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7考研政治专项决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维码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08:24:36

点击下载

作者: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研究委员会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公版·2017考研政治专项决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维码版)

中公版·2017考研政治专项决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二维码版)试读:

“四大复习策略”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解题能力

亲爱的读者,本书中的二维码为对应的题目视频讲解,只要扫一扫码,就可以听中公名师讲解,提高学习效率。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构建框架 掌握重点 扫码听课 实战训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思想政治理论考试100分的试卷中,约占24分,仅次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原理性的内容多且较抽象,出题形式十分灵活,但是逻辑严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只要考生复习得法,理论功底扎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强,就能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解题能力。

然而,大多数考生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复习中存在着两种误区:一是死记硬背,机械地记忆基本概念和原理;二是脱离实际,把理论束之高阁,不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两种误区,容易让考生陷入云里雾里,一知半解。所以考生若想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旗开得胜,领略“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巧用方法是必须的。为此,本书为考生提供了四大复习策略,帮助考生攻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

构建框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结构清晰,考生在复习时可构建知识框架图,发散思维,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记忆。

本书附有彩色插页“全书知识框架图”,并且在每一章中都设置有“本章知识框架图”,图中结合2016年考试大纲、近十年真题等资料,对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梳理,使考生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

利用框架图进行记忆,不仅可以使所记忆的内容逻辑清楚、条理清晰,而且考生还可以对照知识框架图,检验自己所复习的知识是否全部吃透,进而巩固自己的复习成果。

掌握重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体系包括四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复习的重点:第一部分为总论,总论部分很少出分析题,考生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含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即可;第二部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分析题的命题重点,考生重点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第三部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第四部分为科学社会主义。第三、四部分仅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即可。

本书在每一章的“本章知识精讲”模块,对重点考查的知识点做了重点精讲,且精讲内容紧密结合2016年考试大纲、大纲解析和近十年考研政治真题,分析总结每个考点的考查频率。力求帮助考生掌握复习重点和考查规律,进一步明确复习方向,实现高效复习。

扫码听课

书本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图书毕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和题目无处求教、学习过程相对枯燥等等,而能方便快捷地听取微课视频无疑有助于考生进一步学习。

因此,本书在“真题再现”模块配套了2010年~2016年高清微视频,考生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实现视频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轻松掌握相关知识和答题技巧。本书的全部微视频均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讲解,以帮助广大考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随时获得有效地指导。

实战训练

古人云:“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具体到备战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科,考生需要增加模拟练习和实战训练。通过做题,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掌握方法技巧,熟悉命题规律。

本书在每一章后面都设置有“本章知识精练”模块,精选了与本章知识点相配套、与考研难度相当的模拟练习题,题型全面、内容经典。另外,针对新考纲的调整,本书在选择题目时也作了相应变动,适当增加了对新增考点的模拟练习,方便考生有针对性地复习。

希望本书精心总结的四大策略,能助考生一臂之力,帮助考生顺利攻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难关。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尽管尽心、尽力、尽责,但书中难免存在失误和有待商榷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朋友批评指正。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研究委员会2016年1月于北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考情分析与趋势预测

本书结合考研政治的最新考试大纲,通过研究近十年真题,给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具体考点,可以使考生清晰地了解考研政治真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的题型、题量与高频考点,同时能够让考生在全面复习的过程中,明确并强化重要考点。

一 考试特点分析

1.所占分值比重较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在考研政治中一直占有很大比重的分值,一般为22分~24分(2010年~2016年),仅次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题型多样化。分析历年真题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近十年来题型分布沿袭一贯特点,即题型遍布于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分析题中。一般单项选择题4道,多项选择题4道~5道(2010年~2016年),分析题1道。

3.与材料结合考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突出等特征。因此,掌握基本原理固然重要,但复习中要注意联系与知识点相关的名言警句、时事材料等,将理论应用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去。

4.考题难度不大。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分析题,大多数考题是在考基础知识,无偏题、难题、怪题,考生复习时应特别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力求建立较为完整的知识框架,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二 历年真题题型、题量分析

由于考研政治在2010年进行了改革,因此针对题型、题量分析的表格也分为两部分。表1是2007年~200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旧大纲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历年真题的结构与题型、题量的分析情况汇总。表2是2010年~2016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历年真题的结构与题型、题量的情况分析汇总。表1 2007年~200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试卷结构与题型、题量分布表表2 2010年~2016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试卷结构与题型、题量分布表【分析】从上表可以看出:2007年~2016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旧大纲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的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析题三种题型,且题量始终稳定在9道~16道之间。因此预计2017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会继续沿用这三大题型,且题量也将基本保持不变,即单项选择题4道~5道,多项选择题4道~5道,分析题1道。

