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8 07:18:35

点击下载

作者:张伯礼 王启明 卢国慧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张伯礼,王启明,卢国慧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ISBN 978-7-117-27240-7

Ⅰ.①新… Ⅱ.①张…②王…③卢… Ⅲ.①中医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中国 Ⅳ.①R2-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96211号人卫智网 www.ipmph.com 医学教育、学术、考试、健康,购书智慧智能综合服务平台人卫官网 www.pmph.com 人卫官方资讯发布平台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主  编:张伯礼 王启明 卢国慧

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

邮  编:100021

E - mail:ipmph@pmph.com

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

制作时间:2019年4月

版 本 号:V1.0

格  式:mobi

标准书号:ISBN 978-7-117-27240-7

策划编辑:李丽

责任编辑:崔长存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 @ pmph.com注: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

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专家委员会

(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 平 王 键 王志勇 王振宇 王瑞辉 石 岩

冯卫生 冯学瑞 匡海学 刘 斌 刘红宁 刘跃光

安冬青 孙忠人 严世芸 李灿东 杨文秀 吴景东

何文忠 何清湖 余曙光 谷晓红 宋柏林 张大方

张艳军 陈 伟 武继彪 罗伟生 高树中 唐 农

黄桂成 梁沛华 彭代银 熊 磊 翟双庆序

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重要而具有鲜明特色的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从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成立中医学院开始,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至今已经走过了62年的历程。六十多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历经几代中医人的努力,中医药高等教育体系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对中医药工作作出了系列指示,对中医药在中国文化自信、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与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更多期待,中医药事业进入了空前的发展时期。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进一步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2017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与正式实施,又为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新要求,更是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包括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为落实党和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形成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由张伯礼院士领衔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新时代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项目支持下,在教育部高教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事教育司领导下,完成了《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论著。论著从新时代面临的形式、任务开始,较为全面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选择以及未来发展的战略举措,对于规划和指导未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一难得的高质量研究成果,相信这一研究成果也必将为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很好的参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秘书长 康 凯

编写说明

《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是在张伯礼院士主持的中国工程院“新时代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专题研究过程中形成的一部旨在研究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论著。

该论著与2013年9月出版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以下简称2013版《战略》)一脉相承。2013版《战略》总结回顾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阐述了中医药的学科特点与教育规律;探讨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创新;分析了中医药人才需求趋势;研究了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机遇、目标、战略选择以及教育思想观念更新、体制机制改革、教师与学生发展、政策保障体系、中医药教育国际化等问题。本书则重点论述中医药高等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举措。是基于新时代需求,以关键问题为导向,对2013版《战略》的补充、完善与强化,因此,本书未涉及的内容仍然可以参照2013版《战略》。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论断,同时提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要求。

作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者,如何落实十九大精神,如何为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在新时代之初,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战略性问题。

新时代中,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2015年12月22日,总书记在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时说,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希望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增强民族自信,勇攀医学高峰,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对中医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期待。

2016年8月20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求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为了落实总书记指示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2020年、2030年、2050年的健康目标。同时提出了要充分发挥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等独特优势,为健康中国战略服务的要求。

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实施,在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等方面对中医药事业包括人才培养提出了法律要求,为中医药发展首次提供了法制保障。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中医药发展的法制保障以及中医药在健康中国战略中的作用,都是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与新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工程院首次给予了“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其中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为其中专题之一。

本书共分为18章,第一章、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其后依次提出了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与战略选择、结构优化发展、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发展、中医药传承核心要素与实现路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质量观、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人才观与人才评价体系构建,探讨了国家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民族医药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服务能力提升与拓展以及中医药教育国际化发展等问题。

为了体现篇章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书中部分内容在不同章节中互有重复。

基于中国工程院项目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与教育模式研究以及本书撰写工作受到了各中医药院校的高度重视,多个团队参与了研究与撰写工作,多位领导和专家给予了指导和支持,在此书付梓之际,向各位领导、专家、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文献,因为篇幅关系不能一一列出,也在此对原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虽然编委会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编写本书,也多次召开论证研讨与编写会议,但仍然有不足之处,例如编写人员多,写作风格表达方式不尽一致等问题。敬请读者见谅并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予以修正完善。第一章 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始终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紧扣人民群众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医药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等方面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章重点研究本科院校布局、学科专业设置结构、人才服务比例。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与国际传播等内容将另行或分别在其他章节介绍。高等职业院校与高等专科院校的现状研究将有专章论述。第一节 中医药高等教育区域与省市院校布局

