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真相(二十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02:47:54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历史真相(二十九)

历史真相(二十九)试读:

内容简介

野史小说故事中的贩夫走卒、官吏士人、旷男怨女,巫师术士的悲欢离合、兴会际遇的扑朔迷离、奇巧诡谲……这一切神妙的刻镂、编织,几近于历史的全景写真,是历史上长时期的经济,政治、宗教,战争、艺术创造及民间日常生活、土俗民风与社会心理的创造性的再现品。

第一章

红楼第一婢:唯一不愿当妾的丫鬟鸳鸯

大观园里漂亮的丫头中,也有人不想当二奶,鸳鸯就是一个。

鸳鸯是贾母最离不开的一个丫头,没有鸳鸯,贾母就没法活。鸳鸯长得漂亮,心眼儿好,非常聪明,对贾母非常忠诚,是红楼第一婢。

鸳鸯长到十七岁了,该拉出去配个“小子”了。但考虑到贾母离不开鸳鸯,此事乃罢。

和自己一样大的丫头们被集合起来拉出去配“小子”去了,鸳鸯不会不知道。她也应该明白,今天没有被拉出去,后天就有可能被拉出去。她是家生女儿,几乎没有别的选择。她的出路似乎只有一条,拉出去配个拉车铲圈、一身酒味、相貌丑陋、性格粗鲁的“小子”。

这是多么可怕的命运。

鸳鸯是红楼第一婢,过的是锦衣玉食的生活。周围不是宝玉这样的美公子,便是探春这些美小姐,以及同样美丽动人、衣服光鲜的袭人、待书这些“副小姐”,她怎么能容忍一个自己不屑一顾的“小子”随便摆弄自己那如花似玉的女儿身。

怎么摆脱这个厄运?没有别的办法,只有赶快做个二奶。虽然照旧是听人摆布,但也是半个主子,照样住在漂亮的豪宅里,照常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要是生下一个儿子,那就更不得了了。

可是,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好事?“集体收编”是不可能了。贾琏已婚,宝玉未娶。再说,贾琏那里有凤姐,谁敢去?宝玉屋里一堆副小姐,一个个跟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还能让你再挤进去。

现在只有“破格提拔”了。鸳鸯对贾母这么尽心尽力,也可能期待贾母能对她“破格提拔”。当然不是去当二奶,而是改变她家生女儿的出身,让她明媒正嫁。但是贾母一点儿没有这个意思。“家生女儿”改变身份,甚至被封为小姐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宁国府秦可卿去世以后,她的丫鬟瑞珠“触柱而亡”,为秦氏殉葬,贾珍遂以“孙女之礼殓殡”。秦氏另一个丫鬟宝珠主动请求“愿为义女,拆任摔丧驾灵之任”。宝珠愿作秦氏义女,贾珍喜之不尽,即封宝珠为小姐。鸳鸯希望贾母能认她做一个义孙女并不是胡思乱想。但不知为什么,贾母始终无此表示。“破格提拔”既无希望,“集体收编”此路不通,“拉出去配一个小子”的噩梦折磨着鸳鸯。怎么办?出路在哪里?

救星来了。贾赦给鸳鸯扔下了一个救生圈,收你做二奶。贾赦开出的条件非常优惠,一过去就开脸封姨娘。这可是不得了的事,一过去就封姨娘,有名分,这样的好事到哪里去找?

好事还有呢。贾赦要封鸳鸯为姨娘,是贾赦的夫人,也就是大奶邢夫人亲自走来做动员工作的。邢夫人一开口就给鸳鸯一个定心丸。她知道做姨娘的最怕大奶给小鞋穿,她要鸳鸯一百个放心,你都看见了,我邢夫人是个不容人的人吗?对此,鸳鸯可以一百个放心,邢夫人确实是“大奶肚里能撑船”。她对贾赦非常崇拜,凡是贾赦喜欢的,她一百个喜欢;凡是贾赦想干的事,她一百个拥护。她不但不讨厌贾赦“破格提拔”二奶,而且帮着贾赦设计、考评。贾赦屋里的二奶和邢夫人是一团和气,从不闻邢夫人对二奶有打骂之事,甚至连闹闲气的事也没有。她鼓励二奶主动接近贾赦,要争取贾赦“对你们好”。邢夫人的“好性子”在红楼社会里远近闻名。

这事要放在别的“家生女儿”身上,那是一百个愿意。但是鸳鸯不答应。

鸳鸯不答应,邢夫人不明白了。她没有想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鸳鸯可不是一般的“家生女儿”,她是贾府最高领导贾母的第一位红人,是贾母一点儿也不能离开的人。虽然鸳鸯并不指着这个作威作福,但红楼中人都知道鸳鸯的地位,都捧着她,巴结着她。鸳鸯在大观园逛来逛去,风光得很。突然一下子,她被贾赦收到房里,门都不能出,一下子从宝塔尖上摔到地上,鸳鸯能接受这个现实吗?不能。

一个在国际大都会的交际部工作的小职员,他的级别不高,但是他代表的是部长的意思。他和那些卷头发蓝眼睛的人打交道时下的指令,都执行的是部里的规章制度。他到机场接送客人,到饭店布置会谈,十分风光。他只是个小职员,但代表的是这个部。这样的一个小职员有一天突然被派到边远省份的小镇去工作,级别没有变,但他的背后不再是“部”,而是“镇”。他再不用到机场,也没有小汽车乘用。他的交通工具大概就是一辆小驴车,迎送的客人就是那些吸着旱烟的土干部。这个小职员的级别虽然一点儿也没有变,但他恐怕一时半会儿还很难适应这样大的落差造成的心理冲突。

现在的鸳鸯就是这样。被贾赦收为“小”,意味着风光不再,意味着青春死去,鸳鸯怎么能承受这样大的落差?

邢夫人可能还忘了,贾赦已经是个老年人,而且胡子都白了,已进入银色世界。鸳鸯有多大呢,才十七岁。根据一些情况的推断,贾赦已年近六十,二人相差四十岁。贾赦屋里有好几个小老婆,但却没有生下一子一女,看来贾赦的能力已经很弱。当然,古今中外,老翁少女结为夫妻的例子不少,那也可能是出于爱情,也可能是出于对男方成就的仰慕,自然,也有的是为了钱。

不能说鸳鸯不爱钱,但她是个“极有心胸气性的丫头”。既然有“心胸气性”,她就不可能不为自己打算。贾母对她这么依赖,绝不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而是鸳鸯努力工作的结果。难道她付出了这么多,最后只伴得老翁归?这不符合鸳鸯的性格特点。

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是宝玉“破格提拔”鸳鸯,鸳鸯说不定愿意。风流公子,对人体贴,是个“凤凰”,跟着宝玉多么好啊。看贾母的意思,宝玉以后定会娶林黛玉为妻。黛玉是个小心眼儿,但为人善良,并且是一起混熟的姐妹,不会对鸳鸯怎么样。况且她体弱多病,凡事还得靠鸳鸯的帮忙呢。虽然依旧是做二奶,但这样的二奶照样很风光,很受用。

可惜的是,宝玉叫众多美人包围得紧紧的,哪里能顾到鸳鸯?

这些问题,鸳鸯应是都考虑到了。以她目前的处境,绝不能去做二奶,先在贾母这儿待着,以后再图发展。

鸳鸯向贾母哭诉了自己的请求,绝不给贾赦做二奶,要服侍老太太。贾母听说贾赦要鸳鸯,气得浑身发抖,狠骂了贾赦一顿,鸳鸯依旧留在老太太身边。

现在,鸳鸯只能依靠贾母了。

然而,贾母一直到死,也没有给鸳鸯作出什么安排。

一是可能老太太没有想到自己会在短短一两年内死去。贾母活得很滋润,保养得很好,她已经过了八十了,活到九十岁应没有什么问题。贾母可能也是这么想的。但她没有想到抄家治罪大祸很快降临贾府,完全打乱了贾母的生活规律,也给她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疾病也随之而来,终于不治,撒手西去。贾母实际上是被吓死的,她来不及给鸳鸯作出安排。

二是可能贾母根本没有准备给鸳鸯作出什么安排。贾母看起来面慈心软,但只要有什么事牵扯到那些“二奶”,贾母立刻就变了个面孔。凤姐过生日,贾母掏钱给她办置办酒席,贾琏乘机和府里当差的鲍二家的搞上了。凤姐大怒,不仅到贾母跟前告贾琏,而且给平儿一巴掌。贾母应该批评凤姐才是,她反而批评平儿。贾母一见赵姨娘,就气不打一处来,痛骂赵姨娘是“烂了舌头的混账老婆”。晴雯原来是贾母跟前的人,后被贾母派去服侍宝玉,算是贾母的亲信。可晴雯被赶出荣国府,贾母没有进行任何干涉,是死是活也一概不问。贾母对这些“副小组”为什么这么狠,恐怕另有原因。

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荣国府除了贾母以外,没有任何贾代善(贾母丈夫)二奶的蛛丝马迹。按当时的习惯,贾代善应该有一批二奶和贾母一起生活,她们都到哪里去了呢?好,就算这些二奶命短,活不过贾母都已故去,那她们生的孩子呢?怎么红楼社会里连他们的一点儿影子也没有?一个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些二奶和她们的孩子都被贾母整死了。如果是这样,贾母和二奶们之间一定发生过激烈的冲突和斗争。贾母老说我活了八十多了,大风大浪也见过一些了。这些大风大浪是什么?也可能是政治风波,但一定也包括了和二奶之间的那些惊心动魄的斗争。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贾母不会给鸳鸯作出任何安排的,更不会把她这个“副小姐”转正为小姐。贾母说不定一见鸳鸯就会想起来同二奶的斗争。当年,就是像鸳鸯这样的丫头在和自己斗,想把她整死了,她们当大奶。

所以,贾母骂退了贾赦,但绝对不会给鸳鸯作出任何安排。贾母死了,鸳鸯仍在原地踏步。她的出路只有两条,要么,叫人拉出去配“小子”;要么,叫贾赦抓去整死。鸳鸯绝望了,她无路可走,只有殉葬。

从年号里看荒唐:道光年号最空泛等于什么都没说

年号起于汉武帝,这当然指的是中国,别国的年号起于何时,就不知道了。受中国文化影响,东南亚诸国中,日本、朝鲜和越南,都曾使用或仍在使用年号。年号是个很麻烦的东西,因经常变换而不利于纪年;但历代皇帝是不会去考虑这些的,动辄改元,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直到明朝,才定下来一帝一年号。但仍有例外,一是英宗,年号先为“正统”,后为“天顺”,是因为正统十四年七月,酋长也先大举进犯中原,英宗听信了一个太监的献议,御驾亲征,结果五十万大军在居庸关外的土木堡被围,皇帝就做了人家的俘虏。后来当然还是回来了,又经无数的曲折,也得以复辟归位,改年号为“天顺”,于是一个皇帝,就有了两个年号。二是光宗,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即位,在位仅一月便崩逝,是因为荒淫无度。明末有名的三大案:梃击、红丸、移宫,其中红丸一案,就涉及到光宗。光宗常洛做太子时,宠幸两个“选侍”,都姓李,称为东李、西李;即位以后,郑贵妃为了笼络他,又一次性送给他四个“美人”。郑贵妃是他父亲神宗遗下的妃子,其子常洵,曾和他争太子位,所以这郑贵妃的馈赠“四美”,实在是包藏祸心。这么多的美人随侍,非吃药不能应付,以致常洛从即位第五日起就开始生病,后又吃了鸿胪寺丞李可灼献上的红丸,结果就一命呜呼了。这就是所谓的红丸案。他的长子熹宗继位,定明年年号为“天启”,如此,光宗当了一月的皇帝,竟没有年号。又因为定即位之日起至年底,为“泰昌元年”,竟至于一年之中,三帝两年号,这在正统的皇朝,也算绝无仅有了。

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明王朝是一个多么荒唐的王朝。

清朝就要好多了,满人入关后,接受明亡的教训,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勤政、裁抑外戚和宦官、皇子教育这三件大事上,做得都要比明朝好。所以它的年号,也始终正常,做到一帝一号。

那么年号是根据什么来定的呢?让我们来看看。

首先,它必须避免使用前朝末代年号的字眼,比如“崇”字与“祯”字,那是万万不能用的,若有哪一位军机大臣或是南书房翰林,拟了这样的字眼上去,非被杀头不可;其次是要字音响亮,读起来不拗口;最最重要的一点,是它所包含的深意能够深入浅出,令天下臣民都知道。比如顺治,入关之初,天下未定,统治者希望能够将顺民意,达到大治,含有明显的抚慰的意思在里面。再比如康熙,天下既定,应该与民休息了,康熙是安居乐业的意思。接下来是雍正,雍是雍亲王,这是他做皇子时的封号;正是正位,由此可见,他得位不正,否则就不会特为选出这个“正”字来了。同治的年号最为开宗明义,辛酉政变,诛杀肃顺,两宫垂帘,恭王执政,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同心共治。所以清朝诸年号中,这个年号的含义最为丰富,不仅包括两宫同治,还含有君臣、满汉同治的意思。至于光绪,光是光大,这是无须说的;而“绪”字,则含有两义,一为统绪,二为次绪。所以用这个字,既表示德宗为外藩迎立,又表示兄终弟及的先后次序,于德宗的身份,十分配合。同光之际,词臣最盛,这才能选出这样精当深刻的字眼做年号。

清朝诸帝的年号中,道光的年号最为空泛,就是光大道统的意思,等于什么都没说。

朱元璋并非“明教”中人除非他骑着骆驼到过波斯

爱看金庸的都知道,在小说中金先生创造了无数门派,然而这些门派中综合实力最强的那就只有日月神教和明教了。特别是明教,金先生不光为其编排了强大的武功谱系,还赋予崇高的政治理想。以武功而论,他们的张无忌擅长违反力学原理的乾坤大挪移,以武器而论,他们有六枚神奇的圣火令,体现了未来世界的冶金水平。同时为了能够和政治形势挂钩,金庸还特意把朱元璋纳入该教,并且让他以基层将领的身份成功地强班夺权,当上了明朝的皇帝。

那么到底什么是明教呢?明教从何而来?金先生没有太多解释,只说是从波斯传过来的,原型叫做摩尼教。这种解释看上去神秘而又新奇,不过可惜的是,金庸的解释很可能是错误的。因为事实上,摩尼教和朱元璋未必有什么关系,按照史料分析,老朱当时混得应该是白莲教,和波斯的摩尼教没有多大关系,至于起义军的口号“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也未必和摩尼教中所说的“光明”有多大干系。

根据史书记载,摩尼教最盛行的时候应该算是唐朝,大约是唐高宗在位时,摩尼教的僧侣来到中国开始传教,传教士密乌没斯·拂多诞的一通神侃让武则天非常之折服,于是将这个外国和尚留在了宫中,研究讲授摩尼教的教义,至此,摩尼教开始走上了历史前台。

然而事无常态,会昌三年,大唐与回鹘大战,唐武宗一不做二不休,废了回鹘人信奉的摩尼教。进而下诏杀戮摩尼教士。该教的传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从这点来看,摩尼教在中国的公开传播基本就仅限于唐代,在这之后,即便是还有星星之火也断无燎原的可能。

由此而论,千年之后的朱元璋如果要想加入摩尼教的话,基本是没什么希望的,除非他骑着骆驼到过波斯,但估计语言问题也会难倒老朱。再者说来,波斯、中原相隔甚远,老朱既要造反,又要学教,势必会搞得竹篮打水一场空,搞不好皇帝当不成,最后只能混成一个专营葡萄酒和丝绸的二道贩子。

皇帝待师的另一面:虐师

在对待老师问题上,封建皇帝一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出于某种政治需要,会表现出尊师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他们骨子里并未看重老师。一旦龙颜不悦,他们会对自己的老师侮辱虐待,残酷迫害,这方面史例很多。

汉元帝把老师关进监狱

汉元帝刘奭(前75—前33)是西汉第11位皇帝,史书上说他“柔仁好儒”,即性格优柔寡断,尊崇儒术。对古人的这一评价,前者尚属中肯,后者却要大打折扣。因为他对老师的态度,就有违儒家的伦理。

萧望之是汉元帝当太子时的老师,其品格的正直和学识的渊博在当时闻名朝野。他还是汉宣帝指定的辅佐汉元帝的辅政大臣,对汉元帝可谓“恩重如山”。然而对这样一位恩师,汉元帝却恩将仇报。一次,他身边的两个心腹太监弘恭和石显向他进谗言,诬告萧望之。对此他不但不予明察,还偏听偏信,糊里糊涂地默许他们将萧望之关进了监狱。直到萧望之的儿子来给父亲喊冤叫屈,他才知道错了,下令将萧望之等人释放。可是,石显等奸臣哪肯善罢罢休?他们又找人来做汉元帝的思想工作,告诉他说:陛下您刚即位,老师和几个大臣就入了狱,大家都以为您有充分的理由。现在若把他们无故释放且恢复原职,那就等于您承认了错误,这将会大大影响您的威信。再说,上次您让萧望之下狱,本没什么错。可是您赦免了他,恢复了他的职务,他不但不感激您,闭门思过,还心怀怨愤,到处诽谤您。所以不把他再关进监狱,他是不会彻底反省的。把他关进去杀杀他的气焰,也是对他的爱护……经过这番花言巧语的劝说,这位优柔寡断的皇帝又发生了动摇,再次下诏将萧望之关进监狱,让他好好反省。萧望之眼看自己的学生被坏人操纵,不可救药,大失所望,百般无奈中服毒自杀。当汉元帝再次“觉悟”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明宣宗掷钱辱师

明代皇帝多无赖气,这是史家的定评,也有许多史实为证。比如,被人称作“促织皇帝”的明宣宗朱瞻基,尽管聪明过人,治国有方,皇帝当得还算不错,但从老祖宗那里继承来的无赖习气,却总也难以改掉。明人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景泰初,始开经筵。每讲毕,命中官布金钱于地,令讲官拾之,以为恩典。时高毂年六十余,俯仰不便,无所得。一讲官忘其氏名,常拾以贻之。按:宣德中,李时勉为侍讲学士,一日,景陵(即宣宗朱瞻基)怀金钱至史馆,撒之于地,令诸讲官拾取。时勉独正立,乃呼至前,赐以袖中金钱,则金钱之事其来久矣。

讲官在名分上是皇帝的老师,照理说皇帝应当尊之、敬之。然而这位宣宗皇帝不但不尊敬老师,还处心积虑地戏弄老师。每当老师讲完课,他就让太监把几个臭钱扔在地上,让老师像狗爬一样趴在地上捡钱。慑于帝威,别的老师不敢不捡,只有“性刚鲠”的李时勉先生不吃这一套,宁死不肯弯腰。这使得宣宗又暴露出无赖气的另一面:吃硬不吃软。他见李时勉不捡钱,知道此人不好惹,又乖乖地从衣袖中掏出钱来赏给他,其前倨后恭之状,看了令人作呕。很显然,掷钱也好,赏钱也罢,都说明这位皇帝爷根本没把老师放在眼里,只是把他们当作玩物而已。

康熙迫害太子师

有“千古一帝”之称的康熙,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封建皇帝,历史上流传着不少他尊师重教的传说。据说他经常巡查属吏,嘱他们把“尊师重教”当成政规,违者严惩不贷。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尊师皇帝”,对老师的摧残却令人发指。

有一次,皇太子的师傅耿介给太子讲课,因为天气炎热,又站得太久,突然晕倒在地上。康熙得知后,不但不责备太子,反而怪罪老师说:“尔等侍立,朕焉得知?应坐应立,宜自言之。皇太子欲赐座,未奉朕谕,岂敢自主?”

