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就用的经济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07:21:34

点击下载

作者:黄威

出版社:南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拿来就用的经济学

拿来就用的经济学试读:

序言

经济学是什么?

可能很多人对经济学的朴素的认识就是:经济学是教你如何赚钱的。许多人开始学经济学,估计也是这个动因,本人最初的想法也同样这么“庸俗”。不过在这里,非常遗憾,我得提前告诉大伙儿,经过学习才发现:学了经济学绝不意味着你就能赚大钱,经济学讲的不是如何赚钱,至少不完全是如何赚钱。事实上,大多数著名的经济学家都没能赚到大钱,有的甚至还穷困一生,说出去是相当倒牌子。

经济学是研究怎样作选择的一门学科。你是选择A还是选择B?你选择上学还是选择工作?人的选择无处不在,人的一生其实就是选择的一生,所以经济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些事。

经济学分析研究的前提就是资源的稀缺性,如果资源不稀缺,大家想要什么就能有什么,那就无所谓经济学了。而经济学的产生,就是告诉你怎样在受约束的条件下,作出更好的选择,怎样对稀缺的资源进行配置,达到最高的效率。

我这样一说,估计马上就会有很多人感觉索然无味了。那些正打算把书合上的朋友,且慢!我还有一些话要说。

经济学确实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当你学得越来越深入,甚至会有这样的感觉:原来自己已经转行在学数学了!确实,现在的经济学研究越来越借助数学这个工具,甚至有人想当然地认为,如果你的研究中没有一些复杂的数学公式,肯定就算不上高深、前沿,称不了“专家”,拿着这样的“研究成果”,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幸好,我们这本小册子完全没有数学公式,大家尽可放心大胆阅览,绝不有害身心健康。这倒不是因为数学没用,事实上我们坚信数学语言是最简洁、最严谨的语言,它可以把很多文字难以表达的意思解释明白,不过它也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难懂——特别是对普通大众而言。而这本书是面对普通大众群体的,大家需要听一些关于经济学的故事,所以我在这里宁愿承受繁琐,宁愿冒着不严谨的风险,也要为大家奉上一本最容易读懂的经济学读物。

读懂就好,阿弥陀佛!毕竟咱们不是专门搞经济研究的,何必太认真!

这本书的编排也不像一般的经济学教科书那样系统和全面,这种“古板”的教科书实在太多,多我一本不多,少我一本不少。大家如果期望全面了解经济知识,建议还是读一些入门的“标准”教科书,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这也是本人的第一本经济学教科书。

学了这些年的经济学,我感受最深的是——这是一门“非典型科学”。

经济学确实是一门科学,但是和我们通常理解的物理、数学、化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经济学研究的是“人”,而物理、化学研究的是“物”。

几乎有关人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纳入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这可以从它的一些分支学科名称中找到证据,我们有:农村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建筑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国防经济学……

它涵盖的范围是如此的广泛,几乎把我们身边的现象全部囊括了。在普通的生活中,我们并不需要去考虑万有引力定律、元素周期表、牛顿—莱布尼茨方程……但是我们却必须去理解一些经济现象,因为这能够使我们活得更从容、更美好。

个人的体会是,学习经济学最重要的收获是掌握了经济学的思维,增加了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能让自己更容易看明白身边的一些事情。所以在此我也希望跟大家分享自己的收获。

这本书中,我们会运用经济学的知识和方法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当然是用我的方式——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崇尚自然,摒弃“天书”。本书对读者的基本要求是:

经济学素养:零。

语言:汉语,掌握常用3000字,要求能识,不要求会写。

数学: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外语:英语,26个字母。

精力:无明确要求,你可以在地铁上、吃饭时、睡觉前甚至如厕中阅览,更可随时终止,也可任意摘选某些章节阅读,绝无毒副作用。

智商:正常及以上,只要你还没有进“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

其实,你会发现,经济学绝不是冷冰冰的科学,而是一门非常生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也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这段有意思的旅途吧!

当然,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其中必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希望各位朋友谅解并不吝赐教,在此感激不尽!

第一部分 金钱的逻辑

第一章 钱从哪里来?

1. “钱”的初生

谈到“经济”二字,很多人头脑里面往往会奔出“钱”这个字或者“money”(如果你是老美的话)这个单词。如果你也这样的话,那么恭喜你,这说明你的头脑还很朴素,这很有可能是你在经济学方面的入门书之一,而我也会因此感到非常荣幸。

确实,“钱”这个概念在经济学里面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很多的经济变量、模型、研究成果最终都是以钱来量化的,正是因为它的引入,很多完全不是同一范畴的东西才有了比较的基础,想想是不是很神奇?可见,大多数人潜意识的反应是比较实际和正确的,要不怎么说人民群众是充满智慧的呢!好了,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推开经济学这扇神奇的大门吧。

我们的祖先其实是一群非常能干的生物,他们会采集、狩猎甚至还会做衣服,照现在的观点来看,这样的人简直就是“全能”。但是,当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天,能维持自己的温饱生存,就已经是相当不错了。不过这样还好,吃光用光倒也干净利索,没有麻烦。可是历史在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逐渐有剩余的东西了,怎么办呢?总不能让它们发霉吧?于是聪明的人想出了交换的办法,比方说,你有一块布,我有一头野猪,你想尝尝猪肉的味道,我想给孩子做件衣裳,那好,换吧!然后大家都很满意,问题就这么完美地解决了!

但是,慢慢地,人们发现这种交换越来越麻烦了,为什么呢?比方说,你有布要野猪,我有坚果要衣服,他有野猪要坚果,那怎么办呢?聪明的你肯定早就想到了办法了,可是随着人和物品数量的增加,这就逐渐变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排列组合问题。那怎么办呢?要知道,那时候的人可不是数学家,应该不会有人知道排列组合的解法。但是聪明的人类最终还是找到了办法,那就是设一个变量“X”。人们发现,有一些东西是受到大家欢迎的,比如一些装饰品、特殊的石块之类的,把这些东西设为“X”,“X”这个变量可以代表许多其他东西,这颇有点现在扑克里的“大王”、“小王”的意味。于是,如果你有了那些装饰品,就可以和有布的人换你所需要的布,而对方也会欣然接受你的东西,因为他知道他以后可以拿这个东西和其他人换他所需要的东西。于是最初的“钱”就这样产生了。

后来的故事,我想大家都知道了,那些“X”逐渐由相对固定的金、银、铜之类的贵金属充当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东西单位价值较大,小小的一块就可以买很多的东西;而且方便携带、分割和计量,容易储存等。正所谓“价格公道,量又足”,于是一直沿用下去。顺便提一句,我国历史上的钱以铜、银为主,而西方则以金、银为主,主要原因是我国金、银的产量相对不高。

再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大宗的货物贸易,运输笨重的贵金属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安全。要知道,那时经常有啸聚山林收买路钱的主,而且显然当时也缺少“严打”这类行动。所以,最早的纸币就在我国诞生了。薄薄一张纸就代表几千几万两银子,可以藏在鞋底,缝在袖口,显然要安全和方便得多。最早的纸币是由大的钱庄、票号发行的,你可以随时在它们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兑换银子。如果你想了解一下中国以前的钱庄,建议去看看一部最近的电影——《白银帝国》。那么你要问了,如果钱庄翻脸不认人,到时纸币不能兑现怎么办?恭喜你,这说明你的思考已经比历史上很多伟大人物都要深刻了。明朝的时候,朱元璋发现发行纸币是个好买卖,于是他也大规模地发行,以为只要盖上他的大印就真的“点纸成金”了。他赏赐臣下也往往采用纸币的方式,反正他是皇帝,写多少也没人管他。但是,这却导致了纸币的严重贬值,也就是说,他的纸币不值“钱”了。要知道,票号的银票能当真的银子使,是因为票号里有等值的银子作为保证金,且票号的信用保证你能随时兑换。也就是说,“钱”之为钱,是因为有信用在里面。而我们的朱皇帝错在了没文化上,要不怎么说学点经济学没坏处呢。

我们现在的纸币后面有没有金银作为保证呢?很遗憾地告诉你:没有。在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前,各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也就是说,任何时候你都可以拿着手中的钱按官方汇价兑换等值的黄金。在该体系解体后,各国的货币就都与黄金脱钩了,所以你千万别拿着人民币去中国人民银行柜台说:我兑换等值的黄金。但是,现在我们的人民币同样有信用在,那就是我们中国政府的信用。政府对我们说:你拿着这100元钱肯定能买到100元的商品,谁要是不承认你的钱,政府就收拾他!所以请大家看紧自己的钱袋子,这个钱和纸是有本质区别的!

2. 钱到底是什么?

曾经有人调侃:“如果不知道什么是钱,去借点就知道了。”口语中的“钱”在教科书中往往称为“货币”。那么什么是货币呢?这就要从货币的几个性质谈起。我之前说过,希望大家能通过这本书轻松愉快地了解经济学的某些概念,并学会用这些概念对具体的经济现象作一些简单的分析。但是,某些知识我还是希望以规范化的方式给出,至少使大家“显得”接受过一定的经济学训练。这样有两个好处:一,这些是经过几代经济学研究者归纳总结出来的东西,多学点应该对社会有益无害;二,以后如果碰到某些“八股”的所谓经济学者为了体现其精湛的学术素养,把一些东西“归纳”成“三点”来谈时,你能明白:哦,您老搞半天就是说了这些啊,俺家也是知道的,别再忽悠了。有些火星来的人本来就不习惯说地球话,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好了,闲话少说,让我们来看看货币都有哪些性质吧。

首先,货币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其实这个在前面已经谈过了,由于社会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致,要求能有一种工具进行最后的支付,这个工具就是货币。这下,你明白为什么中国这么流行罚款了吧?有关部门看来是深谙这其中的经济学道理的。其次,货币可以作为报价和记录债务的价值尺度。各种商品之间的相对价值怎么比较呢?比如说,1只鸭等于2只鸡,1头牛又等于N只鸡,1辆车又等于M只鸭之类的,如果商品有成千上万种,那么你的大脑中必须存储上千万个相对价格的数据,以供随时调用,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咱们就啥都不用干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背这个得了。但是有了货币就有了一个统一的尺度,是不是方便了很多?那么除了货币还有其他东西能充当这种角色吗?反正我是没见过有商店报价一个笔记本等于2股中石油股票的情况。可能喜欢思考的人要说了,既然统一的尺度最方便,为什么现在还有美元、人民币、欧元等各种尺度存在呢?这个问题,你得去问上帝,为什么有这么多国家,还老是统一不起来?最后,货币要作为一种支付手段,必须具有价值储藏的功能,也就是说它的价值必须是一直存在的。如果说你辛辛苦苦劳动一天赚来了钱,第二天醒来发霉了,用不了了,你是不是有想撞墙的冲动?还记得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描写的那个老守财奴仓库里大堆腐朽的金银的情景吗?当时我的想法是:爷爷的,你不花钱干吗不接济我点?现在想想,原来老葛朗台是充分利用了货币的价值储藏的功能:我就是不花,留给我女儿,你能把我怎么的?可惜的是那时候还没有发明不锈钢……

当然,货币不是唯一的价值储藏手段,我们也可以囤积股票、债券甚至房子,而且它们的收益可能比货币更高,特别是目前中国房市的大背景下。但是,很多人还是喜欢持有货币,这是因为它的流动性是最高的。所谓流动性,就是一项资产转化为支付手段(即货币)的难易程度。这里我们也顺便解释了流动性的概念,不知什么时候我国“流动性过剩”的论调甚嚣尘上,现在知道说的是什么了吧!其实我个人感觉这个词挺好的,“流动性”嘛,让人联想到水,发了大水(流动性过剩),我们才能去浑水摸鱼不是?其实谈到流动性,我们还可以引出对各种资产的流动性的衡量,常常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M1包括我们手上的纸币、活期存款和其他支票存款;M2除了包含M1以外,还有小额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一些货币市场的共同基金;而M3除了以上的各项还包括大额定期存款、机构的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回购协议等。可见它们的流动性是依次递减的。所以以后在报纸、电视报道中听到M1、M2之类的应该能听出一点其中的名堂了吧。

3. 我们的钱从哪里来?

说了那么多,我们的钱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可能有人会说,不靠天,不靠地,靠我自己赚的!那很好,说明你是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是你是从哪儿赚的呢?从其他人那儿。那其他人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这样感觉是在绕口令,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了。其实,我们的钱都是我们的政府发的!你说,不对啊,我们的人民币上除了咱们敬爱的毛主席的大头贴外明明写着中国人民银行几个大字啊。其实,你去稍微了解一下法律就能知道货币是由中央政府委托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其信用保证在政府。你可以想象咱们13亿人手中有多少纸币,不得不佩服人民银行印刷机的产能啊!其实,纸币只是货币中的一小部分,我们绝大多数的货币都只是以银行账户里面几个阿拉伯数字的形式存在的。所以让我们共同祈祷银行的计算机系统不要崩溃不要死机吧!虽然我自己的账户里也没几个钱。确实,现在的交易,特别是大额的交易极少再用现金了,很少听说有拿几麻袋钱到售楼中心去买房子,不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貌似流传过什么山西煤矿主扛着现金买房子的奇闻逸事,可是我还是劝你不要这样做,土!要出名也不该选这种方式。如果哪天你当真不得不提着几个密码箱去交易的时候,我会对你表示深切的哀悼——你遇到绑票了!

事实上,我们现在这么多钱也不完全是中国人民银行创造出来的,在这项伟大的工程中,你、我还有那些商业银行,比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也是功不可没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带你重温一下这个创造过程吧。

假如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印了一张100元的纸币交给你,你会怎么办?你可能拿着它去小吃街,也可能去书店买这本书,现在我们不妨假设你是很节俭的,你把这100元存到了工商银行的账户上。那个漂亮的柜台小姐拿了这100元会干什么?她肯定要把它贷出去,贷给那些需要用钱的人,比如一个想买房的小伙子,不然银行吃什么?哪有钱给她发工资去买化妆品啊?要知道银行是要给你付利息的,这种纯赔本的买卖傻子才做。但是,我们的政府规定,商业银行不能把所有100元钱全贷出去,不然万一哪天有人来取款怎么办?比如说,银行只能贷出去80元,另外20元叫做准备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叫做准备金率是20%。到现在为止你的头脑是不是还很清楚?那好,我们继续。房地产商收到了小伙子的80元钱会怎么办?假设他也把这80元存到了他的建设银行账户上;同样,建设银行也不是傻子,他留下16元,把另外的64元贷给了一家要进货的专卖店店主;店主拿这64元付了货款……现在是不是有点乱了?其实这只是一个重复的过程。按这个逻辑循环下去,到最后你可以发现,所有这100元纸币都留在了商业银行,但是你的账户多了100元,房地产商的账户多了80元……所有的货币增加量是100+80+64+……如果你上过中学应该就能发现,这个原来是一个简单的等比数列求和,它的和为100除以20%,也就是说总共增加了500元的货币量,中央银行的最初的100元现金扩大到原来的5倍,而这个过程它是没有参与的,都是大众和商业银行的功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央行的原始货币量被大大扩大了,扩大之后的倍数正好是准备金率的倒数,这个在经济学上叫做货币乘数;第二,学好数学很重要!了解了这个机制后,我们就能明白央行怎样控制总的货币供应量了。首先,可以开动印钞机印钞票;其次,可以调节存款准备金率。但是一般很少采用这两种方法,央行经常采取的措施叫做公开市场操作,就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卖出债券相当于收回了原始货币,减少了货币供应总量;买进债券则正好相反。在上一波股市大涨、经济过热期间,大家可以发现央行几次调高了存款准备金率,我想现在大家应该明白央行这样做的目的了吧!

仔细的你可能会发现,上面的结论是从前面假设的条件下给出的。实际上,我们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钱都存到银行,银行也很少把可贷的钱都贷出去。如果有一部分现金留在了公众手里的话,这个货币乘数要比理想情况小,但是这并不妨碍上面的结论的正确性。经济学的研究往往正是从那些看上去不可能存在的假设前提出发,最后逐渐放宽条件得出有用的结论。在大致知道了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后,大家是不是发觉其实经济学还是很有意思的?那么让我们继续下一章的故事。

第二章 人民币还能升值吗?

