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多彩的体育风尚(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11:26:56

点击下载

作者:赵鑫,黄岩,杨春辉

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丰富多彩的体育风尚

丰富多彩的体育风尚试读:

造父学御与“王者竞技”

在奴隶社会,射和御是有联系的,因为那时打仗用战车,在四马拉的战车上有三个;甲士,中间的是驭手,左面是弓箭手,右面的是戈矛手。甲士多是由奴隶主担任,所以在奴隶主的教育中就规定,有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御和射都是属于体育,它:是奴隶主必修的课程。

御即是驭车,它是一项复杂的技术,既要灵敏和机智,又要有相当大的臂腕力量和;勇敢顽强的精神。也就是只有身体素质好并且技术熟练,才能六辔在手,指挥如意。据《穆太子,传》记载,中国西周时驭车技术最高的是造父,他是周穆王的车夫,周穆王是一个喜欢游历的君王,他坐着一辆八匹马拉的车子,由造父驾驭,周游了天下名山大川。

造父能成为一个有名的驭手,是经过名师秦豆氏的指点,并经过勤学苦练而得来的。《列子》书上说:秦豆氏是一位有名的驾驭教练。造父不远千里来投秦豆氏门下学御,但秦豆氏并未教他如何驯马,如何赶车,却教他在梅花桩间穿来穿去。梅花桩原本是武术运动的一种训练器材,而秦豆氏用来进行基本功训练。梅花桩间仅可容一身,稍一不慎就碰得鼻青脸肿,造父坚持按师父的指点去做,经过一段勤学苦练,造父可以在梅花桩间自由往来了。秦豆氏看了造父的进步十分高兴。他告诉造父说,赶车子就是要心手合一,眼睛不看马却能知马奔驰情形;手里握着六根辔头心里想到那里,手中的辔头就按心里想的指挥,这叫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好驭手。

王子期是战国初年著名的驭手教师,赵襄王请他教驭车,学了一年,赵襄王自以为王子期的驭车本领都学会了,便选上好马和车同王子期比赛,结果是王子期赢了。赵襄王以为车夫套错了马,便和王子期换了车马再次比赛,结果还是王子期赢了。于是赵襄王勃然大怒,责备王子期不该把驭车技术留一手。王子期答道:驭车技术,臣已经毫无保留地教给君主了,只是在运用上君不如臣罢了。还说,车的速度是靠马来驾驭的,驭手要善于使尽其力,君主不照顾马力,一心按照自己的意志争先奔驰,所以失败了。

造父学御和赵襄王与王子期赛车的故事说明,在中国战国时期就有战车和战车比赛以及驭车的教练活动。同时随着驭车由战斗技能向体育娱乐的演变,驭车活动是十分兴盛的。特别是这种活动在贵族中极为盛行。

在战国时期,由于驾车运动在贵族中盛行,当此项娱乐活动发展到一定程度便产生了赌博,当时在齐国赛车赌博一次下千金赌注。

齐国的大将田忌经常输给齐王,后来用了孙膑的计谋即“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的优选学:田忌用下等马同齐王上等马比赛,输了;用上等马与齐王中等马比赛,赢了;用中等马与齐王下等马比赛,又赢了,结果以总分3:2,田忌获胜。

这说明当时在中国战国时期,不但驭车运动、驭车比赛以及驭车赌博十分盛行,而且在驭车的技术研究和战术研究上都有一定水平。

在世界其它国家,战车活动产生也是很早的。据记载公元前20世纪在中亚就出现驯马和战车。在古希腊的传说中,宙斯的儿子阿波罗具有精湛的驭车技术,他驾着四马太阳战车,所向无敌,特别是他还可驯服双狮驾车,坐着狮车为民除害。还有神话中的阿喀流斯,更是一个驭车能手,他在多次浴血战斗中,战车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传说都说明,在古希腊驭车活动亦十分普及。古希腊战车比赛规模宏大,设备豪华,场面惊险,颇受古希腊人民喜爱。

公元680年,第25届古奥运会上首次列入四马战车赛。公元428年,第88届古奥运会又增加了双马战车赛。与赛马一样,获冠军的是马和战车主人,而不是驭者。战车赛只能是王室及贵族参加,所以古奥运会称战车赛是“王者竞技”。

随着战车的军事价值的降低和骑马的方便,驭车在世界范围内逐步消失了。从中可以看出,体育运动的发展不但受经济发展制约,而且同军事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戎右”荐贤

春秋末年赵简子是晋国的中军元帅,他就是后来三家分晋的赵襄子的父亲。他的戎右少室周是一个善于徒手搏斗摔跤的能手。在古代,一辆战车上有三个甲士,中间的甲土是驾车驭手,左面的执弓箭,右面的执戈矛,远距离的敌人由弓箭手射击,近距离的敌人由长矛刺杀,而在元帅的战车上则只有旗鼓,由元帅号令指挥全军进退。元帅车上没有弓箭手,戎右就是选择武艺高强勇力超群的人担任。少室周担任了赵简子的戎右,自然心里十分高兴。

少室周担当戎右,这是赵简子亲自下令派大夫羊舌个请来的手搏教师。提起这事还要从赵简子那次围猎谈起。

山谷的四周,旌旗招展,人声鼎沸,刀剑雪亮,车马奔鸣。晋国中军元帅赵简子立在四马战车之上,手扶车前挡手,全身披挂、威风凛凛。他看到在山谷里有这么多行将就擒的猎物,脸上显露出微笑。

突然,一只猛虎,几只野猪,从山岩下窜出,向人群猛扑过来。几个没有受过擒拿技术训练的士卒,躲闪不及,一下子被咬伤了。旁边的人随之一惊,瞬间闪开一条通路,仿佛有种信息传递一样,一群小野兽一齐向这里拥来,企图通过这条通道逃生。

立在车上的赵简子气得脸色煞白,连声大骂:“笨蛋,笨蛋!这样的本领怎么能够作战。下令,战车追赶,拿出刀剑。谁要是再走脱了野兽,军法从事。”

在一间五张半席子的客帐里,赵简子不停地走来走去,愤怒的脚步要把草席踏穿。围猎的失败,使他的心情十分沉重。中军作战能力不强使他忧虑、烦恼。晋国斗争形势已十分清楚,智伯上军的力量日渐强大,韩氏魏氏的下军已依附在智伯卵翼之下,以赵氏的中军与两军抗衡,战争将是很艰苦的,若在矢尽刃绝的情况下徒手搏斗,将会出现什么局面呢?昨天的围猎证明他的军队搏斗技术不行。怎么办呢?

羊舌个一直跪在草席上,这时挺起身子说道:“主帅明鉴,我们军中将领都不会徒手搏斗技术,又没有专门手搏的教师,士卒当然就不会搏斗技术了。为今之计,只有重金礼聘几个手搏教师,方能迅速提高士卒的搏斗技能。”

赵简子怒气慢慢消失下去,他记起了羊舌个曾几次向他建议过,要重视军中的搏斗技术。齐国的军队就提倡徒手作战能力,卞庄子可以一个人徒手捉到一只虎。鲁国的大夫孟献子只有几百个家兵,还有五个手搏教师。军队中要提高徒手作战能力,必须聘请几个手搏的高手作教师,他走到羊舌个面前,坐了下来说道:“叔向,这事怪我,没有聘请几个好的手搏教师来教军队。你看现在怎么办好?”

