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前应该培养出来的孩子习惯(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16:24:54

点击下载

作者:赵红艳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13岁前应该培养出来的孩子习惯

13岁前应该培养出来的孩子习惯试读:

前言

曾见过这样一个谜语:我不是你的影子,但我与你亲密无间;我不是机器,但我全心全意听命于你。对成功的人来说,我是功臣;对失败的人来说,我是罪魁祸首。成功和失败,对我毫无差异。培训我,我会为你赢得全世界;放纵我,我会毁掉你的终生。我到底是谁?我平凡得让你惊奇!

或许大家都对答案了然于胸,谜底便是:习惯。

每个小孩子都知道这个词语,每个父母也无数次的使用过这个词语。习惯是什么呢?是吃饭时的细嚼慢咽,是写字时的一笔一画,是上课时的专心致志,是拜访客人时的彬彬有礼。3岁的时候,我们习惯早睡早起;5岁的时候,我们习惯刷牙洗脸讲究卫生;7岁的时候,我们习惯整理自己的书包;9岁的时候,我们习惯独立完成作业;11岁的时候,我们习惯做事有计划;13岁的时候,我们习惯在闲暇时捧上一本书做课外阅读;13岁以后,我们习惯了习惯的陪伴。

13岁前,习惯改变孩子的一生!

为什么是13岁呢?

13岁,孩子告别小学的青葱岁月,踏上中学的青春征程;13岁,孩子结束了儿童期的稚嫩,叩响心灵发展的大门;13岁,孩子的身体不再是1厘米、1厘米的长高,我们甚至听见了他们骨头拔节长高的声音;13岁,孩子从听老师话的乖宝宝变成了敢说“不”的花季少年;13岁,他们已经开始努力要挣开父母的双手。

因此,不管是从我国的教育体制,从孩子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还是从老师以及家长的感受来说,13岁都是孩子成长的一个分水岭,也是教育孩子的一个分水岭。13岁前,孩子可塑性强,是形成个性、习惯的重要阶段;13岁后,孩子的性格和习性以及各种习惯逐渐稳定下来,再想塑造好的品质或是纠正恶习是比较困难的。

教育专家总是不遗余力地强调习惯的重要性,强调儿童时期对习惯的培养。我国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习惯养成,凡是好的态度,好的方法,都要使他化为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也说:“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儿童习惯的培养,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专家的话不得不听。

培养孩子习惯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是习惯养成的第一基地,而父母则是习惯培养课堂上的第一任教师。但是父母在培养孩子习惯方面存在有很多误区,他们要么将责任全推给学校,要么将习惯狭隘定义为学习习惯,要么娇生惯养孩子,要么无从下手,要么对待孩子过于严苛,在培养习惯的观念上、做法上都暴露出很多问题。

本书正是以现代父母培养孩子习惯以及孩子习惯养成的现状为立足点,渗透教育专家的先进理念,为家长们列出孩子在13岁前应该培养的主要习惯。本书共15章,分别从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做事习惯、动脑动手习惯、学习习惯、饮食习惯、生活习惯、社交习惯等方面解读孩子习惯形成的原因,为父母支招!

教育专家孙云晓说:“13岁,妈妈改变孩子的一生。”没错,其实不仅仅是妈妈,所有的老师、家长都会对孩子的一生施以关键性的影响。为了培养好习惯的孩子,为了他们美好的未来,大家赶紧行动起来吧!

第一章 13岁前,习惯改变孩子的一生

有的人习惯了马虎、习惯了不整洁、习惯了拖拉、习惯了习惯,他们也就习惯了失败和错过。一个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或是一张通往成功的船票,或是一座阻碍成功的大山。培养一个好习惯,就好比赢得一张船票,纠正一个坏习惯,就像移动一座大山,都是十分不容易的。赢船票需要方法,移大山要有技巧,这技巧就是抓住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1.成长的烦恼: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看着早上刚给孩子换的新衣裳晚上就像一块抹布,妈妈怎么能够不恼火?孩子上课玩东西,就是不听老师讲课,分数永远突破不了60大关,爸爸怎么能够不生气?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认认真真地写作业、看书,一想自己的孩子让他安静地坐5分钟仿佛要了他的命一般,父母们怎么能够不愤怒呢?明年孩子就升初中了,可是平时自己屋子乱得跟战场一样,被子都没有叠过,又怎么能够放心孩子去学校住宿?成长中的烦恼数也数不清。

成长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烦恼?孩子支着脑袋在想,家长们皱着眉头在想,专家们苦苦研究,原来是坏习惯在作怪。孩子在成长中喜欢由着自己的性子,养成了许多诸如吸大拇指、做事马虎、乱丢东西等坏习惯。他们或是贪图一时的快乐,或者是一时的好奇,长期进行重复模仿,就变成了一种坏习惯。孩子成长中的小毛病、坏习惯一个个不请自来,让父母无奈,让老师无力。

小孩子自己也十分的苦恼,为什么就不能把手指放在嘴里呢?在孩子们看来,将手指放在嘴里就像吃饭那么自然。后来,他们渐渐明白,将手指放在嘴里是不卫生的,是会被人耻笑的,所以他们也想要改正,可是就是改正不了,最后索性就不改了。这并不是最后的结果,改正不了的坏习惯会伴随孩子一生,给长大后的他们带来无尽的烦恼。哪个小伙子会心仪一个啃手指的女孩子,哪个老板会赏识一个马虎的员工,这些坏习惯必将成为人们追求幸福、获得成功的障碍。可谓是: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权威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道:“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习惯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的一环。福特汽车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它的创始人是亨利·福特。有人认为是一张废纸改变了福特的命运,也改变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命运。那时福特大学毕业,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当他敲门走进董事长办公室的时候,看见地上有一张废纸,福特就像一直以来做的一样,很自然地就将废纸捡起来放进了垃圾筐中。招聘负责人马上就做出决定录用福特,负责人这样解释一个能够捡起废纸的人,说明他具备一些良好的习惯,那么他的性格和能力自然不会差到哪里。果然,负责人没有看错福特,福特就是从这里开始了自己的辉煌之路,一路去完成“制造出人人都能开得起的汽车”的梦想。

有的人习惯了马虎、习惯了不整洁、习惯了拖拉、习惯了习惯,他们也就习惯了失败和错过。一个下意识的习惯性动作,或是一张通往成功的船票,或是一座阻碍成功的大山。培养一个好习惯,就好比赢得一张船票,纠正一个坏习惯,就像移动一座大山,都是十分不容易的。赢船票需要方法,移大山要有技巧,这技巧就是抓住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

习惯一般是在孩童时代形成,伴随人的一生的。研究指出,13岁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13岁前是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孩子的身体、思想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完善,也是习惯的养成时期。不夸张地说,一个成年人如果没有养成好的习惯,那么一定是小时候自己没有把握好,也没有得到正确的家庭和学校教育。

学校将孩子的日常行为规范明确化,形成《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们认真遵守。可是习惯的养成并不是单凭学校和老师的力量就能完成的,家庭教育更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基地。孩子在上学前就已经具备形成一些习惯的能力,如刷牙洗脸讲究卫生的习惯,都是孩子在学龄前就应该培养的,因此培养孩子习惯也要注重学龄前的阶段。即使孩子上学后,父母也肩负着培养孩子习惯的任务。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而学校和老师又很难兼顾到每个学生,因此父母的监督配合就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有一种理论是“5+2=0”,这个公式在数学理论上是不成立的,但是在教育理论上是成立的。它的意思是说,如果孩子在周六周日2天的教育是失败的,那么将抵消孩子5天上学时间里的收获。

有的父母或许感到十分的委屈。他们教育孩子是不遗余力的,可是孩子就是不听话,父母在纠正孩子坏习惯时,生出了多少挫败感!妈妈耐心地说“刷牙才是好孩子”,爸爸严厉地说“不刷牙就揍你”,奶奶央求着说“宝宝,刷牙吧”,爷爷诱导着说“刷完牙爷爷给你买奥特曼”。家长和孩子的战争永远以家长的失败告终。最终家长开始为孩子开脱,为自己解心宽,认为这只是孩子的一时现象,长大了就好了,错失了教育孩子的最好时机;要么使用方法过于激烈,造成孩子的反抗,两种态度殊途同归,最终害了孩子。成长的烦恼,不仅是孩子的,更是父母的!让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让孩子少一些烦恼,培养孩子良好的做人做事习惯,纠正孩子在生活、学习方面的坏习惯势在必行。

良好的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也将促进孩子学习能力、生活能力的提高,更会影响孩子的素质。好习惯是最好的仆人,坏习惯是最差的主人,在孩子13岁前培养孩子在各个方面的习惯,使孩子终生受益。

2.训子千遍,不如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

好习惯让人立于不败之地,而坏习惯则会把人从成功的宝座上拉下来。好习惯是天使,坏习惯是魔鬼,天使会让你的生活顺利,魔鬼则无时无刻不在破坏着你的幸福,影响着你的成功。

据研究表明,人一天的行为中,只有5%是属于非习惯性的,剩下的95%都是习惯性的。因此,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人形成行动力。习惯也有着自己的形成过程,一般来说,3周以上的重复练习就可以让一种行为形成习惯,而3个月以上的重复使用会让这种习惯稳定下来。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类行为总是一再重复,因此,卓越不是单一的举动,而是习惯。”青蛙习惯蛰伏,鸟儿习惯飞翔,习惯决定它们生活空间的大小。人也是如此,习惯之中蕴含着一切精神品质,比如自信、热情、勤奋、意志、毅力等。

从单一的行为到习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培养成一个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被动性行为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的思想道德认识还不是很成熟和充分,因此需要外部的约束。比如,当老师在场的时候就会遵守纪律,当老师不在的时候就不会遵守了。(2)自发性行为阶段

这时候,通过一段时间的外部力量的约束,对习惯的培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能自发的按照要求去做。但是,因为自制力或是其他的原因,往往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是极其不稳定的,还需要外部的监督和约束。这时候习惯开始形成。(3)自觉性行为阶段

这时候,对习惯已经是完全认同,已经不需要外部监督,但是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要求和自我监督。习惯基本稳定。(4)自动行为阶段

在这个阶段,习惯已经稳定了。这时候,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也不用进行自我约束,行为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它不是强迫的,而是主动的自然行为。

我们可以看出,习惯的形成是内部和外部约束的结果,尤其是在习惯形成之初,外部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对于孩子来说,外部的力量既包括学校、老师,也包括家长。培养孩子习惯,要遵从这几个阶段发展的特点,在孩子、老师以及家长共同努力下才能完成。

习惯有好习惯,也有坏习惯,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同时,还要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坏习惯就像一种顽疾,一旦沾染就不容易改正。有多少人想要戒烟,但是总是半途而废;有多少人写字姿势不正确,即使背上背背佳仍没有得到改正。家长在费尽心思帮助孩子改正恶习前,要详细了解坏习惯形成的原因。除了无法控制的先天因素外,还有几点共同原因:(1)模仿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很多习惯都是来源于模仿的。孩子辨别能力还很弱,但是好奇心很强,因此,总是急于去模仿他人的行为动作,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习惯。有调查表明,孩子易形成的绝大部分坏习惯都是受到父母或是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家长习惯晚睡晚起,一边看电视一边吃饭,随手乱放物品东西,不知道与人相让,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那么家长的这些行为当然会影响孩子的行为。(2)重复

习惯就是一个行为的不断重复。柏拉图曾经训斥过一个孩子,因为这个孩子总是重复的在玩一个愚蠢的游戏。小男孩很不服气,就连一些大人都觉得柏拉图有些小题大做了。但是柏拉图严肃地说:“一些小事经常做就不是小事了,它最后会养成一个坏习惯,让他终生受害。”一再地重复就会加深人们的影响,最后发展成一个下意识的行为,习惯也就养成了。(3)纵容

恶习一般是在纵容下养成的。对于小孩子来说,这种纵容既包括自己对自己的放松,更包括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宠溺。记得有一个故事,一个杀人犯临行前想要见一见自己的母亲,人们都以为杀人犯要痛改前非,但是杀人犯却一口咬掉母亲的乳头。这位杀人犯这样控诉:“我之所以走到今天这步,就是因为小时候你对我的娇惯造成的,我第一次偷东西时你为什么不管教我?”这样的故事尽管触目惊心,却是极其真实。许多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往往是不闻不问的,这就会给自制力和判断力差的孩子一个心理暗示,这样也是一种纵容。

也许我们无力改变先天的遗传,但是我们可以控制后天的环境。家长们从了解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开始,纠正孩子不良习惯,培养孩子好的习惯,就会变得十分容易。

训子千遍,不如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具备良好习惯的孩子将更容易走向成功。

3.养成好习惯,家长来帮忙

上海闸北八中有一位姓夏的语文老师。这位老师写得一手漂亮端庄的字,他的板书堪称艺术品,学生以及其他老师都对夏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是大家绝对猜不到夏老师是怎样练成一手好字的。夏老师的父亲是位中医,在夏老师小的时候,有一天,父亲抱出来一摞医书,对着3个儿子说:“这些医书是我朝别人借来的,你们3个帮我抄下来,我有重要的用处。”3个孩子感觉自己可以帮父亲的忙,自然是十分欣喜。当他们准备纸笔抄写的时候,父亲在一旁提醒道:“抄写医书非同寻常,每个人都关乎一张处方,关系着一个人的生命。所以,必须字字端正清楚,千万不可贪玩马虎。如果做不到,还不如不抄。你们如果做得好,我自有奖励给你们。”3个孩子听了一种神圣感油然而生,仿佛自己的本子真的成了处方,而自己也成为一名悬壶济世的医生,因此抄写的时候一笔一画,认认真真。夏老师是3个孩子中最大的,认识的字也是最多的,为了给弟弟们做榜样,抄的也是最认真。几个星期里,孩子们都安安静静坐在书房里,认认真真地抄写医书,终于将医书抄写完。父亲看着誊写得十分清楚的抄写本,微笑着点了点头:“不错,如果你们以后写字的时候,都像抄写医书这样认真,那么你们不仅练出一手好字,也将成为一个认真的人。”夏老师的父亲不仅是一位出色的中医,更是一名懂得教育的家长。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借口帮忙抄医书,巧妙掩盖自己要求孩子认真写字的教育意图,而孩子们没有感受到一点被强迫被教育的痕迹,这正是快乐自由教育的极致。在这位中医的手中,教育成为了一种艺术,春风化雨,不露痕迹却效果显著。

家庭教育更是应当如此。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往往表现为两个极端,要么是家长彻底成为甩手大掌柜,认为既然有了“学校”这个机构,那么学校就应当负责起孩子的一切,教育的好与不好、如何教育、教育什么,家长是通通不关心的。另外一种家长,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往往抱着让子成龙、让女成凤的心态,一心要让孩子实现“清华北大哈佛剑桥梦”,他们到处搜寻教育理念,瞪着双眼紧盯着孩子,孩子若是做得错了一丝一毫,板子就已经上身了。中国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可谓是辛苦万分,这条教育之路走得极其艰辛。其实,家庭教育最重要的责任便是配合学校的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做人、做事习惯。培养孩子的习惯是有着一定技巧和方法的,光是搜寻教育理念,胡乱套在自己孩子身上是行不通的,有时候更是会适得其反。

