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养生智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11:53:38

点击下载

作者:张世筠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论语》中的养生智慧

《论语》中的养生智慧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 CIP)数据《论语》中的养生智慧/张世筠编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ISBN 978-7-117-18831-9

Ⅰ.①论… Ⅱ.①张… Ⅲ.①《论语》-研究②养生(中医)-研究 Ⅳ.①B222. 25②R2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 2014)第242948号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论语》中的养生智慧

编  著:张世筠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8年1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8831-9

策划编辑:马光宇

责任编辑:孔烈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前 言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古代文化集大成者。他一生命运坎坷,幼年丧父,少年贫贱,青年丧母,中年流离颠沛,晚年丧子,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不幸和苦难,但他却以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注重自我保健,善于调摄精神、饮食、起居,寿至73岁。这与当时人均寿命不到30岁的情况相比,孔子的长寿无疑是个奇迹。《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我国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可见《论语》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论语》的内容博、大、精、深,实为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百科全书,同时也是一本翔实记载孔子亲力亲为的养生保健经验的百科全书。

孔子在养生上有大量独特、科学的建树。他首倡仁者寿,指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志向远大,光明磊落,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能好人”,“亦能恶人”。这种无忧无惧的精神境界对人的心理、行为起着良好的调节作用,利于延年增寿。同时他强调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养生,“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气血既衰,戒之在得”。他主张“过犹不及”,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坚持中庸的原则,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譬如体育锻炼有益身心健康,但超强度运动就会损伤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后果。故三国时期的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适量饮酒对身体健康有益,但又不能过量,喝得酩酊大醉。所以孔子又提出“不为酒困”,“唯酒无量,不及乱”。孔子反对虚度年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但又从实践中认识到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也会损害健康,劳而无功。所以他指出:“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近年,孔子在养生学上的真知灼见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现代科学研究的证实。孔子主张在品德、精神、心理上加强修养,注重仁爱、中庸,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合理的锻炼和行为模式来延年增寿。这些健康理念与世界卫生组织所指出的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作为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的完好状态”不谋而合。孔子强调“食无求饱”,“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倡导节食养生,已被实验研究证明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孔子不乱服药物,讲究饮食卫生,“食不语”,“寝不言”,“寝不尸”也得到世人的认同,成为人们遵循的养生原则。

孔子的养生之道简便易懂,行之有效,非常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20世纪90年代,针对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问题,我编译孔子养生语录,到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四川省绵竹市,帮助人们搞好劳逸结合,量力而为,防病于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日后的诊疗工作中,我始终不渝地坚决倡导孔子的仁学观,提出“用良知看病”,不断完善自我,并应用孔子的养生思想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模式,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预防疾病,改善疾病预后,实现了少花钱,为患者防好病、治好病的夙愿。

1997年我著文《孔子行为医学思想探讨》在《医学与哲学》上发表。2006 年4月我又撰文《对照论语来养生》在《健康时报》上发表。读者反映这些文章内容新颖、实用性强,企盼以后能够读到更多介绍孔子养生思想的文章。为了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解读孔子的养生思想,我不揣浅陋,历时数载,对《论语》的养生观念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并结合现代人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阐述,写成本书。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马雪松先生、张子峰先生、郭志明先生提出了许多有益建议。彭淑春同志始终支持本书的写作,做了大量工作。张文笠同志不辞辛苦,将全书制成电子文本,谨此一并致谢。编者2013年12月第一章 修身养性第一节 仁 者 寿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篇23)

译文:

孔子说:“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提示:

孔子指出仁者寿。

孔子向来看重道德修养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提出:“仁者寿”,阐明好心有好报,好人寿自长;指出道德修养不但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健康长寿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这些真知灼见奠定了我国养生文化的基石,传承至今,仍对现代人的养生具有指导意义。一、仁者寿

孔子提出“仁者寿”,“德润身”,强调大德必得其寿,将养德纳入养生的范畴,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他的这些卓越认识得到历代医家的认同,被后世养生家躬身实践,奉为延年增寿的圭臬。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说:“百行周备,虽绝药饵,足以延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指出养生必须重视养德。鲁迅先生说:“无论古今,谁都知道,一个人如果一味地放纵自己,十恶不赦,就是天天喝三鞭酒也无效,简直非‘寿终正寝’不可。”世界卫生组织有关健康的概念也融入了道德健康的观点,指出: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孔子潜心领悟的人的品质与长寿的关系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据调查,但凡老寿星,90%以上都与人为善,德高望重,受到邻里乡亲的爱戴。事出公心、乐于助人者,其寿命明显延长;相反心怀叵测,损人利己,以邻为壑者,死亡率比平常人群高1. 5倍。有趣的是,人们还发现对人抱有敌对情绪者易患冠心病,其患病率较正常人群高5倍。这些研究成果都从不同角度证实:善恶终有报,善恶对人的寿命确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切不可以等闲视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屡屡见到那些心怀仁德的人,即使历尽磨难,遭受不幸也能活得无忧无虑,尽享天年。特别是志存高远,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人类进步事业的人更能至老不衰,长命百岁。我们社区有两位98岁才驾鹤西去的长寿老人:一位叫刘铁梅的老奶奶,早年投身抗日战争,出生入死,屡建功勋,却从不居功而傲,有一付至善至美的菩萨心肠。过去一些无照小商小贩在社区大院门口摆摊设点,影响过往行人、特别是少年儿童的安全。90多岁高龄的刘铁梅老人总是挺身而出,力劝他们离去。她常伫立路边,目送少年儿童横过马路,关注他们的出行安全。另一位叫做吴福祯的老先生是我国植物保护科学的开创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就采取简便易行的方法防治农作物虫害,被农民誉为“捉虫好佬”。1957年被错戴右派分子帽子,发配到宁夏改造。其时他已年过花甲,但却毫不灰心气馁,义无反顾地采集昆虫标本数万号,主持编绘两集昆虫彩色图,填补了宁夏地区的空白。他还发现枸杞大面积减产是由于枸杞实蝇为害,采取有效措施,使之获得丰收。这些过硬成果使他绝处逢生,很快摘掉右派帽子,被评为自治区劳动模范。他一生克勤克俭,别无贪求,只爱吃白薯一类五谷杂粮。但对科学事业锲而不舍的追求,却使他无怨无悔,寿至耄耋。二、仁者寿的原因