羊舌个用手支撑起身体,把跪姿改成了盘腿而坐。“禀主帅,我马上派人到齐国去请手搏教师,最近一个时期训练就主要练徒手搏斗,正月里开展一次全军角力比赛。”“好!”赵简子把手一挥说:“就照你说的办。聘金可厚重一些。”

几辆四马战车风驰电掣般驶进了晋阳城门,晋阳城中的老百姓早就轰动了。“主公(赵简子)今天回到晋阳,带来齐国的勇士少室周做戎右。”人们互相传告,全城百姓扶老携幼到街上来,想看看赵简子车右的齐国勇士。

晋阳是赵简子的领地,是他据以和智伯抗衡的城堡。自从羊舌个派人用千金重聘请来了少室周之后,军队中搏斗技术迅速得以提高。前天在军中由少室周进行了一次搏斗表演,5个粗壮的汉子和少室周1人搏斗,一个个都被他打得扑伏在地。军中土卒若都学会这套本领,就是赤手空拳也能战胜敌人。赵简子心中说不出的高兴。亲赐黄金百镒,加封为中军车右,今天同乘回晋阳城,实在也有夸耀的用意。

赵简子的四马战车,在全城夹道欢呼中缓缓前行。少室周就站在赵简子身旁,宽肩阔背,铁柱似的身躯,好一个超群出众的勇士。“好样的,是个有本事的人。”“老弟,哪天去跟他学两手,听说为人和气着呢!”

断断续续的议论,从人丛中吹进了赵简子的耳中,也吹进了少室周的耳中。“叔向的主意不错,少室周一来,中军和晋阳的搏斗技术都能提高起来了。”赵简子心里想。少室周也在盘算着:“晋阳城和齐国一样,老百姓都喜欢练武。在这里再收几个高手徒弟吧。”正在这时左骖马跳动了一下,驭手忙抖马缰,辕马一偏,车子随之一晃,在车上的少室周立脚不稳,跟着摇动了一下,他马上定了心神,站稳了脚跟。车后传来两个小伙子的声音:“这叫什么功夫?连站桩也站不稳,怕是芦花被套——徒有虚名吧!”“比自们牛叔差劲多了。牛叔打定站桩,10个人还推不动呢!”

少室周连忙回头,但没能看到说话的小伙子。象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水中,他的心突然一阵激荡:“牛叔是什么人?一定要找找他,看他到底有何本事?”

两天后少室周见到了被称作“牛叔”的人。他叫牛谈,个头不高臂也不粗,人长的挺机灵,又很懂礼仪。他向少室周深深鞠了一躬,叫道:“少老师!”。原来牛谈是一个管放牧的奴隶,自小和牛羊打交道,练就了一身好力气,他一手搬拉一只牛角可以把两条牛分开。因为他力大过牛,又姓牛,年长的人都叫他牛孩,小伙子跟他练角力,叫他牛叔。

场子边围了几百个观众,大家都想看看少室周的本领,也有几个小伙子希望牛谈能显示一下威风,因而,都一起撺掇两个人比赛。少室周看了看牛谈不高的个头,心想:“拳脚无情,这么谦恭的小伙子犯得着给他留下残疾吗?”就对大家拱手说道:“角力场上无父子。大家要学两手,我就使两趟拳脚给大家看看,用不着比赛了。”

牛谈也说道:“小子怎敢与老师比手。”

岂耐观众都起劲相求,少室周和牛谈只得脱衣下场。

少室周看牛谈只有他大半截子高,不忍下手,便摆了个架子等牛谈上来,谁知牛谈虚提一拳却转身而走,少室周赶上前时,牛谈突然转身从少室周肋下钻了过去,三转两转,少室周有点恼火了:“原来这个小牛子并不会角力,只能这样钻来钻去”,他思忖着:“等他再从身旁钻过时,我只消飞起一腿把他踢倒就算了。”果然,当牛谈又从少室周的肋下钻过时,少室周猛起一脚,岂料,牛谈迅速向旁一闪,顺势抓住了少室周的小腿向上一掀,少室周立足不稳,仰天倒下,就在将要着地之时,又被牛谈一把扯住胳臂,轻轻地拉了起来,少室周满面通红,立起身来说道:“这一次吃了你的暗算,再来一次。”

少室周站在场子中间一动不动,像是一尊天神。他心想:“我个子大,你个子小,转动没有你灵便,现在,我站着不动看你怎么办?”少室周不去进攻牛谈,牛谈却用拳去撩拨少室周。一会儿在前面,一会儿在后面,就在少室周转身之际,牛谈却早已钻到少室周的身后,用手抓住肩膀,用肩顶住腰胯,只用力一掀,便把少室周举在空中,若是用力一摔,怕能把少室周摔个半死。可是牛谈却借势把他轻轻放回原地。这时场边早爆发出雷鸣般的喝采声。

少室周忙上前拉住牛谈的双手说道:“老弟,愚兄佩服你这一手绝技,在齐国也少见你这样的人才。我不明白,晋阳城既然有你这样的高手,主帅为什么还千里迢迢到齐国找我来?明天我一定向主帅推荐你,有你老弟在,我居此位,感到惭,隗。”

回到榻下,少室周心绪一直不能安定,他要马上去见赵筒子。

听完了少室周举荐牛谈的一席话,赵简子不由得满面春风:“你能荐贤让能,足见你是个谦廉君子,德才兼备,我赵简子军中又不是容纳不下两个人的职位。我任命牛谈当我的车右。你提升为军尉。说完之后,赵简子转身对羊舌个道:“叔向,我总以为晋国没有善于搏斗技术的人,谁知这人才就在我们的眼皮底下,却一直没有发现。”

羊舌个笑着回答道:“这就叫,人思贤,贤者自至。人才到处都有,只要为政者虚心访求,人才是用不完的。”

这个故事让我们了解到春秋时代,我国就有了摔跤比赛,而且有一批优秀的摔跤教师。可贵的是这时在摔跤比赛中就很注重体育道德修养,赛输的人甘愿荐贤让能。1955年陕西长安县出土一件旧中国透雕摔跤铜牌。铜牌图象为二人赤裸上身,弓身相抱,一手搂腰,一手搬腿是典型摔跤动作。二人着长裤,摔跤于树林中,身后各有马一匹。这件铜牌也印证了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摔跤已是民间较为流行的体育项目。

百丈游丝放纸鸢

纸鸢又名风筝,亦名纸鹞,传说春秋时的巧匠公输般“削竹木以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这是放风筝的最早记载。可见放风筝至今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宋仁宗的宰相寇准曾写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极为生动地描绘了放风筝的情景。纸鸢为什么又叫风筝呢?因为“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和竹笛,声如筝鸣,故名风筝。后来由于纸鸢不常安笛,故徒有风筝之名了。李声振《百戏竹枝词》:“百丈游丝放纸鸢,芳郊三五禁烟前,风筝可惜名空好,不及雷琴张七弦。”这诗别有寓意。

在封建社会鼎盛时期唐代,放风筝大为盛行,唐代诗人有一首诗文里描写到,一只鸟形的风筝在高空翩翩然飞来飞去,看上去就像一只真的鸿雁。甚至野雁也上当受骗。唐代还出现带灯光的形形色色风筝,在夜空中如繁星点点,皓月当空。

