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情商的孩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1 16:17:07

点击下载

作者:约翰·戈特曼、 琼·德克莱尔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作者:约翰·戈特曼、 琼·德克莱尔排版:Cicy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2-01ISBN:9787213055416本书由天津湛庐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主编的话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从父母自身做起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副主任北京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

今天,我们在越来越多的媒体中看到有关教养悲剧的报道。在激烈争论对与错的同时,父母们常常感到困惑:这些不幸的背后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父母为人并不差,教育孩子也很严格,怎么就会出现问题呢?就绝大多数情况而言,我从不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甚至认为父母之爱是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动力。然而每一位父母也非常需要反思,需要想一想孩子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爱?或者更为准确地说,究竟什么样的爱最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情商教育,从了解教养风格开始

长期以来,我们把孩子过于简单化了,以为只要有爱就可以对孩子发号施令,比如,不许哭、不许问、不许辩解,也不许消极。实际上,这样做的结果是,我们把孩子的许多情绪问题掩藏或转移了,久而久之,这些没有解决的问题成了垃圾,成了各种心理问题的根源。诚如人际关系大师约翰·戈特曼博士所说,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绪沟通方式决定了孩子情商的养成。

按照约翰·戈特曼博士的研究,父母们大致可以分为4种类型,即忽视型、压抑型、放任型和情绪管理训练型。

●忽视型父母:只问成绩,不问情绪

忽视型父母常常为孩子的消极情绪关上发泄的大门。

这些年来流行的“虎妈”“狼爸”之类所谓的教育经验,实则忽视了孩子的权利,忽视了孩子的情绪,是一个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再看看6000多万留守儿童,据多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偶尔与远在城市打工的父母通话时,父母往往只问学习成绩和饮食情况,很少听孩子诉说生活的难题和心中的烦恼。

●压抑型父母:这也不许,那也不许

压抑型父母与忽视型父母有类似之处,但他们是压抑情绪。他们的孩子常常因为表达悲伤、愤怒或恐惧等情绪而被斥责、管教或惩罚。会以培养坚强男人的名义,对表达恐惧或悲伤之情的儿子进行惩罚;以养育心地善良的女子的名义,要求女儿把愤怒往肚子里咽,强颜欢笑。但效果适得其反,因为这些孩子错失了体会自己情绪的经验,不懂得如何有效应对情绪,所以长大后对生活的重重挑战毫无准备。心中的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释放和疏导,其危险不亚于一枚炸弹。

●放任型父母:无原则地接受和认同

什么是放任型父母呢?他们接受孩子的情绪,不论孩子表达何种情绪,他们都会急切地表示无条件认同。但问题是,放任型父母通常缺乏指导孩子应对消极情绪的技巧。面对孩子的感受,这类父母采取的是不干涉的理念,似乎让孩子表达出自己的情绪,父母的使命就圆满完成了。

近些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父母崇尚所谓的自由教育,给孩子无边无际的自由,却没有基本的规则和要求,将自由与放纵混淆。

显然,问题孩子往往出自忽视型、压抑型或放任型的家庭。我们可以把这三个类型的家庭教育作为三面镜子,请父母们经常自觉地照一照,真正做到引以为戒。

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是父母的教育素质

无论是家庭教育成功还是失败的案例,都反映出一个共同的规律,即决定家庭教育成败的,不是父母的文化素质,也不是经济能力,而是教育素质,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作者约翰·戈特曼博士所推崇的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就是教育综合素质较高的父母。

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有某些相似之处。这两类父母看起来都无条件包容孩子的感受,都不会忽略或否定孩子的感受,更不会因为孩子表达情绪而忽视或嘲弄他们。然而,这两类父母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担当起孩子情绪世界导师的角色。他们不只接纳孩子的情绪,更对不当行为划定界限,教孩子如何调整情绪,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指导他们解决问题。

关于家庭教育,我的基本观点之一就是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甚至可以说,关系好坏决定教育成败。何为好的关系呢?首先就要共情,即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有成为孩子知己的能力,即所谓“好父母永远跟孩子是一头的”。或许有很多人会质疑:与孩子共情的父母,教育原则哪里去了?戈特曼也给出了划定行为界限的原则:接纳孩子的情绪不等于接纳孩子的行为,而只有接纳孩子的情绪才可能指导孩子的行为。

父亲影响力不可替代

毫无疑问,父母离婚和父教缺失可能造成孩子极大的情绪困扰。因此,戈特曼在本书中专门设立章节,深入分析了这些复杂的问题。我非常赞同哈佛大学教授罗斯·帕克(Ross Parke)的观点:人的发展有两个方向,一是亲密性,二是独立性。母亲在培养孩子亲密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父亲则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方面不可取代。发展亲密性和独立性都与情商密切相关,情商低就无法发展出真正的亲密性和独立性。《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一书,几乎可以说就是一本情绪管理训练的手册,其最大的魅力在于论证的严密性、案例的丰富性和方法的可操作性。作者还把情绪管理训练和孩子的成长合二为一,分别列出婴儿期、幼儿期、幼童期、少年期和青春期不同的训练要点,进一步增强了该书的实用性。正是基于以上的所感所悟,我愿意推荐《培养高情商的孩子》,这是值得天下父母和教师用心来读的好书。推荐序 一个艰难的时代:关于孩子与父母丹尼尔·戈尔曼超级畅销书《情商》作者

这个时代对孩子来说是艰难的,对父母来说同样如此。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孩子的童年体验和周遭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孩子们需要更加努力才能读懂人心,父母们需要花更多的心思教心爱的孩子懂得这些道理。而今,父母还需要足够明智,才能让孩子情商更高,更好地融入社会。在这本实用的养育指南中,约翰·戈特曼告诉了我们该怎么做。

在情商方面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一需求已经变得十分迫切。看看下面这些数据吧: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未成年人杀人犯罪事件增长至原来的4倍,自杀事件增长至原来的3倍,强奸犯罪增长了一倍。在这些吸引眼球的数字背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孩子情绪健康的隐忧。研究人员在全美范围内对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生的孩子和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生的孩子进行了随机调查,根据这些孩子的父母和老师的评价,他们发现,这两个年龄段的孩子都表现出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趋势。他们在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有普遍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在40多项的指标上:这些孩子变得更加紧张、易怒,更容易生气、抑郁、孤单,更加冲动和叛逆。

在这种严峻形势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推动力。首先,在新的经济环境下,父母需要更加努力工作,才能支持整个家庭,这意味着他们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比自己童年时父母花在自己身上的时间要少得多。其次,很多家庭与亲友居住得相对分散;在居住的社区里,父母通常不放心让孩子在街上玩,去邻居家串门就更不可能了。另外,在童年时期,孩子们有很大一部分时间是盯着电视或电脑屏幕度过的,这意味着他们将没有太多时间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耍。

回顾人类历史,孩子们难道不往往是通过自己的父母、亲戚和邻居,通过与其他孩子的胡乱打闹,逐渐学会情绪调节和社会相处技巧的吗?

