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铁骑踏出的帝国(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7 19:32:36

点击下载

作者:《文明探索系列》编委会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元朝——铁骑踏出的帝国

元朝——铁骑踏出的帝国试读:

第一章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数百年来,蒙古大草原上众多的游牧部落间互相厮杀掠夺,纷争迭起。出身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的铁木真乘势而起,统一了整个蒙古草原。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通过创建一系列的法令典制,实现了大蒙古国秩序化、规范化的管理。接着,为了巩固在漠北草原的霸主地位,他征服西夏、收复西北诸部、西征花剌子模,拉开了大蒙古国对外扩张的帷幕。

1.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

在12世纪以前,蒙古草原上生活着众多的游牧部族。各部族间为争夺生存空间,不断地进行相互攻伐。到12世纪,在各部族长期地争夺过程中,形成了几个大的部族联盟,逐渐出现了统一联合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因为某个部族联盟的迅速崛起,以及一位英勇的草原领袖的出现而最终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这个部族就是蒙古族,这位草原领袖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蒙古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很早的时候,蒙古族的祖先就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谱写着自己的文明。

∷统一前的蒙古草原

古大草原,并在水草丰美的草原上很快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与其他部族分庭抗礼的实力。

史籍所载蒙古族的历史最早可以上溯到唐代,他们生活在东北黑龙江流域,史称“蒙兀室韦”。大约在唐代末年,他们逐渐迁徙到了蒙在蒙古族势力壮大的同时,草原上其他部族在长期的冲突与融合中,也形成了其他几个强大的联盟。其中主要有分布在呼伦湖、贝尔湖附近地区的塔塔儿部,土拉河、鄂尔浑河和杭爱山一带的克烈部,以及阿勒台山一带的乃蛮部,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下游一带的蔑儿乞部等。其中,塔塔儿部历史悠久,人口众多;而克烈部的势力在辽、金时期的蒙古草原则是首屈一指。这几个大部族相互毗邻,时常为争夺人口和牲畜而发生战争。

11、12世纪的蒙古草原诸部族,除了相互间的征伐掳掠外,还面临着辽、金等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他们为了保存自己的势力,或投奔于辽,或臣服于金,或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还常在辽、金的驱使下展开相互攻杀。

蒙古部可以说是一个后起之秀,它人口较少,势力相对弱小,兴起时间较其他部族为晚,而且社会发展程度尤难相比。也正因为如此,蒙古部虽然也臣服于辽,但辽王朝视蒙古部为“远萌古国”,未予重视,控制相对懈怠,这正好为蒙古的逐渐强大创造了机会。当然,一支强大势力的崛起还要有出色领导人的率领和指挥,时代需要英雄,时代也会造就英雄。成吉思汗骑射图成吉思汗(1162~1227),名铁木真(意为钢铁),蒙古乞颜部人,出生于孛儿只斤贵族世家。他一生戎马倥偬,叱咤风云,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草原英雄铁木真的青年时代

铁木真出生于蒙古乞颜部贵族世家。在当时的蒙古部族联盟中,乞颜部是势力相对强盛的部落之一。铁木真的祖上都曾是蒙古部的显赫人物或首领,他的父亲也速该是合不勒汗的次子巴儿坛把阿秃儿的第三子,有拔都(蒙古勇士)的称号,是乞颜部的首领。也速该曾在战争中俘获了塔塔儿部的首领,后来被塔塔儿人复仇毒死。

也速该死后,其部众也纷纷离散而去,他的家族被其他蒙古家族逐渐孤立。当时只有9岁的铁木真和几个弟弟与母亲相依为命,度过了数年艰难的生活。铁木真还曾被蒙古另一个强大的部族泰赤乌部抓走,幸而得到救助而逃脱。铁木真从小机敏聪慧,少年时代的艰险磨难,使他更加勇敢果断、意志坚韧。数年之后,他与父亲的老盟友弘吉剌的女儿孛儿贴结婚,并开始着手召集父亲的旧部,逐渐改变被孤立和抛弃的困境。

为了寻找机会东山再起,他曾依附势力强大的克烈部首领脱里(被辽封为“大王”,故称王罕),将父亲的旧部重新召集到了一起;蒙古部主忽图剌罕死后,札答阑部首领札木合控制了蒙古部众,铁木真又投靠札木合,与他结为安答(义兄弟),随他游牧放马。在此期间,蔑儿乞部曾抢走了铁木真的妻子和家人,他借助脱里和札木合的帮助,攻打蔑儿乞部而大获全胜,战争的胜利使他的势力进一步壮大。与此同时,铁木真笼络人心,招徕人马,最终脱离了札木合,逐步发展自己的势力,建立自己的斡耳朵(宫廷营帐),逐步复兴了乞颜部。1189年铁木真被推举为乞颜部的首领。

铁木真势力的逐渐壮大,引起了蒙古其他部族对他的攻伐。而铁木真则正确地分析各种形势,恰当地利用时机,在与其他部族的周旋与对抗中寻找崛起的机会,开始了他统一蒙古各部,进而统一整个蒙古大草原的宏伟大业。蒙古军攻击图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蒙古草原各部落互相征伐时,在战场上使用的主要武器。

∷统一蒙古各部

就蒙古族内部而言,铁木真家族的乞颜部和泰赤乌部势力相对强大。也速该在世时,他们两部曾结成联盟共同拥戴忽图剌罕。但是随着忽图刺罕的死去,联盟也趋于瓦解,两部转入了相互攻杀。不久之后,也速该也被塔塔尔人毒死,乞颜部贵族分崩离析,部众多投靠了泰赤乌部。

乞颜部的复兴首先引起了泰赤乌部的不满,泰赤乌部很快联合札木合部来攻打铁木真。铁木真竭其所能,组织十三翼军队进行对抗,这就是著名的“十三翼之战”。由于力量对比悬殊,铁木真战败。但由于泰赤乌部首领对部下的残暴和铁木真对部下的宽厚体恤,泰赤乌部部分部众脱离了泰赤乌部,前来投靠铁木真,这使得铁木真的势力进一步壮大。

1196年,铁木真在王罕的支持下,以为父报仇为名进攻叛金溃逃的塔塔儿部,在斡里札河大获全胜,俘虏了塔塔儿部首领。为嘉奖战功,金授予铁木真“札兀惕忽里”(诸统领)的官号,并大行封赏。斡里札之战不仅增强了铁木真的实力,而且获得了金王朝的封号,无疑为他统辖蒙古各部提供了机会。成吉思汗统一漠北图1189年,铁木真成为蒙古乞颜部首领后,开始了统一漠北的漫漫征程。他通过十三翼之战、攻打塔塔儿、阔亦田决战、消灭王罕、消灭乃蛮部等一系列重要的战役,终于使草原各部落实现了统一。

1200年,铁木真又联合王罕,展开了对泰赤乌部的征讨。泰赤乌部也得到了篾儿乞部的支持,双方在斡难河边展开了激战。铁木真显示出了强大的实力,一举战胜了对手。随后铁木真又随王罕进军呼伦贝尔草原,攻打各部,大行掳掠人口、牲畜。次年,一些与铁木真为敌的部落联合起来,在阿雷泉边招集大会,共同出兵进攻铁木真和王罕的军队,再次被铁木真反攻击败。不久之后,他们又在札木合的召集下,结成联盟,推举札木合为“古儿罕”(众汗之汗),再一次对铁木真发起了进攻,被铁木真所败。这次战争极大地消耗了蒙古其他各部的力量,从此他们也无力再战,逐渐投到了铁木真部下,蒙古各部的统一局面形成了。

∷东讨西伐定大局

统一蒙古各部之后,铁木真开始了与草原其他部族的征战。此时他面临三方劲敌:东面是宿敌塔塔儿部;中部有称雄一时的克烈部;西面则是发展程度较高的乃蛮部。

塔塔儿部是蒙古草原东部最强大、富庶的部族之一;同时他们又投靠于实力强劲的金,因而成为铁木真的东方劲敌。塔塔儿部与铁木真有杀父之仇。早在1196年,铁木真就曾乘塔塔儿叛金之机打败过塔塔儿;在统一蒙古部族之后,他便向塔塔儿发起了新的进攻。1202年,铁木真率蒙古部众进攻塔塔儿。作为成为蒙古联盟首领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铁木真取得了完满胜利。或许处于复仇心理,他杀死了所有的战俘,彻底地消灭了宿敌。