宋代的城市中还出现专门出售风筝谋生的小商小贩,风筝类型多种多样。如蝴蝶、美人、软翅子、大凤凰、大鱼、大螃蟹、大红串。清朝后期大文学家曹雪芹也是一个制造风筝的行家,他的好友郭敏在自己家里陈列曹雪芹扎制的各种各色风筝,“罗列一室,四隅皆满,致无隙地,五光十色蔚然大观”。不仅如此,曹雪芹还对风筝的扎、糊、绘、制造工艺和放飞技术进行了认真研究。撰写了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可贵的是曹雪芹作风筝并非为自我消遣,而是“将以为今之有废疾者无告者,谋其以自养之道也”,也就是说让那些身有病疾而少助无路的人,可以靠放风筝为业生活下去”。这是——种多么可贵“救贫扶弱”的慈善精神。

我国古代还有一种放断风筝的习俗,就是等风筝升入高空后,剪断放飞线,让高空的气流携带着风筝,越飞越远。最后消失在碧空中,这样做的意思是让病痛、灾祸和种种不幸都随着断线风筝一去不返。《红楼梦》中多病的林黛玉就希望放风筝“放放晦气”,周围的人也劝她多放些,“把你病根都带了去就好了”。

然而风筝并不是单一的一种游戏。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利用风筝,发挥种种意想不到的作用。汉代韩信放纸鸢来测量未央宫距离,便于开凿地道进宫。风筝成了测量工具。古代把风筝当作通讯工具的事例更多,如“独异老”说:梁武帝太清三年,侯景围台城,形势危急,简文帝就利用纸鸢飞空,告急于外求救。1911年12月12日,由英格兰发送第一次横渡大西洋无线电报到纽芬兰去时,恰遇暴风,无线电报机的天线损坏,当时就用纸鸢人空当天线。

古代的俄国海员,曾想出良法:在船遇暴风而难以靠码头时,就放起帆布制的风筝,借它把船缆绳的一端带到岸上,便于牵引船只靠岸。英国在克里夫顿地方有一条长700余尺的悬桥。这条桥的第一条绳索,也是借用风筝送过去的。

风筝在科学家手里,还成了科学研究的工具。1749年,英国的天文学家威尔逊·亚力山大,曾把温度表缚于风筝上,以测高空的气温。美国18世纪的进步科学家富兰克林晚年专心研究电学时,在闪电雷雨之际放起风筝,根据鹞线的下端不断爆发出火花的现象,证实了云中带电,揭示了雷电的秘密,俄国科学家莫扎伊斯基放风筝的故事,在科学史上更传为美谈。的确,风筝和航空模型、现代飞机的飞行原理也类似。由风筝的启示,莫扎伊斯基作出了滑翔机,并在1882年制成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

风筝还常被当做宣传的工具。1905年全国掀起轰轰烈烈反美爱国运动,广州人民曾在风筝上写上“抵制美货,结成团体”等标语。解放后福建前线的民兵们,也把风筝当做宣传的有力武器。他们利用断线的方法,用风筝的把宣传品散发到蒋军营地。儿童们还边放边唱:“小风筝,飞得高,一飘飘到台湾岛,风筝上面几个字,警告你个美国佬:几条破军舰,喂鱼喂不饱,如果不滚蛋,狗命就难保。”

放风筝作为一项户外活动,对身体有很大好处。放风筝时,陶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呼吸新鲜空气,承受阳光照射,还能嗅到大地的青草香,使人心旷神怡。据《续博物志》记载:“引丝而上,令小儿张口仰视,可以泄内热。”我国古代医生,还利用放风筝作为一种医疗手段。中国风筝在今天更注入了青春活力,中国风筝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受到各国人民普遍欢迎。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今日潍坊市已成为世界“风筝城”。

潍坊市之所以成为著名“风筝城”,也不是偶然的。清代曾任潍县县令的画家郑板桥,在《潍县竹枝词》里就把潍县誉为“小苏州”,他形容其繁华景象说“苦论五都兼百货,自然潍县甲青齐”。经济的繁荣推动着文化的发展,潍坊的风筝史,可追溯到明代。到了清朝中叶,潍坊开始有了专门从事制做风筝的艺人。潍坊风筝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和浓郁乡土气息独树一帜。1984年以来,这里已举办了四届国际风筝节。

阳春三月,正是风筝放飞的大好时节,一年一度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又将举行。潍坊市区已被装饰得像过节一般,彩旗、彩灯遍布街衢。黄昏时刻夜幕渐垂,东苑公园里却是灯火通明,这里的灯会是潍坊人民特地为风筝节而举办的。突然,远处传来锣鼓声,随后,爆竹震响烟花翻飞,刹那间城区如同白昼。锣鼓响处,身着民族服装的人们表演的旱船、龙灯和跑驴等传统节目展现眼前。到处一片欢声笑语,整个潍坊万人空巷,好客的市民和泛海而至的外国嘉宾一同沉浸在欢乐之中。

风筝城虽几经历史沧桑,但风筝制做技艺仍不减往年。为/迎接风筝会,据说这里的人们扎制了近万只风筝。仅潍坊工艺美术大楼的陈列室和风筝展览会里就展出了几千种风筝,使我们有幸饱览这些精美绝伦的工艺杰作。其中有宏伟的巨制,也有细巧的小品,有面容滑稽的济公活佛,体态丰盈的观音菩萨和红光满面寿星老人,以及各种飞禽走兽,真是鳞潜羽羞巧夺天工。从风筝上标着的姓名看,不少竟是人们业余之作。

参加者有来自美国、法国、日本和联邦德国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放飞队以及中国各省代表队。刹那间,象征着和平的一千只信鸽和数千只彩色气球腾空而起,台上千名儿童组成了友好、和平及欢迎的字样。接着,数千名身着民族服装的乐手和演员为观众表演了精彩节目。自由放飞开始,只见数百只各具特色的风筝徐徐飞上天空……

各个代表队的风筝,将有一场评选世界十绝的角逐。一大早,人们便从各地赶至潍北平原。在通往放飞场地的几十公里路上,站满热情洋溢的人们。数百辆汽车组成的车队,浩浩荡荡驶向潍北比赛场。

最后决赛赛出世界风筝十绝称号的作品在闭幕式上受到奖励。

小小的风筝这一古人发明的娱乐活动飘洋过海,已受到世界人民喜爱,根根银线已成为连结各国人民的纽带。

“短命的拔河”命不短

人们都称拔河运动是“短命的拔河”,因为在现代奥运会上只在1900~1920年的几次运动会列为竞赛项目。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

然而,拔河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游戏,从产生日起直至今日,一致受到世界人民的欢迎。在欧洲的英国、爱尔兰、瑞典、西班牙、瑞士、意大利等国,拔河是全国性竞赛项目,每年都有较大规模的比赛。拔河爱好者都相继组成了拔河协会。瑞典在1933年就成立了全国拔河协会。1958年还举办了拔河国际比赛。英国邀请瑞典队到英国比赛,当时分别用两种规则比赛,瑞典比赛规则却是“人定绳动”的争夺。即双方运动员两脚站在事先挖好的小坑——抵足穴内,人的位置固定,只用两手拉绳,一点点把绳拉来,绳在手里移动,每局比赛两分钟。终局时把绳拉过两米为胜。比赛后,英、瑞两国拔河协会通过协商制定了国际拔河比赛规则,并创立了国际拔河联合会。从1979年开始,世界拔河锦标赛每两年举行一次。近年来愈来愈多的国家要求参加这项运动的世界性比赛。国际拔河联合会还向国际奥委会提出让拔河运动重返奥运场。可见,拔河运动还是有旺盛生命力的,并非短命。

