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10:19:54

点击下载

作者:朱进

出版社:台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试读:

前言

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社区作为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共同体”和重要活动场所,社区居民的利益、愿望,或者通过社区的服务和自我管理得以满足,或者通过社区组织向政府反映得以满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转变职能,社区在整个社会管理与建设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乡社区服务纳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中,明确指出,“改进政府提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强化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在社会管理和服务中的职责,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社会治理”的提出弥补了原有“社会管理”内涵的局限,使社会治理体制创新得到拓展。

从我国历史传统和制度经验看,城乡社区是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一个最有效的平台。建设一个环境整洁优美、社会治安良好、生活方便舒适、人际关系友善、充满蓬勃向上气息的现代文明社区,其最本质的内涵就是文明、公正、公平、共富、温和、安定、有序和团结,强调顺和协调,力避抵触、冲突;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妥善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积极主动、稳妥有效地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弘扬先进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确保政治稳定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践经验表明,社区的公共事务要处理好,离不开居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参与越多、越广泛,问题就越容易解决,越容易得到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流动性加速,社会开放度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集聚到了社区。城市中的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城市外来人员管理问题等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社会事务沉淀到了社区,不仅有居民之间的自治事务,有本社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而且原来由政府和单位承担的大量社会管理和公共事务也逐步下沉到了社区,如劳动就业、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法律服务、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教育、社区安全、流动人口管理等,社区已成为政府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须臾不可少的好帮手。越来越多的生活服务需求需要社区来满足,社区因最了解居民的需求变化而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社会稳定的根基在社区,化解矛盾的平台也在社区。社区在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等诸方面,具有其他单位或组织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社区管理是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或基础平台,作为社区建设的牵头部门,理应把社区工作摆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新形势下,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格局、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使社区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都向当下的社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如果处理不好,解决不当,势必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对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制、经验和做法,但对社会如何协同、公众如何参与尚未形成共识,也还未找到成熟的经验和做法。

现代社区的建设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社区工作不能停留在先前的经验层面上。文明社区能否实现,这与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密不可分。目前,与社区工作相关的专业教育已经进入组织化、专业化的轨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正日益提升。构建和谐社会,创建文明社区,就是要求社区管理工作者通过社区这一基础平台,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体,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社会治安,保持社会稳定。

本书着眼于新形势下城乡社区管理与社区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介绍了关于社区管理的基本知识,阐述了现代社区管理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组织建设与管理、社区文教与宣传、社区治安管理、社区医疗卫生管理、社区参与和民主政治建设、社区服务与民间组织管理、社区规划与社区环境管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与社区人力资源管理、社区工作的资料收集、社区档案管理、社区公文写作及工作方法等。同时还探讨了社区管理机制和社区工作模式的创新,在讲解社区新型管理体制、现代社区运行机制的过程中,介绍了社区管理的相关程序与各种工作技巧。在分析社区工作与管理的现状和问题的同时,提出了当前我国社区建设与管理的新经验、新观点,尽量突出实务的可操作性。

概括来说,这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用性。本书关于社区工作与管理相关知识的阐述,力求准确简练,作为理解实践操作的基础。书中所引的社区工作案例,可以给社区工作者提供参考,有助于将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方法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第二,时效性。本书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关于城乡社区管理、社会管理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等新提法,结合社区工作实际提出社会管理的新举措。如本书在社区医疗卫生管理部分,及时补充了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的“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也就是“单独二胎”政策。

第三,前瞻性。本书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社区管理的最新研究成果、经验吸收进来,结合当前中国社区建设的实践,剔除了以往同类书籍中过时的知识。编者2015年9月

第一章 社区管理概述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区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政府和企业在体制改革中剥离出来的职能要由社区去承接,社会管理的重心要向社区转移,广大群众生活需求的满足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与社区密切相关。同时,社区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一、社区管理工作的相关概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转型、企业转制和政府转变职能,社区在整个社会管理和建设当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社区不仅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社区已成为政府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须臾不可少的好帮手。要加强社区管理,首先要了解关于社区管理的基本概念、机制、模式等相关常识。(一)社区

人类社会群体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理区域,具有一定地域的社区就是社会群体聚居、活动的场所。早先,随着农业的兴起,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需要定居于某个地区,于是出现了村庄这样一种社区。后来,在广大乡村社区之间又出现了城镇社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区进入了都市化的过程,不但城市社区的数量日益增多,而且城市社区的经济基础与结构功能都不同于以往的社区,其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许多大城市、大都会社区。

1.社区的概念“社区生活”作为人类的基本生活方式,可以说由来已久,但作为一个科学的概念,却是现代社会才出现的。“社区”最早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是在1887年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中首先提出。西语中的community具有“社会”和“共同体”,的双重含义,其初始含义就是指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和亲密的伙伴关系。而在滕尼斯的眼中,社区和共同体两个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当然,他当时讲的共同体仅仅局限于或等同于农村社区,重点在于考察农村社会与近代工业化社会两类不同的组织与人际关系。滕尼斯所分析的是传统农业社会的社区,其特征是:成员对本社区具有强烈的认同意识,他们重感情、重传统,彼此之间全面了解。他对社区与社会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比较,认为社区既是社会的最简单形式,又是一种自然状态。

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R·帕克于1936年对社区的研究中,试图从基本特点上对社区下定义。他认为:“社区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按区域组织起来的人口;二是这些人口不同程度地与他们赖以生息的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三是生活在社区中的每个人都处于一种相互依赖的互动关系中。”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希勒里于1955年通过对社区有关文献的研究和统计,发现共有94种社区定义。在此基础上,他自己也给出了一个较为简单的定义,即“社区是指包含着那些具有一个或更多共同性要素,以及在同一区域保持社会接触的人群”。由此可以看出,乔治·希勒里的社区概念包含了社会互动、地理区域和共同关系三个特征。

中文的“社区”是20世纪30年代费孝通等人从“community”一词翻译过来的。1948年,费孝通在期刊《社会研究》第77期上发表的论文中,谈到了滕尼斯的著作及其汉译词汇“社区”的形成过程。1986年,我国民政部首次把“社区”引入城市管理。由于社区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加上不同学者研究视角、方法论上的差异,迄今尚难找到一个能为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同的社区定义。

社区是指区域性的社会,是在相对独立的区域内,具有一定人口和建筑规模,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文化需要,凭感觉能够感觉到的具体化了的社会,它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具有四个基本要素:(1)相对独立和稳定的地域;(2)居住着以一定生产关系与社区关系为纽带组织起来的生活人群;(3)有共同利益和管理组织;有地缘上的归属感和心理上的认同感。

什么是社区?简单来说,“社”是指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区”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所以,“社区”可以说是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的一定的区域。农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区。城市社区是指大多数人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的社区。

2.社区的特点

社区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常常被喻为“社会的细胞”。一个社区至少包括以下特征:有一定的地理区域;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并有着较密切的社会交往。一个村落、一条街道、一个县、一个市,都是规模不等的社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提及的社区往往是与个人的生活关系最密切的、有直接关系的较小型的社区,如农村的村或乡、城市的住宅小区。

作为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自然地理空间的,有着一定的地域界限。有些社区地域范围较大,有些较小,还有些适中,并没有严格的界定。以往无论是一个村庄或一个小城镇,还是一个城市,其地域范围都具有比较确定的疆界。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作为地方社会的社区,其地方性的差异逐渐减少,社区地域范围的疆界也不如以往那么分明了。如,一个大城市往往包含着若干个原先相对独立的社区,但在市政府的机构设置和行政区划分上则又可能与原先各社区的地域分界不一致。现代社区的许多居民每天都到本社区以外的地方去上班。

作为一个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也离不开一定的人口。人既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区的主体。社区的人口,一般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居民。但从广义上来讲,社区人口也包括在该地域范围内从事生产等活动的人们,譬如驻区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可以看作是准社区居民。

农村社区所据地域较广,人口密度相对于城市稀疏得多。当前和今后,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和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农村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很大的转变。和乡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经济、政治活动集中,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人们的居住和工作场所非常集中,人口密度往往比乡村社区大得多。在我国,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的城市社区,大多数住户规模限定在1000~3000户,人口数在3000~9000人。

社区内还要有一定的组织结构,也就是各种社会组织及其组成的方式和相互关系。在我国农村,设有村委会等组织,有的村还兴办若干个乡镇企业。在城市,一条街道上往往就分布着党政机关、企业、学校、商店等各种社会组织或单位。一个乡、县或较大的城市包括的社会组织和单位就更多了。

在我国城市社区组织中,典型的社会组织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成员代表会议、社区居委会等。其中,社区党组织是领导核心,社区成员代表会议是决策和议事机构,社区居委会是执行机构。一个社区,如果其居住环境舒适安逸、管理有序、居民社区认同感强,则说明该社区有着良性的和完善的社会组织及其相互关系。反之,则说明该社区的社会组织出现了问题。

社区文化也是社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其包括社区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村规民约、生活方式、交际语言、精神状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认同感等。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是集中在社区里进行的。社区里的人们通过共同生活、共同劳动而相互熟悉,形成共同的社区意识。社区意识就是人们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在小型居住社区里,人们还会形成相互帮助、相互照应的亲密情感联系。在现实的社区实践中,社区文化总是有形无形地为社区居民提供着比较系统的行为规范,不同程度地约束着社区居民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实践,客观上对居民担负着社会化的功能以及对居民生活的某种心理支持。

3.社区的类型

了解社区除了其基本概念和特点外,还要明确社区的不同的类型。由于用来划分社区的标准不同,因而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社区也就呈现出不同的类型。(1)按纵向的时间,把社区划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传统社区,即传统的生存和生活方式,它是传统社会的遗存部分。目前该类社区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②发展中社区,它既保留了传统社区的一些特点,又吸收了现代社区的内容。它是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变过程中的过渡形式,也是目前我国社区的主要形式。我国的许多城镇和村落都属于这类社区。

③现代社区,其表现为城乡融为一体,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活动往来于城乡之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变得方便、快捷、更加现代化。这类社区主要存在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2)按横向的空间,把社区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①自然社区,即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居住区,主要包括城市、乡镇和乡村村落。这类社区内的成员血缘、亲缘、地缘关系密切,家族势力较大。

②专能社区,即人们从事专门活动形成的地域上的产业优势聚集区。其中包括工业、商业、林业、渔业、牧业、旅游、文化等社区。比如,北京著名的科技文化社区中关村,沈阳著名的商业区五爱街等。

