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一枝花:禅里禅外悟人生大全集(超值金版)(家庭珍藏经典畅销书系:超值金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5 20:09:04

点击下载

作者:拈花微笑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禅是一枝花:禅里禅外悟人生大全集(超值金版)(家庭珍藏经典畅销书系:超值金版)

禅是一枝花:禅里禅外悟人生大全集(超值金版)(家庭珍藏经典畅销书系:超值金版)试读:

前言:禅是一杯静心茶

什么是禅?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大通禅师说:禅!

赵州禅师说:吃茶去!

国学大师南怀瑾说:羚羊挂角无处寻,一任东风满太虚。

已故的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说:禅是一面镜,它可以照亮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

在禅宗几千年的历史中,无数彻悟而睿智的禅师用充满哲理的故事点化了世人,留下的一桩桩公案、一句句偈语、一首首禅诗,如同一道顿悟的光芒、一泓沁心的溪水,让我们在尘世的喧嚣中洗涤心灵的尘埃,发现生命的意义,在古老而精辟的禅思中咀嚼人生百味。

作家林清玄曾经说过:“想要开始不平凡的自性,唯有从平常的禅心入手。”禅学是一门生活的智慧和艺术,特别是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禅的确能在我们的内心世界洒下清凉的甘露。

禅不是通过理性的思维和观念上的接纳就能领会的,它必须通过生活中的体验,把感情和理智融合起来,让行动和思想达到一致,从虚幻、贪念和成见中解脱出来;禅宗的思想也不是理性的文字和概念能够传递的,光用语言文字来讨论禅是不可行的,正所谓“言语道断”。中国的禅宗留下了很多公案,这些故事也多半不能用逻辑来理解,“参禅悟道”才是习修的方法,就好像睁开自己的眼睛才能看到真实的景致。

一个心如明镜的人,镜前的万物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一旦用心去思量、祈愿、攀缘,那么这面明镜就会蒙上尘土,就会看不见万物的形象。因此,禅的目的就是擦掉我们心灵上的灰尘,扭转我们这些现代人生活意志委靡的趋势,改善我们的生活。正如一位禅师所说:“禅是对生命完整意蕴的领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对禅宗了解得并不是很清楚,禅宗甚至被人称为虚无主义,是对现实人生的否定,这种大智慧并没有被人们所认识。禅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很深刻的理解,禅宗认为:“所有的烦恼与冲突都是源于对万物的分别和执著,而事实上万物是统一的、连续的。觉悟就是了悟万物为一体,是实现自我,也是领悟到万物独存,领悟到‘一即一切’。”

中国的佛教从根本上说应该是属于大乘佛教的范围,禅宗的初祖菩提达摩在公元520年左右从锡兰来到中国,那时候的大乘佛教已经在中国传播得非常广泛,一部分僧人一味重视对佛教教理的研究,而达摩强调的则是禅修和直悟,因此禅宗提倡的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见性成佛。

慧能是中土禅宗的第六代祖师,在佛法上修行甚高,他的经历和言论被弟子们辑录成册,成为禅宗的经典。他认为人世间的一切智慧,都在于心灵的顿悟。你所得的智慧,不是外在的事和人影响的结果,而是你自身的顿悟。正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我们学习佛法,感悟禅宗,最终是为了修身养性,让心灵于闹世中得到一份宁静。所以,必须从日常的生活中去感悟,离开了日常生活,“禅”字也就失去了意义,正如慧能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怜如求兔角。”

离开了生活去求禅问佛,无异于缘木求鱼。慧能禅师的那首著名的偈子,已经告诉了我们: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也许,“尘埃”只在我们心中,用禅的智慧去清扫,自会得到一片宁静天地。

禅,是一种思考、一种表现,是智慧的结晶。

禅像一盏明灯,能点亮心灵;禅能助人沉思,使人更理智地面对世界。拈花微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禅由是诞生,由是开花结果。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在这扰攘喧闹的人世间,禅的美在于无声。无声,因而心领神会,以心传心,心心相印。1.割肉喂鹰

释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饥饿的老鹰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

鸽子对老鹰说:“你放过我吧!你现在是在捕食,错过我还有下一个;我现在是逃命,我的命可只有一条啊。”

老鹰说:“我何尝不知道你说的道理!但我现在饿坏了,不吃了你我没法活。这个世界大家活着都不容易,不被逼到绝路上我也不会紧追不舍的。”

释尊听了慈悲心起,就把鸽子伸手握住,藏在怀里。

老鹰怒火中烧,只好跟释尊理论说:“释尊你大慈大悲,救了这鸽子一命,难道就忍心我老鹰饿死吗?”

释尊说:“我不忍你伤害这无辜的鸽子,也不想你白白饿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于是释尊就取出一个天平,一边放鸽子,另一边放上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

这鸽子看上去虽小,但无论释尊怎么割、割多少肉似乎都无法托起它的重量。

当释尊割下最后一片肉的时候,天平终于平衡了!

天地风云为之变色,真正的佛祖诞生了。禅思禅悟

佛爱众生,不离众生,慈悲心怀是阐释佛教和禅宗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2.禅宗三境

禅师将参悟的境界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是指苦苦寻求禅的本体而不得的情形。第二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指已经破除法执我执,似悟道而尚未悟道的情形。第三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是指在瞬间得到永恒,无拘无束。

苏东坡有三首七绝可用来注明“参禅前”、“参禅时”与“参禅悟道后”的心得。

参禅前的境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禅时的心得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参禅悟道以后的心境则是: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宋代青原惟信禅师说得更直白,他说道:“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是执迷于世俗外物的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是对世俗的否定,对佛法的执著;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却是他彻底地了悟了佛法的空性,放下了对佛法的执著,即否定之否定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解脱,领悟了佛法的真义。禅思禅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几句话,与青原惟信禅师的三境界之说恰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字道尽了求索者的艰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对奋斗者的真实写照;“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没有经过前两个境界,就不能达到第三境界的返璞归真。3.佛陀论马

一天,释迦牟尼佛坐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里,出去托钵的弟子们陆陆续续地回到精舍,一个个威仪具足,神态安详。弟子们静静地走到水池旁边,洗去沾在脚踝上的尘土,然后端端正正地坐在坐具上,等待佛陀的开示。