至于拔河的起源,还要追溯到古老中国春秋战国年代。

拔河,古代也叫牵钩或拖钩。据《隋书·地理志》记载,这种活动起源于春秋时期。楚国和吴国对抗,两国都是在水网地区用战船作战。楚将模仿水运拖船的背纤动作:用一条大篾缆,上系数百个小索,相向对挽,以练气力,所以叫作牵钩。这种游戏流传下来,在南郡(今湖南省境内)、襄阳(今湖北省境内)两郡最为盛行。到了隋唐时期,便由大篾缆改用大麻绳。“拔河古用篾缆,今则以大麻绳,长四五十丈,两头系小索数百挂于胸前,分二侧两相齐挽。当大绳之中,立大旗为界,震鼓叫噪,使相牵引,以却者为赢。”湖南、湖北盛行这种活动,是因为“俗传以此厌胜,用致丰穰。”拔河比赛的规模比较大,每次都有几百人参加,加上几千名观众,擂鼓呐喊助威,“群噪歌谣,震惊远近”。统治阶级对人民的这种活动深以为虑,恐由此酿成祸乱。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就曾下令禁止过。但由于人民喜欢这种活动,朝廷命令是禁止不了的,拔河活动在民间依旧十分盛行。

到了唐代,拔河活动便由民间传人长安城,也传人宫廷之中。唐玄宗李隆基在长安城曾组织了一次一千多人参加的拔河比赛,“喧呼动地”,不仅使长安城的市民看了为之震惊,就是当时在长安城的“外国客”见了,也“莫不震骇”。唐玄宗自己写诗叙述这次拔河比赛的盛况是:“壮徒恒鼓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唐玄宗的大臣张说也作诗奉和:“今岁好拖钩,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这两首诗对当时拔河比赛的气势作了很好的描写,并指明举行这种大规模的拔河比赛是为了祈求丰岁。但实际上在唐代首都举行有一千多人的参加的气壮山河的比赛,是具有极大的政治意义的。唐玄宗的文臣薛胜在《拔河赋》中透露了唐玄宗的真实意图:“皇帝大夸胡人,以八方平泰,百戏繁会,令壮土千人分为两队,名曰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这几句诗的意思是“唐明皇为了天下安定,举行各种文娱体育盛会,借以向胡人使者炫耀国富民强。他命令1000名壮士,分为两队,说是拔河比赛,实际上借此向外国显示武力”。体育比赛的气势自古以来就是显示国力盛衰的一种方式。在宴席上匈奴首领看了这威武的拔河比赛,惊讶地失掉筷子,举杯对唐明皇说:“贵国这样强盛,我们国家是要灭亡的。”

唐代的民间拔河,多是男子参加;而唐中宗李显在皇宫中组织的拔河比赛,却让宫女参加。《资治通鉴》载:景龙三年(709年),李显让几百名宫女在玄武门外拔河。赛完之后,又让她们去游宫市,结果几百名宫女都乘机逃跑了。

可以与唐代这种规模宏大,气吞山河的拔河相媲美的大概要算我国东北的朝鲜族传统拔河了。它是一种欢庆丰收的庆典活动,在两个村子之间进行,绳子是用稻草和藤条搓成的。参赛人数千人以上,而且主绳之外还要系上小绳。比赛时锣鼓喧天,器乐齐奏,呐喊助威热闹非凡。由于拔河这种体育形式简单实用,欢快喜庆,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半仙之戏”荡秋千

荡秋千是一项古老的体育活动。它起源于早期原始社会人类的攀援树木、采集果实,在树上荡来摆去的劳动活动之中。根据《古今艺术图》的记载,古代秋千是从生活在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山戎族那里引进的。山戎族很喜欢荡秋千,认为秋千是培养人的勇敢、矫健、敏捷重要战斗素质的好方法。春秋时期齐桓公与山戎人打仗时把这项活动带到中原地区。

为什么这项活动的名字叫“秋千”,实际上“秋千”就是“千秋”的误传。汉武帝祈祝自己有千秋之寿,所以汉家后宫都喜好秋千游戏。在《湘素杂记》中也指出:“秋千是汉武帝后宫中的一种游戏,本来叫“千秋”,是祝寿之词,后来误传为“秋千”。

荡秋千,还有个名字叫“半仙之戏”,这个名字的来源还要从秋千运动的特点说起:

古人认为秋千既可“摆疥”除掉疾病,还可以释“闺闷”使深闺中的少女们得到消遣,因此,广大群众,特别是妇女们很喜爱。秋千从唐代开始就成为极为普及的体育游戏。杜甫诗里写“万里秋千习俗同”,就反映了秋千被广大地区人们所喜爱。特别是秋千给长居在深宫中过着寂寞生活的宫女也带来了不少欢乐。在一首诗中这样描绘少女们荡秋千的生动情景:一副彩绘的秋千架上,那绿色的网络横幅被微风吹偏了。美丽的女郎趁着春天在小楼前荡秋千。深红色的拖地长裙飘扬着。她果断的一蹬,乘势一送,美女飞上了天。纷纷飘落下来的杏花,像阵阵红雨打在彩绘的荡板上。随着荡板掀起的彩绳,斜挂在绿杨深处的烟雾里。她荡摆秋千,下来,从容而悠闲的立在一边。好像是月里嫦娥下凡来。从诗中描述可以看到,这种忽上忽下,在彩云端,树枝头,飘飘荡荡的游戏,使人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因此,唐玄宗和宫女们又把它称为“半仙之戏”。

唐代的少女们玩起这种半仙之戏,并没有半点仕女的脂粉气,相反,表现很有勇气、英姿飒爽、热情高涨。唐王建《秋千词》就描述了这种情景:

长长丝绳紫复碧,袅袅横枝高百尺。

少年儿女重秋千,盘中结带分两边。

身轻裙荡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

下来立地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

傍人送上那足贵,终睹明挡斗自起。

回回要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坠地。

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少年儿女坐上秋千,中带两分,身轻裙薄,袅袅婷婷。她们全靠自己荡上高空,为了一点赌物,施展浑身解数,回回荡得与树平齐,头上宝钗坠地,一时也顾不上。

有时她们还在夜间荡秋千,“夜半无灯还不寐,秋千悬在月明中”,可见积极性很高。

除了这种荡秋千外,在战国时又出现了“磨秋千”,即在地上立起一根柱子,柱顶上装上轮子,从轮子上幅射出四根竿子或绳子。做游戏的人悬垂在杆或绳上,随着轮子旋转。

荡秋千,在我国民间常常组织竞赛活动。如朝鲜族高空秋千赛,即是由选手代表本村本族参加。秋千架上高悬花朵。铜铃等物,谁能荡高衔物,即为优胜。这既是选手自己的光荣,也是一村一族的光荣。

我国纳西族也有“秋千会”的传统习俗。从正月初一到初四举行大规模的秋千活动,辞旧岁迎新春,高悬彩架接云天,共庆新年胜旧年。

在不同的民族地区,还流行各种不同形式的秋千游戏。如云南阿昌族的“纺车秋千”或“风车秋千”就属此类。这种秋千像一个巨大的纺车或风车,在轮上固定有四块木板,游戏时人坐在板上,大轮转至地面时,轮番用力蹬地使秋千持续绕轴转动,如同风车一样旋转不已,越转越快很有特色。

