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概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10:39:36

点击下载

作者:陈晖,熊韬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泰国概论

泰国概论试读:

前言

“东南亚”指亚洲东南部地区,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印度尼西亚、东帝汶等11个国家。该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幅员辽阔,北接东亚大陆,南望澳大利亚,东濒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北与印度、孟加拉国相毗邻,是连接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桥梁地带,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东南亚是中国周边邻国最为集中的地区。通过陆地和海洋的连接,东南亚与中国为邻,是中国通往外部世界的最重要的海上通道,是中国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门户。由于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中国与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有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虽然其间也曾有过摩擦和冲突,但和平友好一直是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主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奉行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政策,正确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营造了一个较好的周边环境。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出现了有利于中国改善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国际大气候,为中国稳定周边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在中国的对外关系中,东南亚具有举足轻重的分量,它既是中国实施“睦邻、安邻、富邻”外交的重要目标,也是展现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关系的窗口。无论是中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还是实施“立足亚太、稳定周边”的对外战略,东南亚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经济上,东南亚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潜在市场,是中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因此,密切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对于中国构建稳定、和谐的周边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和东南亚各国关系取得了迅速、全面、深入的发展。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以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真诚支持和援助获得了东南亚各国的一致赞赏,拉近了相互间的距离,也使中国与东南亚的关系全面推进,不断拓展和深化。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进程正式启动,也标志着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合作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此后,双方又将合作拓展到政治、安全和战略领域,相继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关于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联合宣言》、《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以及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确立“中国—东盟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等,奠定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整体性制度合作的框架基础,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由此进入了合作共赢的发展阶段。

随着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全面启动,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等一系列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昆河铁路、昆曼公路等一批跨国合作项目的建成和投入使用,可以预见中国和东南亚各国的经贸关系会更加密切,合作机制会更加健全,双方的相互依存度会更加牢固。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人希望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东南亚。有鉴于此,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依据自身拥有覆盖东南亚地区主要语言的优势和东南亚语种群办学52年的历史积淀,组织编写了《东南亚概论》、《越南概论》、《老挝概论》、《柬埔寨概论》、《泰国概论》、《缅甸概论》、《马来西亚概论》、《印度尼西亚概论》等,分别从自然地理、历史简况、民族与习俗、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政治制度、国民经济、军事与国防、对外关系等方面对东南亚及东南亚各国的国情与社会文化进行了阐述。参加丛书编撰工作的均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东南亚语种方向的专家学者。他们精通英语和东南亚语言,熟悉东南亚文化,在编写过程中多采用第一手资料,使丛书内容具有丰富、翔实、权威的特点。

在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全球化时代,中国如何把握住时机,继续深化与东南亚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提升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安全等各领域的广泛交流与深入合作,是一个重要课题。《东南亚研究》丛书旨在为希望了解东南亚情况的人士提供较为客观、全面的知识和信息。由于受资料收集和学术水平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书中所表述的观点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同时,我们也衷心希望有更多更好的东南亚研究成果问世。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东南亚研究》编辑委员会2012年11月

引言

泰国,全称“泰王国”(The Kingdom of Thailand),位于亚洲东南部,中南半岛中部,面积513 115平方千米。泰国的北部和东北部与老挝接壤,北部和西北部与缅甸交界,东连柬埔寨,南接马来西亚,东南临太平洋泰国湾,西南濒印度洋安达曼海。泰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地势北高南低,拥有丰富的山脉、河流、森林和矿产资源。泰国属热带季风性气候,全年分热季、雨季和凉季三个季节。

泰国是一个有着30多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泰族为主体民族,占泰国人口总数的75%。其他民族还有华族、马来族以及老族、克伦族、苗族等山地民族。截至2010年,泰国全国约有6 590万人口,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28.4人,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44.1%。泰国全国分为北部、东北部、东部、西部、中部和南部6个区域,共有77个一级行政区,包括76个府和唯一的府级直辖市曼谷,府下设县、区、村。

泰国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全国90%以上的人口信仰佛教、超过5%的人口信仰伊斯兰教,其他的宗教信仰还有基督教、婆罗门教—印度教、锡克教等。泰国素有“黄袍佛国”之称,佛教在泰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佛教文化也是泰国文化的核心。泰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泰国的文学、艺术、传统习俗等也无不打上佛教文化的印记。

泰国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和文化。公元1238年,泰族人建立了素可泰王朝,开始形成较为统一的国家。1350年,阿瑜陀耶王朝开始崛起。1438年,阿瑜陀耶王朝吞并了素可泰王朝统一了泰国。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被缅甸灭亡之后,郑信王打败缅甸军队恢复了国家独立,建立了吞武里王朝。1782年,披耶却克里推翻郑信王的统治,建立了曼谷王朝(又称却克里王朝)。到目前为止,曼谷王朝已经经历了九位国王,现任国王是拉玛九世普密蓬·阿杜德,于1946年继位。

从16世纪起,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开始入侵进程,泰国逐渐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19世纪末,曼谷王朝拉玛五世借鉴西方国家经验进行社会改革,推动了泰国近代化的进程。1932年6月,拉玛七世时期,民党发动政变,废除君主专制政体,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并颁布了泰国第一部宪法,泰国由此建立了宪政民主制度。1938年12月,銮披汶·颂勘担任泰国政府总理,从而开启了泰国长达50年的军人政权时期。1939年6月,披汶改国名为泰国,意为“自由之地”。披汶之后,泰国经历了沙立·他那叻、他侬·吉滴卡宗、江萨·察玛楠和炳·廷素拉暖等多个军人政权。1988年7月,泰国第一位由民选产生的总理差猜·春哈旺的上台标志着泰国军人政权的结束和文官政治的开始。在经历了川·立派政府和他信·西那瓦政府之后,泰国的政治再次出现危机。2006年9月,以陆军司令颂提为首的陆、海、空三军和警察部队发动联合军事政变,推翻了他信政权。之后,支持他信的反独裁民主联盟(红衫军)与支持泰国政府的人民民主联盟(黄衫军)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泰国社会再次陷入动荡。2011年7月,他信的妹妹英拉·西拉瓦所在的为泰党在大选中战胜阿披实领导的民主党,英拉正式担任泰国第二十八任总理,并成为泰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

泰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全方位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全方位友好合作关系。一方面强调以东盟为依托,重视开展睦邻外交,积极改善和发展与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马来西亚等邻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保持与美国传统盟友关系的同时,注重发展同中国、日本和印度等地区大国之间的双边关系,维持大国平衡。泰国是东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积极参与东盟一体化建设,推进和加速东盟区域合作,充分发挥东盟在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和维护本地区稳定等方面的作用。

中泰两国文化与习俗相近,人民情谊情同手足。两国自古以来就是亲密友好邻邦,有着悠久的友好交往的历史。在古代,泰国的历代王朝都与中国保持着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往来。1975年7月中泰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两国在友好、平等、互利、互惠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和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的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交流合作也日益深入和频繁。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中泰关系成为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友好合作的典范”,“中泰一家亲”、“中泰手足情”的友好情谊也更加牢固,中泰关系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一章 自然地理

第一节 地理状况

泰国,全称泰王国(The Kingdom of Thailand),位于亚洲东南亚地区中南半岛中部,地处北纬5°37′~20°27′和东经97°22′~105°37′之间。泰国国土面积约为513 115平方千米,在东南亚地区排名第三位,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缅甸。泰国在地图上的形状很像一柄巨斧,最宽的部分是从甘乍那武里府(北碧府)双卡拉武里县的三佛塔关口到湄公河岸边乌汶府斯里纳通县的昌梅关口,宽达780千米;最窄的部分位于巴蜀府巴蜀县的空瓦区,宽仅10.5千米;最长的部分是从清莱府夜岁县的最北端到惹拉府马洞县的最南端,长达1 640千米。

泰国的北部和东北部与老挝接壤,北部和西北部与缅甸交界,西南部是安达曼海,东部毗邻柬埔寨和泰国湾,南部与马来西亚接壤。泰国的边境线总长为7 941千米,陆地边境线为5 326千米,海岸边境线为2 615千米,其中泰国湾海岸线1 660千米,安达曼海岸线955千米。

一、地形地貌

泰国的地形复杂多样,既有山岭、峡谷、高原地区,也有平原、洼地和海洋地区,其中大部分为低缓的山地和高原。泰国的地势北高南低,从地形上可以划分为北部、东北部、中部、东部、西部和南部6个区域。

泰国北部遍布高山和峡谷,平均海拔1 600米,为全国地势最高的地区,是泰国主要河流如宾河、汪河、庸河、难河的发源地,这些河流哺育着泰国北部和中部地区的人民。

泰国东北部地区为高原,称之为呵叻高原,是泰国主要河流如蒙河和栖河的发源地。该地区由西向东南方向倾斜,形成呵叻和沙功那空两个盆地。泰国东北部地区大部分被沙土所覆盖,土质疏松,保水性差,因此在热季的时候常常发生旱灾。

泰国中部大部分地区为平原,该地区北边为从北部地区延伸下来的山脉,南边为湄南河三角洲,这里河流纵横交错、土地肥沃,适于种植水稻,是泰国的鱼米之乡。

泰国东部地区的北边是土地肥沃的平原,中间为山地和丘陵,南边为沿海平原,近海有大量的半岛、海湾和各种石滩。

泰国西部地区大部分为山峦,是浍雅河和浍瑙河的发源地。除此之外,在山峦之间还有一些平原,与中部地区的平原连成一片。

泰国南部地区是伸入海洋的半岛,东边紧邻泰国湾,为沿海平原,使得这片地区拥有广阔的沙滩,适合作为日光浴场。西边紧靠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为山峦地区,风景秀美奇特。

二、山脉

山脉是泰国重要的自然资源,山中不仅生长着各种动植物,还蕴藏着丰富的矿产。山脉既是泰国境内一些河流的发源地,也是天然的国境线和各地区的分界线。泰国各地区山脉的具体情况如下:(一)北部地区山脉

泰国北部地区的主要山脉有登劳山、仲通山、匹班南山、坤丹山和琅勃拉邦山。

登劳山是泰国和缅甸的天然国境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横跨清莱府的西部和清迈府的北部,绵延1 330千米,在泰国境内仅有130千米。该山的最高峰为帕宏帛峰,海拔2 146米。

仲通山位于清迈府的西部,最高峰为因他暖峰,海拔2 565米,为全国最高峰。

匹班南山呈南北走向,横跨清莱府、帕府、南邦府和帕耀府,绵延412千米,最高峰位于帕耀府境内,海拔1 697米。

坤丹山是匹班南山的一部分,呈南北走向,横跨清莱府、清迈府和南邦府,山中开凿有一条长达1 326米的隧道,最高峰为兰伽峰,海拔2 031米。

琅勃拉邦山是泰国与老挝的天然国境线,呈南北走向,横跨难府、帕耀府和彭世洛府,绵延590千米,最高峰为洛峰,海拔2 077米。(二)东北部地区山脉

泰国东北部地区的主要山脉有帕农丹那山、桑甘攀山和普攀山。

帕农丹那山是泰国和柬埔寨的天然国境线,呈东西走向,横跨武里南府、素林府、四色菊府和乌汶府,绵延544千米。

桑甘攀山横跨那空叻是玛府、那空那育府、巴真武里府和沙缴府,绵延185千米。

普攀山呈西北—东南走向,横跨乌隆府、加拉信府、沙功那空府、那空帕侬府和莫达汗府。(三)中部地区山脉

泰国中部地区的主要山脉有碧差汶山和东帕牙岩山。

碧差汶山紧挨着琅勃拉邦山,位于东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交界处,绵延586千米。碧差汶山分为两段,一段横跨莱府、碧差汶府、孔敬府和猜也奔府;另一段横跨莱府、彭世洛府、碧差汶府、那空沙旺府和华富里府。

东帕牙岩山紧挨着碧差汶山,是中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的分界线,横跨华富里府、那空叻是玛府和那空那育府,绵延129千米。(四)东部地区山脉

泰国东部地区的山脉有占他武里山和邦塔山。

占他武里山呈东西走向,横跨春武里府、差春骚府、罗勇府、达叻府和占他武里府,绵延281千米,最高峰为梭道带峰,海拔1 670米。

邦塔山是泰国和柬埔寨的天然国境线,经达叻府北部到达叻府的空艾县,绵延144千米,最高峰为达班雅峰,海拔914米。(五)西部地区山脉

泰国西部地区的主要山脉有他农通差山和达劳习山。

他农通差山是泰国与缅甸的天然国境线,呈西北—东南走向,横跨夜丰颂府、达府、乌泰他尼府和甘乍那武里府,绵延880千米,最高峰为雅山峰,海拔2 152米。

达劳习山也是泰国与缅甸的天然国境线,从北碧府南下,横跨叻武里府、碧武里府、巴蜀府和春蓬府,绵延834千米。(六)南部地区山脉

泰国南部地区的主要山峦有普吉山、那空是贪玛叻山和桑伽拉克哩山。

普吉山横跨春蓬府、攀牙府、甲米府和那空是贪玛叻府,绵延517千米,最高峰为帕农本乍峰,海拔1 397米。

那空是贪玛叻山紧邻普吉山,横跨素叻他尼府、那空是贪玛叻府、董里府、博他仑府和沙敦府,绵延319千米,最高峰为銮峰,海拔约为1 835米。

桑伽拉克哩山是泰国和马来西亚的天然国境线,横跨沙敦府、宋卡府、惹拉府和那拉惕瓦府,绵延428千米,最高峰为胡卢底底巴沙峰,海拔1 535米。

三、河流

泰国有大小河流60多条,总长超过1.5万千米,湄南河、麦功河和蒙河三条主要河流的流域面积占泰国国土总面积的65%,各地区河流的具体情况如下:(一)北部地区河流

宾河发源于清迈府清佬县境内的丹劳山,自北向南流经南奔府后与汪河在达府的巴旺村交汇。宾河从源头到位于那空沙旺府巴南坡区的长度为600千米,在此宾河与其他三条河流交汇成一条河流,即湄南河。泰国政府在宾河上建有普密蓬水坝。

汪河发源于南邦府汪讷县境内的匹班南山,自北向南流经达府,全长约400千米。泰国政府在汪河上建有吉隆水坝。

庸河发源于清莱府崩县境内丹劳山南面的坤元峰,自源头向西南方向流经帕府、素可泰府、彭世洛府和披集府,与难河在那空沙旺府春盛县格差村交汇,全长约550千米。

难河发源于难府播县博格叻区境内的琅勃拉邦山西麓,流经乌达叻滴府、彭世洛府、披集府,在那空沙旺府浍雅区与宾河和汪河交汇,全长约740千米。泰国政府在难河上建有两座水坝,一座是位于乌达叻滴府的诗丽吉水坝,另一座是位于彭世洛府的纳黎萱水坝。

麦果河发源于登劳山和匹班南山(缅甸段),流经清迈府北部和清莱府,与湄公河在清莱府昌盛县交汇,在泰国境内的长度约110千米。

录河发源于缅甸清东市境内的登劳山,流经泰国清莱府的夜柿县和昌盛县,与湄公河在金三角地区交汇,全长约200千米,在泰国境内长约120千米。

因河发源于夜丰颂府拜县境内的登劳山和他农通差山,流经夜丰颂府,与缅甸境内的萨拉翁河交汇,全长约180千米,在泰国境内长约135千米。

白河发源于夜丰颂府坤戎县境内的他农通差山,流经夜沙良县,与缅甸境内的梅河和萨拉翁河交汇,全长约215千米。(二)东北部地区河流

蒙河发源于那空叻是玛府北通差县境内的翁山和拉曼山,流经武里南府、素林府、黎逸府和四色菊府,与湄公河在乌汶府孔尖县交汇,全长约641千米。蒙河有很多支流,如帕普棱支流、达空支流、瑟支流、期支流、东雅支流、东瑙支流和埔莱玛支流等。泰国政府在蒙河及其支流上建有十余座水坝,如巴蒙水坝、邦谷痕水坝、披麦水坝、邦空春水坝和萨拉坡第水坝等。

栖河发源于猜也奔府甲色颂汶县境内的碧差汶山,流经孔敬府、玛哈沙拉堪府、加拉信府、黎逸府和也梭吞府,与蒙河在乌汶府哇林参腊县交汇,全长约765千米。泰国政府在栖河上建有两座水坝,即南称水坝和南坡隆水坝。

颂堪河发源于普攀山,流经乌隆府、沙功那空府和廊开府,与湄公河在那空帕侬府他于廷县交汇,全长约420千米。(三)中部地区河流

湄南河是由宾河、汪河、庸河和难河在那空沙旺府蒙县浍雅区和巴南坡区巴南坡村交汇而成,流经乌泰他尼府、猜纳府、信武里府、红统府、阿瑜陀耶府、巴吞他尼府、暖武里府和曼谷,在沙没巴干府廊发帕区和太邦区注入泰国湾。湄南河自那空沙旺府到泰国湾的河段长约360千米。泰国政府在湄南河上修建了一座水坝,即位于猜纳府的猜纳水坝(也称昭披耶水坝)。

素攀河全长约300千米,是从湄南河乌泰他尼府蒙县挞孙区与猜纳府哈挞骚区之间的河段分流出来的一条河,向南流经多个府。流经猜纳府时被称为玛堪陶河,流经素攀武里府时被称为素攀河,流经那空巴统府时被称为那空差色河,在沙没沙空府注入泰国湾时被称为挞今河。泰国政府在素攀河上建有一座水坝,名为伽肖水坝。

麦功河全长约550千米,是由浍雅河和浍瑙河在甘乍那武里府巴派区交汇而成。麦功河有多个名称,从浍雅河源头到与浍瑙河交汇的河段被称为浍雅河或色萨瓦河;流经叻武里府的河段被称为叻武里河;从沙没沙空府丹棱萨都县到注入泰国湾河口河段被称为麦功河。泰国政府在麦功河上建有四座水坝,即考廊水坝、色拉克林水坝、塔吞拉水坝和瓦奇拉隆功水坝。

邦巴功河全长约230千米,是由浑曼河和帕埔隆河在巴真武里府交汇而成,在流经巴真武里府时被称为巴真武里河,在流经差春骚府时被称为白帝河,在春武里府蒙县和邦巴功县注入泰国湾时被称为邦巴功河。

巴萨河发源于莱府境内的碧差汶山,流经碧差汶府、华富里府和沙拉武里府,与湄南河在阿瑜陀耶府交汇,全长约500千米。泰国政府在巴萨河上建有两座水坝,即巴萨春瑟水坝和帕廊霍水坝。

萨盖甘河发源于他农通差山,流经甘烹碧府南部、那空沙旺府和乌泰他尼府,在猜纳府与湄南河交汇,全长约180千米。(四)南部地区河流

克哩拉河或蓬敦河发源于农绍山和梭山之间,在普平县与北大年河交汇,全长约120千米。

达比河以前称之为銮河,发源于那空是贪玛叻府童艾县境内的雅耀丹山,往北与克哩拉河在素叻他尼府交汇,之后在素叻他尼府蒙县注入泰国湾,全长约232千米。泰国政府在达比河上建有两座水坝,即邦库水坝和邦兰水坝。

朗宣河发源于春蓬府至拉农府一带的普吉山,流经春蓬府后在该府朗宣县附近注入泰国湾,全长约100千米。

董里河发源于那空是贪玛叻府童颂县境内的那空是贪玛叻山,流经董里府后在该府干东县附近注入海洋,全长约175千米。

北大年河发源于惹拉府马洞县境内的桑伽拉克哩山,流经惹拉府,在北大年府蒙县附近注入泰国湾,全长约190千米。

哥洛河发源于那拉惕瓦府汪县境内的桑伽拉克哩山,向西南方向流经那拉惕瓦府素岸哥洛县,在该府德拜县附近注入海洋,全长约80千米。

甲武里河(也称巴展河)发源于缅甸境内的达劳色山,流经拉农府境内的甲武里县和拉温县,在该府直辖县附近注入安达曼海。

此外,有一些河流是泰国与周边邻国的国境分界线。泰国和缅甸之间有甲武里河、麦赛河、洛河、梅河、萨拉翁河和丹劳河作为分界线。泰国和老挝之间有湄公河和棱河作为分界线。湄公河发源于中国,流经泰国的清莱府、莱府、廊开府、那空帕侬府和乌汶府,同时也流经缅甸、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在越南胡志明市注入南海,全长约4 590千米,在泰国境内的河段长约825千米。棱河发源于彭世洛府境内的普派丹山,在莱府流入湄公河,在泰国境内的河段长约110千米。泰国和柬埔寨之间有一些小河作为分界线,如巴奥河、南赛河、胆河、叻河和本南隆河。泰国和马来西亚之间有哥洛河作为分界线。

四、气候

泰国靠近赤道地处热带地区,大部分属热带季风性气候。泰国全年可分为三个季节,即热季(2月中旬至5月中旬)、雨季(5月中旬至10月中旬)和凉季(10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泰国全年平均气温约为27℃,其中热季平均最高气温为34.5℃,最低气温为23.48℃,凉季平均最高气温为31.05℃,最低气温为20.53℃。泰国降水量比东南亚其他国家少,年平均降水量大约为1 500~1 600毫米,只是在季风吹过的地区降雨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可达3 000毫米。具体到各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如下:

北部地区遍布高山,离赤道较远,所以该地区年平均气温要比泰国其他地区低一些。热季平均最高气温为35.8℃,最低气温为21.4℃;凉季平均最高气温为30.8℃,最低气温为17.1℃。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 240毫米。

东北部地区主要是高原,而且远离海洋,所以该地区热季和凉季的气候差别很大,热季时天气十分炎热,而在凉季时天气比较寒冷。热季平均最高气温为35℃,最低气温为23℃;凉季平均最高气温为30.3℃,最低气温为18.3℃。年平均降水量约1 370毫米。

东部地区紧靠大海,因此全年气候宜人,既不是很热,也不会很冷。热季平均最高气温为33.9℃,最低气温为25℃;凉季平均最高气温为31.7℃,最低气温为21.8℃。东部地区在雨季时降雨频繁,年平均降水量约1 860毫米。

中部地区全年气候比较炎热,凉季较短,有些年份甚至感觉不到凉季的到来。热季平均最高气温为35.5℃,最低气温为24.6℃;凉季平均最高气温为31.7℃,最低气温为21.1℃。中部地区全年降水量约1 200毫米。

南部地区属海洋性气候,由于全年都有海风吹过,因此在热季时天气不是很热。热季平均最高气温为33.4℃,最低气温为23.45℃;凉季平均最高气温为30.9℃,最低气温为22.45℃。南部地区在雨季时降雨频繁,且雨期从每年的7月到次年2月,长达8个月之久,年平均降水量约2 220毫米。

第二节 自然资源

泰国地处热带,雨水充沛,河流众多,拥有十分丰富的生物资源特别是森林资源,而且泰国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

一、森林资源

历史上,泰国曾是森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20世纪初,泰国的森林覆盖率高达75%。但是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以及对森林的砍伐,泰国的森林覆盖率在上个世纪一直呈下降趋势。20世纪60年代泰国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为53%,70年代末期降至27%,到1995年森林覆盖率仅为22.8%。本世纪以来,泰国政府日益重视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严格控制森林的商业采伐,从而使得森林覆盖率有所恢复。根据泰国自然资源与环境部林业厅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泰国拥有森林面积171 585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为33.44%。其中北部地区森林覆盖率最高,为56%;东北部地区森林覆盖率最低,仅为16%,全国只有5个府的森林覆盖率超过70%。由于森林资源的减少,泰国已从60年代的木材出口国变为现在的木材进口国,而且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进口量正逐年增加。

泰国的森林资源可分为常绿林和落叶林两个主要类型。常绿林类型因泰国地形和气候条件复杂,又可分为热带常绿林、针叶林、沼泽林和海滩林等四个亚类。

泰国的热带常绿林主要包括热带雨林、干旱常绿林和高山常绿林三种。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泰国的南部和东部等雨水较为丰富的地区,一般生长在海拔0~100米的平原地区。干旱常绿林在泰国各地都有分布,一般生长在海拔100~800米的山地地区。高山常绿林在泰国各山地地区都可以见到,但主要分布在北部海拔1 000米以上的山区。针叶林在泰国只零散分布于北部和东北部的部分地区。泰国的沼泽林包括泥炭沼泽林和红树沼泽林两种,主要分布在沼泽、河流、沿海等水域。海滩林多见于沿海的砂石和沙滩地区。

泰国的落叶林分为混交落叶林、落叶龙脑香林和稀树草原林三个亚类。混交落叶林主要分布在泰国北部、中部和东北部。落叶龙脑香林主要生长在泰国较为干旱的地区,如东北部和北部。泰国的稀树草原林产生于对森林的砍伐,由于植被被破坏、土质退化,导致地面多被禾本科旱生植物覆盖。

二、矿产资源

泰国的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燃料矿、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一)燃料矿

泰国的燃料矿有天然气、石油、煤炭和油页岩等。据世界银行估计,泰国天然气最大储量为5 465亿立方米,石油最大储量为1.64亿吨。2009年,泰国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3 170.94亿立方米,石油剩余探明储量6 041.7万吨。目前已发现油气田19个,主要分布在泰国湾、安达曼海、南部平原、中部平原、呵叻高原和北部山间盆地6个含油气区。

泰国湾是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最集中的地区,泰国大部分的油气区都集中于此。目前已经开发的油气田中,由美国的雪佛龙公司经营的本扎玛油田是泰国最大的海上油田,泰国湾的邦库气田是泰国最大的天然气田。其他油气田还有格明油田、巴拉通油田、苏叻油田、爱侣湾油气田、班泼油气田、格蓬油气田、拍林油气田、沙敦油气田、扶南油气田、达叻油气田等。

泰国陆地上有3个油气田,分别是:泰国陆上最大油田——甘烹碧府的诗丽吉油田、农玛康油田(西诗丽吉油田)、孔敬府南蓬气田。此外,在达府、碧差汶府、夜丰颂府、清迈府、南邦府和甲米府还发现有油页岩,含油量达5%。

泰国煤炭主要是褐煤和烟煤,预计总储量超过13亿吨。其中大约80%分布在北部的清迈府、南奔府、达府、帕府和乌达叻滴府一带,其余分布在南部的素叻他尼府、董里府、甲米府和东北部的那空叻是玛府、加拉信府。(二)金属矿