三 历年真题考点分析

表3总结了2007年~2009年考研政治考试大纲改革前,真题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旧大纲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每个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表4为考研政治考试大纲变化后,2010年~2016年考研政治真题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各个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

表3 2007年~2009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考点分布表试卷结构年份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析题(17题)意识的本质以及本质和现(1题)运动和静象的关系止的辩证关系(18题)普遍联系(2题)可能性范观点、人与规律畴的理解的关系(3题)人和社会(19题)创新和事(34题)实践是认的发展问题物发展过程性识的基础、实践(4题)人的意识(20题)人民群众是检验真理的唯的差别性和相对的内涵2007年一标准、认识发独立性(21题)影响商品展的规律、直接(5题)货币的本的市场价格的因经验和间接经验质和职能素的关系(6题)级差地(22题)影响利润租、绝对地租、率的因素垄断地租(23题)生产要素(7题)借贷资本市场的内容的特征(24题)资本流通总公式与产业资本循环(17题)人与自然(1题)马克思主的关系义哲学区别于唯(18题)实践和认心主义、旧唯物识的关系主义哲学的特征(19题)认识的发(34题)实践的观(2题)时间的相展过程点、矛盾的观对性(20题)交往及其点、人的本质2008年(3题)实践的直在社会发展中的(35题)垄断和竞接现实性特征作用争的关系以及垄(4题)社会存在(21题)商品的价断条件下竞争的与文化值量与劳动生产新特点(5题)剩余价值率的关系的本质和来源(22题)社会总资(6题)土地价格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1题)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17题)意识能动(2题)检验真理性原理的唯一标准(18题)思想理论(3题)社会有机创新(34题)原因和结体的内部构成及(19题)科学技术果、现象和本质其相互关系的作用2009年以及对具体问题(4题)人的本质(20题)认识的发具体分析的理解(5题)货币流通展过程和运用规律的公式(21题)资本主义(6题)资本主义信用制度国家对经济活动(22题)劳动力价的干预和调节值(7题)资本构成

表4 2010年~2016年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考点分布表试卷结构年份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析题(1题)马克思主(17题)意识的能义的根本价值目动作用标(18题)科学技术(2题)量变与质(34题)认识的辩在社会发展中的变的辩证关系证过程以及真理2010年作用和谬误的对立统(3题)人与自然(19题)资本主义的关系一关系政治制度的实质(4题)货币转化(20题)社会规律为资本的前提条的客观性件(1题)事物存在(17题)认识的本的度质和实践(2题)社会存在(34题)世界的物(18题)金融资本的组成部分质性及其发展规和金融寡头2011年(3题)货币的产律中关于人与自(19题)资本主义生与商品交换中然的关系、矛盾经济危机的矛盾问题分析法(20题)科学社会(4题)列宁新经主义的创立济政策(17题)新生事物(1题)认识过程必然取代旧事物中感性认识和理的根本原因(34题)矛盾的普性认识的关系(18题)经济基础(2题)量变与质遍性和特殊性及和上层建筑的辩2012年变的辩证关系其相互关系以及证关系(3题)资本主义真理和谬误的辩(19题)商品价值工资的本质证关系(20题)共产主义(4题)资本积累理想实现的历史的实质和结果必然性(17题)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题)运动和静(18题)人民群众止的关系是历史的创造者(2题)原因和结(19题)资本与剩果及其相互关余价值(34题)实践和认系、本质联系必(20题)当代资本识的辩证关系,2013年然联系主义劳资分配关真理和价值的辩(3题)商品二重系的新变化证关系性(21题)社会主义(4题)剩余价值发展道路的多样率的公式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题)认识过程(17题)物质运的反复性和认识动、时间和空间运动的基本规律(18题)个人在社(2题)自然规律(34题)客观规律会历史中的作用和社会规律的区性和主观能动性(19题)货币的职的辩证关系、矛别2014年能(3题)社会再生盾的特殊性、矛(20题)当代资本产的核心规律和盾的同一性与斗主义经济危机形实现条件争性态的变化(4题)当代资本(21题)列宁的新主义新变化的原经济政策因(17题)物质运动(1题)实践与认的存在形式,发识展的实质与过程(34题)矛盾的同(2题)社会存在(18题)运动与静一性和斗争性及与社会意识的辩止的关系,适度其相互关系,矛2015年证关系原则盾的同一性和斗(3题)资本有机(19题)个人在社争性在事物发展构成会历史中的作用中的作用(4题)马克思主(20题)资本积累义政党的性质(21题)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7题)认识的本质(1题)事物存在(18题)时间的特的质、量、度性(2题)唯物主义(19题)资本主义和唯心主义,辩(34题)认识的本经济危机的实质2016年证法和形而上学质及其发展规和根源(3题)剩余价值律、辩证思维(20题)经济全球率化的动因(4题)金融垄断(21题)科学社会资本的发展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分析】由表3和表4可以看出,选择题部分经常考查的知识点有: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实践的本质含义、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人和自然的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质量互变规律,规律及其客观性,意识能动性,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和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个人与社会历史,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重性,货币的本质和功能,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劳动力商品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及其特点,剩余价值及其源泉、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垄断的形成及本质,垄断与竞争、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及其后果,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的长期性和历史必然性,“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而辩证法、认识论部分是分析题经常考查的重点。【总分析】综上可知,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部分考查的重要知识点相对固定,考查的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两点: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基本上考查原理的运用,经常与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现实生活、时事材料相结合进行理论的分析和运用;二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考查基本原理的识记和简单运用为主。