康熙二十五年(1686)四月,康熙在瀛台教皇子们射箭,帝师徐元梦陪侍在旁,康熙也让他射箭。但徐元梦一向不善骑射,拉不开强弓,被康熙当面严加斥责。徐元梦只解释了两句,康熙便恼羞成怒,当着皇子的面让人把徐元梦打了个半死,并下令抄徐元梦的家,将其父母流放到黑龙江。他又怕这样会耽误皇子们学习,于是当天晚又派人去给徐元梦治伤,让徐元梦第二天必须按时给皇子们上课。

那天正下着滂沱大雨,徐元梦带伤来到皇宫门前,跪在泥水里,哭着恳求御前侍卫转奏:“臣奉职无状,罪该死。臣父廉谨,为官数十年,籍产不过五百金,望圣主察之。且臣父母皆老病,臣年正壮,乞代父谪戍,尚能胜甲兵效命矣!”那些侍卫很同情他,但又惧怕康熙的龙威,所以没人敢去转奏。后来有人偷偷地去请了一个朝中重臣来,“斥公(徐元梦)同入”,代为求情,康熙这才命赦免了徐元梦的父母。

不过,徐元梦的厄运并未到此结束。康熙四十六年(1707)正月,康熙第六次南巡,路上接到京师三阿哥胤祉等人的请安帖后批示道:“这次随我来的几个小阿哥的作文,经我考察后,都不明文义,生疏而不流畅,这都是徐元梦不尽心教诲所导致的。拟将徐元梦革职,并当着全体阿哥之面,由干清门侍卫打三十板子。要是徐元梦还不改悔的话,就再加倍处罚,断不宽恕。”

康熙对一个老实巴交的老教师如此残酷迫害,这就不难看出,他所谓的“尊师重教”该有多么虚伪!

揭秘第三种人妖:时男时女的两性人

古人眼中,最强悍的两性人则是能够时男时女。

女子化男在古代,对家庭来说,往往是一件喜事,比如上面提到的叶天士的故事。毕竟男尊女卑是一种社会常态,而且也增加了一个劳动力,古人特别看重,所以出现这种事情,人们甚至会将其归结为孝亲行善的阴德果报,比如《仁恕堂笔记》就记载:

庄浪红尘驿军庄姓者,有妇而寡,仅生一女,已许字人矣。至十二岁,忽变为男子。里中人咸云:驿卒之妻贫能立节,天盖不欲斩庄氏之嗣也。

又有《醉茶志怪》上说:

邑有孝女某,已许字于人矣。其父母老而无子,以嗣续为忧。女抑郁不乐,遂日夜虔拜北斗,诚敬有年。一夕神降于庭,赤发朱髯,面貌狞恶,问何所求,女对以愿化男子以承宗祧。神颔之,遂不见。次日觉腹中暖气蒸蒸,下达隐处,扪之则阳在下也,俨然丈夫矣。

总之,这些记载都不把女子化男当成是坏事。

相对而言,两性人的另一种情况即男子化女则可想而知了,当事人往往认为自己简直是倒霉透顶,才会摊上这样的遭遇,在心理上难以接受这种转变,以至于痛不欲生。清末王伯恭在他的《蜷庐随笔》上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光绪癸未之春,余自朝鲜乞假旋里,道出扬州西乡之大仪镇。日尚未落,荒村无可与语。门外停小轿一乘,问其为谁?则天长县署之幕友陆姓,先我半刻至者。住对屋,门悬一帘,余意此可为时谈伴矣。甫掀帘,将与问讯,其人遽起闭户相拒。余愕然而退,以为世间乃有此不通情理之人。比至盱眙,哄传天长陆师爷男化为女事。据言此人年已五十,颀而有须。忽一日,须尽脱去,同署诸人皆以为其剃须也。后见厕中多天癸血纸,又见其不能植身便溺。遂哗然疑之,争欲逼其就浴验之。陆遂不能自安,寓书居停(天长县令),自认天谴,即日告辞云云。其居停亦颇闻之,优给川赀,且言不便面别。是日吾所遇者,盖其出署之第一日也。怪事怪事。

在历代男子化女的事件中,影响最大的应该是明代隆庆年间山西李良雨化女一事,连明史都有记载,时人的笔记也比较详细,我们不妨先来看《穀山笔麈》上的说法:

隆庆三年(1569年),山西静乐县丈夫李良雨为人佣工,与其侪同宿。一夕,化为女子,其侪狎之,遂为夫妇。守臣以闻,良雨自缢死。

那么这个李良雨好像和别的两性人也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在当时会引起很大的反响,甚至明代的小说家陆人龙还把故事收录到自己的小说集《型世言》当中呢?下面是陆人龙对李良雨事件的点评,他说:

如今世上有一种娈童,修眉曼脸,媚骨柔肠,与女争宠,这便是少年中女子;有一种佞人,和言婉气,顺旨承欢,浑身雌骨,这便是男子中妇人。又有一种躬踽步,趋膻赴炎,满腔媚想,这便是衿绅中妾媵。何消得裂去衣冠,换作簪袄?何消得脱却须眉,涂上脂粉?但举世习为妖淫,天必定与他一个端兆……我朝自这干阉奴王振、汪直、刘瑾与冯保,不雄不雌的在那边乱政。因有这小人磕头掇脚、搽脂画粉去奉承着他,昔人道的举朝皆妾妇也。上天以灾异示人,此隆庆年间有李良雨一事。

可见这是将男子化女之事和时政朝局挂上钩了。不过这也算是自西汉以来的传统,一代易学大师京房就在《易传》中认为:“女子化为丈夫,兹谓阴昌,贱人为王;丈夫化为女子,兹谓阴胜,厥咎亡。”而同期的《春秋》纬之一《春秋潜潭巴》亦谓:“小人聚,天子弱,则丈夫化为女子。贤人去位,天子独居,则女化为丈夫。”总之,还是天人感应的那一套了。

在古人眼中,最强悍的两性人则是能够时男时女。什么叫做时男时女?就是一个人的身上,同时兼有女性的阴道和男性的阴茎,早在宋代的《重刊补注洗冤录集证》中就有一条这样的记载:

吴县民马允升妻王氏与金三观妻周四姐奸宿一案。验讯周四姐产门内从小生有软肉桩一条,与丈夫交媾并不关碍。肉桩举发即伸出,长有二三寸,粗如大指,可与妇人通奸。

中国现存最早的案例选编《疑狱集》上说道:

宋咸淳间,浙人寓江西。招一尼教其女刺绣,女忽有娠。父母究问,曰:“尼也。”父母怪之,曰:“尼与同寝,常言夫妇咸恒事。时偶动心,尼曰:‘妾有二形,逢阳则女,逢阴则男。’揣之则俨然男子也,遂数与合。”父母闻官,尼不服,验之无状。至于宪司,时翁丹山会作宪,亦莫能明。某官曰:“昔端平丙申年,广州尼董师秀有姿色,偶有欲滥之者,揣其阴,男子也。事闻于官,验之,女也。一坐婆曰:‘令仰卧,以盐肉水渍其阴,令犬舐之。’已而阴中果露男形。”如其说验,果然,遂处死。

这个故事后来经明代才子凌濛初的改写,收入《初刻拍案惊奇》,至今读起来还让人惊叹。在明清小说中,这些时男时女的两性人往往被描绘成邪淫之徒,他们伪装隐秘,通过各种方式与妇人闺女接近,进而诱骗奸淫之。

总之,这种时男时女的两性人引起了小说家们的高度关注,男女身份的随时转换,带来的不仅仅是性技巧上的花样百出,还有性心理上的迷离蛊惑。

血染宫闱:李元昊的残暴与荒淫

公元1227年,蒙古军队的铁蹄踏上了贺兰山,西夏王国灭亡了,党项主体民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从此悄无声息。虽然有少许遗民的记载,但世事沧桑,已经不能构成一个民族的延续,只有宏伟的承天寺(现在已经不存在)和旷野上孤独的西夏王陵印证了这个鲜卑血统的剽悍民族曾经存在过的痕迹,滚滚向东的黄河水,永远带走了英雄和美人的传奇,朗朗高悬的长生天,注视过多少绝代佳人荡气回肠的人生轨迹。

承天寺塔。承天寺的修建与李元昊的宠妃没藏氏的有着很深的渊源。

承天寺的修建,与一个女人息息相关,她就是西夏开国皇帝夏景宗的宠妃,夏毅宗拓跋谅祚的生母没藏氏。她气度高华,姿容秀丽,是党项美女中的美女,深得党项勇士们的倾慕。她先后嫁过两个丈夫,一个是西夏开国功臣野利玉乞,号称天都王,一个是西夏开国皇帝拓跋元昊,号称吾祖(青天子的意思)。她的两个丈夫都深深地宠爱她,对她十分温顺。她的后夫腰斩了她的前夫,把她变成了皇帝身边的女人。她的后夫拓跋元昊去世时,她的儿子才刚刚周岁,她和哥哥没藏讹庞一起把持了西夏朝政,风韵犹存的西夏皇太后,情人无数,尽情享乐,度过了一生中的最后八年,福圣承道四年(1056年),宠臣李守贵刺杀了她,结束了她香艳而迷离的一生(可能是因为情人间的争风吃醋)。

历史上曾有胡人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说法,党项男人虽不至于不知其父,但对母亲和妻子依恋是有目共睹的。北宋初期,李继迁(拓跋继迁)背叛宋朝,遭到痛击,宋军曾俘虏李继迁的母亲和妻子,把她们留在宋朝,对她们优厚有加,为此让李继迁牵挂了一生,后来,李继迁的母亲在延州去世,李继迁悲痛欲绝,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感念宋朝的恩情,主动归顺了大宋。从这段历史记载,可以窥见女人在多数党项男人的心目中,绝不是可以随意丢弃的旧衣服,这未必是出于什么孝顺的观念,而可能是游牧民族对女人本能的依恋和感情。《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曾有一句经典之言,“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李德明的儿子李元昊(拓跋元昊)却是典型的“兄弟如衣服,妻子如衣服”,但美丽的没藏氏却能得到元昊终其一生的宠爱,对比元昊其他的妃子卫慕氏、辽国兴平公主、野利氏,足以证明没藏氏不同凡响的女人魅力。

拓跋元昊一反父亲勿忘宋恩的嘱咐,在党项豪族的支持下,与宋朝军队进行了多次血战,在三川口(今陕西延安西北)、好水川(今宁夏隆德东)、定川砦(今甘肃固原西北)重创宋军,宋军死以万计,一败涂地,宋朝皇帝难过得彻夜难眠,在榻边转来转去。元昊的汉族谋臣张元有诗为证说,“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辇,犹自说兵机”,文人带兵而又兵力分散的宋军,被敌人诱敌深入,以众击寡,遭到了惨痛的失败,更惨痛的是,直到宋朝灭亡,文人带兵的机制都一直延续下来(对皇权的稳固有好处),尤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西夏王李元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生性残忍,有疑必诛。他的双手制造了无数的血案,连他的生身之母与亲儿子都没逃出他的手掌。

雄才大略的元昊,从来都是“有疑必诛”,不放过任何一个威胁他地位的人,包括自己的生身之母卫慕氏。卫慕氏的兄弟卫慕山喜曾经密谋刺杀元昊,以夺其位,阴谋败露后,遭到外甥惨烈的报复。元昊把卫慕全族都绑上石头,沉入河底,又用毒酒害死了自己的生母卫慕氏,元昊的表姐兼妃子卫慕氏反对元昊对生身母亲的残忍行径,元昊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杀掉了妃子卫慕氏,顺带杀掉了卫慕氏为他生下的儿子,古人云,“虎毒不食子”,元昊是既食子又食母,狠毒已至化境矣,也可能是党项民族中女人具有重大的影响力,所以斩草要除根,不肯放过看似柔弱的女人。

辽国的兴平公主,是辽兴宗的姐姐,姐弟俩感情深厚。党项与辽国结盟后,出于共同的利益,兴平公主嫁给了拓跋元昊。也许是兴平公主心中另有所爱,也许是拓跋元昊从来没有喜欢过这位尊贵的妃子,两人一直相处得很不愉快。兴平公主生了病,元昊作为丈夫既不前去探望,又不告知辽兴宗,兴平公主长年抑郁,愁闷难解,黯然辞世。辽兴宗为姐姐流下了伤心的眼泪,他派耶律庶带着自己的诏书去谴责拓跋元昊,表达了辽国皇帝极度的不满,辽夏同盟从此产生了深深的裂痕,加上“与元昊争夹山小族”,最终导致了河曲之战,元昊虽然反败为胜,但双方都元气大伤。辽夏联姻,本来为了密切两国关系,使两国互为甥舅,但如果遇上拓跋元昊这种六亲不认的男人,就算辽国公主美若天仙,恐怕也会事与愿违。

元昊的第一任皇后野利氏,就是没藏氏的第一任丈夫野利玉乞的妹妹。野利玉乞和没藏氏这对英雄美人,应该是党项民族中最有魅力的夫妇,他们应该也很恩爱。元昊尽管自己后宫的女人不在少数(一生七娶),但对没藏氏垂涎已久,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元昊立野利氏为皇后,不过是为了酬谢野利家族多年同甘共苦的奋斗。在与宋军的多次生死决斗中,野利家族的战绩最为显赫,成为宋朝军队的心腹之患。战绩是柄双刃剑,既能对付敌人,又能对付人主,元昊坐稳了宝座之后,对部族首领的依赖没有那么大了,为了把权利统统集中到自己手里,于是“诸部大人且尽”,其中包括势力最庞大的野利家族,而宋朝将军种世衡的反间计只不过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就像宋太宗信任北汉降将杨继业,很多人从中挑拨都起不了什么作用,无他,内因不因外因而改变矣。

种世衡采取了多种手段对付西夏的野利兄弟(野利旺荣和野利玉乞),死士行刺未能奏效,就盗走了野利玉乞的宝刀,并谎称这是野利玉乞投奔宋朝的信物,而这把宝刀又是元昊亲自赐给野利玉乞的。种世衡活用《孙子兵法》的“生间”和“死间”,终于让元昊下定了决心,腰斩了野利玉乞。一代西夏名将,走上了最凄惨的末路,美丽的没藏氏失去了长相厮守的丈夫,变成一名寡妇,拓跋元昊如愿以偿,将之收入了自己的后宫。

皇后野利氏本来就对元昊杀害自己的哥哥非常不满,又见元昊霸占了自己以前的嫂嫂,更是气愤难平。但是作为依人而活的女人,她又能怎样?野利氏只有逼着以前的嫂嫂到兴庆府戒坛寺出家为尼,成了戒坛寺的“没藏大师”。应该说没藏氏颇有佛学所说的慧根,竟然小有成就,很快就能开坛讲经,成为佛学大师。西夏的豪族们无疑娶的都是西夏最优秀的女人,门当户对,两相匹配,直到现在这都是一条不过时的潜规则。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没有了优秀的女人,就如同生机勃勃的稻田没有了水源,产生不了优秀的男人。

没藏氏。她本是西夏大将野利玉乞之妻,是李元昊之妻野利氏的嫂子,后成为李元昊的宠妃。她一生都在享受李元昊的宠爱,也许,在李元昊的众多女人中,她是最幸运的一个。

元昊没有因没藏氏的出家而放弃她,他频频驾临寺院,顺便临幸住在寺院中的“没藏大师”,很快让“没藏大师”怀上了龙子,1047年,在两人外出打猎途中,生下了拓跋谅祚(夏毅宗)。

本来一个小男婴,又不是当朝皇后所生,应该没有什么机会继承皇位,但是命运有时会张开它的血盆大口,吞掉本来属于某个人的一切。

年轻的皇太子宁令哥在此之前已经结婚了,新妇是没移皆山的女儿没移氏(在《贺兰雪》中这个女人叫没移俐玛),年轻的女人长得美艳无比,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元昊马上动心了,他也不跟儿子讲什么虚礼,直接付诸行动,抢走了儿子的新婚妻子。“吾女嫁二十年,止故居,而得没移女,乃为修内(这里指天都山离宫)”,皇后野利氏跟了元昊二十年,只能住在故居里,而没移氏后来居上,尽情享受天都山离宫的惬意。野利皇后新仇旧恨,一齐发作,与元昊大吵大闹,元昊收拾了野利皇后的几个哥哥,没了后顾之忧,立马废掉了野利皇后,册封新宠没移氏为西夏国新皇后。

