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陶器(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13:57:59

点击下载

作者:邢春如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金属陶器(下)

金属陶器(下)试读:

前言

艺术的诞生与发展,是人类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艺术已成为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文化构成,艺术素养也已成为人类精神境界的重要内涵。在璀璨的艺术星空中,那些有经典性的代表作品,不但是艺术家本身的才华表现,也蕴涵着时代、社会、民族的兴衰成败,揭示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源远流长的中国艺术殿堂是多姿多彩的:精美的原始彩陶、辉煌的商周青铜器、神圣的历代宗教壁画、博大精深地雕刻以及美轮美奂的音乐、戏剧,无不体现着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在这里,既有审美的欣赏,更有历史的认知与启示。《中国艺术史话》以精炼、浅显的语言与精美的艺术图片共同阐述人类源远流长的艺术发展历程,全方位展示了我国各种艺术的精华,多角度介绍了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中国艺术史话》虽然不是我国出版艺术类百科全书的第一部,但却是目前国内内容最全、规模最大的一部。全书文字量达300万之巨,收录图片3000余幅。按照分卷内容编排,有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舞蹈、文学、戏剧、影视、工艺美术、民间艺术、艺术品收藏等24卷。可以说,这部百科全书是我国出版界又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

马克思曾经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具有艺术修养的人。”一个富于艺术修养的人,他的精神生活一定比别人丰盈和充满活力,他永远不会真正寂寞,因为他是汇聚着人类的全部尊严和骄傲活着。一个又艺术修养的人,不论他担任什么工作,总会比其他人更能体谅人、更仁慈、更幽默,更易展现个性,更潇洒从容。历史上许多政治家、军事家、企业家能以他们的辉煌业绩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和巨大的震慑力,他们身上最具魅力的地方,往往是那一份艺术素质。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历史的经验是前人巨大的代价才总结出来的。历史经验包含着发人深思的哲理。要深刻地了解现实,理智地面对将来,就应当自觉地回顾历史。现代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感受历史启迪现实的无穷魅力。惟有从历史经验这里感知杂乱纷纭的现实,才能体会历史智慧的美感与简洁感。

艺术史当然也概莫能外,这种由历史引发的智慧、魅力与美感,对丰富一个人的生命内涵,提升一个人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中国艺术的历史,才能提高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与人文素质,进而树立民族自信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以他们的不断传承和新的创造,继续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在共同的血脉上发展起来的13亿中国人和5000万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应有这样的共识,都应当承担这样的责任。《中国艺术史话》把传统的艺术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入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因本书规模较大,编写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朋友们批评指正。本书编委会2007年5月

四、六朝金属与陶瓷工艺

六朝金属工艺

六朝时代的金属工艺,以铜、铁、金、银为主。由于战争影响,冶铁发展,大量用于兵器以及农具。随着佛教兴盛,铸铜造像兴起,工艺制品远不及秦汉,在冶铁铸造和工艺技巧上颇有发展,尤其是将金属工艺与佛像艺术相结合,有雕塑家直接参与,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制铜工艺

日用铜器减少,尚有铜盘、铜洗、铜奁、铜炉、铜灯、铜熨斗、铜斻斗等。多数承袭汉代传统。“三足铜盘”、“铜洗”(宜兴周墓墩出土),晋代太康年间物品。另有小“铜鼎”(宜兴出土),“博山炉”较多。(无锡、南京、苏州、芜湖、福建、四川都有出土)。铜镜、钢印仍然流行,并有新的特色。铜佛像是新品种而更加精彩。

1.铜镜

铜镜是常用品,晚期的较为精美。铸作纤巧,图案工整,流行纪年铭文。多为专门铸造。有“袁氏”、“尹氏”、“刘氏”、“李氏”;“黄龙元年陈世造”,“天纪元年徐伯造”等。反映了私人生产和商品性质。绍兴、扬州一带为铸造中心。

装饰纹样,多用浮雕手法。三国两晋承袭汉镜,南北朝时有了新内容。常见的有龙虎纹、翔鹤飞鸿纹、十二生肖纹、四神纹以及天王日月、西王母、羽人、人物礼佛,画像、车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还有八卦纹,宝相花、葡萄纹、花草纹。有的赋予新意。回文诗铭发展,别具一格。典型有:“龙虎镜”,龙虎对列,龙为兽形一角四足粗身细尾,与虎形相称。“翔鹤飞鸿镜”纽座常以动物肢体一部分组成。以单独飞翔的仙鹤、鸿雁为装饰,有清高寄远之意。“十二生肖镜”,是最流行的纹样装饰。最突出的是“伍子胥画像镜”(上海博物馆藏),由绍兴铸造,镜背画面分为四区,分别为吴王、伍子胥、越王、范蠡、侍女等浅浮雕人像。边饰锯齿,弦纹、波浪纹。铜镜画像表现重大历史题材,还是首见,反映了当时人对具有远见的政治家伍子胥的怀念。另有“葡萄海马镜”,是民族交融中形成的新纹样。用镂空细部的办法把马蹄关节镂成小孔,以见纤巧。较为特殊的是回文诗镜,如“娇来回文镜”铭文:“团团宝镜,皎皎升台,鸾镜自舞,照日花开,临池似月,睹貌娇来。”正读反读铭词隽永而靡丽成韵。意境形象趣在其中。还有“灵鉴”镜也称鉴,铭曰:“美哉灵鉴,妙极神工。明凝积水,净若澄空,光涵晋殿,影照秦宫,防奸集祉,应物无穷,县书玉篆,永镂青铜。”文词俊美而形容详实。与汉镜颂祷吉语不同,加强了文学艺术性。六朝靡丽文风可见,审美情趣随时代而有特色。

