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通史(第五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07:59:09

点击下载

作者:李楠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世界通史(第五卷)

世界通史(第五卷)试读:

世界近代卷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和发展的历史,它是人类文明史上欧洲占优势地位的一段历史。资产阶级不但从政治经济上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而且也摧毁了中世纪以来的扼杀个人自由和社会生机的神权统治、君主制制度和文化专制主义,建立了比封建社会先进得多的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进步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资本主义是历史的一大进步,它创造了极其雄厚的物质财富,同时,它在艺术和社会政治思想等方面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遗产。

资产阶级的统治是通过革命或改革在英国、美国和法国等一些欧美先进国家先确立的,它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18世纪下半叶,从英国开始,一场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欧美各国,带有现代工厂特点的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出现,人类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资本主义在欧美各国取得进展的同时,资产阶级还对世界各地展开殖民掠夺,在19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内,将整个世界瓜分完毕,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欧美国家的殖民掠夺带有双重性,一方面,它破坏了当地古老的传统社会,加重了殖民地人民的苦难;另一方面,它又带来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给这些地区向近代社会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日本正是以西方的侵略为契机,通过明治维新,实现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强国。

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虽然是一个历史的进步,但它只是一种剥削制度替代另一种剥削制度,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反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1848年2月,由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发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开始成为一种时代潮流。

整个近代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870年普法战争前夕为第一阶段,是“自由”资本主义转变为帝国主义即垄断的资本主义时期。

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削弱了欧洲的优势地位,使美、日崛起;俄国则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打破。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

在世界近代史上,是英国率先开拓了资本主义产业革命的先河。而在新旧交替的过渡进程中,1558年即位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为英国的强大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亨利八世继位后,英国的中央集权在他统治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亨利八世娶过六位王后,却只有一个太子和两位公主,伊丽莎白是次女。亨利八世去世前曾留下遗诏说:“我身后即由太子爱德华继承王位大统;若爱德华身后无嗣,继而以长女玛利继承王位;若玛利身后无嗣,王位再由次女伊丽莎白继承。”

太子爱德华9岁时被扶上王位,15岁时驾崩。公主玛利比爱德华大20多岁,已近40岁才继承王位。她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对罗马教皇怀着一颗赤诚的忠心,因此继位之后,就三番五次颁布法令,先后废除了爱德华六世时代以及亨利八世时的一系列宗教改革措施,把英格兰教会独立于教廷之外,重新隶属于罗马教廷。更令人发指的是一项暴虐措施,就是恢复使用人称“火刑柱”的刑具,并用这种刑具烧死大批新教领袖。玛利此举遭到了全国百姓的反对,于是获得了“血腥玛利”的绰号。

伊丽莎白公主则被国人视为新教的象征。她与姐姐宗教信仰不同。玛利暴虐成性,为人乖张,时刻提防伊丽莎白以恢复新教信仰相号召。这时,托马斯·怀亚特爵士发动叛乱,公开打出废黜暴君、恢复新教的旗号。由于计划不周,被玛利镇压下去。平叛以后,玛利怀疑伊丽莎白是这场叛乱的幕后策划者,因此才把她找来询问。

这时,西班牙王太子腓力正与玛利女王商谈婚姻大事。这位太子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儿子。后来,他继承了西班牙王位,世称“腓力二世”。

腓力也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为了得到玛利女王的王位,他催促玛利尽早处死伊丽莎白。于是,玛利以弑君的罪名将伊丽莎白投入伦敦塔囚禁起来了。后来,经调查核实,证明伊丽莎白公主与叛乱没有任何干系。于是,玛利手下留情,保全了她的性命。但仍将伊丽莎白软禁在远离伦敦的一处城堡中,言谈举止都在女王的监视之下。

伊丽莎白时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因此她非常警惕,凡事小心谨慎,从不越雷池一步。她咬紧牙关,忍受着难以煎熬的孤独寂寞,炼就了坚强的性格,变得更加成熟了。“血腥玛利”只在英格兰统治了5年,于1558年11月17日病死。当天,枢密院宣布:“根据先王亨利八世遗诏,由公主伊丽莎白继承英格兰都铎王朝王统,择吉日良辰举行登基大典。”

消息一经传出,举国上下欢呼雀跃,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霾立刻散去了。

玛利的五年统治遗下了严重的后患,致使英格兰王国伤痕累累。玛利以血腥手段推行天主教,不仅将大批新教徒绑在火刑柱上烧死,还迫使更多的新教徒背井离乡,逃亡到欧洲大陆避难。这些人对玛利和天主教怀有深仇大恨,国内宗教矛盾空前激化。在国际事务中,玛利追随她的丈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不顾国内朝野的呼声,与西班牙结盟征伐法兰西。这场远征不仅使英格兰国库空虚,债台高筑,而且造成加莱失守,导致百年战争以来就划入英格兰版图的这一块海外领地被法兰西人夺去,英格兰丧失了它在欧洲大陆的最后一块桥头堡。内忧外患,使国家声望大大降低了。玛利女王遗留下的就是这样一个贫穷薄弱、人民怨声载道的局面。

伊丽莎白登上英格兰王位后,虽然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却能分清轻重缓急,采取断然措施解决内政外交的重重难题。

一天,年仅25岁的女王伊丽莎白,正在王宫里筹划解决宗教矛盾问题,一个外交大臣走上前来禀道:“陛下,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前来求婚。”

伊丽莎白闻听,一双深邃清澈的蓝眼睛里冒出了怒火。满朝官员见此情景,都低下头,不敢再看她。伊丽莎白心里清楚,西班牙人是想通过联姻,以保护西班牙的利益。

伊丽莎白估计得一点不错。当时欧洲有两大强国争雄,一为西班牙,一为法兰西。此时的苏格兰与法兰西结盟,而西欧北部的尼德兰又是西班牙属地,因此英格兰就恰好位于两大国夹持之下的钳口上。无论是西班牙还是法兰西,哪一方争取到英格兰,都可以完成对另一方的包围。在这种格局下,腓力二世急于与伊丽莎白联姻,其用意是昭然若揭的。

