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瑟吹笙——中国乐器寻珍(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01:10:41

点击下载

作者:白雪 主编 肖静茹 插图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鼓瑟吹笙——中国乐器寻珍

鼓瑟吹笙——中国乐器寻珍试读:

编写组成员编写组成员主  编 白 雪参编人员 谷依曼 卢飞燕 董晏娜版权页书名:鼓瑟吹笙: 中国乐器寻珍作者:白雪主编;肖静茹插图CIP号:第152494 号ISBN:978-7-122-32588-4责任编辑:李彦玲 姚 烨出版发行: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市东城区青年湖南街13号 100011)购书咨询:010-64518888售后服务:010-64518899网址:http://www.cip.com.cn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序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出丰富而深厚的民族文化。其中,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陶冶情操,承载历史,相辅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中国的民族音乐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器乐类、声乐类、曲艺类、戏曲音乐四类。本书中,我们将重点带领大家走进“民族器乐”的“乐器”这一领域。

中国的民族乐器,历经上千年的文化洗礼,并融入了各民族的人文特色。从发源来看,有的乐器是由我国各地各族人民发明创造,有的则从异域不远万里而来。但无论它们来自何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早已深深地植根于这片土地,饱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印迹。同时,民族乐器不仅可以单独演奏,也可以作为曲艺、戏曲、歌唱等其他音乐表现形式的伴奏。

本书把民族乐器分为弹拨类、拉弦类、吹管类、打击类和民乐合奏5大类、21种。力求用简单通俗又略带风趣的语言,对每一样乐器的起源、发展、特点、代表曲目做描述。其中每种乐器再分别推荐1至4首具有代表性的演奏乐曲,大家可以拿起手机扫一扫旁边的二维码聆听欣赏。在轻松阅读的同时,最直接地感受音乐带来的美好。

中国音乐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民族乐器也远不止这21种。如果可以选一种民族乐器来学习,对话古今,修身养性,近距离地接触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文化艺术有重新的思考,那么,这本书您就读值了。编 者2018年8月弹拨类古琴——高山流水遇知音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诗经·小雅·鹿鸣》“古琴”,又称“琴”“七弦琴”。既然被称作“古琴”,就说明它在我国民族乐器中有悠久的历史。《诗经·小雅·鹿鸣》中对古琴的描写,充分说明古琴在当时已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在古代,上至达官显贵,下至贩夫走卒,都痴迷于古琴艺术,它能帮助人们修身养性,怡情养性。千百年来,“琴”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琴在历史上有独奏、琴箫合奏、声乐伴奏等形式(周代多用琴瑟伴歌,称“弦歌”)。先秦时期,“琴”多用于宫廷祭祀、朝会、典礼雅乐,秦以后盛行于民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古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涌现出许多著名的琴人和代表曲[注]目,如师涓、师旷、师襄等。代表曲目如千古传诵的故事“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中的《高山》《流水》等。儒家创始人孔子对琴十分推崇,讲学当中常在众人面前抚琴,据说他能弹唱诗经三百首,成为后世士人典范。

相传孔子还创作了著名的《碣石调幽兰》古琴谱,这是唐代减字谱出现以前的文字谱,至晚唐,曹揉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减字谱,使许多琴曲流传至今。古琴的文字谱并不是直接记录作品的音高和节奏,而是用文字详细叙述音高、节奏、指法动作、弦序和徽位这些演奏法。而减字谱又称指法谱,是由文字谱简化而来的,它是将古琴文字谱的指法、术语减取其较具特点的部分组合而成,是以记写指位与左右手演奏技法为特征的记谱法。文字谱《碣石调幽兰》减字谱《高山》局部

明清时期大量琴谱得到刊印和流传。见于记载的琴谱有100多种,著名的谱集有《神奇秘谱》《文会堂琴谱》《五知斋琴谱》等。琴学在此时期达到了一个高峰。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先生在一次讲座中说:“我们现在演奏的古琴曲,大多都是近代改良删减过的版本了。我想,这与长时间的流传和现代人的审美密不可分。”近年来,古琴在普通百姓当中也渐渐普及开来,各大音乐学院也有专门研习古琴的专业。它深刻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哲学理念,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喜欢古琴那种不愠不躁、清渺淡远的意境。

古琴琴身由桐木或其他硬质木制作而成,琴弦在古时以蚕丝制作,故又有“丝桐”之说。外形为长方形,长约120厘米,琴面上有七根琴弦,外侧为最低音,向内渐高。琴弦右端有琴轸用于调音,右侧弦距较宽,以便弹拨。琴弦外侧镶嵌了13个用贝壳或玉石做成的小圆点,称为“徽”,标明泛音位置,提示按弦。低音区音色明净、浑厚、古朴,高音区通透、净远。古琴的样式有很多种,常见的有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等。演奏时琴的摆放位置,应当宽头朝右窄头朝左,徽位点和最粗的弦在对面,琴轸要悬空摆在桌子右侧外面,不可以琴轸撑桌。演奏时右手弹弦,左手按弦。抚琴的最佳心境是平和闲适,最高境界是弹琴环境和弹琴者内外心境合一,最终达到人琴合一。伏羲式古琴

古琴在多年的发展演变中也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拥有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因地域、师承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演奏风格和学术价值。至今为止,较为著名的流派有浙派、金陵派、虞山派、广陵派、川派、岭南派等。他们姹紫嫣红、各领风骚,同一曲目,不同流派所演绎出的效果截然不同。著名琴曲有《高山》《流水》《广陵散》《梅花三弄》等。现代著名的琴家有成公亮、龚一、刘正春、丁承运等。古琴结构示意图名曲欣赏《流水》

