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严就业: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创建与实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07:46:24

点击下载

作者:李台元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尊严就业: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创建与实验

尊严就业: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创建与实验试读:

前言

2014年,“就业难”再次成为这个国家的热点词汇之一,就业压力史无前例,全社会都深切关注,紧绷心弦。

727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创历史纪录。这个数据比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的2013年699万人超出28万人,堪称“更难就业季”。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许多人为了工作根本无法顾及专业是否对口,先就业再择业是最务实的选择,而更多人则在焦虑、失望、徘徊中屡败屡战,面试中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本,要求一降再降,毫无尊严可言。

这种情况早在我的预料之中,未来的就业形势还将更加严峻。我在教育领域近30年,也曾是传统教育体制和高校培养模式的实践者与研究者,后来又进入管理软件行业从事企业经营管理。通过从育人到用人的工作转变和对照反思,我深刻体会到,在我国高校教育体制中,存在专业的创建设置和培养目标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严重错位、培养方式过于注重理论课程学习而忽视实践和动手能力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就业难”的关键症结所在。

无论从情感还是责任来说,我一直想通过全新的教育思想体系和专业创建方式,打破高校人才培养困境,缓解“就业难”的社会问题。在我的内心深处,不仅要以此方式解决就业难题,还要让大学生尊严就业,这也是我写作本书的初衷。

从1998年开始,我有意识地系统思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并以创建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为对象,研究如何创办一门崭新的专业。我花了三年探寻专业原理,又花了三年搭建课程体系模型,尤其是2006~2007年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脱产学习的两年时间内,与国际级大师进行过许多次探讨、论证、研究,再次重新系统化全面梳理、搭建新的专业创建模型,我将其命名为“LTY三角形”,这是我创建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的核心思想。

本书以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的创建与实验为研究课题,分成创建、实验、案例三大部分,由浅入深,互为印证。

专业创建部分,我由科技史谈起,从全球视角和未来趋势做出预判:未来需要“动手又动脑”的管理信息化人才,所有“动手又动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该把握好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的灵活运用。我将“复利型人才培养模型”理论引入其中,以分析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之间的关联,并结合明茨伯格“管理是科学、艺术、手艺”的思想,以此为原理创建“LTY三角形”。

教育关系到国计民生,创建一门专业必须严谨科学,求真务实,我认为创建一个崭新的应用型专业学科必须包含三级要素:一级要素是条件与目标,二级要素是原理与体系,三级要素是检查与实验。

具体从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来说,它符合我所论证的专业设置“具备50~100年的生命力、具备不同层面的培养能力、具备与世界主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性、具备杂交优势、专业名称和培养目标”的一级要素条件。培养目标则是,通过研究,我首创性地为管理软件与管理软件应用工程给出明确定义:

管理软件是将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经验、政策法规、企业文化等需要在组织管理运用的各种因子通过计算机技术固化的工具。

管理软件应用工程根据管理实践与相关理论,以计算机软件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着重研究管理软件在企业的有效应用和运行过程。

结合这两个基本定义,我给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是:①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解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采用的相关理论;②娴熟掌握一两个主流管理软件;③具备发现企业管理现存关键问题,可以提出用管理信息化方案解决问题,并且实施该方案的能力。

对于二级要素“原理与体系”,我用到的原理包括复利型人才培养模型、“LTY三角形”、明茨伯格对管理的定义等,而体系则是根据教育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所做出的相对应的体系布局。

检查和实验用到的理论是生物学家罗纳德的思想,它包含比较、随机、复制、封锁、析因五个实验内容,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哲学思想来验证专业创建的成败。

第二部分是实验。我按照市场化运营要求,以用友管理软件学院为实验平台,以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的创建思想和方法搭建教育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为年龄不一样、经验不一样、学历不一样、专业不一样的学员进行为期6个月880个课时的全日制脱产培养,最终实现“毕业生=行业合格入门劳动者”的“出口效果一样”。通过抽取2009年年初到2011年11月28日共19期、784名毕业生的各项培养数据资料,经过比较、随机、复制、封锁、析因五个实验过程的检验,验证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具有独创性、权威性、系统性、成熟性四大优势和巨大社会价值。

结合实验结论,通过对世界各国信息产业规划和产业变革与宏观政策带来的机遇进行分析研究,我认为管理软件产业大有可为,而管理软件将会像英语、计算机一样,作为一项基本工具被广泛普及。

第三部分是案例。内容全部来自用友管理软件学院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历届毕业生中部分学生的真实成长故事,通过他们对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的学习生活、职场经历的自我回顾及感悟,以及我对每个案例的简短分析点评,再次验证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的优势和社会价值。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在一门崭新专业的创建与实验方面,为教育系统管理者、高校老师、教育机构从业者、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家长以及关注中国教育改革的热心人士提供借鉴和帮助,它显然不局限于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适用于其他专业创建或修正时做出行之有效的判断。另外,我也希望管理软件乃至信息化产业的从业者能够从中受益,这本书是我从事管理信息化工作二三十年总结出的精华,对于职业规划、学习方法、行业认识的提升都不无裨益。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时间紧迫,行文难免有值得商榷或错漏之处,恳请各位阅读者批评指正。李台元微信:LTY13909201639QQ:1957092808邮箱:13909201639@139.com第一部分 专业设置第一章 透过科技史,我们能看到什么第一节 工业革命延伸四肢,信息革命进化大脑

2000年年初,我受邀参加在江苏省举办的一次互联网大会,台下坐的有政府官员、企业CIO、软件供应商、硬件供应商、网络设备供应商等,整个会议以企业要上互联网为主题,与会嘉宾畅谈企业再不上互联网就被淘汰了。我作为邀请嘉宾在演讲时以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开篇,一是为了引起与会者注意,二是开宗明义,直奔主题,阐明我对于企业上互联网的基本观点。

时代在变,运输工具已发生了本质变化,信息传递方式也随之变化。唯一没有变化的是物理状态的荔枝。时至今日,如果杨贵妃想吃荔枝的话,不用一骑红尘快马加鞭从岭南飞奔到长安,由于航空、铁路等物流发达,全国各地每天都有新鲜荔枝出售。同样,信息传递的方法,从烽火台上放狼烟、飞鸽传书,到八百里加急,再到电报、电话。而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实现快速、准确的要求。信息高度透明,甚至连荔枝产自何处、何时采摘、用什么肥料都能查询。

过去的八百里加急,换马不换人的运输方式,改变为波音747。从唐朝到今天,运输工具发生了变化,信息传递工具也发生了变化,唯一没有变化的是荔枝。

互联网仅仅解决了信息的传递问题,并没有解决物的物理属性,就如同我们在键盘上敲击回车键,并不能解决我们当前饿肚子的问题。不论互联网怎么发达,都没有解决物理形态物的属性问题,仅仅是解决了物理属性信息传递问题。企业上互联网,企业信息化,必须和企业传统物理业务相结合,不然就是水中捞月。仅有信息技术传播,没有与物理业务相结合,对于企业来讲,是没有深层次价值的。

互联网作为一项信息传播和处理技术,彻底改变了人类信息获取和信息处理自然进化状态,使我们进入了机器替代人类进行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时代,并逐步替代了人类大脑部分寻找信息和甄别信息的能力,该能力的迅速提升,如果没有提升人类自身的物理状态能力,或者讲,企业实体业务能力没有得到计算机技术的优化与提升,单纯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对于企业是不可取的。

如果我们再往前追溯到原始社会,从“类人猿”到人类出现大约经过三四百万年的漫长进化,直到他们站起来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解放了手,并促进大脑的进化,可以“动手又动脑”,这直接导致人类学会钻木取火,学会吃熟食,这又促进四肢的进化。所以,人类的四肢和大脑进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人类四肢发展和大脑进化真正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跨越,却是在工业革命之后。

工业革命,又称作产业革命,以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是机器取代人力,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重大飞跃。从1698年到1769年,托马斯·塞维利、托马斯·纽科门和詹姆斯·瓦特先后为早期工业蒸汽机的发明做出贡献,1807年,罗伯特·富尔顿成为第一个采用蒸汽机作为轮船动力的人。

半个世纪之后,1861年1月29日,42岁的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成功获得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三轮汽车的发明专利,人们后来将这天定为汽车诞生日。又过了将近半个世纪,1908年,美国的亨利·福特生产出第一辆T型车。他曾在1908年以性能可靠、价格低廉的T型车一鸣惊人,T型车推出当年就以过万的销量创造汽车行业的历史纪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全世界近一半的汽车都是T型车。1913年,他首创流水线作业方法,这年秋天装配汽车底盘要12小时20分钟,到第二年春天就锐减到只需1小时33分。在20世纪初的10多年里,福特以T型车和流水线彻底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世界装上轮子”的荣誉实至名归。