中部的克烈部是铁木真长期以来依附的对象。正是巧妙地利用了克烈部的势力,铁木真才完成了蒙古联盟的统一。但是铁木真势力的壮大,引起了克烈部的疑忌,双方的战争很快于1203年春,在阿兰赛(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北境)展开。铁木真寡不敌众,率领四五千残兵退至班朱泥河休整。克烈部王罕获胜后,骄傲轻敌。其部下蒙古贵族札木合等密谋杀害他,事败后逃往乃蛮部。铁木真因此得以恢复元气,并乘克烈联盟分裂之机进攻,击溃了王罕主力。王罕在逃跑途中被乃蛮兵所杀。同饮班朱泥河水铁木真败退到班朱尼河畔后,与将士们一起靠射猎野马来充饥,喝浑水解渴,度过了极其艰难的岁月。

乃蛮部是蒙古草原西部最强大的部族。他们较早建立了初具规模的国家机构,还设置了文官武将,是发展程度较高的游牧部族。虽然其内部曾经过汗位之争而有分裂,但是获胜的太阳罕依然很有实力。克烈部的灭亡使太阳罕非常震惊。他于1204年收集其他部族残兵,攻打蒙古,但因军纪涣散,各部又不齐心,因此进攻失败。太阳罕受伤而死,乃蛮部也大势渐去。

至此,虽然蔑儿乞和乃蛮的残部仍在继续反抗,但强敌均已归附,其他小部族也纷纷投奔而来。铁木真征战十几年,终于赢得了蒙古草原的统一。

2.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

铁木真于1206年春在斡难河河源(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嫩河)搭建大帐,召集所有部众,建九白旗,举行了规模浩大的忽里台大聚会。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意为“众汗之汗”,成为草原上的最高统治者。成吉思汗以本部落名称为国号,建立了大蒙古国。元朝人把这一年认为是本朝的开始,铁木真也被追谥为法天启运圣武帝,庙号太祖。汉白玉雕帝王像这尊汉白玉雕刻的石像出土于一处大型祭祀遗址,是秘葬于漠北的某位蒙古先皇的雕像。雕像高155厘米,已没有头部,坐在交股式圈椅上,身穿装饰有龙纹和牡丹纹的华丽袍服。

从此以后,归附于大蒙古国的各部民众,虽然各自都有本部落氏族的名称,但都是作为“蒙古”人而处在大蒙古国的管理之下;大漠南北概称为蒙古地区,“蒙古”开始成为各部的共同名称,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蒙古民族共同体。元代石雕四件石雕的形象分别为:神鸟、女娲(傍山而伏,蛇身,面目为一女子)、翼马(马形,肩部生双翅)、麒麟(龙首鹿身,披鳞),形态极为生动,工艺精湛,为寿山石雕中的精品之作。

大蒙古国的建立,有着非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在蒙古草原实现统一之前,草原各部不仅各自为政,松散无序,而且其社会发展程度也依然保留有较深的游牧部族习俗。游牧生活决定了彼此之间为争夺牧场而展开斗争是不可避免的,同样也决定了相互之间的武力和实力才是解决问题的准则。因此时而掳掠、时而抢劫、时而攻杀、时而结盟的情况屡见不鲜。大蒙古国的建立结束了草原上那种纷争的局面,在“蒙古”这个共同体中,在成吉思汗这位众汗之汗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了秩序化、规范化的管理,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蒙古国的建立,也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空前大统一,真正地把所辖各族纳入到了一个有效政权的管理之下,不仅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我国北部的边疆勾画出了大致的轮廓。彩绘陶骑马俑蒙古族尚武,重骑射,封赏功臣都是以军功大小作为衡量标准,因此出土的俑中有大量此类的骑射俑。

∷千户授封制度

铁木真以自己的智慧和胆识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然而要对原来那些习惯于来去无阻、散乱无序的众多部族进行有序化的治理并非易事。因而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之后,首先就各部族的治理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规划,创立了千户授封制度。

千户授封制度就是打破各部族原来的氏族组织,按照十进制进行编组,把蒙古各部牧民统一划分为十户、百户、千户3级,一共划分出95个千户,并划定了各千户的范围。在此基础上实行领户分封制,将千户以封赏的形式授予那些有功的贵族和大臣们,千户的首领称为那颜。千户那颜是大汗任命的军事和行政长官,千户是他们的世袭领地。全国普通民众则全部被划归到各千户内,只能在划定范围内放牧。千户之上,又分设左、右两个万户,为最高统兵官,统率所有千户。二马图马是蒙古族人的伙伴和朋友,因此鞍马题材的画作在元代尤为盛行。画家任仁发在《二马图》中绘形象对比鲜明的肥瘦二马:肥马呈花斑橙白二色,骨壮膘肥,昂胸摆尾,神气十足;瘦马瘦骨嶙峋,俯首垂肩,神气凋丧,与肥马形成强烈的对比。

千户的编组和赏封有两个原则:一个原则是那些在征战中始终忠诚的部落联盟首领、长期忠心效力的部下以及那些主动归附的各部落首领,可以依然控制原来的部属和领地,只需按照统一原则编制千户即可;此外,少数几个功勋卓著的那可儿(伙伴、随从)也可以重新召集本部落旧众,组成千户。另一个原则是将那些原来属于不同部落的民众分给其他那可儿,加上这些那可儿在战争中各自掳掠的人口,共同编组千户,由他们统领。

千户体制早在蒙古国建立之前就已经开始实施,最初是一项纯粹的军事管理制度,后来才大规模施行,进一步完善和制度化。它打破了原来的部族和血缘关系,形成了一个层层隶属、指挥灵活的军事行政联合体,是一种完备而严密的国家管理体制。蒙古骑兵用过的箭袋蒙古骑兵通常要随身携带2~3张长弓和3个装满箭的箭袋。这个箭袋装饰华丽,当为蒙古贵族之物。

∷怯薛护卫军

当时的蒙古高原上,各部首领的斡耳朵都有相应的亲兵护卫队,这种护卫队就是怯薛的前身。成吉思汗即汗位后,为了加强蒙古的兵力和大汗的权力,特从贵族子弟和一部分平民子弟中,挑选身强力壮、武艺精良的青年,对原来的护卫军加以扩充,形成了1万人的怯薛军。它包括1000名宿卫,1000名箭筒士和8000名散班。螭虎纹玉璧璧由青玉雕成,呈扁平圆形,中间有对钻圆孔。一面分内外两圈,内圈刻谷纹,外圈刻龙纹;另一面镂雕一大一小两只对峙的螭虎,作扭身拖尾、侧首相望状,充分利用了圆璧的回转造型。

怯薛军驻扎在大汗的斡耳朵周围,主要职责是护卫大汗金帐和分管汗廷的各种事务。由宿卫值夜班,箭筒士和散班值日班,各分4队,称为四怯薛,每队三日,轮流值班。除此之外,他们还负责大汗斡耳朵的各种劳役,包括文书、门卫、服饰、饮食等。

这支军队纪律严格,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权。每个成员都由成吉思汗亲自挑选,主要是各百户长、千户长及其他官员子弟,这也起到以人质控制部下的功能。怯薜长由成吉思汗最亲信的那可儿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家子弟世袭担任。这支军队由成吉思汗直接统领,又称“大中军”,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控制地方的主要武装力量。

在大蒙古国时代,怯薛诸执事官既是大汗的侍从,又是大汗的内臣,参预了军政事务的管理。

∷创制蒙古文字

蒙古族长期从事游牧生活,本没有文字,调发兵马都是用结草或刻木的方法。随着部落地域的扩大、势力的崛起,铁木真也逐渐感到了文字的重要性。1204年铁木真灭掉了社会、文化比较进步的乃蛮部,俘获了畏兀儿人塔塔统阿。塔塔统阿是乃蛮部的掌印官,《元史》中说他“性聪慧,善言论,深通本国文字”。铁木真非常欣赏他的才能,就让他用畏兀儿字母书写蒙古语,从而创立了畏兀儿体蒙文。随后,铁木真又下令由塔塔统阿教蒙古贵族子弟学习这种新创制的蒙古文,还任用不少畏兀儿人作为蒙古贵族子弟的教师。这样,新创制的文字就首先在贵族子弟中使用开来。莲花玻璃托盏盏、托均作莲花状,呈半透明的湖蓝色,内含无数气泡,有虹彩现象。这套托盏形制优美,色泽晶莹,宛如出水芙蓉。