古琴曲《高山流水》是春秋时期著名的琴家俞伯牙所做,到了唐代这支曲子被分化成为《高山》《流水》两首。

较《高山》而言,《流水》更受琴人喜爱。清末至今的《流水》版本是收录于《天闻阁琴谱》的张孔山版,全曲分为九段,描绘了山泉、江河等水流的种种形态。乐曲一开始就犹见高山之巅,云雾缭绕,飘忽不定,又似清清冷冷的松根之细流。中段时“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最高潮处又有“极腾沸澎湃之观,具蛟龙怒吼之象”,能够表达出如此意境,不但是因为充分运用了“泛音、滚、拂、绰、注、上、下”等演奏指法,更因为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变换音区,同时高音区还加入了连珠式的泛音模拟水珠飞溅,使流水更加丰富。直至曲终流水之声复起,韵律悠长,令人回味无穷,大好河山的纵横画面感久久不能散去。《流水》这首曲子因表现了“人的意识和宇宙的交融、人与自然交融的精神境界”,1977年被载入了“旅行号”飞船上记录着27首世界名曲的镀金唱片。它远在太阳系之外,与宇宙久久浪漫对话。

这首琴曲的背后,俞伯牙与钟子期传奇的故事更是成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高山流水觅知音,伯牙鼓琴遇子期

秋意正浓,汉阳江口,伯牙路遇风浪,他将船停泊在山脚暂停歇息。当晚风去浪平,伯牙席地而坐,拿出随身携带的琴抚弹起来。琴声由婉转转向奔流,一幅涓涓细流汇入江水大河的画面澎湃又浩荡,伯牙整个人仿佛与水流融为一体,沉醉不能自拔。这时忽然听到岸上有人拍手叫好,只见一身樵夫打扮的人说道:“真好的琴声呀!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听了不禁惊喜万分,自己用琴声表达的心意,过去没人能听得懂,而眼前的这个樵夫,竟然听得明明白白。他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便是之后与他结拜为兄弟的钟子期。翌年子期病逝,伯牙万分悲痛,他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凄楚地弹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青石上摔了个粉碎,知音已逝,琴声决绝。音乐二维码《古风操》

相传商周之际,政治腐败,社会动乱。残酷的现实,促使周文王[注]作琴曲《古风操》,以启发和鼓舞人们为反抗黑暗的现实而努力。这类作品属于社会理想在音乐创作中的反映。周文王作曲是传说,其乐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太古神品》。

此曲听来精妙绝伦,旋律变音多,调性丰富。节奏分明,打击乐与笙等其他乐器的伴奏编配,鲜明地突出古代舞曲风格的特点。静心聆听,空明悠远,对话上古。

据《琴苑心传全编》记载:“文理精密,有起有承,有正有引,有呼唤,有照应,有过节,有顿,有放,有收束,首尾前后,缓急轻重,位次布置,井然不紊,学者切不可轻为改节换句,一有差失,迷谬甚矣。盖凡我之所欲为者,古已备之,我但未窥其奥耳。余初时看谱,弹不快意,亦有欲改者,及久而反覆之,而始知其妙,不□(如)勿改也,是知吾心之私意,所当急去也。”音乐二维码古筝——清筝何缭绕,度曲绿云垂“父亲,我鼓瑟略胜一筹,您应该将瑟传与我保管”。“不,父亲,我鼓瑟比姐姐更好,瑟应该给我保管”。“该给我”,“该给我”……瑟应声而破,二姐妹手中各一半十三弦,名曰为筝。

这是日本第十七世纪元禄年间宫廷乐师冈昌名所著《乐道类集》中记载的中国秦朝时期的一个关于古筝的传说故事。

古筝,器如其名,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司马迁的《李斯列传》中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这说明在秦时中原地区(今陕西省),古筝已非常流行。后汉刘熙在他的《释名》中写到“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唐代李娇咏的筝诗也写到“莫听西秦奏,筝筝有剩哀”。可见在我国,有些民族乐器是以其发声特点来命名的。

古筝历经2500多年,一直以来都是大家非常喜爱的民族乐器。根据文献记载,早在战国时期时,筝为五根弦。到了汉、魏时期,筝已是“相和歌”和民间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伴奏和合奏乐器了,此时期筝已经发展为12根弦,外形与瑟相似,但弦数不同(瑟为23或25根弦),同时瑟与筝的弦序音高排列也不同。

唐宋时期,筝有12和13根弦两种。到了元明时期,筝发展到14弦、15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筝的弦数增多到20多根,体积也增大,并有了转调装置,这大大提高了筝的表现力。现代古筝的琴体多用桐木制成,琴弦以钢弦和尼龙弦代替了古代的丝弦,统一规格为:1.63米,21弦。琴体是共鸣箱,每根琴弦下都有一琴码。定弦为

[注]五声定弦法。

筝在演奏时以左手按弦,右手弹奏为主。右手有劈、托、抹、勾、摇等技巧,左手有按音、滑音、扣弦等常用技法。除此之外,刮奏也是古筝常用的演奏技法,刮奏时琴声行云流水,好似银瀑从天倾泻而至。筝的高音区音色清脆明亮,中音区圆润柔美,低音区浑厚响亮,表现力丰富,带给人的感受非常具有立体感。无论是独奏、伴奏,还是在民族乐队当中,筝都独树一帜,在我国民族器乐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筝在其历史发展中不只是形制和音域的变化,在演奏方面与其他许多民族乐器一样,形成了许多风格和流派,其中以发源地的陕西筝为代表,此外还有河南筝、山东筝、浙江筝、潮州筝等。同一件乐器在不同地域,也吸收了当地的地方音乐和戏曲音乐的特点,如河南筝曲《新开板》在标准演奏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南地方小调,大量应用密集摇指和fa、si两个音,极大彰显了地域特色。古筝的“近亲”——伽倻琴和日本筝

伽倻琴,又名朝鲜筝,是古朝鲜的传统乐器,流行在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伽倻琴的外形很像古筝,和古筝有着很深的渊源。据史书记载,在公元500年前后(南北朝时期),朝鲜古代国家伽倻国的国王模仿古筝制造了一种弹拨弦鸣乐器,把它称为伽倻琴。伽倻琴也一直传承、改良至今,是朝鲜族代表乐器,除了独奏、重奏、集体弹唱以外,它也在民族乐队中出现。