如果不能掌握情商所要求的基本技巧,后果将非常严重。例如,有证据显示,不能区分焦虑和饥饿感的女孩更容易出现饮食紊乱,而在童年时不善于克制冲动的女孩更容易在20岁前未婚先孕。对男孩来说,童年时冲动的个性使他更容易犯罪或发生暴力行为。对所有孩子来说,如果不能处理焦虑、抑郁等情绪,他们吸毒或酗酒的风险将会很大。

在这种形势下,父母应充分利用与孩子相处的宝贵时间,担当积极主动的角色,指导孩子学会人际相处的基本技巧,如理解并应对消极情绪、控制冲动、学会共情等。在本书中,约翰·戈特曼给我们提供了有科学依据而又非常实用的指导,帮助父母教给孩子受用一生的情绪调节能力。引言 成功育儿并不难

在成为一个父亲之前,我已经花了将近20年的时间研究儿童发展心理学,专注于孩子们的情绪世界。然而,直到1990年我的女儿莫利亚来到这个世界,我才开始真正理解父母和儿女间关系的真相。

和很多家长一样,我没有料想到自己会在孩子身上付出如此多的心血。我从来没想过,女儿的第一次笑、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读书,会让我多么激动;我也无法预料,每分每秒,她需要我投入多大的耐心与专注;我更无法知道,只要她需要我的注意,我会有多么愿意为她一个人而专注。但与此同时,在这段关系中所时常感受到的受挫、失望和脆弱,也让我惊奇不已。受挫,是因为发现自己有时无法和她交流;失望,是因为她有不好的行为;脆弱,是因为这个世界太危险,而失去她就意味着失去整个世界。

我在体会自己这些感受的同时,在事业上也有了相应的突破。作为一个犹太人,我的父母为了躲避大屠杀而从奥地利逃离,我尊重那些反对权威主义的理论家为了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所作出的努力。这些理论家认为,家庭应该是民主的,孩子和父母间应该是一种理性、平等的伙伴关系。但基于我多年关于家庭动力学的研究,有越来越多的新证据表明,父母与孩子间的情绪交流将对孩子长期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当今社会给父母的建议大多忽略了“情绪”这一话题。相反,这些建议借助于一些育儿理论来处理孩子的不良行为,却对这些不良行为背后的情绪毫不理会。然而,我们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并不单单是为了培养一个听话、顺从的孩子。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并能对社会有所贡献;希望他们有能力在生活中为自己做决定,享受自己的才华所创造的成就,享受生活的全部乐趣;希望他们和朋友有着良好的友谊,未来能拥有和谐美满的婚姻,并最终成为称职的父母。

我在研究中发现,在养育孩子的问题上,仅仅有爱还不够。很多父母正是由于对孩子太过热心和在意,而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有着特别的要求,这反而成为他们与孩子交流时的障碍,让他们在孩子伤心、害怕或生气时无法与孩子交流。然而,尽管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如果父母把这种感情通过某些基本的技巧传递出来,进而在情绪上引导孩子,则足以帮父母抵挡一切难题。秘密就在于,当情绪变得紧张时,父母该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交流。

我和我的团队对很多家庭进行了详尽的实验与调查,并对这些家庭中的孩子进行了多年的跟踪研究。经过10年的跟踪调研后,我们发现有一类父母在孩子变得情绪化时做了5件非常简单的事情,这5件简单的事情统称为“情绪管理训练”(Emotion Coaching)。我们发现,愿意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父母养育的孩子,和那些没有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父母养育的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成长轨迹。

这些接受过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长大后成了丹尼尔·戈尔曼口中的“高情商”的人。这些孩子比普通的孩子在情绪管理方面有着更强的能力,其中包括调节自我情绪状态的能力。在失落的时候,这些孩子更善于安慰自己。他们能更快地让心情平静下来。也正因为他们在生理上更善于让自己恢复平静,他们感染疾病的概率也大大降低,并且比别的孩子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即使在人际关系最艰难的儿童中期,他们也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在这个成长阶段,被人嘲弄是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的,大多数孩子都会因此而变得极度情绪化。他们更能理解他人,和别的孩子有着更好的友谊,在学校里的学业表现也相当出色。简而言之,他们养成了一种特别的智商——处理周围人际关系、掌控自己情绪的智商,换言之就是我们常说的“情商”。这本书将教给你关于情绪管理训练的5个步骤,帮你养育一个拥有高情商的孩子。

在我历时多年的纵向研究中,我一直强调父母和孩子间情绪联结的重要性。据我所知,我的研究首次证实了杰出的儿童问题专家海姆·吉诺特(Haim Ginott)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早在1960年,海姆·吉诺特就著书教育父母如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吉诺特理解当孩子情绪不好时与他们沟通的重要性,理解父母此时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

有了这套情绪管理训练,我们就有了与孩子进行情绪沟通的行为准则。当父母给孩子以同理心并帮助他们应对愤怒、悲伤和恐惧等消极情绪时,父母也在用爱意和忠诚铸就一座与孩子沟通的桥梁。如此一来,那些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父母尽管也会遇到瓶颈,但孩子的不良行为已经不再是最大困扰。因为感觉到爱和与家人间的紧密感,理解、顺从和责任感将自然而然地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孩子与家人在情绪上的互动也能成为培养良好价值观的基础,进而培养有道德观念的个人。孩子们会按照家庭的标准行为处事,因为他们深知,在这个家里,好的行为才是被期待的,而正确地做事就能让他被整个家族所接纳。

情绪管理训练与其他育儿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提供一大堆花里胡哨、试图控制孩子行为的策略,而是提供了一个包含5个步骤的参照准则,让家长在不干涉孩子成长的前提下与孩子保持一种亲密的关系。

这本书的不同之处在于,通过详尽的科学调研,我和同事们有充足的证据向读者证明,父母与孩子间的情绪互动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性。我们现在非常确信,如果父母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进行情绪管理训练,将对他们孩子未来的成功和幸福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我们的研究着眼于现代社会,让这套对孩子的情绪管理训练适用于当今的家长,这是吉诺特在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中从来没有涉及的一点。随着离婚率的逐年攀升和少年犯罪问题的日趋严重,提高孩子的情商已经成为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重要的任务。更令人惊喜的是,我们的研究会专门为有婚姻困扰的父母提供帮助,教他们如何在婚姻波动期或离婚前后保护孩子免受伤害。我们的研究还证实,不论离婚与否,在情绪上给予孩子支持的父亲都能培养出幸福成长的孩子。