③法定社区,即地方行政区。它是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定,并可以在地区间明确地标明。法定社区有时与自然社区是重合的,这类社区内有较发达的组织管理体系及相应的管理机构,有满足社区内居民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相应的各类服务设施,使社区居民生活多样化。

④精神社区,也称为心理社区。按照英克尔斯的说法,“精神社区指它的共同成员情感建立在价值、起源或信仰等精神纽带上”。从空间特征上看,人们没有明显的共居地,但有着共同的成员感和归属感,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信仰。(3)按结构及其综合特点,把社区划分为农村社区和城市社区两种类型。

①农村社区

农村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农业生产的非密集人口,以一定的社会关系组成的农村区域社会。它不仅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区形式,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直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形式。即使是在今天,世界范围内仍有相当大比例的人生活在农村社区里。农村社区的特点表现为:

1)人口密度低,社区成员同质性强;

2)经济活动简单,自给自足性强;

3)家庭在生活中地位重要,血缘关系浓厚;生产活动季节性强,生活节奏慢;

4)人际关系密切,具有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等。

②城市社区

城市社区是指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从事工商业及其他非农业劳动,具有多种社会分工的密集人口所组成的社会,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在聚居形式方向上的一个飞跃,对于人类社会生活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城市社区的特点表现为:

1)人口密度和社会活动高度集中;

2)社会结构复杂;社区成员异质性强,生活方式多样化;

3)人际关系松散;家庭规模和职能缩小,血缘关系淡薄,等等。(二)社区组织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体制。较长一段时期以来,现实社会管理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主体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虽然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提供服务,推进就业创业,尤其在利益诉求、矛盾化解,促进社会融合,实行社会监督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社会组织培育的力度仍然不大,社会组织发展的空间仍然较小,社会管理的主体突出的表现仍然为“大政府、小社会”的格局。因此,要健全社会管理机制,就必须把政府的作用与市场和社会的力量结合起来,强化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思维,确保社会管理职能的全面覆盖和有效发挥。

1.社区组织的类型

目前,在人们生活的各类社区中,由于社区本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属性,有的是商业性的市民社区,有的是机关单位的家属院;有的是农村社区,有的是城市社区……不一而足。社区的性质和功能不同,也会培育和催生出不同类型的社区组织。

生活或工作在社区中的人们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这种秩序既来自于社区的传统,也来源于社区的组织。换言之,社区成员既是以个体身份存在的,同时也是以组织身份存在的。

什么是社区组织,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持动态观点的人认为:社区组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计划、动员、实施社区规划完成社区发展目标的过程。这种意义上的社区组织也是社会工作的一种方法。持静态观点的人认为,社区组织是指由社区各种要素所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体系的社会系统。持广义态度的人认为,社区组织是指在社区内承担一定社区功能的所有组织,包括社区的政治性组织、经济性组织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社会组织。持狭义态度的人则认为,社区组织是指能够承担社区基本功能并能起到整合社区内其他组织作用的组织。这里采取的是静态和狭义的立场,认为社区组织是指在社区内有目的地建立起来的,承担着一定社区基本功能并满足一定社区人群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承担着一定社区基本功能并满足一定社区人群需要的各种团体和机构。

一般而言,普遍常见的社区组织主要有:(1)社区政治性组织,包括担负有一定行政功能的行政性组织和通过一定组织程序对社区居民事务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等自治功能的社区自治性组织。前者如政府派出的街道办事处以及社区范围内的党组织、共青团组织等,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起着程度不等的领导和组织作用,后者如社区居委会(家委会)以及相关的社区工作委员会和物业管理委员会等。

1)社区党组织。社区党组织是党在社区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区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其凝聚力、组织力、影响力都是社区其他组织无法比拟的。社区党组织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在街道党工委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2)社区自治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是指代表集体实现社区自治权力、自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公共权力机构。一般包括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有的地方称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2)社区中介组织。社区中介组织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成员,以社区地域为活动范围,以满足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为目的,由居民自主成立或参加,介于社区主体组织(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和居民个体之间的组织。

1)社区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主要是指服务于社区居民经济和生活需要的各类服务性组织,如各类经济合作社、福利机构、家政中介组织、幼儿园、学校和卫生所等各类教育医疗卫生服务组织等。

2)社区文化性组织。基于共同兴趣和爱好的居民组织,直接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活动的群众性组织,如志愿者组织、业主委员会、老年协会、妇女协会、读书会、健身队、秧歌队、摄影协会、书法协会、钓鱼协会,各类爱好兴趣小组,等等。这些组织在人们的社区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而且很大程度上对他们的就业、生活以及家庭事务等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能。(3)社区专业服务组织。社区专业服务组织是指社区内专门从事某一特定服务工作的组织,如物业管理组织、社区保安队、社区环卫站,以及近年涌现出来的社区服务站等。

2.社区组织的功能

社区组织是适应社区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同的社区组织在实现社区工作目标的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功能。概而言之,社区组织主要有以下三种功能:(1)提供服务。为居民提供服务是大多数社区组织最基本的功能。社区组织一方面整合资源,弥补政府提供服务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直接参与生产,提供服务。比如利用社区居民的空闲时间和劳动技能,提供廉价服务。同时,社区还可以通过与政府提供服务的竞争,促进政府改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使更多的社区居民从中受益。(2)提升社区的凝聚力。社区组织的形成过程就是将居民个体的力量集合起来,将分散的资源整合起来,共同面对社区存在的共同问题,确定社区的需要。社区组织对居民的帮助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扶助,更在于心理上的支持,使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提高、社区凝聚力得到提升。(3)促进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社区工作的核心任务之一,是民主价值的体现,也是了解社区需要、促进社区发展的最佳途径。社区组织可以将社区居民的不同需求进行整合和分析,向相关的社会机构及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通过咨询、参与和支持政府的活动,影响政府决策,增强政府政策制定的科学性,推动政府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同时,社区组织可以引导居民广泛参与,从而督促政府对社区居民的呼吁及时做出回应。在社区内部,社区组织还可以通过组织活动,采取民主讨论等形式,使居民熟悉民主精神、理解民主知识、掌握民主技能,从而增强居民对政府管理和发展的了解,吸纳更多的社区居民到社区组织中来。

总之,社区作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社区组织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区组织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区的建设与发展,社区组织的功能的发挥也会促进社区整体功能的充分有效地发挥。阐述社区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确定社区组织在社区中的职责,对有序的和规范的开展社区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社区组织是社区建设的主体,社区工作的实现主要依靠社区组织发挥作用。

3.社区中各组织间的关系

社区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它们都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要想做好社区工作,社区工作者有必要明确并妥善处理这些组织之间的关系。(1)社区党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建设的领导核心,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党组织领导下开展工作。社区党组织要保证社区民主自治的正确方向,支持社区自治组织依法行使权力。(2)社区自治组织内部的相互关系。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成员大会)是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民主自治的最高决策权力机构;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是社区成员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授权,对社区成员代表大会做出的决议、决定、社区自治事务行使议事、协商、监督,并行使有限决策权力的机构;社区委员会是社区自治事务的执行机构;社区内部建立的各种协会组织在社区委员会指导下开展自治活动。(3)驻社区单位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驻社区的各级党政机关、部队、院校、企事业等单位是社区的重要成员,与社区自治组织是“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关系,具有互相协助的义务,具有互相监督的权力。社区自治组织要为驻社区单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产和经营环境,驻社区单位应当通过开放本单位的资源,为所在社区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资源支援等多种方式参加社区建设,参与社区的自治管理,建立“共居一地,共建文明”的社区建设运行机制。(4)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是区公安局管理治安的派出机关,与社区自治组织是指导、支持和帮助的关系。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应当指导、支持和帮助社区自治组织开展群众性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主动向社区自治组织报告工作。社区自治组织具有协助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搞好社区治安的义务,具有监督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工作的权力。(5)物业公司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物业公司是现代城区为居民提供住宅、公共设施修缮维护、绿化、卫生和保安服务的服务性企业,与社区成员中的业主(居民)是服务者与被服务对象的关系。社区自治组织应当在区政府房产部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成立社区业主委员会。社区业主委员会具有招标选聘物业公司、订立物业管理合同的权力,具有协助物业公司落实各项管理工作的义务,具有监督物业公司服务质量的权力,对于服务质量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物业公司,社区业主委员会有权向政府主管机关投诉,有权解除物业管理合同,重新招聘物业公司。(6)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点)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点)是城区预防保健的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派出的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非营利性单位,与社区成员是服务者与被服务对象的关系。社区自治组织具有协助社区卫生服务站(点)搞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义务,社区自治组织具有对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点)工作质量进行监督的权力。(7)社会服务企业单位与社区自治组织的关系。邮政、自来水、电业、煤气等单位是国家兴办的社会服务性企业单位,与广大社区成员是服务者与被服务对象的关系。社区自治组织具有协助社会服务企业单位搞好相关服务的义务,社区自治组织具有对社会服务单位工作质量进行监督的权力。(三)社区工作模式

社区工作是社区社会工作的简称,特指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关于社区工作的理论、方法、技能及其应用过程。具体地讲,社区工作主要以社区和社区居民为工作对象或服务对象,通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旨在确定社区的问题与需求,发掘社区资源,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实现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化解社区矛盾和社区冲突,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从而促进社区服务质量、福利水平的提高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社区工作的模式是指按照一定的规律,把社区工作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的配置和组合,形成相对稳定的工作模型和样式。

1.地区发展模式

社区工作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工作模式,地区发展模式即是其中之一。地区发展模式又称“社区发展模式”,是指社区工作者发动社区居民参与,组成团体,发现共同的需要和问题,利用社区资源或向政府及其他组织寻求协助,来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福利水平,增强社区凝聚力与归属感的一种介入手法。(1)地区发展模式的目标

地区发展模式的目标可以分为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任务目标针对现实具体的社区问题,是实质性的工作目标,包括社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政治发展、文化发展,具体来说就是社区的物质经济建设、社会环境建设、社会组织建设以及社区团结互助的文化价值建设等。过程目标着眼长远,希望通过社区具体项目的成功实施,使社区的个人、集体以及社区人际关系得到整体的发展和成长,发掘个人潜能、促进社会公平、培养民主参与意识。(2)地区发展模式的策略