前面说到的唐朝13根弦的古筝,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日本筝”。唐朝经济文化发达,古筝由中国传入日本。这种跨国的流传,与伽倻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不仅说明了不同国度的人民对古筝这一乐器的喜爱,更彰显了当时我国作为大国的文化实力。伽倻琴日本筝名曲欣赏《临安遗恨》《临安遗恨》是我国著名作曲家何占豪先生创作的古筝新曲。他以南宋著名民族英雄岳飞的事迹为题材,以传统筝曲《满江红》的旋律曲调为素材,用单一主题变奏创作而成。这里请大家欣赏的是著名古筝青年演奏家孙润演奏的钢琴伴奏版。全曲分为七段,表现了民族英雄岳飞被奸臣秦桧所陷害,死前对自己不能精忠报国的遗憾以及对奸臣当道的愤恨之情。

钢琴大气蓬勃的和弦奏出引子,思绪也随着音乐回到了南宋那个命运多舛的朝代,悲壮无限。古筝在这支曲子中,演奏技巧丰富,强有力的和弦与左手大幅度刮奏结合,紧接引子进入,与渲染悲愤的情绪相得益彰。之后哀婉平缓的羽调式乐段,更是叙述着岳飞无奈又伤感的内心,也寄托着我们对英雄的追思。

这首长达13分钟的古筝新曲是我国新民族音乐创作的优秀典范。无论是交响协奏曲版本还是钢琴伴奏版本,都很好地体现了我国民族音乐与西方作曲技术相结合的一面。古筝时而气势磅礴,时而平静哀婉的表现,也很好地诠释了这个古老乐器的多面性。《渔舟唱晚》“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 唐·王勃《滕王阁序》《渔舟唱晚》是我国近代古筝演奏家娄树华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兮辞》的音乐素材加工改编而成的一首古筝独奏曲。曲名正是取自于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一句,音乐语言简练,意境鲜明。

音乐宁静而悠远,把我们带到了河流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棋布的江南水乡。人们置身于夕阳余晖尽染、碧波涟漪的湖滨晚景。

乐曲大体分为三个片段,像一组长长的镜头向前推进。音乐开始,第一部分用慢板走出韵致悠扬而富于歌唱性的旋律,优美舒缓。红红的晚霞跨越天际,水天一色,碧波万顷,波光闪烁。接着音乐逐渐活泼流畅,旋律律动加快,有规律的模进手法仿佛水面荡起层层的涟漪。听,晚风送来了船上渔民欢庆丰收的歌声,岸边的人们心潮激荡,和着船上的渔民唱起了丰收渔歌……“花指”奏法与按、揉两种指法相配合。水鸟也在红色的水天之间飞舞、盘旋,阵阵呼叫响彻整个天际。画面再次向前推进,音乐力度增强,速度更快,宛如渔舟飞快地扬帆前进,橹桨声、流水声、渔民的欢声笑语交织在一起。连续的琶音像是渔船过后在水面上留下的余波。夜色渐沉,渔民离去,音乐速度回复徐缓宁静,金色的余晖留驻人们心间,耐人寻味。琵琶——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浑成紫檀金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胡地迢迢三万里,那堪马上送明君。—— 唐·孟浩然《凉州词》

说起琵琶,脑海中首先浮现出电视剧《西游记》中,东方持国天王提多罗吒手持琵琶与众天兵天将共同降服妖猴的画面。几声有力的扫弦,带有魔力的金石之声震得妖猴头晕眼花,倒于太上老君的金刚圈下。现实中的弹拨乐器琵琶虽不具备神话故事中的法力,但其表现力在民族乐器当中也属佼佼者。[注]

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说,“枇杷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可见,在秦汉之时就有了“枇杷”(琵琶),不过那时的琵琶并不如我们现在所见,据史料记载,唐朝以前“琵琶”是多种弹拨乐器的总称,正如《隋书·音乐志》中所说“今曲项琵琶,竖头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华夏旧器”,它是在南北朝时期由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像

唐朝盛行乐舞,琵琶也在这个时期飞速发展达到高峰,在演奏技法及制作构造上都得到较大突破。演奏技法上最突出的改革是由横抱演奏变为竖抱演奏,由手指直接演奏取代了用拨子演奏。构造方面最明显的改变是音域变宽,由四个音位增至十六个(即四相十二品)。演奏技法也系统丰富起来,大致分为轮指系统、弹挑系统(右手)、按指系统、推拉系统(左手)四大类,左右手的技巧加起来有五六十种。

琵琶在唐朝的发展可以说普及到了全民,上至达官显贵的宫廷乐,下至街头百姓的说唱娱乐,都可以在乐队中见到琵琶的身影。由此,也涌现出大量的琵琶演奏者并创作出丰富的琵琶独奏曲。除此之外,唐代还有许多著名文人的诗作当中生动地描绘了琵琶,可见其鼎盛。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唐·白居易《琵琶行》

当代琵琶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统一了形制,由头、颈、琴身三部分构成。六相二十四品,四弦,音域横跨十二平均律中的5个八度(A到a3)。演奏时放于大腿上竖抱,左手手指按弦,右手弹弦,右手手指用胶带缠绕,戴有玳瑁或树脂、尼龙等材料制作的假指甲。根据曲子不同,每条琴弦的定音也略有不同,以A、d、e、a这种定弦较为常用。基本的演奏技巧:右手有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分、勾、抹、摭、扣、拂、扫、轮、半轮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带起、捺打、虚按、绞弦、泛音、推、挽、绰、注等;左右手的指法加起来有八十余种之多。宋元以后,戏曲、说唱兴起,琵琶除了独奏,还广泛应用于民族乐队和多种地方戏曲、曲艺的伴奏。当代琵琶敦煌壁画反弹琵琶