“飞去来器”的门道

自从杰克·贝斯洛发现澳大利亚土著使用的这种打猎器械,把它作为一种运动加以推广以来,直到1980年正式举行欧洲第一届飞去来器锦标赛,至今也不过这10来年,可以说投掷飞去来器是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目前澳大利亚、英国、美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等国都已开展这种运动,并设有全国协会或联合会,美国还普及了集体比赛活动。

但是追溯飞去来器的历史,却可发现它是飞盘的老祖宗。现在世界上普遍认为,它是澳洲土著居民所特有的打猎器械。当地人把它称为“风”。它飞出手后,打中猎物便罢,不然还能飞回主人手中。但是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表明,埃及图唐哈孟法老墓中也保存有“飞去来器”。推算起来,它存在已相当久远。

飞去来器怎么飞而复返呢?从物理上说,这是一种符合陀螺旋进原理的飞行。

飞去来器出手后,以每秒6—10圈的速度旋转,同时以60—200公里/小时速度位移。这种旋转位移造成其两翼速度之差。右侧翼向位移方向旋转(一翼旋转,另一翼也旋转),其速度为位移速度与旋转速度之和(V1十V2)。左侧翼向位移相反方向旋转(一翼旋转,另一翼也旋转),其速度为位移速度与旋转速度之差(Vl—V2)。

这样一来,向前旋转的右翼比左翼要快3倍。于是飞去来器每转一圈,就有一个力把它向右引动一次。然而它不向右转,而是逐渐向左转,最后返回原地。

创造这项运动的先驱是澳大利亚人弗兰克·杜耐兰(1930年),但是飞去来器运动的广泛发展,还应归功于美国人本杰明·鲁厄。他于1973年组织了全美国第一次飞去来器比赛。到了1969年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飞去来器比赛方法。

目前国际上开展的飞去来器比赛,均以米得分和秒数计量。主要有3个项目:掷准、回接方式和掷远。掷远是按器械飞出弧圈的直径长度计量,以最远者为胜。掷者站在40米长线后投掷,器械返回时要与这条线相切,才算合格。

回接:又分为快接(5分钟内回接最多次),连续接(在20次投掷中,尽量多次接到器械)。回接项目投掷者要先后在两个圈内完成动作。一个圈半径1.5米,另一个圈半径2米。器械出手后,必须飞越20米以外线再返回。

国际上常用的器械有:传统式一形状类似衣架,其夹角为110,稳定旋转快;胡克式一适于掷远,夹角小些,可避免与空气过多摩擦,一翼比另一翼长,便于投时发挥杠杆作用。另外还有一些夹角更小、翼更短的器械,适于回接。常见的有A型、V型和U型三种。这类的缺点是飞行不够稳定,不适合初学者使用。此外还有掷远用的加重型器械和带刻纹的器械,便于穿越空气。

最后再说说飞去来器的玩法。

简单投掷技术:选择无风或微风天气,站在空地中间,使器械平面向外,半圆形对着自己,与风成45*角,略向前下方投出。器械出手时要有一个甩鞭动作。

回接技术:由投出、预回接和回接组成。投出时高度要由中等到相当高,并使其尽量旋转。器具飞出的抛物线要力求平衡,不出现突升。预回接时则要看清抛物线的方向,迅速移动身体接近飞回的器具,身体应处于飞去来器向地面下降的轴上,接不住也要以身体挡住器械。要注意两腿应微屈膝撑地。回接时五指要伸展,两臂与器械旋转面平行,并迅速抓住飞去来器肩角处,顺势撤身,夹住器械。

掷远技术:只靠前臂和手腕甩鞭动作,即可投出20米开外。为了投得更远,要加大动作,如同投标枪。只要出手速度快,就能投出更远的距离。

《掷铁饼者》的沉思

从古至今最负盛名的雕塑就是一尊体育雕像,它就是世界闻名的古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只要人们谈及到体育雕塑就会情不自禁的想到它。

这座雕像是米隆的代表作,也是古典雕塑现实主义的杰作。这座雕像开始摆脱墨守成规的影响,努力探索符合自己的社会发展与民族要求的道路,突破了旧程式,提高了技巧,创造出希腊人的理想化的标准造型,以后一直成为典范;它表现了复杂的动作和严格准确的结构,解决了人体重心落在一足上的动态问题,这件作品是推崇体育家的强健体魄,夺取胜利的信念,成为优秀运动员的纪念碑。雕像选材于投掷过程的瞬间动作,把它固定下来,但不是动作的终结,而是在动作过程之中,所以给人以连贯的运动感和节奏感。互相补充、相互构图的对立运动,而臂极大的动作,带动躯干弯曲,出现了不稳定感;但高举的铁饼把人体全部运动统一起来,暂时处于平衡之中。同时也由于铁饼运动有着必然下滑趋势,因此,又产生即将转向新的运动感觉,这就突破了艺术的时间、空间局限性。人物面部表情它仍保持古风时期静穆感,但人体的和谐韵味,优胜体育家的健美和青春力量表达得尽善尽美。

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发展的长河中,有两艘大船始终紧密相连,互相鼓舞,互相提携,从悠悠远古驶来,又向茫茫未来驶去,这就是体育和雕塑。

每当现代奥运会采集圣火之时,古希腊奥林匹亚运动场遗址就会再次庄严辉煌。在那光耀世界的圣火之中,人们总仿佛看到一位健美的古希腊裸体男子,凝神弓身,屏气聚力,准备把手中的铁饼掷向遥远的天宇,以示神赋之力的强大。

如今这尊雕塑带给我们的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希望,闪烁着永不熄灭的光芒。其实,这尊雕像只不过是为数众多的奥林匹克夺标者之一,因为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要为每一位夺标者塑一尊雕像。

尽管绝大多数这类青铜塑像早已荡然无存,尽管我们现在所见到的这尊《掷铁饼者》已不是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原作,而是古罗马时代的大理石摹品,但我们依然从那些残垣断柱间留下的雕像底座上,感觉到昔日体育竞技的发达和雕塑艺术的繁荣;我们依然会被感动,不仅为雕塑家高超精湛的艺术造诣所折服,同时也为古希腊人健美的体魄赞叹不已。艺术家创造了比运动员更理想、更完美、更富于力量的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

古希腊的人体雕像之所以能如此感染我们现代人的心灵,是因为它凝聚了人类对自身肉体与灵魂的深情表达和对生命生生不息的真善美的追求!

当这些雕塑在经历千年尘封重现天日之时,它们最初的敬神功用早已在历史风雨中冲刷得无影无踪了。同时也摆脱了迷信、宗教、种族、政治和各种理念的桎梏,使这些雕像在体育与艺术两个领域里均占有至关重要的一席之地。尤其是《掷铁饼者》,既是雕塑艺术的经典之作,又是体育魅力的象征。

体育以人的自身运动来表现人类的无穷智慧和强大体能。雕塑则通过塑造人体种种姿态再现人类生命的能量与辉煌。

体育是空间的运动!

雕塑是空间的艺术!