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人类整整走了两百年,不仅加快行走速度,也改变行走方式,但人类探索世界的脚步并未结束。1903年12月17日,一件日后将影响人类生活方式的标志性事件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基蒂霍克海滩发生,在刺骨的寒风里,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轮流将一架造型简陋、后来被称作“飞机”的怪物开到天上去了,那天他们努力尝试了四次,最好纪录只是在空中坚持了59秒,飞奔出255米,这个速度还赶不上一名普通中学生百米跑的成绩,却意味着人类翱翔宇宙的历史开始正式书写。

瓦特的“万能蒸汽机”令人叹为观止,莱特兄弟的飞行表演万众瞩目,福特的T型车欢快地奔跑在乡间道路上……无论是轮船、汽车还是飞机,都是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它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无论距离多么遥远,朝发夕至已不再是幻想。

枪炮是人类四肢的延展;汽车轮子、飞机双翼,同样是人类四肢的延展;机械化工具也是人类四肢能力的延展。两百年的工业革命,使之人类四肢的进化—延展发展得淋漓尽致。

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业革命延伸了人类的四肢,而信息革命,将更大程度地进化人类的大脑。

1945年年底,全球第一台多用途电子计算机“埃尼亚克(ENIAC)”问世,它由18000多根电子管组成,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耗资近50万美元,每秒运算5000次,其智能化程度震惊世界。1947年,美国AT&T(美国电信电话公司)的贝尔实验室发明晶体管,它被称作现代历史中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晶体管可以在高度自动化时代大规模量产,它将直接推动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程。

接下来的半个世纪,互联网在美国诞生,人们由此步入“第三次工业革命”。1971年11月15日,英特尔推出世界上首颗微处理器—4004,集成2300个晶体管,七年后又推出首颗16位处理器—8086。CPU(中央处理器)的技术进步加快了计算机的应用程度,1985年10月17日,英特尔推出intel首颗32位处理器,1993年DEC(美国数字设备公司,推全球首款64处理器。从4位处理器到64位微处理器人类仅走了20年。)摩尔博士早在1965年就指出:集成电路芯片的集成度每3年会提高4倍,而加工特征尺寸会缩小1/2,这被称为“摩尔定律”。20世纪80年代,电脑通信技术迅猛发展,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情报社会,生活方式发生惊天剧变,人们将其称为信息革命。有人对庞大的信息世界感到恐惧;有人则认为这有助于商业流通和社会进步。

1990年,有“互联网之父”之称的英国人伯纳斯·李在欧洲核研究所任职期间发明了互联网,从此之后,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被打破。1994年,美国放开对互联网技术的商业管制,这项伟大发明得以从实验室步入寻常百姓家,WWW技术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和共享的门槛,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各地的故事和上下数万年的历史、交友、经商、教育、娱乐……几乎可以通过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实现一切梦想。

进入21世纪,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网络规模和网民数量急剧攀升,互联网向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扩张。但即便如此,互联网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关于互联网技术的未来,未知远大于已知。

回过头来看,自从人类有文字记载至今,人类的自然进化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体貌特征并无太大区别。但是,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却发生质变,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人类走了200年;从4位微处理器到64位微处理器,人类只用了20年。内燃机的发展解决了人类四肢发达的问题,芯片的发展解决了人大脑进化问题,这个过程,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先有人类四肢延展的革命—工业革命;后有大脑进化的革命—信息革命。第一个革命,人类走了200年;第二个革命,人类走了20年。这种双进化的革命,导致人类未来的进步出现了更多的未知。最具前途的专业和人才需求一定是和这种未知的突破,或者说是创新与其具有很强的正相关联的。第二节 信息化:未来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世界上最古老且神秘的财富家族,早在19世纪50年代就坐拥60亿美元之巨,堪称富可敌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两个世纪里,这个家族是全球经济命脉的掌控者。如果说起它的发迹源头,颇值得玩味,“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的霸业终点,却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兴盛开端。

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近郊打响的滑铁卢战役不只是拿破仑与威灵顿军事较量的生死决战,也是千万投资者的巨大赌博—英、法两国的胜利者将主宰欧洲,战胜国公债必将猛涨,战败国的公债则狂跌。因此,在英、法证券市场上,在哪头做多、哪头做空是最疯狂的赌博,押对的人将一夜暴富,押错的人会倾家荡产。而对错的关键,就看谁最先得到滑铁卢战役的准确战报。

早在战役开始的一个月之前,罗斯柴尔德家族就提前在奥斯唐、根特、布鲁塞尔及巴黎、卢森堡等战略要点进行周密部署,派家族最优秀的情报人员到前线打探战报。在黑森和普鲁士军队,阿姆谢尔安排一位上校和一位将军;在拿破仑军队,所罗门认识拿破仑的贴身侍卫官与一名骑兵军官;在反法同盟军队,内森安排一位参谋军官做眼线。

另外,在英国多佛港与法国加来港之间的英吉利海峡,内森各布置5艘性能一流的快船昼夜待命。此外,还有6位独立情报员以随军商人的身份,分别跟着两个阵营的大军开进滑铁卢,在他们装货物的马车里都放有一个鸽笼,里面装有24只经过训练的信鸽,在胜负分明的第一时间,它们将同时飞往伦敦与巴黎,向内森和詹姆斯报信。

16日傍晚,拿破仑败局已定,各路情报员快马加鞭,将法军战败的消息送到詹姆斯居所。詹姆斯迅速将各份报告综合分析,写成一封只有两行字的密码信件,做成6个抄本,同时派出6位信使,乘坐专用轻便马车,从6条不同的线路奔向加来港。获知确切消息的内森立即动身,赶在政府急件快递员之前返回伦敦。

第二天早上,内森迫不及待地把喜讯告诉英国政府,可是没有人相信他的话。直到几个小时之后,威灵顿将军的信使到达,政要才对内森表达赞赏和钦佩。

那时内森已步入伦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大厅。许多天来,这里都充满令人窒息的紧张气氛。开盘一个小时之后,官方公报仍未公布,内森指挥代理人抛售英国公债,整个大厅顿时陷入灾难,所有经纪人争先恐后的疯狂抛售,连最老练的经纪人也深信不疑:“罗斯柴尔德都抛了,我们还等什么!再不抛,公债就要成废纸了!”英国公债像跳水一样直线下跌,下午收盘时跌到崩盘的底线。混乱之中,内森秘密安排另一批代理人在底部悄悄接盘。

英国的报纸第三天早上才刊登“滑铁卢大捷”的好消息,公债应声猛涨,经过低买高卖的“过山车”操作之后,罗斯柴尔德家族收益超过2.3亿英镑。从此之后,内森不仅操控着公债价格,还左右着整个英国的货币供应量,从而统治整个英国的经济。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致富秘籍并不深奥,说穿了就是利用信息不对称大发其财。这个家族非常重视信息的重要性,第六代掌门人大卫·罗斯柴尔德说:“我们这个家族所从事的领域当然需要你有很好的判断力,但前提是你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和情报,如果你自我封闭,然后闭门造车的话,那肯定是不能成功的。”信息对于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巨大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1970年,31岁的乔治·阿克尔洛夫发表了名为《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与市场机制》的论文,这篇论文成为研究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最经典文献之一,开创逆向选择理论的先河。柠檬通常被美国人看作“残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如今已成为经济学家最熟悉的隐喻。柠檬市场即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是指产品的卖方对产品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特殊情况下,市场会因此萎缩或崩溃,例如银行业,由于银行与借贷方的信息不对称出现大量不良贷款,许多贷款方把信用风险转嫁到银行头上,一旦经济不景气就可能导致金融市场危机。2001年,乔治·阿克尔洛夫、迈克尔·斯宾塞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因为在“对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进行分析”领域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共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互联网的诞生和发展为化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带来巨大推动力,信息化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据市场调查机构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2006~2010年,中国电子商务年均增长率达64.3%,2011年整体交易规模达7万亿元,比2010年增长46.4%。到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整体交易规模为1.76万亿元,同比增长25.8%。由此可见,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已远超GDP增速,带动相关行业的就业人数、产业链条不断扩大、延伸,并逐步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认为,任何一个产业在整个社会零售商品总额中所占的份额超过5%,就可以定义为支柱行业,电子商务已经突破5%的界限,所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之一。

在过去的一年中,电子商务仍然在快速成长,在市场竞争中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当然,信息化不只在电子商务领域表现明显,围绕网络游戏、社交网站、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新兴行业所形成的产业链,已经达到令人吃惊的规模。以物联网为例,英特尔公司首席技术官贾斯汀认为:“中国人口众多,市场需求极大,中国企业可以借机开发出好的IT解决方案,从而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中国企业所开发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将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应用,未来10年是物联网技术蓬勃发展的10年,中国将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成为全球领跑者之一。”移动计算时代已经到来,移动互联网的爆发将改变行业格局,反应快速的企业将掌握市场先机,高瞻远瞩的国家将领先时代。

早在1996年,《美国商业周刊》就如此定义新经济:“新经济是信息化带来的经济文化成果,具有低失业、低通货膨胀、低财政赤字、高增长的特点。”如今,中国正处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时期,信息化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放眼未来,信息化依然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第三节 从企业信息化到信息化企业