地区发展模式的基本策略是尽力使社区居民团结在一起,以自己的力量共同解决他们自己的困难和问题,从而改变以往单纯依靠外来资源和专家,由少数精英决定公共事务的状态。作为一种发展策略,地区发展模式强调以社区内部资源的动员、参与、行动为主,以社区内部广泛的讨论、合作为主,并且认为培养社区居民发展项目的能力比在社区引进一个具体的项目更有价值。具体的策略措施包括立足社区居民共同利益成立居民小组,协调各个社区组织,争取、团结社区精英,争取社区大众支持,使他们能够参与到发展项目中来。(3)地区发展模式的工作原则

地区发展模式的工作原则,包括工作的切入点应放在鼓励居民发掘社区问题上;项目的开展要立足于大多数居民的利益;社区组织应包括社区各界的代表;了解社区内各群体的背景;了解社区文化背景,把握各种机会推动社区工作;协调各组织、机构、群体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长期的发展目标。

在该模式下,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工作的不同阶段适合运用不同的具体工作方法。融入社区环境,与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是社区工作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拜访社区关键人物、与居民进行街头接触或深入访谈是主要的工作方法。另外,社区工作者可以通过公共集会、公益活动或某些特殊事件介入到社区活动中。第二阶段工作主要是了解、研究社区现状。在这一阶段,社区工作者应运用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了解社区环境资源、社区人口基本统计资料、社区机构组织等社区相关情况,可运用文献资料收集、实地观察、问卷调查、深入访谈等调查方法。接下来根据收集的资料对社区问题进行认定和评估,制订社区发展的目标和工作任务以及发展项目的评估计划。第三阶段是居民的组织、教育工作阶段,建立和发展居民组织是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具体的组织方法包括:确定明确的组织目标、构建有效的组织体系、发展可动员的核心力量、寻求财政和资金支持。

2.社会策划模式

社会策划模式是社区工作中的第二种工作模式,又称“社会计划模式”,它既是一种社区、社会的发展策略,也是指具体的发展项目的策划管理。社会策划模式强调通过设计理性的、精心的计划来解决相关的实质性问题,它所关心的重点不是社区的能力建设或促进社区的根本改变,而是建立、安排和提供商品和服务给予需要的人们。另外,社区策划模式强调专业人员的参与,强调专家的分析、判断和意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专业的策划者运用专业知识才能制订合理的计划,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服务,解决实际社会问题。

社会策划模式是针对社区实际问题,依据专家的意见,有目的地收集资料、制订服务方案,再根据理性选择的最优方案为社区提供服务的过程。它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引导社会变迁的介入手法,主要是通过教育、宣传、决策去说服社区居民接受策划的目标,用以协调地区组织、协助分配资源、提供专业服务等。(1)社会策划模式的目标

社会策划模式的目标在中西方国家有一定区别。在西方国家,社会策划模式的目标主要是以解决青少年违法犯罪、精神康复、居民住房等实际问题为指向的。而在我国,社会策划模式的目标不但包括社会问题的解决,而且还包括社区建设范围、社区组织建设、社区建设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服务项目以及社区建设人员队伍方面的规划目标。(2)社会策划模式的策略

社会策划模式的基本策略是收集事实和采取逻辑性的步骤,设计出理性和可行的合适服务方案。具体来讲,这一策略可以细分为两类策略措施。

①理性技术性措施,包括调查社区问题,收集事实资料,比较分析方案的利益得失,选择最优方案,并学会组织管理,落实方案,监督方案的执行,最后评估方案的成效等。

②社会关系上的措施,根据具体情境可以选择游说、倡导、谈判、竞争、抗议、游行、示威、罢工、对抗等冲突性措施,也可以选择协商、沟通、对话、合作、分包、交换等共识性策略。

在社会策划模式下,社区工作者主要是依赖技术理性,扮演专家的角色。首先是调查收集资料,界定社区问题,分析事实条件,制订服务项目计划。项目确定后,社区工作者将成为组织管理人员,负责执行过程中的各种管理工作,以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另外,社区工作者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应起到监督、反馈的作用,并协调不同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合,敦促项目的顺利完成。

在我国,社区建设主要是依靠政府行政系统推动和社区行政依附性的组织网络来落实的,社区居民参与的程度停留在配合性参与、义务贡献性参与、服务接受性参与的阶段,社区缺少自主策划、自主管理的能力。另外,政府对基层社区服务项目的财政投入不多的客观现实,使社区服务机构有过度市场化的倾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社会策划模式是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工作模式,将其运用到社区服务项目的策划和管理中,可以避免社区服务机构忽视社会福利服务的使命,避免服务机构的自我利益最大化倾向,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提高资金的动员能力和分配利用效率,从而提高社区服务机构的公众认可度。

3.社会行动模式

社会行动模式是社区工作中的第三个工作模式,又称社区行动、抗议行动或冲突模式。该模式假定社区中有一群处于不利地位的人,他们需要被组织起来,联合其他人去向整体社会争取资源和民主公正的对待。因此,该模式的工作对象通常是社会地位低下,只有极少资源与权力,容易受到忽视和不公平待遇的群体。社会行动就是要把这些弱势群体组织起来,通过集体行动,争取支持和资源,促使社会权力、地位、资源合理再分配,以获得符合民主及公正的对待,改善自身生活状况,并在行动的过程中提升弱势群体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消解其无助感。

但是,社会行动的目的不是推翻社会制度,也不是促使政治、经济、社会结构全面改革,所以不能将其与社会运动混为一谈,二者有本质的区别。社会运动通常有一套意识形态作指导,广泛动员全社会,期望产生深远持久的社会影响;社会行动显然没有这样的目标,它只是为小部分弱势群体争取权益而期望对现有制度作有限度的改革。(1)社会行动模式的目标

社会行动模式的目标在于改变不公平的社会政策、促进社会改革。这个目标也可以细分为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任务目标是通过集体行动争取社区权力、资源等的合理再分配,变革不公平社会政策,改善社区环境,并加强弱势群体参与决策的能力。过程目标是指在行动的过程中提高弱势群体的自我意识、社会意识,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争取权益的技巧,让社区居民感受到团结的重要性以及社区居民组织的作用。(2)社会行动模式的措施

按照激烈程度的不同,社会行动模式的具体措施可以划分为对话性行动、抗议性行动、对抗性行动、暴力性行动四类。对话性行动的主要形式有游说、请愿、宣传等;抗议性行动包括签名运动、记者招待会、请愿和游行、静坐和群众集会等;罢工、拖欠或拒交有关费用、公开违背不公平政策法律等是对抗性行动的形式;而向有关部门人员抛掷物品、泼水、挥动武器或追打等就属于暴力性行动。

当社区工作者利用社会行动模式开展工作时,其在社会行动中扮演的是相对主导的角色。首先他们是倡导者,在提升居民社会意识的同时,鼓励居民团结起来,争取权益。同时他们也是实际行动者,与居民领袖并肩工作。其具体的工作手法则包括:

①召开社区会议;

②采取集体行动;

③通过教育和宣传争取社会的普遍支持;

④协调社区内部利益;

⑤运用冲突策略等。

当然,社区工作者在运用社会行动模式时,应考虑到各方面影响因素。虽然这个模式可以使社区问题得到迅速解决,但它也容易被政党或利益团体操纵。而且,激进的对抗手段如果使用不慎,还很可能造成矛盾激化,更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在我国,现有体制难以接受具有一定破坏性的社会行动,而且,我国传统文化也是尊重权威,以和为贵,并不习惯以冲突方式解决问题。因此,社会行动模式在我国并不一定适用。

二、社区管理与建设

(一)社区管理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相对于政府的各个职能部门,社区直接面对的是居民百姓,听到的是民声民意,社区工作是最基层的工作;如何把社区工作同社会管理创新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社区建设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

1.社区管理概念

社区管理,主要是指一定的社区内部各种机构、团体或组织,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秩序,促进社区的发展和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和文化活动等特定需要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自我管理或行政管理活动。

在我国,社区管理的概念是在我国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文化以及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而提出来的。社区管理是在政府的指导下,社区职能部门、社区单位、社区居民对社区的各项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进行的自我管理。

为了维持社区的正常工作,社区设有各种层次的管理和服务机构。这些机构管理社区的各种事务,发展和稳定,为社区成员提供相关服务。各级政府部门、基层管理服务组织都是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在我国农村,基层社区管理组织是村民委员会;在城市,基层社区管理组织是居民委员会。

社区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重要职能是为社区成员提供社区服务,如生活服务(家电维修、洗熨衣物、电视电脑网络管理,等等);文化体育服务(组织文艺表演、举办体育活动、组织外出旅游、组织青少年校外活动,等等);卫生保健服务(设置家庭病床、指导计划生育、免疫接种、打扫公共区域,等等);治安调解服务(守楼护院、调解家庭和邻里纠纷、法律咨询、办理户口,等等)。

社区就是我们的家园。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居住的社区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建设美好的家园需要大家共同参与,每个人都有机会为实现社区的发展而施展和贡献自己的才能。

2.社区管理模式

社区管理模式是指为了达到社区管理的目的而采取的各种管理体制、机制、手段、方法的有机结合体。根据目前社区管理的现状,从社区管理活动的主体差异出发,可将社区管理模式分为政府导向型、半行政半自治型、市场导向型、社会导向型4种类型。(1)政府导向型管理模式

政府导向型管理模式又称行政主导型的社区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是以加强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为核心,以强化民政部门的主管职能为重点,以增强各部门的协调和社会各界的参与为基础的行政主导型模式。其实质是为强化基层政府的行政职能,通过对政治、社会资源的控制实现自上而下的社会整合;其社区管理范围一般为原街道行政区域。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凭借坚实的政治、经济资源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行政管理网络在社区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政府包揽所有社会管理职能,有利于城市管理的整体推进;缺点在于这种政府办社区的方式,由于有“全能政府”、社区“单位化”之嫌,抑制了民间的活力,从而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政府机构有再度膨胀的趋势(社区基层机构吃皇粮的人越来越多)。从长远来看,对一些经济基础相对较弱的城市而言,这种模式的开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2)半行政半自治型管理模式

半行政半自治型管理模式又称混合型的社区管理模式,即把政府行政性的管理与居民自治性的管理结合起来,“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政府在社区管理中既不“缺位”,又不“越位”,遵照“权责统一、事费统一”的原则行事。这种模式便于实施,也易于接受,然而政府与居委会之间“指导与服务、协助与监督”的关系却不易把握好“度”。(3)市场导向型管理模式

市场导向型管理模式又叫企业主导型模式。实现社区管理从行政化管理为主向市场化经营为主的转变,既发挥了企业在市场发育日益充分的条件下运用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优势,又克服了政府负担社区管理经费的缺陷,但这种市场化运作的管理模式毕竟不能覆盖小区中的社会管理和行政管理,所以还不能说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社区管理,其地域的范围一般只为封闭性的小区。(4)社会导向型管理模式