成功育儿的关键并不在于什么高深复杂的理论、详尽周全的家庭规矩或晦涩难懂的行动教条,而是出于你对孩子深深的爱和感情,并通过共情和理解等方式简单地呈现出来。成功地养育一个孩子,首先始于你的内心,接着是每分每秒不间断地和孩子进行情绪上的交流,尤其在他伤心、生气或害怕的时候。成功育儿并不难,以某种特定的方式陪在他身边就是关键所在。这本书将教你如何去做。第一部分高情商教养基石1 情绪管理训练——培养高情商孩子的关键

当黛安娜哄3岁的儿子乔舒亚穿外套的时候,她已经快要迟到了。上班前,她需要先把儿子送到托儿所。在一顿仓促的早餐和一场关于穿哪双鞋的争执后,乔舒亚的情绪也很紧张。他并不在乎妈妈1小时后要参加一个会议。乔舒亚告诉妈妈,他只想待在家里玩。当被告知这个想法不可能时,他感到伤心、生气,一屁股坐到地板上,开始放声大哭。

在保姆到来前5分钟,7岁的埃米丽哭着找爸妈,喊着:“把我留给一个陌生人照看,这不公平!”爸爸向她解释道:“埃米丽,这个保姆是妈妈的一位好朋友。而且,爸妈想看的这场音乐会已经拖了很久了。”“我还是不想让你们走。”埃米丽哭着说。

14岁的马特告诉妈妈,他刚被学校乐队开除了,因为老师闻到有人在校车上吸大麻。“我向上帝发誓,那个人不是我。”马特说。但他最近正和一帮陌生的男孩混在一起,学习成绩也在下滑。“我不相信你,马特,”妈妈说,“在你成绩回升之前,不准你外出。”马特感到很受伤,也很愤怒。他一言不发,飞奔出门外。

三个家庭,三场冲突,三个不同成长阶段的孩子。这些家长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当孩子情绪变得激动的时候,如何与其交流。和很多家长一样,他们也想公正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对孩子有耐心。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对孩子来说充满挑战,他们想帮助孩子,给孩子以支持和教导,教孩子如何更有效地处理问题,如何建立健康、稳固的人际关系。然而,一心为孩子好的愿望和把这些好的愿望变为现实,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区别。

教养子女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商,还涉及人性的另一个维度,而这一维度是过去30年里专家给父母提供的建议中从未涉及的:优秀的教养方式还需要情绪上的指导。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科学研究发现,情绪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研究者发现,对情绪的感知能力和掌控能力甚至比智商更重要,这些能力决定着一个人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和幸福感,也包括家庭生活的幸福。这种能力如今被称为“情商”(Emotional Quotient)。对父母而言,情商意味着觉察到孩子情绪上的波动,具有共情(empathy)、抚慰、引导孩子平复情绪的能力。对孩子而言,他们关于情绪的认识大多是从父母身上学会的,情商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拥有克制冲动的能力、延迟满足感的能力、激励自己的能力、读懂他人社交提示的能力和应对生活中高潮与低谷的能力。

情商关键词

情商

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

共情

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一书作者、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这样写道:“家庭生活是我们学习情绪的第一个学校。”戈尔曼在这本著作中用丰富而详尽的科学研究成果,让我们对这一领域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个鲜活的小世界里,我们学会了如何感知自己的情绪,了解了他人是如何回应我们的感受,读出了他人眼中的希望或恐惧,也学会了如何表达自己心中的希望或恐惧。在这个情绪学校里,不但家长对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会影响孩子,父母还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来告诉孩子,他们是如何处理情绪的,夫妻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一些父母是非常有天分的情绪导师,而一些家长却糟糕透顶。”

怎么做才能成为孩子的情绪导师呢?在过去的20多年里,作为一个研究父母与孩子间亲子互动的心理学家,我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在与伊利诺伊大学、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对119个家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观察父母和孩子在情绪化的时刻是如何回应彼此的。我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追踪研究,从4岁直到他们步入青春期。与此同时,我们对130对新婚夫妇进行了追踪研究,见证了他们从新婚到生养孩子的全部过程。在研究中,我们对这些父母进行了详尽的采访,内容涵盖他们的婚姻、对孩子情绪化时刻如何回应,以及情绪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在他们与孩子相处,情绪变得紧张时,我们记录了这些孩子对此发生的生理反应。当孩子愤怒或悲伤时,我们细致地观察并分析了父母在情绪上的反应。几年后,我们对这些家庭进行了回访,了解孩子的整体情况,包括身体健康、学业成就、情绪健康和社交关系。

我们的研究结果给出了一个简单而又令人信服的答案。我们发现大多数父母都可以被归为两大类:一类是给孩子在情绪上进行指导的家长,另一类是未在情绪上给孩子指导的家长。我把那些与孩子共享情绪的家长称为“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Emotion-Coaching parents)。他们就像运动教练,教给孩子应对生活中艰难与坎坷的策略。当孩子表现出愤怒、悲伤或恐惧等情绪时,他们不会抗拒,更不会忽略孩子的感受。相反,他们把孩子的消极情绪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把情绪化的瞬间当成教给孩子生命中重要课程、建立更亲密关系的机会。

情商关键词

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指与孩子共享情绪,懂得情绪管理的家长。情绪管理指善于掌控自我,善于调节情绪,对生活中矛盾和事件引起的反应,能以积极方式应对,及时缓解紧张的心理状态,包括情绪识别、情绪调控和情绪表达等很多方面。

在研究中,一个5岁女孩珍妮弗的妈妈玛丽亚这样说道:“如果珍妮弗伤心了,这就是一个需要我陪伴她的重要时刻。我会对她说,我想和她谈谈,想知道她的感受。”就像很多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一样,珍妮弗的爸爸丹认为,女儿伤心或生气时,也是最需要自己的时刻。丹表示,给女儿安慰让他感觉自己最像个父亲,而且这种感觉是与女儿相处的其他时刻所没有的。“我需要在她身边,告诉她一切都会好的,她能战胜这个问题,甚至收获更多。”丹这样说道。

