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管理指导手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0 20:05:32

点击下载

作者:彭婷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管理指导手册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管理指导手册试读:

前言

在党和政府的要求下,长期以来,学校文化艺术活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广大青少年建立兴趣爱好和成材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巨大作用的主要因素。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为广大青少年开拓广阔的成材之路,这是加强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培养青少年未来实现中国梦想的要求。

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能够使广大青少年达到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增长才智、提高素质、沟通人际、适应社会以及改善知识结构和掌握实用技能等方面的效果。在这些文化艺术活动中,广大青少年通过接受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有益教育,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造就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适应中国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新一代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对于开展丰富的文化艺术活动和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给予了越来越多的投入和努力,学校里的音乐队、合唱团、舞蹈队、书画社、兴趣小组等,简直琳琅满目。因此,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策划与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这就需要坚持先进文化的正确方向,以育人为根本目标,努力发展符合实际需要、并为广大师生喜闻乐见,且具有实效的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真正营造五彩校园的文化氛围。

为此,根据党和政府有关政策和部门的要求以及国内外最新校园文化艺术的发展方向,特别编撰了《五彩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丛书,不仅包括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的组织管理、策划方案等指导性内容,还包括阅读、科普、歌咏、器乐、绘画、书法、美化、舞蹈、文学、口才、曲艺、戏剧、表演、游艺、游戏、智力、收藏、棋艺、牌技、旅游、健身等具体活动项目,还包括节庆、会展、行为、环保、场馆等不同情景的活动开展形式等,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娱乐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本套丛书适当配图,图文并茂,设计精美,格调高雅,不仅是广大学校用于开展丰富文化艺术活动的最佳指导读物,也是大中小学学校领导、教师,在校大中小学学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有关人员学习的最佳实用读物,还是各级图书馆珍藏的最佳版本。

NO1. 学校文化艺术建设指导

校园文化活动涵义与结构

校园文化的概念

学校是一个传播文化的场所,自学校产生以来,它就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但是,从这一意义上所讲的文化主要是作为学校教育内容的文化。

从学校管理研究的角度来看,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文化载体,学校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学校文化的形成、维护与发展的过程。

学校文化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概念,既包括隐含在学校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意识、价值、态度,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又包括能够体现这些观念的现象与活动。

尽管有的所使用的“校园文化”概念几乎是“学校文化”概念的同义语,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使用“校园文化”一语的内涵要窄得多,往往指反映学校价值的外在的现象,有时甚至变为学校校园环境的代名词。

人们通常将“校园文化”与“建设”两字联起来使用,从而使校园文化又体现为“活动”的性质。其实,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化在内涵上要宽泛一些,与学校文化内涵是一致的。

学校文化是指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为其成员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体系、行为准则和共同的作风的总和。我国有关学者则使用了“校园文化”概念,强调学校文化的“校园”地域特性,并指出:中小学校园文化是指以中小学校园为地理环境圈,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在学校教育、学习、生活、管理过程中的活动方式和活动结果。这种方式和结果以具有校园特色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为其外部表现并影响和制约着校园人的活动与校园人的发展。这一界定反映了文化的普遍存在性、全面包容性、主客体统一性、动态发展性,特别是揭示了校园文化的本质意义在于影响和制约校园人的发展。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中,创造和积淀下来并为其成员认同和共同遵循的信念、价值、假设、态度、期望、故事、轶事等价值观念体系,包括制度、程序、仪式、准则、纪律、气氛、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学校布局、校园环境、校舍建设、设施设备、符号、标志物等物质风貌体系。因此,校园文化是各种文化要素的相互整合的产物,是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重要特征。校园文化的结构

从不同角度给校园文化定义,校园文化就有不同的构成要素。校园文化有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分。

所谓主流文化,指的是为大多数组织成员所共同抱持的核心价值观,在规模较大的学校组织中,与主流文化同时并存为一部分成员所拥有的文化便是亚文化。这里所谈的校园文化是针对主流文化而言的。校园文化包括许多因素。1.教师文化

教师是学校组织体系中的领导者,其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对学校文化影响甚大。教师文化呈现三种相互对立的形态,分别是学术中心与教学中心的对立;专业取向与职业取向的对立;教学者与学习者的对立。

教师文化有四种不同的形态,即个人的文化:教师彼此隔离,其主要精力用于处理自己课堂事务;分化的文化:教师的工作彼此分立,有时会因为权力与资源而相互竞争;合作的文化:这种文化建立在教师之间的开放、互信和支持基础上;人为的合作文化:教师被要求围绕行政人员的意图与兴趣进行“合作”。

个人的文化与分化的文化是学校中较为常见的教师文化,人为的合作文化则给人以合作的假象。唯合作的文化既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学校文化的整体发展,是一种理想形态的文化。2.学生文化

学生是学校教育的对象,学生的价值及行为不仅受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且,由于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学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征与性质。学生在班级和学校的生活或活动中,同辈团体相互影响,共同形成特殊的价值与行为,并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方面。3.行政人员文化

学校行政人员文化具有潜在文化和非显著文化的性质。一般说来,学校行政人员的潜在文化与学校主流文化部分相符,有些行政人员对学生的态度或二者之间的关系,与教师的专业态度或关系不同,因而产生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影响。

因此,学校行政人员文化对于学校事务的解决、对于学生的发展等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4.学校社区文化

学校所处社区的文化是学校的外部环境,对学校发展影响甚大,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影响学校教育:一是社区环境影响学生思想与行为;二是社区环境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与措施。5.学校物质文化

学校所处的物质环境、校园大小、建筑设备、庭园布置等,都属于学校物质文化的范围,也是构成整体校园文化的重要因素。

学校物质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价值观念与态度、学习方式等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学校的文化传统往往可以借助学校物质文化予以保存与传递。6.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规章与制度,都是学校的文化规范。在学校生活中,学校的文化传统不论合理与否,都会通过学生的同辈团体、班级、年级等代代相传。

学校在学习、运动与生活方面的仪式是学校文化的象征,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有着深刻影响。

相比之下,学校规章制度比学校仪式更具强制性,适宜的学术传统及教育期望,均已融入学校的各种规章之中,成为约束学生行为的规范体系。

校园文化的性质与功能

校园文化的性质

校园文化的定义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阐述的,由此反映出校园文化的性质也迥然各异,具有各自不同的性质。1.校园文化的亚文化性

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学校,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之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任何变革都会迅速反映到学校文化中来。同时,学校文化也在不断地批判、选择、接受、传递社会的主流文化。

因此,学校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密切相关,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比,学校文化处于亚文化的地位,学校文化反映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

此外,学校组织的特殊目的和功能及其成员构成的特殊性,都显现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迥然不同的特点。校园文化的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层面。

一方面,由于学校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校园文化不可能认同已有的全部社会文化,而必须依据学校教育自身的原则对社会文化做出选择。

另一方面,学生是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群体,作为成长发展中的年轻一代,他们所形成的文化往往具有鲜明特点。例如,它的时尚性、超前性等,这些都不同于成人文化。2.学校组织文化的综合性