君不见,一位妈妈抱怨“我的孩子真是屡教不改,都说了他八百次了,可他还是做事拖拖拉拉,磨磨蹭蹭”,随之另一位妈妈应和“劝也劝过了,骂也骂过了,打也打过了,真是无药可救了”,越来越多的妈妈聚了过来,各个脸上甚是无奈,且不知她们的孩子让她们产生多少的挫败感。妈妈们讨论的结果便是,即使是说他们八千遍,他们也是改不掉的。

子曰:“少若天成,习惯如自然。”人在少年时期养成的习惯,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都是根深蒂固的,长大后若是想要更改那是极难的。培养孩子习惯的关键时期是在孩子13岁前,这时候要培养孩子好习惯,不要让孩子沾染恶习,纠正孩子的坏习惯。

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让他早睡早起,让他自己整理自己的东西,让他学会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让他上课专心听讲,让他课后认真复习,让他做一些课外阅读;培养孩子的做事习惯,让他做事有计划,让他做事有始有终,让他今日事、今日毕;培养孩子的做人习惯,让他诚实守信,让他不骄不躁,让他和同学友好相处。

孩子的这些习惯,会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而这些财富,是需要父母的努力才能让孩子获得的。

要想自己的孩子成为栋梁之才,要想自己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获得成功、幸福,做父母的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家长应该具有现代的教育理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抓住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为孩子制定合适的行为规范,同时注重孩子的榜样教育,并辅之以持之以恒的训练,还要适时对孩子进行评估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家长们任重而道远。

虽然每一种习惯都有着自己的特点,但是有几大原则是普遍适合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这些原则有:(1)身教与言传并举

言传是家长们不陌生的,但是往往会忽视身教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是孩子最直接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影响到孩子成长。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又是最笨拙的模仿家,因为他们不会区分好与坏,养成好习惯和沾染恶习都是那么的容易。因此,家长们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形象教育。(2)注重孩子的第一次

人生有无数个第一次,有的第一次我们转眼就忘记了,但是有的第一次却会影响我们的一生。影响至深的第一次,大多是发生在懵懂年少时,因此孩子的第一次是重要而珍贵的。无论什么事情,第一次做得好,第二次也就容易做得好,到第三次、第四次的时候就已经习惯做得好了。家长们要引导孩子做好第一次,善于发现孩子做得不好的第一次,及时改正孩子做得不好的方面,争取让孩子第二次将事情做好做对。(3)对例外说“不”

培养良好的习惯以及杜绝恶习贵在坚持,也难在坚持,尤其是对各方面发展还不完善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这时候,家长的监督要恰到好处,为了孩子的未来,勇敢地对例外说“不”。(4)培养习惯,孩子是主体

在孩子形成良好习惯过程中,父母们往往抢夺一切大权,指挥孩子。在培养孩子习惯的时候,让孩子处于被动位置,往往会适得其反。平时多给孩子一些鼓励,调动孩子的主动性,才是良方。(5)练习必不可少

练习可以加深人的印象,平时多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亲自体验,从身边小事情做起。(6)持之以恒,循序渐进

培养习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此,孩子和家长都要有一颗恒心。另外,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坏习惯也不是一朝就能够改正的,因此又要有一颗耐心。

好习惯并不是光号召就能够成功的,大人们自己也深知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多么不易,而改正一个坏习惯又是多么的艰难。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家长们除了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之外,还要有耐心、恒心,请认真对待孩子13岁前那段关乎一生的成长阶段!

第二章 身体茁壮成长的秘密——13岁前孩子应该养成的卫生习惯

13岁前的孩子,身体就像一朵待放的花苞,玉琢似的笑脸,粉嫩的手脚,青葱的手指。看着他长出一颗又一颗的牙齿,看着他的小手越来越有力量,看着他一点一点地长高,看着他和小伙伴们在沙丘上冲锋陷阵,妈妈的眼睛充满了满足。是呀,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她的小宝贝在她的呵护下正在茁壮成长!

1.阿姨最喜欢讲究卫生的小朋友

培养孩子健康的生活习惯首先应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卫生习惯不仅关系着孩子的健康,也关系着孩子的人际交往。一个不爱洗澡、衣服整天脏兮兮的小孩感染病菌的几率会很大,也会经常生病。另外,一些喜欢抠鼻子、啃指甲的孩子肯定会在人际交往上吃到苦头,小朋友会远离不讲卫生的孩子,而大人们也不愿意亲近这样的孩子。

从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中,我们发现,现在孩子的卫生习惯的养成情况并不乐观。93名中学生是这次卫生习惯调查的对象,调查结果显示,80%的人做到了早睡早起,但是每天坚持锻炼的人只占27%,坚持三餐后漱口的人只占40%,坚持早晚两次刷牙的人只有76%。

卫生习惯应该从小就培养,它是关系到孩子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卫生习惯既保持了环境的整洁,也增强了孩子的免疫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孩子精神风貌也表现的更好一些,有助于形成良好习惯和完美人格。

从个人卫生到环境卫生,从饮食卫生到心理卫生,孩子要想健康成长,必须注意这些方面的卫生。【成长的烦恼】奇奇在今天夏天开始上幼儿园了,能和那么多小朋友一起玩,奇奇很高兴。但是没有几天,奇奇就发现大家都不爱和自己玩。尤其是当中午午睡的时候,奇奇一上床,小朋友们都捂着鼻子跑开了。保育员阿姨发现了奇奇的烦恼,她也经常提醒奇奇要勤换袜子,但是奇奇总是忘记。每次换拖鞋的时候,保育员看见奇奇的袜子还是昨天穿的那一双。后来奇奇委屈的说妈妈工作忙,经常早上起来忘记给自己找袜子。保育员知道后对奇奇说:“如果妈妈工作忙的话,你可以提醒妈妈呀!”奇奇听了保育员的话后,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提醒妈妈把干净的袜子放在自己的小床边。之后,奇奇和妈妈之间的这种提醒也变成了一种习惯。而且在妈妈的鼓励和教导下,奇奇也开始洗自己的袜子。再后来,奇奇开始注意自己在各方面的卫生,从袜子到衣服,奇奇每天都穿得干干净净的去上学。这样穿着干净袜子的奇奇很快就赢得了小朋友们的友谊,而且也受到了保育员的表扬。【专家的话】13岁以前,孩子都是无忧无虑的,他们的心思单纯而简单,他们跳来跳去,爬上爬下,他们不管自己洁白的上衣上是否有着泥手印,也不管自己的裤腿上是否沾着泥巴,上一秒钟也许他们还在地上玩着玩具车,下一秒钟也许他们正拿起一个苹果要啃。父母费好大力气才能让孩子去洗澡,脱掉脏兮兮的衣服,可往往是上一件沾上泥巴的衣服还未晾干,孩子又穿着另外一件沾着泥巴的衣服回来了。父母们也是担心的,一来担心孩子会因此生病,二来就怕孩子愈演愈烈,形成不讲卫生的坏习惯。孩子能否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与养育方式有着极大的关系。有的父母把自己的孩子视为掌中宝,他们一手包办孩子的饮食起居,忽视孩子自己养成讲究卫生的习惯。这样的孩子在父母身边往往是干干净净的,但是出了家门必然会污手脏面。有的孩子不讲究卫生,直接源于他们的父母,就像是遗传,父母自己本身不讲究卫生,那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又怎么能够干净起来呢?父母在孩子讲究卫生方面起着非常大的作用,父母要以身作则,在给予孩子良好照顾的同时也要训练孩子讲究卫生,如督促孩子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孩子做得好一定要适当鼓励,而孩子屡教不改也要采取适当办法或是改变策略督促孩子改变恶习。时间长了,孩子自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给父母的建议】“先去洗手,看看你的手多脏!”孩子们对这句话肯定是非常的熟悉。有的孩子承受的也许会更多,出言劝阻是慈母的做法,而严父们可不允许这些小霸王如此放肆,往往是一顿斥责与体罚。对于前一种方法,孩子们对妈妈的好言相劝早就练就了金刚不坏之身,认真听取,坚决不改,可以说慈母的做法收效甚微。而对于后一种做法,危害也是极大的,体罚不仅直接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培养孩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必须多管齐下,尽管父母也会厌烦,但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千万不能放弃,或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下面的建议,父母们不妨尝试一些,再努力一些,就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1.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孩子的健康在一些小事中向孩子灌输卫生健康知识,让孩子懂得这是生活的一部分。对于卫生方面的教育,并不是像有的父母那样等到孩子生病时才进行教育。讲究卫生的习惯要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养成。2.对孩子的教育要符合孩子的理解水平孩子的知识水平还很低,也缺少一定的耐性,因此长篇大论的分析是没有必要的。例如,父母没有必要向孩子说明细菌有多么可怕,你们可以告诉孩子隔壁小孩就是因为不讲究卫生,现在不得不每天打针除去肚子里的细菌。3.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是孩子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榜样。父母整天吃一些没有营养的零食,这样的父母又怎么能够阻止孩子把零食当成正餐呢?同样,父母都做不到饭前洗手,又怎能要求孩子洗手才能吃饭呢!在讲究卫生方面,身教是最重要的。父母如果想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自己要做到讲究卫生。4.让卫生习惯成为家庭活动的一部分如果孩子喜欢吃一些油炸类的快餐食品或是膨化食品,那么不妨让他走进厨房,参与到你为孩子准备早餐的活动中来,在厨房里告诉孩子每种食物的好处。或者是与孩子一同阅读和讨论有关健康方面的书籍,让孩子了解更多卫生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在这里,父母起到的是辅助作用,让孩子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他们自己慢慢体会如何生活得更健康更幸福。

2.拇指不是可以吸吮的棒棒糖

俗话说:“小孩儿手上二两蜜!”99%的孩子都曾经啃过自己的手指,一般的孩子在长大后便不再吸吮手指,但是有的孩子一直有着这个坏习惯,他们把自己的手指当成了可以吸吮而且是永远也吃不完的超大号棒棒糖。

孩子的第一件玩具不是气球,不是拨浪鼓,也不是充气小鹿,而是自己的手指。在婴幼儿时期,手作为人身上最灵活也最容易接触的部位,常常成为婴幼儿发泄情绪的“工具”。一些父母认为孩子啃手指也是正常的,他们总是认为孩子长大一些就会自动改掉这个毛病。殊不知,习惯一旦养成就不容易改掉,因此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帮他们改掉吮吸拇指的坏习惯。【成长的烦恼】妞妞今年6岁了,3岁以前,妞妞在白天由奶奶看着,晚上再由父母带回家。妞妞的父母都在创业,平时对妞妞的关注比较少,认为让孩子吃好穿好就行了。妞妞从来不哭不闹,非常安静,她一整天只是将自己的右手拇指放进嘴里津津有味地吃着,对于幼儿园任何活动她都不感兴趣。别的小朋友在那拍手唱歌,而她只是安静地在一旁吸吮手指。而且,妞妞很晚才会说话,至今说话还有些含糊不清,发音极为不标准。幼儿园老师发现妞妞的手指已经开始有些变形:右手拇指指甲与指肚泛白,甚至出现小细纹,而且右手拇指关节处已经结出一小块硬茧,和左手拇指有着明显的差异。老师多次提醒妞妞不要啃手指,但是已经形成习惯的妞妞仿佛是把自己的拇指当成永远也吃不完的棒棒糖,没人时仍会啃手指。后来,老师和妞妞的妈妈讲起妞妞的坏习惯,妞妞妈妈这才重视起来,在家里也开始管教起妞妞。但是,妞妞睡觉时仍会自然而然的把手指放进嘴里,否则根本睡不着觉。妞妞的妈妈真不知道怎么办好,一直后悔以前没有纠正妞妞的这个坏习惯。【专家的话】婴幼儿初期一般都会以吸吮手指为乐,一开始只是饥饿时才会这样,但是几次之后就成习惯了,这是婴儿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孩子最初的吸吮手指是在“玩”,因为这一动作有助于减少孩子的饥饿感以及焦虑感,使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吸吮手指常常伴随着一定的心理诱因。如果孩子在第一次遭遇心理应急时采用了吸吮手指的方法进行缓解,那么他们就会在以后的日常生活中采用这种方式躲避危机,缓解心理压力,渐渐的养成一种习惯。医生指出,不适当的教养方式或者是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氛围会造成孩子心理紧张、产生压力、无所适从,这样的孩子会产生孤僻性格,也容易将小时候常做的啃手指的行为保留下来。另外,懦弱、依赖性强的孩子也会发生类似的行为。妞妞就是这样子的,父母长期的缺席,让她学会了自我安慰与自我欣赏,啃手指给她带来了安宁与内心的快感,所以她几乎对小朋友的活动不感兴趣。刚出生的孩子吸吮手指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孩子长到了三四岁,仍然有啃手指的习惯就是不正常的了。这种坏习惯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十分不利,父母和老师都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孩子长大后仍然啃手指,除了会把寄生虫以及细菌吃进肚子里,引起细菌感染,而且拇指也会变形泛白导致溃烂。如果这个坏习惯像妞妞一样持续到换牙阶段,还会影响孩子牙颌的发育,导致下颌发育不良、牙列异常、牙颌异常,妨碍咀嚼功能。在3岁左右,纠正孩子的这个坏习惯是比较好的时机,越往后越不容易纠正。因为3岁左右的孩子能真正听懂大人的一些讲话,而且即将进入幼儿园的孩子也具备了一些社会性,有助于改正不良习惯。家长必须重视孩子吸吮手指的这一习惯,不能像以前人们认为的那样,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改掉这个坏习惯。婴儿时期,父母要注意不要让孩子单独留在床上太久,以免孩子无聊而把自己的手指放进嘴里。另外,一旦发现婴儿有吸吮手指的习惯时,首先要尽量把婴儿的手拿开,其次要及时寻找一些东西转移婴儿的注意力。让婴儿咬奶嘴是一个好办法,这样有助于孩子长牙,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奶嘴的清洁。纠正孩子的这个坏习惯时,父母一定要有耐心,当孩子进步时要适时鼓励。粗暴训斥是不可取的,这会让孩子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心理变得更加紧张,会使情况更加恶化。【给父母的建议】当孩子已经认定自己的手指有着无比的吸引力时,那么父母们要怎么做才能纠正自己的小宝贝的这个恶习呢?给孩子买一颗真正的棒棒糖吗?这当然不是最好的办法,非但不能让孩子改掉坏毛病,甚至会危害到孩子的牙齿。下面是给父母的建议,按照下面的方法去做,也许你们宝贝的小嘴就再也不会收留自己的手指了。1.向孩子讲明吸吮手指的危害强行制止孩子啃手指只会让孩子反感,无论你对孩子吸吮手指的习惯有多么的愤怒,也应该注意自己的方法和态度。这时候,如果你的孩子已经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对一些事物有了一定认知,就一定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不能吸吮手指。大多数孩子经过父母几次通俗易懂的卫生知识讲座就能够慢慢克服这个坏习惯。2.营造轻松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缓解心理紧张如果孩子吸吮手指是因为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正确造成的,那么父母一定要努力改变家庭环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和理解,让孩子少一些紧张和压力。放松下来的孩子就不会那么依赖手指了,心态也会慢慢转变过来。3.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家多给他们活动双手的机会绘画、跳舞、堆积木等活动既让孩子的双手运动起来,也锻炼了孩子的大脑。有的孩子在睡觉时有吸吮手指的习惯,那么父母不妨拉着孩子的小手睡觉,既可以减少孩子吸吮手指的几率,也让孩子有了一种安全感,更容易入睡。4.让孩子用别的方式发泄心中的情绪有的孩子在受委屈或是愤怒的时候,就会咬自己的拇指。父母要让孩子学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心中的情绪,而不是用自己的手指,从而伤害自己。5.适当的惩罚如果说教对孩子已经不起作用,那么适当的惩罚也是必需的。直接的惩罚要掌握好度,避免孩子的逆反心理。间接的惩罚往往更能达到效果。比如,父母可以在孩子经常吸吮的手指上涂一些味苦但是无害的汁液,这样当孩子感觉手指不再“香甜”反而“其苦无比”时,就会放弃吸吮手指。