体育与雕塑是尽其可能,以不同的手法在无限的空间里表现人的存在和无尽的发展,而两者终极内在本质都是尽最大努力和可能去掌握感情生命、发挥感情生命。

无论是现在,还是遥远的年代,人类始终把目光集中在自己身上。人类有聪明的才智,人类也有困惑的重负。即使是在宗教盛行、崇神敬鬼的历史时期,人们也是通过塑造体型端庄、肌肉发达、尚武有力的强健人体来体现生命力。我国古代那些石雕的金刚,泥塑的力士,就是宗教传说中力量的象征和化身。古代雕塑家在创造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他们创造成我们人的本身,表达了人们对自我强健的向往与热爱。

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雕塑家都有一种传统的默契——神即是人。这种传统发展到今天,使人类的目光真实地、毫不虚伪地落实到了人类的自身。体育也是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超越社会生活的种种障碍,创造出一个真正合乎人类本性的时空目标——对强健肉体的享受和高尚完美人格的愉悦。

自1896年现代奥林匹克体育运动进入现代人生活之后,经过一百多年的艰难拓展,终于造就了当前这个强盛的体育时代。体育以其不可抗拒的诱惑不断浸润着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环节和领域,同时也为雕塑艺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无可比拟的创作素材。从而也极大地丰富了体育雕塑的内涵,推动体育雕塑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

这种繁荣又为所有从事体育、热爱体育、得益于体育的人们带来了种种享受和骄傲。无怪现任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对体育雕塑情有独钟,备加垂青。

尽管现代体育雕塑继承了古希腊奥林匹克的传统,并得到了发挥和光大,但它与其早期的宗教意义已彻底决裂了。不仅如此,在这些杰出的雕塑艺术作品中,那些政治对抗、地域纷争、种族冲突,以及强加于体育行为的种种限制也随之不复存在,而表现了人类行为的最高境界——真、善、美。

面对体育这一取之不尽的题材,雕塑家们可以尽最大的可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艺术家对体育的特殊感觉,捕捉人体运动瞬间的激动人心的姿态,用雕塑的形式给予表现和凝固,营造镌永的回味,淳淳的激励和无限的神往。

对体育这种题材的表现,雕塑比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更具优势。尤其是当雕塑与建筑相结合时,更能显示出雕塑艺术营造环境氛围的优势。这一优势原本来自对建筑装饰的要求,进而发展成一种独立的传统装饰方法。世界各国的体育场馆几乎无一例外地承袭了使用体育雕塑营造环境气氛的传统方法。雕塑家们根据不同场馆的不同功用,创造出许许多多丰富多彩的雕塑作品,时而浮雕,时而圆雕,时而抽象,时而具象,达到了营造体育场地体育氛围的目的。

不老的“铁饼之神”

1979年4月,突然在美国和世界各国几十种体育报刊登这样一条新闻消息:“美国铁饼运动员艾尔弗雷德·厄特,在一次田径赛会上创造了个人好成绩:67.00米,这是今年以来男子铁饼的世界最好成绩……”

乍一看,人们有些摸不到头脑,为什么这个人的掷铁饼成绩受到世界各国注目?这个艾尔弗雷德·厄特是谁?是新手吗?

原来这个厄特就是大名鼎鼎的从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开始连续四次获得金牌的人。当时他已43岁,在人们眼里已是早应退役的老头了!然而今天却让世人大吃一惊,有人怎么也不相信是老厄特,还以为是他的儿子呢!厄特在体育史上可以说创造了他的第二次奇迹!

他创造的体育史上第一个奇迹,是他在22年以前开始连续4次获奥运金牌。

厄特生于1936年,在美国西岸洛杉矶长大。他父亲是德国移民的后裔,母亲是捷克人。这个血管里流着两种血液的小伙子,从小就体格强壮,酷爱体育。厄特很快被学校田径教练看上了。19岁那年,他第——次掷出50米好成绩,他被选人国家队并参加墨尔本奥运会,这个年仅20岁的小伙子把铁饼掷到56.46米获得金牌。1960年,他又以59.18米成绩在罗马奥运会夺魁。1964年他在东京奥运会大出风头连连击败对手,以61.00米夺标。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这是现代体育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届奥运会,美国队夺走177枚金牌中的48枚,其中田径占15枚。厄特在这天决赛中,天公不作美,风雨交加,但他还是在改进自己脚步动作,由于他的有力一投,创造了奥运史上的奇迹:在同一项目上连续四届获冠军。在现代奥运史上,一人拿到4枚金牌以上的共有18人,但是除厄特之外,谁也没有在同一个项目上连获4枚金牌。芬兰选手努尔米得过9枚金牌,但却是包括4个长跑项目。

从1970年到1976年,厄特从国际体坛上销声匿迹了,除了写体育史的撰稿人有他,人们几乎把他忘了。1977年春他开始重返体坛。他已是有两个女儿的爸爸,生活闲适,时间充裕,他回想起从事体育竞技的日日夜夜,留恋起亲切的体育天地。他还想从熟悉的体育竞技中得到一些慰藉和乐趣,于是他试探参加老年人运动会。没料到41岁的厄特,还掷出64米好成绩。他高兴地去请教医学专家。一位老年病研究学者为他做了全面体检。体检后告诉他:“你的体格和功能状态就像一个20岁的青年一样!”厄特听了欣喜若狂,他决心再大干一场!从此,他又开始了系统训练,每天2小时,每周7次。在训练中一丝不苟,不管天气好坏,他都坚持训练。他认为那些“好天气选手”只能在天气好条件下比赛,所以没出息。回顾以往,厄特的4枚金牌,都是在外界不利的情况下力争来的。他的成功秘诀所在:充满自信,意志顽强。他下决心再创奇迹,夺取第5枚奥运金牌。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训练,他的体重虽增加20公斤,但力量却比原来增加25—30%,致使他的铁饼成绩扶摇直上。1980年5月31日,他将铁饼掷出69.46米。这个成绩比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铁饼冠军成绩66.64米高出2.82米。由于美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所以厄特失去了获第5枚金牌的良机。但他的铁饼成绩表明,他才是真正的奥运铁饼冠军。在第一次赢得奥运金牌28年后,再次披挂上阵,成绩卓著,这在体育史上绝无仅有。

身轻如燕的技巧运动

近些年在西方许多国家兴起“倒立”锻炼法,就是脚朝上,头朝下的一种静止的锻炼法,它既能健身又能治病。这种锻炼法对腰痛最灵,对关节痛、痔疮、下颏松垂等多种疾病均有疗效。此法听起来陌生,其实古已有之。

倒立是技巧运动中的一个基本常用运动,技巧运动还包括有滚翻、手翻、空翻、平衡、桥等动作,同时还包括两人或多人造型等。如果说数量,技巧动作有成百上千个。技巧运动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有悠久发展历史的运动项目。

古埃及公元前4000年左右,出现奴隶制度,公元前1500年前达到极盛。古埃及人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其中舞蹈和杂技(包含技巧运动)十分流行。在壁画中可以看到女运动员“桥”的动作,还有3人组成的塔形,以及一些翻筋斗动作,都是难度较高的技巧动作。在舞蹈中也出现一些如手翻等技巧动作。

在古印度前3世纪已经进入奴隶社会,创造了哈拉帕文化。除了有游泳、打猎、骰子戏,下棋活动以外,健身娱乐活动如瑜珈、呼吸操等活动十分兴盛,这些活动中,都有一些技巧动作加入其中。如瑜珈功其中就有各种倒立技巧动作。当时技艺高超者曾出国表演。据中国“乐志记”记载:有一印度艺人来表演,这个艺人的两臂周围及脸下和背部下方都托上尖刀,腹上又站了一位吹筚篥者,一支曲子吹完,倒立者安然无恙。可见这个艺人倒立功夫的纯熟精湛。