校园文化包括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行政人员文化、社区文化、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等诸多层面,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文化是这些文化构成要素的综合和融合。从文化主体来看,校园文化主要包含三个层面,即社区文化、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

学校的社区文化来自于学校之外,传递着社会的价值与观念,学校的传统、教学内容及行政管理无不深受国家和社区价值观与文化模式的影响。

学校的教师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学校传统以及学校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的代表,是学校文化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的创造者。

学校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与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学生文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各种文化的交融体。

校园文化不是单一类型的,并非所有师生都信守同一价值观念,或在同一活动中表现同样的行为方式。校园文化的这种综合性也决定了它的多样性。

在学校组织中,既有为大多数人所遵循的“主流文化”,同时也存在为少数人所拥有的“非主流文化”。虽然我们所谈论的校园文化,一般是指校园文化中的主流文化,但是,非主流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也不可忽视。3.校园文化的整合性

校园文化的整合性是从校园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待校园文化的,校园文化所表现出的综合性,即校园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教师文化与学生之间的冲突与和谐、对立与统一的过程。

教师群体与学生群体是学校中的两大主要成员,但两者在价值观念、行为模式以至内在期望等方面都有着不小的距离,因此,学校中的文化冲突现象十分普遍。

美国学者华勒在分析这种对立现象时指出:“权威操在教师手中,教师永远胜利。事实上,教师必须获胜,否则无法继续担任教师。”

华勒指出,教师可以合理而适当地运用权威使文化冲突变为文化整合,但是,每一次文化整合之后,新的文化冲突又会发生,教师仍须运用其权威,实现进一步的整合。

由此,校园文化就是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与整合的过程,而正是在这样一个不断冲突与整合的过程中,校园文化发挥着对年轻一代的教育功能。4.校园文化的目的性

尽管校园文化客观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学校的领导人和广大教师总是有意识地维护和改造着校园文化,使之反映学校教育的理想与办学目标,体现出校园文化的合目的性。

仔细研究校园文化的构成,就会发现,校园文化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自然形成的文化,这类文化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二是学校领导者与广大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努力形成的文化。

换言之,学校的教育者总是努力发挥校园文化中积极因素的作用,而尽量消除那些消极因素之于年轻一代的影响,从而使学校组织成为一个理想的文化环境。

此外,当学校教育的理念发生变化时,学校教育者也总是有意识地改造学校文化,使之符合先进的教育理想。简而言之,倘若学校文化失去了目的性这一特点,学校组织的教育功能也会随之消失殆尽。

总之,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文化,它总是在选择和吸收社会组织文化。特别是其中有价值的成分,并根据一定的原则,加以目的性的改造,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并通过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不断加以融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组织文化。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对于学校组织及其组织成员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但许多人在探讨校园文化的功能时,却往往只关注校园文化的积极功能,却忽视其消极功能。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组织当中,组织文化的这两种功能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1.校园文化的正向功能

组织文化具有促进系统的稳定、提供意义的理解、增进成员的认同、划定组织的界限、作为控制的机制、激发成员的投注、提升组织的表现等功能。具体来说,校园文化的正向功能可分解为七个方面功能。(1)教育功能。学校是培育人才的场所,学校中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无不围绕学校的教育目标展开。无论是校内的各种媒体、场馆、教学设备,还是良好的校风、校貌,各种规范、规章等,以及悠久的学校历史传统和独特的办学风格,都以其蕴涵的文化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育着身处其中的学生,从而使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尽量展现出来。

此外,学校中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管理氛围、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社团活动,无一不给人以身心愉悦之感,长期置身于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中,易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2)导向功能。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亚文化,它同时又是学校领导者和教育者有意安排和引导其发展方向的文化。因此,学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折射出社会文化的主体导向,并对学校组织发展以及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

学校管理者通过各种文化活动,把师生员工引导到实现学校目标所确定的方向上来,使之在确定的目标下从事教育、教学和管理活动。当学校的发展目标为师生员工所吸引、接受和认同,就会焕发出极大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就会在潜移默化的氛围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并产生一种信念和力量,向着既定的目标去努力。(3)凝聚功能。校园文化为成员提供了进一步理解、认同学校组织的载体。从根本上讲,组织文化是一种意义理解的框架,使成员了解组织的历史传统、精神、目标,组织文化也反映成员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共识,满足成员的组织归属感。

在共同组织文化影响下,组织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工作作风和行为方式,增进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成员之间的认同感也会得到加强,感情会更为融洽,从而减少或化解组织矛盾与冲突,同心同德,步调一致,共同为实现学校组织目标而努力。

因此,校园文化为组织成员提供了共同的知觉、思考、理解的模式,是组织整合成员沟通的重要基础,是联系和协调学校所有成员思想与行为的纽带,具有较强的凝聚作用。

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当一种观念被教职工认同后,就会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沟通人们的思想,产生对学校目标的认同感,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量,并由此产生巨大的整体效应。(4)激励功能。校园文化是一种内化的规范力量,组织成员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理解、认同他们所信奉的价值以及蕴藏于内心无意识的假设等,都可能激发、驱使组织成员对学校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对学校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等,投入极大的热情与关注,从而不计个人利害得失,以积极的态度和热情投身到学校工作之中。(5)规范功能。校园文化的规范功能一方面体现在组织建设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学校组织成员的行为规范上。就前者而言,校园文化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活动的框架。学校在进行组织结构设计、制定和实施组织规章制度、解决组织冲突与矛盾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对学校校园文化所蕴含意义与价值的理解,学校的各种制度与规范都会与学校的主流文化保持一致。(6)标识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界限。校园文化使学校呈现某种独特的氛围,使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甚至其他学校区别开来。

学校组织成员,如教师和学生,长期受到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对校园文化所蕴含的意义与价值有较深入的理解与体会,也会表现出某种特有的气质,从而与其他组织成员区别开来。至于学校的校训、旗帜、口号甚至校服、建筑等蕴含校园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更是学校组织十分显明的标识物。(7)稳定功能。校园文化是学校共有的价值与意义体系,在学校系统的运作与发展过程中,往往成为组织团结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使学校组织能够面对并解决来自学校内部与外部的种种环境挑战,使学校组织免于混乱与动荡,也减轻学校组织成员面临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产生的焦虑,确保基本的组织安全与保障。2.校园文化的负向功能

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认识组织文化的负向功能,例如,矛盾与冲突尖锐的组织文化,必然带来组织整合、行政运作方面的困难,并导致组织效能的低下。学校组织的保守性,决定了学校组织文化强调稳定、平凡的一面,这往往使学校陷于封闭、呆板,排斥创新与改革。

形式主义盛行的组织文化具有反求真、不务实、反科学的负面功能,权威主义的组织文化具有反民主、反专业的负面功能,落后的组织文化具有反革新、反适应等负面功能,影响学校组织适应环境持续发展的能力。

