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己(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2 21:00:57

点击下载

作者:胡大平

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寻找自己

寻找自己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寻找自己作者:胡大平排版:HMM出版社:中国商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0-01ISBN:9787520805483本书由北京华夏智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思想是最好的名片

身处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面对浮躁的人性,思想引领不可或缺。思想是万能的流程,是万能的工具,是万能的标准,是质量的核心,是效率的核心,是文化的核心。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我们能走多远,就能把人生事业带到多远。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才是真正有思想的人。内心强大,表明他对这个世界,对社会,对人生,已经有了一整套比较完整的看法。有思想的人,也是内心强大的人。这样的人,即使身处世俗世界里所谓的逆境,他的内心也是平和的、自信的,且是充满快乐的。因为他的世界不再只是世俗世界,他还有自己独有的完美的内心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有自己的幸福标准与快乐标准,在这个王国里,他享受着别人无法享受,也无法理解的幸福与快乐。为此完成《寻找自己》一书,帮助你看到

己世界的美,帮助你成为内心强大的人!

写书是形成思想体系,是生命绽放,是结缘,是专注自己,是入道修行。《寻找自己》的写作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本书分别从生命、人性、内修、梦想、当下、幸福、创业和学习八个方面阐释身心修炼。

感悟生命,要认识生命的脆弱与坚强、短暂与永恒;洞察人性,旨在用正能量滋养心灵;内修于心,需要内心澄澈透明,包容天下;追寻梦想,让人打开心扉,寻找到自己内心的梦想并坚持下去;抓住当下,强调用道对接当下产生的术;感受幸福,需要创造真正的幸福;开创事业,要带着人生修炼的意愿去创业;不断学习,增强对新鲜事物的认识与理解能力。

思想决定一个人。学会思考,让思想成为自己的名片!第一章生 命

生命只有一次,它是宇宙中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生命既是脆弱的,也是顽强的;生命既是短暂的,也是永恒的。因此,感悟生命,要认识到生命忙乱之害,在浮躁中获得一份难得的宁静,完善“方圆并用”的生命图形,守望有价值的生命灵魂。 适时“清零”以重新开始,追求人生的自由、自然、自在,达到回归自然、山水一体的人生至高境界。用自己的内心去感知真理,建立自尊自信的荣辱观,创造生命的奇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感悟生命,就是将生命的存在作为一种希望,希望脆弱的生命坚强,希望短暂的生命永恒。生命之忙乱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深奥很富有哲理的问题。正因为深奥,很多人不解其意,常常处于忙乱之中。忙来忙去,究竟在为谁打工、为谁辛苦?因为不了解自己,生命就谈不上价值。这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生命永远都处在不能自由的状态。

生命中的人和事,常常不是均匀而规律地分布在人生的时间轴上,或许很长时间都平淡无奇,而在某些短短的时间区域内,挤满了各种人、许多事;在那些人事拥挤的日子里,常常让人应接不暇,措手不及,手忙脚乱。我们总是在倡导环保低碳之类的事情,其实我们最应该倡导与营造的是有序的生活和正常的成长,在人生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这样才能长幼有序,怡然自得。

忙乱与思想不清晰有直接关系。比如现实中有太多忙乱的人,甚至连最普通的日常生活如起床、穿衣、吃饭、上班、下班、睡觉都乱了套,饭不应时、黑白颠倒,过劳地忙、超时地忙,年复一年,周而复始,而来不问自己一声到底在做什么,为了什么而做这些。一天的日子过乱了,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应该有所警觉;一个星期的日子过乱了,我们感觉到有些不适甚至疲惫,应该做出调整;而一生的日子过乱了,我们却无能为力。其实,要想过好一生,就从过好每一个星期开始;要想过好每一个星期,就从过好每一天开始。

这是一个快节奏的时代,快餐、快递、快客、快艇,就连感情也可以越来越忙乱,那么随意、那么速食。整个世界像是一部庞大的机器在高速运转着,甚至来不及思考与回味。人人都说“忙乱”,这两个字成了这个时代的诅咒。人生要把握好自己的节奏,如果节奏慢了,则滋生懒惰、彷徨;如果节奏过快,则滋生浮躁、忙乱。如何把握节奏呢?首先要了解自己,知晓自己,戒贪、戒比较、戒自私;接着拥有梦想且努力而行,努力后,其他交给自然来解决。担忧未来过多就会痛苦在当下;遇到问题,不要逃避,不要懒,直接一步步解决,保持一颗安定的心,一切自然会来。

德国有一句谚语说:“静中蕴藏着力量。”心静,才能头脑清醒,行动敏捷。无论外界如何喧嚣,我们要做到淡定,先静下来,然后享受它。在面临计划外或紧急事件时,就可以以静制动,抓住要点。生命的品质应该是轻轻松松的,而不是匆匆忙忙的。这是一种生活智慧、一种人生智慧,更是一种生命的智慧!【大平心语】

生命之忙乱:没有目标,到处乱跑;没有标准,拼命判断;没有智慧,不断指挥。忙容易积累风险

很多人,事必躬亲,忙忙碌碌。殊不知,这种情况会累积诸多风险!