泰国的金属矿有锡、钨、锑、铅、锰、铁、锌、铜、钼、镍、铬、铀和钍等。

锡是泰国最重要的矿产,截至2008年,储量、基础储量分别是17万吨和20万吨。泰国的锡矿矿床主要分布在南部各府,北部和中部地区也有少量分布。泰国锡矿为二氧化锡矿,多数是黑色和棕色矿,其余为红色和黄色矿。锡矿中多含有钨、铌、钽、铁、锆等伴生矿。

钨是泰国仅次于锡的重要矿产品,主要分布在清莱府、清迈府、夜丰颂府、帕府、达府、南邦府、甘乍那武里府及南部的那空是贪玛叻府、巴蜀府和普吉府等地。品种以白钨矿和锰铁钨矿为主,还有钨锰矿和钨铁矿。

锑在泰国的储量十分丰富,截至2008年,储量、基础储量分别为35万吨和37万吨,分别占世界储量、基础储量的14.76%和8.6%。锑矿资源主要分布于泰国北部地区的南奔府、南邦府、帕府、清迈府,东部的春武里府以及南部的素叻他尼府、洛坤府等。其中位于春武里府的克朗克拉塞锑矿规模最大,估计矿石储量10万吨。泰国的锑矿以辉锑矿和黄锑矿为主。

铁矿主要分布在莱府、甘乍那武里府、差春骚府、清迈府、南邦府、碧差汶府、拉廊府、甲米府等地,有赤铁矿、磁铁矿和褐铁矿等品种。

锌矿储量在450万吨以上,主要分布在达府、甘乍那武里府和莱府3个府,有闪锌矿、菱锌矿、异极矿和红锌矿4种。

铜矿主要分布在那空叻是玛府、乌达叻滴府、莱府和孔敬府4个府,有黄铜矿、蓝铜矿、孔雀石、赤铜矿等。

泰国锰矿种类很多,主要有软锰矿、硬锰矿、菱锰矿、蔷薇辉石,还有水锰矿、隐钾锰矿和褐锰矿。南奔府、那拉惕瓦府、罗勇府、莱府、南邦府等地均有分布。

另外,占他武里府和巴真武里府有钼、钨、钙矿和镍矿;乌达叻滴府有铬铁矿;宋卡府、素叻他尼府和乌泰他尼府有铀矿;巴蜀府、拉农府和普吉府等地有钍矿。(三)非金属矿

泰国的非金属矿有萤石、重晶石、石膏、岩盐、杂盐(光卤石)、磷酸盐、高岭土、石墨、石棉、石灰岩和大理石等。

泰国是世界萤石的重要产地,萤石储量约1 150万吨,主要分布在南奔府、清迈府、夜丰颂府、甘乍那武里府、碧武里府、叻武里府、素叻他尼府和甘烹碧府等地。重晶石储量3 553万吨,分布在那空是贪玛叻府、莱府、清迈府和素叻他尼。石膏产地分布在披集府、那空沙旺府、南邦府、那空叻是玛府、乌达叻滴府、素叻他尼府等地。岩盐分布在东北部的猜也奔府、那空叻是玛府、玛哈沙拉堪府、乌汶府和乌隆府等地,储量29亿吨。碳酸钾则在上述产地的岩盐层之间,仅猜也奔府的储量就有2.4亿吨。

其他非金属矿产分布于以下各地:叻武里府、巴蜀府、南邦府有磷酸盐;南邦府、乌达叻滴府、拉农府等地有高岭土;占他武里府、清迈府、巴蜀府有石墨;乌达叻滴府有石棉、滑石;沙拉武里府、那空是贪玛叻府、碧武里府有石灰岩;素可泰府、沙拉武里府、那空沙旺府有大理石;叻武里府、清迈府、夜丰颂府有长石;甘乍那武里府、春武里府有白云石。

此外,泰国还盛产各类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绿宝石、黄玉尖晶石、电气石、锆石、石英、翡翠等。其中以红宝石和蓝宝石最为著名,主要产地是占他武里府、达叻府、四色菊府、甘乍那武里府和帕府,占他武里府的宝石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70%。

第三节 人口与行政区划

一、人口状况

根据泰国内政部统计办公室2010年9~10月进行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9月1日,泰国总人口数量达到6 590万人,在东南亚国家之中居于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之后,排名第四位。其中女性3 360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51%;男性3 230万人,占总人口数量的49%,男女性别人口比例为96.1:100。泰国0~14岁的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19.5%,15~59岁的人口数量占67.5%,60岁及以上的人口数量占13%。

泰国全国总人口中,城市人口占44.1%,农村人口占55.9%。以曼谷为中心的泰国中部地区人口数量最多,达2 640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40.2%;其次为东北地区,人口1 900万,占28.8%;北部1 160万,占17.6%;南部890万,占13.4%。以泰国各府人口数量进行比较,曼谷地区人口总数825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2.6%,居全国第一;其次是那空叻是玛府,达252万人;其他依次是沙没巴干府183万人,乌泰他尼府174万人,孔敬府174万人,清迈府171万人,春武里府155万人,宋卡府148万人,那空是贪玛叻府145万人,暖武里府133万人。

泰国人口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千米128.4人,较10年前的每平方千米118.1人有所增加。人口密度最高的10个地区依次为:曼谷、暖武里府、沙没巴干府、沙没颂堪府、普吉府、巴吞他尼府、沙没沙空府、佛统府、春武里府和阿瑜陀耶府。

二、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概况

泰国中央政府以下的行政区划分为府、县、区、村4级,目前全国共有76个府(曼谷除外)、878个县、7 255个区、74 955个行政村。

府是泰国最大的地方行政区划,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现划分为76个府。府的行政机构是府公署,地方行政长官称为“府尹”,由中央政府的内政部直接任命,并向内政部负责。中央政府各部在全国各府都派驻有官员,这些官员在府尹的领导和协调下执行中央各部所赋予的任务。府以下是县,县长也是由内政部直接任命,在府尹的领导下管理本县的事务。县以下是区,区长由村长会议选举产生,行政上归县长管辖。区以下是行政村,村长由全村居民直接选举产生,没有固定的任期。

同时,泰国中央政府为给地方一定的自治权力,在地方实行地方自治制度,设立地方自治管理机构。其中全国76个府各设立一个府自治管理机构,各府内根据所辖各居民区规模大小、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分为都市级自治市、城镇级自治市和区级自治市三类进行自治管理。目前泰国共设有2 110个市自治管理机构,其中都市级自治市26个,城镇级自治市244个以及区级自治市1 840个。在区一级行政区划内泰国还设立有区自治管理机构共5 765个。除此以外,泰国还另外特别设立有一个中央直辖市曼谷和一个特区芭堤雅。图1-1 泰国政区简图(二)各府/直辖市概况

1. 曼谷

曼谷是泰国的首都,也是泰国唯一的中央直辖市。曼谷意为“天使之城”,其泰文全名译为“天使之城、伟大的都市、玉佛的宿处、坚不可摧的城市、被赠予九块宝石的世界大都会、充满着像统治转世神之天上住所的巍峨皇宫,一座由因陀罗给予、毗湿奴建造的大都会”。

曼谷位于湄南河下游冲积平原地带,距泰国湾40千米。面积约为1 568平方千米,下辖50个行政区,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也是是泰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交通运输等各方面的中心。曼谷作为泰国的经济和贸易中心,工商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经济总量占全泰国经济总量的40%以上,是东南亚发达城市之一。曼谷集中了全国50%以上的工业企业,世界多家国际银行和金融机构如美国银行、三菱东京UFJ银行、中国银行等都在曼谷设有区域总部。

曼谷是泰国和东南亚主要的交通、通信枢纽之一,水、陆、空交通都很发达。素万那普国际机场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空运转运中心,曼谷港是泰国最大港口,也是世界二十大集装箱港口之一,每天来自于全国各地的货物都要通过曼谷的海港和空港运往全世界。

曼谷又是国际活动中心之一,每年有多达几百个各种国际会议在此举行。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总部、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20多个国际机构的区域办事处设立于此,世界佛教联谊会总部和亚洲理工学院也设在曼谷。

2. 北部地区

北部地区有9个府,包括清迈府、清莱府、难府、帕耀府、帕府(也称网帕府)、夜丰颂府、南邦府、南奔府和乌达叻滴府(也称程逸府)。

清迈府,面积20 107平方千米,下辖25个县、204个区和2 066个村。清迈北部与缅甸接壤,是泰国第二大城市和重要的历史名城,始建于公元1296年,古称“兰那王国”,拥有7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清迈四面环山,中间形成盆地,居住着甲良、苗、瑶、侗、果、克伦等多个山地少数民族。清迈府是泰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泰国北部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该府资源丰富、经济基础雄厚,支柱产业为旅游业,其后依次为工业、商业、农业等。农产品以水稻、黄豆、玉米和烟叶为主,山区盛产柚木,工业则包括农产品加工、畜牧、饮食、木材加工、建材和纺织等行业。

清莱府,是泰国最北的一个府,面积11 678平方千米,下辖18个县、124个区和1 751个村。清莱西北与缅甸接壤,东北与老挝相连,境内多山,平均海拔为378米,是泰国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清莱府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水稻,素有“北部粮仓”之称,其他经济作物有烟叶和各种水果。畜牧业和林业也较为发达,工业主要有碾米厂、烤烟厂和木材加工厂等。

难府,面积11 472平方千米,下辖15个县、99个区和848个村。难府境内多山,盛产柚木和松木等木材。畜牧业十分发达,黄牛、猪等多运销外地。水果种植相当普遍,其中尤以柑橘最为出名。主要矿产有岩盐、铜、铅、水晶、铁等。

帕耀府,面积6 335平方千米,下辖9个县、68个区和790个村。帕耀府地处泰北高山地区,平均海拔400米以上,90%的居民从事农业生产,主要出产水稻、玉米、黄豆、绿豆、花生和烟叶等。主要矿产有锡、锌、磷和锰等。

帕府,面积6 539平方千米,下辖8个县、78个区和645个村。帕府四面环山,山多地少。山区及丘陵盛产柚木,柚木家具以及各种柚木制工艺品是该府的大宗出口产品。帕府的经济作物有烟叶和各种热带水果,矿产有金、锑和宝石等。

夜丰颂府,面积12 681平方千米,下辖7个县、45个区和402个村。夜丰颂府境内大部分地区为山地,由于常年被薄雾笼罩,故被誉为“雾都”。该府居民多以务农、伐木为主,农产品主要有水稻、玉米、黄豆和绿豆等。工业主要是粮食和木材加工,其他生活日用品全靠从外地输入。该府矿藏资源丰富,主要矿产品有锡、钨、锑、锰、锌、铁和萤石。

南邦府,面积12 534平方千米,下辖13个县、100个区和855个村。南邦府北部为山地,盛产柚木,中部和南部为平原。该府保留了完整的泰国传统文化、建筑、美食以及民间工艺,并保持着与泰国中南部截然不同的独具特色的风貌,其中尤以缅甸式庙宇最具代表性。南邦府还是泰国的大象保护中心。

南奔府,面积4 506平方千米,下辖8个县、51个区和520个村。南奔府大部分地区为平原,东南方多山林,盛产木材、荧光石、钨、锰、褐煤、磷等。该府有4条大的河流流经于此,水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盛产龙眼等水果产品。

乌达叻滴府,面积7 839平方千米,下辖9个县、67个区和562个村。乌达叻滴府北部和西部多山,森林和山地面积占全府面积的80%以上,南部为平原,适于耕种。难河由北向南流经该府,以泰王后诗丽吉的名字命名的“诗丽吉水坝”就建在该府他巴县境内。乌达叻滴府出产水稻、绿豆、黄豆、烟叶、甘蔗等,有纺织、碾米、烤烟、制糖等工厂。

3. 东北部地区

东北部地区有20个府,包括加拉信府、孔敬府、猜也奔府、那空帕侬府、那空叻是玛府(也称呵叻府)、汶干府、武里南府、玛哈沙拉堪府、莫达汗府(也称莫拉限府)、也梭吞府、黎逸府、莱府(也称黎府)、沙功那空府(也称色军府)、素林府、四色菊府(也称是刹吉府)、廊开府、廊莫那浦府、乌隆府、乌汶府和安纳乍能府。

加拉信府,面积6 947平方千米,下辖18个县、135个区和1 584个村。加拉信府的东北部是山地,地势逐渐向南倾斜,西部和南部是平原,雨季洪水泛滥。加拉信府盛产优质央木、丁兰木等优质木材,农产品主要有稻米、棉花、豆类和木薯等。另外,当地百姓的丝绸和编篮手艺都很有名。

孔敬府,面积10 886平方千米,下辖26个县、199个区和2 139个村。孔敬府农业比较发达,工业有碾米、水泥、麻制品、制砖等行业。该府商业发达,是泰国东北部地区的商品集散地。

猜也奔府,面积12 778平方千米,下辖16个县、124个区和1 393个村。猜也奔府地处东北高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西北部多山,遍布原始森林,中部和东部为平原,适合于耕种和畜牧。平原地区多沼泽,土壤中含沙质较多,保水性差。居民多从事农、牧、林、岩盐开采等行业。农产品有稻米、麻、玉米、花生和木薯等。

那空帕侬府,面积5 513平方千米,下辖12个县、97个区和1 123个村。那空帕侬府沿湄公河一带地势较低,适于种植水稻,其他农产品还有麻、烟叶、辣椒、棉花、木棉和水果等。西部地区覆盖着大量森林,出产木材。该府沿河一带人民以捕鱼为生,出产“孔明鱼”。

那空叻是玛府,面积20 494平方千米,为泰国面积最大的府。下辖32个县、289个区和3 743个村。那空叻是玛府地处东北呵叻高原,蒙河上游,是通往东北地区其他各府的关口。该府森林和水利资源较为丰富,但农业不发达。以“丹奎安”陶器为代表的手工艺品是该府最负盛名的特产。那空叻是玛府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是泰国东北地区主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汶干府,原属于廊开府,2011年3月成为泰国的第76个府,面积4 305平方千米,下辖8个县、53个区和599个村。

武里南府,面积10 323平方千米,下辖23个县、189个区和2 212个村。武里南府境内多为丘陵地带,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沿河两岸农业发达,是该府的产粮区,主要生产稻米、麻、甘蔗、木薯、玉米和芝麻等。编织竹器和藤器是当地居民普遍的家庭副业。

玛哈沙拉堪府,面积5 292平方千米,下辖13个县、133个区和1 804个村。玛哈沙拉堪府大部分地区为沙泥土质的高原地带,北部有山脉和森林,河流较多。该府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气候温差变化极大。玛哈沙拉堪府的手工编织、丝绸织物和棉织物以其精美的原始图案而广受欢迎。

莫达汗府,面积4 340平方千米,下辖7个县、53个区和493个村。莫达汗府地处泰国东北部高原,大部分地区为高地,南部属普攀山脉,森林资源十分丰富。西部地区及沿湄公河流域为平原,是该府的产粮区。

也梭吞府,面积4 162平方千米,下辖9个县、78个区和835个村。也梭吞府境内多山林、草原和沼泽,栖河流经本府南部地区,沿河两岸是主要的产粮区。农产品以糯稻为主,其他农作物有木薯和西瓜等。

黎逸府,面积8 299平方千米,下辖20个县、193个区和2 412个村。黎逸府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境内土质多为砂石和盐碱地,水稻产量不高,其他农产品还有玉米、高粱、芝麻、烟叶、甘蔗、棉花和黄麻等。

莱府,面积11 425平方千米,下辖14个县、89个区和839个村。莱府位于丰饶盆地内,四面环山,地形多为丘陵地,矿产资源丰富。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棉花、黄豆、绿豆等。农民普遍饲养牲畜,每年均有大量牲畜销往全国各地。

沙功那空府,面积9 606平方千米,下辖18个县、125个区和1 323个村。沙功那空府西边及南部多山脉和森林,东部和北部则为平原。该府是泰国东北部唯一不干旱的府,河流较多,水产丰富,农业和畜牧业较发达,田地多种糯米,工业相对落后。

素林府,面积8 124平方千米,下辖17个县、158个区和2011个村。素林府地势南高北低,蒙河流经该府,农作物主要有稻米、玉米、甘蔗、花生、烟叶和各种热带水果。家庭副业多从事种桑养蚕,饲养水牛和黄牛,盛产大象。

四色菊府,面积8 840平方千米,下辖22个县、206个区和2 557个村。四色菊府东部为山地,南部多为高原,西北部沼泽密布。蒙河由西向东流经该府北部地区,其他区域水资源十分缺乏,土地贫瘠,是泰国最贫困的府。

廊开府,面积3 027平方千米,下辖9个县、62个区和705个村。廊开府的北部为沿海低洼平原,东部为高山和丛林,西部为连绵不绝的山脉,南部为高原地带。该府气候温差明显,雨量丰富。由于地处湄公河沿岸,渔业比较发达。

廊莫那浦府,处于呵叻高原的中心,历史上隶属于乌隆府,1993年正式成为独立的府。廊莫那浦府面积3 859平方千米,下辖6个县、59个区和636个村。

乌隆府,面积11 730平方千米,下辖20个县、155个区和1 682个村。乌隆府是泰国东北部的交通枢纽,居民大多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出产水稻、甘蔗、棉花、辣椒、黄牛、水牛、猪和家禽等。岩盐是该府的重要输出品。

乌汶府,面积16 113平方千米,下辖25个县、219个区和2 469个村。乌汶府南北多山,湖泊河流较多,土地肥沃,盛产水稻,是泰国重要的鱼米之乡。由于日照充裕,昼夜温差大,木材出产丰富。

安纳乍能府,历史上隶属于乌汶府,1993年正式成为独立的府。安纳乍能府面积3 161平方千米,下辖7个县、56个区和653个村。该府境内有大量兰那泰风格和老挝风格的佛寺。

4. 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有21个府,包括甘烹碧府、猜纳府、那空那育府(也称坤西育府)、那空巴统府(也称佛统府)、那空沙旺府(也称北榄坡府)、暖武里府、巴吞他尼府、阿瑜陀耶府(也称大城府)、披集府、彭世洛府、碧差汶府、华富里府、沙没巴干府(也称北榄府)、沙没颂堪府(也称夜功府)、沙没沙空府(也称龙仔厝府)、信武里府、素可泰府、素攀武里府(也称素攀府)、沙拉武里府(也称北标府)、红统府和乌泰他尼府(也称色梗港府)。

甘烹碧府,面积8 607平方千米,下辖11个县、78个区和823个村。甘烹碧府位于宾河上游,东南部为平原,出产水稻、玉米、黄豆、绿豆、甘蔗、木薯、烟叶、芝麻等。山区盛产木材,居民多以伐木为生。工业有木材加工、酿酒、制糖、木薯粉加工等。矿产品主要有铁矿石和铁钒土。

猜纳府,面积2 470平方千米,下辖8个县、53个区和503个村。猜纳府泰文意为“胜利府”,它是素可泰时代的前哨城府,因为每次与缅甸军队作战均获胜,由此得名。猜纳府西部为山地,出产木材和矿石,其余的大部分地区为低洼平原,河流港汊众多,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那空那育府,面积2 122平方千米,下辖4个县、41个区和403个村。那空那育府的北部为山区,有许多瀑布及溪涧的源流。中部及南部则为低洼平原地带,有数条大河流经此地。水产丰富,盛产稻米及大象。

那空巴统府,面积2 168平方千米,下辖7个县、106个区和930个村。那空巴统府在古代时期非常繁荣,是泰国最古老的城市,而且是印度佛教最早传入泰国时首个弘扬佛教的地方。那空巴统府多为低洼平地,土地肥沃,良田万顷,水利资源丰富,是泰国重要的产粮区。

那空沙旺府,面积9 598平方千米,下辖15个县、130个区和1 328个村。那空沙旺府位于湄南河的上游,土地多为冲积平原,土质肥沃,是泰国重要的粮食产地。该府的水陆交通便利,商业繁荣,素有“小曼谷”之称。

暖武里府,面积622平方千米,下辖6个县、52个区和440个村。暖武里府地处沿海低洼地带,没有山脉和森林,雨水很多,水利资源丰富,是泰国最优良的榴梿产地。

巴吞他尼府,面积1 526平方千米,下辖7个县、60个区和529个村。巴吞他尼府为广大平原地区,湄南河流经市区,已开凿数条运河作灌溉用途,如开河、挽堤河、挽波河、青拉奈河等等。由于四面八方港汊极多,故巴吞他尼府渔业发达,稻米、蔬菜及水果均很丰盛,是泰国重要的产粮区。

阿瑜陀耶府,面积2 557平方千米,下辖16个县、209个区和1 328个村。阿瑜陀耶府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故都,1350年,乌通王在此建都,建立阿瑜陀耶王朝。1767年,缅甸军队攻陷阿瑜陀耶城,阿瑜陀耶王朝灭亡。原王城遗址现为阿瑜陀耶历史公园,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阿瑜陀耶府大部分为冲积平原,河道纵横,是三条河流的汇合处。该府农业发达,为全泰国最大产米区。

披集府,面积4 531平方千米,下辖12个县、89个区和852个村。披集府大部分地区为平原,居民以务农为主,农产品有水稻、玉米、豆类、葱蒜和烟叶等。山地居民多从事伐木行业和经营果园,生产榴梿、荔枝、菠萝蜜、香蕉、柚子等水果。

彭世洛府,面积10 816平方千米,下辖9个县、93个区和1 032个村。彭世洛府地形除东部的那空泰县为丘陵外,其他地区均为平原,平均海拔50米。难河和荣河流经该府,水利资源丰富,土地肥沃,适于耕种。主要生产水稻、玉米、绿豆、黄豆和各种热带水果等。彭世洛府还是联系泰北、泰中和泰东北的交通要冲,市内商业繁荣,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碧差汶府,面积12 668平方千米,下辖11个县、117个区和1 261个村。碧差汶府地处泰国北部、中部和东北部的结合部,中部位于帕萨克河流域,西面和东面被连绵的山脉围绕。由于土地肥沃,碧差汶府农业较为发达。

华富里府,面积6 200平方千米,下辖11个县、121个区和1 122个村。华富里府大部分为平原,东部则为山地丘陵,湖泊沼泽众多,农业、渔业发达,工厂不多。华富里府在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期间曾是高棉人的一个重要城镇。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纳莱国王在法国建筑师的帮助下确立华富里为第二首都。华富里府不仅是古城,也有“猴城”之称,每年11月份华富里府都会举行猴子节。

沙没巴干府,面积1 004平方千米,下辖6个县、50个区和405个村。沙没巴干府位于湄南河出海口处,全府为冲积平原,农业和渔业发达。该府是泰国重要的通商口岸,工商业发达,是稻米和鱼、盐的集散地。府内有水心塔、蝴蝶炮台、古城公园等名胜以及世界最大的鳄鱼养殖场。

沙没颂堪府,面积417平方千米,是泰国面积最小的府。下辖3个县、36个区和284个村。沙没颂堪府全府为冲积平原,麦功河由北向南流经该府,沿河两岸土地肥沃,水渠交错,水利资源十分丰富,利于灌溉,盛产水稻和椰子。

沙没沙空府,面积872平方千米,下辖3个县、40个区和288个村。沙没沙空府位于泰国湾北端,地势平坦,挞今河流经该府。沿河两岸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泰国主要的产粮区之一和最大的海产品集散地。居民以务农和渔业为主,主要生产水稻、蔬菜、水果和各种海产品。

信武里府,面积822平方千米,下辖6个县、43个区和364个村。信武里府地形为冲积平原,河网密布,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是泰国重要的稻米和水产品集散中心。物产以稻米为主,其次是玉米、黄豆、绿豆、芝麻、甘蔗、烟叶、鲜辣椒及蔗糖等。

素可泰府,面积6 596平方千米,下辖9个县、86个区和843个村。素可泰府是一座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泰族人最初建国的素可泰王朝就建都于此。同时素可泰府也是泰国文化的摇篮,泰国的文字、艺术、文化与法规,很多都是由素可泰时代开始创立的。由于素可泰时期流行信仰上座部佛教,所以迄今城内仍然保留有许多古寺。素可泰府西北部为山区,东南部为平原,水利资源丰富,农业发达。世界闻名的“宋卡洛”瓷器是素可泰府重要的出口商品。素可泰府是泰国传统节日水灯节的发源地,也是历来庆祝水灯节活动最为热闹的地方,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此旅游。

素攀武里府,面积5 358平方千米,下辖10个县、110个区和977个村。素攀武里府是一座古城,拥有丰富的文化和众多历史久远的佛寺。素攀武里府的北部是山地,生产木材,南部为广阔的平原,良田万顷,水利灌溉系统发达,每年可收获两季稻谷,是泰国重要的产粮区之一。其他经济作物有黄豆、绿豆、花生、棉花、甘蔗、烟叶及各种热带水果。该府的主要工业有造船、碾米、木材加工和榨糖等。

沙拉武里府,面积3 576平方千米,下辖13个县、111个区和965个村。沙拉武里府为一古老城市,始建于1548年的阿瑜陀耶王朝时期。该府既有平原,亦有森林,农业发达,交通便利。沙拉武里府原始森林密布,盛产木材,且出产铅矿、石灰石和白泥。

红统府,面积968平方千米,下辖7个县、73个区和513个村。红统府位于湄南河下游,水利资源丰富,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居民以务农为主,主要种植水稻,其他农作物还有各种豆类、芝麻、玉米、甘蔗和各种热带水果。渔业和畜牧业也很发达。

乌泰他尼府,面积6 730平方千米,下辖8个县、68个区和632个村。乌泰他尼府西部多山,山地面积占全府面积的61%,其余为广阔的平原。居民以务农为主,出产水稻、玉米、绿豆和棉花等。西部山区多竹,以产竹笋著名。该府的矿产有锡、锰和铁等。

5. 东部地区

东部地区有7个府,包括占他武里府(也称尖竹汶府)、差春骚府(也称北柳府)、春武里府、达叻府(也称桐艾府)、巴真武里府、罗勇府和沙缴府。

占他武里府,面积6 338平方千米,下辖10个县、76个区和690个村。占他武里府是泰国主要的宝石产地,红宝石与蓝宝石都闻名遐迩。而本府农业则以种植各类热带水果和胡椒等经济作物为主。