2.铜印

承汉代而发展,早期出现新的格调。三国魏印、官印袭汉风隶篆平正端严,私印揉秦汉而略变,“悬针篆”是其特色。布局构成重心偏上,上实下虚,尾划略长如悬针下垂,字体瘦劲清秀,别具一格是个创造。例如“樊昉”、“曹氏印信”。晋印,又复兴汉印形体,作工严整。北朝印也袭汉印体。但多应时雕凿刻用,而有新风。又称“急就章”。不太规格而作风泼辣,更具刻写味道。这一时期的印钮,有龟钮、驼钮、辟邪钮、马钮等,后三种为新出形式。

3.铜像

铜像铸造在金属工艺中是最出色的新品种。佛教兴起后金、铜大量用于佛事,尤其是铸造佛像,晋及南北朝普遍发展。在制铜工艺史上是个突出的转变。洛阳迎佛日,各庙宇有金铜佛像,车载游行,称为“行象”,多达三千余尊。北魏献文帝拓跋弘时(466~471),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用铜十万斤黄金六百两,高四十三尺”。南陈宣帝陈顼(569~582),“铸造金铜像二万躯,修治旧像一百三十万躯”。制铜工艺的发展,为宗教服务的规模之大,造像之多可以想见,而且由艺术家参与。

西晋画家荀勗于太始二年(266)施造鎏金铜佛、菩萨像十二躯,其中三躯佛、菩萨像传后世,“高三尺许”(《洛阳伽蓝记》)。最著名的是东晋雕刻家戴逵(约326~396),木雕之外,“又善铸佛像,”“范金赋彩,动有楷模。”塑铸有“佛及二胁侍菩萨像”,传世荆南。”机思通瞻,巧凝造化。”造像赋于人的性格。”所思致妙,精锐定制。”富于民族特色。其子戴嘐(377~441),少年时就随父学艺,”逵每制像,常共参虑。”“巧思通神”。“宋世子铸丈六金像于瓦棺寺,像成而恨面瘦,工人不能理,乃迎顾问之,曰非面瘦,乃臂胛肥,既铝减臂胛,像乃相称,时人服其精思”。又修治僧人慧护于吴郡绍灵寺所造丈六释迦金像,因其形制过于古朴,便在肩以上缩短六寸,足跛以下消减一寸。“首面威相,宛然如真。”,人称其“天机神巧”,后世誉“二戴像制,历代独步。”“所造甚多,并散在诸寺”。于佛教雕塑艺术中国化过程中做出了贡献。

晋有“建武四年金铜佛像”,是早期(307)作品。“依经熔铸,各务仿佛”。仿外来形制,风格古朴。刘宋“元嘉十四年金铜佛像”(现在日本京都),是韩谦(437)施造的鎏金佛趺坐禅定像。基本外形衣饰处理承早期,造像柔丽富有表情的面目,修整符合体型与动作规律的衣纹,显示了对人物的理解,表现技巧成熟,背光富有装饰性的火焰纹,以及整个佛像与座的造型揭示了对艺术规律的掌握。形象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与戴氏造像特点相符合。北魏“太和十七年造释迦铜像”(中国历史博物馆藏),郭雅(493)造,雕铸立式佛像。出色的有“永平四年造弥勒铜像”(天津南郊出土),座有铭文“章武县人王零珍”,“永平四年五月”(511)造像人记。立像、背光、基座组成,高30厘米,形象符合“秀骨清象”的时尚风格。面容清癯而含微笑,神态端庄而透生动。高髻袒胸,窈窕身姿。右手示“无畏印”,前臂举起指向上掌向外,左手示“与愿印”,垂臂指向下掌向外,衣纹作水波式,“曹衣出水”略带飘举,实属“枋耘佛像”形式,为“接引佛”形象,足登莲蓬垂瓣,尖叶形火焰背光,衬罩全身,下为中空台座。肖梁“天监四年金铜佛像”(历史博物馆),原鎏金立像(505),小如手指,人称“袖珍佛像”,以小巧见称。六朝铜铸佛像伊始,有巨制有小品,多为“行象”小型。为寺庙或家庭佛龛陈设、崇拜之余不乏可赏之处。统一风格中各代自有特色。

金银工艺

金银细工在六朝时代很有发展,由于统治阶级中人争相豪奢以至“斗富”赌盛,金银器物、金银装饰流行成为风气。

三国东吴有“花形金饰”(南昌出土),雕有“大吉”文字。西晋盛行花丝首饰。“金狮子”、“金簪”、“金叶”(洛阳金村出土),金制首饰六十多种,有用金银细丝盘绕成的各种花型纹样,细致精巧,标志着西晋花丝工艺的成就,承汉代又有发展。金圈、金项针、金珠、金饰件、金块(宜兴出土),太康七年至元康七年(268~297)之物,间有宝石和水晶片等。金钗、金簪、金银石子环(南京栖霞山出土),镶嵌着琥珀、水晶、绿松石等。各式首饰制作精致。金银器具达130件。兽形金牌、兽形金饰件、晋鲜卑归义候金印、晋鸟丸归义候金印、兽形饰金戒指(内蒙古凉城出土),西晋拓跋氏之物。金牌和饰件,布局造型及风格与内地大异其趣。四兽形金牌、錾凸出来的形象,有当地动物特征。背有“猗金”三字,系属首领所用。

