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12:38:20

点击下载

作者:慕言歌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

你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试读:

你当善良,且有力量

一个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线应该越高一些。这样才能避免纵容他人,也能保护自己。

我有一个在北京做幼教项目的朋友,经常要赶早到全国许多城市跑业务。这天一大早,我习惯性地开始刷微信朋友圈,果然他早早地就发了一条状态。

然后,我看到了这么一段文字:

上气不接下气地赶上最早的一班列车,后背全湿透了。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座位,一位年过八旬的老大爷已经坐在那里。“大爷,您不是这个座位的票吧?”“嗯,走得急,买的站票。赶上哪个就坐哪个吧。”“大爷,您到哪儿下车啊?”“没多远,石家庄。运气不错,车都快开了,这个位上还没人。”

我欲言又止,默默地离开,就让大爷安心地坐着吧。

人性中蕴藏着这样柔软而有力量的情愫——善良,可以让彼此缺乏信任的陌生人放下心中的戒备。正如罗佐夫所说的那样:“感人肺腑的人类善良的暖流,能医治心灵和肉体的创伤。”

善良是一种良知、一种本性,它立足于道德之上。

然而,我也不止一次见到过另一些场景。比如,老师给学生的评语是“他很善良”,没有想到,孩子的家长很是不以为意地回应说:“现在这个社会里,善良有什么用啊?最没本事的人才善良呢!”

我想说,不是善良不好,是我们今天对善良的方式不对,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微信朋友圈被爱默生的名言——“你的善良,必须有点儿锋芒,否则就等于零”刷屏的时候,一下子就戳中了那么多人隐秘的痛点。

我认识一家人。他们从不会跟人起正面冲突与争执,也从不轻易开口找人帮忙,却习惯于帮助他人。他们把“我理解,我懂”当作口头禅,对他人的要求从不拒绝,结果往往是惯纵了他人,为难了自己。

所以,我对“善良必须有点儿锋芒”的理解是,一个人越是善良,待人的底线应该越高一些。这样才能避免纵容他人,也能保护自己。

我再说一个朋友的故事。

她在证券行业工作,人看起来很温婉,可温婉当中却又藏着一股力量。她做事认真,为人处世也异常得体。

比如,遇到同事向她寻求帮助,她会先了解具体情况,然后说:“我很想帮你,但我觉得要是我现在就帮你做了,真的是害你。这些事儿都是你必须要学的。所以,你可以自己处理,我相信你可以做到的。”

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态度诚恳,语气也十分真诚,同事听后绝不会怪怨她,反而事后很感激她。

遇到有人向她借钱,一般情况下,她在不了解对方意图之前,会不紧不慢地说:“这样啊,容我先回家和家人商量一下,好吗?”

等了解了具体情况之后,如果对方是想搞投资,她会回绝:“抱歉,我对你做的投资实在不懂,我能拿出的这点儿钱,也实在起不到太大作用。并且,我们家里的情况你也知道,有老有小,必须要留储备金,没有余力帮你太多。我相信你也会理解的。”一般对方都不会再纠缠,也不会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如果对方真的是遇到急事了,她会答应借钱。而且,她还会事先就跟对方讲好还款的期限和方式。她认为这样对自己包括对别人都是负责的做法。比如,我知道,她当初借钱给她在墨尔本的妹妹买车的时候,也是先帮妹妹做好了一个还款规划,告诉她什么时候应该换新工作,然后什么时间开始存钱,再在什么时间开始还钱。她认为这样,既帮到了妹妹,也是在促进妹妹的成长。

初时,一些同事、同学或亲友或许会觉得,她这个人过于冷静和理性,不是那么率性、痛快,有的人甚至可能觉得她待人有些过“冷”。

但是,我却观察到,她这样做很对。这些年来,虽然她也拒绝了一些人的要求,可人缘一直很好。身边的人都觉得她是一个靠谱的人,非常值得信赖,所以真遇到难事儿了都愿意向她求助。这样的结果,根本不同于我认识的那家人一味善意帮人却费力不讨好。

你可以善良,但请不要无谓地善良。如果经过岁月的磨砺,你稍微修炼出一些锋芒,反倒可能游刃于人际,更从容地生活。

我已经明白了,所以我希望更多善良的人,都能懂得点儿有关善良的智慧。

否则真碰上事儿,我们只能将自己憋成内伤。因为这个世上,有太多让我想吐槽的“低智商”的所谓“善良”了。

比如,缺乏常识的所谓“善良”——好心的邻居老太太为生病的人推荐各种未加验证的“偏方”,心怀慈悲的人把陆龟带到公园的池塘去放生……

比如,道德绑架式地强迫对方的所谓“善良”——马云这么富有,他就应该为××捐上几个亿!不过就是擦了一下他的豪车,他这么有钱就不应该让自行车主赔钱。

比如,不同情受害方却只同情弱者的所谓“善良”——你有一个从不做家务、乱丢垃圾的娇气室友,你忍无可忍发飙后,有人过来劝你要对室友宽容一点儿。

比如,用和稀泥式的调解方式来表达“都是为你好”的所谓“善良”——某人的丈夫喝酒又赌博,还大男子主义,他有一天出轨了,却有人来劝她说“好歹夫妻一场,还是原谅他一回吧”。

比如,无节制的帮助却起到反效果的所谓“善良”——“升米恩,斗米仇”,不愿将丑话说在前头,结果不断借钱给亲戚帮他们渡过难关了,却在要账的时候与他们反目成仇。

……

我不能给善良下一个什么定义,但我想说,“善良不善良”,你要自己学会去选择,要知道:

生活不是用来妥协的,你退缩得越多,喘息的空间就越少;日子也不是用来将就的,你表现得越卑微,幸福就会离你越远。

你无须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太低。属于你的,要积极地争取;不属于你的,也请果断地放弃。不想做的事,不必勉强自己去做;忍了很久的事,不必一而再,再而三地忍下去。

不要再让别人来践踏你的底线。一味地忍让或取悦,那不是善良,而只是你不想承认的懦弱。也别再昏睡不醒,做着别人不喜欢、不会感激,你自己做不好,也不爱做的所谓“善行”。

只有挺直了腰板,世界才会给你属于你的一切。

如果你的生活只是对世界察言观色,然后满足于眼前的苟且,如果身边的人对你的存在总是忽视,如果你的被认同只能靠委屈自己去成全别人,那么请记住我要告诉你的这一句话:

你当善良,且有力量。Chapter 1你以为的善良,其实只是懦弱如果你习惯了吃亏,习惯了沉默,习惯了委屈自己,习惯了不拒绝所有人,你便会忘记其实你可以有态度,可以有观点,可以有能力,可以过你想要的生活。与其明哲保身,不如立场鲜明问题在于,我们逐渐混淆了“明哲保身”和“怯懦”的界限。

我常想,我们生活在一个由人构成的群体环境中,不得不把很多的精力用来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本来沟通是为了消除隔阂,增进了解,通过配合弥补单一力量的缺陷,最大限度地发挥力量。

然而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却是彼此抱怨或人为地设置障碍。总有一些人似乎站着说话不腰疼,毫不顾及自己的言论其实只能让坏人更无所顾忌,让好人选择明哲保身,生生将善良逼成怯懦。