差春骚府,面积5 351平方千米,下辖11个县、93个区和859个村。差春骚府大部分为平原,邦巴功河流经该府,沿河两岸土地肥沃,水利发达,沃野千里,是泰国东部著名的粮仓,盛产水稻、黄豆、绿豆、木薯、高粱、芝麻、芒果、菠萝和西瓜等。

春武里府,面积4 363平方千米,下辖11个县、92个区和687个村。春武里府北部为平原,东南为丘陵,山峦起伏,森林茂密,西部为辽阔的泰国湾。春武里府是泰国东部工业、商业、旅游和文化的中心。主要的农产品有水稻、木薯、菠萝和甘蔗,矿产有锰、锡、铁、石英砂和白土。

达叻府,面积2 819平方千米,下辖7个县、38个区和261个村。达叻府东北部是原始森林,盛产各种木材,邦塔山脉纵贯南北,是泰国与柬埔寨的天然国界。中部及沿海一带是平原,雨量充沛,适于种植水稻和橡胶、椰子等经济作物。水果种植十分普遍,盛产榴梿和红毛丹。沿海一带大小岛屿星罗棋布,渔业十分发达。

巴真武里府,面积4 762平方千米,下辖7个县、65个区和658个村。巴真武里府位于邦巴功河上游,北部和东部是山脉,森林茂密,盛产木材。邦巴功河是该府的大动脉,沿河流域土地肥沃,盛产水稻、玉米、木薯和各种热带水果以及淡水鱼。

罗勇府,面积3 552平方千米,下辖8个县、58个区和388个村。罗勇府境内主要为纵横交错的山脉,其中点缀着平原及广阔的森林,为橡胶和水果种植区。沿海的岛屿星罗棋布,风景优美,例如著名的旅游胜地沙美岛。罗勇府工业较为发达,主要产业有汽车、化工、钢铁、炼油、天然气、电力等,其中通用、福特、丰田、本田、三菱、日产等世界知名汽车生产商都在罗勇府设有分厂,使罗勇府获得了“东方底特律”的美誉。

沙缴府,成立于1993年,之前一直是巴真武里府的一部分。沙缴府面积7 195平方千米,下辖9个县、58个区和731个村。该府北部山高林密,而中部和南部为平原和丘陵。

6. 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有5个府,包括甘乍那武里府(也称北碧府)、达府(也称来兴府)、巴蜀府、碧武里府(也称佛丕府)和叻武里府(也称叻丕府)。

甘乍那武里府,面积19 483平方千米,下辖13个县、98个区和943个村。甘乍那武里府大部分地区为高原,尤其是北部地区,山峦起伏,遍布茂密森林且河流纵横,有不少瀑布和国家森林公园。同时,该府还盛产黄金、锡、钨、锰、锌、红铜、萤光石、蓝宝石、白银等矿物及木材,水利资源也颇为丰富。历史上,甘乍那武里府是泰国西部重要的军事重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就曾强迫大批战俘和劳工在此修建了通往缅甸的桂河大桥和“死亡铁路”。

达府,面积16 407平方千米,下辖9个县、63个区和493个村。达府境内多山,山区森林密集,生产柚木、铁木、丁兰木、央木等优质木材。该府矿产蕴藏丰富,主要有锌、锡、钨、锑、铅、重晶石和油页岩等。农作物主要有水稻、黄豆、绿豆、花生、玉米和烟叶等。泰国目前最大的水电站——普密蓬水电站就建在达府境内的宾河上。

巴蜀府,面积6 368平方千米,下辖8个县、48个区和388个村。巴蜀府地形狭长,西部的达劳习山脉是泰、缅两国的天然国界。巴蜀府经济作物产量丰富,如椰子、甘蔗、花生、棉花和木薯等。该府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锡、钨、黄金、磷酸盐、钛和独居石等。

碧武里府,面积6 225平方千米,下辖8个县、93个区和698个村。碧武里府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在素可泰王朝和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碧武里已经是西部的一个重要城市。碧武里府到处可见古代遗址和古物。该府西部有森林覆盖的高山,是泰国和缅甸的天然国界线,东部有80千米长的海岸线直到泰国湾。碧武里府盛产水稻、大豆等作物,渔业也十分发达。

叻武里府,面积5 196平方千米,下辖10个县、104个区和935个村。叻武里府位于麦功河的下游,沿河两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发达,生产水稻、玉米、芝麻、绿豆、烟叶和甘蔗等。西部山区盛产柚木和铁木。府内有碾米、木材加工、制糖、纺织、水泥、制陶等工厂。

7. 南部地区

南部地区有14个府,包括甲米府、春蓬府、董里府、那空是贪玛叻府(也称洛坤府)、那拉惕瓦府(也称陶公府)、北大年府、攀牙府、博他仑府(也称高头府)、普吉府、拉农府、沙敦府、宋卡府、素叻他尼府(也称万仑府)和惹拉府。

甲米府,面积4 708平方千米,下辖8个县、53个区和374个村。甲米府由高山、丘陵、平原以及红树林组成,包括130多个大小岛屿,盛产燕窝。橡胶和棕榈油是该府重要的出口商品。

春蓬府,面积6 011平方千米,下辖8个县、70个区和674个村。春蓬府西北与西南为山地,森林覆盖面大。东部沿海为平原,农业发达,出产水稻和热带水果。沿海港湾和岛屿众多,渔业发达,出产燕窝。

董里府,面积4 918平方千米,下辖10个县、87个区和723个村。董里府北部为丘陵,东部有那空是贪玛叻山脉。全府雨量充沛,适于农作物和橡胶林的生长。该府大宗的外销产品有稻米、橡胶、锡、咖啡和木材。沿海捕鱼业也十分发达。

那空是贪玛叻府,面积9 943平方千米,下辖23个县、165个区和1 428个村。那空是贪玛叻府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山脉纵贯南北,盛产木材和橡胶。近海一带为平原,盛产水稻和椰子,素有泰国南部粮仓之称。

那拉惕瓦府,面积4 475平方千米,下辖13个县、77个区和551个村。那拉惕瓦府西部多山,矿产资源丰富。东部沿海一带为平原,适于耕种,居民大多信奉伊斯兰教,多以经营橡胶园、种植椰树和捕鱼为生。主要的农产品有稻米、玉米、绿豆、花生、甘蔗、木薯、烟叶和椰子,橡胶是该府的大宗出口商品。

北大年府,面积1 940平方千米,下辖12个县、115个区和642个村。北大年府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沿海一带为平原,土地肥沃,是该府的主要产粮区。该府8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居民多以务农、捕鱼、种植橡胶和椰子为生。物产有水稻、橡胶、椰干、椰油和各种海产品。

攀牙府,面积4 170平方千米,下辖8个县、48个区和314个村。攀牙府地势东高西底,各山系自北向南交错。该府有1 142.5平方千米为森林所覆盖,森林中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攀牙府海岸线全长239千米,所属海域内有105个岛屿。

博他仑府,面积3 424平方千米,下辖11个县、65个区和626个村。博他仑府多山地与丘陵,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中部一带为平原,境内多河流,沿河土地肥沃,水利资源丰富,盛产水稻,其他物产有椰子、橡胶和各种热带水果。

普吉府,普吉府是泰国唯一的岛府,面积543平方千米,下辖3个县、17个区和103个村。普吉府位于安达曼海的西南部,是泰国最大的一个岛,岛上70%是山脉,气候温暖湿润,分成雨季和旱季。普吉府是泰国南部最重要的贸易与服务中心,也是世界知名的热带观光胜地。现在普吉府的主要产业有旅游业、渔业、农业等。

拉农府,面积3 298平方千米,下辖5个县、30个区和167个村。拉农府的地势东高西低,全府84%的土地为原始森林,出产多种名贵木材,锡矿蕴藏丰富。安达曼海沿岸一带的居民大多从事捕鱼业,各种海产品十分丰富。

沙敦府,面积2 479平方千米,下辖7个县、36个区和257个村。沙敦府境内多山,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临近海岸一带是平原,沿海一带有60多个大小岛屿。府内有大小湖泊20多个,较有名的是他黎曼湖。该府90%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以务农、采矿和捕鱼为生。

宋卡府,面积7 394平方千米,下辖16个县、127个区和987个村。宋卡府东北部濒临宋卡湖,湖内盛产鱼虾,南部大部分地区为山脉,北部为平原,河流众多,水利资源丰富,渔业发达,盛产锡、锰、钨、重晶石等矿产,山林里出产木材。

素叻他尼府,面积1 2891平方千米,下辖19个县、131个区和1 028个村。素叻他尼府位于马来半岛东海岸,濒临泰国湾,盛产稻米、橡胶、椰子和红毛丹。

惹拉府,是泰国最南端的一个府。面积4 521平方千米,下辖8个县、56个区和341个村。惹拉府西南多山,东北部为平原,平原和沿河流域是该府的产粮区。居民大多从事橡胶种植、采矿和农业,物产有橡胶、锡、钨、铅、锰、铁矾土、木材、水稻和各种热带水果等。

第二章 历史简况

第一节 古代部分

泰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家。早在远古旧石器时代,泰国境内就已经有人类居住。公元3世纪,孟人在泰国中部湄南河盆地建立了两个国家,中国史籍称之为林阳和金邻。从记载看,林阳的领土在当今泰国的西南部,并扩展到缅甸西部,都城在今泰国的莲边。金邻位于林阳东边的湄南河流域地区,都城在今泰国的佛统。在南部沿海地区,孟人还建立了盘盘、赤土等国家。盘盘国大约位于今泰国佛丕、华欣一带,赤土国位于今泰国南部的宋卡、北大年一带。

公元6世纪以后,孟人在湄南河下游建立了堕罗钵底国,中国史籍称之为投和或堕和罗国。堕罗钵底国以今日的那空巴统府(即佛统府)为中心,东至孔敬府,西至北碧府,南至叻武里府,北至猜纳府。到7世纪初,堕罗钵底国已经成为湄南河下游地区的重要国家。10世纪时,随着柬埔寨吴哥王朝的强盛,堕罗钵底国被吴哥王朝征服,成为其属地。

公元7世纪下半叶,在现今泰国北部还有一个孟人统治的国家,叫哈里奔猜国。该国以今日的南奔为中心,其疆域和人口都不及堕罗钵底国。10世纪前后,在现今泰国北部出现了第一个泰人国家兰那王国,13世纪末,兰那王国灭掉了哈里奔猜国。

一、素可泰王朝时期

素可泰王朝是泰国历史上信史可考的第一个王朝。11—12世纪时,泰国地区仍处在部族、部落国家割据分立的状态之中,北部有以泰族为主体的清盛国、帕耀国和以孟族为主体的哈利奔猜国,中部有以罗斛族为主体的罗斛国和以泰族为主体的差良国,这些部落国家当时都隶属于柬埔寨的吴哥王国。公元13世纪初,素可泰城也处于吴哥王国的统治之下,而此时的吴哥王国国势日渐衰落。1238年,原隶属于吴哥王国的泰族首领邦克朗刀联合另一位泰族首领帕孟,脱离吴哥王国,攻克了素可泰城,建立了以泰族为主体的素可泰王国,邦克朗刀为第一任国王,尊号“室利·鹰沙罗铁”。素可泰王国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国家,我国元代以后的史籍将素可泰王国称之为暹国。

素可泰王朝的统治时间从1238年到1438年,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巩固和扩张时期(1238—1279年)

素可泰王朝一世王室利·鹰沙罗铁在位期间(1238年即位,驾崩时间未知),不断扩充领土,把周边的很多城市吞并到素可泰王国,不愿意归附的就通过武力征服。这一时期是素可泰王国的建国时期,国土面积还不是很广,下辖的城市也很少。

素可泰王朝二世王邦孟在位期间(即位时间不详,1279年驾崩),素可泰王国仍处于合并扩张的阶段。在这一时期素可泰东边的领土扩展到了纳坤泰城(现彭世洛府纳坤泰县)和漏城(现碧差汶府漏沙县),然后逐渐扩展到碧差汶山区域。南边的领土扩展到了拉邦城(现那空沙旺府)、沙朗城(现披集府)和派城(现猜纳府)。西边领土到了草城(现达府脉扫县),北边领土直到通阳城(现乌达叻滴府)。(2)全盛时期(1279—1299年)

素可泰王朝三世王兰甘亨国王于1279年登基,此时高棉王朝逐渐衰落,中国元朝派兵进犯素可泰的邻国,为兰甘亨国王大力发展国内事务提供了有利时机。兰甘亨国王还派遣素可泰使团向元朝皇帝敬献贡品,同中国元朝发展友好关系,使中国承认了素可泰王朝的地位。同时兰甘亨国王还注重与兰那王国发展友好关系,这样就保证了泰国北部地区的稳定。

这一时期是素可泰发展最繁荣的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以及文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扩张和发展,素可泰王国已经成为中南半岛上的一个强国,其领土包括今泰国中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老挝的琅勃拉邦,南抵马来半岛北部,西至今日缅甸东南的丹那沙林地区,东到今日老挝万象地区。1283年,兰甘亨国王发明了文字,该文字从高棉文改变而来,这样素可泰就有了统一的文字。(3)衰弱时期(1299—1378年)

兰甘亨国王之后的国王是布沙宋卡,但是他并没有举行登基典礼,因为他仅仅是代理兰甘亨国王之子拉泰的王位。当时拉泰于1298年前往中国发展素可泰和中国之间的关系。拉泰回国登基后继续执行兰甘亨时期的政策,但是在领土的扩张方面并没有取得成功。不仅如此,此前臣服于兰甘亨国王的附属国统治者们纷纷宣布脱离素可泰王朝的管辖,素可泰的国土面积逐渐缩小,政治影响力也逐渐衰弱。1323年,拉泰的弟弟沃南同继承王位。沃南同继承王位后任命立泰(拉泰的儿子)去管理室沙那拉城。沃南同没有能力治理国家,对于那些逐渐强大想独立的城市也无能为力,导致附属国最终全都脱离了素可泰王朝的统治。这时素可泰王朝的领土面积向南仅达那空沙旺城,北部帕城和难城也脱离了素可泰的统治,向东仅达碧差汶城,向西仅抵达城。1347年,沃南同在因争夺王位而发生的动乱中驾崩,立泰举兵从室沙那拉城回到素可泰城,登基当王,史称立泰王。

立泰王在位期间大力发展佛教,他谕令建造佛陀足印、佛寺、佛塔,并亲自御书了《三界经》,还短期出家以缓解国内的紧张气氛。由于孜孜不倦的研究,立泰王对佛教深有感悟,成为素可泰王朝的思想领袖。立泰王以佛教作为维护国家凝聚力的重要手段,他规范统一了模糊不清的佛历历法,并得到各个城邦的认可。他将素可泰城誉为佛教圣地,吸引各城邦主到素可泰城朝拜。同时他还努力与诸城邦建立良好的关系,准许僧侣到清迈城传播佛教,并将佛祖舍利供奉于清迈城的佛塔中,使双方保持了良好的关系。

立泰王在执政初期逐渐平定了国内的叛乱,使素可泰的领土得以再次向外扩张。之后立泰王出家为僧,但仅仅过了一年就因为国家局势动荡而作罢。尤其是素攀普城和拉乌城联合起来占领了素可泰南部的很多城邦,并于1350年建立了一个与素可泰王朝对峙的新王朝阿瑜陀耶王朝,乌通王任最高统治者。立泰王还俗之后,移驾彭世洛城以抵御外敌入侵。1368年,立泰王之子继位,是为玛哈贪玛拉差二世。在这一时期,阿瑜陀耶王朝努力扩展自己的势力,把很多城市纳入到自己的版图中。为扩张领土,阿瑜陀耶王朝于1371—1378年间和素可泰王朝发生了多次战争,素可泰国王玛哈贪玛拉差二世最终在甘烹碧城的战争中投降。阿瑜陀耶王朝的国王允许玛哈贪玛拉差二世继续统治着素可泰,但是把素可泰下辖的附属地全部划归到阿瑜陀耶王朝的版图之中,这样就大大削弱了素可泰的实力。(4)灭亡时期(1378—1438年)

这一时期的素可泰实际上成为了阿瑜陀耶王朝的附属国。阿瑜陀耶王朝并没有对素可泰进行直接统治,而是由素可泰国王继续统治着素可泰。后来素可泰王朝内部因争夺权力发生内讧,阿瑜陀耶王朝派兵制止了这场争斗,这样素可泰王朝就更加衰弱了。最后阿瑜陀耶王朝派王族直接统治了素可泰城,1438年素可泰王朝灭亡。

素可泰王朝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当时人口并不多,经济还不够繁荣,没有形成规模,其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手工业以生产宋卡洛瓷器为主,此外还有城市内贸易、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贸易以及国际贸易。素可泰时期的主要出口商品是宋卡洛瓷器,出口方式主要是通过中间人来进行商品交换。此外,素可泰还通过派使者到中国以朝贡的方式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当时的社会大致可分为四个阶层:统治阶层(由国王、贵族、僧人组成)、官僚阶层、平民阶层和奴隶阶层。

二、阿瑜陀耶王朝时期

阿瑜陀耶王朝的统治分成两个时期,前期是从乌通王到三披耶王时期,后期是从进行了大规模改革的戴莱洛迦纳王开始到阿瑜陀耶王朝的最终灭亡。这两个时期统治的形式沿用了素可泰王朝和高棉王朝的统治形式。

在行政方面,国王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管全国所有土地,整个国家的土地必须由国王进行分配,禁止相互买卖。中央下设四大部,即政务部、宫务部、财务部和农务部。各部职责分别如下:政务部,设有政务部长,管理地方以及京都里的官员,负责京都区域的安全稳定;宫务部,设有宫务部长,负责王室事务和司法,包括保护宫殿,拟定并执行宫内仪式,管理内宫人员等事宜;财务部,设有财务部长,负责管理国家财产、税务以及外交方面的事务;农务部,设有农务部长,负责农业和土地等事务,并保障京都的粮食供应。

京都的四个方向设有华富里、那空那育、巴丹和素攀武里四个卫城,并委任高级官员管理,以保卫京都的安全。卫城以外设有畿内城,北边有蓬武里、因武里、信、派四城,东边有巴真武里、差春骚、春武里三城,西边有拉差武里城。各城城主由国王直接任命。畿内城以外设有畿外城,离京都较远,如那空叻是玛、占他武里、猜雅、那空是贪玛叻、博他仑、宋卡、达、达劳习、塔崴、清甘等城,派高级官员前往管理。此外还有一些附属国,如柬埔寨和马来亚等。

按这种方式管理国家有很多缺点,由于畿外城距离京都有数天的路程,中央就不能很好地管理这些城市。因此当王位更替时或国王能力较弱时,这些城市就常常会发生叛乱。除此之外,这些由王族管理的卫城担负着保卫京都的使命,因此必须要有较强的实力,但实力过于强大就会威胁到京都的安全,特别是当王位更替时,这些镇守卫城的王族就有可能前来争夺王位。

在立法方面,乌通王时期制定了十部法律,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1351年制定了证据法,1352年制定了刑法,1356年制定了受诉法和拐带法,1358年制定了民法,1360年制定了盗窃法和土地法,1361年制定了婚姻法,1362年对婚姻法进行了修订增补,1367年对盗窃法进行了修订增补。1433年三披耶王对刑法进行了修订增补。

在司法方面,国王通过司法团行使司法权,设有四类法庭,即宫务法庭,处理百姓案件;政务法庭,处理严重事件,如外国罪犯等;农务法庭,处理关于土地、耕牛等生产资料的案件;财务法庭,处理关于财产的案件。案件的审理与判决,由两类人负责,第一类是法官,负责受理案件、处理案件以及处罚;第二类是陪审团,由12名精通佛法的专家组成,负责案件的审理与判决。在审理过程中上诉人必须提交文书,当法庭首席文书记下上诉事项后,就会提交给法官受理,并与陪审团商讨该案件是否应该受理。如果陪审团认为有必要受理就会指定该由哪类法庭受理,然后把起诉书与原告交给该法庭审理。接着法官叫来被告,将双方的口供交给陪审团审理,看哪些口供一致,哪些还需要证人。如果需要证人,法官就会传上证人,之后由陪审团作出判决。如果案件无法判决或原告和被告都不接受判决,将呈交给国王进行裁决。

1431年,三披耶王举兵攻下了柬埔寨的首都,并于1438年将素可泰吞并,因此阿瑜陀耶的国土较之前扩大了很多。1448年戴莱洛迦纳国王即位时,认为原有的统治形式不够完善,各城城主权力过大,容易滋生拥兵自重的情况,因此他召集柬埔寨和素可泰的博学之士共同商讨对国家行政进行调整改革,以维护中央集权。他在中央设立了主管全国军事的军机大臣和主管全国民事的内政大臣,两者职责明确,直接听命于国王。取消了卫城,下令扩大京都、畿内城和畿外城的管辖范围,委任对他效忠的官员前往管理。各城下设区长、镇长、村长等职位,由各城城主委任。这样,从上到下,国家的权力就集中到国王一人手中。

此外,戴莱洛迦纳国王还对立法进行了完善,于1455年制定了土地分封法,1457年制定了叛乱刑法,1468年制定了宫廷法,并对刑法进行了修订。

戴莱洛迦纳国王通过立法的形式建立了名为“萨迪纳”的土地分封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国王掌握着全国的土地所有权,只有通过国王授权,王族、贵族和大小官员乃至平民才能获得土地。平民每人可得25莱土地的使用权,官员则按照不同的等级授予数量不等的土地。王族可以获得10万莱土地,重要官员可以获得1万莱土地。这种土地权制度,对泰国社会等级和政治结构的形成至关重要,人们根据土地拥有量的多寡确定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当时的泰国社会主要分为两大阶级,一个是封建地主阶级,包括王族和拥有100莱以上土地的官吏,他们控制着国家大部分耕地,主宰着国家的行政和司法职能;另一个是农奴阶级,他们从封建主那里租得30莱以下的土地耕种,承担着缴纳贡赋、服劳役和兵役的义务。

在经济方面,阿瑜陀耶王朝的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和棉花等,此外捕鱼和狩猎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阿瑜陀耶王朝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沿海城市特别是京都阿瑜陀耶城的商业贸易比较发达。阿瑜陀耶城常常聚集着来自中国、印度、马来、安南、日本等国的商人,以及后来的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到17世纪,阿瑜陀耶城的人口已达15万之多,超过当时伦敦的人口,成为当时国际贸易的重要市场。

在文化方面,阿瑜陀耶王朝继续发扬光大上座部佛教,从锡兰请来了许多僧侣,传播佛教教义。戴莱洛迦纳国王十分重视发展佛教,他本人也曾在寺院学习了8个月的巴利文。在统治者的大力倡导下,佛教逐渐成为全国人民普遍信奉的宗教,这时期的文化、艺术也深受佛教的影响。素可泰时期创造的泰文,到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已被社会广泛使用。同时,阿瑜陀耶前期出现了一种用桑树制成的沙纸,这种纸可以卷起来放入长木匣内。文字和纸的进步,为文学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阿瑜陀耶前期,最为流行的文学作品是诗歌。

在外交方面,阿瑜陀耶王朝同中国明王朝的关系密切。当时泰国与中国密切交往的主要目的在于经济贸易。明代初年,中国实行“海禁政策”,严禁私人同海外各国进行贸易,也严禁外国商船到中国通商,因此阿瑜陀耶王朝经常遣使来中国进贡,通过“朝贡贸易”这种特殊方式从中国获得了生丝、丝绸和瓷器等物品,而中国也从“贡品”中获得了沉香、苏木、犀角、象牙、翠竹、花锡之类的奢侈品。随着官方交往的增多,民间贸易和科技交流的范围也有所扩大,中国向泰国提供了大统历法和各种量器、衡器,泰国向中国赠送了优良的水稻和果树品种。

16世纪后,随着西方人的到来,阿瑜陀耶王朝与西方国家的交往日益增多。1516年,阿瑜陀耶与葡萄牙签订了《友好与通商条约》,这是阿瑜陀耶与西方国家签订的第一个通商条约。此后,阿瑜陀耶与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先后建立了通商贸易关系。西方殖民者通过这些条约,加紧对阿瑜陀耶进行掠夺,引起封建统治者和人民的不满。1686年,在阿瑜陀耶宫廷中担任国王宠臣的希腊人华尔康与法国殖民军共同密谋,企图篡权。纳莱王发现后处死了华尔康,驱逐了法国人。从此,阿瑜陀耶对西方国家关上了门户,此后的140年间,泰国与西方国家几乎断绝了所有来往。

16世纪中叶,阿瑜陀耶西面的缅甸东吁王国日渐强盛,对阿瑜陀耶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从1549年起,缅甸军队开始大举进攻阿瑜陀耶,1564年在缅军的强大攻势下,阿瑜陀耶被迫议和。1569年,缅王莽应龙利用阿瑜陀耶的内部矛盾,征服了阿瑜陀耶,此后的15年中,阿瑜陀耶成了缅甸的附属国。1584年,纳黎萱国王经过斗争,使阿瑜陀耶摆脱了缅甸的控制,重新获得独立。纳黎萱国王在位期间,泰国发展至全盛,版图涵盖兰那、南掌、素可泰、柬埔寨直至新加坡的整个马来半岛,逐渐恢复强国地位。18世纪以后,阿瑜陀耶最高统治层内讧加剧,地方封建主的分立割据也日益严重。1765年,缅王孟勃乘阿瑜陀耶国力衰弱之机,再次派大军进攻阿瑜陀耶,于1767年占领了阿瑜陀耶城,阿瑜陀耶王朝至此结束。

三、吞武里王朝时期

1767年缅甸军队攻陷阿瑜陀耶城,在城内烧杀掳掠15天后,主力部队撤回了缅甸,留下少量军队镇守阿瑜陀耶城。阿瑜陀耶王朝覆灭以后,军队残部逃往东南沿海地区,他们积蓄力量,希望重整旗鼓,光复国土。此时的泰国各地封建主据地称雄,军阀拥兵自重,全国陷入四分五裂的状态。在众多军阀中,郑信将军崭露头角。郑信生于1734年,他的父亲郑镛原籍广东澄海,为生活所迫,前往暹罗谋生,并在暹罗娶妻生子。郑信少时被暹罗大臣昭披耶节基收为义子,成人后入宫廷当御侍,后升任为达府的军政长官,爵号披耶。阿瑜陀耶城被缅军攻占后,郑信组织力量抗击缅军,各阶层人民迫切希望恢复国家独立,纷纷投奔郑信,郑信力量不断壮大。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郑信重新夺回了阿瑜陀耶城,暹罗又获得了独立。由于阿瑜陀耶城已被缅军毁坏殆尽,郑信便在阿瑜陀耶南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里建立了都城。1767年12月18日,郑信登基为王,史称郑信王。