中医药区域与省市的院校布局是国家发挥中医药优势与特色,体现为人民卫生与健康服务意志的蓝图。所布局的院校包括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开设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中药学类专业的综合性大学、医科大学、药科大学、理工院校以及民族医学院校等。一、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区域省市布局

截止到2018年,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24所。另有藏医学院1所,独立学院8所。分布在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7个区域,其中华北地区5所,东北地区4所,华东地区10所,华中地区4所,华南地区3所,西南地区5所,西北地区2所。涵盖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表1-1,表1-2)。表1-1 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含西藏藏医学院)表1-2 独立学院二、其他开设中医学类专业的院校区域省市布局

截止到2018年,开设中医学类专业的院校共51所,包括综合性大学、军医大学、医科大学、药科大学、理工院校、民族院校等。分布在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10个区域,涵盖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等(表1-3)。表1-3 其他开设中医学类专业的院校续表续表三、开设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院校区域省市布局

截止到2018年,开设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院校共有38所。其中包括独立建制中医药院校、综合性大学、医科大学、药科大学、理工大学等。分布在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7个区域,涵盖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表1-4)。表1-4 开设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院校续表续表四、开设中药学类专业的院校区域省市布局

截止到2018年,开设中药学类(含民族药学)专业的院校共有130所。其中包括综合性大学、医科大学、药科大学、理工大学等,分布全国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7个区域,涵盖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表1-5)。表1-5 开设中药学类专业的院校续表续表续表续表五、中医药院校总体布局情况

截止到2018年,全国开设中医学类专业、中西医结合类专业、中药学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共计157所。具体分布见表1-6。表1-6 中医药院校总体布局情况续表第二节 中医药高等教育学科与专业结构

学科是学问的分支,是学界和学术组织的概念,是支撑专业建设的基石,也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建设一流学科进而建设一流专业已经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国家的重点工作之一。一、中医药一流学科建设

2017年9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公布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全国共有137所高校入选,含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共有8所院校的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学科入选国家级一流学科,其中中医学3个、中西医结合2个、中药学6个(表1-7)。表1-7 教育部一流学科建设单位续表

国家“双一流”建设单位公布之后,多个省市自治区也启动了省市一流学科建设工作,例如辽宁中医药大学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入选省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建设高校、江西中医药大学中药学入选江西省优势学科等。二、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学科门类与专业设置结构

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专业介绍(2012年)》有关学科门类、专业类以及专业名称的规定,截止到2018年7月,独立建制的24所中医药院校(不含西藏藏医学院)共开设78个专业,涉及9个学科门类、31个专业类(表1-8)。表1-8 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学科门类与专业设置续表续表续表备注:加上非独立建制院校开设的蒙医学、维医学、哈医学、回医学、蒙药学专业,为83个专业。第三节 中医药人才供给规模与服务区域人口结构

中医药人才是新时代服务于健康中国战略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人力资源基础,也是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启动与推动力量。中医药人才供给规模主要包括教育规模中的院校在校生数量、社会上的中医师承教育人员、院校毕业生和师承等多种形式的中医师资格考试数量以及已经注册的医师数量。从人才供给规模与服务区域人口所形成的比例关系入手,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提供服务的结构情况。

本节重点从各个省市自治区执业中医师数、中西医结合医师数、中药师数以及中医师、中西医结合医师报名数量与所服务的省市自治区人口总数进行分析。见表1-9和表1-10。表1-9 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中药师(士)人员供给与人口比例表续表续表表1-10 中医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报名数量与人员供给与人口比例表续表第二章 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的系列指示为我们在新时代推动中医药全面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指明了方向。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更高的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必须在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同时,及时跟踪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和融入于国家发展战略,为新时代作出更多的贡献。第一节 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

新时代中,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医药的高度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颁布,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以及中国文化复兴背景下的人文社会环境,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了更好更多的发展机遇。一、文化自信与法制保障下的发展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擘画未来,绘制蓝图,为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论和精神支柱。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的大问题”。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的历史起源、发展、精神特质和精髓的总体性判断,是对中华文化的价值、意义的基本立场和态度。由于文化的特殊本质和功能,发挥着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作用,所以文化自信对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文化和精神支撑作用,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党和国家大力推进文化自信背景下,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中医药将再次受到更为广泛的价值认可与学术尊重,从而为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文和社会发展生态。