忙碌的生活,使你必须要考虑别人的眼光,承担社会的期待,于是,凡事亲历亲为,去应对可能发生的所有问题。这样一路忙下来,容易忽略团队,容易丢失战略,容易陷入细节,容易影响家庭,容易损坏身体,容易迷失自己。

忙,容易忽略团队。公司里的同事长期依赖于你,已经丧失了他们自己独立自主的能力,遇到问题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仍像以前一样,大事小事都去问你。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你再也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为大家处理问题了,你才感慨自己当初应该给予手下充分锻炼的机会。

忙,容易丢失战略。没总体规划的人,他们忙,他们累。他们懒于去想自己为什么这么忙,懒得想如何改变生活的状态,懒于计划下一步。其实,这是用战术上的忙碌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计划好,再奔跑,别懒于思考,懒于规划。否则,最后或许除了疲惫什么都得不到。

忙,容易陷入细节。生活中,我们忙碌地做各种事,常常会忽略很多东西,因为生活的忙碌,就在有意无意间遗漏了很多有价值的东西,有些我们可以挽回,而有些却永远无法挽回。不要让生活留下太多的遗憾。

忙,容易影响家庭。当你每天辛苦忙碌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假如你事业有成,但对孩子教育失败了,你的事业有成能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吗?不能以工作忙为借口影响了家庭的和谐。

忙,容易损坏身体。每天都从这里跑到那里,做了这件事赶快做那件事,而有时候一件事情还未做完时,新的、多的、大的事情又接二连三地来到面前。这种状况如果不多时,兴许还能够接受。如果长期如此,天天忙个没完没了,脾气会逐日成长,心情也会随之变得郁郁寡欢。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叠加后会对身体健康构成巨大威胁。

忙,容易迷失自己。林林总总的俗务总是会让你的思想变得凌乱不堪,没有了思考,没有了深思熟悉的思维,脑子常常会是一片空白,往往什么也记不起来。如果我们的俗务少一些,再少一些,不再那么忙,这会激发大脑细胞变得活跃,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一些关于生活、工作和人生的事情。如果方向正确、方法得当的话,还会产生有深度的感想和感悟。

无休止的忙碌,说明被人和事所控制。也许有人会说,我确实有许多事情要做,无法分身。但即使如此也应该好好想一下到底该追求些什么。别忘了,很多时候,别人眼里的幸福,或者我们以为的幸福,其实都是在饮鸩止渴。《菜根谭》中有一句话说:“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是荆棘泥涂。”这话一点没错,再一次提醒我们:究竟为了什么忙碌?又该忙些什么?【大平心语】

盲目的忙碌,是积极的麻木、动态的死亡。浮躁与宁静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力量使我们茫然不安,让我们无法宁静,这种力量叫浮躁。什么是浮躁?浮躁就是与现象在一起,脱离本质。浮躁深植在我们心灵的最深处,我们的人生因浮躁而虚浮乃至肤浅、平庸。浮躁是成功、幸福和快乐最大的敌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浮躁不仅是人生最大的敌人,而且还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它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一生是同浮躁斗争的一生。

我们常常心不在焉,我们常常坐卧不宁,我们常常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我们常常计较自己的得失,我们常常感到身心疲惫,我们常常急于成功……我们到底是怎么了?原因很简单,是我们太浮躁了。

浮躁常常表现为:心浮气躁,朝三暮四,浅尝辄止;自寻烦恼,喜怒无常;焦虑不安,患得患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既要鱼也要熊掌;这山望着那山高,静不下心来,耐不得寂寞,稍不如意就轻易放弃,从来不肯为一件事倾尽全力,等等。比如看书,书在眼前像梦境一样凌乱难懂,即使强迫自己看下去,意识也只是在字面上一掠而过,什么也没记住,心思根本不在书上。也就是说,只是具备了一个看书的姿态和形式,实际效果其实等于零。浮躁往往会使你烦躁难耐,任何事情都会让你大动干戈。好事来了,往往会兴奋得难以自制,甚至得意忘形。但如果有坏事来临,便立刻坠入痛苦的万丈深渊,痛不欲生,仿佛世界末日来临一样。

做学问也好,办企业也罢,都来不得半点浮躁。一个人浮躁,结果是个人受损;一个企业浮躁,结果是企业破产。只有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回归自我,找到事物的本质,按照规律办事,才不会被浮躁所左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的就是这个原理。

我们所处的世界,车水马龙、霓虹闪烁、香车美女、别墅洋楼、鱼翅燕窝、鲍鱼熊掌……在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面对这一切,人们便不能自已地浮躁起来。似乎我们什么都想得到,似乎这些在我们心中是最美的。但我们的心灵呢?我们应该让她安静下来,还她美丽。