可能连火星人都知道我们的人民币相比之前升值了不少,即使你是个白丁,只要你还不是聋子,听听街头巷尾的议论也就够了。记得有一次我去农贸市场买青菜,最后付钱的时候没零钱,还差3毛钱,跟卖菜大妈商量免掉算了。谁知,大妈来一句:“你不知道现在人民币值钱了吗?不行!”直接把我雷倒了。可能她的意思是现在钱更难赚了,但是相同的钱能买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这和官方常说的人民币升值可不是一回事。那么人民币的价值到底有什么内在逻辑呢?我想看完这一章你应该基本能搞清楚了。

如果我问你人民币好还是美元、欧元好,你肯定会很鄙视地看看我,不屑回答。记得上中学的时候,我总感觉美元是很牛的东西,好像花美元都要高人一等的样子,连以“刀”为单位计量的商品都要比一般的东西好,甚至到现在我还留着当时一位叔叔给的400美元压岁钱,现在想想真是脑子进水,那些钱已经不知贬值多少了。不过现在也懒得去银行兑换,权当留作纪念吧。

说到底货币其实是购买力的象征,购买力高的货币肯定比购买力低的货币价值高,更可能升值。这里说的升值贬值都是相对于其他货币而言的,而各国货币之间的相对价格也确实随着时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1卢布可以兑换2美元,而到了90年代,1美元反而可以兑换100卢布了,我们说卢布相对于美元贬值了,这是货币与货币之间相对价格的例子。而同样1元钱今年能买2根冰棍,明年只能买1根相同的冰棍了,这也说明人民币不值钱了,贬值了,而这是一个针对货币与商品之间相对价格的例子。有什么东西能把这些联系起来吗?有的。国际上有一个大概估测各种货币之间汇率有无高估或低估的理论依据,那就是购买力平价理论。

听着似乎很唬人,其实非常简单。同样一种商品在一个国家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售价与另一国以本国货币表示的售价之比就是两种货币之间大致“合理”的汇率。比方说,如果一个保温杯在中国的售价是70元人民币,在美国的售价是10美元,那么人民币兑换美元“合理”的水平应该是7∶1,即7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不精确的理论,实际情况要比它复杂得多,如果汇率问题真的这么简单,肯定就有很大一批人要失业了。

探究汇率问题之前,我们最好还是先了解一下它的历史。在古代,汇率还是比较简单的,因为那个时候各国基本上都用金银等贵金属作为货币,直接交换就是了。但是咱们人类自古以来最大的本事就是把简单的东西搞复杂,越复杂就说明越高等、越进化,所以这也难怪现在很多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一开口就是一套一套的,貌似只有把别人搞糊涂了才能显示其过人之处。我还是以咱们之前的方式,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故事开始聊起。

大家都知道,二次世界大战快结束的时候,原先几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都蔫了,美国却强盛起来,毫无疑问地在地球这个大班级中被大家选为了班长,不选他也没办法,谁叫人家家里有钱还好勇斗狠呢!万一哪天这个流氓收拾你一顿怎么办?所以大家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在现如今想做老大,你一定要够狠、够流氓,家里还要有钱,出了事能摆平。一天(确切地说是1944年的7月),班长联合班委召集一班小喽啰在班长家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里开班会。班长说,你们现在不是穷吗?打架打穷了,货币币值也不稳定,这个和建设和谐班级的宗旨是矛盾的。但是我家有钱,家里藏着很多黄金呢,你们按我说的做,来维护咱们班的金融体系的稳定。然后不管自愿不自愿吧,大家都在合约上签字了,签的那个叫做《布雷顿森林协定》,里面规定: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各国的货币盯住美元(也就是说规定多少马克换1美元,多少人民币换1美元),可以直接向美国以35美元一盎司的价格兑换黄金。所以从那以后,国际间的汇率基本上是固定的。到了1971年,这个体系再也顶不住了,所以大家都作鸟兽散了,汇率也就开始浮动了。

就我们亲爱的人民币来说,从1994年我国汇率制度并轨以来,规定了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比率为1∶8.27,这个固定的汇率一直维持到了2005年。不管这个规定合不合理,我们国内的物价怎么变动,人民币在国际上的价格就是这个价,可谓“谢绝还价,童叟无欺”。到目前,大家都知道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已经是1∶6.8左右了,可见在国际上人民币确实升值了不少,但是似乎我们没感觉到。

1. 人民币到底值不值钱?

可能你会问,这说了半天,那么究竟怎么才能看出我们手中的人民币值不值钱呢?其实可以用多个指示器来反映这个问题。听到这儿,你肯定很愤怒:指示器嘛,当然是越简单越好,你还弄好几个,我们到底看哪个?你说得很对!就像你只有一块手表,它能很好地向你报告时间;但是如果有两块,那你就可能有点糊涂了;但是如果你戴了三块以上的手表,如果你不是在“精神病研究中心”兼职的话,就说明你是一个修手表或卖手表的。其实这些指标都是有用的,只是反映的问题不同,就像飞机上一大堆仪表,虽然看着让人头大,但它们每一个数都是很有意义的。所以说,飞行员不是所有人都能当的。同样道理,也不是随便拉出一个人就能说他是经济学专家。但这些指示器大家应该都是耳熟能详的,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吗?所以,今天我要带着大家吃一回猪肉。

第一个指标就是利率,其实利率也分很多种,为了不影响大家的食欲,我们这里就当只有一个利率好了。比如说按揭买房,银行利率高是不是就说明贷来的款值钱?利率就是资金的价格,你可以把利率想象成房租,租的房子是要还的,同样借钱还债也是天经地义的。说到这里,你应该就能理解为什么2007年经济过热的时候,调高利率的呼声这么高。这说明政府要告诉你,现在钱值钱了,你别到处胡乱借钱买房、投资。调整好利率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可以起到抑制经济过热的作用,所以记住了,利率也是一种宏观调控的手段。

还有一个指标就是汇率。前段时间人民币一直在升值,现在还是比较稳定的,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国家规定现在的汇率应该在1∶6.8左右,不允许它有大的波动。但是为什么升值的时候你好像没有感觉到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好处呢?这说明咱们普通老百姓其实还是比较爱国的,很少买国外的东西(买不买得起另说),如果你经常出国旅游或是去国外进行大采购,我想你应该能比较明显地体会到人民币升值的好处。不过显然,我们绝大部分国人都很难有这种机会吧。

所以说,在国内,利率是货币的价格;在国际上,汇率是货币的价格。虽然在国际上我们的人民币升值了,购买力提高了,但是在国内人民币的购买力却在下降,那是因为国内有通货膨胀。谈到通货膨胀,我这里还要插一句,通货膨胀率其实又是一个反映我们的钱值不值钱的指标,它反映的是货币与商品之间的相对价格。货币贵,商品就便宜;商品贵,钱就贬值。好了,关于这几个指标咱们先谈到这儿,关于通货膨胀问题,我们在第八章再具体展开来谈。

2. 人民币为什么对外升值对内贬值?

不知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等因素,我国的经济增长放缓了,物价也很稳定,通货膨胀率也很低。中国人民银行从1998年开始,为了刺激经济,连续下调了利率(又谈到它了,现在知道为什么了吧)。这是在告诉你:大家赶紧去贷款买房、贷款买车、贷款投资企业,利率很低,不借白不借啊!这是为了防止经济增速过低,政府在用宏观调控的手段呢。可惜的是,大家听进去了吗?大家没听进去啊!你想想,那个时候你要是贷款买了几套房,到现在天天在家打麻将是不是也能混个中产?可见政府的话还是要听的啊!但是,你要听得懂他在说什么就得看咱们的书不是?其实这里可以看出一种赚钱的手法,那就是反向操作,当整个经济一片死气沉沉的时候我们就要大胆,俗话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那个时候中国的商品供过于求,卖不出去,生意不好做啊,企业日子难过,银行存款的余额却年年增加。政府说,银行利率下降了,钱不值钱了,你赶紧借钱花啊!可大家偏要跟政府对着干,打死也不花钱。

那么,现在是怎么回事呢?这种状况怎么改变了?是我们生产的汽车、冰箱、彩电减少了,供不应求了吗?是粮食减产了吗?都不是。是钱多了,钱和商品比当然就贬值了。那么钱怎么就多了呢?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钱是怎么来的。这里我们要再引入一个变量:外汇。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银行的储蓄规模越来越大,已经达到了20万亿的量级了。怎么一下子突然冒出这么多钱来了?部分秘密就在于外汇储备。

2000年的时候我们的外汇储备只有1600亿美元,2005年就达到了8000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家;2007年达到了1.5万亿美元的规模,现在我们可以估计,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2万亿美元的量级。这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只要把里面万分之一给了任何一个人,那他就是绝对的款爷了。那么这么多外汇是怎么来的呢?下面就让我们讲讲外汇是怎样炼成的。

外汇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所具有的以外币计值的国外资产。如果这样说你还是觉得抽象的话,我们就可以把一个国家当做一个家庭,其实在分析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账户的时候也确实跟一个家庭的账户非常类似。为了简便,我们就把外汇看做美元好了。

我国的出口商将商品出口到美国去,比如说运出去了一船的衣服,价值1000万美元,买衣服的美国佬手中可没有人民币,所以他们只能支付美元给我们的出口商。我们的出口商为什么愿意拿美元?美元既不能吃又不能穿,拿到中国去买白菜还怕被卖菜老太当做假币。其实,出口商可以有两个途径解决这个问题。一是直接在美国拿着美元买美国的商品(不管他是自己用还是运到中国来卖);二是找中国人民银行要求将美元换成人民币,中国人民银行必须按照规定的汇率换给他,比如说1∶7,然后他就可以拿着7000万元人民币给工人发工资,买原材料。中国人民银行换来的那1000万美元就构成了我国的外汇储备,它可以把这些美元卖给中国那些需要向美国进口的进口商(换回人民币)。这样是不是就构成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循环?但是问题是,中国运到美国的商品多,美国运到中国的商品少,中国的商品价廉物美较受老美喜欢,所以这就使得中国的账户里面有了美元的净流入。这一部分叫做经常账户盈余。

除了经常账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所谓的资本账户,这一部分是怎么一回事呢?比如一个美国人看到中国经济欣欣向荣,感觉在中国有盈利机会,所以他想在中国投资建工厂或想买中国的股票,他就必须首先拿着他的美元到中国人民银行去换成人民币;当然如果你想到美国去投资的话,也必须将你的人民币换成美元。如果上面这两股力量相互平衡的话,当然资本账户是平衡的,不会有美元的净流入。但是,美国到中国来投资的比较多,所以这部分也产生了盈余。

以上两部分的美元盈余日积月累就造成了我国高额的外汇储备。那我们的中国人民银行面对这么多美元储备该怎么办呢?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去美国投资吧。于是我们就买了大量的美国政府债券,美国的基金、股票之类的金融资产。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说:兜了个大圈子,这个和你前面说的货币发行有什么关系?有关系!那是相当有关系!

仔细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了,中国人民银行换了美元的同时要交出去人民币,而拿到人民币的人则会到国内去投资和消费。也就是说,这个过程其实正是一个伴随着人民币发行的过程!这下你应该能明白为什么我们的钱一下子多了那么多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外汇储备多了那么多!

所以说外汇储备过高了也不是什么好事情。我们手头上多了那么多美元储备后,美国佬坐不住了,说:你们的人民币币值低估了,应该升值,这样一来你们的商品卖到美国去的标价就会升高,出口会减少,进口会增加,国际账户会趋向于平衡。要说在毛泽东时代,美国佬这么一说我们人民币非贬值不可,因为“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都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都要支持”。但是,时代不一样喽!

终于在2005年以后,我们的人民币在各种政治、经济的压力下逐渐升值了,但同时外汇储备却还在增长,导致国内的人民币也在快速增加,最终造成物价上涨,人民币对内贬值。

当然,我国的外汇储备的高速增长并不完全体现在上面说的贸易和投资模式下的增长,这其中大量的国际游资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3. 国际游资是怎么回事?

国际游资,其实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国际”二字道出了其来源,说明它们来自国外;“游资”嘛,你可以想象到处游动、一刻不闲的资金会干什么?当然是哪儿能赚更多的钱就到哪儿去喽!你看到过春节期间那些游走的流浪狗吗?它们也不正经干它们的本职工作——看门,而是成天到各处游荡,哪儿有食就往哪儿跑,曾经一度让我很头疼,因为我刚给自家狗喂了东西就被它们抢走,而且吃完了还不说声谢谢,扭头就走。我想现在我们的政府面对国际游资的处境也跟我当年差不太多。

自从“春天的故事”发生以后,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这其中肯定会产生很多赚钱机会,现在电线杆上的各种小广告,还有网上弹出的诸如“三天快速致富”、“从1000元到10万元”之类的夸张信息,无不向我们昭示了这个社会的勃勃生机,正所谓“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但是,有些东西一被“瞩目”往往就会变出一些不好的事情来。就像嗅觉最敏锐的肯定是到处游荡的野狗一样,国际游资也到咱们解放区找食吃了。在我们的外汇储备节节攀升的背景下,人民币有了巨大的升值压力,因为升值的弊端是我们的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会下降,会给我们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虽然一开始我们政府顶住了,但是经济规律毕竟是经济规律,谁也无法与之抗衡,最后我们顶不住了,为什么呢?

我们现在手上拿着如此大规模的美元,还在继续用8.27∶1的高价收那些已经在国际社会大量贬值了的美元,到何处才是个头?如果继续维持这个价格,那么谁都可以把在国际上卖不出好价钱的美元塞给中国政府换成人民币,这肯定不是长久之计。终于,2005年7月21日晚上7点,人民银行宣布1美元兑8.27元人民币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从此人民币走上了逐渐升值的道路。那么现在我们的外汇市场怎么运作的呢?现阶段,每天我们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仍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范围内浮动,我们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如果你现在对这个机制还不太理解,完全没有关系,我保证不会影响你对本书后续内容的了解,因为这个并不是重点,你只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外汇市场还不是完全自由浮动的,而是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控制的,短期的汇率浮动不会很大就行了。只要了解了这个,你就具备了通过自己分析,得出关于汇率的判断的基础。

因为大量的国际资本看好咱们中国,于是他们涌向中国,把外币换成人民币来赚钱。一般有下面几种赚钱方法:一是换成人民币坐等人民币汇率升到一定程度,比如5%,然后再换回美元,这时他们手上的美元就会比来的时候多出来5%,这叫做套汇,似乎是最傻的一种办法,但是你只要会换外汇然后坐在家里打扑克就能赚钱,可谓是简单实惠,懒人专用;二是外币换成人民币后存进银行吃利息,这叫套利,似乎比前者进步了点,也有很多人用这招;最后一种最高级,换成人民币后买人民币资产,比如买地、买房、买厂、买原材料、买股票,既然中国经济在快速增长,这些东西价格迟早要上升,他们正好搭上了这个快车!等到他们认为赚得差不多了,那时候人民币也升值了一定的幅度了,他们再换成美元飘然离开,挥一挥衣袖,只留下一片泡沫!你说这些野狗狠不狠?

游资一来,股票一涨,房价一涨,似乎形势一片大好,于是很多人心痒痒了,把自己在银行的血汗钱都取出来,一个字,买!中国市场似乎更火起来了,形成了一轮一轮的循环。人民币汇率一升再升,外资继续换人民币,买中国的资产,这样我们的土地、股票、房产、原材料价格就一涨再涨,消费物价水平不断提高。这就是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深层次原因。

说到这里,我们也就可以解答一下标题中的问题了。如果外资继续持续流入,我们的外汇储备持续上升,特别是贸易顺差依然大规模存在的话,长期来看,未来人民币的升值不可避免。其实我们政府不允许汇率自由浮动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为了不累及出口,减轻对就业的压力,特别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还远远没有过去,国内经济复苏的基础还未巩固的前提下,如果放任人民币升值的话,对我们出口的打击太大!我们可爱的政府应该很难作出这样的选择,所以短期内人民币较明显地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也就是说,政府还在扛着这个巨大的压力,按当前汇价敞开收购外汇、发行人民币的买卖还不得不暂时做着,特别是现在保增长的目标下,向国内释放流动性可能还是有一定好处的。但是,未来随着中国和全球经济的复苏,特别是如果我们出口企业的技术创新、产业竞争力有了提高的话,人民币也就到了升值的时候了。因为说到底,汇率的背后真正比较的是两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比的是两个货币的购买力,只要未来中国经济仍然保持高增长,人民币对外升值就是必然的。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很失望:我要知道的是明天或一个月以后我们的汇率会变成多少,你现在却给了我这么一个笼统的结论,还加上这么多假设条件,你这是存心忽悠我呢!在我看来,你这个要求跟逼我去算命差不多。我从来不忽悠可爱的读者,我只忽悠那些忽悠咱们普通老百姓的人。你只有了解了前面所说的那一套汇率决定的逻辑,然后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才能得出比较靠得住的结论,而且这也是科学的思维方法。至于那个假设条件在现实中会不会发生,每个人应该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只能靠个人去判断。我最鄙视那种不谈任何假设,不谈任何内在规律、原理,不负责任地胡乱向大伙瞎嚷嚷的人,而这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各种所谓“专家”频出,还频频得出相互矛盾的结论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股评家”。你若非要问我一个月后汇率会到多少,如果我回答,我昨晚夜观天象,看来下个月的汇率能到1∶6.75,你信吗?任谁有这个本事都不会出来大声嚷嚷,来“指导”国人了。

第三章 中国人有钱吗?