对于玛丽亚和丹这样的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人们往往用“温暖”“积极”来形容他们,事实也的确如此。但反过来,温暖积极的家长却未必懂得传递给儿女情商的真谛。事实上,温暖而体贴的父母往往不能有效处理孩子的消极情绪,这样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些不能教给孩子情商的家长们可以分成以下三类:

·忽视型家长(Dismissing parents):他们漠视、忽略或轻视孩子的消极情绪;

·压抑型家长(Disapproving parents):他们对孩子的消极情绪持批评的态度,经常会因为孩子表现出消极情绪而训斥或惩罚孩子;

·放任型家长(Laissez-Faire parents):他们包容孩子的情绪,和孩子一起感同身受,但不能提供必要的指导,也不能给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

为了向你们展示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和以上3种父母是如何与孩子交流的,我们现在假设让黛安娜(那位不想去托儿所的小男孩的妈妈)来演绎这4个不同的角色。

如果她是忽视型家长,她可能会告诉儿子他不想去托儿所的想法很可笑,离开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根本不需要感到难过。她极有可能会试着帮孩子从消极情绪中挣脱出来,如用饼干哄他,或者告诉他老师安排的活动有多有趣。

作为一个压抑型的家长,黛安娜会因为乔舒亚的不配合而责骂他,告诉儿子自己厌倦了他放肆的行为,并威胁要揍他。

作为放任型的家长,看到乔舒亚伤心、生气,黛安娜会拥抱他,和他一起共享情绪,告诉他想留在家里的想法是完全正常的。但她接下来的做法却令人失望。她既不想打骂孩子,也不想哄骗孩子,然而,待在家里显然也是个无法接受的选择。到最后,她或许会提议:我陪你玩10分钟的游戏,然后你乖乖去托儿所。第二天早晨,同样的事情可能会再度重演。

那么,情绪管理训练型的父母会怎么做呢?一开始,她会和放任型家长一样,先对乔舒亚进行共情,让他知道妈妈理解他为什么很难过。但她接着还会给乔舒亚提供指导,告诉他如何应对自己的消极情绪。他们之间的对话或许会这样进行:

黛安娜:乔舒亚,赶快把外套穿好。我们该走了。

乔舒亚:不要!我不想去托儿所。

黛安娜:你不想去?为什么呢?

乔舒亚:因为我想和你待在家里。

黛安娜:是这样啊?

乔舒亚:是的,我就想待在家里。

黛安娜:天哪,我想我明白你的感受。有好几次,我也想和你待在家里,坐在椅子上一起读书,而不是赶着出门。但你知道吗?我对办公室的同事们承诺过,会在9点钟到,我不想违背自己的承诺。

乔舒亚(开始哭了):但为什么呢?这不公平。我不想去。

黛安娜:过来,乔希(把他抱到自己腿上)。我很抱歉,亲爱的,但我们不能待在家里。我猜你一定感到很失望,是不是?

乔舒亚(点头):是的。

黛安娜:还有点伤心?

乔舒亚:嗯。

黛安娜:我也感到有点伤心(她抱着乔舒亚,让他哭了一会儿)。我知道我们该怎么办了。想想明天,我们不需要去上班,不需要去托儿所。我们就能一整天待在一起。明天你想干什么呢?

乔舒亚:吃好吃的煎饼,看动画片。

黛安娜:不错,那一定会很棒。还有别的吗?

乔舒亚:我们能带我的玩具手推车去公园吗?

黛安娜:我觉得可以。

乔舒亚:凯尔能和我们一起吗?

黛安娜:可能吧。我们得问问他妈妈。但是现在,我们出发吧,好吗?

乔舒亚:好的。

表面上看,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和忽视型家长有相似之处,两类家长都引导乔舒亚想一些除了留在家里以外的事情,但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分别。作为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黛安娜认同儿子的难过情绪,帮助他为这种情绪贴上标签,允许他体会自己的情绪,在他哭的时候陪在他身边。从始至终,她没有试图把他的注意力从情绪中转移出来。她更没有像压抑型家长那样,因为乔舒亚难过而责备他。相反,她让乔舒亚知道,妈妈尊重他的感受,并认为他的愿望是合情合理的。

和放任型家长不同,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懂得为孩子划定行为界限。虽然她花了几分钟时间来照顾乔舒亚的情绪,但同时她让儿子知道,她会因此而迟到,违背对同事们许下的诺言。对此,乔舒亚感到有点失望,但这种情绪是他和妈妈都能够应对的。在乔舒亚有机会认识自己的情绪,体会并接受这种情绪后,黛安娜又接着让他知道,他可以从难过的情绪中走出来,明天会更精彩。

这种回应方式,是我们在研究中见证的诸多成功亲子关系的典型。这个过程具有以下5个必备的步骤,包括:

·觉察到孩子的情绪;

·把情绪化的瞬间当作增进亲密感、对孩子进行指导的好机会;

·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倾听孩子的心声,认可孩子的情绪;

·帮助孩子表达情绪,用言语为情绪贴上标签;

·划定界限,指导孩子解决问题。情绪管理训练的效果

如果孩子的父母是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会有什么样的不同呢?在研究中,我们通过观察并详细分析家庭的言语、行为和情绪回应方式,发现了巨大的不同。那些常常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家长所养育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有着更健康的身体条件和更优异的学习成绩。这些孩子和朋友相处得更好,更懂得约束自己的行为,更少使用暴力。总而言之,接受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感受到更少的消极情绪,更多的积极情绪,他们在情绪上更健康。

还有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当父母在情绪上给予孩子指导时,孩子的复原能力和适应性也会提高。在艰难的时刻,接受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同样会伤心、愤怒或害怕,但他们更懂得安慰自己,从压力中解脱,回归原有的生活。总而言之,他们的情商更高。

事实的确如此。我们的研究表明,情绪管理训练可以保护孩子免受婚姻冲突和离婚带来的危害。如今,婚姻问题正日益成为美国普遍的社会问题,其对孩子造成的危害已经得到了社会学家的证实。半数以上的婚姻最终以离婚收场,数百万孩子面临着家庭解体带来的困扰。其带来的问题包括学业落后、被他人排斥、抑郁、健康问题和社会不良行为。即使在双亲家庭中,如果父母关系不和,争吵不休,孩子同样会受到上述问题的困扰。我们发现,如果父母经常吵架,他们之间的冲突会直接影响孩子与他人建立友谊的能力。同时,婚姻问题还会影响孩子在学业方面的表现,增加孩子生病的概率。而婚姻解体带来的一个重要后果是青少年叛逆、暴力行为的增加。