四 备考策略(一)把握完整体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主要包括总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这四大部分,要在复习时整体把握,熟记每个知识点的基本理论,理顺各个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在识记的基础上理解透彻。因此考生要在前期复习阶段坚持全面原则,夯实基础知识,这样后期才能灵活运用这些理论去分析问题。(二)明确复习重点

在宏观把握知识体系后,考生要着力于重点部分的复习。本学科的复习重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其中第二章(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第三章(认识论)乃是重中之重,是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析题考查的重点章节,考研政治中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有关的分析题基本都会用到这两章的理论知识。(三)突破细节部分

在宏观把握,突破重点后,考生要继续向细节部分深入,进行细节部分的攻破。自2010年考纲改革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部分的分值有所下降,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总论和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在历年考试中出现频率不高,考查形式也以选择题为主。因此,考生在复习这几章内容时,以应对选择题为主,分清主次,有所侧重。(四)紧密结合材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一是注重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的考查,二是更加注重运用基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考题多与材料相结合。考生可以参考本书的“专项决胜4”,包括分析题必备原理和选择题常见名言及内涵。考生在复习时要熟记这些原理的概念、内涵以及辩证关系等,学会运用原理来分析材料。总论马克思主义概述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本章知识框架图本章知识精讲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现实应用,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和理论结论。(三)马克思主义科学含义的狭义和广义理解

狭义理解: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知识点。考生需要识记以下几点:从马克思主义的创造者和继承者的认识成果、阶级属性、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这三个方面识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含义;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现实应用,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和理论结论。

二、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知识点。考生只要记住以下几点即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知识点。考生识记以下几点即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知识点。考生只要识记以下几点即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主要内容。

五、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种发展,除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实践的发展对自己创立的理论不断充实和完善外,其后首先是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知识点。考生识记以下几点即可: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并在长期奋斗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首先,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知识点。考生识记以下几点即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理论品质以及社会理想的具体内涵。

三、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大学生个人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要努力在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知识点。考生在实际生活中注重领会以下几点: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在思想上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辨别和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本章知识精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A.科学社会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法国唯物主义、英国经验主义、德国理性主义B.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生物进化论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历史哲学、英国科学主义、欧洲人文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后,开始出现了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5.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A.阶级性和群众性的统一B.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C.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D.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6.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创立的关键在于马克思确立了A.剩余价值论B.阶级斗争理论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D.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从根本上说在于它A.以世界的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B.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C.提供了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D.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二、多项选择题

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奠定这一飞跃的理论基石是A.阶级斗争说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论

2.马克思主义是指引我们时代前进的旗帜,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A.揭示了世界发展,特别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B.在实践基础上达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C.揭示了现时代的基本矛盾和本质内容D.提供了研究问题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解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三个组成部分,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现实应用,科学社会主义是核心和理论结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剩余价值学说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故B、C、D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2.【答案】C【解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C正确,其他选项不符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3.【答案】C【解析】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故C正确。B是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故不选。A、D是当时社会存在的某些理论派别,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4.【答案】D【解析】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中两项最重大的发现。A、B、C谈到的三种对立在马克思哲学创立之前始终存在。而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5.【答案】C【解析】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6.【答案】D【解析】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现在,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其中科学性是最根本的属性,但这种科学性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A、B、C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内容,即创立的成果,而不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关键,剩余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故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D。

7.【答案】B【解析】研究对象和是否科学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故A错误。不科学的哲学也有很多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故D错误。马克思主义没有提供普遍适用的客观真理,这么说仿佛认识真理的过程在这里结束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原因在于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故B正确,C错误。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CD【解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A、B不符合题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D。