功利主义的组织文化则追求实惠,具有反教育、反理想、反价值的负面功能等。这些例子似乎有些极端,通常情况下,学校校园文化的负向功能往往会在下列情况下表现出来。

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矛盾与冲突,导致组织整合困难。每一社会组织都存在许多亚文化,而且,这些亚文化往往与主流文化之间、亚文化与亚文化之间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矛盾与冲突,所以,人们称学校中的亚文化为“冲突的亚文化”。

在学校组织中,一旦学校的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产生冲突,就会给组织整合带来诸多困难,并导致组织效能的下降。因此,在学校组织中,积极培育一个强有力的主流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校园文化的保守性成为学校组织变革的障碍。从根本上讲,校园文化是一种保守性的文化,学校总是将人类文明积淀下来的既成文化成果传递给年轻一代。学校教育的性质决定了学校教育过程往往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

学校教育的成果往往具有长期性、滞后性的特点,这些都决定了校园文化所不可避免地具有的保守性质。我们可以从多种角度来认识学校文化阻碍学校组织变革所表现出的负向功能。

首先,校园文化促进了学校组织的稳定与安全,但是,当学校组织面临外界环境挑战并需要进行变革时,校园文化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安于现状的惯性或惰性,使得学校组织无法做出即时地反应,顺应环境的变迁,适时扭转劣势或创造先机。

其次,校园文化促进成员对组织的认同,在思想与行动上达成共识,有利于培育员工对学校组织的忠诚。但是,这也有可能使学校组织成员产生依赖情结,陷入不切实际的陶醉与乐观,而当学校组织面临困难与挑战时,则容易形成群体的逃避情绪。

第三,校园文化对学校成员的思想与行为具有一定的规范与控制作用,这有助于维护和巩固学校组织系统。但是,这也往往会使学校组织排斥各种新观念的影响,减少组织变革与发展的机会。

第四,在特殊情况下,如果学校校园文化与学校组织目标发生偏差,并且为多数组织成员所认同,学校校园文化就会引致错误的组织发展方向,非但不利于组织目标的认同,反而会妨害组织目标的达成以及组织的持续发展,这种文化影响越大,学校组织所蒙受的损害越多。

此外,对于一些办学历史悠久的老学校而言,学校传统的文化积淀甚厚,往往为学校领导者与广大员工视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但是,这种精神财富也使之成为学校变革与创新的障碍,使学校组织运作僵化,不能顺应时代变迁而进行变革。

总之,校园文化在组织的稳定与发展、组织效能的提升、成员的归属、认同与沟通等诸多方面都发生着重要影响。校园文化也存在着阻碍组织变革、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矛盾与冲突等负向功能。

学校管理者要做的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正向功能,最大限度避免或克服各种负向功能,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勇于创新,大胆实践,在改革中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更好地为学校教育教学服务。

校园文化的特征与内容

校园文化的特征1.互动性

校园文化是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这里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即教师的作用是关键。领导者的办学理念、办学意识和行为对师生员工的影响不可低估,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也是巨大的。2.渗透性

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一样,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他们的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3.传承性

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不自觉缔造的,而且似乎有一种遗传因子,代代相传相沿成习,。任何一种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当然会有所损益,然而其精神实质却是永续的,永生的。校园文化的内容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绿化美化这种物化形态的内容,也包括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范的行为准则。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代校园文化建设进入了网络环境,应运而生的各种网络社团,校园文化宣传站从软件上提升了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园地,在这里我们的一切教学工作、一切科研工作、一切师生参与的活动,都应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中心。就此而言,可以说学校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在这里,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成为良好的“四有”公民,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特别是要培养具有中国梦想的青年一代。

创建校园文化方法与作用

创建校园文化的方法

校园文化是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取向,展现学校的风貌,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应当以三个面向、科学发展观和中国梦想为指南,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突出“以人为本、和谐育人”的办学理念,强化“三风”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教师水平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发展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应遵循“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体现个性、促进发展”的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硬件建设。完善的设施、合理的布局、各具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有助于陶冶校园人的情操,塑造校园人的美好心灵,激发校园人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校园人的身心健康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全员参与,开展各种创建活动,形成行为文化。校园行为文化是师生文明素质的表现,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体现。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可以转化为一个人内在的性格情操,并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因此,要培养合格人才,在青少年时期就必须高度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制度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运转的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才能规范师生行为,保证校园各方面工作和活动的开展与落实。

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精神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校园精神文化集中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的“三风”建设上。“三风”建设是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内涵,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学校的巨大精神财富,是推动学校前进的精神力量。创建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在当今教育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是常新的,但是能够保持永恒的魅力,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心灵的,是能够激发青年学生激情,是能够唤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等。1.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和精神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

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2.可以极大提升学校文化品位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表现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3.是学校综合实力的全面反映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学院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这三个方面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将为学校树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综合实力的反映,其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够赋予师生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精神,激励师生不断反思、不断超越。所以,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

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

学校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和积淀下来的并为其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道德情感、思维方式、心理情趣、人生态度及政治观念等。

从心理学视野出发,学校精神就是学校群体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共同心理和行为中体现出来的群体心理定势和心理特征。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和灵魂,是学校整体精神面貌的体现,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成熟和内涵发展的反映。学校精神文化的特征

我们可以从学校精神文化的性质、存在形态以及形成与发展动态历程等不同角度来把握、认识和理解学校精神文化,具有许多特征。1.先进性

与其他社会文化相比,学校精神文化往往更能体现社会主流文化所代表的民主、科学、理性的价值规范,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进而成为社会主流价值与时代精神的代表。

由于学校的文化主体主要是青少年,因而使得学校精神往往表现为面向未来。既立足现实而又高于现实,不断追求新的理想,有时,还会表现出一种时尚性。

此外,学校精神文化的先进性还表现在学校文化不仅反映时代精神,在某些历史条件下,还起着引导、推动社会文化的作用,成为新时代文化的先行者。2.稳定性

虽然学校精神文化在不同的办学历史时期都会吸收各种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表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但是,从根本上讲,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变革实践中逐步发展并不断累积而形成的,凝聚了学校文化传统的精华,并为学校及其成员引为自豪,具有一定的传承性与稳定性。

此外,学校精神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学校广大师生员工认同的理想与行为准则,成为学校以及学校各类人群的精神支柱和参与学校生活的强大动力,形成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外部教育环境,使人们持续不断地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从而使人们的思想、意识与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稳定与统一,使学校精神文化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得到维系、巩固与持续发展。3.独特性

学校精神具有特定的个性特征,是一所学校校园精神文化区别于另一所学校校园精神文化的根本所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学校精神都有其共同之处,如求是精神、求真精神等。

但是,由于不同学校间历史传统、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所在社区文化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差异,就会使生活于不同学校的师生员工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有所不同,从而形成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文化传统。4.内隐性

学校精神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灵魂,深深根植于学校文化的每个层面,根植于学校中各类人员的思想意识中,并对个体的态度、价值、情感以及思想意识等持续不断地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外观上表现为学校的教育理念、校风、教风、学风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文化的这种内隐性使得它比制度文化更易于被广大师生员工所接纳。5.弥散性