琵琶的音乐表现力非常丰富,既能描绘淡远轻柔的江边吟唱,也可以表现十面埋伏的金戈铁马。拨若风雨滂沱,吟似泉溪淙淙。正是因为琵琶的表现力反差特别大,所以琵琶的曲目有文曲和武曲之分。文曲柔和细腻,善于抒情唱婉;武曲刚劲有力,善于表达紧张、热烈、斗争等场面。文曲武曲各有韵味,各有千秋。传统代表曲目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阳春白雪》《海青拿天鹅》等;20世纪30年代以后,有著名音乐家华彦钧创作的《大浪淘沙》《昭君出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更是涌现出大量优秀的琵琶独奏与乐队协奏曲,如《草原英雄小姐妹》《彝族舞曲》《火把节之夜》等。

琵琶因为受地域审美及年代、师承等影响,形成了许多演奏流派,较为著名的有无锡派、平湖派、浦东派、崇明派。

无锡派是琵琶四大流派中最早形成的派别。其创始人是清代琵琶演奏家华秋苹(1785—1859年)。身处无锡的华秋苹向南北两派收集曲目,于1819年编创了《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现称为《华秋苹琵琶谱》),采用工尺谱记谱,有较完整的指法记载,是我国最早印行的琵琶谱。谱中收录了《十面埋伏》《将军令》《步步高》等数十首琵琶曲。无锡派在清代中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琵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清乾隆年间,李廷森为平湖琵琶最早起始者,廷森下传其子李煌,李煌下传其子李绳墉。李氏家族这前三代一直沿袭着“琴不出门”的封建旧习,只限于嫡亲传承。到绳墉下传其子李南棠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以经商为业的李南棠,经常来往于平湖、上海之间。他广交乐友,拜师求艺。李南棠在继承的同时,已不仅局限于嫡系家族了。南堂之子李芳园更是受其熏陶,对琵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长抱琵琶若怀璧,专心致已三十年”。他琴艺高超,终成“琵琶癖”。袁翔甫为李氏谱题词中曰:“奏《阳春》及《郁轮袍》二曲,听至出神入妙处觉迥超乎故人周蓉江陈子敬。”1895年,他编纂了一本琵琶谱《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这是我国第一本正式刊印的琵琶谱,汇集了江、浙、沪众多琵琶名家、乐手的艺术精华,是平湖琵琶与其他流派的琵琶艺术相互传播、交融而成的琵琶新谱。名曲欣赏《十面埋伏》[注]《十面埋伏》是一首大型的传统琵琶独奏曲,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乐曲激烈,有风起云涌之势,艺术效果震撼人心,生动地表现出了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为琵琶武曲之代表作。《十面埋伏》的创作年代不详,但曲谱最早记录在华秋苹的《华秋苹琵琶谱》中,经过历代艺术家的演绎和完善,全曲分为十三个段落,大致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

第二部分:“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

第三部分:“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串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

全曲在 “列营”中拉开序幕,金鼓战号齐鸣,众将士摇旗呐喊,这奠定了全曲激烈的场面基调。音乐由慢渐快,听上去摇摆繁乱的节奏感增加了战争前夕的紧张感。“点将”部分为主题呈式,用接连不断的长轮指手法和“扣、抹、弹、抹”组合指法,表现将士威武的气派。“走队”部分音乐与前有一定的对比,用“遮、分”和“遮、划”手法进一步展现军队勇武矫健的雄姿。“埋伏”部分音乐宁静而又紧张,决战前夕的夜晚,汉军在垓下悄悄伏兵。“鸡鸣山小战”,战争开始,楚汉两军短兵相接,刀枪相击,厮杀正式开始。“九里山大战”,两军厮杀更为猛烈,此处达到全曲的高潮,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起伏,震撼人心……最后全曲在四弦一“划”后急“伏”(又称“煞住”)中戛然而止,表现项羽自刎,战争结束。《夜雨双唱》《夜雨双唱》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当代新创作的民乐新曲,由琵琶主奏、曲笛和中阮配合完成。曲子吸收了现代电子音乐的配器手法,旋律表达、层次安排上都和中国传统曲目大有不同。

清幽婉转的竹笛吹出引子,将听众带入到寒雨潇潇的秋夜。窗畔,两个相爱的恋人相互依偎取暖,互诉衷肠。烛火摇曳,映衬出女人的脸颊粉若桃花,眼睛笑成了两弯月牙。若说琵琶是主奏,她像女人妩媚清亮的诉唱;那中阮就是她身边的男人,絮絮低回,陪伴着心爱的女人,默默地付出深沉的爱。二者以声动人,借雨传情。乐曲主题的重复,更若那百转千回的美好情感,令人回味赞叹。阮——指尖历历泉鸣涧,腹上锵锵玉振金

汉遣乌孙公主嫁昆弥,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知音者裁琴、筝、筑、箜篌之属,作马上之乐。今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之象也;盘圆柄直、阴阳之序也;柱有十二、配律吕也;四弦、法四时也。以方语目之,故云“琵琶”,取其易传于外国也。—— 晋·傅玄《琵琶赋》

一段记载于魏晋学者傅玄笔下的文字,穿越历史,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西汉年间,为平定战乱,汉武帝派人出使乌孙国,想实现两国政治联姻。刘细君原为宗室罪臣之女,后荣耀加冕为公主,出使和亲。汉武帝担心路途遥远,公主思慕家乡,于是就命人制作了一种集古琴、筝、筑、箜篌特点为一体的乐器,方便在马背上弹奏,这便是阮,当时叫做秦琵琶。圆形琴箱,方形琴头,四根琴弦代表着春夏秋冬,12个品位(当时叫做筑)立于长柄之上,一件小小的乐器便涵盖了整个中国的人文系统。阮的音色极美,似泉水般清澈灵动。轻扫琴弦,优美的乐音就如一个个小水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嬉戏、跳跃……阮