伊丽莎白想到这里,又摇了摇头。她觉得自己还不能立刻回绝这门亲事,腓力二世对自己还有用处。

原来,伊丽莎白虽然即位作了女王,但尚未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当初,她的父亲亨利八世与凯瑟琳闹离婚,始终未获得教皇批准。若有特殊情况需要离婚,必须先呈请罗马教皇批准。因而亨利八世与安妮的婚姻也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这样,伊丽莎白作为亨利八世与安妮的女儿,在天主教徒眼里不过是个私生女,而私生女是没有继承权的。

伊丽莎白眼珠一转,脸上笑容可掬,说道:“此事可以考虑,待我想一想,再给你回话吧。”

伊丽莎白打上了腓力二世的主意,她想拖一段时间,使腓力二世对联姻怀有希望,希望利用西班牙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敦促其他国家承认自己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于是,求婚一事拖了几个月。直到伊丽莎白获悉国际社会已承认她作为英格兰女王的合法身份,她才一改过去几个月的暖昧态度,明确告诉西班牙使节说:“由于我与贵国国王所持宗教信仰不同,他不能与我联姻。”

西班牙使节闻听,目瞪口呆,他不知该如何向国王交待。

伊丽莎白一直没有结婚,直到1578年,她已经45岁时,法兰西国王亨利二世的弟弟——年轻的阿朗松公爵亲自登门向伊丽莎白求婚。这时,英格兰急需借助法兰西在尼德兰战争中削弱西班牙,于是伊丽莎白又使出对求婚者虚与委蛇之计,玩弄外交游戏。凭借风韵犹存,端庄典雅之气溢于言表为资本,与阿朗松公爵周旋了5年。直到1583年,伊丽莎白才最后宣布不能纳阿朗松为夫婿。

这是伊丽莎白最后一次借助联姻施展外交手段。随着阿朗松的远去,再也无人前来向女王求婚,伊丽莎白也就更加坚定了她以英格兰臣民为终生伴侣的决心,她认为如此才能保住英格兰的独立地位,如此才能避免重蹈玛利女王的覆辙。

伊丽莎白小心翼翼地周旋于欧洲列强中间,为英格兰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和平环境。伊丽莎白发展工商业,制订了一系列政策,为以后的英国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羊吃人的圈地运动

15世纪以前,英国的生产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纺织业在人们的生活中,还是个不起眼的行业。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间贸易的扩大,在欧洲大陆的西北角的佛兰得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要而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要。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

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当时一位著名的作家托马斯·莫尔在一本叫作《乌托邦》的书中写道:“绵羊本来是很驯服的,所欲无多,现在它们却变得很贪婪和凶狠,甚至要把人吃掉,它们要踏平我们的田野、住宅和城市”。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剥夺农民的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有主,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扩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羊群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曾经有一群农民在向国王控诉一个叫约翰·波米尔的领主的上诉书中写道:“这个有权有势的约翰·波米尔用欺骗、暴力占有您的苦难臣民——我们的牧场,这些土地是我们世代所拥有的。他把这些牧场和其它土地用篱笆围上,作为自己所有。后来,这个约翰·米波尔又强行夺取了我们的住宅、田地、家具和果园。有些房屋被拆毁,有些甚至被他派人放火烧掉,我们被强行驱逐出来。如果有谁不愿意,波米尔就率领打手包围他的家。这些人手持刀剑、木棒,气势汹汹,凶猛地打破他家的大门,毫不顾忌他的妻子儿女的号哭。约翰·波米尔为了圈占我们的土地,不惜将我们投入监狱、毒打、致残,甚至杀害,我们现在连生命都难保全。”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了。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农民的日子越来越艰难,于是反对“羊吃人”的圈地运动起义,在英国各地爆发起来。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发生在东部的凯特起义。凯特起义开始时集结的农民队伍一度发展到2万人,声势浩大。但凯特是个小贵族,他的反抗不彻底,由于向国王妥协,贻误了战机,起义失败了。凯特及300多个起义农民被绞死。

凯特起义,是英国1381年泰勒起义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但使圈地运动一度受到遏制。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英国“光荣革命”后,圈地运动大规模地展开了。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圈地运动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反而使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地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去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的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作学徒,当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圈地的结果,使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它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特别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后,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为此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圈地运动促进了大农场的建立,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种“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为它准备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劳动之外的一无所有的劳动者。同时,爱尔兰破产农民大量流落英国,也为城市提供了廉价劳动力。

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没

资本原始积累迅猛增长,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日益强大。英国和西班牙在扩大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的活动中,发生越来越尖锐的矛盾。为了扩大海外市场,必须谋求海上霸权。因此英国急欲取代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

西班牙是当时欧洲最强大的殖民帝国。拥有1千万人口,殖民地势力范围已伸向欧、亚、非、美四大洲,号称“日不落帝国”。西班牙之所以能够称霸世界,任意干涉欧洲和世界的国际事务,垄断许多地区的贸易,主要是凭借它掌握的海上霸权,有一支庞大的舰队。

英国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海军的力量还比较薄弱,不敢大规模地同西班牙在海上交战。英国所采取的策略是对西班牙进行干扰和偷袭。英国政府纵容海盗头子到西班牙殖民地进行走私贩奴活动,扰乱西班牙的航线,对西班牙的海上霸权进行挑战,这些海盗被人们称为“海狗”。大海盗霍金斯本是英国普里茅斯的大船主。他多次从非洲抓捕黑奴,运往美洲卖给蓄奴庄园主,从中获取巨额暴利。英国女王对他极为赏识,授予他贵族称号,封他为海军上将。

当时,西班牙的黄金主要来自新发现的美洲大陆。西班牙人先把从南美洲的秘鲁等地掠夺来的黄金运到巴拿马,然后,通过巴拿马地峡运抵大西洋沿岸港口,最后装上远洋舰队运到西班牙本土。1577年,英国另一个海盗头子德雷克率领5艘海盗船,闯入智利、秘鲁海岸,从停泊那里的西班牙船队抢劫了价值150万英镑的金银,然后逃之夭夭。1580年回到英国后,他把从事海盗活动所得的40%献给了伊丽莎白女王。西班牙驻英国大使提出抗议要求赔偿,英国女王置之不理,而且授予德雷克海军上将军衔,亲自为他颁发“林带勋章”一枚,这是英国最高级的骑士勋章。伊丽莎白这样做,使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怒发冲冠,英西两国矛盾日益加深了。

