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大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6 17:08:17

点击下载

作者:黄玉东

出版社:四川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向往大海

向往大海试读:

第一辑 舷边浪花

由“曹操兵败赤壁”说开去

奠定三国鼎立基业的赤壁之战,将星云集,英雄辈出,堪称中国古代最负盛名的一场战役。一代枭雄曹操率大军以“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的恢弘气势,企图毕其功于赤壁之役一统天下,却落得“樯橹灰飞烟灭”以强负弱的惨败下场。相反,孙刘联军面对强敌而不惧,扬水战之长,巧施火攻,以弱胜强,创造了辉煌战绩,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典范。

曹操浩浩荡荡十六万大军,以远超孙刘联盟数倍兵力的优势败于赤壁,分析其原因:一是曹操骄傲轻敌急于求成。曹操携平定中原之余威,同时攻打两个敌人,以致促成孙刘联合抗曹,使自己处于不利地位,并且对形势估计不足,麻痹轻敌,验证了“骄兵必败”之古训。二是曹军不擅水战,“舍长就短”。江南是水网地区,利于水战,而曹军长期在北方征伐,缺乏水战经验,偏偏在这种情况下,同以水军立国的东吴进行水上较量,犯了“舍长就短”之用兵大忌。三是曹营未立足便匆匆备战。曹军远来疲惫,不服水土,后方未稳,虽然在进军之前进行了半年的水军训练,但尚未形成战斗力,而新收降的荆州水军尚待磨合。在这种情况下草率出兵,显然是操之过急,打了“无准备”之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曹操兵败赤壁的深刻教训,孙刘以弱胜强的成功经验,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对我军赢得未来战争也具有积极的意义。纵观历史和现实,他国对我的无端挑衅至今未曾停过,但我们从没有畏惧过、屈服过。今天我们依然有智慧、有信心、有能力,将其歼灭在现代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使其重蹈曹操赤壁之战的覆辙。

英国著名战略家利德尔·哈特曾说过:“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又是达到目的的最短途径。”未来战争瞬息万变,我军在装备建设方面,起步晚、底子薄、发展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但“人是未来战争的决定因素”这一真理不会改变。如果没有高素质人才和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作支撑,再先进的武器装备也只是一堆“废铁”,最终无法发挥其最大效能。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其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役”的心态,以及远离本土作战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我们要有的放矢地大抓军事训练,不断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和作战能力,真正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常言道:“用兵之道,在于因敌变化而制胜。”掌握了应对之道,我军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谨防“按下葫芦浮起瓢”

随着军以上单位党委机关理论学习阶段暂告一段落,下一步将进入到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的实际阶段,“解决问题”无疑是此次活动的落脚点。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使命任务的不断拓展,部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制度以及人才、后勤和装备建设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矛盾,促进部队建设科学地、安全地、又好又快地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毋庸置疑,实实在在地解决制约海军转型中遇到的“短板”和“瓶颈”,是这次活动的重中之重。为此,一些单位和部门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已经展开了深入查找矛盾和问题的活动。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解决矛盾和问题的前提是要找出产生矛盾和问题的根源所在,如果不分主次、不分轻重缓急,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不是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最佳选择。这就需要我们认真梳理、科学论证,分清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制约本单位、本部门发展的关键性或根本性问题,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想办法、定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解决矛盾和问题不能“按下葫芦浮起瓢”,不能为了因解决好一个矛盾或一个问题,却制造出一个更大的矛盾或问题;不能为了解决当前的矛盾和问题,而为后人留下更大的隐患。部队面临整体转型,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很多,如果前期不进行充分调研论证,蜂拥而上,盲目决策,就可能适得其反。我们不仅要有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信心和勇气,还要有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同时,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对那些一时看不准或者没有把握、论证不充分的,宁可再看看、再等等,暂且按兵不动,待时机成熟了再解决,切忌急于“拍脑门”、“一锅煮”。对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可以循序渐进,分步进行,逐步推进。

“作秀”还是作为?

最近,人民网报道了山西省副省长刘维佳自带被褥下乡蹲点的消息。堂堂的省部级大官,竟然会住农家院,吃农家饭,调研、整理出11个亟待解决的涉及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问题,还写出两千多字的下乡住村笔记。在其下乡蹲点的两天里,报纸无字、电视无影、广播无声,媒体未作任何报道。不难看出,刘副省长是在积极作为,而不是作秀。

时下,一些机关干部到基层后,习惯于坐在会议室听汇报、住在宾馆里写材料,即使下到基层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工作之余,白天游山观景,晚上忙于酬酢。尽管上级三令五申,要求“不住宾馆、不超标接待、不去娱乐场所”,但认真落实者却少之甚少。这样不仅摸不到真情实况,而且严重影响了机关干部的形象,给党的事业留下“隐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历来倡导的好传统好作风。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党员干部带着被褥住农家蹲点,真正放下架子走到群众中与他们拉近距离、促膝谈心,人民群众才会把这样的党员干部当亲人,才能动真感情、讲真心话。

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近年来,一些党员干部思想浮躁,盛气凌人,爱摆架子,与群众交往常常是居高临下,不想沉下去与基层“零距离”接触,不愿面对面地与群众“心连心”,严重脱离了群众。有人说,干部是鱼,群众是水。浮在上面的鱼是死鱼,游在水中的鱼是活鱼,只有沉下去的鱼才是灵活自如的鱼。毛泽东曾指出,共产党员要有“眼睛向下的决心”和“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现代诗人卞之琳有首著名的《断章》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你的一言一行,群众看得清清楚楚。

作为党员干部,应学刘维佳副省长“自带被褥下乡蹲点”的好作风、好做法,深入基层,弯下身子,虚心地倾听群众的意见和批评,仔细地研究生活中、工作上的实际问题,细心地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不断纠正自己的缺点错误,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

“屁股”缘何能决定“脑袋”

不知从何时起,“屁股决定脑袋”之言之行开始盛行。按常理,“脑袋”是各个器官的“指挥中心”,人之所言所行皆受制于这个“中心”;“屁股”不过是人体的一部分,有知觉无思维,理当听从“脑袋”的领导和指挥。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反常规”的现象,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最近,部队反映了一个多年难以解决的问题,听后让人啼笑皆非。某部在十几年前转让了一块军用土地,与该地相邻的是该部的一个下属单位,在技术论证时并无疑义。但时隔不久,由于编制调整该单位划归另一个部队。地方买地后按照当时转让时的规划条件,拟进行工程建设,却受到了这个单位的百般刁难和阻挠。理由是待建楼层的高度,将影响到该单位的正常业务工作。从而导致了地方不断写信和上访,造成了很坏的影响,严重地破坏了部队的形象。

一个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只因单位转隶而产生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矛盾,并迟迟得不到妥善解决。这到底是“屁股”的问题,还是“脑袋”的问题呢?

仔细想想,类似现象在部队并不少见。前些年,为了建立大联勤体制,以快捷高效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军委、总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先后将医院、疗养院、后勤仓库等后勤实体整建制划归军区联勤部门管理。但在实际运行中,却出现了一些难以想象的问题。有的单位编制调整不久,关键岗位上的干部接着也被调整了;有的单位移交不久,便随着编制体制的调整改革撤销了。随之,“病难看、事难办、脸难看”的问题不断涌现,结果不得不将各军兵种的单位“物归原主”。

打赢未来战争,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兵种与兵种之间、部队与部队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高度协同。如果我们平时不养成协同配合的良好习惯,不养成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和顾全大局的政治意识,不解决好“谁能决定前途命运就怕谁、谁能带来利益好处就听谁、谁有奶便是娘”的问题,一旦战争来临,就只会成为一盘散沙,任人欺凌宰割。

莫让“迎检”走了形

近日,笔者从基层来机关办事的干部口中得知:目前海军正规化管理检查组正在部队进行检查,有的单位为确保不出差错、少出问题,采取了“非常”手段和“非常”措施,“非常”认真地做好“迎检”准备工作。比如,为保持营院整洁,将打扫过的厕所上了锁;为展示学习成果,加班加点补充完善了笔记;为防办公电脑出现不当存储信息,另买了一套电脑或硬盘备检。

迎接机关检查,适当做些准备是必要的。把问题和矛盾梳理出来,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如实向机关反映。但如果是为了掩盖矛盾、不暴露问题,而不顾官兵感受、不计成本代价、不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那就实为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不值得提倡,也不应该效仿。“迎检”工作变味走形,必然后患无穷。首先是,争到了“面子”,失去了“里子”。风气不正,会导致上行下效;其次是,赢得了“荣誉”,丢掉了“掌声”。表里不一,官兵不认可;再次是,应付了检查,堆积了隐患。作风不实,早晚要出问题。

检查组下部队检查的目的,不是找茬挑刺,而是帮助部队发现问题、查找隐患、研究整改措施,给基层官兵传经验、教方法,从而使部队能够安全稳定、科学发展。因此,各级领导应该去掉私心杂念,克服名利思想,端正行为态度,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安全观和发展观,严肃认真、扎实有效地做好“迎检”准备工作。

“吹气退鬼”的启示

在《子不语》中有一则《陈公鹏吹气退鬼》的故事,读后颇受启发。故事讲的是清朝地方官员陈公鹏夜间独行所遇之事。说有一女鬼“耸立张口吹陈,冷风一阵如冰”,陈于此危难之际忽生一念:“鬼尚有气,我独无气乎?”于是鼓气向鬼吹去。未料人的正阳之气远胜于鬼的阴邪之气,气到之处,女鬼“顷刻如轻烟散尽,不复见矣”。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讲鬼的故事,久而久之对“鬼”就有了一些模糊的概念和认识。“饿死鬼”怒发冲冠、青面獠牙、脸色苍白;“吊死鬼”披头散发、血口长舌、面目狰狞。为此,孩子们谈鬼色变,偶尔扮“鬼”吓人。后来,才明白“人有三分怕鬼,鬼有七分怕人”,而且所有的“鬼”都喜阴怕阳,一般出没在深夜里人烟稀少之处,纠缠那些“阳衰病弱”之人。因此,白天和“阳盛气足”之人是很难遇见“鬼”的。人世间是否真的有“鬼”,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鬼”存在于人的精神世界,心中有鬼,“鬼”便会如约而至。