我们不妨来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三伏天,禅院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快撒些草籽吧!好难看啊!”徒弟说。“等天凉了,”师傅挥挥手,“随时!”中秋,师傅买了一大包草籽,叫徒弟去播种。秋风突起,草籽飘舞。“不好!许多草籽被吹飞了。”小和尚喊。“没关系,吹去者多半中空,落下来也不会发芽,”师傅说,“随性!”撒完草籽,几只小鸟即来啄食,小和尚又急。“没关系!草籽本来就多准备了!吃不完!”师傅继续翻着经书,“随遇。”半夜一场大雨,弟子冲进禅房:“这下完了!草籽被冲走了!”“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师傅正在打坐,眼皮抬都没抬,“随缘!”半个多月过去了,光秃秃的禅院长出青苗,一些未播种之院角也泛出绿意,弟子高兴得直拍手。师傅站在禅房前,点点头:“随喜!”

在这个故事中,徒弟的心态是浮躁的,常常为事物的表象所左右,而师傅的平常心看似随意,其实却是洞察了世间玄机后的豁然开朗。

烦恼都是自找的。每个人都曾有过烦恼或正在经历烦恼,事实上,这些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一个浮躁的人往往乐于自寻烦恼。你可以寻找甜蜜的爱情,你可以寻找美好的生活,但你绝不可以自寻烦恼。

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烦恼也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避免不了的。但是,由于每个人对待烦恼的态度不同,所以烦恼对人的影响也不同,通常人们所说的乐天派与多愁善感的人之间有明显的区别。乐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烦恼,而且善于淡化烦恼,所以活得轻松,活得潇洒;而多愁善感的人喜欢自找烦恼,一旦有了烦恼,忧愁万千,牵肠挂肚,离不开,扔不掉。生气是在惩罚自己;浮躁的人常为一点点小事而生气,其实生气是人对自己施的一种酷刑,这种酷刑使自己越来越快地衰老,严重地损害了自己的健康,生气也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人生虽然短暂却是美好的,我们实在不该成为扼杀自己人生的刽子手。

最后请记住:浮躁是人生最大的敌人,无论你要获取幸福快乐,还是要获取成功,你都必须拭去心灵深处的浮躁。【大平心语】

浮躁是因为和现象在一起,宁静是因为和真相在一起。人生图形

人可以有很多种图形。有的人是三角形,有的人是四方形,有的人是圆形。如图1所示。

不同图形,代表不同的处事方式,不同的处事方式有着不同的人生结果。

三角形的人,满是棱角,尖酸刻薄。指头永远指向别人,从来不在自己身上找问题。当指头戳伤别人的血肉之躯时,还会翻过来指责对方伤害了自己。这种类型的人,惧怕变化,逃避现实,自我保护,警惕性强。但也因此自我封闭,长时间生活在黑暗与恐惧当中。在外人看来他们性格刚烈,实际上胆小如鼠,不过有时候为了自我保护,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暴力倾向,包括行动暴力和思想暴力。心理学上说的“双相情感障碍”与“抑郁症”,多半是三角形的人。这种人的人生,感性而敏感,爱记恨,而且生活中时常劳累奔波。毫不客气地说,三角形的人,活着就是活受罪。

四方形的人,条条框框比较多,喜欢讲大道理,自我优越,有完美主义情结。一般而言,技术型人才与专业性人才,还有区域理论学者,是四方形的人。在事务的处理上,热衷用理论与公式、标准与教条来做指导。这种人表现得自信满满,实际上是通过自己的专长来掩盖自己的不足,有自卑的成分,是一个强烈反应的矛盾体;这种人有时候彬彬有礼,有时候霸气外露;这种人多半矜持虚伪而又自恋,喜欢独树一帜;这种人还表现出固步自封,不愿改变现状,求稳不求快,求小不求大,求眼前不求长远,求内部不求外部。

圆形的人,比较圆润,处事大方,不斤斤计较;慈悲智慧,先舍后得,人脉宽阔,是领导力中心。这种人,表面看常常吃亏,被忽悠,被误以为愚蠢,实际上大智若愚,思维与角度异于常人,思想格局极高。再有,这种人的使命感强,多半是“吃得苦中苦”,最后成为“人上人”。

人生图形形象地说明人的某种状态,它的意义在于:做人要方圆并用,外圆内方才是境界。方,是一种做人的原则;圆,是一种处世的智慧。如果做人只圆不方,是一个八面玲珑、滚来滚去的“○”,未免过于圆滑世故;如果做人只方不圆,是一个四处棱角、静止不动的“□”,那就会寸步难行。只有方圆并用,外圆而内方,人生才会如鱼得水。

