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风险沟通-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12:02:44

点击下载

作者:毛群安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卫生应急风险沟通-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

卫生应急风险沟通-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卫生应急风险沟通/毛群安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

ISBN 978-7-117-17717-7

Ⅰ.①卫… Ⅱ.①毛… Ⅲ.①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卫生管理-中国-职业培训-教材 Ⅳ.①R199.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50493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教材——卫生应急风险沟通

主  编:毛群安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epub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717-7策划编辑:王凤丽责任编辑:王凤丽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序

近年来,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的特点,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卫生应急作为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的重要内容,一直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自2003年SARS疫情之后,我国加快了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以及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中,充分显示出我国卫生应急能力的长足进步。

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要求我们必须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推进全国卫生应急培训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2012-2015年全国卫生应急培训规划》、《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培训大纲(2011-2015年)》要求,我办组织卫生应急各个领域的百余名专家,结合卫生应急工作特点和近年来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应对实践,历时一年多,编制了这套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培训系列教材。全套教材由传染病突发事件处置、紧急医学救援、中毒事件处置、核和辐射突发事件处置、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卫生应急风险沟通等6个分册组成,立足卫生应急岗位需要,突出实用性,凸显科学性,提高可操作性,对各级各类卫生应急人员培训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希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利用好这套教材,加大投入,完善制度,强化考核,大力开展卫生应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各位参与教材编写的专家在本职工作比较繁忙的情况下,查阅和收集大量资料,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编写工作,付出了很多心血和智慧,同时,教材编写也得到了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合作项目(EID)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由于内容多、涉及面广,此系列教材难免出现一些错误和疏漏,请给予批评指正。国家卫生计生委卫生应急办公室2013年8月19日前 言

今年的3月底到4月初,我国华东地区陆续出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并导致数人死亡。直到现在,科学家对于H7N9禽流感病例的认识依然有限。但是,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对疫情防控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其中风险沟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03年抗击“非典”疫情之后,我国卫生部门加强了卫生应急体系、机制建设,建立了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提高了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建立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建立了新闻发布会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开展定时定点自主的新闻发布;及时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信息;加强了卫生应急风险沟通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2007年1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特别强调了政府的职责之一,就是要建立一个高效的信息采集和沟通平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是必须公开的重点政府信息。公开透明、及时准确发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宣传卫生应急处置措施,动员和教育公民增强个人防范意识、承担相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责任,消除不良信息的影响,增强公众信心,维护社会稳定,维护政府形象,意义十分重大。

近年来,国内卫生领域逐步引入并接受了风险沟通理念,相应的技术指南、培训材料也在不断地开发制作,风险沟通工作已经成为突发公共事件处置和重大活动保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已经纳入卫生应急体系建设之中。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和2013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工作中,各级卫生部门及时发布疫情信息,满足公众健康信息需求,引导新闻媒体,加强医疗卫生人员沟通,协调媒体和公共卫生专家,开展防控倡议活动等,通过“表达理解和关心、显示能力和权威、展现诚实和真诚、重视责任和承诺”赢得公众信任,为疫情的成功处置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我国卫生应急风险沟通工作,本着“本土化,实用性”的原则,以“培养卫生应急人员的风险沟通意识,提高卫生应急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为目的,原卫生部卫生应急办公室组织编写了本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写组成员借鉴国内外突发公共事件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基层卫生应急人员培训需求和意见;听取有关管理学、传播学等方面专家的建议;开展培训教材的现场测试和完善工作。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大力支持,同时,编写工作也得到了编写人员和其所在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深表感谢!

本书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科学地介绍了风险沟通的相关概念、原则、沟通监测、信息管理、实施方案、媒体合作、公众沟通,以及政府、部门间的沟通协作等。其读者对象为卫生应急工作者、政府应急管理者、公共卫生工作者,也可供医学院校学生学习时参考。鉴于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风险沟通是一项技巧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层面较多,该培训教材难免有疏漏之处,诚请广大专家和读者给予指正。编者2013年8月Table of Contents第一章 风险沟通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第二节 目的与作用第三节 基本原则第二章 风险监测与评估 第一节 风险监测第二节 风险评估第三章 风险沟通信息管理 第一节 风险沟通信息概述第二节 风险沟通信息的收集第三节 风险沟通信息的处理第四章 风险沟通计划 第一节 原  则第二节 计划内容第三节 各阶段沟通要点第五章 媒 体 沟 通 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接受媒体采访第三节 新闻通稿与新闻发布会第四节 议题管理第六章 公 众 沟 通 第一节 公众风险认知第二节 危机公众心理第三节 公众沟通原则第四节 公众沟通的核心信息第五节 公众沟通技巧和渠道第六节 谣言应对第七章 系统内沟通 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沟通信息第三节 沟通方式第四节 沟通技巧第五节 主要问题第六节 举例说明第八章 政府及部门间沟通 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沟通信息第三节 沟通方式第四节 沟通技巧第五节 主要问题第六节 举例说明第九章 风险沟通评价 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 评价程序和方法第三节 风险沟通不同阶段的评价要点第十章 风险沟通案例 第一节 甲型H1N1流感应对第二节 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第三节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第四节 某地“核泄漏”传言参考文献第一章 风险沟通概述