刺杀李元昊。父亲霸占了儿媳,曾经在卫国新台上演,为无数后人耻笑的丑剧,也发生在了西夏的宫廷。李元昊霸占了儿子宁令哥的未婚妻没移氏。愤怒的宁令哥终于按捺不住,杀入了宫廷。李元昊也因自己的荒唐作为丢掉了性命。不过,这场父子之争的背后还有着另外的幕后黑手。

昔日的妻子变成了今天的后母,宁令哥怒火满腔,党项人蓬勃的血性让他不堪忍受面前的耻辱,象唐明皇的儿子那样忍气吞声。国相没藏讹庞告诉他,“杀掉你的父亲,我们拥戴你做西夏皇帝”。宁令哥信以为真,决定铤而走险。公元1048年1月15日,宁令哥和野利浪烈闯入了元昊的住所,元昊当时已经喝得大醉,野利浪烈死在侍卫的乱刀之下,宁令哥闯进内宅,一刀就削掉了元昊的鼻子,因为惊动了众人,赶紧逃走了,第二天,元昊就一命呜呼,享年46岁,坐在皇帝位上仅仅只有十年。因为妹妹没藏氏而升为西夏相国的没藏讹宠已经控制了朝政大局,他顺利实现了自己的图谋,以弑君罪杀掉了皇太子宁令哥,还有宁令哥的母亲——被元昊废掉的野利皇后,把妹妹没藏氏年仅周岁的儿子扶上了皇帝宝座,这就是夏毅宗拓跋谅祚。

元昊的妻室(后妃)有8人,数据不祥。而且元昊的妻室的下场都是十分的可怜。

第一位娶的妻子是卫慕氏,是元昊母亲的侄女,后因卫慕山喜反,故元昊灭掉卫慕族并毒杀了自己的生母。同时将妻子关了起来,但不久身怀六甲的妻子生下一个儿子。当时的元昊另一个妃子野利氏因而进谗,说那不是元昊的亲生。于是元昊一怒之下将卫慕母子二人一起杀掉。而其后野利氏也间接死在没藏氏的手上,也可说实是因果报应。野利氏也不是什么好人。

第二个娶的妻子是耶律氏,原只是辽国宗族的宗室女,当时的辽圣宗将她封为兴平公主嫁给元昊。(呵,和亲之策,非汉独有)同时她也是辽国后来的皇帝辽兴宗的姐姐。但和亲的婚姻并不美满。兴平自持是大国的公主,元昊对其十分冷淡。兴平后病死,而元昊在当时竞连兴平生病和病死了,都不去看望和不通知辽国一声。这件事情在加上元昊与辽国的一些冲突,则直接引起了元昊与辽兴宗的决裂与血战。

第三位娶的妻子是野利氏,野利是西夏大族,野利妃是元昊的重臣野利旺荣和野利遇乞的侄女,元昊原十分喜欢她并封其为宪成皇后,野利生有三子,长子就封为太子,只是其长子性格和元昊不同,生性仁慈,好修道,当时跟定仙山的一个叫路修篁的有名道士学气功,后气忤不能进食而死。而后传太子位于野利次子宁令哥,其子与元昊性格很像,后结局与楼主说的一样。野利后也被没藏尼的哥哥杀掉。

第四娶的是索氏,也是国内党项大族,二人关系不好,后索氏得罪了元昊而畏罪自杀,元昊又杀死了她的全家。

第五娶的是都罗氏,也是党项大族,早死。

第六娶的是咩迷氏,也是党项大族,(也是元昊妻子中比较悲剧的一位)咩迷氏被元昊所厌弃,自居于王庭镇,并生下一子名叫阿里,后阿里成年后知道母亲的情况,心中大恨。于是图谋为乱,后被族人告发,元昊捉住了阿里投入河中,并派人去王庭镇赐死了咩迷氏。

第八娶的是没移氏,原本要立为太子妃,后给元昊看上自娶为妃,此事也就造成了元昊的父子之间的血案。后辽兴宗在元昊死后再次亲征进攻西夏,在战争中抓俘获了没移氏,并将她移到了辽国。

第九娶的是没藏氏,十足的淫娃荡妇,并非如电视所说的是什么她气度高华。史载此女容貌妖艳,生性放荡,喜欢治游。她用色相勾引了元昊后,常喜欢夜间出行,以大队相随,同时令国中张灯结彩游乐其中,通宵达旦。(十足一现代版的豪放散女)其原为野利遇乞之妻,后野利遇乞被元昊中了宋朝钟相公的反间计所误杀,并要杀掉野利家人,没藏氏于是就逃到三香庵出家为尼躲藏。后元昊清醒过来,后悔自己中计,于是重新寻找野利家人。于是得以引入宫中。没藏本非贞女,于是二人勾搭成奸。元昊死后,没藏于是重拾旧欢,与前夫野利遇乞的财务官李守贵,以及元昊的侍从官宝保吃多已私通,而后的三角冲突中李守贵杀了吃多已和没藏后。

元昊的内宫可是血迹斑斑,而且因果循环极重,元昊杀母、杀妻、杀子、诛杀大族重臣。结果反是死在儿子的手上,而其子却死在重臣的手里,而且朝政也落入外戚重臣的手中。

而野利氏曾为争后位,而进馋害死了卫慕氏母子。结果自己最后也是死在别人的算计之中,而三个儿子一个是练气功气忤而不能进食而死;一个是被没藏欺骗和诛杀;而另一个也是早死,都不得善终。而没藏后也是最终还是死在了前夫野利遇乞的部下的手中。

所以说所莫要害人,最终者还会害已。

荒淫暴君李元昊 强纳儿媳为小妾

到李继迁时,党项族实力逐渐恢复,逐步走向了抗争的道路。李继迁,人称“射虎英雄”,乃当年镇压黄巢起义而阵亡的拓跋思忠之后,银州防御使李光俨之子。幼年的李继迁曾因善骑射而闻名。他凭一己之力射死猛虎,在党项族部家喻户晓,被视为民族英雄。年长之后,居住在银州的李继迁得知先人拥有的“五州之地”尽失于宋朝,悲愤异常。与弟弟李继冲、谋士张浦筹划了“走避漠北、安立室家、联络豪右、卷甲重来”的战略。他成功地逃脱了宋军的监视,率数十人直奔夏州东北三百余里的地斤泽。在那里举起反宋大旗,着力进行恢复“故土”的斗争。

李继迁通过姻亲关系获得党项上层人士,诸如野利等大族的支持。故队伍发展很快,声势日益壮大。宋雍熙二年(985年),李继迁设计攻占银州(今陕西米脂)。党项部众见李继迁得胜,纷纷归附,兵势大振。他先设官授职,确定尊卑等级,并且“预支”一些还被宋朝占领的州郡的官职分封给各位酋长,使他们各自为之奋战。他尊崇“汉法”,仿唐、宋官制建置军事、行政官职。他吸收汉族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如张浦、李仁谦等加入其统治集团。李继迁逐步确立了领袖地位。

宋雍熙三年(986年),他向契丹辽国称臣,以图借辽抗宋。有辽国撑腰,继迁此后不断袭击宋西北边境。宋咸平元年(998年),宋真宗继位。已被西夏骚扰得疲惫不堪的宋朝廷采纳赵普“以夷制夷”的建议,任命李继迁为定难军节度使,并把夏、银、绥、宥等州领土归李继迁管理。李继迁实现了恢复“故土”的第一步。通过这一事件,李继迁也感觉到了宋朝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他已经不肯满足于“故土”的恢复,为进一步扩张势力,他把进攻的矛头对准了关键的灵州。

灵州(今宁夏灵武)位于黄河上游、河套以西,这里土地肥沃,地饶五谷,尤宜稻麦,水草肥美,农牧两宜。灵州又位于夏州的西侧,倚重贺兰山,带引黄河,地位冲要,是唐、宋时代西北边疆的著名重镇。在灵州的西面,是我国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河西走廊,当时这一地区主要散居着回鹘部落。灵州的西南,则是吐蕃部落分布地区。因而,灵州成为汉、回鹘、吐蕃和党项各族争夺的焦点。经过4年的斗智斗勇,反复争夺,咸平五年(1002年)初,李继迁一举功占灵州。

攻占灵州后,继迁改灵州为西平府,并于次年定都于此,西夏建国迎来了新的时机。在这里,李继迁一方面学习汉族先进的农耕技术,使灵州一带逐渐成为半农半牧区,并发展为西夏政权的政治中心。另一方面又极力向西扩展领土,以期征服吐蕃、回鹘诸部落。咸平六年(1003年),李继迁率兵攻占西凉府(今甘肃武威)。但吐蕃六谷部首领潘罗支设计击败李继迁。继迁被流矢射中,次年去世,年仅42岁。

李继迁死后,其子李德明承袭其位。李德明承其父遗训,“倾心内属”,以待时机。他对外采取“依辽和宋”方针,同时向辽、宋称臣,接受两国封号。与宋达成“景德和约”,双方朝贡贸易不绝,西夏获得相对和平的发展环境。李德明在稳定北线和东线之后,着手实施其“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的战略计划。经过20多年的战争,甘州城、凉州被攻克,吐蕃六部被瓦解。回鹘瓜州王曹贤顺也降服称臣。节节胜利助长了德明称帝的欲望。他役使数万民夫在延州西北修建豪华宫室。又在灵州西北、黄河对岸靠近怀远镇的地方建造了新的西夏都城——兴州。但不幸的是,李德明在完成了其建国称帝的各项准备后,于宋明道元年(1032年)死去,享年51岁。

猎猎旌旗

历史发展需要英雄人物,也造就了英雄人物。元昊,就是在党项政权发展的关键时刻造就的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主政17年,称帝11年;没有死在敌人的刀下,却死在自己儿子的手中;短暂的一生,却有着辉煌的历史。

元昊,字嵬埋,生于宋景德元年(1004年)。其母为惠慈敦爱皇后卫慕氏。少年元昊,身长五尺有余,面圆鼻高,豪气逼人;平时白衣黑冠,骑马佩弓。百余骑兵,前呼后拥。他通晓蕃汉语言,研究佛学法典,对兵书手不释卷、潜心研读。他志存高远、雄心勃勃。还是太子时就表现出与其父不同的志向,要其父背宋自立,同宋辽争霸,走一条独立发展道路。被否定后,他争辩道,“穿兽皮衣服,放牧牲畜,这是我们民族的本性。英雄豪杰,就应该称王图霸,何必锦衣玉食,文质彬彬?”

李德明死后,元昊继承了夏国王位。为达到“为帝图皇”的目的,他确立了“尚武重法”的战略方针。他主要从三个方面付出努力:强化刑罚;兵马为先;以功利之心教化民众,培养党项族的“虎狼之心”。

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增强党项族的民族意识。他恢复西夏姓氏,摒弃原唐、宋政权赐给的李姓、赵姓,改为嵬名氏;自建年号开运(后改为广运);下达“秃发令”,要求部众三天内必须秃发,否则杀头;命令大臣野利仁荣搜集整理西夏文字,并使之系统化、规范化(后编撰12卷);设立蕃字院和汉字院,负责对外文书交流;创建蕃学,选拔子弟入学读书,考试选才;以“忠实为先、战斗为务”的原则,改革唐宋缛节繁文,把礼仪的九拜改为三拜,把音乐的五音改为一音。国人如不照此实行,以灭族罪论;在官民服饰上体现等级关系。严格规定身份与衣服的样式、颜色的匹配等,统一社会等级秩序等等。升兴州为兴庆府,在城内大兴土木,扩建宫城,广营殿宇。

他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以提高行政效率。元昊于宋明道二年(1033年)设官分职,遂逐步废除世袭制。当时其中央中枢机构有五个:中书掌管行政,枢密掌管军事,三司掌管财政,御史台掌管谏察弹劾,开封府(又称“兴庆府”)掌管京城事务,相当于唐、宋的“三省六部”。大庆二年(1037年),元昊为准备登基,又将各主管机构增至十六司,名称与前朝相异,与北宋的官制名称也不尽相同。此外,蕃名官号又增设了昴聂、昴星、阿尼、厂驽等十多个。这样,就使西夏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形成了蕃汉合一、两制并存的格局。元昊还完善军事制度,以提高军事作战能力。元昊在由党项羌组成的“族内兵”之外,另设“族外兵”,族外兵由战俘中的勇士担任,供作战时冲锋陷阵作先锋;仿照宋朝军事建制,在全国划分为左、右两厢,并设十二个监军司,各规定驻地和军名;增加兵种,如,专门负责宿卫的卫戍军、专门掠夺人口的擒生军,炮兵部队泼喜军等。对军队的驻扎也作了精心的部署。

一切准备就绪后,元昊于夏大庆三年、宋宝元元年(1038年)十月在兴庆府登上皇位,国号大夏,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元年,竖起了一代王朝的猎猎旌旗。元昊称帝后,尊母亲卫慕氏为惠慈敦爱皇后,封妻野利氏为宪成皇后,立子宁明为皇太子。元昊称帝后,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首先,进一步调整中央官制,增设尚书省,设尚书令,尚书省下设十六司;其次,确立朝廷礼仪,制定符合本国实际的朝廷礼仪。如朝贺,规定群臣“常参”为六日,入见起居为“九日”。朝贺时,宰相领班,百官依次排列朝谒、舞蹈、行三拜礼。行为不符合规矩的,要受到处罚。元昊还花重金购买宋朝从宫中跑出来的丫环、宦官,学习参考宋朝的宫廷礼仪和规章制度;第三,培养和网罗人才。为了巩固统治,元昊大力兴办“蕃学”,培养人才。他还重金招揽社会各界精英,尤其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宋朝知识分子,被宋遗弃的文臣武将。这些措施,对完善元昊的蕃汉联合统治政权和加速西夏政权的封建化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争难以避免。元昊称帝后,上表要求宋朝廷承认其称帝的合法性,承认其皇帝称号,但遭到宋朝的严词拒绝。宋朝断然下诏削夺赐姓官爵,停止互市,并在边关张贴告示,悬赏捉拿元昊首级。朝贡贸易和边地互市的断绝,沉重打击了西夏的经济,双方的交恶逐步升级。从天授礼法延祚三年(1040年)到五年(1043年),经过三川口战役、好水川战役、定川砦战役三大战役,元昊皆大获全胜。元昊踌躇满志,得意洋洋。然而,连年征战,耗费了西夏大量的国力财力,破坏了农业的正常生产和牲畜的征用,使畜牧业受到打击;朝贡的停止、榷场的关闭、贸易的断绝,使得西夏急需的日用品如茶叶、布匹、粮食等物价飞涨,人怨沸腾;作为中原政权的宋朝,虽国力大不如前,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元昊想战胜宋朝也绝非易事。此时,夏与辽的关系也逐步恶化,西夏希望与北宋停战议和。经过一年的讨价还价,天授礼法延祚七年(1044年)签订了宋夏和约,西夏再向宋朝称臣,双方又回到原来的朝贡与互市的关系。同年,西夏与辽之间的战争爆发。元昊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在河曲大破辽军,双方通过议和,战事暂停。

夏与宋、辽的关系趋缓,内政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元昊性格多疑、猜忌,滥杀无辜。开运元年(1034年),元昊生母卫慕氏一族的首领山喜密谋杀害元昊篡权。机密泄漏后,元昊一怒之下把他沉到河底淹死了。元昊还把他的生母卫慕氏、妃子卫慕氏,以及和妃子生的儿子一起残忍地斩杀。大庆二年(1037年),大臣山遇惟亮因与他在处理和宋朝的关系方面持不同意见,也被元昊设计杀害。从此,朝野上下,噤若寒蝉,惟元昊之行是行。晚年的元昊逐渐从一个令人敬仰的英雄堕落成为沉湎酒色、不问政治的荒淫暴君。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年),他在儿子宁令哥的成婚大典上见儿媳妇年轻貌美,楚楚动人,按捺不住,竟然将儿媳妇强行纳为小妾!父子从此反目成仇。不仅如此,他还与被其杀害的大臣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勾搭成奸,并被没藏氏兄妹设计玩弄。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1048年),元昊命丧亲生儿子之手,儿子也以“轼父”之名被杀害。元昊死时,年仅只有46岁。

血雨腥风

元昊死后,西夏这艘航船驶进了曲曲弯弯的航道:其内部,皇族与外戚的斗争、君权与相权的争夺、“蕃礼”与“汉礼”的较量、党项贵族和汉族官僚的矛盾等从未停息;其外部,与北宋、辽、金、南宋、吐蕃的战争如火如荼……元昊死后,权臣没藏讹庞拥立元昊与没藏氏所生子谅祚为帝,尊没藏氏为宣穆惠文皇太后,他自任国相,总揽军政大权。西夏开始了没藏氏专权之祸的时期,福圣承道四年(1056年),没藏氏因与多人通奸,被情夫所杀。没藏讹庞恐大权旁落,遂将女儿嫁于谅祚为后,自己也由国舅升格为国丈,仍总揽朝政。臣民无不敬畏有加。佑都三年(1059年),已满12岁的谅祚开始参与国事。他对没藏讹庞的独霸朝政、飞扬跋扈、胡作非为颇为不满。于是设计捕杀没藏讹庞全家,清除了在朝廷专权达12年(1048-1059年)的没藏氏家族。