佛陀结金刚座,慈祥地说:“世界上有四种马:第一种是良马,主人为它配上马鞍,套上辔头,它能日行千里,快速如流星。尤其可贵的是,当主人一扬起鞭子,它一见到鞭影,便知道主人的心意,迟速缓急,前进后退,都能够揣度得恰到好处,不差毫厘。这是能够明察秋毫的第一等良马。“第二种是好马,当主人的鞭子抽过来的时候,它看到鞭影,不能马上警觉。但是等鞭子扫到了马尾的毛端时,它也能知道主人的意思,奔驰飞跃,也算得上是反应灵敏、矫健善走的好马。“第三种是庸马,不管主人多少次扬起鞭子,它见到鞭影,不但毫无反应,甚至皮鞭如雨点般地抽打在皮毛上,它都无动于衷,反应迟钝。等到主人动了怒气,鞭棍交加打在它的肉躯上,它才能开始察觉,顺着主人的命令奔跑,这是后知后觉的庸马。“第四种是驽马,主人扬鞭之时,它视若未睹;鞭棍抽打在皮肉上,它仍毫无知觉;直至主人盛怒之极,它才如梦方醒,放足狂奔,这是愚劣无知、冥顽不化的驽马。”

佛陀说到这里,突然停顿下来,眼光柔和地扫视着众弟子,看到弟子们聚精会神的样子,心里非常满意,继续用庄严而平和的声音说:“弟子们!这四种马好比四种不同的众生。第一种人听闻世间有无常变异的现象,生命有陨落生灭的情境,便能悚然警惕,奋起精进,努力创造崭新的生命。好比第一等良马,看到鞭影就知道向前奔跑,不必等到死亡的鞭子抽打在身上,而丧身失命后悔莫及。禅林百科

佛教的起源 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至公元前五世纪由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创立的,是以佛为崇拜对象的宗教。佛祖释迦牟尼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释迦牟尼有感于人世间生老病死等诸多苦难,舍弃了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一带说法传教,后逐渐传播到世界诸多地区,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第二种人看到世间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看到生命的起起落落,无常侵逼,也能及时鞭策自己,不敢懈怠。好比第二等好马,鞭子才打在皮毛上,便知道放足驰骋。“第三种人看到自己的亲族好友经历死亡的煎熬,肉身坏灭,看到颠沛困顿的人生,目睹骨肉离别的痛苦,才开始忧怖惊惧,善待生命。好比第三等庸马,非要受到鞭杖的切肤之痛,才能幡然大悟。“而第四种人当自己病魔侵身,四大离散,如风前残烛的时候,才悔恨当初没有及时努力,在世上空走了一回。好比第四等驽马,受到彻骨彻髓的剧痛,才知道奔跑。然而,一切都为时过晚了。”禅思禅悟

响鼓不用重锤敲,不要等鞭子打在自己身上才知道奋起精进。4.乌龟自保

从前,释尊在舍卫国败园精舍弘法利生。

有一个修行道人在河畔的树下修行了十二年。虽然他修行了这么久,始终不能除去贪欲的念头,心思散乱,沉迷在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欲念里。

一天,释尊看见机缘成熟,应该去拯救那个修道者了,便化身为一个和尚走到河畔,同那个修道者一起在树下住宿。

那是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河里爬出一只乌龟来,刚好有一条野狗饥饿地走来。野狗一眼瞧见乌龟,心中暗喜,毫不迟疑地采取行动,张大嘴巴准备吞下那只乌龟。

乌龟吃了一惊,头尾四脚立刻缩进龟甲里去。野狗焦急地用鼻孔嗅着眼前的乌龟。左思右想,毫无办法,最后失望地慢慢离去。

乌龟见野狗走远了,才安心地伸出头脚和尾巴,逃出了一场劫难。

两人目睹这一幕,修道者对身旁的释尊说:“那只乌龟因为有铠甲保护生命,野狗才不能得逞。”“不错,人难道不如这只乌龟吗?世人不懂世间无常,贪图六根的欲念,这就给外魔以可乘之机。外魔会趁机破坏人身,摧毁精神,使人陷入生死轮回。其实,一切苦恼,全由自己的内心而起,我们应该适时地抑制它啊。”

修道者听见释尊的话,立刻断除了欲念,方修得正果。禅思禅悟

一切苦恼,全由自己的内心而起。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5.男人四妻

佛祖特别擅长通过讲故事来给徒弟们说道理,徒弟们也听上了瘾,就天天缠着他老人家讲故事。

佛祖多么神通广大,要说故事还不是信手拈来,于是他就讲了一个商人四个老婆的故事。

从前,有个商人娶了四个老婆。

大老婆长得美丽又善良,每天像影子一样寸步不离地跟随商人,给他挣足了面子。

二老婆是费尽周折抢来的,可以算得上是倾国倾城、人见人爱的绝色佳人,可以说每个人都想要这样的老婆。

三老婆姿色平平,不过她整天打理内外,让商人可以当甩手掌柜,商人很是满意。

而小老婆呢?经常躲在房间里不出来,商人也几乎忘记了还有这样一个老婆。

有一天商人要出远门,到一个穷山恶水的地方去做买卖,要选个老婆陪自己才行啊。

大老婆说:“我才不要陪你上山下乡呢,我皮肤太嫩了,怕晒!”禅林百科佛教的重要节庆(农历)

正月初一  弥勒佛诞生日  二月十五  释迦牟尼涅槃日(涅槃节)

二月十九  观音菩萨诞生日 二月二十一 普贤菩萨诞生日

四月初四  文殊菩萨诞生日 四月初八  释迦牟尼诞生日

六月十九  观音菩萨成道日 七月十五  佛的欢喜日

七月三十  地藏菩萨涅槃日 九月十九  观音菩萨出家日

十一月十七 阿弥陀佛诞生日 腊月初八  释迦牟尼成道日(腊八节)

二老婆说:“当初我就不愿意嫁给你,是你把我抢来的,现在打死我也不去。”

三老婆说:“我难以忍受风餐露宿,不过我可以送你一段路,别的就免谈了。”

这时候商人想起了第四个老婆,令商人出乎意料并感动不已的是,这个老婆话都没说一句,就跟着商人上路了。

讲完故事之后,佛祖语重心长地说:“各位,想知道这个商人是谁吗?就是你们自己!”禅思禅悟

前三个老婆分别是人的名声、财富和亲人朋友,而第四个老婆则是一个人的心灵财富。6.佛陀也有苦恼

赵州从谂禅师道行高洁,有“古佛”之称。他以深邃的智慧、诙谐幽默的语言,引导了一代学人走向真正的自我。赵州禅师活了一百二十岁,被唐昭宗敕谥为“真际大师”。

有信者问赵州从谂禅师道:“佛陀有苦恼吗?”

赵州禅师毫不犹豫地回答:“有!”

信者不解地问道:“那怎么会呢?佛陀是解脱的人,怎么会有苦恼呢?”

赵州禅师说:“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得度。”

信者又问道:“假如我修行得度了以后,佛陀有苦恼吗?”

赵州禅师还是干脆地回答说:“有!”

信者更迷惑了,说:“我既已得度了,佛陀为什么还有苦恼呢?”