3.小白兔,来刷牙

父母和老师们往往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智力培养上,对于一些基本的生活习惯,大人们往往会自动忽略不计。就比如刷牙,父母们认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刷牙,还有的家长也不关心孩子刷牙的姿势是否正确。

刷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情,但越是小事情越会引发大灾难。看着牙科里捂着半个脸疼得哇哇叫的孩子,你是否会为自己以前的想法而感到后怕?回家赶紧看看你的宝贝是否每天都在刷牙,检查一下孩子的牙齿是否有了蛀牙,看看孩子刷牙的姿势是否正确。

在我国,多数成年人的刷牙姿势是不正确的,他们在孩子刷牙上也存在着误区。多数家长等孩子的恒牙全部长齐时才让他们开始刷牙,这样做是很不利于保持孩子的口腔卫生的,也容易发生龋齿病。大约在孩子2岁时就可以刷牙了,家长要及时遵医嘱,培养孩子刷牙的好习惯,让他们远离种种口腔不洁恶习、远离蛀牙,让他们的牙齿洁白、坚固又健康,让他们的笑容更加灿烂。【成长的烦恼】天天今年8岁了,小朋友们都爱和天天玩,连老师都十分喜欢天天,因为天天一笑时就露出一口整齐的小白牙。其他小朋友的妈妈都向天天的妈妈讨教让孩子的牙齿洁白又健康的高招。天天的妈妈说:“天天小的时候也不爱刷牙,一开始我给他讲一些关于刷牙的小故事,并教会他一些刷牙的儿歌,这样首先使他不厌恶刷牙。之后我发现天天刷牙时会哭,总是说牙膏辣。我试了试,没有什么辣味,后来给天天换了几个牌子的牙膏,才找到一款天天不觉得辣的。我和天天爸爸都试了那款不辣的牙膏,我们两个都觉得那款牙膏的味道很怪,但是天天却喜欢这个牙膏。孩子跟大人喜欢的味道可能不一样,所以每次买牙膏时就会征询天天的意见。另外,在牙刷上也要注意。以前给天天买过电动牙刷,他很喜欢,但是不久我就发现他总是拿电动牙刷当玩具,反而不好好刷牙。后来我又给他买了几个比较漂亮的牙刷,牙刷的功能越简单越好。”【专家的话】在我国,九成以上的6岁儿童有龋齿,12岁以下的儿童每人平均有4.2颗蛀牙。为了降低幼儿龋齿发生的几率,必须注意婴儿的口腔卫生,从小做好牙齿保健。一般来说,婴儿从6个月就开始长牙,大约在2岁时长齐所有的乳牙,直到3岁时,乳牙的牙根才会发育完全。孩子太小不可能刷牙,但是家长也要注意清洁孩子的口腔。在孩子开始长出乳牙到2岁左右,家长可以用消毒纱布蘸着干净凉水或冷开水擦拭孩子乳牙,每天一两次,尤其是在晚上更要进行。然后,家长慢慢教会孩子漱口。在2~4岁的幼儿期,可以逐步教会孩子用牙刷刷牙。但是这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因为孩子刷牙时很容易伤害到自己的口腔。在牙刷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要选择窄头的牙刷,牙刷握柄也要粗壮一些,这样既能深入孩子口腔,也让孩子容易握住牙刷。孩子在6岁时长出第一颗恒齿,这时候就要十分注意孩子的牙齿清洁情况,让孩子养成爱刷牙的好习惯。刷牙时要让孩子照顾到每一颗牙齿,尤其注意臼齿。孩子8岁的时候,开始换牙,这时候,牙床上既有乳牙又有恒牙,再加上正在长牙的牙窟窿,增加了刷牙的难度,孩子就会不好好刷牙。但是,此时是非常重要的时期,如果不仔细清洁口腔和牙齿,就容易生成蛀牙。除了要督促孩子每天刷牙以外,还可以选择一些牙刷毛是柔软混合设计的牙刷,帮助孩子彻底清洁牙齿,并照顾到牙齿缝。【给父母的建议】大人们都知道一句俗语“牙疼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有的大人也饱受牙疼之苦,牙科更是跑了无数次,从止痛、上药,到拔牙、补牙、镶牙,经历过其中任何一项的人,都恨不得时光倒流20年,那时我们一定好好保护自己的牙齿,不要求像烤瓷牙那样洁白闪耀,最起码也要健康。时光不能倒流,但是我们可以把握未来。当孩子二三岁时就为他准备一套刷牙用具吧,让你的宝贝的牙齿像小白兔的牙齿一样白!让孩子更快地养成刷牙的习惯,父母们不妨看看下面4个建议:1.父母的态度大人对事情的看法以及态度会影响到孩子。因此,如果父母做到勤刷牙、勤漱口,小孩子也会和大人一起学的。父母不妨和孩子一起刷牙,这样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积极性。2.耐心督促让孩子养成一个好习惯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在刷牙这样的小事情上,父母难免有时候会暴躁一些。但是父母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情绪,有的父母就做的非常好。在孩子心情不好、吵着闹着不刷牙的时候,父母可以为孩子准备两个漂亮的牙缸,告诉孩子不高兴时就用另外一个牙缸,这样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既帮助孩子恢复了情绪,也让孩子能够坚持刷牙。3.正确的示范刷牙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才能有效清除牙齿上的细菌。父母首先应该自己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然后认真示范给孩子看。正确的刷牙方法应该是上下顺着牙缝转动地刷,即上牙从上往下刷,下牙从下往上刷。每天应该做到早晚刷牙两次,并注重晚上刷牙的那一次。每次刷牙的时间应该是3分钟以上,这样才能把每颗牙齿都刷干净。4.挑选适合孩子的牙具现在儿童牙膏和儿童牙刷种类繁多,父母们一定要选择好适用孩子的牙刷。孩子对于各种牙膏的口味的喜好也不同,如果孩子实在不喜欢这个牌子的牙膏,那么不妨给给他换一个别的牌子的牙膏。另外在选择牙具上,不妨挑选一些漂亮的牙具,谁说你的宝贝喜欢上刷牙不是对那个印着米奇的牙缸爱不释手呢?还有就是父母们不妨在买牙具时征询孩子的意见,有了他的参与,会提高他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

第三章 夏令营里的独立宣言——13岁前孩子应该养成的做事习惯

如果你想看看孩子的能力,那么就送孩子去夏令营吧!如果你想看看孩子与其他孩子究竟有多少差距,那也送孩子去夏令营吧!如果你想锻炼孩子的能力,那么还是送孩子去夏令营吧!各位父母们,让孩子在夏令营里进行一场特殊的较量吧!

1.一切都要有计划

小孩子要想真正独立起来,必须学会一些做事的方法与技巧。小孩子的心智是逐渐发展的,我们不能期望孩子从小就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表现出超出年龄的成熟。活泼好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做事没有计划,不能坚持到底,这是孩子在做事上常见的一些表现。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尤其是在8~13岁之间,必须培养孩子在做事方面的一些习惯。这时候,孩子们开始上小学,开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与喜恶,他们渴望一切知识,他们迫切希望自己的能力变大变强。这时候的家长们要引导孩子,要教会孩子做事的方法。做事有计划应该是父母给孩子上的第一堂课。

一个孩子从小做事没有计划性,想做什么做什么,做事杂乱无章,那么长大后也会做事鲁莽草率,也难以有什么作为。做事有条理、有计划性,这样既可以让孩子的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也可以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当孩子准备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要问一问孩子做这件事情的计划。当孩子逐渐习惯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考虑一下自己应该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时,孩子的条理性也就形成了。有的孩子事情做到一半就停止了,往往是因为没有计划性。比如,孩子玩积木,他表明自己想要用积木搭成一座房子,可是摆了几次,都只停留在地基部分,然后就没兴趣搭下去了。如果父母先问一问孩子房子各部分都有什么,需要什么形状,含蓄地为孩子提供一些建议,引导他正确地搭房子,也许一座漂亮的积木房子就在孩子的手中创造出来了。

从小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以及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做事的计划性和条理性不仅是一种做事的习惯,更反映了一个人的做事态度。作为父母,与孩子认真讨论他的计划,并使之趋向于可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养成做一切事情都有计划的好习惯。【成长的烦恼】杰克的学校组织了一次为期两天的野营活动。学校在出发的前几天给学生们讲了一些野外生存的知识,并向他们详细解释了野营目的地的环境和气候,让他们自己回家准备一些生活必需品。出发前的晚上,杰克收拾好一包东西,妈妈问杰克是否需要帮忙,杰克说自己能整理好东西。妈妈看了看杰克瘪瘪的背包,问杰克为什么带这么少的东西,杰克表示自己想轻装上阵。妈妈看到杰克没有拿比较厚一点衣服,也没有拿手电筒和指南针,就提醒杰克是不是有什么东西忘了。杰克拍着书包说,这些东西足够了。妈妈看着信心满满的杰克,没有说什么。为期两天的野营很快就结束了,妈妈询问杰克野营过得怎么样。杰克说自己带的衣服太薄了,没想到山上的温度会和家里差这么多,弄得他只好和同学借衣服穿。还有就是到晚上,自己没有手电筒,做什么都不方便。杰克表示自己下次要多带一些衣服。妈妈问道:“下次你去夏威夷也要带这些衣服吗?”杰克想了想:“不会的,夏威夷很热,我要拿泳衣和防晒霜。”“这次我本来要拿手电筒的,可是收拾东西的时候忘记了。下次我出门前一定要列一个单子,把要准备的东西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对,就像爸爸每次出差前做的那样。”妈妈微笑着点点头。她知道自己的杰克再也不会因为没带够衣服而在山上狼狈的和同学借衣服了,这样的情况一次已经足够。【专家的话】许多父母想别人夸赞自己的宝贝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但是也有相当多的父母对孩子总不将想法付诸于实践而烦恼。这些孩子做事缺乏目的性、针对性,效率也极其低下。如何提高孩子的做事效率,提高有计划做事的能力,已经成为了父母关心的一个大问题。做事没有计划性是儿童时期一种自然反应。但是家长不对孩子的做事行为进行有效的引导,孩子会养成不良个性,给孩子的一生带来麻烦。孩子做事盲目、没有条理,是对所进行的事情或活动缺乏必要的思考和计划的表现。盲目行事不仅会降低孩子做事的效率,也会让孩子对这件事缺乏兴趣,很快地就放弃这件事。有的孩子兴趣广泛,今年想学画画,可是鸡蛋还没有画好,就觉得弹钢琴不错;当昂贵的钢琴摆进孩子卧室,他刚学会弹一首《三只熊》就不弹了。要想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以及提高其成功的指数,家长们需要在活动前让孩子明白自己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要怎样做才行。制作计划表不是最终的目的,家长还要密切关注孩子是怎么实现计划的。因为,孩子在做一件事时,经常会受到来自外界的干扰,像是困难或是小朋友的来访,甚至是一些大人们认为无关紧要的因素,都有可能让孩子偏离原来的计划轨道,忘记自己应该做什么转而进行其他活动。这时候,父母要做的不是粗暴干涉孩子,而是间接地将孩子引导到他手中的活动上。邻居的小狗汪汪叫几声,可能就会让在阳台浇花的孩子跑出去。妈妈这时候喝止住孩子是不明智的,不妨假意给花浇水。孩子发现会告诉妈妈这是自己的工作,要自己完成。妈妈可以趁机对孩子说:“可是有一个不爱花朵的小朋友没有浇完花,花儿现在很渴呢,只好向我求救。”这时候,孩子的注意力很有可能从汪汪叫的小狗身上转移到可怜的等着他“解救”的小花身上。【给父母的建议】你的孩子是否这样:做事情没有思考的习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都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计划这个东西存在,不知道怎样计划。当然,计划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我们也不是要求孩子将每件事都做的完美无缺,这也不符合小孩子的天性和自然规律。注重在细节中培养孩子做事有计划的习惯,让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至于那么糟糕就是父母们最大的心愿。下面几条方法可以帮助父母们:1.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这是孩子首先应该明确的事情。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脑子里是没有计划概念的,做事情也会毫无计划性,拖拖拉拉。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是孩子按计划做事的前提。2.时常提醒孩子做一个计划表如果孩子已经会认字和写字,不妨让孩子在做事前先制作一个计划表,然后让孩子按计划做事,同时也避免其他遗漏。3.监督孩子严格按计划办事计划表制作好了,剩下的就是执行部分了,这是做事的重要部分。父母在这时候的引导是极其重要的。不管是学习计划还是生活计划,孩子都很快就会失去新鲜感,千方百计逃脱计划。这时候,父母要与孩子斗智斗勇、软硬兼施,让孩子回归到计划中来。4.让孩子学会每日小结晚上睡觉前,妈妈可以问一下孩子是否完成了自己的计划,有没有未完成的部分,并询问孩子应该怎样补救。睡前的10分钟聊天或是书面总结是不错的办法,父母们不妨试一下。

2.做事有始有终

做事不能坚持到最后,不能做到有始有终,这是一个人没有耐心的表现。耐心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还是衡量一个人心理素质优劣以及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

有的人将耐心归于成年人的心理素质,认为孩子的天性决定了孩子没有耐心,这也导致了家长们放任自己的孩子做事情无法坚持到底,忽略了对孩子做事有始有终习惯的培养。培养孩子的耐心不仅会对孩子学习有帮助,而且也有助于孩子真正独立起来,形成比较完善的人格,对孩子的未来产生极大的影响。当孩子越发没有耐心时,就有可能形成任性、骄纵等不良个性。