东晋有双鸟纹金饰、鱼形金饰、梅花金饰、镂空花金珠、(长沙出土),宁康三年(375)之物技艺高超。十六国中后赵石虎所用金银器具,制作精巧,有微如破发之细。北燕有“金冠饰”(辽宁北票出土),六只枝形项花和压印佛像纹饰的山形金花组成。另片是镂空图案,焊以金丝、金粟、嵌对眼形灰石珠。作工精细而魂丽。南朝有金环、金珠、金戒指、六瓣花形金饰等(广西贵县、南京御道街出土),虽属小品,錾刻雕缕颇为精巧,这一时期金银细工,以“错采镂金”的技艺著称。

铁器工艺

在金属工艺中冶铁有较大发展。在河南渑池县有一处冶铁作坊遗址和一个北魏时的铁器窖藏发现铁器达4000余件。多用于兵器制造和农具。由于战争年代用作军事装备的需求量之大,可想而知,而有不少名品,足见工艺水平。

兵器中如“方天画载”、“丈八蛇矛”、“青龙偃月刀”等,承春秋、战国、秦、汉型制。在工艺修饰上有所发展。在锻造质量上也有提高。

铠甲有三种基本型制。头盔仍用“兜鍪”。在装饰上因时因人而异。晋有“筒袖铠”,由小块鱼鳞或龟背甲片,前后连缀成筒形甲身,护肩装有筒袖。南北朝有“柄裆铠”胸部用小型鱼鳞甲片,腰下缀长条甲片。北周新兴“明光铠”(《周书》),胸前背后装左右两块“圆护”。铜铁制成或打磨光亮似镜。俗称“护心镜”。简式铠如攽裆甲。繁式铠有数重护肩,甲身多至臀部。盔铠制造中可见工艺技术的精巧。

六朝金属工艺,以铜镜、镜印、镜像、金银首饰、铁铠为流行。有的量大有的精巧。甚至到“物极必反”的程度。如造像之盛,使南朝刘宋几度发令“铜禁。”北魏“太武灭法”、北周“周武灭法”,采用了强制手段,又因金银奢饰的贵族风气令人生厌。学术界贬“错采镂金”之艺而尚“自然天真”之美。

六朝陶瓷工艺

陶瓷工艺有重大发展。瓷器,继东汉烧造成功之后,南方青瓷广臻成熟,黑瓷也有进步。北方白瓷正式烧制成功,更是划时代的新成就。与此同时釉下彩出现。釉色装饰应用,也是重要发明,陶器中精制釉陶可与瓷器比美,又有大型画像砖的完成,都是这一时期陶瓷工艺的历史性贡献。

瓷器

瓷器质坚釉润,清洁灵便,比陶器好,比玻璃牢,比铜器,漆器有很多优点,日用器皿广为应用,这个时期的瓷器以青瓷为主流。

1.青瓷

青瓷主要产地集中在江浙及南方数省。原料由高岭土、长石、石英为主,烧成温度在1300℃左右,釉料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铁为主要呈色剂,氧化钙为主要助熔剂。东吴青瓷胎骨坚实,釉色匀净以淡青色为主。西晋使用化妆土成功,外观更为饱满柔润。东晋青瓷生产趋向普及,而且在质量上有明显提高。瓯江一带突出,釉色淡绿中泛蓝,为“翠峰天青”的开端,时称“缥瓷”(潘岳赋),发展到南朝技艺更为提高,胎骨致密呈灰色,通体施釉匀净透明,多为淡青、淡绿,有的泛黄。

北方,北魏晚期开始烧制,北齐山东青瓷胎薄呈灰白色。火度高釉色深浅不一,多青褐。青黄色,后经二次上釉,才达到釉厚明亮润泽。

器型 常见品种有:碗、碟、钵、盘、盆、桶;壶、尊、耳杯、托盏;罐、坛、洗、盂、砚、烛台、熏炉;唾壶、虎子、魂瓶等。各种器具齐全,成型方法多种。

三国承袭汉制,西晋后造型新颖。有轮制、拍片、模制、镂雕、捏塑等,碗、盏、壶、罐、泡菜坛等圆形器,由陶车拉坯,因有了瓷制轴顶碗装置,转速轻灵工艺改进,拉出的胎壁均匀。扁壶、方壶、方桶等,以拍片、模修后粘合而成。狮形烛台、器物饰件等,用模制压印粘合。动物、人形等,用手工捏塑。

巧用动物、人物形象的有东吴“青瓷羊”(南方清凉山出土),高23.4厘米,长32厘米,肥体曲肢伏卧仰首而鸣,造型丰美釉色青润,获世界公认(英国《百科全书》)。实为瓷塑烛台,额顶镂一圆孔,用来插烛,承汉代“铜羊灯”而来。

西晋“狮型烛台”,模印成型,器体厚重内壁不平,背上有管状口。有的狮背上坐骑一人,头带高冠,上呈管状,均是插烛用器,实用亦兼陈设。还有“人体灯”,承盘灯柱上堆塑人体形象,上顶油盏,适用而有艺术性。