2.【答案】ABCD【解析】B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根源,故正确。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故D正确。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学说;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故A正确。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故C正确。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CD。专项决胜1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三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本章知识框架图本章知识精讲第一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世界的物质性(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1.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人类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2.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3.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

4.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考点。考生只需熟记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的具体内涵即可。(二)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考查过1次,比较重要。考生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内容。此知识点以理解为主,需要把握意识、物质、思维、存在这些概念。

真题再现(2009年第1题)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答案】A【解析】哲学的物质范畴是通过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来界定的,物质不是意识,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体现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观点,体现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观点。本题的题干“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仅仅在于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1.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2)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2.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1)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2)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康德和休谟是典型的不可知论者。

3.哲学除了回答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根据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不同的观点。(1)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2)形而上学则坚持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考查过1次,考生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分歧点,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各自的观点。这些知识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的起点。

真题再现(2016年第2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用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倒过来就是‘由自’,因此‘自由’等于‘由自’,‘由自’即是随心所欲”。这两种关于自由的观点名师讲解A.前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唯意志论的观点B.前者是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心主义的观点C.前者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前者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后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答案】A【解析】题干中前一种观点认为自由不是凭空想象,而是在对自然规律正确认识和掌握的基础上,运用规律服务于人类。这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后一种观点认为自由即随心所欲,这种观点片面夸大了意志的作用,将意志看成是万物的基础,属于唯意志论的观点,故A符合题意;B、C、D表述错误,不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四)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1)对“物质”认识的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2)唯物主义有三种形态: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这是一种天才的猜测,但缺乏科学依据,过于简单化。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种概括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③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基本内容集中体现在恩格斯和列宁的论述中。(1)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总结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发展成果时就指出:“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2)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没有考查过,但需要理解的地方比较多,诸如唯物主义三种形态各自的观点和局限、对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体内容的理解等。考生需要对这些基本知识点进行理解,复习时就不会觉得生涩难懂。(五)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2.意识从起源上来看: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形成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由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第二,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现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考查过2次,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对于意识的起源这个知识点考生只需作简单了解即可,重点理解意识的本质问题。此知识点理论上比较抽象,考试时多为能力题型,通常不会考教材上的原话,考生需要在对基本知识掌握牢固的基础上进行作答。

真题再现

1.(2010年第17题)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商务印书馆先后出版了多个版本的《新华字典》,删除了一些旧的词条,增加了一些新的词条,并对若干词条的词义作了修改。例如1971年版对“科举”这个词的解释是:“从隋唐到清代的封建王朝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而设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1992年版删去“反动”二字,1998年版又删去“为维护其统治而设”。再如1971年版在解释了“雉”就是“野鸡”之后,紧跟着说“肉可以吃,羽毛可以做装饰品。”1992年、1998年版也一样。直到2008年版删去了这句话。一本小字典记载着词语的发展变化,也记录了时代前进的印证,字典词条释义的变化表明人们的意识名师讲解A.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B.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C.随着社会生活变化而变化D.需要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表达出来【答案】ACD【解析】人的意识和语言是不可分的,本题通过一本小字典一些词条释义的变化,考查我们对意识本质的理解。首先,从起源上看,意识在本质上是社会的,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因而也为我自身而存在的、现实的意识。语言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1页)意识的社会性,既表现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也表现在意识必须借助语言这一物质外壳固定下来、表达出去,以在人们之间进行思想交流。《新华字典》以及其他各种字典的发行并一版再版,就是借助语言中的一种形式——纸质文字进行文化传承和思想交流。其次,从内容上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在内容上是客观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页)“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Ⅰ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就此而论,字典中所有语词的含义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其内容来自人们的实际生活,是生活决定意识进而规定词语。第三,从变化上看,意识具有历史性,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新华字典》的4个版本,对一些词条的增删以及对同一个字的释义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CD。

2.(2007年第17题)关于龙的形象,自古以来就有“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的说法。这表明A.观念的东西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B.一切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C.虚幻的观念也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任何观念都可以从现实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答案】AD【解析】本题关于龙的形象的引语出自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关于龙有九似或九相的描述。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反映。在实践基础上,人脑反映客观存在或客观事物既有正确的反映,又有错误的反映;既有对事物现象的反映(感性认识),又有对事物本质的反映(理性认识);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乎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懂得了这些观点就可得出:A是正确的,几乎是马克思的原话;B是错误观点,因为对现实的模仿是一种行为,而不是观念;C不符合题意要求,因为虚幻的观念就是不真实的观念,结合本题,龙的形象属于事物的现象,因此龙的观念只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而不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D体现意识内容源于客观事物,是正确观点和选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D。(六)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2.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考查过5次,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比较重要。考生需要理解这几个方面: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时空的特性。这部分知识点考查题型大多以能力题型为主,不会考大纲上的原话,考生复习时需要理解,灵活掌握。