阮,原是中华姓氏之一,乐器阮的由来就与古代一位姓阮的音乐家有关。魏正始年间,阮籍、嵇康、刘伶、向秀、山涛、王戎、阮咸七位文人雅士,常聚于山阳县的竹林,肆意畅谈,把酒言欢,有“竹林七贤”之美誉。其中通晓音律、擅弹古琴的阮籍和嵇康享誉盛世,也有名气稍逊于二位却偏爱弹阮的音乐才子叫阮咸。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二人并称为“大小阮”。为纪念这位音乐家,世人就以阮咸来命名这个乐器,这是中国民族器乐史上唯一一个用姓氏来命名的乐器(阮在古代还指一国家的名字,在闽南语中阮是对自己的称呼)。

著名诗人白居易在听到阮的演奏之后,写出了《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的诗句:“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落盘珠历历,摇佩玉铮铮。似劝杯中物,如含林下情。时移音律改,岂是昔时声。”

精妙地诠释出阮带给听者的触动与惊喜。

阮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弹拨乐器,凡有“品”的弹拨乐器的形制,几乎都与阮同根同源。西域琵琶作为较早传入中国的弹拨乐器,它本身是无品的,是汉族琵琶通过丝绸之路传入西域,才使西域琵琶有了品。品的发明,让乐器的音高音律更加标准。现在我们所常见的阮都是带品的,也有无品的阮。无品阮类似于没有琴码的古琴,适合文人散板式的即兴抒情。在演奏时,靠着演奏者手指上的演奏技巧、力度变化以及瞬间位移,弹奏出有具中国古典气质且韵味别致的音乐风格,营造出余音绕梁的效果。

在阮家族中有大阮、中阮、小阮和低阮,它们分别在乐队弹拨组的低、中、高声部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演奏者通过假指甲或拨片弹奏,右手演奏技巧有弹、挑、搓、轮,左手部分主要是推弦、滑弦、沾弦。除了能演奏单旋律线与和弦之外,特有的半哑音音色为这个乐器增添了不少魅力。曾有演奏家说过:“所有琵琶和吉他的演奏技巧,都可以在阮这个乐器上实现,它是兼具中国风雅气质和现代音乐风格为一体的乐器”。“出彩中国人”玩转“中国吉他”

2014年央视推出了首季大型励志公益节目《出彩中国人》,一位叫冯满天的中年男子首次亮相就身背一把大家不太熟知的乐器。从外观来看是中国的乐器,但表演者却以抱吉他的方式上台。大家都被这个乐器给迷住了!乐器琴身不大,演奏时却兼具古琴的气韵和古筝的音色,又同琵琶的演奏技巧如出一辙。这个乐器便是阮。

开场的一分钟即兴弹奏,仿佛带领现场的观众穿过时空隧道,回到古时。曲风古朴典雅,意境缥缈而淡薄,仿若古人富有哲理性的思考;节奏散漫又不失规格,张弛有度,透露出洒脱不羁的人生态度。演奏者似乎在用音乐诉说心事,像极了中国式文人的内心独白,这让在场的评委为之振奋!一段引子之后,冯满天改用吉他的弹奏方式,用阮弹唱摇滚歌曲《花房姑娘》,刚一张口现场就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注]“非琴不是筝,初闻满座惊”,用白居易的诗句来概括这个乐器的亮相再恰当不过了。

冯满天是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人称“阮痴”。出身于音乐世家的他,从小接受中国民族音乐的熏陶。年轻时,因认为阮在民族管弦乐队中是伴奏的地位,便玩起了摇滚乐,在乐队中担任吉他手。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似乎渐渐在阮这件古老的乐器身上,参到了独具民族特色的灵魂之音,因此,他重新拿起手中的阮,而这一次,就再也没有放下。《出彩中国人》上短短五分钟的表演,让观众认识了这个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中国乐器—— 阮。而他所弹奏的中阮,因音色最接近吉他,也被外国人称为“中国吉他”。

作为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阮在早期的民乐队中,主要是为其他乐器声部做伴奏,所以在众多优秀的民族乐器中很难脱颖而出。后来一些演奏家们吸收了中外弹拨乐器的演奏技巧,丰富了阮的弹奏技术,力求将阮从伴奏的领域逐渐提升到独奏的地位。冯满天参加《出彩中国人》,也是想通过节目让更多的观众认识这个乐器,从而引起大家对民族音乐的关注。名曲欣赏《丝路驼铃》《丝路驼铃》描述了一个骆驼商队在丝绸之路上行进的场景:夕阳西下,放眼望去,一望无垠的沙漠里留下一排排骆驼的脚印……商队的人马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强光的照射下,他们的身影越拉越长,只有骆驼身上的铃铛发出清脆的响声,打破了沙漠原有的宁静……用大阮的扫弦来模仿商队行进的速度,奠定了这个乐曲开始的基调。随着演奏者力度的加强,也展现出商队在长途的颠簸中,脚步越发沉重。慢板之后的一段快板类似于舞曲的风格,将人们舞蹈的场面和欢庆的场景体现得淋漓尽致,而阮的弹拨技巧也在这个段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乐曲采用新疆民歌作为创作的素材,并非中国民族音乐常用的五声调式,而是在整个编曲上加入了许多带有新疆风格特色的变化音,清新古朴的气质,拉开了丝绸之路的神秘面纱,带有西域风格的曲调使这个乐器充满异域风情。三弦——依杆三君子

依杆三君子,挥弹手指尖。说唱人间情,弦音留心间。

三弦,是中国传统弹拨乐中具有鲜明演奏风格的乐器。它既不像古筝那样在柔美和抒情中带着绵绵无尽的沉思,也不像古琴那样渗透出孤傲自赏的文人气质,还不像琵琶那样呈现出层次丰富而色彩纷呈的乐音篇章,而是单凭这三根琴弦弹奏出人生百态的心境,将通俗的市民生活用它如诉如歌般的音乐风格演绎得生动而精彩。