201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为宗旨,涵盖中医药服务、保护与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与文化传播以及保障措施、法律责任等多个方面;有利于促进中医药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其中专设中医药人才培养一章,对中医药教育方式、教育规律、教育体系等都做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实施,首次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法治保障下的发展生态。二、中医药五大资源的独特优势定位《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中医药作为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论述重新界定了中医药资源的独特优势与地位。(一)中医药是独特的卫生资源

发展好这一资源是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深化医改正处于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同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医学目的和模式也在发生深刻转变,现代医学理念正由治愈疾病向加强疾病预防、提高健康水平的方向逐步调整,医改的任务和医学的转变相互交织,对医疗卫生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医药具有的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论治思维,在预防保健方面具有更突出的优势,可以说是祖先留给我们探索医改“中国式办法”的一条独特捷径。发展好这一资源,是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二)中医药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

利用好这一资源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迫切需要培育和形成更具长远竞争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医药涉及产业链条长,吸纳从业人员多,拉动消费作用大,在促进就业、扩大内需方面有很大潜力。要善于把中医药的经济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为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作出应有贡献。(三)中医药是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

挖掘好这一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当前,科学技术呈现从分析向综合回归的发展趋势,这与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科技创新思路完全一致。中医药是我国独有的医学科学,具有丰富的原创思维、医学实践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和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挖掘好这一资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总结利用好中医药经验,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快中医药创新,有助于探索医疗卫生领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子,为其他领域的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示范借鉴,特别是中医药系统性和复杂性等关键问题的突破,将对生物医学、生命科学、社会科学乃至整个现代科学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将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和新学科的产生,使人类对生命和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四)中医药是优秀的文化资源

弘扬好这一资源是繁荣中华文化的有力举措。中医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整体观、天人合一的理念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和谐、身心和谐的思想一脉相承,其辨证论治的思维模式蕴含了中华民族深邃的哲学思想。中医药以人为本,崇尚和谐,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倡导大医精诚的职业道德,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弘扬中医药文化,不仅能够普及医学知识,更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繁荣中华文化的有力举措。同时,将弘扬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走出去”相结合,可以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软实力。(五)中医药是重要的生态资源

维护好这一资源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中医药传统理念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内在一致。中药源于自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中药产业是典型的绿色产业、生态产业、节约型产业,具备可再生资源、循环经济的特点,发展中药产业可以有效降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国家倡导的低碳生活作出重要贡献。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还有助于减少药物带来的负面影响,节约资源,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五大资源”的界定与阐释,第一次从国家战略资源的层面阐明了中医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程中的资源优势,第一次从文化传承角度阐明了中医药资源的民族属性和产生发展根源,第一次从维护人民健康的行业本职的立足点阐明了中医药医疗保健特色与优势,第一次从生态保护、开发、利用的功能定位阐明了中医药资源建设的可及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第一次从经济发展全局的视野阐明了中医药资源在农、林、牧、工、军、贸等领域的巨大价值和前景,第一次全面系统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观点阐明了中医药资源在国际合作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三、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全新高度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贺信中提到,“中医药学是中华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要切实把中医药这一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2016年3月,国家发布《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目标。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提出大健康新理念,并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6年12月,《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布,意味着中医药发展已经由国家重视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等国家发展战略必将对中医药事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也意味着所有政策制定都要涉及健康问题。而对中医药高等教育而言就意味着中医药要涉及所有健康环节,涉及所有服务领域;意味着全过程、全人群、全天候、全方位的中医药健康参与和作为。

2015年,国家出台《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和《中药材保护和发展规划(2015—2020年)》;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所有这些都说明,中医药发展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新高度,中医药进入了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四、中医药事业发展呈现的良好局面

中医药系统和各有关方面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动把中医药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融入医疗卫生和医改重点工作,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呈现了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六位一体”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一)中医药服务能力有了新提升