谅祚亲政后,迎其情妇梁氏入宫,立为皇后,并任用梁后弟梁乙埋为家相,共理朝政。谅祚是一位稍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亲政当年就解决了夏辽多年存在的边界争端问题。他喜好收藏图书,研习中原文化,仿宋制完备官制体系;上表要求恢复李姓,要求恢复边界榷场互市。因为他的巧于周旋,与辽、宋、吐蕃的关系大体平稳,西夏也获得短期的发展。拱化五年(1067年),年轻的谅祚突然身亡,其八岁的长子秉常继位,梁太后垂帘听政。梁太后擢升弟弟梁乙埋为国相,重用党项贵族都罗尾集团,逐渐形成以梁太后为首的母党集团。他们控制朝政后,倒行逆施。首先,她们上表宋廷,要求废除谅祚时期改行的“汉礼”,恢复“蕃礼”,竟得逞。其次,排斥异己,打击皇族,提拔亲信。元昊的弟弟、都统军嵬名浪遇,精通兵法,是谅祚时的国相,也难以幸免。大力提拔梁乙埋的亲信,加强后党集团势力。再次,为提高威信,勒索厚赐,竟然穷兵黩武,向宋朝发动长达十年的战争,给双方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大安二年(1076年),秉常开始亲政。他试图取消“蕃礼”,恢复“汉礼”,此举影响到梁氏集团的利益。大安六年(1080年),双方矛盾激化,梁氏集团发动政变,囚禁秉常,导致西夏政局陷入混乱。皇族新党、秉常亲信和各地部族首领拥兵自重,与梁氏集团进行对抗。宋朝主战派亦“兴师问罪”,动用50万大军分五路直扑西夏。西夏国内“岁赐”、和市断绝,经济混乱,财用匮乏,物价暴涨,官民怨恨,民不聊生,处于混乱之中。迫于压力,大安九年(1083年),在梁氏集团的操持下,秉常复位。

但梁氏集团恶性不改,一方面以秉常的名义向宋朝遣使称臣纳贡,求得“岁赐”——每年的赏赐,另一方面又寻机在宋朝边境骚扰、抢掠。大安十一年(1085年)二月,梁乙埋死,梁太后立梁乙埋之子梁乞逋为国相,梁氏姑侄把持朝政。十月,梁太后死去。梁氏集团势力大减。夏国分管左右厢兵的统帅、皇族仁多保忠公开与梁乞逋对抗,皇族与后族的矛盾再次尖锐。而忧心如焚、自感无用的秉常在这场斗争的煎熬中愤而死去。天安礼定元年(1086年),秉常的长子、年仅三岁的乾顺帝继位。由母后梁氏和梁乞逋共同辅政。乾顺的母亲乃国相梁乞逋的妹妹。因此,夏国历史上又出现了一个梁氏集团,为区别起见,这个集团称为“小梁氏”集团。小梁氏集团当政时,夏朝内乱外战更加剧烈。梁氏集团依仗“一门二后”的国戚关系,控制朝政,打击旧臣,巩固势力。其倒行逆施引起朝野震怒,部族豪酋与之同床异梦,离心离德。

前梁氏集团内部,梁乙埋一生亦步亦趋、俯首听命其姐梁太后,姐弟一心,“团结合作”。小梁氏兄妹矛盾重重。梁乞逋野心勃勃,不甘于相位,阴谋篡权。他多次假传圣旨,聚揽兵权,甚至在公开场合指责小梁太后,目中无人,刑赏自专。小梁太后也不是省油的灯,想方设法遏制、削弱他的力量。天佑民安三年(1092年),宋夏环(州)庆(州)战役,小梁太后亲自领兵作战,冷落梁乞逋。梁乞逋极其不满,矛盾白热化,遂加紧篡权活动。天佑民安五年(1094年)十月,梁乞逋叛乱的迹象愈加明显。在小梁太后的授意下,大首领嵬名阿吴、仁多保忠等率兵诛杀梁乞逋及其全家。小梁太后从此大权独揽。梁氏兄妹依然奉行对外战争的政策,连年征战。从大安十一年(1085年)至永安二年(1099年)小梁太后被鸩杀的13年里,他们对宋发动战争前后达五十次以上,有时一年竟达六七次!宋夏战争中,夏军多有危机,多次向辽请求援助,都未成功。小梁太后大为不满,在对辽表章中言语侮慢以表不满,引起辽道宗憎恶。永安二年(1099年),辽道宗派使者到夏国鸩杀小梁太后。梁祸始除。

乾顺亲政后,改变了自元昊以来推行的“尚武重法”的立国方针,转而实行“尚文重法”的策略。外交方面,前期采取“依辽抗宋”之策,后期采取“附金侵宋”之计,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理顺统治集团内部的关系,缓和社会矛盾。具体包括:一是加强皇权。他吸取教训,找借口剥夺嵬名氏、仁多氏、梁氏等大族的兵权,削夺后党势力;分封宗室,巩固皇权。二是提倡汉学,促进“汉礼”的推广普及,优先使用汉学培养的人才。在“蕃学”之外,他增设“国学”,以“汉学”培养人才。尊儒崇佛,吟诗作对,并于甘州修建卧佛寺,为母祈福。三是依法治军,颁行《贞观玉镜统》,对军事制度、军律军纪作了务实的说明。四是多次上书辽朝,谢罪求婚,用联姻的方式巩固夏辽关系。在对宋关系处理上,乾顺帝亲政后多次向宋上表谢罪,宋也因此恢复“岁赐”。稍后,则借机通过战争、外交等途径侵占辽、北宋、南宋领土。正当西夏王朝的发展蒸蒸日上之时,任得敬裂国之祸却给西夏政权造成恶劣的影响,甚至推向覆亡的边缘。任得敬原是宋西安州州判,乾顺破西安州时投降夏国。他为了得到乾顺的重用,于元德三年(37年)四月,将17岁的女儿送给乾顺,被提升为静州防御使。后任氏立为王后,又擢升他任静州都统军。仁孝初即位,任得敬以镇压部落起义有功,授翔庆军都统军,封西平王。人庆四年(47年)五月,任得敬上表请求入朝议事。因众大臣的疑忌和反对未果。天盛元年(49年)七月,任得敬贿赂晋王察哥向仁孝进言而得以入朝为尚书令,后又相继被提升为中书令、国相。至天盛十二年(60年)三月,任得敬晋爵为楚王,出入威仪不逊仁孝。对夏王权构成极大的威胁。

其实,早在天盛八年(56年)任得敬任国相后,他就开始精心布局,为夺取夏国的王位做准备。任得敬提拔了大量的部族子弟,网罗党羽,培植势力。天盛九年(57年)六月,任得敬以其弟任得聪为殿前太尉,任得恭为兴庆尹。以后又以侄任纯忠为枢密副都承旨,族弟任得仁为南院宣徽使。天盛十二年(60年)十月,任得敬屡请仁孝废除学校,废弃科举取士,以便任意擢用亲信,仁孝不予采纳。天盛十七年(65年)五月,征发民夫十万,大筑灵州城,在他所驻的翔庆军司,修建宫殿,企图把仁孝置于瓜、沙诸州,自己窃据灵、兴地区,使夏国一分为二。任得敬还利用仁孝重文轻武、自己领兵二十多年的机会,逐渐掌握了一支强大的军事武装,准备实现其篡权的野心。乾元年(70年)五月,任得敬要挟国主仁孝分国,并欺凌宗亲、诛锄异己。仁孝无力制止,被迫将西南路及灵州罗庞岭分归任得敬,让他另立为国。为得到合法承认,任得敬又胁迫仁孝派左枢密使浪讹进忠、翰林学士焦景颜去金国,请求册封。金世宗出于多方考虑,拒绝了他的册封要求。八月,任得敬因遭到金国的反对,竟然与南宋秘密联络谋约合攻金朝。宋四川宣抚使虞允文派人以密书回报,被夏兵俘获,任得敬阴谋大白。仁孝在金朝的支持和援助下,诛杀了任得敬,灭任氏党族,一举粉碎了任得敬篡权分国的野心。

如风悲歌

西夏正走下坡路的时候,蒙古族在北方辽阔大草原悄然崛起。与西夏民族一样,蒙古族也是过着游牧生活,骑马射箭,居无定所。与西夏不同的是,北方茫茫大草原使得蒙古族的崛起势头更加迅猛。崛起的蒙古铁骑如劲冷的北风,扫向周边秋叶一样的国家,残酷无情,势不可挡。夏国自然也是其剑锋所指。西夏王朝与汉族交往的百余年,也是逐步汉化的百余年,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其间,它虽然取得了封建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但同时也削弱了其尚武剽悍的社会风气,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政治松弛,社会尚文、奢靡之风盛行。国家的虚弱,蒙古的入侵,战略的失误,皇帝频繁更替等等,这一切都加速了西夏灭亡的进程,直至其最后烟消云散……从天庆十二年(1205年)到宝义二年(1227年),前后的23年里,是西夏逐步被消耗、蚕食和灭亡的23年。这一时期可以分为两大阶段,一是夏金战争阶段,一是夏蒙战争阶段。自元德六年(24年)乾顺上表依附金朝到皇建元年(1210年)夏金关系破裂,双方维持了86年的宗主关系。两国关系虽偶有冲突,但基本保持着守望相助的友好关系。夏金关系的破裂的导火索源于蒙古族的入侵。皇建元年以前,蒙古兵三侵西夏。在第三次蒙古族入侵西夏的时候,西夏曾遣使赴金求援,但遭金卫绍王拒绝。最后,中兴城被水淹浸,夏襄宗不得不与成吉思汗面约和好,献子女给成吉思汗,才解除危机。夏王气急败坏,将失利迁怒于金。皇建元年(1210年)八月,夏国发兵万余骑,攻打金葭州(今陕西佳县境),大肆烧杀抢劫,两国关系正式破裂。第二年,靠宫廷政变上台的夏王遵顼又趁蒙军北面进攻金国之机,攻打金国,掳掠财物,扩张领土。同时,夏国采取“附蒙攻金”的政策,从光定元年(1211)到光定七年(1217年)的七年间,年年派兵侵入金朝的领域,攻城略地,但总是胜少败多,不但没能占到多大便宜,而且消耗大量的国力,得不偿失。在附蒙攻金期间,蒙古贵族不断向西夏征兵,西夏不胜其烦,稍加抗拒便引来战火,中兴府几度告急遵顼开始意识到蒙古军才是最大威胁。于是,光定八年(1218年)三月遵顼写信给金朝,想重新和好,恢复边境贸易,商讨联金抗蒙之计。金宣宗责以遵顼反复无常、毫无信誉,对遵顼的建议不予理睬。遵顼大怒,立即引蒙古军进攻金国。但被金国接连打败。遵顼又萌生“联宋攻金”之意。光定九年(1219年),他两次派特使到四川,约南宋出兵夹攻金国。南宋利州路安抚使丁复信表示同意,但都未能如约出兵。次年,宋夏相约出兵攻金,夏军野战,宋军攻城。九月,攻金巩州,大败,军士死伤万计。撤退途中遇金伏击,遵顼由此恐惧不已。

对金战争非但没有捞到好处,反而再次沦为蒙古贵族的“走狗”。光定十一年,蒙古军木华黎率部渡过黄河,浩浩荡荡进入夏国,河西诸城守将望风披靡,纷纷投降。遵顼不仅不抵抗,而且设宴款待,并拨出五万人马供木华黎指挥,随蒙古军进攻金国。他又回到了附蒙攻金的老路上了。此后两年,他积极配合蒙古大军攻击金国。自夏国与金国关系破裂的13年里,大小战事25场,耗费了两国的国力,又为蒙古灭亡两国创造了条件。当两国都筋疲力尽之时,蒙古大军发动了全力灭亡西夏的战事。夏蒙战争全面爆发。光定十三年(1223年),刚愎自用、懦弱、反复无常的遵顼也失去了蒙古的信任,在朝中一片怨愤之声中退位,做了夏国唯一的太上皇。遵顼的次子德旺继位。德旺转变附蒙攻金的策略,开始联金,共同抵抗蒙古族的侵扰。乾定二年(1224年)二月,德旺趁成吉思汗率军西征之际,遣使联络未被蒙古征服的漠北蒙古部落,意图结为外援,共同抗击蒙古,以固西夏。五月,成吉思汗从西域回师途中得知西夏有“异图”,遂率兵由河外攻沙州(今甘肃敦煌)。由于实力不济,夏献宗德旺遣使至蒙古军中请降,许以子为人质,蒙古军退走,沙州解围。

蒙古大军撤走只是暂时的。蒙古找个借口,于第二年又开始攻城掠地,先后攻陷肃、甘、凉等州。其中最为惨烈的要数攻守灵州的冰河大战。十一月,成吉思汗大军直扑中兴府的北方重镇灵州城。灵州乃当年李继迁的根据地,西夏国的第一都城。末主嵬名遣西夏名将嵬名令公守城。嵬名令公率10万大军在灵州城西黄河沿岸层层设防。蒙古大军围攻灵州必先渡河。此时,千里黄河,朔风成冰。蒙古军是一支百战百胜的虎狼之师,而西夏灵州守军则是一支精锐的王牌部队。两军在冰封的黄河上布阵列战。坚硬的冰面上,蒙古骑兵发动多次攻击。尽管西夏缺乏能与之对抗的骑兵,但此战关系到整个西夏的生死存亡,因此,西夏军队众志成城、以一当十,奋勇拼杀。蒙古军队在草原上可以驰骋自如,但是在光滑的冰面上,骑兵优势不显。双方在冰上的战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随着时间的推进,蒙古骑兵的优势开始显现。西夏步兵终于支撑不住,阵型开始出现了缺口,最后队形混乱,兵士溃散,10万大军被蒙古军斩杀殆尽,灵州由此失守。而蒙古人为了这场胜利,也付出了数万人的代价。此战对蒙古大军亦是一个极其沉重的打击。

中兴府之战是西夏最后的战争。乾定四年(1227年)一月,末主李被蒙古军围困在中兴府内,一筹莫展。右丞相高良惠领兵抵抗,日夜拒守,积劳成疾,最后劳累过度而死。祸不单行,六月,中兴府一带发生强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被蒙古军队围困达半年之久的中兴府粮尽援绝,军民多患病,已失去了抵抗的能力,末主李走投无路,只得派遣使节向成吉思汗请求宽限一个月献城投降。七月,避暑六盘山的成吉思汗病重。成吉思汗考虑到历代西夏国主的狡诈反复,恐其死后生变,遗嘱死后秘不发丧,待夏主献城投降时,将他与中兴府的军民全部杀掉。不久,末主李率李仲谔、嵬名令公等投降蒙古。蒙古军队带着末主等行至萨里川,成吉思汗病死。蒙古军队遂遵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将尚在投降途中的末主李等尽数杀死。

蒙古军队随即冲向中兴府,屠杀城内西夏军民,无论老幼,不留遗。毁掉城池、宫殿、文牒,夷灭中兴府。后又率军踏平贺兰山上的行宫和西夏王陵,企图将西夏从文化上消灭于无形。建国189年的西夏王朝终于灭亡。西夏亡国时,由于蒙古军的征服和无情杀戮,多数党项族人举族而亡,少数党项人被迫四处逃亡,隐名埋姓,改族易服。作为一个独立民族的党项人,作为自成一体的西夏文化,从此,从历史的长河中彻底消失了,再也听不到党项族的任何消息。

三国史上最有心计三少妇

大人使权,小人用术,男人谋略,女人用计,三国,因为这些缤至纷来的招术,而更加精彩和引人入胜,成为人人皆知的经典。只是,女人的计谋,最终成全了谁?

都说女人心细如发,慎密的思虑必然能制定出完美的作战方案,譬如貂蝉不费一枪一弹,就将英勇无敌的吕布和权力盖天的董卓同时拿下。

但是,君不见,女人如此阐思竭虑,只不过完成了男人手中一枚棋子的任务,与自己有些什么相干?相貌堂堂的吕布害过貂蝉吗?权力中天的董大人对美女不好吗?你何苦要取了他们的性命?尤其,以色诱人,以情杀人,无论出于何目的,都显得那么的不地道。

三国中后来怎地再没有貂蝉的足迹了?大约连作者也无法把这样一个心地单纯(轻易就受了养父的当)又心机重重(居然会用连环计)的美貌女子掌握手中,只好在打造出一个完美形象后,忍痛放在一边。倒是后人,不遗余力,从几千年前的旮旯角落,拉了出来,层层剥皮,让一个更完整的貂蝉,呈现在大家的面前。

三国中另一个不能不提的女性——孙尚香,也是一个不可小看的人物,其心胸之大,谋略之高,不在男性之下。

想那孙坚之女、孙策、孙权之妹,能是个次等货色么?在一个以男权为主的社会里,女性的命运紧紧依附着丈夫,男人七上八下,妻子就得八下七上,所以,丈夫升天,妻子就能成仙,丈夫入地,妻子必定为鬼。孙大小姐知这一天理,就不管其兄长是让她假嫁还是真嫁,反正进了刘家门就是刘家人,以刘先生的大业为己任,帮助刘备为全力以赴,完全是个为自己打算的主儿——好一个会为自己谋划的女中豪杰!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豪情女子,先是孙权的棋子(出嫁刘备是无可选择的出路),再是刘备的棋子(出身豪门又如何?),完全作不得自己的主儿,只留给后人一声长叹,几许惋惜。倒是今天的读者,有几份怜香惜玉的美意。

红颜知己,是人生的最高追求之一,可惜红颜难遇,知己更难求。好不容易碰到一个,却错失良机,如此天命,怎么不教人替二位当事者叹之悔之?

这事发生在“铜雀深处锁二乔”的小乔身上。都知道小乔之貌疑似天仙,但有几人能知,她还有这么一段离奇的遭遇?小女子曾经芳心另有他许,并明告其父。可惜其父太过世侩,坏了女儿好事,与情与理,未能如意,遂嫁于周郎。

如此推断,小乔虽然有心,但用心不深,虽然有情,然用情不重。这等缺少谋略的女子,纵使貌美如仙,也不会幸福如许。而大乔,在小乔的出嫁问题上,似乎小有计谋,但助父害妹,只能说才智用错了地方。这样一来,二乔没有好结局,倒有些天意了。

曹操的婚外恋

“爱婚外恋,爱吃鲍鱼,爱自我炒作,爱君子,爱小人,爱天下众生,也爱写诗,我不是你们说的奸雄,我是卑鄙的圣人,曹操!”