三国、西晋,承汉代明器盛行,有“五联罐”和“谷仓”等。综合运用了多种技法。如东吴“塑像五联罐”(武义桐琴果园出土),上有五小罐塑成凹脸高鼻圆目正视的男像,中间的端坐左肩驮幼儿,抚面贴耳戏耍,周围四人稍矮一头,均左手托腮,右手取左肩上搭巾,此示恭候。形象中可见民族交往的影响。因是宗教明器,也称“魂瓶”。后由中罐变成大口,周围四罐缩小被堆塑的楼台、亭阙、人物、禽兽等淹没,印成“谷仓”,又称“魂亭”、“神亭”。如有“佛像谷仓”(江苏金坛出土),上塑建筑、佛像、人物、禽兽等,是东吴出现佛教内容为装饰的早期作品,还有“丰收谷仓”(浙江肖山出土),仓口鸟群簇拥,引颈展翅,显示出粮食盈仓百鸟争食的热闹情景。下面为人物百戏奏乐耍技,又是喜庆丰收的欢乐场面。“所堆之物,取子孙繁衍,六畜繁息之意。以安死者之魂,而慰生者之望。”

日用器皿造型,作风朴素注重适用。东晋南朝的碗达10种以上,碟有5种之多。大小成套。德青等地的钵、碗、碟、洗等,拉坯规整,适应叠装套烧,饼形底平而且厚,加强了叠烧的承受力,用扁圆泥点间隔,器型达到一致。另有东晋“三足盖砚”,砚面圆而平,外围子口,既可围护墨汁,又起固定扁平形器盖的作用,底有三个“之”字形扁足,盖微鼓,绕中心圆纽有五道同心圆宽弦纹,凹凸起伏,釉色随之深浅,富于韵律感。从造型到纹饰,都体现了轮制的妙用。壶、罐、坛等配有器盖,盖合紧密,也体现着成型工艺的水平。

六朝造型,先后有明显的演变和改进,壶、罐、钵、碗、盂等,体态由低矮向高耸发展,由丰满变修长。口沿多盘形到杯型,腹部浑圆,“桥型系”,是这时期特有的形式,形成整个器型的对比而统一的特色。尤以“盘口壶”、“鸡头壶”为典型。鸡头壶是三国末出现的新品种。西晋多盘口,肩部前后堆贴鸡头、鸡尾为实体装饰。东晋壶身变大,鸡头作筒形出水流,鸡尾变为圆形把手由口沿到腹部。南朝为杯口,口颈加高,鸡头挺直引颈高冠,曲栖翘卷,更为适用而完整秀美。例如南朝青瓷鸡头壶。

南北朝又出现了特殊品种“莲花尊”。南朝齐、梁和北魏都有,北魏“青瓷莲花尊”(河北景县封子绘墓出土),造型宏伟而瑰丽。喇叭口长颈。颈部凸弦纹分割。贴3周纹饰,上有6个飞天,中为宝相花,下是4个兽面和两组蟠龙。肩有6个直系。椭圆腹上凸塑上覆下仰莲花,上部3层覆莲递长,下层莲瓣长尖外卷,瓣上加菩提垂叶。下二层仰莲丰满肥壮。腹下收,接向外微展的足,堆贴两层覆莲。底露胎。有盖,莲心为纽,莲瓣围绕。整体装饰华丽。釉层厚匀,呈色青而微灰,堂皇精美。

还有“大盘”;口径40厘米,“托碗”,带托深腹碗。胎质含氧化铝和氧化钛,呈灰色。釉薄有细裂纹,呈色灰绿或灰黄,凝重质朴自成北方风格。

装饰 常见的纹样,主要有弦纹,水波纹,叶脉纹,龙、凤、兽、禽、铺首、人物、仙人、佛像、莲花、忍冬等,表现手法多种,有刻划、压印、模印、印贴、堆塑、镂雕以及釉下彩,釉色点彩等。雕绘结合,有多种艺术效果。

三国承汉传统,有堆塑亭阙、人物、禽兽以及佛像等。釉下彩绘产生,是在瓷胎上绘纹上罩透明釉而成,开了彩瓷先端。典型有“青瓷釉下彩盘口盖壶”(南京雨花台长冈出土),通高32.1厘米,腹径31.2厘米,束颈鼓腹。用褐色绘纹。釉色透明泛黄。盖纽塑鸾鸟回首衔符,腹上一周贴四个铺首;二尊佛祖端坐双兽、莲台上;两个比翼鸟形耳,为双首连体张翼屹立共衔一物俯栖状。绘纹在纽两旁有一桃形;盖面四组纹样,两个人首鸟身的寿禽在一株木芝上方飞舞,下方各一兽对卧。壶颈绘七只白虎;腹部绘两排持节羽人,间有飘然若动的黄龙芝仙草。各部纹样间隔一折线朵花纹带。釉下彩绘的生动描写与精美的贴塑融为一体,构成充满神秘气氛的画面,反映了道教中“魂神澄正,得升天堂”的内容等。

西晋装饰,多在形体端庄的器皿口沿和肩部压印一两条轻细的几何纹。有弦纹、菱纹(内凹或重线)、斜方格网纹(或内方格)、小圈点联珠纹(并列花蕊纹)、忍冬纹(十字花纹)、还有飞禽、走兽纹(龙、虎、凤、雀)构成装饰纹带等。配合模印浅浮雕的铺首,辟邪、猛兽,以及刻划细腻的龙首、虎头等。例如“猛兽尊”(宜兴出土),花苞型,腹部堆雕一猛兽,头部突出而形状奇特。还流行镂雕装饰,以香薰为多。典型有《香薰炉》(宜兴周处墓出土),炉体为球形,上部镂有三层等边三角形孔,下开一椭圆形炉门。顶有鸟形纽,昂首展翅欲飞。炉底及承盘下,各装三个熊形足,直立躬背肩负香炉。造型端巧玲珑剔透而适用。另有青瓷熊灯。