从企业基本定义来看,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由各种要素资产组合而成的具有持续经营能力的法人实体。而生产要素是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现代西方经济学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四种,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技术、信息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这些生产要素进行市场交换,形成各种各样的生产要素价格及其体系。当信息、技术作为独立的要素与劳动力、土地、资本处于等同的地位时,企业的生产要素已经从传统的生产要素转换为含有技术、信息、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那么企业的生产要素内涵就发生了本质变化,这种本质的变化就是从企业信息化转换为信息化企业。

为什么仅仅是传统企业定义均会转换为信息化企业的定义,而没有转换为技术企业呢?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可以没有技术类生产要素,但已经脱离不了全球信息的生产要素。对于当代企业而言,互联网要与传统实业相结合,企业用之才有效,才会达到盈利这一根本目的。

马云被誉为“中国电子商务教父”,他创办的阿里巴巴实际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而马云的生意本质则是“信息”二字。以阿里巴巴为主的B2B和以淘宝为主的C2C是马云手上的两张王牌,两大业务都离不开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即企业信息的传递与交易。

B2B(business to business)是企业与企业间通过互联网进行产品、服务及信息的交换行为。传统的企业间交易往往要耗费大量资源和时间,无论是销售还是采购都要投入巨大的信息交易成本。通过B2B的交易方式,买卖双方能够在网上完成整个业务流程,从建立最初印象,到讨价还价,再到签单和交货,最后到客户服务等一系列的过程,能让企业之间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费用,降低了企业经营成本。阿里巴巴以“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为使命,适应亚洲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全球最大的出口供应基地,中小供应商密集,众多的小出口商由于渠道不畅而受制于大贸易公司等特征。因此,只要这些小公司登录阿里巴巴网站,就可以被带到美洲、欧洲等更广阔的市场。

在工业时代,某家公司要向全世界扩张必须拥有雄厚的资本,并借助开设海外分公司、办事处等方式才能如愿以偿。但在如今网络盛行的时代,某家公司要进入他国市场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网络的即时性和大量信息将使中小企业可以获得原先只有国际公司才能获得的商机。因此,网络的普及将是对大公司模式的终结。

可以说,这种以服务中小企业为主的模式也是阿里巴巴独创的。观察亚洲四小龙的发展特征和发展中国家的独特模式可以发现:以中小企业为主的B2B模式的发展,是中国未来的发展之路。中小企业特别适合亚洲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是讲资金讲规模,而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时代不是讲规模而是讲灵活,以快取胜。阿里巴巴每年的续签率达到75%,而中小企业的死亡率可以达到15%,它们的续签首先说明它们已经存活下来了。

除B2B业务之外,就是C2C业务。C2C(consumer to consumer)是一种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网上交易模式。它通过为买卖双方提供一个在线交易平台,使卖方可以主动提供商品上网拍卖,买方可以自行选择商品进行竞价。只需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甚至不需有实体店铺,只需一个仓库或可以即时提货的地方,亦可每月上交不过百元的管理费申请一间网上店铺,人人都可拥有一份可以随时带来财富的职业。正如马云所说:“它是一个市场,谁有东西都可以上来吆喝。”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简单、快捷的需求日益突出,这种变化也催生出许多新的商业模式。在电子商务时代,电子工具和网络通信技术是最基本的手段,这使得交易各方的时空距离几乎为零。通过电子商务,人们可以实现快捷的消费购物,例如通过上网浏览、查询、挑选、点击,用户可以完成整个购物过程。这也有力地促进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有机结合。

不论是B2B还是B2C,还是B2B2C,等等,崭新的商业模式,均离不开一个基本生产要素:企业信息的获取和传递。

更多的马云都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企业商品或者企业信息传递问题,他们解决了信息不对称和产品交换的信息问题,还通过第三方物流平台解决物的移动问题,第三方金融平台解决资金安全转移问题。

当然,马云他们还应该感谢高校扩招所培养的大量信息化领域的专业人才;马云他们的服务对象,更应该感谢高校扩招所培养的大量信息化领域的专业人才。只是,从当前至未来看,信息化企业“动手又动脑”的人才还十分稀缺。第四节 未来需要“动手又动脑”的管理信息化人才

从全球范围来看,我最欣赏的学校是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MIT),这所学校创办于1861年,是全球高科技和高等研究的先驱领导大学,在全世界都有重大影响力。150多年来,只要有人提起“世界理工大学之最”,麻省理工学院就是人们毫无争议的标准答案,没有之一,其中自然及工程科学领域尤其引人注目。截至2013年,先后有超过8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堪称“诺奖摇篮”。

是什么样的精神让麻省理工学院如此辉煌灿烂?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灵魂,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是“Mind and Hand”,通俗翻译为“既学会动脑,又学会动手”,也可理解为“理论与实践并重”,简单明了,实而不华。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他的思想与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不谋而合,都主张“动手又动脑”。

美国有一个陶艺班曾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实验,将学生一分为二:一半是有天赋的学生,老师要求他们在规定时间内交出所能创作的最优秀的作品,重视质量而不在乎数量;其他的学生为另一半,他们只需要每天完成15件作品的定量指标,对质量不做要求。等到学期末两部分学生提交作品后,评审老师从中挑选最好的作品,结果惊奇发现,排行靠前的好作品几乎全部是天分较低的那部分学生完成的。这项实验生动地证明了动手的重要性,天赋高的学生追求完美,动手率低,犯错的机会少,完善、提高的空间就小;天赋低的学生经过大量实践检验和修正,边做边学,熟能生巧。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尤其是理工科学校或专业,“动手又动脑”的精神或能力十分欠缺。据2013年3月6日《光明日报》报道,一项针对国内256所大学的调查显示,有60%的学生对校训不在意,甚至有在校工作7年的教师不知学校校训内容,这些高校中有192所是“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校训,个别学校完全雷同,有评论认为这种现象背后反映出大学精神、治学思路出现严重问题。如今的大学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转向平民教育,办学思路也应从培养科研尖子到应用型人才转变,实践精神值得重视,“动手又动脑”的风气需要提倡,尤其是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恰恰大量需要“动手又动脑”的管理信息化人才。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台湾地区的宏碁电脑创始者施振荣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微笑曲线”的理念,这是他对管理学界做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此后这条曲线不仅超越IT行业顺利移植到各行各业的战略与管理中,而且跨越台湾海峡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法宝,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

在用来分析和阐述企业价值逻辑的“微笑曲线”中,横轴从左到右分别代表产业的上、中、下游,也就是研发、制造与营销,纵轴则代表附加价值的高低。以市场竞争形态来说,曲线左侧是全球性竞争,胜败关键在于技术、制造与规模,右侧是地区性竞争,胜败关键则是品牌、营销渠道与运筹能力,如图1-1所示。图1-1 微笑曲线

其实,每个产业都有一条“微笑曲线”,随着附加值高低分布而产生不同形状,其决定因素是进入障碍与能力累积效果。以IT行业为例,生产微处理器或自创品牌进入门槛较高,必须经过多年积累才行,而电脑组装却很容易,因此组装电脑随处可见,利润不高。在曲线左边的研发包括技术、制造和规模,而在右边的营销则包含品牌、渠道与服务,以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各电脑制造厂商在其余四个因素的能力上相差并不大,关键在于成本与速度,而这两项因素中后者更为重要,施振荣认为:“速度本身就是成本,速度快可以降低成本;产品周转快、库存少,加速资金周转的效率,但是降低成本却不见得可以加快速度。”

由于身处IT领域,我对施振荣的“微笑曲线”理论非常感兴趣,并将其移植到管理软件工程领域,通过研究我发现,管理软件产业链大类分为设计、研发、销售、实施、服务五个大的环节。但实施环节在施振荣先生微笑曲线理论里面,属于制造,还是属于服务呢?最后的结论是管理软件实施部分是整个价值链中利润最低的环节,属于微笑理论的制造环节(关于此段论述,详见《管理软件应用工程》)。“微笑曲线”两端的设计和服务环节利润最高,而大多数国内知名软件企业恰恰在中国制造的“蓝海”中血拼,IBM等国际巨头却只做咨询不做软件,因为它们只把握价值链的高端环节。当然,今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这个问题,只关注研发和服务,将实施环节外包给第三方机构,可问题随之而来,懂管理软件的人才从哪里来?