前些日子,媒体报道了一则消息。一男子利用手机给某市机关的百余名领导干部发了一条内容相似的短信:“你在××酒店与我过夜之后,现发现我已怀孕,望尽快解决此事”;“有人举报你在××工程项目中,收受贿赂,如不想影响你的前途,请汇×万元至××账号了结此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诈骗短信,但结果还是有数名领导上当,被骗了数十万元,实则滑稽可笑。“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其中原因,不言自明。

人在旅途或许会遇见形形色色的“鬼”,但不必魂飞魄散,要知道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人,不仅生有“正阳”之气,而且握有“镇邪”之术。其实,鬼就是鬼,终究是邪恶的东西,无论怎样张牙舞爪、盛气凌人,一遇正气,便“顷刻如轻烟散尽”,猖狂嚣张不了多久。但凡属鬼辈也并非无自知之明,他们深知自己的“软肋”,害怕正义、害怕阳光,即使偶有所获,也会忐忑不安。所以他们只能运用欺诈手段,寄希望于他人不懂得“正可退邪”之理,利用社会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和某些领导干部怕“鬼”心理,横加威胁。

当然,任何人要战胜邪恶,自身需有底气。所谓“正气在胸,则百邪不敢犯校”,为人至大刚,顶天立地,才底气足、正气盛。倘若平时不注意修养,不积累“真气”,经不住诱惑,管不住小节,花天酒地,醉生梦死,骄奢淫逸,贪赃枉法,一旦“鬼气”吹来,自身根本提不起“气”来,早早地“软”了下去,只好被“鬼”吸了去,做“鬼”的营养液,或与鬼同流合污了。因此,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自觉加强制度规定的自我教育,经常不断地反思自己,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真正做到慎独、慎微、慎权、慎欲,才能“心中坦荡荡,夜半不惊魂”。

感悟“王鱼自残”

在布拉特岛的水域中,有一种鱼叫“王鱼”。这种鱼有一种本领,能利用肌体的吸附力,吸引水中一些小动物贴附在它的身上,然后慢慢地吸收为它身上的一种鳞片。其实那不是鳞,只是一种附属物。当“王鱼”有了这种附属物后,便会比没有附属物的同类鱼至少大出四倍。然而,当“王鱼”逐渐衰老时,由于身体机能退化,这种附属物会慢慢地脱离其身体,使它重新恢复原本较小的外形。被剥夺了鳞的“王鱼”痛苦难堪,无法再适应这个世界,游动起来再也没有以前那样潇洒、威武,最后不得不去自残,往岩石上猛烈撞击,挣扎数日后死去。这一奇特的现象,加之当地美丽的风光,布拉特岛每年都要吸引世界上的一些显要政客、驰骋江山的英雄、显赫一时的名人富甲到此一游,他们希望从中得到人生感悟。

自然界中的许多奇怪现象是无法用科学来诠释的,但世间万事万物同源同理。人作为万物之灵,一生中所经历的各种境遇与布拉特岛水域的“王鱼”有太多的相似之处。一个人功成名就后,鲜花、掌声,还有那形形色色的荣誉会如约而至,让人在飘飘然中失去自我,甚至忘乎所以。尤其是在一个人位高权重时,其周围必然会前呼后拥,“吹喇叭的”、“抬轿子的”,有一大群人为你“摇旗呐喊”,使人的满足感、自豪感膨胀到极致。然而,当你失去了这一光环和权力,重新“返璞归真”时,曾经的“风光”自然也会悄然离去,突然间变得“门前冷落车马稀”,最终同“王鱼”一样可怜自卑。

党员领导干部也许没有机会去布拉特岛亲眼目睹“王鱼自残”的惨状,但我们可以从这一异常现象中得到一点启示:抛弃那些本不属于自己的“鳞片”。花开自有花落时,平平淡淡才是真。我们在繁花似锦、掌声雷动之时,要想到花儿凋谢之日、掌声平息之时,莫让浮云遮住眼,莫让浮华误人生。大权在握,既要保持头脑清醒,心态平和,还要做到慎微、慎权、慎欲、慎威。不以恶小而为之,防止小节上的蜕变;不滥用职权,不以权谋私,不买官卖官,不弄权误身;不被权、钱、色、名之欲望俘虏;不滥施淫威,不压制民主,不打击报复。芸芸众生,世有百态,只有放下身外之物,做一个平凡的官、高尚的官、廉洁的官,最终才能从容淡定,没有失落感、自卑感和孤独感。

谨防“赏善”不“罚恶”

一年一度的年终总结工作即将展开,从以往的情况看,有的单位在总结评比中常常出现只“赏善”不“罚恶”的现象。在褒奖先进、大力“赏善”的同时,很少采取“错者批、过者帮、劣者惩”的罚恶措施,从而使总结评比工作大打折扣。

中央军委新颁布的《纪律条令》将“赏罚严明”作为一条原则写入了总则,足以说明赏罚严明的重要性。其实,赏罚严明在古代也同样受到重视。唐人吴兢在《贞观政要·择官》中说:“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雅正不惑,其可得乎?”其意思是,赏不用来鼓励好人,罚不用来惩戒恶人,而希望人们分清邪正、是非,这是办不到的。魏徵在《群书治要·中鉴》中进一步指出:“赏不劝谓之止善,罚不惩谓之纵恶。”说的是该奖励的不奖励,就叫做压制好人好事;该处罚的不惩罚,就叫做纵容坏人坏事。韩非子在《辩惑》篇中强调赏善与罚恶二者不可偏废,“赏善而不罚恶则乱”。

在总结评比工作中,为什么有些单位有的领导只愿意“赏善”而不愿“罚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少数领导有“老好人”思想,认为赏善会有善报,赏善多了,矛盾就会少,人人皆大欢喜;二是有的领导存在利己主义,认为罚恶定有恶报,罚恶多了,生是非、惹麻烦、丢荣誉、失选票,甚至可能丢掉乌纱帽;三是个别领导自身作风不正、原则性不强,缺乏应有的正气和底气。因此,表彰和“赏善”的事情争着去做,批评和“罚恶”的事情不愿出头,能推则推,能躲则躲。由于只赏不罚,结果必然影响正常的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挫伤了兵心士气。

新的《纪律条令》对奖惩条件及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部队中应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诚然,实施奖惩应当以奖励为主,惩戒为辅,但这并不等于只奖不罚。只奖不罚,或只罚不奖都不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只有把奖和罚紧密地结合起来,将扶正和祛邪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把部队管理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

“反腐”重在倡“廉”

胡主席在“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建立健全反腐倡廉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军队建设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从实践看,惩治腐败只能“治标”,预防腐败方能“治本”。如何预防?归根到底还应在“廉”字上做文章。

宣廉。充分利用媒体、网络、橱窗等文化工具,宣传廉政法规,营造浓厚的廉政氛围;邀请政法部门的专家宣讲廉政知识,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组织党员干部赴红色教育基地、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基地,深化廉政教育效果;经常开展以廉政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各种文化活动,定期召开亲属座谈会,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干净为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家庭环境。

诺廉。各级纪委应结合年度工作、领导岗位的实际,组织党员干部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和廉洁自律承诺书,明确廉政责任;对新提升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上任前要开展廉政预警谈话;出差、下部队前,上级领导要进行廉政提醒,提出明确要求。告诫其在实际工作中应时时自重、自省、自警,处处慎重、慎言、慎行,从源头上夯实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根基。

示廉。采取在办公场所悬反腐倡廉书画、廉政座右铭,营区内张贴相关廉政标语等形式,使广大党员干部时时看廉政,处处想廉洁。要设立党员干部廉政公示栏,公告廉政信息,公开廉政承诺,规范廉政行为,接受群众监督。对已列入后备及拟提升的党员干部,在其工作和业务的范围内,及时公开其家庭收入情况、家属子女工作或出国情况、本人廉洁从政情况等相关信息。

考廉。适时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廉政理论考试、知识竞赛等活动,强化廉政学习,巩固廉政知识。党员领导干部,每年都要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一次述职述廉,以提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对拟列入后备或拟提升的对象,要专门组织一次廉政知识考试,并将考试结果作为必要条件和重要依据,考试达不到优秀的,采用一票否决的办法,取消其后备或提升资格。

评廉。在组织述职述廉活动的同时,应对党员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情况进行民主测评。群众满意率较低的,要进行诫勉谈话;经查实的问题,要按照党章和纪律条例给予党纪或政纪处分;问题特别严重的,要移交司法部门按相关法律法规处理。另外,还可通过民主生活会、机关作风评议、集中教育整顿等时机,广泛听取基层广大官兵的意见,如实、客观、准确地评价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情况。

励廉。研究制定廉政建设激励机制,对群众普遍反映好、年度廉政考评为优秀的党员干部,要适当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并作为个人提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连续三年被评为“廉政建设先进个人”的,应优先列入后备干部名单或提前、越级提升使用。表现特别优秀的,可树为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并委以重任。以促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持久,落到实处。

“年关”之中有“廉关”

春节将临,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走动、相互祝福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不仅可以增添节日的气氛,还能增进彼此间的感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改变,这一传统习俗也在悄悄地发生着质的变化。一些单位和个人为了得到不当利益,利用“年关”大肆请客送礼,联络重权在握的领导。而那些平时尚能严格自律的领导,在此时很容易放松警惕,最终未能守住“廉关”,从而遭到众人唾弃,受到组织上的查处。

如何过好“年关”中的“廉关”,是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常抓常有的棘手问题。实际上,每逢新春佳节,中纪委、军纪委和各级纪检部门都会专门下发通知,就加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问题提出明确要求。然而,春节中的腐败现象还是屡禁不止,频频发生。

导致“年关”成为腐败易发多发“重灾区”的原因何在?一是有些人视送礼为正常的礼尚往来。日常生活中,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花钱办事,天经地义”,觉得领导帮忙办事,不送礼就永远欠别人一分人情。一些人觉得平时办事欠了人情,正好借“年关”来弥补一下。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对庸俗的不良风气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二是群众对“节日腐败”具有认同感。收礼者大多数抱着“有求于我,心安理得”的想法,况且是节日期间的“人之常情”,不认为是违法违纪。因而,在新春佳节时,这样违反原则的“礼尚往来”成了自然。官兵对节日的送礼现象司空见惯,这种漠视和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节日腐败”之风。三是大多数人存在钻空子的投机心理。送礼的和收礼的心存侥幸,错误地认为春节期间登门拜访,给孩子压岁钱、送些礼品,或直接赠送各种礼金券等,属于情理中事,有关部门不会知道,也很少查处。因此,容易失去警惕,从而导致双方大行其道而无后顾之忧,为“节日腐败”提供了温床。