然而,在我们的研究中,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在面对婚姻不和、分居甚至是离婚等问题时,能给孩子带来完全不同的影响。这些孩子相比其他幸福的双亲家庭成长的孩子来说,还是略显“悲伤”,但情绪管理训练似乎担当起他们的保护伞,帮助他们免受家庭环境变动带来的伤害。离婚和婚姻矛盾对孩子造成的有害影响已经得到了科学证实,但我们在上文中提到的学业落后、攻击性和人际关系等问题,在接受过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身上并没有体现。这充分表明,情绪管理训练是一种被证实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离婚创伤的方法。

研究的另一项惊人发现与父亲的角色有关。研究表明,如果父亲是以情绪管理训练型的角色介入家庭生活,会对孩子在情绪方面的成长产生极大的积极作用。如果父亲认可孩子的情绪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会更好,与别人的人际关系也更和谐。相比之下,一个在感情上远离孩子的父亲——通常表现为严厉、苛刻,并忽略孩子的情绪,将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往往很差,更容易和伙伴打架,健康状况也很差。(在此,我们强调父亲角色产生的影响,并不意味着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参与对孩子的情商毫无作用。妈妈与孩子的互动对孩子的影响也很重要。但我们的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很极端的,可以很积极,也可以很负面。)

在美国,28%的孩子是在单身妈妈的家庭中长大的,这个数字如此惊人,让人不得不对孩子童年生活中父亲角色的缺失问题产生重视。然而,我们不能因此想当然地认为,父亲的角色有总比没有好。事实上,一个在情感上支持孩子的父亲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益处,但一个冷漠、残忍的父亲却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

尽管我们的研究证实,父母对孩子进行情绪管理训练能帮孩子成长为健康、成功的人,但这种技巧并不能帮助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严重问题家庭走出困境。与许多其他推广教养理论的人不同,我不会向你保证情绪管理训练是一切家庭常规问题的灵丹妙药。实施情绪管理训练并不意味着家庭争吵会止息,尖刻的言论会消失,感情不再受伤,悲伤或压力会烟消云散。冲突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然而,即便如此,一旦你开始使用情绪管理训练,你会感觉自己和孩子的距离更近了。随着你和家人的关系更亲密,更尊重彼此,家庭成员之间的问题看起来似乎也没那么难以承受了。

最后,情绪管理训练并非意味着取消纪律。事实上,当你和孩子在情感上更亲密时,你就能更充分地融入他的生活,进而能更显著地影响他。当需要严肃时,你就是一位严厉的家长。当你看到孩子犯错误、懈怠,你会对他加以指正,会敢于对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如果你知道他们可以做得更好,却让你失望了,你不会害怕告诉他们你的态度。正因为你和孩子形成了感情联结(human bonding),所以你的话语会显得很重要。他们在乎你的想法,因此不想令你失望。情绪管理训练能帮你指导、激励你的孩子。

情商关键词

感情联结

指人与人之间形成的一种亲近的人际关系。也指人与动物之间建立的联系。

情绪管理训练导师的角色需要投入极大的专注和耐心,但这项工作说起来和其他教练并无二致。如果你想让孩子篮球打得出色,你一定不会回避比赛;你会去院子里和他一起练习。同样,如果你想让孩子灵活地处理情绪、应对压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你不会忽略或拒绝孩子表达的消极情绪;你会和孩子共享情绪,提供指导。

尽管祖父母、老师和其他成年人也能担当情绪管理训练导师的角色,但在孩子的生活中,父母是这一角色的最佳人选。毕竟,只有父母清楚知道自己想让孩子依照什么样的方式生活。当生活出现挑战时,你们能站在他们身边,支持他们。从婴儿期腹痛到学习上厕所,从兄妹打架到被舞会搭档放鸽子,孩子都在等着你们给他指引。所以,你们最好现在就带上情绪管理训练导师的帽子,帮孩子打一场漂亮的比赛。严峻的现状

毫无疑问,今天的父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20世纪60年代,父母可能会担心孩子在毕业晚会上喝酒,今天的父母却每天都在担心上中学的孩子是否接触了可卡因。过去,父母担心自己十几岁的女儿可能怀孕,如今,从五年级开始,父母就要教给孩子关于艾滋病的知识了。几十年前,只有在紧张的市区,才会发生青少年匪帮因争夺地盘而进行的群殴,并且往往以拳击或少见的刺伤宣告收场。而今,在中学校园所在的社区,也出现了青少年匪帮活动的影子。而随着毒品交易的泛滥和枪支的使用,群体斗殴通常伴随致命的枪击事件。

今天,父母需要做的已远远不止为孩子提供基本的营养、良好的教育、坚实的道德价值观。现在的家庭还要为生存的安全问题担忧。在青少年群体暴力犯罪频发的年代,我们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免受伤害?如何说服孩子推迟性行为,直到足够成熟,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如何才能让他们有足够的自我防范意识,抵制毒品和酒精的危害?

在过去数年里,社会学家已经证实,孩子表现出的反社会及犯罪行为,根源于他们的家庭成长环境,如婚姻矛盾、离婚、父亲情感支持的缺失、家庭暴力、不良的教育方式、忽视、虐待、贫困等。那么,针对这些问题,解决方案无疑是建立更好的婚姻,保证父母有足够的经济支持和社会支持来养育他们的子女。然而,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社会似乎正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

很多离婚家庭的孩子都无法从父亲那里得到充足的经济支持和情绪支持。一项针对单亲家庭孩子所做的调查显示,在父母离婚后的前两年里,大部分孩子在一年以上的时间里见不到父亲。再婚家庭也有其自身的问题。再婚家庭的离婚率相对于初婚家庭来说要更高。尽管研究表明继父能带来更稳定的收入,但这种关系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更多的压力、误解和悲伤。在再婚家庭中,虐童事件相比普通家庭更加频发。加拿大一项研究表明,与继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相比与亲生父母一起生活的孩子,受到家庭暴力和性虐待的概率更大。

承受情感痛苦的孩子不会把自己的问题留在校舍里。在过去的10年里,根据全美范围内的学校提供的报告,因学生行为问题导致的恶性事件正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在公众的呼吁下,公立学校开始为缺乏家庭情感支持的孩子提供越来越多的社会服务。这些学校在本质上已经成了因父母离婚、家庭贫困和缺乏照看而受到伤害的孩子的情绪缓冲区。学校这样做的结果是,为孩子提供基本教育的资源越来越少,这种趋势直观体现在孩子直线下滑的学习成绩上。