本书所讲述的风险是指健康相关的风险。任何人只有了解、认知到风险,才能做出科学决策。风险沟通是一种能够改善公众健康的工具,包括告知、解释、引导,以及冲突解决等方面。在告知方面,就是告诉相关人员有关风险的知识,增进他们对风险的认识;在引导方面,就是协助相关人员形成准确的风险认知,通过个体或集体行动来降低风险;在冲突解决方面,即指政府和组织必须调解因风险问题而造成的利益冲突。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卫生部门如何与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公众相互沟通,及时了解、掌握事实真相和进展情况,发布相关信息,是成功处理事件的关键。第一节 相关概念一、 风险(一) 风险来源

关于风险的由来,最为普遍的一种说法是来自古代以打鱼捕捞为生的渔民们对“风”的理会。他们深深地体会到“风”所带来的无法预测的危险,认识到出海捕捞打鱼时遇到的“风”即意味着“险”。同时,他们也意识到,“风”除了能够带来“险”,还能够乘风破浪带他们去大海的深处,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收益。

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经常会提到“风险”一词。一般说来,风险在不同场合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很难给出一个严格的、可以被普遍接受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对风险的内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由于对风险的理解和认识程度不同,或对风险研究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风险概念有着不同的解释。(二) 健康风险

在卫生领域,风险一般是指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潜在危害的可能性。卫生领域的健康风险沟通主要是通过沟通向受众提供他们所期望了解的信息,即在此环境(情况)中一个行为或暴露产生健康和生命安全后果的类型(好或坏)和等级(弱或强)。例如,在食物中毒事件的处置中,卫生应急人员需要向公众讲述中毒的原因,通过沟通让公众远离有毒食物,降低食物中毒发生率;在流感暴发时,通过沟通提高儿童的疫苗接种率等。就此方面而言,风险沟通主要是帮助公众做出比较理性的选择。(三) 事件风险

有些健康风险则可以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如重大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及自然灾害、事故、环境污染、恐怖袭击等。因此,从突发公共事件层面,风险是指对人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潜在危害的可能性,以及事件发生后带来不利影响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是由各种风险因子(促使风险事件发生或致使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增加的条件或因素)所促使或引起的,必须将风险因子相关信息及时、有效地传达给可能受影响的人。(四) 风险认知

由于专家、公众、决策者在知识背景上的不同,因此在风险认知水平上存在差异。公众经常会质疑风险评估或决策的合理性,专家和决策者则会抱怨公众不能理性地认知风险信息并做出积极反应。

人们对于风险事件的感知会影响到人们的情绪状态,如愤怒、焦虑、害怕等,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个体的态度与行为。人们一般容易接受可控制、自愿性、公平、可逆性或自然的风险,而不愿意接受不可控、非自愿、不公平、不可逆和人为制造的风险。因此,正确处理和消除认知差异成为风险沟通过程中的重点,在沟通过程中,专家和决策者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建立并维持与公众的相互信任,提高公众风险认知水平,从而降低公众遭受危害的可能性。

在风险沟通实践中,我们会发现,不同的人、不同的媒体或不同的合作伙伴对有关机构所提供的信息,以及沟通的目的、愿望认知和接受程度不同。因此,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不同机构对待风险问题在角度、态度上,以及认识水平上的不同,通过反复的沟通,做到求同存异,才能达成比较一致的沟通结果。二、 沟通(一) 概念释义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过程。它是人类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维系组织存在,保持人际关系的纽带。有效的沟通是良好合作的基础和前提,能够提高办事效率。善于沟通的人懂得如何维持和改善相互关系,清楚展示自己的需要,了解他人需求,从而最终赢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和工作的成功。(二) 沟通过程

沟通过程包括输出者(提供信息的人)、接受者(获得信息的人)、信息(传给接受者的消息)、渠道(信息得以传送的载体)等四个方面。

输出者必须充分了解接受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沟通渠道,以利于接受者的理解。

接受者需要将信息转化为自己能够了解的想法和感受。这一过程受接受者的经验、知识、才能、个人素质,以及对信息输出者的期望等因素的影响。

信息是指在沟通过程中的消息,能够传递思想和情感。同样的信息,输出者和接受者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

沟通渠道包括个人和非个人两种类型。个人沟通渠道是两个或更多的人直接互相交流(包括面对面、通过电话甚至通过邮件等);非个人沟通渠道主要通过媒体、氛围和活动。(三) 双向沟通

在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少不了与别人沟通。如果一方说而另一方只是听,这种方式不算是有效的沟通。只有双向的交流才是有效的沟通。双向沟通是一种互动的、需要反馈的沟通方式,同时也是消除沟通障碍、实现有效沟通的首选方法。它指的是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位置在不断进行交换,发送者以协商和讨论的姿态面对接受者,接受者可以对接受的信息及时提出反馈意见,如有必要双方可进行多次意见的交换,直到双方共同明确和满意为止。双向沟通的信息准确性较高,信息交换的互动性较强,有助于接受者参与度的提高,可增加其自信心和责任心,有助于增强双方的情感。(四) 影响因素

精神干扰:有效的沟通可以确保我们在恰当的时间,以更高的效率使正确的信息被适当的人所获取。然而,当人们紧张、焦虑(精神干扰)时,常常难以听进、理解、记住信息。精神干扰会降低一个人80%以上的信息理解能力。在向公众传播风险信息时,若信息冗长复杂则达不到有效地传播信息的目的。此时,风险沟通人员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克服精神干扰产生的影响,为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各种公众带来准确的信息;并且最大范围内取得有效的沟通效果。