孩子的耐心不是与生俱来,孩子没有耐心也不是与生俱来,后天的培养对耐心有着重大的影响。当孩子不停地用哭闹来让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时,父母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来,但是也要注意对孩子进行耐心训练。耐心的父母才能教育出耐心的孩子。【成长的烦恼】辉辉今年上一年级了,老师都说辉辉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只是做事情虎头蛇尾。在开始一件事情时,他比任何一个小朋友都干的认真起劲,但是往往做到一半的时候,辉辉就不做了。妈妈对此也是深有体会。周五有一堂手工课,老师教孩子们做飞机模型。课上,大家都只做了一半,老师让大家回家将飞机模型完成。辉辉放学回家后,就从书包里拿出了那个模型半成品,准备制作。妈妈让他先喝杯水都不行,说自己要先做完模型。可是做着做着,辉辉的眉头就皱起来了,原来他发现飞机螺旋桨上的洞小了点,他用剪刀将洞挖的大一点,但是洞又变大了。辉辉只好用胶水粘贴,但是这时候胶水又放多了,弄得满手都是胶水。辉辉将模型扔出去,嘴里气愤地说:“一点都不好玩,不玩了。妈妈,我要吃饭!”【专家的话】耐心是品质和意志的一个方面,它与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自制力以及主动性有着极大的关系。13岁以前孩子的心智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难免没有耐心。导致孩子缺乏耐心的因素主要有:1.生理因素。人的注意力是和神经系统相关的一项复杂的能力,注意力是否集中与大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2.孩子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当一件事情不能使孩子产生满足感或是出现太大的困难和阻力时,孩子对事情的关注度就会减弱,变的没有耐性,最终放弃了正在进行的事情。而当孩子的需求被满足时,孩子便能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慢慢坚持下去。3.孩子的执行能力不强。孩子拥有的执行能力是非常弱的,他们内心缺乏自我教导意识,对事物的观察和事情的把握十分不足,看待事情有偏差,缺少分析能力。这样,他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缺少执行能力,很难将一件事情坚持下去。耐心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永远有用不完的借口要求父母同意自己放弃这件事。对孩子耐心的培养通常也是对家长耐心的考验。【给父母的建议】做事有始有终有两个层面上的意思,第一层面的意思是在形式上做到有始有终,比如用积木搭好房子后,能够把积木收拾起来;第二层面是内容上的有始有终,比如孩子学画画,并不是一次就能学成的,必须经过不间断的学习才能学成。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可以在第一层面上多要求孩子,等孩子逐渐长大的时候,要不断在第二层面上对孩子进行要求。在两个层面上,父母的方法都要灵活一些,给孩子留出一定的空间。下面有几条具体的方法可供父母们参考:1.用“等一等”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耐心想培养孩子的耐心,必须让孩子明白什么叫做等待,并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向孩子解释他应该等多长时间。比如,孩子吵着要妈妈陪他出去玩,妈妈可以明确告诉他自己还有多长时间才能出去,如果他想出去玩的话,必须等到妈妈的工作做完。同时,父母们应该注意,一开始让孩子等待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破坏孩子的积极性,孩子也不愿意等待,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加长孩子等待的时间。一开始的5分钟,到10分钟,再到以后的半个小时,慢慢的孩子就会主动等待。2.要掌握好事情的难度和时间要求,不能过于严格孩子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这件事已经超出孩子的能力范围,一味的要求孩子进行到底也是徒劳,还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与积极性。3.事前应该与孩子进行交流与协商一件事情如果是孩子自愿做的或是向父母做过保证的,孩子一般会乐于坚持下去的。因此,父母在孩子开始做事前一定要和孩子进行交流,帮他坚定做事有始有终的决心,并表明,父母一直在一旁关注着他,会给他最大的帮助。4.表扬与奖励是对孩子最大的补偿所有的小孩子都喜欢奖励,这与成人世界的功利心无关。适当的奖励会满足孩子的心理,让孩子产生成就感,觉得自己应该坚持下去。经历过一次又一次成功的体验后,也让孩子对以后的事情都做到有始有终。5.将培养孩子的耐心与培养孩子的自制力结合起来小孩子做事不能做到有始有终就是自制力差的表现,但是孩子由于年龄和知识、能力的原因,不可能具有极强的自制力。父母们可以先对孩子提出小的要求,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让其通过不大的努力就能完成任务。最见效的办法就是家长与孩子比赛,在同一件事情上,比赛看谁的自制力好。比如,妈妈规定孩子看电视的时间是2个小时,那么妈妈要和孩子一起执行,这样孩子就不会感到孤独,也会坚持的更久一些。应该注意的是,妈妈在与孩子比赛时要注意掩盖自己的实力,有时候让孩子获胜一下,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6.逐渐教会孩子负责任孩子做事很多时候是没有缘由也没有章法的,全凭着自己的兴趣来,这样没有目的性的事情往往做不到有始有终。父母们可以为孩子寻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然后以任务的形式交给孩子,这样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当他认为对家里的小花猫有了责任的时候,就会坚持为猫咪倒水、喂食。

3.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美国权威儿童教育专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依赖本身就是一项极为有害的弱点,它滋生懒惰,使人精神松懈,使人懒于思考,最终被他人控制。”

一个人的依赖心理是从小逐渐形成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养成自立自理的习惯,在家里什么都依赖父母,怎么可能要求他在长大后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呢?

日本家长经常对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给别人添麻烦”,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说让孩子们尽最大可能自己解决好自己的事情。日本家长也在实际行动中这样要求孩子,全家一起旅行,一定要让孩子也背一个包,自己拿着自己的东西。他们的理由是:“这是孩子们的东西,理应由他们自己来背。”日本的许多学生在课余的时间都会参加劳动,有时候是为了赚取学费,有的时候就是为了锻炼自己。反观中国,近年来,中国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们把他们含在嘴里还怕他们化了,怎么忍心让孩子做事情。看看这些孩子们,五六年级了还不会叠被子,红领巾也要妈妈帮忙系好,自己的书包从来都不整理。家庭教养方式的不合理,让中国孩子在能力方面与其他国家的孩子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我们听过太多发生在孩子夏令营里的故事,所有的故事无疑在宣扬着这样一个主题,中国孩子的自理能力之弱,已经到了人人堪忧的境地。我们的教育家陶行知曾发起过这样的呼吁:“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还在帮孩子系鞋带的父母们,请停下来。【成长的烦恼】现在不同国家的学生经常进行一些互访互动活动。在暑假,一群来自国外的小朋友来中国体验生活,他们的吃住都被安排在中国家庭里。13岁的莉莉和8岁的露西是来自美国的一对姐妹,她们一起被安排在13岁的乐乐家里。有一天,她们准备去天坛玩,莉莉和露西每个人背了一个大包。本来是几个小朋友准备单独行动的,行动前,他们已经制定好路线与计划。可是临行前,乐乐的父母不放心,非要跟着来,而且还帮着乐乐背着背包。看着两个外国小姐妹也背着包,乐乐的父母就要求为她们两个背包。可是,两个小朋友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拒绝了乐乐父母的好意。她们说这是自己的包,应该自己拿,而且建议乐乐也自己背包,同时对乐乐父母非要跟着来表示不解。乐乐父母看着空手的乐乐,若有所思地把包给了乐乐。经过商量,乐乐父母再次嘱咐好路线,按照原计划让孩子单独去游玩。【专家的话】父母要照顾孩子无可厚非,但是有的父母所做的远远超过了照顾的标准。他们包办了孩子所有的事情,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每一个生命必须有这样的自觉,他要独立承担他生命的责任。家长们根本无法为孩子负起一生的责任,孩子终究要长大,父母不可能永远为他们办好每一件事,替他们想好每一件事。我们需要的是能经历风雨、承担起重大责任的栋梁之才,而不是养在温室的花朵。父母现在的百般呵护、宠爱溺爱是致使孩子未来日益萎靡的毒药。中国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很多缺陷,这些缺陷导致了孩子的自理能力比较差:1.有的父母一厢情愿的将教育的责任交给学校和老师。他们以自己忙为借口,忽视孩子在自理方面的训练,甚至有的家长自己的自理能力都很差,这样怎么能够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现在很多80后也开始成为父母,自理能力的学习是这些80后父母们最该补习的课程。2.传统家庭溺爱孩子,孩子恃宠而骄。有太多的爷爷奶奶一口一口的叫着自己的孙子为“心肝宝贝”,他们舍不得自己的孙儿碰一滴水;也有太多的爸爸妈妈们认为自己已经受过太多的苦,他们发誓不让孩子受一丁点的累。3.“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看着父母们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眼神,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那么都不能自理的书呆子。父母一心一意让孩子成为学习上的天才,怎么可能会让孩子洗自己的袜子?4.有些家长缺少正确、有效的教育方法。这样的家长在培养孩子自理习惯上是不遗余力的,但是收效甚微,这只能说明是方法的不对。他们或是在培养孩子自理习惯时,当自己是甩手掌柜,任凭孩子独自摸索;或是在孩子表现不佳时斥责孩子,甚至采用暴力方式解决,这同样会阻碍孩子自理能力的提高,而且也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扭曲。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事情是他们应该尝试着去做的,让孩子学会在生活上照顾自己,这也有助于孩子的学习。也许孩子一开始做的并不是很熟练或是做的很失败,但是孩子从中锻炼了能力,品尝到一些失败的滋味,这也是一笔不错的财富。他们可以失败无数次,但是不可以连尝试的机会都没有。【给父母的建议】在培养孩子自理习惯上,有时候勤劳的父母要变的懒一点,这样能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父母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观念,事必躬亲,不仅让自己很累,也会害了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摆脱对家长的依赖感,让孩子规划自己的时间、处理自己事情、收拾自己的东西,这是父母的功课。那么,父母具体应该怎么做呢?各位父母来学习一下吧!1.摆正心态在这里,需要摆正的不仅是孩子的心态,也是家长们的心态。父母要争取家里所有成员的同意,让全家都成为“懒家长”,尤其是爷爷奶奶们。其次对于孩子,要培养自理自立意识,让孩子明确知道什么事情是属于自己的事情。穿衣、洗澡、洗袜子,收拾书包、整理书柜,这都是自己应该做的,父母不是天生为孩子叠被子的。2.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其实,孩子们远比我们想象的要能干的多,他们是能干好一些事情的。简单的家务也是可以胜任的,从摆放碗筷、收拾桌子到浇花、喂猫,孩子能干的事情有很多,而且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会变得越来越能干。父母们不应该小瞧了自己的孩子。3.多多训练孩子这种训练既有训练动手能力的,又有训练动脑能力的。在动手方面可以让孩子学习剪纸、制作标本、制作玩具等,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另外,教会孩子一些使用家用电器的方法,让他们对这些家用电器有足够的了解,等他们长大有足够力量时就会慢慢学会使用这些工具。平时,训练孩子自己去乘车买票、自己问路,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孩子体会一下寄宿生活。4.给孩子找一个榜样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父母可以不时带孩子去偏远山区体验生活,这对孩子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4.今日事、今日毕

邻居妈妈再一次爆发了,仍是老掉牙的原因:孩子做事磨磨蹭蹭,拖拖拉拉。有时候邻居妈妈也想,基因真是奇妙的东西,自己和老公明明是爽快利落的人,为什么儿子做事一点都不像他们两人。吃饭慢、刷牙慢、做作业慢,在家如此,在学校也是如此。在学校慢,经常会错过老师规定要背诵的英语单词;写字慢,经常要把同学的笔记借回来抄写。像是今天下午,5点放学后一直在写作业,1个小时过去了,一页的数学同步练习还没有做完,规定的要求是在20分钟内完成。没有做完作业也得吃饭呀,7点让儿子吃饭,可是一吃就吃了40分钟,邻居妈妈终于忍不住发火了!

其实,做事拖拉不仅存在于小孩子身上,许多成年人也有做事拖拉的坏习惯。美国一家研究机构曾经做过一项调查,90%的美国大学生都有做事拖拉的倾向。做事拖拉的人,一般把比较难、比较繁琐的事情或是一些正事留到后面去做,不到最后一刻不动手。这种做事方法会让做事效果大打折扣,到最后往往是难事没有做成,同时耽误了别的事情。

大多数人做事拖拉的习惯都是在童年时养成的。孩子本来就注意力不集中,喜新厌旧,他们喜欢稀奇刺激的东西,逃避枯燥平常的事情。家长如果没有在孩子小的时候就帮助孩子改变做事拖拉的习惯,那么长大后孩子也会先玩耍再做事,一生做人散漫,做事拖拉。【成长的烦恼】“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四年级二班的老师交给孩子们一项课外作业,让每个小朋友以儿童节为题画一幅画并准备一个小故事,等儿童节联欢时,每个人都要为大家讲故事。小鹏回到家后,妈妈督促小鹏赶紧画画。可是小鹏却在一旁看起动画片,说:“还有三天才到儿童节呢,明天再画也不迟。”第二天晚上放学回家,小鹏放下书包就打开电视看起了电视,妈妈不得不再次提醒小鹏该画画和准备故事了。小鹏满不在乎的说:“画一幅画需要多长时间,我明天一会儿就画完。”第三天,妈妈加班到很晚,看见小鹏依然在看动画片,就问小鹏画完了吗。小鹏才想起自己还没有画画,赶紧找出画笔和画纸。因为心里面不知画什么,小鹏有些着急,可是越着急越不知道画什么,最后画了一朵花草草收笔。之后小鹏开始准备故事,翻了很多故事书,一会儿觉得这个阿里巴巴与大盗不错,一会儿又觉得阿凡提的故事不错。找了许久,小鹏竟然抱着故事书睡着了。第二天儿童节联欢,轮到小鹏上台为大家展示图画,大家看见小鹏画的乱糟糟的花朵哄堂大笑;之后就轮到讲故事了,小鹏竟然把阿里巴巴和阿凡提讲到一起了,这次连老师都笑了。小鹏红着脸站在讲台上,心想:早知道就听妈妈的话了。【专家的话】美国心理学家认为做事拖拉是一种病,理论界把这种病称作“慢性拖拉症”,同时指出这种病是可以治好的。今日事、今日毕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一个表现,要想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必须要治好孩子的“慢性拖拉症”。孩子做事拖拉比较常见,许多孩子没有发育完全,做不好一些精细的动作,这样在生活上必然会花费很长时间。另外,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做一件事情时往往会被其他事物吸引过去,因此动作也会缓慢。再有就是孩子时间观念不强,做事情没有轻重急缓之分。这些原因导致了孩子做事拖拖拉拉,喜欢把今天的事情留到明天去做,做事缺乏计划性和自觉性。有的家长从小就对孩子管的比较宽松,他们很少规定孩子在什么时间内应该完成什么工作;有的家长见孩子做事比较慢,不是从中加以指导,而是自己抢过去干,这些都不利于孩子养成今日事、今日毕的好习惯。还有的家长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缺乏时间观念,孩子难免受到影响。【给父母的建议】孩子做事拖拉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学习上,孩子学习兴趣低落,能拖就拖;第二种是在生活上,孩子是一个慢性子,做事慢条斯理,任你着急上火,他依然不紧张;还有一种就是缺乏时间观念,做事不讲求效率。脾气再好的父母遇到这样一个做事拖拉磨蹭的孩子也会变成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活火山。但是,父母一定要学会克制自己,治疗孩子“慢性拖拉症”也要对症下药。对于第一种情况,父母的处方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以及责任心。对于第二种、第三种情况,物理治疗的方法比较好,就是加强对孩子的训练,限时限量,从严要求,从小做起。为了让孩子改变做事拖拉的习惯,为了不让父母成为“活火山”,学习一下下面的方法吧!1.帮孩子认识时间的价值,让孩子生活得有节奏孩子的时间观念不强是导致许多孩子做事拖拉的最重要原因。父母首先要让孩子明白时间的价值,多给他们讲一些关于时间的故事。除了要进行理论说教外,还要带孩子亲自体会生活的节奏,让他们看看行人的脚步,带他们到一些工作地方参观,让孩子知道一分钟是可以干好多事情的。2.养成一定的生活规律,要求孩子按时完成一件事情做一件事前,父母提前和孩子说好将用多少时间,让孩子有按时完成的意识。一开始时,父母不妨将时间给孩子设置的宽松一些,然后逐渐减少时间。另外,有些事情可以提前督促孩子做好,比如晚上睡觉前要收拾好自己的书包,可以提前做好的尽量让孩子提前做好。3.收拾好容易使孩子分心的事物在孩子做一件事情时,必须注意孩子周围不要有能分心的玩具出现。不要让孩子边做事边玩,边看电视边玩。4.让孩子亲自品尝磨蹭的后果有的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父母就着急了,所以亲自动手帮助孩子系扣子、叠被子;见孩子因为起床磨蹭眼看上学就要迟到了,就打车亲自送孩子上学,见到老师还为孩子找理由开脱。父母如果这样做,那么孩子永远也做不好自己的事情。父母可以监督孩子、指导孩子,提醒孩子再不快点就要迟到了。迟到的孩子吃不到大餐,迟到的学生会挨老师的批评,迟到的孩子去不成游乐园,迟到的孩子没有朋友。当孩子因为磨蹭而尝过这些后果后,他们自然会尝试提高自己做事的速度。

