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岁前,父母给孩子的礼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09 03:14:55

点击下载

作者:荣荣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十岁前,父母给孩子的礼物

十岁前,父母给孩子的礼物试读:

Gloria一家谨以此书献给所有爱孩子的父母

本书倡导父母抓住孩子前十年的黄金成长时间,送给孩子受益一生的礼物——语言沟通能力和在旅行中快速成长的能力。作者分享了自己在语言培养、亲子旅行中的感悟和心得,从中可以看到极大的养育张力和弹性,可以有效抵御“精细化养育时代”孩子的娇弱感和亲子关系的脆弱性,值得很多父母借鉴和思考。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十岁前,父母给孩子的礼物/(德)荣荣(Gloria),张文跃著.—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12

ISBN 978-7-111-63544-4

Ⅰ.①十… Ⅱ.①荣…②张… Ⅲ.①儿童教育—家庭教育 Ⅳ.①G78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82040号

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市百万庄大街22号 邮政编码100037)

策划编辑:刘文蕾    责任编辑:刘文蕾 张清宇 王淑花

责任校对:梁 倩    封面设计:吕凤英

责任印制:张 博

三河市国英印务有限公司印刷

2020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165mm×235mm·12.75 印张·1 插页·135千字

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3544-4

定价:49.80元

电话服务

客服电话:010-88361066010-88379833010-68326294

网络服务

机 工 官 网:www.cmpbook.com

机 工 官 博:weibo.com/cmp1952

金  书  网:www.golden-book.com

机工教育服务网:www.cmpedu.com

封底无防伪标均为盗版推荐序一 彪悍童年,粗糙陪伴

我太太Gloria是个很特别的人,正是这种特别吸引了我。我们都属于敢想敢做的人,只是在不同的领域。她爱好语言、文化、艺术、音乐……尤其精通多门外语,这让她有能力走遍世界并直接和世界沟通;而我是工程技术出身,后来又开始自己创业,会有很多突发想法,总是乐于去做新的尝试,不论是技术还是“远方”。

虽然我们很不一样,但在育儿理念上,还是惊人的一致,一样的“不靠谱”,一样的爱折腾。所以我们的孩子带得比较粗糙,也经得起折腾。两个孩子,Enya和Enzo从小就去过很多地方,还不会走路时就被妈妈放到童车里越洋跨海了。

2016年,老大Enya 5岁,老二Enzo 3岁,我们就带上他俩参加了“80天纯电动汽车环球之旅”。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最大的一次冒险,也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纯电动汽车环球项目。出发前我们都能想象出,一路得有多苦。万一真找不到充电的地方,车就得趴窝;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别说找不到睡觉的地方,肚子都得饿着。但我俩还是一拍即合,带上俩小孩出发了。

这俩小孩的出现,让所有的外国车队都惊异不已。一般情况下,中国人带孩子是最保守周到的,而我们恰恰相反,是整个环球车队里唯一带着小孩的父母。我们觉得他俩这么小就有机会参加环球之旅,一定是人生的财富。

Gloria用她独特的语言学习法,在孩子6岁之前(培养语言能力的黄金窗口期)教会了他们4种外语。那真是个严厉的系统工程,她会严格地规定孩子在几点到几点讲哪种语言,而我在家里只能讲汉语(虽然我可以用英语演讲,用英语谈生意,是国际车队里唯一一个登台飚英语的队员,但在科班出身的Gloria眼里,我的水平还是会误人子弟的)。这导致Enya 5岁之前居然不知道我可以讲英语。

在“80天纯电动汽车环球之旅”的国际车队里,两个孩子真的是如鱼得水,因为他们和所有队员,不管是哪国的,都可以直接沟通。我一开始还觉得学四门外语有点多,但后来也没有强烈反对。因为语言是用来沟通的,我认为沟通能力是人生最重要的能力,没有之一。

我们尽可能给孩子较大尺度的自由。他们应该是学校里因为旅行请假最多的孩子,这让我们和孩子之间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关系,因为陪孩子的时间很多。Gloria陪孩子的时间要比我多,我平时很忙,只能忙里偷闲出去旅行。但只要在旅程中,我就会把大块的时间给孩子,陪他们玩耍和学习。这在孩子10岁之前很重要,因为10岁之后孩子就有了自己的圈子,越来越不愿意和父母一起出行了。所以我很珍惜这10年,每年都要安排2~3次的大旅行,给孩子留下足够美好的回忆。

我和Gloria认为,旅行远比坐在家里、教室里读书重要。在我看来,书上学到的知识是死的,而旅行中学到的知识是活的,能让孩子学会怎么去认知新的世界,怎么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怎么去寻找资源。有一次,Gloria跟我讲,她想让Enzo去学编程,理由是班上很多小朋友都在学。我的回答是:“太好了,让他们去学好了!Enzo以后只需要知道哪些问题需要编程,谁会编程就行了。”

因为经常请假,现在两个孩子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作为一个负责任、爱思考、创业还算成功的爸爸,我想给年轻的父母一点建议:别太看重孩子的成绩,分数不太好有时是一种优势,起起伏伏反而能锻炼他们的抗挫能力。有些好学生,整天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可能会更脆弱,经不起失败,不敢去折腾和创新。

我希望我的孩子有坚强无比的意志,更皮实,而不是有一颗玻璃心。我希望他们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勇气,这样的人生才会更有意思。所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会尽量给他们一些极度“不靠谱”的任务,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更刺激更有趣,让他们始终面对挑战,同时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说实话,我不担心他们以后会叛逆,更不担心以后他们和我们的关系会发生太大的问题。因为我给他们的“任务”更离经叛道,早就超出了他们叛逆的尺度。我希望他们以后的叛逆也得有一定的创新,有一定的想象力,有一定的高度。

这就是我们家的育儿法则——粗糙养育。我们想培养的是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小老虎”,而不是乖巧听话的“小白兔”。试想,在人生的大森林里,是当一只小白兔幸福,还是当一只战斗力爆棚的大老虎更幸福呢?恩爸(宗毅)推荐序二 有理论、有方法、有步骤的养育

我与恩妈、恩爸一家有过两次朝夕相伴、共同生活的时光。一次是在“80天纯电动汽车环球之旅”美国段的路上,当时Enya 5岁,Enzo 3岁;一次是在非洲肯尼亚、坦桑尼亚动物大迁徙的向生之旅,Enya 7岁,Enzo 5岁。可以说,我正好见证了两个孩子如何征服5种语言的历程。一开始我觉得让一个5岁的孩子学会说5种语言真是奇迹,但当我看到两个孩子在世界各地车手云集的车队里,和各国车手交谈自如时,真的是震惊了。两个孩子凭借优秀的语言沟通能力,和各国车手都成了朋友,更成了各国车手之间交流的小桥梁。