为什么仁者寿呢?这主要因为:(一)仁者爱人,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仁者胸怀宽大,爱憎分明,“爱人”,亦“能恶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所以“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恭则不悔,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受到民众的支持、信任、爱戴。这种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为仁者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是仁者寿的重要原因之一。

1.践行仁爱思想,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现在不少人、特别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们渴望与人交往,但又普遍感到人情冷漠,世态炎凉,不敢贸然与人交往。

其实,理顺人际关系并非难事。只要我们躬身践行孔子的仁爱思想,就能水到渠成地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首先,树立良好的德行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因此孔子强调“修己安人”,“德不孤,必有邻。”孔子重视修己,主张孝、悌、恭、宽、信、敏、惠、俭、谦、温、良、让、刚、毅、勇,始终将加强自我道德修养放在首要位置,但又并不只是满足于独善其身,而更重视兼济天下。他主张以修身为起点,肩负起天下兴亡的社会职责,“齐家、治国、平天下”,造福于人民。到头来,虽不刻意追求良好的人际关系,但无心插柳柳成荫,却会得到人民群众大力支持和社会的认同,建立起广泛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次,仁的另一基本精神是爱人。孔子宣扬的仁具有泛爱的特点,主张从孝悌,即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做起,然后推己及人,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理想境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孔子倡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宽容精神,尊重善待他人,关心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并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的事,绝不强加给他人。其结果是爱人者人恒爱之,关心他人,必然得到他人的关心,自然而然就能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

2.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益身心健康

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之一。

20世纪50年代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将志愿受试者关在伸手不见五指隔音的房子里,虽然好吃好喝犒劳着,但7天后被试者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错觉、幻觉、焦虑和思维迟钝。这个经典实验证明了人的社会性很强,不能老死不相往来。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发展。一个人扶危济困,就会赢得人们的好感和信赖,就会博得社会的赞美和欢迎,使其内心如沐春风。生活在这样的氛围中,心理和精神状态自然十分良好,岂有不健康长寿之理?

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总以友善的态度,待人以诚。这种积极向上的情绪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够拥有更多的朋友。事实表明:朋友越多,越有利于身心健康。我们不可小觑朋友在物质、心理和情绪上提供的多方面帮助的巨大作用。

负性生活事件可以引起应激反应,诱发疾病、甚至死亡。在遭受不幸之时,朋友自然会伸出友谊之手,解囊相助,或给予精神安慰,道义上的同情,从而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减轻应激反应,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譬如,丧偶是老年人常常面临的严重负性生活事件。善与人同的老人可在朋友的帮扶下,很快消除悲痛、抑郁情绪,走出丧偶的阴影,恢复正常生活,不致罹患心身疾病。而不擅交际的老人,往往形影相吊,深陷孤单无助的困境,以致一蹶不振,身心疲惫,自毁健康。

朋友还是宣泄苦恼等负面情绪的最佳人选。遇到令人烦心之事,或面临心理困惑时都需要向人倾诉。与朋友开诚布公地促膝长谈,及时发泄不良情绪,可使人放松,很快抚平心灵的创伤。如果没有亲朋好友,倾诉无门,将痛苦憋在心里,痛苦就会不断放大,闷出病来。

此外,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最大限度地使人的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归属和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高层次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努力使这些需要得到满足,有利于排除焦虑、寂寞等不良情绪,保持良好心态,促进心理和身体健康。然而,这些需要是建筑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上的,单单依靠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是无法付诸实现的。所谓归属和爱的需要是指人们渴求建立温馨的家庭,与人和睦相处,并得到社会和一定群体的接纳和认同,把自己当成某个集体的一员。尊重包括得到别人敬重、赞扬的人尊和自尊。显而易见,这些必须、也只有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变成现实。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样也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一个具有深厚的人脉关系、受人爱戴的人才能更好发挥才干,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境界。

相反地,老子天下第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或者喜欢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这种自以为是的人肯定会众叛亲离,搞不好人际关系。他们与人明争暗斗,相互排斥,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适应,不仅会感到孤独寂寞,心情抑郁,同时还会使心理防卫长期处于高唤起状态,产生紧张、烦躁等消极情绪。长此下去,这种情绪就会干扰新陈代谢,损伤免疫功能,导致冠心病、高血压、溃疡等心身疾病,甚至诱发可怕的癌症。(二)“仁者不忧”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第十四篇28)

译文:

孔子说:“君子之道的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者不忧愁,智者不迷惑,勇者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写照呀。”

提示:

孔子阐明仁者、知者、勇者的性格特点,指出“仁者不忧。”

仁者不忧是仁者寿的另一重要原因。

忧愁对健康危害很大,特别是老人、病人,一旦遭遇不开心的事,心生忧虑,常可使旧病复发、恶化,或可诱发新的疾病,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愁死人了”这句人们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实际就是生活经验的总结。