真题再现

1.(2016年第18题)唐朝诗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两句诗蕴涵着时间一维性的哲理。下列诗句中蕴涵相同哲理的是名师讲解A.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B.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C.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D.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答案】ABD【解析】由题干可知,本题考查时间的一维性。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具有单一维度,即时间具有持续性、顺序性和不可逆转性。“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这句话从“云”“潭”空间角度转入“日悠悠”时间角度,点出了时间的漫长,经年累月,自然地生出了后句风物更换季节,星座转移方位的感慨。说明了时间具有一维性,故A正确;“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这句话意在劝勉年轻人要珍惜美好时光,莫要辜负青春年华。之所以要珍惜时光,正是因为时间具有不可逆性,一旦错过无法回头。故B正确;“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话意在劝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壮年华,勤奋学习,有所作为,否则到老一事无成,后悔已晚。也说明了时间具有一维性和不可逆转性,故D正确。“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这句话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与题意无关,故排除C。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BD。

2.(2014年第17题)长江的年龄到底有多大?这里说的长江“年龄”,是指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注入东海的“贯通东流”水系的形成年代。如果说上游的沉积物从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顺延而下能到达下游,这就表明长江贯通了,这就是物源示踪。我国科学家采用这一方法,研究长江中下游盆地沉积物的来源,从而判别长江上游的物质何时到达下游,间接指示了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限。他们经过10多年的研究,提出长江贯通东流的时间距今约2 300多万年。这一研究成果从一个侧面显示出名师讲解A.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B.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的C.时间和空间是标示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D.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答案】BD【解析】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B是D的同义替换。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时空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故不选A。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的不可分割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故不选C。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D。

3.(2013年第1题)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的,静止是名师讲解A.运动的衡量尺度B.运动的内在原因C.运动的普遍状态D.运动的存在方式【答案】A【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其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其二,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由此可见B、C表述错误;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故D错误。根据题中的“舟行洲不行”和“鸽飞阁不飞”可以知道,“舟的行”是参照了“不行的洲”,“鸽的飞”是参照了“不飞的阁”,既然是“参照”,就是一种衡量手段,也就是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对于观察者(静态)而言,“舟行”正是因为“洲不行”“鸽飞”正是因为“阁不飞”。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A。

4.(2008年第2题)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明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答案】C【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物质运动和时空是不可分的,时空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包括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非欧几何,证明了时空与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性,两者互为函数。当粒子在光速运动的条件下,就会出现“钟慢”,“尺缩”的现象。题干所说的是“钟慢”实验,说明的是时间的相对性。四个选项都是时间的属性或特点,但只有C是符合本题要求的正确选项。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C。

5.(2007年第1题)“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答案】B【解析】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诗句表达的是动与静的相互联系和相互渗透,故B正确。A把动和静看作是相互排斥的两种不同的状态,既与题意不符,又违背了动静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基本原理,应当排除;C、D,把运动和静止看作是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则是概念的混淆,也应当排除。因此,本题正确答案是B。(七)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考点。考生复习时只需简单记忆社会物质性的三个主要表现即可。(八)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关于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及其辩证关系,可作如下理解:第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表现;第二,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第三,人的活动集中地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

2.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作用。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限度的,它是受到客观世界、历史条件制约的。首先,意识的能动性受客观世界的规律性的制约。只有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和人类现实生活规律的意识,才能有效地发挥能动的作用;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则只能导致行动的失败。其次,意识能动性的实现最终还受制于人类实践的发展水平。一个时代的实践只能实现特定的目的,试图超越时代实践水平的限制,只能流于空想。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没有考查过,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比较重要,可能命制分析大题。考生需要牢固识记此原理,以应对选择题或分析题。(九)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

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

2.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没有考查过,但其中涉及到一个原理,比较重要。考生需要对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这个知识点进行重点理解,包括对本原、物质这些范畴的理解。对于原理的意义只需简单了解即可。建议考生复习此知识点时分清主次,把握重点。

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一)实践与人的存在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考点。考生在复习时只需对此内容进行简单了解、记忆即可。(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分化和统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着自然界。因此,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重点精讲

本知识点近十年来没有考查过,属于识记型考点。此知识点比较简单,主要是对物质世界中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进行区分。考生只需简要记忆即可。(三)人和自然的关系

1.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2.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