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学导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01:30:17

点击下载

作者:马君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职业教育学导论

职业教育学导论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职业教育学导论作者:马君排版:Lucky Read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5-04ISBN:9787300190358本书由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第一章绪论

就目前的职业教育学研究现状来看,受学术界“浮夸风”的影响,许多学者喜欢埋头于研究职业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而很少从理论层面对职业教育学进行反思与建构,职业教育学基础性研究与同属教育学的其他二级学科(比如高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等)相比显得还很薄弱和滞后。研究热点问题固然很必要,但基础理论(理论问题、价值问题)的研究更不能忽视,否则,基础理论得不到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也必然失去了支撑,进而停留在泛泛而谈,失去了学术研究的意义。而过于泛化的研究导致的结果之一,便是使得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游离于学科建设的外围而不能进入学科建设的中心。这势必影响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形象和品质,影响职业教育学在学术界的地位和尊严。本研究试图就职业教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如职业教育学的生成、职业教育学的独立性、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和学科体系等做一番反思性的探讨和考察,以期唤起学界对这些问题的持续关注和必要研究,进而共同推动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建设走向更高水平。第一节研究缘起一、职业教育学的建构需要两条腿走路

学科建设是职业教育学的一项紧迫任务。正如有学者所言:“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也不可能是完全成熟的,学科一直处在一个过程之中,即在学科制度化之后,学科建设将是学科发展中永恒的主题。”那么,学科如何建设呢?职业教育学研究是“研究问题还是建构体系”?“是少谈些体系,还是多研究些问题”?我们认为,学科建设好似一把“圆规”的两脚,两者都不可偏废,只有这样才能画好一个完整的“圆”。问题研究固然是一门学科得以立身的实践基础和生命源泉,但体系的建构同样是一门学科成立与否的必要条件和象征。综观我国一些发展得较为成熟的同类学科,其学科的理论建构,特别是关于学科自身的反思性研究格外受到重视,其水平远远高于职业教育学。究其原因主要是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和研究起步较晚,学术积累相对薄弱,虽然我们的“知识纤维”已基本成型,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繁荣景象,但这些知识都是以职业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问题研究为中心,加上当前职业教育学界实用主义观念的盛行和学科建构意识的淡薄,甚少有关于职业教育学基础理论的反思,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往往处于边缘位置,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所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看似研究成果一大堆,但具有相当理论水准的却不多,正所谓“做材料的人较多,搞建筑的人太少,以致砖瓦成堆,大厦难成”。二、反思是一门学科趋于成熟的必由之路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从来不是直线行进的,当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都会要求人们进行自觉的反思、凝练,乃至自我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讲,任何学科的发展,都必须基于对自身清醒而深切的认识。如果不能认清自身,就根本谈不上学科发展的超越与创新。想要对学科的认识达到清醒与深切,就不能停留在现象层次上,而必须深入学科的根本层次。那么,究竟什么是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学的生成语境如何?职业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吗?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职业教育学有何功能,属于什么性质?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如何建构?职业教育学有无独特的研究方法?等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反思,才能使我们对职业教育学有一个清醒、深切的认识,从而走向“自我的超越”。这不仅对于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大有裨益,也有助于职业教育研究的深入开展,这已经成为关系到职业教育学成熟程度和未来发展命运的重大问题。为此,职业教育学研究者只有加强对职业教育学自身的反省,才能为职业教育学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当然,这种反思需要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的“学科自我意识的觉醒”,缺乏这种自觉意识就会造成学科建设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和归宿,导致学科发展的松散性和内聚力不够等问题。正如叶澜教授曾指出的那样:“犹如人一样,学科的成熟应以‘自我意识’的形成为标志。学科缺乏自我意识,其发展就不可能从‘自在’走向‘自为’。”三、研究者自觉的学术责任感和使命感

作为教育学族群中比较年轻的成员,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一直难以让人满意,常常成为许多研究者为之侧目和轻视的研究领域。由于对学科的不自信,一些职业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攻读职业教育学硕士、博士学位的研究生总是羞于承认自己所属的学科,这既是一种尴尬也是一种无奈,职业教育学“次等学科”的地位可见一斑。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正是带着这些追问,带着对职业教育学的热爱,带着职业教育学者应有的学术责任感和使命感,笔者持续地关注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建构这一并不被看好的研究领域。随着关注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这些问题的困惑和不解也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让人难以放下。为了尽可能解开上述谜团,在导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最终确定开展这项研究。当然,这项研究的困难显而易见,手头的资料和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寥寥无几,只能从其他相关学科汲取营养,这必然也会导致一些问题,比如如何达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如何将其他学科的资料和研究成果“职业教育学化”?挑战性非常大。但是,科学研究从来无坦途,带着一份坚持和信念,希望这一努力是有成效的,如果能够做到抛砖引玉也算是很成功了。第二节研究意义一、理论意义1.为深化职业教育学研究提供了基础“任何一门科学,随着它的日益发展成熟,都必然要在两个方面取得成绩,一是对它的研究对象的研究的深入,二是对本学科自身的研究的深入,并且正是后者的发展水平,标志着该学科成熟的程度。”由此可以看出,进行学科反思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应然路径,反思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凝练学科知识,并将之系统化、规范化、合理化、深入化,为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自觉的理论指导。职业教育学的发展亦是如此。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具体问题研究成果逐渐丰富,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学术资源。对职业教育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反思性研究(元研究),不但能使职业教育学研究者对以往的研究有一个清醒的把握和认识,有利于矫枉过正,而且有助于职业教育学研究者对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及其过程进行理论概括和提炼,从而为职业教育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奠定基础。2.为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建构提供了参考