从1993年开始截至1998年,我根据多年从事管理软件工作经验,总结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存在三大风险和六大不可控因素:三大风险为投资风险、人力风险与安全风险;六大不可控因素为基础数据准备不可控(唯一性、准确性、合法性)、一把手不可控、需求和验收标准不可控(不同层次需求不一致)、应用目标不可控、管理软件现场实施工程师水平不可控(实施人员的素质)、贯彻教育困难。其中,六大不可控最后都会导致交付不可控,而交付不可控产生的恶果就是客户用不好软件,供应商就无法收回服务费用,到头来两败俱伤。

如果没有深入研究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就无法破解以上三大风险和六大不可控的发展瓶颈。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要考虑是否具备目标需求的基础,根据现有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情况做出客观评价,有选择性地实施信息化建设方案,逐步对管理实现可控量化。正因如此,我对中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出“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概念。其中“分步实施”实际上是“分层实施”,即企业管理水平、人员素质达到何种层次就实施何种系统,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众多企业迈向信息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也帮助实施企业逐步成为中国ERP行业领跑者。但是,“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的关键,还在于管理软件人才培养,因为我们首先研究的是管理,软件只是工具。

可现实情况却是,企业的人懂内部流程,管理咨询公司的人懂管理,软件提供商懂软件,而这三者之间却是割裂的,我们需要的是既懂企业,又懂管理,还要懂软件的人才,也就是“动手又动脑”的管理信息化人才。我曾经比喻说,管理软件应用的工程师要具备“三个一”:一张嘴,一杆笔,一双手。一张嘴能讲清楚,一杆笔能写干净,一双手能干好活。只有懂企业、懂管理、懂软件的人,才能达到“三个一”的水平。

更糟糕的是,在2008年之前的20世纪90年代末,我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招聘这类人才。高校无疑是招贤纳士的最好平台,我就去找大学的朋友,管理学院的院长告诉我“学生只懂管理不懂软件”,计算机学院的院长说“学生只懂软件不懂管理”,更谈不上学生对企业内部运作流程的了解和掌握情况。

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人类走了200年,从4位微处理器到64位微处理器,人类走了20年。未来新经济是信息化带来的经济文化成果。这种成果势必造成人才市场一片空白,那我就像盘古一样做一件开天辟地的事情。实际上,一个魂牵梦绕的念头在我心底深藏多年,我决定将20年来研究得出的理论,付诸实践,如麻省理工学院的校训所言—“动脑又动手”。第二章 应用型人才培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第一节 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

清代钱泳在《履园丛话》中写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二者不可偏废。每见老书生痴痴纸堆中数十年,而一出书房门,便不知东西南北者比比皆是;然绍兴老幕,白发长随,走遍十八省,而问其山川之形势,道理之远近,风俗之厚薄,物产之生植,而茫然如梦者,亦比比皆是。”钱泳所说的“读万卷书”是获取“间接知识”,“行万里路”则是汲取“直接知识”,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

有个故事说,一位商人牵着毛驴去买盐,回程路上他将盐放在驴背上,因为盐很重,所以行走特别缓慢。途中遇到一条河,水流湍急,商人牵着毛驴小心翼翼地过河,却不小心连人带毛驴一同滑落水中,毛驴挣扎半天站起来,发现身上轻了不少,因为盐溶解于河水。毛驴很开心,轻松上岸,悠然前行。过了一段时间,商人赶着毛驴去买棉花,归途又遇水流,毛驴已累得气喘吁吁,想起上次背盐经历,于是故意跌入水中,没想到身上负重越来越沉,根本无力站起来,差点淹死。九死一生上岸,毛驴仍心惊胆战,却弄不明白原因何在。“毛驴过河”生动阐明了照搬经验的弊端所在,它既分不清盐与棉花的区别,又未弄清水与盐、棉花接触后截然不同的变化,全凭直接知识和运气办事,不仅成长缓慢,而且很容易犯错误。

还有一个故事,春秋时期,秦国有个名叫孙阳的相马专家,人称“伯乐”,他穷尽一生经验写就《相马经》传世,将各种马的形状和特征描绘其中。伯乐的儿子不太聪明,他很想把相马绝技学到手,就熟读《相马经》,并按照书中“额头高、眼睛亮、蹄子大”的标准寻找千里马。一个月后,历经辛苦的儿子将“千里马”带回家中,伯乐一看,竟然是只癞蛤蟆,就调笑说:“你抓的马太爱跳了,不能骑啊!”成语“按图索骥”便出于此,完全按照间接知识办事,轻则闹笑话,重则误大事,赵括“纸上谈兵”,结果自己被秦军乱箭射死,数十万赵军投降,全被活埋。

人的能力构成要素,剔除其他因素,最基本的体现在其知识结构上。但就知识结构而言,又分为不同的知识体系。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我个人认为,人的知识体系,分为两大类型。简单来说,人的知识体系分为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直接知识是在自己实际动手的实践中得到的知识;间接知识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是历史、他人的,是从与他人交流之中获得,或者是从书本、影视等不同知识载体之中获得。

举一个我们大家都熟悉的西红柿炒鸡蛋的例子。间接获取西红柿炒鸡蛋的知识最少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从纸介质书本上获取,书本上告知你,如何做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第二种是从影视媒体之中获取,在影视媒体之中,里面有一个很漂亮的画面,会有大厨,会有食客,会有主持人,他们在相互调侃。大厨会带着观众一步一步地,进行西红柿炒鸡蛋,最终,这盘西红柿炒鸡蛋做成了。第三种是从他人口中获取的,要么是你的父母,要么是你的同学,要么是你的亲朋好友,他们一句一句告知你如何进行西红柿炒鸡蛋,你很可能拿着一杆笔,对方说一句,你记一句,生怕忘记一句。到了这个时候,很可能,西红柿炒鸡蛋的书籍你阅读了,西红柿炒鸡蛋的影视资料你都看过N遍了,老妈告知你的西红柿炒鸡蛋的绝招你也倒背如流了。这个时候,你信誓旦旦要下厨了,做西红柿炒鸡蛋了。你扎好了围裙,开始了,当你拿出鸡蛋之后,你首先要考虑什么问题呢?是炒几个鸡蛋呢?炒鸡蛋的油要多热呢?西红柿怎么切好呢?盐要放多少呢?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唯有你不厌其烦地做过几次西红柿炒鸡蛋之后,你才能够慢慢地体会到电视上所讲。如果你继续琢磨西红柿炒鸡蛋,并且有创新,还能够提升到理论上告知他人的时候,你对西红柿炒鸡蛋的认知又上了一个台阶。在这种相互的撞击之下,你对西红柿炒鸡蛋的理解会越来越深。

但是,当今高校中普遍强调间接知识的教育,通过各种考试引导学生牢记理论知识,对获取直接知识的实践活动关注不够,导致大学生毕业之后动手能力偏弱,社会经验和职业素养不够,极易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

实际上,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之间互为促进,我们在获取直接知识之后会对间接知识进行反思,获取间接知识之后会对直接知识进行指导,随着理论和实践不断加强,调配两种知识的能力也不断提升。在职场中,获取间接知识的时间相对可控,无论是在汽车、飞机还是走路,都可以读书、看报进行学习,移动互联网和网络教育的发展让自我学习更加便利。相对来说,直接知识不是由个人可控的,需要组织给予平台,获得锻炼和试错的机会。以创业者为例,他既要弄清楚如何借贷和融资,还要亲自参与管理、营销、招聘、制造、物流等各环节,这些都是直接知识,一旦发现能力不够,就会找间接知识借鉴学习,通过直接知识验证、指导直接知识,以优化现有组织结构或管理流程,不断进步。

经过多年研究及对身边学生、朋友职场经历的观察,我将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绘制成如图2-1所示,以直观解读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我将其称作“复利型人才模型”。图2-1 复利型人才模型

图中横轴代表间接知识,纵轴代表直接知识,中间斜线是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的融合度。当斜线处于30°时,这个人会被淘汰,这就是人们所讲的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因为他的实践级别不够,成长环境不够,如果是看门人的话,他只能在这个看门的岗位上去实践,没有别的提升途径,而如果你是学院院长的话,你会关注招生、教学、研发等所有环节,掌控全局。所以说,组织平台对于直接知识获取和间接知识的拉动特别重要。当斜线处于45°时,这个人属于普通劳动者,也就是说他的工作能力与他获得的间接知识许可度几乎一致,我们发现同事中有些人不读书、不学习,整天混日子也不会被淘汰,因为他掌握的间接知识足够应付岗位要求。当斜线达到60°时,你会发现,同样的时间和面积中,直接知识这条线更高,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他接触的组织平台更宽广,二是他在组织中的地位提高。这背后反映的问题就是他需要继续深造、学习以获取间接知识,达到更高的水平。

或许你有疑惑,按照这张图表,好像说明专科生的能力高于本科生,本科生高于研究生,因为通过实践获取直接知识之后似乎更容易达到“顶尖20%”的水平。这种理解仅仅是复利型人才模型的表相。我这张图背后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逻辑,就是“宽-专-宽-专-宽-专”,20世纪90年代之前都强调“板砖型”人才,学“平砖”,“宽基础”,后来强调专业突出,做“立砖”,“尖专业”。如今,社会更需要宽、专结合的人才。

以会计专业的本科生为例,大学四年之后就业,如果职业方向和专业匹配,你的职责或许是给单位做账,在账务处理上成为“专”才,但前提是你学到的账务处理知识是否扎实,是否够用,这就是“宽”的问题。如果有欠缺,你就会重新开始学习,因为学习的要求宽,你在账务处理上的水平会更“专”,这样就会不断提升。同样的道理,研究生对学习的要求更宽,在专业上学习之后会变得更“专”。