当我看到恩妈的方法和坚持时,我又觉得这不是个奇迹。这两次的行程都异常艰辛、充满挑战,每天在车上的时间就有6~8个小时,孩子们在车上无聊时就一起玩会儿,玩累了就睡会儿,饿了就吃点儿零食。但只要一下车,恩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辅导两个孩子学习语言,无论多晚、无论多累都雷打不动。在大家到达目的地做整理的时候,在等菜上桌的间隙,在饭后的小歇时,恩妈总是不急不躁地分别辅导两个孩子,每天至少保证每个孩子有半小时到一小时学习语言的时间,从未间断。恩妈一路教,我也跟着一路学,从如何启蒙语感到欧洲王室的OFOL法,再到习得法,等等,很多新的有意思的语言学习方法,都是在恩妈言传身教下才知道的。当时我就在想,恩妈的这套方法要是能整理成一本书就好了。

恩妈经过这些年的经验积累,终于将自己的心血集结成这本宝贵的书。这本书把恩妈学习语言的方法,从详细内容到实施步骤,所涉及的资料都一一详尽列述。这么系统、翔实、细致的总结,就像有个语言教育专家在旁边指导自己一样,在语言学习路上每一个节点和瓶颈期都会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我一拿到手就开始拜读,并在书中找到了女儿为什么读写都很好,却不肯开口说英语的原因,原来是我没有重视输入和输出的关系。用了书中的方法,仅仅3天女儿就愿意开口说英语了。

这本书有理论、有方法、有步骤,有相关的学习资料,也有实践和成功案例。只要参照书中的方法去做,当然还要有恩妈一样的坚持、恩爸一样的配合,相信很多父母都能够获益匪浅,培养出像Enya、Enzo一样优秀的宝贝!玩有引力创始人方延自序 推着童车叽里咕噜去旅行

很多父母在纠结,要不要带着孩子去旅行?他们问我:“旅行,真有那么重要吗?”我的回答是:“很重要!”

有些父母会说:“孩子太小不懂事,什么都记不住,去了也白去,纯粹是浪费金钱和精力,等大点再说吧。”“人生地不熟的,多不安全啊,万一磕了碰了连医院都不知道在哪儿。小孩儿体质本来就弱,万一水土不服拉肚子怎么办?吃不惯睡不好的,遭罪啊!”“你不知道带着 ‘小祖宗’要准备多少东西!奶瓶带着,水杯带着,玩具带着,小毯子带着,童车带着,等大点了作业还得带着,时刻得操心……”

还有些妈妈说,从计划出游开始,她就失眠、焦虑:怕漏带孩子的东西,怕入住的酒店不安全,怕孩子不适应旅程,怕孩子哭闹,怕突然生病……

这种焦虑,我也有过,但最后都克服了。我发现,第一次带着孩子去旅行会觉得困难重重,但多出行几次就完全不是事儿了。旅行是倒逼着我们学习成长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旅行几次后,都强大得很!

好的旅行能开阔孩子的眼界,滋养他们的好奇心。有些孩子,能利用一切时间废寝忘食地学习,这是“别人家的孩子”,很值得敬佩,但我略有点担心,一直埋头学习的孩子,视野会不会早早就局限在了书本构成的世界里,以及家和学校两点之间?旅行中的孩子则不一样,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充满异域风情的音乐歌舞,饱含当地特色的食物,还有旅途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让他们打开每一个毛孔,用嗅觉、听觉、味觉、视觉、触觉,吸收着旅途中的各种信息。这种全方位的学习,可不是在家看电视、看书能比拟的。

旅行能以全新的方式调动孩子的好奇心,帮他们快速建立自己的知识单元,形成一种全方位、快速学习的能力,这种能力会让他们受益终身。这可比学多少知识、记住多少景点重要多了。

好的旅行也是父母和孩子亲密关系养成的最好方式。有什么比带着孩子去探险更有意思的呢?哪怕他们再小,记不住、说不清,但这种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感、充实感是能感受到的。我的朋友Judy说,孩子小的时候,她陪着看动画片,孩子话都说不清楚,一直哈哈笑,看完就记得可乐和爆米花了。但是,每次看完动画片,孩子都能开心很多天,连做梦都是笑的。

旅行更是这样,从计划开始,到回来之后和小伙伴分享,孩子会不断地期望、体会、回味这种幸福和快乐。而且,在旅行中,父母往往可以从工作以及生活的琐事中摆脱出来,全心全意感受旅行的美好,全心全意陪伴孩子,这种陪伴是最高质量的陪伴。

孩子旅行越多,见识越广,独立性越强,越有主见。很多教育界有识之士呼吁,未来的竞争需要孩子有思辨性。什么是思辨性?有自己的主见,而且这个主见是有逻辑支撑的,不是任性的选择。两个孩子从小跟我们旅行,现在他们对旅行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要去哪里,为什么去,去那里看什么,预算和时间有限的时候怎么取舍,怎么安排出行计划……他们会努力说服我。

同时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要对自己的决定负责。比如他们喜欢书,在德国的时候我们买了很多书,超出预算了,最后我们商量要把超支费用从打车费里省出来。我们带着超出我们体重一倍的行李,坐地铁去慕尼黑机场,到广州后自己托运行李、装小推车,两个孩子毫不含糊。而且,习惯了这样赶路的日子,孩子的适应能力和战斗力颇为强大。他们乘国际航班回国后,可以直接去学校上课,一点都不用倒时差,因为在飞机上就睡够了。

要想带孩子“深度游”,全身心浸泡在“斯地斯人斯景”中,语言问题是最大的障碍。我们得先叽里呱啦地学会当地的话,看得懂当地的文字。我戏称,学外语就像爱丽丝掉进了兔子窝,然后才能进入仙境,所有孩子都喜欢的仙境。除了自己的两个孩子,我还曾教其他孩子“习得”英语,包括后来做《英语遛世界》那档节目,就是想让更多孩子进入“兔子窝”。

语言学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习得法”,像母语一样自然而然地学习;还有一种是“学习法”,像在学校里学外语一样。后者显然比前者痛苦很多。但语言习得是有时限的,专家建议最好是在12岁前,考虑到小升初的实际情况,我建议是在10岁前完成。两个孩子就是我的语言学习法的“试验品”,我亲自上阵,用自己的改良版“欧洲王室语言学习法”,在8岁前教他们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几门外语,让他们能毫无障碍地在全球旅行。