我国古代,特别是汉、唐两代技巧运动兴盛。在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戏图中,有一种“五案手倒立”的表演,一个艺人在五张桌子上做手倒立。河南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单手倒立”“双人倒立”,反映出汉代倒立已有相当高水平。

到了唐代技巧运动更有了进一步发展。《全唐纪事》中记载: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八月十五日,在御楼设绳技,“伎者先引长绳两端属地,埋鹿卢的系之,鹿卢(辘轳)内数丈立柱,以起绳直如弦,然后伎女以绳端蹑足而上,往来倏忽之间,望之如仙,有中路相遇,侧身而过者。有箸履而行之,从容俯仰者,或以画竿拉径,高五六尺,或踏肩踏顶至三四重,既而翻身掷至绳,还往曾无蹉跌。”

这种百戏中的筋斗,就是技巧运动中单人动作的手倒立、倒立爬行和各种筋斗等。踏肩踏顶三四重,就是技巧运动中的三人团体和四人团体动作,最上面的人,叫作尖子,做空翻动作双脚落在绳子上,再从绳子上做空翻动作,翻回到中间人的肩上或头顶上去。这是高难动作,就是现今技巧能做这样难的动作的也是少数人。唐代技巧运动,在敦煌壁画中也给留下珍贵历史图。在出行图的一小部分中,有百戏、歌舞、戴竿。百戏中有技巧运动的倒立等。有二人用力动作,三人动作和四人动作。柳肩倒立就是今日双人用力动作。柳格倒立就是借用工具来做的三人男子动作;三童倒立,就是技巧运动三人动作,也可借用工具做三人动作;四人重立,就是男子四人动作,两旁还各有一人解说,并进行保护,动作生动逼真。

唐代的筋斗(翻跟头)技术水平亦相当高。侧手翻向外转体90°接空翻,这个翻腾动作在清代称“虎跳”,是一个比较难的技巧动作。在一书中记载有一艺人表演:忽作“虎跳”,忽翻筋斗,起落如蜢跃”。寥寥几笔就勾画出“虎跳”“筋斗”的生动形象。

埃及、印度、中国古代的技巧运动,绚烂多彩,千姿百态,它是东方古代人民对美的强烈追求的表现。我们的祖先懂得劳动与娱乐的关系,因而,作为社会一部分的娱乐体育才逐渐发展起来,技巧运动就是娱乐运动的一部分。

东方技巧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对世界技巧运动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投石·击壤·投壶

在投掷运动中,同铁饼、标枪相比,铅球是开展比较晚的一项运动。人们一致公认,铅球是起源于投石游戏。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王翦至,坚壁而守之,不肯战。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而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久之,王翦使人问:“军中戏乎?”对曰:‘方超距投石’于是王翦曰:“士卒可用矣。””

这段文字说的是,秦国大将王翦在对楚国作战时,一面坚守不战,以逸待劳,消耗和麻痹楚军;一面积极搞军事训练,让士兵锻炼身体,养精蓄锐;久之他恐军队有所松懈,派人查看,派出的人回来说,士兵们都在练投石、跳跃,王翦说,这样的军队是可以打仗了。这说明在公元2世纪前,我国军事家就重视体育对军事作战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投石运动,在我国开始很早。

到了西汉时期(公元前206一公元前8年)投石运动有了进一步发展。据《后汉书·甘延寿传》记载:“甘延寿,少以良家子善骑射为羽林,投石超距绝于等伦,尝超逾羽林亭楼。”另一处记载:“《范蠡兵法》,巨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延寿有力,能以投之”。这两则记载,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投石运动人物、石头重量以及投出距离。公元前25年,西汉官吏甘延寿,字君祝,北地郁郅人,即今甘肃庆阳人,他不但善骑射而且投掷、跳远、跳高均比较出色。他所投之石,重量12斤,在西汉时一斤的克数约250克,当时12斤,相当现今的6斤,即相当于现在少年女子乙组铅球重量。机发距离为二百步,6尺为步,二百步为1200尺(西汉时一尺相当今日22.5厘米,二百步相当于276米“延寿有力,能以手段之”具体成绩没讲明,用手把6斤重石头投276米是否可能,尚需考证,至少说明在公元前25年之前,我国的投石运动已发展相当完整地步。

在民间还有一种谓“击壤”的投掷运动。据《艺经》《帝王世纪》等书记载,这是一种投掷木块的体育游戏。木制的“壤”形状均似鞋子,但大小不一,大者长一尺多,小者长三四寸。几个人在一起比赛。先将一壤放在地上,然后走三四十步外,用另一壤击之,击准者为胜。这种古老游戏,后来有了发展,有些地方用木棒或砖瓦代替木壤,活动方式也有变化。

春秋战国时代士大夫中流行投壶运动,这既是一种娱乐活动又是一种投掷运动。春秋战国时代贵族们经常举行歌舞宴乐,这些活动有时出于政治、外交的需要,有时纯属贵族们的享乐。在宴乐中,常举行投壶活动,特别是在士大夫中甚为流行。《礼记》一书专门有一章写投壶方法仪式。投壶来源于射礼,是射礼的替代活动。“投壶,射之细也”。《礼记大全》解释为:“壶之为器,所以实酒而置之席间者也。其原始也。必以宴饮之间,谋以乐宾。或痛于不能为射也,举席间之器以寄射节焉,此投壶之所由兴也”。投壶用酒壶,则其最初与宴席有关这是无疑的。在《礼记·投壶》还记载了投壶的仪式与方法,其奉矢中(盛筹码器)之法,辞让之节,壶位之度,奏乐之制,计算胜负,胜者饮不胜者以酒以及庆获胜之奖励等均有细致规定,与射礼的烦琐、形式化完全一致。此种射礼演变为投壶,反映了社会上不长于射的人渐渐增多。从投壶游戏的盛行,也表明春秋战国时代文武分途和文士兴起的一种迹象。

投壶是一种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为了增加宴乐的欢悦。“某有枉矣哨壶,请以乐宾”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某些贵族在政治上勾心斗角,也自然反映到宴会和投壶上。如《左传·旺公十二年》“晋侯以齐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壶,晋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人中此,为诸侯师,’中之。齐侯举矢曰:“有酒如渑,有肉如陵,寡人中此,与君代兴。亦中之”。春秋时齐晋争霸,这次是晋君招待齐侯,举行投壶,双方都借投壶的祝词说出了争霸的语言,这自然是一种投壶外交。

这一时期投壶的规则与方法记载甚详。投壶用不去皮的“拓”或“棘”枝制成没有羽也没有镞的箭,前尖后粗,宾主每次各投四枝。壶为酒器,口径约二寸半(周尺)投壶地点或在堂上或在庭中,壶与投者相距约5—9尺(周尺)以投中次数多寡定胜负,投壶时还有音乐伴奏,击鼓按节。