胡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各级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不以恶小而为之,自觉加强作风修养,切实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真正经得起各种诱惑的考验,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各级党组织在加强廉政教育的同时,要进一步抓好反腐败的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各项廉政措施,不断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敦促党员领导干部守住“年关”中的“廉关”。

加强廉政教育,筑牢“不想腐败”的思想防线。通过组织各级领导干部上党课、学条令、用法规等形式,加强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增强廉洁自律的使命感、责任感,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到自警、自省、自律,以身作则,秉公用权,防微杜渐。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强基固本,深化对官兵的廉洁教育。在军队内部营造廉洁、文明、节俭过节的氛围。

抓好制度建设,完善“不能腐败”的体制机制。根据节日腐败的实际,拿出抓当前管长远的有效办法,完善现有法规制度,建立领导干部节日述廉考廉制度、诫勉约谈、个人重大事项和财产报告制度;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认真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党纪处分条例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充分发挥广大官兵的监督作用,让“节日腐败”没有生存的土壤。同时要建立科学民主、公开透明的用人制度和岗位定期轮换体制,加快推进军队财务制度改革,不断加大财经审计力度,切实堵住公款送礼的不正之风。

加大惩治力度,形成“不敢腐败”的浓厚氛围。加大对领导干部经济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坚决整治顶风违纪现象,对“节日腐败”顽症施以“重典”,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达到“惩处一批人、警示一批人、教育一批人、挽救一批人”的目的。通过提高腐败的交易成本,来遏制“节日腐败”行为。各级纪检部门在对受贿者进行严惩的同时,也要对行贿者加以重罚。让受贿者“畏惧”,使行贿者“胆怯”。

还要守好“后门”

新春佳节前夕,笔者先后在建言献策频道投了《“享而不贪”益处多》《“年关”之中有“廉关”》两篇廉政时评,在编辑同志的精心修改下,得以发表。今天再写一篇《还要守好“后门”》,权当为廉政文章的续篇。缘由很简单:廉政建设人人有责,腐败触角无孔不入。从近年来通报的案例来看,造成贪腐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领导干部家的“后门”不严,让“钓客”钻了空子。

齐家反腐,语出《大学》“欲治其国,先齐其家”。齐者,整治也。意思是说,要治理好国家,必先整治好家庭。有资料显示,家庭这个“后门”是腐败高发的重灾区,也是各国反腐的首选。许多投机钻营者,见领导干部的“正门”不好突破,便走“后门”搞“夫人路线、公子外交”迂回侧击。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再强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和配偶子女”。

家长修身为本,“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领导干部作为一家之长,与家人朝夕相处,其修身对家廉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清廉家风是领导者以身作则带出来的。俗语说:正门有“门神”,后门便能“祛鬼神”。修身齐家,既要修恤民之身,追求最高境界,还要修情操之身,不为财色所惑。

家教正风为先。教以立本德,德乃立身之本;教以强才,才为齐家之基。在社会多元化和竞争日益加剧的当今时代,领导干部要经常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得失观和荣辱观教育,让子女分得清是非、管得住小节、看得住“后门”,使其在教育中开阔视野,增强本领,察时知变,干净做人,自主创业。

家属助廉为重。尽早警示家属,止患于萌,防范于先,助廉才能赢得主动。要教育家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挡得住诱惑,对领导干部事业上多一分支持、少一分拖累;感情上多一分温暖、少一分埋怨;生活上多一分关心、少一分苛求。认真负责地看好自家的“后门”,为领导干部营造清廉勤政的良好环境。

当“真理”遇上“名利”

近日翻书,偶读一则关于“真理”的故事,颇受启发。说的是哲学家苏格拉底在讲台上拿出一个苹果,让学生闻闻空气中的味道。有一位学生立即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面前走过,并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一遍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没闻到什么气味?”那个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记得在上小学时,课文《皇帝的新装》中的皇帝光着身子周游,最后却被小孩一言道破天机而大失颜面。那时,因为我们年龄小,缺少深层次思考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对大人们做出的事情甚感不解,内心很纠结,却又无法辩驳。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认识的提高,对生活中的一些事渐渐会有些感悟,从而深刻理解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含义,真正懂得了“少数服从多数”的重要性,继而慢慢地使自己从“少数人”演变成了“多数人”。其实,真理永远是真理,事实永远是事实,并不是随主观意愿而改变的。但是,当“真理”遇上“名利”之后,认识客观世界的人就有可能变得虚伪、迷茫,从而使“真理”变成“谬误”。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之所以会口无遮拦,道出事情的真相,纯属年幼无知,不懂得什么叫“名利”。柏拉图力排众议、坚持了真理,但他毕竟从不了政,也当不了官,最终也只能做个哲学家。如今的现实生活中,除了童言无忌的孩子敢说真话外,像柏拉图那样坚持真理、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人又有几个?工作中曾有一位从不说假话的同事,仕途一直低迷,久久不能升迁,后来一退休的领导直言不讳地道出了其中“玄机”:喜欢较真的人,只能从事学术研究。这位领导之言虽算不上权威,但也算是经验之谈,实实在在地反映出了官场上的一种现象。有些人为了追逐或保全自身名利,阳奉阴违,见风使舵,违背良心,丧失人格,堂而皇之地“指鹿为马”、大言不惭地“颠倒黑白”。想想当今一些“带病提拔”的贪官、“歪曲事实”的法官、“欺上瞒下”的庸官,哪一起不是这样?哪一个又不是如此?悲哉!哀哉!

中国共产党是真理的坚定探索者。建党九十一年来,从小到大、从弱至强、从胜利走向胜利,充分证明我党的伟大和英明。党员干部是真理的代表和党的形象大使,一言一行都是“风向标”。党员干部表里是否如一、言行是否一致,群众心中有杆秤,身边的人看得一清二楚,每个同志都应存有敬畏之心。始终把追求真理、尊重客观放在第一位,不为名利遮住眼,一身正气做人;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视名利淡如水,两袖清风为官;实事求是,求真务实,胸怀坦荡,敢于修正错误,旗帜鲜明地与各种背离党性原则的人和事作斗争。这既是对同志负责,更是对党忠诚。党员干部只有当好“说实情、讲真话、办实事”的表率,才能增强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

求同也要求异

军报最近刊登了一则消息,某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用求异的思维方式对制定的整改措施和部队长远规划进行研究论证。读后,笔者不免为之一振。

求同与求异,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求同是指顺着前人所讲、书本上所写的方向去思考和处理问题;求异则是指对已有的观点和成果大胆质疑,通过独立思考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路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求异思维的很好例证。求异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其最大特点是敢于反其道而“思”之,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探索研究,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甚至有可能因此有所发现,创造出出人意料的奇迹来。

求同固然重要,一个单位、一个班子只有在求同的基础上,才能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不断推动事业发展。但适度求异有时也很必要。保持个性,追求创新,乃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前提。

求同与求异是矛盾对立面,有求同就有求异,有求异就有求同。如果我们一味地强调求同,对前人言听计从,对书本顶礼膜拜,势必导致墨守成规、思想僵化,部队的建设和发展必然要失去动力和活力。只有把握好求同与求异的辩证关系,坚持求同与求异的辩证统一,才能做到既继承了历史,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创新。

求异,要“异”人也要“异”己。所谓“异”人,就是不要迷信别人、轻信他人,对前人讲的和书本上写的东西,除了耳听眼看,还要多思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看看其是否真有道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而所谓“异”己,就是既欢迎别人否定自己,又勇于自我否定。

求异的过程难免会有失误甚至失败,也难免要得罪人。这就需要我们对求异者多一点理解和支持,少一些排斥和责备。求异不是“挑刺”,更不是不讲团结,而是为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以达到新的团结,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推动事业。

部队的整体转型和长远建设,需要我们改进思维方式。只要我们时刻把部队科学发展的大事放在心坎上,把求异的思维方式灵活地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去,就一定能不断提高决策水平和工作效能,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不妨开开“杀猴戒”

最近,部队一位高级领导在一次作风纪律大整顿会上提出了“杀猴论”。即:如果杀鸡给猴看,而猴不看或看了仍然无动于衷,怎么办?就得杀猴!“杀鸡儆猴”在管理科学中作为一种常用的迂回方法,收效不可否定——“以儆效尤”。目的是给猴子打预防针,用“生命诚可贵”警示其慎行,让意欲同为者看到真真切切的“厉害”,而幡然醒悟,改邪归正。

杀鸡儆猴,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这猴已染罪孽,仍然仅仅是杀只本不该杀的鸡给它看,吓唬一下,怕是有失公允了;再如杀鸡时这猴装聋作哑、视而不见,岂不是白忙乎一场。由此可见,光是杀鸡还远远不够,不但事倍功半,杀而难儆,而且民愤难平,风气难正。如此看来,倒不如直接杀该杀的猴,以达到立竿见影、杀一儆百之效果。

在部队正规化管理活动中,管理者不妨开开杀戒,不仅要杀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鸡”,而且要杀目无法纪、我行我素的“猴”;作为被管理者,应当自律、自重、自警,提高认识,遵规守纪,自我约束,不倒行逆施,不做撞上枪口的“出头鸡”,不当被宰杀的“聋哑猴”。

“代职”关键看作风

“双向代职”,无疑是磨炼干部意志、拓展工作思路、提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然而,笔者从基层了解到,有的代职干部人到岗心未随,工作缺乏必要的热情,摆不正位置,放不下架子,甚至给基层“增堵”、“添乱”。

少数机关干部到岗后生怕基层官兵不知道自己是上面来的“领导”,经常流露出“衙门”习气,即使面对不大懂的事,也会指手画脚,颐指气使。代职时间长了,难耐寂寞和粗茶淡饭,便示意或接受基层宴请,甚至安排观光旅游或娱乐活动。对这些习气,有关部门安排代职前应在工作上提出明确要求:“帮助不干预,指导不指责,工作不添乱。”并在生活上划出警戒线,不得接受基层宴请,不得接受土特产品,不得参加营业性娱乐活动,不得提任何特殊要求。这“三个不”和“四个不得”其实是对机关干部代职的基本要求,更是一名党员干部的作风底线。

干部“代职”效果如何,作风是关键。身子到岗了,心思还浮在上面,是一些代职干部工作不扎实、不深入的重要原因。因此,不仅要对“代职”干部的工作任务提出具体要求,而且规定要对代职情况写出调研报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每个月应向机关汇报一次,代职结束要向党委交出详细“答卷”。