开悟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方圆并用”是对生命的完形。生命,是一场轮回,起点就是终点,终点就是起点。生命的轨迹,就是一个圆。生命圆满,是一种人生的期许。现实中,我们难免遇到磕磕碰碰、曲曲折折,因为这些,圆的轨迹,就出现了缺口。这些缺口的存在,就是一种伤痛。比如: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有缺口;感情不顺,容易有缺口;从小挨欺负,容易有缺口;小时候因为某事某物,有惊吓的经验,容易有缺口。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继续带着缺口向前,伤痛就会出现,甚至恶化。这种伤痛的出现,有时是条件反射性的,是潜意识的。只有通过觉察,找到缺口,正视它们,补全这些缺口,我们才会渐渐圆满。【大平心语】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欺骗自己。守望灵魂

灵魂,是身体的本源。守望灵魂,就是守望有价值的生命。

灵魂是人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文化、习惯、信仰等信息认知而凝聚成的个人品质。灵魂依附于这个生命个体,然而在欲望的驱使下,灵魂常常不服从管理,飞出身体,恣意妄为。这是一个人自我意识、道德品质的迷失。

我们生活的空间,是一个三维物质世界,加上时间这一维,就是我们常说的四维世界了。而那个物质多维,我们可以实现前进、后退等的可逆性,唯有时间一成不变地向前走着。

一只小虫子在一个不能回头的玻璃管里前进,它能做的事情就是向前走;当它处在一个平面上时,它便习惯性地只能向前走了。一只倒扣的玻璃杯下扣着一只跳蚤,时间长了,它便只能在里面爬来爬去,再也不会跳了;等它到了大自然中,同样只会爬了。

习惯了一维世界的单向运动,不会再有多向的选择;而习惯了平面生活,也不再有立体空间的思考。当人类在时间面前无可奈何时,我们是不是也已经习惯了它的一成不变?或许,将时间定格的方法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们却不知道。

更多的时候,灵魂是在深切地感受着生命。比如,身体出现病变,灵魂需要承受折磨,告诉自己“身残志坚”;当欲望得不到满足,灵魂就会出来喃喃自语“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是,如果一个人的灵魂不再感受生命,就说明这个人的自我意识已经迷失了。

有一个年轻女子,经常来一个男人的单位门前骂人。据知情人说,她因为这个负心男人的背叛而导致精神失常。她的目光,无神、散漫,常常盯在某个根本没有人的地方不停地骂着:“臭男人,狐狸精!”

这个年轻女子的魂儿已经跟着那个男人走了,留下来的,还算是她自己的灵魂吗?

生命个体的基本要求肯定会有差异,但灵魂对生命的感受没有区别。想当国家主席与想当生产队小队长的区别只在于目标,过程都是一样的,都是灵魂的守望。平凡人为一日三餐而睡不好,上流人士同样也会为某种目标而整夜不眠。生命个体的表现有所区别,而灵魂承受的痛苦没有轻重。一个坚守阵地的灵魂,一定在为生命打工。

我想着上面这些,在院中踱步。这个初春的夜晚,清风夜唱,月色弥漫。不知道过了多少时候,突然听到夜飞的鸟在头顶上空啼鸣而过,心里一下子温暖了起来。

还好,我的魂儿还在。【大平心语】

离灵魂最近的,是痛苦。我们的灵魂跑在后面,身体在前面打拼,一定是很痛苦的。有些人不觉得痛苦,是因为境界上去了。归零,是最大的提升

框框,是我们人生悟道过程中的关键词。框框限制了我们的思维与行动,破除框框,是必修课,是极具挑战性的课堂。破除框框,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过程。

框框,有时间的框框、空间的框框、思维的框框、标准的框框、价值观的框框,等等。一个人跟集体成长,需要破除很多的框框。“破茧成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于是,很多人都在寻找自己的“茧”,想方设法通过技术定量的方式丈量“茧”的厚度,想方设法通过定性的方式来设定“茧”的性质,而后又冥思苦想如何“破茧”,是先上下,还是左右;是从内往外,还是从外入内。小有收获,就沾沾自喜;稍有反复,就自叹不如。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境地,是很多初步修炼者的困惑。

其实,心里有框,是框框;心里总想着破除框框,也是框框。心中无框,框从何来?在这种情况下,归零,才是最好的破除框框,才是最大的提升。

取得成功时要有归零心态。成功对任何人都是值得高兴和庆幸的,这是人之常情。然而,一味沉浸在喜悦里,就会被胜利冲昏头脑而不能自拔,故步自封,从而葬送自己的大好前程。归零心态能够帮助我们找准人生的坐标,归零心态能够帮助我们工作取得更大成就。当工作取得成绩时,绝不能沾沾自喜居功自傲,要充分认识到你还是你,今后还得踏踏实实地干好一切,学会抛却经验,立足于本职工作,在更高的起点上,做一名优秀员工。归零心态能够促进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技术创新时,归零的心态就是空杯,谦虚的心态就是重新开始,在更高的起点上,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具体环节的细致工作。因为第一次成功相对比较容易,第二次却不容易了,原因是不能归零。将过去归零可以不受固有的环境影响和思维的束缚,工作起来可以更大胆、更放手、更容易创新。