这一管理模式可称为社区居民自治模式,主要是指以社区居民为核心,联合社区内各种主体组织、机构,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管理,实行真正的民主自治管理的一种模式。这是自治型模式的代表,其优点是能够调动社区内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使社区居民真正成为社区的主人,管理自己的事务,有利于社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的形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避免了“全能政府”的难以为继和市场的间或“失效”。此外,从经济的角度看,社区居民自治还是一种管理成本较低的一种管理模式;从政治的角度看,社区居民自治有利于推进基层的民主建设,有利于公民的政治参与,有利于造就新一代的公民。其不足之处在于,从现阶段社区管理实践看,离开政府的引导,离开法律的规范,社区自治有“流于形式、纸上谈兵”之嫌。

上述几种模式的界定只是相对的,相互之间存在交叉。目前,城市基层的政权结构、社会结构都处于动态的演变过程中,各种社区管理模式的形成与发展都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归根结底不能脱离不同地区、不同社区的具体条件和客观实际。

3.社区管理体制

城市社区框架主要包括社区管理的组织体系及运行机制,它是进行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基础和制度性保障之一。

社区管理体制要以社区管理的基本内容为基础,与社会外在环境和社区发展的方向相适应,是实施管理的组织结构、职能权限划分和管理方式、工作方法的总和。

在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中,我国基本形成了“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管理体制。“两级政府”是指市、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是指市、区、街道的管理;“四级落实”是指市、区、街道、社区居委会四级的组织落实。“二三四”管理体制的重点在于加强街道和社区居委会的建设,关键在于市、区两级政府要逐步放权给街道,建立责权利统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其大体模式有:(1)市一级设立社区建设领导机构。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和单位参与,主要负责制定、审核全市范围的社区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研究制定社区建设的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督促、检查全市内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协助市委、市政府推进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理顺基层条块关系;努力解决社区建设中的政策保证和财力保障等问题;协调解决有关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关系,为全市开展社区建设创造条件。(2)市辖区一级建立社区建设指导机构或协调组织。由区委、区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负责人和驻区大单位代表参加,负责制定全区性社区建设的规划及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和辖区内的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理顺街道条块关系,充分调动街道办事处开展社区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主持开展社区建设的“示范工程”。(3)街道一级建立健全社区协调组织。由街道办事处党政主要负责人牵头,辖区内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和居民代表参加,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有关社区建设的决定、决议和工作部署;研究、制定街道范围内社区建设规划和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发动、组织辖区各种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工作,探索实现社区共建的新机制;指导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会中介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社区建设活动。(4)社区居委会积极探索社区自治与社区内单位有机结合的新途径。社区居委会这一层次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先进地区基本实现了居民自治和民主管理,并依法形成了相应的组织架构,如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委员会等。但是,落后地区还基本上是任命下的社区居委会,工作机构也不健全。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根本原则是扩大民主,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将群众对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决定权交给社区,把基层民主参与机制建立起来。

为了有效地实现社区民主自治,社区各类组织包括党的组织必须精干高效,避免行政化色彩;要采取委员会分工负责,不应设立过多的机构和层次;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在人员配置上可互有交叉,党组织负责人参加社区居委会选举。

社区管理体制的关键在于区分管理层次、明确工作重点。“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落实”的城市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涵:(1)划清市与区两级政府的职能界限,使市政府的管理重点放在制定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监督检查和引导、调控等宏观层面上;区政府的管理主要体现在直接管理上。(2)加强街道这个管理层级,使其在作为区委、区政府派出机构性质不变的前提下,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区政府授权成为一级准政府。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到社区建设上来,因为只有落实到社区建设,才能真正实现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实现现代城市管理模式。三级管理的办事机构一般设在民政部门。

在社区管理的过程中,有的地方探索新型社区管理的新路子,建立楼宇自治委员会(简称为“楼委会”)。它是以楼宇为单位,在社区居委会的具体指导下,发挥协商、议事、互助作用,具有“四自”功能的群众性组织,是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基本单元。(二)社区管理创新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社区工作是最基层的工作,创新社会管理看社区,社会管理要尽最大努力落脚到社区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给城市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只有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才能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1.社区管理创新要走群众路线“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胜利、取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重要法宝。无论我们所处的世情、社情、人情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我国社会管理的对象、社会管理的主体都离不开人民群众。因此,必须把我们党做群众工作的好传统和好方法进一步发扬光大,融汇贯穿到现实社会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管理的理想状态,就是实现社会自治。从社会管理的演进趋势看,社会管理越来越社会化。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我们还必须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群众的作用,让群众自觉参与到社会管理中来。(1)社区管理工作的本质是做好群众工作

社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服务和管理,说到底是做群众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一切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的工作,一切社会管理的过程都是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群众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对群众路线的内涵作了明确、简洁的概括,即“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两个基本属性与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属性是一致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根本属性,就是为了群众、服务群众、依靠群众、融入群众。只要继承和发扬党的群众路线的政治优势,就一定能够做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的各项工作。

社会治理工作,本质上是一种群众工作。只有让群众真正认识到创新社会治理工作的意义,并自觉地参与到社会治理工作中来,才能切实提高社会治理工作的成效。群众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智慧和极大的创造性,只要我们把这种智慧发掘出来,把这种创造性调动出来,使我们的社会治理工作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治理创新才有了成功的保证。

创新社会治理要把尊重群众意愿和智慧放在首位,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进行社会治理创新;创新社会治理要把维护好实现好群众利益作为根本,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构建社会利益整合保障体系;创新社会治理要把夯实群众基础作为保障,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度,加强社会协同的治理体系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要把化解群众矛盾作为关键,坚持思想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健全社会矛盾动态协调化机制。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关键在行动。再好的想法和思路,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比如,当前随着“两新”组织的不断涌现,我们就必须尽快加强“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和工会建设;随着城市人和农村人的不断流动,就必须尽快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力度;而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问政风生水起,就必须尽快适应和掌握包括微博在内的新媒体的特点,让其成为了解民意、联系群众的桥梁和化解矛盾的利器。(2)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从社区起步

随着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的发展,我国城乡基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单位体制逐步被打破,过去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人”转变为“社区人”,社区不仅成为城乡居民生活的家园,同时也成为社会管理的基本单元。

社会管理的各项法规政策、制度措施、社会互动都离不开社区这个管理层次。社区具有范围小、功能全等特点,即使在社区范围内社会管理创新出现一点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不会影响大局,不会引发大的社会动荡,是一条距离群众最近、易于操作、政治风险较小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路子。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从基层抓起,从社区起步,加快建立健全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的步伐,把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打造好,为社会各个主体和各个居民群体参与社会管理创造条件,奠定基础,搭建平台。

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人,是社会管理的依靠力量,这是个根本的原则,但是人民参与社会管理又必须通过组织起来的方式进行的,因为社会管理是社会化的活动,需要社会化了的个体的力量才能承担。

党和政府的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力量,是我们党执政为民最为重要的组织基础。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基层组织把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作为经常性工作,做到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合在基层。

加强基层建设,做好群众工作,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同时,我们要进一步突出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通过多种方式使那些适合基层工作,作风好、能力强的干部留在基层,让那些在基层工作有经验,有实绩的优秀干部得到更好的培养和使用。要在继承和运用以往群众工作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帮助基层干部不断提高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

开展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分重要的是听取群众的意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盼所需。各级干部要采取更直接的方式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了解群众真实想法,尤其要听取群众的不同意见,查找工作中的不足。群众的意见搞清楚了,改进作风、改进工作才会有方向和着力点。

在社区工作中,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围绕“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征求群众意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聚焦“四风”,认真梳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要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切实在加强作风建设、解决“四风”问题上见到实效。

2.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

社区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社区与社会的关系是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城乡社区管理体制创新既是城乡基层社会管理体系创新的重要一环,也为更大范围内的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有力借鉴。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城镇化中期水平,但社会发展还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初期。巨大的落差导致社会管理基础还很薄弱,表现为社会组织发育不全、社会服务水平不高、社会管理能力不强,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薄弱,各级领导干部对社会管理、社会管理创新的认识不够充分。社会领域出现一系列尖锐问题,社会阶层更加丰富,利益诉求更加多元,人口流动更加频繁。社会管理的复杂性决定了当前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面临的重要性、严峻性和艰巨性。

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改革方面,有颇多探索和实践。改革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已经成为各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突破口。

我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和“缩影”,社区的和谐便成为社会和谐的基础,只有每一个基层社区都是和谐的,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1)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创新思路

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指导方针已基本明确,即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强化社区的功能,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以社区自治组织建设为重点,以发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以提高居民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宗旨,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建设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最终要形成的管理体制管理格局是,以居住地为基础,以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以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和居民生活质量为目的,以社区成员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为手段,在党的领导和政府指导、社会各方参与、群众自治管理的区域性小社会,形成共居一地、共同管理、共促繁荣、共保平安、共建文明、共求发展的社会化自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以“公共需求”为核心的社区管理新模式

社区“公共需求”不同于“公众需求”。它是公众需求中一般的、普遍的需求,这种需求蕴涵着某一社区公众对未来需求的一种共同追求。“公共需求管理”则是从社区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双重视角出发对社区进行管理,即一方面社区公共部门或民间组织如何才能对社区公共事务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更要关注社区居民怎样才能从政府(社区管理部门及社区内各种社区中介组织)那里得到他们所需要的东西。这种管理新模式与原社区管理模式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管理的立足点不同。需求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满足居民群体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管理模式;原社区管理,如政府管理、物业为主导的社区管理模式,其立足点是对社区事务的管理,难免陷入各种事务堆之中。

②管理的对象不同。需求管理以社区个人、群体在城市建设中正在产生和未来的各种需求为对象,以需求的满足为标准;原社区管理的对象则是各种社会事务,政府往往因各种社会事务而增加社会管理的成本。

③管理的范围不同。需求管理不仅管人的需求,还着眼于社区单位各种资源的发掘及优化配置,以满足社区整体发展的需求;原社区管理模式虽然也讲社区资源共享,但离开了资源的需求导向和需求的互利互惠,资源共享是很难实现的。