东晋,装饰简朴,多通体光素划一两道弦纹,晋末始有莲瓣纹,承西晋后期,褐彩斑釉色装饰流行。青釉上点酱色斑纹,使用了褐彩点画图案,由点和线条两种形式的不同构成,一种是在器皿口沿、肩、腹加几点褐彩,或在肩、腹用褐色点彩组成各种图案;一种是绘出长条形线段,长短粗细视画面大小而定。皆以含铁量高的色料绘成。例如“褐彩鸡头壶”(温州郊区出土),在盘口、鸡头和把上加饰彩点,肩腹间18个圆点构成一圈,再以头柄、双耳为起点点出四条弧线,上下交叉划成8个区间,每区间饰圆形花一朵。还有“褐彩四系罐”等。

南朝刘宋有两类装饰,褐色点彩发展为小点密集形式。再者是由于佛教影响,承晋末盛行莲花、忍冬、佛像、飞天等题材,吸取融化而发展。尤以莲花纹饰最突出,用划、印、浮雕、堆贴等技法,有尖瓣、圆瓣、单瓣、复瓣、仰式、覆式等样式。南朝青瓷钵、碗、盏、壶等外壁和盘面、碟心、常划重线,形似一朵盛开的荷花,有的加佛像等。南朝齐梁、北朝北魏,都有莲花尊之类,以莲为造型和装饰主体,形成浑然统一的美感。

2.黑瓷

黑瓷承汉代更加成熟。东晋浙江德青烧造黑瓷驰名,胎色砖红,或浅褐或紫色。釉色乌黑发亮,滋润如漆,着色剂主要是氧化铁,含量高达8%。典型如“黑釉四系盘口壶”(上海博物馆藏),盘口微敞,壶身浑圆,颈上饰双平行凸弦纹,盘棱连肩,肩上凸出四个桥形系。下体微收,足略展,底不挂釉。造型节奏明朗,浑圆中含有秀劲,胎细釉厚,乌黑中有赭紫色“出筋”,黑体中有变化。另一代表作品“黑釉鸡头壶”。“茶盏”盏托配套,免烫止溢,是新型茶具。另有盒、桶、壶、罐等,都配有器盖,盖口密合,适用清洁而美观。

北方黑瓷也有发展。北齐有“黑釉四系小罐”(河北平山崔昂墓出土),高仅14厘米,口、底径同9.4厘米,阔口、宽肩、深腹、平底。线条挺拔器身轩昂,颈下做反弧形收缩,造型新颖大方。胎质坚硬,全器内外满施黑釉,上浓黑逐下淡至茶褐色,制作精致而有气魄。

3.白瓷

白瓷的烧造,首先发现于北朝的北齐,是陶瓷史上的一大创造。人为的将胎釉中的含铁量降到1%以下,克服了铁的呈色干扰而成功。北齐白瓷,胎料经过淘练,比较细白,釉薄而滋润,呈乳白色,釉厚处泛青,始具白瓷特征,较东汉似为早期白瓷的“灰釉高足碗”(长沙出土),有质的飞跃。从此,瓷分青、白两个大体系,有划时代的意义。例如白瓷碗、“白瓷杯”(河南安阳范粹墓出土)武平六年(575)前的制品,胎釉白净细润雅致。还有“白釉绿彩四系莲瓣缸”(同上)从肩到腹堆塑成凸起的丰肥莲瓣,型饰融合一体,是北方风格的典型,绿彩以氧化铜为着色剂,溶融流淌,彩色自如,又属釉彩新品种。另有“白瓷绿彩四系盘口瓶”(徐州狮子山出土),口颈划弦纹,点绿色彩斑,肩饰垂莲,瓣中划出梅花,也是白釉彩瓷的先例。

4.瓷塑

继承传统,又吸收了外来因素,例如东吴“青瓷人物俑“(武昌莲花寺出土),永安五年(262)制品,颜面丰满,肥鼻大眼,眉间额上印释迦“白毫相”,可见受佛教艺术影响,有荆楚地方特色。西晋“青瓷武士俑”(长沙市郊出土),手持刀盾,形象威武。胎色青灰略白,釉色黄绿开冰裂纹。还有“骑马奏乐俑”骑在马上吹奏,士族豪门部曲、门客、奴仆、仪仗的真实写照,形象变形,手法稚朴,亦有“白毫相”影响。北固有“三彩观音造像”(徐州博物馆藏),一尊观音坐像,与背后佛光都是翠绿色,像座为绿、赭、黄三色,上下有浮雕纹样,是六朝彩色瓷的代表。

陶器

1.南方日用陶器

南方日用陶器以陶缸为大宗。“釉陶大缸”(上虞、南京发现),高80厘米,口径40厘米,底径30厘米,椭圆腹,卷口沿平底,青灰色胎墨褐色釉,口侧四个条形耳。外壁饰线纹和锯齿纹圈,是常用容器。吴晋时代明器居多,其中有器具、禽兽、建筑等类。形体玲珑,塑造有真实感。突出的有“葬仪塑像陶罐”(南京中华门眼香庙出土),口部贴塑一棺,旁有戴双揩长巾掩面而泣的妇女,伏地号啕的孝子。奏哀乐的乐伎排列棺前。有声有色的描绘出葬仪场面。

2.北方铅釉陶黄釉陶扁壶(北齐)