遭受挫折时归零心态更为必要。心态归零,可以让一件曾经因为心态失衡导致失败的事情从头再来,不抛弃不放弃,为今后避免失败铺平道路。遭受挫折后,归零心态要求我们将自己心中那杯已长满青苔的死水倒掉,来承接人生过程中新注入的清泉。要认识到只有归零地去对整个状况做通盘了解,才能避免挫折。当心态归零之后,不再和自己较真了,不再和别人计较了,或许会被认为“中庸”,但其实这才是“大智若愚”。韬光养晦,时刻让自己的心态归零,就可以看到另一番景象,就不会被过去的成绩冲昏头脑,也不会被过去的失败迷失方向。丢掉一切烦恼,心情自然就会舒畅。把心态归零就有知足感,就能领略到长乐的真谛。过于看中自己的过去,过去就可能成为包袱,一旦包袱在身,就会增添不必要的负担。生活就是不断地重新再来。不归零,就不能进入新的生活,就不会持续性进步。

人生需要归零。疲惫的时候,就停下脚步,遥想追逐的远方,恢复力量再上路;困惑的时候,就停下脚步,梳理纷乱的思绪,驱走迷茫再上路;痛苦的时候,就停下脚步,抚摸流血的伤口,擦干眼泪再上路;放弃的时候,就停下脚步,振奋精神再上路。

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将过去“清零”,让自己重新开始。不要让过去成为现在的包袱,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人的心灵就像一个容器,时间长了里面难免会有沉渣。时时清空心灵的沉渣,该放手时就放手,该忘记的要忘记。扔掉过去的包袱,时时刷新自己,这样必能收获满意的人生!【大平心语】

越学越无知,越学越谦虚。无知,是因为心有“万物为我师”的求学态度,将自我放空归零,将容量扩大至无限大;谦虚,是因为有福气,有胸怀,有智慧。人生“三自”

人生追求“三自”:自由、自然、自在。

人生追求自由:一是财务自由,即需要用钱不发愁,有足够的钱养活自己和家人,不需要拼命赚钱;二是时间自由,即需要时间不拥挤,有可以支配的时间用来灵活安排工作、休息和娱乐;三是思想自由,即需要梦想不憋屈,可以跟随自己的内心自由翱翔、放飞心灵。

财务自由重在理财。理财是一种生活的观念和能力的培养,不是你有钱和没钱的差异,事实上财富的差距越来越体现在观念上,也就是思想上的差距,邓小平早在多年前就提出了要“解放思想”,就是要改变过去的认识,改变观念。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思想、有目标、勇于尝试、敢于行动的人,而不是总在抱怨、疑虑或有赌徒心态的人。而把握当下机会,就是为未来的发展打下经济基础。很多人只考虑未来的风险,事实上风险无处不在,不单是理财有风险,不理财也有不断贬值的风险或者事业挫败面对贫困的风险。而风险不单纯在项目本身,而在于你对项目的了解,评估的能力以及对未来趋势的睿智,更在于你的财富配置和承受能力,理财不是赌博,在于你的财富配置,在于你的观念。再好的事情也不会十全十美,再好的机会也不会万事俱备,这个世界本身就充满着问题,而钱都是给解决问题的人赚的!解决小问题赚小钱,解决大问题赚大钱,解决不了问题那只有靠边站。

时间自由强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其实,时间是人类唯一的财富。我们来到人世,获得的只是一生的时间;我们离开人世,失去的也只是一生的时间。没有时间,一切皆无意义;时间不归自己掌控,一切的意义都将大打折扣。一个人所有的时间中,自己自由支配的部分越多,他的人生就越自由。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的时间花在什么地方?如何分配这些时间?应该花时间做哪些事情?这些事情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在你认为有价值的事情上,你花的时间足够多吗?在你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上,你花的时间足够少吗?这些问题都与一个人的时间自由有关。如果一个人的时间是不自由的,那么他的生命就会浪费在对他自己毫无意义或意义不大的事情上;反之,如果他的时间是自由的,那么他的生命就会释放在他最感兴趣、最关心、最喜欢、最欣赏的人和事情上,也就使得整个生命充满价值。

思想自由强调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拥有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不被别人控制、左右自己的思想。当领导、朋友、名人、陌生人发表一个观点、提出一个看法时,我们是纯粹地接受或一味地反对,还是经过自己的分析、理解,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保留自己的意见?一个人拥有自己的思维体系非常重要,它是个人价值观的基础,也是指导自己思考、理解、评价、判断、行动、反馈的指导。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思维体系,或是自己的思维体系不完善、比较杂乱,他的行为模式和生存状态就会显得不顺畅、不和谐。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不是自由的,而是容易被影响、被灌输、被操控的,那么他在创造财富和消费财富时,很可能只是随波逐流而已,看到别人干什么赚钱,自己就去干什么,看到别人买什么自己就去买什么,而这些并不是自己真正想干的、想买的。只有能听清自己内心需求的人,实现财务自由的过程才更和谐,实现财务自由的结果才更舒畅。也就是说,只有实现思想自由的人,财务自由的实现才有意义。