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服务量大幅增长。县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绝大部分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都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妇幼健康等专业服务机构也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十二五”期间,与“十一五”末相比,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增加近5成,出院总人数增加超过7成,有效减少了重症病例发生率和死亡率。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显著提高,在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及疑难病症、重大传染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中医药经济贡献率有了新突破

一大批适应市场的新产品、新业态成为健康产业新的增长点。“十二五”期间,中药工业总产值以每年20%以上速度递增,2014年中药工业总产值超过了7300亿元,占我国医药工业总值近1/3,进出口额达到46.3亿美元。全国有200多种常用大宗中药材实现规模化种植,种植面积超过3000万亩,实现了中药产业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也带动了农民脱贫致富。研制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产品,5个中药大品种年销售额均在30亿元以上。(三)中医药服务领域有了新拓展

通过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建设,探索创新中医药健康保障服务模式,发展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旅游、养老等新业态,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潜力和优势不断得到释放。在近年来一系列重大疫情防治、自然灾害卫生应急救治和灾后防疫工作中,中医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四)中医药传承创新有了新进步

通过加强中医古籍挖掘整理,促进了中医药学术传统、诊疗方法和技术手段的继承利用。同时,构建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了一批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和重点研究室,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的临床科研取得阶段性成果,近5年来,先后有43项中医药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五)中医药人才培养有了新成效

采取医教协同的方式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和基层人才培养,加快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发展,推进师承教育,并与学位授予相衔接。积极发挥国医大师等名老专家作用,加强中青年骨干培养,促进了中医药学术思想、经验的传承,全国中医药人才队伍素质稳步提高。(六)中医药文化传播有了新气象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传统媒体上养生栏目或节目持续火爆,各种以中医药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号层出不穷,包括中医药知识进小学等活动,使得中医药文化传播渠道和内容较之以前有了丰富和提升,有效促进了社会各界对中医药的认同感、接受度不断提升。(七)中医药海外发展有了新进展

经过多年努力,中医药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成为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已有29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中医药相关法律法规,18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专门用于培养本土化中医药人才。中医药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增长,2014年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中医药服务贸易额稳步增长。中医药走向海外,也为我国外交和中外医学及人文交流拓展了新的空间。五、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服务业态

健康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我国正处在迈向服务经济时代的窗口期。“十三五”期间,服务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动力,而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而随着2015年国务院颁布《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则成为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然要求以及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中医药健康服务需要大批符合健康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合格人才,而中医药高等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医药人才队伍的数量和质量,进而直接影响中医医疗卫生服务、健康管理和健康促进的市场供给,是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一)健康服务业发展潜力巨大

健康服务业是以医学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以保护和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贯穿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环节的产业集群。它以大健康观为前提,面向健康、亚健康、患病人群,覆盖全生命周期,包括了所有与健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主要包括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的医疗卫生服务业;以社会健康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机构为主的健康保险(保障)业;提供健康体检、健康咨询、调理康复、健康护理等服务的健康管理和促进业;医疗旅游、健康养老、智慧健康服务等与其他产业融合而成的新兴健康服务业;还包括与健康相关产品批发、零售、租赁、研发、教育、商务服务等的相关支撑产业。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医学科技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快速增长并呈多层次、多样化特点。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以及生活方式变化等也给维护和促进健康带来新的挑战。健康服务业强调以健康为核心,动员各方面资源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健康需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健康中国的必然选择。2017年9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白皮书指出,2016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8万个,卫生人员超过1100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700万张。我国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和条件持续改善。

2012年以来,中国不断加大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力度,加快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推进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积极建设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2015年10月29日,健康中国建设正式写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2016年以来,我国制定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纲要,并提出“三步走”的目标。政策加持,我国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体系愈加完善,行业发展迸发无限生机。

2011年至2015年,国家投入420亿元,重点支持建设1500多个县级医院、1.8万个乡镇卫生院、10余万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6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超过98万个,卫生人员超过1100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超过700万张。截至2017年6月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数达98.9万个。其中,医院3.0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3.3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08万个,其他机构3181个。2016年,全国统计的万元以上医疗设备共529.1万台,其中100万元以上的设备12.5万台。2016年,医疗机构床位数比2015年增加39.5万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数达到5.37张,医院床位数增加35.8万张。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医疗服务市场迅速扩展。2016年我国健康服务业市场规模达到5.6万亿元,创历史新高。2009—2016年,行业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0.14%。根据国家规划,2020年我国健康服务业规模达到8万亿元,到2030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