在沟通时应该做到:①保持信息简明扼要;②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发布信息的开始或结束;③提供的信息清晰易懂,易于公众的理解;④使用生动有说服力的范例;⑤注意使用非文字语言(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语音语调等)。

负面信息:人们对风险问题经常向消极的方向考虑,容易关注语言和行为中的负面信息。所以在风险沟通过程中需要:①积极构架传播内容,在呈现负面信息的同时,传播大量正面的信息,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部门的积极应对,这样可以缓解负面信息对个体的心理冲击。②在描述风险事件时应当尽量少用诸如“不是”、“不”、“从不”、“没有”和“没有任何人”等字眼。③在提供一条负面信息同时,提供至少3条正面信息来平衡负面信息带来的负性影响。三、 风险沟通(一) 概念释义

随着现代社会风险因素的不断增加,风险沟通问题越来越引人关注,它不仅带来了一系列涉及媒介研究、传播学、心理学、政策分析、管理学和公共关系的跨学科问题,而且成为一个既需要理论探索又需要技术指导的新兴知识领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风险沟通所涵盖的具体意义:

1.风险沟通从广义上讲,是指政府各部门与媒体和公众的合作与对话。这种理解强调风险沟通在公关技术和技巧层面的问题,将风险沟通看做政府、组织机构所面临的如何向公众发布信息的一系列问题。

2.风险沟通起源于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风险分析”包括危害的鉴定、受风险威胁程度的评估、危害特性的确立和风险特性的确立;“风险管理”则包括对风险基本情况等相关信息的搜集以及普通政策与特别政策等政策制定和实施体系;而“风险沟通”则是贯穿分析和管理两个领域的重要环节,起到互动和交流信息的作用,它是风险评估者、管理者以及其他相关各方为了更好地理解风险及相关问题,并作出决策而就风险相关因素进行信息和意见的相互交流。显然,在这里对信息事实的评估和确认是交换意见、相互沟通的重要前提。

3.另有一种强调风险沟通与风险分析、风险管理之间关系的意见,认为风险沟通是一种双通道的互动过程。一方面,有关风险损害的信息传达给目标群体;另一方面,从目标群体那里搜集来的风险损害实际情况传达给制定解决方案的人员。在这一过程中,风险沟通的目标是让公众知晓对风险的评估和管理情况;使沟通双方对风险建立科学、正确的认识,以及使沟通得来的信息参与风险管理相关决定的形成过程。由此可见,风险沟通对于公众与风险处理的机构之间建立信任至关重要,而且,如果沟通双方都能够得到可理解、可运用的信息,他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以规避风险。

4.还可以从“过程”的角度来理解风险沟通。风险沟通是个体、群体以及机构之间交换信息和看法的相互作用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多方面的风险性质及相关信息,它不仅直接传递与风险有关的信息,也包括表达对风险事件的关注、意见以及相应的反应,或者发布国家或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法规和措施等。在这里,风险沟通被看做是一个搜集信息、组织信息、再现和提炼信息的过程。之所以特别强调过程的重要性,因为正是在风险传播的过程中,很多组织机构和公众的行为出了问题。如果陷入风险中的各方不能平等、恰当地参与到沟通的过程中,事件的处置工作就会增加很大的难度,事件通常也会变得更加糟糕。

我们可以看出: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工作中的风险沟通,是指在卫生应急风险管理中共同讨论和决定如何管理(预防、减少)风险。它强调所有相关部门的参与,并要达成共识,以便采取统一行动,有效地管理风险。因此,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风险沟通是指在人们普遍存在着对潜在的不确定的有关健康风险的问题上,以传达相关信息为主要形式,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有效的沟通。(二) 信息渴望

突发公共事件,特别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下简称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公共属性,事关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事件发生时在事件影响范围内的人都有可能受到伤害,危害包括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等,也包括事件引发公众恐惧、焦虑情绪等),从而使其在发生之初,往往会引发公众对信息的渴求。人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使得在危机发生时,第一反应和最大需求就是了解信息,急于知晓事件发生情况和发展过程,事件是否对社会和个人利益造成影响,政府目前的态度和所采取的相关处置措施等。

同时,突发事件无疑又是新闻媒体最为关注的热点。其一是突发事件本身具备较高的新闻价值;其二是受众的高度关注,是媒体吸引受众、扩大影响的极佳时机;其三是媒体之间竞争的着力点。因此,在社会信息化时代,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越来越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三) 沟通要求

突发事件发生后,作为社会的管理者、事件处理的主体,政府行政部门在积极组织事件处理(避免组织决策等出现问题)的同时,为维护好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需要站在公正的角度,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卫生应急风险沟通强调所有相关部门的参与,以及受影响公众的参与,并要达成共识,以便采取统一行动,有效地管理风险。对受影响的公众而言,公共卫生人员沟通的目的是解释、说服,以及给公众提供选择自我防护措施的权利。由于突发公共事件具有突发性、紧迫性的特点,其发生发展难以预测,因此需要参与事件处理的专家对事件的处置前景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第二节 目的与作用一、 风险沟通的目的与特点

卫生应急风险沟通的目的是争取支持和合作,减少和规避风险,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平息事件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营造必要的舆论环境,维护和塑造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良好形象。