10岁前的孩子如一块璞玉,他们后来变成什么样子,就在于父母是怎样的雕刻工人。在孩子10岁前,我和恩爸给他们准备了两个大礼包——旅行和学外语——这两个大礼包,能够明亮他们的双眸、充盈他们的精神,让他们更好地体验生命、滋养人生。每个孩子都是一支离弦的箭,他们来自父母,在父母这里积攒飞行的力量。而他们到后来能飞多高,很大程度上就在于10岁前父母给了他们多大的张力,而这种张力就是无比珍贵、无与伦比的礼物!Gloria一 最佳风味期chapter one01 做父母的“最佳风味期”

我们在超市选购食品时,往往要精挑细选,不但看它的配料和营养成分,还要看它的有效期和生产日期,越新鲜越好。因为食品和其他产品不同,在“保质期”之前有一个“最佳风味期”。尤其是水果、蔬菜和海鲜,即便没有变质,新鲜的和放了一段时间的,口感也会不一样。

岭南的荔枝,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南方人都知道,只有新鲜荔枝才色香味俱全,离树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四五日则色香味尽去矣。所以之前,岭南给皇宫进贡荔枝,就是把挂果的荔枝树直接给进贡过来。做父母也有“最佳风味期”,就是在孩子10岁前,他们对父母最信赖、最崇拜的时候。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在文章中龙应台写道:“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完全可以依靠的。这就是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时期。等孩子一到青少年时期,父母的有效限期就快到了。该说的,该教的,该做的,应该早就都做足了,是到了验收的时候了。这验收的是父母的教育方针,也是孩子对外界的应变能力。过期后的父母再怎么努力,也比不过10年前来的有效了。”

在我看来,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是一辈子的事儿,不存在失效一说。但不同阶段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在前十年进行培养,其效果事半功倍。错过这个阶段,等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各种问题暴露出来,这时候父母就很难再“力挽狂澜”。所以说前十年,是养育孩子的“最佳风味期”,可以用融洽、甜蜜的方式把很多隐患解决掉。有过来人说过,孩子青春叛逆期的很多问题,根源是在青春叛逆期前。前十年如果父母和孩子相处得很好,那么青春叛逆期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但这十年时间,听起来很长,实则过得很快。如果说成长是一条渐行渐远的单行线,那么这十年也就是短短的几个转瞬而已:

你还记得他刚出生时,哇哇大哭的情形吗?

转眼间,他摔倒在地上,你就知道他会翻身了;

转眼间,小家伙开始满地乱爬,刚开始只会倒退,后来是爬上爬下,无往不利;

又一转眼间,他已经会到处乱跑,有了自己的小玩伴;

又一转眼间,他上了幼儿园,在父母的目送中,小小的身影背着大大的书包,哭哭啼啼地走进幼儿园的门口;

又一转眼间,你刚为他上幼儿园不哭而庆幸,他已经开始上小学了,有了更多的同学、朋友;

再接着,他开始感受到了学业的压力,你辅导功课时开始了“远交近攻”(指孩子做作业时,父母离得远一点儿还能交流交流,如果离得太近,肯定会揍他);

再接着,他开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有忧愁,也有甜蜜,日记本也会藏起来;

再接着,他不想让你把他当孩子看,他开始顶嘴,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用很激烈的方式反抗,这意味着青春期已经到来……

孩子越成长,距离父母就越远,父母的影响力也就会逐渐递减。与其等孩子到了青春叛逆期,父母因为种种不满意叹气、摇头,真不如好好利用“最佳风味期”,帮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02 最重要的亲子十年

我有两个孩子,大的叫Enya,是个女孩,今年8岁;小的叫Enzo,是个男孩,今年6岁半。在Enya还在我肚子里的时候,我就在考虑:“我能给这个小宝宝什么?我有什么值得给他的?”我会摸着鼓起的肚皮问他:“宝宝,你想要什么啊?”他不回答。他当然不回答,他和我还没见过面呢。

Enya是我的第一个孩子,当时我坚持自己的养育理念和方法,但这种坚持受到了其他妈妈和亲戚朋友的质疑,他们的劝说甚至让我一度怀疑自己。我曾抱着她,望着她那黑亮无邪的眼睛问她:“妈妈给你的,是妈妈以为的好东西,你喜欢吗?”那个时候的Enya,还不会说话,但我觉得她能懂我。她盯着我的脸看了好一会儿,我觉得她是在思考。然后,她咧着嘴笑了,那笑容是如此纯洁,是对我完全的信赖,一股幸福感和自豪感在我的内心油然而生。她相信我,相信我给她的是好东西,是她想要的、喜爱的并愿意尝试的事物!等到Enzo出生后,虽然质疑一直有,但我已经不在乎了。

父母要相信自己对孩子的爱是一种强大的能力。只要用心,父母都能给孩子最好的东西,这是任何其他人都给不了的。父母一定要相信这一点,不要被旁边的声音干扰,因为只有你和孩子朝夕相处,你才最懂这个小宝宝,你才会费尽心思帮他思考未来。做父母一开始得“自以为是”,尤其是在孩子分不清对错好坏的前几年。只有父母才会花心思帮他选择,选择那些影响他一生幸福快乐的好东西。如果说意识是一颗颗小种子,那么孩子的第一颗种子一定是父母给植入的,这是父母的权利,也是一种责任。

心理专家指出,在10岁前孩子处于对父母的“崇拜期”或者说是“依恋期”,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父母、依赖父母;从10岁开始孩子就进入了“青春叛逆期”,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但面对现实往往又没有办法改变,所以和父母的关系会非常紧张;等到20岁之后,孩子才开始慢慢理解父母,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后,才会和父母慢慢和解;直到50岁的时候,孩子才能真正理解父母,认同他们。

10岁之前,孩子对父母是无条件地信任、依恋和崇拜,他们愿意感知并信赖父母的爱。这段时间的情感关系,直接决定了后面几十年亲子关系的底色,尤其是最难度过的青春叛逆期。有儿童专家曾经说过,如果在依恋期,父母就给孩子植入好的种子,能和孩子形成积极良好的家庭关系,那么青春期的冲突就不会有想象中那么激烈。如果孩子在青春期叛逆得厉害,家庭关系一团糟,那么问题往往是在依恋期就潜伏下来了。在孩子10岁前,父母要多花点时间陪陪他们,因为这个时候的陪伴最有效。过了这个黄金时间,他们有了自己的朋友圈,谁还需要父母陪伴呢?