于是,我们常常会面对一群好人欺负另一个好人,其他好人却坐视不管的现象。

比如医患间的紧张关系,使许多本性善良的医生也只好选择少做少错,处理病情时畏首畏尾,水平得不到提高,最后的结果就是:不利于病人的及时救治。

前一阵子,我在网上看过一个关于产妇抑郁症的帖子。发帖者讲了一个患抑郁症的产妇杀死孩子后又绝望地自杀的悲剧。看的时候,我的心情十分沉重。随后看到有一帮的人跟帖,其中夹杂了各种无意义的指责。

有人说:“不就是生个孩子吗,哪来的那么多事儿?我当初不知不觉就生了。”

有的人责备自杀的产妇心理变态,因为她自己当初生孩子感觉很快乐。

面对这些人和他们的言论,我真的很无语,本来大家要讨论的是关于产前或产后抑郁应该引起关注的话题,引导大家关心这个群体。

没想到引来一大群人用自己的“正确”来反证产妇的“错误”,也许他们确实正确,但从中反映出的对生命的漠视,恰是一种人性最大的“恶”。

我从中看到的还有更大的悲哀。

首先,并不能武断地说这些人就是本性坏透了,不是好人,只是有可能这些人无法完全明白别人的感受。每个人的情况各不相同,当事人生活中所经历的某些困境和打击,对这些评论的人来或许并不是软肋,因此,他们会推测若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并不会给他们造成多大的实质性伤害,所以他们对帖子中产妇的行为表示不能理解。

于是,他们会动不动就评论说:“那些事情我也经历过的啊,没有那么难啊!”“我们也感受过的啊,没有那么痛啊!”他们只愿相信自己经历时的感受,如果别人的感受与他们的不同,反应强烈了,便认为人家有病,表现得软弱了,便认为是人家矫情。

本来我还想说两句,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产后抑郁这一现象,而不是对产后抑郁的人横加指责,但一想到那些人的极端、偏执,觉得多说无益,便放弃了。

通过这件事儿,我也在反思,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总是会遇到一些从未真正解决的沉默困局。

按说中国人的聪慧从来不逊于其他种族,但其中难免鱼龙混杂,一些生存智慧里除了向来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勤劳能干、善良包容外,还不难发现一些市侩哲学、投机思想。比如“韬光养晦”,这本是一个多么具有智慧的词语,现在却成了该怒吼时不怒吼,该出手时不出手的犬儒主义的代名词。

我也是其中的一员,所以明明看到了那个讨论帖里的谬论,但最后还是选择了退避三舍,不敢理直气壮地表达自己的立场。

从古至今,只要人多的地方,“劣币驱逐良币”的状态都普遍存在。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不讲规则的肆无忌惮,而真正善良的人却不能说话了。因为一说话,不管对不对都会遭到那群人的排挤。

我们选择趋利避害的“生存智慧”本没有错,问题在于,我们逐渐混淆了“明哲保身”和“怯懦”的界限。比如,看到马路上美艳的女司机被一个男人暴打,你作为路人会怎么办?看到一个老实的孩子被同学围殴,你作为路人又会怎么办?

虽然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可以毫不费劲地把自己代入那个情境,去想象自己的情绪反应和生理反应,然后给出一个倾向道德标准的回答。然而事实是,大多数人会保持沉默。没遇到事情时,一切都不是问题,可一旦身临其境,可能所有的“节操”都会支离破碎。

不是所有善良的人都能经受住压力的考验,正如我们常会听到电视剧中有叛徒说:“我虽然失去了尊严,但是到底我还是活着。”(而烈士则会说:“虽然我死了,但是我还保有尊严。”)

当你越来越多地选择“明哲保身”时,就不要怪你在别人眼中渐渐丧失了“立场”。“好好先生”“为人NICE(友好)”的评语,也许是朋友、同事对你的夸赞。

本来你觉得这样也算不错,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得知马路上那个被追打的女人是你的妻子,校园里那个被围殴的孩子是你的儿子,你是不是还要再装睡下去?你是不是希望社会上这种“好好先生”少一些?

我相信,每个人内心肯定有一个被压抑的自己,他一定在渴望:行事但求无愧于心。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一世,不论一时。你那么好说话,无非是没原则你那么容易被人指使,无非是因为错把无原则的宽容当胸怀。

也许,你从小被人称赞“性格好、没脾气、文静”,虽然你也不太喜欢听,但不会想太多。等你工作了几年,在人际交往中一次次受伤后,你可能会觉得,还是本性善良但个性鲜明又会发脾气的人过得比较好。

虽然你尽量避免和别人闹矛盾,虽然你的朋友也不少,虽然有些事儿在别人看来就该生气,而你觉得没什么,但是你终于慢慢发现,这样的你让别人不知道你的原则在哪里,慢慢地自然变得不再重视你、珍惜你。

季小堂打电话给原来的同事,同事说:“真怀念你啊!你走了,天这么热,都没有人给我带可乐了。”

这样一句话让季小堂的心情跌到了冰谷。

季小堂刚进公司的时候,为人热情大方,谁都喜欢找他帮忙,而季小堂从来都是来者不拒。

平时他总是早早地就到了公司,收拾办公位,打扫卫生。听到谁说一句“没吃早餐,好饿呀”,他就会主动拿出自己的饼干送过去。有时,节假日还会帮同事收快递或处理工作。炎炎夏日,他经常带些冰镇可乐来公司分给大家喝。

随着工作渐渐增多,季小堂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帮同事们了,抱怨却随之而来,有的人还当面开涮:“小堂堂,赶紧去仓库领一包打印纸来,我们等着用!”碍于情面,季小堂还是默默地照做了。

再后来,主管开始吩咐季小堂干一些本职工作之外的事儿,比如去车库帮他搬东西。结果,季小堂刚出办公室大门,就被出差回来的经理撞了个正着。经理问季小堂去干什么。为了不给主管添麻烦,季小堂就说去购买办公用品。结果经理不知从哪里知道了事情真相,就把季小堂叫去办公室训了一顿,说他身为人事部行政人员,连“诚信”二字都做不到,又怎么能管理其他人呢。

季小堂无言以对,递交了辞职申请,背着“好人”二字的他,丢了工作。

身在职场,很多人也会遭遇类似的有苦难言。上司把很多跑腿的事情交给你,你会纠结他是重视你、跟你亲近呢,还是觉得你好说话?同事故意拿话刺激你,你会想他是觉得你宽容、不容易生气呢,还是在利用你的好欺负发泄他的愤懑?