④管理的效果不同。需求管理将成为调动个人、家庭与社区单位积极参与文明社区建设的杠杆,而原社区管理模式的最大缺憾就是居民、社区和单位都把社区管理看作是街道党委、街道办事处的事,因而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由此可见,社区管理的主体必须适时掌握社区客体需求的变化,真正做到未雨绸缪,力争需求与管理同步发展,建立需求管理的反馈机制,防止需求疏忽。(3)城市社区管理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

①按照机构层次分明、职责明确的原则,健全市、区、街道纵向社区建设管理组织体系。

②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市级社区建设领导机构。配合地方政府机构的调整和改革,尽快落实市级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③发挥区级政府资源整合优势,为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区级社区管理组织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各成员所具有的不同权力和影响力。

④实行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管理委员会“双轨并行”的管理组织模式。(4)组建横向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网络

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的变革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

①建立和完善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按照议事层与执行层相分离的原则,对居民委员会组织进行改造。应该重新确认居委会在社区建设中的议事地位,将其办事职能从中分离出去,交由社区工作者承担。改造后的居委会成员应由辖区内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知名人士、社会工作者、政府高级管理人员、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代表、业主委员会代表及居民中有声望并热心社区公益事业的人员等经社区居民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居委会委员除了主任外,其他成员工作以社会兼职为主,在自愿的基础上,义务为居民服务。

③建立社区工作办公室或社区工作站。这是居委会试行议事层和执行层分离后,专门由居委会委派、承担社区具体工作职能的办事机构。社区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由社区工作者组成,他们必须符合招聘条件,通过竞聘方式,由居委会根据工作需要聘任。社区工作者作为一种职业,其收入所得一方面包括政府购买服务,即通过与政府签订契约合同,由政府支付劳务报酬;另外还包括社会捐赠和服务收费。

此外,还要在社区建立党支部,实行党员登记制度,以便充分发挥包括在职党员在内的全体党员在社区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共青团、妇联、少先队等组织也要积极探索组织管理与属地化管理相结合的新办法,通过不同角度、不同形式对其成员实行民主化管理。

新的社区居民自治管理组织组建之后,将形成以社区党支部为领导核心,居民代表大会决议,居民委员会议事,社区工作者办事,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居民群众广泛参与,各司其职、恪尽职守的社区管理新格局。

3.社区服务功能的创新

城乡社区是居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平台。强化社区管理,就要不断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明确了社会管理的职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格局,为我们的工作明确了方向和要求。党委必须领导,政府必须负责,同时要切实解决党善于领导、政府善于负责的问题。要破除党和政府包打天下的观念,树立社会组织是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渠道和方式的观念,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也管不了的事项转移给社会组织承担。对于社会组织,既要反对不信任主义,也要反对放任自流主义,更要反对所谓的独立于党和政府领导的“公民社会”的观点,努力建立规范的“政社合作”机制,形成新型的、平等合作的关系,创新政府和社会组织合作的途径和方式方法。

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社区工作者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与方式,将科学与发展融入到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方向,那就是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党风、政风和廉洁自律建设,做到政务公开,事务公开,不断提高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和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最终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构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特色社区。国家“十二五”规划刚要中指出:要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没有社区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以方便居民生活为抓手,加强社区基础功能,建设从服务群众、多为群众做好事、做实事出发;以惠及民生为基础,增强社区的服务意识,做到贴心式、保姆式、经常性、零距离便民服务,构建平安祥和社区,让居民在一个环境优美的社区中生活。

社区要在新时期社会服务创新上开展工作,关键在于如何提高社区的自治力,通过自治力的提高,来增强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社会服务创新,简单理解就是转变过去的服务观念和意识,创新服务理念和服务模式。社区在社会服务创意上,首先要深入居民当中,真正做到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摆正社区工作人员的位置,同居民建立信任关系,让居民有什么事愿意同我们讲;其次,提高社区服务功能,让社区职能回归到居民自治上来,让居民更多的参与到社区事务和社区管理上来。其实社区在社会管理上的职能主要是承上启下、协调的作用;一些居民把社区简单地认为是权力机关,把社区的职责权力化。因此,社区要结合居民间的实际问题,与居民共同研究问题的原因,让居民来提出解决方案,社区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解决方案提出意见和建议;社区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上,通过有效的开展居民自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

社区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因而社区工作应以人为本、服务居民;以人为中心,切实发挥好社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主要应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要不断丰富管理和服务的对象及内容,特别是生活困难户、无业人员、空巢(孤寡)老人、残疾人、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二是要发挥好社区老党员、老干部和居民楼栋长的作用,解放思想、广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为社区注入新的思想和新的活力;三是完善社区管理服务,既要动员方方面面的资源和力量,有组织地把“社会人”管好起来,让“社会人”成为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以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管理服务,提高居民的幸福感,增强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不断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求安求实求和求融。

在社区环境中求“安”。万事“安”为先,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应该在增加宣传次数与质量的同时,利用辖区内的有效宣传载体对居民、外来人口和青少年进行法制安全方面的教育;逐步增强群防群治力量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做好矛盾在源头控制、纠纷在基层化解、问题在一线解决。

在社区服务中求“实”。始终要将“为民服务”作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让居民关注、关心、的问题并不断扩大服务内容与其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量。依托创先争优活动,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带动党员带头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开展扶贫助困、计生、综治维稳等一系列活动,使“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落到实处。

在社区活动上求“和”。依托辖区单位开展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通过活动不仅提升居民的文化素养,还将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传递给每一位居民,把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带进社区、带入家庭。

在社区共建中求“融”。以社区为平台、辖区单位为依托,积极沟通,坚持以“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原则,使辖区单位参与到社区建设中,使他们变成社区建设的热心人并加速相互认可与支持,逐步增加共建的吸引力,推动社区建设的快速发展。

开展“三心”服务,建设“和谐社区”。社区是城市社会的基本构成单元,是居民依靠的“家”,是百姓生活所依赖的团体。社区要变得和谐,涉及到的方面很多。在工作上要做到“三心”换“三心”即:“耐心、爱心、热心”,“开心、放心、顺心”。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深入了解和分析社情民意,兼顾好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好居民群众的诉求,发挥好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推进社区和谐稳定。针对居民结构的不同、需求多样的实际,突出“把群众的需求作为我们工作的追求”这一主线,社区党员和社区工作者要用耐心、爱心、热心换取居民的开心、放心、顺心,以真诚的服务,体现心系百姓的为民之情,把居民服务作为第一要务、把居民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居民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居民满意作为第一标准;真正把社区管理、服务做好,让我们的居民在社区这个大家庭中找到幸福感。(三)社区建设

社区作为政权建设的根基、社会管理的基础、公共服务的平台、居民自治的基地和社会稳定的前沿,其地位和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对社区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和任务,使我国社区建设从以城市为主开始积极向农村拓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以“单位”为基础的城市基层社会管理体制被打破,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体、特殊群体汇聚到城乡社区,越来越多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沉淀到城乡社区,越来越多的居民生产生活需求集中到城乡社区,城乡社区日益成为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分重视社会建设问题,在会议《决定》中,从加强社会管理、坚持法治社会、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角度,都对社会建设提出了要求。群众工作作为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决定》中也有工作目标,包括: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管,以及完善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制度,等等。

1.社区建设机制

社区建设指的是一种社区工作,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会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完善社区服务,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1)社区建设的内容

对社区建设的内容而言,各地区不尽相同,一般说来,主要有六个方面:

①社区服务,开展面向社区老人、儿童、残疾人等的生活救助和福利服务,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便民利民服务和面向属地单位的社会化服务;

②社区卫生,包括社区的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计划生育等;

③社区治安,包括社区内的治安保卫、民事调解、帮教失足青少年、防火防盗和其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如组织开展本社区经常性和群众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咨询、民事调解工作等;

④社区环境,包括绿化、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等;

⑤社区文化,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化、体育、教育、科普活动,以及其他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⑥社区组织,包括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中介组织的建设。(2)社区建设的机制

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说要建立一种工作机制,那必然是一个调动方方面面力量、上下左右协调联动的机制。概括起来就是:“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区居委会主办、社区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机制。具体地说,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党和政府的主导机制。从我国国情出发,加强社区建设离不开党和政府的作用。没有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推动,社区建设既不能发育和发展,也缺乏政治保证。在社区建设的初始阶段,党和政府的主导机制要体现在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把握上,体现在社区工作队伍的培养、教育和管理上,体现在财力支持、政策扶持、法规保障上,推动社区建设健康发展。

②社会化发展机制。社区建设是在党和政府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社会化是其本质特征。因此,社区建设必然是一个充分的社会化的参与机制。提高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化参与程度,一方面要有完善的政策扶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合理配置社区资源,积极兴办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社区服务组织和机构,动员社会力量发展社区事业;另一方面要培育和发展中介组织,作为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的中介机构,协调整合社区关系,促进社区事业的发展。

③市场化运作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社区服务,必须走市场化的路子。比如,社区生活服务问题、劳动就业问题、社区工作者的管理问题、社区服务中心的经营和管理问题等,凡是能够进行市场化运作的问题,都要引入市场机制来解决和发展。

④互助合作机制。社区的关系应该是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助合作的新型关系。所有社区成员都要树立互助和奉献精神,培养对社区的归属感,通过邻里互助、志愿者服务,营造人际和谐的社区关系。

⑤民主自治机制。要坚持扩大民主、居民自治的原则,在社区内广泛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2.农村社区的建设

农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区。它是由一定的人群、一定的地域、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一定的管理机构和社区成员的认同感等要素构成的社会实体,它既是农村社会的组成部分,又是农村社会的缩影。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动员各方面力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合理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新型农村社会生活共同体的过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是指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在农村建立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社区环境,调解社区民间纠纷,倡导社区互助精神,树立社区良好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把农村建设成为管理民主、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农村。(1)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类型

我国现阶段农村社区建设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按照社区规模划分可以分为一村一社区、一村多社区、多村一社区等类型;

②按照组织形式划分,可以分为村委会主导型、民间志愿组织主导型、企业主导型;

③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可以分为经济发达型的社区建设、经济发展型社区建设、经济欠发达型社区建设、城乡结合型等。(2)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①以人为本、服务农民。面向农民需求,建设服务平台,提高服务水平,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群众满意作为衡量农村社区建设成果的评价标准。

②统筹发展、城乡互动。把农村社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统筹规划,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形成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新格局。

③整合资源、共建共享。优化社区资源配置,调动各方面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④扩大民主、村民自治。切实尊重和保障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权利,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引导社区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⑤因地制宜、创新发展。从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区别不同情况,分类指导,多形态发展;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鼓励探索创新农村社区建设模式。(3)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