北方铅釉陶出色。由北魏复兴,施釉创新。有黄地加绿彩,白地加绿彩,黄、绿、褐三彩并用等,釉质莹润明亮。有“深绿釉陶器”(山西大同出土),太和八年(484)前烧制。用莲花纹装饰。东魏有“酱色釉陶器”(山东高唐出土)寨里窑产品。釉中含铁量较高。到北齐釉层匀润色泽多种,器型丰富。典型有“黄釉陶扁壶”(安阳范粹墓出土),胎质细腻,通体施深黄釉,莹润精美一度误以为瓷。高20厘米,造型精巧别致,颈肩以联珠纹饰一周。凸起两个小系上收下放成扁圆形,壶身的两面,都模印浮雕胡人乐舞画面。一人居中踩莲花起舞,左右四人吹、弹、拍、击伴奏,五人都是窄袖长靴、深目高鼻、神态生动的龟兹人。表现出生活情趣浓厚的民族乐舞场面,上有忍冬纹饰,富有时代特色。还有“三彩陶器”,淡黄釉上加深棕釉和绿釉,为“唐三彩”的前驱。“绿釉陶扁壶”(故宫博物院藏),型制纹饰和黄釉陶扁壶相似。形象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另有“彩釉陶四系莲花缸”(河南濮阳出土),直口圆腹平底。系下划带状卷草纹饰一周。腹上有八瓣丰满的覆莲,瓣尖向外微卷至中部,口沿至瓣端施薄釉,淡黄中分垂六道绿彩,流浸淋漓,下部露白细的胎地,纹饰釉色上自具格调。还有“黄釉陶龙柄鸡头壶”、“黄釉陶大盘(山西寿阳出土)、“深绿釉陶龙柄鸡头壶”、“深绿釉陶大盘”(山西祁县出土),均见北方釉陶制作水平。

3.陶塑

陶塑具有时代特色,南朝“女侍俑”(南京迈皋桥出土),扎扇形头巾穿广袖衣衫,形象清秀,有南方风格。北朝在神态刻划方面有显著突破,形式非常丰富。北魏孝文帝以后,陶塑进步并流行铅釉陶俑,人物形态写实,比例匀称自然,出现骆驼俑,颇为生动。“文士俑”中宽衣大袖,肃然拱立,见温文恭谨之态;“武士俑”中全身甲胄扶盾持械,显凶猛强悍之象。“披甲骑士俑”,人马全披铠甲,雄武列队的北朝骑兵,突出了鲜卑人驰马善战的本色。“女侍俑”,则是体态端庄,秀骨清像,具有北方特色又有时代的统一审美风尚。“负物骆驼俑”(河北曲阳出土),背负排状屐,上铺厚垫。四肢稳健有力,具耐劳任远的神态。“镇墓兽”(曲阳等地出土),守墓门以避邪祟,战国始以木漆,北朝兴用陶塑。人面兽身或兽头兽身,蹲伏状、头上长角身上长刺,表现恐怖和威力。北齐有“鲜卑侍吏俑”(安阳出土),深目高鼻,戴圆顶风帽披套衣,双手拱胸前,具有北方特征。造型生动,技巧娴熟,从衣冠服饰及至社会生活等方面,反映了各族文化大融合的特点。

4.建筑用陶

建筑用陶工艺制作、内容形式有明显的时代特色。南方“画像砖”一般为长方形,画面舒展。东晋开始采用多块砖并成一个画面,并加榜题。由几十块、上百块成为整体性和主题性大型印纹砖壁画,是设计、制作工艺及建筑装饰上的新成就。题材内容上有车马出行,列队乐舞,四神、仙人、奇禽、异兽等类。描写圣贤高士,具有生活气息。莲花卷草、山石树木,也占有重要比重。多用线条表现并多为浅浮雕立体效果,形成清秀雅致的艺术特色。南方集中在南京及常州等地。例如“青灰长方砖”,模印五铢线纹、双十字斜纹等。另有“韵语长方砖”(广州出土),铭文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为西晋末期,战乱影响较小的反映。“龙纹砖”(南京出土),凸起阳纹线由模印而成,为昂首张口翘尾疾驰的形象。活泼洗练,上角题“龙”字,东晋永和四年制。最有代表性的是“竹林七贤壁画砖”(南京西善桥出土),表现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及春秋高士荣启期八人。画面形象神韵生动,表现放任无羁、傲然超俗的性格,以翠竹、青松、银杏、垂柳花木陪衬,用模印凸起线纹手法,200多块印纹砖拼合而成,是南朝画像砖的杰作。

北方建筑用陶发展空前。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郭善明甚机巧,北京宫殿多其制作。”又“迁都洛阳,司空公穆亮,营造宫室。”后又有匠作大匠蒋少游,对洛阳宫殿台榭设计兴建。“永宁寺”由殿中将军郭安兴设计建造(《洛阳伽蓝记》)。东魏高欢建都邺城,高隆之负责营建。这三次建都促进了建筑用陶的发展。北魏“画像砖”,多浅浮雕手法,有立体感,用线潇洒而气韵生动,烧成后部分砖面填涂颜色,多的达7种,与南方略有区别。典型有“洛阳宫兽面大砖”,长57厘米、高45厘米、厚6厘米,塑有兽面,神态凶猛,巨口虬须怒目獠牙,造型生动气魄雄伟,背面磨平有两个钉孑乙是装饰在檐下、墙头的贴面砖,还有一种小的、型制基本相同。“鸱尾”(洛阳出土),灰褐色陶制、形体庞大,尾呈扇形。另有“车骑出行画像砖”(邓县学庄发现),为墓主出行情景,盛大的场面反映了豪门士族的兴起和浮华风尚。还有“吹笙舞凤画像砖”具有故事情节。“飞马画像砖”天马是瑞兽,昂首奔驰翘尾飞鬃,体形秀劲。清秀飘逸是六朝时代的统一风格。