随着英国殖民掠夺和海上活动的加剧,舰船工业的迅速发展,逐步有了与西班牙抗衡的海上势力。16世纪70至80年代,英国与西班牙的斗争全面展开。英国支持法国的胡格诺教徒反对法国的天主教会,因为西班牙同法国天主教会有着良好的关系。西班牙则支持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和其他英国的分裂势力,力图颠覆伊丽莎白的统治,然后把苏格兰女王玛利·斯图亚特扶上英国王位。伊丽莎白对此阴谋活动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1587年2月,她命令处决了囚禁20余年的玛利·斯图亚特,以绝国内外复辟势力对她的利用和幻想。至此,西班牙和英国之间决战之势已不可避免了。

腓力二世决定用武力解决问题。1588年5月,西班牙派出他的名为“最幸福的无敌舰队”从里斯本出发,远征英国。这只庞大的舰队拥有134艘战船,其中大型战舰60艘,船身呈满弓状,十分壮观。船上配有重炮,火力十分强大。船员和水手共8700名,摇桨奴隶2088名,教士300人,作战士兵22000人,被编为162个连队,步兵大多是火枪手。

英国方面把王朝海军、各类商船和海盗船集中起来,总共约有大小舰只140艘,征集作战部队9000余人。由海军上将霍华德任总司令,海盗头子出身的德雷克和霍金斯等人也参与指挥,因为他们有海上作战的经验,而又熟悉对手西班牙舰队的情况。

西班牙舰队的舰船体大雄伟,船身像楼房一样高耸海面,足够海上阅兵舰船的水平,但可惜船体庞大,笨重迟缓,成了英军比较容易捕捉的海上目标。而英国的舰只,大多船体小而狭长,快捷轻便,火力强而灵活。从速度上、火力上看西班牙舰队已经暴露了许多不利的因素。“无敌舰队”于7月下旬强行驶入英吉利海峡。英国人在西班牙舰队到来之前,已将港口坚壁清野了,西班牙舰队无法获得供养。双方都作了充分的准备。

7月28日(星期日)午夜,“无敌舰队”停泊在法国北部多佛尔海峡港口加耒,这里距英国多佛尔港仅30余公里。西班牙舰上的船员均已酣睡入梦。英国人在夜色和重重云雾的掩护之下,把6艘旧商船偷偷地驶进海港。这6艘船的舱内全装满了易燃品,船身也涂满了柏油。当接近西班牙舰队时,立即点燃6艘放火船,借着顺风顺水猛然闯入西班牙舰群。顿时一片火海,烈焰熊熊。西多尼亚公爵在忙乱中命令解缆拔锚,各自夺路逃生。

7月29日黎明,两支舰队在加耒和敦刻尔克之间的格雪夫兰会战。英军的战术是不去与西班牙的楼船大舰正面作战,而主要是在英吉利海峡的航路上,进行跟踪,攻克两翼,用小舰队游击的办法,采取准确的远距离炮战,使西班牙舰队中的步兵无法靠近船舷。西班牙“无敌舰队”的炮火也很凶猛,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海战。海战的关键是炮战,由于英军炮兵的射击技术好,命中率高,“无敌船队”受到重创。战至黄昏时分,西多尼亚不得不命令舰队撤出战斗,掉头返航。英国舰队的炮弹也快打光了。“无敌舰队”驶进多维尔偏北的马尔特停泊休整。

8月初,在格雪夫兰特会战中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无敌舰队”,启航回国。英军司令霍华德亲率主力舰穷追不舍。“无敌舰队”在海上又遇到大风暴,有的船只被大海吞没。1588年10月,舰队总司令西多尼亚率领残部绕过苏格兰才回到西班牙,他仅带回43艘残破舰船,“无敌舰队”几乎全军覆没。

英西海战后,西班牙从此一蹶不振,英国却一跃成为海上强国,取代了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英国向海外殖民地掠夺和扩张的范围,伸向了世界各地。

英国东印度公司

16-19世纪,欧洲列强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丹麦相继设有自己的东印度公司,作为该国对印度、东南亚及远东进行殖民侵略和掠夺的工具。在这些公司中,英国东印度公司实力最强,最具代表性。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于1600年12月31日,初称“在东印度群岛贸易的伦敦商人的总裁和公司”。它得到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的特许状,有垄断印度和东方各国的贸易权。

1588年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后,开始把殖民侵略的魔爪伸向印度。1612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舰队在印度西海岸的苏拉特港外与葡萄牙舰队进行海战,重创葡萄牙军队。英王詹姆士一世委派东印度公司代表托马斯为驻印度莫卧儿王朝大使。莫卧儿皇帝于1613年颁发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苏拉特设立商馆,公司便在苏拉特筑起圣得治堡,后来发展成为马德拉斯市。

1661年,葡萄牙国王将印度的孟买作为公主的陪嫁赠予女婿英王查理二世。查理二世便把孟买转让给东印度公司。公司遂将苏拉特的商馆迁至孟买。1698年,公司得到印度的特许,在胡格利河口建立加尔各答城,公司董事会就设在加尔各答,英王命名为威廉堡。这样,东印度公司便在印度形成了马德拉斯、孟买和加尔各答三个管辖区,这三个辖区成了公司进一步侵略印度的根据地。到18世纪中期,公司在印度就建立了150多处商站和15家大代理站。

1708年,经英国政府的特许,东印度公司获得宣战和媾和的特权,集商人和政府于一身。

1751年东印度公司与其在印度的主要竞争对手法国交战。公司职员罗伯特·克莱武率兵攻打法国殖民军盘踞在印度德干高原上的海德拉巴和东南沿海的卡尔那蒂克两个军区,将法军击败。1757年6月,公司发动普拉西战役,占领了富庶的孟加拉。1763年,英法签订《巴黎和约》,法国放弃了它在印度的全部殖民地。

在英法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的“七年战争”中,英国占领了印度大片领土,发动了一系列侵略印度的战争,对印度人民反抗殖民者的起义和斗争进行了血腥的镇压,终于在1849年占领了整个印度。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征服印度的过程中,榨取了印度人民的血汗,掠夺了印度数不尽的财富和资源。从1765年起,公司直接掌握孟加拉的财政税收大权。在掠夺的同时,他们商人的本性同样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们以不等价交换的方式强迫印度人民把纺织品、香料等商品卖给公司,公司转运到欧美从中渔利。东印度公司还强迫印度农民大规模种植罂粟,制成毒品鸦片烟,大量地向中国倾销,引起清朝白银外流。东印度公司的鸦片贸易不仅剥削和毒害了中国人民,也损害印度和其他亚洲各国人民,“东亚病夫”的出现就是东印度公司的罪恶造成的。据估计,自1757年至1815年的58年间,东印度公司攫取的财富达10亿英镑以上。这些惊人的财富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转化为资本,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9世纪中叶,印度完全沦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各阶层人民与东印度公司殖民者的矛盾日益激化。1856年,印度各地传递荷花和薄饼为联络信号,秘密酝酿反英起义。