此后,文字很快用在法律上,成吉思汗的“大札撒”(法令)和“必里克”(训言)就是用这种文字纪录下来的。铁木真还从塔塔统阿那里学到了以刻字印章作为信验的办法,并学习金朝,开始使用命令牌照。把汗的旨意用新创的文字刻在牌子上,加盖印章,作为调发兵马、传达命令的凭据。缠枝牡丹纹龙泉窖瓷瓶瓷瓶通体施天青色釉,光洁润泽,腹部饰缠枝牡丹图案,是元代龙泉窑瓷器中的上品。

塔塔统阿改制的这种文字,直到元世祖忽必烈命帝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字颁行之后,官方文书才停止使用,但是民间却仍然在使用。文字的创制是蒙古族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原来的各个部族因为有了共同的文字而联系更加紧密,对统一的蒙古族的形成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监国公主”铜印印文为九叠篆体,写着“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印正中的两行字就是畏兀儿体蒙文。监国公主是成吉思汗的三女儿阿剌海别乞,受成吉思汗之命嫁给汪古部首领为妻。这方铜印说明她不仅掌管汪古部的政事,还管辖着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

∷制定法令典制

建国以前,蒙古部族还没有明确的法律概念,只以游牧生活中形成的习惯法作为断事依据。建国以后,在以千户制重新划分各部落民众,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军事编制的同时,为了保证大汗的命令能够快速、准确地加以传达和执行,也为了赏罚分明、判案公正,成文的、严明的法律的制定逐渐被提上日程。而此时,文字的创制无疑为法律的制定创造了条件。

1210年,随着建国初期各项政策调整日见成效,成吉思汗开始谋取中原。他听取臣下的意见,仿照汉人的成文法形式,制定并颁布了蒙古历史上的第一部法规《条画五章》。虽然这是一部很粗糙、原始的法律纲目,却在蒙古的立法史上有重要的意义。

命令或法令,蒙语音为札撒,古代蒙古各部族的首领根据道理、规矩对部下发号施令,就有了札撒。铁木真建国前后,也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训言,也就是扎撒。1219年西征之前,成吉思汗召集大会,“重新确定了训言、法令和古来的体制”,并命令将这些训言、法令和传统体制写在纸卷上,进一步规范化,定名为“大札撒”。在西征归来之后,成吉思汗正式颁布了大札撒,并要求后世的大汗、王公大臣以至平民百姓都要遵守。凡新大汗即位或者诸王共议国家重大事情都要先诵读《大札撒》。莲花纹高足金杯杯足部剖刻荷叶纹,腹部是盛开的莲花,当为蒙古贵族用具。《大札撒》对蒙古族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规范、首领的命令等重新作了梳理和总结,以文字的形式加以确定,并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强制实施,因而成为大蒙古国的正式法典。虽然它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对维持当时的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祖宗大法,它也对以后元代制订法律有重要影响。

除此之外,早在建国之初,成吉思汗就设置了大断事官。大断事官蒙古语称“札鲁忽赤”,就是大蒙古国中央的司法行政长官,由成吉思汗的养弟失吉忽秃忽担任,主要职责是主持分封民户、判决各种案件等。大断事官与《大札撒》相互作用,完善了大蒙古国的法律体系。

∷分封子弟

成吉思汗在建立大蒙古国之后,对他的亲族以及随他浴血奋战的功臣们进行了分封。如果说对功臣们的封赏是对他们的报酬和奖励,那么对亲族及其子弟的分封则是家族权力、财产的再分配,是避免亲族为谋取各自利益而产生矛盾的必要手段。成吉思汗的分封对象主要有诸子、诸兄弟以及母亲、后妃、外戚等3部分。宝石蓝小瓷杯蓝釉描金是景德镇在元代首创的新工艺之一。瓷杯施宝蓝色釉,绘金干枝梅,杯口绘金线弦纹。蓝釉莹润如宝石,金彩梅花枝干遒劲,花叶烂漫。

对诸子的分封,按照蒙古族“幼子守产”的传统,拖雷得到了蒙古帝国中心地带,即大汗斡耳朵周围地区。其他3个儿子的封地则在阿勒台山之西,称“西道诸王”。长子术赤在最西边,包括花剌子模至不里阿耳地区以西;次子察合台封地在术赤东南部,包括畏兀儿以西、伊犁河、楚河、塔剌恩河流域;三子窝阔台的封地为阿勒台山原乃蛮之地及叶迷立、霍博等处。

与西道诸王相对应,成吉思汗将诸弟分在了草原东部,称为“东道诸王”。其中,合撒儿封地在东北部,主要是也里古纳河流域;合赤温应得封地则由其儿子按赤台受封,主要在金边墙附近;斡赤斤的封地在最东部,包括捕鱼儿海(即贝尔湖)哈剌哈河流域至海剌儿河一带;别里古台封地在温赤台之西,与拖雷的封地相毗邻。

除子弟之外,成吉思汗还给予后妃、外戚等一定的封地。其中,对母亲月伦太后的分封相对较重,其他外戚贵族大多保有原来的地盘。

这样,整个大蒙古国就被分成了大小不同的几个部分,划归各子弟进行管辖。各受封子弟作为“黄金家族”的真正主人,领有各自封地内的百姓,也统领着所属各地的千户那颜。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建立了各自的汗国,即“兀鲁思”,他们是大蒙古国内的“宗藩之国”。子弟分封也与对各功臣家族的分封不同,功臣家族的分封远不能和子弟分封相比,也不能形成汗国。

3.对外征服与扩张

成吉思汗陵壁画成吉思汗陵内的西走廊壁画生动地反映了成吉思汗的毕生功勋和当时蒙古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

向邻近地区的不断扩展和对其他民族的掠夺征服,是草原民族共有的特性。以成吉思汗为首的大蒙古国同样把掠夺和对外征服视为最光荣的事业。甚至在分封子弟的时候,他们的封地也没有非常明确的边界,而是称作“马蹄可以到达的地方”。成吉思汗曾对他的儿子们说:“天下地土宽广,河水众多,你们尽可以各自去扩大营盘,征服邦国。”同时他又训示手下诸将说:“男子最大之乐事,在于压服乱众,战胜敌人,夺取其所有的一切……”。随着国家政权的建立和国内统治秩序的逐渐确立,对邻国的掠夺战争就成了他们的下一个目标。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地对外进行掠夺战争、扩展控制范围的过程中,一个地跨亚欧大陆、威震世界的强大帝国逐渐崛起了。

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的时候,北方草原上还有其他几个比较强大的政权。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等,都有比较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他们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程度也远远高于大蒙古国;除此之外,蒙古国的西北还有一些部落没有臣服;与花剌子模的较量也早已暗暗酝酿……黑城黑城位于内蒙古额济纳旗达赖库布镇东南,弱水河东岸的荒漠中,是西夏黑水城和元代亦集乃路城址。半掩于黄沙之中的黑城西北隅耸立的5座白色的佛塔,是黑城的独特标志。亦集乃路古城文书残页“亦集乃”是西夏语黑水之意。西夏的黑水城到元代时改称“亦集乃路”城。这里出土了大批元代时的文书,图为元代文书信札。

∷征服西夏

西夏政权是由古代羌族的一支——党项族建立的,活跃在11~13世纪的河套和河西走廊一带。在与中原汉族政权的长期对峙中,西夏仿效汉族典制,加速了社会发展进程,至12世纪中期,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到了顶峰。但此时的北方草原上,金和蒙古的势力也很快崛起,各政权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争战。

铁木真在统一漠北的过程中,因实力和精力所限,还没有与西夏王朝发生直接联系。大蒙古国建立之后,他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摆脱金的统治。但是,此时金的实力尚甚强劲。因此,铁木真审时度势,决定先消灭西夏政权。

早在建国前一年(1205),铁木真就曾对西夏边境发动了第一次掠夺性进攻,抢夺了大量人口、牲畜,可以说这是一次浅尝辄止以探虚实的接触战。在建国后的第二年(1207),成吉思汗再次发动了掳掠战争,却因粮草不济而退兵。1209年,蒙古再次进攻西夏,双方相持2个多月,互有胜负,最后以西夏纳女求和、年年进贡而告终。此后在1217和1224年成吉思汗先后两次发动对西夏的进攻,并在战争中逐渐占了上风,西夏丧失了河、瓜、甘、肃、凉诸州。西夏供养菩萨像此图是敦煌莫高窟第328窟中的壁画。画中菩萨衣饰华丽,栩栩如生;画面色彩明快,是西夏壁画的代表作品之一。