就财务自由、时间自由、思想自由三者的关系来看,思想自由应是财务自由的前提,时间自由则是财务自由的终极目标。思想自由也可称之为心灵自由。你想有财务自由、时间自由,首先就要心灵自由,心灵自由了,才不会感觉人生的累,心灵自由了,每天都是阳光。只要心灵自由了,实现财务自由,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人生追求自然,体现的是道家思想和佛家思想。道家追求与自然即“道”的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与佛家的“空性”很相似,都强调个体和宇宙的同一性。首先我们来看看老子的“道”与佛教的“空性”这两个概念的哲学内涵。

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实相,老子认为是存在于天地之先的“道”,佛教认为是“空性”。如果将老子之“道”与佛教的“空性”放在本体论领域中,则具有更广阔的哲学背景,增添了其相互理解的维度和诠释境域,客观上存在契合或相似之处。这体现了人类思维的深刻统一性。

老子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思是说,宇宙首先从无中创生为有,然后在有的基础上演化为宇宙万物。简言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认识道,老子指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即求学一天比一天增加知见,求道一天比一天减少情欲,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即达到了道的境地。由此可见,认识道只能由虔诚的修行者在减少情欲的修行实践中来认识。“空性”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佛教认为,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性”,是宇宙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本性。佛学的空性概念具有深刻的哲学意蕴,是对一种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抽象。它反映了佛教的宗教特征。佛学谈空有其特定的宗教目的,就是使人破除对一切事物现象的实在性认识,领悟到世界一切事物现象之后的实相(空性)。

对上述两概念及哲学意蕴进行比较可得出两点。其一,佛学认为“空性”或“空”是宇宙的“实相”,老子认为“道”或“虚空”的“无”是宇宙的“实相”。因此空性(或空)与“道”(或虚空的无)研究的是同一对象,即宇宙的本体,而且两者的含义是相近的,是统一的。其二,佛学的“空性”与老子之“道”,对认知它们的途径或方法是具有一致性的,即只能由虔诚的修行者通过修行实践来体认。总之,“空性”与“道”两概念及哲学意蕴是有一致性的。

人生追求自然,就是追求生活的自然,也就是生活的“道”与“空性”。那是放眼望去所发现生活中的美好,那是饭后闲庭信步的人文意蕴,那是家人进进出出的平平安安……

人生追求自在强调的是一种解脱,正如佛家所谓“人生如雾亦如梦,缘生缘灭还自在”。人生过于虚幻,有些事情抓不到、摸不着,比如爱情、快乐,有些事情不要强求,比如感情。顺其自然,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才能更自在。

历史上很多有智慧的人,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既能入世,也能出世;既能辉煌,也能善后。很多大官功成身退,得以保全性命。多少富商,捐款助人,行慈悲之道,反而更加富有。其实,放下是智慧,是先舍后得。放下是豁达,是天地清明;是留白,是虚怀以待;是腾出空间,以退为进。只有该放下时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是一种大度、一种彻悟、一种灵性,是一种生活的智慧。

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才能自在,这应该成为人生的追求。【大平心语】

自由是财务、时间、思想的自由;自然是与道融合,进入空性;自在是解脱,随心所欲不逾矩。人生三境界

人生三境界:第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山是山水是水,看外相;第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入山入水,看内相;第三,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出山出水,山水一体,看真相。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这时看山水,山是山,水是水,是看外相。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问题越来越复杂,是非越来越混淆。

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不再是单纯的水。人入山水,被山水所转。

人倘若停留在此阶段,那就苦了。这山望着那山高,不停地攀比,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永不满足。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有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

在第三重人生境界,人便会专心做自己,有自己的中心,享受当下,不与外界做任何计较。在山水和自己之间自由行走,人与山水成为一体,天人合一,回归自然,悟到真相。【大平心语】

真正的山是自己,要成为空山,可移动的山。真实比“真理”重要

真理性的认识,基于真实,这个真实是内心感受的真实和客观世界的真实。真理是主客观的统一。统一的程度决定了真理的绝对性的程度。仅仅关注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都会远离真理。