时至今日,我国职业教育学还未真正建立起学术化的理论体系,已有的论著多半是教材体系模式。毋庸置疑,这种体系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那还只是学科发展初级阶段的成果形式。随着职业教育研究的方兴未艾和日渐规范以及职业教育实践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对职业教育学的建构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这种要求正是学科走向更高发展阶段的应然诉求。对职业教育学进行彻底的扬弃和反思,乃至必要的重构对于职业教育学的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的内容结构框架正是基于以上认识而形成的,为职业教育学的建构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当然,这个内容和框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论证与检验。3.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本书采用元研究的视角对职业教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考察。所谓元研究是指“以科学的研究活动和研究结果为对象而进行的再研究”,旨在“探讨和分析隐于这些研究之中或背后的种种问题,有究其本源的意味”。对职业教育学的元研究,实际上就是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之研究,即对职业教育学研究本身的反思与批判,是以理论形态的职业教育知识为对象的研究。通过这种研究方式可以拓展职业教育学研究的视野,改进职业教育学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对职业教育学研究有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二、实践意义1.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地位和形象

一门学科的地位和形象的改变,不是仅靠行政上的合法性就可以实现的,必须得到学术界的认可,尤其是得到相关学科的认可和社会的普遍认可。这就必须加强学科自身研究,对该学科的研究对象、性质、学科边界进行界定,并与相关学科进行沟通和对话。这其中,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建设或内在建制的完善最为关键,这是一门学科品质和内涵的体现。本研究实际上就是做着这样的努力,从理论建构的角度,系统提出和分析了职业教育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并给出解决的方案,尝试性地作出回答,从而证实搞好职业教育必须要有职业教育学这门基础性学科。2.可为职业教育改革和职业教育实践提供某种有效的理论解释和预测

职业教育理论与职业教育实践两张皮现象的存在由来已久,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很苦恼,职业教育实践工作者很困惑。为什么就不能有一种完美的职业教育学能够指导职业教育实践?本研究实际上对这个问题也或多或少做了一些思考:职业教育学不能很好地指导职业教育实践是因为我们没能清楚地认识到职业教育学的本质及类型,传统意义上,我们只看到有一种职业教育学存在,而且对这种职业教育学的定位也极其模糊,既不具有理论的先导性也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发展。因此,本研究依据布雷岑卡的理论,提出将职业教育学进行知识分类,分为科学职业教育学(理论)、哲学职业教育学(理论)和实践职业教育学(理论)。三类职业教育学(理论)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其中实践职业教育学是以指导实践为指向的。这为解决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和操作范式。第三节研究综述一、国外研究动态

国外职业教育学的研究通常以问题研究为主,始终将职业教育学当做研究领域而非一门学科来看待,与我国动辄以学科来命名的做法大相径庭。因为在他们看来,教育学都很难称得上是一门独立性的学科。事实上,他们也是将教育学当做一个领域来研究的。在这种范式下,对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态度与对教育学的研究态度是一致的。尽管如此,还是有个别学者对职业教育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比如在德国,一些学者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职业教育学研究的起源、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建构和职业教育研究方法等几个方面。

关于职业教育学研究的起源问题,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研究作为一门科学大约从1900年开始,是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准层面上建立起来的。职业教育学的研究一般分为早期(前工业化时期)的职业教育学研究、工业化时期的职业教育学研究和后工业化时期的职业教育学研究等几个阶段。内容主要涉及基于职业教育学的职业教育研究现状之研究,对专业教学论的、比较的或历史的职业教育研究、典型实验研究和评估研究、教与学研究、资格研究、课程研究、专业化研究等格外关注(Antonius Lipsmeier,2006)。

关于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德国职业教育学的理论流派在深入的职业研究基础上建立了职业科学或职业领域科学学说,并由此衍生出关于职业教学论或职业领域教学论思想。观察和分析德国职业研究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到,当今在德国职业研究领域存在两种主要思潮:一种是基于社会科学定向的职业研究,主要围绕着职业的“结构”及其对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进行研究,其典型的研究领域有职业声誉、职业道德、职业功能和职业功能描述以及关于职业特征的思辨等。另一种是基于教育科学定向的职业研究,即职业教育学指向的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职业的“劳动”从教育规律的视域来研究职业劳动,将职业研究看做一种如何使个体能与典型的职业劳动对象进行资格性和资质性的交往的科学。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研究通过什么样的教育途径来获取合适的职业从业资格的科学(姜大源,2005)。

关于职业教育研究方法,有学者指出观察法、实验法、访谈法和内容分析法可作为职业教育研究可资借鉴的方法,并进一步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使用范围与局限,较为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法在职业教育研究中的应用策略。