与此同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就业压力的增加给很多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工资收入的支付能力急剧缩水,很多家庭需要两张工资单才能从容生活,越来越多的妇女加入到工作队伍中。对很多夫妻而言,丈夫失去了自己作为唯一财政来源的地位,这无形中给夫妻关系增加了压力。此外,雇主要求员工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工作。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朱丽叶·斯格尔(Juliet Schor)表示,现阶段,每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比25年前的家庭每年要多工作1000多个小时。我们的调查显示,现在的美国人相比20世纪70年代少了1/3的空闲时间,导致人们在一些日常生活项目中花的时间越来越少,包括睡觉、吃饭、陪孩子玩耍等。从1960年到1986年,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有效时间每周少了10多个小时。就这样,“缺时间”的美国人减少了那些支撑家庭运转的社区活动和宗教活动。随着社会的可移动性越来越强,很多家庭因为经济的原因,从一个城市迁移到另一个城市,越来越多的家庭在生活中少了亲属和老朋友的人际支持。

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所有这些社会变化带来的是同一个效果:风险。与此同时,帮助家庭来保护孩子的支持系统正变得越来越脆弱。

然而,就像本书指出的那样,父母们还不至于感到无助。在研究中,我逐渐明白,让孩子远离危险的关键所在,是与孩子建立一条更牢固的感情联结,帮助他们提高情商的水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支持的孩子,受到青少年暴力、反社会行为、吸毒、青少年性行为、青春期自杀和其他社会疾患威胁的概率更低。研究显示,在家庭中受到尊重、被重视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更好,有更多的朋友,生活也更健康,更加有成就。

现在,随着对家庭情感关系动力学更多、更深入的研究,我们渐渐明白情绪管理训练是如何保护孩子免受这些风险的危害的。情绪管理训练:革新性的飞跃

作为研究家庭情感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也询问父母对自己学龄前孩子的消极情绪作何反应。和很多父亲一样,迈克告诉我们,他发现当4岁的女儿贝姬生气时,她的样子很好笑。“她说:‘天哪,该死!’然后像小大人一样走开了,”迈克说,“这真的很好玩!”

确实如此,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一个小女孩,表达那样一种严重的情绪,在很多人眼里都很好玩。但是,请想象一下,如果妻子生气时,迈克也用同样的态度来回应,结果会如何?或者,如果迈克生气时,他的老板以这样的方式回应他,会怎样?在迈克看来,这恐怕一点都不好玩。然而,很多大人都觉得,在一个生气的小孩子面前发笑没什么。很多好心的家长就是这样无意间忽视了子女的恐惧或悲伤等情绪,就好像自己根本不在乎孩子的想法一样。“那没什么好怕的。”当5岁的孩子从噩梦中哭醒,我们通常对他们这样说,或者说:“你肯定不知道我遇上过什么。”在这种情形下,孩子便会接受大人对事情的评价,进而否定自己的判断。如果大人持续否定他们的感受,孩子就会逐渐失去自信。

这么说来,我们似乎继承了一种忽视孩子情绪的传统,我们总觉得孩子太小,不理智,没经验,不如身边的大人成熟。要想严肃地对待孩子的情绪,大人需要具有同理心,掌握倾听的技巧,并能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这还需要家长有一种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行为心理学家观察发现,一个学龄前的孩子每20秒就需要一次家长或看护人的关注。在理想情况下,家长能愉快地面对孩子,但当他们紧张或有烦心事的时候,孩子不间断的,有时甚至是无理的要求,会让家长发狂。

这样的情形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尽管我相信每位父母都爱孩子,但一个不幸的事实是,历史证据显示,我们的祖辈们并未真正认识到和孩子相处时需要耐心、克制和友善。心理医生劳埃德·德莫斯(Lloyd deMause)在1974年的学术论文《儿童期的演进》(The Evolution of Childhood)中,描绘了在过去很多年里,西方世界的孩子们承受着残酷和忽视的可怕画面。但他的研究同时指出,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孩子们在这方面承受的苦难减轻了许多。每一代人都比上一代人更懂得满足孩子们的生理上、心理上和情感上的需求。正如德莫斯描述的那样,养育孩子的过程从“与孩子意志上的较量”过渡到了“训练、指导孩子采用更恰当的行为方式,教他们遵从社会默认的秩序,适应社会需求”。

在20世纪初,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大力宣扬孩子是被性欲驱使、具有攻击性的个体。在20世纪后期,观察研究者证明,事实并非如此。例如,20世纪3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洛伊丝·墨菲(Lois Murphy)对幼儿和学龄前的孩子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结果表明,幼小孩子的天性是无私的,对他人有同理心,尤其在看到别的孩子难受的时候。

随着对孩子良好天性的认可,我们的社会从中世纪的教养方式过渡到了一个新的教养模式,这种模式被德莫斯称为“帮助模式”(the helping mode)。在这个时期,许多父母放弃了自己从小经历的严厉、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转而相信自己的角色是帮助孩子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和愿望成长。为了做到这一点,许多家长采用了一种被黛安娜·鲍姆林德(Diana Baumrind)称为是“权威型”(authoritative)的教育方式。权威型父母和专制型(authoritarian)父母有很大的不同:专制型父母典型的表现是强加给孩子很多规矩,不给孩子太多的解释,要求孩子完全服从;权威型父母也会给孩子划定界限,但是他们更加灵活,更愿意耐心地向孩子解释,并给他们温暖。鲍姆林德认为还有另外一种教育方式——纵容型(permissive)。纵容型父母给孩子以温暖,很善于和孩子沟通,但很少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鲍姆林德在20世纪70年代对学龄前的孩子所做的调查中发现,专制型父母养育的孩子通常好斗、易怒,而纵容型父母养育的孩子易冲动,攻击性强,独立性差,成就较低。相比之下,权威型父母养育的孩子乐于与他人合作,自立自强,有活力,更友好,更有进取心。

情商关键词

帮助模式

是一种家长相信自己的角色是帮助孩子根据自身的兴趣、需求和愿望成长的教养模式。

在过去25年里,人们对儿童心理学和家庭社会行为的认识有了显著的提高,这在根本上推动了教育方式从专制型向另一种互动性更强的教养方式转变。比如,社会科学家发现,刚出生的婴儿就已经能很好地读懂父母的社会提示和情感提示。我们现在知道,如果看护者能敏锐地回应小宝宝的提示,如用眼睛和他交流,用“儿语”和他对话,当他过度兴奋的时候让他休息,这些宝宝就能更早地学会调节情绪。当需要兴奋时,这些孩子会表现得很激动,但是之后也能很快恢复平静。