1226年,蒙古西征胜利后,成吉思汗借口西夏迟迟不纳人质,以65岁高龄亲率大军第六次攻打西夏。战争异常激烈残酷,西夏先后失去灵州、盐州,江山岌岌可危。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发动了对西夏的最后一击。六月,西夏遭遇严重的地震和瘟疫,走到了穷途末路;而成吉思汗也在六盘山区的清水(今甘肃清水)患了重病,在西夏投降前不久病亡。西夏主李投降后,蒙古诸将根据成吉思汗遗命,一举杀死所有西夏王室权贵,西夏就此灭亡。

西夏的灭亡为蒙古脱离金朝统治、南下中原扫除了后顾之忧,也为其后人称霸黄河流域和最终统一中国开辟了道路。

∷南征金朝

金朝是由兴起于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的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女真人骁勇善战,势力强劲,曾一度消灭辽和北宋,统一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北方地区,一时成为北方霸主,与南宋形成了对峙局面。长期以来,蒙古各部也多处在金朝的威胁和统治之下,直到铁木真建立大蒙古国时,还没有摆脱金的控制。

蒙古帝国日益强盛,而金的统治却逐渐走向了衰落。雄才大略的成吉思汗决不能容忍臣服于人的耻辱,金也挡不住蒙古南下的铁骑。蒙古军队在迫使西夏臣服之后,对金的战争已箭在弦上。

早在建国之前,成吉思汗就对金的政治腐败、兵备松弛、内部矛盾严重等情况已有所了解。1208年金章宗死后,卫王永济继位。他是一个庸碌无为之人,因而成吉思汗从此更加轻视金朝。1211年春,蒙古以替祖先复仇(蒙古咸补海汗等首领曾被金朝以叛乱罪处死)为借口,开始进攻金国。

1211年2月,成吉思汗在龙驹河誓师伐金,越沙漠南行,以东、西两路成钳形进攻。他亲率大军从东路进攻,其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组成西路军,沿途攻克了不少州城,并对金中都(今北京)形成包围之势,掳掠了大量的人口、牲畜和财物而退。龙亭龙亭位于今开封老城区西北部,原为北宋和金代的皇宫。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在这里筑了一座万寿亭,亭内供有“皇帝万岁”的牌位,人们称之为“龙亭”。

成吉思汗此后连续3年对金用兵。数年之间,蒙古军攻破90余郡,迫使金把都城从中都迁往开封,并向蒙古进献公主、金帛、马匹等。1214年秋,成吉思汗再次带兵南下,攻破了金中都,并掠夺大批财物而还。1215年夏,蒙古军又占领了中都。并以札八儿火者为“黄河以北、铁门关(居庸关)以南天下都达鲁花赤”,与石抹明安共同镇守中都。

次年春,蒙古大军退回漠北后,紧接着于1217年,封木华黎为太师国王,命他“招集豪杰,勘定未下城邑”,统领诸军专征金朝。木华黎剿抚并用,金朝北部地方武装纷纷归降。木华黎率兵打到了西安、凤翔一带。此后,蒙古军主力转向西征,成吉思汗也于1127年病逝。双方以黄河为界进行着拉锯战,金得到20余年的苟延时间。高昌古城高昌是古代吐鲁番沿用时间最久的名字。高昌古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纪,13世纪末毁于战火。蒙古国建立后,高昌的畏兀儿人臣服于成吉思汗。高昌古城是古代西域留存至今最大的故城遗址。

∷收复西北诸部

铁木真在统一漠北草原的时候,除了前面讲到的一些强大部落之外,西北部还有许多小部落。后来乃蛮部被铁木真打败之后,其首领屈出律(太阳罕之子)逃到西辽,篡取了西辽的政权,继续与蒙古对抗。

成吉思汗建国不久,就招服了贝加尔湖两岸的八剌忽、豁里、秃麻等部;同时遣使到吉利吉思部,使其进贡方物,表示臣服。但有一些部落时而臣服时而反抗,或者一直进行消极抵抗,还没有真正纳入大蒙古国的统治之下。秃麻部就曾以豁儿赤那颜挑选美女为由发生过反抗,并将前来征讨的蒙古大将博尔忽捕杀。此后,成吉思汗为了再次讨伐秃麻部,决定从吉利吉斯部征兵,却遭到了拒绝。于是成吉思汗于1218年派长子术赤率兵讨伐吉利吉斯部。术赤在征讨途中,同时也征服了谦河(今俄罗斯叶尼塞河上游)西至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的森林中百姓诸部、吉利吉思部及其以西诸部。

除上述诸部之外,蒙古国的西北地区还有别失八里(今新疆济木萨尔)和高昌(今土鲁番地区)的畏兀儿,海押立和阿力麻里(今新疆霍城西)地区的哈剌鲁等,都是西辽的属国。这些部落都在蒙古建国之后不久的几年里,慑于蒙古的强大而先后臣服。贝加尔湖在成吉思汗时代,贝加尔湖之东生活着八剌忽部,之西有豁里和秃麻两个部落。

西辽的政权被屈出律篡夺后,由于屈出律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民众的反抗。成吉思汗也视其为一个隐患,因此于1218年派哲别前去征讨。屈出律在出逃后被当地人民抓住交给了蒙古兵,西辽国土也由此归属了蒙古国。

平定蒙古国西北诸部打开了入侵中亚、欧洲的通道;但是同时,中亚强国花剌子模也有向东扩占领土的打算,以“马蹄所到的地方”为国界的蒙古国,接下来不可避免地开始了与花剌子模的较量。蒙古包蒙古军队出征时携带一种简便的帐篷。军队停下来宿营时,一个个蒙古包就在大汗的金帐周围拔地而起。只要大汗一声令下,兵士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蒙古包拆卸完毕,装到车上,迅速奔赴下一个目的地。

∷西征花剌子模国

花剌子模国原是里海之东阿姆河下游的一个比较古老的小国,其旧都在蒙古语中称作“玉龙杰赤”(今土库曼国乌尔根奇)。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的同时,花剌子模国也因为一位优秀的国王——摩诃末的继位而逐渐强大起来。他们在夺取西辽西部地区、吞并波斯、阿富汗等周围各国后,建新都于撒马耳干(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达到全盛时期。

在蒙古进攻金的时候,摩诃末国王曾派使节到中都,会见过成吉思汗,以了解大蒙古国的情况。之后,成吉思汗也派使节回访,双方还缔结了和平通商协定。但是友好的协定并不能阻止这两个草原王国的扩张雄心,而双方的较量也很快就发生了。

1218年,花剌子模讹答剌城(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守将杀死了成吉思汗派往花剌子模进行交易的400多名商人。成吉思汗当即派木华黎主持对金的战争,于1219年秋,亲率大军20万出征花剌子模。西征先锋哲别哲别原是泰赤乌部一个首领的部属。1201年,铁木真与札木合率领的11部联军在阔亦田决战时,哲别射伤了铁木真的白嘴黄马。泰赤乌部衰落后,哲别投靠铁木真。铁木真不计前嫌,将他收在麾下,并赐名哲别(箭镞的意思),要他“像我跟前的哲别似的保护我”。从此,哲别跟随铁木真南征北战,屡建奇功。1219年,成吉思汗发兵西征,命哲别为先锋。西征班师后不久,哲别就去世了。

成吉思汗统率大军越过阿勒台山,在也儿的石河驻夏后,即进入花剌子模国境,兵分四路大举进攻:命察合台、窝阔台围攻讹答剌;阿剌黑那颜率一军攻锡尔河上游各城;术赤率一军攻锡尔河下游各城;成吉思汗与拖雷统率中军径趋河中府。摩诃末企图分散蒙古兵力,收以逸待劳之效,因而把决战地域放在撒马耳干。不料却被成吉思汗的迂回包围战略各个歼灭。很快攻下了不花剌(今布哈拉)城和旧都花剌子模城。与此同时,术赤已攻克锡尔河下游各城,察合台等已攻克讹答剌,他们率军前来协助成吉思汗。

于是,成吉思汗直接向新都撒马耳干发起了围攻。摩诃末慌忙逃离撒马耳干,退到阿姆河之南。成吉思汗下令围城5日,迫使守军献城投降。成吉思汗下令将投降的官兵3万人全部杀掉,并挑选居民分给了诸子和将领。

占领新都后,成吉思汗立即派哲别和速不台领兵3万,对摩诃末穷追不舍。摩诃末逃往里海的一个小岛,1220年底病死在岛上。此后,其子札兰丁继位,并先后两次打败了前来追击的蒙古军。成吉思汗被迫亲征,札兰丁力不能抵,逃往了印度,蒙古军最终吞并花剌子模。成吉思汗在中亚各地设置镇守官,加强了对这个地区的控制。耀州窑缠枝莲花纹香炉