最近,热门畅销书《卑鄙的圣人:曹操》因还原真实历史中一代奸雄的日常面目,引起众多曹操迷热议,甚至有读者用上述凡客体总结书中的曹操。昨日,在该书第三部出版之际,作者王晓磊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历史上的大奸大忠都差不多,只有曹操大不同。如果你不了解日常生活中的曹操,你便无法理解他的所作所为。”

读者:嫁人别嫁曹操

曹操的真实面目到底如何,一直是国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卑鄙的圣人:曹操》作者王晓磊说,“我只是以平常人的眼光去讲述他,不仰视也不俯瞰,以平视的眼光,从不断有动态变化的曹操,去还原历史大事件背后一代奸雄的‘日常面目’,让读者看到最真实最鲜活的曹操。”

为还原曹操的日常面目,王晓磊潜心研究曹操十余年,翻破历史上的典籍文献中有关曹操的蛛丝马迹更是精心考证。王晓磊说,“读《三国志集解》不是一件容易事,三种字体的文言又没有标点符号,好在我有放大镜。”正是在对史料的深入研究中,王晓磊成功还原了历史大事件背后一代奸雄的“日常面目”,也使得原本藏于茫茫史海中的曹操隐私被曝光。

在刚刚上市的《卑鄙的圣人:曹操》第3部中,曹操变得“自私自利”,为摆脱董卓,他仓皇逃离洛阳,不顾老婆卞氏和儿子曹丕的死活。这让部分女性读者很是愤慨,替被困京城的卞氏母子打抱不平:“曹操也太不是东西了,嫁人可千万别嫁曹操。”

遗言:老婆想改嫁就改嫁

王晓磊在书中罗列了曹操的“十大隐私”。贪爱美色,多次将美貌寡妇纳为己有。因搞婚外恋,不惜害死大儿子曹昂,自己险些命丧淯水,原配丁氏夫人愤于此事,当众打骂曹操,曹操一怒之下赶走丁氏,又因为良心上的不安跑到丁家,抚着妻子的后背软言好语请她回去;护短爱面子,曹操这人总是护短,赤壁打输了他却说是自己放的火;喜欢吃鲍鱼,当众提倡节俭却饮食讲究,背地里饮食奢侈,甚至自己写了一大堆各地美味鱼类的单子,尤其爱吃鲍鱼;出手毒辣,孕妇也杀,“玉带诏事件”败露后,曹操对策划者家族进行屠杀,不顾情理,甚至将董贵人连同腹内婴孩一并拖出皇宫杀死。和关羽破裂源于“貂蝉”,曹操曾许诺将美貌的杜氏娘子赐予关羽。但他见杜氏绝色动人,竟自毁誓言将其纳为己有,使得关羽自疑,丧失了笼络这员大将的最佳机会。而这个杜氏就是貂蝉的人物原型。

为部队提供经费,曹操曾成立盗墓机构,亲临现场指挥取宝。时常炒作自己,曹操有强烈的自卑感,他出身宦官家庭,所以总想摆脱污点,炒作自己。冒险夜袭吕布,晚年贪生怕死,遗言却很温柔:老婆们要学会做鞋子来卖,挣钱养活自己,想改嫁的就改嫁。

美国业余画家描述看到的慈禧真实容貌

903年,凯瑟琳·卡尔,一位美国的业余画家描述了自己看到的慈禧的真实容貌。正如一个美国人所言:“她是一个皇帝的生母,一个皇帝的妻子,她立了一个皇帝,她还废了一个皇帝,她统治了国将近半个世纪——而所有这些都发生在一个妇女没有任何权利的国度。说她是19世纪后半叶最了起的女人,这不算是夸张吧?”

慈禧晚年喜欢为自己画肖像,曾以厚金聘外国画师进宫供役。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俄国沙皇古拉二世和皇后将一幅八英寸着色全家照,命驻华公使赠送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当她看到摄影画像快而方便,并且神情酷肖,效果更为真实时,跃跃欲试的心情便日益强烈,对照相产生浓厚兴,想亲身领略一下其奥妙了。

摄影在当时主要还是采用玻璃板底片或干片,它的成像程序复杂,全部照相材料均须进口,成本昂贵。如今故宫博物院内珍藏着大量当年所摄的玻璃底片和照片,其中仅慈禧一人晚年所拍照的三十余种装束、神态各异的照片就有百余张,大多系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其七旬寿辰前的留影,都是由清廷曾驻日、法公使三品卿衔裕庚的次子勋龄所摄。

慈禧为了照相,特传御旨在其颐和园寝宫乐寿堂前搭席棚,用布景屏风为衬,并按殿内样式布置豪华的陈设。当时颐和园内虽已有电灯,但不具备用于摄影的照明器材,为了突出主体人物式的立体形象,又不触犯慈禧所忌讳的阴阳脸,提高成相的清晰度,只有利用自然的散射光,方可使其“尊容”拍摄达到最佳效果。慈禧在照相之前,要亲自翻阅历书,选定吉日良辰。拍照时常命御用摄影师勋龄为其连续拍上几张不同姿态的宫装像,并迫不及待地命令将每张放大数幅,还要速将尚未上光的带水的样片呈奉御览。

慈禧太后对拍照禁忌的开戒来由,据史料记载是因为一些西方国家政要为加强与清朝政府的联系而讨好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曾征招画家来中国为她画像。清朝在紫禁城里曾居住过十个皇帝,自康熙、雍正、乾隆“盛世”,即有洋画师如郎世宁等人供奉内廷被破例赏予职衔顶戴,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皆较优越。道光、咸丰年间的鸦片战争导致中西方交恶,洋画师在内廷销声匿迹。到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才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美国驻华公使康格的夫人推荐美国女画家凯瑟琳·卡尔(Cathleen Carl 1858—1938)入宫画像,此后又有荷兰画家华士·胡博(Hubert Vos)于1905年入宫为慈禧画像。

慈禧太后是清朝最高统治者中唯独同时拥有西方文明的油画肖像和摄影照片的人,她在画像和拍照过程中的表现,果然显示了帝王的权势威严和中西文化冲突。卡尔回忆在宫中受到慈禧太后热情的上宾款待,给她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慈禧在宫中的绝对权威:“其威严之容,有足使人震慑至不可方物之魔力”,“能使大小百官俯伏于宝座之下”。

这位被慈禧称为“柯姑娘”的洋画家在宫中一住就是9个月,成为唯一得以近距离观察慈禧和中国宫廷生活的西方人士。对于这最初带着强烈政治目的、而后被慈禧深爱的个人第一幅油画像,慈禧特别重视地择定黄道吉日开笔和完成,清廷特派皇族代表溥伦专程护送到美国圣路易博览会陈列,借以显赫于天下。这番画像经历,也成为了中国近代社会文化的一起戏剧性“改革开放”事例。

凯瑟琳·卡尔幸运地得到慈禧的协作,总共绘制了4幅慈禧太后的油画像,并近距离切入到当朝奢华的宫廷生活。随着画像工作的进展,西方造型方式与中国传统绘画习惯不期然地形成了观念冲突。

卡尔回忆道:“他们希望细部越详细越好,不想要阴影。如果只考虑太后一个人的话,她很有鉴赏力,人也开放,最后总会给我更多自由;但她也不得不遵守传统,在绘制中国帝后的肖像时,传统和成规必须不折不扣地得到遵循才行……当我明白我将不得不运用传统的方法来表现太后那异常吸引人的性格、将它平庸化时,我就不再对我的工作充满开始时的那种热情了。我头疼连连,内心反抗激烈,花了很大的劲才安下心来做这不得不做的事。”

这种中西文化冲突在之后在为慈禧画像的洋画家胡博的经历中重演,当时卡尔完成的慈禧画像在西方引起轰动,胡博在中国已为庆亲王奕和李鸿章、袁世凯等朝廷重臣画过像。尝到了画像甜头的慈禧便继而邀请了这位荷兰裔画家,从勉强接受女性画家到主动联络男性画家,标志着慈禧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开放程度。

1905年胡博第二次来中国,成为第一位为慈禧太后画像的西方男性画家,慈禧太后见到头像小样后,要求去掉眼睛上下和鼻子等处的阴影,眼睛要加大、嘴唇要丰满、嘴角要向上、眉毛要直。胡博不得不放弃西方肖像画的基本要领而按照慈禧的要求进行了修改,他在书信中向亲友抱怨:“总之,不要阴影、不要阴影、不要阴影,也不要皱纹!”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

童贯,开封人,字道夫,号称北宋“六贼”之一。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色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中国历史上握兵时间最长的太监;中国历史上掌控军权最大的太监;中国历史上获得爵位最高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出使外国的太监;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册封为王的太监。

长相英俊

人们对童贯的印象,大概都来自于《水浒传》。当时童贯官拜掌控朝廷军事大权的枢密使,围剿梁山草寇责无旁贷。然而,当他统领八十万大军去梁山泊镇压宋江起义军的时候,却中了十面埋伏,被杀得只身逃回了汴京。但是至于童贯长得什么样,书中就没有详细描述了。其实翻一翻《宋史》,首先就能看到对童贯的外貌描述。

其人有三大特点:第一是“颐下生须十数”,颐,便是下巴,也就是说童公公的下巴不同于一般公公,他的下巴是“生须十数”,可毕竟还是比不过一般的成年男人,所以胡子可以数的清楚,只有稀稀拉拉的“十数”。但如果按照古人“须长为美”审美标准,童公公仅凭这“十数”便足以笑傲群宦了。第二是“状魁梧,伟观视”,说明这位童公公不但英俊,而且很魁梧,看上去还很伟岸,委实是一个“长身丽人”。第三是“皮骨劲如铁”,双目炯炯有神,面色黢黑,一眼望去,阳刚之气十足,不像是阉割后的宦官。这可能和他年近二十岁才净身有关。“仗义疏财”

童贯为人出手相当慷慨大方,只是他仗义与疏财的对象都是那些后宫嫔妃、宦官、宫女,以及能够接近皇室的道士、天子身边的近臣。这样皇帝耳边经常可以听到关于他的好话。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阳刚外形的人,却性情乖巧,心细如发,对皇帝的心理具有极强的洞察力,每每能够事先预知皇帝的意趣意图,于是说话做事很少荒腔野板,从而大得皇帝欢心。

童贯净身入宫时,便拜在同乡、前辈太监李宪门下作徒弟。这位李宪是神宗朝的著名太监,在西北边境上担任监军多年,颇有些战功。童贯读过四年私塾,有些经文根底,跟随李宪出入前线,又打下了军事上的根基,很有点能文能武的味道。加上他曾经十次深入西北,对当地的山川形势相当了解。这使他在宦官中很不寻常。不过,看起来李宪对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提拔照顾,致使童贯进宫二十余年,始终没有出人头地。如果不是赵佶这种性情的人作了皇帝,或者换句话说,如果神宗皇帝能多活二十年的话,他说不定会默默无闻地老死在皇宫里。

老谋失算

从时间上推算,徽宗入继大宝时,童贯已经四十八岁。这个年龄,正是人生经验、阅历、精力臻于巅峰之际。徽宗以内廷供奉官的名义,派他到杭州设明金局收罗文玩字画,第一次为他打开了上升的通道。一般说来,内廷供奉官大体相当于皇宫的采购供应处长,并不是一个多高的职位,却是一个很有油水的肥差。童贯没有满足于捞取好处,他对这次机会的利用,称得上老谋深算,意味深长。

据《宋史》记载,童贯进宫后,以其办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荐,颇得徽宗重用,顿时风生水起。公元1111年,即政和元年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从此,童贯位列三公,宣和七年,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封广阳郡王,统率大军重镇边疆,驻扎大原。当时,金已灭辽,大举兴兵南侵。童贯见大势已去,由大原遁归汴梁,且不听钦宗令他留守汴京的命令,而随徽宗南巡。于是,大学士陈东等上书劾蔡京、童贯等六人为误国六贼。童贯的主要罪名是“结怨辽金,创开边隙”。其实辽金之怨非童贯所结,边隙亦非童贯所创。童贯掌握兵权二十年,在与夏、辽,金战斗中,有胜有负,但还算尽力,并无投敌误国。北宋之亡,根本在于朝庭腐败,经济崩毁。童贯为众矢之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出身太监,朝中大臣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贯骄恣而为,上下结怨。徽宗禅位,钦宗登基,童贯失恃,靖康元年,也就是公元1126年,被一连三贬。

虽然童贯被贬谪,人们仍畏他诡诈,畏他勇力,所以,张澄奉诏追斩童贯,不敢轻易动手。张澄一路追到南雄州,先派随员上门“拜谒”童贯,假称有圣旨赐给茶叶、药物,要童贯回京担任河北宣抚,明天中使即可到来传旨。童贯信以为真,拈须而笑:“还是少不了我!”并留下张澄派来的随员。第二天上午,张澄来了,童贯欣然出迎,跪接圣旨,张澄当即宣诏,申斥童贯十大罪状。待童贯省悟过来为时已晚,被张澄派来的随员一刀砍下头颅。

第二章

曹操背后的数名夫人

三国是一个男性英雄的世界,从攻城拔寨的体力活,到运筹帷幄的脑力活,都是男性们在操作。在这幅宏伟绚烂的时代画卷旁边,会有一些无足轻重的花边、流苏,那就是女性们担当的角色。偶或一两个走入画图中心的女性,诸如孙小妹之流,却已经带有点男性的色彩。

然而,英雄们白天在外面杀人放火,或者制止别人杀人放火,下班回到家,还是得和女人相处。可以说,英雄们的周边有一个比三国舞台更大的女性世界,这些女性没有为历史建功立业、出谋划策,却那么庞大而真实地存在着。

这些奶奶阿姨姐姐妹妹在想什么?她们在英雄的雄心万丈之外有着怎样的心灵世界?

还是讲讲曹家的媳妇吧,嫁入曹家的女人不容易。

第一代媳妇:

丁夫人坚决与曹操分手

丁夫人是曹操的正室,自己没孩子,曹操与刘夫人生有一子:曹昂,是长子。刘夫人死得早,丁夫人便将曹昂抚为己子。我想,一个自己没有子嗣的女人,一定会对抚养过来的孩子倾注自己最大限度的母爱。古人说得好:“提携捧负,畏其不寿。”牵着抱着捧着背着,生怕他或她出点意外,半途就挂掉。

丁夫人这么疼曹公子,曹操倒不是很珍惜,要带着丁夫人的心肝宝贝出去拉练拉练,而且还不是军演,是真的打仗,去讨伐张绣。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这次战役本来已经和平解决了,张绣投降。

曹操

到死都为丁夫人内疚

不想雄才大略的曹操也有因为私德误事的时候,他要泡妞,什么妞不好泡,却泡上张绣的婶婶。这一泡把新结成的曹张统一战线给泡坏了,张绣发动叛乱,儿子、侄子和良将典韦的性命,都给曹操的一次泡妞给泡掉了。

曹昂的死,是对丁夫人的致命一击。她没有化悲痛为力量,也没有昧着良心说光荣,这个刚烈的母亲一天到晚跟曹操哭吼:将我的儿子杀死了,你一点也不痛心!“将我儿杀之,都不复念。”

曹操被她哭吼得烦了,于是送回娘家去,让她气顺一点再说。

丁夫人气顺了吗?过了些日子,内疚不已的曹操去岳丈家接老婆。丁夫人正在织布,曹操走到她身后,抚摸着她的背说:“达令,跟我一起坐车回去吧。”丁夫人不回头看他,也不吱声。曹操依依不舍走到房外,又隔着窗户问:“真的没复合希望吗?”丁夫人不应,曹操很不舍地说:“真的跟我分手了,好绝啊。”于是允许她改嫁,可曹领导的女人,谁敢娶啊?

这段史料,易中天先生也讲过。我今天的目的是想探秘这个女人的心结。从丁夫人的地位来说,她想要在曹家立得住脚,就必须有资源,而最好的资源就是子嗣。她一泡屎一泡尿含辛茹苦地将昂仔抚养成人,史上没有记载曹昂的出生年月,但从能上前线,并负责掩护来推断:曹昂已经到了可以参加工作参加革命的年龄。

从母亲的角度出发不难理解丁夫人的心理:老娘好不容易将这块资源培养出来了,你却不省着用,一场战役就报销了,老娘在曹家的地位、前途,也就灰飞烟灭了。围绕着曹昂,母爱与父爱的落差,让丁夫人恨曹操。而真正让丁夫人恨曹操恨到骨头里去的是,曹昂虽然按组织的标准来说,牺牲得光荣,但却是用自己的性命为老爸的泡妞买单。试着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去理解,自己最疼的儿子死于老公的一次泡妞行为,你能原谅这一切吗?

所以,丁夫人给曹家,给历史,留下了一个在织布机前的决绝的背影。作为曹家的第一代媳妇,丁夫人的心是恨的,命是苦的,她是不幸福的。多少年后,病入膏肓的曹操满怀着歉疚说:“我死了,在九泉之下碰到曹昂,他要是问我:妈妈被你弄到哪里去了?我怎么交代啊?”这恐怕是有记载的曹操内心世界最柔软的一角。

杨修被害 卞夫人写信安慰杨修父母

曹操的老婆当中,名誉最好的当然是卞夫人。她是曹丕、曹彰和曹植的母亲,她节俭、大度、明事理,这些无需多言。卞夫人对老公的工作,也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史上就有一次她善于替老公做危机公关的记载。

曹操杀了杨修,但这事没完,杨修还有家里人,尤其还有个老爹——太尉杨彪,每天上班还得和这个老同志见面,总得有个交代。

曹操硬着头皮给杨老先生写了封信解释,无非是说你老杨家的儿子虽然聪明,可是他不听领导的话,为了挽救您的家庭,因此我老曹大义灭亲,当然,大义的是我,灭的是你的亲,将这小子绳之以法,“将延足下尊门大累,便令刑之”。然后,又送给杨家大把礼物。

曹操觉得光靠男性的言语不能很好地处理事态,于是请来卞夫人搞夫人公关,再从女性的角度来写一封信,将事态再熨平一点。卞夫人给悲痛欲绝的杨修父母再写了一封信,从这封信看得出,卞夫人不同于丁夫人那种刚烈决绝,而是一个很有分寸,会使用政治手腕的政治女性。她撇开政治军事原则,首先给受害人一个肯定的评价:“盖世之才”,我们全家都很钦敬他。然后,也不明说杨修罪有应得,故意模糊原则问题,说如今是战争年代,讲究组织纪律,听说令郎好像是犯了军令。用这两点以熨平受害者家属的心。然后,她又指责自己的老公:我老公实在太性急了,“明公性急忿然”,将小杨同志正法,但指责不等于否定,而辩解说曹操是为了维护军纪。最后又说明自己对杀杨修是持保留态度的:我当时不知道情况,听说之后十分惊愕悲伤,“惊愕断绝”,还请老先生老夫人多多原谅。

这是一封手腕十分娴熟的公关信件,放在如今,和那些总统第一夫人的外交书信比起来,是毫不逊色的。卞夫人也是凭着自己的聪明、低调在曹氏家族中游刃有余,备享荣华,一直活到孙子即位,她幸福地做着魏国的“太皇太后”。然而,她是幸福的吗?