赵州禅师说:“因为还有一切众生!”禅林百科

佛教的护法天神——哼哈二将 哼哈二将是中国佛教镇守寺院大门的两位金刚力士。哼哈二将:左侧称“离托金刚”,右侧称“那罗延金刚”。两位“天神”身材高大,面目狰狞,头戴宝冠,裸出上身,缠衣于腰,怒目作相。哼哈二将之原型是殷周时期的督粮官。“哼将”郑伦鼻中有二气,鼻子一哼,响如洪钟,同时喷出两道白光,吸人魂魄;“哈将”陈奇腹内有一道黄气,张嘴一哈,黄气喷出,见者魂魄自散。周灭殷商后,姜子牙特封二人“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宝,为哼哈二将之神”。

信者还是不开窍:“一切众生,当然无法度尽,那么佛陀永远都在苦恼之中而无法超越了?”

赵州禅师耐心地解释说:“已经超越,已无苦恼。”

信者最后问道:“众生既未度尽,佛陀为什么又不苦恼呢?”

赵州禅师回答道:“佛陀自性中的众生都已度尽。”

信者于言下似有所悟。

禅宗既然启发人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自然就说明了芸芸众生实际上生活在苦海当中。如何面对、处理这些苦,也是人生的必修课。禅思禅悟

人间有多少种苦难,就有多少种关于苦难的思考:是追求永恒还是及时行乐?是逍遥无为还是积极进取?人性只有通过苦难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通过承受苦难而获得精神价值。7.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了元禅师与苏东坡一起在郊外散步时,途中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看到这种情形不解地问:“观音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他的手上与我们同样挂着念珠且合掌念佛,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道:“这要问你自己。”

苏东坡道:“我怎知观音手持念珠念谁?”

佛印道:“求人不如求己。”

我们不知道自己拥有无尽的宝藏,不求诸己,但求诸人,希求别人的关爱,别人的提携,稍有不能满足所求,即灰心失望。一个没有力量的人,怎能担负责任?一个经常流泪的人,怎么把欢喜给人?儒家说:“不患无位,患所以不立。”只要自己条件具备,不求而有。观音菩萨手拿念珠,称念自己名号,不就是说明这个意思吗?禅思禅悟

学佛,其实就是参透“我”,完成自己。禅者有绝对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舍我其谁的气概,即所谓“自修自悟”“自食其力”。8.菩萨说法

唐朝文宗皇帝生性嗜好蛤蜊,沿海民众总是不断地捕捉蛤蜊进贡朝廷。有一次御厨在烹调时,一打开蛤蜊的硬壳,见壳内现出一尊酷似观音菩萨的形象,梵相具足,非常庄严,文宗就以美锦宝盒供奉在兴善寺,让大家瞻礼。水产的蛤蜊,其中现出菩萨圣像,太过稀奇,因此唐文宗在上朝时,问群臣道:“众卿之中,不知有谁知道蛤蜊内出现菩萨圣像,是象征什么祥瑞之兆?”

有一位大臣说道:“此乃超凡入圣之事,非一般学者凡人能知,圣上如必须探究此事,在太一山有药山惟政禅师,深明佛法,博闻强记,可以召来询问。”

惟政禅师到达宫中后,便告诉唐文宗道:“物无虚应,此乃开启陛下信心。《法华经》云:‘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今菩萨现身,乃为皇上说法!”

文宗道:“菩萨虽已现身,但未闻其说法?”

惟政禅师立即解释道:“陛下认为此蛤蜊中现观音圣像,能否启发陛下的信心?”

文宗皇帝说道:“这种稀奇的灵异之事,是我目睹,当然相信。”迦叶造像 陕西子长县石宫寺石窟的宋代迦叶造像,佛门弟子迦叶一向少欲知足,老成持重,这尊造像脸部棱角分明,目光炯炯,青筋暴突。

惟政禅师道:“陛下既已起信,那菩萨已为您说法说好了。”

药山惟政禅师对唐文宗的说法,极尽巧妙,此种灵慧均由禅心中得来,所谓有了禅心,真是信口说来,皆成妙谛。禅思禅悟

如果我们对佛法禅道能有体悟,则世间一色一香、一草一木,无不是道。青青杨柳,郁郁黄花,都是诸佛如来的法身;江海涛声,檐边水滴,都是诸佛如来说法的声音。哪里一定要观音现身呢?哪里一定要观音说法呢?9.无争无价

游方和尚问曹山禅师:“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曹山禅师抬眼远望,只见树的枝丫上悬挂着一团黑色的尸体,于是说:“死猫的脑袋最珍贵!”

和尚圆睁双眼不解地问道:“为什么呢?为什么世人认为一钱不值的东西,禅师竟认为是人世间最珍贵的?”

曹山禅师笑着说:“樗树根大枝弯,世人因为看它无用,它便得以生存;栎树虽然一表树才,但是做船船沉,做棺腐朽,造器具即折毁,当屋柱生蛀虫,完全没有用处,唯一有用的就是可以用来乘凉。正是因为它们无用所以才珍贵!死猫的头最贵,因为没有人出价争夺,也没有人出得起性命价钱呀!”

世人贪名逐利,你欺我骗,斤斤计较成败得失,人生本来就不易,何必再假惺惺!

一串珍贵珠宝,勾得多少人争夺?一方官印,引起多少干戈?

把生命都耗费在名利上,到头来只能是一场空;世俗无价值的清明自在是生命的至宝,使我们不会感觉到空虚,人要不受世俗伤害,看到生命的本源,找到人生的快乐。禅思禅悟

生命的最高境界,应该是无争、无价、安宁、幸福。财色与名利只不过是人生的泡沫与尘灰,何必抵死相争!禅林百科

佛教的护法天神——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是古印度神话中惩恶扬善的人物,他们的职责是护国安民,劝善惩恶。(一)东方持国天王,名号罗咤,衣着白色,手持碧玉琵琶,为乐神领袖。保护东方人民,职调。(二)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衣着青色,双手持青光宝剑。能使人善根增长,保护南方人民,职风。(三)西方光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衣着红色,右手托宝塔,左手缠龙,为群龙领袖。保护西方人民,职顺。(四)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衣着绿色,右手持宝幡,左手持银鼠为法器,率夜叉鬼,保护北方人民,职雨。10.一生只偷一次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畅谈之下,不觉天色已晚,两人因此投宿旅店。半夜,石屋禅师听到房内有声音,就问:“天亮了吗?”对方回答:“没有,现在仍是深夜。”石屋心想,此人能在深夜漆黑中起床摸索,一定是见道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汉吧?于是又问:“你到底是谁?”“是小偷!”对方回答。

石屋道:“喔!原来是个小偷,你前后偷过几次?”

小偷说:“数不清。”

石屋道:“每偷一次,能快乐多久呢?”

小偷说:“那要看偷的东西,其价值如何!”

石屋道:“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

小偷说:“几天而已,过后仍不快乐。”

石屋道:“原来是个鼠贼,为什么不大大的做一次呢?”

小偷说:“你有经验吗?你共偷过几次?”