5.像灰太狼一样屡败屡战

2008年的夏天,留给孩子最深刻的记忆也许并不是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而是播放了一个夏天的《喜羊羊与灰太狼》。每天看着喜羊羊智斗灰太狼,每天看着在一集结束时飞出天空的灰太狼,听着它一声“我一定会回来的”,我们不禁佩服起这只屡败屡战永远都抓不到羊羔的灰太狼。灰太狼每次都会告诉自己“差一点就要成功了”或是“我还会再回来”,这说明灰太狼并不相信自己会永远失败。抛开偏见和感情色彩,我们不得不公正的说,这是一只抗击打能力极强的大灰狼。如果坐在电视机前的孩子们能像灰太狼一样坚强就好了。

一份调查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问卷显示,当前中小学生挫折心理主要表现在学习、生活和课外活动上。问卷中有一道题是这样的:“如果你在这次的期末考试中成绩退步了,你会想些什么?”大多数的答案是“回家挨批评”、“真想哭”或是“太丢人了”、“我上一次的成绩难道是靠运气”。

其实,教育专家们早就将挫折教育提上孩子的教育日程。应该注意的是,挫折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相较于在学校,学生在家里更能显露自己的真正情绪,因此家长往往比老师更了解孩子的心理。家庭是人的避风港湾,一个人遭受挫折和最脆弱的时候,往往都会想回到家里,表现在父母面前。因此,家庭是挫折教育的最好场所,家长也肩负着让孩子变得坚强的责任。

让那些成长中的孩子去迎接一些暴风雨吧,经历过风雨的幼苗才能长得更加强壮,才能迎来最美丽的彩虹、最灿烂的阳光。【成长的烦恼】8岁的林林:原本我是班长,可是因为有一次我犯了一个错误,老师不再让我当班长了。我现在感觉老师不喜欢我了,别的同学也总是嘲笑我,连我最好的朋友也不理我了。前两天,老师又批评我了,我就和老师顶嘴了。后来老师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妈妈狠狠教训了我。我现在讨厌死他们了,也不想上学了。某市一所重点中学的初一学生:这位刚上初一的女生因为在背后议论别人遭到老师的批评后,又受到家长的责骂,最后留下遗书,割腕后又从六楼跳下,最终造成伤残。这位女生在小学连续六年是三好学生,有市级优秀少先队员的荣誉称号,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这所重点中学。某省一女生:在班上一直是一个安静的学生,但是有一次和班上的同学发生一点摩擦,导致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最后不得不休学回家,至今还未恢复。【专家的话】现在的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往往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花费在为孩子提供精心的照料上。他们花费在孩子衣服和食物上的精力要远远超过对孩子坚强意志的培养。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越来越娇气,根本承受不住一点压力和挫折。家长们不要以为孩子还小,还没有经历挫折的机会,也不要以为自己的力量足够强大,能够为孩子挡住一切困难和挫折。家长们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将直接影响孩子对于挫折的认识以及对挫折的适应能力。挫折教育是家长给孩子必须上的一堂课。目前,导致孩子承受挫折能力较弱的原因主要有:1.家庭教养方式的失误。将孩子捧上天的父母们要好好反省一下。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家长们有责任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但是物质上的丰富并不代表着心灵上的丰盈。而且,有时候优越的生活环境是滋生懦弱无能的温床。2.来自于社会的压力。这是社会的大环境决定的,竞争让孩子面临着来自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双重压力,精神高度紧张,加上没有正确的引导,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最后形成心理疾病。3.孩子本身综合素质差。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与分享,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往往感到苦恼迷茫,这也导致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应该注意的是,那些平时表现非常好、成绩也非常好的孩子往往承受不住挫折。【给父母的建议】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很难琢磨的,父母们不能用自己的心理来考虑孩子的心理。在孩子们的心中,也许一切正是和大人们反着来的,大人们认为重要的也许是孩子们所忽视的,而小孩子心中重要的东西可能是大人眼中微不足道的事情。孩子们可以因为八哥的叫声而笑,因为小金鱼的死而难过。由于他们还没有掌握自己控制自己情绪的方法以及学会更好的言语表达,所以有的大人根本注意不到孩子的心理已经因为一些小事而发生着一些微妙的变化。因此,父母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情绪变化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可以从认知、情感和行为3个方面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以下就是具体的做法和建议:1.在认知上,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不逃避困难在这方面,父母可以多为孩子介绍一些书籍,既可以增加孩子的知识面,又可以让孩子了解生活中随时可以遇到困难。孩子在认知心理上承认挫折,也会有助于他们承受挫折。2.在情感上,让孩子亲自体验挫折,消除害怕心理在这方面,可以随时训练孩子,比如可以在生活上为孩子设置一些挫折情景,让孩子切身体会挫折。在日本,这样的挫折教育很普遍,父母让孩子在炎热夏天适当做一些农活,冬天在雪地上跑步,或是安排孩子到农村去进行劳动。另外,还可以在游戏中进行挫折教育,例如寻宝游戏、猜字谜游戏等。3.在行为上,教会孩子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在挫折面前,父母如果表现得足够坚强和理智,那么孩子也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另外,父母在挫折面前的智慧也会被孩子学去。不同性质的挫折有不同的战胜方法。如果父母教会了孩子足够多的生活经验,那么孩子就会运用这些生活经验去战胜挫折。

6.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父母越勤劳,孩子越懒惰。”也许这句话说的有些绝对,但是看看那些大汗淋漓地擦着地板的妈妈们,看看那些一边吃苹果一边看电视的孩子们,我们越发觉得这句话的正确性。

惰性是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大人们因为诸多外力的约束以及自己内心的控制,会将自己的惰性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但是孩子们的惰性是不容易控制的,也比成年人更容易养成惰性。在生活中,不喜欢劳动,做家务和家长讨价还价;在学习中,不愿意做作业,不愿意主动进行预习和复习,甚至连笔记都懒得整理。他们永远有办法化繁为简,劳动时讨价还价,字写的连奔带跑,抄写课文自行省略,念课文有气无力。家长和老师们往往被孩子弄得哭笑不得,不知是该赞赏他们的小聪明,还是责罚他们的投机取巧。

诸如此类的懒惰习惯,最终会导致孩子在生活上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学习上失去努力进取精神,长大后成为一个没有能力的无所事事的“米虫”。懒惰是孩子学习上的拦路虎,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是孩子生活中的杂草,家长一定要在孩子长大前将这只拦路虎拿下,将绊脚石踢走,将杂草除去。让你的孩子做一只早起的鸟儿,这样才会有虫吃。【成长的烦恼】三个妈妈一台戏,今天这台戏唱的是“懒孩子”:王妈妈一脸伤心:“我儿子现在在家什么都懒得做。平时一直是我在做家务,这几天我生病了,我让他拖一下地板,可是他明确表示不管。我说我病了,没有办法拖,没想到他却说‘等妈妈病好了再拖吧’。”李妈妈一脸愁苦:“我女儿一有数学题不会就问我,我让她自己想想,她就说不会做,其实那些题根本不难。到现在女儿几乎什么题都问我,连想都不想了。我都怕她的脑筋再不用就锈住了。”张妈妈则是一脸气愤:“我儿子干什么事情都喜欢和人讨价还价,一开始是在家里和我们讨价还价,现在竟然在学校和老师讨价还价。其实我们要求儿子做的并不是很多,老师留得作业也不是很多。但是他总说累,自己做不过来!”【专家的话】孩子的懒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行动方面的懒惰,另外一个是表现在思想方面的懒惰。这两个方面有着极大的关系,孩子在思想上产生了懒惰心理,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孩子在思想上往往会认为时间多的是,今天做不完明天做,所以做事懒散、能拖就拖。等任务越拖越多,孩子就会轻言放弃,时间长了就会养成懒惰的习惯。另外,懒孩子同时也是依赖性强的孩子,他们在学校不积极,总认为自己不回答问题也没有关系,总有同学会回答老师的问题;他们在家更不积极,什么事情都有爸爸妈妈,自己只要坐着看电视就好。这种惰性思想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让他们在行动方面更加懒惰。总体来说,孩子的惰性产生的原因有3个:依赖性强,缺少上进心,受家庭环境影响。因此家长应该从这3个方面入手,帮助孩子认清懒惰的危害,了解勤奋的重要性,动员孩子做家务和进行体育锻炼,合理安排时间。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要转变观念,能做懒父母时就做懒父母,减少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给父母的建议】哲学家罗素这样说过:“真正的幸福不会光顾那些精神麻木、身体不勤的人们,幸福只在辛勤的劳动和晶莹的汗水中。”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获得幸福,能够像阿甘一样拥有永远奔跑的双腿,用不停歇的勤奋追赶到幸福。现在就开始行动起来吧!1.给予孩子勤奋的空间和环境有时候,孩子的懒惰是因为家庭没有给孩子一个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和环境。家长的大包大揽会让孩子逐渐丧失勤奋的思想以及能力,毕竟没有一个孩子是天生的懒惰家。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从小鼓励他们勤奋做事,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孩子首先应该自理,在自理的基础上做到勤奋。这种勤奋不仅是在学习上的,更应该是生活上的。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要帮助孩子减少对自己的依赖感,让他们独立生活,让他们明白,没有父母其实他们一样可以做得很好。2.给予孩子最大的鼓励小孩子会因为一件事情枯燥无趣而变得懒惰。比如,有的孩子在考试的时候他们明明全会也是答半张卷子,因为他们认为答题十分无趣,索性不答。这种情况持续发展会让孩子由没有兴趣做事情,而变成懒于做事情。这时候,父母不妨适当给予表扬及奖励,用外力的方法刺激孩子勤奋。3.为孩子订立短期的目标有的孩子会因事情耗费时间太长,或是比较繁琐而懒得去做一些事情。父母可以将大的目标分割成小的目标,这样孩子做起来比较容易,也容易产生成就感,也就乐于做事情了。4.教孩子正确的方法有的孩子在学习上变懒是因为自己的方法不当,孩子尝试了几次,如果没有效果就会放弃学习。父母一定要教会孩子学习方法,大到制定学习计划,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小到每个学科的解题思路,这样让孩子感觉学习轻松的同时也乐于学习。

第四章 开动脑筋向前冲——13岁前孩子应该养成的动脑习惯

有人说,小孩子本身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他们从3、4岁开始就经常语出惊人,他们的问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桌椅板凳到花鸟鱼虫,既简单又复杂,既浅显又深奥。家长们经常会被孩子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其实家里有一个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宝宝”是一件好事,因为善于动脑的孩子才会形成高智商!

1.聪明的一休爱思考

一个资深的教育家在一次儿童教育的会议上讲了一则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在一个国际化学校里,班里的学生分别来自于不同国家。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学生思考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粮食紧缺的问题?”学生都表示不知道。

因为美国学生不知道什么叫做“其他国家”,而欧洲国家则对“紧缺”表示不理解,剩下的非洲学生则不知道什么叫“粮食”。老师把希望寄托在教室里的中国学生身上,可是中国学生压根不知道什么叫作“思考”。

这样的一则笑话可能是出于某个国人的一时自娱与自嘲,的确是让人笑不起来。我国的传统教育方式有着严重的弊端,学堂里的学生只会随着夫子摇头晃脑的背诵,丝毫不理解其中的意思。中国教育侧重于告诉孩子做什么和怎么做,实用有余,却缺少批判思维的培养。在这方面,西方人的教育则是侧重于引导孩子自己提问和思考,他们注重的是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做,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勤于思考不仅让孩子的逻辑变得十分清晰,让他们主动去学习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进行判断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而不下定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会失去生活的最大乐趣。”有的父母怀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诚心,却往往会在不经意间扼杀孩子的创造力,不留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也让我们的身边多了一群呆龙呆凤。【成长的烦恼】李老师是一名幼儿教师,今天在给班上的小朋友讲完故事后,照例进行课堂提问。孩子们纷纷举起小手,李老师注意到每次提问媛媛都不举手,她就让媛媛回答今天的问题。媛媛站起来,她张嘴结结巴巴说了几个字,然后就站在那里再也说不出话了。其他小朋友都把手举得高高的,纷纷说到:“老师我知道,让我来答吧!”李老师看向媛媛,媛媛终于鼓起勇气要求到:“老师,让我再想想,我一定会想出来的。”“老师,我想好了,还是让我来说吧!”其他小朋友们又着急起来。“老师保证你们会有机会回答问题的,现在这个问题让媛媛回答吧,让我们陪媛媛一起开动脑筋,我们一起思考!”李老师对孩子们说到。在老师的鼓励和启发下,媛媛鼓起勇气说出自己的见解,一堂课也算圆满结束。以后媛媛终于敢举手回答问题了。【专家的话】有人说,小孩子本身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他们从三四岁开始就经常语出惊人,他们的问题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桌椅板凳到花鸟鱼虫,既简单又复杂,既浅显又深奥。家长们经常会被孩子的问题弄得焦头烂额,对于有的问题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答,有时候就会搪塞敷衍孩子的问题。小孩子是何等的敏锐,慢慢也就放弃了询问,所以有的孩子越大问题就会越少。其实家里有一个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宝宝”是一件好事,因为只有智商高的孩子才会问出连大人们也回答不上来的问题。孩子现在不爱思考的原因有很多,有着很深的社会原因。社会与家庭给孩子提供了一切完备的条件,优越的生活条件让他们没有思考的空间。比如,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是看电视长大,而父母一代是伴随着读书和听广播长大,没有经历过影像熏陶的父母们反而更容易思考。因此可以说,现代的生活不仅让孩子在动手方面变得懒惰,也让他们的脑袋变得懒惰。这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家长教育的不得当。孩子天性其实是乐于动脑的,而且孩子那些近乎幼稚的提问就是他们思考的表现,但是这些提问往往得不到父母正确和正面的回答,最终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少,最后也变得和父母一样的想法“何必问那么多,记住就行了”。家长们只关注孩子这次考试考了多少分,排在第几名,不注意孩子是否在试卷中融入了自己的思想。不会思考的孩子是无法形成创造力的,没有创造力的孩子又怎么能取得进步呢?【给父母的建议】父母一定对那部《聪明的一休》的动画片记忆犹新,那个从小与母亲分开、在安国寺当和尚的小一休是多么的贴心,尤其是他那么聪明机敏,那么爱思考,小小年纪就解决了很多问题。只要他盘坐地上,两手在脑袋上划两下,父母们就知道,一休又要动脑了,如果我们的孩子也像一休一样勤于动脑就好了。这是所有父母的愿望吧!下面就让父母看看如何将孩子们变成聪明的一休吧:1.认真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永远不要对孩子天南海北的问题表现出厌烦的神情,除非你想你的孩子变成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孩子的问题也许并没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许也是没有办法回答的,如果你自己还没有想好答案,那么就如实告诉孩子这个问题你也不太清楚,可以让孩子和你一起找到答案。2.开发孩子的大脑,让孩子学会观察,激发孩子的兴趣孩子的思考包括左手的思考和右手的思考,左手的思考是涉及思维思想和潜意识方面的思考,而右手的思考更多是在感官方面的思考。形成左手的思考,可以让孩子多做一些益智活动或脑力游戏。形成右手的思考,可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多体会生活,拓展生活空间。3.与孩子进行辩论,培养孩子探索性思考的习惯辩论可以引发孩子认真地进行细致的思考,让孩子的思维更加敏捷。独立思考的能力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遇事多让孩子进行怀疑,多问几个为什么,鼓励孩子发现新问题,找出新办法,培养孩子探索性思考的习惯。