通过本章前面部分对卫生应急风险沟通的分析,结合受众接受心理和对风险认知的规律,我们可以看出卫生应急风险沟通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卫生应急风险沟通是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和风险管理(risk management)等工作的组成部分,并贯穿于风险评估和处理的全过程中。

第二,卫生应急风险沟通涉及舆论引导、媒体沟通、角色定位等多个领域,需要从公关技巧、舆论产生发展和控制的规律、媒体制度等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第三,卫生应急风险沟通是一个多方平等参与,信息互动的过程。面临风险的任何一方对信息渠道的垄断和对信息的隐瞒、曲解都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在风险沟通中政府与公众都应当成为传播的主体:一方面,作为风险应对的组织者和接近信息源的权威机构,政府应当及时向公众发布风险信息,同时将公众视作共同应对风险的伙伴;另一方面,作为沟通的另一个主体,公众提供的信息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政府部门可以通过深入调查,了解风险事件的具体影响和危害程度,特别是可以了解公众对风险的认知程度和所持态度,以此作为反馈信息,指导后续的风险沟通工作。

第四,卫生应急风险沟通是一项将受众心理与沟通技巧相结合的工作。说服效果不仅与信息源的权威性成正相关,而且与沟通双方心理接近程度成正相关。因此,风险沟通常常被认为是一门涉及修辞、谈话技巧、演讲能力等的技术性工作。然而,所有这些技术环节都离不开两个重要前提:一是对风险信息的准确评估和把握;二是对公众心理的仔细研究。

第五,卫生应急风险沟通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体系作为依托。在研究风险沟通时人们常常关注的是如何建立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而往往忽视政府组织内部的沟通问题。在政府组织内部,包括政府与科研机构等其他应对风险的团体之间的沟通常常对沟通的最后结果产生关键性的影响。二、 风险沟通的作用

风险沟通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是政府部门、专业机构、公众与媒体之间建立的理性沟通桥梁,具有帮助公众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的作用。

风险沟通的作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为社会公众、家庭或机构及时提供准确的风险相关信息,帮助人们克服心理上的恐惧和不安。(2) 告知公众突发事件带来的潜在风险及应采取的行动,改变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和行为,鼓励社会公众参与风险应对。(3) 履行法律赋予公众的知情权。(4) 为媒体提供正确引导公众的信息。(5) 增加部门间、专家间的信息交流。(6) 为政府提供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建议。

风险沟通是风险管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获得关于风险的有效信息,协调政府与公众的认知、决策、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风险沟通是政府、公众、媒体间的桥梁,它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沟通本身的特点,因为风险沟通的某些特征会影响到政府、公众、媒体的风险认知。第三节 基本原则

为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卫生应急风险沟通需要坚持以下六个基本原则,并且贯穿于风险沟通工作的方方面面。一、 提早准备

制定并不断完善风险沟通方案。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有效的风险沟通是任何医疗卫生机构都要面对的挑战。因此,需要明确本地区最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提前制定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沟通方案和预案;评估确定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查明人们最关心的事情;开发公众普遍关注的背景材料;测试、修改根据事件的特点而事前开发出的信息。

要有强烈的突发公共事件危机意识。风险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特别是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风险的不确定性有时更让人难以把握,从而导致一件小事变成一起大事。因此,要认真细致地核对事实,确保传播的信息准确、无误。

开展风险沟通要做好充分准备。沟通工作需要根据不同的对象,如政府、患者、患者家属、公众、医务人员、媒体等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明确他们的需求;事前需要培训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相关的新闻发言人;通过风险沟通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公众和媒体的舆情动态;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在突发公共事件出现时,科学、有序地开展应急沟通工作。二、 及时主动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非常迅速,事件相关信息会很快引起新闻媒体和公众的关注。研究表明,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公众渴求及时获取相关信息,往往对信息不加分析与判断而接受,即使是以讹传讹也深信不疑。因此,这也就要求应急工作者应快速作出反应,提出处置对策和信息沟通要点,尽快主动地让公众和合作伙伴了解突发公共事件的真相,掌握舆论主动权。三、 信息真实

突发事件发生后,事态不会因我们说法的“缩小”而缩小。在网络时代没有不透风的墙。就已知的和未知的情况及如何提及尚未回答的问题与公众进行积极地沟通,让人们知道一旦有新的信息你会及时地告知他们,让他们了解到政府应对事件所做的决策和过程,并在描述情况及应对中表现出开诚布公的态度,以满足公众的需要。开展风险沟通要以准确为前提,一些突发公共事件较为复杂、尚未弄清全部情况,或者是因发布时机选择的需要,可先发简短消息,再作后续报道。应避免发布不实消息,否则将会对整个卫生应急处置工作造成被动。四、 口径一致

这是取信于民的至关重要的原则。当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早期信息缺乏、事中信息大量涌现,事件的发展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此时对外公布的口径应保持高度统一,无论是事件处理者还是新闻发布者,无论是行政领导,还是与事件有关并可能接触媒体的人,对外口径必须高度一致,不能提供互相矛盾的信息。口径不一致,沟通就可能导致舆论危机,增加了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难度和复杂性。五、 有利应对