农村社区围绕如何形成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而构建,注重通过整合资源、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目标就是把农村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①管理有序:就是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村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1)要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转变职能、责权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履行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要完善村民自治,改善目前村民自治的弱势地位,形成乡村之间的结合关系。

②服务完善:

1)实现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全覆盖,如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基本合作医疗、治安、社会救助等;

2)大力发展村民之间的互助服务,如建立和发展各种群众组织、发展志愿服务等;

3)农村社区自身向村民提供各种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和服务,如设立慈善超市等;

4)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服务农民,如商业网点向农村社区的延伸;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供销活动在农村社区的开展。

③文明祥和:

1)健全的村规民约;

2)发达的农民教育;

3)整洁的村容村貌(包括农村人居环境和景观建设、清洁生产和绿色产业发展、废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改水改厕改圈等);

4)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移风易俗,摈弃赌博陋习,理性消费等);

5)活跃的文化生活(包括图书室、阅览室、村民学校、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各种文体组织的建立及其活动的开展等)。(4)农村社区的服务建设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永恒的主题,是社区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农村社区的功能定位是服务,主要功能包括:一是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卫生、就业指导、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社会救助、计划生育和技术技能培训、科技市场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二是构建社区自助互助服务体系。发扬和睦友爱、邻里互助的优良传统,积极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种自助互助服务,着力解决好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困难,特别是解决好老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低收入家庭、外出务工作人员家庭的实际困难。三是构建社区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日用品超市以及金融、保险代办、生产资料供应、产品供销等服务网点。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生产生活服务。要制定社区服务工作规范,推动社区服务向规范化、制度化建设迈进。有条件的地方,要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农村社区的服务功能建设要着眼于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充分发挥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志愿机制的作用,加快构建农村社区公共服务、市场服务、志愿服务相结合的社区服务体系,真正使村民困有所助、难有所帮、需有所应。(1)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主要是指政府为公众提供的各项服务,包括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教育、公共设施建设及管理等。社区公共服务是以社区为单位提供的社会公共服务,既包括社区公共设施、公共项目等有形因素,也包括社区投入机制、社区运行机制、社区管理体系、社区公共意识和社区认同意识等无形的因素。农村社区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如下服务:

①完善农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既包括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河道净化相应的设施,也包括农村社区办公服务、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健身、综合警务等必需的设施设备。

②构建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同步增长机制。建立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机制,逐步实施集中供养。对困难家庭实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法律援助等专项救助。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将农民全部纳入合作医疗制度,提高政府补助和农民报销比例,对参保农民实行每两年一次的健康体检。采取个人缴费、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办法,加快建立面向农业劳动者的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形成“政府购买培训、学校提供培训、农民自主培训”的培训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

③构建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以满足农村社区老年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建设农村老年活动室为重点,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大力挖掘和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建设“星光老年之家”,保证农村社区老年人有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促进有设施、有服务、有制度的农村社区老年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提供老年教学、文化娱乐、体育保健、生活照料等服务,经济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村可逐步发展住养、日托照料、上门服务、紧急援助、保健康复、法律咨询等服务。

④构建农村社区安全体系。首先要加强农村村民的法制教育,畅通他们的利益表达渠道,从根本上减少矛盾纠纷的产生。其次,一方面,要健全调解委员会等组织,建立“和谐促进会”等融合本地人口、外来人口的组织,组建义务护村队、夜巡队等群防群治组织,加强自我防范,调处矛盾纠纷,消除不安全因素。再次,改变传统的与农村社区群众疏远的农村警务,使警务工作的重点向农村社区延伸,严密社区治安防空体系,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各种社区警务模式和运行机制,有效预防和控制犯罪,提高农村社区群众的安全感。与此同时,完善农村防火、自然灾害等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实施减灾教育,建立避灾中心,及时化解和消除农村突发性公共事件对社会正常秩序、公共安全的威胁和影响。

⑤强化社区医疗服务。根据行政区划以及服务人口、服务半径,制定并实施农村社区卫生服务规划,合理构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每个乡镇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按照农村村民出行20分钟可达的要求下设若干社区卫生服务站。按照每1000~1500服务人口配备一名农村社区责任医生的标准建立农村社区责任医生队伍,以主动上门服务的形式为主,为农村村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

⑥繁荣农村社区文化教育。加强农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采用新建、改建、共建等方式,建设功能多样的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发掘、整理和保护农村社区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培育扶持民间艺术之乡、特色文化社区。充分发挥市、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实现每社区拥有一支或多支农村村民业余文化队伍的目标。

⑦开展体育健身活动。加快推进农村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建设,普遍设立健身路径、篮球场、乒乓球台,让农村村民就近就便享受体育的乐趣。挖掘、整理和推广富有乡土气息和传统特色的民间体育项目,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体育健身活动。以体育活动促进社区村民和社区之间的和谐和睦。(2)农村社区市场服务

城市社区的市场服务提供的主要是便民利民的服务、物业管理服务和家政服务。农村社区服务既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又要满足农民群众的生产需求。突出发展要务,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农村社区市场服务的显著特点。

要把农村连锁便利店纳入农村社区服务体系,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村两委统一规划、改造、提供符合连锁经营要求的营业网点,积极吸引连锁经营龙头企业进村开设连锁超市或便利店。要创办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包括连锁超市或连锁便利店、餐饮服务、医疗卫生、休闲娱乐、文化体育、农产品收购、农资供应等服务设施。

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享受”的原则,组织农民共同从事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和销售,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从构建模式看,主要有三种类型:

①能人大户带动型;

②龙头企业带动型;

③部门或基层组织主导型。(3)农村社区志愿服务

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是指各种社会组织和个人,利用自身的资金、技能等资源,自愿为农村公共事务、公益事业和农民群众提供帮助或服务的行为。

农村社区的志愿服务应该以低保对象、五保对象、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优抚对象、特困党员、外出务工人员家庭以及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以普及科技文卫及法律知识、扶贫开发、社会救助、优抚助残、敬老扶幼、治安巡逻、卫生保洁、环境保护、文艺演出等为重点服务领域,兴办农村社区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改善农村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解决农村困难群体的生产生活困难。

村党组织和村委会鼓励和动员本村党员、有一技之长的村民积极参加志愿服务。村共青团、妇联、计生协会、民兵连、调解委员会、治保会等群团组织,老年人协会、残疾人协会、红白理事会、科普协会等社区性民间组织以及农村各种专业经济技术组织,是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应发挥各自的优势,组织其成员(会员)参加志愿服务。农村村民各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要鼓励他们开展水电维修、农忙突击等互助互帮活动。要利用乡村法制学校、社区教育机构、中小学,面向广大农民开展科普教育、农技知识教育、老年人权益与妇女权益保障教育。

3.城市社区的建设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化、市场化的深入发展,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社会职能、服务职能的逐渐转移,传统的镇村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无法适应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要求。

城市社区是城市的基础和细胞,提升城市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在群众身边创新社会管理,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营造更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加快城市转型升级意义重大。在我国,《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下发以来,各地按照便于服务管理、便于开发社区资源、便于居民自治的原则,调整了社区规模。因此,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1)城市社区建设的组织架构

按照地缘关系、居民认同感和归属感为纽带,按照管辖区域与户数适当、界线清楚、区域相对集中、资源配置相对合理、功能相对齐全的原则,各街道负责社区网格的规划。由于各街道、村居的实际情况不同,在充分听取所在村(居)和住宅小区管理人员、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的划分“网格”社区,只要管辖区域明晰,同时又能相对集中人力,使管理更加到位,能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便民、利民的服务即可。“多居一社区”的,设置网格化社区、居委会、片区、楼宇四级管理服务体系;“一居一社区”的,设置居委会(网格化社区)、片区、楼宇三级管理服务体系。(2)城市社区建设的基本原则

①以人为本、服务居民。坚持以不断满足社区居民的社会需求,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为宗旨,把服务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

②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充分调动社区内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组织等一切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③责权统一、管理有序。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社区组织,明确社区组织的职责和权利,改革社区的管理与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④扩大民主、居民自治。坚持按地域性、认同感等社区构成要素科学合理地划分社区;在社区内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逐步实现社区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⑤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突出地方特色,从居民群众迫切要求解决和热切关注的问题入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社区建设的发展目标。(3)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

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目标是:①适应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加强社区党的组织和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建立起以地域性为特征、以认同感为纽带的新型社区,构建新的社区组织体系。②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社区建设的内容,增加服务的发展项目,促进社区服务网络化和产业化,努力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③加强社区管理,理顺社区关系,完善社区功能,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④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社区力量,合理配置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区事业,不断提高居民的素质和整个社区的文明程度,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4)城市社区的服务建设

与农村社区的服务建设一样,城市社区服务的功能是为了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需求。

①推进城市社区就业服务。结合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开发就业岗位,挖掘城市社区就业潜力,提高就业稳定性。建立就业与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联动机制,促进和帮助享受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相关人员尽快实现就业。

②推进城市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加强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加快老年人、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兴建老年公寓,开展日托型、居家式养老服务。加强对困难群众和低保对象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他们的就业及收入状况,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加快建立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包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城市社区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③推进城市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逐步建立起结构布局合理、基本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和以全科医师为主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以妇女、儿童、老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建立健康教育基地,普及疾病预防保健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城市社区居民提供集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等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④推进城市社区文化、教育、体育服务。深入开展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城市社区活动”,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方便城市社区居民读书、阅报、健身、娱乐的场所,加强对城市社区休闲广场、演艺厅、棋苑、网吧等文化场所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⑤推进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和“以现居住地为主,现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互相配合”的原则,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为流动人口的生活、子女入托、入学和就业创造好的环境和条件。简化办事程序,减少相关手续,取消不合理收费,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服务。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纳入城市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依托城市社区整合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建立职责明确的城市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

⑥推进城市社区安全服务。深入开展“平安城市社区”创建活动,加强城市社区警务室建设,改善城市社区民警办公场所和条件。落实“一区一警”或“一区多警”,建立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城市社区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依托城市社区居委会等基层组织,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律咨询服务,组织好以城市社区保安、联防队员为主体,专职和义务相结合的巡逻守望、看楼护院等活动。推进城市社区信访代理服务,建立信访工作代理制度。建立及时有效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建立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应急反应机制,不断提高城市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案例学习

中央何以如此重视社区建设?——《半月谈》2011年第7期专访民政部副部长

记者: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城乡社区建设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姜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下,我国城乡社区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和谐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目前已经达到的和谐程度还是低水平、低层次的。

首先,城乡社区的服务资源依然严重短缺。城市中有50%以上的街道、社区缺乏服务场所,农村社区服务设施基本还是空白,一些专项和综合性服务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同时,城乡社区在服务内容和服务项目上亟待丰富,需求和供给脱节,供给方式单一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其次,城乡社区居民自治功能不强,工作发展不平衡。居委会、村委会应付行政性工作过多,对居民群众的需求了解不多,自助互助活动开展得不够广泛,社区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在城乡、区域之间差距明显。

第三,城乡社区的组织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工作条件和手段亟待改善。同时城市社区建设体制机制不顺畅,农村社区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

此外,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已颁布实施了20年,亟待修订完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已经废止,街道及社区的工作缺乏法律依据。随着住房制度改革及居民小区的兴建,也亟需相应的法律规范社区居民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的关系。

记者:基层政府在城乡社区管理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如何理顺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专业服务机构和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

姜力:我们要强化基层政府在社区管理上的职责,积极推进街道管理体制创新,科学区分基层政府与社区组织在社区公共事务上的责权关系,研究制定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关指导社区居委会工作规则,积极探索基层政府指导社区、社区协助基层政府的有效机制,切实扭转部分地方基层政府通过单一行政手段向社区下达任务的工作局面。

要积极研究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新方式,不断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指导和监督其他各类社区组织的新形式,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专业服务机构分工合作的新机制,努力探索社区社会组织、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驻区单位发挥作用的新途径。

记者:新形势下怎样畅通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理服务的制度渠道?