4.功过得失

成吉思汗雄才大略,史家有“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的赞誉。在近50年的戎马生涯中,他用智慧、胆略和才干征服了整个北方草原。

成吉思汗拥有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创建和统帅的蒙古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既善野战,又能攻坚;他善于用人,集中了一批忠诚效力、能征善战的将领;他也善于用兵作战,巧妙地利用敌方矛盾,取得事半功倍的战果;其战术战法灵活多变,或迂回或果敢,很多战役都是军事史上津津乐道的话题。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有很大影响。

成吉思汗雄韬伟略,是草原上的“天骄”。他统一了蒙古各部,也统一了分裂长达400多年的北方草原,加速了北方民族的文化交流和融合,也促进了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他奠定的坚实基础上,他的后代建立了横跨亚欧大陆的世界性大帝国,为中西文化、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开辟了畅通的渠道。成吉思汗被西方人称为“千年风云人物”、“打破东西方壁垒的千年伟人”。成吉思汗陵成吉思汗陵位于今天的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上。但这里只是衣冠冢,陵墓内并没有尸骨。因为成吉思汗死后实行“秘葬”,埋葬地后世已不可考,所以其后代在蒙古高原上建立陵寝,供奉成吉思汗的神主。元朝建国后,陵寝改建为富有民族特色的陵园宫殿,殿顶拱立着3座蒙古包式的穹庐顶,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成吉思汗陵内供奉的金马鞍马鞍具共有3套,相传为成吉思汗曾使用过的征战马鞍、生活马鞍及狩猎马鞍。

另一方面,战争具有野蛮残酷性,成吉思汗的伟大功业就是建立在这种残酷性上面的。征战中大规模屠杀本地居民,毁灭城镇田舍……不论蒙古人还是其他被征服的人民,都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可以说,蒙古帝国是用血腥的铁蹄踏出的疆域。因而西方也称成吉思汗为“最完美地将人性的文明与野蛮集中于一身的人。”但征服的残酷性并不能否定他辉煌的功绩,尽管他“只识弯弓射大雕”,但他依然是世人赞誉的“一代天骄”!

第二章 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

大蒙古国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犹如一头虎虎生威的雄狮,虎视眈眈地俯视着它周围的世界。成吉思汗病逝在征战途中,他的子孙们承袭了祖先的骁勇剽悍和雄韬伟略,也继承了他对外掠夺、扩张的传统。其后继者们秉承祖先遗业,不遗余力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征伐战争。于是,在成吉思汗奠定的坚实基础上,蒙古骑兵血腥的铁蹄踏出了辽阔的疆域。通过一系列征战,四大汗国耸立在了亚欧大陆上,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形成了。

1.窝阔台时期的扩张

成吉思汗去世后,按照蒙古传统惯例,应当由幼子继承财产和权利,因此由第四子拖雷暂时监国摄政。但是成吉思汗在死前曾宣布由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1229年,拖雷召集忽里台大会,与王室成员和重要大臣共同商议推举蒙古国大汗。许多宗王、大臣都认为应当遵守蒙古族惯例,推举拖雷为可汗;而以耶律楚材为首的一些大臣说服各蒙古宗王,坚持按成吉思汗的遗愿办事。拖雷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蒙古国分裂,也大力支持窝阔台,窝阔台于是登上了蒙古汗位。太宗窝阔台像窝阔台是成吉思汗的第三子,为光献皇后弘吉剌氏孛儿帖所生。他随成吉思汗参与了征服漠北诸部、西征、攻金、灭夏等战争。史称他“素以足智多谋、能干、有远见著称”。

窝阔台大汗登基后不久,重用一批谋臣勇将,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了大汗的权威。他命耶律楚材主持,重新制定了典制礼仪,皇族大臣列班对大汗跪拜,借以巩固大汗的权威;第二次颁布《大札撒》,进一步完善了蒙古国家的法律;置驿站,设仓廪,定赋额,使蒙古的国家制度也日趋完善。

成宪,加强对蒙古国的治理;同时,开展了大规模地对外征战,进一步拓展疆土,先后灭金伐宋,使蒙古国的势力达到了黄河以北。随着领土的扩张,他也加紧了对中原地区的治理,重用儒臣、学习汉法,确立了对中国北方地区的有效统治;所有这些,都为元帝国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他在位期间,遵循成吉思汗的窝阔台汗死于1241年十一月,被追谥英文皇帝,庙号太宗。

∷联宋灭金

1229年,窝阔台继汗位后,按照成吉思汗的灭金战略遗言,立即发动了对金朝的进攻。他首先派使臣去劝谕金朝向蒙古缴纳“岁贡”,遭到金的拒绝。于是窝阔台就以此为借口,率军渡过大漠南进,第二年正月,就与金军展开了大战。窝阔台即位图由于拖雷和耶律楚材的支持,窝阔台在经过一番周折后终于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命登上了汗位。这幅窝阔台即位图就形象地描绘出了窝阔台即位时盛大的场面。

在1229年冬到1231年夏之间,蒙、金进行了庆阳(今甘肃庆阳)、卫州(治今河南汲县)、潼关凤翔3次交锋,双方互有胜负。金朝此时虽然已衰落,但是毕竟对中国北方地区进行了长久统治,其社会发展程度远高于蒙古,而且经济、军事也比蒙古先进。而蒙古自建国之后长期征战,虽然势头强劲,但还没有轻取金朝的能力,这使蒙古军不得不重新考虑作战计划。蒙金之战要图这幅地图形象地展示了成吉思汗时期和窝阔台时期蒙古军进攻金朝的路线。

1231年五月,窝阔台召集众将商议灭金战略,计划分兵3路合围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意欲一举消灭金朝。中路由窝阔台亲自带领,直指河中府;左路由斡陈那颜率领向济南进发;右路则由拖雷率领从凤翔攻入宝鸡,直指汴京。蒙古军分3路,无疑给金朝以巨大的压力,因此金朝不得不拉开战线,分路迎击。蒙古军在沿途均受到金兵的埋伏和袭击,损失不小,而金军主力也损失殆尽,元气大伤。蒙古军以强势兵力形成了对汴京的包围。虽然金朝军民誓死保卫汴京,但是由于金统治集团不敢坚持抵抗,金汴京、中京(今河南洛阳)相继陷落。

1233年,蒙古又与南宋达成了联兵灭金的协定。汴京陷落前,金皇室贵族纷纷逃到了蔡州(今河南汝南),因此蒙宋商议决定,双方出兵,分道进攻蔡州。蔡州之战相持数月,1234年春,蔡州破,金哀宗自杀,金朝灭亡。从此,窝阔台统一了中国北方,而蒙古的地界也开始与南宋接壤。铜火铳(复制品)元代时,大型金属管形火器——火铳在军事上很受重视。这个火铳上阴刻“声震九天,射穿百孔”、“神飞”等铭文。

∷进攻南宋

按照蒙古与南宋达成的联合对金作战的协定,灭金以后,蔡州以南归属南宋,而蔡州以北的地区则应当属于蒙古。因此在战后,窝阔台暂时令蒙古军返回休整,准备建立对蔡州以北地区的控制。

在蒙古军撤回北方之后,南宋朝廷却违背了协议。他们决定将陈、蔡两州西北地区划给蒙古,以此为缓兵之计,进而想继续单独出兵,以收复失去的三京(洛阳、开封、归德)。

而蒙古方面,与南宋联盟对付金朝也只是一个作战策略。在灭金之后,窝阔台便开始筹划对南宋用兵。1234年六月,汴京官民杀死了蒙古设置的官员而叛降了南宋,南宋军队于是西进驻扎,中京洛阳军民也纷纷打开城门迎接南宋军队。此举使窝阔台有了攻宋的借口,便决定大举南侵。他先派塔察儿率军击溃宋军,以武力收复了中京和汴京。与此同时,窝阔台指责南宋违约,日落西山的南宋无力申辩和抵抗,只能寄希望于议和。

1235年,窝阔台兵分东、西两路,正式对南宋发起了进攻。以窝阔台第三子阔出等为首的东路军于八月份轻取唐州,十月攻陷了枣阳,同时对邓州和襄阳进行大肆劫掠。不久之后,襄阳便投降于蒙古,光州(今河南潢川)、安庆府(今安徽潜山)等也相继被蒙古军攻下。1236年十月,东路军主帅阔出病死于军中,窝阔台派忒木台率军继续南攻江陵(今属湖北)。襄阳炮(模型)这是蒙古大军从阿拉伯地区引进的新式抛石车,俗称“回回炮”。这种抛石车在杠杆后端挂有一块巨大的铁块或石块,平时用铁钩钩住杠杆,放时只要把铁钩扯开,就能抛出“铁弹”或“石弹”。在窝阔台之后,忽必烈曾于至元十年(1273)靠回回炮攻下了数年不克的襄阳城,此后回回炮又称“襄阳炮”。