通常情况下,任何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都会使公众产生种种猜测和怀疑,新闻媒体在无法获取准确信息时常常会放大事实,进行猜测性的报道,更容易引起公众的猜疑和不信任。因此,要想取得公众和新闻媒体的信任,必须采取真诚坦率和公开透明的态度,围绕事实,放大有利的一面,但绝不能掩盖事实,越是隐瞒越会引起更大怀疑。因为风险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有利于突发事件的有效应对。六、 维护信任

在风险事件中,个体对负面信息存在优势倾向认知的特点,它决定了在风险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相互信任的重要性。信任的构建需要长时间的努力,但却可以十分轻易地遭到破坏。信任这种特点使信任本身的建立变得相当困难,如果沟通双方在没有信任的背景下交流,就不可能真正克服沟通的障碍,所以建立和维持双方的信任显得尤为重要。

一般来讲,人们首先要知道你是关心他们的,才会在意你知道些什么。在公众高度焦虑的状态下,能够做到公开诚实,敢于承认错误并致歉,做到换位思考,为公众着想,兑现所做的承诺,真实的倾听、关照和同情,这些都是建立信任的关键。

政府的信誉是卫生应急风险沟通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卫生应急风险沟通的全过程中,卫生应急机构要努力减少对政府信誉带来的损失,争取公众的理解和信任。有时为了维护政府信誉,要勇于承担短期的利益损失。提供可信的信息,就可赢得公众的信任,也就可取得成功的沟通。

本书所述的突发公共事件风险沟通,是指系统内各部门之间、应急工作人员间的沟通,以及与政府、部门、媒体、公众间的沟通,并将在各章节中详细叙述。突发事件的风险信息需求核实、评估、整理、审核,方可通过一定的渠道进行传递,才能达到相互了解、支持与合作,从而使卫生应急体系和谐有序运转。第二章 风险监测与评估

风险沟通是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最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风险的监测与评估,能使参与风险沟通的有关人员及时掌握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发展、控制及善后处理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公共卫生风险信息,为风险沟通提供技术支持,对科学有效地开展突发事件的风险沟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节 风险监测

风险监测是指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分析风险因子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将信息及时传达给一切应当知道的人,以便适时地开展风险沟通工作。

在卫生领域开展风险监测,包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因素的监测、舆情监测和其他风险信息的监测,只有对风险监测的结果及时进行评估,才能更好地开展风险沟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因素的监测结果的评估,可用于掌握事件的严重性;对舆情监测结果的评估,可用于掌握事件的影响力和风险沟通的迫切性。二者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掌握事件的发展状态和趋势。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因素的监测

2003年抗击SARS疫情之后,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同时,对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因素,如传染病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也建立了相应的监测系统。

目前,我国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因素开展监测的主要信息来源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系统)。该系统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管理系统(突发网)、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大疫情网)、其他专病和健康危害因素报告管理系统组成。实验室监测网络、出入境口岸卫生检疫监测网络等,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的重要信息来源。(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

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是以多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为基础的。国家法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用于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农药中毒、其他化学中毒事件、环境卫生事件、免疫接种事件、医院内感染、放射性卫生事件及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综合监测,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上报告、确认、上报、审批、预警等功能,满足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区)、县(区)四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动态监测。监测机构可连续、系统的报告某事件的相关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来源、事件发生的时间及地点、波及人群、事件类别、事件级别、流行病学分布、实验室检测结果、危害程度、危害因素及采取的控制措施等。该系统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以事件为基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它不但包括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或定级标准的事件的报告,也包括尚达不到上述标准的事件相关信息的报告。

对于已经报告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系统中的每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或相关信息,都可作为风险评估的信息来源。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期分析,如周分析、月分析、季分析、年分析结果,是分析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总体趋势,以及有无异常变化的依据,也是风险评估的重要信息来源。(二) 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

2004年起,全国启动了法定传染病监测信息的网络直报系统,该系统覆盖了包括乡镇卫生院及以上所有医疗卫生机构,在责任报告单位发现传染病时能够高效、快速、准确地报告,实现了中央、省、市、区四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传染病疫情信息同时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形成了传染病监测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和共享。它能动态监测各地传染病疫情的发生、发展情况,并对监测结果实行个案化管理与分析。

1.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对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作用

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是我国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的最主要来源,可靠性强。根据对法定传染病报告发病、死亡信息进行人群、地区、时间三间分布的动态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各种传染病的异常聚集性病例或传染病类事件的苗头。及时捕获这些苗头信息,可以有效促进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发现,对于这些苗头信息,应随时开展风险评估,及时开展风险沟通。

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定期分析,如周分析、月分析、季分析、年分析等则可以提供各种传染病的长期变化,通过与上期疫情和历史疫情的比较,可以提示近期各种传染病的变化趋势有无异常,后期某种传染病疫情将出现上升还是下降等,这类监测信息应是风险评估的重要信息来源之一。

基于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的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是根据我国法定传染病监测报告特点开发建立起来的自动预警系统,包括基于时间的自动预警、基于时间-空间的自动预警,目前已经逐步推广到全国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该系统的开发使用,有效地提高了传染病异常聚集性病例的早期发现,通过对自动预警系统产生的预警信息进行分析、核实,可有效地提高异常聚集性传染病疫情发现的及时性。对于经过调查核实的自动预警信息,应该纳入风险评估的范畴。