吞武里王朝在国家管理方面沿用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行政管理制度,即国王是国家和军队的最高首脑。中央设两名总理大臣,分管军事和政务,二者各司其责,分别由军机大臣和内政大臣领导。内政大臣以下设“四大臣”,分管政务厅、宫务厅、财务厅和农务厅。在地方管理上包括畿内城、畿外城和附属国3个部分。畿内城包括一些环绕京都的小城市,如布拉单城、暖武里城和巴吞他尼城等。这些城市由国王任命的行政长官领导,设有民事法庭和税务助理官。畿外城离京都较远,根据城市规模和重要性可以分为一至四等。这些城市的行政长官由王族或者是能够获得王室信任的贵族担任,并且还管理下辖的小城镇。吞武里王朝时期的畿外城有:一等城市:彭世洛和占他本;二等城市:沙旺洛、碧差汶和罗勇;三等城市:那空沙旺、披集;四等城市:春武里、猜巴丹。附属国包括清迈、澜沧(琅勃拉邦、万象和占巴塞)、柬埔寨、那空是贪玛叻和北大年。

在司法方面,吞武里王朝沿用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法令和审理方法,没有重新制定法律。司法程序分为两个阶段,即案件的受理和调查。至于案件的判决则由皇家法庭的12位陪审员完成。但是在郑信王在位期间,经常动用“军事法庭”,即不征询皇家陪审员的意见而直接下旨判决。

在宗教方面,当郑信王登基时,遭缅军焚烧的阿瑜陀耶城损失惨重。缅军为了搜寻财物而大肆挖掘,佛寺、佛像、佛塔和佛堂惨遭破坏,大部分佛经也已流散殆尽。郑信王登基之后,为恢复佛教,邀请其他地方的僧人来到吞武里,立紫檀方丈为法王,并任命僧长负责吞武里各佛寺的管理工作;亲自探访那空是贪玛叻的高僧,将那空是贪玛叻的《三藏经》送至吞武里,进行抄印,并在斯含塔寺内修行。郑信王还定期做佛事、捐善款,修葺了多所佛寺,如皇家佛寺因塔兰寺,另外还建造了玉佛寺并把玉佛恭请到吞武里供奉。

1781年,郑信王为加强王权,争取商业阶层和中小封建主的支持,采取了打击僧侣和贵族的政策。这一政策激起僧侣和贵族的仇恨,他们利用人民的不满,把斗争矛头直指郑信王。1782年,阿瑜陀耶城发生了声势浩大的斗争,在柬埔寨的大将披耶却克里闻讯赶回吞武里,趁机处死了郑信王,历时15年的吞武里王朝灭亡。

四、曼谷王朝初期

吞武里王朝灭亡后,1782年4月,披耶却克里自立为王,并把首都迁往湄南河东岸的曼谷,建立了曼谷王朝,也称却克里王朝,披耶却克里号称拉玛一世。拉玛一世即位后,对外继续扩张,极力恢复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疆域范围。柬埔寨和老挝地区的各个小王国重新成为泰国的藩属国,马来半岛上的小国也被迫接受其统治,到拉玛一世去世时,泰国完全恢复了阿瑜陀耶王朝极盛时期的版图。但当时缅甸仍是泰国的劲敌,直到第一次英缅战争(1824—1826年)之后,缅甸力量受到极大削弱,才无力与泰国作战。

拉玛一世在位期间(1782—1809年),极力恢复和发展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他首先树立国王的权威,国王不仅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国家的化身,集军、政、财、神、司法和立法诸权于一身,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国家的一切法律、命令要由国王颁布,全国的行政事务都要以国王的名义进行。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拉玛一世恢复和健全了封建等级制度,王室成员获得最高的爵位,官阶也最高。通过对王室成员加封,拉玛一世将权力牢牢掌握在手中。曼谷王朝初期基本沿袭了阿瑜陀耶王朝的中央行政组织形式,但有所发展。拉玛一世设立了军务部、内政部、财务部、宫务部、农务部和地方政务部六大部门,六部最高长官均由王室成员担任。另外还把全国行省划分为四等,各省最高长官也由王室成员担任,代表国王行使权力,同时受中央政府的严格监督。

在经济方面,曼谷王朝建立以后,经济得到恢复。19世纪初,除原有农业耕作区得到恢复外,还开垦了湄南河三角洲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大大增加,大米生产逐步趋于专业化。此外还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种植甘蔗、黑胡椒、烟草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农业的发展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碾米、榨糖、酿酒等手工作坊大量出现,制革、纺织、金属冶炼和造船等专业性的手工业生产也有所发展。曼谷王朝初期的对外贸易仍由王室垄断,大米是曼谷王朝最重要的出口产品。

在文化方面,拉玛一世专门设立了国家宗教事务厅,把佛教组织及其活动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内。拉玛一世登基后不久,对佛教僧职级别进行调整,以恢复僧侣的威信,并大兴土木修建佛寺,推动了佛教的传播。佛教的传播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拉玛五世改革以前,泰国的文化教育同佛寺紧密相连。人们将孩子送入寺院当僧人或短时期出家,在寺院里学习文化和佛教知识,这便是寺院教育。寺院教育主要是传授佛教教义、佛教礼仪和学习巴利文等。

拉玛二世即位后(1809—1824年),加强了王室对行政部门的控制,他在中央各部之上设立了四个最高职位,这四个职位都由王子担任,以监督各部最高长官及其工作。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允许葡萄牙在曼谷设立第一个西方国家的大使馆,还曾在清朝嘉庆及道光年间两次遣使赴北京。拉玛二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文学家,他创作的《预言长诗》、《赴六坤抗击缅军诗》和《进攻缅城诗》等作品,记述了他的戎马生涯。他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提供的素材创作的《卡威》、《猜耶策》等作品,也获得很大的成功。

拉玛三世在位期间(1824—1851年),继续推行对外开放政策。他不仅与中国保持良好的贸易关系,还鼓励美国的传教士把西药和印刷技术引进到了泰国。拉玛三世十分重视文学的发展,1836年,他下令将重要的文学作品镌刻在卧佛寺的墙上,还将佛教经典、星相卜文和传统医学镌刻在另一面墙上,保留了大量的文化精华。

拉玛四世即位后(1851—1868年),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竞相在东南亚进行殖民渗透的严峻形势,开始对泰国实行全面的社会改革。从登基开始,拉玛四世就宣扬朴素的民主思想,而且身体力行。他废除了经过国王面前必须爬行的旧礼节,一切外国使臣的朝见可免予殿前匍匐及跪拜,以示平等。拉玛四世在宫廷中推行西方教育,并对泰国教育从寺院走向世俗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经济上,他逐步采用雇佣工人来代替无偿的徭役制度,限制出卖个人为奴的条件,在曼谷市修筑道路,发展交通。他下令设立造币厂,用锡币和铜币代替长期流通的贝币。在军事上,拉玛四世按照欧洲军队的模式,开始建立新型军队。在宗教方面,他提倡信仰自由,允许西方人在曼谷建立教堂,也允许穆斯林在曼谷建立清真寺。

拉玛四世自幼与西方人有所接触,学习过英语和地理、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科学,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报刊书籍,对西方有一定的了解。为了抵抗西方国家的入侵,他与邻国化干戈为玉帛,又与西方多国建立了外交关系。1855年4月18日,泰国与英国签订了《英暹通商条约》(又称《鲍林条约》)。条约规定,英国臣民在泰国享有治外法权,可以在泰国自由贸易和在曼谷永久居留;泰国对英国商品只征收商品价格3%的进口税,鸦片和金块、银块可免税进口,允许英商直接与泰国公民进行贸易活动;允许英国军舰进入湄南河口,在北榄要塞停泊。这是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拉玛四世对英国作出了种种让步,企图以此来获取西方国家的友好。但实际上,这个条约使泰国丧失了国家主权,对以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鲍林条约》的签订,在泰国历史上开创了允许外国人在本国土地上自由经商的先例,也彻底打开了泰国的大门。此后泰国被迫先后与美国、法国、丹麦、荷兰、德国、瑞士、挪威、比利时、意大利、俄国等15个国家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泰国逐渐成为欧洲列强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廉价的原料供应地。

第二节 近代部分

1868年拉玛四世不幸因病驾崩后,其子朱拉隆功继位,即拉玛五世(1868—1910年)。朱拉隆功即位后,为巩固国家的独立和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加速泰国社会向现代化发展,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在政治方面,朱拉隆功国王按照西方的政治制度来改造泰国。他向西方的议会制学习,改革国家政府体制,设立内阁政府,将泰国按照西方的样式设立了12个部,行使相应的职权,建立了两个国务会议,专门听取人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他重新划分省区,由中央政府按行政系统对全国实行统治,把封建的按爵位授田的“萨迪纳”制改为薪俸制,还改革了税务制度,将王室预算和国家预算分开,各种税收由财政部专员征收,发行统一货币,并以人头税代替了服兵役。朱拉隆功国王模仿西方国家制订了各种法律,推行新的法律制度,建立司法机关,案件统一由司法机关按照一定程序统一审理。

在军事方面,为了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朱拉隆功国王模仿欧洲的军事制度,建立常备军,实行义务兵役制,创建军校,引进先进的军事装备。

在社会方面,朱拉隆功国王废除了一些繁琐的仪式和落后的制度,要求臣民不再行跪拜礼。他逐步废除了奴隶制,取消了各种封建依附关系。为了提高民众的素质,朱拉隆功国王大力提倡兴办教育,成立了教育部,对以寺院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推行西式教育,在曼谷建立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派遣王族子弟到西方国家留学。为了维护泰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朱拉隆功国王在曼谷兴建了医院,为人们免费接种疫苗,防止传染病的传播。此外,他还注重发展现代交通和邮电事业,修建铁路,开办邮电局。

朱拉隆功国王在位42年间,对国家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增强了泰国的国力,为泰国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泰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910年10月,朱拉隆功国王驾崩后,其次子瓦差拉冗继位,是为拉玛六世(1910—1925年)。拉玛六世即位四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初期,泰国宣布保持中立,1917年加入协约国一方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泰国获得了战胜国待遇,废除了许多和西方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了部分主权和治外法权。但帝国主义依然控制着泰国的许多重要部门,掠夺着宝贵的自然资源,泰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严重限制,使民族资产阶级同封建王朝的矛盾变得尖锐起来。

第三节 现当代部分

一、1932年政变与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1925年11月,拉玛六世因病去世,其胞弟帕恰迪波即位,是为拉玛七世(1925—1935年)。拉玛七世即位时,泰国的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对泰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产生了很大冲击。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对已纳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泰国是一个沉重打击。由于世界市场对粮食和其他原料产品需求锐减,大米、橡胶、锡等商品的价格暴跌,导致泰国出口急剧下降,国家财政收入大大减少,人民生活十分艰辛,民族工业生产陷入停滞。拉玛七世为了减少国库开支,弥补赤字,决定裁减政府官员和军警人员。这一措施引起在政府和军队中供职的中下层官员对王室贵族和高级官员的不满。泰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要求改变君主专制政体的呼声越来越高。

早在1928年,泰国就出现了第一个西方意义上的政党——民党。民党的政治纲领是维护国家政治、经济和司法的独立;维护国家安全;减轻刑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推翻贵族制度,建立君主立宪制国家。民党中一部分人是小资产阶级、中小官吏,他们的思想纲领是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代表人物是法学家比里·帕侬荣;另一部分人是与大商人、大地主和军事要员有密切联系的青年军官集团,代表人物是陆军上校披耶帕凤。

1932年6月24日,民党发动政变,逮捕了内政部长、陆军参谋长和警察总监等40多名政府要员和王室成员,占领了车站、警察局、电台等要害部门,成立了临时政府,并起草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临时宪法。拉玛七世迫于形势,在临时宪法上签了字,国王成了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民党任命70人的国民议会作为立法机关,国民委员会为行政权力机构,披耶玛努巴功被任命为泰国第一任总理。这次政变推翻了泰国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对泰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政变后,泰国国王仍然是国家元首,但是其权力受宪法限制,内阁总理负责处理国家的日常事务,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

1932年12月10日,泰国颁布了永久宪法。永久宪法取消了临时宪法对国王的限制,国王再次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于一身。永久宪法颁布后,民党内部发生了分歧,被推翻的保皇派开始策划恢复君主专制。当时的内阁总理披耶玛努巴功也公开转向保皇派,在内阁中打击民党。1933年4月1日,拉玛七世下令解散议会,撤销国民委员会。4月19日,新成立的政府清洗了民党成员和少壮派军人,保皇派实现了复辟,国王重新执掌政权。1933年6月10日,一些少壮派军人再次密谋政变。6月20日黎明,一大队配有坦克和重机枪的士兵和海军陆战队占领了曼谷所有战略要地,士兵冲进政府领导成员的官邸,挟持了内阁总理、国防部长和外交部长,政变取得成功。6月22日,议会正式复会,会上决定取消国王4月1日颁布的复辟令。6月25日,组成了以军人披耶帕凤为总理的新的立宪政府。之后,保皇派不甘心失败,组织了几次复辟斗争,但都没能获得成功。1934年1月12日,拉玛七世以医治眼疾为由,离开了泰国,去了英国。

1933年6月,披耶帕凤就任总理后在国内采取了一系列防止和镇压民主运动的措施。他积极反共,宣布复辟政府时期颁布的“禁止共产主义条例”继续有效,还颁布了新的出版条例,禁止媒体登载任何不利于公共秩序、社会道德以及反对与泰国有外交关系的列强的言论。披耶帕凤对外采取亲日政策,与日本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1934年9月,披耶帕凤政府公开宣称,泰国必须摆脱英国的依赖,转而效仿日本和德国。日本派遣了大量专家顾问进入泰国各级军政部门。1938年3月,披耶帕凤政府还与日本签订了《日暹条约》,给予日本人一系列特权。

二、銮披汶·颂堪的军人独裁统治

銮披汶·颂堪于1938年和1948年两次出任泰国总理,在泰国建立军人政权达15年之久,是泰国建立的军人政权中执政时间最长的一个。1938年12月,披汶第一次出任政府总理,独揽国防、内政、外交三个重要部门的大权,控制了军队、政府、议会和司法机关,把1932年政变后建立起来的以议会为主导地位的君主立宪制,改变为在军人集团主导下的军人专制政治体制,开创了军人统治的先河。

披汶出任泰国政府总理期间,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候。面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披汶政权为发展军人集团的政治势力和经济势力,维护军人集团的统治地位,压制国内的民主势力,走上了效仿德意日法西斯的道路。他大肆鼓吹“大泰族主义”,推行一系列法西斯反动政令,对泰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披汶政府于1939年将国名“暹罗”改为“泰国”,提出了所谓“扩大国家边界,建立大泰国”的口号,妄图把周边国家与泰族有共同族源的人民联合起来,在印度支那半岛中部建立一个大泰族的国家。为了建立新的泰人国家,披汶政府对内歧视和迫害非泰族的民族,推行排华政策,人为制造泰人与华人之间的隔阂和对立。对外则不仅要收回割让给英法的、原属泰国藩属的封建宗主权,还企图把其他与泰族有共同族源民族的居住地纳入泰国的版图。根据披汶政府的计划,拟占领的地区包括柬埔寨西部边境的几个省份、湄公河两岸地区、缅甸东部的掸邦、丹那沙林沿岸地区以及割让给英国的马来各邦和槟榔屿,甚至将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和广西壮族地区都纳入泰国的版图。

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披汶集团在国内大肆宣传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反对英国和法国。长期遭受西方列强剥削压迫的泰国社会各阶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这些宣传的影响,尤其是中小资产阶级和广大青年所受的影响更大。因此,披汶军人政权在建立之初,便获得了泰国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在经济方面,披汶集团极力鼓吹经济民族主义。为推行其“泰国是泰人的泰国”的宗旨,他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民族主义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将外国资本从国家的经济体系中逐出;同化或排斥华人资产阶级;发展泰民族经济。披汶政府以振兴国营企业、发展泰民族经济为由,把帕凤时期建立起来的国家垄断主义经济推向了各行各业。从1938年到1943年,在泰国重要的经济部门创办了一批由政府官员直接管理的国营企业,如泰国轮船公司、泰国米业公司和泰国物产公司等。此外,政府通过推行经济管制政策,把大批华人及华侨经营的中小企业合并到官营或官方支持的企业之中。到40年代初,国有垄断资本已经控制了工业、农业、商业、金融和贸易等各个领域,泰国的官僚资本逐渐形成,以披汶为首的军人集团成为泰国新兴的官僚资产阶级。军人集团经济实力的增强,也进一步巩固了军人集团的统治地位。

在军事方面,披汶政府大肆鼓吹军国主义,与日本结盟充当其帮凶。以披汶为首的军人集团深受德意日法西斯主义思想的影响,向往日本的军国主义。当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之时,披汶政府就企图借战争期间国际秩序混乱之机,同日本结盟以摆脱英法帝国主义的控制,并扩大泰国的版图。1940年12月和1941年1月,泰国军队越过法属印度支那的边境,与法国殖民者发生了武装冲突。1941年5月,在日本的支持下,泰国从法国殖民者手中取得了湄公河右岸的土地,包括柬埔寨的马德望、暹粒和诗梳风三个省,以及老挝的琅勃拉邦和占巴塞两个省。1941年12月,泰国和日本签署了《日泰同盟条约》,泰国于1942年1月向英法宣战,正式加入轴心国一方,投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1944年7月日本东条内阁的辞职,使泰国军人集团受到极大震动,披汶政府被迫宣布辞职,泰国成立了以宽·阿派旺为总理的新政府。

从1944年披汶下台到1947年11月,泰国政府虽几经更迭,但都为文人政府,直到1947年11月,平·春哈旺中将发动政变,推翻了文人政权。1948年4月,披汶再次出任泰国总理,披汶的重新上台又一次揭开了军人专政的序幕。披汶第二次出任总理后,对外极力消除同美国的隔阂,并支持美国主导的亚洲事务政策;对内则加强军人专政,镇压共产党和其他民主活动。披汶政府把所有公开抨击其军事政权的人都以“共产党颠覆分子”的嫌疑任意加以逮捕。对披汶政权来说,反共和反华正是极适合作为压制政治反对派的手段和为军人独裁辩护的有用论据。披汶的反共政策获得了美国的支持,军人政权也就得以巩固。由于披汶的反共政策完全符合美国的旨意,再加上泰国地处中南半岛中部的特殊地理条件,美国便与泰国结成了政治和军事同盟。1954年泰国加入“东南亚条约组织”,并允许将该组织的总部设在曼谷,从而使泰国成为美国在东南亚进行冷战的反共堡垒。

披汶政府与美国结盟的政策使得泰国从美国获得了大量的军事援助,这些援助资金使披汶政府从1950年到1952年的预算增加了一倍。到1957年披汶下台时,总数约1.38亿美元的美国军事援助,已使当权的陆军集团的力量,增强到文官或海军方面的对手无法与之抗衡的地步。在这段时期,虽然泰国仍然每隔一年举行一次大选,但是民主已经消失了,以披汶为首的军人集团牢牢地控制着政权。

披汶政府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于国内的民主势力,而是来自于军人集团内部对利益的争夺。在他第二次执政的最初三年,便成功粉碎了三次军事政变。在平息三次政变的过程中,作为披汶左右手的陆军司令沙立·他那叻和警察总监炮·西耶暖的势力日益强大,对披汶构成了威胁。为利用国内民主势力和资产阶级的力量来支持其政权,从1955年开始,披汶开始在国内实施“民主政治”。他放开党禁,废除公开的书报检查制度,恢复出版和群众集会自由,使国内的政治生活重新活跃起来。政府放松对舆论管控以后,国内报刊开始猛烈地抨击政府的内外政策,中小资产阶级政党与政府相对抗,工人运动、学生运动也迅速地发展起来。1957年9月,沙立发动政变,推翻了披汶政府。

三、沙立·他那叻——他侬·吉滴卡宗的军人独裁统治

1958—1973年是沙立和他侬的军人独裁统治时期。在这15年中,除了1968—1971年三年间曾一度允许政党活动外,其余时间都是由军人集团实行全面的独裁统治,是泰国军人政权的“黄金时期”。

在政治方面,沙立执政时期与泰国现代史上其他军人统治时期相比较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他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治主张。其核心是强调泰国的传统,以“国王、民族、宗教”为旗帜,主张父权制式的专制统治,公开反对现代民主制度和政党制度。以沙立、他侬为代表的军人集团认为,泰国长期以来推行的议会民主制和政党政治阻碍了国家进步,导致国内政治混乱。因此,必须取消从西方借来的民主思想,建立适合于泰人特点和现状的民主制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沙立、他侬在泰国实行了全面的独裁统治。

在1959年沙立颁布的宪法和1972年他侬颁布的宪法中,总理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可以不通过任何手续先行罢免、调动内阁成员;当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稳定受到威胁时,总理可以不必通过国王和国会就采取必要的行动。沙立在1959年担任总理后,独揽军政大权,直接控制了中央28个厅一级的关键部门。他侬在位期间,也长期雄踞着政府部门的关键职位。沙立和他侬集团对人民和各派政治力量极力压制,对政党、选举、议会等一切政治参与制度尽力破坏。他们多次废除宪法、解散国会、取缔政党,关闭进步工会,禁止5人以上的政治集会;他们操纵舆论,迫害民主人士,镇压学生运动,实行独裁统治。沙立的继任者他侬上台后,泰国政府在其控制下更加军事化,内阁成员中绝大部分都是效忠于他的军官。

在经济方面,沙立—他侬时期泰国经济显著发展,泰国经济的“起飞”正是始于独裁的沙立—他侬时期。1855—1955年的一百年间,泰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十分缓慢,按人均计算,泰国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不到1%。直到1954年,全国15岁以上的居民,有88%从事农业。沙立执政后,在巩固政权的同时,重视发展经济。他聘请世界银行专家调查团到泰国进行全面的经济考察,协助泰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他领导了泰国从60年代开始的工业化运动,首次在泰国推行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实行以私有化为核心的市场经济政策。沙立政府于1960年颁布了《工业投资促进法》,有效地刺激了私人投资的增长,加快了私人资本的积聚过程,对吸引外资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沙立政府制定的合乎国情的经济政策,有效地刺激了国民参与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再加上沙立和他侬统治时期,结束了自1945年以来泰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安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所有这些因素促成了沙立和他侬统治时期泰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1958—1973年,泰国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达7.8%,速度超过了19世纪泰国现代化进程开始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

沙立—他侬执政的15年间,泰国经济获得全面发展,国家的总体经济实力、工农商等各部门的经济以及国民的收入都有了较大的增长。这一时期的经济成就,对巩固和加强泰国的军人政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此外,沙立、他侬的军人政权也得到了美国的大力支持。进入60年代,美、苏加紧了对东南亚国家的争夺。1959年,美国对外政策的幕僚波克尔就曾指出:东南亚国家的军官具有卓越的才能,是反共的“最优秀力量”,并建议美国帮助他们“学会行政管理和企业经营方面的本领”。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指出:应该鼓励亚洲国家的军人进入政治经济领域,以“稳定”国内秩序。在这样的背景下,泰国军人政权得到了美国的积极支持。50年代后半期,泰国大部分大型基建的资金都是由美国控制的世界银行和美国国际合作总署提供的,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美国对泰国的经济援助赠款总额大约增加到5亿美元。同一时期,美国给泰国的直接军事援助就高达8亿美元。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美国对泰国的经济援助每年平均约2 000万到3 000万美元。美国的巨额援助,成为沙立—他侬政权强有力的经济后盾。沙立—他侬集团在整个60年代一直坚持亲美的立场,成为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重要基地。

虽然沙立—他侬集团在长达15年的独裁统治中压制民主,但政治民主化在70年代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1973年发生的“十月事件”集中体现了泰国人民参与政治、发展议会民主制的要求。1973年10月13日,25万人在曼谷民主纪念碑前集会,成为泰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反政府示威,他们反对军人独裁,争取民主自由,要求政府实施永久宪法。他侬政府对示威群众进行了严厉镇压,打死学生75人,武力占领了法政大学校园。在此危急时刻,普密蓬国王发表了电视讲话,要求他侬辞职,并任命法政大学校长讪耶·探玛萨为临时政府总理。这就是泰国历史上著名的“10·14事件”。这时已经晋升为陆军司令的吉·西瓦拉也拒绝支持他侬,他侬无法控制国内局势,被迫携家外逃,结束了泰国长达15年的军人专制统治。

四、江萨·察玛楠—炳·廷素拉暖的军人政权

从他侬政权的垮台到1976年10月是泰国历史上第二次短暂的文人统治时期。1974年10月,泰国颁布实施新宪法。1975年1月,泰国举行了大选,克立·巴莫出任政府总理。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实现国家政治民主化的措施,史学界称之为“开放政治”或“民主试验”时期。在这一时期,泰国所有的社会力量都卷入到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就发生了1 333次罢工,323次示威,对政治家和农民领袖的暗杀事件多达30起,最终导致了1976年的流血事件。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文人政府显得软弱无力,这就使军人集团找到了干政的口实。1976年10月,以国防部长沙鄂·差罗如为首的军人集团发动政变,推翻了文人政府,宣布废除宪法,解散议会和所有政党,泰国进入新一轮的军人统治时期。

从1977年10月江萨出任政府总理到1988年7月炳卸任总理的10年里,泰国政府均为军人政权,他们的权力基础主要是军队,军人在国家领导机构中的比例仍然很高。但是这一时期的军人政权与以往的军人独裁政权有所不同。70年代以前,泰国的军人政权基本上是集权统治,尤其是1957年至1973年间,这时期以沙立政权最为典型,他几乎废除了一切民主形式,集立法、行政、司法、军队、警察大权于一身。而在江萨、炳执政时期,他们力求维持民主政治的运行机制,宪法、政党、选举、议会得以有控制地运作。此外这一时期政府在内政外交方面,均实行较为温和、宽松、开明的政策。