2.带着想象去飞翔

曾经有这样一个广为流传的案例:在课堂上,老师问坐在台下的小学生“雪化了是什么”。有个学生回答说是“春天”,这个答案是多么的诗意盎然,是多么的富有想象力。可是,那位老师却严厉地说道:“你的答案是错误的,雪化了是水。同学们记住了,雪融化后就会变成水。”

童话大王郑渊洁有一段话发人深省:“这是禁忌相继崩溃的时代,没人拦着你,只有你自己拦着自己。你的禁忌越多,你的成就就越少。人只应有一种禁忌——法律,除此之外,越肆无忌惮越好。”这段话精彩地指出了现代人应该走出时代的禁忌,找回我们曾经丢失的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类智慧的源泉,是发明创造的开始。想象力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让我们产生灵感,激发我们去进行发明创造。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但是想象力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想象是一切知识进化的源泉。”

研究发现,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力会越来越退化,现实的种种原因往往会制约想象力的发展。孩子们的心理受现实约束比较少,所以往往更容易激发想象力,但是同时应该承认的是,孩子的想象力往往是带着孩子气的比较幼稚的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也是极为可贵的,如果孩子从小就有想象力,那么长大后就会适当的运用这些想象力,使这些想象力发挥更大的作用。

孩子是最令人敬佩的,他们的手可以摘到星月,他们的脑袋可以装进海洋,他们可以和鸟儿一起飞翔,他们可以和花儿一起开放。可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具有奇思妙想的孩子长大以后变成一个枯燥无趣的成年人,是谁偷走了他们的想象力,谁该为孩子的想象力负责,孩子的想象力还能回来吗?【成长的烦恼】在一个幼儿园大班的自然课上,老师准备在这堂课上为孩子讲解有关“云”的知识,课堂目标是教孩子认识云,了解有关云的形成的知识。上课了,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图片,询问小朋友们知道图上面画的是什么吗。周围的小朋友仰着小脑袋,有的立马说是“波浪”,老师摇摇头,让小朋友们再想想。有一个小朋友说是“烟”,老师还是摇摇头,不禁皱起眉头,有这么难猜吗?这明明是云彩呀,为什么小朋友们都猜不对呀。连续猜了几次,终于有小朋友说是“云”,老师一下子眉开眼笑起来,说猜对了。有的小朋友还是在挠着头,看这个既像波浪又像烟的东西,为什么它就是云呢?老师却没有解答小朋友的疑问:“这就是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云的知识。”【专家的话】曾经有这样一个测试,测试的对象分别是幼儿园孩子、小学生以及中学生,他们分别被问到“〇”这个图形是什么。几乎所有的中学生都回答这是英文字母O或者是阿拉伯数字0,其中一部分高年级小学生也是这样回答的。低一点年级孩子的答案相对丰富一些,有的说是张开的嘴,有的说是硬币和面包圈。幼儿园小朋友的答案最为丰富,眼睛、钥匙眼、门洞、太阳、石头、皮球,每一个小朋友几乎都有5、6个不同的答案,他们的答案是那么的奇特,也有一定的道理。这个测试让人们不禁感慨,人们的想象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在流失,这究竟是必然的发展规律,还是教育的失误?经常有专家说中国孩子的基本功极其扎实,但是想象力相较于外国同龄孩子来说却是贫乏的。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除了个人原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为的束缚”。知识、年龄与想象力并不冲突,一些成功人士不但拥有丰富的学识,而且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保持对自己拥有知识的质疑,用想象力去拓展未知的空间,想象力因为知识会变得更加有力,更加有方向。但是,我们的教育一般让孩子过于相信知识,而不懂得去质疑,这时候的知识反而成为了捆绑想象力的绳索。【给父母的建议】当你的孩子将大树画成红色,将大海涂成粉色,不要用怪异的眼神去看孩子,更不要喝令他们去画一张新的图画,将大树画成绿色,将大海涂成蓝色。孩子眼中的世界与你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他们滴溜溜的眼睛里盛满了新奇与新鲜,正是这份“奇思妙想”让孩子的世界永远精彩美丽。1.允许孩子“奇思妙想”孩子因为没有积累够一定的知识经验,所以在许多问题上都是不明白的,因为不明白,他们就充分用自己的小脑袋去想象这些问题。因为缺少了固定答案和思维模式的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往往跑得十分远。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宽容的、放松的、自由的空间,允许孩子去提问、去想象。如果孩子对一个大人们早已认为不是问题的问题进行提问和思考时,请允许好奇宝宝进行“奇思妙想”。2.向孩子提出“想象”的问题,留给孩子想象的“空间”相对于孩子们,我们算得上是“博学”的人,可是,有时候这种博学反而会损害孩子的想象力。对于孩子的提问,大人们总是试图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唯恐被孩子看扁。一个又一个的标准答案被孩子记在了脑子里,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懒得进行思考了。父母应该维护孩子的想象力,父母是提供问题启发孩子的酵母,而不是直接给孩子提供答案的习题集。父母要经常给孩子们提供一些“开放式”的问题,并且留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开放式”问题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孩子在进行思考的时候就会产生一些“奇思妙想”,他们的想象力就这样插上了腾飞的翅膀。3.让孩子做一些“收尾”工作由于孩子的能力有限,因此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是不太可能的。父母应该与年幼的孩子一起完成一件事情,自己先进行一部分,然后留下一部分工作让孩子“收尾”。就比如讲故事,父母可以启发孩子自己进行下面的故事,使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孩子讲一部分的时候,父母可以再接着讲下去。在孩子理解完故事大概内容,并能自己简要复述的时候,父母可以再为孩子提供一些扩展性的问题,比如雪人为什么会融化?它去哪里了?以此使孩子发挥想象力。4.一些开发孩子想象力的方法开发孩子的想象力,就是要让孩子有一颗开放的心灵,让他们的头脑放松下来。父母在平时可以帮孩子注意些关于想象的训练,比如可以让孩子做一些随意的想象,遇到一只小狗就鼓励孩子从小狗进行想象,看见一辆公交车就让孩子从公交车开始想象。在游戏时,可以与孩子一起做一些图形,根据这些图形鼓励孩子进行想象。孩子是最爱听故事的,而编故事是最能发挥孩子的想象力的。另外还有一些想象也是不错的,比如关于自然的想象、关于“如果”的想象,以及听觉、嗅觉、视觉之间的“联觉”想象,这些都是父母用来训练孩子想象力的好方法。

3.将观察进行到底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那么何为“聪明”呢?聪明就是耳聪目明。换句话说就是要善于观察,要敏锐地发现环境的改变,并及时作出恰当的反应。观察力是人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在孩提时代尤其重要,它是智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极其重要。孩子的观察力是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进行观察,并在大人的引导鼓励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牛顿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从小就有不同常人的敏锐观察力。他对各种事物都会进行仔细的观察,总是艰辛地去求证答案,把每一个不懂的地方都弄明白。仰望星空的时候,他会思考星星在运动的时候为什么不会相撞;起风的时候,他不是像别人那样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在家里烤着火炉,而是走出家门去体会顺风和逆风的差别。正是因为牛顿善于观察生活、发现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最终做到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牛顿从容不迫地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从而拥有了科学史上一个个重要的发现,他从落地的苹果中发现了万有引力,他在大风中算出了风力,他在仰望星空中计算着星星运行的轨迹。

观察力强的孩子会注意到事物的方方面面。就像同样是以“我的爸爸”为题写作文,有的孩子只是流水账似的描述一下爸爸的样子以及工作,而观察力强的孩子不仅会写出爸爸的音容笑貌,还会表现出爸爸的内心世界;同样是观察大自然,有的孩子只会看到奔跑的兔子,而观察力强的孩子会注意到自然里的每棵树都是不同的,他们会看到云彩的变化,会注意到土壤的不同,哪些是春天的景象,哪些是冬天的景象。敏锐的观察力必然带来无尽的求知欲,最终孩子在其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观察力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父母,不仅要培养孩子勤于观察的习惯,更要培养孩子善于观察的习惯,引导孩子进行有益的观察,将生活中的观察升华到知识层面。【成长的烦恼】一天晚上,爸爸妈妈带着明明去散步。走着走着,明明说自己饿了。爸爸就说带明明去那家常去的烧烤店给明明买点吃的。走到烧烤店,他们发现那家店没有开门,所以只好给明明去一家水果店买了几个水果吃。明明吃着香蕉忽然说:“爸爸,你不要上班了,我们家也卖烧烤吧!”爸爸诧异地问明明为什么。“你看,晚上好多店都不卖东西了,但是会有很多像我一样会饿的小朋友。这样,如果我们在晚上卖东西就能赚到钱了。”通过观察,明明认为有很多人晚上还要吃东西,而卖烧烤的今天没有开门,所以他们少赚了很多钱,因此想让爸爸在晚上开烧烤店,卖到大家回家了为止。虽然明明的想法在大人眼里未免有些天真,但是爸爸十分高兴今天的散步没有白来,因为明明学会观察了。【专家的话】一般人们只是将观察力狭隘地理解为视觉的能力,其实观察力不仅仅是视觉上的能力,一切感官接受信息的能力都是观察力,包括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等。一个孩子学会主动去看、去听、去触摸、去感觉,这种观察让他产生兴趣,从兴趣和好奇中又形成思考,在思考探索中获得知识,获得较多知识后他又开始应用更多的知识和经验去观察、去思考,就此周而复始,形成学习。因此,良好的观察力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基础。既然观察能力是通过感官反映出来的,那么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就可以从训练孩子的感官出发,训练孩子积极使用自己的感官系统,增加他们各部分的敏感度。培养孩子的观察力首先要给孩子一定的体验环境,鼓励孩子亲身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跟孩子一起去克服困难。在观察中,让孩子学会细致、全面、准确地进行观察,让孩子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发现特点。【给父母的建议】黑格尔认为,寻求事物之间的“异中之同,或同中之异”是培养一个人观察力的最好方法。这是观察的具体方法,那么父母应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孩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呢?1.首先要激发孩子想要观察的欲望观察是一个人有意识、有目的的去进行的活动,观察力是人们主动地去认识和接受客观事物的能力。首先要激发孩子进行观察的欲望,孩子才有可能进行观察活动。时时刻刻让孩子看到周围环境的变化,间接提示孩子应该关注些什么,父母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对孩子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比如,可以让孩子关注家人的喜好、动作等,让他们照顾花草或是小动物;走在街上,行人、商店、汽车都是观察的内容;出去游玩的时候,小溪、高山到处都是可供观察的内容。在激发兴趣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孩子好动、喜欢动态事物的特点进行激发。2.提出观察要求,指导观察方法,让孩子善于观察当孩子对某项事物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想要进行观察的时候,父母们不妨顺便提出一些观察要求,这样也便于孩子进行观察。有的孩子就是因为不知观察的目的或是无从下手而放弃观察。另外,给孩子提供一定的观察方法也是必要的。比如,周六去公园前,可以先告诉孩子要观察的内容,让孩子带着寻找答案的目的去公园,这样他们就会格外注意与答案有关的事物,而不是走马观花,眉毛胡子一把抓。在观察方法上,教会孩子根据不同的事物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比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内到外、从主要特征到次要特征进行观察。孩子观察结束后,父母也可以让孩子重新回顾一下或者是复述一下,这样不仅加深孩子的记忆,也可以培养孩子的条理性。3.为孩子创设观察的条件孩子在观察方面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喜欢观察丰富多彩、富于变化的事物,因此经常变化的环境更有益于孩子观察力的培养。父母们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观察环境。在创造环境时,注意观察的内容要丰富多彩、色彩鲜明,但是不要过于杂乱无章,让人看起来眼花缭乱;增加关于小动物的观察活动,经常或定期进行户外郊游;为孩子提供与人交往的机会,但是不能过于频繁,免得孩子养成不良生活习惯。4.重视知识的力量观察使孩子能够获得知识,反过来说,知识也能促进孩子更好的进行观察。因此要不断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让孩子从课本学到更多的知识,然后运用这些知识再去进行更多的观察和思考。孩子可以先了解小鸟的身体特征,等他们遇到接近小鸟的机会时,就会去观察是不是和自己以前所接受的是一样;相应地,他们也会了解到关于飞禽的知识,进而了解更多的有关知识。知识积累的越多,孩子的观察欲望也就会越强烈,他们所进行的观察也就会越细致和全面。

4.兴趣是激活大脑的钥匙

父母的责任在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发展孩子的兴趣。兴趣是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代表了一种热爱欢喜的倾向。一个人在谈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时,往往是兴高采烈的。这种欢喜的倾向在儿童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在儿童时期培养有益于孩子身心发展的兴趣是极其必要的。

实验证明,创造力往往来自于内在的兴趣、动机和行为。兴趣是激活人类大脑的钥匙,如果一个人智力条件和各方面的素质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那么如果他具备了兴趣这把钥匙,就更能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质,进行各种有创造力的活动。