英语系国家以美国、澳大利亚为代表,其职业教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职业教育哲学、职业教育的历史、职业教育研究方法等方面。职业教育哲学研究的代表性论著主要有《职业教育哲学研究探寻》(Charles J.Law and Jr,1975)、《职业教育哲学与原理》(Melvin D.Miller,1984),从其内容结构来看,是原理性的著作,带有浓烈的实践职业教育学的色彩,内容以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主。当然,这一特点与西方国家研究传统有关,其哲学研究往往与实践紧密相连,是生活化、实用化的哲学。关于职业教育历史的研究,西方国家都非常重视,很多论著都将梳理职业教育的历史当做其行文的重要部分,因为只有认清历史才能谈及现状和预测未来。关于职业教育研究方法问题,目前倡导的方法主要有:(1)案例研究。有学者认为,目前案例研究在加拿大和欧洲国家应用广泛,在美国应当引起重视,在分析了当前职业教育研究中采用的多重方法后,论证了案例研究的优势及作为职业教育研究方法的种种益处。(2)德尔菲技术(方法)。有学者依据德尔菲技术的学理基础,探讨了它的优势和弱点、运用方法和操作步骤;探讨了小组选择的方法,并解释了如何让参加者能够达成共识的策略;最后举例说明德尔菲法在职业教育研究中的应用。(3)混合方法研究。有学者指出,当前混合方法研究已被广泛应用于咨询心理学、社会和人文科学、社会学、商业研究、评估研究等领域,大大提升了其在实证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社会科学领域,有学者倡议将混合方法研究作为主要的研究方法(范式)。有学者以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协会(AVETRA)于2007年、2008年举行第十届、第十一届年会征集的会议论文和2003年至2008年在《国际培训研究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ining Research,IJTR)上发表的论文为例,系统地分析和探查了混合方法研究在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得出加强混合方法研究是职业教育研究方法论革新的必然趋势的结论。(4)基于科学的研究方法。也有学者提出,职业教育研究应使用基于科学的研究标准(Scientifically Based Research),强调定量研究的重要性。该学者对发表在《生涯与技术教育研究》(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Research)期刊2001年至2005年的文章进行了分析,发现绝大多数文章都是典型的描述性或定性研究,仅有6%的文章使用了准实验设计方法,反映出基于科学的方法在职业教育研究中的薄弱。二、国内研究动态

根据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的统计分析,近十年(2000—2010年),我国公开发表的职业教育研究论文数量达12万余篇,平均每年在11400篇以上,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0年至1999年十年间发表的论文仅23252篇。自2000年以来,职业教育研究论文以3000篇以上的规模逐年递增,特别是2002年以后大幅度增加。2010年论文发表数是2000年的4倍多。从出版的论著(教材)来看,2000年至2010年出版相关论著30余部,涉及职业教育各个领域,如职业教育基本原理、职业教育课程论、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教育社会学、职业教育经济学、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史、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等等。从科研课题立项情况来看,政府对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资助渐成规模,以全国教育科学课题规划为例,“六五”期间仅1项,而到“十五”已达到154项,“十一五”立项接近200项。另外,这一时期还产生了以职业教育及相关领域为研究对象的博士学位论文50余篇,硕士学位论文2000余篇,说明职业教育研究正在吸引越来越多年轻学者的目光,职业教育正成为教育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其实不难发现,从职业教育论文出现显著增量的年份看,职业教育研究的热潮与职业教育政策取向密切相关。2002年7月,国务院召开全国第四次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并做出了《国务院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此后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研究迎来新的高峰,研究成果数量迅速增长,质量稳步提升。但是我们也发现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关于职业教育学本身的反思性研究所占比例甚少。笔者在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中以“职业教育学”为检索词,以“篇名”为检索项进行搜索,结果仅有几十篇相关性文章,高水平论文不多。而且我们发现,迄今为止很少有专门著作系统地对职业教育学本身的建构问题进行反思性的审视和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这也成为本研究的基点。

从已出版的论著和发表的论文内容来看,我国学者对于职业教育学研究的关注点大体可分为以下八个方面:1.关于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学者欧阳河在其文章中深刻地指出:“基本问题是学科研究对象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范畴,是学科研究的总出发点,是学科能否建立起来的关键所在。”(欧阳河,2004)一些学者指出,关于职业教育本质属性的研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持这一观点的论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指职业教育属性的最初根源或构成职业教育属性的最根本实体(刘春生、张宇,2005)。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主要有四类提法:技术技能职业性(欧阳河,2004);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孙琳、李里,2006);社会性(刘春生、张宇,2005);多样性(杨金土,2002)。另一些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因素构成的,它们是“教育和人及社会的关系、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关系、人和职业的关系问题”(李亚芹、凌云,2005)。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可以把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职业教育的价值问题、职业教育与人及社会的发展关系问题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李尚群、夏金星,2004)。2.关于职业教育学史的研究