在我的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反复地问自己:“孩子,我能给你什么?什么东西,是我能给你,也能帮助你一生幸福快乐的?我该给你种下一颗什么种子?”每位父母都应该思考这些问题,并且把答案作为陪伴孩子度过人生前十年的路标。

如果你们正计划要一个小宝宝,或者小宝宝已经出生,还处在人生的依恋期,我建议你们要找个大段时间静下心来,泡杯茶或者咖啡,好好地思考、好好地聊聊这个话题。这是给孩子的未来规划,值得你们花上一天、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去思考,去沟通。父母之间越早达成一致,整个家庭的育儿路线才能更统一,以后走的弯路才会更少,家庭关系也才会更和谐。一旦达成一致,父母就不要轻易摇摆,也不要被周围的声音左右。我们要记住,对这个孩子,没有人比我们更负责,没有人比我们想得更多。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参考,可以去求证,但绝对不能盲从。03 一生中难得的“Gap year”

前段时间,一篇文章《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霸占了我们的手机屏,也让很多妈妈长出一口气,原来焦虑的不仅仅是自己,美国纽约富人区的妈妈们,也为孩子上学的事情焦虑啊。

我们想象一下,有这样一场球赛,大家坐在看台上,规规矩矩地看球。结果有人突然站起来,后面的人被挡住了视线,不得不跟着站起来;后来越来越多的人站了起来。坐第一排的人本来不用站起来也能看得很清楚,但当越来越多的人都站起来时,受这种情绪裹挟,他们也会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第一批站起来的人,刚开始是看得更清楚些,但大家很快都站起来,他们的优势又没了,反而更看不清。现在的教育环境,不就是这样的吗?

问题是,我们的教育只是这一个赛场吗?在现实中,如果发生类似的事情,我们是不是干脆离开,回家看电视转播去?除非坐的是第一排的位子,否则那些聪明人可能会在第一批人站起来的时候就离开了,因为他们知道后面大家都会站起来,越来越看不清楚。对他们来说,现场观赛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了。但这些回家看电视转播的聪明人总是少数。

2017年,山东省有一位“折纸哥”孙洪涛,因为折纸“十分轻松”地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了。很多人听到这个新闻都表示不理解:“折纸不是小孩子玩的游戏吗?靠折纸也能被降分录取?想不通啊!”但在孙同学自己看来,折纸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复杂的数学和空间结构原理,而他在自主招生考试中报考的是“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折纸与他的报考专业有内在的契合度,所以他的折纸表演会吸引招考老师的目光,给了他降分录取的机会。

很多父母把特长当作“敲门砖”,鼓励孩子学习某个“含金量高”的特长项目,认为这是一条“入学捷径”,但是人生哪有真正的捷径可言?“特长”不是说有就能有的。一项看似简单的爱好,也许要经历十几年的专注研究,才能爆发出惊人的潜力。还以孙同学为例,因为要研究折纸领域的最新技术,孙同学每天自学英语,翻阅外文折纸材料,还学会了简单的尺规作图;他的空间几何能力和数学素养也远远超出同龄人。更重要的是,他给招考老师展示出的能力素质,比如钻研精神、毅力和勇气,都是非常宝贵的品质。用一位大学教授的话说:“经过自主招生考试选进来的人,未来成为科学家的可能性,比普通高考考进来的学生,应该要高一些。”这样的学生,学校能不抢着要吗?“折纸哥”的故事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如果父母能帮孩子尽早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给他们研究探索的空间,哪怕国内的考学竞争再激烈,孩子也可以靠兴趣爱好叩开高校的大门。但是一项基于兴趣爱好的特长,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学会的,靠的是长时间的积累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厚积薄发。我们不能光看到人家在台上精彩亮相的时刻,也要看到台下的投入和付出。想让孩子走这条路的父母得想一想,你愿意让孩子投入这么多的时间在兴趣爱好上吗?对此,我的答案是:会的。因为除了升学,我更看重孩子一生的幸福、快乐。有兴趣爱好并能坚持下去的孩子,他们幸福、快乐的概率要大得多。

这种兴趣爱好,不是父母大手一挥就能定下来的,而是要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们慢慢找到。原来父母对孩子的发展规划像“种庄稼”,种下玉米种子、小麦种子(选择一门特长),只要多浇水施肥(勤奋地练习)就能长出玉米或小麦来。但现实生活中,孩子却是一片“热带雨林”,你种下种子A,长出的可能是B,这会给父母带来一些“惊喜”,其中也不时会有些“惊吓”。所以父母要给他们多几年尝试的时间,让惊喜慢慢多起来,这就是他们的“Gap year”(间隔年)。“Gap year”是指欧美国家的大学生在大学毕业后,往往会申请一年的时间,到处游历,一方面开阔视野长长见识,另一方面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所在。在孩子的童年时代,相对来说成长、升学的压力没那么大,可以有几年的时间去尝试,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10岁前孩子的可塑性是最强的,各种机会也是最多的,面临的升学压力也小,试错成本也很低,在一个宽松的氛围下,他们有更多的发展可能。

在我的两个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和恩爸(我对孩子爸爸的称呼)就较好地解决了他们的母语学习和外语学习问题,让他们之后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在语言补习班中穿梭。尽管为了保持语言的敏感度,他们每天还要花点时间去练习和巩固,但学外语对他们来说绝不再是苦差。因为他们外语习得的方式,像母语一样自然而然;平时游戏、玩耍时用的也是外语,就像我们平时聊天一样,自然没觉得学外语有多苦。而且,这种多语言能力也给他们带来成就感,尤其是在出国旅游时更是如鱼得水。感受到语言的趣味性和重要性,他们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这段时间,孩子的学习压力还不太重,我们尽量带着他们避开旅游高峰去各地游玩见世面,体验外面丰富多彩的生活。我们每年带他们至少出国两次,差不多要待够两个月。一方面是保证语言输入,另一方面是让他们体会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差异,在差异中找到感兴趣的东西。有些他们试一试会很快放掉,有些他们会持续一段时间突然丧失兴趣,有些他们会兴致勃勃地一直玩下去。

我们给他们创造的是一个“热带雨林”的环境,鼓励他们去尝试,允许犯错,允许放下后再捡起来。因为很多东西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所以不用我们摁着他们的头学,押着他们学,他们也不会把学习视为一种苦差。不管选的是乐器、体育项目,还是绘画、表演项目,他们的整个状态是辛苦但快乐着。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父母的内心就要很强大,比如请假带孩子出去玩,得先通过学校。这一关很顺利,因为两个孩子的老师比较开明,理解我们的苦心。但是,这也是因为孩子还小,学业压力不大,老师面对的升学考核压力也不大,所以才说是“Gap year”,也只有10岁前有这种可能。我能感觉到,孩子越大,这种长假越难申请,所以我得趁着他们还小,多带他们出去长长见识。