有的家长要么是对孩子的兴趣不置可否,要么粗暴无礼横加干涉孩子的兴趣,这样的做法是不当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按照自己的理想塑造孩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干预孩子的兴趣。就像热门电视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霹雳的妈妈,她将上剑桥的梦想寄托在女儿霹雳身上,不顾一切打造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丝毫没有考虑到霹雳是否愿意出国、愿意上剑桥,最终引发了反弹。霹雳在国外并没有念剑桥,而是学起了自己感兴趣的厨师专业,导致霹雳撒下一个弥天大谎。霹雳的妈妈是中国父母的一个缩影,他们教育孩子“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不允许孩子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即使孩子喜欢得不得了。中国孩子的兴趣往往单一,而且基本上是属于父母的兴趣。

这是中国教育的失当,也是中国父母的失当。当霹雳的谎话被识破,霹雳的妈妈也开始反思自己的错误。看见女儿认真追求自己感兴趣的西餐事业,妈妈最终理解了女儿,并给予女儿最大的帮助。尽管母女两个人是和解了,但是我们不禁想到,如果当初霹雳的妈妈不那么武断专行,也许霹雳的兴趣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家长在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上积极地给予引导和培养,这才真正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成长的烦恼】多多的妈妈这几天遇上了一件烦心事,这件烦心事与即将小学毕业的多多有关。前几天,多多郑重其事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喜欢跳舞,我不想考大学了,我想一直学舞蹈。”虽然妈妈让多多在业余时间学了几年跳舞,但是妈妈只是想让女儿多一项业余爱好。妈妈以为多多是说着玩的,没有当真,告诫多多要好好学习。但是,多多一直闷闷不乐,前天竟然哭了,她说自己真的想一直跳下去。妈妈这才明白多多是认真的。这几天妈妈总是在后悔当时为什么会让多多学跳舞,这下可好了,多多连大学都不想考了。现在的社会竞争这么激烈,跳舞能干什么?妈妈早就对多多说过这番话了,可是多多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妈妈生气了,训斥了多多,现在母女两个已经冷战两天了。看着女儿坚决的神情,多多妈妈几乎不知道怎么办好了。【专家的话】有些孩子兴趣极其广泛,他们喜欢唱歌、喜欢跳舞、喜欢画画、喜欢打乒乓球,但是这些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甚至会换来家长的责骂。家长们最强悍的理由就是这些爱好会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不然,家长们显然没有正确看待孩子的兴趣和爱好。重视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孩子尽管年纪小,但是他们有着更为鲜活的思想和情感,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爱好。家长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兴趣的特点,才能真正理解孩子的爱好,这样才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和建议。1.孩子的兴趣经常表现出一种不稳定性。因为年龄和阅历的局限,孩子的兴趣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不久前十分喜欢的东西,现在已经让位给其他更为感兴趣的事情了。父母要分辨出哪些是孩子的一时兴起,哪些是孩子十分坚持并能锲而不舍的兴趣,以免扼杀孩子的爱好。2.孩子的兴趣具有可塑的空间。有的父母经常抱怨说孩子鬼马精灵,对什么都感兴趣,就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其实,只要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引导,孩子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改变的。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一定要找到适合孩子学习的方法。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对待两个孩子的教育是不同的,他自己为儿子编写教材,自己教育儿子,但是他让女儿到学校接受教育。3.孩子的兴趣具有广泛性。有的人说:“孩子的兴趣就像孩子的胃一样,总是准备好接受各种‘食物’。”尽管孩子的兴趣具有广泛性,但还是有程度上的差别。【给父母的建议】趣味和快乐是孩子选择事物的出发点,趣味是引起孩子注意的最佳方式,快乐是维持孩子兴趣的稳定剂。因此,趣味和快乐是打开孩子兴趣大门的金钥匙。父母们不要让孩子们在许多兴趣间穿梭,那么会让孩子应接不暇,最终将兴趣变成敷衍,当然也不要指望孩子一夜之间将兴趣发挥得淋漓尽致。孩子的兴趣是一项宝贵的资源,父母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使用这项资源呢?1.注意观察孩子的活动,发现其兴趣和天赋,善加引导对于孩子的兴趣,最不可取的就是父母强迫孩子去学一些他们本身不感兴趣的事情。比如,有的父母认为别人的孩子都是多才多艺的,为了让自己在别人面前拥有炫耀的资本,盲目地为孩子报绘画培训班,请钢琴老师,去少年宫学跳舞。孩子每天放学都要去学1个小时的舞蹈,每个周六周日上午去跳舞,下午学画画。孩子在奔波各种培训班时总是那么的不满,但仍是无济于事。如果孩子自觉想干一件事情,他们的能力完全会胜任这件事情,而不是靠武断地逼迫。如果父母们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感兴趣,那么一定要善加引导。这种引导并不单单是为孩子请家教老师或是报一个培训班,最重要的是给孩子营造一种学习这种兴趣的氛围。2.开发孩子的潜能,培养孩子的特长每个人的潜能都是无限的,只是因为开发的程度不同而在表现上有所不同。儿童时期是开发人类各种能力的最佳时期。在早期教育中,如果能够发现孩子的长处与不足,并且做出相应的改变,做一些加强或是弥补工作,那么孩子的潜能会被最大限度开发出来。对于兴趣来说,要让孩子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在兴趣的选择上体现孩子的主体性。父母在孩子决定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后,要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3.家长的兴趣对孩子的影响极为重大一般来说,家长的兴趣是孩子最先接触的兴趣,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有几代人都对一种工作感兴趣的原因。如果你的孩子对艺术产生了兴趣,那么家长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与孩子一起感受艺术的熏陶,这样孩子也不至于感觉孤独。有了家长的陪伴和支持,孩子也容易坚持下去。平时的鼓励和赞扬也是不可少的,奖赏对于小孩子来说总是具有最大的魔力。4.期望值不要太高并不是每个孩子的兴趣都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事业,我们培养孩子的兴趣也不是为了让孩子成为这方面的专家。培养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兴趣是以音乐、美术、舞蹈为手段,以陶冶心灵为目的的。家长应该走出孩子兴趣的误区,对培养孩子兴趣的期望值降低,从培养孩子做人做事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兴趣。

5.壶盖上的好奇心

为什么苹果会落在地上?为什么云彩能够变来变去?为什么鸟儿能飞鸡不能飞?为什么电梯能够上来下去?为什么彩虹有7种颜色?为什么大象的鼻子那么长?为什么金鱼睡觉的时候不闭上眼睛?为什么……

如果你家里有这样一个小孩子,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有了世界上问题最多的《十万个为什么》。喜欢提问是孩子的天性,好奇是孩子的共同品质。孩子是最懂得欣赏“神奇”的,他们那晶亮的眼睛里总是盛满了好奇和欣赏。也许有时候你会对孩子的好奇感到不可思议,你会承认他们的鬼马精灵,但是有时候你会对他们的好奇头疼不已。

求知欲、善于提问以及好奇心都是发动创造性思维的引擎。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梦想家,他在心灵深处都有着一个强烈的愿望,希望成为一个探究者和发现者。因此,好奇是孩子通往知识的一道大门,是探索知识的动力,也是启迪孩子智慧的火花。好奇是一切科学创新和发明创造的开始,就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发明千千万,起始在一问。”

很多家长在孩子的好奇问题上,直接或间接地充当着扼杀孩子好奇心的角色。很多孩子把自然看做是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他们对自然没有任何的疑问,这是家长造成的,因为家长们从小就不耐烦的告诉孩子“本来就是那样的”。这样的孩子在长大后,对所有的一切都是习以为常,他们目光会变的狭隘和短浅,所有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只有一个标准答案,那就是家长总说的那句话“本来就是那样的”。

如果你不希望孩子的人生过于乏味,那就让他们多一些好奇心。好奇心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奥妙之处,也会让我们更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让孩子的世界多一些发现神奇的喜悦吧!【成长的烦恼】有几位外国小朋友总是令老师和家长头疼,大人们永远也不明白这些小朋友的脑袋里为什么能够装下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现在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几位小朋友吧!第一位小朋友是来自英国的牛顿。瞧瞧他在做什么,一个小风车,一只被绑在风车轴上的小老鼠以及离老鼠有一定距离的食物,这个小不点又在搞他的发明创造了。原来他好奇风车磨坊可以磨面,所以制作了一个小风车。可是风力太小了,就用食物吸引老鼠转动风车。第二位小朋友还是来自英国,他的名字叫做瓦特。这一天,瓦特盯着祖母的水壶发呆了好一会儿,祖母问他在看什么。瓦特说:“为什么水烧开时壶盖会蹦蹦跳跳的呢?”祖母当然无法回答瓦特的问题,但是瓦特认为自己总有一天会弄明白的。第三位小朋友来自于美国,他是6岁的爱迪生。他看见母鸡孵小鸡后,认为自己也可以孵出小鸡。看呀,他正在专心致志地孵小鸡呢。第四位小朋友是来自于德国的爱因斯坦。父亲送给小爱因斯坦一个小的罗盘,爱因斯坦对这个罗盘爱不释手。不久,他就发现这个罗盘总是指着同一个方向,不管他如何转动自己的身子,不管他怎么去摆动罗盘指针,罗盘都不听他的话。小爱因斯坦一脸的困惑和惊讶:这是为什么呢?这根针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是什么力量推着它指向北边呢?【专家的话】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育,他们的感官越来越灵敏,感知能力也有了提高,与此同时他们感知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尽管孩子大脑接受的信息已经有所增加,大脑皮层可以对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但是他们还不能理解事物的本质,以及将事物理解全面。因此,在大脑中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就以“为什么这样”、“为什么那样”的形式提了出来,也就是常说的孩子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出来。当孩子表现出好奇、好问,这说明他们的神经活动已经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同时也将带动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好奇、喜欢提问题也是孩子情感发展的表现。由于对事情的好奇而提出问题,当问题得到正确的解答后,孩子会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也是孩子对理智感的体验。【给父母的建议】父母们也希望自己孩子能够像牛顿、瓦特、爱迪生和爱因斯坦那样取得非凡的成就吧?那么,当你的孩子在捉老鼠制作风车时,当你的孩子在盯着跳动的壶盖发呆时,当你的孩子在学母鸡孵小鸡时,当你的孩子手握着罗盘困惑时,千万不要喝斥孩子,竭尽你所能去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吧!谁又能说你的孩子不会是下一个牛顿和爱迪生呢?1.竭尽所能为孩子解惑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因此,父母必须承担起为人师的责任。面对孩子众多的“为什么”,父母不能一笑了之,也不能轻描淡写地给出一个敷衍的答案。只有为孩子提供一个满意的答案,他们才有可能有兴趣地进一步思考下去。有时候父母要学会这样一句话“我喜欢你的问题”,这句话可以让孩子产生极大的荣耀感,可以让他们继续保持好奇心。2.多给孩子提供一些科普知识性的读物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往往是见到什么问什么,所以他们的大部分问题都会让大人哭笑不得,因此他们的问题基本上是没有方向目的的,也是没有规律可言的。但是随着孩子接受知识能力的加强,他们经验和知识的增加,他们的问题也就会变得越来越有建设性。因此,父母应该让孩子多读一些课外书籍,让他们在书籍中自觉主动地去想问题,去寻找答案。3.允许孩子进行探索每个小孩子都是天生的破坏家,他们好奇闹钟为什么定时会响,他们好奇遥控器为什么能打开电视,他们好奇电子琴为什么会发出声音,一会儿功夫就把东西拆了,闹钟、遥控器、电子琴无一幸免。若不是你下班及时回家,也许他的小脑袋已经打上冰箱的主意了。此时不恰当的打骂当然会扼杀掉孩子的好奇心。允许孩子进行探索,必要时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探索,这样既保证了孩子的安全,又让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让孩子学到知识。如果孩子的好奇心真的已经超过了安全范围或是给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那么父母们应该给孩子找到替代品让孩子去探索,或是作出一定承诺,等到时机成熟时再让孩子探索。

第五章 动动你的手指——13岁前孩子应该养成的动手习惯

斯特娜夫人在她的“自然教育”理念中这样阐述:“要想把孩子的精力引向好的方面,必须尽早开始让孩子对工作、劳动感兴趣。”一个懒惰的孩子,无论他在其他方面是多么的出色,都不会惹人喜爱的。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是现代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项内容。

1.教育孩子爱劳动

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平均每个孩子每天的劳动时间是1个半小时,而亚洲孩子的劳动时间不足12分钟。现在我国中小学生里,养成热爱劳动习惯的学生只有30%左右,70%的学生是没有劳动习惯的。他们基本上是不做家务的,有的学生就连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打理不好。

其实家长们在劳动上是有一定共识的,比如家长都承认多劳多得、不劳不得食,劳动改变世界,劳动是人类的第一需要等等,而且都在亲身实践着这些观点。但是在教育孩子劳动方面,中国家长做的并不好。也许是家长们深刻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所以总是心疼孩子,不想让孩子受苦,因此养成了一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少爷小小姐们。

孩子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爱劳动的习惯,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不能光说不练,劳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劳动实践进行。在学校内,安排值日生,定期让学生大扫除;在家里,让孩子参与做家务,自己整理好自己的生活,这些都是一些基本的劳动实践,孩子们应该参加。