姜力:我们要深入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重要内容的社区居民自治实践,积极探索网上论坛、民情恳谈、社区对话等有效形式,保障社区居民民主权利;广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健全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大力培育发展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区社会组织,引导社区组织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活动。

记者:民政部在下一步城乡社区建设工作中还有哪些着力点?

姜力:首先要加大城乡社区建设政策保障力度。城市社区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加强社区管理体制机制建设研究,指导各级民政部门加快制定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建设、队伍建设和保障机制建设的制度细则及配套政策,加快街道体制改革试点和法制化建设步伐,推动省级人民政府研究制定城市基层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指导社区工作规则。农村社区建设要认真总结试点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抓紧研究制定《关于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政策依据。

其次要加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要依据“十二五”规划纲要,抓紧编制实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不断充实服务内容,完善服务设施,壮大服务队伍,理顺服务机制,使城乡社区服务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和不同兴趣爱好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良好对接。

要积极推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向城乡社区均等覆盖,妥善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就业难、看病难、活动难等问题,实行“一站式”服务,应用信息化手段,使社区公共服务更为方便、优质、快捷;要积极推行社区志愿者登记制度,壮大社区志愿者组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弘扬社区志愿服务精神,精心设计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载体,打造社区志愿服务品牌;要鼓励各类组织、单位和个人兴办城乡社区服务业,构筑便捷、舒适的文化娱乐圈、强身健体圈和生活服务圈。

第二章 社区组织管理实务

社区组织是社区管理工作中的重要部分,它掌握着社区的主要纽带,以及各个环节间的相互关系。社区党组织是党在城市的基层组织,是居民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做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居民委员会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是物业管理区域内代表全体业主对物业实施自治管理的组织。另外,社区中还存在很多其他组织。

一、社区党组织建设

在社区管理中,党组织是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基层党建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承担起引导、帮助群众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责任。贯彻“以群众为主体、以社区为载体、以文化为媒体”的工作原则,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社区党建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它既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同时也发挥着润物细无声的文化引领作用。

1.社区党组织的职责

社区党组织(包括党支部、党总支、党委)是党在城市的基层组织,是居民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也是做好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社区党支部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决定,支持和保证居委会依法履行职责。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在街道(镇)党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

社区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是:(1)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执行上级党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团结和带领党员、群众完成党和政府在辖区的各项任务;(2)领导社区居委会和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支持和保证其按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履行职责,开展工作;(3)组织开展社区服务,抓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4)组织、协调辖区单位党组织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5)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搞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做好发展党员工作;(6)做好社区工作者的教育管理工作;(7)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

2.社区党组织建立的程序

社区组织具有不同的类型,社区党组织即是其中之一。在我国,社区党组织是指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在社区之中成立的、以全体社区党员为组织对象的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党章规定,社区党组织依据所在社区党员人数多少,分别成立社区党总支或社区党支部。在社区党(总)支部之下可根据规定设若干党小组。社区党组织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开展工作,负责组织和管理本辖区内各种服务机构、物业管理机构、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中介组织中的党员、退休人员中的党员、下岗超过6个月的党员、尚未安置工作的退伍和复员军人中的党员、尚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中的党员以及社区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同时协管在辖区内的流动人口中的党员和党的关系不在本辖区的在职居民党员。

社区党组织的建立一般按如下程序进行:(1)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原则,同时结合党章规定,成立社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建立党组织的工作方案;(2)调查摸底,按照组织关系归属,对社区党员分类登记造册,为制定直管、协管、共管的组织体系打下基础;(3)根据党章规定,按照社区党员人数的多少决定建立社区党总支或社区党支部,并做好社区党组织负责人的人选推荐工作。可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上级党组织(街道党工委)推荐提名;另一种是由社区党员或党小组推荐提名并报上级党组织批准;(4)按照党章规定,选举党员代表(社区党员人数较少时,可不执行该程序,直接召开社区党员大会即可);(5)召开全体社区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社区党组织成员,并形成决议,决定成立社区党组织;(6)将社区党员代表大会决议上报上级党组织批复;(7)按照党员人数多少,划分党小组,确定党小组组长;(8)按有关规定挂牌、制作党组织印章,开始履行职责。

3.社区党组织怎样协调社区党建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社区党建是一个大概念,其内涵包括有机联系的三个方面:

第一,街道党工委及其所属的机关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党组织的建设工作;

第二,社区(居民区)党的建设工作;

第三,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居民区)党支部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以做好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工作,强化城市基层管理、推进社区建设、服务社区居民为目标,以共同目标、共同需求、共同利益为纽带,社区各类基层党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性党建工作。

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优势互补、共驻共建,是这个概念下社区党建工作的最大特点。然而,就单个社区层面来说,社区党建是第二个意义上的概念,即社区(居民区)的党建工作。社区党组织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之一,对上要接受街道党工委的领导和管理,对下则直接联系着社区居民,横向还要与其他党组织发生关联。

为了发挥社区党组织协调社区党建工作的职能,首先要建立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作主持,组成人员可包括街道派驻的社区党建工作指导员、驻地单位离退休党支部书记、驻地单位党组织分管组织工作的副书记等人组成。其主要职责是通过与各驻地单位协调,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区性、公益性活动,凝聚社区各方面力量。具体做法如下:(1)成立街道“社区党建基金会”,为社区党建协调机制运行提供物质保障。由各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设立“社区党建基金会”,制定“基金会章程”。本着上级党组织拨一点,驻地单位拿一点,相关单位及各界人士捐一点的原则,多方筹措资金,主要用于社区党建的硬件建设,开展各项活动及表彰奖励。基金会设立账户,专人负责,专款专用,财务定期公开,账目受地方审计部门监督。(2)开展“结对共建”和“联手共建”活动,建立社区党建的互动机制。在各街道党工委、社区党组织和区级机关部门党组织、区属企事业单位党组织、驻地单位党组织和辖区部队党组织之间广泛开展“一帮一”的“结对共建”活动和“多帮一”的“联手共建”活动。该区直属机关党工委、教育局党委结合试点工作,在区级机关、教育系统各党支部与各社区党支部之间开展了“结对共建”和“联手共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发挥党员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社区党建的引擎机制。建立在职党员在社区发挥作用登记制度,把在职党员在社区的表现与个人的业绩挂钩,同时加强驻地单位离退休党员的双向联系、双向反馈和属地化管理工作。该区决定在提拔任用区管干部过程中,须由社区党支部出具拟提拔任用干部在社区的表现鉴定材料,把干部在社区的表现优劣作为使用干部的依据之一,极大地调动了区管干部参与社区党建工作的积极性。驻地单位党员在社区的先锋模范作用,像一个巨大的引擎带动着其他社区居民参与到了社区党建工作中来。(4)开展文化体育、精神文明建设等区域性活动,不断拓宽社区党建的工作范围,增强社区党建协调机制的影响力、凝聚力。力争每年举行一次大型社区文艺会演,各街道组织也要开展多种文艺活动,繁荣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小区”“文明楼栋”“安全文明小区”等创建活动,把社区党建工作深入到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具体活动中。

4.社区党组织如何管理社区内党员

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一些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党员或提前退休、下岗,或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同时还有一些等待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党员、大中专毕业生党员等进入社区,传统的“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社区已成为开放性很大的“小社会”。社区党员教育管理也面临着老党员多,下岗党员多,流动党员多;时间难统一,活动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三多三难”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加强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全国各地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山东省青岛市建立的“32111”(即“三卡、两簿、一菜单、一网格、一证书”)社区党员教育管理新模式值得借鉴。通过此举进一步规范社区党员的教育管理,保证党员的教育管理有抓手,实现权利有渠道,发挥作用有平台,服务群众有载体,保持先进性有机制。(1)“三卡”,即温馨关爱卡、政治生日温馨卡、温馨叮咛卡。为体现组织关爱,在党员转入组织关系时,由街道送上一张充满问候、感谢、期望、告知事项和包含组织服务承诺的街道社区简介等内容的“温馨关爱卡”;为激发自豪感,在党员每年入党纪念日当月,由社区党组织登门给党员送上一张包含问候、感谢、鼓励等内容的“政治生日温馨卡”;在党员转出组织关系时,社区党组织送给党员一张包括祝福、感谢、希望、组织关系办理等内容的“温馨叮咛卡”。通过“温馨三卡”,消除社区党员对社区普遍存在的陌生感、距离感和失落感,使党员进入社区有归属感,生活在社区有亲切感,离开社区有思念感。(2)“两簿”,即党员需求建议簿、党员活动服务承诺簿。通过“党员需求建议簿”,使党员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能够及时反馈给街道社区党组织,便于街道社区党组织了解和掌握社情民意,并为决策提供依据。“党员活动服务承诺簿”,由社区党组织详细记录每一位党员在社区学习教育、参与活动、服务群众、表彰奖励等情况,以及党员承诺服务的项目和具体内容等。通过“两簿”,将党员的权利和义务进行具体的规范和约束,构建社区党员兑现权利和义务的平台,让每一名党员在有序地参与社区党组织的管理教育中发挥党员的作用,实现党员的价值。(3)“一菜单”,即对党员经常性的学习、活动、生活、服务编成规范化的管理清单。主要包括:学习培训类、楼门文化类(包括邻里文化、节日文化、特色楼门文化等内容)、生活关爱类、服务群众类。通过“一菜单”式管理,使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形成了学习内容具体化、活动形式程序化、生活关爱人性化、服务群众项目化,便于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实际操作,促进社区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建设。(4)“一网格”,即以社区为一大网格,在网格内以500户50名左右党员为标准,建立楼院党支部责任区,协助社区党委负责本区域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在责任区网格内以1个楼座、2~4个单元、10名左右党员为标准,建立楼门党小组,以设立楼门党小组长为负责人的“文化宣传、生活服务、卫生管理、治安调解、计生信息和未成年人辅导员”的“一长六员”责任岗,搭建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促进党员发挥作用由少数党员向多数党员的广泛延伸。为有效保证网格的运行,成立街道资源调配管理中心,由街道党工委整合辖区内的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和社会中介组织等资源,为各社区网格进行资源调配;成立社区资源调配管理中心,统一调配、管理社区服务队伍,负责将社区资源向楼院党支部责任区进行调配。(5)“一证书”,即奖励证书。对党组织和党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评定表彰奖励。其中,对社区党组织的表彰分为党支部、党小组两个层面;对党员的表彰分为综合、单项、技能三个层面。对表彰的单位、个人和先进事迹,利用“社区温馨报”、党务公开栏、张贴光荣榜、举办事迹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宣传表彰。