由老美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后,似乎有很多国人以为这下美国玩儿完了,欧洲也萎了,全世界都不行,该咱们中国人牛气了。实际情况似乎也是如此,记得前段时间在报纸、网络上经常听到某国某公司的前CEO由于金融危机现在靠打工度日等奇闻逸事;然后伴随着的是什么中国某某企业又去海外收购资产啦、中国进全球500强企业数量创新高啦之类的消息,正可谓是“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

而且在国际上,无论从美国到法国,还是英国、德国,都认为中国人实在太有钱了。中国游客在巴黎声名鹊起,根据法国旅游局提供的不完全统计,每个中国游客到法国的消费额在3000美元左右,而一般的欧美游客到法国的消费额仅仅是1000多美元。过去日本旅游者在法国的消费是最高的,但是,现在好多中国旅游团的消费额已经超过了日本人。真是牛气啊!像一次性就买10块雷达表、5个路易威登包还大喊太便宜了的,这种事情似乎也就只有我们“天朝”的人做得到。但是和这些相比还有更牛气的呢!在欧洲、美国,一次性购买几套豪宅、几辆豪车的也大有人在,更雷人的是还能立刻以现金支付,令向来自大的美国人也目瞪口呆。

总之,归结一句话,中国目前真的到处是钱,中国人实在“太有财了”!确实,要说中国没钱,估计连鬼都不信。2.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早已经是世界第一了,25万亿的居民储蓄也赤裸裸地摆在那儿呢。危机后,我们国内不断加大投资,出台政策希望刺激消费。但问题是,中国人真的是有钱消费吗?这些钱真的是咱们普通老百姓的吗?我们可以把那些储蓄总额除以中国的总人口,你会发现平均每人能摊到1万多块钱,要知道这个数字可是包括了那些还在吃奶的婴儿和那些赋闲在家的老人的,似乎中国人真的“不差钱”。但是,我又一次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对绝大部分中国人来说,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怎么会呢?因为总量实在是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说到这儿让我联想到某些地方热衷于宣传什么该地GDP总量超过多少啦,排第几了啦等震撼的新闻,但是去看一下它的人口规模,你就会忍不住:你说你们这么多人,也没见缺胳膊少腿,拿人口平均还不到人家的一半,你怎么就好意思拿出来瞎嚷嚷?所以说,一国中大部分人有钱,我们才能说这国人民有钱,这当中总量、平均数固然起着作用,但另外一个因素我认为在当前更重要,那就是收入分配或财富分配,只是收入是从流量方面去衡量,财富是从存量方面去衡量而已。那么要分析中国人有没有钱,让我们从分配的角度谈起吧。

无论如何,本章一开始谈到的一些事例都说明中国人目前不比从前了,至少一部分中国人是很有钱了。但是我们也可以经常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那些贫寒家庭的悲惨故事,真是应了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从这些极端的案例我们可以感性地了解中国目前的收入差距,那是相当的大,问题比较严重,但是到底有多严重呢?我们还需要从科学的、定量的角度来衡量。

衡量收入分配情况有多个指标,其中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是基尼系数,由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提出,它是对收入不平等情况的一种度量,是衡量一个国家贫富差距的标准。要想讲清楚这个系数是怎么得到的,我们有必要请出我们可爱的高中数学老师,让他先在黑板上画几个坐标。但是考虑到大家都很体谅咱们的园丁,我也不让他们出场跑一趟了,估计也没几个人想让老师来补习高中数学。大家只要知道:当基尼系数为0时,表示绝对的平均,李嘉诚有一元钱,你就有一元钱;当基尼系数为1时,表示绝对不平均,所有的钱都是一个人的,其他人收入等于0,这种情况是不可能出现的;基尼系数越大,就表示不均等程度越高。一般的,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绝对平均,毛泽东时代基本上就是这样子,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较为合理,0.4~0.5表示差距较大,0.5以上说明差距悬殊,到这个时候基本上大家都要出来造反了。

特别是咱们中国人向来不患寡而患不均,只要大家都没钱,倒也相安无事,生活很美好,所谓“穷开心”;但要是邻居的二狗子都开上大奔了,咱还天天挤公车上下班,那就很有问题了,时不时地给大奔的车胎扎个洞为汽修工人创造点就业机会之类的“义举”也就可以理解了。

还有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恩格尔系数,它是食品支出总额占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百分数,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显然,生活越富裕的人花在食品上的支出比例越低。所以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这个指数的差别也可以反映出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

既然谈到收入差距,那肯定要比较两类人之间的收入水平,那怎么给人分类呢?可能大家马上会说,分成“穷人”和“富人”。那谁是穷人,谁是富人呢?这个问题太抽象了,因为穷和富本来就是相对的,月收入3000元在北京肯定要算穷人了,但是在一些西部省份,这绝对是高收入了。其实,我们现在的制度已经给了我们一个比较明确的分类方法,那就是城市和农村,下面我们来看看城乡之间的差别。

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就采取了重工轻农、重城市轻农村的政策,而且城乡的户籍分割制度造成了社会成员之间难以流动,城市化水平比较低。1978年,农村家庭的平均纯收入(除去经营费用和税收)和城市家庭的可支配收入(除去所得税和保险等费用)的差距已经达到了1∶2.6,农村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差距缩小到了1∶1.8,但是目前这一差距又到了将近1∶3.5,如果考虑城市居民拥有的福利、补贴、社会保障之类的,那么这差距就已经达到了1∶6以上,成为世界上最不平等的社会。你可能要说了,城市里有富人也有穷人,农村里也有富人和穷人,这个分类不太合理。但是,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城乡之间的差距要远远大于城市和农村内部的差距。可能你又会说了,才1∶6,也还可以啊,我跟李嘉诚的差距何止1∶600,我也没感觉怎么样嘛。个体的极端差异存在表面上好像没什么,但这可是一个非常大样本的统计数据,你设想一下:有两拨人,数量都是以亿为计量单位的,而且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一拨人月收入6000元,一拨人不到1000元,这些人搅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状况?会不会有很多穷人盯着晃来晃去的有钱人眼里直冒光?想想都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从恩格尔系数的比较,我们也可以看出城乡之间的明显差距。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45.5%,而城市居民为36.7%,差将近10个百分点,这个差距是比较大的,因为从前面我们谈到的标准可以看到每10个百分点就是代表一个档次,如果这么大两个群体之间的生活水准不在一个档次上,怎么叫做“和谐社会”?

实际上,农村和城市内部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增大。农村地区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212增加到了目前的0.4,几乎扩大了一倍;而城镇的基尼系数从1978年的0.16上升到了目前的0.38,翻了一番多。城镇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速度比农村还要大。如果我们把城镇居民按照收入的高低等分为7组。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之间1985年的收入比例为2.9左右,1995年扩大到3.9左右,而目前这个比例达到了将近10倍。2000年以后,最低收入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增长了约10%,而最高收入组则增长了近150%。这些似乎仅仅只是冷冰冰的数据,但是当你发现你的周围似乎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富人和穷人时,其实你已经理解、感受到了这些数据,因为这些正是贫富差距拉大的必然产物。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地域之间的差距。现在网上、论坛上关于地域之间的争论很多很激烈,有些甚至很暴力,到了相互之间问候祖宗的程度。这固然与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化价值观念迥异、相互之间不够了解有关,但地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发达”的地方鄙视“落后”的地方,没钱的人羡慕又看不惯有钱人那种趾高气扬的态度,相互之间的攻讦似乎也是不可避免的。

自从我们敬爱的邓爷爷在中国沿海地区划了几个圈之后,我们的东部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确实发展很快,人民的收入水平、生活水准显著提高,真正做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不同省份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了。像居民收入水平最高的上海,居民年均收入已经达到了约20000元,而最低的贵州则仅仅约为4000元,贵州人均年收入水平仅为上海的五分之一。我们来打个比方吧,如果上海的小朋友一天有10元零花钱,上学路上买了一根2元的雪糕,那么这个雪糕就是贵州小朋友一天的零花钱了。如果你是那位贵州的小朋友,是不是有一种去打劫上海小朋友的冲动?而这差不多就是咱们的实际情况。从实际统计数据还可以看出,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市基本都在沿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多是内陆省市,这就是平均数掩盖下的真相。如果你有幸在白天坐火车由南往北或由东往西横穿中国大陆,你就能深切地体会到地域差异了。而那些老外到中国来,往往只是在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转一圈,就得出“中国人有钱”的结论,实在是严重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没有深入调查研究所导致的。

上面我们从城乡和地域两个视角来看我国的收入差距,而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7,将要超过0.5的警戒线了,在国际上似乎只有俄罗斯、巴西、南非等国家可以和我们拼一下,与这些国家为伍应该不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吧。

那么依据收入情况,我们也可以把社会上的各类人员分成几个阶层。那些富裕阶层主要有部分私营企业主、一些金融机构、房地产开发公司等行业的从业人员,以及一些外国驻华机构中方雇员、各种成功“炒家”、垄断行业从业人员、某些紧缺人才、有特殊专业技术的人员等;而最贫困阶层主要有部分下岗失业的工人和失地无地的农民等。显然,前者从数量上来说,仅仅只是一小部分而已。

根据比较靠谱的统计,目前20%的人拥有80%的银行存款,不足5%的富人拥有全国居民存款总额的约50%。有学者估计,在我国城镇居民拥有的金融资产中(不等于存款),20%富有的居民拥有其中的66%,而20%低收入者只拥有1.3%,相差50倍以上。根据法国百富勒公司以人均2.5万~3万元、家庭年均收入7.5万~10万元为标准,认为中国内地当前中产阶级约占总人口的13.5%。如果你的收入在这个范围内,那么我要恭喜你了,你已经比至少70%的中国人要富有了!

在对收入分配作了上述分析以后,你以后就不应该再被平均数搞迷糊了。这里可以引申出经济学上关于收入分配的一个基本概念,那就是偏态分布。也就是说一个群体的收入分布状况往往不是对称的,并不是简单地在平均数周围均匀分布,而是有偏的,而且往往是右偏的。我知道大家不喜欢数学曲线,简单地说,这样的收入分布会导致一个必然的结果,即大部分人的收入水平会在平均值以下,而如果联系到中国目前的状况,我们完全有理由在“大部分”前面加个“绝”字。用再通俗一点的话表达就是:如果100个人中有99个穷光蛋和1个亿万富翁,那么一平均,人人都是百万富翁。这下你该明白中国目前的平均数是一个多么无聊的指标了吧。

那么到底是不是应该完全消灭收入差距才好呢?我知道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冲动,但是我要说,一定的收入差距是有好处的,这也是被许多国家的许多案例所证实的,也有着其内在的经济学逻辑。其一就是很多人所知道的只有收入拉开差距,才有示范作用,激发大家的积极性,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它会告诉你:你看,人家好好干活、天天向上就能吃香的喝辣的,你要是好好干也能这样。在这种“模范”作用的带动下,其他人甩开膀子去干活,为我们的GDP添砖加瓦。而另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逻辑是这样的:假设有2000元,两个人来分。如果每人1000元,他们可能生活得差不多,偶尔下下馆子,一个月下来每人省下来100元,这200元钱就可以变成储蓄,进而由银行贷款给企业变为资本,用于改善设备、扩大厂房。但是如果分给甲1500元,乙500元,那么显然乙的生活就会很艰难了,天天在家啃窝头,也没什么储蓄,但还是活下来了。而甲就要奢侈一点了,经常下馆子,一个月花了1100元,储蓄了400元,他们两个总共就能有400元储蓄变成了资本,也就是说资本的积累增加了一倍,这样就会促进经济发展。

据此我们也可引出经济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边际消费倾向,即收入增加1元钱后所增加的消费量。在这里甲多得到了500元,但是只多消费了200元,这个在经济学上叫做边际消费倾向为0.4,一般情况下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都是小于1的,而且一般是随着收入的增加递减的,比如像盖茨这样的人,增加或减少1亿的收入对他的消费几乎是不会产生什么影响的。

当然收入差距也有非常不利的影响,特别是过高的收入差距。比如说现在国家出台政策要扩大内需,提振消费,渡过经济危机、出口疲软的困难时期。但是内需从哪里来?那些大量的储蓄会自动变成消费吗?答案是不会。按说需求在经济学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因为很多情况下分析经济学现象都要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入手。但是“需求”这个词似乎不太确切,我还想在地中海买个小岛呢,但是这是毫无意义的;经济学上真正有意义的是“有效需求”,所谓有效需求,就是那些有购买能力的需求。那么为什么我们在扩大内需的时候会碰到有效需求不足的麻烦呢?

很多人所说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自然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因为咱们中国人向来有一个非常优秀的传统,那就是未雨绸缪。虽然现在生活还过得去,还得考虑老了以后怎么办、失业了怎么办、生病了怎么办、孩子上学怎么办、给孩子买房结婚时怎么办,诸如此类要说咱中国的父母实在是全天下最积极的劳模,不仅考虑到了自己的养老,还顺带把孩子的所有事情都考虑了:咱们苦点累点没关系,孩子们,你们就等着享福吧!在这种社会心理背景和目前的社会保障不完善的情况下,很多人自然要看紧自己的钱袋子。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巨大差距。社会上的一小部分富人,现在是洋鬼子有的东西他有了,甚至洋鬼子没有的东西他也有了,他缺什么啊?实在是不缺。而那些占人口比重不是很高的中产阶级,对于日常的消费品也不缺,他们向往的只是那些富人的奢侈品而已。而广大工薪阶层和穷人,确实是缺很多东西的,但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形成不了有效需求,这就是内需难以启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在这里讲一个关于饺子的故事。假设有13个人(代表目前的总人口),其中有4个人(代表生产工业产品的劳动力)在努力包饺子,他们除了要养活自己还要抚养赡养另外5个人。饺子做出来了,但是马上有9个人(代表广大工薪阶层和一般农民)出来说,我们吃不起饺子,我们只要喝汤就行,剩下4个人里面的1个(代表富人)说,我不想吃饺子,我要吃美国的汉堡(消费奢侈品和进口品),所以只有剩下的3个人为这些饺子买单了。想想看,生产的人比消费的人还多,怎能卖得出去?所以只好出口了。但现在出口出现问题了,那么多饺子你再怎么提振消费也吃不完啊!

可见,收入分配问题不止是一个关于“和谐社会”的政治问题,还是一个严重的经济问题。

通过以上分析,我相信已经能够解答中国人到底有没有钱这个疑问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现在不是谈论有没有钱的时候,而是努力赚钱的时候,我们才刚上路哎。归根结底,衡量一个国家的民众有没有钱的标准,不是这个国家的政府有多少外汇储备,不是这个国家的政府有多少财政收入,不是这个国家的企业收购了多少海外资产,更不是这个国家的奢侈品消费能力有多强。要想知道中国人有没有钱,你只需要去问问:城里人是否买得起房?农村人是否生得起病?工薪阶层是不是吃得起猪肉?仅此而已。

第四章 中小企业的融资与地下金融

在开始我们这一章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融资。所谓融资就是资金融通,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有钱但不急需用的人手头上的钱集中给某些需要用钱但是手头缺钱的人使用。对于咱们大部分老百姓来说,需要通过“融资”解决的问题实在不多,通常可能是在买房、结婚、生病等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想起来去借钱,平时还是不太喜欢求人支援的,这也是由我国特定的文化背景决定的。

但是,对于企业却不一样,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可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作为一个企业不可能时刻准备着大量的足够的现金来预备进行这样的支付,因为企业的目的就是赚钱,把这么多钱闲置在那儿是一个极大的浪费,钱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创造价值,所以作为一个有效率的企业,很少会这么做。因此,当某个企业需要资金时,往往就会通过某种手段去融资,以保证企业的运作。对于那些大型企业、集团而言,融资的难度相对来讲就不是很大了,因为他们就像那些航空母舰,即使出现一些问题,一时半会儿也沉不了,信誉和稳定性都相对较好,所以风险就比较低,很多金融机构都乐意为其提供资金,对某些财务状况非常好的企业,银行们甚至相互之间掐架争着要给他们资金:大哥,您行行好,就借我们的钱吧,我们质优价廉,童叟无欺。但是,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小企业可就没这么好的待遇了。那么,中小企业的融资为什么会出问题呢?这还得从其本身谈起。

中小企业的概念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大企业而言的。中小企业一般是那些规模较小或处于创业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具体来说就是那些没有较大规模、企业人数不多的企业,或尚处于向较大规模方向发展的企业。这些好像是废话,那么简单点说,那就是现在大学生找工作,如果你问一个人:您工作找哪儿了?如果对方一低头,满脸羞愧地报出一个你没什么印象的企业的名字,那几乎就是所谓的中小企业了。可见,中小企业是连“和白菜一个价的大学生”都比较鄙视的这么一个企业群体。

但是中小企业虽然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在数量上却是占据了绝对的优势,这也难怪,好不容易凑点钱注册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哪有那么容易,就凑合着过吧。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312.6万个企业法人中(不包括乡镇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000人以下的中小企业占99.4%,50人以下的小企业占82.1%;中小企业上交的税收占全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3%,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小链接1:以浙江为例,浙江国土面积排全国第25位,人均耕地排26位,而GDP排第4位,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排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企业法人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全国第3位;2004年浙江省个体私营企业就业673.4万人,总量居全国第一;在全部工业中,国有企业仅占9.6%,非国有占90.4%。温州市民企占全市企业数的98.8%,产值占全市产值的96.7%,中小企业占93.6%,上缴税收占全市的70%,外贸出口占95%,就业占全市的80%。小链接2:从深圳市的情况看,中小企业已经支撑起经济的半壁江山。中小企业数占企业总数的99%,主要分布在工业、商贸、旅游及服务业等行业。中小企业对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的贡献超过50%,实现销售收入占62%,利税占51%,加工贸易出口额占88%。

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型企业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这里你可能要问了,这都是什么意思啊?所谓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就是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力的数量相对比较多,比如纺织、服务等行业;而资本密集型企业则使用的资本数量相对比较多,比如钢铁、石化、汽车等行业。所以,中小企业在安置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在中小企业比较密集的地方,比如浙江、广东、江苏等,税收达到了当地财政总收入的60%以上,正是它们勤勤恳恳地养活了咱们广大的公务员同志。中小企业不仅解决了很多就业问题,减少了国家的社会保障支出,同时还贡献了大量的税收,正所谓一举多得。但是,中小企业的生活却很不好过,尤其是当它要进行融资的时候。

确实,中小企业和那些大型企业很不一样,大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往往是分离的,就是企业的老板——董事们较少参加企业的管理,而是让经理们具体负责。而中小企业可没分得那么清楚,我们对这些企业主有一个生动具体的称呼——“老板”,反正这个企业是他的,实际上具体管事的也是他,就是自己对自己负责,老子说了算。所以这就对所有者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企业的成败往往很大程度上看“老板”行不行,很少有外来的经理人发挥的空间。同时呢,这样的企业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家族背景关系。你想,本人好不容易草创了一个企业,虽然说手底下人不多吧,要我一个人管着几十上百号人也会累得够呛,精力实在是有限啊。从外面找人来管吧又不放心,不过刚巧,咱七大姑八大姨都闲着没事干呢,把他们拉进来一起干,有钱大家一起赚,本人也放心,岂不一举两得?但是这样一种结构在管理上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比如说,小舅子在企业里犯了错误,本来想按规定“修理修理”的,无奈晚上“枕边风”甚为强劲,最后往往也就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最后,多数中小企业内部的管理职能没有进行专业的分工,往往出现一人身兼多职的情况,经常出现左手管右手的“黑色幽默”。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中小企业是比较“不规范”的。