现代科学的使命不是为了探究客观世界的真理,而是真实的知识。真实的知识,就是能够还原事物本来面目的知识。现代科学在缺乏真理的指导下所做的努力,其所得到的真实往往是饮鸩止渴,必将与事物的真相背道而驰。由此可见,科学不是绝对真理的化身,科学真理可以是多元的。而且,由于每个科学理论都有自己独特的解释功能、结构和方式,它们不可能是完全中性的、普适的。这个结论性的论断,虽然寥寥数语,却也不难让我们理解现代科学之于客观真实这个命题。就个体生命而言,如何把握“真理”与“真实”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应该注重从个体认知的角度进行探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真理,但是,真理是我们认为的真理,我们经常因为真理与他人发生冲突,为了捍卫真理,发生战争。如果我们真实地面对自己,真实地、没有偏见地看世界,这时我们会发现,真理也许是我们自我局限的反射。显然,真理来自内心,需要通过自己去认识。

人们通常获得知识的办法,确实是通过阅读或听别人讲。但是要想领悟,你则需要通过静静地观察,直接探索进去,然后才能领悟。比如你要建一座桥梁,就必须去研究张力和压力这些东西。但是如果是关于真理的领悟,或者是关于爱的概念、哲学或宗教思想、任何与真实有关的东西,都只能直接探索与体验,而不能进行智力上的解释。真理来自内心。一旦你领悟了,你就可以去表达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听的人就会理解。

如果你描述一本书或者摩托车或者飞机,就可以理解。这正是智力的功能,它的作用是交流。机械的和物质的东西可以被理解。但是如果试图告诉你真理是什么,爱是什么,你不会完全明白。也许有人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真实。他可以写一本关于爱和真实的书,你可以去读这本书,而且在智力层面上你能看懂这本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会因此知道什么是爱,什么是真实。你得通过直接体验来领悟,不能有解释或者思辨。思想或词句不是真实,而是真实的歪曲。

我们的生活就那么发生了。在生活中,人类真正的需要是简单的,也很容易满足。电视和汽车对于维持生命不是必需的,而且它们确实导致冲突。当你想要这些东西并投入心思去获取这些时,冲突就开始进入生活了。你永远不会满足。人们倾向于生活在迷惑而不是清晰当中。这是破坏性的。从一种迷惑会生出更多的迷惑。但是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的迷惑,人就可以停下来审视。不要从迷惑中行动,要基于清晰来行动。

人要懂得生活,懂得伴随生活的那些痛苦、迷惑、冲突。这并不容易。如果人们能够懂得怎么生活,就应该随时观察自己、审视自己,贪婪、羡慕、辛酸、玩世不恭、信仰等。只有随时随地地观察,才能发现真实,才能接近真理。

有句话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的就是真理与真实的东西。一切真理与真实是本就存在的,没有人能够去创造,只有发现——尽可能地发现当下事物的所有——而发现的方法就是感受。这个感受就是你的“真实”。

真理,是阶段性认知。这就是说,人的认识都是阶段性的,时过境迁加上阅历的丰富,原来的认识就会深化,那时就是另一个“当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真理是一种固执,因为这个真理是彼时的真理,而非当下的真理。

通过感受自我而发现真理,再通过感受自我来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能悟出生命的真实性,是一条正常的轨迹,是无上智慧。不去探寻生命的真实,连“阶段性”的真理都失去了,这是真正的自我伤害。有人惧怕面对真实,从而使自己的能量不断减少。其实,人只有自己犯错了、吃亏了、被伤害了,才会真正成长。【大平心语】

做“真理”,比讲“真理”重要。“真理”的化身

人容易把自己当成“真理”的化身。抱怨和指责就是典型的体现。

抱怨和指责就是不承担责任。每个人要对自己负责,这是成长和幸福的基础和源头。问题是许多人只看到他人的不是,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他们一边抱怨和指责,一边在痛苦里面享受抱怨和指责。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抱怨和指责,他们认为在坚持“真理”。

卡耐基说:“我们应该明白,当我们和他人相处时,面对的不仅仅是真理,要更多考虑的是他人的情感。而批评就是情感的导火索,是一种能导致自尊火药库爆炸的导火索。只有愚蠢的人才会去批评、指责和抱怨他人。”

我们在与人打交道的时候,往往会为所谓的真理坚持自己的看法,却忽略了对方的感受,而让他人为了自己的指责和批评备受伤害。其结果是,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自己的批评指责换来的是对方更进一步的坚持。因为对方的自尊心受到打击,为了维护他的自尊心,必然要为自己辩护,甚至是强词夺理,竭力反驳。因此,不要随便地批评指责别人。因为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人类的天性就是做错事只会责备别人,而绝不会责备自己。

据《马太福音》记载,在山上宝训中,耶稣对他的门徒说道:“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由此可见,批评指责并非是我们的权利。当我们自身还存在着许多缺点错误时,却不自省,眼睛盯着别人的错误,去指责批评别人。俨然像在捍卫真理,自诩真理的化身一般,对人居高临下。这么做却不自悔,反抱怨别人不虚心认错。殊不知,那不虚心的人正是自己。

大家都知道抱怨和指责没有用,但还是忍不住。为什么会抱怨和指责?