江萨执政后,在政治上,他主张推进泰国的民主化;在权力的分配上,他采取了平衡政策,内阁由四个主要利益集团的代表组成,即军人、商人、政客和专家,但军人占主导地位。这一时期,进入泰国政治圈的新集团是商人,在政府机构、国会和政党的领导层中,他们的人数与日俱增。

在对外政策方面,江萨采取了温和的外交路线,与不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70年代是美国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转折时期,越南战争结束后,美国决定从亚洲进一步收缩力量。美国总统福特提出了“新太平洋”政策,宣称东南亚各国应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自身的独立。国际形势的变化,迫使泰国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政策,逐步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

江萨政府虽然在改善泰国政治状况方面作出了贡献,但他未能解决国内的经济危机,因而受到抨击。江萨于1980年2月辞职,由当时的陆军司令炳·廷素拉暖接任总理。炳执政期间,历经三次大选,尽管他没有自己的政党,但每次大选后他都被各政党推举为总理。

炳在任期间,政治上在维护军人集团地位和利益的前提下,重视加强议会民主,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力,使议会民主政治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避免泰国政党林立,派系纷争复杂,从而导致议会席位分散和影响政府稳定,炳于1981年颁布了新的政党条例,规定凡成立的政党,必须在各府拥有5 000名以上的党员,并能在全国大选中提出占下议院总数一半以上的候选人参选等条件。这一条例的实施,对于减少泰国政党数量和党派间的斗争起了很大的作用,使泰国政局出现了一个较为稳定的时期。炳在位8年期间社会稳定、经济增长,成功粉碎了两次政变。1988年,炳拒绝接受新一轮的总理任期,为泰国重建民主制度,走向文人政治准备了条件。

五、差猜·春哈旺—川·立派的文官政府

1988年7月,泰国举行了大选,差猜·春哈旺出任政府总理,成为几年来第一个由选举产生的总理。差猜执政后对部分经济和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主张国营企业私有化,改革物价,放宽外汇管制,提高政府部门和国营企业职工的工资等。1990年泰国经济增长率达到了10%。在外交政策上,差猜强调外交要为经济发展服务,并提出“变印支战场为商场”的口号,改善同越南、老挝等邻国的关系。在其执政期间,泰国的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差猜政府内部贪污受贿现象严重,引起人民普遍不满。1991年2月,武装部队最高司令顺通·空颂蓬和陆、海、空军司令及警察总监组成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发动政变,接管了国家权力,并宣布中止宪法,解散议会和政府。同年3月,普密蓬国王批准实施临时宪法,任命阿南·班雅拉春为临时政府总理,并定于1992年3月举行大选。阿南内阁除国防和内政两个部由军人掌管外,其余各部均由文官主持。1991年4月,阿南政府发表施政报告,强调新政府将坚定地维护以国王为首的民主政体,支持国会修改宪法,尽早举行大选。报告声称将继续发展泰国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低收入阶层的状况。在外交上,阿南政府努力促进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加强同东盟国家及邻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1992年3月,泰国举行了新一轮的大选。在这次大选中,没有一个政党获得压倒性多数席位,由团结正义党、民族党、社会行动党、民众党和公民党组成了五党联合政府,推选武装部队最高司令素金达·甲巴允上将出任政府总理。反对党以素金达不是民选总理为由,多次举行大规模抗议活动,要求素金达下台和修改宪法。1992年4月20日,反对党在曼谷举行了五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5月4日,反对党又在皇家田广场组织了五万人集会。5月17日,曼谷20万群众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活动,要求素金达下台和修改宪法。18日凌晨,军队开枪强行驱散示威群众,造成流血事件。这次事件造成40多人死亡,600多人受伤,600多人失踪,3 000多人被捕,是自1973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流血事件。1992年5月20日,普密蓬国王召见素金达和反对党领导人占隆,要求他们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实行和解。5月24日,素金达宣布辞去总理职务,同日,国王颁布特赦令,对参与示威活动和在冲突中触犯法律的所有人员实行特赦。5月25日,五党联合政府宣布解散,普密蓬国王任命米猜·立初攀任临时总理。米猜上任后,宣布取消曼谷及邻近地区的紧急状态,泰国的紧张局势慢慢缓和下来。这就是泰国历史上著名的“五月事件”。“五月事件”反映了泰国各阶层要求实行政治民主化的强烈愿望和对军队长期干预政治的不满,其对泰国政治有着深远的影响。1992年6月10日,普密蓬国王正式任命阿南·班雅拉春出任政府总理。阿南再度出任总理后,宣布解散议会,并定于9月份再次举行大选。

1992年9月13日,泰国举行大选,以民主党为首的几个反对党在选举中获胜,组成了以民主党、新希望党、正义力量党、统一党、社会行动党联合执政的新政府,民主党党魁川·立派出任政府总理。他表示将继承阿南政府的基本方针政策,进一步推行经济自由化,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作用,致力于开发东北部贫困地区和推动土地改革。外交上,保持与东盟各国和对华的传统友谊。

1995年7月2日,泰国举行第十八次大选,泰国党获胜。1995年8月成立了由七党组成的联合政府,泰国党党魁班汉·西巴阿差出任政府总理。班汉任总理期间,在经济上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和出口工业,建立工业开发区,发展交通和旅游业,争取把曼谷建设成本地区的金融中心,加速土地改革,扩大农业投资,解决农民的土地和债务问题。在外交上,继续与美国、日本、西欧和中国保持良好的关系,特别是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友好关系。

1996年11月17日,泰国举行第十九次大选,新希望党以微弱优势获胜,与国家发展党、社会行动党、正义力量党、泰国公民党和民众党组成了六党联合政府,新希望党党魁差瓦立·永猜育出任政府总理。差瓦立担任总理后首先面对的是财政赤字问题,他于1997年初公布了旨在削减990亿铢预算的一揽子紧缩计划,还将逾1 000亿铢的硬通货投入金融市场,使泰国货币趋于稳定。这些措施使当时处于滑坡境地的泰国经济出现了良性循环的征兆。此外,在差瓦立政府的敦促下,导致资金大量外流的曼谷商业银行舞弊案的审理工作也获得重大突破,增强了人民对政府的信心。外交上也取得良好进展,差瓦立先后访问了六个东盟国家,并对中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加强了本地区国家多方面的合作。1997年中,东南亚地区爆发了金融危机,危机最先从泰国爆发,泰铢大幅贬值,泰国经济处境十分困难。在泰国经济日益恶化的情况下,差瓦立于11月辞职,川·立派再次出任泰国总理。川·立派上台后,组成了六党联合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以使泰国经济复苏。但由于解决金融系统呆账的进展缓慢、就业形势严峻、油价上涨引起连锁反应等原因,泰国经济出现反复,人民开始质疑川·立派政府重振国家经济的能力。

六、他信与后他信时代

2001年1月6日,泰国再次举行了大选,他信·西那瓦领导的泰爱泰党在这次大选中脱颖而出,跃居泰国第一大党。2001年2月9日,他信当选为泰国第二十三任总理。此后,泰爱泰党的政治势力迅速扩张,先后合并了自由正义党、新希望党和国家发展党。他信执政后,相继推出了多项改革和发展措施。在政治方面,他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军队国有化改革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在经济方面,他信倡导“双引擎发展战略”,一方面通过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扩大海外市场;另一方面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推动国内市场的复苏。在社会方面,他信贯彻落实竞选总理时提出的“草根政策”,相继推出一系列有益于贫苦农民的计划,深受下层人民的欢迎。外交方面,他信政府努力提高泰国的地区影响力,并在中国的支持下,倡导和参与创建了“亚洲对话合作机制”。他信采取的改革发展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经济增长较快,农民的支持率也不断提高。

在2005年2月举行的泰国大选中,泰爱泰党以压倒性优势胜出,他信成为泰国历史上第一位实现连任的民选总理,同时也是首届“一党执政”的政府总理。但是,泰爱泰党的迅猛发展态势和他信的强硬革新作风,引起原有政治格局中诸多既得利益者的不满。2006年1月,他信“售股丑闻”被曝光,引发了大规模的反他信政治运动。从2月起,由华裔传媒大亨林明达领导的“人民民主联盟”开始在曼谷连续组织大规模示威集会,要求他信政府下台。与此同时,反对党也联合向他信政府施压。2月24日,他信宣布解散下议院,提前举行大选。虽然泰爱泰党在4月2日举行的大选中赢得多达61%的选票,但由于遭到反对党的联合抵制而被宪法法庭裁定无效。7月20日,普密蓬国王批准了他信看守政府提交的报告,决定于10月15日再次举行大选。9月19日,军人集团趁他信赴美参加联合国大会之际,以“平息政局动荡,恢复社会和经济秩序,防范可能出现的暴力冲突和流血事件”为由发动政变,推翻了他信看守政府,接管国家权力,并废除了宪法。

2006年10月,泰国前武装部队最高司令素拉育·朱拉暖出任临时政府总理,但是实权由军人集团组成的“国家安全委员会”掌握。“国家安全委员会”掌权后,成立了国家资产损失调查委员会,负责对他信执政期间的舞弊案件进行调查,并敦促宪法法院以2006年4月泰爱泰党在下议院选举中存在贿选为由,于2007年5月裁定解散泰爱泰党,同时宣布禁止包括前总理他信在内的111名泰爱泰党执行委员在五年内从政。“国家安全委员会”还引导新宪法的草拟,通过对选举程序、下议院规章、司法监督等方面进行技术设计,防范“一党独大”的格局再次出现。2007年12月,“国家安全委员会”宣布将举行全国大选。人民力量党作为泰爱泰党的继任者,也参与选举,并在2007年12月23日举行的大选中胜出,成为议会第一大党。2008年1月,人民力量党与泰国党、为国党、泰人同心国家发展党、中庸民主党、人民党组成联合政府,人民力量党党魁沙玛·顺达卫出任泰国第二十五任总理。

沙玛上台后就提出修订2007年宪法,从而为泰爱泰党领导层回归政坛铺平道路。此举引起反他信势力的强烈不满,从2008年5月开始再次掀起反政府的浪潮。人民民主联盟举行大规模集会,要求沙玛政府下台,并于8月26日率众冲击政府机关,先后攻占了国家电视台、财政部、总理府。民主党也提出对总理及七名内阁部长的不信任弹劾。最终泰国宪法法院于2008年9月9日裁定沙玛在出任总理后主持烹饪电视节目违反了宪法,沙玛被立即剥夺了总理职务。沙玛被宪法法院判决剥夺总理职务后,他信的妹夫颂猜行使看守政府总理的职权。9月17日,颂猜当选为总理并兼任国防部长。2008年12月2日,泰国宪法法院就2007年大选舞弊案作出判决,宣布解散人民力量党、泰国党和中庸民主党,上述政党的执行委员五年内禁止参政。作为人民力量党副主席的颂猜失去继续担任总理的资格,颂猜政府宣告结束。

2008年12月15日,民主党党魁阿披实在国会下议院举行的选举中以235票当选为泰国新总理。但是以阿披实为首的民主党政府的合法性却备受质疑,阿披实被指未经选举上台,遭到支持他信的“红衫军”的抗议。自2006年9月19日发生军事政变以来,支持他信的“红衫军”在曼谷以及全国其他地区发动多次大规模抗议示威,尤其以2009年4月11日和2010年3月14日的两次集会规模最为庞大,引发激烈冲突和重大人员伤亡。“红衫军”要求阿披实解散国会下议院,提前举行大选。阿披实政府多次拒绝这一要求。2010年3月28日下午,阿披实与“红衫军”开始和解谈判,以期结束“红衫军”历时两周多的集会示威。阿披实于5月3日晚发表电视讲话说,如果他实现和谐的政治路线图得到认可,泰国将于2011年11月14日举行新的大选。然而由于“红衫军”持续抗议示威,计划取消。2011年5月9日,阿披实正式宣布,自10日起解散国会下议院,准备迎接于2011年7月3日举行的新一届下议院选举。

2011年7月3日泰国举行大选,他信最小的妹妹英拉·西拉瓦所在的为泰党以压倒性优势战胜阿披实领导的民主党,获得半数以上议席。7月4日,为泰党宣布与国家发展党、国家发展为国党、春武力量党和大众党组建执政联盟。8月5日,英拉顺利当选为泰国第二十八任总理,也是泰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理。普密蓬国王于8月9日晚批准了以英拉为总理的新内阁名单,标志着泰国新政府正式成立。

第三章 民族与习俗

第一节 民族

泰国是一个以泰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据统计,在这片51万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共生活有30多个民族。按照这些民族使用语言的语系进行归类可以分为:南亚语系民族,包括孟高语族,如归族、克木族(佧族)、卡包族、高棉族、乔本族、松族、沙盖族、瑟芒族、孟族、拉佤族、粟族等;侗台语系民族,这一语系民族人口众多,占到泰国人口总数的94%左右,包括大泰族、叻泰族、艮泰族、雍泰族、阮泰族、黑泰族、泰族、老族、老哀族、老亢族等;汉藏语系民族,包括贺人、克伦族、傈僳族、拉祜族、阿卡族;南岛语系民族,主要分布在泰国南部地区,如莫肯族;苗瑶语系民族,大部分居住在泰国北部地区,如苗族、瑶族。在这五个语系民族中,泰族所归属的侗台语系民族人数最多。据2010年The World Factbook(美国中情局《世界各国纪实年鉴》)显示,泰国现有人口近6 600万,其中75%为泰族,14%为华族,3%为马来族,当然这里的泰族(Siamese)指的是包括大泰族、叻泰族、黑泰族等在内的广义泰族。

一、泰族

作为泰国主体民族的泰族被认为是傣泰民族的支系民族。傣泰民族广泛分布于中国云南至中南半岛和印度阿萨姆邦这一弧形地带,自称为Thai(或Dai、Tai)。这是一个在民族来源、语言、文化习俗上有着密切联系的大族群,主要包括有中国云南的傣族、老挝的老族、泰国的泰族、缅甸的掸族、越南的泰族和印度阿萨姆邦的阿洪姆人。其中泰国的泰族依分布地域的不同可以分为北部的兰那泰人、中部的暹罗人(狭义)、东北泰人和南部泰人,其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都与其他傣泰支系民族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

大量研究表明,傣泰民族具有共同的渊源,然而由于缺乏直接的资料记载,这些民族的发源地到底在哪里,学界一直未能得出确切结论。不过,这些众说纷纭的观点归纳起来,可以大略分为“迁移”说和“土著”说两种。“迁移”说观点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泰族或傣泰民族起源于中国北方或更远的地方,后来,泰族不断向南方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他们一度停留在云南,建立了著名的南诏王国。忽必烈平大理以后,泰族才被赶到他们今天居住的地方,在这些地方建立起他们的邦国。这一观点由英国人拉古伯里和美国人杜德提出,而后又得到“泰国历史学之父”的丹隆亲王和泰国政府宣传厅厅长銮威集瓦塔干等泰国知名学者的支持。而且在二战时期,在銮披汶政府的“大泰族主义”民族政策的推动下,这一观点还被写进了历史教科书大肆推广。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这一观点并不正确,虽然不少学者认可泰族或傣泰民族的起源确与中国有关,但具体的地区还有争议。

中国国内有不少学者都认为,傣泰民族是华南百越后人。历史学家陈吕范认为:“今天的泰、傣、老、掸诸族,就是古掸人的后裔。”“自古以来,泰族先民——古掸人就在那里生息与繁衍。”民族学家黄惠焜也曾指出:“就泰族来源而言,他的祖先是越人;就泰族的形成而言,他是经济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就泰族形成的过程而言,他是在泰族现在的土地上进行并完成的。”这一观点也被越来越多的泰国学者所接受。而通过对比史籍记载、考古发现以及语言学资料,云南大学何平教授得出了“傣族、掸族、老族、泰族等傣泰民族就是从今天壮族居住的这一地区迁徙过去的”这一结论。她的看法是:“傣泰民族虽然不是像早先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从西亚或中国北方迁徙而来的,南诏王国也不是傣泰民族建立的,但这个民族也不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他们今天居住的这一地区的土著。傣泰民族主要是从今天的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即今天壮族以及他们的支系聚居的地区辗转迁徙到今天他们居住的这一地区的。今天壮族以及他们的支系聚居的这一地区才是傣泰民族的发祥地。今天的傣泰民族是从这一地区迁徙出去的古越人群体与当时居住在今天傣泰民族分布地区的土著居民融合以后才逐渐形成的。”

二、华族

华族是泰国第二大民族,指移民到泰国的华人,广泛分布于泰国各府。据相关资料显示,公元13世纪左右,泰国就已经出现了成规模的华人移民。到了阿瑜陀耶王朝时期更是出现了华人聚居区,据当时华人的记载,他们在阿瑜陀耶城与日本人、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等进行商业竞争。17世纪末,已经有相当数量的华人定居在泰国,他们多来自福建和广东等中国南部沿海地区,他们的职业不再局限于经商而是开始多样化,多群居于沿海的港口城市。

华人移民泰国的第一次高潮出现于18世纪下半叶,引发这次移民潮的主要原因在于阿瑜陀耶王朝的覆灭和吞武里王朝的兴起。长时间的战乱使得泰国人口锐减,在具有华人血统的郑信王的鼓励和支持下,大量华人技师、工匠和劳动力涌入泰国。第二次高潮发生于19世纪下半叶,彼时中国国内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不堪战乱的百姓和权力失落的贵族们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和历史渊源,泰国成为了华人一个重要的移居地和避难所。与此同时,曼谷王朝拉玛五世朱拉隆功国王为振兴泰国,使泰国走上近代化的道路,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因此也急需大量的劳动力。在“推”与“拉”这两股合力的作用下,移居泰国的华人与日俱增。据统计,19世纪90年代,平均每年有10多万华人进入泰国,在泰国的华人总数已达300万人。到1910年,泰国境内的华人已占到人口总数的10%。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中泰两国商贸往来密切、华暹通婚和更换泰名,华人移民逐步融入当地社会。因此,泰国华人虽然与泰族分属不同民族,但实际上现在已经很难将他们区分开了。最初的第一代华人移民往往都还保留有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多使用中文名,用中文沟通。但到了第二代和第三代华人,他们的生活习惯、风俗信仰和价值观都在很大程度上泰化了。这些人也有中文名字,但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使用的还是泰语名,可能还有人会听或说汉语,但泰语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母语。可以说,泰国华人是移民中与当地社会融合程度最高、最融洽也是最成功的一个民族,因此泰国人习惯称他们为“华裔泰人”(Sino-Thai)。从经济方面来说,福布斯泰国富豪榜前40名中80%都是华裔,华人经济约占泰国国民经济的60%。政治方面而言,1932年政变以来泰国的历任政府总理中,约有一半是华裔,如差瓦立、他信、沙玛、阿披实、英拉等均有华裔血统。这些人不仅为泰国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成为推动中泰友好关系密切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马来族

马来族习惯上多称为马来人或巫族,是东南亚的原住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文莱、泰国南部和菲律宾等地。泰国的马来人信奉伊斯兰教,是泰国穆斯林的主体。85%左右的马来族都居住在泰南与马来西亚相邻的地区,剩下的则散布于泰国各地,其中以曼谷等中部地区为最。马来人在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独具特色,对泰国的认同感与华人不同。泰国马来人也被称为“khaek”,意思是客人、从别的地方来的人。最初“khaek”这个词只是对部分非泰族人的统称,后来逐渐发展为对有着特殊服饰和语言群体的专称,最终演变成为称呼马来族以及阿拉伯和印度的伊斯兰信徒的专用词。泰国“khaek”群居在南部的北大年府、惹拉府、宋卡府和那拉惕瓦府,这一地区被认为是泰国穆斯林社群的肇始和东南亚伊斯兰教的摇篮。

伊斯兰教大约在12世纪至15世纪间随印度和阿拉伯商人的贸易活动传入今北大年地区。约14世纪,北大年王国成立。1457年,北大年国王宣布皈依伊斯兰教,并尊其为国教。随着北大年、中国与日本之间海上贸易的发展,北大年王国逐渐发展成东南亚地区重要的伊斯兰文化中心。16世纪,北大年王国的苏丹们为了在民众间传播伊斯兰教,树立虔诚的信仰,派遣了许多宗教学者远赴麦加和开罗学习伊斯兰教教义。学成归国后,这些宗教学者们在北大年地区创建了多所伊斯兰经文学校,向穆斯林民众教授伊斯兰教教义、哲学、宗教制度和伊斯兰教法。在北大年苏丹的倡导和扶持下,许多来自阿拉伯和波斯的学者汇聚于此,传经授道。来自今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柬埔寨的穆斯林纷纷前往北大年王国求学。19世纪至20世纪初,北大年王国是东南亚著名的伊斯兰学术和教育中心,拥有东南亚规模最大和最负盛名的伊斯兰经文学校,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伊斯兰学者。在1832年暹罗征服北大年前,尽管北大年也向暹罗朝贡,但事实上无论内政还是外交,北大年都与吉打、吉兰丹和丁加奴这些马来穆斯林苏丹国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在19世纪期间,为防止逐步增加的英国殖民地的影响扩大到整个马来半岛,曼谷王朝推行了进一步统一和集中的管理模式,将北大年的苏丹贵族等都吸收进国家的官僚体系之中,此外还通过扩展暹罗法律系统的司法权限有意识地压缩伊斯兰法的执行空间。1902年,暹罗正式宣布北大年为其领土的一部分,废除了进贡制度,苏丹制北大年王国正式寿终正寝。现今的泰南地区版图是在1909年《英暹条约》签订后正式确定的,从此北大年与泰国之间的关系转变为少数民族与中央政府间的关系,也为日后的泰南冲突埋下了隐患。

四、山地民族

在泰国的北部、西部和东北部山区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在语言、风俗习惯方面独具特色,多数都居住在山顶或山坡上,我国学术界称其为“山地民族”,泰国则习惯以“山民”统称这些少数民族。据泰国内政部地方管理厅1998年的统计(统计所涉主要为泰国北部),泰国山民共90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2%。他们大多从中国、缅甸、老挝、越南迁徙而来,其中有16世纪开始从湄公河东岸迁入泰东北地区的老族,300多年前从缅甸迁入泰北地区的克伦人,19世纪中叶以后从老挝迁入的苗族,等等。19世纪80年代,大量的山地高棉人以及苗、瑶、拉祜、阿卡、傈僳、拉佤等民族又从缅甸、老挝、越南等近邻迁入泰国北部和东北部地区。这一移民潮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直到现在,仍有零星山民从缅甸等邻国迁入泰国。他们往往与国外的同一民族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在泰、老、缅交界地区到处辗转迁徙,无固定国籍。因此,对于组成复杂、移动性高、生活水平低下的山地民族的管理一直都存在很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为更好地管理山地民族和改善其生活质量,泰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着重于解决毒品问题、经济问题和文化传承等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果,为缓和民族矛盾、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节 风俗习惯

一、生活习俗

(一)服饰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泰国的服饰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始终保持本民族特有的风格。虽然当今的泰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以时髦的服装代替了传统的服饰,但是在一些重要的正式场合或仪式上,泰国传统的服饰仍然焕发着绚丽的光彩。

在古代,泰国的男子由于天气炎热多不穿上衣。至曼谷王朝拉玛四世时期,由于与西方的交往增多,政府官员才开始穿衣穿鞋上朝。但是直至20世纪初,由于西方着装的进一步影响,男子不穿上衣的习惯才逐渐被摒弃。古代的泰国女子在上身围一块齐腰的胸布,外出时披上披巾,披挂时由右腰斜搭向左肩,再从背后自然垂下。

纱笼是泰国传统的民族服装,实际上是两头对缝、筒状似的一块布。纱笼是一种下装,男女都可以穿。穿纱笼时,先将其套在身上,用两手把它的两端拉开,再将两端从左右往中间包缠,在肚脐上方处打一个圈便成。纱笼分为帕农纱笼和绊尾纱笼两种。帕农纱笼是一种用布缠裹腰和双腿的服装。绊尾纱笼是用一块长约3米的布包缠双腿,再把布的两端卷在一起,穿过两腿之间,塞到腰背处。由于纱笼下摆较宽,穿着舒适凉爽,因此它是泰国百姓中流传最长久的传统服装之一。

女筒裙是泰国女子下装,比纱笼要窄短一些,曼谷王朝拉玛六世时期开始流行。筒裙同纱笼一样,布的两端宽边缝合成圆筒状,穿时先把身子套进布筒里,然后用右手把布拉向右侧,左手按住腰右侧的布,右手再把它折回左腰,在左腰处相叠并塞紧。

另外,为了发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体现泰国女子的优雅与端庄,泰国王后诗丽吉对泰国女子的传统服饰进行了规范,确定了九种女子传统服饰类型,分别是:

兰顿服:上装为圆领、半长筒袖,多与横纹筒裙配穿,筒裙长及脚面。一般用棉织花布或丝织品制作。适于出席一般的场合或不是非常正式的典礼、宴会等。

吉叻达服:上装为圆立领、长筒袖,多与横纹筒裙配穿,筒裙长及脚面。服装用类似提花丝织布制作,颜色较艳丽。适于出席较隆重的集会、典礼、宗教仪式或正式场合的迎宾式等。

阿玛林服:上装为圆立领、长袖,多与横纹筒裙配穿,筒裙长及脚面。布料要织金丝花边,衣服色泽及装饰品要求华丽。适于出席隆重的晚宴、集会以及王室的庆典等活动。

布笼皮曼服:上装紧身、立领、长筒袖、后开襟,下装是折叠筒裙,并有一条明显的折叠层悬垂在前面,有腰带。服装用提花丝织布或提花金丝线布制作。适于出席王室庆典或要求佩戴勋章或绶带的隆重活动。

却克里服:上装为无袖无领内搭,外挂长披巾,从背后自然垂下拖地,露出一肩和两臂,下装是折叠筒裙,有腰带。服装用提花丝织布或提花金丝线布制作。适于出席婚礼、晚宴等活动。