学校精神文化体现和贯穿于学校组织的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之中,弥漫于校园生活的各个层面。这种看似无形但却无处不在的精神文化,具有强大的影响、渗透与熏陶功能,处于成长与发展过程之中的青少年学生,置身于校园生活之中,毋用接受繁琐说教,便会自然而然地感悟到学校文化对自己心灵的净化与情感的熏陶。学校精神文化的内容

学校精神文化是在学校文化传统基础上,通过学校文化主体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经过反复地积淀、选择、提炼和发展,为学校及广大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学校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意识形态观念,也包括学校成员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等。

学校精神也是学校精神风貌、个性特征、社会魅力的高度表现,并内化为学校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和决定学校组织文化在思想、感情、信念和观念等方面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教育和塑造着学校成员的心理、性格和自我意识。

现代学校精神应与时代精神和谐统一,我们所面临的知识经济社会使我们步入了一个全新的、伟大的时代,它不仅是一场科学技术的革命,更是一场思想意识的革命,一场社会的革命,一场社会生活方式的革命。

从而使得人们从重视物质价值转向重视知识价值,使人们真正看到了知识在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它促使人们对“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命题进行反思,传统的科学技术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已被高新技术知识的作用所取代。这种时代精神的特征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快速的变化

时代变化的节奏加快,社会变化的幅度与强度增强,社会结构性变化的周期缩短,打破了原有平稳缓慢的发展格局。这种时代精神要求人们立足变革,用发展的眼光,用未来时代的要求来看待今天的社会及其变化。2.多元的格局

世界和社会由于急剧的发展变化而变得多元、多彩,单一、平衡的局面被打破,不确定性和选择性俱增,成功与失败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它要求人们学会选择,通过选择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和途径。3.人的主体价值

以人为中心的时代不断地高扬人的价值,呼唤人的主体意识与主体精神。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许多社会组织日益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人的主体性问题不再是一个只有哲学家才谈论的话题。只有把握自己的命运、保持自己追求的人,才能适应风云变幻的社会。

校园物质文化的内涵

一个学校的校园建筑用料、校园规模、建设风格以及布局安排等一切,蕴含文化蕴味的东西皆属于一个学校的物质文化。学校的物质文化反映的就是学校校园中具有文化韵味、承载文化内涵的物质环境。

环境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人塑造了环境,但同时又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对人的行为、心态具有一定的导向约束作用。

学校的物质环境既是学校文化运作的客观结果,它表达着学校业已形成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道德风尚,同时,学校的校容校貌又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师生员工的活动。

学校物质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影响学生的心理平衡;二是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念及态度;三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四是有利于学校传统的保存和传递。

良好的校容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提高学校成员工作和学习的士气,不良的校容却可能产生消极的心理反映,破坏学校成员的工作和学习情绪。

不同类型的学校物质环境也可能形成不同的组织气氛,色彩的冷暖选择、线条的曲直搭配都有可能引起师生员工相异的情绪反应特征,例如:色泽明快、线条简洁的现代化校园往往会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气氛;古朴典雅、色彩凝重的古风校园使人感受到严谨求实、深沉渊博的氛围。

校园内象征性的标志则容易激励师生员工高昂的热情和坚韧的意志,以及唤起学校成员浓厚的爱校意识。

在建筑风格方面,研究表明,19世纪末,学校被设计成工厂样式,体现了注重效率和把教育与生产相类比的教育观念。

后来,许多学校又被设计成城堡模样,有塔、有石灰石装饰,有深色橡木楼梯间,体现了严肃求实、深沉厚重的教育理念。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建筑师又将学校设计成私人化的学习环境。

在现时代,学校建筑规划、设计和建造,既要遵循“功能分区、合理布局”,又要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审美发展,满足其对美好事物的基本需要和鉴赏欲求。

学校建筑结构本身的色彩、构造、线条和形式要体现一定的美学意蕴,注意传统风格与现代气息的结合,并注意多种艺术形式和装饰的融合。

一个赏心悦目、和谐奋进的校园环境,将起着调节师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心态情绪,提高脑力活动的效果,使人受到美的熏陶,并产生奋进力量的作用。一所学校的校园环境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富于象征意义,反映学校文化内涵,使校园奇葩争艳、色彩斑斓,富于生机与活力。

学校教室或学校教育场所的布置对教师和学生的心理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干净、整洁、整齐、令人赏心悦目的教室会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欢乐、舒适、享受、力量的感受以及愿意在其中活动的愿望;相反,布置得一团糟的教室则会使教师和学生产生单调、疲乏、烦躁、不满,甚至敌对的情绪。

在教室墙壁上布置一些健康、优美、与青少年教育有关的图画,既可增加教室环境的美感,又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校园组织文化结构与性质

校园文化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概念,既包括隐含在学校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意识、价值、态度等观念形态的东西,也包括能够体现这些观念的现象与活动。

尽管有的时间所使用的“校园文化”概念几乎是“学校文化”概念的同义语,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使用“校园文化”一语的内涵要窄得多,往往指反映学校价值的外在现象,有时甚至变为学校校园环境的代名词。而且,人们通常将“校园文化’与“建设”两字联起来使用,从而使校园文化又体现为“活动”的性质。

一般使用“学校文化”的概念,这与“学校组织文化”和“学校文化”等概念在内涵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前者更加强调学校文化在学校组织管理方面的意义。学校文化的内容结构

学校组织文化的内容十分丰富,从不同角度对学校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学校组织文化的内涵。

学校组织文化有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分。所谓主流文化,指的是为大多数组织成员所共同抱持的核心价值观,在规模较大的学校组织中,与主流文化同时并存为一部分成员所拥有的文化便是亚文化。当我们讨论学校组织文化时,一般指的是主流文化。有人认为,学校组织文化包括许多因素:1.成就目标与成就意识

学校要有符合时代特征、又有个性特点的成就目标。根据各个学校的条件,目标大小及水平高低会有所区别,但是否具有进取、革新精神则是重要的文化标识。

同时,学校是否鼓励成员的成就意识,工作气氛是否以教育和学术研究为重心,以及日常活动中是否培养勤奋、严谨的作风等,都是学校文化的基本内容。2.目标认同度与组织凝聚力

成员对学校目标的认同程度以及由此所体现的组织凝聚力,其中包括师生员工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的程度,承认学校团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愿为学校发展付出努力与代价的程度等,这一指标的直接感性体现从学校员工与领导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可以体现出来。3.管理者对人的关注程度

管理者普遍对人的本性抱有一种什么样的哲学观:是否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对所有人是否都公正无私,一视同仁;是否对有缺点的人抱有宽容、帮助的态度;是否真正认可师生员工的主动精神、尊重他们的民主权利。4.对控制的态度与操作