2.法定传染病监测在发现传染病暴发中存在的问题

有人通过对2005年全国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来源的统计发现:全国1365起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仅有5.4%(74起)是利用网络直报系统发现的。2009年,调查结果表明,地市和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网络直报系统发现传染病异常情况,而最终确定为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别为100%和95.45%。这主要是因为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可根据网络报告病例的疾病特征、三间分布,以及自己的工作经验等进行初步分析,在开展流行病学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所掌握的判定标准,以及上级部门的协助进行确定。因此,网络直报系统为基层疾控人员早期发现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各地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对自动预警系统产生的预警信息及时进行分析、核实,及时发现异常聚集性传染病疫情;也应充分发挥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分析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对发现的异常聚集性传染病疫情应及时报告,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应及时进行现场调查,以便在风险沟通时使用调查结果,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三) 专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

重点传染病监测、食源性疾病监测、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症状监测等各类专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可以提供传染病、中毒事件等发生的相关因素、人群脆弱性等信息。如重点传染病监测可以为传染病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提供准确可靠的专业基础信息,除可提供更加准确的传染病发病、死亡信息外,还可以提供媒介、宿主动物的种类、密度、病原携带情况,传染病病原学的变化,人群免疫水平,饮水、饮食卫生状况,粪便管理现状等相关因素的信息。同样,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物的监测信息,也可以为食物中毒、食品安全事件的风险评估提供科学基础。科学、可靠的专病和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信息不但是专题风险评估的重要信息来源和基础,也可能成为日常风险评估的重要信息来源。例如,人兽共患病监测系统发现的媒介、宿主动物的重要变化,疫苗针对传染病监测系统发现疫苗接种率或人群免疫水平的明显下降,食品污染物监测系统发现的某种食源性致病菌分离率的明显增高等,都应纳入日常风险评估的范畴,及时开展风险评估工作。二、 舆情监测

公共卫生舆情监测是为了及时掌握与人们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有关的社会客观情况和民众主观意愿,通过相关技术和工作流程对各类传媒和公众表达的意见开展长期地、连续地监测分析,以了解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群体等利益相关者对公共卫生问题所持有的各种理念、情绪、意愿、态度、意见和建议。监测重点是针对一定区域和时间范围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和敏感话题。

公共卫生舆情监测作为公共卫生非传统监测的一种形式,是加强公共卫生监测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的重要技术支持。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和载体,使传媒和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表达和传播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过去十年,传媒和公众越来越关注公共卫生安全,从SARS、禽流感、手足口病、流感大流行等传染病暴发疫情,到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塑化剂等食品安全问题,在公众知情权的诉求下发酵,发展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甚至超出公共卫生事件本身导致社会危机事件的发生。目前,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已超过39%,手机成为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而微博作为自媒体的出现,更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为公共卫生热点问题及其相关信息的流通和传播提供了更大的范围和广泛的自由空间。各级政府在接受民众的网络舆论监督的新形势下,卫生部门更应该重视开展公共卫生舆情监测工作,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媒体监测平台,及时掌握公共卫生相关的社情民意,评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沟通效果,加强媒体关系,提高沟通能力,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一) 舆情监测的形式和工作流程

舆情监测以早发现、早分析、早预警、早沟通为工作原则,建立舆情甄别、责任和反馈机制,在科学的管理机制保障下长期开展监测工作。监测可分为日常监测和专题监测。日常监测是根据公共卫生常规监测目的和任务,以日、周、旬或月为单位开展媒体监测和舆情分析工作,监测的范围广,通过定期的舆情监测简报或媒体快讯作为监测信息的报告。专题监测是对公共卫生重大事件、热点问题、敏感话题或业务需求开展的有针对性的媒体监测、舆情分析和跟踪反馈工作,是以事件为核心,要求全面分析事件的相关资讯和民情民意;为了提高专题监测的及时性,通常是实时或以日为单位进行监测,监测周期由事件的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决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题分析报告作为监测信息的报告。

舆情监测是一项现实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根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能和业务范围,制定舆情监测方案和工作制度,结合部门或单位常规工作来确定舆情监测目标、范围、分析方法、报送和反馈等工作内容,条件成熟或必要时应成立工作组或指定专职负责实施日常监测和专题监测,应严格明确开展监测的时间,通常情况是每日上午完成媒体监测和简报编制,并根据实际情况和业务需求开展舆情分析工作。舆情监测工作的流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检索和收集,通过对相关网站、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进行信息检索和搜索,针对关键词或话题进行收集和筛选;第二阶段整理分析,对第一次过滤出来的舆情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过滤,将纳入到报告的信息进行优先排序和分类;第三阶段汇总通报,即对信息进行文本信息的编辑形成舆情报告或媒体快讯,舆情报告的语言要简明、准确、易懂,发布的形成可以采用纸制简报、电子邮件、手机彩信或短信等传播方式,也可以通过网站专栏、主题论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发布;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快速便捷的通信方式进行预警通报;第四阶段跟踪反馈,主要是在进行舆情分析过程中,不断更新相关资讯和民意信息,对涉及的相关部门或利益相关者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工作;在做专题监测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作流程,增加风险评估和预警沟通工作。(二) 舆情监测的技术和方法