有时候,你甚至会怀疑自己:说得好听点儿,是性格好、没脾气,说得难听点儿,就是心太大、没主见。

你在任何场合都示人以微笑,人家可能觉得你没个性,下意识地就开始轻视你。你对朋友有求必应,放弃自己的安排满足他们的邀请,等某次你“应”不了的时候,人家便觉得你不够意思,开始心里猜疑你。你心无城府,多次借钱给同事也不好意思催账,结果他很快心安理得、习以为常,你倒是被逼入两难的境地——要钱,怕伤感情;不要钱,白白遭受损失……

就像季小堂,他那么容易被人指使,无非是因为错把无原则的宽容当胸怀,所以不懂拒绝。他无疑是喜欢通过照顾别人的感受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感的那类人,所以往往既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又很害怕被别人拒绝。于是,心里想说“不”的时候,却言不由衷地冒出了“是”,生怕直接说出“不”,会伤了自己的“自尊”,也对不起别人。

其实,“自尊”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接纳和喜欢自己。不愿意说“不”、害怕伤害别人的人,通常也会很在意被别人拒绝。这类人容易把“被拒绝”理解成别人对自己不喜欢、不重视,甚至不尊重,更糟糕的是随后也开始觉得自己似乎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或者没有那么好。而这种拒绝激起的无力与无能感,让他们随之升起愤怒、伤心的情绪。他们总是宁愿委屈自己,成全别人,难怪会活得那么纠结。

这样委屈自己,强迫自己说“是”的背后,并非真正心甘情愿,而是隐藏着一个“你也不要拒绝我”的心理期望。因为害怕被别人拒绝,所以不敢拒绝别人。又因为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希望得到不被拒绝的善意,于是我们开始失去原则,无底线地向身边的人和事妥协,甚至最后我们也会开始讨厌太过殷切地关心他人的自己。

就这样,你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原则,被人发着“好人卡”,你越来越难以把握哪些事是必须坚持的,哪些事是可以宽容的。然后,不敢说“不”,不好意思说“不”,也不会恰当地说“不”,你被所谓本性的“善良”裹挟前行,变得拧不清事儿、没主见。

宽容不等于无原则,你应该有心胸,但也要守住底线。当你能够从容地拒绝别人,你就会知道拒绝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有意地伤害,相反只是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回想一下,不管是家人还是自己最好的朋友对你提出大大小小的要求时,你有说“不”的时候么?有即便嘴上没说但心里却很不乐意答应的时候么?你是否认为,如果你拒绝了他们就说明你不爱或者不在乎他们么?

反过来想也一样,别人即使在某件事情上拒绝了你,并不等于他们不在意或不看重你,只是他们真的不愿意或根本无法做到。

允许自己拒绝别人,才能真正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拒绝,就如同认定自己有罪的人更懂得宽恕一样。一个人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也常常愿意把这样的尊重给别人。

难以拒绝,可能是因为你觉得只有不断地顺从别人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如果我们习惯通过别人来肯定自己,也就活在别人的眼里和嘴里。当来自别人的肯定成为必需的时,与其说我们是在肯定自我,不如说是在否定自我,到最后,你会发现,你已经没有了肯定自己的力量。

建立个人的边界,确立自己的原则,敢于说出自己的真实意见。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我们在刚开始与他人交往时产生不愉悦,但只要我们足够真诚、态度坚定,他们迟早会认可和尊重我们为人处世的原则。

在不触碰底线的前提下,一切对错、好坏、喜欢不喜欢都可以接纳、包容、理解。你要做一个让自己快乐也让别人欣赏的真正的“好人”,而不是“滥好人”。善良,有时候不过是弱者的又一个挡箭牌什么时候善良,成了不用讲道理的挡箭牌?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比做一个“讲道理”的人轻松。

虽然世上很多人都有自私的一面,但我发现身边有太多人,完全不问事情的起因缘由,就自顾自地站到看上去比较弱势的那一方去,动不动标榜“善良”,然后给别人套上“你应该善良点儿”的枷锁。

下面的场景,或许很多人都听说过,甚至亲历过。你买东西时碰上一个比你年长的人插队站在了你的前面,当你和他理论的时候,身边就有这种人站出来说,做人不要太斤斤计较,多大的一点事儿,让他一下不就完了。

你的搭档工作没做到位,给你造成了巨大的困扰,而你发飙的时候,她抹着泪飞奔出去。那么,不用半天,你“嘴不饶人,把人活活骂哭”的名声可能就会传遍全公司,然后有一群这样的人会来告诉你,都是同事,你应该大度一点儿。

如果碰巧你混得还算不错,有房有车,结果遇到一个进城务工人员在侵犯你的利益,你决定追究他的责任时,又有一群这样的人围上来狠狠地骂你为富不仁、为人不善。

……“他都那么可怜了,你就不能善良一点儿?”“我已经给你赔笑脸了,你还想怎么着?”

真奇怪,什么时候善良,成了不用讲道理的挡箭牌?

我当年读大学的时候,曾经与人一起合租。合租的那位姑娘算是富家女,据说上大学之前都是住在家里,连垃圾都没有倒过一次。所以从合租的第一天起,她从不打扫房间,不购煤气水电,不刷碗,更不刷马桶,简直就当在住宾馆一样,她是一位傲骄的公主,而我就是她的服务生。

后来,我生病了,在床上躺了一周,她就让垃圾在家里堆了一周。我实在忍无可忍了,爬起来把屋子打扫了一遍,扔掉了所有的垃圾,洗干净了所有堆在水池里的东西。结果她带了外卖回来,吃完之后,照例杯碗碟盘全堆在水池里。

我一下子怒火中烧,发了飙。结果她四处跟人说,我多么不近人情,她那么可怜,长这么大第一次离开爸爸妈妈,本来就什么都不会,而我从小就独立生活,什么都会,却不肯对她包容一些。

于是也有同学来劝我:你应该宽容一点、善良一点。我哭笑不得。你可以想象,我除了无语,还能向他们解释点儿什么?

后来工作了,走上社会,我发现这样的事情越来越多。有些人,根本就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要站在看上去可怜的那一边就好了,多简单!我想,他们之所以要标榜“善良”又给别人套上“善良的枷锁”,只是因为做一个“善良”的人,要比做一个“讲道理”的人轻松。

我有个好朋友,谈恋爱的时候被男友“劈腿”。几年之后,这位前男友和新欢结了婚,似乎过得不幸福,而且不幸地得了什么病。反正结果就是他来找我的朋友借钱,说是要救命的。

我的朋友不假思索就拒绝了他。然后也有人跑来劝她说:“你应该善良一点,无论以前发生过什么,现在毕竟是救一条命。”

跟我说起这件事儿的时候,朋友敲着桌子大骂起来。我知道她为什么要骂。那年,因为他“劈腿”,两个人分手,万念俱灰之下她欲轻生,万幸家人及时发现,送她进医院给抢救了回来。她自己这条命,也是命!