研究同时显示,如果婴儿的看护者忽视这些提示,比如情感抑郁的妈妈不愿意和宝宝说话,或者一位紧张的爸爸和宝宝一起玩的时间太长、强度太大,宝宝将无法掌握调节情绪的窍门。第一个宝宝将不知道嘟囔着发出声音能吸引人的注意,而只会选择安静、被动,不能主动融入社会。而另一个宝宝因为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他将没有机会知道吮手指或者摩挲毯子是帮他平静下来的好方式。随着婴儿渐渐长大,学会恢复平静和集中注意力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这些技巧帮孩子领会父母、看护人或周围其他人的社会提示。学着保持平静,有助于孩子在学习时集中注意力,关注于自己要掌握的具体技能。另一方面,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掌握这些技巧的孩子将更善于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玩装扮游戏,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与伙伴们相处。最后,这种被称为自我调控能力(self-regulation)的技能,将在孩子进入新的游戏圈、结交新朋友或者被朋友排拒时显现出巨大的作用。

情商关键词

自我调控能力

是自我意识的重要成分,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是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人们渐渐意识到,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程度和孩子的情商有着直接的关系。市面上有很多书都在告诉人们:对身体病弱的初生婴儿来说,父母的温情和呵护是多么重要。随着孩子长大,父母要为孩子确立行之有效的纪律;更多地夸赞孩子,而非批评孩子;更多地去奖励,而非惩罚;多去鼓励孩子,而非打击孩子。感谢这些理论,让我们挥别了过去的“不打不成器”的旧思想。我们现在知道,友善、温情、肯定和耐心,远比棍棒更能培养出情绪健康、行为良好的孩子。

我相信,在这场变革中,我们还能走得更远。通过我们家庭心理学实验室的研究,我们现在已经可以观察到并量化出良好的情绪沟通为亲子关系带来的益处。我们开始理解,父母与初生婴儿的互动能影响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并对孩子一生的情绪健康产生关键作用;我们也明白,良好的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还发现,如果父亲能和孩子共享情绪,将释放孩子更大的潜能;最后,我们还证实,父母对自己情绪的感知能力,是能否提高孩子情商的核心。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的情绪管理训练项目(将在第3章进行详细说明)诞生了,它将成为我们提倡的教养方式的蓝图。

今天,很多育儿著作似乎都避开了孩子情商这一维度,但也有例外。在这里,我要肯定一位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和作家对这一领域所作的贡献。他就是海姆·吉诺特,他对我们理解家庭的情绪世界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在20世纪60年代,吉诺特写了3本畅销书,其中一本就是《孩子,把你的手给我》(Between Parent and Child)。1973年,吉诺特因身患癌症而逝世。

在吉诺特生活的年代,“情绪”和“智商”还是两个独立的词汇,尚未融合在一起(“情商”)。吉诺特相信,父母最重要的职责是倾听孩子,不只听懂他们的话语,更要听懂话语背后的情绪。他还强调,情绪上的交流,可以成为父母教育孩子价值观的好机会。

但吉诺特告诉我们,做到这一点需要一个前提:父母充分尊重孩子的情感。他们必须学着与孩子共情,也就是感受孩子正在感受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良好沟通,离不开彼此对对方的尊重。理解的话语,应该比提供建议的话语更重要。吉诺特表示,父母不能告诉孩子应该怎么想,因为那样做会让孩子不信任自己的感觉。他说,孩子的情绪不会因为父母说了句“别那样想”就会消失,也不会因为家长告诉他们你的情绪是没道理的就消失不见。吉诺特还相信,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但孩子的感受和愿望却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因此,父母应该对行为划定界限,而对情绪和愿望则全部包容。

和很多传授育儿智慧的教育家不同,吉诺特不反对父母对孩子发怒。事实上,他相信,父母应该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愤怒,只要不攻击孩子的人格,并且针对的是具体的事。吉诺特相信,如果用理智的方式表达愤怒,它一样可以成为一种辅助纪律有效执行的好帮手。

吉诺特强调对孩子进行情绪沟通的重要性,这给很多人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包括阿黛尔·法伯(Adele Faber)和伊莱恩·玛兹丽施(Elaine Mazlish)。作为吉诺特的学生,她们在吉诺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写了几本重要而实用的著作,这包括《解放父母,解放孩子》(Liberated Parents,Liberated Children)《如何说,孩子才能和平相处》(Siblings Without Rivalry)《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and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如何说,孩子才肯学》(How to Talk so Kids Can Learn)。

吉诺特所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但他的理论却缺乏经验实践和科学方法的支持。在这里,我要高兴地告诉大家,在研究团队的帮助下,我将为大家提供历史上第一个可量化的证据,向大家证明吉诺特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共情不仅很重要,还是有效教养方式的前提和基础。情绪管理训练的发现

我们的研究是从1986年开始的,研究对象是56对来自伊利诺伊州尚佩恩市的夫妻,他们当时都有一个4到5岁的孩子。我们的研究成员花了14个小时来研究每个家庭,做问卷调查,对他们进行采访,观察他们的行为。关于每对夫妻的婚姻状况、孩子的伙伴关系和一家人对待情绪的观念,我们搜集了丰富的、有深度的信息。

研究中有一项录音环节,夫妻会说出自己有关消极情绪的体验,关于表达情绪他们的态度如何,以及他们对孩子的愤怒和悲伤等情绪的感受如何。这些采访成果后来被用于分析父母的情绪感知能力、情绪调控能力和发现并指导孩子应对消极情绪的能力。我们需要判断,当孩子表达情绪时,这些家长是否尊重孩子的感受;当孩子伤心时,家长是如何与孩子交流的。他们教给孩子表达情绪的规矩了吗?他们教给孩子安慰自己、平复心情的技巧了吗?