优秀干部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多岗位历练。选拔机关干部到基层“代职”,是为了让其熟悉基层、了解情况,磨炼个人意志,经受住各种考验,使其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能统筹谋略,把握住大局。其实,组织上用心良苦,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干部百炼成钢,以便将来担当大任。

莫让“山寨”遮住眼

时下,众多时尚的流行语中最新潮的莫过于“山寨”一词了,在互联网“百度”一下,什么山寨手机、山寨服装、山寨明星、山寨广告、山寨春晚……形形色色的“山寨”产品层出不穷,花样百出,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所谓“山寨”,其实就是“模仿”、“假冒”和“抄袭”的代名词,既谈不上是“文化”,也算不上是“创新”,充其量是一种现象罢了。那些用时尚字眼标榜和昭彰的东西,根本就是混淆视听,颠倒黑白,不值得宣传,不应该提倡。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如果一个民族把“抄袭”当做创新,这样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不可能进步的;假如一个国家津津乐道于草根“山寨”,把其当文化、当主流,这个国家必然会走入发展的歧途。一个政党、一个军队亦如此。科学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错误地把“模仿”、“假冒”和“抄袭”视为创新,并听之任之任其蔓延,必然混淆人们的价值观,模糊好与坏、真与假的界限,危害社会公平和效益。也难免要被“山寨”遮挡住前望的眼睛,影响科技创新和文明进步,贻误改革发展的时机。

当前,部队正处于科学发展的新阶段,整体转型需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发展思路,提升部队战斗力更需要实实在在的办法和举措。我们不能为了求新求异,而脱离部队建设的实际引进一些中看中听但不中用的盗版,仿制的“洋玩意”、“新花样”,也不能为了创新,被社会上所谓的“时尚”或“新潮”牵着鼻子走,假、大、空最终是经不起历史检验的。假冒的就是假冒的,抄袭的就是抄袭的,不是经过组装、拼凑、贴签后就能光明正大、名正言顺地成为“名牌”。透过浮云看“山寨”,我们不难发现,李鬼也终究是李鬼,永远代替不了李逵,也无法与李逵相媲美。

有感于名人“打嗝”、“放屁”

拟定这个标题时,自己也觉有些不雅。我不是“追星族”,但我尊重名人、敬佩名人的超凡之处,尤其是名人的历史地位,我喜欢与他们交往、沟通。本人可对天发誓,这篇短文绝对没有借故贬低或攻击任何名人之意。

前些年,某著名影星透露了“想到北大深造”的想法。消息一出,好似在媒体投掷了一枚重磅炸弹,闹得沸沸扬扬,匪夷所思,令世人为之感慨、为之叹息。

名人也是人。名人想上大学深造,提高自身素质,增加文化底蕴是好事,也是小事,很平常,又很自然。可如此小事经媒体一炒作,小事也就成了大事。近年来,以公开自己的隐私,甚至绯闻来炒作自己,以达到超凡脱俗、名声大震之目的的名人还少吗?难怪有人说“如今名人‘打嗝、放屁’都是新闻”。我们不仅要质问某些媒体,将丑陋之事当做重要新闻在醒目位置发布,意欲何为?你的舆论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还是误导社会走向迷惘?!

名人不是超人。名人的智商不一定比常人高,可没上几天学,没读几本书的名人们,却能一路绿灯,如愿以偿地选专业、上名校,令人费解。名人原本是常人,可许多黎民百姓终生奋斗而不能实现的事,名人却轻而易举,唾手可得,甚至到了“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地步。而偏偏又有单位和机构专为名人设了“绿色通道”。见怪不怪的“快男”、“超女”现象,已经深深影响到了年轻的一代,大大地改变了他(她)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梦想一日成名、幻想一夜暴富的人层出不穷,而那些脚踏实地、埋头苦读的孩子们又会想些什么?

毋庸置疑,名人在某一方面、某一领域付出了劳动、作出过贡献,适当给予奖励和照顾,人们是能够理解的。然而,方方面面一味地迁就和宠爱,个人私欲必然膨胀,社会必然不满,民愤必然难平。笔者认为,名人在提高专业技能和演艺水平的同时,是否也应加强自身修养,严谨自律,完善自我,为社会多出力、少添乱?媒体是否也应该认真地审视一下“用什么样的舆论引导人?用什么样的新闻吸引人?”

对“宿舍管理员讲哭毕业生”的深层思考

据媒体报道,近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六十岁的宿舍管理员吴光华老人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作了八百字的简短发言,却赢得了台下学生十一次掌声和欢呼声,继而成为该校今年的“人气王”。一位年过花甲、文化程度并不高的老人,何以能有如此之魅力,打动“90后”这些娇生惯养、自命清高的年轻知识分子?细读吴光华老人的演讲稿,再回顾老人在大学十年工作中身体力行的往事,答案可见一斑。这一活生生的事例,不仅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且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真心才能换得真情。吴光华老人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她看到学生经常打游戏、上网夜不归宿、谈恋爱不注意影响、睡懒觉“翘课”、不遵守学校纪律,都要上前唠叨一番。一个宿舍管理员管了不该管的事,学生当然不会买账。吴光华除做好本职工作外,还经常为学生做一些事情,下雨了帮助学生收被子、衣服坏了帮助学生缝好、学生感冒了帮助熬好姜汤,以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感化他们。久而久之,学生们有了认同感,从而拉近了彼此间的距离。现实中,我们常常为难以做好官兵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苦恼,其真正原因是我们缺少身体力行的“感化力”、言行一致的“号召力”。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融入才能产生融合。与同龄人相比,吴光华是个很“潮”的老人,她是全男生宿舍第一个把祖玛游戏玩到通关的人,还拥有九位数“5”字头的QQ号,她迷恋韩剧,还会大半夜上网挨个偷学生的“菜”,连时下最时髦的“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她照样会玩,在人人网上注册了个人账号,没事的时候会在校园论坛上潜潜水。按理说,一个“50后”的老太太与一伙“90后”的大学生有着深深的“代沟”,彼此间没有共同语言,也是很难沟通的。但吴光华老人没有倚老卖老,不断寻找“融入”学生的切入点、共同点。这一贴近现实、改变自己的“融入”式教育方法,无疑对基层带兵干部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实话才能取得实效。短短八百字的发言,却被十一次掌声打断,使学生在台下流下了眼泪,还赢得了全体学生摇着横幅的欢呼声,这是何等的震撼!没有豪言壮言,没有长篇大论,却引起了听众的共鸣。探究其奥妙,一是“实”,通篇既没有“正确的废话”,也没有“生硬的道理”,全部来源于生活中真真切切的肺腑之言;二是“新”,不仅讲出了“神马”、“给力”等一些当今流行的网络语言,而且抓住了年轻人求新求实的心理。反观我们的政治教育,内容不仅常常有许多雷同之处,而且通篇都是套话与说教,不关注官兵所思所想所需,无法调动和激发官兵的兴奋点和热情。长此以往,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还难免要产生抵触情绪。生硬老套的理论灌输、陈词滥调的授课形式,该下课了!

由“一个善举赢得一场战争”想到的

1926年初,奉系军阀张作霖耗资三百万银元,从法国购买了六辆坦克。当时的中国军队使用的都是落后的步枪,张作霖认为自己拥有了坚不可摧的坦克,到了统一中国的时候了。当年8月,他挥师南下,直逼北京,与驻守北京的冯玉祥国民军在居庸关一带摆开了阵势,战争一触即发。

8月4日,忧心忡忡的冯玉祥将军在前往前线指挥部途中,被两位衣衫褴褛、泣不成声的中年汉子拦住。只见那两个中年汉子“扑通”一声跪下,乞求冯玉祥挽救他们快要病死的女儿!原来,这是一对兄弟,姓陈,是当地有名的猎户。陈老大终身未娶,陈老二的老婆去年生病去世了,留下一个十五岁的女儿,兄弟俩当命根子一样宠着。随后,冯玉祥跟着兄弟俩来到了路旁的一座低矮黑暗的民房内。眼前奄奄一息、生命垂危的小女孩,使冯玉祥心生怜悯,放下了五块银元,转身离去。大战在即,可冯玉祥仍然放心不下那个生病的小女孩,吩咐卫兵带着军医,给小女孩治病。

8月7日,战斗打响了。张作霖凭借坦克的威力,短短三天,便得了建平、赤峰等广大地区,并歼敌四千余人。8月11日,张作霖发起了总攻,六辆坦克冲锋在前,无数士兵跟进在后,快速向前推进。国民军节节败退,岌岌可危。危急关头,陈老大兄弟二人用猎枪对准坦克的暸望孔,致使张作霖的六辆坦克在较短的时间内报销了四辆。从而使冯玉祥的国民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战后,冯玉祥在日记中写了八个字:“岂惟人力,亦是天意!”“乐人之乐者,人亦乐其乐;忧人之忧者,人亦忧其忧”。冯玉祥一个无心的善举,竟然挽救了整个国民军,从而改写了中国的历史。这既是“善有善报”真实的写照,更是“为善者无坚不摧”不争的事实。常言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却远之;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却远之。”无论做人还是为官,多做好事、多行善事,积善成德,于人于己皆有利。

季羡林先生曾说过:“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是善,是恶,都会得到因果报应。人如此,事物亦如此。当年,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用“小米加步枪”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创建了新中国,靠的是伟大的智慧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善举,从而使千千万万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推翻了旧政权、砸烂了旧世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许多事情因为善意在先,而使事态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因此,即使在和平年代,我们也不能忘记善待官兵、善待百姓、善待友人。否则,到了关键时刻就会“失去多助”,缺少力量的支撑。

转业干部应走出四个误区

一年一度的军队干部转业工作已经开始,一批干部将面临人生道路上的又一次选择。大多数转业干部在部队工作生活了十几年或几十年,一旦要脱去军装,退出现役,心理、思想以及情感上难免要出现波动和变化。随着转业安置工作的深入,部分转业干部在不同阶段容易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状态。毋庸讳言,有些波动和变化对自己、对部队都很不利,作为转业干部本人应权衡利弊,走出误区。