有些父母会担心,把这么多的自由选择权留给孩子,他们会选择吗?选错了该怎么办?如果他们滥用这种自由该怎么办?我很理解,因为一开始我也有这样的担心。但后来一想,不趁着他们小的时候让他们学着自己做选择,他们就永远学不会怎么选。真需要自己做主的时候他们怎么办?父母能跟他们一辈子吗?小的时候走点弯路不是坏事,因为犯错带来的损失总在父母的承受范围内,真到了青春期可就不一定了。

而且,10岁前孩子还处在相对听话的依恋期,即便让他们自己做决定,父母还可以间接地影响他们的选择,比如养成良好的习惯。我的两个孩子跟着我养成了一个爱看书的好习惯,旅行到一个地方时会去逛当地的书店。我家很多语言类的书,都是从国外大包小包背回来的,最多的时候行李重达200多斤,还舍不得打车(国外打车费用超乎寻常地高),得靠两个孩子帮着我看行李、拖行李。想想看,他们自己挑了半天又千里迢迢带回来的书,能不看吗?Enya中午会从学校回来,在两个小时内她要吃饭、午睡、弹琴、练习西班牙语或德语,每天都是如此,已经形成习惯。但具体弹什么曲子、学什么内容是她自己决定的。这样的生活学习方式,我们还用担心她以后不珍惜时间,学习效率不高吗?04 种下几颗小种子

Enya是我的第一个孩子。我在想该怎样培养、教育她的时候,思考了三个问题:第一,我有什么,我擅长什么;第二,我擅长的东西里面,哪些可以影响她的一生,让她幸福和快乐;第三,哪些能力的习得有敏感期,最好让她在幼儿期就能接触并学习。基于这三个问题,我后来选择让她从小学习外语,从小和我去旅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文化的魅力,建立张弛有度的亲子关系。

我大学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读的英美文学专业,第二外语修的是法语,所以英语、法语很早就达到了“本地人”水平。后来阴差阳错之下,我结识了一个德国籍男友,那时年轻气盛,跟着他去了德国,在纯德语环境下自然习得,三年后我的德语也达到了“本地人”水平。当时德国的入籍语言测试,我拿的是“1”分(德国的“1”分相当于国内的“100”分),很多考官都特地跑过来看,因为对他们来说,这个分数真的是太罕见了。

2009年,我编译了德语版《新实用汉语课本》。这套教材成为德国高校中文学习的指定用书,当年还作为主要展书,参加了世界最大的法兰克福书展(那一届恰逢中国做主宾国)。后来我又参与编写了针对少儿的法语版《轻松学汉语(课本)》,被法国的孔子学院选为教材。出版社选教材编写老师的条件非常苛刻,据我的编辑说,我是他们见过的最年轻的外语教材编写老师。不过我在编这套德语教材时“皮”了一下,给里面一个女孩起名叫“Yi”(毅),那是恩爸的名字。后来这个名字在学汉语的德国人中颇具知名度,不亚于早些年我们英文教材里的“韩梅梅”,很多德国人以为“Yi”是个年轻的中国女孩。后来恩爸做生意做到德国时,德国人听他自报家门后多少有些惊讶,因为在他们的印象里,“Yi”应该是一个古灵精怪、见多识广、热情好客的小妹妹,怎么冒出来的是个大叔啊?

除了英语、德语、法语三门外语,我还自学了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意大利语等欧洲语种。这让我能自由地在各个国家穿梭旅行,深度体验各地的民俗风情。消除语言的隔阂,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当地的文化;只有了解当地的文化,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当地的美,美食、美景和美好的故事。因为有这种兴趣支持着,我学外语时很带劲,没觉得有多苦多难。

我小的时候,出国旅行还没有现在这么普遍,所以只能在一些文学作品、音乐和绘画中了解那些神秘的国度。当时特别想有机会能亲眼看到实物,能亲手触摸一下,能亲自闻到当地特有的气息。长大后有机会出去,我都采用深度游的方式,背着大包在景点间穿梭,觉得其乐无穷。我认为旅行就是游历,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游”,从熟悉的地方启程,通过交通工具(步行也算一种交通工具)到达目的地,看到当地的人、事、景;二是“历”,把旅行看成一种人生经历和体验,把自己代入当地的生活中,了解这些人、这些景背后的故事。这就是我采用的深度游,真正地用脚、用眼、用耳、用嘴去丈量世界,感受异域的风情之美。

旅行是开阔眼界、快速学习的最好方式。中国有句老话,讲的是怎么做学问、长见识,就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的行万里路就是去“游历”,不但游,还要历,要促进个人成长。旅行可不仅仅是游,如果用“上车睡觉,下车拍照”这种跟团游的方式,那可真的只是游了,旅程结束只能积攒一堆人和风景的合照,只是入手几只奢侈品包包或几袋化妆品。这样的游,别说万里,就是十万里,对个人成长都没有多少意义。

不管学语言还是旅行,都是感受不同文化的方式。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像我一样,用开放和欣赏的心态去多听、多读不同的语言,去游历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国家的文化,欣赏到不同的美。我希望等他们长大后,能与我和恩爸一起欣赏一部小说,或结伴去某个国家转一转。

但现实是,父母和孩子很难从同一件事中找到共同点,很难一起去欣赏同一样东西。

相比之下,更聪明的做法是父母通过养育,和孩子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与其等孩子长大了,大家说不到一起,不如趁着他们还小,对父母认同、崇拜的时候,把父母喜欢的东西潜移默化地灌输给他们,让父母的爱好变成他们的人生底色,这样孩子大了之后才能和父母有共同语言。当然,父母得先保证这些兴趣爱好是健康的,能给孩子带来幸福快乐。这些共同的兴趣爱好就是情感联结。孩子长大后像风筝一样在天空翱翔,但他们的身后总是连着一根线,线的一头是他们自己的小生活,另一头是父母。父母既要通过爱去精心呵护,让孩子日益强大,也不能成为孩子展翅翱翔的阻碍。既要分开也要有牵挂,一条细细的线就够了。

这就是10岁前我们要给孩子种下的几颗小种子:语言、旅行和情感联结。这三颗种子是水乳交融在一起的。对两个孩子来说,我希望这十年是幸福快乐、饱满充盈的十年。在此之前,他们是呱呱坠地的婴儿;在此之后,他们能成长为有想法、有热情、有创造力的少年。我愿意陪着他们一点点长大!