石屋道:“只一次。”

小偷说:“只一次?这样‘够’吗?”

石屋道:“虽只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

小偷说:“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我吗?”

石屋禅师一听,就一把抓住鼠贼的胸部说:“这个你懂吗?这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一生真正的奉献在此事业上,定能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禅林百科

佛教的护法天神——韦驮将军 韦驮护法将军神位在天王殿,面对(大雄宝殿)释迦牟尼像,是佛教护法神之一。神像一般身穿金盔金甲,手中捧着金刚杵(法器)。对于韦驮护法神有两种传说:(一)韦驮是菩萨的化身,为了护持佛门,镇压群魔,摧邪扶正,才显现将军身,其实他也是佛,即楼至佛。(二)佛祖涅槃后,“邪魔”将释迦牟尼的遗骨偷走了,韦驮奋起直追,终于将遗骨夺回。所以韦驮被人们认为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被尊为神。

小偷:“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过这种感受却让人很舒服。”

这个鼠贼,深深后悔自己偷窃的行为,后来皈依了石屋禅师,做了一个禅者。禅思禅悟

人为什么贪取身外之财,自家宝藏为什么不要呢?自己心灵的宝藏才是无穷无尽的,是无法从别人那里偷来的,也是任何人都拿不走的。11.放下就是解脱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这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禅思禅悟“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12.衣裹真珠

禅的故事往往出人意料,超乎常理,在中国古老的禅故事里面,有这么一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从前,一个穷汉去拜访亲戚,受到热情的款待,以至于喝得酩酊大醉,在座位上酣酣睡去。刚巧,那位亲戚因为公事,必须立即外出,眼看着那个穷亲戚醉得人事不省,就把价值非常昂贵的宝珠缝在他的衣服里,匆匆离去。

这个穷汉已经烂醉如泥,哪里知道这件事情。醉醒之后,他也起身到外地去了。他仍然一贫如洗,生活潦倒,仅能糊口。

这时,他仍然不知道自己衣服里藏有价值连城的宝珠。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又碰见那位亲戚。对方目睹他衣衫褴褛的样子,不禁叹息道:“你真是个傻瓜,为了衣食费尽心机,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以前,我还以为你生活得很舒适,因为那年你来我家里时,我曾把一枚价值连城的宝珠缝在你的衣服里。本想着你会从此富有起来,可是你却毫不知情,一直为衣食奔波劳碌!”

曾几何时,佛将一切智慧送给世人,可惜大家却不知不觉,仍然劳劳碌碌、糊里糊涂地奔波在人生的旅途中。禅思禅悟

众生的自心就是无尽宝藏,可惜大家却茫然不自知,仍然劳劳碌碌、糊里糊涂地心外求法。禅林百科

佛教的护法天神——迦兰神 中国佛寺守护神中的迦兰神,传说是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的化身。天台宗创始人智(隋代)建造玉泉寺时,山上虎豹号叫,蛇蟒当道,鬼魅上啸,阴兵悍怒,智安然以对。这时出现两人,其一“威仪如王,美而丰厚”,其二“冠帽而秀发”;二人乃关羽、关平父子。大师点化说:“你过五关斩六将,你就入住此山。”关羽大领悟,并且愿意永远护卫佛法,皈依佛门,由此关羽就成为玉泉寺的“迦兰神”。关羽的儿子关平成了左胁侍,周仓成了右胁侍。13.禅门的人生观

赵州禅师是一位禅风非常锐利的法王,学者凡有所问,他的回答经常不从正面说明,总会要你从另一方面去体会。

有一次,一个信徒前来拜访他,因为没有准备供养他的礼品,就歉意地说道:“我空手而来!”

赵州禅师望着信徒说道:“既是空手而来,那就请放下来吧!”

信徒不解其意反问道:“禅师!我没有带礼品来,你要我放下什么呢?”

赵州禅师立即回答道:“那么,你就带着回去好了。”

信徒更是不解,说道:“我什么都没有,带什么回去呢?”

赵州禅师道:“你就带那个什么都没有的东西回去好了。”

信徒不解赵州禅师的禅机,满腹狐疑,不禁自语道:“没有的东西怎么好带呢?没有的东西怎么好带呢?”

赵州禅师这才方便地指示道:“你不缺少的东西,那就是你没有的东西;你没有的东西,那就是你不缺少的东西!”

信徒仍然不解,无可奈何地问道:“禅师!就请你明白告诉我吧!”

赵州禅师也无奈地说道:“和你饶舌多言,可惜你没有佛性,但你并不缺佛性。你既不肯放下,也不肯提起,是没有佛性呢?还是不缺少佛性呢?”

信徒至此才稍有契悟!

赵州禅师和信徒的一番对话,信徒不能彻悟,赵州禅师只能怪他没有佛性,但赵州禅师又感叹说:人,并不缺少佛性啊!禅思禅悟

禅的人生观,当提起的时候提起,当放下的时候放下。可是缺少禅心的人生往往是:当提起的时候不提起,当放下的时候不放下;当放下的时候反而提起,当提起的时候反而放下。14.师姑是女人

智通禅师在归宗禅师处参禅时,有一天晚上巡堂,大叫道:“我开悟了!我开悟了!”

三更半夜地众多僧人听了吓一跳。第二天上堂,归宗禅师集合大众问道:“昨夜是谁自称已开悟了,请站出来!”

智通走出来,直接地说道:“是我!”

归宗以为他悟到了什么高深的禅旨,问道:“你是悟了什么呢?”

智通答道:“我悟的道不能说。”如来头像 这是新疆出土的公元五世纪造的如来头像,从技法上看是典型的西域风格。

归宗:“如来降世,为示教利喜,总可方便一说。”

智通禅师低声细语地说道:“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结果,自然是众多僧人哄堂大笑,只有归宗禅师惊异地看着这个和尚说:“是的,你果真悟道了。”

师姑,是在家学佛的女居士,师姑是女人的问题,自古就没有人怀疑过,但智通经过千辛万苦,才懂得这问题。

智通禅师说:“师父,现在我要告辞了,我要下山去云游。”

众僧又吃了一惊,这个和尚悟到了“师姑是女人做的”,本来没有什么稀奇的,可是他居然因此就下山云游,实在是太目中无人了。

可是归宗禅师却不是这样想的,他认为这个和尚是到了下山的时候了,于是不再挽留他,提着斗笠率领众僧送他出寺。到了寺门外,智通和尚接过斗笠,大步而去,再也没有留恋之意。

众僧向归宗禅师问道:“他真的悟道了吗?”