其实,专科生由于更早接触社会,实践机会更多,他与人打交道的“艺术”水平也更高,但是本科生、研究生间接知识的基础打得更牢固,学习的能力就会比专科生更强,这就是为何许多学生跨专业就业依然有很大成就,因为综合素质中,学习的能力很强,这一点非常重要。当然,如果专科生遇到的平台非常重视实践,那他也有很好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复利型人才模型”和“宽-专-宽-专-宽-专”体系也适用于我们对是否跳槽的考虑。比如说有人刚毕业第一年在单位接电话,他很敬业也很勤奋,同时学会打字,虽然他的“专业”是话务员,但能兼任文员工作,一年后行政主管就会让他做文员工作,这时候他会面临两种选择:要么继续干,要么跳槽,很多人选择跳槽,面试官问你的工作经验是什么?回答“接电话”,然后就继续干接电话的工作,又回到一年前的状态。比如学法律的同学,面临生存压力,只得暂时放弃律师理想,做起理货员工作,这样法律知识几乎没有用上,第一个“宽”就没有了,一年后他再想做律师,可工作经验却是理货,别人自然不愿录用,就这样,律师干不成,四年大学几乎白念。

现实中这种现象十分普遍,许多人30岁之前一直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在跳槽与徘徊中耗尽青春。如何避免成为一只“职场跳蚤”,如何走好宽专结合的职业路径,“复利型人才模型”将带来耳目一新的思维风暴。第二节 复利型人才培养模型

除了宇宙飞船等航天器,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到达月球?理论上来说,一张白纸就够了。

这不是天方夜谭。只要能找到一张足够大的纸,哪怕厚度只有1毫米,将其对折39次之后,就已经远大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经过计算,1毫米厚的纸张对折39次的厚度为549755813.9米(54.98万千米),而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384000000米(38.4万千米)。

印度有一个古老传说,舍罕王打算赏赐宰相、国际象棋发明者西萨·班·达依尔,豪气冲天地问:“你想要什么,随便挑。”宰相回答:“陛下,我只需要您在棋盘的第1个小方格赏赐1粒米,第2个小方格放2粒米,第3个小方格放4粒米,以后每一格都比前一格翻一倍,摆满棋盘上所有64格的米粒就可以了。”国王毫不在意,以为宰相跟他客套,结果算出来惊出一身冷汗:总共需要1844674407370960万粒米。以每千克大米5万粒计算,大约需要3689.35亿吨,以当时的粮食年产量来看,恐怕几千年都无法完成任务。

这就是复利的不可思议之处,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宇宙间最强大的能量是复利,复利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迹。”“股神”沃伦·巴菲特则比喻说:“复利有点像从山上往下滚雪球。最开始时雪球很小,但是往下滚的时间足够长,而且雪球黏得适当紧,最后雪球会很大很大。”

巴菲特被世人誉为“股神”,他从1965年开始接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截至2010年,过去46年中他平均每年获得20.2%的年复合收益率,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为9.4%,巴菲特只不过比市场水平多赚10.8%,但46年间他累计收益率高达90409%,而同期指数累计增长6262%,将近15倍。以此分析巴菲特的“滚雪球”理论,就能看出他希望以复利的长期效益实现巨大财富的积累,“雪球黏得紧”比喻年收益率很高,“滚的时间长”是指复利增值的时间很长。

如巴菲特所说,你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了吗?这个问题不只是追逐财富的人应该回答,所有人都应该扪心自问—“我是否找到受益最快而且可持续发展的成长模式?”

模式是理论的一种简化形式,即对现实事件的内在机制和事件之间关系的直观、简洁的描述;能够向人们表明事物结构或过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也有人认为,每个具体形式都对一种重复的问题采用重复的解决方案,但模式不仅仅是“特定场景的解决方案”。通过含义延伸,模式可理解为“被命名的有组织的信息”,它捕获了在一定语境中包含相关作用力的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本质结构和内在含义,这种解决方案被证明是成功的。从模式的定义可以看出,只有在相关上下文和各种关切完全符合时,模式中的解决方案才是最优方案。可以说,模式是一种在权衡各种利弊后的解决方案,一旦作用力间的平衡被打破,这个解决方案就可能不再成立。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基本结论:模式是一种可以复制的解决方案;模式是可以复制并优化的解决方案;模式是需要实践证明的解决方案;模式是被社会认同的解决方案。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不同时期、不同行业对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有不同的理解。根据20余年对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我认为复利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最实用、最有效的方式。

复利俗称“利滚利”,是指在每个计息期后都将本金加上利息以计算下期的利息,即以利生利,虽然最初的回报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最终的结果往往会惊天动地,令人难以置信。复利的计算公式是:nS=P(1+i),即本利之和=本金×(1+利率)期数。“期数”时间因子是整个公式的关键因素,逐年(或逐月、逐日)相乘,数值自然会越来越大。

复利的力量不可轻视。如果以“1”为本金,不同的利率、不同的期数,最终的结果天差地别。以利率5%、30年期来计算,本利之和为4.3219;如果利率翻7倍,达到35%,30年期的本利之和为8128.5,结果就不是7倍,而是1880倍。具体算法如表2-1所示。表2-1 复利的具体算法

从表2-1中,我总结出复利应该具备三大要素:基数、时间、利率。基数越大,收获越大;持续越久,利益越丰;利率越高,利润越高。如果将其运用于人才培养,复利型人才的三大特征是:“基数”是指基础宽,专业精,门槛高;“时间”是指知识与能力积累具备递增性;“利率”是指专业能力结构具备复合型、行业特征明显。

以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为例,他生于1970年,初中就在全国物理和数学竞赛中获奖,1988年被保送到西安交通大学教改班通信与计算机专业,1992年与两位同学一起开发出病毒卡369,1995年毕业于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系统工程系,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周鸿祎进入方正集团,先后担任研发中心副主任、事业部总经理等职。

1998年10月,周鸿祎创建3721公司,5年后3721公司被雅虎收购,他本人担任雅虎中国区总裁。2005年8月,周鸿祎离开雅虎,以投资合伙人的身份加盟IDGVC(国际数据集团风险投资基金)。2006年,周鸿祎出任360公司董事长,成为奇虎网掌门人。2011年3月30日,奇虎360在美国纽交所上市。

周鸿祎所学专业为通信与计算机,具备专业精、门槛高的特点,但他的能力和素质已经超出IT工程师或研发人员的水平,无论是事业部经理还是雅虎中国区总裁,以及后来风险投资人和创业者的身份,都说明他是一名行业特征明显的复利型人才,因为他只围绕软件、IT领域打造商业帝国。从时间来看,他从业超过20年,知识与能力与日俱增,一直踩在很湿的雪上,沿着很长的坡前行。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兴趣是复利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说过:“兴趣比天才更重要。”没有兴趣就没有“利率”的动力。

周鸿祎无疑符合复利型人才的特点,我将这类人才的共同特点总结为:第一,以从业为基础,以能力为手段,满足阶段目标要求且突出个人才智;第二,长时间从事某一领域工作,且成为该领域某专业方向的优秀人才;第三,对于再学习以及新知识获取有自己的独到之处;第四,单位时间对组织的贡献与个人的收益均超过同龄人。从单位的角度来看,应该将“基数、利率、时间”的复利三要素引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培养稳定专一、匀速发展的人才。

如果以投资的眼光来看人生成长,一个人这辈子最大的投资就是时间。现实中,我们谈到投资时往往会说起买房、存款、理财,关注资产或不动产带来的投资回报。殊不知,最大的投资是自己的人生,在单位时间内个人获取的知识与能力高于同龄人,则是正回报;如果低于同龄人,则是负回报。

复利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最好的人生投资方式,因此,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也可参考复利型人才培养模式。“基数”方面,培养目标是兴趣与工作的一致性,培养体系是“宽-专-宽-专-宽-专”模型,训练体系是依据复利型人才培养模式,不间断的“调配资源-实现目标”,职场指导关注于资源开发。“利率”方面,主要看专业能力形成过程(即“利率”高低)。参考标准有四项,首先是检查与比较,是否持续不间断改进;其次是信息驾驭,看信息获取、信息筛选、信息利用的能力;再次是知识能力关联,或者说资源扩展性;最后是成长环境,环境与角色职责的匹配度如何。“时间”方面,单位时间目标、单位时间产出都要与组织目标一致;单位时间投入、持续不间断的改进都要高于组织目标,这样才具备持续可递增性。

复利不等于趋利,复利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典型的二八规律里面20%优秀人才的培养模式,强调个人与组织的匀速成长。复利型人才培养与大部分人才培养模式具有关联性,但重要的是强调单位时间的投入与产出比,而且知识复利永远是个人与组织获取的最大利益。

而且,信息社会需要有效的信息资源服务,物理网络只是一个载体,信息容量与信息透明度远远高于过去任何时代,这就要求被培养者要有足够的信息发现、采集、分析、挖掘和利用的能力,将真正有用的决策信息资源,为个人与组织提供有效的信息资源服务。