关于她三个儿子争斗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公元213年,曹丕用毒枣毒杀弟弟曹彰,毒杀地点就在卞太后的居所。当着母亲杀弟弟,曹丕你够狠。可怜的母亲亲自去井边提水,想给彰儿解毒,然而,打水的容器被弄坏了,宫女太监们不敢帮忙,一位无助的母亲看着无助的儿子无助地死去,她的内心一定在哭泣:孩子,我拿什么来拯救你?最后,在无情的政治生态场里,这位母亲以哀求的口吻跟大儿子,也就是凶手曹丕说:你害了你的二弟,不要再害你的三弟了。

从这个推论,卞夫人幸福吗?答案谁都知道。

第二代媳妇:甄氏步步小心却步步惊心 死后连正常收殓都没有

曹家最传奇的媳妇莫过于甄氏。她本是袁绍的儿媳妇,与曹丕相遇于战乱后的幽州。乱世佳人似乎格外让人怜爱。甄氏的一次仰视,曹丕的一次俯视,爱情就产生了。曹丕爱她,娶她,宠她,却杀她。为何杀她,是她不够小心吗?不是,甄氏在这样的环境里,步步小心,却步步惊心。

美丽用心未必有美丽人生

这个美丽的女人有着很美丽的用心。她压抑自己对丈夫儿子的思念,却明显地表现自己对婆婆的感情,以求得在提倡孝道的社会里有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且列举甄氏在孝道方面的两次先进事迹。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曹操征讨关中,甄氏的婆婆卞夫人随行,半路传来消息说卞夫人欠安,甄氏“昼夜泣涕”。左右不忍,便将卞夫人稍稍恢复的消息告诉她,甄氏还是不信:“平时婆婆每次生病都恢复得很慢,这次怎么就恢复得这么快呢?你们不是忽悠我吧?”结果越来越忧虑了。

卞夫人在前线得知儿媳挂念,于是写信回来证明自己确实已康复,甄氏这才恢复正常生活。

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又出差打仗,一路上带着甄氏的婆婆卞夫人,甄氏的老公曹丕,以及甄氏的儿子曹睿和女儿东乡公主。这期间,甄氏对丈夫儿女的思念应该是让人消瘦的,况且甄氏还生着病。

令人惊奇的是,曹家人第二年从前线回来,却发现甄氏气色很好,还发福了,大家不解,甄氏却解释:“我老公我儿女和婆婆在一起,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表示出对婆婆的一百二十个放心。

对这两起先进事迹,我严重怀疑。因为甄氏对婆婆的感情似乎超出了应有的范畴,过火了点,作秀了一点。过分的举动背后必定有过分小心的心态。想甄氏本是袁绍集团的女性成员,因为一次动心的邂逅而成为曹家媳妇,在袁绍家原有的政治纽带已断裂,原有资源忽然蒸发,导致她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家族领域里,她需要一个安全的生存空间。要换得这个空间,必须取得家长的认可。要取得认可,不过火不行,凡是不过就是不及。甄氏的用心,可谓良苦。

郭皇后出来混是要还的

然而,甄氏的美丽用心没有换来美丽人生。曹丕即位第二年,因为新宠郭皇后,甄氏被赐死。甄氏死得很凄凉,披散头发覆盖面容,口里被塞进米糠,一副厉鬼的情状。

甄氏是不幸福的,然而,剥夺她幸福的郭氏,幸福了吗?别忘记了,甄氏还有后人——儿子曹睿,就是后来的魏明帝。

母亲的死,给曹睿幼小的心灵极大的刺激,他经常问郭皇后:我妈妈是怎么死的?郭皇后被问得心惊肉跳,尴尬地回答:“是你老爸杀的,关我啥事?难道你一个做儿子的,还要追究父亲的刑事责任吗?因为亲妈的事情杀后妈吗?”

曹睿被激怒了,当他登基后,手里有了生杀予夺的大权,于是对已经是太后的郭氏“逼杀之”,也有资料说郭氏因为害怕而暴毙,反正,死得蹊跷不正常。要为母亲报仇的魏明帝给了郭太后与自己生母同样的待遇——乱发覆面,口中塞糠。当初你对我老娘怎样,如今我对你也怎样。

第三代媳妇:

工人家庭出身

问错一句就没命

曹睿的母亲甄氏是宫廷争宠的受害者,曹睿也为母亲复了仇,然而,仅仅是停留在报仇的地步,并没有因此意识到妇女同志的解放问题。当然,1700年前,要求曹睿同志达到这种觉悟,也难。

曹睿的皇后毛氏,出身工人阶层。毛老爷子是流水线上做车子(当然是马车)的。换到现在,工人出身很光荣,但在当时却不怎么的。贵妃虞氏本来很有希望立为皇后,却让工人家的毛姑娘抢了指标,卞夫人安慰孙媳妇,虞氏酸溜溜地说:“曹氏好自立贱。”就是说曹家喜欢贱女人,这话估计把娱乐明星家庭出身的卞奶奶给惹毛了,虞氏被退货。

毛皇后幸福吗?也是一种伪幸福。不久,曹睿这个花心小子宠爱一个姓郭的妃子。公元236年,魏明帝游后园,众妃相伴,郭氏觉得有点过意不去,说了句:“应该通知皇后吧。”曹睿很绝情地说:“谁敢通知皇后,谁就别想活。”憋着一肚子委屈的毛皇后,第二天试探着跟曹睿说:“昨天游园挺快活吧?”仅仅是一次小心翼翼的打听,却把曹睿惹怒,十几个在场的证人没命,毛皇后也没命,一场风流吃醋以血腥结束。

然而,为了给血腥蒙上一层幸福的面纱,曹睿还是给冤死的毛皇后很好的谥号,给予厚葬,又大力封赏皇后的娘家人。

结语:《三国志》给曹家的媳妇盖上幸福的棺材盖,说曹家的媳妇们很幸福很经典,她们的风范“于斯为美”,是值得学习的榜样,“足以为百王之规典”。总之,曹家媳妇的幸福是一种不能说的秘密。

这样对比起来,那位敢和曹操公开决裂,以跪着摇动纺车的背影给曹操送行的丁氏,真的是很幸福,很幸福。在丁夫人娘家窗外深情留恋又流连的曹操,真的很伟大,很伟大。对妇女,曹家算是一代不如一代了,事业也一代不如一代。

豪门贵妇,好多都是光鲜锃亮的时装包装起来的一枚伪幸福苦果。当然,我讲的不只是三国时代。

敢与皇帝吵架的明代名妓

皇帝与名妓交往,在历史上不是什么新鲜事。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宋徽宗与名妓李师师的故事。李师师当时是汴京名妓,名满天下,连宋徽宗也闻知其名,想要一亲芳泽。宋徽宗微服见到李师师后,惊若天人,从此对后宫佳丽视若无睹,隔三差五就出宫来李师师处寻欢作乐,有时还叫大学士王黼同去。李师师渐渐也知道了宋徽宗的真实身份,自然百般奉承。宋徽宗霸占了李师师后,其他人哪敢与天子争美,只能望“师”兴叹。武功员外郎贾奕以前与李师师交情甚厚,有一天喝醉了酒,醋意大发,写了一首词讽刺宋徽宗。宋徽宗听说后大怒,差点杀了贾奕,最后还是看在李师师面子上,将他贬到琼州做参军。后宫嫔妃对宋徽宗如此迷恋一个妓女感到不可理解,受宠的韦贤妃私下问宋徽宗:“何物李娃儿,陛下悦之如此?”宋徽宗答道:“无他。但令尔等百人,改艳装,服玄素,命此娃杂处其中,迥然自别。其一种幽姿逸韵,要在色容之外耳。”可见,李师师令宋徽宗着迷的地方,还在于风韵独特。

景帝之爱李惜儿,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李惜儿比起后宫其他嫔妃,风情大不相同,因此备受景帝宠爱。然而,李惜儿颇有个性,不肯像其他后宫嫔妃那样,只知道一味逢迎,与景帝时有口角。景帝一怒之下,将李惜儿赶出了皇宫。

继李惜儿后,景帝又纳唐妃,十分宠爱。十分可惜的是,尽管景帝求子心切,老天爷始终不肯再赏给他一个儿子。景泰七年(1456年)二月,皇后杭氏也得病而死。景帝连受打击,加上纵欲过度,自己的身子也垮了下来。

这时候,景帝不得不开始考虑到底立谁为储,以作后备。沂王朱见深肯定是不在考虑之列的,沂王如果重新当了太子,英宗的势力势必重燃。而景帝是如何对待兄长的,他心里再清楚不过,他还能指望兄长的儿子善待他身后事么?这样,便只有一个人选,那便是襄王朱瞻墡。

对于襄王朱瞻墡而言,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被考虑立为皇嗣。景帝考虑襄王朱瞻墡,自然是因为襄王朱瞻墡为外藩,如果继位,势必感激他,起码身后事是有保障了。然而,这其中却有一个难处。召集亲王入京的金牌一直在孙太后手中,孙太后怎么可能放着不立孙子沂王朱见深,而去立襄王朱瞻墡呢?种种顾虑中,事情便拖下来了。景帝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子嗣不是什么大问题,没想到一场惊天阴谋就要来临。

南宫复辟实际上是因为景帝病重,某些投机分子临时起意,事先并未有周密谋划。参加这一政变的人,主要有石亨、宦官曹吉祥、王骥、张軏、杨善,以及徐有贞。其中,徐有贞为主谋。

石亨,渭南(今属陕西)人。袭父职为宽河卫指挥佥事,善骑射。正统中,累官至都督同知,充参将,辅佐朱冕守大同。也先进犯大同时,明军兵败,石亨单骑奔还,被关进监狱等待处分。后来北京保卫战时,兵书尚书于谦推荐石亨掌管五军大营。石亨不负于谦所望,立下大功,被封为武清侯。石亨由一个待罪的败军之将瞬间加官进爵,难免受宠若惊,他内心深处是相当感激于谦的。为了表达对于谦知遇之恩的感谢,石亨特意上书,请求景帝加封于谦的儿子于冕。

石亨也知道于谦当初用他,仅仅是因为他熟悉军情,在公不在私。但他显然还不够了解于谦的为人。于谦说:“国家多事的时候,臣子在道义上不应该顾及个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为大将,没有听说他举荐一位隐士,提拔一个兵卒,以补益军队国家,而只是推荐了我的儿子,这能得到公众的认可吗?我对于军功,极力杜绝侥幸,绝对不敢用儿子来滥领功劳。”不但义正辞严地拒绝了石亨的好意,还当众指责他徇私。当着那么多大臣的面,石亨十分难堪,又愧又恨。他原来的一腔感恩之心,立即化做了怨恨,发誓有朝一日要报复。

景帝倒是十分信任石亨,恩宠有加,恩遇甚至超过了于谦。可笑的是,景帝病重时,精心挑选大臣代行祭祀大礼,他没有选择于谦,而是选择石亨。而刚好是这个石亨,看见景帝病重,起了异心,密谋拥立英宗复辟,立不世功勋。夺门政变后,景帝得知有人兵变的消息,第一句话竟然是:“是于谦谋反了么?”历史人物的微妙之处在这场可悲的政变中展露无遗。

曹吉祥是参与夺门之变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曹吉祥,永平滦州(今河北滦县)人,宦官。早年曾依附于权倾当朝的大宦官王振,参加过麓川之役、征兀良哈、讨邓茂七和叶宗留等,立有军功。当时英宗在位,曹吉祥就颇得宠信。景帝即位后,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人都被杀掉。曹吉祥却由于奸滑、刁钻,逃过了一劫,并很快掌管禁军与内廷侍卫,成为新皇帝的新宠。

王骥,即前面提过的负责看守南宫的靖远伯,他靠战功起家,在英宗一朝和景帝一朝都备受信任。

张軏(音yue,同悦),英国公张辅的幼弟。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曾被于谦弹劾,心中深恨于谦。此时为前府右都督,总京营兵,是京师中握有兵权的实力派人物。

杨善,即前面那位完全靠自己的家当和口才迎回了太上皇的礼部左侍郎。他自认为立不世之功,却为景帝所压抑,自然要将赌注全部下在英宗身上。

徐有贞,即在瓦剌军队进逼京师之时,率先提出“南迁”主张而遭到于谦等人严正驳斥的徐珵。之后,徐珵名声大坏,屡为内外朝所讥笑,多年未得晋升。徐珵多次请求于谦举荐,希望谋取国子祭酒一职。于谦也曾在景帝面前提及此事,但景帝听说是徐珵,便鄙夷地说:“就是那个建议南迁的徐珵吗?此人心术不正,任国子监祭酒之职岂不败坏了诸生的心术!”未能遂愿的徐珵非常懊恼,他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因而对于谦恨之入骨。懊丧之余,徐珵转而奉承内阁大学士陈循。在陈循的建议下,徐珵将名字改为徐有贞。

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贞任左佥部御史,到张秋地区治理黄河。当时,黄河在沙湾一段决口已有七年,一直治理不好。

正统初年,黄河屡次北决,威胁沙湾运道。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在河南新乡八柳树决口,东北直冲山东张秋,毁坏堤岸,淤塞运道。朝廷十分惊恐,先后派王永和、洪英、王暹、石璞等人前去治理。但旋治旋决,均不见根本成效。景泰三年(1452年)六月,黄河又冲决沙湾运道北岸,挟运河水东奔入海。景泰四年五月,再次决开沙湾北岸,“掣运河水入盐河,漕舟尽阻”(《明史·河渠一》)。

在处理影响广大的复杂问题时,徐有贞被证明具有非凡的行政才能。他到任后,即对河情水势进行实地勘查,“逾济、汶,沿卫、沁,循大河,道濮、范”(徐有贞《明经世文编·卷三十七·敕修河道工完之碑》),提出了置水闸、开支流、疏通运河三条措施,并积极组织大量民工,亲自督率工程建设,从景泰四年底兴工,至景泰六年七月竣工,“凡费木铁竹石累万数,夫五万八千有奇,工五百五寸余日”(《明史·河渠一》),终将沙湾决口堵截,消除了水患。后徐有贞又奉命巡视漕河济宁等十三州县,督促修复河堤。因治河有功,徐有贞进为左副都御史。

毫不夸张地说,徐有贞在中国治水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在政治上,他多被史家列为奸臣,但他又是一位出色学者,这是毋容置疑的。他在山东治黄成功,并早于西方近400年做水箱放水实验,是科学史上的一大事件。在徐有贞治水成功后一年,景泰七年(1456年),山东大水,“河堤多坏,惟有贞所筑如故”(《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徐有贞传》)。张秋地区百姓唱道:“昔也,沙弯如地之狱;今也,沙弯如天之堂。”(谢肇淛《北河纪》)徐有贞一生荣辱沉浮、功过搀杂,表现出历史人物复杂的多面性。

转眼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二日,景帝仍然在病中,好几日不能临朝。群臣到左顺门问安。宦官兴安出来道:“公等皆朝廷股肱,不能为社稷计,徒日日问安,有何益处?”群臣哑口无言,只得退了出去。

在朝房中,群臣聚在一起悄悄商议,认为兴安的话大有意味,可能是在暗示大臣们商议立储。御史萧维祯等人提议重新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大学士萧镃认为沂王既退,不便再立,应该另选贤良。群臣意见不一,鉴于钟同的前车之鉴,没有人敢轻易上奏提重立沂王为储,于是拟定以“早建元良”请。

正月十四,群臣将奏疏递了上去,景帝没有答应,有谕令下来:“朕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所请不允。”表示皇帝将于正月十七临朝。按照明朝惯例,正月十五皇帝要在南郊主持典礼,大祀天地。群臣都认为这是景帝身体好转的标志,于是各自退去,等待正月十七再议。

然而,景帝却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本想正月十五亲自祭祀天地,正月十六回宫,正月十七临朝,哪知道刚刚站起来,就头昏眼花。叹息了半天,景帝决定选一位可靠的大臣,秘密代替他去南郊祭祀。按理来说,代为祭祀的大臣应该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应该从内阁或者六部中选取,但景帝怕自己的病情动摇人心,便决定选一位武将,于是,这重任就意外落在了武清侯石亨身上。

历史就因为这一意外而改写。

景帝将石亨召到病榻前,亲自殷殷嘱咐。石亨一切都痛快地答应下来,但他亲眼看见景帝的病态,内心已经打起了主意。他退出后,立即派人找到了前府右都督张軏和宦官曹吉祥,告诉二人景帝已经不行了,商议要为自己谋后路。

景帝倒是十分信任石亨,恩宠有加,恩遇甚至超过了于谦。可笑的是,景帝病重时,精心挑选大臣代行祭祀大礼,他没有选择于谦,而是选择石亨。而刚好是这个石亨,看见景帝病重,起了异心,密谋拥立英宗复辟,立不世功勋。夺门政变后,景帝得知有人兵变的消息,第一句话竟然是:“是于谦谋反了么?”历史人物的微妙之处在这场可悲的政变中展露无遗。

曹吉祥是参与夺门之变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曹吉祥,永平滦州(今河北滦县)人,宦官。早年曾依附于权倾当朝的大宦官王振,参加过麓川之役、征兀良哈、讨邓茂七和叶宗留等,立有军功。当时英宗在位,曹吉祥就颇得宠信。景帝即位后,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人都被杀掉。曹吉祥却由于奸滑、刁钻,逃过了一劫,并很快掌管禁军与内廷侍卫,成为新皇帝的新宠。