却克里帕服:与却克里服类似,区别在披巾刺绣,悬垂在背后不拖地,披巾内有绸布围胸。古时为女子高贵的服装,现多作为豪华晚装,穿着的场合与却克里服相近。

杜锡服:上装为大开圆领、后开襟、无袖、紧身,下装同却克里帕服。衣服花纹上有赛璐珞、珍珠等饰品,有腰带。适于出席晚宴。

悉瓦莱服:上装为无袖无领内搭,后开襟,外挂长披巾,从背后自然垂下不拖地,露出一肩和两臂,下装是折叠筒裙,有腰带。它穿着的场合与却克里服相同。

布拉育服:改自却克里服,上装无袖,圆领或尖领、大开领,下装同布笼皮曼服。它是穿着于婚礼或晚宴上的服装。(二)饮食

泰国的饮食是在融合了各种饮食文化的基础上,而衍生出的一种全新的饮食风格。历史上泰国与印度、中国、中东以及欧洲国家之间的文化与经济往来,使得泰国饮食文化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例如泰国菜的调味来自印度南洋菜系,炒菜等烹调手法学自中国。但是泰国饮食又不是简单的照抄照搬,一些外来的饮食特点被本民族的习惯所代替,如印度饮食中使用的酥油被椰子油取代,椰子汁代替了其他乳制品,食材中增加了新鲜的草药,等等。所以泰国饮食实际上把东方和西方的饮食特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将这些外来的饮食概念融合在一起,从而在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中变成一种纯粹的当地美食,形成了独特的泰国饮食文化。“田中长稻,水中有鱼”是形容泰国物产丰富的一句俗语。泰国地处热带,气候湿热,自古以来泰国人民就以种植水稻为生,所以米饭成了泰国人民的主食。并且由于河流众多,濒临大海,各种水生动物例如鱼、虾、蟹等水产品也成为了泰国人民日常生活饮食的最爱。在泰语里,“米鱼”就是食物的代名词,而“吃米饭吃鱼”就代表着吃饭的意思,从而表明了米和鱼在泰国饮食中的重要地位。泰国中部和南部地区人民的主食一般以大米为主,而且由于受到中国西南和潮汕饮食文化的影响,各种米制品也受到人们的欢迎,例如河粉、米粉、米线等。而泰国北部和东北部人民则更加喜欢吃糯米和米浆制成的米糕,他们吃糯米的习惯是把糯米饭用手揉成小饭团,再蘸各种酱汁吃。

泰国的菜肴种类繁多,风味独特。除了各种水产品外,肉类以及各种蔬菜和水果都是泰国菜肴的主要成分。泰国菜的口味通常以咸、酸、辣为主,尤其以酸辣为重,这与泰国菜中的调料有很大关系。善于运用调料是泰国菜肴的一大特色,泰国人能够用纯天然的素材调出他们需要的口味。如用鱼露、虾酱、椰奶等提鲜,用柠檬、香茅等调酸味,用小辣椒、咖喱等增加辣味,用大蒜、红葱头、南姜等加入辛味,用九层塔、芫荽等提取香味,等等。而且为了能够调出多种复合型的味道,泰国人往往把各种素材放到石臼中研细,再加入一些其他的调味酱汁一同调制。

在烹饪方法上,泰国传统的烹饪方法是蒸煮、烘焙或烧烤。其中烧烤食品广受欢迎,如烤肉、烤鸡翅、烤鱼、烤虾、烤蟹,还有烤香蕉、烤山芋、烤鸡蛋等等。由于受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泰国饮食在烹饪上也引入了煎、炒和炸的方法。(三)居住

泰国气候炎热、潮湿,雨水充沛;地形既有平原、高原,又有山地地形;国内河渠纵横,湖沼遍布,濒临大海。多样的地理条件和特定的气候条件,使得泰国人民根据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居住风格。总体而言,泰国的民居建筑多为高脚屋结构,又称“干栏式建筑”。房屋的屋顶、墙面和地面等用竹子或木材建成,屋顶高耸,带有高翘的飞檐。

泰国的中部是泰国最大的冲积平原,大部分的河流都聚集于此。人们普遍以种田捕鱼为生,因此中部的泰国人喜欢傍水而居,房屋多建于河边。在泰语中依河流而建的房屋被称为“邦”,其特点是房屋顺着河岸依次而建,房屋的正面朝向河流,楼梯及走廊架向河畔,房屋后面是园子,园子后则是田地。而沿湖泊建成的村落称为“班”。

泰国中部房屋为泰国民居建筑中最为流行的样式,也被称为“泰式房屋”。其结构为双层高脚屋,上层用于住人,下层由多根木桩支起,大概一人高,用于储藏物品、饲养牲口、防止野兽蛇虫,另外还可以通风散热,防潮防水等。屋顶为高耸的三角墙式,大面积,大倾斜角。屋檐较长,利于排雨、遮阳和散热。古时屋顶多铺以象草、香蒲、白茅或者大芭蕉叶,一些富裕些的家庭则大部分用瓦片代替。房屋由木材拼接嵌合而成,内部用木板当墙,把房屋分成小间。最初由于家庭规模较小,每户的房屋只为独栋式建筑,内部包括卧室、走廊、阳台、厨房和楼梯。后来随着家庭成员数量的增多或者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会在现有的房屋周围加盖房屋,并用各栋房屋的阳台进行连接,从而形成一个小的家庭民居建筑群。

泰国北部多为高原和山地地形,所以这里的房屋多建于山上。现在泰国北部的房屋多为古时兰那国的房屋样式,分为一般的村屋和嘎莱屋。村屋是一种小型的房屋,也较为原始,多为贫穷的百姓所造。房屋的建造方法十分古老,房屋的屋顶、地面和地面托梁都用竹子,房梁和柱子则用木头,房间的板隔用竹子编成,屋顶铺以白茅或者大芭蕉叶,用竹篾或藤来连接各个结构。现在村屋已经较为少见,有少部分人临时搭建村屋也只是用于特定的用途,如建在地里用于晚上守夜之用。还有一种称为嘎莱屋,为双栋连体式建筑,多为经济条件较好或者有一定地位的家庭所建,如村长等。此房屋完全用木材建成,包括屋顶的瓦片也为木制。嘎莱屋最显著的特点是三角墙式屋顶的顶端装饰有被雕刻成美丽花纹的木头,被称为“嘎莱”,嘎莱屋也由此得名。

泰国东北民居也为高脚屋式,其特点为窗户较少,特别是屋后一般没有窗户,或者只开一个很小的洞。屋檐较短,且房屋周围不建有栅栏。

泰国的南部多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由于要进行伊斯兰教的朝拜仪式,所以房屋内部会有较大的空间,其他除非有必要,否则不会用隔板隔开。由于穆斯林的生活习惯中男女生活分得十分清楚,所以房屋前后各有一个楼梯,男性用前面的楼梯,女性则用后面的楼梯。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是,泰国南部的房屋建造时要先把各个部分建造好,然后再进行组装,以便于以后搬家。

泰国南部的房屋屋顶较高,分为三角墙式、四坡顶式、马尼拉三角墙式三种。屋檐伸出较长,能够覆盖住楼梯的整体。房屋仍为高脚屋式,但下层并不十分高。由于南部经常遭遇台风等恶劣天气,所以房屋的结构强度要求较高。支撑柱不直接埋入地下,而是用木头或者砖做成柱子立于混凝土之上做房屋的支撑。房屋周围多不建栅栏,但是种植果树,如椰子、芒果等来标示房屋范围。

二、人生习俗

(一)出生礼

在泰国,婴儿出生后三日为鬼孩,四日方为人孩。因此婴儿出生满三日时举行“三日礼”,以庆祝孩子脱离鬼孩危险期。“三日礼”一般只有婴儿的亲人参加,仪式较为简单。仪式前要准备吉祥饭、祭神供品、斋饭、香烛、鲜花、香粉以及汤勺、盛有温水的水钵等。仪式要选在吉时进行。仪式开始时,亲人围坐成一圈,把婴儿放在中央,先由亲属中德高望重者焚香礼拜佛、法、僧三宝,恭请诸神保佑婴儿平安,然后用法纱触摸婴儿手臂之后烧掉法纱,以避邪祛灾。再取新法纱在婴儿每只手上拴一根。有些人家专门请儿女双全的亲人为婴儿拴法纱,寓意孩子容易抚养。接着在婴儿额头上点法粉(香粉),尔后喂婴儿三汤勺温水,最后亲人及长者祝福婴儿健康成长,仪式宣布结束,这时就可以将婴儿移入摇篮。仪式结束后,要将供品拿到屋外祭祀鬼神,其余物品用布包好放在婴儿被褥旁。三日后,再将这些物品置于河中放漂,“三日礼”才算彻底完成。

婴儿满月后要举行剃胎发仪式。仪式前,要先备好洒水用的法螺,待吉辰到,主持人用法螺舀水滴洒到婴儿头上,祝他健康成长,接着为婴儿将部分胎发剃去,然后是为婴儿洗澡。剃下的胎发放在蕉叶做的容器上,放入河中漂走。在泰人的传统观念中,头是灵魂进出的地方,只有剃过胎发的婴儿才被看作是真正的新生命。剃下的胎发顺水漂走则意味着去除一切与另一个世界相关的联系,正式确立其人的身份。

除剃胎发仪式外,人们还要请僧人、本地婆罗门来为孩子洗浴,并取名字。洗浴用的水并非普通的水,是加入特殊物质的“驱邪水”,这种水在很多礼仪活动中都会被使用,有一定的防病和治病作用。取来水后,要请僧人和婆罗门诵读经文和一些吉祥祝福的话,如预祝孩子健康成长、一生平安等等之类。这样一盆普通的水,也就变成了一盆圣洁、吉样、祛病除邪的水。经过这盆水沐浴的孩子,也就摆脱了各种疾病的困扰,各种邪灵鬼怪也不敢再对孩子有什么伤害。最后,大约在正午的时候,由僧侣和婆罗门共同为孩子取名,并拴线。随后,家中的人们轮流为孩子拴线,同时也要说一些吉祥的话语。

婴儿剃完胎发从竹榻上放入摇篮时,还要举行入摇篮礼。事先要准备冬瓜一个、研药钵一副、带须的老公猫一只和分别盛有稻谷、绿豆、芝麻、椰子和棉花等谷物的小布袋。放这些东西各有象征意义。如放谷物是希望婴儿像稻谷一样茁壮成长;放冬瓜表示婴儿身体像冬瓜一样阴凉,泰国人认为人体阴凉不易生病;研药钵意为祝愿婴儿身体健壮结实如研药钵;猫为温顺动物,老猫不易弃家而去,将老猫放入摇篮,希望婴儿像猫一样好养爱家;放椰子是祝愿婴儿像椰子一样结实,并为人们所喜爱。举行仪式时,将上述东西放入摇篮。如果是男孩还要放入铅笔和本子,女孩则放针线。如果已经起好名字,还要将写有婴儿名字的纸条一起放入摇篮。有时还要准备吉祥饭和敬神祭品。然后进行巡烛,摇晃摇篮三下,接着把猫抱出,将婴儿放入摇篮,再摇晃摇篮三下,摇时要为婴儿祝福,入摇篮礼即宣告结束。

在传统观念中,对新生婴儿的洗礼等仪式,不仅是一种生理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仪式正式接受孩子真正成为了家庭中的成员。如果有婴儿没有接受仪式就夭折,那么尸体是不能埋入坟地的,只能抛入河中。(二)成年礼

傣泰民族多信仰上座部佛教,族内男子多有在佛寺出家的经历。在现代教育制度普及之前,佛寺曾是重要的传授知识和道德传统的教育场所。古代泰国的男子包括国王在内在正式成年之前都必须有出家的经历,这之后才能真正算作成年被社会所承认。而且当时入寺出家就如同今天上大学一样,选择进入哪所佛寺,由哪位僧人教养都是很有讲究的,这些都直接与今后的社会地位以及婚嫁等相关联。因此对泰国人而言,入寺出家是人生极为重要的阶段之一,可以算作是人生的成年礼,所以在出家之前都要举行隆重的受戒仪式。

受戒仪式极为隆重,戒前要为受戒的孩童沐浴。先由家长将孩童从佛寺背回家落发,剃度前还要用“圣水”进行沐浴。传统的沐浴方式是用一片芭蕉叶茎做水槽,家族亲友依序用法螺壳或银碗将“圣水”倒入槽内,让水从剃度孩童的头上往下流,谓之“脱皮”,表示与俗人脱离。黄昏,人们纷纷前来庆贺,大肆地宴酒欢歌。次日早晨人们敲锣打鼓,捧着鲜花、蜡塔,沐浴后的孩童们身着象征圣洁的雪白长袍,骑着马或骑在人脖子上,被人们簇拥而行,游行一番后来到佛寺。入寺门之前,孩童们还必须先绕大殿走上三圈。这三圈象征“三宝”——佛祖、佛谕、佛教僧侣。他们必须双手合十,手掌中夹着三样东西:一根点燃的蜡烛,象征光明转瞬即逝;一支莲苞,象征美丽不能长久;一根线香,象征纯洁生活的芳香。三圈绕完,向围观群众抛撒钱币,表示对俗物的摒弃。人们尤其是小孩子们,争相拣拾这些钱币,因为他们相信这些钱币能带来好运。孩童们进入寺院后,由德高望重的僧人主持沙弥戒仪式,替受戒的孩童换上僧衣,并赐给法号。从此,这些孩童就正式升为小沙弥,在寺内过出家人的生活。(三)婚姻习俗

泰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婚制是一夫一妻制。根据泰国法律的规定,任何年满20周岁的男女都可以自行决定结婚;年满17周岁但不满20周岁的男女结婚要得到父母或者监护人的同意;而如果不满17周岁,结婚则要经过法院的允许。

婚姻在泰国人的观念中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婚礼也是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仪式。泰国的结婚过程体现了泰国独特的文化特色,以及所受到的佛教和婆罗门教文化的影响,其传统的礼仪程序复杂而且严格。

泰国传统的婚姻开始于求婚。当相爱的男女决定组成一个新的家庭时,男方将会请求父母寻找一位长辈作为媒人,以向女方的父母或监护人提亲。媒人要求社会地位较高,受人尊敬,并且最好是认识男女双方的父母。求婚在泰国分为两步:首先媒人要前往女方家里,向女方的父母征求意见,了解他们是不是愿意接受男方。在古代,女方的父母会问及男方的人品,特别是问及是否出家当过和尚,以及要求提供男方的生辰八字,让命相师看看是不是相配,如果不配或者自己不喜欢,就会以命相不合为由拒绝。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只要男女双方真心相爱并且父母认可,基本上都会同意。之后就会开始讨论彩礼和确定正式提亲之日。第二步为正式提亲之日,媒人再次到女方家里,向女方父母确定婚事,并确定彩礼、婚房以及结婚的日子等事宜。彩礼包括礼金和物品两类。礼金是男方为向女方父母表示尊敬而赠予的现金,但现金只是形式上的,不宜太多,因为如果给得太多,会被别人认为是在卖女儿。礼金在结婚之后还会还给新人,以作为新人组成新家庭后新起步的象征。物品多为男方赠给女方个人的东西,多为黄金饰品,如金项链、手镯、戒指等。当这一切商量妥当之后,就要开始确定结婚的良辰吉日了。

在泰国,婚礼日期一般选择公历的2、4、6、9、10、12月中举行,且禁忌在佛教节日举行婚礼。婚礼仪式一般在女方父母家中进行。婚礼举行之前,男方要准备好装彩礼和各种吉祥之物的“槟榔盘”,其由槟榔盘、彩礼盘、香烛盘、礼布盘以及食品盘组成。结婚那天,新郎与家人及朋友组成的迎亲队伍手托“槟榔盘”,结队而行去新娘家。到达新娘家之后,新娘会安排自己的女性亲戚和朋友在门口守候,并由两人各手持金、银链子的一端形成门挡住新郎。门可有多道,古时一般有三道门即胜利门、银门和金门,新郎要正确地说出门的名称并把准备好的红包给挡门人,才能够通过并最后进入举行婚礼仪式的房间见到新娘。

当新郎及其父母和长辈顺利进入新娘家里之后,就会举行迎“槟榔盘”仪式。迎“槟榔盘”仪式由新娘家里一对结婚时间很久的长辈夫妻把“槟榔盘”迎到举行婚礼仪式房间的桌上,让新娘跪拜父母三次,之后媒人带领众人点算彩礼。新娘家要准备一大块红色或者是金色的布,用来包彩礼。新娘父母形式上清点一下彩礼的数量,之后把彩礼拿出来放到准备好的布上,双方的父母和长辈再把准备好的米、豆子、芝麻等洒在彩礼上,以祝福新人生活甜蜜美满。之后新郎给新娘戴戒指,并双手合十互拜。为了向养育自己的父母表示感恩,新人要手托香烛盘和礼布盘跪拜双方父母三次,并献上托盘。父母则向新人赠予红包或礼物并表示祝福。

僧人以及佛事在泰国传统婚礼中是不可或缺的。由于泰国人普遍信奉佛教,因此泰国的传统婚礼中会出现一系列的体现佛教韵味的仪式和习俗。在泰国的传统婚礼中,新人要邀请僧人参加,人数一般为10人,并准备好供台,用于供奉佛像、鲜花、香烛、布施品等。当到达吉祥之时,新人坐于供台之前,点燃香烛并拜佛,僧人同时举行诵经仪式向新人祈福。

诵经完毕之后要进行“洒法螺水”仪式。新人坐在准备好的一张朝向东方或北方的矮榻上,新郎坐在新娘的右侧。洒水时,新郎新娘双手合掌向前伸出,准备接受洒水。洒水仪式的主持者,首先为新郎新娘头上戴上“吉祥纱圈”。“吉祥纱圈”是用纱做的两个纱圈,并由一条圣纱连接两个纱圈和圣水钵,通向参加婚礼的每个僧人的手。“吉祥纱圈”戴好后,主持人在新郎的头额处点三点法粉,并抓住新郎的手为新娘点三点法粉,然后再将法螺水洒在新郎新娘的手上。洒法螺水要从右到左,即从新郎开始,以祝愿新婚夫妇相亲相爱,白头偕老。接着参加婚礼的客人依次上前为新人洒水祝福,最后由亲戚洒水祝福。长者为新人拿去“吉祥纱圈”,洒水仪式结束。

铺床仪式于新婚洒水仪式的当晚进行,表示把新人带入新房。要准备的东西包括研药石一块,表示情深义重;拐杖一根,表示长命百岁;冬瓜一个,表示清凉幸福;绿豆和芝麻各一袋,表示事业发达;水一份,表示和睦团结;一只猫,表示爱家,但可用玩具代替;乌鸡一只,表示勤奋;圣水盘一个,花盘一个(包括茉莉、玫瑰,以及金银币各9枚)。铺床仪式由儿女双全、有身份、德高望重的恩爱夫妻作为铺床人。他们把上述物品放入新房,把枕头和床单等铺好,把圣水盘及花盘放于床边的桌子上。铺床仪式完毕之后,新娘长辈把新娘交给新郎,并祝福一对新人,然后众人离开房间。(四)丧葬习俗

丧葬是与人们相信灵魂不灭的精神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泰国人相信灵魂的存在,认为人的灵魂是不死的,人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而是新一轮生命的开始。在泰国人的眼里,丧葬是人类灵魂形式转换的重要过程,而且由于鬼神信仰、祖先信仰等民间信仰,使得泰国人对亡灵产生了敬畏的态度,以及希望能够得到来自祖先的保佑,所以丧葬礼仪在泰国人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据古籍记载,泰国古代的丧葬形式有火葬、水葬和鸟葬三种,且具体的细节由于不同区域文化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是今天的泰国人死后多实行火葬,而且由于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火葬基本上都在寺院中进行,并且形成了一套极其复杂的具有佛教文化色彩的丧葬礼仪。

泰国人的传统丧葬礼仪实际上开始于老人临终之前所进行的“指路”仪式。泰国人相信,人断气之时是灵魂离开身体的时刻,而灵魂最终能够前往善道还是进入恶途则取决于死者断气前最后一刻的意念。所以在老人断气之前,亲友要让其双手合十握住用芭蕉叶裹着的莲花和香烛置于胸前,并且站在老人旁边,在族长的带领下高喊“佛陀!佛陀!佛陀!”三声,从而为老人“指路”,使老人免去牵挂、净化心灵、一心向佛,最后能够进入天堂。老人断气之后,其遗体必须头朝西方,停放在房梁下,用布或蚊帐来遮盖遗体,同时家中门窗要关闭严实,不能让猫跳过遗体。家人则点燃长明灯,开始准备殓尸。

泰国传统丧葬礼仪中的殓尸过程包括浴尸、梳发、穿衣、缚尸、裹尸等仪式。浴尸仪式是用撒入艾香叶、金合欢叶和酸豆叶煮成的水为死者擦洗身体,以使其能够干净地进入天堂。浴尸需要洗两遍,先用温水洗一遍,然后再用冷水擦洗一遍,之后用捣碎的姜黄和青柠檬涂抹于死者的全身。浴尸完毕之后,接下来就需要为死者举行梳发仪式。梳发者要求为德高望重的人,或是死者的长子。梳发的方式有多种,有的只是用梳子梳三下,有的则要求往前额梳一半,再往后脑梳一半,意味着人的生死两界。梳子梳完后则需折断扔掉或放在死者的棺内。

穿衣仪式是指为死者穿上寿衣。衣服是用白布缝制,一共有两套,分内外两层穿着。内层衣服反穿,即衣服的开口朝后,含义是死亡。外层衣服按照正常活人的方法穿着,含义是再生。在为死者穿好寿衣之后,要捣碎一串槟榔放在死者嘴里,同时还要在死者嘴里放置一些钱物,喻示着钱财为身外之物。泰国有的地区还会用蜂蜜或金箔盖脸或者封住口和眼,以保护死者的遗容。

缚尸仪式是指用棉线搓成的手指粗的绳子缚扎遗体。缚扎时要求用绳子把两只手拇指绑在一起双手合十举于胸前,而后用绳子拴住腰部,最后把两只脚合拢,将两只脚拇指拴在一起。而且缚扎每一个部位时,法师都要口念特定的咒语。缚尸后要用一大块白布进行裹尸,要求从脚部开始向上一直裹到头,裹好后在头部打结,接着要用手指粗的绳子捆尸,从头到脚捆成五段。

殓尸完成之后就要入殓,把遗体装入灵柩以供祭奠。不过在入殓前,会由“法师”进行开棺仪式和祭棺仪式,以辟邪驱恶。在泰国传统的丧葬礼仪中,停柩祭奠的时间差异较大,少则三天,多的则长达一年之久。停柩祭奠期,灵柩前的长明灯必须昼夜不熄灭,以为死者指引走向光明的道路。在此期间要一日三餐供奉饭食,并会有僧人为死者举行功德法事,诵经超度。

泰国丧葬礼仪中出殡的讲究和禁忌较多。如出殡前,要准备3口土锅,代表人出生、成长和死亡的3个阶段,锅中装满清水及3根木棍,待棺材抬出房后,用木棍把土锅敲碎,然后把木棍折断。在抬棺出门时,不得穿越屋门和房梁,而要从窗户或从挖开的墙洞踏三层梯过墙抬出棺材,这是为了防止鬼找到回到房屋的路或从屋门返回,对活人不利。抬棺出殡时,要求棺头朝前,棺尾朝后,和尚手持灵线在前指路。出殡途中,不得将棺材放下休息,也不能换肩。抬棺不能走直线,须走蛇行线,这样可使鬼找不到回家的路。到达佛寺和墓地的时候,抬棺的杠子要被砍断,以免再用。

最后的火葬在寺院中举行,泰国各地佛寺中大多设有火葬塔。棺材运至火葬塔后,须抬棺从左到右先绕火葬台三圈,送葬者也要跟着转三圈。火化遗体之前,要用椰子水为死者洗脸。遗体烧着时,将死者的衣物等在火焰上来回抛三次后扔进火里烧掉。火葬完后,要等法师从火葬堆里撤出三块木柴之后,送葬的人方可回家。捡骨时,要按头、脊椎、肋骨、颌、上下肢等顺序象征性地各捡一根骨头,这些骨头代表了整个身躯,拾完后将骨头排列成人形,而后和尚来改变人形,第一次把头朝向西方,象征着死亡,在和尚取走百衲衣之后把头朝向东方,象征着重生。最后将骨灰盛入陶罐后抱回家祭祀。火葬后的第七天,为了保佑居住在房屋里的人的幸福,要在屋里举行一次特殊的早祭祀。请和尚来念经,在整个屋里洒上“圣水”,至此丧葬仪式结束。

第三节 传统节会

泰国是一个拥有丰富的节会民俗传统的国家。上至全国性的节日庆典,下至各个地方的传统节日,以及节日庆典中的各种仪式和风俗,都体现了泰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泰国的传统节日多使用泰国阴历纪年或佛历纪年,重要的节日包括宋干节、水灯节、春耕节,以及佛教的万佛节、佛诞节、入夏节与出夏节等。

一、宋干节

宋干节是泰国的新年,相当于中国的春节,于每年公历4月13~15日举行。由于泼水是宋干节的一项基本的庆祝活动,所以也可称为“泼水节”。“宋干”一词出自梵语,意思是“转移,变换”,其来自婆罗门教的历法,指太阳运行的轨道从双鱼宫进入白羊宫,此时昼夜等长,在泰国文化里标志着新一年的开始。

宋干节据说是随着婆罗门教的流传由缅甸传入泰国的。对于宋干节的产生,说法却莫衷一是。有说宋干节源自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教徒们每年都要在规定的日子到河边沐浴,洗去身上的污秽、邪念与罪恶。另有说宋干节来源于婆罗门教的风俗习惯,人们认为将梵天王脑袋流下的血抹在身上就会有好运,所以每到宋干节到来时,便以染红的水代替梵天王的血,泼洒在人们身上,以表示好运上身。