确定转业后“放任自流”的误区。干部确定转业后,除了特殊情况外,部队都会让干部离开工作岗位,以便干部本人有足够的时间了解社会、熟悉环境,为能尽快适应地方环境创造有利条件。转业前,多数干部在部队常年过着紧张生活。由于待安置时间比较长,远离组织,疏于管理,稍不注意就会产生松懈卸重感,从而放松对自身的要求,少数同志甚至出现违法违纪行为。结果,辛辛苦苦前半生,临到退役粘了一鼻子灰,很不值得。因此,转业干部在待安置期间要紧绷两条弦:这就是思想上时刻牢记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军队干部;行为上要处处遵纪守法,不做越轨的事情。无论身在何处,心中都要“吾日三省吾身”,做到“编外不例外”、“放任不自流”,定期向部队汇报思想情况,使自己时时都在组织之中。

移交安置中“坐享其成”的误区。一些转业干部认为,自己在部队工作了一二十年,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奉献,组织上给予妥善安置理所当然。然而,随着体制的改变、社会的变革以及人事制度、安置政策的变化,组织安置不可能完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毋庸置疑,组织是转业干部的坚强后盾,依靠组织安置是正道,这比找“二道贩子”强得多。但是依靠并不是依赖,凡事不可完全让组织“一包了之”,自己却“坐享其成”。有些事情自己要主动去做,要配合组织去做,如,可以参加地方双向选择会、人才洽谈会、人才招聘会等,还可主动上门,将自己的才华和特长如实地向用人单位介绍,为良好愿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积极争取机会。做到了这些,加上部队的良好积累,相信你会如愿以偿。

通知发放前“不进则退”的误区。目前,地方政府在军转安置过程中,透明度较高,报到通知发放前,转业干部本人基本上都能知道自己的安置单位和岗位。少数转业干部求稳怕变,对转岗换位没有足够的思想认识;还有的转业干部不能正确摆正自己的位置,过高地估量自己,一味地攀高门、挤热点,当主观意愿与客观现实不能统一时,便要求组织调单位换岗位,否则就不依不饶,甚至拿不离队来要挟部队。这种做法很不妥。现在地方到处人满为患,安置部门想了许多办法,克服了许多困难,才找到一个位子,结果我们不去,地方同志怎么看?接收单位怎么想?转业安置属于组织行为,因为个人意愿未得到满足,而要求重新调整安置,解决问题的系数极小,难度极大。作为已作安置的转业干部,首先要理解组织的难处,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及时调整择业思路;其次要克服怕去企业、怕去基层、怕竞争、怕吃苦等无所作为的思想和畏惧情绪,彻底摒弃“不进则退”的错误想法,大胆地走向新的工作岗位。

离队报到时“以拖待变”的误区。少数转业干部不能正确对待个人的去留,对组织确定转业想不通;个别同志择业观念比较陈旧,对地方安置的岗位不满意,还有的利用转业之机向组织提出种种无理要求等。这部分转业干部接到报到通知后,通常都采取“以拖待变”的策略,走一步看一步,拖一天算一天,以此达到个人目的。确定干部转业、安置工作岗位、解决相关问题,是部队或地方各级组织集体讨论决定的,不管哪一级组织都不会因为个人的意志而否定集体的决策。对于处理转业干部逾期不离队问题,《纪律条令》有明确规定,总部及各单位也有相应的措施和办法。逾期不离队问题已引起各级党委和机关的普遍重视,处罚的力度将不断加大。总之,“拖”,解决不了问题;“变”,不是容易的事。时间拖得越长越久,对转业干部本人就越不利。如此被动地留,不如主动地走。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转业干部经过党多年的培养和教育、经过在部队长期的摔打和锻炼,都有一定的思想觉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素质,因此在体谅组织难处的同时,要自信、要大胆地往前走。

第二辑 冷眼观潮

卖把“斧头”给美国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卖把斧头给布什》。讲述的是美国有一个培养杰出推销员的布鲁金斯学会,它设有一个代表最伟大推销员的“金鞋奖”,其挑战是推销某种东西给现任的美国总统。

克林顿时期是要推销一条三角裤给他,结果大家都失败了。布什上台后,题目换成销售一把斧头。很多人认为总统什么也不缺,所以连试也不试就放弃了。只有销售员赫伯特认为,只要有恒心和毅力,就可以推销斧头给总统。他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布什有一座农场,很多树有很多枯枝需要砍除,于是就写信给布什,说你一定需要一把既能锻炼身体又能砍伐枯枝的斧头。赫伯特用热情和智慧,加上职业的使命感,最终成功卖了一把斧头给布什,也获得了悬置多年、无人荣获的“金鞋奖”。

读罢这则故事,我们不仅要为推销员赫伯特的胆略和勇气喝彩,更要为他的智慧和恒心鼓掌。由此,笔者想到了“剪不断,理还乱”的中美关系。美国的强权由来已久,尤其对中国更是特别“关照”,动不动就要拿中国说事。国内选举了,为了赢得选票要刺激中国;政坛不稳了,为了转移注意力要惹怒中国;经济衰退了,为了推卸责任要怪罪中国;中国经济发展了,要想方设法遏制中国;中国军事上稍有发展,就到处渲染中国威胁论来围堵中国。最近,美国又派出第七舰队航母“乔治·华盛顿”号率其战斗群南下南中国海,再回头北上,围着中国三大海——南海、东海和黄海区域走上几遭,并扬言还将进入黄海与韩国搞联合军演,甚至想联手一些国家牵制中国。

美国的心态和动机昭然若揭。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发奋崛起、向往和平的中国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这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集中智慧研究解决的一道划时代难题。

对媒体的一些评论不必多言,但笔者认为与美国的遏制与反遏制、介入与反介入、围堵与反围堵的斗争是不可或缺的,并将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与列强“游戏”,离不开智慧和技巧,以及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俗话说得好,“再富有的人也会有需求,再强大的国家也会有弱点”。国家要发展、军队要强大,我们不能总是受制于人,看着别人的脸色行事。这就要我们鼓起勇气,树立信心,群策群力,用恒心和耐力,用责任感和使命感,寻找对方的突破口或薄弱环节,将中国的“斧头”高价卖到美国去。

从“孙权劝学”说开去

史书记载:“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途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但当令涉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则“孙权劝学”的典故,想必当今许多人都熟知。讲的是三国时期的东吴名将吕蒙当权掌事,事务繁多,但在听了孙权的教诲后发奋读书,锐意进取,终于从原来的武夫变为智勇双全的高级将领。

作为一国之主的孙权,在自己学习的同时,不忘抓好部属的学习,堪称史上典范。当初,吕蒙也认为,自己“多务难学”。孙权则劝解道:“卿言多务,孰若孤?”说事务繁多,你比得过我吗?日理万机的孙权,无疑比吕蒙更忙。可见一个人能否去学习,不是时间问题,关键是认识问题。时下,有相当一部分同志把学习当累赘,视学习为负担,一提到学习就强调自己公务繁忙、工作分不开身等,百般推脱,一百个不情愿,这与吕蒙开始时的想法相差无几。遗憾的是当今像孙权一样既爱学习,又善于抓好学习的领导少之又少。

孙权劝学,不仅自己能身先士卒、率先垂范,而且还注意鼓励上进,以先贤时哲为训。他对吕蒙的天赋给予肯定和评价,但不用溢美之词,而是用鼓励之言,这有利于激发和调动吕蒙好学上进的积极性。“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时独不自勉勖邪?”孙权引用先贤时哲关于学习的言行以为训,拳拳之心,谆谆之意,有相当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常言说得好:“己所不为,勿施于人。”我们平时也经常听到一些领导关于学习方面引经据典的讲话,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或有高度没力度,或有渲染力无说服力。究其原因恐怕只有一个:领导们讲得多做得少。

古往今来,凡雄才大略者,都重视学习,讲求实效,强调实用。学以致用,是原则、是方法、是学风。吕蒙学有所长,术有专攻,在三国鼎立的这一战略格局的形成过程中,为孙吴政权的巩固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建议,功不可没。孙权不仅善于劝学,而且能够把品学兼优的吕蒙提拔到关键岗位,委以重任,得以重用,使其成长为一代名将。这种学(训)用一致的做法,应当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值得各级干部和人事部门借鉴。这对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大有裨益。

从战场误伤看服从的重要性

著名的巴顿将军曾说过:“服从不只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如果你不懂得服从,或者打了折扣去服从,不仅会损害团队利益,甚至会成为潜在的杀人者或自杀者。”现实中,因为缺乏坚决的服从意识,没有严格地服从命令,从而酿成重大事故,造成重大损失,甚至丧失自己性命的案例,在国内外屡见不鲜。

1976年6月27日,巴勒斯坦游击队劫持了一架客机,并将机上105名以色列人扣押在乌干达的恩德培机场的候机大厅。为了解救人质,以色列特种兵展开“雷电行动”。在采取营救行动之前,一名以色列士兵手持扩音器,用以色列人的母语希伯来语大声喊道:“我们是以色列士兵,前来接你们回家,请你们立即就地卧倒,趴在地上别动!”以色列人质听到喊话后,迅速卧倒在地。而巴勒斯坦士兵却因听不懂喊话的意思,仍然站立着。此时,以色列士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起了攻击,一颗颗子弹向所有站着的人飞去。

在这次营救中,除了所有的巴勒斯坦士兵外,还有三名以色列人丢掉了性命。其中,有两个是年轻的男子,他们在听到命令后,凭着自己的胆量和勇气,想等一等看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之后再服从。第三个遇难人质在听到“卧倒”的命令后,毫不犹豫地服从了,但当他看到以色列士兵冲进大厅后,忘记了那句“趴在地上别动”的命令,兴奋地站起身来,准备冲出去与己方士兵拥抱,结果被当做隐藏在人质中的敌人射杀了。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这是军人特殊职业所决定的。在我军的纪律里,始终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摆在首位。但长期的和平环境使服从意识有所淡化,少数官兵认为又不是作战命令,服从上不必太认真,有的甚至讲条件、搞变通、打折扣。我军要担负起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必须保持高度集中统一和纯洁稳定,这就要求广大官兵在任何时候都要做到令行禁止、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如果各行其是,军队就会如同一盘散沙,既不可能步调一致,也不会有打赢能力。“令严方可以肃兵威,命重始足于整纲纪”。培养部队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和遵章守纪、令行禁止的良好习惯,是加强部队日常管理的现实需要,也是培养部队过硬作风和战斗精神的长远需要。因此,必须严格部队管理,加强官兵作风纪律的养成,从根本上解决好管理松懈、作风松散、纪律松弛的问题,确保广大官兵服从命令听指挥、执行指示不变通、遵纪守法不含糊,以良好的作风和严明的纪律贯彻落实从严治军要求,确保部队建设安全发展。