禅师感叹道:“这个和尚实在是前途无量啊,连‘师姑是女人做的’都参透了,还有什么禅道悟不出来呢?‘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这个道理众人皆知,可是有谁能从中悟到佛理呢?这句话从智通的嘴里说出来,却蕴涵着另一种特殊的意义——世间的事理,一通百通。”禅思禅悟

真理其实很简单,可是寻求真理的过程却是艰辛复杂的。15.俗眼无珠

佛陀在灵山会上时,手中拿了一颗什色摩尼珠,问四方天王道:“你们看一看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看后,分别答道是青、黄、赤、白等不同的色泽。佛陀就将摩尼珠收回,舒开手掌又问道:“我现在手中的这颗摩尼珠是什么颜色?”

四方天王不解佛陀心中所指,都不约而同地回答道:“佛陀!您现在手中根本就没有东西,哪里有什么摩尼宝珠呢?”

佛陀真实地告诉四方天王道:“我将一般世俗的珠子给你们看,你们都会分别它的颜色,但真正的宝珠在你们面前,却视而不见,这是多么颠倒呀!”

四方天王们听后皆有感悟。

所谓摩尼宝珠,是用来比喻我们的真心佛性。世间所有的人,每天都在忙碌着,所希求的无外乎是荣华富贵。禅林百科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生日为农历二月十九日,出家日为九月十九日,成道日为六月十九日。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我国浙江省的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因其应化无方,故相状颇多。观世音像旁有一童男童女像,女为龙女,男为善才童子。禅思禅悟

世间财宝是虚而不实的东西,富贵如同三更梦,荣华好比九月霜。16.唯心净士,自性弥陀

挑水禅师是禅林寺的住持,但却时常在外云游,过着云水僧的生涯,所以大家都称他为“叫花子挑水”。

有一次,挑水禅师云游至京城时,在一位有钱人家的仓库旁,搭了一座小茅屋,靠贩卖草鞋过生活。对街住了一个赶马车的车夫,一天兴冲冲地跑来对挑水禅师说道:“禅师!昨天我的马车送一位信徒到寺院礼佛,寺院的知客师父,送我一幅弥陀佛像,我想敬奉给您礼拜,跟您结个佛缘好吗?”

挑水禅师非常高兴地答道:“真是谢谢你的好意!”说着就把画像挂在墙上,并用黑炭题上赞词:虽嫌斗室小如窝,借住与您阿弥陀;他日我若到您处,望借莲台作我窝。

与“叫花子挑水”禅师一样在乞丐群中修持的大灯国师,因染有痼疾,使得一条腿不方便,终年无法盘坐,临终前说道:“从前都是我听你的,这次你得听我的了!”说完一下子就把腿折断,想要跏趺坐而往生。正当此时,挑水禅师驾到,把他供养的弥陀佛像送给大灯国师,并对他说道:“知道你即将往生佛国,不知你是否认识净土的主人阿弥陀,特地送你圣像一尊,免得见面不认识,多么可惜!”禅林百科

文殊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简称文殊菩萨,意译为“妙德”“妙吉祥”。文殊专司智慧,表示“大智”,人称大智文殊菩萨。文殊是四大菩萨之首,是佛祖的左胁侍,与释迦牟尼及右胁侍普贤合称“释迦三尊”。文殊的形象以智慧和能言善辩著称,他坐骑青狮,代表着智慧威猛;手持宝剑,代表着智慧锐利。因而众多信徒相信通过对他的奉拜,会给自己的后人带来学识的提升。特别是现在准备升学的学子,都要到文殊菩萨面前跪拜,以图吉利。

大灯国师用手推开弥陀佛像,说道:“你留着自己作纪念吧!我的净土在心中,我的弥陀在性里,你没有听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的佛法吗?”

挑水禅师听后,大喜,说道:“还是让这尊弥陀佛借住我的房子吧!我们还是建设我们心中的净土,我们本性里的弥陀吧!”

大灯国师也含笑而逝!禅思禅悟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净土,每个人的自性中都有一个阿弥陀佛。不用去外面参拜这个那个,重要的是保护好心灵的纯净。17.磨砖成镜

道一禅师俗姓是马,故称之为马祖。据载,马祖相貌奇特,行走像牛,看人虎视眈眈,伸舌可达鼻尖。为了悟道,他很是勤奋,整天呆呆地在那里坐禅。

怀让知道这位年轻的僧人是个大乘法器,但看见马祖如此修行是不明根本,便见机施教,问马祖:“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

马祖说:“我想成佛。”

怀让马上就顺手拿起一块砖,在马祖身边的石头上磨了起来,神情是那么专注和坚毅,和马祖坐禅的表情一样,有一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感觉。

马祖不解地问:“师父,你在做什么呀?”

怀让禅师说:“我在磨砖啊,你没有看见吗?”

马祖又问道:“磨砖做什么用呢?”

怀让道:“我磨砖做镜子啊。”

马祖道:“砖本身是没有光的,就算你磨得再平,它也不会成为镜子,不要在上面浪费时间了。”

怀让道:“磨砖不能做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

听了这番话,马祖也觉得自己有点儿荒唐,于是又问:“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

怀让开导马祖说:“有一个人在赶车,可是那个车子就是不走,于是他就拿起鞭子拼命地打车,马儿在那里低着头吃草,车子还是不动,你说是应该打车,还是应该打马呢?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马祖终于醒悟了。禅思禅悟

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追求外在形式,而要真正去理解它的内在精神。18.一休晒经

一休禅师在比睿山乡下时,有一天看到一群群的信徒都朝山上走去,原来比睿山上的寺院在晒藏经。传说晒藏经的时候,如果风从经上吹拂而过,人承继这种风,能够消除厄运,增长智能,因此闻风而来的人不断地涌向山上去。一休禅师知道后说道:“我也要晒藏经!”

说完一休就袒胸露肚地躺在草坪上晒太阳,很多要上山的信徒看到了很不以为然,实在太不雅观了。山上寺院的法院就跑下来劝一休不要如此没有威仪。

一休非常认真地解释道:“你们晒的藏经是死的,会生虫,不会活动。我晒的藏经是活的,会说法,会作务,会吃饭,有智能者应该知道哪一种藏经才珍贵!”

一休这种乍似玩世不恭的作风,实在有其至理。在一休眼里,宇宙真理,无非要从自心中显露,修行最怕舍本逐末。经只是纸印的,真心才是法,为什么不照顾自己而只知照顾经书?禅思禅悟

祈福增慧要知门径,参禅入佛要知道机要,一切应从用心下手。珍贵的藏经,不是印在纸上,而是印在心上,心上的藏经才能生万法。19.入道三宝门

唐代陆希声居士初访仰山禅师时,便问道:“三门俱开从何门进入?”

仰山答道:“从信心门入。”

希声问道:“其他二门要它何用?”

仰山答道:“亦可从其门进入。”

希声问道:“从何门进入?”

仰山答道:“从慧心门入。”

希声问道:“另一门如何进入?”

仰山答道:“从慈心门入。”

希声问道:“一门即可,何用三门?”