坚持孔子仁爱的精神,是消除私心杂念、排解忧愁的最好方法。私心太重是忧愁之根。一个人如果私心缠身,以我为圆心,在物质享受上必定贪心不足,在生活工作中必定斤斤计较,终日高度紧张。一旦所欲不遂,就会愁肠寸断,导致精神压抑,酿成疾病。只有那些胸怀大志的仁者,遇事出于公心,凡事想着人民,才会心地坦荡,不去计较个人名利得失,做到知足常乐,使心理保持平衡,有利健康。

心怀仁术的人还能很好地化解矛盾。人生在世,难免与人磕磕碰碰,发生冲突。如果以仁人之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主动沟通交心,就会化干戈为玉帛,不致忧愁疑虑,自然能促进健康长寿和人与人间的和谐。

同时仁者勤奋好学,在事业上拥有比一般人更多的成功机会,所以精神愉悦。在这种情绪的濡染下,更会“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样,心态经常保持在年轻状态,就能延缓衰老,减少疾病。(三)“仁者必有勇”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第十四篇4)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必有好的言论;但有好的言论的人未必有道德。仁德的人必定勇敢,但勇敢的人未必有仁德。”

提示:

孔子阐述德、言、仁、勇的相互关系,指出仁者具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仁者必有勇是仁者达到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仁者志向远大,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奉献,当社会需要时,就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为国为民,赴汤蹈火。优秀的品德铸就了仁者完美的性格,使得他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这种良好的心态有助于消除不良应激反应,促进身体健康,不会轻易伤动感情,而罹患精神疾患。孔子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大仁大勇优秀品质的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国,历时14载,到处碰壁。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畏于匡”,甚至“累累若丧家之犬”。一生历尽坎坷,却竟能寿至古稀,无疑就得助于仁者坚定的信念和无私无畏的勇敢精神。

仁者的勇敢精神还能帮助人们战胜疾病。一旦生病,仁者勇敢面对,往往能在病痛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找到积极应对疾病的方法。他们意志坚强,还可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使疾病好转,尽快痊愈。我所在的社区有位抗癌明星。她是位有勇的仁者,虽身患乳腺癌、糖尿病和冠心病,但心态良好,没有被疾病吓倒,一面积极进行中西医治疗,一面控制饮食,坚持体育活动和有规律的生活,终使乳腺癌彻底治愈,也使糖尿病、冠心病得到有效控制。相反,也有人对疾病怕得要死,一听说癌症更是吓得六神无主,坐卧不宁。在这种不良心理的暗示下,疾病只会越来越重,迅速恶化。可见,疾病并不可怕,最可怕的还是谈病色变的恐惧心理。(四)仁者心理平衡、情绪稳定

仁者心理平衡、情绪稳定,促成其健康长寿。这是仁者寿的另一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仁者把立德放在首位,不断追求自我道德完善。这不仅能给他们带来心灵的快乐与安宁,也是保持其心理平衡、情绪稳定的重要条件。孔子说得好:“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人”,指出不讲仁义道德,迟早都会与快乐失之交臂,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在他看来只有安仁乐道,严于律己,才能心安理得,才能从对社会的无私奉献中获得莫大的安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事实表明道德的力量是十分巨大的。只要情操高尚,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也能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不改其乐。

当然,积极直面人生的孔子与道家和佛家不同。他主张加强道德修养,同时又承认人的本能,肯定生理和心理欲望的合理性,指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然而,满足合理的欲望,又必须用礼来克制约束自己,又必须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样不做非分之想,自然就能心理平衡,情绪稳定;就能把好方寸,不为物欲所累,而使身体健康少病。

另一方面,仁者宽厚,不会嫉贤妒能,与人争名夺利,同时“泰而不骄”,即使身居高位也能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这样在社会上很少树敌,就能减少矛盾,化解冲突,促进心理平衡,防止情绪大起大落、发生波动。三、仁者寿的医学道理

人体复杂的生理活动是与心理状态休戚相关的。一个重视道德修养的人,胸怀坦荡,必然心神安宁,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相对稳定,故不易引起七情强烈波动,产生不良应激反应。良好的心理状态还能促使人体分泌有利身心健康的激素、酶类。这些物质能把血液循环、新陈代谢、中枢神经功能活动调整到最好状态,增强免疫功能,从而减少疾病,延缓衰老。此外,积德行善、做好事还能使人产生欣快感,这也有利于健康长寿。

恶人早死同样也是有医学依据的。但这种因果“报应”不是鬼神作祟,而是因为他们倒行逆施,自食其果造成的。试想一个人心术诈险,机关算尽,专门整人害人;或者欲壑难填,得陇望蜀,成天患得患失,心理上常常处于紧张、愤怒和沮丧的情绪状态,不得安宁,结果就会使得脏腑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下降,各种疾病不期而至。至于那些坑蒙拐骗,贪污受贿,偷窃抢劫,谋财害命的坏人,虽可得手于一时,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但他们摄于社会舆论和国法的压力,必然做贼心虚,整天担惊受怕,而使机体长期处于恶劣的应激状态。这种应激状态可刺激神经、内分泌系统,引发一系列心身反应,导致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分泌,血清胆固醇升高,并使血小板黏附聚集、血液黏稠度增加,以致罹患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癌症一类的疾病,而早死。何况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多行不义必自毙。一旦东窗事发,他们中不少人又会走上不归之路。