王骥,即前面提过的负责看守南宫的靖远伯,他靠战功起家,在英宗一朝和景帝一朝都备受信任。

张軏(音yue,同悦),英国公张辅的幼弟。因为征苗时不守律令,曾被于谦弹劾,心中深恨于谦。此时为前府右都督,总京营兵,是京师中握有兵权的实力派人物。

杨善,即前面那位完全靠自己的家当和口才迎回了太上皇的礼部左侍郎。他自认为立不世之功,却为景帝所压抑,自然要将赌注全部下在英宗身上。

徐有贞,即在瓦剌军队进逼京师之时,率先提出“南迁”主张而遭到于谦等人严正驳斥的徐珵。之后,徐珵名声大坏,屡为内外朝所讥笑,多年未得晋升。徐珵多次请求于谦举荐,希望谋取国子祭酒一职。于谦也曾在景帝面前提及此事,但景帝听说是徐珵,便鄙夷地说:“就是那个建议南迁的徐珵吗?此人心术不正,任国子监祭酒之职岂不败坏了诸生的心术!”未能遂愿的徐珵非常懊恼,他以为是于谦从中作梗,影响了自己的前程,因而对于谦恨之入骨。懊丧之余,徐珵转而奉承内阁大学士陈循。在陈循的建议下,徐珵将名字改为徐有贞。

景泰三年(1452年),徐有贞任左佥部御史,到张秋地区治理黄河。当时,黄河在沙湾一段决口已有七年,一直治理不好。

正统初年,黄河屡次北决,威胁沙湾运道。正统十三年(1448年),黄河在河南新乡八柳树决口,东北直冲山东张秋,毁坏堤岸,淤塞运道。朝廷十分惊恐,先后派王永和、洪英、王暹、石璞等人前去治理。但旋治旋决,均不见根本成效。景泰三年(1452年)六月,黄河又冲决沙湾运道北岸,挟运河水东奔入海。景泰四年五月,再次决开沙湾北岸,“掣运河水入盐河,漕舟尽阻”(《明史·河渠一》)。

在处理影响广大的复杂问题时,徐有贞被证明具有非凡的行政才能。他到任后,即对河情水势进行实地勘查,“逾济、汶,沿卫、沁,循大河,道濮、范”(徐有贞《明经世文编·卷三十七·敕修河道工完之碑》),提出了置水闸、开支流、疏通运河三条措施,并积极组织大量民工,亲自督率工程建设,从景泰四年底兴工,至景泰六年七月竣工,“凡费木铁竹石累万数,夫五万八千有奇,工五百五寸余日”(《明史·河渠一》),终将沙湾决口堵截,消除了水患。后徐有贞又奉命巡视漕河济宁等十三州县,督促修复河堤。因治河有功,徐有贞进为左副都御史。

毫不夸张地说,徐有贞在中国治水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在政治上,他多被史家列为奸臣,但他又是一位出色学者,这是毋容置疑的。他在山东治黄成功,并早于西方近400年做水箱放水实验,是科学史上的一大事件。在徐有贞治水成功后一年,景泰七年(1456年),山东大水,“河堤多坏,惟有贞所筑如故”(《明史·卷一百七十一·徐有贞传》)。张秋地区百姓唱道:“昔也,沙弯如地之狱;今也,沙弯如天之堂。”(谢肇淛《北河纪》)徐有贞一生荣辱沉浮、功过搀杂,表现出历史人物复杂的多面性。

转眼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二日,景帝仍然在病中,好几日不能临朝。群臣到左顺门问安。宦官兴安出来道:“公等皆朝廷股肱,不能为社稷计,徒日日问安,有何益处?”群臣哑口无言,只得退了出去。

在朝房中,群臣聚在一起悄悄商议,认为兴安的话大有意味,可能是在暗示大臣们商议立储。御史萧维祯等人提议重新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大学士萧镃认为沂王既退,不便再立,应该另选贤良。群臣意见不一,鉴于钟同的前车之鉴,没有人敢轻易上奏提重立沂王为储,于是拟定以“早建元良”请。

正月十四,群臣将奏疏递了上去,景帝没有答应,有谕令下来:“朕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所请不允。”表示皇帝将于正月十七临朝。按照明朝惯例,正月十五皇帝要在南郊主持典礼,大祀天地。群臣都认为这是景帝身体好转的标志,于是各自退去,等待正月十七再议。

然而,景帝却已经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本想正月十五亲自祭祀天地,正月十六回宫,正月十七临朝,哪知道刚刚站起来,就头昏眼花。叹息了半天,景帝决定选一位可靠的大臣,秘密代替他去南郊祭祀。按理来说,代为祭祀的大臣应该是德高望重的老臣,应该从内阁或者六部中选取,但景帝怕自己的病情动摇人心,便决定选一位武将,于是,这重任就意外落在了武清侯石亨身上。

历史就因为这一意外而改写。

景帝将石亨召到病榻前,亲自殷殷嘱咐。石亨一切都痛快地答应下来,但他亲眼看见景帝的病态,内心已经打起了主意。他退出后,立即派人找到了前府右都督张軏和宦官曹吉祥,告诉二人景帝已经不行了,商议要为自己谋后路。

此时,京师正有一种流言,说大学士王文正力劝景帝立襄王朱瞻墡的长子为皇储,如果是这样,王文将是定鼎之臣,立有首功。即便是重新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谋议是文臣之事,功劳也轮不到石亨、张軏等武将身上。石亨说:“景帝病已沉重,如有不测,又无太子,不若乘势请上皇复位,倒是不世之功。”于是,这三个野心勃勃的投机分子,决定将赌注压在太上皇英宗身上,拥立英宗复位,这样,三人就是大功臣,能够飞黄腾达。

当场,三人做了分工,宦官曹吉祥进宫去见孙太后,密告她复辟一事,借机取得了孙太后的支持。石亨和张軏则一起去找太常寺正卿许彬(先前迎英宗于宣府的那位)商议。许彬听说二人的来意后,当即以手加额,说:“这是不世之功!不过,我老了,不中用了。徐有贞多计谋,你们可以去找他商议。”

石亨和张軏又连夜去找徐有贞。徐有贞大为兴奋,当即夜观天象,见紫微有变,忙道:“帝星已见移位,咱们要干这件事,须得赶快下手。”几个人经过详细谋划,决定在正月十六晚上动手。

正月十六白天,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于谦会同群臣商议,决定一起上奏请复立沂王为太子。众人推举商辂主草奏疏,疏成后已经是日暮西山,来不及奏上朝廷。于是群臣决定在次日清晨景帝临朝时,再将奏疏递上去。但所有人都没有料到,政变就在这天晚上爆发了。随之而来的便是许多人的杀身之祸。倘若这复立沂王的奏疏早一天递上,或许于谦等人不会遭到杀身之祸。短短几个时辰,不但改变了大明的历史,也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

正月十六晚,徐有贞换上朝服,怀着紧张而忐忑的心情离开了家,临行前对妻女交待说:“我要去办一件大事,办成了是国家之福,办不成我徐家就是灭顶之灾。你们自己要有心理准备。”

出门后,徐有贞又顺路邀请了杨善和王骥作为同党。杨善和王骥二人都表示要以死报答太上皇。王骥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不但自己亲自披甲上马,还将儿子和孙子都带在了身边。三方人马会齐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后,又等到了张軏率领的大队京营兵,一齐向皇城进发。张軏调兵进城是借口瓦剌骚扰边境,要保护京城安全。而石亨掌管皇城钥匙,所以能够通行无阻。四鼓时分,大队人马从长安门直接进入皇城。进入紫禁城后,徐有贞重新将大门锁上,防止外面有援兵进来,并将钥匙投入水窦中。皇城内的守军见这伙人十分奇怪,不明所以,但也不敢过问。

这时候,天气忽变,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害怕有逆天意,会遭到天谴,都非常惶恐。精通天象的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说大事必济。于是众人继续前进,顺利地到达了南宫。然而,南宫宫门坚固异常,怎么也打不开。石亨派人用巨木悬于绳上,数十人一齐举木撞门。门没有撞开,门右边的墙反倒先被震坍了一大洞。众人便从墙的破洞中一拥而入。

英宗朱祁镇这时候还没有睡觉,正秉烛读书,突然看见一大堆人闯了进来,还以为是弟弟派人来杀自己,不禁惊慌失措。谁料众人一齐俯伏称万岁。英宗朱祁镇这才问:“莫非你们请我复位么?这事须要审慎。”

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朱祁镇直奔大内。路上,英宗朱祁镇挨个儿问清诸人姓名,表示不忘功臣之意。

一行人来到东华门,守门的士兵上前阻拦。英宗朱祁镇站了出来,表明自己太上皇的身份。守门的士兵顿时傻了眼,不敢阻拦。于是,众人兵不血刃地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天门而去,并迅速将英宗朱祁镇扶上了奉天殿宝座。殿上的武士们挥金瓜要打徐有贞等人,被英宗朱祁镇呵止。徐有贞等人一起叩拜,高呼“万岁”。石亨敲响钟鼓,召集群臣到来。

这时天色已经微亮,众臣因为景帝事先说明今天要临朝,都已经早早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后,众人按顺序走入奉天门。但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帝朱祁钰了,而是八年前的英宗皇帝朱祁镇。群臣面面相觑,一时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英宗朱祁镇对百官宣布道:“景泰皇帝(指朱祁钰)病重,群臣迎朕复位,你们各人仍担任原来的官职。”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参拜。英宗朱祁镇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夺门之变”。

英宗朱祁镇重新坐上皇位时,景帝朱祁钰正在乾清宫西暖阁梳洗,准备临朝,突然听到前面撞钟擂鼓,立即问左右:“莫非是于谦不成?”意思是问是不是于谦谋反篡位了。左右惊愕万分,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确实是令人惊讶,于谦于国于社稷立有不世之功。尤其在辅佐景帝登位、迅速地安定局面上,于谦所起到的作用无人能及。可以说,没有于谦,景帝的皇位不可能坐得安稳。而之后,景帝也对于谦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恩宠和信任。谁也想不到,原来在景帝的内心深处,竟然如此提防他所信任的人,帝王的薄情寡恩由此可见一斑。

片刻后,宦官兴安回奏说是太上皇复位,景帝连说:“好,好,好。”然后喘了几口气,重新回到床上,面朝墙壁睡下。他表面镇定无事,心中却是欷歔感叹,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失望之情。他已经清醒地意识到,一切都已经完了,他所加在兄长身上的一切毒辣手段,都要被加倍回返到自己身上。

英宗南宫复辟无疑是一场争夺皇位的政变,明朝政变的次数不及唐朝,但唐朝频繁的政变主要源自于宦官专权和藩镇林立。明朝虽然也出现了宦官擅权的严重局面,但几次政变却有更复杂的历史背景。这里再稍微谈几句。纵观明朝的政变,谋变一方真正得手的只有成祖朱棣和英宗朱祁镇。而英宗朱祁镇复辟成功,他本人事先却毫不知情,只是在极为偶然的情况下重新登上了皇位。

唐太宗杀人夫夺人妻

既然已经公开地表示愿意听取批评的意见,那么,就要勇于承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有时甚至是很不客气的批评,否则,就要遭受信用的质疑,而这个对于新一代君主来说是致关重要的。也就是说,信用就是他作为皇帝的合法依据。而且,并不一定要他犯了大错才会招致批评,其实,许多时候,是他的生活方式所引起来的。可是,这些批评也是他自找来的,因为他设立了专门批评他的谏官。其中,曾经被贬到巂州的王珪就是太宗重新起用谏议大夫的批评家,而且,还给王珪在谏议大夫之上,追加了一道命令,要他随中书、门下及其三品官入阁议事,也就是直接参与最高决策。太宗在起用他的时候,对他说:“如果正直的君主御使了不正直的臣子,不可能达到天下大治;如果正直的臣子侍奉不正直的君主,也不可能达到天下大治。惟独君臣同心同德,海内才能安宁。朕虽然不够明智,幸而有诸位的规劝、批评,才可能使天下安宁太平。”

这无疑是对王珪的信任和支持,而王珪也立即表示了个自己的竭诚态度:“古代的时候,天下有七个谏官,然而,谏言不被采纳,结果这七个谏官一个一个、前赴后继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死了。如今陛下广开圣德,收采批评意见,臣愿意竭尽狂瞽之言,但望能够辅佐陛下圣德的万分之一。”

太宗肯定说:“照你的本能和责任去做吧。”

话虽这么说了,却没想到立竿见影,他马上就要见识到这位批评家的厉害了。

一日,太宗请王珪到宫里私宴,却看到在太宗的身旁有一位美人在侍奉。太宗指着这位美人说:“庐江王无道,他把人家的丈夫杀了,娶了人家的妇人,你说如何能够不灭亡?”

王珪没有立即回答皇上的设问,却低声地反问太宗:“那她怎么到了这里来了?”“庐江王被灭之后,他的家人都被朝廷籍没。是朕把她从籍没的人群中选出来,留在宫里了。”“陛下认为庐江王做的是对,还是错?”“杀人而取了人家的妻子,你却要问是对还是错,你这是什么意思?”太宗不假思索地回答。“臣听说过齐桓公到当时的郭国这个地方去,问当地的父老:‘郭国为什么灭亡了?’父老们回答:‘因为他喜欢好的,厌恶不好的。’齐桓公再问:‘如果像你们所说的那样,那么郭国的君主乃是贤明的君主啊,如何可能亡国了呢?’父老们回答:‘不是的,郭国君主虽然喜欢好的,但他不能采用好的;他厌恶不好的,却不能远离它们。所以,他才因此亡了国的。’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可是他宠爱的女人却留在了这里。臣私下里想,是不是陛下认为庐江王做的对?否则的话,陛下怎么会明明知道做的不对,却还要把这个女人留在自己的身边?这不是‘知恶而不去’吗?”

太宗听了之后,顿时有点羞色,然而,却转而大笑起来,嗟叹道:“美妙,讲得美妙,寓意深刻,让人深思呵!”

既然赞同了王珪的批评,就只能改正了。太宗凝视了这位美人良久,眼睛里流露出不舍得的神情,对她说:“你都看到了,这天子并不是好当的,庐江王能做的事情,天子就不能够做。朕想把你留在宫里,却忘了你曾经有过的家庭。回去吧,与家庭团聚吧,愿意守贞节,或者重新嫁人,都由你自己决定。没有人再敢于强迫你了。”

美人感恩流涕,说:“妾虽然曾遭遇不幸,但幸亏陛下搭救,得以服侍陛下,数月来承蒙陛下关爱,妾没世不忘。”

太宗突然他一挥手,对着内官说:“派人护送她回家。”“是,陛下。”内官应声答道。

太宗因为相貌伟岸,神采英毅,君臣进见他的时候,经常拘谨不安,手足无措,这影响到他们言论的表达。太宗知道了这个情况,就特别注意放低姿态,每次有人进见,他都要和颜悦色,以极其亲和的态度,缓解进见者的心理紧张,让人们把心里的话讲出来。一天,他宴请公、卿等群臣,他说:“人如果想要看到自己的形态,必须要借鉴明镜;君主想要知道自己的过错,必须要依靠忠臣。如果君主自己刚愎自用,还以为自己贤明,而群臣又阿谀奉承,曲己顺从,那么,一旦君主失去了国家,群臣惟独能够自我保全吗?像虞世基等人那样,他们谄媚隋炀帝,借此来保自己的富贵,结果怎么样?炀帝被宇文化及杀了,虞世基还不是同样被杀了?如此看来,公等应当以此为鉴。办事情嘛,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得失,不仅你们,朕也会有犯错的时候。你们自己犯了错,要勇敢地面对它,说出真实的情形;朕犯了错,你们不要担心冒犯了我,有话尽管说出来。你们不是都想要做忠臣吗?说出真话,就离做一个忠臣不远了。”

听完太宗的话,群臣都兴奋地举起酒杯,感谢他们的皇帝有这样圣明的见识。房玄龄说:“过去,没有一个君主愿意承认自己会犯错误的,现在,皇上破了天荒,勇于承认天子也可能犯错误,这改变了君主的历史。让我们为陛下的圣明干杯!”

秦始皇为何要放弃北伐匈奴而修长城

公元前215年,在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秦朝大将蒙恬率领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凶狠的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殊死之战,刚刚统一天下的秦军士气正旺,一举拿下了河套地区。匈奴残部望风而逃,远遁大漠。

然而,凯旋的秦军得到的命令却不是再接再厉,攻占漠北,而是转攻为守,30万大军以战国时期燕、赵、秦三国的北方长城为基础,就地修筑长城,从西北的临洮一带一直延伸到辽东,横贯东西的万里长城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秦始皇停止北伐,反而耗尽全国的财力、人力去修筑长城呢?因为秦始皇不仅是我国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经济学家,他肯定算过一笔经济账。

让我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思考对付匈奴的难题。首先,秦始皇统治的民众基本上都是农民,而如果要深入大漠与匈奴作战,就需要相当数量的骑兵。把平时基本不骑马的农夫转变为强大的骑兵,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训练,同时由于这些农民当了兵,不能再从事农耕了,还要蒙受生产上的劳动力损失。

况且即使有了强大的骑兵,要送他们到北方草原深处作战,粮草的运输和损耗也是一笔很可怕的开销。古代没有高速公路和铁路,也没有大货车,粮食运输只能靠人力和畜力,十分艰难。史记中曾经记载,从中原地区运送1石粮食抵达北方的前线,路上运输队消耗的粮食竟达到了192石!

而匈奴骑兵的作战成本却很低,游牧民族从小在马背上长大,既是放牧者,也是战士,角色转换很容易,甚至可以一边放牧,一边作战,后勤保障比农耕民族好多了。

农耕民族作战的成本比游牧民族要高,而作战的收益却很可怜。即使占领了广袤的草原,却无法耕种,中原王朝的税收是从农民的头上获取的,没有了农民,要那么大片的草原有什么用处?即使打赢了对游牧民族的战争,也要被高昂的战争成本压垮。

汉武帝雄才大略,曾经在对匈奴的战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可是劳民伤财,大大削弱了国家的经济实力,直接导致了汉朝的衰落;明成祖朱棣的大军五出漠北,苦战多年,把蒙古各部赶得四处奔逃,但仗打到最后,先吃不消的却是明朝。

反观骑马的游牧民族,他们来去如风,掠夺农耕民族积累的财富轻而易举,收益惊人。成本低,收益高,游牧民族怎么会不热爱劫掠战呢?