控制是用于监督和约束学生与教职工行为使之符合规定要求的管理行为,控制在不同的组织、任务和对象面前是有不同要求的。控制的文化冲突表现在如何处理执行制度与关怀人、尊重人、促进人的发展关系上。5.学校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学校是否勇于承担应负的社会责任,将公众利益放在首位;是否具有开放的态度,有远见地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对自己进行革新。

上述研究都不同程度地分析了学校组织文化所涵盖的内容,所描述的每一方面内容,对学校组织文化的构成而言,都十分重要,值得学校管理者在日常的学校管理工作中审查。学校组织文化的性质

美国学者华勒曾将“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中形成的特别文化”。在他看来,这种特殊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文化的存在使学校的成员尤其是学生,深受各种规范的影响,从而满足了成员的需要,便要求进行学习。(2)学校文化形成于年轻一代的文化和成人有意安排的文化。所谓年轻一代的文化,是学生团体中的各种习惯、民俗、民德、传统、规章、社会结构所形成的,其形态为成人文化的反映,其内容则与成人文化有别。(3)学校存在着文化冲突,一方面表现为教师所代表的学校组织文化与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的地方社区文化之间的冲突,另一方面是教师所代表的成人文化与学生同辈文化之间的冲突。

学校组织文化的亚文化性作为社会子系统的学校,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之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任何变革都会迅速地反映到学校文化中来,同时,学校文化也在不断地批判、选择、接受、传递社会的主流文化。

学校文化与社会的主流文化密切相关,与社会主流文化相比,学校文化处于亚文化的地位,学校文化反映了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精神。此外,学校组织的特殊目的和功能及其成员构成的特殊性,都显现出学校组织文化与社会文化截然不同的特点。

学校文化的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方面,由于学校教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学校组织文化不可能认同现存的全部社会文化,而必须依据学校教育自身原则对社会文化做出选择;另一方面,学生是学校文化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群体,作为成长发展中的年轻一代,他们所形成的文化往往具有鲜明的特点,例如,它的时尚性、超前性等,这些都不同于成人文化。

学校组织文化的目的性。尽管学校文化客观上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学校的领导人和广大教师总是有意识地维护和改造着学校文化,使之反映学校教育的理想与办学目标,体现出学校组织文化的目的性。

仔细研究学校文化的构成,就会发现,学校文化由两部分构成:一是自然形成的文化,这类文化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二是学校领导者与广大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努力形成的文化。

学校的教育者总是努力发挥学校文化中积极因素的作用,而尽量消除那些消极因素对年轻一代的影响,从而使学校组织成为一个理想的文化环境。此外,当学校教育的理念发生变化时,学校教育者也总是有意识地改造学校文化,使之符合先进的教育理想。

校园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

学校制度文化

制度管理是学校管理的基本形式,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优良的文化行为需要辅之以规范化的常规管理。学校文化的形成,尤其是学校组织建立之初,需要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对学校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管理、教育、教学、学习、生活等各类行为加以约束和规范。

学校制度文化是指学校文化中的制度部分,包括学校各种条例化、文本化的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纪律等,以及学校中那些无形的习惯、约定俗成的规范等。学校制度文化往往体现和规范着学校组织中比较稳定的互动模式和交往关系,反映了学校组织中各种不同的社会地位和角色特征。

学校制度的制定与执行情况,往往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制订者和执行者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观念,从而形成一种学校组织特有的文化现象。

通过各类、各种形式的规定制度,来限定、约束学校教职员工及学生的行为举止,是学校建立和完善学校制度文化的目的,因此,学校制度文化往往表现以下特征:1.政策性

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学校管理制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学校自身制定的管理规定也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制定的,其各项要求和规定都必须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令、法规,符合教育方针、政策,符合国家颁布的有关条例守则等。2.科学性

学校管理制度应反映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校实际情况,对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劳动、文娱、体育等活动要进行统筹安排,提出严格科学、合理合法、切实可行的要求。3.稳定性

学校管理制度旨在规范学校处于某一历史发展阶段的活动与工作,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学校管理规律以及人才培养规律而制定、并为广大师生员工认同和遵守的规定和法则,它在一定程度上规划了学校在一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结构性框架。因此,学校管理制度应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4.严肃性

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遵循科学的、民主的、公正的程序,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但是,学校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一经制定并公布实施,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理应维护其严肃性,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5.教育性

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每一项具体条款的制定与实施,都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赋予学校各项工作以教育的意义,从教育的目的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师生员工进行教育。学校行为文化

所谓学校行为文化,是指学校主体所表现出的文化形态,其内容包括:一是师生员工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等学校气氛;二是表现为多种形式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学校行为文化是观念文化的外化。

美国有关学者认为,如果学校文化是显著的,那么教学改进将是有意义的、持续不断的和普遍的;反之,如果学校文化呈现弱势状态,那么学校教学的改进将是短暂的、散漫的和缓慢的。美国学者认为,有十二种行为文化影响学校的改进:(1)同心协力:学校员工相互协作。(2)尝试新事物:教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有意义的活动,教学管理人员应激励广大教师勇于尝试新的思想和技巧。(3)高期望:学校教师和管理人同不断追求卓越,并对学校寄予高期望。(4)信任与信心:教学管理人员与家长信任教师的专业判断与承诺,教师有信心促进自己的专业能力的发展,设计恰当的教学活动。(5)明确的支持:教师在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支持时,学校及管理人员能够给予时间与资源方面的支持。(6)具有知识基础: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技巧、教学方法以及关于学生学习、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知识基础,而且这些知识基础具有实用性与可行性。(7)赏识与认可:在学校活动中,教师有良好的教学表现,应得到赞誉与鼓励。(8)关怀、庆祝与幽默:学校不定期举办各种庆祝会,以显现彼此的关心,对同事有幽默感,形成一种和谐的气氛。(9)参与决策: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决学校决策,激发教职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10)维护学校的重要之事:教学与学习是学校的重要之事,管理人员应使各种会议与行政事务减到最低程度,以免影响教学。(11)传统:任何学校都有自身的传统,这些传统或表现在学校仪式上,或表现在学校活动上,它们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12)诚实、开放性沟通:教职员工坦诚相见,彼此诚恳地表达意见,避免无谓的猜忌。

学校行为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校组织气氛上。所谓组织气氛,是指一所学校区别于另一所学校的一系列组织心理特征,主要包括学校组织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念、社会信念和社会标准等。

共同的价值观念是对事物的一种认同,例如,善良、成功、务实和工作等;社会信念是对人及其社会生活性质的看法,例如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相互间的态度;社会标准是关于社会生活中合适举止的一种认同,例如有关穿着的规范和反对偷窃的准则。

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一个组织内部长期形成的既可以让成员亲身体验到又对成员行为产生影响的文化氛围。教师作为一个组织群体,也有许多不同行为特征对学校气氛产生很大影响:1.敷衍了事