恶人早死也得到流行病学调查的证实。巴西医学家调查了583名贪官,10年后这些人患重病和死亡者高达60%,而廉洁奉公者生病或死亡者仅占6%。

可见以仁爱之心待人接物,克己奉公,才是智者的最佳选择。四、为何有的好人命短“好人命短”这是世间流行的另一种说法。这种说法看似与“仁者寿”格格不入,但有的好人确实命短,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养德与养生相互促进,二者缺一不可。道德修养固然相当重要,但也不可忽视养生。一些优秀的中青年人才之所以英年早逝,或者年纪轻轻就患上了这样、那样的疾病,究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忽视了养生,自恃年富力强,超负荷地工作,透支了生命。上个世纪90年代我曾到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单位进行调查,发现中青年知识分子普遍都有熬夜的习惯,不仅睡得晚,起得晚,平时也很少、甚至不参加体育锻炼。他们中不少人就像陈景润先生一样夜以继日地拼命工作,把生命之弦绷得太紧,长此下去,寿命自然就会大大缩短。

有病不治是好人命短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许多情操高尚的人一心扑在事业上,常对疾病掉以轻心,疏于治疗,致使病情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加重,最终因为劳累过度而引发不堪设想的后果。这样令人扼腕叹息的事例很多。刘高清先生是我大学的同窗好友,素以仁德而著称。他患有慢性肝病,本该好好静养,调治疾病。但他却拖着病残之躯身先士卒地抢着干苦活、干重活,不到而立之年便溘然长逝了。

可见,在重视道德修养的同时,必须珍惜生命,必须讲究养生。这样才能避免重蹈“好人命短”的覆辙,真正实现“仁者寿”。第二节 中  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第六篇29)

注解:“庸,用也”(《礼记·中庸》),中庸即用中,用正,不过无不及,恰到好处。

译文:

孔子说:“中庸作为道德,大概是达到极点了吧。人们缺少它已经好久了。”

提示:

中庸是孔子倡导的最高道德境界。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第十一篇16)

注解:

师:孔子弟子颛孙师,字子张。商:卜商,子夏。

译文:

子贡问:“子张与子夏哪个更好?”孔子说:“子张做事过头,子夏干事不到位。”子贡问:“那么子张要好些吗?”孔子说:“过头与不及同样不好。”

提示:

孔子对比子张、子夏的性格特点,从侧面阐明中庸的根本内容:就是认识处理事物要恰到好处,过头与不及同样不好。

孔子称誉中庸的原则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它的核心内容为过犹不及,也就是说过头与不及同样错误,凡事都要遵循事物固有的发展规律,做到适量,适时,适宜,适可而止,恰如其分,不走极端。

我国养生学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也以中庸为重要的指导原则。认真学习孔子的中庸思想,将能开启我们的智慧,找到通向健康之门的钥匙;将能明辨是非,游刃有余地处理好各种棘手的问题,科学地搞好养生。

先谈谈情志调节问题。《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强调思想上保持安定平静,使真气和顺,精神内守,就能防病于未然。但恬惔虚无,并非什么都不想,不要七情六欲。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是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反应性活动,一般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不但不会引起疾病,还能促进气血流通,有益身体健康。然而七情过度剧烈,或持续过久,也会物极必反,造成疾病。譬如,喜在正常情况下能使紧张的神经松弛下来,促进气血运行,保持心气舒畅。但大喜过度,就会引起气血逆乱,不能上奉心神,神不守舍,从而导致神识错乱。可见,只有遵循中庸的原则,使七情处于无太过无不及的适中状态,才能保持心理平衡,促进身心健康。

其次,关于饮食有节的问题。饥而不食,则会精力不继,有损身体健康。但也不能吃得太多,撑着了。如果毫无节制地贪图口福,不仅会加重消化道负担,损伤肠胃功能,引起消化不良、胃炎、消化道溃疡、反流性食管炎一类的疾病,而且造成营养过剩,诱发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肥胖等富贵病。按照中庸的精神,最好是只吃七八成饱,使胃肠处于既不过饱,又不过饥的状态。还有,白薯有很好食疗保健作用。但吃白薯也要适可而止,并非多多益善。20世纪50年代末我到山区参加秋收,顿顿都吃白薯。这东西吃多了胃胀,吐酸水,尽放屁。那时我们唯一的奢望就是能吃上一顿白米干饭。所以白薯虽好,也要与细粮合理搭配,不可多吃。脂肪、糖对人也一样有利有弊。倘能按照中庸之道,适量食用,又不多吃,就能趋利避害,有益身体健康。

再说劳逸问题。适度的体力、脑力劳动能促进人体气血流通,改善大脑供血,有利维护身心健康。但强所不能,疲劳过度,或过分安逸懒散,也会“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所以宋代养生家蒲贯指出:“养生者,形要小劳,无所大疲……坐不欲至倦,行不欲至劳。”

还有睡眠问题。睡得太多会使血液循环减慢,促成血栓形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但睡眠不足,又会削弱人体免疫功能,使人疲惫不堪,处于亚健康状态。最好是按照中庸的原则,睡足觉,但又不贪睡。

中庸的原则还提示我们要有节制地参加社会竞争。目前人们的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但我们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劳逸结合,学会放松,并不断消除负面思想情绪,就能适者生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更多成功。

中庸之道还有利于我们搞好人际关系。现在不少人感到人际关系难处,常为种种棘手的矛盾一筹莫展,搞得身心十分疲惫。若能采用中庸之道,避免偏激,对一些皮毛小事糊涂一点,不去斤斤计较,这样就能与人和平共处,广交知心朋友,使身体愉悦健康。

此外,许多由中药引起的毒副反应,甚至药源性疾病都是因为背离了中庸之道的原则造成的。譬如,人参大补元气、益气补脾、宁神益智,疗效不同凡响。但超量服用也会引起中毒反应。慈禧晚年体力不支,仰靠人参苟延残喘,因过量服用人参,引起头晕头胀肝阳亢盛症状,御医以萝卜籽等解毒,才使病情化险为夷。一患者听说人参大补,就将5支人参煎汤服下,结果身燥热,脸肿起,心慌烦躁,折腾数日,方逐渐恢复正常。我国南方有新生儿喂人参汤的习俗,就有因为服用人参后引起抽搐、甚至死亡的。可见人参虽好,但绝对不能盲目滥用。即使对症使用,也必须遵循从中庸之道,不可过量。第三节 君子有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第十六篇7)