“弓箭制胜”神话的破灭与忧思

弓箭,是冷兵器时期战场上远距离打击敌人的有利武器。据记载,弓箭起源于原始社会,当时人们仅用于狩猎;春秋战国时期,军队开始以弩作为战争的主要兵器;到了秦汉时期,弩的使用达到了顶峰,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大清立国之后,历代清帝都把老祖宗的看家本领和制胜法宝——弓箭,作为清军的魂、清军的根、清军夺取天下的利器。对弓箭崇拜之至的清军,曾跨越长城,驰骋中原,在这个世界上所向披靡,独领风骚。然而,延续了数千年的“弓箭制胜”神话最终还是破灭了。

国富不能忘记强军,否则就要被动挨打。在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二十年,也就是1820年,大清帝国的国民生产总值(GDP)占世界总份额的32.9%,超过英、法、德、意、奥、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核心十二国总值的12%,遥遥领先于只占世界总份额1.8%的美国和3%的日本。经济上如此富强的清王朝,只因为军事上的短板,从而饱受霸权列强的凌辱,使人民受尽灾难和屈辱。从阿富汗、伊拉克,到当前利比亚的战争中,都能充分而深刻地说明这一点。史实告诉我们,没有一支强大军队的国家就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只有实现富国与强军的统一,才能有免遭强国侵略和欺凌的底气,才能在国际舞台上有掷地有声的话语权。

军队不断创新发展,方可立于不败之地。清军成也弓箭,毁也弓箭,发人深省,令人深思。纵观鸦片战争全过程,不难找出清军失败的另一个重要根源,就是对过去成功经验和胜利“法宝”过于自信,乐而忘忧,导致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致使千万名手执弓箭的士兵成了冤魂。凡事都有双重性,成功之中往往隐藏着失败的危险,失败之中常常孕育着成功的希望,这就是无情的辩证法。六十年前,我军用“小米加步枪”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如果我们像当年清军那样沾沾自喜,妄自尊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看家本领,恐怕早已重蹈了历史的覆辙。历史再一次告诫我们,在每一次成功之后,既要认真总结经验,又要更新观念,改变习惯,着眼新情况、新变化,与时俱进地制订新规划,拿出新举措,实现新发展。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我军从战火硝烟到和平年代,已经走过了八十多年的光辉历程。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过辉煌的成就,也有过伟大的壮举。但是,这所有的辉煌和伟大,都不能成为我们不思进取、乐而忘忧的本钱和理由。否则,这些辉煌和伟大很有可能成为悲剧的序幕。世界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永远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也说“走访慰问”

走访慰问,是各级机关和部队节日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通过走访慰问,不仅能加深军民鱼水之情、协调地方政府为部队解决一些实际困难,而且能拉近上下级之间感情,增进团结,增添节日气氛。但从近年来实际情况看,走访慰问工作在有些单位“变了味”,致使庸俗行为“合法化”。

有的单位“善于”利用逢年过节这个契机,不惜动用车辆,满载货物,千里迢迢给领导机关“进贡”;有的单位利用节假日,派出专人到机关大摆宴席、大搞宴请,同时还会送上一定额度的有价证券甚至现金。这种借“走访慰问”之名,行“贿赂机关”之实的不良做法,不仅会破坏现有的财经纪律,而且容易形成单位之间相互攀比的不正之风。还有的单位,同在一个地区或一个院子里工作生活,平常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却也搞互相“走访慰问”,说些客套话、过年话。既影响正常工作,又劳民伤财实在没有必要。凡此种种,与时代要求不合拍,也影响了党风廉政建设。

走访慰问,看似小事,实则大有文章可做。为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就“走访慰问”工作进行规范,明令禁止下级到上级“贿赂式”走访慰问,减少同级之间“客套式”的走访慰问,提倡到基层“解难式”的走访慰问,保留对特殊群体“温暖式”的走访慰问。确保“走访慰问”真正能“走”到点子上,“问”到心坎上。

“令”贵在行更在久

最近,总政治部、军委纪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通知》,全军各大单位政治部、纪委结合实际也相继下发了通知,要求所属部队把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简称《廉政准则》)作为当前加强部队反腐倡廉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毋庸置疑,全党、全军上下将再一次掀起反腐倡廉的热潮。

重新修订《廉政准则》,好处不言自明: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对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规范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提升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值得忧虑的是:修订出台《廉政准则》不难,难的是党员领导干部能否不折不扣地逐条、逐项执行,并能始终如一地长期坚持下去。

实际上,关于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法规条令,从我党成立之日至今一直在不断地建立与完善,军队和地方相关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条规戒律。但“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时有发生,出台时“轰轰烈烈”、热闹非凡,时间久了则“悄无声息”、不了了之,最终束之高阁,成为摆设。因此,必须构建“学准则、知准则、用准则、守准则”的长效机制,建立检查监督的防范体系,才能使其有生命力。

要使《廉政准则》“令”行长久,必须有配套的防范检查措施。凡属腐败行为都具有一定的隐蔽性,有的为了逃避检查,可能会采取更加诡秘的手段和方法。这就要求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措施。推行《廉政准则》,在防范上要有绝招、在检查上要出狠招。让那些台上“讲马列”、台下“踩红线”的双重人格者望而却步。

要使《廉政准则》“令”行长久,必须有可行的监督管理机制。要营造军营廉政文化氛围,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监督管理机制,将上级监督与下级监督相结合,组织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静态监督与动态监督相结合,建立健全各级纪检监察机构,设立举报电话,对照《廉政准则》公示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廉政行为。

要使《廉政准则》“令”行长久,必须有严格的处罚执行手段。要结合廉洁廉政考核、述职述廉、廉政测评等时机,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贯彻《廉政准则》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执行力,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出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迁就、心慈手软。这样才能确保《廉政准则》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给基层留点“空间”

最近,我奉命到一线部队代职,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接待了军委、总部、海军以及业务部门的八个工作组。部队应接不暇,不堪重负;领导疲于应付,苦不堪言。

这个部队担负着国防工程的建设任务,人员编制少、工期要求紧、工作压力大。即使在正常情况下,干部也很难保证正常休息,“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休息不保证”是常态。在这样的情况下,机关接连不断地有工作组前往,且工作组的人员动辄十几人,甚至二十多人,工作要汇报,吃饭要陪同,开会要参加……毋庸置疑,领导机关派工作组对部队进行检查指导,也是部门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为了保证工程质量不出问题,业务部门加强检查指导,是分内的事;为了确保廉政方面不出问题,纪检部门到一线进行督导整改,是职责所在;为了使工程不超预算,审计部门及时介入把关,是职能所需。

机关工作组下部队,哪项工作都很重要,哪项任务都很紧迫,哪项检查都很必要。我们不能片面地责怪某一机关、某一部门。机关有机关的苦衷、部门有部门的难处。有些是首长交办的事项,不按时间节点完成不行;有些是上级机关下达的任务,不尽快落实不行;有些是部门的主要工作,不去现场检查不行。工作组下部队本没有错,关键是机关没有掌握好时机、上下级之间没有协调好工作,从而造成了部队的忙乱。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任务部队领导成天忙于迎检和接待,就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开展工作,也就很难按上级要求完成任务。实际上,工作组下部队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但在具体工作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就需要机关的领导和同志们,切实做到从部队建设的实际出发,统筹兼顾,有的放矢,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成果真正转化到具体的实际工作中去。

给任务部队的领导们留出点时间和空间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中去。

何必事事求“平衡”

近日,在参加全军政工网“2010年度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新闻人物评选”投票时注意到,二十九名候选人涵盖了总部机关和全军各大单位,而且在名额分配上相当均衡,各大单位为两名,四总部及其他单位分别为一名。与直接将表彰名额分配到各单位相比,这种从全军各单位上报的对象中“平衡”出候选人,上网投票产生表彰对象的做法,尽管算不上绝对公平,但其结果还是能让人接受的。现实中,最令官兵不满的是,有些单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在评选创优、下拨经费、干部调学以及后备干部的选拔等工作中,按单位级别大小进行分配,搞“单位平衡”;在日常工作、评功评奖、公差勤务等方面,搞论资排辈或轮流坐庄,搞“个人平衡”。

平衡,是公共管理的精髓,也是管理工作中的“杠杆”。毋庸置疑,恰当地运用平衡,不仅能减少矛盾、节约成本,而且有利于内部团结。但如果运用不当,事事都求平衡,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比如,表彰奖励问题,各单位的情况不尽相同,所担负的任务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典型和先进也不可能均摊在各个单位。如果人为地将表彰奖励对象用指标的形式分配到各单位,不仅有失公允,而且容易挫伤官兵的积极性,影响部队争先创优的效果。搞“单位平衡”,将会产生“好坏没关系,名额都一样”的错误想法,导致“干多干少一个样”的错误导向;搞“个人平衡”,多劳而不能多得,会引发消极怠工,出现“庄家轮流坐,下次到我家”的不良风气。

其实,机关之所以热衷于搞“平衡”,一是某些机关存在“懒惰”的工作作风,说白了就是图省事、怕麻烦;二是“老好人”思想作祟,搞人人都有份的平均主义,这样谁也不会得罪。实际上,一味求“平衡”的结果必将导致“不平衡”,最终损害的是党的事业、军队的战斗力。要实现部队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转变工作作风,敢于打破论资排辈、平衡照顾的惯性思维和陈旧观念,真正建立起能够激发官兵热情和积极性的竞争机制。只有在平时纯正风气,形成“一把尺子量长短,龙虎榜上定高低”的浓厚氛围,才能在战时将官兵的潜能发挥到极致。

党内还应称“同志”

近日,笔者与中组部的同志在一起时听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某省考察干部时,中组部的一位年轻同志称省委书记为“同志”,令书记大为不悦。此事看似平常小事,实则反映了社会现象和党内风气。

1959年,毛主席要求所有中国人在公开场合都以“同志”相称。1965年,中共中央下发通知,要求党内一律称“同志”。从此,在中国无论是不是党员,“同志”成为大家首选的称呼。现如今时代不同了,除在一些大会上能听到“同志们”这一开场白外,我们很少能听到“同志”这一称呼,即使在党内亦如此。

同志,指的是为共同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特指同一政党的成员,并含有人人平等的意思。虽然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山装”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始终没有改变。有人曾有“过度使用‘同志’总有种令人尴尬、不诚实的感觉”的谬论。作为共产党人,不管社会如何发展变化、人们的观念怎样改变,都不能丢掉传统、失去本色、改变立场。党内以“同志”相称,不仅可以拉近彼此间的距离,还能增强党内团结,对改变作风、增进感情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政治工作应注重“人文关怀”