除了上述的在产权和管理上的问题,中小企业在我国所处的政策环境也比较差,较少被考虑到,好像没娘的孩子被有意无意地忽略。此外产品层次低和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管理者的学历、知识结构普遍较低等因素也使中小企业的风险看起来相当的大,而实际统计数据显示似乎也确实如此。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中小企业的信用度较低。以青岛市为例,63.7%的企业根本未参加任何资信评估,而参加者的信用等级也普遍较低,被评为AA级及以上的企业只有3.3%。所谓的信用评级就是由专门机构对企业的信用状况作出评价,给出不同的信用等级,按信用从高到低分别为:AAA级、AA级、A级、BBB级……可怜的是,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常持过分审慎的态度,即使你获得了AA级或以上,贷款时银行也不太认可,本来可以享受的一些优惠条件也无法落实,可以说是备受歧视。

本来担保和抵押是一个比较好的融资手段,但是一些效益好的企业既不愿给别人作担保,也不愿请别人为自己担保;效益一般的呢,又不符合银行的担保条件,中小企业之间相互担保,常常是一家出了问题就连累一批企业,像赤壁中的曹操军,最后谁也逃不掉,比较惨烈。而且中小企业规模小,可抵押物少,抵押物折扣率高,资产评估手续繁琐,成本高。

此外,中小企业的融资形式也比较单一,融资渠道比较狭窄。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形式基本仍固守在传统的借贷手段上,对现代的融资方式比较陌生,想想也可以理解,因为很多中小企业主本身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要他们能“与时俱进”,大胆熟练地使用现代的融资手段实在是比较勉强,那是相当典型的吃了没文化的亏啊。

我国中小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难度很大,筹集的资金相当有限,银行的信用贷款仍是中小企业的主要渠道,占60%以上的比重。而且,我们前面说了,对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型企业”来说,银行融资也是很难的,因为信用不够。但是活人哪能让尿憋死,人总是会有办法的,那就是通过民间借贷来融资。既然我手头上钱不够,那就找亲戚朋友借一点,甚至入伙大家一起干,总之不管怎么说,看在各种“面子”上怎么也得拉兄弟一把,我可以支付比银行存款高得多的利息,这样大家也算是“双赢”。虽然说这种借款风险比存银行高得多,但是利息也高很多,不承担风险哪有高收益啊!金钱的逻辑就是往那些高收益的地方跑。资本论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对浙江中小企业近几年的民间借款利率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个结论,贷款期限半年以下的年利率基本上在12%左右,而3~5年的长期借款的年利率在15%左右,这样的利率相对于银行存款利率的诱惑力不是一般的高。但是这么高的利率水平对中小企业的压力是非常大的,简单地计算一下你就能理解了。比如企业的利润率为5%(其实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利润率根本达不到这个水平),如果企业一半的资金是以10%的利率借来的话,那么这个企业的利润正好够付利息的,这一年基本上算是白忙活了。

如果你有机会去问问那些中小企业的企业家们,什么是他们现在最需要的?估计90%的企业给出的答案当中排在最重要位置的就是融资。而在今天经济危机的背景之下,融资难更是让不少的企业资金吃紧、雪上加霜。我们应该也看到了很多这方面的新闻,不少企业正在因为自己的资金周转不灵、借贷无门而不得不倒闭。小链接3:2008年7月中旬,浙江颇有名气的金屋集团老板张正健突然失踪,这让众多聚集在金屋集团总部门口讨债的人们情绪激动,张正健失踪的原因被推测为躲避高利贷。根据当地政府公布的数据,金屋集团涉及欠款大约为17亿多,其中14亿为民间借贷,本金为8亿,利息为6亿。从2007年至今,浙江民企老板突然失踪的新闻并不新鲜,大多是因为它们欠下了上亿的高额债务。2007年11月,浙江宝兴汽车销售有限公司创始人叶荣突然下落不明,传闻欠债近5亿元。2007年8月,浙江义乌招牌餐饮店一番餐饮老板朱世南突然失踪,据传当事人欠款约3亿。2008年5月,台州飞跃集团资金链断裂,创始人邱继宝向政府提出破产申请。众多中小企业倒在了断裂的资金链下,在外部环境困难重重的背景下,如何解决融资这个难题正前所未有地凸显出来。

上面例子中的飞跃集团本身是很不错的,资金链也没有什么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担保上了。它牛气烘烘地去为另外一个集团做担保了,不料那个集团出了问题,它的担保就连带出问题了,然后就是信用等级的急剧下降,接着就是银行切断资金来源。所以不能叫企业死就死了,死了活该,它一死,和它关联的企业就要被拖进去,这个危机就要蔓延开来,这就真的“无穷匮也”了,大家明白为什么美国这么一个崇尚自由市场的国家不让某些企业随便倒闭的原因了吧。那么怎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呢?

一是在证券市场里面专门设立中小板,这个我们已经开始了,但是能够从里面筹措资金的中小企业还只是一小部分,因为它设了较多的门槛。另一个办法就是由政府向专业的中小企业贷款机构提供补助。比如向中小企业贷了一百笔款,坏掉了一笔,可能一般的贷款机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想干下去了,但是政府说那笔坏掉的贷款我来补贴,你还要继续为国家发光发热干下去。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府的投入不够,经济不景气,政府也没余粮啊!

还有其他的办法,就是在一个行业里面,在行业组织的协调下进行企业之间有规则的资金拆借。在行业里面大家都知根知底,你个人信用怎么样,企业经营状况怎么样,大家都清清楚楚,想忽悠还是比较困难的,于是就可以规范。比如大家约定10%的利率进行项目之间的拆借,来解决短期资金缺口,这样就避免了企业到地下钱庄去借钱,去借高利贷。

信用互保也是一种方式,比如一个行业成立了一个信用组合,里面有10家企业,每家拿出10万元钱,这样就有100万了,然后拿这100万到银行做担保,要银行贷款给企业,任何一家企业提出贷款,都是以这100万做担保。实际上同样的信用状况下,通过联保企业可获得的贷款资金额度放大了10倍。

最后还有一种可以探索的就是中小企业联合债券。单个的中小企业很难发行公司债券,比如说你需要2000万资金,但是为这区区2000万发行公司债券成本可能就要几百万,那还怎么玩得转?所以一个行业里面或者某一个相关产业链行业的中小企业可以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信用共同体,联合发行公司债券,以解决长期资金融通的问题。

总之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很多企业都已在一条船上了,要渡过危机,解决中小企业短期资金融通的困难最关键的是相互帮助进行自救,所谓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全要靠我们自己。

上面谈到了民间融资对中小企业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资金来源,而从民间融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依稀发现一个隐约的庞然大物——地下金融。下面就和大家简单聊一下地下金融的情况,权当消遣,大家完全可以沏一壶茶,悠闲地听下面的故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经济逐步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以民间借贷、地下钱庄、“标会”等形式的地下金融活动在沿海发达地区日趋活跃,并且从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次发达及落后地区发展。这种现象被人称为:地下金融。说起这个词,恐怕很多人脑海中出现的印象会是:在灯火忽明忽暗的地下室,一帮类似黑社会性质的人提着装满现金的密码箱偷偷地干某种见不得人的勾当……其实,实际情况与此还是有很大出入的。所谓的“地下”,倒不是说这种活动发生在地下,而是说明这些活动包括非法行为、缺乏纳税义务、没有统计在官方报表之中、在官方的监督之外等。而且地下金融往往与黑社会有着某些联系,这也可以理解,任何活动想要长期发展都得有一个“规范”之类的东西,既然对“地下”的东西没有政府这个最大的权力机构来规范,那么退而求其次,找某些有“信誉”、有“规矩”的黑社会来规范也就顺理成章了。

2005年末的统计结果显示,仅温州的民间金融规模大约有400亿~420亿元;花旗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估计:在2004年5~10月期间,银行居民存款流失额在9000亿左右,这些资金都用于自己投资或民间融资。地下金融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了便利的渠道,对地方民营企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地下金融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严重。2003年5月,福建福安25亿元民间标会崩盘,标会影响了当地80%的家庭;内地每年有120亿港币通过“地下保单”流入香港保险市场,占据了香港寿险市场1/3的份额、内地个人寿险收入的1/10,给我国境内保险公司带来了严重的冲击;2004年调查显示广东省29个县的农户购买地下六合彩的资金高达33.3亿元,估计流失金额为13.3亿元,平均每个农户损失300多元……

蓬勃发展的地下金融,不但反映了国人财富的增长,还反映出了人们蠢蠢欲动的急切的暴富心理,再次证明了马克思所说的资本天然的逐利性。

由于地下金融的形式很多,这里咱们篇幅有限,所以只选取存贷型的地下钱庄来和大家相对详细地聊聊。

存贷型的地下钱庄经营范围相当有限,只有存款和贷款业务,有些地下钱庄甚至只有贷款业务(放贷资金为自有资金),这也说明这个钱庄的老板是个阔佬,他自己的钱放贷都放不完,你说牛不牛?

一般这种钱庄存款和放贷都采取现金方式,没有转账业务也没有票据业务,可谓是“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吸收存款的对象往往是本地村民或市民,通过亲友关系介绍招揽存款。一些地下钱庄形成一定规模后,会享誉当地,也能吸引一些人主动上门存款,可见招牌的重要性啊!放贷的对象集中于业务根基不深、可抵押财产有限的中小私营企业主,或是生活中因疾病、婚丧嫁娶等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村民或市民。

无论是存款还是贷款,都是高利息,甚至数倍于银行利率。借贷双方彼此比较了解,放贷也没有什么担保,以口头承诺为主,或者只需要一种简单的借条,往往没有成文的贷款契约。存款时,钱庄一般会向存款人开一个存款凭证。

不过它们的寿命往往不会很长,或被取缔或因为贷款收不回来、无力支付存款利息而陷入困境,这充分说明银行不是什么人都能开的。总体看来,存贷型地下钱庄业务简单,甚至没有任何金融知识的老大妈也能操作,正所谓简单明了,老少皆宜。小链接4:何某是浙江余姚市的一名农妇。2003年9月到2005年2月的一年半时间内,她以2%~5%不等的高利率为诱饵,吸引附近村民的资金来她所办的“银行”存款,累计存款超过290万。同时,她又将村民的钱以10%的高利率借给需要资金急用的亲戚朋友或本乡村民,靠存贷差从中获利20余万元。何某的妹妹是个赌徒,她见姐姐手上有钱了,开始向姐姐借钱赌博,何某陆续把150万元借给她。2005年2月,何某妹妹因赌博被判刑,其所借100余万赌资无法归还。由此何某资金链断裂,许多地下钱庄储户的到期存款无法归还,高额利息无法兑现,只得向公安机关报案。

信用是金融业的本质,而地下钱庄符合这个规律,因为它的基础在于血缘、亲缘和地缘关系,它的存款和贷款都是靠我们特定的民间信用为交易基础的,它们能长期存在正是因为它们的信用基础。它们能吸收存款首先是因为有较高的利率,但是储户除了考虑收益之外,还要考虑风险。而正是因为有各种民间关系存在,才使得他们比较放心地把钱交给地下钱庄,因为大伙儿基本生活在一个圈子里面,如果他“乱来”的话,以后也就很难在这个圈子里面混下去了,这也是地下钱庄一旦出现问题,其主人马上“跑路”的重要原因之一,除了怕报复,更关键的是怕碰到熟人。

地下钱庄的客户群体相对固定,有较强的地缘性,跨地区的比较少见,即使在一个地区开设多家“分行”的也很少见。它们对存款对象一般没有地域限制:反正你把钱交给我,我可不管你是哪个庙的;但对放贷对象却有严格的地域限制,要求对贷款人的情况很熟悉,容易控制风险。你看,其运作是不是相当的“科学”?

此外,它们还提供“个性化服务”,利率可以商量,借贷金额也可以商量,可以分次贷款也可以一次贷款,总之一句话:大家都是自己人,万事好商量。在无法获得正规银行金融服务的对象中间,它们满足了那些人的需求,这就是它们的“群众基础”。这充分说明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规律:有需求就会有供给。

第二部分 股票的逻辑

第五章 股市是怎样炼成的?

从这一部分起,咱们就来聊聊股市里的那些事儿。股市嘛,就是股票交易的市场,本质上似乎跟菜市场也没什么区别,只不过是里面买卖的东西有点特殊——股票,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菜市场里往往是污水横流,鱼腥味连绵不绝,而证券交易所则是窗明几净,看着像是高级场所,仅此而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股票这个话题逐渐热门起来,一夜之间也蹦出来许多所谓的股市的专家,指指点点,好不热闹。久而久之,连菜市场卖菜的大妈也与时俱进,对这个“新鲜”事物有了兴趣。

其实呢,虽然有很多人对这个玩意儿有兴趣,不过大家都没系统地了解过有关股票的一些基本概念,所以,在这里先普及一下股票的基础知识,我认为很有必要。

股票到底是什么?股票是股份证书的简称,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简单地说,股票代表对一个公司的所有权,比如一个公司一共发行了1000股股票,你买了1股,这个公司的千分之一就是你的。股票具有稳定性,是一种没有期限的长期投资,比如你买了1股中石油的股票,现在中石油的股价是20元一股,只要中石油还在,你如果想拿着这个股票向中石油换20元钱,那是不行的,你只能在股票市场卖给那些需要中石油股票的人。

股票是有风险的,企业可能倒闭,股价也可能“飞流直下三千尺”,我相信只要在去年混过股市的难兄难弟们都会对此有深刻的认识。那么买了股票后有什么权利呢?股票的持有者就是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他有权或通过其代理人出席股东大会、选举董事会并参与公司的经营决策。股东权力的大小,取决于占有股票的多少。当然啦,咱们普通老百姓买的股票数量相对比较少,被那个很大的分母除后就变得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前面的那些权利就不可能接触到了。

股票按股东权力分,一般可以分为普通股和优先股。所谓普通股就是普通的股票啦,你可能会说了,这不是废话嘛!一般我们买卖的股票就是普通股,有普通自然就会有特殊,优先股就是有那么点特殊。如果分派股息,优先股的股东就有优先领取的权力。另外,如果你比较点儿背,买的股票的那家公司破产倒闭或解散了,公司将所拥有的那些“破铜烂铁”能卖的卖,所欠的钱该还的还,总之把那些烂账都搞定后如果还有剩下的,就应该分给股东们,而优先股的股东就可以优先获得分配。

那么为什么会有股票呢?股票有好处呗。对发行股票的公司来说,它可以获得大量的资金,是一种筹资的手段,前面我们讲到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其中一点就是因为它发行股票较难。当然啦,上市以后这个企业的知名度也会提高,“上市公司”这个称呼是不是很牛气?对那些买股票的人而言,这又多了个投资理财的手段,能通过股票赚点钱当然是好事,给那些愿意承担一些风险的人提供了比银行利息高很多的收益。何况股票还为那些退休的大爷大娘提供了某种消遣的手段呢!

大家可能往往会忽略,股票其实有很多种价格。股票的面值,是股份公司在所发行的股票票面上标明的票面金额,它以元/股为单位,其作用是用来表明每一张股票所包含的资本数额。在我国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流通的股票的面值均为壹元,即每股一元。股票的发行价格是股票首次上市发行时的价格;而股票的市价,是指股票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达成的成交价,通常所指的股票价格就是指这个价格。当股票进入流通市场后,股票的面值和发行价就与股票的市价没有什么关系了。股民爱将股价炒到多高,它就有多高,真正的“只有想不到,没有办不到”,“人有多大胆,股市就有多大产”。

如果上市公司辛辛苦苦干了一阵子有了盈利,那么股东就可能会有股息和红利。这里之所以要加“可能”是因为咱们的股市实在是很特别,股息和红利似乎是比较难得。那些所谓的上市公司几年不发股息和红利的也不在少数,所以如果哪天你买的股票有了这两项收入,实在是祖坟上冒了青烟了,千万记得去拜拜。上市公司发放股息红利的形式一般采用股票红利和现金红利两种,即统称所说的送红股和派现金。

聊完了股票,咱们就来聊聊股市。股票市场也称为二级市场或次级市场,是股票发行和流通的地方,是对已发行的股票进行买卖和转让的场所。股票的交易都是通过股票市场来实现的。一般地,股票市场可以分为一、二级,一级市场也称为股票发行市场,二级市场也称为股票交易市场,一般我们所说的股市就是股票的二级市场。

我们已经说过,股票是一种有价证券。为什么前面要加“一种”呢?那是因为有价证券除股票外,还包括国家债券、公司债券、不动产抵押债券等。因此,股票交易只是有价证券交易的一个组成部分,股票市场也只是多种有价证券市场中的一种。目前,很少有单一的股票市场,所谓股票市场不过是证券市场中专门买卖股票的地方。可见,你看着很僵化的定义其实往往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内在的含义。

通过股票的一级市场,普通投资者手中的钱流向了急需资金的企业;而通过股票的二级市场,需要获得现金的人可以卖出股票,而想对股票进行投资或投机的人可以买到所需要的股票。天南海北、形形色色的人在他们认为“值”的时候买股票,在他们认为“不值”的时候卖股票,所有的力量相互较量最终决定了股票的价格,在这个价格上,想卖出和想买进的股票相同,即经济学上所谓的均衡。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点,所谓的卖的多买的少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卖的数量和买的数量总是相等的,在某个价格上有多少股票在卖肯定就有多少股票在被人买,那些卖的人即所谓的“空头”,买的人即所谓的“多头”。股票市场就是一大群人的游戏场,在这个游戏里只有那些判断最准确、心态最成熟、最能洞察人心、洞察经济规律的人才能成为最终的赢家,而这些都需要我们普通人不断地学习和锻炼才能达到。所以说,股市不好玩,如果你没有上述的条件,出来混,迟早是要交学费的!