译文:

孔子说:“君子有三戒:少年时代,血气没有稳定,要戒贪恋女色;到了壮年,血气方刚,要戒争强好斗;到了老年,血气已经衰退,要戒贪求财物。”

提示:

孔子指出少、壮、老应各有所戒。

一谈到养生,不少人认为那是老年人的事情。无疑这是极大的误解。好多老年病都是多年不良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日积月累造成的,有的在青少年时期就埋下了病根。所以养生也必须从青少年时期抓起。孔子根据人生从小至老不同阶段的生理特点,提出君子有三戒,不啻为人们养生的总则。一、少之时戒之在色(一)孔子对色欲的认识

孔子在他的道德文章中对色欲的问题屡有精辟的论述,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他认为色欲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正常心理需求。成年男子追求美貌贤惠的女子,成年女子心仪意中的白马王子,这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诗经》中有大量描写男女爱恋的诗篇。孔子认为它“思无邪”,还用它来教化自己的弟子,净化他们的心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孔子看来:德、色并不矛盾,情操高尚的君子与美丽姣好的女子恰好是天生的一对。

但是孔子有感世风日下,扼腕叹息好色胜于好德,“知德者鲜矣”。他主张对色欲要有所节制,对异性的爱慕追求应该保持理智,不能过分沉湎,更不能越礼而为。如果不将色欲控制在礼法允许的范围,为所欲为,势必损伤身心健康,甚至造成身败名裂的悲剧。(二)戒色戒什么

孔子指出少之时,戒之在色。并不是禁色,并不是要男子远离女性,与她们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也不是强行禁止男女之间的爱慕之心,而是要戒除对色的贪得无厌,戒除过早过度的性行为。也就是说青少年不宜早婚、早育和未婚性行为,应该正确处理恋爱问题,不沉湎于儿女情长。

少年情窦初开,性意识逐渐觉醒,开始爱慕追求异性。但少年涉世不深,“血气未定”,性意识十分粗浅强烈,感情尚不能专一。如今不少青少年错误认为:只要情投意合,就可偷吃禁果。如此发展下去,不能自拔,势必损伤身心健康,导致精神、心理异常,一失足成千古恨。

少年肾气未充。如果早婚或恣情纵欲,可致肾阴亏虚,相火偏盛,干扰精室而遗精,或致命门火衰而阳痿。肾脏受损,累及他脏,又可导致虚劳、耳鸣、腰痛、痿痹等多种疾病。少时贪恋色欲伤身殒命者大有人在,最典型的例子是《红楼梦》中的秦钟。他与智能偷情,不仅老父被活活气死,自己也因外受风霜,失于调养,又带病受杖,悔痛无及,而命丧黄泉。二、及其壮戒之在斗(一)及其壮戒之在斗的必要性

人至壮年,“血气方刚”,思维日趋成熟,逐渐形成独立的见解,但由于年富力强,成为社会和家庭的中坚,总想出类拔萃,超人一等,也容易自以为是,冲动行事,不顾后果,与人发生明争暗斗。这种争斗伤元损气,常常使机体处于高度应激的状态,引起交感肾上腺系统兴奋,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促使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下降,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血压上升,冠状动脉痉挛,血小板功能亢进,导致红细胞、血小板聚集,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凝时间加快,形成血栓,从而促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等。

近年有关A型行为的研究成果也印证了孔子及其壮戒之在斗的科学性。A型行为以对人抱有文饰或遮掩的泛化性敌意等为主要特点,是心脑血管多种疾病的高危因素。我国学者发现45~55岁组即壮年组A型行为特征最为强烈,也就是最好斗。这与孔子及其壮戒之在斗的论断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二)怎样戒斗

1.戒斗的方法

坚持孔子“和为贵”的思想,忠厚容人,实为戒斗,减少矛盾冲突,维护身心健康的良方。再就是要志存高远,淡泊名利。否则凭方刚血气,追名逐利,势必刚愎自用,与人争得面红耳赤,打得“头破血流”。此外,还应纠正嫉贤妒能和自卑的心理。好多人所以好斗,是因为害了“红眼病”,自己不图进取,却嫉妒别人冒尖了。因此戒斗应把戒妒放在首要位置。至于自卑也可以使人变得好斗。有的人头上长角,身上长刺,咄咄逼人,其实是因为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强烈自卑作祟。当面临自卑之时,采取完善自我的积极补偿行为,不使锋芒毕露,针对别人,可有效遏制好斗心理的滋生。

同时,还可采用自我行为干预的方法来戒斗。

具体做法是经常默想如下七个问题:

( 1)尊重、信赖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就能得到更多的同情和帮助。

( 2)发怒时、立即默念1、2、3……切断思路。

( 3)当欲迁怒于人时,要努力自责,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 4)看到别人遭受挫折失败,要设身处地地同情他们,绝不幸灾乐祸。

( 5)自以为是、轻蔑别人的念头一旦冒头,便马上嘲笑自己:哼!有什么可骄傲的,自己并不见得比别人高明。

( 6)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就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 7)今天是敌视别人,也是发怒的最后一天。

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只要持之以恒,就能消除对人敌视的情绪和人至中年的好斗,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2.好斗的饮食调摄

好斗者要少吃各种肉类。肉类富含动物蛋白,可导致大脑中的色氨酸含量减少,而增强人的好斗倾向。在我国古代,人们就已认识到肉类这一特点,而每每让临战前的士兵吃得肉足饭饱。1992年海湾战争爆发前夕,美国向前线士兵供给的火鸡也比平时多5万只,以增强士兵的进攻打击能力。