舆情信息主要是以非结构化数据为主,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信息,对非结构化信息的处理是一项复杂的数据挖掘过程,需要应用新闻学、传播学、社会科学、信息技术以及相关专业等多领域的技术组合。在以报刊、广播、电视为主体的传统媒体时代,舆情监测通常采用媒体监测和民意调查作为主要监测方式,通过对媒体报道中关注的事件和内容进行人工检索,发现、收集、汇总和分析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利用各种社会学调查方法了解民众对热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以及民众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综合分析评估热点舆情的影响、发展趋势和主要特点,及时了解发生问题的主要社会矛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监测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技术手段。从技术角度来讲,互联网搜索引擎是人们最常用的信息检索方式,能帮助舆情信息汇集人员迅速找到相关信息,提高效率。由于搜索引擎的数据库各不相同,因此可同时使用多个,以加强抽样的可靠性。目前,主流的搜索引擎有百度、谷歌、搜狗、雅虎、微软、腾讯等,其中谷歌最早就开发出了针对论坛、博客、微博等新媒体进行的网络舆情统计分析模块,并与国外相关科研机构探索建立通过互联网的疾病预警系统,如谷歌流感趋势跟踪(google flu trends,GFT);而百度针对网络舆情开发了针对网络媒体的“热搜词”、百度指数等多种分析功能,对网络舆情监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分析功能。

网络舆情监测一般包含网络舆情采集,舆情自动分类,话题识别与跟踪,文本情感分析等主要功能步骤。主要的技术包括元搜索、文本挖掘、信息聚类等,其中核心技术是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atural-language processing,NLP),也是人工智能(artifi cial intelligence)的核心课题之一,在网络舆情监测的不同处理阶段中,NLP技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目前,商业化的网络舆情监测软件主要包括人民网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平台、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拓尔思的互联网舆情管理系统、方正智思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等。不同商业软件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如人民网注重在舆情监测室的基础上突出简报与应对,拓尔思对搜索引擎的特点是基于内容本身的相关排序、更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要求、安全性、实时性;乐思更关注对负面信息的分析技术,方正则重视传播路径、话题演化等工具的开发。(三) 舆情监测的信息分析与利用

互联网的自由性、交互性、匿名性、虚拟性、发散性和随意性等传播特性,为网民真实地表达情绪和意见提供了最佳条件,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在这些舆论信息中,有积极健康的导向,有客观公正的评论,当然,还有相当比例的负面信息。敏锐的舆情意识,是舆情监测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公共卫生舆情监测的主体是从事公共卫生舆情信息工作的启动者和实施者,客体是舆情信息工作所要服务的对象,包括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相关技术机构,同时也包括涉及的民众。公共卫生舆情信息分析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公共卫生专业特点,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把握舆情的内容本质,从而获取对舆情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辅助决策的目的。分析要“由点到面”、“由形到势”、“由问题到建议”,揭示问题的实质所在,找出这些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情的对策建议。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找出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特征,把理论和经验、逻辑和非逻辑以及人的智慧和现代化研究工具结合起来。把握总体形势,描述基本特征,分析和预测其发展趋势。

公共卫生舆情信息预警是在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各类传媒和民众关注的公共卫生相关问题产生的舆论导向和民意进行研判,对其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等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的早期评估通报过程。网络舆情信息预警体系所需要的现实数据量和历史数据量是非常庞大的,所以汇集到的舆情信息需要依靠计算机辅助管理和分析。舆情是民意的反映,对同一个事物,不同的利益群体所体现的民意是不相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某一特定舆情时,要注意层次性。舆情的本质是民众对自身利益的诉求和表达,在实际工作中,对舆情的分析要以不同群体的“利益性”为切入点,才能反映舆情的本质。舆情是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分析某项舆情,不仅要看民众意愿表达的方式、方法,更要看民众这种意愿所包含的内在的政治态度。分析舆情一定要把民众的某些看法,同国家政治联系起来,需要结合相关利益群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抓住问题关键,才能对决策起到作用。(四) 公共卫生舆情监测的发展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全球公共卫生风险监测与早期预警工作中,一直重视对各类公共卫生相关事件、民众谣言和媒体等信息的舆情监测,并纳入到成员国国家级防控战略管理。1994年WHO在美国科学家联盟(FAS)支持下,由国际传染病学会(ISID)发起,为传染病专家创办了世界疫症情报网(ProMed Network),这是一个基于媒体监测,通过互联网面向公众免费开放的电子报道系统。1997年WHO与加拿大卫生部合作建立了全球公共卫生情报网络(GPHIN),以互联网信息检索技术为基础,针对由于“与公共卫生有关的化学物质、生物物质、有放射性的物质和核子物质(CBRN)”而引起的对全球公共卫生造成潜在威胁的来源,而做出必要可靠的“早期预报和预警”的全球公共卫生情报信息网络系统。在2003年“非典”疫情早期信息发布过程中,GPHIN和ProMed Network在WHO全球疫情警报和反应网络起到了早期发现和通报预警的作用,使“非典”疫情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热点,为各国合作应对公共卫生危机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媒体监测作为公共卫生领域传统的舆情监测方法,对公共卫生相关事件的监测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舆情监测从早期的人工检索方式的媒体监测,正在向建立了基于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发展,已经初步实现了对新闻门户、论坛、博客、微博、贴吧等相关互联网站点的实时动态监测,通过不同技术手段不断完善对海量信息的全方位实时扫描和监测,掌握网络上的舆情热点,开展对热点信息持续跟踪。为及时发现网络公共卫生相关的突发事件和敏感舆情,实现对互联网公共卫生舆情的全面掌控奠定了技术基础。然而,国内公共卫生领域开展的舆情监测仍主要停留在信息的收集阶段,尚未建立一套系统、科学、客观的分析和评价方法,对公共卫生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也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五) 卫生应急舆情监测工作的基本程序