概括来说,知识与能力永远是投资基数,责任与奉献是利率,坚持就是时间。第三节 管理是“科学、艺术、手艺”

与孔孟、老庄、周易等传统经典相比,西方管理学也是一门深受中国企业界欢迎的“显学”,加拿大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的名声如雷贯耳,与法约尔、泰勒、德鲁克、波特等同入大师之列,其理论独具一格,自2005年德鲁克去世之后,有评论认为“如今管理学的大师级人物只有明茨伯格硕果仅存”,其地位可想而知。

明茨伯格倡导“管理工作没有科学可言”,他认为管理不需要科学,物理、化学和生物都是科学,但管理不是,甚至连实用科学都算不上,因为“它不是去发现真理”。明茨伯格是坚定的实用主义者,反对商业领袖使用数学化的决策技术,甚至对当前风靡全球的MBA教育体制进行毫不客气的批评,“传统MBA课程主要是为没有或只有很少管理经验的年轻人创建的,课程过于强调分析策略和理论,而不注重经验和洞察。这使毕业生们认为管理学就是应用公式来解决复杂的问题。”明茨伯格认为,这样做根本无法真正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

另一位著名的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主张利用大量的数据作为支撑,通过科学分析的方法制定战略(在21世纪大数据时代,波特的主张相信会大受欢迎)。明茨伯格对此并不认同,他觉得并非每个行业都能找到完备的数据来供决策者分析,对于学习在战略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波特强调得也不够,这正是如今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不那么流行的原因。在明茨伯格看来,经理人决策应该像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在伊拉克问题上的决策一样:首先做出决策,然后引入科学和情报来证明决策的正确性。布莱尔并没有科学地做出决策,引入科学只是为了验证决策。

明茨伯格是管理学界最具原创性的管理大师,其中最著名的成果就是“三要素”理论。他将管理定义为科学、艺术与手艺的一种实践,只有科学、艺术和手艺这三个维度结合在一起时才会出现有效的管理。科学是指管理者运用科学工具进行分析,通过编码、复制、预测等一系列规范化步骤来制定决策,是组织行为和互动规律的总结与提升;艺术是指管理者经过长期实践所产生的具有洞察力和想象力的“直觉”,通常表现为沟通和解决问题中体现出的创造性,利用自身的创造力、远见卓识决策;手艺讲究分寸感、操作感、平衡感,是一种对宏观和细节、已知和未知、理性和经验的掌控能力,通过实践学习进行决策。科学能对知识进行系统分析,处事具有逻辑性;艺术触发灵感,利于融合和创新;手艺强调实践,能够融会贯通。三者缺一不可,只有将这三个维度结合在一起,才会出现有效的管理。

不同的管理者在制定战略时会有不同的风格和偏好,科学化的管理者强调计划先行,谨慎、细密,三思而行;艺术化的管理者喜欢分享愿景和目标,以使命驱动;手艺化的管理者强调学习、总结之后再行动。明茨伯格认为,科学化的管理者依靠的是对组织系统、技术、产品信息的发展,倾向于发展专业化;艺术化的管理者依靠人格特质,倾向于发展领导力;手艺化的管理者依靠“集体”,倾向于提高实践水平。

在管理学界,哪些学者能分别代表科学、艺术和手艺这三种管理风格?明茨伯格认为,迈克尔·波特最能代表管理中的科学性,他强调管理需要运用大量数据分析来制定策略;汤姆·彼得斯和沃伦·本尼斯最能代表管理中的艺术性,他们是强调领导力的行动主义者;而最能代表管理中的手艺性的则是明茨伯格本人,他强调战略的制定往往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对于“手艺”这个话题,明茨伯格似乎更感兴趣,他强调“管理是一门手艺”,就是指管理是一个不断学习、分析和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环往复的,而战略的制定是发生在这个过程中的。管理工作和记者的工作有一些相似之处,那就是你必须要有相关知识的储备,而且在工作过程中根据你掌握的信息进行调整,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分析者。管理的过程中当然需要一些制度和流程,二者并不矛盾。如果把管理当作一门手艺,就会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战略眼光和分析能力。如果缺乏对手艺的把握能力,自以为绝技在身的理性分析者通常会给公司带来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明茨伯格的前妻是一位著名的制陶艺人,她的思想集中在泥土上,但她也意识到自己会受到以前的经验和对未来预期的影响。根据经验,她明晰对错,并熟知自己的工作、能力和产品需求状况。作为一名制陶艺人,随着转轮转动,陶瓷作品体现了手的价值,通过永无穷尽的重复过程重新塑造新的作品,她靠的是感觉而不是分析,但她的知识是不言而喻的。

通过16年多的研究,明茨伯格写就一篇《精雕战略》(crafting stragety)的论文,他认为管理者制定战略的过程就像制陶艺人一样,凭着直觉和美感让泥土在他们的手中不断翻滚,最终形成完美的作品—战略是精心设计与机缘巧合的复合体。他写道:“工艺激发传统技术,通过控制细节来达到完美。在创造的过程中,创作者头脑中出现的不是理性的思考和推理,而是通过长期的实际创作过程中积累的与手中泥土亲密、和谐的感觉。范式和执行力融入到利用创造性的战略发展的学习过程中。”

明茨伯格认为,手艺式战略与计划式战略有很大区别,就像手工艺品制作与机械化生产一样。手艺会让人想起传统的技艺、专注以及通过细节的把握做到完美,不是思考与推理,而是各种原材料水乳交融的感觉,这种感觉来自于长期工作中的经验与投入。制定与执行相互交融,形成渐进的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创造性的战略水到渠成。手艺化能更好地描述有效战略的形成过程,而计划虽然便于复制和操作,却扭曲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决策过程,误导了对它深信不疑的企业的命运。

我花了三年时间研究明茨伯格的管理“三要素”理论,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的创建模型之中。同为实用主义者,我认为“科学、艺术、手艺”的理论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指导意义。“科学”属于间接知识,“手艺”属于直接知识,“艺术”介于两者之间,我们这个专业和MBA或者其他类似培训机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们强调各种理性分析技能,而“艺术”和“手艺”部分,特别是“手艺”,只能从实践中学习、总结。

有一天,当我无意将一张画有“复利型人才模型”的图纸倒置,惊奇地发现完全可以将明茨伯格的管理“三要素”理论交叉、融入其中,在写写画画中,我推导出一套新的模型—“LTY三角形”。第三章 专业是培养人才的载体第一节 创建一个崭新应用型专业学科的一级要素:条件与目标

1931年12月2日,教育家梅贻琦在就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演讲中就曾提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办学水平的高低不在于盖大楼,而是大师的学术研究水平。无独有偶,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杰弗里·雷蒙也曾说过:“成为享誉世界的一流大学,我们应该探寻两个问题。首先要自问有没有出色的学术研究水平,即老师们是否积极进取、富有创造力,学生们是否刻苦努力、才能卓越?其次要自问是否能让公众充分了解上述成就。”

可见,大师才是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南开大学党委书记薛进文进一步认为:“高水平的学科、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高水平的人才,是高水平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内容。”对于高水平学科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纪宝成认为:“学科建设的状况从根本上反映和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而“提高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是学科建设的核心”。

既然学科建设如此重要,那么创建一个崭新的应用型专业学科的一级要素是什么?或者说应该具备哪些条件?我认为,应该包含五个方面。

第一,具备50~100年的生命力。

人的培养和学科的建设是持续和长期的,具有连贯性。比方说汽车专业,汽车替代人的腿,解决了行走的问题,它能够伴随着人类的进步而进步。从20世纪设立该专业,一直延续到21世纪。随着汽车产业的发展,其专业持续发展是长期的过程,师资培养和学术沉淀也是长期的过程,没有半个世纪的考虑,这个专业就不要办。

培养人培养的是社会劳动力的未来,不是培养的当下。黄道婆是宋末元初知名的棉纺织家,距今七八百年了,她到处传授和推广纺织技术,可见这个专业学科早已形成,至今都没有丢弃,因为它涉及人的衣食住行。但有些专业,以前有一个世界语专业,现在就没有了。还有20世纪末计算机汉卡被时代淘汰,围绕汉卡所设置的各种学问也随之解体。可见,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应用性和长期培养着人来发展,伴随着人类的进步发展而发展。

第二,具备不同层面的培养能力。

关于专业的培养层次角度来讲,在中国包括世界的划分,基本上都是从大专到博士。层次太低你往上走就上不去了,你比方说现在我有中职,车钳铆电铣,那就走技工的路子,不走工程师的路子,过去专科能够走工程师的路子—技术员工程师。而博士来讲,现在国家提倡有工程硕士,也提倡有工程博士,这样在应用领域会形成一些理论和原理,不单纯是一种技能,要求就会更高,所以要有不同层次的培养。

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应用型专业都要具备博士培养层次,目前许多高校的专业都没有博士培养目标。高校可以从大专到博士,但是不一定非要有博士这个层次,它是根据社会需要诞生的东西。既然做专业应该从最低标准进入,第三,具备与世界主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性。