在泰国曼谷卧佛寺石碑上也有关于宋干节的神话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富翁为求子,终日在河边大树下供祭日神和月神。一次时值宋干日,树神被其虔诚之心感动,向天帝禀奏,天帝怜悯,命正义金童下凡投胎至富翁家。富翁得子,取名“固玛”,意即“童子”。固玛天资聪慧,7岁能诵经,懂鸟语,还能预言世人祸福,从而触怒了仙师伽宾婆罗门和摩诃婆罗门。仙师伽宾婆罗门提出三个问题,与固玛打赌,输者割下头颅。固玛如期回答了问题,仙师认输并割下了自己的头颅。但是仙师是一个凶神,头颅放在哪里,哪里就会发生灾祸,所以仙师的头颅便由其7个女儿轮流捧住,并供奉在坎健陀都里山洞内四方形塔的塔顶中。每年七仙女轮流前来将其父头颅请出周游须弥山,后来拍威萨素甘神为此修建了一座水晶宫。众神每年到宫里聚会一次,分饮用蛟状蔓藤泡浸过七次的水以作纪念,并命名聚会的日子为“宋干节”。

宋干节一共持续三天,节日的主要活动包括斋僧行善、浴佛、敬拜长辈、泼水祝福、花车游行、放生及歌舞游戏等。节日的第一天被称作“玛哈宋干日”,标志着一年的结束。第二天被称作“宛闹”。最后一天也就是4月15日被称作“宛他棱索”,标志着新年的开始,这天是宋干节新年庆祝最重要的一天,各种庆祝活动达到高潮。

泼水是宋干节的主要庆祝活动。泰国人相信水是世界上最为纯洁干净的物质,泼水是一个清洁和净化的过程,能够把身上的晦气和霉运带走,洗掉所有的灾祸、不幸和邪恶,带给人们好运和洁净,从而开始新的一年。于是在宋干节时,人们拿着各种泼水工具,如盆、桶、瓢、水枪、水管、塑料袋等,互相淋洒、泼水,往脸上涂抹白粉,并互相恭喜及祝福,体会节日的欢快与愉悦。

滴水礼是宋干节用水表示祝福的另一种形式,体现着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爱与牵挂,以及家庭的和睦与团圆。在宋干节期间,几乎每个家庭都要举行为长辈滴水的仪式。届时,年轻晚辈排成一队用混合香水和鲜花花瓣的清水滴入长辈合十的两手掌中,以吉祥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爱和尊敬并祈求得到长辈的赐福。长辈们用滴过水的手抚摸晚辈的头,祝愿他们快乐幸福。此外,人们还会带着香水来到佛寺,为佛像和僧人洒水。僧人在接受俗众洒水时会给予他们神圣的祝福。

各种与佛教相关的活动也是泰国宋干节的传统庆祝活动。清晨天刚破晓,人们就会穿着一新,并准备好食物、日用品和荷花等物品,在家门口等候托钵化缘的僧人,或者全家都到佛寺去斋僧行善。而僧人则会用树枝把浸着花瓣的圣水,洒到善男信女的头上以消灾赐福。佛寺还会提前准备一尊佛像,供人们在宋干节时洒水洗尘,举行浴佛活动,并让人们在佛寺中“放生”鸟、鱼或龟等动物,以行善积德、祈求吉祥。另外,宋干节期间还会在佛寺内举行“堆沙塔”活动,人们带着器皿去河中搬来沙子放在佛寺中堆成一个个沙塔,并装饰着彩旗和鲜花。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泰国人认为当一个人离开佛寺时,鞋底不免会带走佛寺地面上的一些沙土,这被认为是一种罪过,而堆沙佛塔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弥补被带走的沙土的有效方法,也是一种积德行为,人们可以由此获得佛祖的庇佑。

所以,作为泰国新年,宋干节体现的不仅仅是节庆假日的欢愉气氛,更多的是体现人们对所获得的善待、慷慨、快乐和幸福的感恩,对祖辈的尊重以及对家人的关爱,还有对佛教以及佛教精神的颂扬。

二、水灯节

水灯节被认为是泰国传统民间节日中最为美丽浪漫的节日,且富有丰富的神话意义。水灯节于泰国阴历每年的十二月十五日(相当于公历11月1日~11月5日)晚举行,这一天是月亮盈满之日,月光皎洁,烛光点点,波光粼粼,人们把各式精致美丽的水灯漂放在水面上,寄托祝福,表达情感。

关于水灯节起源的说法有很多种。有的认为水灯节源自婆罗门教,是由古代婆罗门教升灯笼仪式演变而来,或是敬奉婆罗门教主神毗湿奴卧于千头蛇身上遨游大海。有的则认为水灯节源自佛教,是印度祭祀佛陀脚印的一种活动,或是为了迎接佛祖从天界来到人间时的一种欢迎仪式。泰国的文学作品《喃诺帕玛》中的记载认为水灯节源自素可泰时期,当时一位名为诺帕玛的王妃,用香蕉叶折叠成了一盏莲花形的灯船,并插上鲜花,点着香烛,漂放在水里,以表示对佛祖和河神的感谢之情。但是还有人认为水灯节是泰国人民自古就有的一种活动,是泰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为了报答河神赐水的恩泽及请求水患不再发生的举动,或者是一种敬奉祖先亡灵的方式。

水灯节最主要的庆祝活动就是漂水灯。水灯的材料多以芭蕉树干和芭蕉叶为主。芭蕉树干横切成圆块状做成底部,其里面疏松的结构充满空气,可以用来漂浮。灯身的部分用芭蕉叶做成,或翻或卷或切或割,形状可为圆形、塔形、莲花形、船形等。另外还可以用椰壳、彩纸、塑料泡沫等做成水灯。做好后可以在水灯上插上鲜花,点燃香烛,放上雕琢精致图案的水果或者撒上钱币、米饭等,以供奉河神。

夜幕降临,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带着制作精美的水灯来到河边,点燃水灯上的香烛后,手托水灯,闭上眼睛,口中喃喃有词许下心愿,祝愿家人平安、幸福。特别是有很多青年男女,相携并肩而跪,双手合十,默默祈祷,希望早结良缘、爱情永远。除此以外,水灯节还有燃放孔明灯、花车游行、选美比赛、歌舞表演等活动。

三、春耕节

春耕节是体现泰国农耕文化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一个祈祷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的节日。一般在每年雨季开始的公历5月份由王室通过占卜师选定吉日举行。全国视这一天为盛大的节日,国王、王室人员和政府领导人都会出席在曼谷皇家田广场举行的春耕节大典仪式,并宣布这一天是国家假日,以示隆重。

泰国春耕节始于素可泰王朝,据传最早由婆罗门教的春耕礼发展而来。之后历代国王都会把春耕礼作为宫廷的重要礼仪于每年隆重举行,提醒臣民春耕开始,及早播种,并一直延续至今发展成泰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最初春耕礼只有婆罗门教仪式,曼谷王朝拉玛四世时期,增设了佛事仪式,节日也分两天进行。一天在玉佛寺举行佛教的“吉谷仪式”,一天在皇家田广场举行婆罗门教的“春耕礼”,合称“吉谷春耕王事仪式”。“吉谷仪式”以佛教仪式为主。届时国王及王室重要成员来到玉佛寺佛殿,上香明烛,向佛像和供桌前提前准备好的农作物种子膜拜。担任春耕大臣的农业部部长向佛像敬献花环,婆罗门祭司宣读诏书,诵念感恩祝词。诵毕,由11位高僧诵吉祥经,然后国王向春耕大臣和春耕女施滴水礼,并向春耕大臣赠圣水、御戒指及御剑,作春耕礼之用。

春耕礼当天,婆罗门祭司率领春耕大臣和春耕女等从玉佛寺出发前往皇家田广场,春耕女中各有两名肩挑装满种子的金担和银担。国王及王室成员来到广场后,首先点香明烛,祭拜神明,然后春耕大臣膜拜诸神明,占卜当年雨量。占卜雨量完毕后,由婆罗门祭司率领圣牛、春耕大臣、春耕女及乐队、仪仗队开始耕种。春耕大臣手执犁和赶牛的刺棍,驱圣牛松土、犁地各三圈,春耕女随后撒播稻种,婆罗门法师跟着向地里洒圣水。耕种完毕后,将圣牛牵到王室婆罗门法师的占卜台,选吃稻谷、玉米、绿豆、芝麻、青草、水和酒,以预言当年何种粮食丰收。春耕节仪式完后,国王向前一年各府稻谷产量最高的农民及最佳农业合作社颁发奖品,春耕礼仪式也就此结束。

四、万佛节

万佛节在泰语里叫“玛迦布差”,意思是“三月供养”,一般于泰国阴历的三月十五日举行,如果遇到闰年则延期至四月十五日。

万佛节是一个重要的佛教纪念日。相传佛陀于泰历三月十五月圆之日在摩揭陀国王舍城竹林园大殿,向不约而同前来朝觐集会的1 250名罗汉首次宣传教义,颁赐了一部叫做《巴底漠》的经书,内列戒律共227条,并提前三个月告诉弟子,六月十五日将是佛陀涅槃之日。这次集会被称为是“四项具备的集会”,笃信上座部佛教的泰国佛教徒视该次集会为佛教创建之日,进而隆重纪念。泰国的佛教徒最早纪念万佛节的记载出现在阿瑜陀耶王朝时期,至曼谷王朝五世王时,官方开始举行庆祝仪式,并于1913年将这一天定为节假日并成为泰国人民传统的佛教节。

万佛节这天清晨,泰国男女老少带着鲜花、香烛和布施物品前往附近寺院,进行施斋、焚香、拜佛活动,下午聆听诵经讲道。有些善男信女还持受五戒或八戒以表示对佛教的虔诚。傍晚僧侣约定时刻鸣钟集合,举行礼佛仪式。同时政府也会举行隆重的庆祝万佛节仪式,国王会亲自参加。

五、佛诞节

佛诞节又称浴佛节,泰语称“维沙迦布差”,意思是“六月十五日供养”,是佛陀诞生、悟道和涅槃的纪念日,时间在阴历的六月十五日。

佛诞节是泰国最为隆重的佛教节日,庆祝活动通常持续三天。清晨人们都到各个佛寺中敬佛、斋僧、行浴佛礼,给佛像洒清水“洗尘”。佛寺在这一天要举行斋戒、放生、诵经法会,晚上人们带着香烛鲜花去佛寺膜拜“三宝”,并举行巡烛仪式,表示对佛的虔诚。

六、守夏节与解夏节

守夏节又称入夏节、雨安居等,泰语叫“考攀沙”。时间从泰国阴历八月十六日开始至十一月十五日的解夏节结束,为期三个月。

守夏节相传源自于古印度僧尼雨期禁足安居的习俗,认为在八月十六日至十一月十五日三个月内外出易伤稻谷和草木小虫,应在寺内坐禅修学,接受供养。守夏节那天,全国各地的僧侣要清扫寺院和僧舍,全寺僧人举行守夏安居仪式,礼佛诵经,并起誓在寺内安心修持三个月。同时泰国全国放假一天,人们都到佛寺去施斋行善、听经受戒,并准备了蜡烛、糖、牙刷、牙膏、肥皂、浴巾等日用品,供僧人在守夏节诵经时使用。之后各寺的僧侣则在这三个月里不出寺门,潜心修学佛法。青年男子大多也会选择在守夏节前举行剃度礼,落发为僧。一些居士也会在守夏的三个月里在家里持戒诵经,接受佛教的教诲,表示对佛教的虔诚。

阴历十一月十五日为解夏日,表示三个月的安居期结束,僧人可以恢复正常外出。佛寺会举行宣讲本生经和供衣等仪式活动,人们会通过向僧侣敬献三衣和其他生活用品等布施活动来表达对严守僧规戒律的僧人的尊敬。

第四章 宗教信仰

泰国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泰国宪法规定人民拥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宗教在泰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同时也是维系社会成员和各组成部分关系的桥梁与纽带,在泰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据泰国内政部统计办公室统计的数据(2010年),在泰国6 590多万的人口中,信奉佛教的有6 150多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93.4%,信奉伊斯兰教的有340多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2%,信奉基督教、婆罗门教—印度教、锡克教等其他宗教的有90多万人,约占人口总数的1.4%。

第一节 佛教

泰国素有“黄袍佛国”之称,这是因为佛教在泰国信众最多、流传最广、地位最高、影响最深。相较其他的宗教,佛教在泰国的社会生活中占有主导性的地位,佛教文化也是泰国文化的核心和主要影响因素。目前泰国6 590多万人口中有93.4%的人信奉佛教,其中僧侣就有30多万人,佛教寺庙有3万多座。

一、佛教在泰国的传播与发展

佛教在泰国的传播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虽然泰国的信史仅有700多年,即从13世纪中叶素可泰王朝建立至今,但是在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前,也就是泰族人立国之前,佛教就已经在今天泰国的这片土地上进行传播。而且除了上座部佛教(亦称小乘佛教或南传佛教)以外,印度的婆罗门教(后发展成为印度教)、大乘佛教等佛教派别都在泰国得到过传播与发展。(一)素可泰王朝之前佛教在泰国境内的多样化传播

对于佛教何时传入泰国,目前并无十分确切的说法。据斯里兰卡《大史》记载,早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就曾派遣须那与郁多罗二位长老前往金地弘扬佛法。对于金地确切在哪个地方,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国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者颇有争论。不过泰国著名历史学家丹隆亲王考证认为,当时金地的领域包含了当今泰国版图的大部分,特别是金地的中心或者都城,实际上就是今天泰国的佛统,而印度两位长老就是经由缅甸沿泰国的北碧入泰,到达泰国中部的佛统地区,这也是佛教传入泰国境内的最早的说法。3世纪以后,扶南国对外扩张至中南半岛中南部,也就包括今天泰国的中部和南部区域。扶南信奉婆罗门教,大乘佛教也很盛行,这就使得婆罗门教、大乘佛教在泰国地区流行。而从泰国东北部呵叻府、西部碧武里府、南部的那拉惕瓦府出土的佛像来看,其年代最早也可追溯到公元4~6世纪。因此,可以确定最迟在公元4~6世纪时,泰国已有佛教流传,也就是说,佛教在泰国的传播至少已经有1 500多年的历史。

公元6世纪时,湄公河流域的孟族人势力扩张至湄南河流域,并且建立了堕罗钵底国,而其都城就是佛统。从佛统地区出土的佛像、佛塔等文物和历史遗迹可以看出,堕罗钵底国不仅沿袭了金地国的上座部佛教信仰,而且还不断地接受来自印度文化和宗教的影响。在堕罗钵底国时期,上座部佛教从泰国南部地区传到北部地区。此后随着堕罗钵底国的衰亡,柬埔寨吴哥王朝日渐强大,其势力也进入到了泰国的东北部,并使得婆罗门教和大乘佛教也随之影响泰国北部直至中部。

公元8世纪时,处于苏门答腊岛上的印尼室利佛逝王朝势力进入了泰国南部的北大年至素叻地区,室利佛逝信奉大乘佛教,并由此影响至泰国南部。而公元10世纪至13世纪,柬埔寨自苏利耶跋摩一世以后,势力伸入了泰境各地,成立了多个统治城郡,其中尤以罗斛最为重要,在泰国历史上被称为“罗斛王朝”或“柬埔寨统治时期的罗斛国”。罗斛王朝的大乘佛教,是从柬埔寨扶南时期传承下来的,当堕罗钵底国兴起时,信奉上座佛教,但到室利佛逝时,印度大乘佛教又传到柬埔寨中部和南部,很快发展起来。公元11世纪,缅甸建立了强盛的蒲甘王朝,并邀请孟族的上座部高僧至蒲甘,推行佛教改革,推崇上座部佛教,从而使缅甸成为发扬上座部佛教的重地。随着蒲甘王朝的势力发展到泰国北部的兰那国,以至逐渐到达孟族人的中心地堕罗钵底之后,泰国的佛教发展也深受蒲甘文化的影响。此时泰国北部的佛教建筑等都富有缅甸佛教的特征,因此泰国历史学家认为,此时泰国的佛教是“蒲甘式的佛教”。不过自素可泰南部以下的泰人,由于仍然受吴哥王朝的控制,大多仍然信仰大乘佛教。

可以看出,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前,佛教在泰国的传播还是较为多样化的,既有上座部佛教,也有大乘佛教,同时还包含婆罗门教。佛教的各个教派在泰国境内争相传播与发展,这主要是由于当时泰族人并没有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立统一的国家,历史上多次受到其他非泰族人文明的统治,所受到的佛教的影响也就显得多样化。而佛教在泰国真正得到统一,或者说上座部佛教在泰国真正确立下来还是在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后。(二)素可泰王朝之后上座部佛教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素可泰王朝的初期,虽然国家在形式上得到了统一,但是各地仍然保留着各自的宗教信仰传统。例如吉蔑人统治的地区,多数人信仰大乘佛教,在泰北的昌莱、清迈、南邦等地,因先受缅甸蒲甘佛教的影响,信仰蒲甘传入的上座部佛教,而泰南六坤,则信仰从斯里兰卡传入的上座部佛教。

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是对泰国佛教影响最为深远的佛教派别,也是我们所了解的今天泰国佛教的直接来源。事实上据史料记载,在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前的11世纪初期,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就已经进入泰境。至公元12世纪中期,斯里兰卡佛教发展兴盛,使得缅甸、泰国的僧侣纷纷前往斯里兰卡重新受戒,学法取经。学成之后他们携带经文戒本,并邀请斯里兰卡高僧一同归国,传授戒律。

但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在泰国真正发扬光大,却是在素可泰王朝建立之后,而这要归功于素可泰王朝一位伟大的君王——兰甘亨国王。兰甘亨国王是泰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君王之一,作为素可泰王朝的第三位君王,他扩疆拓土,维护国家稳定与统一。他不仅重视政治、军事的发展,而且还积极振兴文化教育,努力提倡佛教。特别是他为了摆脱柬埔寨的统治和影响,实现泰民族的社会和文化独立,积极扶持和发展上座部佛教。为此,他积极与印度和斯里兰卡通好,输入印度文化和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他曾派人专程到斯里兰卡请来上座部的高僧和斯里兰卡僧团至素可泰弘扬佛教,并派官员出使斯里兰卡,引进巴利文《三藏经》。他还大兴土木,修建寺院佛塔,供养僧侣。兰甘亨国王在位期间,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在泰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兰甘亨石碑叙述当时素可泰人民信仰佛教的情形说:“……素可泰人,常布施,常持戒,常供养;素可泰王坤兰甘亨,及一切大臣、人民,不论男女,都信仰佛教。安居期间每人持戒;出安居后一月中,举行功德衣供养。”

素可泰王朝另一位对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在泰国的传播具有极大贡献的君王是立泰王。立泰王是素可泰王朝第五代君王,也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他精通巴利文和三藏经,热心发扬佛教,在各地兴建佛寺和佛塔,铸造佛像。立泰王在位期间,曾邀请斯里兰卡高僧至素可泰弘扬佛教,整理并改革佛教。他撰写的泰国第一部佛教文学作品《三界经》,详细阐述了佛教关于世界、天堂、地狱三界的观点。尤为突出的是,立泰王曾受戒出家为僧,这是泰国历史上第一位在位的君王出家为僧。此举影响了后来的每代国王和泰国男子,现在他们在一生中至少一次短期出家,以接受佛教的洗礼。

素可泰时期,由于信仰佛教而出家的人日渐增多,因此第一次建立了僧团管理制度。素可泰时期对僧团的管理分为左右僧团两部分,左僧团是从斯里兰卡传过来的上座部佛教,右僧团是原有的教派。之后从立泰王开始又设有“僧爵”来掌管僧团的事务,“僧爵”最高位者即僧王,由国王任命。兰甘亨石碑曾有记载:素可泰“有僧王,有僧伽尊长,有大长老及上座”。丹隆亲王认为,其中所提及的僧王可能是最高的僧职,僧伽尊长是低于僧王以下的职位;至于碑文中的大长老及上座……不是国王加封的僧爵。

随着素可泰王朝的日益强大和疆土的不断扩张,以及伴随着室利佛逝和吉蔑人的衰弱并从泰国境内退出,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在素可泰王朝逐渐确立了国教的地位,使得大乘佛教在泰国境内很快衰亡下去。公元12—13世纪,缅甸、泰国、柬埔寨、孟族、老挝等,已完全信仰斯里兰卡系的上座部佛教,而大乘佛教渐趋隐没和灭亡。

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国家繁荣、上座部佛教兴盛,致使僧伽数量大增。1361年,乌通王进行佛教改革,派遣使节到斯里兰卡迎来斯里兰卡僧人,整顿僧伽组织。此后的历任君王都以扶持佛教为己任,大量兴建佛寺,修筑佛像,以及扩建原有的佛殿与佛塔。戴莱洛迦纳王编写了泰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佛本生经》故事,促进了佛教在泰国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16世纪之后,由于葡萄牙等殖民主义的入侵,斯里兰卡佛教衰微,僧团戒法断传,使佛教趋于灭绝。所以1750年斯里兰卡遣使至泰国阿瑜陀耶,礼请泰国僧团前往斯里兰卡传授戒法。泰王派了以著名法师悟巴利为首的24名高僧到斯里兰卡,为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传授比丘戒,复兴了斯里兰卡的僧伽系统。此派后来发展迅速,并被称为“暹罗宗”,发展至今已成为斯里兰卡僧人最多的一个宗派。

吞武里王朝是泰国存在时间最短的一个王朝,只有15年的时间,但是佛教的发展却没有停滞。郑信王在位时曾大力扶持佛教,他命令修复黎明寺,并加以扩充,作为宫内的皇家佛寺,不住僧众。并下谕让在阿瑜陀耶陷落时奔赴各处避难流落的僧人,回归到原来的佛寺,并给予各种协助。他聘请有德学的高僧来吞武里王都安住,册封僧爵及职务,推行弘法工作,淘汰不良的出家僧众,鼓励优秀的僧人。他协助搜集于战争中散失的三藏及各种典籍,如有缺失不全的,就向柬埔寨等国抄写补全。

综上所述,素可泰王朝时期来自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在泰国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并在阿瑜陀耶王朝与吞武里王朝时期不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成为了民众普遍信仰的宗教,并促进了泰国社会文化的统一。(三)曼谷王朝泰国佛教的繁荣

曼谷王朝是上座部佛教在泰国的大发展时期,历代国王都尊崇佛教,使佛教在泰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拉玛一世继位后,大力发展佛教,利用佛教来维护国家的统治与社会的稳定。他下令修建和修复佛寺,以及收集古代的佛像收藏在新建或修复过的佛寺里供奉,或赐给一些佛寺供奉;他邀请并组织长老、比丘和居士整理《三藏经》,编印其他藏经及注释,分送各地佛寺,供比丘们研读;亲自主持修订了泰国的法典,使国家的法典符合三藏精神,把国家的政法和佛教教义及戒律结合成为有机的整体;促进保护及改革僧团,设立宗教事务部,把佛教僧团的活动置于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

拉玛二世在位期间,规定了佛教用语为巴利文,以及巴利文的九级考试制度。

拉玛三世下令各地修建多所佛寺和佛塔,搜集丰富的史诗壁画和古代佛教艺术,将其重新刻画嵌在佛殿、亭台的廊壁上。谕令高僧和学者,把《三藏经》及特别论典翻译为泰文,使佛法能发扬普及。他曾多次派僧侣前往斯里兰卡及供养斯里兰卡来泰国的僧侣。

拉玛四世为了改革佛教,提倡严格戒律,于1829年创立“法宗派”,并制订多种管理佛教僧团规约,劝令僧人严格遵守戒律,加强僧伽教育。至此,泰国的僧团分为大宗派和法宗派两大派别。

大宗派主要流行于广大民间的信徒中,其延续于泰国早期的上座部佛教,为泰国佛教历史最久的宗派。大宗派僧人众多,有深厚的群众基础,目前泰国全国90%的佛寺都属于大宗派,在普通百姓中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力,是泰国上座部佛教在民间传播发展的中坚力量。

法宗派提倡严格的佛律,崇奉巴利文《三藏经》和坚持斯里兰卡上座部佛教的传统,在戒律上较大宗派严而多,在管理上也较细,故自称“符合佛法的部派”。主要流行于以王室人员为首的贵族阶层信徒中,僧侣也以王室贵族为主。法宗派所属的寺院较少,但是多为国寺,而且法宗派掌握了上层僧伽的领导权,其成员又多是王室贵族,因此在国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

拉玛五世领导编修《三藏经》,并刊印1 000部赐赠多个国家。他创办大舍利寺学院和玛哈蒙固佛学院,出版《法眼》佛学月刊。1902年颁布第一部《僧伽法令》,成立了“大僧长会”,以法律的形式将僧伽管理纳入法制的轨道。

拉玛八世时,于1941年颁布《僧伽法令》,对原有的《僧伽法令》做了修改和补充,按照管理国家的模式来管理僧人。《僧伽法令》规定僧伽组织仿效议会政府三权分立,僧王下设有僧伽议会、僧伽内阁、僧伽法庭。僧王由总理提名、国王批准,但僧伽组织的其他重要职务要由教育部长批准,并且宗教事务仍在国家教育部宗教局的直接领导下进行。通过僧伽改革,国家控制了僧伽的活动,使之不能摆脱国王和政府的领导与管理。所有这些为战后的泰国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拉玛九世普密蓬·阿杜德是目前在位时间最长的国王。他对佛教一直非常虔诚,除了大力扶持修建佛寺以外,而且还拥有属于皇家的佛寺数十所,供养了一大批佛教僧侣。每逢佛教节庆,国王全家必到佛寺礼佛、斋僧布施,祈求国运昌隆。1956年,拉玛九世还在母旺尼域寺出家为僧15天。

1946年,拉玛九世将大舍利寺学院改为朱拉隆功佛教大学,1947年将玛哈蒙固佛学院改为玛哈蒙固佛教大学,完善了佛学教育制度与课程体系。

1957年,泰国隆重庆祝佛陀涅槃2 500周年,在全国掀起了崇佛高潮,泰国政府还在佛统府创建了一座佛教城。1958年,世界佛教徒联谊会第五届大会在泰国曼谷召开,共有18个国家的188名代表参加。从1950年到1958年,泰国政府用于宗教活动的资金增长了5.8倍,其中99%以上是用在佛教事业,佛教寺庙也由1950年的19 074座增至到21 385座,上升了12.1%。受教育男性成人佛教徒由374万人增至464万人,增长了24.1%。