3.由好斗所致情志异常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气有余,肝阳偏盛,心火亢盛可使人好斗善怒。而好斗善怒又可致情志不舒、烦躁、焦虑、抑郁,使心失所主,肝失疏泄,脾失健运,造成脏腑阴阳气血失调。

为此,我以自拟栀子、莲子心、合欢皮汤合逍遥散清心安神、疏肝解郁,治疗好斗善怒及其所致情志异常,可起标本兼顾作用,效果比较显著。随证加减:两胁胀满,腹胀,多愁善虑,唉声叹气,加香附、郁金;眠差加夜交藤、炒酸枣仁、远志;神志恍惚,小便黄,加百合、知母;心悸、恐惧,加酸枣仁、龙骨、牡蛎;悲忧善哭,时时欠伸加甘麦大枣汤;咽中如有物梗,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合用半夏厚朴汤。

以中成药加味逍遥丸治疗好斗所致情志异常也有一定效果。它可改善心境,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烦躁易怒、抑郁、焦虑等症状。三、及其老也,戒之在得

人至老年,要想健康长寿,除注意饮食起居,锻炼身体、防病治病外,最要紧的莫过于调摄心情。而调摄心情的重点,又在于戒之在得。乾隆是皇帝中出类拔萃的老寿星。他很懂得戒得的重要性,在承德避暑山庄修建了戒得堂,以此经常提醒告诫自己,结果活得逍遥自在,寿至耄耋。(一)戒得戒什么

戒得首先应该戒除对财富贪得无厌的占有欲。人至垂暮,“血气既衰”,心理也悄然发生巨大变化,对自身的关注会变得越来越强烈。这种自恋情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酿成对财物的贪求。倘不严格自律,加以禁戒,任其发展,不但会对自己的心理造成恶性刺激,而且有人还会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最终落得人近黄昏,漫漫铁窗无涯际的可悲下场。也有的人一无权,二无职,没有贪赃枉法的便利条件,但他们爱财如命,贪婪吝啬,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就是这样的人。他临终前看见油灯里有两根灯草,怎么也咽不了气。这种人一头钻在钱眼里,活得很不开心,死得也很痛苦。其实,戒除对财富的贪欲并不困难,完全是事在人为。知足、无求就是戒除它的最好方法。所谓知足就是不能奢望太高,对现有的物质生活条件要感到满足,安贫乐道。无求则是清心寡欲,尽可能地减少私心杂念。这样心胸开阔,精神充实,就能保持良好的心态,真正做到“事因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

再就是要戒除对名的贪求。人至晚年,有的人过罢官瘾、钱瘾,又一心一意想出人头地,名扬四海。名和利一样欲壑难填,也是一个无底洞。一旦自陷其中,往往欲罢不能,难以自拔。上了年纪,功成身退,让贤于年富力强的后来人,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有的人为了求名,不惜拖着老迈之躯,东奔西走,累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结果自损健康。

此外,应该戒除对享受的贪求。有的老人过去是在苦水里泡大了的,现在儿大女成人,时来运转,自认为应该坐享清福了。于是贪图口福,不加节制地大吃大喝。岂料人老新陈代谢减慢,吃得太多、太好,很容易造成营养过剩,吃出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痛风等疾病。(二)为什么要戒得

人老了,各脏腑功能逐渐减退,就得顺其自然地减轻负荷。如果对名利的攫取欲望有增无减,必然勉为其难地加班加点,以致透支健康,把老命搭进去。我认识的一位老先生,为了多挣点钱,退休后四处兼职,忙得不亦乐乎,结果积劳成疾,因脑溢血而过早离开人世。

人老了,心理承受力也大大地降低了。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未必事事都能心想事成。如果欲望太多、太强,求之不得,老年人很容易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产生忧愁悲哀情绪,加速生理上的衰老。(三)警惕五九现象

好多贪官都是在59岁时因滥用职权,非法敛财,而被司法部门判刑的。在某市被查处的1600名干部中,有2/3的人属于这个年龄段。这种被人们称为五九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大家足够的警惕。

老不戒得是导致五九现象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人年轻时克己奉公,廉洁从政,可是到了退休前却晚节不保,禁不住红灯绿酒的诱惑,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趁机大捞一把,最终被送上审判台。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孔子“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且不说贪得无厌,在犯罪道路越陷越深,迟早会受到法律的审判。其心理也将备受煎熬,恐惧万分。我认识的一个头头:他临退休前想抓紧时机补偿一下,于是权钱交易,一发不可收拾。不久他风闻有关部门将查处他的问题,一时慌了手足,吓得颜面苍白,浑身冒汗,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而亡。

当然,人到老年戒之在得,并不是说年轻人、中年人就不会贪得无厌,不必戒得。事实上,无论哪个年龄段的人,特别是手中有权的人都应警戒对金钱、物质的贪欲,都应戒得。第四节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微子第十八篇6)

注解:

长沮、桀溺为当时的两位隐士,真实姓名不传。

译文: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田。孔子路过这里,叫子路去问渡口在哪。

长沮说:“那个拉着缰绳驾车的人是谁?”

子路说:“是孔丘。”

长沮问:“是鲁国的孔丘吗?”

子路说:“是的。”

长沮说:“那他知道渡口在哪里。”

子路又问桀溺。

桀溺问:“你是谁?”