这与第一条有紧密联系,因为世界主流产业才是应用型专业和学科设置的基础,而且主流产业基本能达到50~100年的生命力。但不排除有些边缘学科也有很长的延续周期,比如梵文、甲骨文等专业,这些都属于研究性人才,但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价值。比如有些人研究甲骨文一辈子,但全世界懂的人没几个,应用领域也非常有限,但他对于探索人类文明、推动社会发展也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和价值。

与主流产业发展的相关性还体现在专业的起源上。1913年,亨利·福特首创流水线作业方法,大幅缩短了汽车装配时间,汽车制造专业及相关专业开始蓬勃发展。几乎与此同时代,飞机在军事和飞行表演中应用率提升,发动机、空气动力学等专业也逐渐兴起。在汽车、飞机大规模生产之前,相关专业尚属一片空白,所以大学设置的专业应该适应整个人类发展的需要,如果与世界主流产业发展没有正相关性,这个专业肯定会被淘汰。

第四,具备杂交优势。

人类的科学知识是长期积累的成果,应用型专业一定要建立在继承前人的瑰宝之上,按照哲学中的扬弃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今天我们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古人先贤都遇见过,并通过实践形成大量间接知识。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情,就是借鉴前人成果,形成新的东西,但其中包含许多综合性智慧。

从专业创建和设置来说,比如英语专业,如果要做口译,或者同步翻译,一定要像训练普通话一样练习声音,包括发音和气息;如果要做文学翻译,一定要增强中文功底,做到古人所说的“信、达、雅”。所以英语专业并非单纯的英语,而是和许多东西结合起来,才能满足今天社会用人的需求。

第五,专业名称和培养目标。

专业和学科的名称定义和培养目标是最难的一件事。定义过宽,什么都有,就意味什么都没有;定义过窄,担心没有生命力。作为应用型专业来讲,我倾向于定窄不定宽。理由很简单:应用重在用,定得太宽,走出校门很难用得娴熟,定窄些更聚焦、更专业,这个“窄”的含义是相对于现在大学专业学科的“宽泛”而言。由于当今生产实践活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不宜定得过于狭窄。

举个例子,现在大学里面的会计专业,如果准确定义为成本会计,那在学好会计基础课程前提之下,集中精力学习会计与成本之间的关联度,根据企业成本要素项来分解,与会计制度结合来分析,这样做成本分析就会准确,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就会比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容易上手,而且成长空间更大,因为成本核算是企业的基础,会计专业开很多课程,势必会分散对成本分析的学习、巩固的时间和精力,看起来什么都懂,做起来却不会,或者很陌生。

由此可见,专业名称是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的,学校想培养什么样的人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并精准命名,而培养目标则是根据社会需求来决定。与主流产业发展相关也包含这层意思,只有社会或主流产业需要,这个专业才有生存的基础。

当然,除以上五个因素之外,还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第二节 创建一个崭新应用型专业学科的二级要素:原理与体系

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教育,此后20多年一直研究应用型人才培养,并寻找专业创建的基础原理与理论体系。因为受现代化生产影响特别深,我认为凡事都要有经典原理作为指导,就是讲,今天看似很新潮的东西,或者是新的模式的商业创新,都可以找到前人的经典原理作为支撑,无非就是有意识寻找和无意识构成而已。例如阿里巴巴,是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原理问题。2001年10月10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给了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kerlo)迈克尔·斯宾塞(Michael Spence)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因其“利用非对称信息理论对市场经济进行的研究”而获此经济学界最高殊荣。他们提示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而可能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问题,同时经济人会努力去抵消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市场效率的负面影响。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产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获益,买卖双方中拥有信息较少的一方会努力从另一方获取信息。信息不对称理论讲的就是一句中国老话:“买的不如卖的精”,并揭示了内在原因。而教育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大事,比生产一件产品要更严谨、科学,创建一个专业至少要保证学生能在50年内有立身之本,这就需要一套科学的原理与体系作为基础。

该理论指出了信息对市场经济的重要影响;揭示了市场体系的缺陷;强调政府在经济运行的重要性,呼吁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监督力度,使信息尽量由不对称到对称,由此更正由市场机制所造成的一些不良影响。

阿里巴巴使企业、商业、客户、评价、信誉等一系列市场信息公开了,替代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监督力度,使信息尽量由不对称到对称,赚取了政府职责红利。

如何清楚界定产品检验的水平标准,进而实现所制定的计划?如何借鉴经典原理作为创建专业的科学依据,完成培养目标?这些问题都需要慎重考虑,只有这些原理和体系能说服自己,才可以心安理得地创办专业,开门授课。

第一是基础原理。有许多人开办教育培训班,比如培养做桌椅板凳的木匠,6个月的教学时间,800个课时,如果培养目标锁定之后,那么假如是做皮椅或沙发,可能会开设皮革工艺、设计、材料学等课程,还有实践课程,但这些课程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和原理得分清楚,否则就是拍脑袋的草率决策。像英语、奥数等培训机构,课程设置基本按照考试大纲排列,但应用型人才培养还需兼顾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搭配,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教学的统筹安排,理论指导实践,实践验证理论,任何实践都要有一个理论体系作为前提,而且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才能被抽取、提炼,即基本概念、经典原理、完整体系、清晰逻辑。

换句话说,画画之前你头脑中先要构图,这就是你的体系框架;其次要考虑用什么技法,这就是基础训练,是泼墨、油画还是工笔画?基础原理就意味着整套体系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可凭空想象,随意取舍。

第二是教育体系。教育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体系除教育结构体系外,还包括人才预测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经费筹措体系等,这些体系相对于教育结构(我使用专业培养目标与教育结构相匹配)体系,称为服务体系。狭义的教育体系仅指各级各类教育构成的学制,或称教育结构体系。

我对传统的教育体系的调整是:(1)传统教育体系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制定为国家(地区)培养人的体系,我将其定义为培养某一类行业合格的入门劳动者。(2)将培养目标与教育结构体系相匹配。(3)培养某一类行业合格入门劳动者仍然要与国家战略、区域经济、产业簇群相关联,以市场需求作为培养目标和教育体系,仍然需要基础理论支撑。这个理论支撑就是钻石理论。

第三是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的功能而形成的各种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从高校来讲,教育体系就是教学体系,具体就是教学过程管理体系、师资培养体系、教育结构体系等。

以教育结构体系为例,就是指学制究竟是三年、四年还是五年,这需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校的能力、生源构成;②社会需求;③教师的水平。综合起来看,就是人才预测、师资培训、课程教材、教育科研、经费筹措等。

第四是课程体系。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构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

我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多项改革。首先要确立基本概念、经典原理、完整体系、清晰逻辑,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有完整的课程设计模型和检验模型。其次,教学的重点不是教师教多少,而是在单位时间之内学生掌握多少,在单位时间能否达到不同阶段培养目标的要求。最后是考试,通过毕业之前的综合大考达到考教师、考学生的双向考核目标,将学生整体专业水平显性化,实现毕业生等于行业合格入门劳动者的培养目的。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标准有很大差异。研究型人才要求理论面很宽很厚,这样才能够有创新,但应用型人才重在具体的社会实践,要有成熟的理论。所以这两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原理、理论体系都完全不一样。

以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来说,培养目标只有三句话:①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解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采用的相关理论;②娴熟掌握一两个主流管理软件;③具备发现企业管理现存关键问题,可以提出用管理信息化方案解决问题,并且实施该方案的能力。围绕这三句话的培养目标,不管用哪种培养体系、课程教材等,工艺路线图怎么设置,只有实现这三句话才算成功。

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确定目标,清楚你的目标是什么,最后要达到什么程度、什么模样,这是工业化生产的方法。要创建一个崭新的专业来培养人才,就必须要符合现代化生产中工业化的流程和规范,在生产制造之前必须要有工艺路线,必须详细地弄清楚最后的规格是什么。同样,在专业创建之前也必须要有基础原理、教育体系、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要有一个设计和调试的过程,还要有一套验证方法。

在设计阶段,最重要的是要提出一种度量的标准和工具。比方说要设计某款电脑,使用寿命为5年,这就涉及度量的标准问题:在什么温度和工作强度下使用5年?是一天24小时不停运转还是正常工作的8小时使用?是用来办公还是当服务器?这些可能都会影响它的寿命。另外,要有合适的量具来验证,研发周期和生产周期不可能真正去等待5年,不能等到用满5年把它消耗完才说明合格,必须要有一种测试的工具来验证。

教育试验也一样,检查和验证方法对试验成败的作用举足轻重。第三节 创建一个崭新应用型专业学科的三级要素:检查与实验

美国物理学家、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说:“我们可以做任何事情,我们希望(理论化),然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检查与实验。”如果没有检查与实验过程而空有理论,显然无法令人信服。

在医学领域曾有这样两个故事。众所周知,孙中山早年学医,后投身革命,但他一辈子都不相信中医,1925年年初他身患严重的肝癌,饮食即吐,体温高升,脉搏飞快,西医手术后未奏效,有人劝其请中医,他却回答:“中国的药品固然也有有效的,诊断的知识却缺如。不能诊断,如何用药?毋须服。”孙中山所言之“诊断”即检查与实验,即便药效神奇,没有诊断依据他仍不愿尝试。