我们一般谈到的股市大多就是二级市场,下面我们就具体来谈谈二级市场。二级市场是已经发行的股票按时价进行转手、买卖和流通的市场,它包括交易所市场和场外交易市场两部分。二级市场的存在是相当重要的,如果没有二级市场,你作为企业的老板想发行股票让别人来买是相当困难的,这个对你的忽悠能力要求太高。发行股票相对于发行债券的一大好处就是不用担心还本,顶多如果业绩好就发发红利、股息之类的,之所以在这种“不退不换”的霸王条款下还有很多人对其趋之若鹜,主要就是因为有二级市场的存在,股票持有者可以随时卖给下家,这就是教科书上常说的“使长期投资短期化”。而且人的通病之一就是盲目自大,很多人相信自己可以通过“低价买、高价卖”的方式从傻瓜那儿赚钱,于是很多人都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于是股市里的傻瓜就越来越多了。股市市场上的价格是很多人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经济动向的晴雨表,它能灵敏地反映资金的供求状况、市场供求、行业前景、政治形势等的变化,而许多宏观调控手段(财政、货币政策)也被很多人当做各种“利空”或“利好”的消息。扩张性的政策比如降低利率(扩大货币供给)常常被看做“利好”消息,因为利率降低说明投资其他产品,比如债券,收益比较低,这会促使一部分资金流进股市从而拉升股价。

股票在市场里到底是怎么交易的呢?可能很多人对此还比较糊涂。一般说来按决定价格方式的不同,股票交易方式可以分为议价买卖和竞价买卖。议价买卖就是想买的人与想卖的人一对一地谈,通过讨价还价达成买卖交易,其实也跟买菜差不多,一般是场外市场交易。竞价买卖是指买卖双方都拥有由若干人组成的群体,双方公开进行双向竞争的交易,所以交易不仅存在买卖双方出价和还价的竞争,而且存在买者群体和卖者群体内部的竞争,最后在买方出价最高者和卖方要价最低者之间成交,这种交易方式比较公平,产生的价格也相对比较合理。

而按照达成交易的方式不同,也可以分为直接交易和间接交易。直接交易就是买卖双方直接洽谈,股票也由买卖双方自行清算交割,整个交易过程不涉及任何中介,所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场外交易绝大部分是直接交易。间接交易是双方不直接见面和联系,而委托中介人进行股票买卖的交易方式,证券交易所中的经纪人就是这个中介人,当然你是要交佣金的。咱们一般人所涉及的股票交易就是竞价买卖、间接交易。

前面咱们说过,股票只是有价证券的一种,这些有价证券进行交易的实体场所就是证券交易所。我国的证券交易所有两个,分别在上海和深圳,人称“上交所”、“深交所”。

上海证券交易所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证券交易中心,成立于1990年11月26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是老二,于1991年7月正式营业。目前,这两个交易所上市的证券品种有股票(A股和B股)、国债、企业债券、权证、基金等。有人可能要问了,A股、B股到底是什么意思呢?确实,它们在媒体上出现的次数很多,却很少有人知道是什么意思,对此很多人是比较郁闷的,感觉自己“OUT”了。简单地说,A股是用人民币计价的且在我国境内上市的,向中国公民发行,让我国的老百姓进行买卖交易的股票;而B股虽然也是在我国境内上市的,但它是以美元、港元计价,面向老外发行的股票。

股市中交易的股票有很多,同一天,有的股票跌了,有的股票涨了,那么我们怎么来衡量整个股市到底跌了还是涨了呢?这个衡量指标就是股票指数,它和物价指数有点类似,实际上股票指数就是股票的价格指数。

要搞出这么个指数是很不容易的,世界上最早的股票指数是由查尔斯·道发明的,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道·琼斯指数,估计很多人都听说过。要计算股票指数,首先要确定一个基础,比如某年某月的股价水平,把这个基期的股票价格水平作为100;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股票,比如中石油之类的,然后通过数学上的加权平均、算术平均之类的方法,算出能代表这些股票价格的一个“综合价格”。比如算出来股价指数是200点,就说明与基期的时候相比,整体股票价格水平上涨了一倍。如果你不了解加权平均、算术平均是什么玩意儿,那也没什么关系,这对咱们似乎也没什么大的影响。世界上非常有名的股票指数有下面这几个:

历史最悠久的自然是道·琼斯指数,现在道·琼斯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共分为四组。第一组是工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它由30种有代表性的大工商业公司的股票组成,且随经济变化而发展,大致反映了各个时期美国整个工商业股票的价格水平;第二组是运输业股票价格指数,包括20种有代表性的运输业公司的股票,即8家铁路运输公司、8家航空公司和4家公路货运公司;第三组是公用事业股票价格平均指数,由代表美国公用事业的15家煤气公司和电力公司的股票所组成;第四组是平均价格综合指数,它是综合前三组指数而得出的。一般引用最大的是第一组——工业股票价格指数。

除了道·琼斯指数外,标准普尔指数、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指数在美国也很有影响,日本也有日经道·琼斯股票指数。但是跟我们息息相关的肯定是咱们的国货,下面就谈谈咱们国家的股票指数。

香港恒生指数是香港股票市场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指数。“恒生”这个名字不错,让人想到“恒升”,一直升,愿望是好的,不过不符合实际。其实它是由香港恒生银行于1969年11月24日开始发表的,包括香港这么多上市公司中挑选出来的33家有代表性且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股票,及香港的各个行业,并占香港股票市值的一半以上,它是以1964年7月31日为基期的。

上证指数是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股票指数,1990年12月19日正式发布,该指数包括了所有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股票。这个指数计算时,权数是上市公司的总股本,但是因为我国比较特殊,“初级阶段”嘛,股票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所以能流通(就是能交易)的和总股本不一致,所以只要是总股本较大的股票对指数的影响就大。那么一些机构大户只要买卖一部分流通股就能通过那个庞大的总股本大大影响指数,颇有点“四两拨千斤”的妙处,所以可能会使股票指数与大部分股票的涨跌相背离,所以大家看上证指数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不过我一直不明白当时怎么就弄了这么个残次品指数来忽悠老百姓。

深圳综合股票指数,即所谓的“深综指”,它是由深圳证券交易所编制的,以1991年4月3日为基期,它的编制方法和上证指数基本一致,同样是个次品。犯一个错并不难,难的是一直犯错,但是看看这两个指数,我国毕竟人才辈出,完美地做出了这个高难度动作,真是可惊可叹。在前些年,由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股票交易不如上交所活跃,就改变了股票指数的编制方法,采用成分股指数,其中只有40只股票入选并于1995年5月开始发布,即所谓的“深成指”。

说到这儿,明白人应该就能看出来股票指数就是投资组合市值的正比例函数,其涨跌幅度是这一投资组合的收益率。俗话说牛赚熊赔,就是说牛市中股民盈利,熊市中股民赔钱。但是我很遗憾地告诉各位,这句话是不够准确的,说句泼凉水的话吧,即使在牛市中,如果把咱们大部分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未必就能盈利,且听我慢慢道来:

如果一个牛市是可逆转的,股民只赔不赚!比如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股指加速上涨,2007年一举攻破6000点大关,但是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又跌破2000点,“一夜回到解放前”。所以,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所有的牛市都是要逆转的,虽然从长期来看,股指是震荡走高的,但是几乎所有的股民持有股票的时间都不可能这么长。当从大牛市的开始,比如2000点,冲到了6000点,又回到2000点,对于个别股民而言可能有赚有赔,相互之间转移了财富而已。但是对于股民群体而言,不但无所得还有所失。因为你要知道咱们国家搞股市不是搞慈善,你是要交税和交手续费的。

其次,牛市中股民要为配股与新股的发行付出额外的代价。因为配股和新股的发行是参照二级市场的价格进行的,二级市场上股价越高,发行价就越高。高价的时候买了新股,到指数跌回的时候,就相当于所谓的“套牢”了。只不过二级市场上的套牢只是股民之间资金的转手而已,你套牢了就肯定有人赚了;而一级市场的这种套牢资金就流向了上市公司,这对股民整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损失。比如青岛啤酒发行,每股成本价约12.8元,但其净资产只有2元,也就是说股民花12.8元只买了2元的净资产,股民的投资收益率还不如国库券呢。

即使是大牛市,股民也不一定就盈利,特别是我国的股民。因为我国股民实在太过灵活机动了,是真正的“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股民手里的股票进进出出好不快活。在西方一些较成熟的股市,年换手率一般只有30%左右,交易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但是我国的股民的换手率是百分之几百,流通股给股民创造的税后利润可能都不够交易成本,辛辛苦苦赚的那些“指数”都上缴国家养活公务员和给经纪人发工资了,你说什么叫觉悟?这就是新中国股民的觉悟!

说到这儿,有些想入市的朋友几乎绝望了;但有些自信、生猛的仁兄还会义无反顾地投身股市,因为他们相信,这些对整体股民的分析从来不适用于他们,股市有赔钱的,就肯定有赚钱的,虽然赚钱的只是少数,但他们就是那些少数的人。到底能不能赚钱?你想赚钱,那么让谁赔钱?这似乎只有老天爷才知道了。

说到这儿,我们应该对股市有了基本的认识,下面接着聊下去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基础。但在继续下一章之前我还是先把几个热点的词汇罗列一下,方便读者,利国利民。小链接1:市盈率市盈率是指在一个考察期(通常为12个月的时间)内,股票的价格和每股收益的比例。投资者通常利用该比例值估量某股票的投资价值,或者用该指标在不同公司的股票之间进行比较。市盈率通常用来作为比较不同价格的股票是否被高估或者低估的指标。一般认为,如果一家公司股票的市盈率过高,那么该股票的价格就具有泡沫,价值就被高估。然而,当一家公司成长迅速以及未来的业绩增长被看好时,股票目前的高市盈率就可能准确地估量了该公司的价值。市盈率等于普通股每股市场价格除以普通股每年每股盈利,每股盈利的计算方法是该企业在过去12个月的净收入除以总发行已售出股数。假设某股票的市价为24元,而过去12个月的每股盈利为3元,则市盈率为24/3=8。该股票被视为有8倍的市盈率,即每付出8元可分享1元的盈利。小链接2:全流通我国股市成立时制度比较特殊,一家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中有很大一部分不能流通(即在交易所公开买卖),包括国家股,法人股等,这就是所谓的“股权分置”或“全流通”问题。一般投资者购买的是可以流通的流通股。这就造成了很多问题,比如大股东(一般都是非流通股)并不关心股价的高低(反正不能卖),他们可以做一些对自己有利但对全体股东(公司)不利的事而不必担心股价会跌,比如转移利润、为他人贷款担保,有的大股东甚至将流通股东看做是“提款机”,把流通股东出的钱当成不要成本的“善款”。这极大地影响了股市的正常发展。目前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就是要让所有的股票都可以自由买卖,也就是“全流通”,让股市在制度上走向完善,让其正常发挥作用。另外,如果全流通,则相当于扩大股票的供给,一般情况下会降低股票价格。小链接3:大小非非是指非流通股,即限售股,或叫限售A股。小:即小部分。小非:即小部分禁止上市流通的股票(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比例小于5%,在股改一年后方可流通,一年以后也不是大规模的抛售,而是有限度的抛售一小部分,为的是不对二级市场造成大的冲击)。反之叫大非(限售流通股占总股本5%以上者在股改后两年以上方可流通,因为大非一般都是公司的大股东,战略投资者,一般不会抛)。解禁:由于股改使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即解禁(解除禁止)。“大小非”解禁:增加市场的流通股数,非流通股完全变成了流通股。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后,他们就会抛出来套现,就叫减持。通常来说大小非解禁股价应下跌,因为会增加卖盘打压股价;但假如大小非解禁之后,其解禁的股份不立刻抛出来而且如果市场上的资金非常充裕,则可能不会出现股价的明显下跌。

第六章 股市为何暴涨暴跌?

2006年到2007年,上证指数从1000多点涨到6000多点,股市上涨了5倍。难道是这两年中国经济一路向好,企业效益翻了5倍?我想只要你没嗑药,肯定知道没那回事儿。那么如果企业的效益没有好到股票那么值钱的程度,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股市的这轮暴涨呢?

回顾历史,大家会发现自己被股市玩了。从2001年6月23日开始国有股减持,此后是整整5年的熊市。2001~2005年,上证指数从2247点一路跌到998点。大家一度都认为1300点是到底了,没想到中国股市生动地教育了股民什么叫做“一切皆有可能”,股指击穿1000点,真正的深度套牢。正在大家寻死觅活的时候,中国股市居然突然雄起了,2006~2007年一口气涨了5000多点,真是神奇。

要想知道那轮股市暴涨的原因,我们必须去探究其背后发生了什么。我想首先要考虑的是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

给大家普及一下知识,在国有企业上市的时候,全部股本中的国有股和法人股占51%,是不允许买卖的,其余的49%才可以买卖。为什么呢?因为党说咱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要占主导地位,企业的所有权性质不能发生变化,即国家占绝对控股地位。如果经历过高考,你一定对政治课本的这个知识点不陌生,可见经济和政治真是密不可分啊。而到了2001年6月23日,我国推出了国有股减持计划,为什么呢?

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有个国企改革,有个下岗工人问题。按说改革就改革呗,下岗就下岗呗,谁下岗谁倒霉。但是你可以这么说,政府不能这么说,这些下岗工人为国家辛辛苦苦了大半辈子,常年拿这么低的工资,没什么积蓄,下岗后生病了怎么办?孩子上学怎么办?为了防止他们造反,咱们的政府还是想得很周到的,建立了一个社会保障账户,为他们存上2万亿人民币,如果工人失业下岗,可以先从这里取钱。听着似乎不错,但是这里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钱呢?要知道,政府也拿不出这么多钱啊,俗话说得好,“收成不好,地主家也没余粮啊”。印钞票?这是绝对不行的,咱们前面讲过为什么了。想来想去,就把主意打到上市公司的国有股上了。

把国有股卖了,卖的钱存到这个账户上不就解决了?当然是按市场价来卖的。谁知,消息一出,股价大跌,全国股民都慌了,因为扩大股票供给势必使股价下挫。没办法,扛不住了,证监会在一年以后决定国有股暂停减持。尽管如此,股市还是义无反顾地下跌。你精股民也不傻啊,大家知道国有股最终是要减持的,有这么个定时炸弹埋在那儿谁敢随随便便往里面冲啊?经济学上这个叫预期,所以说预期是相当关键的。所以中国股市从2001年开始就从来没有牛气过,有很多被套者都等得花儿不知谢了多少回了。

到了2005年,中国政府和证监会出台了股权分置改革计划,这个看上去似乎只是重新包装了一个概念而已,但是事实上这次股改的确很吸引人。它一方面给流通股送赠股作补偿,另一方面又对全流通作了一点限制,就是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国有上市公司的国有部分股票暂时还不允许卖出,一年以后才可以慢慢地卖。换句话说,大中型国有企业这些原本不可流通的股票在限售期内是不允许卖的,只能等解禁时间到了分批一点一点往外卖。这一改可谓是皆大欢喜,首先把不可流通的法人股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可流通、可变现,这可了不得,当年一元两元买的,现在卖出去是市场价了,赚大发了,大家唯一做的一件事就是蹲在家里天天按计算器算着自己到底赚了多少钱;国有股高兴,流通股东也愿意。什么叫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就是!

看着政府这么认真,把解禁时间表都弄出来了,还有这么多实惠,那咱们小老百姓还等着干吗?赶紧开工往里面冲吧!这就是所谓的稳定了预期,为股市腾出了足够的上涨空间,提供了暴涨的前提条件。但是仅仅有这种想象空间是不够的,资金进去容易,出来呢?要知道,进入的人都是希望着出来能赚钱的,买进是为了卖出啊!

今天你1000元钱冲进去了,明天2000元钱出来不难;今天10000元进去了,20000元钱出来也不难;但是10亿进去呢?这就比较难办了。所谓“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实在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只有牛人才能自信地这么说,因为大有大的难处。比如你10元买的股票涨到100元了,如果只有几千股,那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有几千万股,你怎么卖出去?谁买啊?最后你可能连50块钱都卖不掉,那就是白搭。那么怎么才能安全出来,落袋为安呢?

除非你买的企业效益实在太好,市盈率比较低,看起来很合理,大家愿意买,不过这基本上不怎么靠谱;或者市场太热情了,太奔放了,像打了针一样,对未来特别踏实特别有底气,相信股价还能涨,敢买。正好中国就碰上了这种情况。那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一片欣欣向荣,又逢2008年的奥运会,太有炒作空间了!

好了,现在什么都有了,那就买呗。可惜的是,很多老百姓还是没看明白,看着股市稍微有点起色,赶紧跑吧!前面被套怕了,每次想跑都没跑成,这次可别错过了,要学习“范跑跑”精神。但是,大资本们看明白了,一些民间资本看明白了,券商资本看明白了,铁血的投机者也看明白了,他们一点点进场,慢慢地在低处接筹码。这些先知先觉者们就是第一股力量。

所谓赶得早不如赶得巧,2005年7月,如果记性好的话,你应该还记得这个关键的时间点,中国启动了汇率改革,扩大了汇率的浮动范围,人民币兑美元比价调整为8.11,于是人民币开始了升值的漫漫征途。于是第二股力量就来了,那就是境外资本、国际热钱。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逻辑,我们前面已经聊过了,这里不再赘述。

境外资本大鳄,那都是些什么人啊,什么事情没经历过?他们太清楚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什么了,赶紧跑到中国来,肯定没错的。外资既可以买中国的房产,还可以买中国的股票,因为那时中国的股市很安全,才1000多点。那时据有关部门统计,明面上的49家QFII(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国内持有的证券资产市值近2000亿元人民币,实际上据不完全统计,有上千亿美元资金从各种渠道流入中国股市。这还是不完全统计,实际上也根本不可能完全统计,天知道到底有多少外资跳进来了!