20世纪90年代初,中央电视台一套推出了一档《曲苑杂坛》的节目,栏目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尽显民族艺术瑰宝”为宗旨。节目的开场曲带有浓郁的曲艺风格,这正是取决于背景音乐的伴奏中加入了一样乐器——三弦。

三弦起源于一种类似于玩具的简易打击乐器——小摇鼓。相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征用百姓去修筑长城,为调剂繁重的劳役生活,有人将小摇鼓加以改造,装上了琴弦,制成圆面长柄、可以弹奏的乐器,当时叫做“弦鼗”(这是三弦的前身)。三弦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崔令钦所著的《教坊记》中:“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等者,谓之搊弹家”。自盛唐以来,规格宏大的宫廷燕乐、歌舞大曲、多部伎乐成为主流的音乐体裁。由于三弦的音色并不适合唐代宫廷音乐的气质,因此在当时还未成为流行的乐器。今四川、河南、辽宁分别出土了南宋伎乐石雕演奏三弦的画像、演奏三弦的乐俑以及壁画中的三弦图,说明三弦在宋元时期已经变成流行的乐器。小摇鼓(鼗)左一为弹三弦的乐俑

宋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说唱音乐成了时代主流,中国音乐进入新的转型期。直至元代,三弦为元曲做伴奏,伴随着说唱音乐成熟和戏曲行业的繁荣,三弦才逐渐流行起来,成了广受人们欢迎的乐器。

三弦从形制上分大小两种。小三弦音色清亮,主要为北方流行的鼓书(说唱)伴奏,其中包括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西大鼓、山东大鼓、乐亭大鼓、北京单弦、天津时调、陕北说书等。大三弦音色醇厚,为京剧、豫剧、吕剧等地方戏曲伴奏。在南方,三弦还在江南丝竹、潮州音乐、广东音乐等器乐合奏中出现。在台湾和闽南一带流行的南音三弦,因演奏福建南音而得名。明清时期,三弦还作为传统昆曲乐队的三大件活跃于戏曲舞台。

三弦区别于中国其他弹拨乐的特质在于,其琴杆最长,音域最宽,无品演奏。在演奏上,三弦没有其他乐器显得精致,却在弹拨类乐器中独秀一枝。它身上印刻着世俗文化的烙印,音调通俗又不失风趣,气质独特又个性鲜明。演奏技巧主要有扫弦、搓弦、轮指、弹挑、双弹、双挑等。正是这样朴实的演奏技巧,才使三弦以一变百,以不变应万变。说家长里短,叹人生百态,唱世间情仇,抒心中畅快。三弦以其独具魅力的伴奏,成就了说唱音乐和戏曲艺术的黄金时代。三弦与三味线

三味线是日本传统的乐器,由唐代中国传入的三弦改良发展而成。三味线与中国的三弦形制相似:三根弦的构造,细长的琴杆,接近于方形的琴箱。三弦的构造从上至下依次是:卷枢(琴头)、琴匣(位于卷枢下方)、琴弦、琴轴(用来调弦)、鼓子、蟒皮、僧帽、琴码、倒冠。三味线则是由天神、棹、拨皮、驹、胴、音绪、拨组成。二者的区别在于,三弦的琴面以蟒蛇皮蒙面,三味线则是猫皮或狗皮制成。三弦演奏时用拨片或手指演奏,三味线则使用象牙、犀牛角、龟壳等制成拨子演奏。三弦主要运用于说唱音乐的伴奏,反映出市民阶层的音乐文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三味线主要用于歌舞伎伴奏,反映了浓郁的江户文化,在日本传统的乐器中占有重要的分量。

三弦主要有两种演奏姿势,一种是平腿而坐,一种是跷腿而坐。将琴放在演奏者的右腿上,琴鼓背面距离腹部有8~10厘米的距离,切记不要紧贴腹部,否则会影响发音效果。琴杆与身体呈45°倾斜角,左手持琴杆,右手固定琴箱。三味线的演奏姿势与日本的礼仪文化相关,演奏者身着日本传统的和服,除了常见的平腿而坐,还有跪地演奏的姿势。因配合艺伎的表演,三味线的演奏风格严肃又不失庄重,这与三弦的灵动俏皮形成了音乐上的反差。中国的三弦日本的三味线

当代的中国传统音乐正在流行音乐的夹缝中艰难生存,三弦被许多当代的年轻人认为是古董艺术。从外观上看,三弦像是有年代感的乐器,但是其流行的时间并没有琵琶、古琴的时间长。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三弦,一位摇滚乐队的成员想到用三弦来伴奏他们的音乐。2013年长江迷笛音乐节上,歌手郝云和他的乐队现场带来了歌曲《卖艺小青年》,用三弦弹奏的前奏响起时,现场观众瞬间就沸腾了。编曲在乐队中加入电音三弦之后,整个歌曲的气质独树一帜。音乐的基调摒弃了一般摇滚乐的聒噪和愤怒,反而多了一种老北京人的闲趣和情怀,三弦摇身一变,在这个乐队中变成了一种时尚而炫酷的乐器。

当下在许多流行音乐明星真人秀的节目中,会经常见到一些民族乐器的身影。2014年韩磊在内地音乐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曾用三弦来为他的歌曲《花房姑娘》增色。在这个表演当中,用三弦弹奏的歌曲旋律京味儿浓郁,而在整个伴奏的乐队中,三弦更像是一个色彩乐器,虽没弹奏整曲,但是它的每一次出现都给歌曲带来清新的气质,也带给观众别样的视听感受。名曲欣赏《梅花调》《梅花调》是以三弦为主的器乐独奏曲,编曲为肖剑声先生(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三弦演奏家)。本曲素材取自于北方流行的“梅花大鼓”的说唱音乐,全曲分中板、慢板、快板三个段落。有的音乐是一种浅吟低唱,有的音乐是一种自言自语,有的音乐是一种发泄,有的音乐是一种诉说衷肠……三弦本身是作为说唱音乐的主弦伴奏,却在这个乐曲中独自绽放,它独特的音质就像来自于深山未被污染的清泉,活泼激荡,沁人心脾。在调性游离中,三弦将器乐化的语言功力发挥到了极致,乐曲在保留传统的演奏技法同时,又赋予了《梅花调》新的生命和意义。箜篌——始用乐舞,益召歌儿