胡适是另一位反对中医的历史名人,青年时赴美留学后深受西方思想影响,坚持认为中医不科学。1920年11月,身患糖尿病和肾炎后经北京协和医院的西医治疗被告知“死期将至”,朋友劝说后他才勉强同意尝试中医,结果痊愈,他又多活了40多年,经此一难,胡适的态度有所缓和,改口说“中医不科学,很糊涂,但是能治病”,他还给中医提建议:“许多医学者在化验室里,穿着漆布的围裙,拿着玻璃的管子,在那里做化学的分析,锅子里煮着中国药,桌子上翻开着《本草纲目》《千金方》《外台秘要》一类的古医书。”他以西医的检查与实验标准、方法来引导中医,以证明中医治病救人的道理。

孙中山和胡适的认识难免会让中医从业者鸣冤叫屈。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门学问是经过数千年的实践检验和理论总结积累的宝贵成果,其望、闻、问、切皆为检验过程,医生能通过舌苔、脉象、声音、神态等体表细微变化诊断出内生疾病,因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的运行状况都会通过血脉、神经等表现于体表,中医之手法是尊重规律的科学做法,而不是凭空想象。如果我们把中医作为一门专业或学科来看待,其遭受孙中山、胡适等人的质疑或排斥并非理论不完善、不科学,而是检查与实验部分与其所固有的对西医的认知差距太大,无法令人信服。由此可见,检查与实验是创建一个崭新专业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应用型学科。

检查和实验最终为质量负责,而质量是一切产品和服务的存活根本,从工业制造的角度来看,检验是按照规定程序对产品进行观察、测量、试验,并将结果与质量要求进行对比,以判断每项指标是否合格的技术操作。大学教育的检验通常表现为教育评估,根据院校、专业设定的目标,采用科学方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人员、活动、管理、环境进行质和量的评判,通过合格评估、办学水平评估、选优评估及学校内部评估等形式为学校改进方法、提升水平提供可靠依据。无论是工业制造的质检还是教育领域的评估,首先要确立目标,才能通过检查和实验对比出质量状况。

对于创建新专业来说,确定培养目标就是打算将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这就必须要符合现代化生产中制造业的各种规范,如果将学生招生类比为制造业的原材料采购,大学四年的过程培养类比为过程加工,毕业生类比为产成品。产品在生产过程,一定要清楚明晰产品最后的规格,还要有可操作的方法来验证规格是否达标,不能等到学生毕业之后自我宣布达到规格。现在很多高校,毕业后给学生发放毕业证就算达到合格,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工业生产一定不是这样,必须要有独立的质检环节。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质量是生产出来而不是检验出来的,检验只是事后的验证,关键看整个流程是否有工艺路线图、操作是否规范,环环相扣。只有确定目标,固定流程,才能按照整个体系细化检验标准和方法。对于教育而言,只有知道学什么才能安排考什么,怎么考。当然,验证机制也需要有经典理论作为支撑,比如前文所说的中医问题,如果理论都经不起推敲,孙中山和胡适恐怕连尝试的机会都不愿给。

对于当前高校各专业如何进行检查与实验,我的建议仍然是通过一项综合考试将学生能力显性化,尤其是应用型专业,让用人单位、家长、学生放心,这样学校才能放心。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是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来检验,稍微好一点的还要求写一份社会实践报告,但学生、老师双方出于表面的共同利益考虑往往会应付交差,实际效果大打折扣。我认为,不管哪一门专业,只要精心设计,在第八学期进行一个综合大考,最好是由独立于教学体系之外的第三方来主导,确保客观与公正,提升验证的效果。

将培养目标与检验方法相关联,不但使学生能力显性化,而且对所学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这两条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人太重要了,肯定会令学生受益匪浅,没有任何负面损害。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将四年的能力提升全面展现出来。可惜的是,现在许多大学都没有这样去实施。

综合大考不仅考核学生,更考核老师,甚至老师的压力比学生还大。如果同样一道题目、一个知识点所有学生都出现差错,基本可判定是主讲老师存在问题。所以综合大考首先检查的是老师的水平,教学与培养情况通过考试得到反馈,这样才会形成良性循环与互动。尽管这种考试与高考等应试教育有所类似,高考有大纲,综合大考围绕培养目标制定题目,但区别在于后者是为应用而考试。

当然,综合大考只是检查与实验之一,对于某个专业或学科的质量评判,甚至院校教育水平的评估,都是一项严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坚实的理论和反复的实验来充分验证,这是一件艰苦卓绝的工作。第四章 培养懂企业、懂管理、懂软件的人才第一节 工程硕士的理论水平,高级技师的动手能力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有ERP或者财务软件至今,关于管理软件从来没有人给出过定义,管理软件应用工程的定义也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提出“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这或许不是个别现象,根据观察,许多大学的新设专业都存在定义模糊或错位现象,这将导致后续教学培养的系列问题出现,最终后果不只是学生就业困难,而是贻误一代人的青春。

通过多年实践经验总结,我给管理软件下的定义是:管理软件是将管理理论、管理思想、管理经验、政策法规、企业文化等需要在组织管理运用的各种因子通过计算机技术固化的工具。而管理软件应用工程是指用工程化和系统的方法,研究管理软件在组织内得以有效应用的原理和实践。将所创建专业的基本概念定义清晰准确描述出来,培养目标需要反复斟酌,高不得、低不得、宽泛不得、狭窄不得。太高了,专业层级设置就困难,低了,对入学者的水平就难以要求;太宽泛了课程体系难以聚焦;太狭窄了,未来就业和转行便困难。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三句话:(1)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解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所采用的相关理论;(2)娴熟掌握一两个主流管理软件;(3)具备发现企业管理现存关键问题,可以提出用管理信息化方案解决问题,并且具备实施该方案的能力。

只要能够实现这三句话的培养目标,不管用什么培养体系、教材、教学方法,最终能实现这三种能力就算成功,因为具备这些条件的人就能够胜任企业的管理软件应用的角色。实际上,管理软件、管理软件应用工程的定义以及专业培养目标都是我首创,目前国内外尚无法检索到其他学者给出明确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专业名称定为“管理软件应用工程”而不是“管理软件工程应用”,对于这件事情我反复推敲了很长时间。如果定为“管理软件工程应用”,我们就要研究两个东西—管理软件工程和管理软件工程应用,首先是研究管理软件工程,就要考虑管理软件这个工具如何去构建、设计、实现,其次才是管理软件的应用,这是两个不同的方向,定义为“管理软件工程应用”,重点之一是:对于企业管理、企业管理模型特别是计算机软件实现的要求是很高的,相当于软件开发—管理软件方向范畴。重点之二是:管理软件的具体应用。但如果是“管理软件应用工程”的话,重点就由两个变成一个,不研究管理软件这个工具如何去构建、设计、实现,只需要关心如何运用这类工具为企业创造有效价值。换句话说,青霉素怎样发明、制造出来的我不关注,但我要花大力气研究这种药如何有效治病救人。研究什么病人在什么状态之下使用多大剂量,研究与什么类型的药物配伍治疗病人的效果更好。这就是制造药品的工程师和使用药品医师的区别。如果在单位时间既要培养制造药品的工程师,还要培养使用药品的医师,还是很困难的。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

专业名称定义与培养目标息息相关,如果培养高层次研究人员名称定义就要放宽,而不需要太具象。但问题是太具象就意味着出口窄,一旦专业设计不合理、眼光不长远的话,这个专业不到30年就被淘汰,学生将终身遭贻误,所以学科名称极为重要,也是我认为创建管理软件应用工程专业一级要素中最难的地方。

我们再来看,以创建一个崭新应用型专业学科的一级要素来衡量,管理软件应用工程是否都符合要求。

第一,具备50~100年的生命力。

从“类人猿”到人类出现经过三四百万年的漫长进化,直到他们站起来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解放了手,并促进大脑的进化,可以“动手又动脑”,这直接导致人类学会钻木取火,学会吃熟食,这又促进四肢的进化。所以,人类的四肢和大脑进化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人类四肢发展和大脑进化真正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跨越,却是在工业革命之后。

工业革命,又称作产业革命,以18世纪中叶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机器取代人力,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重大飞跃。从蒸汽机到内燃机,人类整整走了两百年,不仅加快行走速度,也改变行走方式,瓦特的“万能蒸汽机”令人叹为观止,莱特兄弟的飞行表演万众瞩目,福特的T型车欢快地奔跑在乡间道路上……无论是轮船、汽车还是飞机,都是工业革命的巨大成果,它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无论距离多么遥远,朝发夕至已不再是幻想。

枪炮是人类四肢的延展,汽车轮子、飞机双翼,同样是人类四肢的延展。机械化工具是人类动手能力的延展。两百年的工业革命,使之人类四肢的进化—延展发展得淋漓尽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