对职业教育学历史发展过程的梳理、分析和研究是进行职业教育学研究的逻辑前提。一门学科的发展史就是一面镜子,它映射着学科的过去、当下和未来。正如尼采所言:“在镜子里认识自己,我称之为头等大事。”职业教育学的历史尽管短暂,但是对一些富有价值的史料和知识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够为学科其他基本问题的研究提供很好的镜鉴。一些学者对此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目前已知的有:杨绪利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发展历程分析》(2002)、米靖的《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探索》(2008)与《回顾与前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若干问题探讨》(2006)等。这些成果不仅总结和归纳了职业教育学的已有理论成果,并在其基础上作了深入的反思,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3.关于职业教育学的独立性问题的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学是不是一门学科的问题,一些学者虽未作专题研究,但常见于其论著中。目前有两种分歧: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学是一门学科,因为从学科建设角度来讲,职业教育学基本具备作为一门学科的条件,而且从行政合法性上来看也是毋庸置疑的;另一种观点持质疑的态度,认为职业教育学虽然具有学科的建制,但从学理上来讲还未能形成一门学科应有的理论“内核”。因为从学科成立的三个核心条件,即研究对象、学科体系、研究方法来看,职业教育学是“缺胳膊少腿”的。另外,关于这几方面问题的研究也非常薄弱,甚至少见。也有学者认为,考察一门学科的独立性不必拘泥于这些硬性的、苛刻的条件,可以灵活处理,比如独有的研究方法并不足以说明一门学科的独立性问题,因为这是大多数学科普遍遭遇的问题。总的来讲,很多学者对于目前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独立学科的判定依然缺乏信心,尤其需要努力消解学科身份危机的问题(马庆发,2010)。4.关于职业教育学的性质与定位研究

职业教育学的性质问题并没有成为研究的重点,探讨较少。大体上目前关于职业教育学的性质与定位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学是教育学与技术学相交叉的学科(罗匡等,2008)。而实际上,学科性质与定位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但是在学界却被混为一谈,导致职业教育学的性质研究出现模棱两可、模糊的结果。5.关于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范式与逻辑起点问题研究

有学者指出,所谓职业教育研究的“范式”,即职业教育研究共同体所共有的“研究传统”、“理论框架”、“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信念”,以及对职业教育的根本看法或根本观点(南海,2003)。那么,职业教育学有没有研究范式呢?有论者认为,目前我国共存在三种不同的职业教育范式,即“起点范式说”、“方式范式说”和“取向范式说”(余婉娜,2007)。但是问题也接踵而至,“范式”依赖于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和一种学术信念的凝聚。按照库恩的理论,“范式”的形成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照此推理,职业教育学不仅是一门学科而且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显然是一些学者对“范式”的理解有误,或根本没有弄清楚“范式”的内涵,导致将职业教育的某种研究视角当做范式来解释。

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五种:一是把“经济发展需要”作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二是把“技能训练”作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王川,2005)。三是把“职业”作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许多学者对这个观点表示赞同。可以说,“以职业为逻辑起点,是目前研究职业教育本质及相关理论的主流范式”(徐国庆,2005)。四是把“职业生活的从业素质”作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刘春生、张宇,2006)。五是把“工作知识”作为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和震,2003)。

对学科逻辑起点的关注是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目前个别职业教育学者已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并作了尝试性的探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在探讨逻辑起点问题的同时却不太清楚为什么要研究它以及它对学科的发展有哪些影响,而且常常将职业教育的逻辑起点和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混同,或者将逻辑起点与研究起点混同。这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澄清。6.关于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研究

如何建构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目前形成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建构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首先应把握其逻辑起点,在逻辑起点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手段,层层推导,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建构严密的概念系统。第二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建构基础是其范畴的确定,在此基础上依据逻辑推演轨迹,才能形成系统的范畴体系的职业教育学。第三种观点认为,应首先找出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然后推演出职业教育的非基本问题,从而建构职业教育学的基本框架与理论大厦(周明星,2006)。我们认为,用以问题为中心的学科系统论来建构职业教育学的学科体系是比较可行的选择(马君,2008)。7.关于职业教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一般认为,是否具有独特的学科研究方法是一门学科成熟的一个标志。目前,关于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研究方法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学无独特研究方法。持这一观点的论者认为,职业教育学不是以某种特定的方法来建立的,在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过程中,为了解决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可能需要运用到所有其他学科的有关方法。比如,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决定了职业教育学的特殊性,也决定了职业教育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所以,职业教育学研究方法的独特性就体现在依据职业教育问题的特殊性,对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加工或改造,以及由此所构成的方法系统上。如果说职业教育学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那么这些已加工或改造过的便是。”(周明星,2006)“独特的研究范式与方法需要寻找,但是过分强调这一点必然是徒劳的。因为职业技术教育学乃至教育学,在学科属性上都是一门软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其研究问题及范围较为分散,研究范式多样。因此,它除了具有实证/描述性的特征外,还具有规范/预测性和实践相关性的特征。”(和震,2003)