时下,不少基层政工干部苦叹“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了”。究其原因,客观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新军事变革风起云涌和部队人员结构的不断变化,官兵行为“个性化”日益明显,思想呈现多样性、复杂性、易变性。主观上,部分基层政工干部的自身素质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对象、环境、条件和特点还不相适应,强调客观因素多,主动作为少。新形势下,作为基层政工干部,在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政治工作的始终,变被动为主动,才有可能使政治工作“效果越来越好”。

道之以德。“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一定意义上说,思想道德的“自律”作用,比条令法规的“他律”更为关键。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以道德来引导,用言行来规范,官兵才会有荣誉感和上进心,而逐渐成为自觉遵守道德的人。一个连队,只有对官兵进行有效的思想教育和疏导,官兵有了良好的道德基础,才能有利于构建和谐军营,连队才会长期稳定。

待之以敬。“敬人者,人恒敬之”作为基层政工干部,要清醒地认识到岗位的不同和掌握真理的多少并不是成正比的,并在此基础上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思想工作过程中,不能只简单地依靠指令压服,而应尊重官兵的人格和意愿,理解官兵的难处和困惑,了解官兵的希望和要求,在换位思考中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真正达到在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充分尊重和服从。

动之以情。“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基层政工干部不能忽视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要以真挚淳朴的感情关心和爱护官兵。在教育说理过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运用平实的情感进行交流,以消除双方情感上的误解和隔阂,创造出平等融洽的情感环境和和谐气氛。事实证明,通过情感认同来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最常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励之以志。“人无志不立”,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志”的作用,也就是发展目标的激励作用。一方面,在宏观上要对官兵讲明国家和军队建设发展的大好形势;另一方面,在微观上要引导官兵结合形势抓住良好机遇确定个人发展目标。通过形势和目标的交互作用,激励官兵积极向上,奋发进取,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而更好地促进部队建设的科学发展。

莫把“炼金”当“镀金”

近年来,军队和地方先后实行了机关和基层干部双向“代任职”制度。毋庸置疑,这是一项利国强军的战略举措,也是磨炼干部意志、拓展工作思路、提高能力素质的必要途径,其政治意义、军事效益以及社会价值不可估量。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出现了“变调”、“走样”,甚至产生了一些“不合时宜”的现象。有的单位、有些干部把到机关或基层“炼金”当成了“镀金”。

有的单位在选拔“代任职”干部时,怕影响工作、增加负担,不愿将那些工作能独当一面、有发展潜力的干部派出去;还有的单位怕工作中出差错、惹麻烦,不敢将“代任职”干部放在重要岗位上,不让其参与重大任务、参加战备值班。有些干部到职后,摆不正位置,放不下面子,人到岗心未随,工作缺乏必要的热情;还有些干部,错把所到单位对自己的尊重当放纵,宽容当纵容,客气当服气,将“代任职”当做旅游度假、结交朋友、认识领导的“契机”,精力不集中,身心不投入。

优秀干部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多岗位历练。选拔机关干部到基层“代任职”,是为了让其熟悉基层、了解情况,磨炼个人意志,经受住各种考验;而选拔基层干部到机关“代任职”,是为了使其开阔视野、增长才干,能统筹谋略,把握住大局。其实,组织上用心良苦,其根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干部百炼成“金”,以便将来担当大任。因此,我们千万不能把“炼金”当“镀金”。

向作风漂浮者“亮剑”

2009年8月17日《解放军报》第五版刊登了“向‘走读式’蹲点开刀”的消息,报道了北海舰队某部领导纠正机关干部在基层蹲点中的漂浮作风,赢得官兵掌声的成功做法,读后令人拍手称快。

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必歪。”机关是部队的样板,同时也是基层的一面镜子。机关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部队的整体建设,机关干部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官兵带来重要影响。近年来,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应该说各级机关的作风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较大转变。但是,一些在机关常见的问题仍然未能彻底解决,或是一时有了改观,不久又回到了从前。例如,到基层代职蜻蜓点水、人到岗心未随;抓工作虎头蛇尾、雷声大雨点小;下部队检查调研走马观花、流于形式;机关的“脸”好看了,事情依然难办等。这些问题看似很小,但影响面却极大。

最近,海军首长带领工作组,深入海军部队对“百个舰连千名官兵”进行调查研究后,撰写了《对当前基层建设情况的调研与思考》的调研报告。学习后让人耳目一新,令人钦佩。全文不到五千字,但其文字之简洁、内涵之丰富、问题之深刻为多年来少见。工作组深入基层、深入官兵、深入实际之工作作风可见一斑,为各级机关起到了很好的表率和示范作用。

机关作风漂浮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永久话题,也是一个常抓常有的永恒难题。分析原因,除了机关制度措施方面存在缺陷外,机关干部应该是主要因素。其实,解决机关作风漂浮问题并不难,难的是没有针对这一问题制定出一整套健全的制度或奖惩措施,抑或没有人能够像某师领导那样去“较真”、“碰硬”。要从根本上解决好机关作风漂浮问题,一靠制度,二靠领导。制度只是保证,领导才是关键。如果领导不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或者领导没有“不换思想就换人”、“不变作风就变岗”的“亮剑”气势,恐怕再好的制度也不过是一纸空文。

“三龄倒挂”莫小视

最近,在部队检查调研时发现,基层连队普遍存在军官与士官的年龄、军龄、党龄等“三龄倒挂”现象,给部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三龄倒挂”的主要原因:一是基层干部来源渠道少引发的。绝大多数是来自国防生和军队院校从地方招生培养的毕业学员;二是基层干部流动过快造成的。相当一部分干部在基层任职两年后便提升使用或调入机关工作;三是部分干部不安心基层工作带来的。大多数干部不能适应基层部队的艰苦环境,从而走考研、到机关借调帮助工作等离开基层的路子。“三龄倒挂”的弊端与危害:由于基层干部流动快、成分新、阅历浅、经验不足,一出校门就当领导,入党两年便当书记,个人示范身教、知兵带兵、教育管理等能力缺乏。面对比自己年龄大、军龄长、党龄早的士官,难免要出现不敢管、不会管、管不好的现象,从而导致各类问题的发生,甚至可能引发重大刑事案件。

解决“三龄倒挂”的对策:一是拓宽基层干部选拔渠道,增加从优秀士官中直接提干的数量,扩大军校士兵招生计划;二是保持基层干部队伍稳定,控制基层干部提升的速度和比例,严格执行从基层选调机关干部的时限,减少基层干部考研入学和借调帮助工作的数量;三是加大基层干部岗前培训力度,做到岗前必训、任前必考,确实提高管理能力、提升管理素质,真正解决“带兵不知兵、爱兵不严兵”的问题;四是落实蹲点代职制度,强化机关干部下连蹲点代职的责任意识,防止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代职不尽职、到位不作为。

如此“口头禅”不改也罢

最近在《人民日报》上读了一篇文章,题目是《也说机关干部“下”基层》。大概意思是:机关干部有句“口头禅”,习惯把到基层检查调研说成“‘下’基层”。作者建议要改改这种说法。其理由有二:一是如此说法有一种居高临下、高高在上的感觉。一个“下”字,反映出少数干部把自己凌驾于基层之上,对群众的感情有可能造成伤害;二是这种“口头禅”反映出一种脱离基层、脱离人民群众的心态,如果总是抱着“下”的态度到基层去,甚至带着轻蔑的眼光对待基层、对待群众,又怎能把自己的心与人民群众的心贴在一起呢?

诚然,我们不否认文章的作者分析得有一定的道理,反映出一种现象。但有些观点和说法个人认为有点偏颇,甚至言过其实。“机关干部下基层”这一“口头禅”由来已久,只是出差抑或工作的代名词,不存在伤害群众感情、轻蔑基层之说;再说,基层也早已认同这一说法,“机关下来检查了”不也是基层惯用的“口头禅”吗?机关和基层从机构设置上来说,本来就是上下级关系,人民群众并无异议。是否居高临下、脱离群众,要看机关干部具体工作中的实际表现,不是一句“口头禅”就能定义的。

时下,有一种不好的现象,一说到查找问题,有些人就会把“陈芝麻、烂谷子”等无关紧要、毫无意义的事抖露出来,又是分析原因,又是制定对策,手忙脚乱,忙得不亦乐乎,到头来才发现没有抓住主要矛盾或矛盾主要方面。真正的矛盾不但没解决,反而浪费了时间、精力,甚至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顾此失彼,得不偿失。“口头禅”不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习惯而已,不代表什么,也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用不着上纲上线。再说,即使改了“口头禅”,换种说法,也不会因此就改变了机关作风。所以,对于一些无伤大雅的“口头禅”,不改也罢。

如此“武装”当谨慎

时下,不少单位的领导,办公室里放着台式电脑、下部队提着笔记本电脑、平时还要带着掌上电脑,有些领导仅掌上电脑就有七八部。什么“名人”、“联想”、“经理人”、“商务通”,各大品牌应有尽有,一应俱全。有人称其为“高科技形势下的‘现代化武装’”。有了与“高科技”相联系的这把“保护伞”,送者理所当然,收者心安理得。今天这个单位送个装有训练数据的,明天那个部门又拿来装有干部名册的,后天又呈上装着后勤资料的……“档次”越来越高,“气势”愈来愈猛。

为打赢现代条件下,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当前,全军上上下下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着学习高科技知识、使用高科技装备的热潮。这对提高人员素质、增强战斗力,使部队在未来战争中拉得出、打得赢,无疑将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学用高科技设备这一活动中,有的单位却走了样、变了调。

我们提倡为部队配备一些有利于学习、训练、作战的高新装备,同时也不反对给领导购置便于工作的电脑。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以少胜多”的时代早已过去,如此“武装”领导不仅不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相反还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一是浪费了有限的经费。“一个萝卜一个坑”,部队每年的经费是按每个单位的编制等情况统一下发的,如果没能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势必要影响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其次,技术在不断地更新,产品也在迅速地换代,囤积“高科技物品”无疑是在浪费钱财;二是增添了无谓的麻烦。有些资料和数据密级较高,一旦丢失,后果将不堪设想。另外,配备电脑,图的是简便快捷,而配多了必然会鱼龙混杂,不利于工作;三是助长了不良的风气。“醉翁之意不在酒”,那些喜欢阿谀奉承、擅长溜须拍马的人,借工作之名,干贿赂之事,趁机讨好领导。容易出现单位之间相互攀比,部门之间互相竞争的不良风气;四是暴露了自身的不足。凡学习过电脑的人都应该了解电脑的配置情况,一般内存的笔记本安装几个数据库是丝毫不影响正常使用的,这是基本常识。反之,足以说明学习没有深入或自身要求还不够严格;五是损坏了领导的形象。“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领导干部,必须淡泊名利,放眼全局,时刻做到严谨自律,方能永葆本色、一身正气。