民间艺人采用说书、卖唱、演戏等形式揭露英国殖民者的贪婪和残暴,鼓动印度人民奋起反抗。同时在印度士兵中,通过在各个团队广泛传递作为起义信号的红荷花,组成了军官委员会的秘密组织,准备举行起义。

1857年初,英国殖民当局发涂有牛油或猪油的纸包装的一种新子弹。使用子弹时必须用牙咬开。这是对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士兵的极大侮辱。首都德里附近米鲁特的印藉士兵团因拒绝使用涂猪油牛脂的子弹遭到英军的镇压。这一事件成了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线。5月10日,这个团的士兵首先起义,德里市民奋起响应。第二天攻占了首都德里。拥立莫卧儿王朝末代皇帝巴哈杜尔·沙为名义领袖,并成立了行政院作为起义的政权组织,各阶层人民热烈响应,但是由于起义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没有明确的纲领,起义者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指挥,加上王公贵族在关键时刻的叛变,终于在1859年被英国殖民者镇压下去。

在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冲击下,1858年英国议会不得不通过了《关于改善治理印度法案》。该法案规定:撤销东印度公司;除股本外,公司的全部财产归英国国家所有;英国内阁设印度事务大臣;印度总督改称副王,为英国驻印度直接代表。这样集海盗、商人、政府于一身的英国东印度公司便被永远地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

查理一世上断头台

1649年1月30日,伦敦的天气阴沉寒冷,但成千上万的伦敦市民还是早早地围坐在白宫前面,等待着一个特别时刻的到来。

下午1时,昔日不可一世的国王查理一世在卫兵的押解下,走上了早已为他准备好的断头台,他身后站着伦敦主教和一位监斩的军官,两侧各有一名刽子手。在做完祈祷仪式后,查理一世跪下,将头放在行刑台的砧板上,只听“咔嚓”一声,他的头颅滚落在地,围观的群众顿时欢呼起来。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重要的一幕。为什么要处决查理一世呢?事情得从头说起。

1603年,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她没有子女,由斯图亚特家族的詹姆士继位,称詹姆士一世。当时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但封建专制统治严重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625年,詹姆士的儿子查理继位,称查理一世。查理一世上台后,残酷镇压英国国会中的反对派,将省法院和高等法院作为巩固自己统治的工具,激起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极大愤慨。

从1629年至1640年间,查理没有再召开国会,在无国会统治期间,他以斯特拉福伯爵和劳德、大主教为助手,实行无国会的国王专制统治。在此期间,政治、宗教迫害加强了,使大批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清教徒遭受酷刑,流亡海外。查理一世的反动统治,使英国经济陷于停滞,物价飞涨,广大人民深受其害,也引起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不满。城乡劳动人民首先起来反抗。1632年和1638年,在剑桥郡爆发了反圈地农民起义。1639年和1640年在伦敦发生了失业手工业者和工人的暴动。尽管这些起义和示威都镇压下去,但城乡人民的革命斗争标志着大规模的革命风暴即将到来。

1641年3月,议会下令逮捕为非作歹的斯特拉福和洛德大主教,判斯特拉福死刑。事情发生的第二天,查理一世亲自来到议会大厦。“我命令你们立即放回斯特拉福伯爵和洛德大主教!”查理一世对皮姆等人说。“他们犯了叛国罪,议会要处决他们!”皮姆沉着地说。“什么?”查理一世愤怒地高声叫喊起来,“处决他们?不!这绝对不行!”

正这时,外边传来一阵怒吼:“处死斯特拉福!”“处死洛德大主教!”“支持议会!”

查理一世隔着窗破璃向外望去,只见议会大厦前拥挤着成千上万的市民,高声喊叫,表示支持议会。国王感到一阵恐慌,一言不发地转身急匆匆走了。

当晚,查理一世派人秘密去北方送信,命令约克城的驻军司令马上进军伦敦,用武力解散议会,救出自己的两个宠臣,但信使没出伦敦就被市民们抓住了。

5月12日,整个伦敦沸腾了。20万群众包围了王宫,举行示威,要求处死斯特拉福。查理一世不得不在死刑书上签了字。

但查理一世怎能甘心呢?经过几天的精心策划,查理一世亲自带领400名武装卫队冲入议会,企图逮捕正在开会的皮姆和汉普敦等五名议员,扬言“要揪着那些反对派的耳朵,把他们拎出议会。”不料,他扑了个空,皮姆等人早听到风声,已经躲到伦敦市内去了。国王进入议会大厦后,伦敦城内立即响起了警钟,市民们拿起武器,决心用武力保护议会。查理一世垂头丧气地离开议会时,武装起来的群众已在外面等着他了。“特权!特权!”

在一片呼喊声中,查理一世灰溜溜地离开了。

第二天,查理一世又指挥卫队搜捕,数万武装群众包围了他们。接着,市郊的农民组成了民兵,拿着刀枪棍棒也开进城来支持议会。查理一世感到在伦敦,他已经孤立了。“国王逃跑啦!”