得想个招儿,改变成本和收益上的巨大反差。秦始皇借鉴战国时期的策略,想到了修筑长城。有了长城这种防御工事,流动的战场将会变为固定的战线。游牧民族无法重演来了就抢、抢了就跑的闹剧,必须先在长城一线与守军打一仗。

如此一来,成本和收益就改变了。防守的农耕民族可以从附近的农田中获得粮食,进攻的游牧民族却远离了放牧的草场。而且长城一线多群山,重要的道路上又修建了坚固的关隘,农耕民族的步兵只要固守防线,游牧民族的骑兵就毫无用武之地,往往还没有抢到东西,就先挨了一顿打。

依托长城打防御战,农耕民族不用训练骑兵部队,训练成本得以降低,又因为士兵原本就是农民,有了固定的根据地,熟悉农活的士兵们在闲时完全可以就地屯垦,后勤的负担也小多了。

说句实话,农耕民族的杰出代表秦始皇虽然没有读过现代的《经济学原理》之类的著作,但他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举动,的确与经济学最基本的成本、收益规律是相符合的。修筑长城固然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短期内经济压力很大,但从长远来看,秦始皇的这笔账算得很精明。

此后的各朝各代,只要有条件、有需要,也都尽量采取修筑长城的方式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明朝成化年间,蒙古鞑靼部常常进犯陕北、甘肃一带,皇帝于是召集大臣讨论防御事宜。大臣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征集5万劳工,用两个月的时间修葺长城,耗银不过100万两;而派出8万大军征讨鞑靼入侵者,每年粮草、运费折合银两,总计耗银近1000万两。成本高低一目了然。而且,军人可以在长城之内屯田耕种,获得一定的粮食,这就节省了从内地调粮食到前线的巨额成本。于是,明朝的皇帝们选择了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长城就是那个时期完工的,在元朝初年就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自然是看不到明朝长城的。

武媚娘的扭曲人格是怎样炼就的

武媚娘改造李治的手段,实际上并非是她自己的独创。事实上,这种导致了历史发生重大改变的人格养成,最早发生在她自己的身上。

13岁那年,武媚娘的父亲死之,武媚娘被母亲带着,投奔到了亲戚家里。武媚娘在这里遇到了至少四个表哥,年龄都比她大几岁——都已经过了14岁,形成了自己的固有人格。

这四个哥哥的名字分别叫武元庆,武元爽,武惟良及武怀运,其中武元庆及武元爽是武媚娘同父异母的亲哥哥,而武惟良及武怀运,是武媚娘父亲的哥哥的儿子,总之血浓于水——那么这四个帅哥哥是如何宠爱小表妹武媚娘的?这事不好细说,但武媚娘是如何回报他们的,这个史书上倒是详细的记载了:

先是武元庆,他被流放龙州,忧虑而死,实际上是活活吓死的。

接着是武元爽,他是被流放振州,史书上没有说他是吓死的,但也没有说他不是吓死的,这样一来,对此事我们心里有了个谱。

接着是武惟良及武怀运这俩倒霉蛋,史书上说,武媚娘一枪俩鸟,一箭双雕,由于李治看上了武媚娘的姐姐韩国夫人的女儿魏国夫人,于是武媚娘就在肉酱里下了毒药,让魏国夫人吃下去,结果魏国夫人死之。武媚娘将凶手定义为表哥武惟良及武怀运。于是这俩哥哥被处死,他们的姓氏,从此改为了蝮氏——意思是说这些哥哥们,心肠比之于蝮蛇还要毒。

事情还没完,武媚娘父亲的哥哥家里,生下的其实是三个儿子,除了被武媚娘杀死的武惟良及武怀运之外,还有一个大哥武怀亮。可是武怀亮早就死了,死了也不行——武媚娘将武怀亮的妻子善氏掳入宫中为奴,每天用荆棘刺狂抽这死了丈夫的寡女人,把善氏的背部全都抽烂,露出了根根骨头,善氏就在莫大的痛苦之中,哀嚎着死去。

客观评价,武媚娘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政客,冷酷无情,心狠手辣,不管是儿子还是孙子,只要惹她不高兴,杀就一个字,绝不讲什么亲情温柔——但她应该不是生下来就是这样,这种酷厉寡毒,视亲人为死仇的阴毒个性,必然是形成于某一个至关紧要的契因。

一定是因为有人以错误的方式对待幼年时代的武媚娘,并将这种错误的人伦观念输入到她的大脑之中,这人会是哪一个呢?

14岁是人类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每个人都在这时候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所谓人生价值观,就是对社会人生价值观念的形成,从此能够判别是非对错,并依据不同事情的重要程度,安排好先后次序。

而在13岁那一年,武媚娘遇到了她的五个哥哥,武元庆,武元爽,武怀亮,武惟良和武怀运,五个大帅哥带一个小妹妹,这个小妹妹应该是备受宠爱的了,但史书上却说,这五个大帅仔“对武媚娘的母亲不敬”,所以导致了小表妹武媚娘的激烈报复。

五个大哥哥对武媚娘的生母“不敬”,到底是怎么个不敬法呢?

还有,就算是五个哥哥对武媚娘的生母不敬了,可是他们又是如何对待这个小妹妹的呢?要知道,武媚娘在第二年就进了皇宫,而她之所以被老头李世民弄到宫里去,只是因为武媚娘的美貌之名,传布天下。

才不过13岁的小丫头,屁事也不懂,艳色就传布天下了,史书上可真敢瞎吹——五个哥哥面对如此美貌的小妹妹,男人的天性会疼爱美貌的小妹妹,这五个大帅哥,对小妹妹至少也会和颜悦色吧?

——可是武元庆,武元爽这两个哥哥竟然是在武媚娘得势之后吓死了。而武惟良和武怀运被杀,改为蝮姓。武怀亮虽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死掉了,可是他的妻子却被武媚娘拷掠而死,由此我们知道,这五个大帅仔,对美貌小妹妹的态度,绝非是那种疼爱的感情。

单从武元庆,武元爽活生生吓死这件事情上来看,他们都知道这个小妹妹心中积淤着深仇大恨,而且也知道她的报复手段绝不会轻松。所以他们竟然是活活吓死了——活人被吓死,可知他们是何等的害怕武媚娘的报复。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武媚娘如此仇恨她的哥哥们?

五个哥哥对武媚娘的态度与方式,构成了武媚娘对这个世界的最根本解读。

武媚娘的帝王之路,伴随着的是一路杀戮,一路血腥。最早的皇后王氏是被斫去手足,浸泡于酒缸之中。朝臣们的酷毒死法就不要说了,她在杀自己的亲生儿子,杀自己的孙子孙女时,冷静而残酷,完全颠覆了女人天性中的温柔与善良。而所有的这一切,正是她的五个帅哥哥教给她的——他们以对待她的方式,帮助她建立起了一种冷厉酷毒的性格。

武媚娘入宫之后不久,就对老头李世民提出了她的鞭锤锥一体化的驯马方案。这个方案必然不会是忽发奇想,而是早在13至14岁那一年的时候,就已经被人为的铸造在她的人格之中。

由是我们知道,武媚娘在她13岁的时候,曾经遭受到了这样一个可怕的过程,她遭受到了暴力——暴力威胁,在她的心灵深处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她还曾不止一次的被置于死亡的状态之下,她虽然没有死,但死亡的印痕却已经牢牢的铸在她的心灵之中——在之后是暴力的持续释放,也就是说,她遭遇到了反反复复的胁迫与暴力凌辱,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的,她的心态由屈辱转为了喜悦,她已经习惯于强加于她身上的一切了——她的人格终于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这种人格是金字塔式的,由低而高,界定着这个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如果她不是处于最底层,那么就是在最高处,除了奴役与被奴役,她再也无法接受第三种观念。

现在我们知道了,遭到五个大帅哥“不敬”的,并非是武媚娘的母亲,而是武媚娘本人。

现在我们可以复原那段恐怖的历史,在黑暗的小屋子里,13岁的武媚娘因为极度惊骇,死死的把拳头塞入到嘴里,她不敢喊叫出声,因为她所面对的是五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这五个哥哥组成了一支快乐的虐待小分队,每天变着法子摧残这个漂亮的小表妹——这段历史,武媚娘没有跟任何人说起,因为她很快就被李世民宣召入宫了,只要能够逃离这可怕的命运,她什么事都肯做——所以她绝不会把这些事情说出去,因为她担心这会引起李世民的厌恶与反感,从此让她失去机会。

事实上,武媚娘确曾失去了机会,李世民对她很快失去了性趣,因为这经验丰富的老头发现,这个小女孩竟然有着丰富的性爱体验。尽管李世民更喜欢“熟女”,但是年龄这么小就“熟”了,还是让老头吃不消。

于是武媚娘就被李世民丢到了一边。她14岁入宫,到得26岁李世民死去为止,始终是一个“才人”,在宫中的地位与最初入宫时没有任何改变,这实际上就表明了李世民的态度。

历史上有“脏唐臭汉”之说,所谓脏唐,是指唐时代的性关系超级紊乱,这里有高宗李治继承父亲的女人,后面还有唐明皇强抢儿子的老婆,再往后还有一个宪宗李纯,此人更狠,悍然娶了姑姑当皇后,结果搞到皇家血统一片混乱,见了面大家都招呼都不好打……总而言之,唐时代的皇帝选妃子,没那么多的讲究,不象后世代非处女不可入宫。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武媚娘本是“熟女”之事,也就没被追究。

说没有追究也不对,李世民考校宫人驯马之术,武媚娘提出鞭锤锥一揽子解决方案的时候,以李世民那已经老到成精的人生经验与智慧,马上就知道武媚娘入宫之前所遭遇到事情——可是李世民懒得管这闲事,管这事干什么?说到底武媚娘现在已经是他的女人了,徜若事情嚷嚷开,岂不是让人嘲笑他吗?

徜若李世民追究一下,揪出潜伏在武家中的犯罪团伙,事情反倒好办了。可是李世民的态度是丢下武媚娘不管,自顾勇敢的去追求前隋的萧皇后。李世民这坏老头无知啊,他不懂得女性心理学,不知道武媚娘所遭遇到的事情,导致了她对两性关系错误的解读。

要知道,武媚娘原本是她父亲的妾室所生,这就已经让她对正常的社会规范产生误解了,而后五个哥哥的所作所为,带给了她的彻底错误却偏偏和皇权思维贴了谱的两性关系的研判。

秦始皇后宫女子的生活

杜牧的《阿房宫赋》写述了秦始皇后宫女子的生活:“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这样的描绘,看起来细致生动,然而却大体是基于文学家自己的浪漫想象。这种想象当然是以作者对于唐代宫廷生活的知识作为依据的。

可惜历史有限的相关记载,没有能够给我们提供反映秦始皇后宫生活的真切的信息。

有人注意到历史记载中没有关于秦始皇曾经立皇后的迹象,认为秦始皇似乎没有立过皇后,并对其原因进行了种种猜测。秦始皇确实没有立皇后吗?其因由究竟是什么呢?秦始皇个人的情感经历和性爱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

可以先讨论后一个问题。

我们知道,秦始皇的儿子和女儿,人数并不算少。《史记·高祖本纪》司马贞《索隐》写道:“《善文》称隐士云赵高为二世杀十七兄而立今王,则二世是第十八子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胡亥登基之后,清洗秦王朝执政集团上层中有可能动摇他的权力和地位的力量,宗室贵族首当其冲。“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于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于内宫,议其罪独后。二世使使令将闾曰: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愿闻罪而死。使者曰:臣不得与谋,奉书从事。将闾乃仰天大呼天者三,曰:天乎!吾无罪!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李斯列传》写道:“二世然高之言,乃更为法律。于是群臣诸公子有罪,辄下高,令鞠治之。杀大臣蒙毅等,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另有一位公子高,又以另外一种特殊形式被害。“公子高欲奔,恐收族,乃上书曰:先帝无恙时,臣入则赐食,出则乘舆。御府之衣,臣得赐之;中厩之宝马,臣得赐之。臣当从死而不能,为人子不孝,为人臣不忠。不忠者无名以立于世,臣请从死,愿葬郦山之足。唯上幸哀怜之。书上,胡亥大说,召赵高而示之,曰:此可谓急乎?赵高曰:人臣当忧死而不暇,何变之得谋!胡亥可其书,赐钱十万以葬。”《秦始皇本纪》所谓“六公子戮死于杜”,和《李斯列传》所谓“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很可能有重复的情形。如果只是按照《李斯列传》的说法,那么,包括公子扶苏和胡亥,则秦始皇的子女至少有25人。如果再加上“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和公子高,则一共有29人。

如果“六公子戮死于杜”和“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并不重复,那么,秦始皇的子女竟然多至35人。

这其实只是我们根据胡亥杀害其兄弟姐妹的相关资料作出的统计,实际的人数,可能还要多。

有学者统计,认为“始皇帝有子30位,女15位,子女共约45位”,又说“始皇帝儿子30位,女儿15位,子女共45位”。

这样说来,似乎应当消除秦始皇在性生活能力方面可能不正常的疑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卢生对秦始皇说:“臣等求芝奇药仙者常弗遇,类物有害之者。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辟恶鬼,恶鬼辟,真人至。人主所居而人臣知之,则害于神。真人者,入水不濡,入火不爇,陵云气,与天地久长。今上治天下,未能恬倓。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于是,秦始皇说:“吾慕真人,自谓真人,不称朕。”随即命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宫观二百七十”各有“美人”,可见这位帝王不仅“治天下,未能恬倓”,在情爱方面的兴致也是绝不“恬倓”的。此前的历史记录,又有:“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诸侯美人”的相继“充入”,使得秦始皇后宫服务者的数量可以达到空前的规模。张守节《正义》引《三辅旧事》于是说:“始皇表河以为秦东门,表汧以为秦西门,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

刘邦率领的反秦武装入咸阳时,秦后宫女子数量仍可以千计。《史记·留侯世家》写道:“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此说“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而裴骃《集解》引徐广曰又举列另一种说法:“哙谏曰:沛公欲有天下邪?将欲为富家翁邪?沛公曰:吾欲有天下。哙曰:今臣从入秦宫,所观宫室帷帐珠玉重宝钟鼓之饰,奇物不可胜极,入其后宫,美人妇女以千数,此皆秦所以亡天下也。愿沛公急还霸上,无留宫中。沛公不听。”所谓“美人妇女以千数”,则明确指示了后宫女子人数可以千计。应当知道,这已经是秦二世胡亥清理过的后宫。《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太子胡亥袭位,为二世皇帝。九月,葬始皇郦山。”“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和其他一些大有作为的帝王不同的是,秦始皇的女人们似乎没有一位在正史记载中留下过姓名。

在荆轲行刺秦王政时,据说有“鼓琴”女子以“琴音”提示秦王政自救。事出《燕丹子》卷下。据说荆轲“左手把秦王袖,右手揕其胸”,对秦的暴行予以指责,嬴政说:“今日之事,从子计耳!乞听琴声而死。”于是,“召姬人鼓琴,琴声曰:罗縠单衣,可掣而绝。八尺屏风,可超而越。鹿卢之剑,可负而拔。”荆轲不懂琴音,嬴政按照琴声的提示终于逃脱。荆轲的英雄事业以悲剧结局。这位救了嬴政性命的身份属于后宫服务人员的女子,堪称与秦王是真正的“知音”,《燕丹子》中却没有记录下她的姓名。《太平御览》卷七一引《三秦记》则称她为“王美人”:“荆轲入秦为燕太子报仇,把秦王衣袂,曰:宁为秦地鬼,不为燕地囚。王美人弹琴作语曰:三尺罗衣何不掣?四尺屏风何不越?王因掣衣而走,得免。”王美人的故事传奇色彩过于浓重,不可做信史读。《水经注·沔水》里边有这样一段话,说《太康地道记》有这样的文字:吴地有盐官县。乐资《九州志》说:县有秦延山。秦始皇曾经经过这里,随行美人去世,葬于山上。山下有美人庙。《浙江通志》卷一一《山川三》“海盐县”条写道:秦驻山,《至元嘉禾志》:在县南一十八里。乐资《九州志》云:县有秦径山,秦始皇经此,美人葬于此山下,有美人庙,故名。《水经注》云:“海盐县南有秦望山,秦始皇登以望海。”又录有彭绍贤《秦驻山诗》二首:“水浅蓬莱岁几更,凡夫那解驭风行。空教海外留徐福,一片荒山浪得名。”“翠盖金支想象间,昔时流水尚潺湲。美人似念今祠庙,死作山花不肯还。”《山东通志》卷六说,文登县北三十里有“烧车岭”。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说,秦始皇东巡经过此地,有妃生子而死,于是自烧其车。

如果这些传说接近历史真实,则大约秦始皇万里出巡,也是有女子随行的。

有学者对秦始皇生活的讨论,曾经涉及皇后问题。论者写道:“秦始皇帝似乎是没有立过皇后。从诸多历史文献及后人著作中也没有发现过皇后的痕迹。是他不想立皇后还是来不及立皇后?我以为前者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即他不想立皇后。不想立皇后的原因不外二条。一是,妻妾太众,看花了眼,似乎谁都不合适。二是,他觉得天下是一人之天下,皇后是无所谓的。这便是他的性格:多疑与独断。”

近年又有研究者提出了“为什么秦始皇没有立皇后”的问题,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千古之谜”、“古今大谜”。研究者指出,“论者较少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实际上此问题也关系到秦王朝的政权建设,在秦也不是个小问题。秦始皇帝未立皇后,为什么?其根本原因应从其当时的历史背景、始皇帝的个人性格及家庭环境去考虑。其原因大致有五:生性多疑,刚愎自用,无意立后;希图长生,久享尊荣,不愿立后;母子龃龉,怨母情节,无心立后;美人如蚁,内宫过滥,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