与此同时,西路军在窝阔台次子阔端的带领下,分为两部分向西南进发。阔端带领的一路由陕西攻向四川,到1236年,已经先后攻下了凤州、兴元(今陕西汉中)、大安(今陕西宁强)、阳平关等地,所到之处,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另一路则由宗王穆直等率领,直逼四川,先后攻陷很多州县,最终与阔端军会合,意欲一起攻破成都。到1241年,蒙古军已经破四川20余城,屠杀劫掠殆尽。

1241年十一月,窝阔台汗病死,蒙古军主力北归,蒙古对南宋发动的战争暂告一段落。印金半袖夹衫

∷长子西征

长子西征是大蒙古国的第二次西征,也是大蒙古国向西方扩张领土的一次重要战争。自成吉思汗时期西征花剌子模之后,大蒙古国的疆土进一步向西拓展,越过中亚,逐渐与欧洲接壤。

蒙古灭金之后,在黄河以北地区建立了稳固的统治,而随着对宋战争的顺利进展,窝阔台便决定继续西征,开疆拓土。1235年,窝阔台召集诸王大会,决定征讨伏尔加河以西的钦察、斡罗思等国。

此次西征,窝阔台派术赤(成吉思汗长子)的长子拔都、察合台(成吉思汗次子)的长子拜答儿以及自己的长子贵由、拖雷(成吉思汗四子)的长子蒙哥4人各率领本王室军队,要求万户以下各级那颜也派长子率军从征,这就是“长子西征”的由来。蒙古军西征蒙古军队在西征途中所向披靡,踌躇满志。

所有军队以拔都为首,老将速不台为主帅。此次西征军队共有15万大军,窝阔台命令各支军队各自出发,规定1235年秋季抵伏尔加河东岸集合。此后各军进展顺利,很快灭掉了不里阿耳、钦察等国,攻下了斡罗思也烈赞(今俄罗斯梁赞)、莫斯科、罗思托夫等十余城。1240年,拔都亲统大军攻下了乞瓦(今乌克兰基辅城),对其城内军民进行残酷屠杀和掠夺之后继续西进。

第二年春,蒙古军除3万留守斡罗思之外,其他12万兵分两路,一路由诸王拜答儿、大将兀良合台率领,攻孛烈儿;一路由拔都、速不台率领攻入马札儿(今匈牙利)。拜答儿军同孛烈儿和捏迷思(德国)组成的联军进行了著名的里格尼茨之战。战胜联军之后,拜答儿继续乘势南进,与拔都会合。而拔都一军也进展顺利,先后攻下许多城堡,并连环追击马札儿王别剌四世。

此时,由于窝阔台的死讯传到军中,拔都便火速率军东还,于1243年初到达伏尔加河下游的营地。而成吉思汗诸子孙则忙于关注汗位继承人,拔都也便以此为基地,镇守钦察地区。蒙古军第二次西征就此结束。

长子西征进一步拓展了蒙古国的疆域,势如破竹的蒙古大军使欧洲诸国十分震惊。而此次西征也奠定了金帐汗国的基础。在蒙哥汗死后,拔都便以萨莱城(今阿斯特拉罕附近)为国都,建立了自己的汗国,统治斡罗斯达200余年。四系龙凤纹大罐

2.贵由时代和蒙哥汗的政策调整

窝阔台死于1241年冬,正宫皇后孛剌合真已故,六皇后乃马真氏利用诸子和宗室忙于争权的机会,巧妙地获得了察合台等宗室的支持,得以摄掌国政。数年之后,乃马真氏迫于压力,主动召集宗室忽里台大会,并支持贵由继任汗位。

贵由继位后不久,就在行军途中突然死去。他后来被追谥为简平帝,庙号定宗。拔都以长支宗王身份召集大会商议推举新汗,拖雷的长子蒙哥被推举为大汗。但贵由的皇后却提出应由窝阔台之孙、阔出的长子失烈门继位,窝阔台、察合台两系也不承认新汗,蒙古统治集团陷入了争夺汗位的斗争。弈棋壁画受汉文化的影响,许多蒙古族贵族也对弈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山西洪洞水神庙明应王殿内的这幅壁画就形象地刻画出了两个元代官员聚精会神对弈的场景。

蒙哥曾随拔都参加“长子西征”,深得拔都的赞赏,他与拔都的关系也非常密切。但在被推举为大汗后,由于未得到宗室和重臣的认可,所以一直没有举行即位大典。

1251年,拔都再一次召集宗室会议。虽然窝阔台和察合台部仍然消极抵抗,但是大会依然在克鲁伦河上游的成吉思汗大斡耳朵举行。与会的宗室、大臣以及百官都拥戴蒙哥,蒙哥由此正式继位。

史称蒙哥“刚明雄毅,沉断而寡言,不乐燕饮,不好侈靡”,是一位很有才干和作为的大汗。蒙哥汗继位后,蒙古国的统治体系就由窝阔台系转到了拖雷系,于是,出现了一个国家权力重新分配的过程。蒙哥开展了一场激烈残酷的汗位保卫战争,他毫不手软地杀害异己的宗室诸王、后妃和那颜达300多人;同时,以瓜分封地的方式极大地削弱了窝阔台家族的封国。

在捍卫汗位的同时,蒙哥以他的智慧开始了对中央和地方各级统治秩序的调整。一方面对人事任用作了改动;另一方面还对行政机构的划分作了调整,设置了很多“也可扎鲁忽赤”(大断事官),还对混乱的朝政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大理国梵像图(局部)大理国是五代、宋时以白蛮族为主体所建立的封建领主政权,地域在云南、四川东南一带。图为南宋张胜温画的《大理国梵像图》(局部),作于1240年。

鉴于中原地区户籍混乱、差徭赋役过重、官吏贪污严重、人民困苦不堪的情形,蒙哥汗继位之后,于1252年下令重新整理查抄户籍,史称“括户”。括户之后,又对民众和土地进行分封,蒙哥所属的拖雷家族从中受益颇多。值得肯定的是,蒙哥同时还对西域地区进行了括户,这无疑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和管理。

蒙哥汗继位之后对朝政的治理和调整,结束了窝阔台之后蒙古国内部的混乱,对中原和西域地区的治理也稳固了蒙古国的统治基础。所有这一切,为元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藏族生存圈在笃信佛教的藏族人心目中,生与死只是生命轮回的必然经历,他们相信人的灵魂并不因身体的死亡而消失。生存圈藏语称斯贝阔罗,意即生死轮回,是用来表示轮回现象的一个图案。它常以壁画和唐卡两种形式出现于寺院大殿进口处的墙壁上,图案中绘有生、死、再生之因果现象。

∷吐蕃和大理的臣服

吐蕃位于今天的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北部一带,从唐朝以来就与中原王朝有着较密切的交往。早在成吉思汗灭西夏和窝阔台攻伐四川的时候,蒙古国的铁蹄就征服了吐蕃东北部一些靠近四川西北的部落。

窝阔台次子阔端的封地在四川靠近吐蕃地界的凉州。1240年他派部将朵儿达带领军队深入到乌思藏地区,不久退回。1244年,阔端再遣朵儿达入藏,召请最有影响的佛教首领萨斯迦班智达来到凉州,1247年双方达成协议,吐蕃归附蒙古。蒙古在吐蕃地区清查户口、赋役。从此西藏归入版图,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南宋虽大势已去,但依然有着中原王朝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上的优势,蒙古一时还难于轻取,只能先从其边远地区入手。1252年秋天,蒙哥派忽必烈率领大军开始向南进发。并于第二年秋天兵分3路从吐蕃地界向南宋西部一带开进。忽必烈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先后征服了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并攻入了大理城,遂回师北方,而仅留兀良合台继续攻略大理未服诸部。不久兀良合台攻下了善阐(今昆明),俘虏大理段氏,整个大理国也臣服于蒙古。