……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召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琴瑟自此起。——《史记·封禅书》

箜篌,一听这个名字,就仿佛是从历史中走来,相较而言,这是一件对大众来说比较陌生的小众乐器。它就像是隐世隔绝了多年的绝世高手,始终带着一份难以言说的神秘感。或许是应了那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的说法,因为罕见,所以显得弥足珍贵。

箜篌又名空侯、坎侯,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弹弦乐器,起源于波斯,流行于汉唐时期,主要用于宫廷雅乐十部伎和乐舞伴奏。其音色通透清秀,飘荡摇曳,呈现出中国古代宫廷音乐的历史画面感,让听者在仙乐中描画出古代宫廷音乐的演奏场景,仿佛追随着美妙的乐音飘渺入天宫。那是一种至幻至美的听觉体验,更是其他乐器所不能企及的高级美。

箜篌在汉唐时期是皇家乐器,由于广泛运用于大型的宫廷音乐伴奏,因此演奏发展得极快、极高,深受帝王将相的青睐。唐代梨园[注]乐工李凭擅弹此乐器,天子一日一召见,名气之高,远超于当时著名的歌手李龟年。诗人李贺曾在《李凭箜篌引》中写道:“吴丝蜀桐张高秋,空白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坤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贺多次运用象征和比喻的手法,展现出演奏者所创造出的音乐意境,生动地再现出李凭高超的演奏技巧,表现出作者极高的文学修养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卧箜篌凤首箜篌西洋竖琴

古代箜篌从形制上分为竖箜篌、卧箜篌、凤首箜篌三种。竖箜篌是从远古时期狩猎者的弓箭演化过来的,它的出现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凤首箜篌和竖箜篌外形相近,为凸显皇家富贵大气的气质,在琴头加了凤凰头的装饰。汉代时竖箜篌从波斯传入中国,与西方竖琴同宗,只是在叫法上不同,而竖琴在当代特指西洋竖琴。卧箜篌与古琴属同一起源,琴身面板上带品位,使用竹片拨奏或击奏,是汉族的传统乐器,被誉为“华夏正声”列入《清商乐》。卧箜篌曾在唐代传入朝鲜,后经过流传,改良成玄琴。

箜篌之所以不被现代人所熟知,是因为宋代之后,俚俗的市民音乐成为文化主流,随着宫廷雅乐没落,演奏箜篌的人也越来越少。后来箜篌被古筝、古琴这些同类型的乐器所替代,最后失传于民间。后人只能从壁画和雕刻中看到箜篌的图案。

现代箜篌是结合了竖琴和古筝所制作出来的一种新型箜篌。改革后的箜篌是双面琴弦,西洋竖琴是单排琴弦,这是两者在外形上最直观的区别。从演奏技巧层面来看,箜篌是在竖琴演奏的基础上,糅合了古筝压弦颤音等常用技巧,使乐器灵动起来,带动韵味上的变化。双排弦的构造,左右手可轮番奏出旋律,还可一手旋律一手伴奏。两手还可同时奏出旋律互不干涉,增强了和声和复调旋律的功能。现代箜篌在演奏技术上大量借鉴了古筝,但两者的区别在于,古筝属平弦类乐器,戴假指演奏,其音色醇厚,似静谧的荷塘淡雅含蓄;箜篌属竖弦类乐器,用手指演奏,其音色空灵,似泉水般清澈透亮。令人惊喜的是,演奏者运用古筝的演奏技巧时,箜篌就像是那种乐器的化身,将音乐符号都融入其中。“箜篌国手”崔君芝

崔君芝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音乐学院学习乐器演奏,毕业后在歌舞剧院工作期间学习掌握了竖琴的演奏技巧。1979年她参加箜篌改制研究,致力于箜篌演奏技巧的钻研与创新。因失传多时,当时无人会弹奏箜篌,她只能用自己的音乐学识和乐器演奏经验,苦心研究,积极探索,从竖琴、古筝、琵琶等古乐器中汲取精华,琢磨演奏技巧。她在潜心钻研箜篌演奏技巧的过程中,曾翻阅大量古代的诗词歌赋,从中提炼出箜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汲取营养和创作的灵感,终于创造出现代箜篌的演奏技巧和方法,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女性箜篌演奏家,被誉为“箜篌国手”。目前崔君芝旅居海外,致力于箜篌的演奏、作品创作、教学和理论研究,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图》《脸谱》《湘妃竹》等。美国密尔必达市为表彰崔君芝多年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将每年的11月1日作为“中国箜篌日”。这既是对崔君芝艺术生涯的肯定,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可。名曲欣赏《湘妃竹》《湘妃竹》是由世界首席箜篌演奏家崔君芝创作并演奏的。乐曲取材于琵琶套曲《塞上》中的《湘妃滴泪》。整首曲子如行云流水般淡雅柔曼,呈现出雨后天晴、洞庭湖畔湘妃竹曼妙起舞的优美意境,歌颂湘妃竹的高尚气节。箜篌独有的弹奏,犹如稠密的细雨从空中飘落,叮叮咚咚地敲打在湘妃竹的叶面上,顿音的节奏似微风吹过,竹叶轻轻摇曳将水珠散落一地,泛起层层涟漪,泛音偶然闪现,缥缈而通透……崔君芝用深厚的演奏功力,完美地驾驭了这件曾经失传的乐器,仿佛凤凰涅槃重生,让箜篌在现代的舞台上继续散发无穷的魅力。她的优美,不是绚烂夺目的云锦,更不是甜蜜的耳边私语,她不是豪华富丽的端庄之美,也不是气势恢宏的大气之美,她是一种薄雾笼罩下的朦胧之美,是月色融融或细雨绵绵的夜色之美。从听觉上,我们可以感受到大量的演奏技巧与古筝如出一辙,但却营造出非凡的意境与氛围,让人意犹未尽,沉醉其中。拉弦类京胡——应运国粹生