仰山答道:“信门者从佛而入也,慧门者从法而入也,慈门者从僧而入也。所谓三宝门中可入道,即此之谓也。”

陆希声入法堂又问道:“不出魔界便入佛界时又如何?”

仰山禅师以拂子倒点三下,陆希声便礼拜,礼拜毕,问道:“禅师还持戒否?”

仰山答道:“不持戒!”

希声问道:“还坐禅否?”

仰山答道:“不坐禅!”

陆希声沉思良久,仰山禅师问道:“会吗?”

希声答道:“不会。”禅林百科

药王菩萨 药王菩萨即药师佛,民间又称药王等。古时古人出于对疾病损伤的恐惧,而对医术与药的崇拜,渐渐在各地兴建庙宇、供养、敬拜,具体佛像来源于神农、扁鹊等。到明清时,随着佛教的深入推广,药师佛被编入释迦牟尼、阿弥陀佛一组,世称三世佛。药师佛左手持钵,钵中灵丹妙药。右手拇指、中指和食指夹药丸。头顶有冠,冠后高,有的双眼珠突出,大耳长垂,一手牵犬或虎,一脚踏虎背,身着长袍,腰部似官皮带。

仰山问道:“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禅,酽茶三两碗,意在掘头边。”

陆希声心下似有所悟。禅思禅悟

门门皆可入佛道,也就是条条大路通罗马。20.话头禅

石头希迁禅师他的肉身现在还供在日本横滨总持寺,石头希迁十二岁时,见到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大师住在广东曹溪,而石头希迁正是广东人,六祖一见到他,非常高兴地说:“可以做我的徒弟。”“好啊!”他十二岁就做了六祖的徒弟了。但是不幸,三年后六祖就圆寂了。圆寂前,一个十五岁的小沙弥见师父要去世了,就问他:“老师百年以后,弟子要依靠谁呢?”“寻思去!”六祖告诉他。

希迁把“寻思”误为“用心思量去”,就天天用心思参禅,后来有一位上座告诉他说:“你错了!师父告诉你‘寻思去’,因为你有一个师兄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弘法,你应该去找他。”

石头希迁听后,立刻动身前往。当他去参访行思禅师时,行思禅师问他:“你从哪里来?”

石头希迁回答道:“我从曹溪来!”禅林百科

地藏菩萨 地藏菩萨,头戴宝冠,胸饰璎珞,右手结印,左手捧摩尼珠,目光俯视,悲怜慈祥,关注着地狱里的芸芸众生。另从地藏手中的宝珠内,发出六道极光,上两道横贯天庭,中两道射于人间,下两道通至地狱,以示其智慧之光和悲怜之心上达天庭,下至地狱。相传,由于他的母亲被打到地狱里去了,为了救母亲,他把地狱门打开,看到还有很多人在地狱里面,他发誓,要把地狱里的人都救度完了,再去修道成佛。如世人所颂扬的那样: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说了这句话自以为很了不起,意思是说我从师父六祖大师那里来的。

行思禅师又问道:“你得到什么来?”“未到曹溪也未失!”

这意思是未去以前,我的佛性本具,我也没有失去什么呀!“既然没有失去什么,那你又何必去曹溪呢?”

石头希迁回答:“假如没有去曹溪,如何知道没有失去呢?”

这意思是说不到曹溪,我也不知道自己有本具的佛性。像他们之间这许多对话,其中的意义,有些并不直接明白地说出,这正是禅宗的暗示教学法。禅思禅悟

禅宗的这个悟,必须苦苦参究,方能洞达本来。只有洞达本来,才知自己还是自己,如来如去,从未失去什么,也从未得到什么。21.自伞自度,自助天助

禅宗有一个基本观念,那就是自力成佛,主要靠自己的修行、参悟来达到佛的那种崇高的境界。也就是说,成佛的关键不在于佛祖或者佛经的教化,而在于自己的顿悟。

有一个人站在屋檐下面躲雨,碰巧遇到观音菩萨撑着雨伞走过。那个人是虔诚的佛教徒,当然不肯放过这么好的机会了。

他对观音菩萨恳求道:“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求你度我一程吧!”

观音回答:“我在雨中,你在屋檐下;我这里有雨,你那里无雨,何必要我超度?”

那人不死心,就从屋檐下跑到大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菩萨总该慈悲为怀度我了吧?”“还是不行。”“为什么呢?”“我们都在雨中,我没淋雨,是因为我带了伞;你被雨淋,是因为你没带伞。这样看来,是伞在度我。你找我度,还不如找伞度。”

结果那人被淋了个落汤鸡,菩萨还是没度他。“真是个自私鬼。”那人说道。

菩萨听了也不生气,见他还不觉悟,就另找机会启发他。菩萨真是大慈大悲!

几天后,他们又在寺院里的大雄宝殿上见面了。那时候菩萨正双手合十对着自己的塑像祷告。“菩萨你怎么了?干吗对自己祷告啊?”“我遇到了烦心的事情,不知道怎么解决才好,所以才跑来跟自己祷告啊。”

那个人终于恍然大悟,明白了菩萨的一片苦心。禅思禅悟

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人们,求人求佛不如求己,人度佛度不如自度的道理!22.皮肉骨髓

菩提达摩就要去世了,他召集弟子们说:“我的寿命快到了。死之前,我想证实一下你们的禅法修为到底如何,请你们将自己所悟到的说给我听听吧。”

大弟子首先站起来说:“我们不应该执著文字,也不应舍弃文字,而是应该把文字当做求道的工具。”

菩提达摩遗憾地说:“你只得到了我的皮。”

二弟子见师兄不行,连忙站起来说:“依我所了解的,就像庆喜看到了阿佛国,一见之后便再也见不着了。”

菩提达摩还是摇摇头,他说:“你只得到了我的肉。”禅林百科

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又称遍吉菩萨,象征佛陀理德、行德的菩萨,与文殊菩萨之智德、证德相对,为佛陀释迦牟尼的右胁侍。和佛陀,文殊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其塑像多骑六牙白象,代表佛法的大悲力,为我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普贤显理、定、行,共诠本尊如来理智、定慧、行证之完备圆满。文殊、普贤共为一切菩萨之上首,常助成宣扬如来之化导摄益。以此菩萨之身相及功德遍一切处,纯一妙善,故称普贤。又因其具十种广大行愿,一般称为大行普贤菩萨,四川峨眉山素为普贤菩萨之道场。

三弟子随后起来说:“地、水、火、风本来是空的,眼、耳、鼻、舌、根也非实有,整个世界无一法可得。”

菩提达摩回答道:“你只得到了我的骨。”

最后轮到最小的弟子,只见他站起身来,向菩提达摩三拜行礼,然后便站着不动了。菩提达摩哈哈大笑,说:“你已得到了我的髓。”

禅宗推崇的境界是一种无差别的境界。然而那种无差别的境界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却是非常难的。首先是要超越语言的限制,因为凡是语言可表达的,必定是有差别的。

小弟子不说不动,己身与意合,超越了认识与行为之间的差别,与禅合一了。所以,他便得到了菩提达摩的髓。禅思禅悟

禅的关键首先是要超越一切差别,这种超越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的层次上,而是要明心见性。23.你是佛祖

南阳慧忠禅师是牛头宗之祖师,唐肃宗、代宗都曾封他为国师,唐高宗曾经跟随他求受五戒,武则天请他至宫中宣讲华严要义。

有个人为南阳慧忠国师做了三十年侍者,国师感念他一直任劳任怨,忠心耿耿,想有所报答他,助他开悟,一天呼唤道:“侍者!”