对我的这种“规划”,恩爸起初是不赞同的,尤其是语言学习方面。一开始我教Enya学英语,用母语的方式学,恩爸举双手赞同。因为他是做外贸的,能理解英语的重要性。但Enya 3岁的时候,我教她德语时,恩爸就有点不以为然了。后来我再教Enya、Enzo先后学法语、西班牙语时,恩爸就不愿意了,他觉得孩子学好英语就够了。当前无用的东西,指不定什么时候会有用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祸如此,有用、无用也是这样。而且,从亲子关系角度看,不管有用没用,教自己喜欢且擅长的,又是对孩子一生有利的东西,这也算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我们可以通过一起学习,打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建立和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

恩爸发现他想让孩子学的,我压根教不了,所以只能亲自上阵。他一上阵效果马上就不一样了,两个孩子对爸爸的好感直线上升,因为爸爸陪孩子的时间多了,陪伴质量也高了。通过磨合,我和恩爸形成了一个比较好的家庭养育模式:在大的养育方法上我俩会沟通协商,保证不会犯原则性错误;等到具体养育时,双方各司所长,尽可能都参与进来。我可不希望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完全游离在外,“丧偶式育儿”或者“诈尸式育儿”都不行。这既不利于家庭氛围的营造,也不利于孩子的情感教育。

每个父母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如果擅长的东西同时也有价值,这就是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情感纽带。可惜的是,很多父母并没有这种意识,或者有这种意识却没有贯彻执行。这是一件很可惜的事,因为他们错过了和孩子建立共同爱好的机会,让一个家庭缺少了可以一代代传承的东西。05 优质陪伴胜于长时间陪伴

Enya出生时,我还在运作自己的工作室。我面临着很多新手妈妈都要纠结的抉择:要不要回归家庭,做一段时间的全职妈妈?我打电话咨询我妈妈,她的态度很坚决,不同意。我妈妈自己在事业上很拼,在她看来,现代女性必须得有一份自己的事业。如果回到家里做全职妈妈,就是脱离社会,以后得靠老公养,工作技能慢慢荒废,人就废掉了。我好不容易说服了她,没想到Enya 1岁半的时候,我又有了Enzo,又是一番说服。等到Enzo满月的时候,我妈妈对我说:“你千万别再生了,赶紧做自己的事业吧,否则你这一辈子就全毁了。”

我妈妈的这个观点还是很有市场的,周边朋友也这样劝我,因为当时我的工作室正处于上升期,但我还是选择回归家庭。我不主张夫妻有一方一定要放弃事业回归家庭,但建议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还是要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孩子。因为孩子很小的时候,尤其是在上幼儿园前,对于父母是极为依恋的,这也是父母最容易帮他们养成好习惯的时候。即便出于种种原因,父母没办法放弃工作,也要保证每天一定量的陪伴时间,而且要保证是高质量的陪伴。一定时长的、优质的陪伴,才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内心更强大丰盈,未来的发展之路走得更顺。不到迫不得已,真的不要让孩子做留守儿童。表面看父母有两三年可以专注于事业,但“留守”对孩子的不利影响,往往需要好几个两三年才能慢慢地消除,有的孩子甚至一生都有这种阴影。

我后来选择做全职妈妈,有自身的特殊性。因为我给两个孩子做的规划,只有我自己才能完成;我计划播撒的那些小种子,我自己必须得高度参与,才能让它们生根发芽。尤其是在外语习得方面,只有我可以。因为我自己是语言学家,也掌握了好几门外语,我可以更科学地教他们。童年是学语言的黄金期,错过这个阶段,以后再学绝对是事倍功半,而且很难达到“本地人”的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我用的“外语习得”(Foreign Language Acquisition)方式,就是我们学母语的方式。这种语言学习方式和孩子在学校的“外语学习”(Foreign Language Study)是不一样的,但这种方式更适合儿童来用。只要方法用对了,每个孩子都是语言天才,每个孩子在儿童期都可以掌握一门甚至多门外语。大家要相信这一点。

全职陪伴,对一个妈妈来说,究竟是一种牺牲,还是个人的学习成长,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对我来说,后者占的比重更大。为了教育孩子,我系统地研究了“外语习得”的背后逻辑,并基于这套理论去创业,做出了《英语遛世界》这档节目。如果没有这段全职妈妈的经历,我不会有这么好的实践机会,也没机会做这样一档节目。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应该感激这两个孩子,是他们陪着我去探索新的机会,带给我一段全新的成长体验。

当我们陪伴孩子时,陪伴质量远比陪伴时长重要。很多父母带孩子,是在陪伴,但不是优质陪伴。比如妈妈忙于做家务,让孩子一个人看电视;比如爸爸带孩子出去玩,孩子自己玩自己的,爸爸在一旁刷手机。这都不是优质陪伴。 父母的优质陪伴不是让孩子自己学、自己玩,而是大家一起学、一起玩,有实质上的交流和互动,要让孩子感到更开心更快乐,让他们有更多的成长机会。

优质的陪伴需要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 对孩子来说,快乐的妈妈远比完美的妈妈更重要。做妈妈的,自身愉悦的生命状态,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好妈妈绝不是为孩子牺牲一切的妈妈。她不会为孩子失去自我,反而会借助孩子完善自我;她一定有自己的生活和爱好,有正面诠释人生、感知幸福的能力;她懂得悦纳自己,滋养他人。能感知幸福的女人才是美丽的,能感知幸福的妈妈才是好妈妈。快乐、爱都是一种能力!

Enya和Enzo的出生并没有阻碍我继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书、创作、旅行等,一个都没落下。就拿最难的旅行来说吧,没有孩子前,我一个人背个大包到处跑;有了孩子后,就是多了一辆童车而已,童车装上俩孩子,还是可以到处跑。Enya两个半月的时候,我们就踏上了去以色列的征程;她刚满月的时候,我就带她在国内坐了次飞机,那是她出生后的“首飞”。当时听说航空公司有个规定,孩子出生15天之后才能上飞机,为了保险起见,我等她满月后才第一次坐飞机。

两个孩子很小的时候,我带他们出国旅行,很少能拍下俩人都清醒的照片,不是这个睡着了,就是那个睡着了,要不俩人都睡着了。但我没有觉得带着他们有多拖累,相反能带他们去看我喜欢的地方,我觉得很开心很享受。我会在景点等着他们醒来,抱着他们指给他们看有多美。哪怕他们一路睡着,但妈妈在身边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也能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这让他们从小就活泼明媚。我当时用手机拍了很多照片,当然很多照片里他们都是窝在童车上睡着的。现在大了,他们很喜欢浏览云相册,在照片堆里找到自己。两个人抱着我的手机,两个小脑袋瓜凑在一起,指指点点,看得那个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啊。