现在互联网发达,看得多了,你自然也就明白了。那些新闻评论里总有人在说:“如果有足够的钱,谁会去抢劫呢?”其实这些见别人被抢劫、被欺骗、被背叛、被压榨,都号称仍旧应该宽容的人,往往是当自己利益被触犯的时候跳脚最快的那些人。

他们有些是希望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懂得据理力争,这样,等他们想要不讲道理的时候就没人反抗了。有些是觉得反正被伤害的也不是他们,正好可以借机宣扬一下自己有多么深邃的思想和多么慈悲的心灵。

无知即恶。这世上有些东西,起因比结果重要,但有些事情,真的是结果永远重要过原因。比如伤害他人,比如赤裸裸地侵占他人的利益。

我在想通了这个道理以后,就选择不要将自己的“善良”送给不讲道理的“弱者”做挡箭牌了。我不再想听谁说,他是无心之失,他是好心办了坏事,他只是不知道、不懂得,所以我们就该理解他、原谅他、善意地对他。

我只要做一个讲道理的明白人,我只在意真正的善或者说真相。我不想顺从某个人的劝说,然后没有原则地从众而行,做那个既委屈自己,又纵容“弱即有理”的人。世上最可笑的,莫过于真正负责任且善良的人,居然因为所谓的善良之名而寸步难行。“丑话说到前头”并不“丑”一直在努力成全别人,却忘记了最应该成全的是自己。

妹妹想买车,开口跟月收入不过五千元的阿琪借五万元。阿琪不好拒绝,四处凑钱给她。之后每个月阿琪都得勒紧裤带,精打细算地过日子。苦熬了一年,阿琪还清了欠债。没想到,妹妹又来找她借钱买房。

阿琪一怒之下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姐妹俩大吵了一架,妹妹赌气卖掉车,将之前借的钱还给阿琪。然后,好长一段时间妹妹都不跟她说话,但阿琪却有一种无法言说的解脱感。

你是不是也是这样,一直在努力成全别人,却忘记了最应该成全的是自己?而且,你明明有自己的想法,却碍于情面不事先说清楚,导致最后往往是伤人伤己。

有时候,丑话说在前头,反倒有可能避免事情向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何况,你无须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太低,不想做的事情不必勉强自己去做,一味地忍让和取悦,那不是善良,而是懦弱。

在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你可以伸一把手;超出你能力范围的,要果断拒绝。这是一种对风险边界和责任边界的确认,没有人应该为了成全别人的欲望而委曲求全。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敢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不敢事先把所谓“丑话”说给别人听。就像我的同事张青和李意佳。两人刚认识不久,张青就今天让李意佳帮她做PPT,明天让李意佳帮她写策划案,后天一起吃饭还让李意佳埋单。李意佳其实并不愿意就这样被人指使得团团转,但苦于不好意思开口,默默忍受了半年,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到公司后尽量躲着张青。结果这样的行为引发了张青的不满,她开始故意跟李意佳作对,让李意佳在公司非常不好做人。

人际关系,包括工作关系中,我们与人相处也应该先小人后君子,自己不愿意承担的压力、不愿意忍受的委屈和不想独自面对的问题在一开始都跟同事说开,才能避免以后的工作中因一些小事引发矛盾。

虽然很多话事先说出来似乎不太好听,但可以让我们的交往回归理性,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失望和愤怒。

我们生活中许多矛盾其实都是没有把丑话说在前头所引发的。

我们顾忌别人的感受,不想让人难堪、失望,这固然是一种难得的美德,但是如果一味地顺从别人,害怕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正说明我们对别人的肯定和赞许过于依赖。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缺乏自我肯定和欣赏的能力。因为向内求不得时,就会不顾一切地向外索取,通过不断地对别人说“是”来维持一种成瘾性的虚假自尊。

还存在一种情况,作为对“善意”的回报,我们也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感激和认同,然后获得一定的价值感和存在感。但是,当我们决定顺从别人时,实质上存在一种心理暗示:我们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了——不管这样的决定是不是合理的,是不是理性的,是不是会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为自己曾经在委屈中做出各种妥协行为而后悔的小莉说,她一直都没有想过,自己和男朋友的浪漫爱情,竟然有一天差点儿被打败。

小莉家世良好,跟男朋友交往的几年里,双方感情也很好。但是等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她发现男方父母对解决两人住房问题一事避而不谈。

本打算和男方共同出资买房的小莉想,反正都是一家人了,以后什么都好说。所以她独自承担了婚房的首付和房贷,房产证却写上了两人的名字,打算之后再和男友家人一起设法偿还房贷。

临近婚礼,小莉才得知,男友的父亲生意失败,已负债累累,已经上了银行征信系统的黑名单。关于怎么供房的问题,她希望男友给点意见,但男友却说,事实就是这样,家里肯定指望不上,他也没有办法。

小莉无助而迷茫,男友竟然都不愿意站在她的立场考虑问题,这婚还要不要结?男朋友究竟值不值得嫁?

我就给小莉建议,她当下最应该做的是确定男朋友的决心。毕竟,她要嫁的是男友,不是他父亲。男友父亲的债务与他无关,他父亲上了征信系统黑名单也不会株连到他。一旦父亲公司破产清算,也无非就是需要他们供给老人基本的生活与医药费罢了。或者她不怕将丑话说到前头,就先跟男友立下书面协议,说明房产问题和将来赡养老人的问题,力求保证两人婚后的家庭经济不受影响。与其将来被绊倒,进退两难,还不如一开始就把条件都摆出来,去留皆有备,得失不住心。愿意嫁就摆明态度,守住底线,没什么了不起;不愿意就一拍两散,再不往来就是。

两个人在一起,最能记住的是最近说的话,而不是当初的承诺。当你一开始就孤注一掷,失去了自我的底线时,你也就失去了平衡两人关系的机会。而健康的人际关系取决于依赖和独立的平衡。当小莉听从了我的建议,学会了对自己说“是”,对男友和他家人说出“不愿意”和“不行”时,她没想到这感觉好极了,而且事情也顺利了起来。

男友的家人毕竟知道自家的事儿,他们已经是那样的状况了,正盼着儿子能有个好的归宿,自然事事都答应,一切的话都可以说在前头,包括签订婚前协议等等。

如果按照小莉之前的想法去做,最后还真有可能两人的爱情和婚姻都不会得到一个好的结局。

这件事过后,小莉说平生第一次发现,原来尊重自己的感受根本不需要多少理由。忙不过来时,她可以礼貌地跟同事们说本周自己的工作已排满,请大家将需要对接的工作向后排;真的太累了,回到家,她也可以对丈夫提出今天不做家务;项目碰到问题了,她也可以主动去找领导请求帮助,或者一开始就有理有据地争取更多的支持……除了感到轻松外,最让她意外的是,同事、朋友和家人不仅没有远离她,而且开始在事前就征求她的意见。她发现自己不但没有被边缘化,反而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重视。

当你迈开自己的双脚,你会发现别人的反应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糟糕。表达真实的想法,不“依赖”、不“取悦”,可以让我们的生活从别人的眼中回到自己的手中。只有学会自由地奔跑,才能尽享生命的阳光。做人要学着适度“零容忍”有时候,善良不能没有锋芒,否则真等于零。

你是不是和我一样,自认为是一个很善良的人,有时甚至还会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一点懦弱。因为每次遇上什么好事情,都不会去跟别人争。倒不是因为争不到,而是觉得这样做会有失风度。能帮别人的时候,也会尽量去帮,哪怕知道被骗了也不会去拆穿人家。

你是不是从小就听人说“善有善报”,然后现在和许多人一样,越来越不敢相信纯粹的善良与正义?