伦敦市民在奔走相告,原来,查理一世悄悄离开了王宫,跑到北方寻找支持者。

1642年8月22日,查理一世在诺丁昂城扯起国王的军旗,正式向议会宣战。战争刚开始时,训练有素的王家军长驱南下,一直打到离伦敦只有50英里的牛津。议会军节节败退,议会内部一片混乱,有的主张打下去,有的认为应当和国王谈判,大家争吵不休,不知如何是好。后来,还是克伦威尔和他的农民军扭转了战争的局面,拯救了议会。

克伦威尔是一个乡绅的儿子,他带着自己招募的60名农民骑兵加入了议会军队。这支队伍在历次战斗中都非常勇敢,越战越强,数量也不断增加,被称为“铁骑军”。因此,克伦威尔得到了官兵的拥护,当上了议会军统帅。

1644年7月的一个傍晚,在约克城西的马斯顿草原上,议会军和王家军突然遭遇。克伦威尔指挥议会军不到两个小时就击溃了王家军,取得了第一次大捷。1645年6月14日,议会军和王家军在英格兰中部的纳斯比村附近展开了决战。克伦威尔的“铁骑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破了王家军阵地。查理一世还没有清醒过来,王家军就已溃散,四处奔逃。查理一世见势不好,急忙化装成一个仆人,逃到了苏格兰。国王军队全军覆没。

1647年2月,英格兰议会以40万英镑的高价,把查理一世买了回来,囚禁在荷思比城堡中。1648年2月,查理一世逃了出来,勾结苏格兰人,在许多地方发动武装叛乱,挑起第二次内战。这年8月,克伦威尔击溃了王家军,9月,占领了苏格兰首都爱丁堡,将查理一世再次抓获。

议会组成了一个高等法庭,对查理一世进行审判。最后,法庭宣布查理一世是“暴君、叛徒、杀人犯和人民公敌”,判处其死刑。

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后,英格兰宣布为共和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了高潮。处决查理一世是英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充分说明了历史的车轮是不可阻挡的。

护国主克伦威尔

在英国第一次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由独立派领袖奥利弗·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军英勇善战,为扭转整个战局粉碎国王军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1649年1月27日,克伦威尔亲自起草了处死查理一世的死刑执刑令。这年3月3日,国会决定废除君主制和上院,规定一院制国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行政权由国会选出的国务会议行使,克伦威尔为第一任主席。5月,英吉利共和国宣告成立,英国革命发展到了最高峰。

克伦威尔1599年生于亨丁顿郡一个信奉清教的新贵族家庭,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克伦威尔17岁进入剑桥大学学习,后来又在伦敦学法律。1628年,他被选入议会。

当查理一世向议会宣战时,克伦威尔毅然参加了反国王的战争。战争初期,议会军节节败退,克伦威尔十分焦急,他决定自己出战成立一支纪律严明,有战斗力的队伍。他仔细分析了议会军溃败的原因,认为要想在战争中争取主动,必须有一支英勇善战的骑兵。

克伦威尔决定发展有战斗力的骑军。原来,在17世纪的欧洲,步兵已经开始使用一种短管火枪的火器。但是这种枪使用起来极不方便,它必须从枪口装子弹,并且要用火线点火才能发射,非常麻烦,遇上大风大火,就等于没有。这种子弹的杀伤力不强,遇到身穿铠甲的骑兵,就很难奏效。而骑兵行动迅速,又可以冲锋陷阵。

克伦威尔从剑桥郡的自耕农和手工业者中间选择士兵,要求他们具有革命热情,英勇无畏,并能自觉遵守纪律。起初,他的队伍只有60人,但他们英勇善战,常常以少胜多,越战越强,人数也越来越多,人称“铁骑军”。克伦威尔率领铁骑军扭转了战场上的局面,铁骑军所到之处,敌人闻风丧胆。克伦威尔的声望也日益增高,当上了议会军的司令。

1644年7月2日下午7时,在英格兰的北部的马斯顿草原上,议会军和王家军相遇了。王家军统帅鲁伯特和纽斯卡尔率领1万步兵和7000骑兵在草原深处摆下阵势。鲁伯特站在高地上向远处望去,只见议会军黑压压一片站在那里。鲁伯特回头问侍从:“克伦威尔在不在那里?”侍从回答说:“在那里。”鲁伯特心情立即沉重起来,他早知道克伦威尔能征善战,现在又见对方阵容整齐,士气高昂,怎能不担忧。“轰隆!”“轰隆!”议会军的大炮开始轰击。紧接着,2万名步兵和7000名骑兵分三路发起了冲锋,迅速向王家军杀了过来。

鲁伯特没想到克伦威尔会这样快就发起进攻,急忙下令迎战。他们虽然打退了左翼的议会军,但中路已被克伦威尔亲自率领的铁骑军突破。王家军骑兵抵挡不住,掉头逃出了战场。议会军越战越勇,一鼓作气地追杀起来。王家军步兵失去了骑兵掩护,立即全部解散。鲁伯特见大势已去,急忙带领少量残兵败将仓惶逃跑。这时,太阳刚刚落山,短短的时间内,议会军就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议会军虽然在马斯顿草原大胜王家军,但查理一世的势力,仍然很强大。议会内部矛盾重重,有人竟私下和国王谈判。查理一世利用议会军内部的不团结,两次大败议会军。

克伦威尔感到必须改革议会军,他在议会开会时,向保守派严正指出:“如果不改组军队,如果不更加有力地进行战斗,人民就不会再忍耐下去了。”

1645年1月,议会通过《新军法案》,授权克伦威尔建立一支21万人的军队,改组后的军队称新模范军。新模范军的士兵有三分之一来自“铁骑军”。克伦威尔制定了严肃的军纪:士兵骂人罚12便士;喝酒要挨军棍;禁止盗窃、奸淫,否则要处以严厉的刑罚。克伦威尔还打破门第观念,大力提拔英勇善战的底层平民。这样一来,部队的战斗力更强了。1645年6月14日清晨,英格兰中部的纳斯比村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议会军和王家军在这里展开血战。查理一世想到用大雾作掩护偷袭议会军,当王家军呐喊着冲入敌方阵地时,却发现议会军帐篷里空无一人,查理一世才知道上当了,但为时已晚。克伦威尔早料到王家军要偷袭,已经做好了埋伏,又亲自率领一支人马绕到王家军后方。两边同时发起冲锋,夹击王家军。查理一世首尾不能相顾,大惊失色,急忙化装成一个仆人逃到苏格兰。王家军被彻底击溃。

1649年1月30日,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查理一世被处决仅一个星期,苏格兰议会便宣布拥立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二世为国王,并且加紧备战,准备出兵讨伐英格兰。克伦威尔得到消息,迅速进军,不久就攻占了苏格兰首都爱丁堡。

1651年9月3日,克伦威尔全歼苏格兰军队,查理二世逃到了法国。克伦威尔占领了整个苏格兰,从此,他获得了“常胜将军”的称号。

随着军事上的胜利,克伦威尔的个人野心也膨胀起来,已不满足于仅仅指挥军队,他要独揽大权。

1653年4月19日,克伦威尔在伦敦白厅召开军官会议,要求议会自动解散。他用武力驱散了“残缺国会”,建立起独裁统治。为了使其合法化,由军官会议提出一个宪法草案《政府文件》。文件规定,最高统治者为终身制的护国公,并兼海陆军总司令,宣布克伦威尔为“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护国主”。自此,克伦威尔成了英国的无冕之王。