子路说:“我是仲由。”

桀溺问:“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

子路答道:“是的。”

桀溺说:“天下到处是滔滔泛滥的洪水,你们跟谁去改变它呢?再说你与其追随那个逃避坏人的人,倒不如跟随我们这些躲避乱世的人。”一面说,一面不停地翻地。

子路回来报告孔子。

孔子怅然地说:“既然不能和鸟兽同群,那我们不与天下的人在一起,又与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有道,我就不必参与社会变革了。”

提示:

孔子以变革社会为己任,努力实现积极向上的自我人生价值。

孔子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以报效天下、济世利民为己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不被一时的困难所吓倒,百折不回地实现积极向上的自我人生价值,把自己潜在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变革社会,造福于人类,成为万世敬仰的楷模。一、实现自我人生价值,有利于健康长寿

现代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划分为五个层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最高层次的需要。他认为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使个人的潜能和才赋得到充分发挥的那部分人,比一般人更健康、更长寿。我们可以从孔子,以及精神矍铄的科学家、鹤发童颜的艺术家、德高望重的政治家的长寿经验中得到类似的启示。

孔子是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典范。他志存高远,具有崇高的理想,并为自己的伟大理想努力奋斗。他眼见战乱不休,生灵涂炭,就把拯民于水火作为自己的理想,竭尽全力,拨乱反正,改革社会。他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其真知灼见虽然不为当时的隐士所理解,甚至四面碰壁,难觅安身立业之地。但他却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传播了以伦理为法,以个人修养为本、以道德为施政之基础的儒学思想,并首创私学,因材施教,培养人才,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政治主张也通过从政的弟子以及后人的传承得到贯彻实施。总之,他发奋忘食,使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了自我的人生价值。可以说,这也是他本人始终能够保持身心健康和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日本人的长寿经验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重要性。日本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长寿国。在日本百岁以上的老人每年以2000人的数量递增。日本人长寿的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他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时十分重视老年人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需要,竭尽全力发挥他们的余热,使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生活充实。为了开发老人的潜能,日本的法定退休年龄一延再延。20世纪70年代把退休年龄延长至60岁,1986年又将退休年龄推迟至65岁,脑力劳动延长到70岁。日本政府奖励公司、企业雇佣老年人,每雇佣一个高龄职工每年补助或减税15万日元,并额外向它们发放贷款。此外一种新型的养老方式——老人集体宿舍也在日本悄然兴起。在老人集体宿舍里,老人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回归社会的热情,满足了他们“议政、参政”的欲望。老人不再单单是消费者,而且也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生产者、创造者。这也为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为老人的健康长寿创造了条件。二、维护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

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可有效改善心理状况,增强身心健康,是一剂维护心理健康的灵丹妙药。

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能充分调动大脑和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活力,开发人的潜能。人脑约有1千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犹如一台功能完善的电脑,与其他细胞形成网络,相互连通。但其利用效率却很低,真正派上用场的一般不多。即使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也只是应用了它们中的一部分。通过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一简便途径,把这些尚未使用的潜能开发出来,不仅能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也能有效改善人们身体素质,为促进心理健康奠定坚实可靠的生理基础。

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还能优化人的心态。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必能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大无畏的精神面对逆境,排除艰难险阻,朝着既定的目标迈进。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有利身心健康,也是事业成功之本。

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还能防止产生焦虑、悲伤、苦闷等不良情绪,保持乐观、开朗、心情舒畅。那些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不仅智商高,情商也高。他们能够未雨绸缪、得手应心地处理好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所以常常胜券在握,较少甚至不会产生焦虑、失望等不良情绪,当然也就较少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具有良好的修养,能够不断调整行为目标,改变认知评价方式,以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他们心理平衡,精神愉悦,较少罹患心身疾病,而为健康长寿创造条件。

此外,那些努力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人,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社会无私奉献。因此有口皆碑。他们必然受到人们的尊敬、爱戴,而产生喜悦的情绪,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也是他们容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三、开发人的潜能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为人类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开发潜能创造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但迄至今日人的潜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一般人只用了其潜能的10%,90%甚至更多的潜能尚未开发,有待进一步利用。在我国一千多万专业技术人员中,能够在工作中较好发挥自己能力的只占14. 6%。而真能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充分开发潜能者更为数不多。

人的潜能是十分巨大的。每个人都有崭露头角、创造丰功伟业的潜在素质。因此古人强调人皆可为圣贤。但关键在于事在人为。以孔子为榜样,树立远大的理想,努力进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敬业爱岗,就能使自己潜在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取得非凡成就。第五节 自卫反鲁,然后乐正

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子罕第九篇15)

译文:

孔子说:“我从卫国回到鲁国,对乐曲进行订正,使《雅》乐归《雅》乐,《颂》乐归《颂》乐,各自分别清楚。”

提示:

孔子返回鲁国,订正音乐。

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语重心长地告诉人们: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自己的预定目标无法付诸实现、遭受挫折时,要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奋斗目标,建立起与现实尽可能一致的理想。一、明智的抉择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流离颠沛,“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被人围追堵截,历尽艰难险阻。在这个节骨眼上,孔子眼见自己的治国、平天下的主张不为各国权贵所采纳,毅然做出新的选择,打道回鲁,广招门徒,教书育人,对零散残缺的诗书典籍进行整理,对纷然杂陈的古代乐曲进行订正,进一步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成为我国古代文化承前启后的奠基人。

孔子在动机受阻时,勇敢面对现实,另辟蹊径,取得新的成就。其做法与近代心理大师荣格所倡导的“退行”十分相似。以此应对不良生活事件引起的挫折,将能帮助人们摆脱困境,驱散愤怒、悲哀、抑郁等不良情绪,恢复心理平衡。

在我国古代,许多身遭厄运的志士仁人都师法孔子,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另寻归宿,从而走出困境,创造出丰功伟业。