为了搜集关于孩子社会竞争力的资料,在孩子和其最好的朋友在家中相处的30分钟里,我们对其进行录音。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通过孩子消极情绪出现的频率以及孩子玩耍的质量来分析孩子与伙伴的互动关系。

在另一项持续3个小时的录音采访中,每对夫妻回答有关自己恋爱史和婚姻的开放性问题。他们是如何认识的?他们约会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他们怎么决定结婚的?在过去几年里,他们的婚姻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婚姻价值观,以及如何做才能让婚姻更成功。最后,我们用几个重要的指标来分析这些录音带,包括夫妻口中对另一方的喜爱和反感程度,他们谈了多少次“我们”和多少次“我”“他”,他们是如何看待两人一起经历的矛盾和冲突的。

这些采访和观察对我们理解家庭状况极为重要,然而,我们研究的最独特之处,是搜集参与者对情绪的自主反应的数据。我们的目标是测量出参与者的自主神经系统(autonomic nervous system)对情绪所作出的反应。例如,我们要求每个家庭提供孩子24小时内的尿液标本。这些标本将被分析,检测压力荷尔蒙的含量。除此之外,通过我们的实验室中很多别的自主神经系统检测方法,我们得以测量参与者的心律、呼吸、血流、肌动活动和双手的出汗量。

情商关键词

自主神经系统

包括交感神经系和副交感神经系两个系统,受大脑的支配,但有较多的独立性,特别是具有不受意志支配的自主活动。

这种研究方式让我们不用完全依赖于问卷、采访和观察等手段。通过这种对生理过程的监测,我们收集了更多的客观数据。显然,当被问到“你经常严厉地批评孩子吗”时,我们很难保证每个父母都能诚实回答这个问题。尽管社会科学家通常使用“微型相机”的方式来观察研究对象,如单向透视玻璃,但你很难判断这个人的行为有多大程度上源于真实的情感。相对而言,监测一个人对压力的自主反应则要容易得多:我们把听诊器样式的电极贴在胸前,便能监测一个人的心率;通过对汗水中电解质的分析,电极就能测试出双手的出汗量。

人们普遍认为,这些科技手段非常可靠。事实上,执法人员惯于使用这些手段进行谎言测试。当然,他们可以胁迫测试对象老实地坐在那里。而对付一帮四五岁的孩子,则需要更巧妙的方法。所以,我们给孩子建了一座太空舱装置,供他们在一项极为重要的实验中体验。孩子们穿上太空服,钻到这个奇妙的装置里面。在这里,他们身上将被装上很多不同的电极。在一些激发他们释放情绪的活动中,这些电极将帮助我们对其生理反应进行测试,比如,我们给他们播放了《绿野仙踪》中有关飞猴的电影片段。我们还邀请他们的父母站在近旁,教他们玩一个新的电子游戏。有了这样配合、顺从的研究对象,我们才得以对这些实验环节进行录像,进而系统性地观察并分析每位家庭成员的语言、行为和面部表情,如使用的词汇、说话的语调和身体的姿势。

借助于同类型的检测设备(不包括太空舱主题),我们对这些孩子的父母进行了另外一个环节的测试——当每对夫妻就金钱、宗教、姻亲和养育孩子等冲突性很强的问题上展开讨论时,记录他们在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反应。针对夫妻间的互动,我们解析了他们积极的表达方式(幽默、喜爱、认同、兴趣、喜悦)和消极的表达方式(生气、反感、谴责、悲伤、抵制)。

为了判断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孩子造成的长期影响,3年后,我们重新访问了参加我们1986年研究项目的家庭。我们只能联系到并拜访了其中95%的家庭,这时,他们的孩子已经七八岁了。这一次,我们再度用录像的方式记录了这些孩子和好朋友玩耍时的情景。我们请这些孩子的老师们参加了问卷调查,回答诸如孩子在校园里表现出的攻击性、退缩意愿和社会竞争力等问题。此外,这些孩子的老师和父母分别填写了关于孩子学业表现和行为的问卷。每位母亲还需要回答关于孩子健康状况的问题,并汇报孩子一周内表达消极情绪的次数。

同时,我们也收集了这些父母婚姻状况的相关数据。通过电话采访,这些夫妻告诉我们,在过去的3年里,他们有没有分居或离婚,或者有没有严肃地考虑过离婚。我们还对夫妻双方分别做了问卷调查,询问当下他们各自对婚姻的满意度。

我们的后续研究表明,接受过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有着更好的学业表现、社会竞争力和幸福感。这甚至间接影响到孩子的智商,他们的数学和阅读能力都更出色,和朋友相处得更好,有着更强的社会技能。根据他们母亲的描述,他们表达消极情绪的次数更少,表达积极情绪的次数更多。另外有证据证明,接受过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在生活中感受到的压力更少,他们尿液中检测到的压力荷尔蒙水平更低,他们的静息心率水平更低。此外,根据孩子母亲的报告,他们患传染病的概率更低,如流感。情绪管理训练和自我调整

这些接受情绪管理训练、高情商的七八岁孩子身上所表现出的这些优点,都源于一种我们通常称为“高迷走神经张力”(high vagal tone)的特质。这个概念来自于迷走神经,这是一组发端于大脑的神经,负责为人体上半身的功能如心率、呼吸和消化系统提供驱动力。自主神经分为两大分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大部分功能都是由迷走神经负责的。在情绪紧张的情况下,交感神经会让一个人的心跳、呼吸等速度加快;而副交感神经则担当着调节器的角色,及时为这些无法控制的身体情况踩刹车,让身体不至于因为运转太快而失控。

情商关键词

高迷走神经张力

迷走神经是一组发端于大脑的神经,负责为人体上半身的功能如心率、呼吸和消化系统提供驱动力。迷走神经张力是用来形容个人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中不为意识所控制的生理进程的一种能力。

我们用“迷走神经张力”来形容一个人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中不为意识所控制的生理进程的能力。正如拥有良好肌肉伸缩性的孩子在体育方面很出色一样,拥有高迷走神经张力的孩子对紧张的情绪状态的回应速度和复原能力都很强。对他们来说,在应对紧急或兴奋事件时,他们的心跳速度会在短时间内加快,但一旦紧急事件宣告结束,他们的身体就能够很快恢复正常的状态。这些孩子更善于安慰自己,集中注意力,在关键时刻克制住自己的行为。

例如,在进行消防演习时,一年级小学生中拥有高迷走神经张力的同学将可以轻松应对。当演习开始时,他们能放下手中一切,从教室内有序、快捷地疏散。一旦消防演习结束,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平静下来,把注意力集中到正在进行的数学课上。相比之下,那些迷走神经张力较低的孩子,在演习进行中可能会感到困惑(“什么?现在离开?现在还没到下课时间呢”)。当活动结束回到教室时,他们会花好一阵子才能从刚才的兴奋感中平静下来,重返学习状态。

在电子游戏这项实验中,接受过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展示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质——这种特质源自于对自主神经的良好调整力。与其他孩子相比,他们对压力有着更强的反应力和更快的复原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对孩子来说,导致压力的事件往往和父母的批评和嘲笑有关,而这种现象,在情绪管理训练型家庭中是很少出现的。或许正因为如此,他们对压力的反应才如此强烈。尽管他们比其他孩子对压力的反应更强烈,但他们从压力中恢复的速度却相当快。

对压力作出回应、快速复原,这种能力在孩子的童年以至未来一生都极其重要。作为情商的一部分,这种能力将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