侍者一听国师叫他,以为有什么事要他帮忙,立刻回答他道:“国师!做什么?”国师无可奈何道:“不做什么!”

过了一会儿,国师又叫道:“侍者!”侍者立刻回答道:“国师!做什么?”国师又无可奈何道:“不做什么!”

如是多次,国师对侍者改口叫道:“佛祖!佛祖!”侍者茫然不解地反问道:“国师!您叫谁呀?”

国师看他愚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明白地开示道:“我在叫你!”

侍者不明所以道:“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慧忠国师看他如此不堪教化,此时只有对侍者慨叹道:“你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你,其实是你辜负我啊!”

侍者仍强辩道:“国师!不管如何,我都是你最忠实的侍者,我都不会辜负你,你也不会辜负我呀!”

慧忠的眼光暗淡了下去,有的人为什么只会应声,被动、进退都跟着别人走呢?难道他就不能感觉自己的心魂,接触自己真正的生命?

慧忠国师道:“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禅思禅悟

禅门讲究“直下承担”,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都是佛。而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不敢承担“佛祖”的称谓,这不是大大地辜负了慧忠的良苦用心吗?24.老贼教子

有一位信徒很想学习打坐,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到寺院去拜访无相禅师,并非常诚恳地说道:“老师!我很笨,自知非参禅法器,但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能否请您告诉我,禅像什么?”弥勒佛 图为陕西扶风县明代真身宝塔塔龛内珍藏的弥勒佛造像。弥勒佛的原形为五代时的布袋和尚,据说布袋和尚是弥勒佛的化身,因此后人供奉塑像为弥勒。

无相禅师回答道:“五祖山的法演禅师,曾讲过一个故事:有一个小偷,他的儿子对他道:‘爹!您年纪已渐渐大了,找个时间教我偷盗的技术吧!免得以后我没有办法生活。’“做父亲的不好推辞,便答应了。这一天晚上父亲就将儿子带到一富有人家,用万能钥匙,将衣橱的锁打开,并叫儿子进去,等儿子进去以后,父亲便把橱子锁了,且大叫道:‘有贼!有贼!’转身便走了。“富人家听说有贼,赶紧起来搜查,搜查结果,东西并没有遗失,也没有看到小偷,因此就仍然去睡。这时锁在衣橱的小偷,不晓得父亲什么用意,为什么要把他锁在衣橱内?到底要怎么样才能逃出去呢?于是灵机一动就学老鼠咬衣裳的声音,一会儿,听到房内的夫人叫丫环拿灯来看,并说好像有老鼠咬衣服的声音。丫环刚一开衣橱,这小偷便一跃而出,并将丫环推倒,灯吹灭,竟逃走了。“富人家发觉小偷后,派人追击。追到河边,这小偷急中生智,把一块大石头抛到水里,自己绕道回家去了,当回去的时候,还听到河边有人说,真可怜,把小偷逼得跳河了。小偷到了家后,看见父亲正在喝酒,便埋怨为什么要将他锁在衣橱里,他父亲只问他怎么出来的?儿子把经过说了一遍,父亲非常高兴地说道:‘你以后不愁没饭吃了!’像这小偷能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便是禅了!”禅思禅悟

禅的智能是发自自己的内心,不能老是由人带着走路,如无相禅师所说,在没有办法的时候想出办法,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那便是禅了!25.达摩论宝

达摩祖师本名叫菩提多罗,南天竺人,出身婆罗门贵族,是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来遇到般若多罗,为祖师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达摩。禅林百科

皈依 皈依是佛家的专用名词。“皈依”在佛家的意思是投靠、趣向、救度三种意思。“皈”同“归”,“皈依”也叫“三皈依”,或简称“三皈”,是指依靠佛、法、僧三宝,接触一切苦难,表示把自己的全部身心性命都投靠于佛、法、僧,今后永远依照佛、法、僧的教导行事。“佛”指证悟宇宙真理,而又能本着无尽的慈心来教化众生的圆满觉者,也称“如来”“世尊”;“法”泛指三藏十二部经;“僧”指奉行佛法,离开自己的小家,共同居住在一起的僧团。

达摩未出家以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脱俗的善根,有一次般若多罗尊者,指着一堆珠宝对达摩三兄弟问道:“世上还有比这些珠宝更好的东西吗?”

大哥月净多罗回答道:“没有!这些珠宝乃我们王者之家最为珍贵的,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超过这些宝物了。”

二哥功德多罗也回答道:“我没有见过世上还有比这些宝物更珍贵的东西。”

唯有老三菩提多罗却不同意这种说法,他答道:“我不认为两位哥哥的话说得对,这些珠宝其实没有什么价值!”

两位兄长齐声责问道:“为什么这些珠宝没有价值,那有价值的宝物是什么?”

菩提多罗说道:“因为这些珠宝它自身不能认知自己的价值,必须假以人们的智能去分辨,否则只不过是一些没有知觉的东西而已。而佛陀说的佛法真理,那是法宝,法宝是由人们的般若所发挥出来的智能,这不仅能自照,而且还能区分各种形形色色的珠宝,更能分辨世间与出世间的一切善恶诸法,所以在各种宝物中,真正最尊贵的应该是无上真理的法宝。”

达摩才智超脱,其见解并不为传统所约束,以此优越的因缘,在出家以后,继承般若多罗的衣钵,成为西天第二十八代祖师,在我国梁武帝当朝时候,东来我国,在少室峰面壁九年,亦即我国所谓的东土初祖。禅思禅悟

什么才是真正的宝物?佛、法、僧又称三宝,佛性即人人本具的真心本性。正所谓一念慧解,光照无尽,亦即真理法宝胜于金银财宝。禅林百科禅定 禅定是佛教中众教徒的一种特有修行方式。禅定是指集中精神凝思,达到六根清静、无我、无妄的境界。禅定凝思的对象因人而异,禅定分为四个阶段:

初禅,脱离外界,感受喜与乐;

二禅,“寻”“伺”皆与断灭,达到“内等净”;

三禅,舍去二禅之喜乐,达到“行舍”境界;

四禅,舍去三禅的妙乐,唯念修养公德,达到“念”“清净”。26.青梅子不可随便给

耽源禅师有一次提着篮子去方丈住的地方途中,慧忠国师就叫住他问道:“你盛那么多的青梅子做什么用?”