护国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话就是法律。克伦威尔把国家的立法、行政、军事、外交大权都紧握在自己手里。他从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变成了一个军事独裁者。他把全国划分为11个军管区,各区派一名少将,以确保军事独裁政权在全国的统治。护国政府对内保护圈地者对农民的掠夺,对外继续推行有利于大资产阶级的政策。

护国政府的统治很不稳固,1658年9月3日,继任护国公的理查·克伦威尔没有统治能力,使国内政局更为动乱。由此引发了查理二世复辟斯图亚特王朝。

“王朝复辟”与“进口”国王

自从克伦威尔去世后,原来议会中的保王分子,通过国会议案迎立查理二世即位。原来,克伦威尔的统治并不比有国王时好多少,令英国人民非常失望。在他统治的5年里,横征暴敛,不顾人民死活,各地纷纷起义,议会也让他给解散了。于是,在1658年克伦威尔死后,资产阶级和贵族王朝和解,请回了在法国流亡的查理二世,即查理一世的儿子查理·斯图亚特,史称“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60年4月4日,查理二世在回国之前,于荷兰的布列达发表宣言,信誓旦旦地向英国人表示:大赦革命党人,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保证不变革命时期土地和财产的分配形式,补发军队的欠饷等。果然是一个拥护资产阶级革命的开明君主。4月25日,英国新议会召开会议,通过表决同意查理二世回国。5月25日查理二世回到伦敦继位为国王。

谁知查理二世登上王位不久,就把布列达宣言扔到了一边,重用保王党人,大肆向革命党人反攻倒算。许多参加审判查理一世的人被处死,克伦威尔的尸体还被他从坟墓里挖出来施以绞刑。革命时期被没收,尚未拍卖的土地又重新发还给原主,已经拍卖的土地由国家给以经济补偿。为此国家付出巨额款项,而这些钱又都以税收的方式加在人民头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甚至老百姓做饭都要交“灶税”和“炉税”。

查理二世是依靠法国国王的支持上台的。他一当政,就把克伦威尔从西班牙手中夺来的敦刻尔克卖给了法国。敦刻尔克是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唯一贸易根据地,卖给了法国,英国就丧失了在大陆上的立脚点。广大人民,特别是资产阶级,对此十分不满,认为是“丢掉了一把挂在腰带上的钥匙”。作为报答,法国政府不断地给查理二世以“贷款”支援。查理二世有恃无恐,在国内更加倒行逆施。议会被解散,城市的自治也被取消。英国革命时得到的一些民权,被剥夺光了。

1685年,查理二世死了。他没有合法的儿子,王位由他弟弟詹姆士二世继承。詹姆士二世是一个狂热的天主教徒,除了继承他哥哥的复辟政策以外,又大肆进行宗教压迫,弄得整个英国民怨沸腾。

詹姆士二世的倒行逆施极大地激恼了英国资产阶级和广大下层人民,就连政府中的贵族官僚也大失所望。

1688年6月30日,英国议会的两党领袖和一名主教联名写了一封信,请求英王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当时任荷兰国王的奥兰治·威廉回英国执政,以结束詹姆士二世的反动统治。经过几个月细节搓商,这年的11月5日,威廉亲率14万大军,乘坐500多艘船只,由60余艘战舰护航,在英国南部的托尔贝港登陆。然后浩浩荡荡地向伦敦进发。一路上,威廉的军队都受到贵族和乡绅们的欢迎,就连詹姆士二世的王军总司令约翰·丘吉尔和多数大臣都倾向威廉。

詹姆斯二世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只得仓惶出逃,到法国避难。

1688年12月18日,英国议会宣布詹姆士二世“自行退位”,王权由威廉继承。1689年2月13日,威廉正式登上英国国王的宝座,从此英国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产生了。

威廉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起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国王只是仪礼上的元首,国家大事都经议会决定,由内阁(政府)执行。同时,也恢复了革命时期的一些民权。资产阶级新贵族们感到十分满意,把这次事件称为“光荣革命”,意思是不流血的革命。其实,这种没有人民群众参加的政权更迭,只能是一次政变。

1707年,英格兰和苏格兰正式合并,称“大不列颠王国”,简称“英国”(英吉利)。君主立宪制的政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17世纪末期开始,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第一次工业革命

产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英国于十七世纪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起了资本统治。到了十八世纪前期,国王已是“统而不治”的虚设,主理国政的权力全部落在国会及向国会负责的内阁手中。这就是资产阶级国家极为通行的内阁制。

为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国会颁布了圈地命令。失去土地、背井离乡的农民成了为工业预备的劳动力。农村出现了农场,使产量大增,为工业提供了原料与食粮。

英国的原有二百年历史的手工工场,也越来越专业化了。

英国传统的“民族工业”本来是毛纺呢绒行业,棉纺业很弱。但因棉纺布比较低廉,着身又特别舒适,深受百姓喜爱,都争相购买。这使棉纺商大发其财,为了急于生产,有些工人便在棉纺机上动起脑筋来,成了发明家。

1733年,有个叫凯伊的织布工人,他很聪明,不但能织布,还能修检织机。后来,他造出了新式织布梭子,由机器传动,比用手穿快两倍,取名为“飞梭”。这种“飞梭”立刻得到世人的认可,很快就供不应求了。

31年后,又有一个叫哈格里沃斯的人发明出了手摇纺纱机。1769年,钟表匠凯伊在纺纱机的纺锭上安装了滑轮,转动灵活,还可用水流把机器带动运转,称为水力纺纱机。

一个叫阿克莱特的理发师窃取了专利权,于1771年建起了一座水力纺纱厂。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座使用机器的工厂。四年后,他又得到梳纱机的专利权,高价贩卖采用水利纺纱机的许可证,从而暴富起来。

1779年,纺纱工人克伦普顿造出了一台名叫“骡机”的走锭精纺机,具有纺制各种纱线的效果。于是,纺纱超过了织布。

接着,一位乡村牧师卡特莱特钻研纺织术,造出一架织布机,织布工厂建起来了。开始时,纺织业对机器生产很厌恶,把它视为怪物。机器运转时常出现故障,后来不断改进,才逐步占了上风。