中国的健康服务业已经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但仍面临着健康需求增长速度大于提供增长速度,生物医药技术基础薄弱,对健康服务业认识和行动不统一,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未来要着力在加强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服务的力度,增强我国健康服务业基础性的服务和保障能力;大力发展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强化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依据我国国情,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大力发展健康保险业,为我国居民健康管理和健康维护提供支付保障;促进体医结合,使之成为居民健康生活方式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的新引擎;以健康为中心,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中医养生康复服务六大方面逐步建立符合实际国情的、可持续发展的健康服务业体制机制。可以预见,健康服务业作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其发展符合人类发展要求,符合产业发展趋势,代表新科技革命趋势。健康服务业面临着日益增加的需求,最终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国家规划到2020年健康产业市场容量将达8万亿元,从2015年起,每年增长20%,未来健康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的健康服务业离不开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健康服务业新业态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提供了持续不断的人才需求市场。(二)中医药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中医药新业态方兴未艾

2015年4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第一次正式明确了中医药健康服务的概念和内涵。中医药健康服务是运用中医药理念、方法、技术维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活动,主要包括中医药医疗、养生、保健、康复服务,涉及健康养老、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旅游等相关服务。

在传统的中医医疗服务中,截至2014年底,91.2%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0.2%的乡镇卫生院、70.7%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64.9%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医疗服务,中医药的可及性和可得性显著增强;中医医院总诊疗人次5.3亿人次,占医院总诊疗人次的17.9%,中医医院出院总人数2227.1万人,占医院出院总人数的14.5%,门诊次均费用、住院人均费用分别比综合性医院低12%和24%。中医药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了较高收益,放大了医改惠民效果,为探索医改的“中国式解决办法”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中医药服务体系得到加强。开展中医医院标准化建设,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发展社会办中医,中医医疗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尤其是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快速发展。截至2015年底,共有中医医院3267所、中西医结合医院446所、民族医院253所、中医类门诊部1640个、中医类诊所40 888个;社会办中医机构达到4万个,床位近6万张;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建设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2万余个。

2017年3月,原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等13个部门印发《“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大力推进老年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要求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特色,提供老年健康多元化服务。

2018年,首批15个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名单公布,第一批13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开始建设。许多地方开始试水“中医药文化养生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径。通过利用当地旅游特色,发掘当地中医药种植产业,将生态人文景观、医药保健、文化产业园、中医民俗客栈、中医药养生产品销售等与中医药养生相融合,打造出诸如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中医旅游点、养生节等具有中医元素的特色旅游项目,让游客在深味文化的同时,更多贴近自然,更多关注健康,更多了解中医药知识与中国文化,让中医药知识与中国文化慢慢融入到人们的休闲娱乐之中。

除了中医药健康旅游之外,中药农业、中药林业、中药兽药、“中医药+”、“互联网+中医药”等新业态也在快速形成。第二节 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任务

新时代中,中医药高等教育在面临空前的良好发展机遇,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意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医药高等教育还面临着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要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存在着中医药学术以及以其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存在着教育布局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存在着学科专业结构有待优化,教育观念有待更新,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人才评价有待改革,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问题。需要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新时代发展战略,抢抓发展机遇。一、中医药高等教育要进行发展布局与战略的新规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提出的围绕每一个人衣食住行和生老病死进行全面呵护的大健康观,为中国勾勒出了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

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以及发展健康产业、完善健康政策、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精神,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与期待,这就要求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者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站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角度,以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对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进行战略的思考、整体的布局、全面的规划。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生活需要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科技成果转化、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着力解决中医药学术以及以其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向世界的传播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着力解决教育布局不充分不平衡的矛盾;着力解决学科专业结构优化、教育观念更新、师资队伍建设、人才评价改革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拓展服务能力,为社会主义新时代作出更大的贡献。二、中医药高等教育要服务于“七位一体”的新领域《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要求,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各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标准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宽,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每千人口公立中医类医院床位数达到0.55张,中医药服务可得性、可及性明显改善,有效减轻群众医疗负担,进一步放大医改惠民效果;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及重大疾病攻关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防治水平大幅度提高;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凝聚一批学术领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30%以上,中医药产业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更加广泛;符合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法律体系、标准体系、监督体系和政策体系基本建立,中医药管理体制更加健全。