另一种观点认为,职业教育学应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许多学者认为,职业教育学要成为独立的学科,必须要与其他学科展开对话。许多学科“最初都是借助其他学科的话语而得到发展的”。要改变当前职业教育(学)的研究现状,“与其他学科展开学科对话是必经途径”。有学者认为,社会科学之间本身就具有可通约性,但“学术堡垒”阻碍了学科之间的对话与广泛交流,这势必阻碍人类知识的积累与进步。据此推断,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要集百家之长,要展开学科对话与交流,才能修成正果。因此,可以将跨学科研究作为职业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跨学科研究不是指几门学科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对学科的整合,“构成一个多维视野的集合体,从而使研究摆脱单一视野的限制”。持这一论点的论者认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要有所突破,必须要关注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往往是以学科交叉与融合的方式进行的,表现出多视角的眼光与思维,只有这样才可能取得重大理论突破与创新性成果。8.关于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推进策略的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策略,是职业教育学界一直比较关注的话题。正如杨金土先生所言的那样:“如果把职业技术教育事业比作一棵大树……学科建设则是大树的根系,具有基础性作用。”至今已召开六届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每次会议都会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以第六届会议为例,各学者就如何搞好学科建设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华东师大钱景舫教授认为,学科建设牵涉到非常复杂的问题。我们不必苛求职业教育学没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没有自己独特的内容,这是一个学科发展走向成熟的必经历程。他认为,在教育学大的框架下面,把职业技术教育学里独特的东西挖掘出来,在理论上、实践上都讲得很清楚,能够真正地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又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的任务就在于此。他建议,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在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与劳动经济学的联系,与社会经济学的联系。华东师大石伟平教授则认为职业教育学学科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把握两个原则:一个是要关注政府的职业教育政策,另一个是要依托职业教育实践。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研究只有加强对现实的关注,对改革成功经验的总结、概括、提炼,才有利于建构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各个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建设基地,应当是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的平台,应当是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的学术中心,应当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学术性人才培养的基地。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应该确定并强化本学科自主意识,拓展学科的基本内涵,发现新的学术增长点,发展主干学科群,从而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学晋升一级学科的实力(肖凤翔,2010)。一个优秀的职业教育学者总是能时时走出该学科领域,从更宽的角度或更高的立足点去观察自己学科的地位,去反思自己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去认知自己的角色及担当(张桂春,2010)。职业技术教育学涉及“职业—技术—教育—学”四个概念,从而有四种学科建设取向,而这四种取向又是统一的,“职业”是着眼点,“技术”是着力点,“教育”是着手点,“学”是关键的支撑点(朱德全,2010)。

综上所述,以上各位学者的观点实际上再次强调了职业教育学研究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即一方面要加强对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问题研究,另一方面要重视职业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尤其是增强对职业教育学自身的反思意识。第四节研究思路和方法一、研究思路

本书旨在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与总结的基础上,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建构职业教育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对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建构给出分析框架和研究路径,试图建构一个较为合理的学科理论体系,为学科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在借鉴相关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系统化的思维方式,指出中国职业教育学研究的实质内容和努力方向。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也称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研究目的的方法。它所要解决的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文献群中选取适用于各种研究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做出恰当分析和使用的问题。本书的文献检索主要借助CNKI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读秀”中文学术搜索引擎和Google学术搜索引擎,以传统的纸质文献为补充。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大量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搜集、分析和整理,积累了大量的可用资料,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思路和营养,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2.多学科研究方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开始逐渐“从单学科研究走向多学科研究,从非系统研究走向系统化研究,从封闭性研究走向开放性研究”。因为,“用单一的学科视野已经无法准确而全面地解释每一个复杂问题,多学科研究要求研究者有宽阔、开放的视野,要借用而不是照搬其他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职业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学科),必然要求要有众多的学科视角。本书所谓的多学科研究,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从其他学科出发,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原理来分析职业教育学的理论问题;二是指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职业教育学的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借鉴了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教育学(元教育学、教育技术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史学)、社会学、历史学、管理学、科学学等,借助它们的概念、原理来透析职业教育学的理论问题,为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建构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使研究更加科学化、规范化。3.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

认识运动的一般程序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这就是归纳与演绎,是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总结出来的两种思维推理形式。在本书中,所谓归纳法是指通过对已有的一些典型理论(或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从中找出理论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方法。归纳法简述为从特殊到一般的思考方法。尽管归纳法应用最广,但是,如果所借助的理论代表性不够,归纳的结论就存在片面性。单纯的归纳法对科学研究的发展是不充分的。如果要正确地运用该方法,还要与演绎法联系起来。归纳和演绎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与归纳法相反,演绎法是一种由一般原理推导出特殊或个别结论的方法。这里讲的一般原理是有关某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和一般本质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它是从大量经验事实中概括出来的。经验事实对于演绎法来说是不重要的,而从经验事实概括出来的一般原理则可以成为演绎推理的出发点。因此,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注重吸取相关学科已经形成的基本原理,将其进行归纳和演绎,以充实和完善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建构。由于职业教育学研究资料极度匮乏,演绎法是本研究中采用频率较高的研究方法。第五节结构与内容

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图1—1 研究框架图

本书的结构共分为九个部分,其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第一章:绪论。本章由六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研究缘起”,主要说明“为什么要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是“研究意义”,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讨了本研究的价值;第三部分是“研究综述”,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分析了研究动态;第四部分是“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介绍“如何研究”的问题;第五部分是“结构与内容”,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结构层次和研究的范围、对象;第六部分是“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说明本研究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

第二章:中国职业教育学生成之考察。本章主要分析论述了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历程,首先呈现了相关学者关于职业教育学发展阶段划分的几种观点。之后基于这些已有研究成果,以学科成立的条件和成熟标准为依据,重新划分了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并对中国职业教育学在发展过程中关注的几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描述和分析了中国职业教育学的理论进展,如学科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拓展、学科基本问题研究出现争鸣等,并预测了学科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职业教育学学科独立性之判断。本章主要探讨了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问题,从学科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学科的成立条件和成熟标准,进而得出职业教育学还不是一门学理意义上的学科的结论,即职业教育学虽然目前获得了学科的“行政合法性”,但仍不具备“学术合法性”。中国职业教育学还面临着尚需克服和解决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关键问题。根据库恩的科学发展理论,我们判定中国职业教育学目前是一门“前科学”,距离“常规科学”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四章: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之确定。本章首先分析了学科研究对象的内涵和规定性,探讨了学科知识分类及其对于确定学科研究对象的影响和意义,并指出研究对象规定着一门学科的性质、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有什么样的研究对象就有什么样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理论体系,这是学科建设的基本法则。然后分析了当代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几种观点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最后依据布雷岑卡教育学知识分类标准界定了职业教育学研究对象是职业教育问题,即职业教育事实问题、价值问题和实践问题。