1782年,经过多年的努力,瓦特终于造成了“双动式蒸汽机”。这种机器既可用于矿井、田间,也可以用于工厂中带动机器运转。真正的机器终于产生了。

1806年,曼彻斯特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家由蒸汽机传动的织布厂之后,英国上下才承认只有机器生产才是发财致富的光明大道。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汽船。5年后,英国人也造出了自己的汽船。

1814年史蒂芬森造出了第一台蒸汽机车,随后便有了铁路铺设与火车运输。1819年,汽船横渡了大西洋,完成了航海史上了不起的飞跃。

工厂中的机器也由木制改为铁制了。制造机器的行业于19世纪30至40年代兴旺起来。由机器来制造机器,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标志。

产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改天换地的大事。此前,自有人类以来,从来没有见过一人开动机器可抵得上数十人的手工劳动的事,也未听过火车的轰鸣声。产业革命创造了人间奇迹,这奇迹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自己。

从此,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了。

大器晚成的笛福

英国文学经过莎士比亚的戏剧和米尔顿的长诗之后,进入18世纪以来,小说成为文学艺术中的主要形式。丹尼尔·笛福是英国18世纪第一位最有影响的小说作家。说笛福大器晚成,是因为他在59岁时才创作出著名小说《鲁滨逊飘流记》,从而一举确立了自己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被称为“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然而在此之前,笛福也并非没有一点儿名声,只不过不是在文学界而已。

笛福1660年出生于伦敦的一个屠户家庭,年轻时参过军,退役后又从事商业活动。由于他不善经营,一度负债累累。为了偿还债务,他想尽办法去赚钱,同时投身到政治活动中,希望能够跻身于政界以摆脱危机。为此,他经常写一些政论性的小册子。1702年12月,笛福出版了一本名叫《对待非国教徒的最简便的方法》的小册子。书中用讽刺的手法,反对国教压迫不同教派人士的行径。由于文章写得很隐晦,开始并没有被人识破是反对国教。后来被人告发,笛福大祸临头,被捕入狱,被判处枷刑示众3次。谁知在第一次枷刑示众的当天,笛福又当众发表了《枷刑颂》以示抗议,指责对他判刑是不公正的,应当受到审判的是那些无能的将军、争权的政客、贪婪的资本家和骗人的掮客等。他的演说道出了人民的心声,观众向他欢呼,为他干杯,并献上花环。因为“罪上加罪”,笛福又被投进了大牢,半年后才被放出来。从此以后,笛福由于敢说敢讲而多次得罪政府,屡屡被抓进监狱,然而每次放出后,他总是更加犀利地批判政府和社会。他曾与26家杂志取得过联系,发表了250种政论性的小册子,被人誉为“现代新闻报道之父”。

这些阅历使得笛福对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心理揣摸得十分透彻,以致影响他后来的小说创作,他在写作手法上也更注重现实主义。

笛福与文学的结缘,纯属是件偶然的事情。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叛变,被船长抛到智利海外的一座荒岛上。4年后,一位航海家发现了他并把他救回来。此时,他几乎已经变成茹毛饮血的野人了。这一奇闻在当时轰动了整个英伦,也深深地激发了笛福的创作灵感。他便以此为素材,匠心独运地创作了一部举世闻名的冒险小说《鲁滨逊漂流记》。这一年是1719年。

小说的主人公鲁滨逊厌恶平凡的生活,一心要到海外去冒险。他不听父亲的劝阻,多次出海经商,并从事贩卖黑奴的交易,终于遇难沉船,只身漂流到一座荒岛上。这座荒岛既无人烟,也无野兽。他用沉船上的桅杆做了个木排,把船上所贮存的食用之物运到岸上,并在山边搭起帐篷居住。他饮山泉,食野味,奇迹般地在岛上生存下来。更令人惊讶的是,远离外界的鲁滨逊只身一人种植了谷物,并加工成面粉制作面包,还开垦出种植园和牧场,盖了两处住所,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王国”。从上岛之日起,他就坚持记日记。直到第24年的一天,他的领地来了一伙土人准备吃掉一个他们抓来的俘虏。鲁滨逊救下了这个俘虏,并以当天的日期给他起名叫“星期五”。后来这个“星期五”就成了他忠贞不二的奴仆。又过了4年,鲁滨逊和“星期五”被人发现并救回英国。后来,鲁滨逊还以荒岛主人的身份回来视察,接着又去世界各地从事冒险生涯。

在笛福的笔下,鲁滨逊是个与新闻中的水手完全不同的形象。他并没有消极地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地与大自然作不屈的斗争。在长达28年与世隔绝的荒岛生活中,鲁滨逊经受了数不清的严峻考验:地震、旱灾、疾病,以及工具、材料不齐等。然而他硬是靠坚韧不拔的意志,开辟了仅属于他一个人的“小王国”。由于笛福把这一人物刻画成既有冒险精神又有实干精神的资产者,于是鲁滨逊就成了新生资产阶级的英雄化身。因此,小说出版后受到了空前热烈的欢迎。《鲁滨逊漂流记》成为一部启蒙主义的代表作,其主人公鲁滨逊也成为欧洲启蒙主义文学中第一次出现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正面形象。笛福因此而成为18世纪英国第一个重要的长篇小说作家及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言人。从此,年近60的笛福便越发声名大振了。《鲁滨逊漂流记》获得成功后,极大地激发了笛福的文学兴趣,他开始把全部精力转移到文学创作上来,又一气呵成地接连发表了《辛格顿船长》、《莫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和《罗克查娜》等小说。这些小说的主人公仍然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代表人物,永不厌倦地冒险,永不满足地追求财富。

笛福虽然成名了,但他仍然没有发财,没有摆脱掉沉重的债务,不得不四处躲债,最后于1731年4月26日客死他乡。

与笛福同时代的作家中,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富有浪漫色彩和讽刺意味;亨利·菲尔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汤姆·琼斯》等作品,揭露了英国现实生活的阴暗。他们的创作形成18世纪英国小说创作的主流。