指教师缺乏真正的工作责任感,在工作过程中有只想“快点完事”的倾向,不能认真地对待工作,工作很难完善得尽善尽美。2.工作障碍

指教师疲于行政事务和其他毫无必要的“麻烦事”,在这样的学校里,教师超负荷地做着各种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务,教育教学工作失去了作为学校重心工作的地位,处于被忽视、被耽误的境地。3.精神状态

指教师群体的道德、精神和士气。不同学校的教师,有着不同的精神状态,有的士气高昂、精神饱满,有的则士气低落、萎靡不振。4.亲密关系

指教师之间分享温暖的相互信赖程度,亲密关系可以满足教师个人的社会性需要。在以高度亲密为特征的学校里,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彼此信任,相互评价,共同参加校外社会性活动,深入讨论私事。

开放气氛是指以高昂的精神和由教师表现出来的低度的敷衍了事、高度的推进力为特征的氛围。在这样的学校里,校长精力充沛,而且关心、体贴甚至同情教师,不需要对教师严加管束,但却能控制和指挥教师,做到令行禁止。校长能与教职工和谐工作,促使学校发展。

自主气氛指以高度冷淡与低度体贴关心为特征,生活在近乎完全自由的组织气氛里。在这样的学校组织中,“精神状态’与“亲密”比较高,而且“敷衍了事”或“障碍”少。教师根据自己愿望工作,以满足自己的社会性需要。

控制气氛指以高度注重工作、高度障碍和低度亲密为特征的组织气氛。这样的学校组织往往为了追求努力工作而以牺牲社会生活为代价。教师们的非教学性工作繁重,人际交往较少。校长本人努力工作,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起支配作用,但为人冷淡,不太关心下属。

随意气氛指以低度注重工作、低度障碍和高度亲密为特征的组织气氛。在这样的组织中,校长高度关心体贴员工,为人热情,但不关心工作,由此,教师们较多地关注个人生活,而远离工作,其结果往往是组织气氛非常友好,但工作成效甚微,可以说,良好的组织气氛是以牺牲工作为代价的。有人将这样的组织气氛称之为联谊会式的组织气氛。

家长气氛指以低冷淡与高体贴为特征的组织气氛。在这样的组织中,校长是体贴的、热情的,但对于工作的强调过于唐突,从而导致工作效果极差。教师并没有过重的负担,但彼此之间往往不能很好相处,反而形成不同的竞争派系。这样的学校组织中的校长往往被看成是有较多仁慈的独裁者。

封闭气氛指以低精神状态、高敷衍了事、低推进力为特征的学校组织气氛。在这样的学校里,校长注重规章,讲究照章行事,且常常主观武断,采用军事化、命令式管理方式,待人冷漠,高度冷淡,不近人情,毫无体贴可言,一味督促教师拼命工作。

教师敷衍塞责,不能团结协作做好工作,认为校长在工作方面缺乏个人主动性,而且对他们的工作设置重重障碍,在为教师排忧解难方面更缺乏独创精神,不关心他们的个人福利,也不能有效地领导,因而对工作心怀不满,情绪低落,在极端的情况下,一些人纷纷要求离职而去。

这是一个既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又缺乏社会满意度的组织氛围,员工往往把学校发生的问题归因于自己不能控制的外部力量。

将这六种组织气氛由开放至封闭联系起来,便形成一个组织气氛连续体。这表明开放意味着人们相互作用的真实性与可靠性,还意味着满足个人需要与完成学校工作的有效结合;而封闭则意味着虚假性与非可靠性,并意味着既不能满足个人需要,也不能满足职业角色的要求。

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学校校长与教师的个性特征,有意识地努力营造适合学校组织发展的组织气氛。

打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广义上的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合。各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多是从广义的概念出发,进行宏观规划和具体实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必然以社会大环境为背景,并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基本倾向保持一致。但是,校园文化必须植根于校园之中,离开一定的校园环境,它就是去了生存的土壤。

校园文化既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实现学校的各种职能中产生、发展和传承的,同时,它又时刻为实现学校的各种职能服务。因此,校园文化应该涵盖学校全体成员为实现学校的各项职能而开展的各种活动。校园文化突出的特征1.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

学校的教育对象是人,教育者是人,因而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是围绕对人的管理而展开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引导师生在学校目标的指引下形成团结一心的强大凝聚力,使学校成为教职工发挥聪明才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成为学子们安心学习、自我塑造和完善人生的课堂。2.校园文化是一种教育文化

学校是一个从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教育单位,其核心任务是进行人才培养。因此,校园文化反映的是学校这一教育机构的价值观、人才观、最高目标、办学宗旨、教育思想、道德规范以及行为规范等,实现对人的教育。3.校园文化是微观组织文化

学校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办学目的,经由分工与合作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度而构成的人才培养集体,是社会的基本细胞。这一组织除了有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过程以及必要的规章制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校园文化,使学校组织有一个共同的群体意识以及行为准则,以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互助、融洽”的组织气氛。构建特色校园文化的方法

学校是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场所,然而在日益物质化、技术化的当今,人文精神的失落,价值理念的衰微,引起了有识之士的担忧,文化立校成为人们的共识。

校园环境建设是文化立校的一个重要方面,校园环境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熏染作用。为了充分发挥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进一步优化学校的育人环境,提升办学品位,全面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要促进校园活动扎实、有效地开展校园环境建设活动。

就一般学校而言,大楼上要有鲜红的标语、醒目的校训,大楼前要立漂亮的橱窗,教室里要张贴名人名言,中心过道两旁要竖不锈钢的古诗文铭牌,草坪、绿地要插爱护花草树木的警示语,每棵树上都要挂有介绍其名称特性的标注牌。努力使校园处处充满着科学、人文气息,让学生时时感受着文化的濡染。走进校园,能让人感受到浓烈的文化氛围。

为了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提升思想涵养和精神品位。学校要注重文化环境的布置,营造浓郁的学校文化氛围。要以校园规范化的语言文字环境引领学生提高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要精心布置学校橱窗、板报,以加强学校文化阵地建设。要发挥校园广播、网络的育人功能,创造条件开展校园文学社活动等。

只有把学校的环境布置好,提供了学习对象,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感染,从而自觉地去学习消化。这不正如给学生发了新书、配音磁带、练习册、作业本吗?