20世纪60年代,泰国沙立政府重新对僧伽进行了改革。1962年,政府颁布了新《僧伽法令》。新法令实行的动机和目的是:“旨在整顿僧伽,以便尽可能使其回归到佛陀在世的形态,并以一切方式尽可能支持这个古已有之的佛教,因为佛教文化已经深深地渗入国家稳定和民族性格之中了。”新僧伽法取消了僧伽内阁,成立大长老会议,权力集中于僧王与大长老会议。国家宗教局长担任了大长老会议秘书长,全面监督僧伽最高层的事务活动。各地僧伽组织设地区、府、县和区,但另任命地区监察、府督察等,负责监督僧侣活动。政府教育部有权辅助僧王的任命及对僧伽进行财政补贴。这个法令进一步密切了国家和僧侣界的政治联系,政府可以轻松地指导僧伽的政策和行动,僧伽议会、内阁、法庭的“三权分立”体系实际上受到削弱。

1964年和1965年,泰国僧伽相继推出了“传法使计划”和“弘法使计划”,以配合政府的农村发展计划,防止共产主义的活动,抵制非佛教徒的少数民族和穆斯林的反抗,维护国家的稳定。两项活动的基本内容有:选派忠诚于国家和佛教,自愿献身于传教事业的僧人,组成若干个小组到全国各地开展宣教工作,向村民们讲解佛教教理,劝人皈依,乐于布施,热爱正法,强调传统宗教的重要性。经过几年的传法或弘法活动,泰国的佛教有了新的发展,受教人数和佛教徒人数都有了较快的增长。

当前泰国两派佛教的地方组织划分为4大区域,大上座为区域首长,区域下设18个教区,每个教区域管辖3至4个府。僧王是佛教最高的领导者,其僧爵由国王御封,僧王为僧伽界最高领导人,终身职位。下设两个机构:一是高僧委员会。它是僧王的咨询机构,由僧王为首的14位高僧组成;二是僧侣内阁。它是僧王的事务机构,内阁总理由僧王担任。佛寺为佛教基层组织,由住持管理。教育部宗教厅是国家和宗教之间联系和协调的中央机构,宗教厅长兼任高僧委员会秘书长。此外,全国还有100多个佛教协会和团体,泰国佛教总会是其领导机构。

随着泰国的上座部佛教发展至今,作为泰国主要的宗教信仰,佛教在泰国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泰国宪法规定,国王必须是佛教徒,有义务扶持佛教的发展。泰国国旗以白、红、蓝三色组成,其中白色代表佛教,体现了宗教、国王和国家三位一体,不可分离。泰国宪法的前言用上座部佛教经典语言巴利文写成,国家纪年是用佛祖释迦牟尼涅槃日,即佛教纪年来计算。泰国人民一直奉行男人终生须至少到佛寺出家一次的传统习俗,国王也不能例外。僧人在国内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一般人见国王要跪着说话,恭静肃立,僧人则可与国王并坐。所以佛教在泰国享有事实上的国教地位。

而且,回顾佛教在泰国历史上的传播与发展可以看出,统治者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从素可泰王朝到当今曼谷王朝的四个王朝里,历代君王都以扶持佛教的发展为己任,以巩固自身统治和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需要。他们一方面修建佛寺、供养僧侣、编译佛经、推广佛学教育,加强佛教在国内的弘扬;另一方面宣扬自己为佛或神灵在世间的代表,建立并整顿僧伽组织,加强对佛教的控制,以更利于国家统治的需要。正是这种关系,使得上座部佛教自素可泰时期以来一直在泰国处于优势地位,并与泰国的政治结合越来越密切,佛教的世俗化倾向也越来越强。而佛教也逐渐成为泰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了泰国颇有特色的佛教文化。

二、佛教与泰国社会和文化

佛教对泰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无论是国家的统治思想还是社会的道德规范,无论是重大的国事礼仪还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体现了佛学的哲理。佛教思想渗入了泰国的社会文化当中,并深深影响着泰国社会的发展,在当代泰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佛教与泰国的社会道德

宗教作为一种精神信仰来说,对其信众和社会精神层面的影响是最为明显和深入的。这主要体现在宗教能够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为整个社会提供终极的思想价值观。宗教能够通过对社会成员思想和整个社会观念的塑造,从而形成一种以宗教价值准则为基础的被社会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道德规范,并成为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

在泰国,上座部佛教自素可泰时期在泰国发展以来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泰国人民信奉佛教,接受佛教的教化,思想观念上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受到佛教的影响。宗教观念成为泰国社会观念的主导因素,佛教思想也是维系泰国社会关系和维护泰国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虽然泰国人民信奉佛教有着不同的形式,例如有的人是虔诚的佛教徒,严格按照佛教的戒律行事,有的只是认同并接受了佛教的理念,甚至有的只是间接地受到泰国作为一个佛教社会的影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个佛教社会,泰国整个社会观念已经被佛教所塑造,并渗透到泰国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当中。其中对泰国人影响最深的是“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观,这种观念已成为泰国人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果报应”或者称之为“业报”,其核心就是“业”,这是佛教用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理论,是佛教的中心概念。“生死轮回”的结果完全取决于“因果报应”当中的“业因”,个人今世受的苦是由于前世造的孽,后世能否得到解脱,在“生死轮回”中得到“善报”,取决于他今世的“业”是“善业”还是“恶业”。所以,泰国人同样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说。

在泰国的社会观念中,善业的体现就是德行。德行是泰国社会一个重要的基本思想,也是泰国社会道德规范中的核心思想。德行是泰国社会中人们应遵循的伦理道德标准和所追求的目标或者归宿,是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最高理想、最高追求和最高价值。在泰国,无论是个人、家庭甚至整个国家的观念与行为,德行观念都在影响人们的道德养成与行为方式,并使德行成为衡量道德规范善与恶的标准。泰国人相信,为了摆脱生死轮回之苦,求得“善报”,达到灵魂升华涅槃的最高境界,拥有德行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以德行的观念为目标,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得到了统一,并以此规范了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和应尽的义务,协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够促进社会团结,保持社会稳定。

上座部佛教宣扬“业”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行善和广积功德。虽然说一个人的命运取决于他前世的业,但是人们又可以通过他今世的修行掌握他们自身的命运。因为一个人今生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他的“业”,只要你肯向善、肯求知于佛陀,那么你就会得救。所以德行既然作为泰国社会道德追求的首要目标,那么人们为了摆脱现世之苦,求得来世之福,行善就成为了积累德行的一个主要行为,并成为人们行为的一个基本准则。人们相信今生的行善积德,能为来世打下基础。行善能够“积善成德”,而德行的积累能够让自己得到“善业”,“善业”的结果就是得到“善报”,从而“行善—德行—善报”成为泰国人社会行为模式的一种合理的解释。

如果说德行体现的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话,行善却更多体现在行为方式上。在泰国,行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行善体现于人们的自我修行,以使自己解脱。因为上座部佛教强调的是个人的解脱,主张每个人独善其身,完善自我。它要求泰国每一个人都要按照佛教规定的伦理规范行事,遵守社会道德规范,遵守社会尊卑秩序,而且在对自我的修养上做到对世事要忍让,强调自我克制,体现在泰国人的精神性格上就是“宽容”与“忍让”。而且在泰国,每名男性都要到寺院去出家为僧一段时间,这也是泰国人行善积德、加强自我修身的一种方式。另一方面,还要求对他人与社会行善。这其实是自我修身的一种扩展,因为这实际上是一种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行为。在泰国行善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例如经常性地参加佛事活动、为僧侣化缘,去佛寺上香、布施等等。所以在泰国社会生活中一切施舍,一切为他人、为社会做的好事善事都是行善积德,从而使得整个泰国社会乐善好施蔚然成风。(二)佛教对泰国政治文化的影响

上座部佛教的教义是“出世”,但其宗教实践却是相当的“入世”。上座部佛教在泰国发展的历程,实际上就是与政治相互依赖、不断结合、不断世俗化的过程,可以说佛教在泰国社会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政治功能。在泰国历史上,从素可泰王朝到阿瑜陀耶王朝、吞武里王朝一直到曼谷王朝,佛教与历代王朝及其统治者都保持极为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佛教本身就要利用统治者的力量来发展自己,扩大影响;另一方面,统治阶层还有意识地利用佛教的思想来加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并利用僧伽对民众的影响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于是佛教文化不断渗入泰国的政治文化当中,成为泰国政治文化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

事实上,佛教与政治的结合自古就有之。在古代,泰国统治权力的核心就是国王,国王大力推崇佛教,并被神化为天神或佛,或是神或佛在人间的代表。佛教赋予了国王神圣的地位,从而给王权的合法性提供了保证。1932年泰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以后,保存了国家与佛教的传统象征关系,国王仍是民族和宗教的象征。同时泰国宪法规定,“国王是佛的信徒和最高维护者,国王处于至高无上和备受尊敬的地位,任何人不得对国王作任何指控;国王是泰国的最高统帅和国家元首”。民族(国家)、国王、宗教三位一体,宗教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国王是民族的代表,是国家的人格化身,同时国王也是泰国人精神上的领袖。从统治的角度看,国王管理着国家,而宗教则成为了国王与国家中间的一个桥梁和纽带。虽然在当前泰国的民主体制中,国王并没有实权,但是对国王地位合法性的认同也是泰国历届政府所不能违背的。这也使得各派政治力量在进行权力角逐时,都力图谋求国王的支持,国王的行动则对政治事件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从政府的角度而言,虽然佛教并没有对民主体制下政府的合法性进行神化,但是仍然对政治的合法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其中作为泰国社会道德核心的德行观念在泰国的政治文化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为泰国政治和社会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提供了一种解释。

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一方面,德行观为统治阶层的地位与权力的来源提供了支撑。依据佛教的学说,那些处高位者之所以能处高位,是由于其前世德行所获得的“业报”,任何人获得权力和财富都是德行使然,而且这种德行是前世修来的福分,是一种造化。因此,德行应当是对于一切向往权力和财富、向往非凡以及出众的人的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也使得泰国人产生了对权威的认可和对等级的认同。按照德行的说法,一些政治领袖,例如銮披汶·颂勘和炳·廷素拉暖就是泰国人认为的德行的代表。

另一方面,德行观又隐含了另一种观念——宿命论。按照上述说法,一个人如果在社会上获得了极大的成果,是因为他有极大的德行,但是他们的德行是前世修来的,你就必须认同并接受这一点。而对于一些普通人来说,对于前世的德行与罪孽,现世人统统无能为力,对自己而言,只有认命,对别人而言,则只能是认同。但是这并不等同于让人们无所作为,他们仍必须继续去修行,获得更多的德行,以求来世的造化。佛教宣扬“解脱之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以及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正是告诫人们必须通过自己的修行,灭绝一切烦恼和痛苦,使自己解脱于苦海,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涅槃。也就是说,德行的获取在于个人的修行,即要行善积德。正是这种宗教影响,使人们有了一种精神上的依归和安慰,人们把所有的磨难和不幸视为当然,只有今生的积极向善,将来才有获救的可能,因而佛教也就成为解救他们苦难的唯一希望。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恭顺地对待有权位的人。也正是这种消极的宗教观,使人们形成了对王权的敬畏和对权威的顺从,形成惯于服从上级和不敢反抗特权的习惯。

对权威认同的“德行观”,安于现状的“宿命观”以及佛教劝人为善的思想保证了泰国社会总体处于安定的状态。虽然泰国自1932年以来发生了20多次政变,政府的更迭十分地频繁,但是他们反对冲突、流血,反对暴力、反抗,强调温良恭敬谦让、与人为善,所以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流血冲突。(三)佛教对泰国语言和文学的影响

佛教所使用的语言为巴利语和梵语。一般来说,上座部佛教多使用巴利语,大乘佛教多使用梵语。当佛教传入泰国之后,巴利语和梵语也随之传入,以至于两种语言逐渐影响到泰语的发展,特别是由于泰国以信奉上座部佛教为主,巴利语于是对泰语的影响最大。

泰语是泰国的国语,全国85%以上的人口使用泰语。泰国文字趋近方形,是受巴利文的影响。今天的泰语词汇中还有约15%的古印度的巴利语和梵语外来词。而且除了佛教语言的直接影响之外,佛教文化在语言上的体现还包括泰语中存在大量的与佛教有关的谚语和俗语。泰国皇语中的很多词汇更是直接取自巴利文,这些都是受佛教的影响。

在文学方面,上座部佛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古典文学上。泰国一些重要的古代文学作品多为关于佛教的题材或是取材于佛教典故,从而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并使佛教文学与宫廷文学一起共同构成了泰国古典文学的主体。例如,素可泰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佛教文学作品《三界经》,它由立泰王根据30部佛经编撰而成,描绘了众生所在的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三界,劝说众生应弃恶从善,以免受“三界”轮回之苦。《三界经》涉及古代泰国人的宗教观、哲学观和科学观,对泰国文学和泰族文化的发展都有影响。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的《大世赋》和《大世词》,主要内容是关于释迦牟尼涅槃以前最后一次轮回的故事。曼谷王朝时期的文学作品,大都是为国王歌功颂德、反映佛教哲理的。曼谷王朝时期的戏剧如洛坤剧、孔剧等都直接取材于佛教文学《五十本生》和《拉玛坚》。另外还有一些文学作品虽并不是直接与佛教有关,但是却反映了泰国人的佛教生活与佛教理念,如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昆昌昆平》,等等。这些文学作品都在泰国的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四)佛教对泰国艺术的影响

在艺术方面,泰国的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都体现了浓厚的佛教特色,许多形式与题材都是直接取材于佛经中的故事和传说。

泰国传统音乐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音乐曲调、调式都与佛教盛典仪式有关。用于演奏泰国传统音乐的主要乐器笛、鼓、排铃、钗、木琴等都是佛教祭祀活动中使用的乐器。

泰国的古典舞蹈深受佛教文化和印度舞蹈的影响,特别是很多都与印度史诗有关。泰国古典舞剧分为“孔”剧和“坤”剧。“孔”剧是泰国舞蹈艺术的精华,专门表演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改编的《拉玛坚》故事,其舞蹈动作与姿势明显受到佛教的影响。

在绘画方面,泰国的传统画深受佛教艺术的影响。人们绘画的题材多为佛祖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以及许多与佛教有关的神话故事,如《本生经》故事等。绘画的形式以壁画为主,地点一般都在佛寺和皇宫里。而在泰国其他各场所的装饰壁画或风俗画也大多模仿佛寺壁画的手法。

在建筑方面,泰国的佛寺明显受到印度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民间的建筑风格。如泰国的一些重要大型建筑,在用料上多用木雕、瓷器、彩色玻璃等镶嵌装饰,造型多为大型多层屋顶,采用重檐多面式和细长的三角形尖顶,充满了明显的佛教色彩。

这些音乐、舞蹈、绘画和建筑艺术作品,凝聚着泰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劳的民族气质,无疑是佛教文化的瑰宝。(五)佛教对泰国社会习俗的影响

在泰国,佛教已经深深渗入了泰国人的日常生活当中,泰国人生活的点点滴滴无不打上了佛教的印记。在泰国无论是不是佛教徒,见面都以僧侣间的合十礼致意、致敬。泰国男子上至国王,下至平民一生中仍必须出家一次。一般家庭通常设有佛龛,出外常带佛像项链。路经佛寺,必定恭敬礼拜。每日晨间,会准备食物,供养托钵僧侣。每逢佛寺举办活动,人们便带着各种食物前往布施,同时聆听佛法。泰国国家纪年以佛陀涅槃后一周年为元年。无论是国家庆典、军队阅兵、新法令颁布、国王加冕、官员晋升还是个人的婚丧喜庆、商店开张等都要邀请僧侣光临,主持佛教仪式。

佛教对泰国人生活的影响贯穿于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婴儿出生一个月后,父母要为其举办满月礼,由僧人给其进行剃胎发仪式,以祝福婴儿的成长。男孩13岁、女孩11岁时,父母要为孩子举行成年礼,并请僧侣诵经为孩子祈福。当男孩出家为僧之时,要举行剃度仪式,之后要聆听佛教的教诲,遵守佛教的戒律,进行正常的僧人起居生活。结婚之时,要由僧人诵经并主持“吉祥纱圈”仪式,新人要向僧人供食与献礼。老人过60、72岁或84岁大寿举行寿礼时,要由僧人诵念《护咒经》和《吉祥经》,以祈求好运、长寿。直至人死后,浴尸、梳发、穿衣、裹尸、祭棺等仪式无不体现了佛教的韵味。

泰国的传统节日中,也有许多的佛教节日。在泰国每月有4个佛日,即佛教的“四斋日”,各在泰国阴历的初八、月望、二十三、月末。全年共48个佛日,其中以万佛节、浴佛节、守夏节为最重要的佛教节日。这些佛教节日也是国家法定的假日。在这些节日时,全国放假并举行隆重的仪式进行庆祝,人们纷纷到寺院施斋、巡烛、听经,以表示对佛的虔诚。而且泰国的一些传统的民俗节日虽然不是佛教的节日,但是仍然被赋予佛教文化的内涵,如宋干节、水灯节等节日活动都加进了佛教的内容和仪式,如拜佛、斋僧、布施和祈福等等。

第二节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泰国的第二大宗教,仅次于佛教,有340多万人信奉,占泰国人口总数的5.2%。从历史上看,在素可泰时期来泰国做生意或定居的印度穆斯林就已经和泰国人之间有交往。除此以外,也在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伊朗等国发掘出了泰国素可泰时期的大量文物,表明素可泰时期泰国与伊斯兰国家的交往已经较为密切,也表明至少在那时伊斯兰教已经在泰国或多或少得到传播。

但伊斯兰教传入泰国比较确切的时间是阿瑜陀耶王朝时期。特别是在纳莱王时期,由于与伊斯兰国家的交往日益频繁,而且波斯国王曾派遣大使来到泰国劝说纳莱王改信奉伊斯兰教,于是大量的穆斯林于阿瑜陀耶王朝时期开始在泰国定居,包括在泰国政府部门任要职。随着这部分穆斯林例如波斯人、马来人等在泰国落户扎根,他们也逐渐地转变成了泰国人,成为了最初泰国穆斯林的主要组成部分。再加上泰国本土民众受之影响信奉伊斯兰教,使得伊斯兰教在泰国其中主要是在泰国南部得以立足并获得较为稳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泰国历代统治者都以扶持佛教为主,使得佛教的势力过于强大,因此伊斯兰教在泰国的规模并不是很大。19世纪中叶,曼谷王朝拉玛四世改变了过去排斥异教的做法,提倡宗教自由,允许伊斯兰教在曼谷建立清真寺,泰国的伊斯兰教由此得到政府的保护。

泰国的穆斯林主要是马来血统的泰人和外国穆斯林后裔,聚居在泰国与马来西亚接壤的南部边境各府中,其中99%都是逊尼派,什叶派仅占1%。

泰国的伊斯兰组织有24个,1954年成立的“泰国穆斯林全国委员会”为全国伊斯兰教最高组织,下设各府委员会。其他的组织还有“改革维新协会”、“圣道辅士会”、“善功之家清真寺联会”、“曼谷伊斯兰中心”等。

第三节 基督教

基督教于阿瑜陀耶王朝拉玛提波迪二世时期传入泰国。据记载,1511年,葡萄牙派遣大使来到阿瑜陀耶城以发展双边关系和发展贸易,这也是泰国人第一次接触到基督教,并且也是泰国基督教信众出现的一个开端。有历史记载的基督教传教士来到泰国是天主教托钵修会之一的多明我会的两名传教士,时间大约是玛哈扎格拉帕国王后期(1548—1568年),此后开始有基督教其他教派的传教士陆续来到泰国,基督教开始在泰国得到慢慢传播,直到纳莱王时期(1656—1688年),基督教在泰国才真正稳定下来。

阿瑜陀耶王朝纳莱王时期,基督教的传教活动范围只限于王室成员,使得基督教在泰国上层有一定势力。但17世纪中叶后阿瑜陀耶王朝王室对基督教采取限制政策,使基督教的传教活动进展缓慢。1767年缅甸军队攻占阿瑜陀耶,基督教遭到重大打击,传教活动几乎停止。直到曼谷王朝拉玛四世即位后,基督教活动才有所恢复。

曼谷王朝拉玛三世时期,来自英国的新教传教士来到泰国。虽然之前已经有部分的新教徒来泰国,但是当时的目的主要只是为了发展外交关系和促进商贸发展,并未进行传教,因此新教在泰国传播只是近170年来的事情,而且传教进展缓慢。

泰国的基督徒有近5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天主教派信徒,其余的属于新教。天主教徒主要是曼谷及其他城市中的少数泰人,以及东北和东南部的越裔泰人。新教徒主要是曼谷、清迈、宋卡、惹拉、佛统等地的少数泰人,以及华裔、克伦等少数民族。1965年后,全国分为两大教区:曼谷大主教区和沙功那空大主教区。基督教机构包括“泰国基督教总会”、“泰国基督教联合会”、“青年基督教学生会”等,由于基督教在泰国处于边缘状态,社会影响不大。

第四节 其他宗教

除了以上几种宗教信仰以外,作为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泰国人民还信仰着其他的宗教,包括婆罗门教(印度教)、锡克教、儒教、道教等等。

婆罗门教(印度教)。婆罗门教是世界上最为古老的宗教之一,在泰国也有非常悠久的传播史,虽然其后来发展成为了印度教,但是由于泰国人自古就已经开始接触并熟悉了婆罗门教,因此,婆罗门教已经深深渗入了泰国的文化当中。

婆罗门教是最早传入东南亚的宗教。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北印度婆罗门将婆罗门教传入扶南。婆罗门教与佛教传入泰国大约处于同一时期,甚至有可能早于佛教。曼谷王朝拉玛四世时期修建佛统府的佛塔时,出土了一只青铜浇铸的迦楼罗鸟,系婆罗门教信奉的大自在天王毗湿奴的坐骑,说明最迟在公元前2世纪佛教传入东南亚之时,婆罗门教就已经传入了泰国境内。婆罗门教教徒带来了高于泰国本土各古老民族文明的印度文明,传授了各方面的文化知识。

素可泰王朝后,虽然上座部佛教已经在泰国确立了国教的地位,但是仍有一些有名望的重臣和文学家是婆罗门教教徒,而且素可泰国王把婆罗门教与佛教相结合,融入到统治、礼俗、文化当中,以巩固政治统治。阿瑜陀耶王朝时期,佛教受到国王推崇而十分流行,但宫廷仪式仍大多保留婆罗门教仪式,国王更是在法律制度建设上大大吸收婆罗门教文化,而且民间的一些生活习俗也仍有婆罗门教仪式流传。

婆罗门教对泰国社会文化的影响很深。如婆罗门教的宇宙观、万物起源的四大元素(火、土、水、气)说、三大主神、占星术、文学著作《罗摩衍那》等,至于宫廷中的一些王事仪式则直接保留了婆罗门教的仪式,如玉佛更衣仪式、春耕礼、国王登基仪式中的一些仪式,甚至民间流行的一些仪式也保留了婆罗门教的仪式,如招魂仪式、剃度礼、成年礼、新居入伙中的一些仪式,总是婆罗门祭司做主持,和尚诵经,仍体现了深厚的婆罗门教和佛教文化相结合的氛围。

泰国的婆罗门教与印度的婆罗门教有很大区别。印度婆罗门教教徒有四行期,即梵行期、家住期、林栖期和遁世期。而泰国婆罗门教教徒只有梵行期和家住期。印度婆罗门教要做祭祀,如家庭祭祀或火祭。而泰国婆罗门教大部分活动是主持宫廷的仪式和充当国王某些事情的顾问。泰国婆罗门教教徒与印度婆罗门教教徒的最大区别是泰国婆罗门教教徒也信仰佛教。

泰国的婆罗门教教徒人数非常少,主要集中在泰国南部。婆罗门教的全国领导机构是“泰国婆罗门教会”。

锡克教。锡克教于15世纪在印度产生,只有500年的历史。曼谷王朝拉玛五世时期,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来到泰国开展商贸并在泰国定居,锡克教开始在泰国传播。目前在泰国的锡克教徒大部分仍为来泰国定居的印度锡克教徒,人数5 000人左右,组织机构为“泰国锡克教协会”。

道教与儒教在泰国主要存在于泰国社会的华人群体当中,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佛教信仰融为一体。

第五节 原始信仰

在泰国民间社会的精神生活中,除了以佛教为主的宗教信仰以外,还存在着一些以原始神灵崇拜为主体的民间信仰文化,如自然神崇拜、鬼神崇拜、祖先崇拜以及作为其表现形式的各种巫术、占卜、祭祀、征兆、禁忌等等。这些民间信仰不同于宗教那样有着固定的教义、教规和组织,而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原始的、自发性的特点。民间信仰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时间比宗教要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也更为久远。而且,虽然当前泰国以信仰佛教为主,但是泰国的民间信仰却并没有消亡。相反,泰国的许多民间信仰因素已经融入了佛教之中,并在当今泰国人的社会生活与精神世界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自然神崇拜

自然神崇拜的产生源自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它是原始信仰出现的最早的一种表现形态。由于人们对自然界产生的一些现象无法进行解释与抗争,于是便对自然界产生极大的畏惧感,进而对各种自然现象进行神化,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神灵在支配。

在古代,泰国作为一个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国家,人们由于生存需要而产生的对自然环境和自然界力量的依赖,造就了泰国人民丰富的自然神信仰文化。在他们的传统观念中,自然界中的一切都由神灵掌管,神都是自然的化身,如日月星辰、山、水、土、火、树木、水稻等兼有神灵,它们掌控自然的一切和人类的祸福。但是神灵的表现形式或者说神灵的形象千差万别,有的自然物本身可能就是神,如一棵参天古树、一座高山;有的被人们赋予动物或人类的形象,如水神、土地神;还有的也许只有灵魂的存在,如泰国人相信水稻是有灵魂的。在这些神灵中,由于水和土地对泰国人的生产、生活具有巨大价值,于是在泰国的民间信仰中对水和土地神灵的信仰就显得尤为普遍。

水对人类生存和生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泰国人来说,水在泰国人生活中的作用则显得尤为明显和突出。泰国地处热带、雨水充沛,国内河流众多、水系发达,人们傍水而居、择河而行,水关系着泰国人的生生息息,可以说泰国人对水的依赖性超过任何其他东西。但水并不总是能尽如人意,水多成涝、水少成旱等灾害现象时有发生。由于人类无力抵抗,所以泰国人相信水中特别是水的主要载体河流中一定有神灵的存在,是这些神灵在支配着水和人类的一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