到2030年,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中医药服务领域实现全覆盖,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公民中医健康文化素养大幅度提升;中医药工业智能化水平迈上新台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我国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中的引领地位更加巩固,实现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统筹协调发展、生态绿色发展、包容开放发展和人民共享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格局正向医疗、教育、科研、文化、养生保健、产业、对外交流等“七位一体”转变。这意味着学校不再仅仅是培养中医学类专业人才,更要为“七位一体”的中医药服务领域提供人力支持,为整个健康服务业与中医药相关的“七位一体”培养人才。三、中医药高等教育要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新业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改变和生态环境改变等,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迎来了新业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必须依靠人才。未来的人才市场将大量需要老年服务产业、亚健康产业、社区卫生服务行业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一)老年服务产业

众所周知,中国自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社会,是全球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预计2026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达到3亿人,2037年超过4亿人,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亿~4亿人的规模。根据联合国预测,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

老龄化社会意味着一个巨大的公共卫生服务对象。由于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临床流行病学证明,老年人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这就意味着较高的医疗成本。老龄人口在社会中占有相当比例的医疗总投入,老龄人一旦患病就是大病,住院治疗居多,加之陪护成本,会导致较大的社会医疗投入。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其他人群的3~5倍。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老龄人所需的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8.3∶100,即如果在预防上多投入一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

2012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指出要“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民政部门要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专院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从事养老服务工作”。

中医药学有着系统的理论知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完善的理、法、方、药体系,通过体检后中医药的积极干预进行保健养生,在慢性病及老年人保健领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老龄人口也比较认可中医药的治疗质量。由此可见,未来的人才市场将大量需要家庭医师、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中医康复、老年护理等老年服务产业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二)亚健康产业

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不仅表现为生理、代谢功能异常,也包含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异常,通过现代医学检测却未发现阳性指标,却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症状。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统计,全球健康人群占比为5%,亚健康人群为75%。另有数据显示,我国亚健康人群已达9.75亿以上。现代医学认为,如不及时对亚健康加以干预,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当然也可通过积极的防治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这种认识与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不谋而合。重视中医药服务养生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内容,其核心在于预防疾病的发生。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稳步提升,预防保健意识也逐渐增强,加之对中医药认识的提高,我国中医药养生保健市场需求将越来越大。

目前的客观现状是亚健康服务水平整体低下,服务手段缺乏规范,服务管理总体混乱,“治未病”的中医健康调养咨询人才、健康管理人才、中医特色干预技术人才、中医食疗师等亚健康专业人才的数量匮乏和质量低下已成为制约亚健康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更专业、更规范地从事亚健康产业的应用型中医药人才将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三)社区卫生服务

国务院《“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再次强调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服务中的作用,明确提出:以城乡基层为重点加强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

在国家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背景下,面向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中医药人才市场需求空间迅速扩大。同时也意味着对中医药院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四、中医药高等教育要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新倡议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代表我国政府发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其中,构建和完善海外的中医药发展成为了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重中之重。《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要求中医药机构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探索建设一批中医药海外中心,为中医药的海外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表明,中医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元素。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医药被频繁纳入中外首脑会谈议题,成为国家层面合作的重要领域,也成为中国外交和对外谈判换回国家利益方面的重要筹码。由此可见,中医药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资源,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文化使命。(一)“一带一路”倡议是国家重大经济发展核心战略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演讲,提出要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演讲,提出要与东盟国家发展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国内外局势提出的重大经济发展核心战略;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负着三大使命:

1.探寻经济增长之道“一带一路”倡议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共同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中国发展的经验和教训。中国将着力推动沿线国家间实现合作与对话,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夯实世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基础。

2.实现全球化再平衡

传统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区、海洋国家先发展起来,陆上国家、内地则较落后,形成巨大的贫富差距。传统全球化由欧洲开辟,由美国发扬光大,形成国际秩序的“西方中心论”,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农村从属于城市,陆地从属于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应。如今,“一带一路”倡议正在推动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向西开放,带动西部开发以及中亚、蒙古等内陆国家和地区的开发,在国际社会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发展理念;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主动向西推广中国优质产能和比较优势产业,将使沿途、沿岸国家首先获益,也改变了历史上中亚等丝绸之路沿途地带只是作为东西方贸易、文化交流的过道而成为发展“洼地”的面貌。这就超越了欧洲人所开创的全球化造成的贫富差距、地区发展不平衡,推动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3.开创地区新型合作