我有一个朋友,跟我关系很好。他们一家目前就住在一间面积不足六十平方米的房子里,环境很一般。朋友已经二十好几岁了,还没有自己的房子。她的父母以前在某家福利很好的单位工作,那时候单位给分房,她的父母本来可以分到两套房子,一人一套(当时还没结婚),但是他们没要,因为觉得不想占单位的便宜,而且结婚以后只要一套房子就够了。

后来单位效益不好,她的父母自谋出路了,也就一套房子都没拿。

再后来,她的爸爸做生意挣了一些钱,买了一套房子。本来打算留给她当嫁妆,结果她们家的一个亲戚要娶媳妇,来诉苦说买不起房子,又哭又闹。她爸爸没办法就把房子卖给了亲戚,也没多要钱,多少钱买的就多少钱卖了出去,想着过几年再攒钱给姑娘换个大点的房子也好。

可没过几年,房价暴涨,然后她爸爸的生意也黄了。她想出国读书,但是家里拿不出那几十万,所有的亲戚朋友,包括那个买了她家房子的亲戚都说没有钱,不愿意借钱给她们家。毕业的那天,她哭得很伤心,她说她一直都想出国,想看更广阔的世界,但是她去不了,因为不能给父母增加经济压力。

朋友一家的家风很好,待人友善,做生意也本本分分,为什么落得这般光景?说好的“善有善报”呢?还是说她或者她的父母不够善良呢?

也许很多人还是相信有纯粹的善良和正义的,只是越来越多的人不会再这样去做了。

在周围很多人都表现出冷漠、贪欲和一味索取的时候,善良如你我的普通人,付出的善意越多,他们的贪欲就有可能越大。

我再讲一个以前的故事,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会告诉你这样的道理。

我高中的时候在外省借读,认识了一个同乡的朋友。他的家境不是很好,人也有点儿自卑。在家世方面,我从来是有意地避开不谈,不希望了解他太多的个人情况带来尴尬。大家一直就因共同的爱好走在一起。

然后我们一起准备高考,在同一个培训班里上课。每天都要高强度学习,中午不回家,那时他基本上都是蹭饭吃。一周七天,大概五天都是我主动付两个人的饭钱。本来家里给我的钱也不多,但是我觉得这样做也没有什么不好,毕竟他的家境确实差一点儿,我们又是朋友,所以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就这么帮他付了半年多饭钱。

后来我们要一起回老家参加高考,家里担心两个小孩不会照顾自己,所以就给了我几千块钱,还让我带了一张银行卡,交代我们说要住好一点的酒店,考试就打车去。他身上大概就带了三百多块钱。基本上从回老家第二天开始,几乎全程都是我出的钱,住宿、车费、饭费等等,连返程的车票都是我买的。

我也从来没有因为这些给他脸色看……我从来没有觉得我帮他付钱是一种善良,只是觉得我们是朋友,这是我应该做的。

后来我们进了同一所大学,只是不在一个专业,教室离得很近,有时还一起上公开课。没想到,我竟然听到了一些流言,说他家如何如何有钱,回老家高考的时候住的是什么酒店之类的。

一开始我真的没有在意,我知道他以前有些自卑,现在进了大学,出于男孩子的自尊心和虚荣心理,他那样说我也觉得可以理解,毕竟也没有造成什么危害不是?于是,我没有揭穿他。

直到大三的那一年,我的同学来跟我说,他在背后跟人说我欠他钱。我的第一个反应是不可能。后来我去问了他们班的同学,才知道他真这样说过,而且说的时候还表现出一副“没有办法啊,那么多年的朋友了难道还能去要”的表情。

我觉得莫名其妙,怎么都控制不住怒火。我当时就找到他,当着所有人的面问他,我什么时候欠了他的钱。但他的反应却十分让人心寒。他先是不承认说过这样的话,见躲不掉时又变得特别理直气壮:“就算我这样说了又怎么样?你敢说你从来没用过我的东西?”

我当时特别愤怒地说了一句:“要是没有我,你准备高考的那阵子就已经饿死了!”

结果呢?从此他有了一番更好的说辞——他那个时候也没有多少钱,就蹭过我几顿饭,我就一直记到现在,他当时真的应该饿死算了。

人生的旅途上,你一定会碰上一些奇葩的人和事,除了自认倒霉,可能让你连吐槽的力气都没有。

我想说,有时候,善良不能没有锋芒,否则真等于零。越是善良的人底线越要高一些,才不至于纵容他人;越是善良的人越要懂得拒绝,也算是对自己的保护。

善良如你我的人,有时候就得在事情变坏之前学着适度“零容忍”。善良是一种选择,需要的是智慧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后者要比前者难得多。

有本书叫《自私的基因》,里面通过生物学的解释(这本书算不算生物学?我也不太肯定),探讨善良是什么,正义是什么,道德是什么的问题。

我就不掉书袋了,反正我也没看懂。按照我的理解,自私虽然是推动优胜劣汰的一种心理动机,然而,善良也并非一种不适宜生存的属性,它具有一种大爱的智慧。

有时候,一个人有善心善行,不表示他已经领悟了善良背后的真谛。因为,他可能是因为受道德教育、宗教、家庭的影响,或者说是为了追求社会的认同,所以愿意行善。总之,最终所有因素综合形成的结果就是他做了好事,心里好过些。

我觉得这叫“良知”。不是每个人都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大部分人心中,都有一些不需要求证就相信的结论。这些结论的名字叫“信念”。

那么,一个人为了自己心里好过而做些善事,是自私吗?当然不是——为了自己心里好过而做不善的事情,才叫自私。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一个“善”字。“人之初,性本善。”待人处事,强调心存善意、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对众人而言,唯一的权利是法律;对个人而言,唯一的权利是善良。

这话很对,不过,有的善良,却是一把双刃剑。有一种善良叫“低智商的善良”,你付出了,牺牲了,最后还成了一个坏人。这样的善良,有时其实是一种伤害。

刚工作不久的姑娘王静,开始时因为青春可爱、热情大方,颇得几个爱占小便宜的同事喜欢。那时,同事很喜欢来找她聊天,桌子上放的巧克力,招呼不打就拿着吃,三天两头地想法子撺掇着她请客吃饭,有的甚至直接要求她每天多带一份早餐。对这一切,王静都默默地忍着,反正人在职场,总有交际,总是要花销的。后来,有同事见她好说话,又找她借了两千块钱。大概过了半年吧,同事还是没有还的意思,而王静住的地方房租涨了不少,于是她鼓起勇气要求对方还钱。没想到同事脸黑了:“我刚给家里寄了一笔钱,实在没钱还你。下个月吧。”

王静无可奈何地同意了。没有过多久,那个借钱的同事就离职了,走时连个招呼都没跟王静打,之后,就再也没有和她联系过。从此,王静开始学着不要“随便善良”了,结果所谓的“朋友”就开始嘀咕说她小气。

没有谁不讨厌占便宜的人,只是碍于面子,人家不好意思说罢了。斗米养恩,担米养仇。一开始的过度慷慨,使得别人觉得从她那儿索要的一切都理所当然,而她的付出,在他们看来,也许就不是善良,而是愚蠢。

我们的行为是可以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的,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该反击时就得反击。一个长期受欺负的人,只要有那么一次奋起还击,以后敢轻易欺负他的人自然会少一些。