耽源答道:“供养诸佛菩萨用的。”

慧忠问道:“那么青的梅子,尚未长熟,吃的时候又酸又涩,怎能供养呢?”

耽源答道:“所谓供养者,是用以表示诚意的。”

慧忠道:“诸佛菩萨是不接受如此酸涩的诚意,我看,你还是供养你自己吧!”

耽源答道:“我现在就已在供养,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何必那么计较?国师你呢?”

慧忠道:“我不如此供养,我非常认真地计较,我要等梅子熟了才肯供养!”

耽源问道:“国师的梅子什么时候才熟呢?”

慧忠道:“其实我的梅子早就熟了。”

耽源问道:“既然早就熟了,国师为什么不供养?”

慧忠道:“因我喜爱梅子,留着它,不随便给人。”

耽源问道:“国师何必这么悭吝,好的东西,如果有慈悲心的人,愿意与人分享。”

慧忠道:“我不知道什么才是好东西。”

耽源道:“就是青梅子。”

慧忠道:“如果好的东西是青梅子,更应该要好好珍惜它,不能随便给人。”

耽源道:“说不过你,你太吝啬了。”

慧忠道:“吝啬的应该是你,可不是我呀!”耽源无语而应。

慧忠道:“青梅子还是留着自己用,不能随便给人,那才是慈悲呀!”

耽源于言下大悟。禅思禅悟

梅子,在这里是象征着佛性。梅子未熟,酸涩无比,但梅子一熟,又甜美无比。青梅子要好好珍惜,不要急于给人,对自己也要慈悲。27.寒暑清香咏梅诗僧 人火虐风嚎水渍根,霜皴雪皱古苔痕;东风未肯随寒暑,又蘖清香与返魂。禅思禅悟

这是一首寓着禅理禅机的诗,悟道的过程正如古梅的返魂开花一样,要经过大死一回,把以往的情识意想修持到荡然无存,方有机缘至道显露。28.信马由缰

有一次,慧能禅师在别人家中借宿,中午休息的时候,忽然听见有人在念经,慧能倾身细听,感觉有些不对,于是起身来到那个念经的人身边说道:“您常常诵读经文,是否了解其中的意思呢?”

那个人摇摇头说:“有一些经文实在难懂!”

慧能就把那个人刚才诵读的部分为他做了详细的解释,他说:“当我们在虚名浮誉的烟云中老去,满头白发的时候,我们想要什么?当生命的火烬即将熄灭,心跳与呼吸即将停止的时候,什么是我们最后的希望?当坟墓里的身体腐烂成尸骸,尘归尘,土归土,生命成为毫无知觉的虚空之后,我们在哪里?”

一时间,天清地明,那个人混沌顿开,似乎隐约能看见生命的曙光了。

那个人接着又问慧能佛经上几个字的解释,没想到的是,慧能竟然大笑着回答道:“我不认识字,你就直接问我意思吧!”

那个人听了他的话大吃一惊,说道:“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能够了解意思呢?怎么能够理解佛理呢?”

慧能笑着说:“骑马的时候,不一定必须要有缰绳,那是给那些初学者准备的,一旦入门,就可以摆脱缰绳,在想去的任何地方自由驰骋。”禅思禅悟

诸佛的玄妙义理,和文字没有关系,文字只是工具,理解靠的是心,是悟性,而不是文字。29.须弥藏芥子“海内书院第一”的白鹿洞书院,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唐代的李渤兄弟曾隐居于此读书。李渤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后来李渤就任江州刺史,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五代南唐升元年间,曾在此建立“庐山国学”,这便是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李渤在任江州刺史时,有一次问智常禅师道:“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可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是在骗人吧?”

智常禅师闻言而笑,问道:“人家说你涉猎书籍逾万,人称李万卷,可有这回事?”“当然!当然!我岂止读书万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样子说。“那么你读过的万卷书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着头脑说:“都在这里了!”

智常禅师道:“奇怪,我看你的头颅只有一粒椰子那么大,那么,你又是如何将那万册书卷放进你那小小的脑袋里去的?莫非你也骗人吗?”禅林百科

佛教禅定学的经典 “禅”意为“静虑”,“定”意为“正受”。禅定学博大精深,现依汉文佛教经典考察佛教中的定学著作:(一)《大正藏目录》第31册有:《六门教授心习定论》;(二)《大正藏》第15册有:《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禅行法想经》《禅要经》《坐禅三要经》《入定不定印经》等;(三)《大正藏》第四十六册有:《摩诃止观经》《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观心论疏》等;(四)《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有:《五方便念佛门》《庐山莲宗宝鉴》等;(五)《六祖坛经》《禅关策进》等;密宗的定学著作有:(六)《无畏三藏禅要》《禅定灯论》等。

李渤听后,脑中轰然一声,当下恍然大悟。

分析事理,有时候要从事情本身上去说,有时候应从道理上去理解。要知世间万事万物,事中有理,理中有事,如果全部从事情的本身去理解,就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了。禅思禅悟

一个人的胸襟气度有多大,他日后的成就就有多大。人的心胸就好比芥子,能包容世间的一切。胸襟宽阔、气度非凡的人会产生出超常的精神力量和旺盛斗志。30.心之大小

有一位信者问无德禅师道:“同样一颗心,为什么心量有大小的分别?”

禅师并未直接作答,告诉信者道:“请你将眼睛闭起来,默造一座城垣。”

于是信者闭目冥思,心中构想了一座城垣。

信者答:“城垣造毕。”

禅师问道:“请你再闭眼默造一根毫毛。”

信者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毫毛。

信者答:“毫毛造毕。”

禅师问道:“当你造城垣时,是否只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者答:“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问道:“当你造毫毛时,是否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者答:“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信者开示道:“你造一座大的城垣,只用一个心;造一根小的毫毛,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禅思禅悟

对很多事情要看开,大事看小,小事看大,得失成败不计较。31.威德无量

南北朝时的僧稠禅师住在嵩山的时候,寺中有僧众百人,每天靠着一个自然涌出的泉水饮用。有一天,忽然有一个妇女穿着一件污秽的衣服,两腿夹住一只扫帚坐在喷泉的石阶上,听僧众们诵经,众人当她是疯子,齐力要驱逐她出去。这位妇女看到这种情形,心里非常生气,就用脚踢着泉水,泉水立刻枯竭,她也随着不见了。

当时在旁的僧众非常惶恐,大家知道闯祸,便将此事一五一十地告诉僧稠禅师,禅师面露笑容,从寺里慢慢地走出寺外,口里三呼叫道:“优婆夷(在家学佛的妇女)!优婆夷!优婆夷!”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