纪年瓦当和吉祥文学瓦当仍然流行,使用釉陶砖瓦,“朔方太平城,后魏穆帝治也。太极殿琉璃台及鸱尾类,以琉璃为之。”。大同北魏宫殿以琉璃瓦为装饰,可惜只发现残片。有“传祚无穷瓦当”(大同云岗发现,北京历史博物馆藏),井字格、魏书体四字。“莲花瓦当”莲瓣凸起。洛阳宫瓦多深褐色,质地坚致火度高。有板瓦、瓦当等,瓦上多刻有文属,有主、削、昆人(磨工)、轮、匠等,生产规模大分工细。纹样主要是莲花纹和兽面纹,莲花以6个双瓣宝相花为常见。兽面及云雀纹、卷云纹袭前代样式,“洛阳宫花头板瓦”长49.5厘米、宽33厘米、厚2.3厘米,经磨削加工上一层陶衣,瓦头部分捏成花纹或锯齿纹装饰,“莲花瓦当”,径15.6厘米,厚1.6厘米,中间凸起圆珠,围以双层莲瓣,外圈联珠纹,整齐大方富于装饰性。

五、隋唐金属与陶瓷工艺

隋唐金属工艺

金银器

金银均属贵重金属,在自然界储量很少,而且具有耐酸、耐碱、防腐蚀、有光泽、展伸性大等优点,故为历代统治阶级所垄断。

隋代,西安郊外李静训墓出土的一串金项链,用28颗镶嵌珠宝的金珠串成,在工艺上达到了极高水平。同墓出土的还有镶嵌珠宝的金手镯、高足金杯,头饰金花及各种银制日用品,雕琢精细,技艺高超,反映了隋代金银细工的高水平。

唐代,由于统治阶级崇金风尚很浓,各种日用器皿多用金银制成。1970年在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一盛唐时期窖藏文物1000余件,其中金银器多达270件,而且多是精工之作。1987年在陕西扶凤县法门寺地宫里出土了180件唐代的金银器,从器型到作工均比何家村那批更胜一筹,是唐代金银器又一重大发现。

唐代金银器中,有碗、盘、碟、杯、壶、盒、罐、灯、首饰、宝塔等。器型大量吸收瓷器的造型而加以发展,如莲花形碗和花式盘、碟之类,造型端庄大方而又精巧生动。壶则有方圆两种造型,壶盖出现了子母扣,接触严密。成形以钣金和浇铸为主,工艺加工先进,普遍使用了切削、抛光、焊接、铆、镀等工艺,技巧娴熟,是我国机械史上的创造发明。

金银器上满饰精巧流利的花纹,劳动人民把传统的龙、凤、虎、龟、人物和新出现的宝相花、折枝花、缠枝花、鸾鸟、鹦鹉等纹样巧妙的穿插组合,用忍冬纹作边饰图案,形成活泼清新,鸟语花香的唐代新风格。

纹样的加工多采用錾花技法,主纹突出,形成浮雕效果,周围空地满饰珍珠纹。另一种方法是掐丝镶嵌宝石,金碧辉煌,灿烂夺目。代表作是“莲花形錾花金碗”,碗作一朵盛开的莲花,用錾花手法,在碗身上装饰忍冬纹的桃形开光图案,上层是各种飞禽走兽,下层是宝相花图案,整件作品中有静,精美华丽,金碧辉煌。“八棱人物金杯”也是一件佳作。唐代金银器纹饰

唐代银器的制作多将主纹鎏金,纹饰不多,地子光素,别具简洁雅致之趣。代表作是“舞马衔杯鎏金银壶”,仿皮囊式的提梁壶,腹部两面各錾一浮雕舞马,马周身鎏金,颈系绶带,嘴衔一酒杯,摇首扬尾作舞蹈状,再现了为唐玄宗祝寿时的壮观场面。“银錾花香熏球”,是唐代银器中另一件优秀作品,设计精巧,工艺精湛。炉体作圆球形,分上下两部分,通体用錾花镂空技法作出各种花鸟纹样。球体中间有一个万向支架和焚香杯,利用力学原理,装置同心圆机环和活轴起着机械平衡的作用,由于重心在球体底部,不论球身如何转动,里边焚香杯口永远向上,非常科学和实用,充分体现了唐代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和手工业艺人的高超技艺。此外还有鎏金“龟负论语玉烛”(江苏出土),都是首次发现。

唐代贵族妇女,讲究发髻式样和首饰,西安韩森寨雷氏墓出土的一件金花饰,外层由八朵小花组成菱形,中间突起的一组花中站立一小鸟,花间用极细的金丝绕结,嵌翠玉小片,小巧玲珑,是唐代花丝首饰的优秀之作。

铜镜工艺

铜镜的制作,发展到唐朝,出现第二次高潮。唐代金属工艺中,铜镜是著名的产品,它的造型、装饰、铸造工艺都独具一格,在中国青铜铸镜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唐镜的制作工艺精巧,纹饰富丽多彩,镜面光洁平滑,微向外凸,可以照全人面。镜身厚,青铜合金中锡铅比例增加,一般铜占70%,锡25%,铅5%,因此,镜子颜色洁白如银。铜液流动性能好,铸出的花纹饱满清晰。唐镜的铸造中心在江苏扬州,那里特制的方丈镜直径达二尺左右,小的镜子如银元大小,便于携带。盛唐时期,农历八月五日是唐玄宗的生日,定为“千秋节”,有皇帝向群臣赐镜的习俗,百官也以铜镜作为礼品互相赠送。