伴随着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这时中国的股市就开始发烧了,基金开始好卖了,大家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今天你买股票了吗”或者是“今天你买基金了吗”。仅在2006年,新基金发行就有89只,规模将近4000亿,其中过百亿的基金就有7只。这就是第三股力量,而且越发不可收拾。到2007年,基金发行了73只,资金募集规模超过4200亿。

终于,最后一股力量,也是最重要的力量进入了股市,那就是数量庞大的民间储蓄,这个时候全国人民已经彻底疯狂了。前面我们讲过中国银行里面的储蓄规模,足以做到买什么就涨什么,绝不打折扣,那是相当彪悍的。钱是个好东西,看着周围炒股的人,只要是个人,脑子没进水,买了股票就能涨,就能赚钱,一夜之间就冒出无数所谓“最牛股民”。既然他们可以,我为什么不可以?全国人民充分实践了“没有最牛,只有更牛”的理念,赶快买吧,买了就能赚,多买多赚,童叟无欺!股市是江湖,炒股是传销,报表是策略,跟庄是战略。如果这些成为投资者的共识,股市想不疯狂都难。有了钱的要上,没有钱的,借了钱也要上。原来只有7000万人炒股,而到2007年底,在证券公司开户的就有1亿人。中国有13亿人,有1亿人在这个江湖混,平均4个家庭就有一户在炒股,这就是全民炒股的群众运动。

每天有几十万人涌入市场,股票市值由2005年底的33430亿增加到15万亿多,上涨了4.5倍,股市一天的成交量高于以往一个月的成交量、一个月的成交量高于以往一年的成交量,整个市场的股票都在不断转手,虚假信息泛滥、内幕交易盛行。股市真是牛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了。中国政府看到股市太疯狂了,从2006年7月5日到2007年5月15日连续7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大家知道,这是央行货币政策中最严厉的手段了,每上调一次冻结市场资金约2000亿。

但是中国的管理者发现:奇怪了,怎么调一次涨一次?以前的方法不顶用了。中国的股市好像跟政府较上劲了:你调你的,我涨我的。为什么?因为以前股市大涨往往是违规动用银行资金造成的,所以一宏观调控就所向披靡。但是这次股市资金的来源和以前不一样了,货币政策也没辙。不听话是吧?那我就用财政政策,提高证券交易印花税!不信搞不定你!2007年5月30日夜,政府宣布提高印花税率。

这一招实在太过生猛,股市听懂了,明白了政府的决心,暴跌!不跌也不行啊,不跌还不知道你会出来什么更铁腕的手段呢。于是很多人都在骂娘,所有人都不能接受。但是有些人从这里感到了危险,开始想把撤出来的资金转战楼市。他们想既然人民币要升值,那么人民币资产肯定也要升值。在人民币资产中没有比房产更典型、更有前途的投资项目了。资金进入楼市,这个问题更让政府紧张。股市至少是那些还能吃饱饭的人在玩,可楼市关系到民生,那可不得了。于是政府千方百计限制资金大规模进入楼市,出台一系列政策。对那些资本来说真是相当不爽,可谓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怎么办?

资本的本性就是逐利,所谓“无利不起早”,想要暴富,楼市又被“严防死守”,其他投资领域要么不能进,要么不容易出,停下来一拍大腿:得,还是回股市去!于是股市又更加疯狂,前面那些担心出来的股民又后悔了:我傻,我真傻!这次一定不要随便卖了!于是一路往上涨。什么?5000点是顶?这才刚上路呢,10000点起,还不打折。小链接1:各种版本的财富神话也到处流传。据说一位女士拿出2万元钱在几年前买了股票,3年后变成了2000万,她用炒股赚来的钱买了4套别墅。又有人说,一个人听到“消息”去买股票,别人告诉他股票代码,他就去买了,没想到一不留神下错了单,买了另外一只股票。回来以后很懊恼,捶胸顿足:太倒霉了!没想到这只股票连拉三个涨停板。买错一只股票都能连升三个涨停,三天赚了33%。你不禁得感叹:这也行?!又有人说,南京一股民曾经以1厘钱的价格买到收盘价近0.7元的82万份海尔认沽权证。转眼之间,820元变成56万!那时一首流行歌曲《死了都要爱》的改版歌《死了都不卖》是相当的流行。“死了都不卖,不给我翻倍不痛快……就算深套也不卖,不等到暴涨不痛快……到顶了都不卖,做股民就要不摇摆,不怕套牢或摘牌,股票终究有未来”。

那时公司白领阶层上班时间都敢炒股,想想那也是必然,上午9点半开盘,中午中场休息,吃了饭下午接着上,可不正好跟上班时间重合嘛!其实咱们的白领完全没必要偷偷摸摸的,老板也躲在办公室看各种板块呢,哪里有时间来管你?等下午收盘了,大家相互看看,会心一笑,该干吗干吗去,明天接着炒!这就是那时中国股民的幸福生活。

幸福的生活总是短暂的,很快,那些前些天还唱着《死了都不卖》的兄弟忽然发现自己被股市卖了还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下跌幅度超过72%,市值缩水最多时达到22万亿元,平均每个交易日被蒸发掉的“财富”在1000亿元左右。2008年9月16日,沪指收盘跌破2000点,跌幅4.47%,工行、建行、招行、浦发、兴业、深发展等银行股全线跌停;9月18日,沪指盘中达到1802点新低。统计资料显示,上证指数6124点时所有A股算术平均股价20.45元,平均市盈率47.04倍。截止2008年6月19日,沪市平均市盈率为20.72倍,8个月时间个股的平均市盈率下降了一半左右。如果把流通盘的8万亿平摊给每个人,每人就亏损13万元。

而大部分股民是在2007年入市的,A股开户的高峰期在2007年8月后的4个月中,每个月开户量超过300万户,也就是说,大部分新股民是在6124点前进去的,在几乎最高点被套牢了,真是惨不忍睹。小链接2:2008年民间流传着这样的笑话:话说有一天,傻小子打电话向老婆报喜:我抄到股市的地板价了。老婆怒斥道:傻瓜,你不知道还有地下室吗?第二天,傻小子再次打电话报告老婆:这回我可抄到地下室了!不想还是被老婆暴骂:你真是傻到家了,你难道不知道还有18层地狱吗?第三天,傻小子狂喜地向老婆报告道:老婆,我终于抄到底了,这儿就是18层地狱了!阎王点点头,转身自言自语道:幸亏地狱通过再融资扩建到了36层……当时还有一句顺口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买了中石油。到2008年10月,因为受到毒奶粉事件和金融危机的影响,有关股市的段子也与时俱进了。华尔街和上海滩流行这样的段子:假设去年你有1000美元,如果买了达美航空的股票,现在还能剩下49美元;如果买了房地美股票,剩下约2.5美元;如果买了1000美元啤酒,喝光后再把易拉罐送去回收站,还能换回214美元!假设去年你有1000元,如果买了招商银行的股票,现在还能剩下250元;如果买了中国船舶股票,剩下约120元;如果买了1000元奶粉,喝光后再把空罐送回经销商,还能换回1000元!

当股票的平均市盈率在50倍左右的时候,同时上百倍市盈率的股票俯拾皆是,你就应该问问自己,这个股票值这个价吗?“大小非”解禁近在咫尺,还有人接手吗?其实,这个问题很多人都问过自己了,结果发现这是一个很愚蠢的问题。3000点问过,4000点问过,5000点也问过,它早就不值那个价了,但是事实上它还是在涨啊!说到底这已经不是一个经济学问题了,而是一个心理学问题,这个时候经济规律早就不复存在了。不管它涨到多高,哪怕是涨到天上去,只要后面还有人接,还会拉高股价,只要自己不是接最后一棒的人就行。总之一句话,你想在股市赚钱,行!只要你能找到比你更傻的人。

但是中国有这么多傻瓜吗?即使有,他们还有钱买那么高价格的股票吗?当一个蹬三轮车的老大爷都拉着你偷偷地说“我有消息”时,股价肯定也就涨得差不多了。关于这个问题还有一个故事。

在1929年10月29日,美国爆发了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大股灾。在股灾爆发前一个星期,有一个银行家在路边擦鞋,擦皮鞋的人一边给他擦鞋,一边跟他大谈股市如何赚钱。回到家他想,连一个擦皮鞋的人都知道股市能赚大钱了,这股市不是太热了吗?还可能有钱进来吗?于是他当机立断卖出手上所有股票。在这场股灾中,只有他这样的少数人“幸存”了下来,其他人都在股市崩盘中血本无归,心理素质差的都纷纷跳楼,为解决世界人口问题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个问题小散户可能看不明白,股市挣钱这么快,谁也不想错过这种捡馅儿饼的机会,他们总觉得有内幕,需要什么内幕,需要小道消息,毕竟能轻松赚钱还是具有很大诱惑的。但是对明摆着的事情却一直无动于衷,其实管理层早就多次警告了存在的风险,央行也紧缩货币,政府也在喊你出来,可是似乎没什么人听进去,被套了怨谁?“命苦不能怨政府”啊!可见政府的话咱老百姓还是要听一点的。

但是看明白问题的人终究会越来越多,首先便是那些大资本,还有那些曾经经历过股市风雨洗礼的老股民们,有人开始果断退场,而且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在市场暴跌的时候基金会有赎回压力,不得不抛掉股票;那些借钱炒股的,还有抵押股票借钱的,当股票跌过某些临界点的时候要强制平仓卖出,这又会加剧股市的暴跌。这就是为什么跌的时候连个像样的反弹都没有,一路狂跌的原因。在那种情况下谁敢买?这种牛市向熊市的转变过程是任何泡沫充斥的股市的必然逻辑。

事实上,那次大牛市转折的第一个推手来自管理层。2007年下半年开始,由于经历了次贷危机的第一波冲击,中国股市仍很亢奋,于是管理层开始出台相应措施了:基金开始停发,大力推行QDII,并抛出港股直通车计划等。这些措施都是为了让资金流向其他地方,比如境外,减少股市的资金供给来给市场降温。紧接着,进入2008年后,一些上市公司进行了巨额的再融资,比如2008年1月18日,中国平安董事会通过了A股再融资1178.52亿元的方案;此外还有“大小非”的问题。这些都是通过扩大股票的供给给股价带来了向下的压力。而2008年6月起,次贷危机第三波影响袭来,全球金融市场风声鹤唳,演变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俨然已经无可救药。美元持续走弱(贬值),所以国际油价上升(按美元计价),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增大(至于为什么,我们后面的章节再谈)。所以,虽然经济增速放缓,出口困难已经很明显,但是央行仍不敢放松紧缩的货币政策(怕国内通货膨胀更加严重),股市的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了上来。

俗话说“破鼓总有万人捶”,中国股市那时候的情况非常完美地验证了这个结论。内忧外患,各路神仙,该来的不该来的几乎都到齐了,这种形势下不暴跌才真是活见鬼了。总之一句话,暴涨暴跌都有着其内在的经济逻辑。如果你看不明白其中的奥秘,你只能感觉到股市上上下下真热闹;而如果你看明白了历史上曾经发生的那些事,至少今后被股市玩儿的机会能少几分。小链接3:QDII是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的英文首个字母缩写。是指在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可兑换、资本市场未开放条件下,在一国境内设立,经该国有关部门批准,有控制地允许境内机构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一项制度安排。QDII是一项投资制度,设立该制度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以创造更多外汇需求,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平衡、更加市场化,并鼓励国内更多企业走出国门,从而减少贸易顺差和资本项目盈余”,直接表现为让国内投资者直接参与国外的市场,并获取全球市场收益。小链接4:中国股市的7次暴跌:1992年5月——1992年11月,1429点跌至400点,历时5个月,最大跌幅达72%。1993年2月——1994年7月,1553点跌至325点,历时18个月,最大跌幅达79%。1994年9月——1996年1月,1053点跌至512点,历时16个月,最大跌幅达51%。1997年5月——1999年5月,1510点跌至1047点,历时24个月,最大跌幅达30%。1999年6月——2000年1月,1756点跌至1361点,历时6个月,最大跌幅达22%。2001年6月——2005年6月,2245点跌至998点,历时48个月,最大跌幅达55%。2007年10月——2008年10月,6124点跌至1665点,历时12个月,最大跌幅达72%。

第七章 面对股市,我们何去何从?

既然已经聊完了我国股市暴涨暴跌的原因,下面咱们就聊聊股市现在与未来可能的走向,以及咱们作为普通老百姓该怎样更加理性地看待股市的涨跌,面对股市应该怎么做?说到这儿我还是想再次澄清一下:下面的内容我不是掐指算出来的,也不是夜观天象拍脑袋拍出来的,我也从来不做算命先生误导国人。咱们这儿也不搞什么技术分析啊,谈各种技术指标什么的,这样的话大家肯定头大,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些还是太复杂了。而且据我所知,那种所谓的讲股市技术分析、实战操作的书往往把很多人培养成半吊子专家,到最后使得很多人对市面上所有的书都丧失了信心,对社会诚信持极大的怀疑态度,实在是遗祸无穷。所以我只是以自己的逻辑方式谈谈自己的结论,至于正确与否就在于大家自己的思考判断了。

首先我们从2007年暴跌那会儿说起。很多人似乎认为那年的暴跌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这自然是一个因素,但是最关键的因素我们前面谈到的,因为那时中国股市的泡沫实在太大了,即使没有金融危机,中国的股市也差不多应该到了跌的时候了。事实上,即便是在次级债的发源地美国,它的股市也远没有我国股市跌得那么惨。

其实呢,也不是所有人都在股市的暴跌中悲痛得想跳楼,有人反而是很欣喜,说起来似乎很令人发指。中国股市还正在暴跌的时候呢,就有不少朋友来问我:你看中国的股市是不是跌得差不多了,大概多少点的时候能进去抄底了?原来,他们正在为自己错过了前一波的暴涨而懊恼不已,在五六千点的时候又没胆子进去,典型的有贼心没贼胆。现在股市暴跌,那帮子人正弹冠相庆呢,估计每天早上起来都会给关二爷烧炷香,心中默念: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每当被他们问起时,我总是说:这个可说不好,一旦这种暴跌开始,一时半会儿可停不了,思想有多远,股市就能跌多惨,你们现在还是先等等吧!后来,他们从07年底开始等啊等,等过了年,又等到了08年开春。眼看都快等到吃西瓜的季节了,股市也已经跌去近一半了,这帮人实在是熬不住,于是又跑过来问:这下总该差不多了吧,你看奥运会也快开幕了,总该有波行情吧?我听了直想发笑:奥运会什么时候开估计连外星人都知道了,这算什么消息啊?这个消息早就在之前的一轮暴涨中被市场消化了,他们居然还天真地指望能逆转行情!

于是我笑着告诉他们:这才到哪儿啊?不急不急,它还得跌。但是他们不依不饶非得问我跌到几点能买了,后来实在被他们逼急了,我就告诉他们(暂时兼了一下算命先生这个行当):据我基本的经济直觉,考虑到市盈率、一般的投资收益率等情况,中国股市比较公允的“价格”应该是两三千点左右,但是现在还是三四千点,不太值得;而且考虑到当时08年的特殊困难情况,我的估计还应该更加保守一点;最重要的一点是几乎所有的暴涨暴跌中往往都会有“超调”的现象。“超调”是一个控制工程领域的词汇,所谓的“超调”通俗地说就是:上涨一般都要涨过头,下跌一般都要跌过头。在经济学领域的很多地方都有这种现象,而且基本都有符合逻辑和现实的解释和证明,那是真正的“有图有真相”。所以综合看来,我当时估计股市跌到最惨的时候得破1500点。

但是事实又一次证明了算命是很不靠谱的一件事情,至少我这个“半仙”还是不能靠这个吃饭的,因为到了2008年的10月,沪指在1700点左右的地方到底了,从此缓慢而又坚定地往上涨。而且我这个人还比较迟钝,一直到过了2008年的春节,才最终确定行情已经再次逆转了,而这个时候沪指已经在2000点以上了。过了年我就赶紧告诉他们可以买了,当时是2100点左右,他们居然还埋怨我让他们少赚了400点——那可是将近25%啊!我大汗,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啊!很多人带着这样的心态去炒股是很危险的,任何一个想获取股市里最后一点利润的人终有一天要倒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我要是在1700点的时候告诉他们买,而最后如果又跌了几百点,他们肯定得劈了我——对这个判断我还是相当有信心。所以,这个事情实在是吃力不讨好啊,而且还是个危险工种,所以从此我就更加坚定了不当“半仙”的决心。

是不是已经跌过头了?大跌到什么时候才结束?当时,这样的问题其实一直困惑着很多被套而深感迷惑的股民,甚至还包括很多经济学家、政府管理者,像我这样的小人物判断失当自然是相当的正常啦!这样的点数、这样的市场结构、这样的跌幅和成交量都是我们不曾碰到过的,我们基本上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参考,因为我们走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具体到预测而言,会跌到什么程度,历史的经验和外国的借鉴都无法给予我们准确的预测。虽然似乎已经跌破了“公允价格”,但谁也不敢说不会再跌了。虽然从长期来看,预测这个没什么大的意义,因为股市的长期走势必然与经济发展同步,但还是有很多人想要揭开这个谜底。有一句比较有诗意的话说得好:“也许股市的低迷只是天空中一片小乌云,但对于生活在这片小乌云之下的人们来说,这就是一切。”

股市一路狂泻,恐惧和失望一路蔓延的时候,人们一直在追问“底”在何处,政府会不会、该不该出手“救市”。自从股市跌破4000点后,就有很多人要求政府出面救市。2008年第一季度,股市单季跌幅(还有什么单日跌幅、年度跌幅之类的指标,新闻报道很有意思,它们一般都会从很多指标中挑一些最吸引眼球的加以报道,而较少去考虑其实际意义。从科学的角度看一直追踪某个指标的变动则更有实际意义,但这显然不够新闻的“爆料”要求,所以大家以后对新闻报道还是要批判地看,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嘛!)创下了国内证券市场的历史之最,股民损失那是相当的惨重,政府“救市”也就成了一个热点问题。“A股市场已经到了紧要关头”、“市场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等,反正说什么的都有,真是做到了“百花齐放”。

这其中大概有两大“门派”,一个是“救市派”,另一个就是“市场派”,两派之间是相互掐架,谁也不服谁,一时间真是天昏地暗、乌烟瘴气,反正就是“狗咬狗,一嘴毛”,搞得政府也相当无奈:我到底听谁的好啊?