由来一声笑,情开两扇门。乱世风云乱世魂,平生多磨砺,男儿自横行,站住了是个人。——《大宅门》

2001年央视播出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大宅门》取得了不错的收视成绩,主题歌《大宅门》也广为观众熟知。为突出此剧厚重的历史背景和大气沉稳的宅院气质,以一连串的锣鼓经节奏拉开序幕,紧接着是带有京城韵味的京胡奏响了歌曲的前奏。抑扬顿挫的旋律,加上叙事口吻的演唱,将这首京歌完美地带进剧情。

京胡,是专门为京剧伴奏的拉弦乐器。与其他胡琴的历史渊源不同,京胡的发展时间虽短,但自出现就带着气质非凡的光环。清末,京剧受到皇家统治者的垂青,一跃成为全国最有声望的戏曲剧种。当时的京剧艺人以能够进宫演出为毕生的荣耀。京剧是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艺术,而与演员交涉最多的还要数在乐队里拉京胡的琴师。

京剧琴师大多出自世家,还有一部分是演员转行。这些人大多数因为变声倒仓,声音无法回到之前的最佳音色,因而放弃演员身份,转战幕后做了琴师。琴师不仅仅要伴奏演员的唱腔,还要参与唱腔创作。梅兰芳先生的创腔遵守着“移步不换形”原则,意思就是要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去继承,从而发展新的唱腔,这就要求琴师拥有大量传统剧目的积累和伴奏经验。

著名琴师徐兰沅8岁开始学戏,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的戏都演过,还给许多名角儿配过戏,但因嗓音条件限制,后来改做京胡琴师。1921年梅兰芳赴香港演出之际,琴师因身体欠佳未能登台,于是徐兰沅助梅兰芳完成了演出。之后二人建立了长达28年的合作关系,梅兰芳赴美、赴俄罗斯演出都是由徐老伴奏。两人在长期的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默契,梅兰芳的新戏《洛神》《西施》《太真外传》《生死恨》等代表作品都有徐老的功劳。小小琴身 大大能量

京胡和其他胡琴类乐器的构造基本相同,由琴轴、琴杆、琴筒、琴码、琴弦、弓子、千斤几部分组成。它是身形最小的胡琴,琴筒越小,也就意味着音调越高。与其他胡琴类乐器不同的是,京胡的琴身不是用木材制作而成,而是采用两根粗细不同的竹子,琴杆用直挺的细竹子,琴筒用粗壮的竹子。或许就是因为制作材料的不同,而形成了京胡独特的演奏音色。

作为身形最小的胡琴,却能发出高亢的音色,这其中演奏的关键在于演奏者手腕的力道和运弓的分寸。虽然琴身娇小,但其娇小的外表却潜藏着大大的能量。京胡在演奏上讲究一股韧劲儿,用现在的话叫“起范儿”。就像京剧演员的每一次的定点亮相一样,琴师在演奏时为体现出这个乐器的精气神,精准的同时还要游刃有余。

京剧是以唱西皮腔和二簧腔为主的剧种,而京胡的伴奏也为适应[注]不同的声腔去改变它的定弦音高。在实际的剧目演奏中会涉及不同的调高,为切换方便,通常琴师都会准备三至四把琴放在身边,每一把的定调都不同。京胡为京剧而生,它伴随着京剧兴起的辉煌年代,也见证了国粹的风华绝代。京剧乐队的“三大件”

传统的京剧乐队统称为“场面”,用京剧打击乐伴奏的叫做武场,用管、弦乐乐器伴奏的叫“文场”。京剧文场乐队的标配有三件乐器,即京胡、京二胡和月琴,俗称“三大件”。

京胡的把位较窄,它的最佳音色区域在第一把位,遇到高音时经常低八度换弦演奏,后来这便成为京胡演奏的特色。在演奏姿势上,京胡也区别于其他胡琴乐器,右手的拉弓并非是与琴身成90°角,而是向上倾斜30°角。为体现京剧独特的韵味特征,演奏者在握弓演奏时需要恰当地使用手腕的力道,去体现京胡独特的音色。京胡紧拉慢唱的伴奏方式,较好地适应了京剧演唱的叙事功能。在乐队中拉京胡的琴师被称为“操弦”,相当于文场乐队里的首席,发挥着领奏指挥的作用。

京二胡的身形比民乐二胡小一码,音色没有二胡明亮,属于中音乐器(类似于西洋弦乐中的中提琴)。其音高要比京胡低一个八度,演奏方法和技巧都与京胡相似。传统的京剧乐队本身是没有京二胡的,自梅兰芳先生编演新戏以来,就致力于京剧的创新和改革,他觉得乐队的伴奏缺少层次,略显单薄,于是在民乐二胡的基础上创制了京二胡。京二胡的低音醇厚,与京胡明亮高亢的音色水乳交融。京二胡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京剧乐队的音响层次,在音色和音区上与京胡形成了对比,对京胡的高音声部也起到了陪衬的作用。

月琴是三大件中唯一的弹拨乐器,其音色透亮,颗粒饱满。从外形看最接近阮的样子,但是身形较小,音调较高。琴面没有镂空的音箱,是实板的材质的板面。月琴灵动的音色一出现,就改变了以弦乐为主的文场乐队风貌,也为京剧乐队的整体伴奏增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