1.品种、造型

唐镜的品种丰富多彩,除传统的照面镜外,又有方丈镜、礼品镜、道具镜(跳舞的道具)、透光镜(魔镜)。造型则突破了传统圆形,又出现了菱花镜、葵花镜、四方委角镜和带柄手镜。

2.装饰图案

唐镜的纹样内容,取材十分广泛,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大体分以下几大类:

海兽葡萄纹 海兽葡萄纹镜图案构思巧妙,由海兽和葡萄蔓枝构成主体纹样,一般是在镜背葡萄纹,各种姿势的海兽攀援葡萄枝蔓。柔长的枝条,舒展的花叶,硕果累累的葡萄和生动活泼的瑞兽构成一幅精巧和谐的画面。

珍禽奇兽花鸟纹 其中有双鸾衔绶纹(鸾凤嘴里各衔一绶带,表示长寿之意)、孔雀、仙鹤、喜鹊、鸳鸯、鹦鹉、蜂蝶、狮子、麒麟、天马、龙、鱼、牡丹、莲花等,把它们有机的联系起来,组成连理枝、比翼鸟、并蒂荷花的图案,比喻夫妻恩爱和美之意。这一部分纹样是唐镜图案中表现最生动、最富自然情趣,是我国圆形适合图案的典范。

宝相花图案 这种纹样从唐代到明代广泛应用,花型基本上是由牡丹和莲花演变而来,但已程式化了。宝相花在唐镜中表现的富丽堂皇,丰满工整。其中包括写生大串枝宝相花,规矩宝相花和交枝宝相花等。

4.神话故事和社会生活题材

此类题材内容广泛,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历史传说和社会生活等许多内容。最常见的题材有嫦娥奔月,真子飞霜,伯牙弹琴,仙人乘龙,飞仙,骑士打马球和狩猎纹等。

3.图案构成

唐镜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在纹样的组织结构上打破了战国的三区装饰和秦汉以来以钮为中心的同心圆的层层布局,根据纹样内容多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单独 常见一条龙布满镜面,简洁大方。一龙昂首飞腾盘绕云纹之中,张牙舞爪,有的向左,有的向右,有一种腾云驾雾之势,气势磅礴。

散点 多安排宝相花图案,组成6簇或8簇,或以小朵花、折枝花穿插安排,花鸟走兽相间,画面舒展明朗。

对称 大部分是双凤对称,口衔绶带,张翅翘尾作舞蹈状。此外还有对羊、对鹊、对孔雀等,在纹样的细部中求变化。

旋转 多安排打马球、狩猎纹,飞翔的鸾凤、仙人等纹样。画面呈追逐旋转之状。《狩猎纹镜》,中间一圆钮,主题纹饰是猎手骑马射猎,四猎手骑在飞奔的骏马上手持长矛或搭弓射箭,在追逐奔跑的野兽、小鹿、兔子、野猪和猴子。在圆钮的四周,配置了山峰和树木,展现了在山林打猎的情景。空间点缀蜂蝶禽鸟,更增加了画面的情趣。所有的人物、动物、禽鸟都顺一方向旋转,非常生动有趣。

放射 大多安排折枝花,由镜钮向外作放射状,新颖别致。

满花 这一类构图大部分是表现高浮雕的海兽葡萄纹和螺钿的宝相花纹,纹饰布满镜身,繁而不乱,非常华丽精美。

4.工艺技法

唐代铜镜不仅以题材新颖,装饰华美著称,在制作技法上也有很多创新,除了传统的铸造外,还出现了金银平脱和螺钿镶嵌等多种加工技法。

金银平脱

把金、银压成很薄的金箔、银箔,剪刻成各种图案纹样,细部的地方刻出花纹,然后用漆粘在镜背上,其上再髹漆数层,然后细加研磨,使金、银花纹显露出来。这是漆工和金银平脱结合在一起的工艺。优秀作品是“金银平脱羽人花鸟镜”,纹样有羽人、飞凤和各种禽鸟花卉,翩翩起舞,作品精致优美。金银平脱羽人花鸟纹铜镜(唐)

螺钿镶嵌 用贝壳作成各种花鸟和人物、动物形象镶嵌在镜子背面,色彩明快,主题突出,达到很丰富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品“螺钿人物花鸟镜”,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安排了众多的内容,在镜钮的上方是一株枝叶茂盛的花树,树梢一轮明月,树下静蹲一兔,树两侧各一展翅欲舞的鹦鹉,两个文人分坐两侧,一人抚琴,一人手持酒盅,背后立一女侍双手捧盒,镜钮的下部是一仙鹤漫步,几块山石和水池,池内和池边均有嬉戏的鹦鹉,画面的空间,点缀小草,花瓣漫天飘飞,构图满而不塞,疏密有致,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唐代文人士大夫的安逸生活,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是唐螺钿镜中的优秀作品。此外,还有生动矫健的“云龙镜”,富丽堂皇的“宝相花镜”。

5.艺术风格

唐镜摆脱了秦汉以来古朴、庄重的特点,而出现了健康活泼、流畅华美的唐代新风格。

唐王朝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中外交往异常频繁。丝绸之路上各国商旅往来不绝,而唐朝铜镜不仅在国内已成为日用品,被统治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普遍喜爱而广泛使用,同时也是国际交往的礼品和商品之一,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运往国外收藏最多的以日本最为著名。日本在唐时受到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当时许多唐镜通过海路运到日本,如闻名于世的海兽葡萄镜,日本就存有多面。朝鲜、蒙古、前苏联、伊朗等国也出土了多面唐镜,促进了唐朝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及文化交流。

6.青铜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