还有一些“低级”的善良,是施善的人无法发现别人真正的需要,这时的“与人为善”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比如真正需要尊重和平等对待的是残疾人,有的人会异常热情地帮助他们,表面上看这些施以援手的人确实关怀备至,十分慈善,实际上却是让那些残疾朋友意识到自己的特殊和不幸。

有一种人认为自己“善良”,所以即使干了坏事,别人也没有责备自己的理由。一个四十多岁的成人,出于好意想帮家里分担经济困难,于是轻信金融骗子,把家中仅有的存款都拿去投资了某个听说会重组的股票,结果亏得一塌糊涂。她分明是做错了事,但梗着脖子不承认,半晌憋出一句:“我也是为了全家人好。”言下之意,既然我是出于好意,你们就该原谅我。

热情的办公室大姐,每天拉着你聊天,让你完成不了工作任务,或者是每天给你发鸡汤文章打扰你休息的同学,等等。他们让人恼怒的地方不仅仅在于实际上造成了你的不便和不爽,还在于他们是基于“善意”的,你都没有办法怪他们。

真正善良的人可能只在乎他是不是做了一件好事,而不在乎别人是不是认为他做了一件好事。真正的善是在充分了解和审视了事实之后做出的能带来最好结果的选择。

听过一场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的演讲。

他的演讲原文中先是说了一个故事。贝佐斯先生在儿时跟我们一样犯过一些小错误。一次,他在奶奶抽烟时,有点“中二病”地试图用一个数字估算来告诉奶奶抽烟对身体有多大的伤害。结果害得他奶奶大哭了起来。

后来,他的爷爷知道了这件事,老爷子对他说了让他铭记至今的这样一句话:“Jeff,it's harder to be kind than clever(杰夫,善良要比聪明难得多)。”

就是因为这件事,贝佐斯才说了那句鼎鼎大名的话:“Cleverness is a gift;kindness is a choice(聪明是一种天赋;善良是一种选择)。”

在贝佐斯的演讲里,他说原本他期待自己能够获得“Jeff,you are so smart(杰夫,你真聪明)”这样的评价。然而,“kind”不止中文“善良”的字面意思那么简单,它还包括了同理心、包容度和对任何人的那种尊重。

我认为贝佐斯说得很对。“clever”是天赋,而“kind”是一种选择,后者要比前者难多了;诸位都应该见过“clever”但不“kind”的人。

我知道,由于我们的人口基数,聪明的人一定不少,但是坦率地说,能一直坚持善良的并没有那么多。但我们千万不能因此就放弃选择善良!Chapter 2说好的“吃亏是福”呢你无须把自己摆得太低。属于你的,要积极地争取;不属于你的,也请果断放弃。现实这么残酷,拿什么装无辜生活就是“不操这心”就得“操那心”的爱恨纠缠。你当不攀附,不将就,不强求。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姑娘坚持认为自己很善良,没有什么欲望——除了希望家人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宠爱自己,男朋友也能让自己依靠之外。反正“男人嘛,就是应该出去打拼,养活自己的女人和小孩”。她身边的女孩也都想结婚后当全职太太,相夫教子。至于这样的生活可能存在让自己跟社会脱节的风险,她想,这不是还有网络吗!自己完全可以通过网络了解社会,不用参与社会上的“钩心斗角”,她也不想终日为工作奔命。

在她看来,社会太复杂,职场太艰辛,而她只希望过得简单一点,工作不工作倒是次要的,无论如何,她可不想为了五斗米而折腰。当然,世界上总有像她一样的人,能遇上难得的美好与幸福。

男生出身高贵,长相俊美,谈吐不凡,已经是某某银行的高管,在北京拥有住宅数处。

虽然姑娘家境普通,也算不上是大美女,但两人自交往开始便十分恩爱。结婚多年,出门仍然是十指相扣、形影不离。姑娘还真过着有钱花且随便花的日子,而且更难得是的,男生连家务也很少让她做。

她生活中有什么难事,只要告诉他,就什么都不用担心了,因为他会扛住所有的风雨。

但是,这样的个案,大概比买彩票中了五百万的概率还低。

我们当然都想在对的时间遇上一个对的人,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但现实中经常上演的是一出出残酷的戏。

也许,这是你一生最黑暗的时期:高堂刚去世,你还没有从悲哀中摆脱出来,孩子又得了病,丈夫也准备和你谈离婚……

也许,这是你必须要面对的惨淡人生:升职失败了,体检又查出肾病,艰难地做完手术后,却发现家中老人身患恶疾……

也许,这是你生活中正发生着的倒霉事:刚刚借钱给孩子支付了一大笔学费,但那个不懂事的“熊孩子”竟然因跟同学打架被学校开除,气急败坏的你开车出了车祸需要照顾,家人却对你根本不闻不问。

……

不需要列举更多的故事,我们就能大概看到人们生活中可能面对的各种艰难和绝望的处境。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很可能没有人能伸手救助你一把,哪怕是最亲近的人。你不仅要独自对抗不可逆转的生死离别,还要打起精神和不可知不可说的生活开战,只要你还想活下去。

现在,你对人性有所了解后,你一定不会再傻傻地认同“单纯有理”。生活就是一场自己的战争,没有谁可以不去面对人生的残忍。就像生存类的独立游戏《我的战争》(This War of Mine)一样,在特殊的人生境遇里,你可能不得不独自面对信息封锁、物资匮乏的状况以及这种境遇中表现出的人性之光或道德沦丧。你的一切经历,甚至死亡都可能是意外的、随机的、超乎预料的、无可奈何的、不能逆转的,你无法也不可能置身事外。而这才有可能是很多人在某个时刻不得不面对的人生真相。

希望被善待,被一直温柔地照顾,当然没有什么错。但是,这样的希望并不足以让我们做好面对生活的准备。

已婚男人纠缠异性,害得一个无辜女人被他嫉妒的老婆当小三追打;一个男人对女朋友说完永远爱你,又把这话复制转发给另外几个美女。这样的戏码不时会上演。

如果你只是指望自己千般委屈、万般迁就,然后换来一个人承担起你生活中的所有危机,只能说你真是太天真了。

真正有良心的人,并不需要你如何祈求,他(她)自然会愿意倾他的所有去给予。

在亦舒的某部小说中,有人问一名男子为何对女友这么好,男子的回答是,他想到未来她要给他生育儿女,将受那样多的苦,他就会忍不住想对她再好一点。能这么想、这么做,这是有良心的男人。

葛优在某个场合谈到自己的婚姻时也曾说:“我们当时的经济基础特别不好,谁也不图谁什么。后来有没有碰见比她好的?肯定有。但我们是在没名的时候就同甘共苦的,干不出再婚换人那种事。”

然而,生活就是“不操这心”就得“操那心”的爱恨纠缠。即使你万般幸运,像前文的那个姑娘一样真的遇上了一个不舍得你受苦的男人,但如果他没能力怎么办?如果他落魄了怎么办?如果他意外离世了怎么办?如果不做好面对真实生活的准备,突然遇上了世界的残忍,你怎么办?