∷蒙古国的第三次西征

通过前述两次西征,蒙古势力已经扩展至中亚和欧洲。但是此时的亚欧大陆交接地区还有一些没有臣服的国家,尤其是波斯境内的木剌夷国(今伊朗北部马赞德兰省)、以巴格达为国都的黑衣大食王国(又称报达国)以及西部的叙利亚等国。他们之间彼此孤立,相互之间没有联盟关系。蒙哥汗继位后,决定第三次西征。

1252年,蒙哥命旭烈兀进攻波斯,以怯的不花为先锋,领军1.2万先行。旭烈兀于次年十月启程向西进发。1256年,旭烈兀率大军渡过阿姆河,与怯的不花会合。其间,怯的不花已经攻下好几个城堡,消灭了不少敌军部队。大马士革清真寺1259年,蒙古军队攻下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大马士革迄今已有4500年的文明史,被誉“天堂里的城市”,充满了神秘的色彩。

1256年九月,旭烈兀率军分4路并进,向木剌夷国都城麦门底司堡(今伊朗北部厄尔布尔土山中)进攻。经过一番激战,最终迫使麦门底斯堡守军投降。不久之后,便占领了木剌夷国全部领土。1257年九月,旭烈兀与怯的不花相配合,分3路同时向报达国首都巴格达城前进。双方先后在底格里斯和巴格达发生激战,都以蒙古军的胜利结束,报达国也便俯首称臣了。旭烈兀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继续向西进攻,直达阿拉伯地区,攻下了不少城堡。1259年旭烈兀再次兵分为3路,进军至叙利亚,先后攻下了阿勒颇城和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

此次西征,旭烈兀军队还到达了地中海诸国,使这些地区大为震动。东罗马朝廷和西欧诸国纷纷派来使者,与旭烈兀联络,欲与其联盟,共讨回教国家。但是此时,蒙哥汗死讯传来,旭烈兀率军回至波斯,留先锋怯的不花镇守叙利亚,自己率部而归。同年九月,怯的不花军队被密昔儿(今埃及)打败,怯的不花也战死沙场,第三次西征到此结束。

3.四大汗国的建立

早在成吉思汗西征胜利后,便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了自己的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在当时,这既是为了避免诸子争夺财产和统治范围而产生不必要的内乱,同时也是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巩固统治的一种方式。蒙古帝国及其四大汗国示意图

成吉思汗分封的这些份地都有比较大的自主权利,分别由各个儿子管理,因此,以这些份地为基础,逐渐形成了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由于后来汗位争夺战争中的一些矛盾和纷争,各汗国之间的相对独立性也在逐渐加强。蒙哥汗死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远在西征的旭烈兀虽然也急忙赶来,却没有直接加入争夺汗位的战争,而是建立了自己的汗国,这就是伊利汗国。从而出现“四大汗国”并立的局面。察合台汗国银币这些察合台汗国的银币用打印法制成,币上正面压印有库法文和阿拉伯文,意为“安拉(伊斯兰教的神)是惟一的神”,反面平滑无字。“四大汗国”本来是大汗管辖下的一部分,但随着蒙古国对外征服战争的加强和疆域的空前扩大,各汗国之间的距离也越加遥远,而且各汗国之间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致,先前的民族、语言、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等也不尽相同。加上大汗也无力顾及庞大帝国的每一个地区,因此诸王逐渐拥兵自重,甚至与中央王朝相对抗,以致与中央汗国原有松散的隶属关系的四大汗国逐渐发展成为了各自独立的汗国。

其中,钦察汗国原是成吉思汗长子术赤的封地,此后父子相传,到拔都兄弟统辖时,又经过分封,其中以拔都所辖势力最大,称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察合台死后,由其长孙合剌旭烈兀继承,到14世纪初,汗国逐渐分裂。窝阔台汗国是成吉思汗第三子窝阔台的封地,窝阔台继承为蒙古大汗后,封地被授予贵由。1251年蒙哥被拥立为大汗时,以窝阔台系诸王作难为由,把封地分割,到14世纪初,其领土部分并入察合台汗国,部分归附金帐汗国,部分被并入了元朝。伊利汗国是拖雷子旭烈兀建立的汗国,它地跨亚欧大陆,既是欧、亚文化荟萃之地,又是重要交通枢纽,14世纪末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第三章 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元朝

或许,成吉思汗生前已经预见了蒙古帝国日后的强悍与疆土的辽阔,但他限制不了子孙后代对土地和权利的纷争!相反,继他对诸子势力范围的初步划分之后,帝国的权利也随着疆土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分散了。四大汗国各霸一方,拥兵自重,甚至与中央政权相抗衡。此时,又出现了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就是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最终定鼎中原,开始了蒙古政权在汉族地区的统治,也掀起了蒙汉文化为主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空前高潮。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

1.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

蒙哥于1259年8月死于合州,他后来被追谥为桓肃帝,庙号宪宗。蒙哥死后,他的同母弟弟忽必烈、阿里不哥开始为争夺汗位作准备。白釉黑彩玉壶春瓶瓶高32.1厘米,口径3.5厘米。器腹饰牧人归家,左边一人头戴草帽,肩扛一袋重物;右边一人肩扛长鞭,左手挎篮。器颈部饰卷草纹、斑点纹等。

当时,忽必烈正在奉命攻打南宋的鄂州(今武汉市),闻讯后,立即召集谋士商议。他听从汉人建议,一方面迎蒙哥灵车,取得大汗宝玺;另一方面与南宋权相贾似道秘密达成和议撤军。阿里不哥当时留守北方,认为忽必烈和旭烈兀都远征在外,正是夺取汗位的大好时机。他一方面派人安抚忽必烈,另一方面则匆匆在漠北召开宗王大会,企图捷足先登。忽必烈此时也已从南宋撤军北还,到达燕京附近,召集诸王和大臣,决定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忽必烈先下令疏散阿里不哥征集的军队,然后于1260年三月召集东、西两道诸王,宣布继位,称薛禅汗,建年号为“中统”,强调新政权是正中朝之正统。四月,阿里不哥也在诸多宗王的支持下召集忽里台大会,宣布继位。阿里不哥投降1262年冬,阿里不哥击败阿鲁忽后驻营于阿力麻里。他大肆地进行杀掠,伊犁河流域生灵涂炭。1264年春,阿力麻里大饥,军心涣散。阿里不哥被逼无奈,向忽必烈投降。长达5年的汗位纠纷至此结束。

双方由此展开了正面的争夺,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争,忽必烈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2.元朝的建立

忽必烈是拖雷的第二子,早在做藩王的时候,他便非常用心于学习中原文化。蒙哥继位之后,对子弟进行了分封,让忽必烈总理漠南汉族地区事务。忽必烈治理汉地非常留心,此前他已经聚集了一批汉族谋士;在受任之后,他继续纳士求贤,访求治国之方。

忽必烈听取汉族谋士的建议,先后设置了邢州安抚司、河南经略司、陕西宣抚司等,还实行了一系列措施,惩办贪官污吏,约定法制,奖励农桑,均平赋税,使北方地区社会逐渐安定,经济恢复发展。他还为充实边防作了积极准备,与宋襄、樊防线形成对峙,为蒙古军南下奠定了基础。

忽必烈继位之后,忙于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的战争,将南方事务暂时搁置。汉蒙交界地区的一些地方势力乘机发起了动乱,这使忽必烈认识到,这些长久以来掌握实权的地方势力是新王朝有效地巩固和强化自身统治的极大障碍。他当机立断,平定山东李的叛乱,并以此为由,实行了一系列措施。首先,为了分散地方势力之权,他实施了兵民分治制度,很多地方势力都被夺去兵权,只保留文职;其次,他取消了地方势力职务的世袭制度;在中央,他又设立枢密院,作为一个统一的指挥系统,把军权集中控制在中央政府的手中,从而有效地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元世祖忽必烈出猎图

此后,忽必烈逐渐开始按照中原封建王朝的传统模式进行制度性调整。先后为官员的升迁、职位等级以及俸禄、考核等都制定了一整套制度;同时以燕京(今北京)为中都,设置中央机构和地方行政区划,制定百官礼仪制度,颁布新的国家法令。所有这一切,逐渐让北方地区重新纳入了秩序化、规范化的统治体系。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忽必烈将“大元”国号颁行天下,第二年,又重新改称中都为大都,作为大元首都。在经历多年的战乱之后,在中国大地上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逐渐形成了。