应让“会议不念稿”成为常态

最近军地媒体上有两则消息,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反响和热议。一则是2010年1月6日《人民海军》报刊登的某部殷立新政委改进会风,不允许在会上“念稿”,致使两位部门领导面红耳赤,“不知所措”;另一则是2009年12月28日《河南日报》登载的,河南许昌市魏都区委副书记纪某在会上“念稿”发言,被该市市委书记毛万春批评为“都是空话”,最终尴尬地走下了主席台。

读罢这两则消息,笔者作为机关干部,在一阵畅快之后,却又不免喜忧参半。喜的是,针对多年形成的“潜规则”,终于有领导说“不”了,同时也让长期为领导写讲话稿的同志看到了一丝“减负”的曙光。忧的是,全国、全军如此庞大的社会体系,仅靠一两位领导的权威和魄力,指望“政委、书记很生气,后果会很严重”,是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再说,个别领导也只能管住自己的单位或部门,无法以一己之力左右社会,不可能因此而改变现状。

会上念稿是约定俗成的习惯,也是会场上的“潜规则”。大会小会念稿子、讲官话套话不是哪一个领导的问题,而是官场上的普遍现象。因会上念稿子、说空话而遭到难堪,被“轰”下台,这样不留情面的做法,恐怕也就只是新闻而已,明天就会在人们的谈笑中消遁无形,要“轰”掉沉积多年的“潜规则”很难。治本之策,还是需要建立“会议不念稿”的长效制度,让人不敢在会上念由别人代笔的又空又长的稿子,让空话套话说不下去。只有让“会议不念稿”成为常态,真话、实话、管用的话才能真正上得台来。

“建言”也应遵守工作纪律

已故文学大师梁实秋先生讲过一句话,他认为写作是一种纪律。所谓纪律,自然含有各项必须遵守的规矩,如写作量、写作时间、写作品质等。写作不是随兴所至的才情性挥洒,而是带有规范和戒律的行为,有点苦涩的味道。纪律是造就工作量的力量。有纪律,才能出成果;有纪律,才有高质量。

笔者自参加建言献策以来,在编辑部同志们的关照帮助下,先后发表了四十篇文章。尽管有的建言被冠以“精华”或“A级”,甚至上了“专报”,并入选了“建言献策之星”。然而,当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自己时,便觉得大多数文章有“量”无“质”,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缺乏应有的深度和高度。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建言的态度和思想不够纯正,片面追求上稿率,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稿件质量。换言之,就是遵守“建言”的“工作纪律”还不够严格。

毋庸置疑,“建言”也是写作,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超越了写作的范畴。因此,理所当然要更高标准地遵守“工作纪律”。就我来说,有时候我的工作时间很难界定,白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非读即思,非思则写,而且绝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思”上。不过,我的建言写作时间几乎全在夜晚。因为自己是后勤干部,还是机关部门的领导,工作上无法推脱,也不能假手他人,所以白天亦无法像政工干部或专业写手那样边工作边写作。故此,连日熬夜,如果不靠意志和纪律,是无法支撑下去的。

如果以每天写一篇建言而论,大约三个月便可以出一本专辑,当然其“专辑”的质量与可读性可想而知。因此,高产的作者有必要审视一下自己的“工作纪律”。一个月写三十篇文章以上的作者,与一个月写几篇文章的作者的产量,自然不能相提并论。而他们的写作“素质”,自然与“工作纪律”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频道内有的作者写稿、发稿的数量均属上乘,但有质量或有分量的稿件却微不足道,甚至没有一篇能上专报,而有的作者发稿数较少,却篇篇有分量、有质量,还经常是“精华”、上“专报”,还被评为“金点子”。仅此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工作纪律是心灵的自我约束,多少还含有一些勉强的成分,所以遵守纪律通常内心不会是十分愉快的。如同美国哲学家William James William James:威廉·詹姆斯。所言:“人都应该每一两天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记不清是谁还说了一句意义相近的话:“容易走的路都是下坡路。”现实生活中,人总是好逸恶劳,掂轻怕重,喜好做一些轻松的、愉悦的、感兴趣的事情。既然如此,养成一种遵守纪律的习惯,不仅有助于推动工作,而且还有助于个人能力素质的提升,更何况我们的人生需要不断地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前进。

想到“想不到”的

安全问题,是部队管理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领导高度重视、部队特别关注的话题。从近年来各部队所发生事故和案件的教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是出在领导者所“想不到”的,是被认为“出乎意料”、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人身上和单位里。新形势下部队建设呈现新的特点规律,对安全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考虑问题时“想不到”,那么防范对策必然“难周到”。因为有“盲点”存在,隐患就必然存在,管理教育措施和安全防范预案也会随之缺失,因而发生案件和事故便就必然成了理所当然、无法避免的事情。俗话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工作中,想到了“想不到”的问题和隐患,无疑将会大大减少出事故的概率。

要想到“想不到”的,首先要解决思想方法问题。要善于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比如,对待各种先进人物及各类先进典型,一些领导者总认为他们是经过长期考察、多年考验过的,检查工作时往往成了“免检”对象,抑或走过场“意思”一下了事,然而本不该发生的问题往往在这里出现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量的积累达到了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防范需要全面,全面就能到位。作为领导者在安全管理问题上不能因“知情”而不管,也不能因“先进”而放任。

要想到“想不到”的,其次要与军队建设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换言之,安全管理工作必须与军队发展战略的步伐协调一致,必须与部队执行的军事任务同步进行,必须与本单位的训练工作紧密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军队转型建设的加速推进,新型军事装备将不断地更新换代,因装备使用管理不当,而引起的安全事故必然会日益增多;此外,军队执行非军事行动日益频繁,安全隐患也将随之增加。安全无小事,事关军队建设全局,事关军心士气,事关部队战斗力的提高,各级领导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想到“想不到”的,还要避免出现“灯下黑”的问题。一提到安全问题,领导者通常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到那些容易出问题的重点人和离机关较远的分散单位上,却忽视了对自己“眼皮底下”的人和单位的教育检查,片面认为“知根知底”不会出事,从而疏于对他们的严格管理,放松对他们的严格要求,直到问题发生了,才恍然大悟,悔之晚矣。管理无尽头,作为领导者必须摈弃“惯性思维”方式,拓宽视野,开阔思路,思得超前,想得更远,谋得更深,工作才能开展得更加积极、更加主动、更加有效。

胡锦涛同志一再告诫我们:“要有忧患意识。有了忧患意识,才能保持头脑清醒,也才能克服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松动情绪,从而积极应对发展中的安全问题,逐步建立起安全管理的有效机制。”年底前部队工作头绪多,各项检查、各种会议、各类活动密集,领导在位少,老兵复退、干部转业摸底、新兵入营等工作也将相继展开,官兵思想活跃,加之冬季气候复杂多变,影响安全工作落实因素增多,安全形势非常严峻。“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各级领导和机关应进一步强化责任心,未雨绸缪,要想到“想不到”的问题和隐患,切实将抓好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方方面面。

拿出党员领导干部样

媒体报道,2010年2月22日,哥伦比亚总统乌里韦参加里约集团峰会时与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发生争吵,其间乌里韦要求查韦斯“拿出男人样”。这句话随后在网上迅速传播,成为新的流行语。男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国内外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许多网站将此作为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在没有出结果之前,不敢妄下结论,也不想参与讨论。由此,想到了国内的另一个问题:“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是啥样?”

1934年,时任北京女子文理学院院长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尚未加入共产党,国民党中统特务觉得他很“像”共产党员便将其逮捕。北大校长蒋梦麟向中统特务头子陈果夫求情说:“范先生一向为人正直,生活艰苦朴素。”陈果夫道:“就这一点已足以说明范文澜是共产党,否则,怎能这样做?”范先生哭笑不得,获释后调侃地说:“看来,以后我的生活要腐化一点才好,免得人家说我像共产党。”范文澜本不是共产党员,只因为“为人正直,生活艰苦朴素”却反被人认为“像共产党员”,道出了共产党员的本色。

那么,党员领导干部的本色应该是什么样呢?《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全体党员有明确的要求,法规条令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为作了具体的限制,特别是中央最近修订下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进一步对党员领导干部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也就是说,遵守好各项规定和准则就是“党员领导干部样”。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毋庸置疑,拿出党员领导干部样,就是时时要讲党性、事事要重品行、处处要作表率。

拿出党员领导干部样,就是时时要讲党性。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强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其作风如何。当前,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党性观念弱化,不敢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甚至放弃批评的好人主义现象比较严重。优良的作风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干部生活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格按照《党章》要求,加强党性修养,注重党性锻炼,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要提倡正气,反对邪气,坚持党性原则,敢于同不良现象和不良风气作斗争。

拿出党员领导干部样,就是事事要重品行。党员领导干部品行好坏,不只是个人的问题,它影响着广大党员和群众,影响到党的声誉。因此,党员领导干部在品行上应该标准更高一些,要求更严一些。当前,有少数党员领导干部形象不好,人品一般。有的操心个人的事多,操心党的事少;有的作风漂浮,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有的经不起考验,以权谋私,甚至违法乱纪。正人先正己。领导干部在克服不良行为上,一定要有高度的自觉性,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事事为普通党员树立好榜样。做到德高不自矜,功高不自傲,位高不自显,始终保持人民公仆的谦恭之心。

拿出党员领导干部样,就是处处要作表率。党员领导干部的模范行为是一种崇高的境界,是一种人格的力量,也是最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表率是无言的号令、无形的榜样。因此,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严于律己,处处作表率。在关键时候,要冲锋在前,勇于担当,身先士卒,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在日常工作中,要乐于奉献,恪尽职守、积极进取,不追名逐利、患得患失;在廉洁方面,要做到为政清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不以权谋私、贪赃枉法;在党性修养上,要继承优良传统、牢记根本宗旨,秉公用权,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干干净净地为党和人民做事情。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