第五章:职业教育学功能、定位与性质之辨析。本章主要探讨了职业教育学的功能、定位与性质等问题。职业教育学的功能是指职业教育学所具有的能力和效用,就是要回答“职业教育学有什么用”的问题。职业教育学的功能与对象、性质、结构等密切相关。职业教育学主要有描述、解释与预测,辩护与批判,规范与指导等功能。职业教育学的定位为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性质为介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一门跨界性学科。

第六章:职业教育学逻辑起点之探究。本章首先从逻辑起点的内涵出发,具体分析了逻辑起点的概念和质的规定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职业教育学逻辑起点的概念,即职业教育学逻辑起点是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最起始范畴,是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最简单、最基本的出发点,是推导和建构职业教育学的整个理论体系大厦的基本因素。然后对相关学科的逻辑起点进行了考察,以期得到一些有益的启发。最后提出“职业技能授受”是职业教育学的逻辑起点的观点,并进行了验证。

第七章: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之建构。本章内容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内涵、建构危机与原则,阐述了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概念、存在的问题和建构的原则;二是提出了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建构的设想,先是分析了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演进,之后提出了科学职业教育理论、哲学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职业教育理论“三分法”的学科体系建构设想;三是探讨了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关联与知识来源,分别是哲学、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技术论与知识论。

第八章:职业教育学方法论之引解。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尝试性地探讨了职业教育学方法论的内涵,并进行了层次上的划分;二是提出了适用于职业教育研究的几个典型方法,简要阐述了其概念、特性及在职业教育研究中的适切性。

最后为本书的结语部分,对全书进行了总结并进行了展望。第六节研究的创新点

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元研究的视角,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职业教育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即学科独立性问题、研究对象问题、学科性质问题、学科逻辑起点问题、学科体系建构问题等。较之以往研究零散化、分散化的状态,本研究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元研究是反思性的研究,是基于问题的研究之研究,对它的把握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这样的研究需要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学术功底。尽管笔者还不具备很高的学术素养和功底,但作为研究者应该有知难而上的学术探索精神和使命感。这也是职业教育学研究中难以避免的基础性问题。(2)对职业教育学的功能、性质与定位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研究。本研究首次将职业教育学的功能作为研究主题之一,解释和回答了职业教育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对这个问题的清晰认识使职业教育学有了存在的理论依据和合法基础。职业教育学性质问题一直是职业教育学研究最为薄弱的环节,在一定程度上,性质决定了学科体系的样貌,决定着学科建构的方向和目标。本书在对以往关于职业教育学性质的模糊认识的原因分析基础之上,对一些错误判断一一进行了辨析,尝试提出了职业教育学是一门跨界性学科属性的结论。这一结论的得出将有效地廓清职业教育学在这个问题认识和理解上存在的误区。(3)提出了“三分法”的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想。本书依据布雷岑卡的教育学知识分类理论,对职业教育学的知识进行了分类,同样将职业教育学(或理论)分为科学的、哲学的、实践的三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的构想和具体框架。不敢肯定地说这样的尝试就是非常合理和正确的,但起码对于职业教育学目前的由教材体系走向真正的学科体系的建构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意义。“三分法”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职业教育学何以为“学”的问题以及对何谓职业教育学认识不清的问题。(4)首次对职业教育学方法论问题进行了系统探讨。以往的研究对方法论之于职业教育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使得对职业教育学方法论相关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成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中的“盲点”,研究积累非常薄弱甚至匮乏。本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尝试性探究,目的有三个:一是丰富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二是唤起职业教育学界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三是提出一些研究思路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由六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是“研究缘起”,主要说明“为什么要研究”的问题;第二部分是“研究意义”,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探讨了本研究的价值;第三部分是“研究综述”,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分析了该研究的动态;第四部分是“研究思路和方法”,主要介绍“如何研究”的问题;第五部分是“结构与内容”,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结构层次和研究的范围、对象;第六部分是“研究的创新点”,主要解释了本研究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第二章中国职业教育学生成之考察“历史能使人们对过去和现在的事情作出合理的解释,又能对将来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测;从历史中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就好像站在时间中的一点,惊奇地注视着过去和未来,过去我们看得愈清晰,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就愈多。”“任何一门专门的学问,要真正掌握,首先一定要了解这门学科的历史。”我国职业教育学从发轫到现今已差不多走过了百年春秋,对其“寻根究底”既是建构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的基本要求,更是反思职业教育学研究的基础。因此,从发生学的视角考察和研究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是职业教育学得以存在和发展的逻辑前提。第一节中国职业教育学发展历程的划分一、当前关于职业教育学发展阶段划分的几种主要观点