中国改革开放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创新,“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正在以经济走廊理论、经济带理论、21世纪的国际合作理论等创新经济发展理论、区域合作理论、全球化理论。“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超越了马歇尔计划、对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战略,给21世纪的国际合作带来新的理念。(二)中医药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新名片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其中“遴选可持续发展项目,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国际影响力”被列为中医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之一,助推中医药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01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共同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20年,中医药“一带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与沿线国家合作建设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颁布20项中医药国际标准,注册100种中药产品,建设50家中医药对外交流合作示范基地。可以说《规划》为未来中医药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原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60周年座谈会上提到,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深化人文交流中的独特作用,把中医药高等教育打造成为中外人文交流的新名片,不断提高中医药在国际传统医药领域的话语权、主导权。要围绕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提供好诊疗服务和人才培训,讲好中国故事、中医故事,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当代中国的活力。

中医药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了16个中医药海外中心,受到沿线民众的欢迎。目前,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外政府已签署了86个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每年约13 000多名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医药,约20万人次境外患者来华接受中医药服务。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了数百所中医药院校。在中国的援外医疗队中,中医药人员约占总数的10%。此外,中医药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如青蒿素快速防治疟疾技术方案在东南亚、非洲等疟疾高发地区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发病率,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屠呦呦研究员因发现青蒿素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国政府积极支持世界卫生组织发展传统医药。中医针灸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药已成为中国与各国开展人文交流、促进东西方文明互鉴的靓丽名片,成为中国与各国共同增进健康福祉、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第三章 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与战略选择

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全局的方略。发展战略是科学勾画的前瞻性的全局性愿景与蓝图,具有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谋略性等特征。新时代中,中医药高等教育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的需求与期待。未来一段时间,中医药高等教育如何发展,制定一个什么样的战略目标,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是中医药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第一节 中医药高等教育战略目标

教育发展战略目标是指教育发展主体在某一时期所要实现的基本任务和所要达到的总体要求,通常用有关综合或多元的定性定量结合的指标反映。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是在深入分析新时代对中医药教育的需求现状和未来趋势下,在对中医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进行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科学勾画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全局性愿景与蓝图。

实现新时代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战略目标,需要实施2025年至2030年的两步走战略步骤。具体时间、内容与步骤如下:

第一步,2018—2025年。利用7年左右时间,实现:一、院校布局与专业布点结构优化发展

至2025年,建成1~2所独立建制的中医药本科院校;2~3所独立建制的高等职业(高等专科)中医药院校;在综合性、医科大学、药科大学等院校中增设20~30个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类专业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及34个省级行政区域(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的中医药院校布局、专业布点优化发展,东、中、西部及各省市自治区之间的中医药高等教育布局与专业数量布点差距显著缩小;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清晰的中医药高等教育院校布局与学科专业布点,形成均衡发展的院校与专业布局结构。二、中医药教育供给稳步增长质量不断提升

至2025年,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类专业与中医药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年均增长5%;中医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达到4万人规模;中药学类专业本科毕业生达到6万人规模;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类医师(含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成为人人享有中医药服务的主要人才供给源。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以中医药为主体、相关学科专业协调发展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医药学类专业教育差别化拨款全面实施;师资队伍总体数量增加,师生比达到1∶14以下,新办专业师生比不足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教师教育观念全面更新,教学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改革深度推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实践教学规范有效运行;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健全运行,评估、认证等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有效,教育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三、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至2025年,在现有6所院校成为“双一流”建设单位基础上,再有1~2所院校成为“双一流”中医学、中药学或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单位;中医药学科进一步分化,在现有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学科基础上,针灸推拿学进入国家一级学科目录,3~5所院校进入“双一流”针灸推拿学学科建设单位。一流学科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国家启动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12~15个中医学专业成为一流专业,8~10个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成为一流专业,10~15个中药学专业成为一流专业。四、中医药科学研究水平与科技转化能力显著提升

至2025年,基于中医药传承研究的价值受到业内和社会公认,文献研究成果进入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系列;基于中医药原创思维指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