翘关·杠鼎·举石

《水浒全传》中有一段描写武松在安平寨举石的事,既表明了宋代举石的方法,又反映了宋代举石运动开展的情况:“武松把石墩略一摇,大笑道:‘小人真个娇惯了,那里拔得起?’施恩道:‘三五百斤的石头,如何轻视得它!’武松便把上半截衣裳脱了下来拴在腰里,把那个石墩只一抱,轻轻地抱起来,双手将石墩只一撇,扑地打下地里一尺来深。武松再把右手去地里一提,提将起来往空中一掷,掷起来一丈来高,武松用双手去接,接来轻轻地放在原旧安处。”武松这一撇、一掷、一接的举石方法,正是我国民间的举石动作;直到今7天,民间的举石锁活动还保存了这几个动作。

木制的举重器具太轻,铁制的举重器具又太贵,都不利于广泛开展举重运动。到了宋代,就有了石制的举重器具。据周密的《武林旧事》载,南宋的临晏城有举重表演的艺人——“天武张(举石球)、花马儿(掇石墩)、王彦生、陆寿”。举石球、掇石墩,都是用石制形状,既方便又省钱,对广泛开展举重运动有许多好处。从木铁制的举重器到石制的举重器,可以看作是我国古代普遍开展举重运动的一个标志。

举重在我国古代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一是举生活用具,二是举木铁制的举重器,三是举石制的举重器。由于举重器具的不同,其名称也有差异如翘关、扛鼎、举石等,都是古代举重的名称。

在使用冷兵器作战的古代,体力是十分重要的。冷兵器杀伤力的大小,决定于人体力量的大小。古代在描写一位英勇的武士时,总是说他“力大无穷”、“力举千斤”等,把力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夏、商、周三代的传说中,就有许多大力士,如夏桀“有才力,能伸钩索铁,手搏熊虎”;殷纣“能倒曳九牛,扶梁换柱”;穷氏国群寒浞的儿子“能陆地行舟”。拉直铁钩,空手擒缚猛虎,曳住九牛,扶住屋梁换下房柱,以及在陆地上拖动木船,这些生活和生产上用力的事,需要几个人或十几个人才能办到的,而力量大的一人就办到了。这种大力究竟是怎样练成的呢?古书上缺乏记载。但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我国史籍上就有了“翘关”和“扛鼎”的举重练力的记载了。

翘关就是举城门上的大木门栓;扛鼎就是举烧食物的大锅子。国门之关就是诸侯国都城门的大门栓。诸侯的国都城门一般都有四五丈阔;如果用拱把粗的木头做栓。也有几十斤重,据汉朝人高诱的解释,翘关的方法是“以一手捉城门关显而举之”。就是说,用一只手握住门栓的一端,把四五丈长的木栓挺举起来。这需要很大的力量。

据《说文》的解释,扛鼎就是“横关对举”,即是在两个鼎耳之间穿一根杠子,两个人把它抬起来。而一个人扛鼎,就是手提横杠把鼎举起来。战国时举鼎力士最多的是秦国。秦国用封官的办法招来了许多大力士。有名的鸟获、任鄙、孟说等,都是能力举千斤的人。

作为练力方法的翘关、扛鼎的起因是可以想见的。管关门的官吏,每天要上下门栓;管煮食物的小吏,每天要搬移大鼎。这都需要有力量。于是,他们把需要用力的劳动变成了练力的工具,就创造了翘关、扛鼎的举重方法。但翘关、扛鼎运动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开展,是和当时军事作战的需要有关。

汉代仍以扛鼎为练力之法。唱过“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力士项羽,是“身长八尺,力能扛鼎”;在作战中“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汉武帝的儿子广陵王胥,也是“壮大,力扛鼎”。《汉书·邹阳列传》上说,赵王曾召“鼎士玄服于丛台之下”。《盐铁论》中贤良讽刺时事是“戏车鼎跃,咸出补吏”。这些都说明西汉社会十分重视练力活动,其练力的方式仍以扛鼎为主。

唐太宗以科举取士,冲破了魏晋以来的门阀政治。武则天时,除科举取士外,设了武举科目:“长安二年,始置武举。”考试的内容除了步射、马射、马枪之外,“又有翘关、负重、身材之选”(《新唐书·选举志》)。这时的翘关已不再举门栓,而是举一种特制的举重器具。“关长丈七尺,径三寸半,凡十举,后手持关距出处无过一尺。”一丈七尺长、三寸半直径的木棍,不算重。举法与春秋时翘关一样,用双手握一端,后手不得离棍端一尺。为什么要用这种举重方式作为考试的内容呢?这与当时兵器的使用有关。唐代骑兵使用的马枪是一丈八尺长,需用两臂力量掌握,而练翘关正是锻炼两臂的力量。唐代从作战需要出发,制造适合的锻炼器械,这是我国古代从利用生活工具举重向自制体育器械举重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赛象、赛牛和赛骆驼

一场奇特的拔河比赛即将开始!在草绿色赛场上比赛一方是60个彪形大汉,个个虎背熊腰,令人叹为观止。另一方却是体重8500磅的大象,此刻它高昂着头,甩动着长鼻,恬然自得的转悠着。

一根粗大的绳索套在大象颈上,接着裁判一声令下,60个大汉拼命拉绳,尽管他们黧黑的脸通通涨成猪肝色,但大象纹丝未动。这个庞然大物还既懂礼貌又懂战术哩,它先礼而后兵,采用后发制人的战术,只见它轻轻举步,扭动腰肢,毫不费力便将60个大汉拉了过来。

大汉的队伍变长了,70名、80名、90名,然而大汉一次又一次失败了。胜利者仍然是大象。现在是最后一搏了!大汉增至百名,一百条膀阔腰宽的大汉对一头大象,这一次,到底鹿死谁手呢?呵,大象有点吃力了,它再不能保持雍容华贵的风度,腿微曲、颈轻昂,它抵御百条大汉拉力……一秒,二秒,三秒。哦!大象仍是后发制人战术再度奏效。百条大汉被拉了过去。满场观众为大象欢呼。为它的神力欢呼。

上面这场别具一格的拔河赛发生在泰国素辈的某次象会上。

泰国是个美丽富饶的热带国家,盛产大象,大象早已成为泰国的标志,描绘在泰国的国旗上,每年11月的第三个周末,在泰国的素辈常举行盛大赛象会,它不仅吸引本国人民,而且对世界各地众多游客也有很大吸引力。赛象会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常。当大会宣布开幕时,上百头大象浩浩荡荡步入场中,它们绕场一周,与观众见面。赛象会上,除了上述所说拔河比赛外,还有如“跑象拾物”、“人象共舞”、“大象足球赛”等比赛项目。

跑象拾物的比赛是这样:在跑道上每隔10米放一小物件,如火柴盒、香蕉、洋娃娃等等,最末插上一面小红旗。众象在起跑线上各就各位,背上端坐着驯象人。一声枪响在驯象人指挥下,大象迅速奔跑,它们用灵活的长鼻顺次将每个物体拣回放到起点,谁先拣回红旗谁为胜。

有驯象人和大象翩翩起舞的场面,还有大象拉秋千。最惊险的是“象跨人身”。自告奋勇的观众成排躺在草地上,让象蹄来检验自己的勇敢。体重数千斤的大象摇动着肥笨的身躯,从躺下的人中间一个个跨越过去,稍有差错有人就会被踏成肉饼。因而,每当大象提起它铁柱般粗大的象腿时,哪一个人的额头上不冒出几滴冷汗呢?

当然,最热闹的是“象足球赛”,足球者,脚踢之球类运动也。倘若用严厉规则要求大象,它们自然不配当足球运动员。但泰国人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