3.灭亡南宋、统一全国

忽必烈在北方的统治逐渐稳固后,对南宋的征伐便成了下一个重要目标。忽必烈先督造船只、整编军队,为消灭南宋作了积极的准备。忽必烈在总结窝阔台及蒙哥攻宋得失的基础上,制定了先取襄樊、实施中间突破、沿汉入江、直取首府临安的灭宋方略。元代名刹龙泉寺龙泉寺位于内蒙古赤峰喀喇沁旗锦山镇西北,在元代极为兴盛。寺院依山而建,为三进的院落,前面是山门,中间为天王殿,后面是三间重檐歇山式大殿。大殿前有一尊用整块山石雕刻而成的元代石狮雕像。石狮曲卧在地,昂首向西南。石狮背上立一方小石碑,是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重修寺院时所刻。此外,寺中还有一方大石碑,为元顺帝至正元年(1341)所刻。这些石雕和碑刻对研究草原地区的地理、文化和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襄阳、樊城两城夹汉水对峙,江中造有浮桥,可互相应援,地理位置十分险要,被南宋视为国脉所在,苦心经营多年,城墙坚固、兵精粮足。因此,对襄、樊两城的得失,关系到整个战争的成败。忽必烈为此作了长时间的准备,并听取南宋降将刘整的策略,焚毁浮桥断绝两城联系。至元十年(1273)正月,元军攻破樊城,襄阳守将投降。

襄、樊的陷落使南宋朝野震动,把战略防御重点退移至长江一线。但是在打开了通往南宋的坚固大门之后,蒙古军步步紧逼,增兵10万,继续南征。到至元十一年(1274)十二月,元军主将伯颜以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之策强渡长江成功,战争局势从而有了决定性的转折。此后蒙古军队节节胜利,先后攻下了南宋的许多重要城镇,包括建康在内。忽必烈灭南宋之战要图这幅地图形象、清晰地展示了伯颜率领的蒙古军(蓝色)与南宋军队(红色)在战斗中的行军、进退路线。

建康失守之后,南宋的长江防线也便彻底崩溃。忽必烈命右丞相阿里海牙攻湖南、左丞相阿术攻扬州、伯颜率主力直取临安(今杭州)。至元十三年(1276)正月,三路大军会师于临安郊外。二月南宋恭帝率百官降元。

为了彻底消灭南宋,忽必烈仍派兵对南宋王室进行追讨,直至至元十六年(1279),最后消灭了流亡在崖山的南宋残余势力,完成了全国的大统一。花瓣式耳金杯敞口、弧腹、平底,口沿一侧连接一月牙形耳,耳下连一圆环。口沿外侧和耳均饰花卉图案。

4.忽必烈以后的元朝

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三十一年(1294)去世,已故太子真金的儿子铁穆耳登基,是为成宗,他在位13年,尚能力守成宪,国家安定,经济发展,政权尚称巩固。成宗死于大德十一年(1307)。此后,元朝统治者为了争夺帝位,不断火……互相残杀,在短短26年中(1307~1333)连续换了8个皇帝,国本大伤,大大削弱了元王朝的统治能力。最后一个皇帝妥欢贴睦尔,于至顺四年(1333)嗣位,年仅13岁,他面临一个政治腐败、财政枯竭,民不聊生的困难局面,再也无力回天。由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而成的红巾军起义,于至正十一年(1351)爆发,吹响了元朝灭亡的号角。在镇压起义过程中又涌现出大批地主武装,连年混战,越发不可收拾。至正二十八年(1368),妥欢贴睦尔终于被明军逐出大都,逃往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元帝国在中原的统治宣告结束。北海团城渎山大玉海1265年渎山大玉海雕成。玉海高70厘米,上端口径1.5米,重量达3.5吨,是我国现存形体最大的传世玉器,至今仍在玉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它是用来盛酒的,大约可盛酒30余石,据说忽必烈就曾用大玉海与群臣宴饮。有人形容它盛满酒时“波涛汹涌,海兽踊跃,似有鱼兽出没于波涛之中”,足见其气势的庞大,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蒙古贵族奢侈豪饮的风气。玉海现存于北京北海团城。

第四章 独具特色的元代社会

剽悍骁勇的铁骑可以征服中原的腐败王朝,却始终同化不了先进的文明。元朝建立后,蒙古族虽然以其政治上的优越性保留了浓厚的草原民族气息;但在文化、制度等方面却无法抑制汉化的步伐。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多民族王朝。广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使元代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与独特性。统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各民族的融合,人身依附关系的加强,多种宗教的和谐发展……这一切共同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元代社会。

1.等级制度下的社会结构

元朝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并使许多边疆地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元代的蒙古族作为统治者,与中原汉族在社会发展程度、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因而,如何确立一套可行的统治秩序,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治理中原地区,巩固自己的统治,这些都是摆在元代统治者面前的政治难题。

元朝建立之后,作为统治民族的蒙古族自然首先要确立本民族的社会地位。忽必烈依照民族成份、被征服的先后顺序以及对蒙古统治者的归附程度,将全国居民划分为4个等级,由高到低依次是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各等级在政治、经济上的权利和义务有很大的差别。第一等级的蒙古人在政治、经济等多方面享有许多特权,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还可以任高官而受轻罚。第二等级的色目人主要指西夏人,也包括中亚、东欧地区的各个被征服民族。第三等级为汉人,主要指女真、契丹以及原金朝统治下的北方汉族人。他们在各方面受到的限制比较多,缺少政治特权。第四等级为南人,也称蛮子、新附人,是元代社会地位最低的一个社会等级,主要指原南宋治下的各族,以汉族为主体。归去来辞图元代的汉族知识分子生活在社会的底层,郁郁不得志,因此许多人便寄情世外,隐居别尘。钱选的《归去来辞图》借陶渊明乘坐扁舟归隐田里的情景表达自己对超然清高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元朝在将各族人民划分等级之后,又把所属人口按照应服差役的不同、交纳贡赋的品种及种族、宗教等区别,分为民户、军户、匠户、冶金户、打捕户、葡萄户、畏兀户、也里可温户等,分别承担不同的徭役,称为“诸色户计”。按照不同的职业,元朝将人民分为10个等级,从上到下分别是:官、吏、僧、道、医、工、匠、娼、儒、丐。儒指儒家知识分子,在历代封建社会中是四民之首,而在元代却排到了第九位,在娼妓之后,可见元代统治者对文化知识的轻视。

等级制与诸色户计等方法结合起来,共同构成了元朝的社会组织网络。这种划分具有强烈的民族歧视性质,是元朝民族分化政策的具体体现。元代窄袖龙纹锦袍、综帽、云肩展示图

2.各民族的交流与融合

陀罗尼经咒颂文现存居庸关过街塔塔基洞门内,刻有藏、西夏、梵、回鹘、汉、八思巴蒙古文5种文字的陀罗尼经咒颂文,是我国古文字的珍贵文物,也是元代社会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

元朝是继魏晋南北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这既是因为蒙古贵族连续不断的对外征服战争打破了原来的民族地域界限,也是因为强大的蒙元帝国的形成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创造了条件。民族的交流与融合既包括血缘方面,也包括社会文化方面,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涉及范围广阔,民族众多,其突出表现就是蒙古族、回族等几个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的逐渐形成和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民族融合也是地区之间的交流,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因而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缂丝八仙拱寿图轴元朝继承发展了原南宋的缂丝技艺,并融合了西域的织金技术,将缂丝工艺主要用于缂织皇帝御服、帝像和艺术品等方面。《缂丝八仙拱寿图轴》是元代绘画性缂丝的代表作。

∷蒙古族的形成

蒙古族的族源是5世纪时的“室韦”,他们的祖先最早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一带。7世纪时,蒙古族西迁到斡难河、石勒喀河和克鲁伦河流域。“蒙古”最初既不是一个民族的称谓,也不是整个漠北草原上游牧民族的总称,而只是一个部落的名称。蒙古建国前的数百年间,蒙古高原是一幅部落林立、云扰纷争的图景,各部族之间厮杀抢掠、弱肉强食乃是司空见惯的现象。

11世纪左右,作为一个小部落的蒙古逐渐兴起,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带领下很快壮大,统一了蒙古草原上的诸多部落和民族,建立了蒙古国。蒙古国的建立,把各个小民族纳入了蒙古族的行列里,蒙古也从一个部落名称变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统称。

蒙古国建立之后,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们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长时间的对外征服战争。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之间、蒙古国各地区之间的交流和联系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部族结构也实现了逐渐从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的转化。征战也使得蒙古族这个群体更加团结,更加具有凝聚力。而且,在征战的过程中,大量外族人被掳掠到蒙古地区,成为诸王和各级那颜的奴隶或属民,这也进一步丰富了蒙古族的成分。与此同时,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在长期的交往和联系中,也形成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