毫无疑问,职业教育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舶来品,先有其事,后有其名。从第一本职业教育学相关论著诞生以来,职业教育学在我国从产生伊始发展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依据现有论著,关于职业教育学发展历程的划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三种观点:1.“三阶段说”

王金波先生认为,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萌芽阶段(20世纪以前)。这一时期,先前的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所提出的职业教育理论为我国职业教育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时期虽然有一些针对职业教育现象的理论论述,但大多是隐含于普通教育之中的,并未脱离普通教育学的范畴体系,也罕有独立的学科命题和范畴认识,因此,职业(技术)教育学尚不能形成独立的体系。(2)独立形态阶段(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从20世纪初开始,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它逐步从教育学的体系中分化出来,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对职业教育学的产生有重要影响的代表性人物和相关论著。比如,庄泽宣、潘文安、杨鄂联、张旦初、熊子容、陈选善、邵祖恭、江恒源、沈光烈、何清儒等各自出版了自己的著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首倡者黄炎培先生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并影响深远的职业教育理论学说和体系,他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国第一本职业教育杂志——《教育与职业》,为我国职业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条件。尽管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学的理论化、科学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并初步形成体系,但由于时代局限,对于职业教育学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研究尚未触及,即使有所涉及其论证也缺乏一定的科学性。(3)科学化阶段(20世纪70年代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对科学的精细化研究成为这一时期的特点,于是科学逐渐分化为诸多分支学科,教育学也不例外,分化出十几个学科,其中就包含了职业教育学。这一时期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系统,研究对象逐步明确,并运用合适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职业教育学论著相继问世,标志着科学职业教育学的正式建立。2.“四阶段说”

黄尧先生在其主编的《职业教育学——原理与应用》一书中,将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1)孕育阶段(19世纪40年代以前)。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许多职业教育的零散思想,比如战国时期的《墨子》,封建社会早期的《考工记》,南北朝时期的《颜世家训》,宋朝王安石的“实用人才”培养理念,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清朝教育家颜元的《四存篇》等。(2)萌芽阶段(1840—1912年)。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以学徒制为主的教育形式开始转向学校职业教育和学徒制并存的形式,职业教育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出现了“职业教育”一词及概念,丰富了我国职业教育学的内涵理论体系。(3)形成阶段(1912—1999年)。这一时期,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大量著作纷纷涌现。民国时期,职业教育学者和著作不断涌现,尤以194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的第一本以“学”命名的职业教育学著作——何清儒的《职业教育学》为代表。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99年,我国职业教育进入恢复发展时期,成果丰硕。(4)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这一时期,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理论的滞后已成为阻碍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主要成就表现在:一方面,职业教育理论研究继续得到深化;另一方面,职业教育学分支领域逐渐成形。3.“两时期四阶段说”

还有学者以中国职业教育学历史发展线索为经度,将其发展脉络划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分别梳理和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民国时期)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时期)中国职业教育学的现状及理论进展。(1)探索时期(20世纪上半叶)。20世纪上半叶,随着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兴起与不断发展、学校职业教育的逐步确立,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由此进入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步规范的新的发展阶段,职业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建构也开始起步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职业教育学论著不断涌现出来,出现了罕有的“井喷”现象。它们在对中国职业教育学进行有益探索的同时,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和表述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此时期也是中国职业教育学发展的第一阶段。(2)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大环境的改善,加上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由此步入新的春天,焕发出新的生机。职业教育学的研究也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不断完善,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扩大,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这一时期,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职业教育学的恢复阶段(20世纪80年代),职业教育学的大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职业教育学的新进展阶段(21世纪初至今)。二、中国职业教育学发展阶段的划分

总的来讲,上述三种划分方法为我们深入了解职业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素材和依据,我们从中可以梳理出中国职业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历史样貌,并为后续反思中国职业教育学的研究和学科建构奠定坚实基础。但是,分析上述三种划分方法我们也发现,这些划分方法虽有一定的道理和依据,但并不十分严密、细致和准确,有的划分方法还是粗线条的,仅是一个大线条的勾勒图。甚至有的划分并没有依据职业教育学的学科演进进行划分,而是以职业教育事实和实践的发展为根据,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究其原因:一是可能缺乏一种划分的科学标准;二是可能将职业教育学简单地等同于职业教育研究。为此,本书在总结前人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职业教育学发展阶段的划分进行了一番深入探讨和思考。

一般而言,要对学科的发展阶段进行科学的划分,首先必须要明确一门学科成立需要什么条件,走向成熟有哪些标准。关于学科成立必需的条件,一些研究者已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例如,英国学者赫斯特(P.Hirst)指出,能称得上学科的知识体系应该具有如下特征:(1)具有在性质上属于该学科特有的某些中心概念;(2)具有蕴含逻辑结构的有关概念关系网;(3)具有一些隶属于该学科的独特的表达方式;(4)具有用来探讨经验和考验其独特的表达方式的特殊技术和技巧。中国学者陈燮君从创生与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学科创生的五大指标体系:“(1)特有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2)时代的必然产物;(3)学科创始人和代表作;(4)精心营建的理论体系;(5)本学科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有学者通过对社会科学学科的分析,提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所具有的特征:“(1)内容的专门性;(2)对象的成熟性;(3)研究方法的科学性;(4)从理论形态上把握认识。”