公共卫生舆情监测是卫生应急工作重要内容之一,其监测范围主要包括四类信息,第一类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相关信息,如SARS、人禽流感、登革热暴发疫情、流感大流行等事件;第二类是公共卫生热点问题,如三聚氰胺、毒胶囊事件导致的食品和药品安全问题;第三类是各类突发事件导致的公共卫生相关问题,如3.11东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泄漏和污染导致的公共卫生问题;第四类是由社会舆论的负面影响导致的公共卫生危机,如山西疫苗事件、河源紫金丙肝事件等。

针对不同类型的舆情信息开展卫生应急监测工作,都应指定专人专职或兼职专业人员负责,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成立舆情监测工作团队或科室,基本工作程序主要包括确定监测主题和范围、制定工作流程、选择检索和搜索对象,汇总与通报,分析评估与预警。

1.确定监测主题和范围

首先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公共卫生热点或危机问题进行分析评估,确定开展监测的主要议题和相关内容,划定监测时间和空间范围。如针对H7N9禽流感疫情的监测,首先需要确定时间和地区范围,并结合专业知识对国内外不明原因肺炎和重症肺炎等有关的媒体报道和科研文献开展监测,关注分析正负面新闻报道、谣言、微博评论等内容。

2.制定工作流程

制定日常或专题媒体或舆情监测的时间表,确定信息收集、汇总、分析和评估工作流程,明确人员分工,统一收集与分析的判断标准,规范工作程序。

3.选择检索和搜索对象

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传统媒体,选择开展监测的信息来源,制定检索标准,确定搜索网址和范围。利用现有互联网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和搜索,全面进行信息收集。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开发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系统采集相关舆情信息。

4.汇总与通报

针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以简报形式进行汇总与摘录。可以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简报编写,通过纸制或电子简报的形式对相关人员进行内部通报。也可以通过新媒体以彩信、短信、微博、微信等方式进行发布。

5.分析评估与预警

通过汇总信息,对公共卫生焦点、热点等问题进行专题跟踪,及时分析舆情发展趋势,评估不良影响因素,对可能引发公共卫生危机的问题进行预警。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通过监测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理论和方法,开展舆情分析工作。如针对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应加强对相关媒体报道的监测与分析,早期发现负面信息,评估影响范围,对可能造成的舆论事件,对国家、政府形象造成不良影响的舆情信息及早通报给相关主管部门和主要行政领导,为应对和决策提供参考。(六) 舆情监测简报的参考模板

1.信息汇总表

信息汇总一般包括事件名称、报道时间、关注程度、信息来源、发生地点、事件发生时间、发病人数、简述、评估意见。

2.简报

媒体快讯一般包括标题、目录、时间、摘要、内容、编写单位,联系方式。

3.专题分析报告

专题报告一般包括标题、监测目的、事件名称、主要情况、国内外影响、防控措施、关注程度分析、重点评论摘录等。三、 其他风险信息监测

为了做好风险沟通工作,除了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因素和舆情开展监测外,各级各类卫生部门的值班电话、咨询电话每天都会接到大量的举报、投诉、咨询信息,这些信息很可能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对这类信息的分析、利用,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不容忽视的信息来源之一。特别是随着12320公共卫生热线的推广,该类信息的作用更是不容小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信息除上述来源外,还可以包括来自政府部门、国际通报和社会举报等。(一) 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通报

各地发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往往先通过行政报告渠道,由基层逐级上报到最高行政部门或其他行政部门,然后通过行政部门领导批示的方式反馈到卫生行政部门,并进行不同行政部门之间的沟通。这类信息的特点是传递快速、信息准确可靠。(二) 世界卫生组织或其他国家、国际机构的通报

这类信息常为旅游目的地发生疫情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的公告或信息通报,主要是国际间的信息交流,或单方面通报本国或他国的疫情,也可以是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年)要求通报的疫情信息。(三) 社会举报

社会各界通过卫生部门设立的报告专线或举报电话向卫生部门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类报告属于事件的初步报告,报告人多为社区群众,因此需要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门的监测机构对事件进行识别,确认后再进行正式报告。

以上信息可能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苗头信息,也可能是相关的风险因素信息,如某种自然灾害或其发生风险的信息、动物疫病信息、气候变化信息等。该类信息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的信息来源之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还应关注可能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其他相关信息,如某地举办某项大型聚会活动的信息,某地计划进行某项大型建设的信息等,并将其纳入风险监测的范畴。第二节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是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各个阶段,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给人们的生活、生命、财产等各个方面造成的影响和损失的科学识别和评价的过程。

风险评估是要给出某一风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性质和概率。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部分,因为它不仅使风险管理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上,而且使风险分析定量化,为选择最佳管理技术提供了较可靠的依据,同时它也是难度最大的一部分。一、 风险评估的目的和任务(一) 评估的目的

风险评估的目的是全面、准确的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现状及组织机构的应急处置工作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危害,为最终有效开展风险沟通、科学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依据。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最终需要开发和制定三套准备计划来指导社区进行风险降低活动:危害降低计划(减少暴露);脆弱性降低计划(减轻后果);应急准备计划(增加响应和恢复能力)。(二) 评估的任务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