詹纳征服天花

英国医生詹纳发展和推广了牛痘接种技术,这是一种对付可怕的天花病有效的预防措施。

今天,由于爱德华·詹纳医生的功劳,地球上消灭了天花,但我们仍无法忘记早年它所引起的灾难是多么的可怕。天花具有传染性,以至大部分的欧洲人一生中都可能染上该病,而且至少有10%~20%的患者死于该病,另外10%或15%的人被麻子终身毁容。当然天花也不局限在欧洲,在北美、印度、中国以及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曾猖獗一时,孩子是最常见的牺牲者。

许多年来,人们试图寻找一种可靠的预防天花的方法。众所周知,一个人如果能从天花中劫后余生的话,就有了免疫力,也就不可能第二次染病。在东方,这种发现导致了用从轻微天花患者身上提取的物质,给健康人接种的方法。这个方法在18世纪初传入欧洲,在詹纳之前已经流行了好多年,詹纳自己在8岁时也接种过。但这种方法有巨大的缺陷,即接种过的人不仅要抵御病魔的进攻,而且病毒要给他们留下可怕的麻子。显然,一种先进的预防方法必不可少。

詹纳1749年生于英格兰格洛斯特郡的伯克利小城,12岁时给一个外科医生当学徒,后来又学习了解剖,并在一家医院工作。1792年他获得医学学位,45岁时,他在格洛斯特郡当了外科医生。

在行医中,詹纳发现没有得过天花但得过牛痘的挤奶姑娘,去护理病重的天花患者后却安然无恙。于是他充分利用乡间的农场,调查牛是否出牛痘;出了牛痘的牛是否将牛痘传染给人;而得了牛痘的人又有哪些病理反映,病后是否得天花,或与天花病人接触后有没有被传染等等。他详细记录调查结果,并建立了大量档案。

詹纳还仔细研究牛痘——牛乳房上发的脓疮,以及与之相类似的几种肤疱,他仔细地观察,辨认出真正的牛痘,做详细的观察笔记,并绘图。在牛出了牛痘后,他天天都去农场记录脓疤发展的状况,并在图上着色以表示脓疱的变化。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詹纳终于得出结论:牛痘与天花的脓疤相似,得牛痘和天花的症状也相似。所不同的是,牛痘比天花的症状要轻得多。牛痘不会引起牛死亡,得牛痘的人也不会死亡。而天花则要严重得多。

那么人怎么会传染上牛痘呢?詹纳发现,同样给患了牛痘的乳牛挤奶,同样都是没得过牛痘的人,有的姑娘得了牛痘,而另一些姑娘却不得牛痘。詹纳在思索着。

后来詹纳发现,那些被传染上牛痘的姑娘都是因为手上的皮被划破了,病菌从这些伤口侵入,然后又传到全身,牛痘就是这样得上的。二十多年的苦心研究,詹纳终于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给人接种牛痘,用牛痘接种代替人痘接种,以避免人痘接种对人生命的威胁。

1796年5月,詹纳给一个8岁男孩接种了从一个牛奶工手指牛痘脓包上提取的物质,果然,男孩得了牛痘,但不久竟痊愈了。几周后,詹纳又给他接种了天花,正如他所期望的,男孩没有患天花的迹象。

又经过更深入的调查,詹纳将结果写成一本小书,并于1798年出版。此后他又接连撰写了5篇有关牛痘的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于该项技术的传播和推广上了。牛痘的应用很快在英国传播开来,不久英国的陆军和海军规定必须接种牛痘,最后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都采纳了牛痘接种法。

詹纳无偿地把他的技术贡献给了世界,并不想从中获利。1802年英国议会为了感谢他的贡献,奖励他1万英镑,几年后奖励了2万英镑。詹纳获得了许多荣誉,闻名天下。他于3年后死于伯克利,终于73岁。

我们知道,詹纳并不是第一个提出天花免疫理论的人,他是从别人那儿听到的。事实上,在詹纳之前,已经有人用牛痘接种了。但詹纳大胆实验,把一种民间传说变成了拯救无数人生命的实践。尽管詹纳的技术仅能被应用来防治天花一种疾病,他仍旧受到同时代人和后人的无限尊敬。

牛顿力学的创立

1642年,伟大的近代科学的先驱者伽利略逝世了,但是另一位科学巨人伊萨克·牛顿在这一年的12月25日圣诞节的早晨,诞生在英国林肯郡的伍尔斯托普村。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史上最负盛名的科学家之一。他对力学、光学、热学、天文学和数学等学科,都有重大的发现。牛顿是有史以来公认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

少年时代的牛顿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少年,没有什么神童或天才的迹象。但他与伽利略相似,喜欢动手制做会动的玩具,对机械制作和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他也很喜欢数学和绘画。他的母亲曾想让他当个出色的农夫,一度让他退学,幸运的是,他母亲被人说服,承认他的天赋在其他方面。1661年,牛顿考入英国名牌大学——剑桥大学,从师于巴罗教授,学业大有长进,开始显示出非凡的才能。1665年,牛顿毕业后,为了继续搞研究,他仍留在大学的研究室工作。

可是,就在这年的6月,淋巴腺鼠疫席卷英国,剑桥大学被迫停课。牛顿无奈回到伍尔斯托普乡间的老家,他利用这段在家避瘟疫的时间,对自然科学中许多领域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他最重要的发现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完成的。

牛顿生活的17世纪中叶是一个孕育伟大科学家的时代。望远镜的发明已使整个天文学研究发生了革命的变化。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积极倡导科学家应依靠自己的实验和观测。牛顿一直在思索着他所关心的科学命题。

1666年的一个秋天,天空晴朗,万里无云,灿烂的阳光像往常一样照耀着伍尔索普村。这天,牛顿一早起来就在屋里埋头读书,感到有些疲倦。他想休息一下,于是,手里拿着笔记本到后院散步去了。

牛顿无心欣赏田园风光,他的脑子里装满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这一学说从一开始就遭到罗马教廷在宗教上的残酷迫害,可是,由于伽利略、开普勒等人的研究,即使是反对日心说的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一学说的正确。关于地球、火星、金星等行星的运行规律,也已由开普勒定律证明了。至于行星为什么要那样运行,谁也不知道。“为了使地球、火星、金星等围绕太阳运转,太阳必须牵引着这些行星。为了使月球围绕地球运转,同样地球也必须牵引着月球。因此天体之间肯定是引力在起作用。”

正当坐在苹果树下的牛顿沉浸在苦苦思索之中时,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掉在他身边。

他看见了,觉得很奇怪,他想:“这个苹果为什么会落下来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