5.社区党组织怎样管理社区内流动党员

流动党员是社区党员队伍的一个特殊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们通常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个体差异较大。他们在受教育程度、从业结构及收入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

第二,价值取向复杂。受各种思想文化观念的冲击,他们心态比较复杂,价值追求多样,难以形成共同的取向。

第三,稳定性较差。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一般流动性较强,因而其居住地也经常处于变动之中。

社区流动党员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社区党组织要创新工作方法,对他们进行教育管理和提供服务。(1)建立与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网络。具体措施包括:

①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库。在了解掌握流动党员流出地点、就业单位、技术特长、联系方式等情况的基础上,建立流动党员档案,按季度调整信息库,充实内容,实行动态管理。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在社区内确定一名专职委员,负责流动党员联系和动态管理。

②构建流动党员网络化教育管理渠道。作为基层党组织,要疏通教育管理渠道,使上级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流出地党组织与流入地党组织之间,纵向相通,横向相连,从不同角度和层次分别抓好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消除流动党员教育管理中的“盲点”和“死角”。

③创新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组织设置。社区党组织要积极创造条件,打破社区内行业和所有制的界限,使之与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相适应,要进一步探索流动党员支部的设置与调整。

④建立完善流动党员服务站点。建立健全社区活动场所共享机制,将流动党员就近编入党员活动站点,依托社区、企业活动资源,为流动党员参加学习和开展活动提供平台。(2)丰富社区内党组织活动形式,健全服务内容,提供差异化服务。为了增加社区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吸引力、凝聚力,社区党组织应提供有别于体制内党员的差别化的服务。具体措施包括:

①提供咨询服务。充分利用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功能,加大对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的宣传力度。每天安排专人为流动党员提供咨询服务,吸收他们就近参加组织生活。

②提供维权服务。把维权服务和信息宣传作为保障流动党员合法权益的关键环节,依托流动党员服务站,强化维权服务功能,狠抓维权服务质量,保障流动党员合法权益。

③进行困难帮助。组织社区党员与流动党员开展“一帮一”“一带一”活动,组织生活条件好的、有技术特长的党员对需要组织帮助的流动党员进行帮助;深入了解流动党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通过社会募捐、党员捐助等办法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

④帮助就业创业。依托流动党员服务站,为流动党员提供最新就业、创业信息,同时,积极联系就业单位,为流动党员就业、创业提供渠道。(3)严格组织纪律,更新社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具体措施包括:

①社区党组织要积极发挥协调社区内部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利用社区内驻扎部门及单位的职能特点,加强协作配合,从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摸清流动党员的具体情况。

②权利义务具体化。根据流动党员实际情况,在确保按期交纳党费,参加组织生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类型流动党员提出相应的个性目标要求,让他们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当先锋做表率,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③组织活动务实化。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要注意贴近流动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适应他们的接受能力和水平,突出针对性,重点抓好市场经济知识、实用技术知识和党性党纪等学习教育,力求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获。

6.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如何发挥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之一,社区党组织要在社区中发挥领导作用。(1)要健全社区党组织组织体系,夯实物质基础。健全组织体系、打牢物质基础,是保证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中发挥领导作用的前提。一方面,要健全社区党组织。以社区党组织为“塔顶”,构建以社区在职党员联络站、社区居委会、群团组织、协商议事机构、中介服务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等为“塔身”,以党员、居民代表、团员、妇女代表、青年志愿者和各类人才为骨干,以社区全体居民为“塔底”的塔式社区组织体系,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从而为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提供坚实的保证。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办公场所、活动场地、办公经费、办公及活动设施、人员待遇是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的物质保障。因此,社区党组织要加大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办公环境,配齐办公设备,增添活动设施,提高工资待遇,保障经费来源,切实解决“三无”问题,夯实社区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2)要创新活动载体、拓展社区服务。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作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居民,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载体,提高服务居民的水平。

①要建立社区党员服务站,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利民服务。根据社区居民和家庭的实际需要,为居民开辟医疗保健、信息中介、婚姻介绍、健康娱乐、法律咨询、家政服务等项目的服务,使居民能享受到各种优质快捷的服务。

②要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真心实意为下岗职工党员提供再就业服务。调查下岗职工党员家庭状况、年龄结构、健康状况、专业特长、就业意向等情况,发动各有关部门向社区党组织提供就业信息,为缺乏技能的下岗职工党员,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就业培训,努力把他们培养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创业者。

③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为居民提供休闲娱乐服务。充分利用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广场等设施,精心设计群众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教育、娱乐等活动,不断充实内容、改进形式、增强实效,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居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④建立治安联防网络,为居民创造安定的生活环境。构筑以社区警务室为依托、以社会力量为主体、以社区及驻区单位治安管理为防控面、以治安巡防为防控线的社区治安防控网络,建立“警务专防、专职治安员联防、治安积极分子协防、群众自防、邻里助防”相结合的治安防范新格局,实现社区治安的群防群治。可通过成立便民法庭,简化诉讼程序,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便利的法律服务,提高办案效率,增强居民的法制观念。社区党组织还要组织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活动,加强对刑满释放、解除劳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和流动人口的管理。

总之,通过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居民百姓营造安定和睦的生活环境。(3)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激励约束。在发挥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的同时,也不可忽视其他社区组织和驻区单位的作用。这就要求建立完善的工作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

①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决策机制,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居民自治的关系。先由社区党组织通过召开会议,初步确定一个指导性意见;然后通过党员、居民代表、群团组织和其他组织骨干四个渠道,分别征求意见;接着召开“两委”(社区党委和社区居委会)联席会议,综合各方面的意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最后将方案提交居民代表会议进行表决,一锤定音。这样的决策机制才能够把党的领导和居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使决策更加民主、科学。

②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主体的共驻共建工作机制,处理好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关系,实现社区发展的“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促发展”。社区党组织要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应建立社区党建指导委员会或社区党建工作协调委员会,定期协调解决社区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依托社区单位的力量,充分发挥驻区单位人、财、物的资源优势,推动共驻共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③建立社区干部的考评机制,通过发挥个体的作用来实现党组织领导作用的有效发挥。为了激发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社区党组织应该建立切合实际的考评机制,完善社区干部考评体系,把上级党组织评价社区干部、社区党组织评价社区干部、驻区单位党组织评价社区干部、居民代表及各界人士评价社区干部和社区干部互评有机结合起来,使评价主体多元化、定性评价定量化,让社区干部认真落实社区党组织的决策,在工作中实现党的主张,促进社区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案例学习

创新干部培养方式提升社区干部综合能力

近年来,尼勒县紧紧围绕“五个好”社区创建工作,着眼于建设一支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社区干部队伍,采取“请进来教”、“送出去学”和“岗位中练”三种方式,加强社区干部队伍素质建设,促进了社区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请进来教”着力提高社区干部业务能力。县委针对社区干部培训需求,联系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实际,每年办班对社区干部全面轮训一遍,邀请州党校以及相关单位领导集中授课,培训内容涉及构建和谐社区、信访处理、社区党建、劳动保障、计划生育、实用技能、公务社交礼仪、“双语”学习等。同时,聘请了以县党校教师为骨干的专兼职教师,每年深入全县6个社区进行时事政治、党建理论宣讲,帮助社区干部及时完成知识更新,改善知识结构。对新任的社区干部采取“多帮一”、以老带新的方式,“手把手”传授业务知识。通过组织开展社区干部业务知识测试和业务技能比赛,确保了培训的效果,社区干部在处理日常各项工作事务的能力大大加强,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得以不断提升。“送出去学”着力提高社区干部创新能力。县委着眼帮助社区干部确立先进的社区发展理念和创造性地开展社区工作,采取外出考察学习、异地挂职锻炼、选送跟班学习和选派参加培训等方式,三年多累计组织100余名社区干部外出取经。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和社会大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注重吸纳周边兄弟县市的先进经验。县委组织部召开社区工作研讨会、推进会和联系会,促进了学习成果转化。各社区立足实际,大胆创新,成功打造出了社区老干部顾问团驻社区工作站、社区红色影院、社区党员会客厅等社区党建工作新亮点。“实践中练”着力提高社区干部履职能力。县委加大各类培训资源整合力度,依托县委党校、县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和县远程教育中心,分别挂牌建立社区干部实用技能实践、现代信息培训和后备干部教育基地,拓展了社区干部实践锻炼的领域。先后选派12名具有发展潜力的社区后备干部到信访、联创、重点工程等机关岗位挂职锻炼,让他们熟悉面上工作,掌握工作方式方法,使社区干部在具体的工作中积累了经验,增长了才干,提高了服务居民的水平。同时,对部分个人素质能力较强,因客观原因导致自身优势无法较好发挥的社区干部,通过开展社区与社区之间、岗位与岗位之间交流的方式,调整到更适合的社区和岗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增强了社区干部工作活力。(来源:2012年3月26日伊犁党建网)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