈量更广阔的世界,孩子感受到自己具备走路的能力,才敢走!给孩子做事的机会,孩子懂得自己能做什么,做事的难度有多大,才敢做。

劳动是一个把书本知识用于实践的过程,学习成绩再好,不会做事,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了,不让孩子自己做,孩子就没有做事的能力。

孩子的能力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个有,不是自然而然地有,而是通过有意识的锻炼获得,如果没有锻炼机会,孩子就无法获取能力。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切能力的基础,一个人只有照顾好了自己的饮食起居,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命能量的供给,才有精力去做别的事情。而连自己的饮食起居都照顾不好的人,很难保证有一个有条理、有规律的正常生活。

3岁的王曼一直用小勺吃饭,遇到长条形的食物,一般是妈妈代劳。可是那天,王曼突然要求自己用筷子夹粉条。软软长长的粉条,连妈妈都需要花些心思才能夹进碗里吃到嘴里,小孩做起来当然有难度。

可是王曼执意要自己来。一次、两次、三次,粉条都从筷子上滑掉了……王曼一直在做无用功。妈妈提出,由她来代劳。但是这个孩子很执拗,坚持要自己做。为了不让女儿产生挫败感,爸爸想了个办法,他把砂锅里的粉条都弄断了。

这回,王曼很轻松地就把粉条夹起来并送进了嘴里。一家人都表扬王曼手指灵巧。王曼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她在为自己能够干这些事情感到骄傲。从那以后,王曼开始使用筷子了。

孩子想自己来,是成长的信号,父母给孩子机会,孩子的能力就能发展起来。如果孩子做事的欲望被父母压制,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就难以发展自身的能力。

1~3岁是孩子自主性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奠定孩子一生自信的基础时期。如果家长适当满足孩子做事的欲望,孩子能够自主地吃饭、穿衣、做卫生,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独立的,就会富有自信心。如果家长觉得孩子还小,做不好这些事情,或者嫌孩子做得不好,替孩子做了,孩子不能实现自主自立,长大后,即使面对很简单的事情,比如洗脸、穿衣服,也会怀疑自己能否做好而不敢动手。比如,孩子2岁以后,为了培养他的自理能力,从一开始的自己睡觉,到自己上厕所,自己刷牙洗脸,自己穿衣服,自己吃饭,自己收拾玩具等。再大一些,就让孩子收拾房间、做一些家务等。

有的家长害怕伤着孩子或者弄坏东西,就阻止孩子做家务,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不合理的。孩子聪明着呢,他们能够预料到危险巧妙躲避,在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中,伤不到身体。

孩子动手做事才能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对自己的能力作出正确的评估。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认识、自我提高的过程,有没有能力,能否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完全靠长期实践来了解。当孩子有了做事的欲望,具备了做事能力后,家长就要放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如果孩子已经上学,在学校的状态好,会很有自信。父母要鼓励孩子课堂上积极发言,和老师同学搞好关系,多多参加集体活动,拥有一项或者几项特长,多做有利于班集体的事情。

即使负责一件小事情,也能提升自信。比如,班级卫生监督员、午休小班长、早读负责人、扫帚小管家、活动小队长、课桌管理员……孩子感受到自己在班集体的价值,自我认识和评价就比较高,自信心也会增强。第3章有了好品质,就是好孩子

台湾著名作家罗兰说:“不要急于知道什么才是成功,哪里才是巅峰。你只需要知道自己灵魂中最可贵、最有把握的那一点是什么,然后把它发掘出来,把它发扬光大。”内向孩子有着先天的优秀特质,沉稳踏实、自制力强、善于思考,发展好了,一定能成为有出息的人!父教缺席,孩子精神缺钙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被无数人誉为“神童”,他的许多作品一直是古典音乐中经久不衰的保留曲目。事实上,莫扎特能取得如此成就与他父亲的精心培养是密切相关的。

莫扎特3岁时,父亲就发现他经常静静地坐在一边,很有兴趣地看姐姐练琴,于是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在父亲的指导下,莫扎特5岁就开始创作短曲,6岁时创作钢琴协奏曲。后来,为了更好地培养他,父亲甚至放弃了在宫廷里当乐师的工作,将全部精力用在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