一般学校面对的是学习目的模糊、自学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他们是模仿能力、好奇心比较强的年龄阶段。所以学校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年龄布置校园文化环境,真正做到落实素质教育和有效教育的目的。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那么应该怎样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呢?说一些什么话呢?怎样让学生们听到、听懂、听进、乐听、想听每一面“墙壁”所说的话呢?怎样让这些话在学生们的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并外化为他们的言行呢?1.让校园墙壁表现学生能听懂的话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的欠缺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对于一些深奥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与障碍。因此,学校应尽可能地让“墙壁”说孩子们能听懂的话。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比起“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更容易理解。

如果在一年级教室的楼道里,贴上“走路要学小花猫,脚步轻轻静悄悄”,这比许多高深的道理、空洞的说教更能深入学生的心灵,并能很快地外化为他们的行为。

富有童趣的儿童画、具有特色的写意画比起生硬的电脑制作、统一打印的名人名言要生动百倍。学校的报栏橱窗更多的是只适合高年级学生的内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那就是一处校园装饰物,像这些对全校学生开放的知识窗口何不用上汉语拼音呢?校园文化环境的布置不正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吗?2.让学生们有时间去看墙壁上的话

学生的学习负担一般都比较重,有人说,如果让牛顿生活在现在的中国,那么他也只能整天埋头作业堆里,即使有苹果掉到他的头上,他也无暇去做过多的思考,就更不可能有“万有引力”的发现了。

一般学校的学生,每天被学校的作息时间框得死死的,什么时间干什么事,什么草坪、绿地不许入内等规定。从表面上看,校园井然有序了,环境卫生了。但事实上,学生的自由空间被缩小了,久而久之就对自己身边的环境熟视无睹并视而不见了,这就是教育的失败。

因此,要让学生在午间和课后,除了作业、打扫卫生外,要有更多的时间徜徉于校园,漫步于绿地和草坪。让他们欣赏鲜花、青草、绿树,在林间嬉戏,在草地上玩耍。使他们拥有古人“春游青草地,夏赏绿荷池”的闲情逸致,在无拘无束中放松心情,放飞想象,享受童年。3.要让学校阵地表现鲜活与适时

学校的教室、橱窗、黑板报、古诗文铭牌等切忌千篇一律或一成不变,要常换常新,富于变化。比如,春天到了,就换上描写春天的诗句、文章,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学校组织学生春游、踏青前,可以向学生们介绍一下唐代诗人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到了秋天,可以让学生们从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体验“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在大雪纷飞的日子,吟咏“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情与景的交融中,让学生体会其中的诗情画意。

这样随着季节的更替和时令的变换,让学生们吟诵这些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古典诗文,既能增加他们的语言积累,更能让他们受到文化的熏陶。

再如,在奥运会前后,学校宣传阵地的古诗文可以更换为奥运精神、奥运口号等。橱窗、板报等布置则可换为与奥运相关的知识。让学生们在沐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去汲取更多的外来的和与时俱进的知识养料。4.让学校阵地表现学生们的心声

随着学生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见识也广了,能力也强了。学校教室内的墙壁更应该成为学生们展示自我的舞台。比如,他们的优秀书画作品,优秀作文,参观旅游时的留影,主题小报设计等,都可以一一张贴在教室的墙壁上。

作为教师要做的,就是如何使教室墙壁最大限度地被学生利用,引导他们合理美观地布置教室,让学生们的表现欲和好奇心得以满足,从而增强自信心,使他们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心声倾诉到墙壁上去了,这样不仅激活了他们创作的欲望,还锻炼了其动手能力,进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总之,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离不开“墙壁”的布置,学校一定要把每一面“墙壁”都交给学生,真正做到让学生们有时间和空间去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

校园的廉洁文化

各级各类学校担负着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重任。而广大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是否具有坚定的廉洁信念,将直接影响他们如何正确看待权利和金钱,影响到若干年之后我们国家的社会廉政风气。因此,加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显得势在必行,也是我们各级纪检机关和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

结合学校当前开展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一些实践与探索,现就如何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作以探讨。树立正确的校园廉政文化理念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的总和。它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为反腐倡廉提供了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和舆论氛围。全面推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对于加强校园建设,培养学生崇廉敬德的思想品质、弘扬整个社会的廉政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实的发展启示我们,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已成为我们的当务之急。2005年1月3日,中央颁布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积极推动廉政文化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和农村。

2005年7月1日,教育部又下发《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强调:结合大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课堂、进校园、进学生头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势利导、循序渐进,不断增强廉洁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青少年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这都为我们树立正确校园廉政文化理念指明了方向。

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必须确立崇尚科学文化、弘扬传统美德、追求真理先进、激发创新精神的文化建设目标,树立“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思想理念,综合运用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手段,积极倡导廉政文化、奉献文化、守纪文化、礼仪文化等,营造出正气昂扬、清廉文明、和谐发展的舆论氛围,引导广大师生明辨是非、区分善恶、分清美丑,使廉政文化理念入耳、入脑、入心,成为每一名教师和同学的座右铭。建立良好的校园风尚

好的校风能激发和凝聚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催人奋进。要坚持把廉政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的工作来抓,把思想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当前,要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大中小学开展廉洁教育试点工作的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突出对教师特别是党员干部教师的反腐倡廉教育,严肃惩治各种不正之风、违纪违法行为,用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来激浊扬清,提高师生对腐败的认识、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及对伦理道德的评判标准。要坚持廉政文化建设与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党风行风师风建设相结合、与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注重教育的多层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树立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崇廉尚洁”的思想道德观,促进校风、教风、学风的根本好转,建立“廉洁从政、诚信守法”的良好风尚。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廉洁种子的生根发芽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土壤。要使校园廉政文化产生良好效果,氛围的营造、环境的打造十分重要。1.创设廉洁的文化环境

要立足廉政,结合校园实际,打破常规,深入挖掘新的廉洁教育资源,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廉洁宽阔的空间。如开辟师生廉政作品专栏,悬挂著名科学家、学者、廉官的画像,著名的治学、治教、反腐倡廉名言警句,书写催人奋进的廉政标语等。2.创设优雅的校园环境

要加强校园的硬件建设,始终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廉明。如对学校道路、学生社区、学生公寓、文化活动场所以及绿化区要进行统一规划,做到“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时时处处见廉洁。3.创设健康的外部环境

要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特别是网吧、书吧、影视厅等的治理整顿,切实防止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扎根驻营。搭建丰富的文化载体

校园是传播文化的场所,各种文化载体很多,必须综合利用。1.充分运用传统载体

将廉政文化教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充分挖掘和利用政治、语文、历史等教材中的廉政教育资源。同时,还要组织专门人员筛选适合于各层级学生的廉政文化读本,通过开设廉政教育课程,在课堂上进行廉政文化的灌输、廉洁意识的培养。如课堂学习明朝诗人于谦的《石灰吟》,通过讲解咏颂“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诗句,在广大学生中开展“说廉正、赞廉正、明廉正、做廉正”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从形成尊廉崇廉的共识,使廉正之风走进学生心底,进而引导学生做有正气,重气节的人。2.扩大廉政文化阵地

要多方设立载体,广泛搭建平台,以校广播站、校园网站、校报校刊、板报等为载体,定期播报廉政勤政先进典型的事迹,播放廉政教育录像片,发布廉政教育信息;以廉政文化宣传标语、宣传画、警示教育牌、廉政文化宣传橱窗等为载体,营造廉政文化的声势。3.丰富廉政文化活动