我还教孩子背那些经典的西方诗歌,感受不同语言的节奏美。我家有一张光盘,里面是英美著名的儿童诗。视频画面很精美,选的诗歌也不难,很适合他们这么大的孩子看。有时候我在厨房忙碌,他们在客厅一边玩耍一边看这些视频。当那些熟悉的句子飘荡出来,我会忍不住跟着吟诵;他们听到了,也会跟着一起背,遇到好玩的情节还咯咯地笑。稚嫩的童声伴着嬉戏的笑声,让这一刻充满温馨和快乐。很多孩子比较大了才学外语,觉得很枯燥,但Enya和Enzo姐弟俩从小就闯过了这一关,平时玩耍嬉戏也是用英语或德语,所以他们不认为这是学习,而是游戏的一部分,他们很享受这些。

2019年3月份,两个孩子主动提出来想学乐器。我和恩爸就带他们去乐器店,Enya看中了双簧管,Enzo看上了鼓。然后我给他们报了培训班,都报在了周日晚上。因为周日上午他们本来各自还有一门课,所以我反复跟他们确认是否真的要学这两门乐器,姐弟俩把头点得跟小鸡啄米一样。这些乐器课是他们自己选的,而且他们以前有跟我在家唱歌弹琴的底子,所以上手很快,课上总是被老师表扬有天分。孩子见不得表扬,乐开了花。

然而接送两个孩子上下课的难题就出来了,因为姐弟俩的课差不多在同一个时间段,但上课的地方没在一起,虽然都在距离我家四公里的范围内。如果恩爸出差,那么接送他俩就跟打仗一样。我得骑着“小电驴”,送了这个送那个,接了这个接那个,真的是忙得不可开交。比如,他们上午的课都在十点左右,上课时间相差十分钟,上课地点距离三公里。我把Enya、Enzo带上,先把Enzo送到运动场上篮球课,然后一刻不能停,飞奔三公里把Enya送去上课,她还得爬上五层楼。下课的时间,两个孩子只差五分钟,为了保证能接上Enzo,我得提前几分钟把Enya从教室里拽出来,开着“小电驴”去接Enzo。晚上又是一轮接送,重复上午的忙碌。一路上我骑得飞快,有些妈妈见到我,开玩笑地说我这是“疲于奔命”。

但是我心里很高兴,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陀螺,匆忙而快乐地旋转着。这台“小电驴”已经陪伴了我们五年,电池都换了两次,原来两天一充电,现在一天得充两次电,还在勤勤恳恳陪我们一家在菜市场、兴趣班、家、学校之间奔波。那么小的“小电驴”,载着我们三个人,丁零当啷地往前跑。有的时候忙里偷闲,我还去趟菜市场,前面车筐里除了孩子的书包,还见缝插针地放着一棵葱,或者一袋子菠菜。情绪是可以感染的。两个孩子的补习班都是自己选的,自己学起来也很有成就感,他们在车上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有时还会大声唱歌;我也很高兴,和他们一起唱,还把“小电驴”开得又快又稳,感觉都要飞起来了。想想这幅情景,一个妈妈骑着“小电驴”,前面站着一个孩子,后面坐着一个孩子,三个人都高兴得要命,一路上唱着歌,风驰电掣而过,是怎样一个喜兴的画面啊。

父母的优质陪伴能让孩子更有安全感,更有自律意识,也更愿意替父母着想。比如,Enzo中午是在学校午休,Enya中午是要回家的。我接她回家后,她会先写作业,然后弹钢琴,再看她喜欢的德语节目,中间穿插着吃饭、睡觉,最后我叫醒她再送她去学校。有一天中午,她正在吃饭,我的朋友Judy打电话找我谈事情,我告诉她一会儿要去送Enya上学,然后我们就谈了起来。结果谈得兴奋,Judy忘了时间,等她想起来的时候,我告诉她,我已经把Enya送到学校又回来了。

Judy惊讶坏了,她说就听到我用她听不懂的语言喊了一嗓子,中间还有段时间信号略有些不好,没想到这中间我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她很好奇,8岁的孩子,一嗓子就能喊起来,而且不用任何吩咐就能收拾好书包,跟着妈妈出门?我告诉她,这是我家的常态。因为我一直亲自带他们,所以两个孩子自律性都很高,看到我忙的时候,他们就自觉地开启“自我照顾”模式,不用父母操心。这和他们小时候我和恩爸的优质陪伴是分不开的。06 爸爸的陪伴不可或缺

在一个家庭中,尽管妈妈给了孩子很多陪伴,但仍无法代替爸爸的陪伴。女孩会在父亲身上找到亲密关系的钥匙,父亲的陪伴往往会影响女孩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建立,以及自我身份的认同,并学会如何处理和男孩之间的关系。幼年时期和父亲的关系,直接影响她长大后能否选好人生的另一半。而对男孩来说,他会在爸爸身上找到榜样的力量。他需要爸爸的言传身教,学着该怎样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爸爸对孩子的这些影响,是妈妈做得再好也无法替代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爸爸把教育孩子的工作一股脑儿都推给妈妈,在陪伴孩子方面做得很不到位。所以网上有“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等种种说法,表达的就是妈妈们对爸爸群体的不满,值得爸爸们深思。还有些爸爸,虽然意识到孩子需要自己的陪伴,但他们不知道怎么陪伴孩子,因为在他们小时候,爸爸的陪伴就是缺失的,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给孩子优质的陪伴。学会表达爱是一种能力,爸爸要学会如何在陪伴中给孩子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这种学习将成为孩子受益一生的财富,也会让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

所谓丧偶式育儿,指的是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爸爸的作用明显缺失,即便每天都能和孩子见面,但人在家里心在外,要么忙着加班,要么忙着看手机,要么忙着看电视,就是忙不到孩子身上去。有个朋友给我讲过一个笑话,她家有一次整理废报纸、废杂志,准备卖给小区收废品的,结果懵懂无知的孩子来了一句:“把爸爸卖掉吧,反正他也没用!”爸爸刚好在旁边,直接“石化”了。这就是爸爸在家里的地位,连孩子都觉得他“没用”!