救市派认为,中国当前面临内外经济困境,股市暴跌会影响投资者信心,当股市发生危机的时候,政府应尽快出台实质性的“利好”措施来救市,比如降低印花税等(实质上政府后来也做了)。他们认为政府应该将股市保持在平衡状态,该出手时就出手。而市场派则认为,市场有其内在规律,这种规律会发生作用,所以经济活动中的波动,包括股市的波动都是正常的。政府不应该过于干涉,否则就可能会对市场经济客观规律产生破坏,股市应该由市场自行调节,政府胡乱救市反而会适得其反,最终股市要变成扶不起的阿斗。其实这种政策思路上的争论也正是反映了经济学上一个非常重大的分歧:到底是自由市场更好些还是政府积极参与经济活动更好些?关于这个问题,很多搞了一辈子经济学的人到现在还没弄明白,估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也不会有什么确定的结果,所以咱们在这儿掺和实在是没什么意思。

一开始估计我们的政府还是受市场派的影响大一点,当美国已经在频频给股市打气的时候,却迟迟不见我们的管理层有什么举动。但是随着2008年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估计政府实在扛不住压力了,从第三季度开始,思路似乎有点转变,口风逐渐从“市场问题应由市场自身解决”变成了“应切实维护资本市场的稳定”。而且事实证明,咱们的政府说话还是比较靠谱的,说完话马上就出招了。

早在2008年4月24日,我国就已经对印花税进行了调整,由千分之三调整为千分之一,比较幽默的是不到一年前我国股票交易印花税才刚刚由千分之一调整为千分之三,中国股市的发展结结实实地玩了管理层一次。小链接1:印花税以经济活动中签立的各种合同、产权转移书据、营业账薄、权利许可证照等应税凭证文件为对象所征的税。印花税由纳税人按规定应税的比例和定额自行购买并粘贴印花税票,即完成纳税义务,现在往往采取简化的征收手段。证券交易印花税,是印花税的一部分,根据书立证券交易合同的金额对卖方计征,税率为1‰。

2008年9月19日,我国有对印花税进行的大幅度的调整,将证券(股票)交易的印花税征税方式由双边征收(向买入和卖出双方都征税)调整为单边征税(只对卖出方征税),这可是破天荒的。

与此同时,2008年9月18日晚,国资委、汇金公司分别发布了支持中央企业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汇金公司增持上市银行股票等措施(可以看成是通过政策扩大对股票的需求)。这一连串所谓“救市”举动的政策出台,体现了政府提升投资者信心、稳定中国股市的决心。

咱们的政府干活儿还真是很勤快,而且还很体贴,似乎认为这些手段还不太够。所以在9月18日后仅仅20天,重磅组合利好政策又出台了,只不过这一次不是来自上面的那些财政政策,而是来自货币政策(关于宏观调控中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我们以后再详细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这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当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的调整。这是央行近4年中连续9次上调贷款利率后的首次政策转向,真是相当的不容易啊!此外,国务院还决定9日起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时免征个人所得税。

我们在第一部分已经了解了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它们同时下降这个信号实在太过明显了,充分反映了我国政府“保经济增长、稳定金融市场、稳定资本市场的强大的决心”。为什么可以降低利率呢?因为当时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已经大大减轻了,经济减速也已经相当明显,需要刺激经济,而且全球利率都在下降——我们前面已经知道如果一个国家的利息率(收益率)比其他国家高很多,就会吸引外国资本进来,增加一国的外汇储备。

降低利息就相当于扩大了货币的供给,告诉企业:你们可以去借钱投资了。它会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特别有利于房地产行业和银行业的发展(它们都和贷款密切相关)。它不仅可以刺激实体经济增长,同时对股市也是利好,因为降低利息就意味着钱存在银行的收益降低了,有利于刺激储蓄资金流入股市,尤其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它能强烈地改变人们的预期,提升投资者的信心。前面我们也讲过,经济中预期是很重要的,甚至某种程度上说,预期就决定了经济最后的走向,经济走好往往就是因为我们相信经济会走好,仅此而已。

虽然有很多人对政府打出的这一顿“暴雨梨花拳”拍手叫好,放鞭炮庆祝,似乎能扫净各种障碍了,咱们的股市一定就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了。如果你也是这么看的,那么我衷心地认为你外表还是“很傻很天真”的,虽然我不知道你内心怎么样。因为虽然“两率”的下调是货币政策放松的强烈信号,但是这样的货币供给增长只是长期利好,而短期内能产生多少作用实在是难以预料,况且真正要解决股市下跌的问题,任何表面的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该针对其深层次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来一个“釜底抽薪”。那么什么是深层次的本质问题呢?

我们知道,股市并不是涨得越高越好,也不存在永远的牛市,最好的股市就是能反映整体经济表现的股市,健康的股市应该和经济增长同步,任何对实体经济发展偏离的股市都是不正常的,最终都无法逃避被调整的命运。而就目前来看,在实体经济方面,我们还不能自信地说全球经济已经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虽然前一阶段国内国际上出台的大量刺激经济的措施的成效比较明显,但最终我们的经济能回归到什么水平还有待观察,要对这个进行预测实在是和掷骰子没什么区别。

虽然如此,我们应该还是能得出以下结论:从2009年年初以来的股市上涨,与我国出台的大量保经济增长的措施有着紧密的联系,股市在目前这一阶段的表现正是反映了我国经济正逐渐走出困境的现状,而且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我国的出口逐渐出现起色也为股市的长期缓慢上涨提供了支撑。而未来我国股市到底能走向何处,最终还是要看我国的经济复苏能达到怎样的水平。如果全球经济和我国的经济能继续转好,那么我国股市的长期上涨则是必然的,也就是说目前的股指水平还远远不是尽头,但是要期望我国的股市能在短时间内上涨到4000点、5000点这样的高水平似乎还是比较不靠谱的。极端的自信和极端的乐观都要不得,就目前的形势看,我还是对我国的经济保持谨慎的乐观,也对我国的股市保持谨慎的乐观。

之所以是“谨慎”的乐观,倒不是因为我太谨小慎微,而是从我国股市现状看来,至少存在以下三点比较明显的问题,需要我们政府以及各方面力量来加以消除。

一是在上市公司的结构中,带有垄断性质的国有大型企业比重过大,实在不是一般的大,它们主要集中在金融、石化、电力、电信等行业,比如所谓的“石化双雄”、工商银行之类的,它们在股指、上市公司利润总额等指标方面占有太高的权重了。根据上市公司2007年上半年的公报,尽管净利润总额增长高达约70%,但前100家和前300家上市公司的利润占净利润总额的份额分别高达71%和93%。这些公司往往就是带动股指飙升的主力,但是它们的业绩还是很有猫腻的。它们可以得到国家在财政、税收、资源、价格等全方位的支持,而一旦发生问题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政府的保护甚至纵容。而今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这些上市公司面临的竞争也会大大加剧,还有反垄断法的实施等,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它们的竞争力到底会怎么样,我想应该是天知地知,大部分中国人也都能知道的。所以股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很大程度上就像是这些巨无霸命运的不确定性。

其次就是在咱们国家股市的投资者中,从事长线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太少,基本上都属于那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赚一笔就走的主。而一个成熟健康的股市应该是从事长线投资和短线投资的力量保持动态平衡,这样的股市才会既有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又比较稳定。

最后就是我们股市的监管力量太过薄弱。目前,我国对股市的监管主要是靠证监会在扛着,但根据在那里混饭吃的人的数量和质量推测,他们显然没有办法镇住我们那些“有条件要违规,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违规”、习惯于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坚持抗争的上市公司。各种各样的“地下工作”肯定对于我国股市的长期发展是相当不利的。

现在,大伙应该也听明白我的主要意思了,目前我们政府与其“救市”,还不如埋头搞好经济。政府对于股市的强烈干预只有在股市明显已经疯狂的时候才是必需的,就比如说在前一阶段暴涨的时候政府大规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就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动。每次提高存款准备金所冻结的资金会从商业银行进入中央银行,从而使得它们无法流入股市。虽然最终的结果貌似不太明显,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措施,一旦资金没有了这种束缚的力量,更多地涌入股市,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我们那次就不是从6000多点高台跳水了,估计股指还会更上一层楼,也必然会跌得更惨烈。

还比如,政府提高利率,让很多人难以得到贷款,日子不好过,也出现了很多骂娘的人。但是他们骂归骂,咱们该怎么办还得怎么办,如果政府见一些人一闹就屈服,那还不得成了人人都能捏的软柿子?政府屈服的结果最后可能会是股市的风险演变成银行的风险,伤及全体股民的利益,然后彻底无法控制,更多的人热衷于做“自由落体运动”——这倒是会为中国解决人口问题做出一定的贡献。

当然,这些“临时抱佛脚”的措施很有必要,因为在那种危急关头这些已经是短期内能做的一切了,这就像现在很多学生平时不好好学习,上上网、逛逛街、骂骂娘、玩玩游戏、骗骗女生,到考试前一段时间开开夜车,也能凑合着过,好歹能混个毕业。但是,作为学生最重要的不是开夜车到几点,而是平时学习到几点;政府也一样,最关键的是让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搞好制度环境。从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来看,完成股权分置改革后,最大的制度性障碍已经消除,奠定了股市健康发展的基础,各项基础制度建设也在不断地完善。随着证券投资基金和QFII规模的不断扩大,包括保险资金的直接入市,中国股市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慎重研究和积极推出股指期货(关于期货我们后面再讲)、港股直通车等,这里慎重研究很重要,尽量不要又出来一些“半吊子”工程,后面还得为它擦屁股。小链接2:股指期货股指期货的全称是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也可称为股价指数期货、期指,是指以股价指数为标的物的标准化期货合约,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个特定日期,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股价指数的大小,进行标的指数的买卖。作为期货交易的一种类型,股指期货交易与普通商品期货交易具有基本相同的特征和流程。小链接3:港股直通车境内投资者可以用自有外汇或者用人民币购买外汇,将外汇存入证券投资外汇账户,并通过商业银行的代理证券账户投资在香港证券市场交易的证券。这项业务被称为“港股直通车”。

要做好制度环境,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让我们的股票真正具有投资价值,要使我们的市场更具有投资价值和吸引力。而我们目前很多的上市公司,说实话基本没有什么投资价值可言,盈利能力不是一般的差,像这种企业的股票都还有人买,甚至炒得离谱,实在是因为我们可以投资的其他地方少得可怜,所以好歹就是它了,总不能都存银行吧!这样的一种市场环境就更容易出现股市的暴涨暴跌。而且人民币升值,国际资本要进来,你又不能说:你别进来,别瞎掺和!这也不是咱们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啊!那么它们进来了,如果这儿不能投,那儿也不能投,那就只有去股市了;而股市上呢,如果也没什么真正像样的企业,那也就只能去捡那种垃圾去炒作了,这样的股市要没有风险那才怪了。

政府在资本市场上最重要的职责是制定游戏规则,做好裁判,不要做球员,而我国现在基本还是“政策市”,大家几乎都看着政府的眼神行事,赚了似乎是应得的,赔了就骂政府,可以说咱们股民的“赌品”实在是不咋地。球场上裁判和球员的基本要求是不吹“黑哨”不踢“假球”,而股市和球场在这个方面其实也差不多,所以政府还应该在信用机制上做大文章、下狠功夫。

中国人已经为自己没有良好的信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由于骗子横行,诈骗行为蓬勃发展,我们的柜台交易不能做;由于没有信用,信托公司都一个个地倒下;由于担心非法集资,私募资金也只能转战地下,得不到我们英明政府的阳光雨露;由于国债期货、商品期货出现过大问题,期货交易的发展缓慢到基本上可以忽略。所以我们不具备基本的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金融衍生产品那就更长期缺钙,没法发育了。从这个角度讲,我国不会出现像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实在不是因为我们的手段高、信用好,而是因为我们目前的信用状况和金融环境连爆发这样的危机、赚点“回头率”的资格都没有,想想真是很可悲。但是随着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剩余资本,如果没有足够的“泄洪”渠道,它们就只能自己找出口了,因而在某个地方产生“干旱”或“洪涝”也就很自然了。资金其实就像洪水,一味地“严防死守”是要出大问题的,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疏”,从这方面来看,我们实在是连几千年前的大禹都不如,应该汗颜啊。说得极端一点,要是实在没有什么出路,我们划出一个区域来,像美国的拉斯维加斯一样弄个赌场,让那些资本在里面玩,咱们政府收收税,解决一些人的就业问题也是好的嘛!

上面讲了我们的政府应该怎样办,但是球场上光有裁判做得好还是不行的,主角应该是球员,那么这里的球员就可以分为“大户”和“小户”。所谓“小户”就是咱们普通百姓,而“大户”就是那些机构投资者。小链接4: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指在金融市场从事证券投资的法人机构,主要有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和投资基金、证券公司、银行等。在证券市场上,凡是出资购买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个人或机构,统称为证券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从广义上讲是指用自有资金或者从分散的公众手中筹集的资金专门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活动的法人机构。在西方国家,以有价证券投资收益为其重要收入来源的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保险公司、各种福利基金、养老基金及金融财团等,一般称为机构投资者。其中最典型的机构投资者是专门从事有价证券投资的共同基金。在中国,机构投资者目前主要是具有证券自营业务资格的证券经营机构,符合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投资管理基金等。

机构投资者里面那真是牛人云集,精英满天飞,什么海龟学者啊、名牌大学教授啊,什么这分析师那会计师啊,什么博士、硕士啊,能拉来的全给拉来;你要只是个学士,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你说这样的机构一年要求的收益率得多少?

我看怎么地也得百分之十几吧?

百分之十几?那是无能!百分之几十起!你还别嫌多,还不打折!我们做投资的原则那是:不求原则,但求暴利!

既然要赚大钱,光说不练那是不行的。他们对经济脉搏的把握比咱们老百姓强不知多少倍,而且都有专业的研究团队天天捣鼓投什么产品比较好,怎么才能赚大钱。你一个小散户,要想跟他们比,那就基本上算是驴车想跟兰博基尼比速度,基本就只有望尘兴叹的份了。你还别不服气,欺负的就是你,你能怎么样!而且,从某个层面上说,炒股其实跟玩德州扑克差不太多,比的就是赌本的数量,就是大鱼吃小鱼。

但是,那些机构投资者虽然聪明,却也是很容易犯一个历史上很多聪明人都容易犯的错误,那就是太聪明,聪明过头了。这就是自己找不自在了。

聪明过头的一个表现就是试图操纵市场。有些机构认为自己可以控制某只股票甚至大盘,庄家嘛,赌博里庄家总是有某种优势的。诚然,机构、庄家通常具有资金优势、信息优势、人脉优势,但是它们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船大难以掉头,一旦碰到某些无法预料的事故,往往就是灭顶之灾,几乎没有全身而退的可能,最后可能比那些小散户还惨。而且,往往一个人、一个机构顺利过头,自己认为真的可以呼风唤雨的时候,末日基本上也就不远了,因为在这样一种心理状态下,对事物的分析往往会出现偏差。

聪明过头的另一个表现就是认为散户都是傻瓜,认为我们应该成为机构鱼肉的对象。于是庄家就会千方百计地诱使散户在低位卖掉股票,在高位买进股票,以为这种行为可以瞒天过海。但是他们往往会忽略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市场不是只有它们一个庄家,有很多人都想坐这个庄呢。当他们自己正在为自己的瞒天过海而暗自得意的时候却不知道对手可能已经暗度陈仓,最后大忽悠被更大的忽悠给忽悠了。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那些庄家就像是有文化的流氓,大家半斤对八两,谁也别说谁,被忽悠了就自认倒霉,要知道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所以,我在此提醒那些机构,有时候还是不要太聪明了,要知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啊!

对基金经理而言,因为钱不是自己的,他只是代人管钱,心态自然会和拿自己的钱玩不一样。拿基民的钱不当钱的那种混账基金经理肯定是有的,但是这种人最后是要被淘汰出局的,收摊回家是迟早的事。在股市接近6000点的时候,一些机构著名的基金经理辞职,公开报道的是他们因为待遇低,不如私募赚得多,于是自己单干了。但是他们私下里则表示,现在股市这么高,太危险,做不下去了,趁现在的好业绩急流勇退。这种情况是很难持续的,再做下去就要砸招牌了,肯定要亏了。事实就是这样的,这些基金经理还是非常明智的,因为最重要的就是信誉。基民买了基金,就是对基金经理的信任,自然应该对基民负责,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这份信任。

上面说到了那些机构“大户”,那么咱们最关心的可能就是作为普通百姓,面对股市应该怎么办?既然不屑于提股评家,在这里我同样也不会像网上的那些弹出窗口那样给大伙爆料几只所谓的股市“黑马”,买了几天就能翻几番的那种。我想只要是脑子还没被驴踢了,应该没有什么人会信这种消息。作为一个小散户,你基本上就不要抱什么暴富的幻想,要时刻牢记天上不会无缘无故地掉馅饼,如果真的有馅饼掉到了你的头上,那基本上就可以定义诈骗了,媒体报道的这种事情可谓是不胜枚举。

而且,我在这里要更进一步说,大部分老百姓,你要是没有什么经济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还是有主业的话,我劝你还是不要去炒股。说起这话来可能是对大家的一个打击,但是我还是要说,因为那些有关股市的悲剧真的太多了,有些人真是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啊。

如果你实在受不了银行存款那少得可怜的利息,想要追求更高的收益的话,我劝你还是去买债券吧,或者去买基金吧,毕竟它们风险要小得多。玩股票实在是在玩心跳,但是我想大部分人还是不太想锻炼自己心脏的承受能力吧?如果实在想,你还可以去玩蹦极,何必非得去玩股票呢?蹦极虽然有惊但是基本无险啊,可是股票就不一样了,有惊更有险啊!