我们没有机会坐等“谁的善良”来抵挡“我的风险”。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在能自立的基础上去和人相处,和人相爱。也许获得这样的能力,你得付出很多,但你能因此获得战胜人生各种困境的能力,更从容地直面生活。否则,你所有的表现,只是在“装无辜”,只是在打着“我想要简单生活”或“我的善良可以被温柔以待”的名义,放纵自己的天真或者无能。

极高明而道中庸,唯大智者才能单纯而平和。

古人曰大智若愚,能如婴儿一般天真而通透地做人处世,不纠结,不自找苦吃,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不去指望别人,温柔而坚韧地过自己的生活,这才是残酷世界里的正经事。

爱恨合力,转动着命运之轮,到头来,苦苦地执着,也没能把秋熬过。所以,你当不攀附,不将就,不强求。默然相爱,寂静欢喜。你以为你的付出是你以为的吗如果身边人都对你关上门,很可能是因为你心中从来没有容纳过别人。无意识带来的伤害更痛,道德绑架式的强迫是一种极大的恶。

由于自小家庭贫困,张一一早早地外出打工了。多年以后,终于在工作的城市买了一套大房子。有了女儿后,她就想把受了一辈子苦的父母接过来享福,也可以让他们帮着带孩子。

母亲因为要照顾生病的弟弟,先来到她家的是父亲。她想,父亲只需要帮她照看一下孩子,做点家务,日子应该会很轻松。父亲的作息时间极为严格,他每天早上六点多必然起床,然后帮着一家人做早饭。早饭快好时,开始给小孙女穿衣洗脸,随后叫一家人起床吃饭。

父亲本是一个传统型的大男人。他始终认为洗衣做饭本应该是女人做的事——母亲包揽了几乎所有的家务。而来到张一一这里后,他却要开始做家务。早餐忙完没多久,就得去买菜。买完菜回来带孩子转转,又该做午饭了。午饭完后陪孩子睡午觉后,便又得开始搞卫生。随后开始准备晚饭。

自从他来后,张一一似乎完全没有做家务的意识,这使得他极度失望。于是,父亲开始是挑剔她不讲卫生,随后挑剔她的懒,再然后则大骂她都不照看自己的孩子。

张一一心中万般委屈,为了让父母和家人过得好一点,自己从早忙到晚地工作,怎么可能再分出时间和精力来做家务、照看孩子?跟父亲间的矛盾爆发后,她常常在深夜痛哭。她总在想,已经给足了父亲生活费,也不是非得要他来给自己做饭啊!父亲没来之前,她根本不吃早餐,中午在店里吃,晚上也在店里吃。父亲来后,她也就晚上一顿在家里吃。但父亲既不愿意在外面吃饭,又对在家做饭十分不满。真是怎么做都不对。

无论如何,张一一没法让父亲满意,她只好让父亲回老家照顾弟弟,接了母亲过来。张一一没想到,曾经一向好相处的母亲也和自己合不来,没住一个月便吵着要回去。她委屈到了极点,心想:“我接你们来城里过好日子,给你们买新衣服……为什么你们就是不愿意和我一起过好日子,反而要回去辛苦地当农民?”

张一一的老公建议她让她姐姐过来,同辈人共同话题多一些,好相处。张一一感觉有理,便让姐姐辞去工作到她家帮忙带孩子、做点家务杂事。但是没到一周,姐姐也哭闹着离开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显然是张一一自身有问题,但是她自己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又过了半年多,声称永远不会离开她的老公也提出离婚。一向“坚强”的张一一瞬间崩溃,哭喊道:“为什么?我为你们付出那么多,为什么你们一个个都要离开我?”

张一一的老公叹了口气,将所有憋在心里的话都说了出来:“你自己想想,你和谁在一起能好好相处?跟你在一起,什么都要听你的,不按照你的要求来,你就要发脾气。我要听你的,我家里人要听你的,你家里人也要听你的。孩子吃不下两个鸡蛋,你就像疯子一样叫骂。“我母亲来帮我们带孩子,你不喜欢,我认为是婆媳之间难以相处的问题,所以把她送走了。原想着你自己的父母过来总没问题了吧,可实际上呢?因为是你自己的父母,你反而更加无所顾忌了。“我知道你很好,你为家里付出了很多,但是,如果你付出的这些却给别人施加了无限的精神暴力,你以为这付出还有意义吗?”

张一一无限委屈地说:“你们做得不对,我都不能说两句吗?我为什么要那样地拼命,还不是为了一家人好!”

张一一的老公说:“如果我给你物质上的满足,但早上一起来就数落你,中午看见你就骂你,时不时再打你一顿,你觉得这样的生活会快乐吗?每个人都没有理由拿自己的脾气去伤害周围的人。你看,你自己亲妈都能痛哭着离开。我真的再也受不了所有人都必须围着你转的日子……因为你根本不懂得最基本的相处之道。”

说罢,她老公就收拾了点东西住宾馆去了,整整一个月没有回过一次家。

委屈的张一一四处寻找安慰,我开始以为是她的家人都特别不懂得感恩。一个为了家而牺牲了自己全部青春的女孩,竟然这么不被珍惜?但后来聊着聊着我就明白了——事实是,她用情感或者道德来绑架家人的那些依据,只不过是一点儿她自己以为的好意的付出。

她记得支援过姐姐一千八百块钱,却不记得姐姐给予她的要更多。她记得自己坐月子产后抑郁没人照顾,且一再地说因为月子没坐好身体很不好,却不记得父母和弟弟的身体比她更差。

自我的强烈付出感和得不到想要的回应的失落感,导致她十分纠结:自己奉献了全部,为什么家人都不明白她的好。坐月子的事,她对丈夫念叨了三四年,而当年她姐姐也做过剖腹产,同样无人照顾,她却想也没有想起过。

她的自我付出感太强烈了,而且认为家里人应该先改变态度,她的心情才可能好转。因为她认为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善意的,别人就应该全盘接受。

我们身边总有这种“委屈”的女人,她们心地善良,一直扮演着自以为的“付出者”角色。然而巨大的“付出”,换来的只是完全与期望不匹配的被忽视,感觉很少有人明白她们的好。于是委屈,于是愤怒,然而又偏偏停不下自以为的“善行”。随之,不被理解的伤心和无从表达的失望,化成了没完没了的审判、指责和抱怨。当满满的负能量在她身上显现,身边的人便一个个离去。

其实,她们的期望只是被肯定和赞美,也愿意背负辛苦,倾己所能为家人付出更多,但她们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在以背道而驰的方法表达着自己的善意。这样的委屈,也一定会导致一种最坏的行为——强迫对方承认她是在为他付出,而且这种付出是值得肯定的。她们的失误在于,恰恰没有明白,这种强迫行为是一种极大的恶。让别人按她们的意愿行事,其实是让别人自己侮辱自己,让别人自己践踏自己,让别人被迫违心地自我贬低、自我忏悔,改正莫须有的“罪行”。

我很懂得受到这种心灵压迫的人的沉默和反抗。无意识给人们带来的伤害更痛。有极端行为的人,并不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不可理喻的“恶魔”,反而往往是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这种平常人。只不过有时候,我们自以为的付出,自以为的善意,投射到别人身上的时候,其实并不是我们自以为的那样。