诈尸式育儿比丧偶式育儿更可怕,指的是爸爸大部分时间在忙自己的事,偶尔会“关心”一下孩子,但又和妈妈的理念不一致,或者在不了解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武断地指责,给妈妈和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这两种育儿方式往往集中在一个爸爸身上,没什么意外或没有什么压力时不管孩子——丧偶式育儿;等到压力大了,或者孩子发生意外了开始指责,或瞎出主意——又变成诈尸式育儿。

对妈妈来说,与其抱怨爸爸不给力,不如早早想办法,让爸爸多参与孩子早期的陪伴,在最有能力影响孩子的时候施加积极影响。夫妻双方在养育的原则、方法上早点磨合到位,整个家庭的氛围也会好很多。而且,爸爸一旦获得成就感,比如孩子崇拜的眼神,比如妈妈的表扬,比如一次次轻松自在的陪伴体验,他们的积极性会更大,也更愿意付出。

在陪伴孩子的重要性方面,恩爸的认识是很到位的。他从经商投资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叫“养娃投资论”。他认为,从投资收益比来看,孩子就是我们这一辈子最大最重要的投资,独一无二,所以一定要关注再关注,再紧不能紧教育,再忙不能忘孩子。

首先,孩子的养育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从奶粉、纸尿裤、玩具到教育费用,哪个孩子不是个小“销金窟”?就拿孩子的各类补习班来说,哪门课上下来一年不得近万?而且上的学校越好,报的补习班越多,费用越高。如果孩子很厉害,考上国外的学校,你舍得不让他去吗?美国的名校每年的学费、生活费加起来七八十万,四年过去就是三四百万;如果读研究生,费用更高。所以真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投资成本不比创立一家公司少。

其次,投资回报期长,甚至没有回报。现在的孩子,哪怕大学毕业就上班,也得养到22岁,一般的项目投资哪需要这么久的时间?别说22年,10年以上的投资回报期都少见。即便他们上班赚钱了,前几年赚的那点钱和之前的投资额相比,也是少得可怜,经济回报微乎其微。所以说养孩子这个项目得连续投资,中间不能放弃,再不成器也得坚持。不能放弃的事情敢不认真嘛!

最后,这笔投资还是刚性的,不能撤资,不能转让。你不能因为这个孩子养不好就不养了,中间压根不能断。孩子这个投资品还和别的不一样,前期业绩越差(前期没养好),后期需要追加的投资就越多!

因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恩爸对两个孩子很是关注。他让我做“项目总经理”,把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他作为“董事长”,再忙也会挤时间回家看看,亲自陪陪孩子。用恩爸的话说,“当爹不是生个娃就能当,得有当爹的觉悟和能力,才能当合格的爹”。

恩爸和我在很多方面都互补,我是感性文科女,他是理性工科男,后来又经商;我审美能力强,他动手能力不赖,还有很强的好奇心。基于特长不同,我们做了分工,我负责语言、艺术和文学,他负责手工、财商和社交。他们公司开发了一款《财富鹅农场》的财商游戏,恩爸没事就带着两个孩子“养鹅”,还带着他们到外面打比赛。他还给孩子创造了很多混大圈子的机会,把他们推到舞台上锻炼胆量,让他们找找沟通和社交的感觉。

恩爸小的时候玩过好几年航模,深深感受到动手能力对一生发展的重要性。他习惯给孩子网购各种新奇的产品,鼓励他们尝试新事物。他为孩子买过小兔子、小猫,还为猫咪搭起漂亮的猫舍。他还在阳台一角开辟出一块小菜园,让孩子负责浇水、施肥,并做好观察记录,很快小菜园就郁郁葱葱了。因为Enya想学着给布娃娃缝衣服,他干脆网购回来一台缝纫机,结果发现针有点粗又有点锋利,担心会伤了孩子的手,所以在留下和送人之间犹豫……我想让Enya、Enzo去学乐高,恩爸自告奋勇说他自己会教。没过几天,快递送来一个沉重的箱子。恩爸回到家,开始组织孩子动手制作家具。说好的乐高呢?他说在这个年龄段,动手制作家具比乐高更能锻炼孩子。如果哪一天,两个孩子成为重度手工爱好者,或者成为爱敲敲打打、倒腾点元器件的极客,我一点都不奇怪,那都是爸爸带的!

除了手作,随着两个孩子长大懂事,恩爸每年尽量组织2~3次的全家旅游度假,不陪伴则已,一陪伴就是全身心投入。我们一家去爬山、去徒步、去跨越激流,一起克服困难,探索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爸爸不需要讲很多大道理,面对艰苦和挑战时的表现,其实就是在给孩子做榜样,用行动告诉孩子有担当、有勇气、有爱心的男人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一家待在一起最久的活动就是“80天纯电动汽车环球之旅”。那是2016年,恩爸作为发起人和中国队队长,组织了一个由十几辆纯电动汽车组成的国际车队,要开着纯电动汽车花80天,跑23个国家,整整绕地球一圈。当时我们挺纠结的,要不要带着孩子一起去?因为恩爸这一去得近三个月,不带孩子去,一家人就得分开三个月;如果去,80多天,孩子的假能不能请下来?当时Enya已经上了小学。还有,孩子的身体能不能受得了?要知道,整个线路上大概90%的地方都没有充电桩,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充电,当0电量的车趴在人生地不熟的异国他乡,万一再是荒凉地带,两个孩子没吃的、没喝的,怎么办?

后来心一横,我们这对疯狂的、不靠谱的父母,还是把他们带去了。我们的理由是:这80天再苦再难,至少一家人是在一起的,每天都能见面,不用相互牵挂思念;而且,因为平时我们有意养得“粗糙”,两个孩子的吃苦能力还挺强的,耐得住折腾,一路上估计问题不大。事实上,他们不光是整个环球参赛队里仅有的两个孩子,也创造了电动汽车环游世界最小队员的纪录。两个孩子虽然不用开车,但要一直坐在车里,跟着爸爸、妈妈连轴转。中国车队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他们也都经历了,包括连续坐车十几个小时赶路,包括深更半夜狂风骤雨中在泥泞的“搓板路”上前行,结果车爆胎只能等待救援……

他们会觉得辛苦吗?肯定会的。会觉得寂寞吗?估计也会有。会觉得幸福吗?可能偶尔会有。对幼小的他们来说,环球是个模糊的概念,他们理解不了,但每天能见到爸爸、妈妈,是最真实、最踏实的感受。这种感受可以刻在记忆中、融入血脉里,让他们喜欢和爸爸在一起。所以,尽管恩爸一直很忙,平日里出差飞来飞去不着家,但有这么几次优质的陪伴,他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还是挺高的!

2019年情人节,Enya给爸爸画了一幅画,写了一封情书做礼物,恩爸美滋滋地在微信里显摆,美了好几天呢!

在情书里Enya写道:“I wish you a happy Valentine. I love you,and I hope you love me. I never leave you,and you are my hero. I love you till I'm big,I love you till I'm old,I love you till you die. I love you forever,and ever.”(希望你情人节快乐!我爱你,也希望你爱我。我不会离开你,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我爱你,直到我长大;我爱你,直到我变老;我爱你,直到死亡带走了你。我爱你直到永远,永远。)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