如果说了这么多你还是不甘心,非得想投身股市,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做股民的话,那么我还是对你的勇气感到很钦佩的,但是我劝你,不要把所有的钱都投入到股市里面去,更不要借钱去炒股,最多拿那些闲钱去玩玩,也不要期望过高,能跑赢通货膨胀,能跑赢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就算菩萨保佑、阿弥陀佛了,而且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你的心态一定要好。知识匮乏可以学习,钱没了可以再赚,但是在股市里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人类内心必然存在的贪婪和恐惧。因为这些是人性的弱点,不是一般的所谓聪明就能克服和解决的,更不是一些教育能解决的。无数曾经在股市叱咤风云的庄家、“最牛散户”,那么聪明,那么理性,那么优秀,也无法彻底解决恐惧和贪婪的问题,最终都是“雨打风吹去”也。所以这个心态问题也不仅仅是咱们散户的问题,它是所有人的问题。“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让我们以此共勉吧!

中国股市在6000点的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兴奋,没有任何恐惧,都眉开眼笑,认为自己是“股神”,慢了半拍都可能少赚一个涨停板,人们拼了老命地往里面冲,人人都睁着血红的贪婪的眼睛注视着指数的变化,不停地按计算器计算自己的利润。等到暴跌的时候,所有的人又同时恐惧,拼了命往外跑。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沃伦·巴菲特被大家称为“股神”,他也是2008年的世界首富。在2001年中国内地股市低迷的时候,香港股市也不行,巴菲特在中石油惨跌到1.4至1.6港元的时候,斥资23亿元买进。第二年涨了1倍,但他没有卖出。从2002年到2006年,他持有了5年中石油的股票。到2007年,中石油要回归中国内地发行A股,全世界都对中石油一片赞叹声,当所有人都看好中石油的时候,巴菲特却在香港股市上分批抛出了自己手上所有的中石油股票,卖价在12到14港元之间,就一下子赚了几百亿港币。当他卖完后,中石油股票暴涨。所有人都说,巴菲特你卖得太早了吧?你看看,现在中石油涨得多高,你少赚了多少钱?

巴菲特这样回答:也许我卖早了,可我买中石油的股票,买的是它的原材料,是从井底打出来的石油。当油价涨过75美元的时候,我心里发慌了,我决定卖出。结果没想到,当中石油回归中国内地股市以后,香港中石油股价又跌下来了。

其次,你应该要搞清楚一点:你打算投资股市,还是投机股市?虽然两者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在学术界也没什么特别公认的定义,但是我想我们还是可以通过以下标准来判断你投机还是投资。如果你买股票是因为它“值”那个价了,即使再怎么跌被套牢,你也愿意并且有能力长期持有(能不迫于压力斩仓),愿意成为这个公司的股东,拥有这个公司,那么你就是投资;反之,你就是所谓的投机。

投机的人往往会有很多毛病,比如频繁投机:买进卖出好不热闹,最后一算,原来自己这一年一直在为政府干活啊(交税)!这个还算好的,总归是没亏,还有更惨的,亏了本还得为税收事业作贡献。

又比如借钱:巴菲特小的时候借了他姐姐1元钱,买回一只股票。这只股票就一直涨,涨到14元钱的时候,姐姐天天问他什么时候把这1元钱还给他。姐姐天天催促他还钱,他一着急,就在14美元把这只股票卖了,把借姐姐的钱还上。当他卖出这只股票后,股票价格继续往上升,他非常后悔没有留住这只股票。当他成为“股神”的时候,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就是:绝不借钱炒股。这是他一生的教训。这还是赚了的例子,至于更多赔钱的悲惨故事真是数不胜数。

还比如自以为聪明,不肯吃小亏最后却吃大亏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永远想做最英明的那个人,希望在最高点卖,最低点买。为了追求最后那一点利润,最终被套在里面。看到股指还在涨,以为卖早了,后悔了,还想进去赚回来。还有更牛的,大盘在狂跌,但是相信自己与众不同,相信自己买了股票以后就能逆市上扬,结果硬生生地被套在里面。

看到了上述投机的毛病后,你应该知道了投机炒股会发生什么了吧?可以说,绝大多数投机的人最后会输得干干净净,重新开始,而剩下来的是那些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你应该明白为什么那些成熟的资本市场那么“蠢”,巴菲特一年才百分之二三十的收益还敢号称“世界股神”?似乎我国随便拉出个基金经理就做得比他好,但是这仅限于2007年。

市场已经消灭了无数一年赚100%甚至两年翻5倍的聪明人,但就巴菲特这个“傻老头”活下来了,而且被尊称为“股神”。

最后,买了股票不要天天老盯着看股价走势。因为这样会潜在地影响你的思维,使你产生错误的判断。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是一个网上的故事,真实性有待考察,但是其反映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一位先生说,他大学毕业以后没有地方工作。正好有一家证券公司要招一个人,面试那天,前面排了5个人都是西装革履,从财经院校毕业的,只有他是学理工的,特不自信。前边的人一个个都进去了,他想,老板肯定不会要我。

当他进去的时候,老板劈头就问:“学什么的?”“不是学金融的。”“家在哪里?”“家在农村。”“爸妈干什么的?”“都是农民。”“家里人都干些什么?”“有一亩三分地种。”“你在城里住哪里?”“租房子住。”“请把手机号码留下。”“我没有手机。”“就是你,明天就来上班。”

他说:我绝对没想到老板会让我去上班。我什么都没有,城里没有亲戚,家里是农民,没有手机,爸妈都是种地的,自己还不是学金融的,啥都不懂,但就这样幸运地被选中了。

上班之后,老板告诉他说:“你记住这只股票的代码。我告诉你,就盯这只股票,咱就做这只股票的庄。怎么做呢?这样,只要有人买,你就在高位上卖;只要有人抛,你就在低位上接。只要你能把这些频繁买卖的人都吃掉,我就给你发奖金。你听明白了吗?”就这样,他就开始了赚钱的旅途,实在太容易了,原来钱是这么容易赚的。只要他能按照老板说的方式,这只股票他一见有人卖,他就开始买;一见有人买,他就开始卖。就这样反复做着,老板就不断给他发奖金。

有一天,他去一家证券公司,恰好见到几个大爷围在一起,正在议论。他们在说:“真倒霉,你说咱买这只股票怎么这样呢?咱一买它就跌,咱一抛它就涨,这只股票的盘面怎么这样呢?”他们在议论纷纷。他一听,他们抱怨的正是他坐庄的那只股票。结果,旁边一个老太太走过来就问:“什么叫盘面?我不认识字,我也买了这只股票。我只知道赚够了买菜的钱我就抛了,等它跌下来我再买进,只要赚够买菜的钱我又抛出。你们都在这儿赔,怎么我在这只股票上赚钱了呢?”

他说:听完这些话,我回去就辞了这份工作。我觉得太残酷了,但是我想告诉大家,那些大爷们把所有的钱都赔在这只股票上,能赚钱的只有那个一字不识的老太太。可惜的是,尽管大家都识字,而且都会用电脑,都会在网上看股票,但是最终他们还是赔得太惨。

他说:你看到的股票那条曲线,你知道这是我们做出来的吗?知道这买和卖都是我们在这儿做吗?你要天天盯着这只股票看,我们赚的就是你的钱。你以为你会看盘,其实那是我们做的。庄家每天都在表演给你们看,你每天盯盘正好中计。所以他劝大家买进股票后千万不要天天盯着看,天天看着涨和跌,这是没钱可赚的。

到这儿你可能会说了,前面说了这么多“废话”,那么到底买哪只股票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回答起来比较简单:不知道。如果非要我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的话,我想大概下面几类股票相对来说是比较值得投资的。

首先是银行股,因为中国经济在增长,金融业必然要伴随着飞速发展,银行效益能不好吗?而且目前中国银行的存贷差有这么高,说它们不赚钱,那是鬼都不信的,那它们的股票长期来看肯定要涨上去的。其次就是买稀缺的资源类股票,什么稀缺你买什么。买那种不可再生的资源,因为经济学上的供求关系告诉我们稀缺的东西价格一定涨。再次就是买与我们的生活必需品相关的股票,无论经济怎么样,我们都需要吃吧?所以买这类股票也差不到哪儿去。最后,就是买那些在各自领域内基本形成垄断的公司的股票。因为垄断能产生巨大的利润,这样的公司的股票不升值才怪呢!

但是无论买什么股票,都要看买的时候价格到底合理不合理,很明显价格不合理、虚高的股票最好还是少买。其实现在随着经济的复苏,我国股市新一轮的慢牛市已经开始,现在的股票总体来说价格也没有高得特别离谱,所以好好选择股票,别想着暴富,长期持有,分享我国经济成长的成果,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

讲到这儿,似乎也应该结束我们第二部分的讨论了,希望我们的股民都更加理性和成熟。最后再说一句: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第三部分 商品的逻辑

第八章 中国的通货膨胀

大家都知道,坚定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已经得到了国际的普遍认同,也加入了WTO(世界贸易组织)。要谈市场经济,就回避不了商品这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大家也能体会到,我们发展市场经济伴随着商品多样化,甚至可以说,现在很多东西都已经成了商品,这也不知道应该算是一种进步还是悲哀。

什么是商品呢?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物品,几乎包括了我们在商店可以看到的一切东西,给大家举个例子可能会更容易理解:超市里面的大米就是商品,但是农民自己生产自己吃的大米就不叫商品。既然商品是用于交换的,那么在交换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一个价格,这个物和钱的比价就是物价。

有一段时间,物价指数被炒得很热,从大学教授、政府官员到街头巷尾的大妈大婶,似乎都对此表现出了莫名的热情。为什么凭空要搞一个物价指数出来呢?因为我们市场上的各种商品的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上涨、有时候下跌,有些东西上涨、有些东西下跌,那么怎么表示总体上看商品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跌呢?物价指数就是为了表示这个涨跌的,物价指数怎么看的呢?它其实和我们前面谈到的股价指数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也是选定一大堆东西,然后以某一年为基准,按照那一堆东西各自所占的权重对各个价格取加权平均得出某一年的“平均价格”,再拿这个价格去除基准年的“平均价格”,就得到了这一年的价格指数。

事实上,物价指数一般有两个指标,一个叫做CPI(Consumer Price Index,消费者物价指数),它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变动的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另一个叫做PPI(ProducerPrice Index,生产者物价指数),它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一般我们讨论CPI更多一点,比如CPI上涨10%,就表示如果你前一时期买一堆特定的商品要花100块钱,那么现在要买同样的商品就得花110块钱了,显然这对于老百姓来说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一般我们讲通货膨胀就是指CPI上涨,但是关于通货膨胀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要注意:通货膨胀的含义是普遍的价格上涨,就是几乎所有的东西的价格都在上涨,这才是通货膨胀。比如,仅仅只是猪肉价格上涨,其他东西的价格都没变,甚至下降了,那不叫通货膨胀,那只能算是市场对商品稀缺程度的反应,正是市场经济的优势所在,所以不要动不动就乱套通货膨胀的概念。和通货膨胀相反,那就叫通货紧缩,它表示普遍价格水平下降。一般似乎讨论通货膨胀更多一点,这一方面是因为通货膨胀更容易产生,毕竟各国的中央银行发钞票的积极性向来是比较高涨的;另一方面也因为通货膨胀的危害似乎更大些。当然通货紧缩其实也很要命,不过解决起来似乎更方便一点。

那么讨论完了通货膨胀的含义,我们就来聊聊中国的通货膨胀问题。对于中国的通货膨胀,大家最深刻最新的记忆估计肯定是2007年以来的那一次。其实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有着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那个时候真正的是“抢”商品,谁都不要钱了。不过如果你是80后的话,对于那次的通货膨胀肯定没什么印象了,所以咱们就谈还清晰地留住我们记忆里的那次通货膨胀。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不远的历史:

肉涨价了,油涨价了,粮食涨价了,蔬菜涨价了……2007年以来似乎一切都在涨涨涨,如果说还有什么东西没涨的话,应该就剩工资了。这轮通货膨胀对中国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是一定要跑过CPI”,中国的百姓可能是第一次对CPI——这个纯外来、带有点学术气的词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关心。

从2007年年初猪肉开始涨价以来,我国食品价格的上涨越来越明显,使众多普通百姓,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压力陡然增加。至2007年10月,猪肉价格上涨了54.6%,油脂价格上涨了34%,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了38.3%,鲜菜价格上涨了29.9%。那些原本给你既肮脏又愚笨的印象的猪,这一次居然发威了,惊动温家宝总理到西安农民家里和现代化的养殖场进行调研;中央财政增加约18亿元,用于补助城镇低保户和大中专困难学生,同时增加支出48亿多对能繁殖母猪进行补贴。对能繁殖母猪进行补贴,听上去匪夷所思,十分的搞笑,真不愧有中国特色。老百姓总在喊物价飞涨,但是他们并不寂寞,因为企业家也在“呐喊”,他们也在抱怨产品卖不出去。所以确切地说,当时我国的物价上涨是集中在某一类或者某几类商品上了,其实还有很大一部分商品,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价格是下跌的,比如手机、电脑等。

受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2007年前11个月CPI累计上涨4.6%,全年物价出现了自1996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对于有钱人来说,CPI数据增长几个百分点似乎无关痛痒,但是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菜、肉、米、油、奶等一系列食品的价格不断上涨,口袋里的钱越来越不禁花的感觉是很深刻的。这里还要说明一点:CPI上升百分之几似乎不大,但是如果这几个百分点主要是靠食品价格上升带动的,那就不得了了。我们知道,如果是工业制成品、家用电器、耐用消费品价格上升,那相对来说还不算严重,因为百姓可以暂时不买这些东西,对生活的影响也没那么大,这个在经济学上叫做消费价格弹性比较大,而对于消费价格弹性比较大的商品,消费者在市场上是有优势的;但是如果是食品的价格上升,食品的消费是必需的啊,该吃的还得吃,这个叫做消费价格弹性比较小,也叫刚性需求,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是处于劣势的。作为一家生产型的企业,如果其产品面临的是刚性需求,那么我可以打赌这个企业是很牛气的,“钱”途远大。“爱买不买,谢绝还价!”——它的消费者也只好打落门牙往肚里吞,挨了欺负还没脾气。这么一说你应该能明白为什么食品价格上涨会引发如此恐慌了吧?

有些爱思考的朋友可能会问了,房价涨得那么高,为什么物价指数只有百分之几的增长呢?因为我们在进行物价统计的时候,没把房产的价格统计进去。为什么呢?因为买房不算消费,算投资,所以房价涨跌不计入物价指数,计入物价指数的只是房租的价格。所以当你感觉自己的支出很高时,你所看到的物价指数好像并不是很高。想出这个统计方法的经济学家们看起来好像很不近人情,他们默认咱们就是租房度日的,但是仔细想想是有道理的,为什么呢?因为房屋的消费不是去啃砖头,消费完了那房子就不在了,我们消费的只是房屋一段时间的使用权,而所有权是不能算消费的。如果你是买房的话,你不但可以享受使用权,而且具有了所有权,在某些时候还能卖出房子获利,所以买房只能算投资,而租房才是消费。房产作为投资品不作为消费品,它和投资股票一样。买了股票是为了升值,投资房产也能从升值中获得好处。所以只能把房租价格计入物价指数,但由于房租并没有涨得太高,所以物价指数相对来说没有房价涨得离谱。

那么还有什么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没有计入物价指数的呢?有,石油价格也没有计入物价指数。因为石油属于能源,它的价格随着季节不断波动。而我国有近50%的原油需要进口,但统计时也没有把石油价格的上涨计算在内。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物价指数看起来才只有百分之几的增长。

事实上,从2003年以来,我国连续四年物价保持基本稳定。CPI较快上涨始于2006年第四季度,2007年以来逐月加快,特别是2007年3月份以来,CPI涨幅连续8个月超过3%警戒线,同比上涨4.4%。而到了2008年,1至5月份分别达到了7.1%、8.7%、8.3%、8.5%、7.7%,2008年2月份创下了11年来单月的新高,不过这个新纪录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好事。

那么为什么在那段时间我国的物价涨得这么快呢?这里我就有必要给大家介绍一下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方法——供给需求分析法,如果大家能掌握这个方法,我想对于很大一部分经济问题都能自己分析出来,而不必再去聆听那些所谓的专家的教诲了。那么下面就让我们开始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你会发现原来这个过程并不困难。

只要是有生活经验的人应该就能知道这个市场上大部分东西的价格不是你说了算,也不是他说了算,更不是政府说了算,而是大家说了算。这个大家包括了卖和买两方面,这就是经济学上说的供给和需求。如果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会下跌;如果需求大于供给,价格就会上涨;在大多数时候供给和需求应该是大体平衡的。由于那次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食品引起的,所以下面我们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供给那个方面到底出了什么问题。粮食是从哪里来的?可能很多人会说超市里面买来的。对此,我只能说你很有幽默细胞。粮食是从地里种出来的,至少在无土栽培没有大范围普及的今天仍然如此。我国的耕地是有限的,只要是这个耕地建了厂房、修了公路,就不能用来种粮食了,所以总体上而言,我们的耕地是一直在减少的,大家可能经常听说被征地农民上访的事情,可是应该没听说过企业家由于工厂的土地被征用作农田而闹事的吧。而且粮食想要生产出来是很麻烦的,首先要播种,然后辛辛苦苦伺候它一年半载才能收获,打下来的粮食还要进一步加工才能吃,才能做成饲料养鸡喂猪,俗话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是一点都没错。况且之前的粮价又这么低,农民劳作一年也刨不出几个钱,而相对来说外出打工挣钱就比较快,所以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在是不高。

然而,咱们的农民还真是很为国家分忧的,在这么辛苦的条件下,2007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0150万吨,成为历史上第4个产量超过5亿吨的丰收年;我国的谷物粮食自2000年以来几乎一直是贸易顺差(出口大于进口)。这样看起来,似乎我们的供给方面并没有什么问题,然而事实未必。

要知道,粮食也分很多种啊,谷物是粮食,难道大豆和玉米就不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