努力做到内容时代化,内容选取上既注重吸收传统廉政文化精华,又根据时代特点,广泛吸收收集具有时代气息的廉政文化标语和易看易懂的各种漫画,强化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形式多样化,要根据不同类别学校、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层级、分层次组织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如以校园文化长廊和宣传栏等为宣传主阵地,筹建设立“廉政文化宣传廊”、“廉政文化小标牌”,大力宣传廉政文化。如开展廉政事迹演讲比赛、廉政知识竞赛、学习交流会、主题辩论会、参观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征集廉洁自律格言等活动,使廉政知识在各项活动中得到传播,增强廉政文化的辐射力;效果立体化,文字简单、主题突出,使广大师生易于认可和接受,强化了监督意识,也使大家受到长期警示。构筑规范的管理机制

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是维系学校正常秩序、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1.机构全

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及相关工作部门各负其责,广大干部师生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立足学校实际,成立由校长、党支部书记、各科室负责人、团组织等组成的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定期专门研究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同时,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通过建立学生执勤队、监察队等,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2.制度硬

要把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与学校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相结合,同教育教学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强化责任分解,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确保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相互促进。3.方法新

要坚持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体现正面引导、反面警示,不断创新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促进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入和长效。

总之,校园廉政教育的成败,不仅关系着我党反腐败斗争成绩的巩固,更关系我们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否拥有正确、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法制意识和社会责任。搞好校园廉政教育是一项长期而任重道远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它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共同关注、共同探索和共同努力。

NO2. 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实施指导

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活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整个学校的精神面貌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要慎重对待。要注意的是,学校情况不同,任务就有所不同。

对于新建学校来说,需要建立一种可以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的新文化;对于老学校来说,则既面临着保护、继承、改造学校传统文化的任务,又需要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进行文化创新。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采用不同的文化建设策略。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素质教育为方针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为终极目标,坚持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相结合、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与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相结合,突出“爱校、立德、笃学、志远”的基本办学理念,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发展创造优良的人文环境,使学校成为师生身心愉悦、情感陶冶的成长乐园,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基本原则

学校文化是一种洋溢在学校校园之中的组织气氛,但学校文化需要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广大师生共同努力创就,而不会自发形成。由于学校文化涉及很多层面,每一个层面又包含诸多要素,因此,学校文化需要有一个文化核心加以统领,这个文化核心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

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用已为广大师生员工认同的教育理念整合各种学校文化要素,使之形成其中心文化思想。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特别是德育功能,以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和人的发展,就必须把握好几个原则。1.特色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应该是实事求是的体现。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根据学校、教师、学生及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学校的地理位置、办学资源、发展历史、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来重建,建设促进自身健康、和谐发展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有多元化、现代化、开放化气息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校园文化,不能盲目地追求一种模式,更不能盲目地全盘吸收别人的做法,将自己的学校办成名副其实的特色学校。2.教育性原则

古人云:“百行以德为首”。学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隐形部分,必须突出深远的教育性特点,时时刻刻、处处点点把握教育性原则,真正做到“学校无闲地,处处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能育人”。学校就是要通过重建校园文化,利用各种有效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奉献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教育,探索激发学生成才的基本教育规律,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教育功能。3.科学性原则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一项综合性整体工程,它涉及面广,内涵丰富,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学校应该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安排。

例如,学生课余文化生活,一要建立组织系统;二要合理安排活动的内容,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心理状况和不同兴趣爱好学生发展的需要,真正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在自身的优势中不断地得到健康、和谐发展。4.艺术性原则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有艺术眼光,要让学生通过学校的设施、氛围等,处处受到艺术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如学校文化活动的安排,也要融教育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努力使活动开展地新颖、活泼有趣,使校园文化对青少年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促使他们主动、热情、积极地参与其中,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操自然而然地得到陶冶,心灵在无形中得到净化。5.时效性原则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特别加强德育教育文化,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法制教育和国防教育,并将这些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6.时代性原则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发展一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必须大力提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认真执行科学发展观,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与时俱进,赶上潮流,树立科学精神,消除愚昧,全面提高师生的科学文化素养。校园环境文化的建设

校园环境建设对改善校园学习风气,提升老师和学生的精神生活,起到举足轻重的地步。校园环境建设首先是要考虑校园环境文化底蕴。

教育的艺术在于,不仅要使人的关系,成人的榜样和语言以及集体里精心保持的种种传统能教育人,而且也要使物质与精神财富能起到教育作用。用环境,用学生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的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幽雅的人文气息,厚重的校园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大量的事实表明:成功教育的特点是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发生的,而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重视环境中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具有其他教育不可代替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重视在环境中的文化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得到了较好地反映。同时,环境文化的影响也得到加强,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使学校的办学质量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学校以和谐优雅的育人环境,以自然美的景观来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学生美的心灵。通过花草树木、名人塑像、橱窗、宣传栏等,让学生耳濡目染,通过先进的教学场所和教学设备来塑造学生的道德、文化、科技、艺术灵魂。

这里有散发着人类智慧幽香的花草树木、艺术长廊、教学设备、科技氛围,这里凝聚着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人文精神,集中反映了学校健康、科学的文化价值观念,反映了崇高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学生在与其无数次的“视界融合”中不断得到陶冶和塑造,正所谓:景观是校园的陶冶之源,解读是精神的建构之本。人与自然的融合,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志趣变得高尚,道德得到升华。

坚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互动发展为方向,将精神文化建设寓于校园文化主、客体之中”的建设方向,通过不断学习、总结、汲取、创意,集大众智慧于一炉,而逐步形成个性鲜明、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教育教学管理和发展取得了良好实效打下坚实的基础。校园课程文化的建设

课程文化是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和生命成长规律,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道德判断、知识技能、自我建构而成,可以有效的帮助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要注重充分利用现有课程文化和大力开发隐含的课程文化。1.利用现有课程文化

在整合、强化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形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艺术课程并举,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进,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功能并重的多元课程格局。

强调获取生活经验的价值取向。课程与教学主要向学生的生活情感方面靠拢,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满足学生理智生活、情感生活、审美生活、道德生活的需要。

强调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精神和探究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强调情感陶冶的价值取向。课程文化尤其关注灵魂、精神与意义,强调对学生情操的陶冶,思想的解放。2.开发隐含的课程文化

渗透学校办学理念和教育理想,开发、重组教育资源,培育有个性的课程文化,从传统经典文化、地方艺术文化和现实生活吸取源头活水,建构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

强化课程的校本性。注重发掘本地的教育资源,诸如:历史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秀美山川等,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大胆开发富有个性化的课程,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

保证校本课程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为主线,发挥课程的教育作用,实行多层次教育法,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注重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得,科学思维的锻炼与科学能力的提升。

注重校本资源的整合重组。合理利用资源优势,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引进和输出,充分发挥资源的整合效应。

总之,学校课程文化,要从奠基学生一生的发展需要出发,从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发展优势潜能出发,向生活、社会、文本等领域开发利用、整合优化适应学生需要的课程资源,并努力优化落实课程资源的育人环境和教育教学行为。校园人文精神的建设

所谓人文精神,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关注人存在的意义、尊严、价值、道德、文化传统,关注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终极关怀”。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向来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即以人为核心,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感的提升与超越放在首位。

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