对于劳动教育,家长们必须转变思想,不能认为孩子劳动会浪费学习时间,耽误学习。另外,让孩子劳动不能将孩子当成劳动力来使唤,也不能将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手段。有的家长还喜欢对孩子的劳动进行一定的奖赏,这也导致了孩子在劳动前都会跟父母讲好价钱,这与劳动的真正目的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上,一定要把握好奖惩的尺度。【成长的烦恼】格蕾·施吕特是4个孩子的母亲,这4个孩子的年龄在8~14岁之间。格蕾每天都很忙碌,她要准备4个孩子的早餐,要洗4个孩子的衣服,要送4个孩子去上学,要打扫至少4个房间。这4个小鬼头天生活泼好动,整天在屋子里打闹,格蕾刚收拾的屋子马上又乱成一团,而且4个孩子都不会主动帮助格蕾收拾。每当格蕾要求孩子收拾屋子的时候,他们都会以各种借口逃离。格蕾决定好好收拾一下孩子们。有一天,孩子们起床后走进餐厅,发现餐桌上并没有早餐,只是在一旁竖了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妈妈要罢工”。格蕾说到做到,但是承诺自己可以在一旁给予指导。这样孩子们终于开始意识到妈妈以前是多么的辛苦,也开始自己劳动起来。他们终于明白除了看电视以外,他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格蕾说:“当然,我不可能真正做到完全罢工,我只是想要给他们一个提醒。他们开始看书,做作业并帮助我做家务。”【专家的话】有的孩子在学校劳动很是积极,可是在家完全是另外一番样子,他们在家等同于公子哥、娇小姐。导致孩子在家不爱劳动的原因主要在于家长的劳动教育观念不恰当。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的作业负担比较重,所以不想让劳动占去孩子的学习时间。还有的家长是嫌弃孩子做不好,费劲口舌叫孩子去做还不如自己做了省事。还有的家长认为现在全都是自动化,自己都不必劳动了,理所当然的也不会让孩子劳动,甚至告诉孩子到什么地方都不要劳动。大多数的父母因为心疼孩子而不让孩子参加劳动,致使孩子不仅在自理方面的能力极差,而且养成好吃懒做的毛病,甚至有的孩子变得没有爱心,不孝敬父母,把父母的照顾当成天经地义的服侍。孩子劳动是多种多样的,首先是自理方面的劳动,比如自己穿衣、洗脸、吃饭等;其次就是家中或学校中简单的劳动,最常见就是值日生劳动,比如扫地、擦桌子、收拾玩具等;还有一些是带有生产性质的劳动,比如浇花、拔草等。其实4~6岁的孩子就可以从事一些简单的劳动了,这些劳动没有什么复杂的步骤,也不会耗费太大的体力,而且这些劳动中也有着一定的娱乐性质,是适合小孩子去做的。劳动不仅仅是提高孩子做事的基本能力,还可以培养孩子做人的基本品质。家长们如果长期忽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会让孩子在做人方面形成一些不良习惯。一旦孩子变成一个懒惰的人,那么再想将其变成勤快的人是不容易的。因此,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必须从小抓起。【给父母的建议】前些年家庭室内剧《家有儿女》火暴电视荧屏,让我们看见了这样一个充满欢笑的一家人。小雨、刘星和小雪是3个7~13岁的孩子,夏东海和刘梅这两个大家长在不遗余力地教育着这3个性格不同的孩子。在剧中,我们发现3个孩子是参与家务的,最常见的情节是又闯祸的刘星被妈妈罚洗碗。劳动教育在《家有儿女》中极为常见。在片中,导演并没有具体的告诉父母是怎样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的,下面就让父母们来学习一下,应该如何让孩子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吧!1.转变劳动教育的错误观点,重视劳动教育一些关于劳动的错误观点,不仅是孩子应该纠正的,更是一些父母应该纠正的。劳动最光荣,这一点已经是无需赘言。2.安排一定的劳动量,养成劳动习惯让孩子将劳动变成一种习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给孩子安排一定的劳动量,按照孩子的实际情况由简单到复杂的进行合理安排,循序渐进。隔三差五的让孩子做事,并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孩子上小学前,劳动时间可以稍微放宽松一些,劳动内容应该以孩子自理为主,小学生的劳动时间应该在20~40分钟之间,而中学生以30~50分钟为宜。对于中小学生,自我服务劳动和家务劳动都应该安排,在双休日和节假日可以将活动安排的多一些。另外,还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3.教会孩子一些劳动方法,让孩子掌握劳动技能劳动并不是简单的力气活,劳动也有许多章法可循。每一种劳动都有自己的劳动步骤和技巧可以掌握,因此,掌握劳动技能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层面。让孩子掌握劳动技能,既有助于孩子节省时间,也会让孩子在劳动过程中产生满足感,保持孩子劳动的兴趣。

2.手工课上创造的奇迹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孩子。我们都明白动手能力和聪明程度的关系,但是对于现代的中国家庭和中国学校来说,动手的机会是越来越少了。孩子小的时候,不敢让他们动手,因为怕他们发生危险;孩子大的时候,又觉得动手已经没有必要,更没有时间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有人曾经这样形象地比喻过教育,认为教育就像大鸟一圈圈领着小鸟飞翔,母鸡一次次领着小鸡找虫吃。到后来大鸟和母鸡进化了,它们变成高等动物,它们决定学习人类。它们建起了小学、中学、大学,把小鸟、小鸡们关在学校里十几年,让它们坐着听关于飞翔和捉虫的课,从基础课到专业课,再到选修课。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小鸟、小鸡们听得是昏昏欲睡,但是飞行与捉虫本领依然不会。终于等到毕业了,小鸟、小鸡们离开了学校,重新再学习飞行和捉虫。看看我们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甚至是大学生们,不就是这里的小鸟和小鸡吗?他们在学校里苦读十几年,可是一踏入社会就仿佛是一张白纸,连最基本的技能都不会。

中国的家庭教育缺乏让孩子动手的意识,其实手是人体极其重要的感觉器官,而孩子的动手能力则是关系到孩子智力发展的大问题,正所谓手巧才能更聪明。经常动手的孩子,会通过手接受更多的外部信息,这些信息可以促进孩子的大脑发育,让孩子心灵手巧。

现实中,孩子往往是心不灵手也不巧的。6岁的孩子鞋带不会系,9岁的孩子分不清内衣和外衣,10岁的孩子还要妈妈帮忙喂饭。这样的孩子缺乏动手能力和克服困难的能力,将来能否适应社会、能否获得生存都是问题,更别说什么创造力了。

千万不要小瞧学校里的一节手工劳动课,它是产生创造力的源泉;千万不要小瞧一把剪刀的力量,它能为你的孩子剪出一个不错的未来;千万不要小瞧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他们掌握的是我们大家的未来!【成长的烦恼】安安是一个7岁的小男孩,十分聪明,但是就是不爱动手,尤其是在学校的手工课上。每次手工课上要做一些小制作时,安安都做不出来。手工课老师留的家庭作业,经常是安安的妈妈完成的。在家里,安安更是什么都不动手,都是妈妈一手包办的。因为安安的手指得不到锻炼,十分的笨拙,本来十分聪明的孩子,现在做事情畏手畏脚一点也没有了原来的聪明气。玲玲是安安的同学,手工课上的什么小制作都难不倒她。原来玲玲的妈妈从小就锻炼玲玲的动手能力。在玲玲1岁时就教会玲玲捏豆子,锻炼她的手部肌肉。别的小孩子都用勺子吃饭,但是玲玲妈妈总是让玲玲用筷子吃饭。现在7岁的玲玲已经能用针线了。【专家的话】手部的运动对大脑的发育起着促进作用,常动手的孩子求知欲也会旺盛一些。另外,动手能力还关系着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孩子的兴趣走向,以及孩子的注意力和领悟力的发展。造成动手能力差的主要原因是大人担心孩子做错事情,担心孩子损坏东西,家庭环境不适合孩子动手,孩子动手的材料比较少。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特征可以将孩子分成3种类型:听觉型,即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比较强;视觉型,即孩子喜欢阅读观察、善于记忆;运动型,即孩子喜欢触摸事物,运动细胞比较发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听觉型的孩子最应该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在锻炼时应该注意让孩子边说边做;视觉型的孩子往往是沉默的玩耍型,因此重点要让这种类型的孩子在玩的时候学会表达;运动型的孩子动手能力强,可以给这样的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和活动内容,让他们在动手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发展。不同类型的孩子的培养方式是不同的,但是最终是为了让孩子在视觉、听觉、触觉三方面协调发展,这样才能真正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给父母的建议】一般来说,孩子都是有着动手欲望的,那么如何正确引导孩子的这种欲望呢?父母们也一定希望孩子能够有一双灵巧的双手,他们可以娴熟的剪纸,粘贴、做拼图,做一架飞机,做一个坦克吧!进入小学后,学生有了自己的手工课,这并不意味着妈妈们可以撒手不管孩子的动手能力了。那么,为了更好地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父母们应该怎么做呢?1.给孩子提供动手操作的物质条件虽然我们鼓励父母培养孩子动手能力,但是也不能任由孩子搞破坏。因此,父母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材料,像是旧的生活用品如旧收音机、旧手表、旧钢笔等;有条件的家庭还应该为孩子买一些手工材料,如七巧板、橡皮泥、组装玩具等,使孩子有充分的物质材料进行操作。2.教会孩子用剪刀,指导孩子做手工家长们一向视刀子、剪刀如洪水猛兽,生怕这些东西伤害到孩子。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们让孩子离剪刀远一点是对的,但是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时,就不应一味的将剪刀藏起来,而是去教会孩子正确使用剪刀。剪刀的使用可以锻炼孩子的手部肌肉,而且孩子可以用剪刀做很多有创造力的手工制作,这也有利于孩子创造力的发展。3.学习乐器演奏乐器是最能锻炼双手灵活度的,因此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尝试让孩子学习一种乐器,这样既有利于手指的活动,又让孩子得到艺术的熏陶。

3.教会孩子学写字

每个老师都喜欢看一份书写整齐的作业,每个老师都不厌其烦的要求孩子一笔一划地写字,可是看着手中潦草的作业本,老师们总会有一种无力感。由于入学年龄越来越小,孩子在写字方面也暴露出来很多问题:握笔姿势不正确,写字潦草不认真。

有的家长对孩子写字也是忽视的,认为现在一切都是电脑化,字写得好不好根本无所谓,甚至不写字也没有关系。因此,他们从来不关心孩子的字迹是否潦草,写字姿势是否正确。

古人说“字如其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可以反映在他写的字上,一个写字潦草不认真的人肯定不会是一个整洁负责任的人。中国的文字在古代就形成一种艺术,讲究姿势与美观。中国书法博大精深,练习书法也可以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另外,孩子错误的写字习惯和写字姿势也会对孩子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现在小学生近视率居高不下、脊椎变形都与写字姿势不正确有关。

心理学家曾得出过这样一项结论:最成功的人往往都能写一手好字。用好一支笔,写好一手字,将自己的气质与人格留在字里行间!【成长的烦恼】陈妈妈前两天接到儿子班主任的电话,说小明的字写得太潦草,请家长配合老师督促孩子练字。陈妈妈这才了解到,语文老师让小明将一篇课文里的6个生字每个写20遍。而小明竟然把两支笔绑在一起,上下两行一起写,这样每个生字只写10遍就够了。作业本真是惨不忍睹,仿佛蜘蛛爬过一样,每个生字仿佛都是鬼画符一样。为了监督儿子,不让孩子投机取巧,陈妈妈这几天一有机会就突击检查孩子的作业本,还是收效甚微。而且,陈妈妈发现就算儿子认认真真写字,小明的字写得仍是很潦草。小明写字时,下笔很重,而且总是趴在桌子上写字,字写的歪歪扭扭。陈妈妈现在很着急,现在考试都是笔试,字写得不清楚肯定会影响成绩,而且字写得不好看,拿出去也丢人。【专家的话】正确的写字姿势可以预防近视,还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中国的书法艺术锻炼眼、脑、手、心等多种器官,可以锻炼心智,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等。现在的父母为了提早开发孩子的心智,总是提早让孩子认字写字。其实幼儿过早学写字并不是很好,从现在情况来看,过早学写字是弊大于利的。4岁以前的孩子,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处于发育阶段,这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差,自制能力也很差,让孩子安安静静写字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另外,孩子在这时候骨骼正处于发育初期,长时间的写字会影响孩子骨骼的发展,加之不注意写字姿势,更是会导致孩子脊椎变形。同时,过早学习写字也是导致孩子写字笔顺不正确,写字姿势不正确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在孩子幼儿园大班到小学入学前这一阶段,在老师和家长的系统指导下教孩子写字最为恰当。考察孩子是否可以进行写字练习,可以参照下面几个指标:1.孩子的双手和眼睛协调发展,孩子可以进行视觉追踪。2.孩子已经习惯使用双手,手指也较为灵活,可以使用镊子等工具。3.可以画出直线、圆圈、十字交叉线、斜线、正方形以及三角形等基本图形。4.孩子具有一定的力气,可以拧抹布、玩捏面等。这几个指标不是绝对的,有的孩子发育较早,家长和老师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灵活把握。另外,一定要注意,孩子在开始学写字的时候要把握好时间,不能让孩子写字时间太长。【给父母的建议】面对一本潦草的作业本,面对夹杂着众多“火星文”的作业本,父母的头都大了。下面是正确的写字姿势和用笔方法,父母们要随时监督孩子进行练习。1.坐姿正确即我们经常说的“一直一正二平”,包括身体要直,头部抬起放正,肩膀要放平,双脚平放在地面上与肩同宽。2.握笔方式要正确正确的握笔方法是三指执笔法,即右手执笔,大拇指、食指以及中指应该从3个方向握住距笔尖3厘米处。握笔时,大拇指要稍微在后面,中指在内侧抵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拇指依次自然地放在中指的下方。笔杆与纸面呈大约50°。另外,握笔时,应该做到“指实掌虚”,就是手指要握实,而手掌要弯曲,掌心要空,这样写字时才能灵活运笔。3.写字时,要注意“三个一”即眼睛离书本一尺,胸口离桌子要有一拳的距离,手离笔尖要有一寸的距离。

4.博客里的成长日志

写日记是每个人都不陌生的,从小时候老师留的日记作业,到青春年少的秘密日记,从每天的流水账记录到长大后有文采的心灵感悟,从原来加锁的精装笔记本到现在的网络博客,记日记变得越发精彩起来。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问题,尤其是对于孩子来说,日记往往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发挥日记的作用。

日记其实就像另外一个自己,记日记的过程就像是与另外一个自己交流的过程。科学研究证明,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警醒作用,人通过反省会更容易成熟起来。而且,科学也开始支持把纸和笔作为从精神上和生理上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一些在精神和生理上有疾病的患者,通过记日记,将一些给自己较大压力的事情或是一些比较琐碎比较中性的事情记录下来,例如每天的计划等,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患者的病症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减轻。

书写为什么能够达到如此疗效?研究者们还未弄清其中的原因。但是,事实证明,将痛苦的事情写在纸上有助于减轻压力。压力的减轻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可以稳定人的免疫系统。美国心理学研究表明,写下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

孩子的日记内容虽然浅显,也并没有什么压力可抒发,但是坚持写日记的孩子往往具有顽强的毅力。写日记可以锻炼孩子的恒心,而且写日记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能够提高孩子的书写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日记是一个人从身体到心灵的成长记录,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孩子将生活中的精彩瞬间留在日记本中,在未来无数个日子里,翻看那一本本日记本,会让他们想起自己的青葱岁月!【成长的烦恼】朵朵上小学二年级了,老师让他们每个人准备一个日记本,每天写一篇日记交给妈妈检查。朵朵的妈妈发现朵朵的日记每篇只有短短的20几个字,大多是帮助妈妈做一些家务获得妈妈表扬之类的事情。其实朵朵写的内容几乎都是真实的,朵朵经常会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是,朵朵流水账似的日记,总是让妈妈觉得一点也不生动。这样写下去,日记也就没有了意义。其实,朵朵也说自己没有什么可以写的,而且有的时候也没有什么大事情可以写。妈妈想出一个好办法,因为朵朵喜欢背诗歌,所以她就建议朵朵在没有事情可以写的时候,不妨默写一些诗歌。以后在朵朵写诗歌的时候,妈妈也会引导朵朵发表一些对这些诗歌的看法,然后提醒朵朵可以将这些看法记在诗歌旁边。另外,她们一起出去的时候,妈妈也会引导朵朵去发现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小事情,并提醒朵朵这些都是可以写在日记中的。经过妈妈耐心的启发和引导,现在的朵朵已经可以将日记写得十分生动和有文采了,她的日记也经常被老师选为范文在课堂上读给其他学生听。如今,朵朵对语文以及诗歌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也变得积极主动起来。【专家的话】日记就是每天把自己的见闻或者是心灵感悟简明地记录下来的一种文字形式。让孩子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有诸多好处的。日记可以帮助人回忆往事,经常总结反省也有利于心智的成熟。另外,对于自制力差、没有毅力的孩子来说,写日记是培养孩子恒心的好方法。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