丈夫的离开给张一一的打击很大,虽然她仍然会四处诉苦,强迫别人承认她是一个伟大的“付出者”,但她还是隐约感觉到自己有一些不对的地方。如果身边人都对自己关上门,那么,很可能是因为自己心里从来没有容纳过别人。于是她联系了一个心理咨询师,接受了一个特别的认知疗法。之后,张一一请求老公再给自己半年机会,她会很好地调整自己。如果半年后双方还是不能很好地沟通,她同意离婚。

张一一说改变还真开始改变自己。首先她主动带上礼物去看婆婆,诚恳地向老人家认错,并且表示只要婆婆愿意,她随时欢迎婆婆到家里住。她还不忘向婆婆坦白,自己当年确实对婆婆有些意见,但现在她明白,婆婆和自己之间的矛盾只是生活时代不同造成的习惯不同,她现在非常明白婆婆的好意。

随后,她也联系了自己的父母,真诚地请求父母原谅自己的霸道。

她学会了接受别人的不同,不再纠结于一些细枝末节,也学会了克制自己的脾气。

由于她的改变,父母改变了对她的态度,连客户和员工似乎都格外喜欢起她来,原来一直不景气的生意,竟然慢慢地兴旺起来,有了更丰厚的赢利……

半年之后,她问老公是否还要离开,她老公笑了笑:“恐怕我妈都不同意。她现在可喜欢你了,昨天还高兴地跟我说你给她做面膜的事……”请将你的善良只给善待你的人对有一些行为,永远只能表示理解,不能姑息和纵容。

无论是心灵鸡汤类的书,还是讲禅修智慧的书,总在提醒我们,当遭遇痛苦而抱怨他人的不够友善时,我们应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别人,要去相信“善有善报”“好人有好报”,如果你自己变得更好,世界就会更好。

但是,我想追问,为什么要一味地要求我们理解别人?如果我们自己受了伤还没有医治,又如何从心理上做到为他人着想?如果我们自己都还没有爬起来,又如何能惦记着再去扶起别人?

一直以来,社会只拼命地教我们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做一个坚强的好人,却从来没有人教过我们:跌倒时,怎么跌得有尊严;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

你被人伤得满地找牙,和血吞泪,拿什么来对伤害自己的人付出善良?你一头栽下,内心淌血,又拿什么来获得心灵深层的平静?

有一个女孩说起父亲时,总是泪流满面。她说,在别人眼中,父亲是个很善良的人。他会收养流浪狗,大冬天里怕狗冷,会半夜起床好几次去给狗狗盖被子。母亲打电话说狗狗跑出去被车撞了,他十万火急地赶过来把狗狗带到兽医那里。他看到狗狗要做手术,心痛得直掉眼泪。

然而回到家,父亲因狗受伤的事和母亲大吵了一架。情急之下,不小心把母亲推倒在地。母亲的腰撞到床角受了伤。母亲住院期间,父亲没去看过她一次。

女孩的母亲,说话声调急躁高亢,一丁点儿的事都能引发她的责骂。这使得女孩对安静有了一种变态的需求,她非常讨厌有人在身边说话。有那么一段时光,工位边的电话铃声简直是她的梦魇,偏又常有电话打进来。铃声的每一次响起,她都会吓得打哆嗦。这件事又引起了身边一位男同事的反应。女孩以为铃声也吓着他了,不料他说:“不是铃声吓着我了,是你的反应吓着我了。”

这样的一个女孩,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她的童年会有什么快乐。所以别人都在怀念童年时,她却庆幸自己终于长大了。于她而言,任何一个地方,都要比那个无爱无恩义的家庭温暖得多。

知道别人的痛苦没什么,但是我们怎么会知道人家是怎么熬过来的?我记得这么一句话:一个自小缺少爱的人,最容易“善良”,也最容易上当。因为只要人家对他有一点点儿好,他就心甘情愿地以命相许。

你怎么对别人,决定了别人怎么对你。如果我的生死苦乐被你践踏,那么你的生死苦乐也与我毫不相关。女孩也努力过,但是她做不到。哪怕家人那样对她,但她做不到漠视家人。

后来,她按照家人的期望,寻找一朝嫁入豪门的机会,实现一个灰姑娘的梦想。可惜,她最终跟一个穷小子恋爱了。她内心最渴望的东西:被呵护,被宠爱,被纵容,被尊重,等等,都在他那儿得到了。她不敢想象原来自己竟然还可以拥有爱,被爱护,被尊重,甚至拥有话语权。突然有了这样的感觉,那是一种怎样的惊讶、震撼与满足。于是,在后来一段极其艰苦的日子里,她仍然不愿意和穷小子分手。

在一个人艰难的时候选择不离不弃,这看上去是怎样一种的“善良”呵!其实故事背后一个赤裸裸的真相是,她的男友其实是一个“渣男”;而另外一个血淋漓的真相是,她的这份“善良”,并不是真的多么爱他所以不离不弃,而只不过是她在他这里,找到了自己做一个有尊严的人,不会被辱骂或被“伦理道德”绑架做一个逆来顺受的“下等人”的感觉。

她的这份“善良”,不过是因为从没有被善待过,所以视首先满足自己最基本的需求为罪恶,而不知道还有比这种“善良”更聪明、更正当的选择。

她其实没有正确给予爱和善良的能力。斩断了一个人的双腿,就不要怪他不能正常地行走。也许,外表光鲜的你,也如此。正如张小娴所说,就算亲情,也是不平等的。要是你拥有爱你的父母,这份爱,被你浪掷了,还是会为你守候,永不会死心。然而,当孩子需要父母的爱,父母狠狠把他丢开,许多年后想要再爱这个孩子,却不一定能如愿。孩子是会死心的。这份亲情,你在他最想要、在他幼小孤单偷偷饮泣的长夜里没有给他,是不能奢望可以赎回来的。

我从来不反对善良,但在讲这个女孩的故事时,我坚决反对那种自以为是的善良。

对不起,我只会喜欢那些喜欢我的人,只会善待那些善待我的人。对有一些行为,永远只能表示理解,不能姑息和纵容,特别是对那些自以为对我好或者为了我好,强势而粗暴地对待我的人。

真正的善良,是让身边的人在平日自得其乐,在需要帮助时你全力以赴。没有任何人有任何权利将自己的“好意”强加给另一个人或者实施自以为是的道德绑架。我不想对自己和别人犯这种“善良的罪”。

人生会有各种遭遇,不管是好事还是坏事,不管是好人还是烂人,你总会在某个时间点遇上。倘若你无力承担,没人能代替你承担,但我仍然希望你知道,这些事是在所难免的,你无法跟执着于个人观念而伤你的人理论,你只能努力让自己不被打倒。

倘若你能扛过去,不必逼自己去原谅伤自己的人。如果有一天你挺过了所有的伤害,终于拥有了坚强,也不必对谁说都是因为谁曾经伤你那么深,才成就了今天的你。你现在这么优秀完全是因为你自己强大,当年没有被他们打倒而已。

有时候,犯错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在伤你甚至是残害你,然后还会怪你不优秀、不争气。要是不小心遇上了烂人破事,我们只能自己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