最典型的例子是唐代的古文大家柳宗元。他因为参加永贞革新被革职,贬为永州司马,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但他毫不灰心气馁,重整旗鼓,著书立说,写下大量诗文,在文学上取得非凡的成就。二、学会放弃

上文讲了我们应该像孔子那样,毫不犹豫地放弃无法实现的目标,切不可以固执到底,陷入心身疾病的泥潭。其实,学会放弃具有普遍意义。

别的姑且不论,单说为了健康长寿,我就做了许多放弃。为了锻炼身体,我常放弃打的和乘坐公交车,以步代车。为了减少胆固醇、脂肪、热量摄入,我放弃膏粱厚味,常吃粗粮、杂粮、菜蔬、瓜果。靠着这些放弃,冠心病、糖尿病一类的富贵病至今没有找上门来。

可见,学会放弃是明智之举。为了身心健康,我们不仅必须义无反顾地放弃一切贪欲和不良习惯,而且应该学会依据客观实际,放弃那些无法实现的设想,合理及时地选择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工作目标,从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充分的实现。第六节 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第七篇12)

注解:

执鞭之士:古代天子或诸侯出行时,有二至八人手拿皮鞭为其开道;再就是市场的门卫,手拿皮鞭维持秩序。当时人们视这种工作为卑贱的职业。

译文:

孔子说:“财富如果能够得到,就是为人拿鞭子那样的差事,我也情愿去做。如果争取不到,还是做我喜欢的事情吧。”

提示:

孔子告诫人们求富是人的本能,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

孔子十分重视求富和择业。为了求得温饱富足,他甘愿从事低贱的执鞭差事。这种明智的选择即便在今天,也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和学习借鉴的,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一、重视求富(一)孔子的财富观

孔子在《论语》中屡屡谈到求富的问题。他认为对财富的追求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一针见血地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他主张追求财富,必须符合社会道义,必须“见利思义”,做到君子生财,取之有道,反对巧取豪夺,贪占不义之财。所以他又强调“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将义利这样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孔子完整的财富观。(二)为什么要求富

1.财富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活着就需要穿衣吃饭。温饱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对维持人类的生存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人们各种需要中占有最强的优势。倘若这种生理性需要得不到满足,生理状态就会失衡,甚至可以危及生命安全,其他的需要也就无从谈起了。

财富为人类的衣食住行提供了物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求富才能摆脱贫困,解决人类的温饱需要,才能确保身心健康,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2.拥有财富,才能拥有健康

全世界有10亿以上的人口缺吃少穿,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住房简陋,卫生条件极差,有病无钱治疗。这些贫困人口多为文盲,或半文盲,卫生知识匮乏,防范意识很差,所以贫病交加,极易感染寄生虫、病毒和细菌性传染疾病。

全球有20亿人感染结核菌,每年新增病人800万,其中200万人死亡,90%以上发生在贫困国家。

每年世界上有380万人死于下呼吸道感染,其中326万为贫困国家的居民。

甲型、乙型病毒性肝炎也主要在经济不发达和欠发达的国家、地区流行。全世界约有3亿乙肝病毒携带者,其中我国1. 2亿人。过去我国贫穷落后是造成乙肝流行的主要原因。上个世纪50年代在接种疫苗时一针多用,针头用后,用酒精擦擦,甚至根本不消毒又用,结果使得乙肝病毒一传十、十传百,广为蔓延。那时婴幼儿食品稀缺,老太太们习惯将食物嚼碎再喂婴幼儿。这也为乙肝的传播开了方便之门。

全球艾滋病感染者4000万,每年新增500万人,死亡300万人。80%死亡者为非洲、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居民。一些贫困地区的人民迫于生计,靠卖血为生。违规采血使他们感染上艾滋病。

传染病的流行,使无钱治疗的贫困人群的寿命明显缩短。目前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寿命大大延长。但贫困国家人民的预期寿命却增长缓慢,有的非洲国家因为艾滋病的流行还使平均寿命大幅度降低。

事实证明:治病须治贫。要想搞好卫生保健工作,维护身心健康,必须正确对待择业问题,走脱贫致富的道路。二、明智地择业

传承孔子的择业思想,有助于我们摆正就业观念,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顺利实现就业,完满解决温饱问题。(一)树立职业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

在孔子看来: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取得非同一般的成就,真正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孔子出身末落贵族家庭,为谋生计,青年时代曾干过乘田、委吏一类的“鄙事”。所谓乘田即现今之牧牛人、牧羊人,委吏相当于现在的会计。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牛羊长得膘肥体壮,账目记得清清楚楚。他一丝不苟,把这些看来很不起眼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也为日后的事业奠定了基石。

还有一个例子是石传祥同志。20世纪50~60年代北京有许多老式厕所。他带领淘粪工人,走街串巷,把这些厕所淘得干干净净,为首都的清洁卫生工作立下汗马功劳。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石传祥的故事仍在广为流传,有口皆碑。可见忠于职守,淘粪一类既臭又脏的工作做好,同样能够受到人们的尊重。我们不能把社会工作分为三六九等,看不起所谓低贱的职业。(二)不能自以为是

自以为是,不愿从基层做起,是当前择业中常见的误区。不少人自恃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而在择业时挑肥拣瘦。他们的期望值很高,希望到高薪水、高地位的单位工作。在地域上向往大城市,而不愿意到小城市、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工作。这些人好高骛远,想象脱离实际,又不肯轻易低就,以致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失之交臂。一旦未能如愿以偿,还会出现自卑、烦躁、焦虑等心理问题,进一步造成就业难。

另一方面,当前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理想的工作单位更是粥少僧多,竞争异常激烈。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应该师法孔子,消除盲目攀高的思想,从社会需要出发选择职业。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竞争,保持心理平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