关于学科的成熟标准,一些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一般认为,发展到成熟而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的学科体制。瞿葆奎先生认为:评判一门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是否成熟,其指标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属于“理论”方面的——对象、方法(及理论体系);二是属于“实践”方面的——是否有代表人物、著作、学术组织、学术刊物等。

基于以上认识,本书按照学科成立的条件和成熟标准两项原则对中国职业教育学进行考察,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以下四个主要阶段:1.职业教育学的发轫(清末民初)

这一时期,“职业教育”一词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出现。据考证,1904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在其《添聘普通教习文》中首次使用了“职业教育”的称谓,并提到:“论教育原理,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二者相成而不相背……本学堂兼授农林两专门,即是以职业教育为主义。”“职业教育为东西洋各国所最重,生等出洋后自知之,予不必言也,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需为用,缺一不可。”但“职业教育”真正取代“实业教育”一词并为社会所认可的,则始于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有了职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但尚未真正使用“职业教育”这个名称(以“实业教育”代替),更未形成独立的职业教育学理论体系和专门的研究组织,也没有专门的职业教育研究期刊。有关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多是从国外见闻和引进的,其观点散见于当时一些积极倡导实业教育的实业教育家的著作和言论中,主要的理论也是直观的、朴素的职业教育教学思想和育人观点,因此我们称其为发轫阶段。2.职业教育学的草创(1916年至20世纪70年代)

在这一阶段,“职业教育”取代“实业教育”,“职业教育”名称最终确定,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受到格外重视,出版了职业教育的专著,创建了职业教育的期刊,建立了职业教育的学术组织,学科特征初见端倪。同时,在一些学校还开设了职业教育的课程,为发展职业教育事业和建构职业教育学奠定了较好的基础。(1)职业教育名称的确立及职业教育组织的成立。

尽管“职业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904年,但“职业教育”一词真正取代“实业教育”并为社会所认可,则始于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1928年出版的由余家菊主编的《中国教育辞典》在“职业教育”的词条下明确指出:中国自改行新教育制度以来,只有实业教育。职业教育之名称,发源于民国六年(1917年)创立之中华职业教育社,盖其时正甲乙种实业学校毕业生出路阻滞,而小学教育方有人提倡实用主义也。主持者初办《教育与职业》杂志鼓吹之,继设中华职业学校,继集全国中等以下各种实业学校设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实业教育之名称,暂因职业教育之替代而消灭。十一年(1922年)新学制系统公布,规定酌改甲乙种实业学校为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四字,遂成法定名词。著名教育家庄泽宣也曾明确指出:“中国的职业教育,经该社(即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后不断的鼓吹,对于理论与实施各方面均有相当的研究实验与介绍,质与量均渐有进步,国人对于职业教育也渐渐加以严重的注意。”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17年5月6日,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联合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位教育界、实业界知名人士在上海创立,开创了我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先河。中华职业教育社以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改革脱离生产劳动、脱离社会生活的传统教育为职志,以“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为目的,追求“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理想,倡导“双手万能,手脑并用”、“敬业乐群”的教育理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及此前于1916年发起组织的第一个省级职业教育学术研究团体——江苏省教育会附设职业教育研究会的成立,以及1922年“新学制”颁布前成立的其他职业教育团体,如中华教育改进社(设有职业组)、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等,对于推动20世纪上半叶中国职业教育学的发展与建设,奠定职业教育学科建制,使之成为一种较自觉和较广泛的行动,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影响深远。(2)职业教育论著的出版。

译介国外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学或职业教育原理著作,关注国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进展和实践发展状态,成为这一时期国内许多职业教育学者的求索之道。有学者统计,20世纪上半叶,我国引进、翻译的具有代表性的职业教育理论著作分别为:朱景宽编译的《职业教育论》(1916)、朱元善译述的《职业教育真义》(1917)、徐甘棠编译的《职业教育》(1918)、熊崇熙译述的《职业教育参考书》(1919)和《职业技师养成法》(1919)以及邹恩润编译的《职业教育研究》(1923)。其中朱景宽编译的《职业教育论》(1916)是最早的一本职业教育学译著,可以说,它是职业教育学这一学科由西方引进中国的起始标志。总之,这些西方有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学著作的引进,在客观上为职业教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确立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国人自行编写和出版职业教育学著作。1926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庄泽宣著的《职业教育通论》是我国第一本原创性职业教育理论著作,标志着中国学者已开始进行职业教育学的建构。此后潘文安、杨鄂联、张旦初、熊子容、陈选善、邵祖恭、江恒源、沈光烈、何清儒等各自出版了自己的著作,为创建职业教育学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为使国人更加深入地了解职业教育,他们努力从不同的视角探究西方职业教育学的适切性和职业教育学的中国化,尝试创建中国的职业教育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职业教育学体系已见形状,内容较为丰富,涉猎广泛而不散。这一时期的各类著作内容涉及二十多个主题,研究的重点集中于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职业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包括我国和英、美、德、法等西方发达国家)、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职业指导四个模块,其中“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又包括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特殊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课程、职业教育的师资五部分。这些研究对当时我国职业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现实意义重大。但在这一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学还不能从制度上确立独立学科地位,也未能对职业教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与诸多职业教育实践问题进行更深入、系统和有力度的研究,职业教育理论对职业教育实践缺少有深度的影响。(3)职业教育期刊的创办与发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