抱怨和指责分成两种:一种是抱怨别人对自己不公平,指责别人;另一种是抱怨环境不好,指责环境。比如,我们抱怨和指责交通堵塞,抱怨和指责雾霾越来越重,抱怨和指责社会上风气不好,抱怨和指责贪污腐败,抱怨和指责有人唯利是图。其实这些抱怨和指责也是因为和自己利益相关,如果跟自己利益不相关,我们不会产生抱怨和指责,顶多只是描述事实。例如,我们不会去抱怨和指责南非的环境太艰苦,因为这些跟我们的利益不太相关。

为什么会抱怨和指责?任何抱怨和指责产生时,会有一个前提: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当我们想抱怨和指责的时候,都希望有人能知道,要么说出来让别人听,要么写出来让别人看,这样才会觉得舒畅。当我们抱怨和指责别人的时候,我们觉得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更加强大。一旦我们开始抱怨和指责,就会找很多理由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就像我们吵架时一样,总是在搜寻各种历史证据来数落对方的不是。这个时候,我们不会再想到对方的好,就算有人提醒我们,也会被忽略,经常用这样的语气说:“虽然他之前对我还不错,但这次他太过分了!我最痛恨这样的人!”一旦有了“但是”,前面的描述都只是铺垫。

再深入一层:为什么会喜欢抱怨和指责?

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小我”。我们经常听到“我受不了自己了”。其实就是受不了那个“小我”;我们有时候发脾气,控制不住自己了,那个自己就是那个“小我”。如果问一些人,你最大的对手是谁?那些人经常回答“就是我自己”。这个自己就是那个“小我”。比如你认为某个人很淡定,性格也不错,但有时候这个人会大发雷霆,有时候也会觉得孤独无助,这和平时的他很不一样,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内心有个“小我”。“小我”的特点就是希望壮大自己。抱怨和指责,就是“小我”用来壮大自己的手段。抱怨、指责可以让我们有优越感,所以“小我”一旦有机会,就会去抱怨和指责。爱抱怨和指责的人,是因为被“小我”占主导地位了,不爱抱怨和指责的人,就是把“小我”控制得很好。如果有烦躁怨恨的情绪产生,想要抱怨和指责时,那一定是“小我”在工作了。

自己是对的,别人是错的。好像自己是在捍卫真理,其实这是“小我”需要证明和壮大自己。事实上,真理从来不需要捍卫,或者说,无论捍卫还是不捍卫,真理就在那里。

知道了本质,如何才能不抱怨和指责?

其实很简单,就是你去观察你的“小我”。一旦你意识到“小我”的存在,它就会减弱,甚至消失。每次当情绪起来的时候,你对自己说:“哦!那个‘小我’又出现了,我看看它到底想怎样。”

意识到“小我”的存在,就不会再抱怨和指责了。真的这么简单?是真的。如此,你将不再把抱怨和指责当成“真理”的化身!【大平心语】

人生没有抱怨的权利,只有坚持的权利,坚持了处处是风景!老天天天在检查

老天天天在检查就是“人在做,天在看”,实际上是在讲主观行为与客观评价的问题。一方面,是在警告坏人,你不要横行无忌,作恶多端,多行不义必自毙;另一方面,是在鼓励好人,你做的好事,大家都看在眼里,佩服在心里,迟早会得到承认。

我们看到社会在飞速发展,可在快速的发展中,却慢慢丢掉了许多伦理道德。

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话不无道理,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

一个人可以没有富足的生活,却不能没有良心。不管做什么事情,必须问问自己的良心,问问自己有无愧疚。要知道,举头三尺有神明。众人的眼睛正如神明般在审视着你,无论你做了什么,都将在众人的眼睛里看到或清或浊,孰是孰非,自有公论!

以善传善,善心常安,心安是福。《三国志》中有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把这句话置之座右,奉为处世箴言,必然会增益良多,长进良多!

清代河南巡抚叶存仁做了30余年的官,乾隆初年他离任时,手下部属执意送行话别,但送行的船迟迟不发。叶存仁好生纳闷,等至明月高悬,来了一叶小舟,原来是部属临别赠礼,故意等至夜里避人耳目。叶存仁当即写诗一首:“月白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拒礼而去。

为什么叶存仁这样做?头顶三尺有神明,因为老天天天在检查,所以他“不畏人知畏己知”。叶存仁不是怕别人知道,而是怕自己知道,这说明叶存仁知荣辱、讲自爱,是自尊自信的人,有着强烈的荣辱观,能够用正确的言行来维护自己的尊严,衡量自己的言行,不做有损于自己名誉、形象的事。这是清廉为官的最高境界。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正确选择朋友,乐善好施,远离无道义之人。尤其是要远离那种口是心非、丧失人格、愿与邪恶为伍、不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堂堂正正。所有崇高的美德才能由此发芽滋长。

永远切记:老天天天在检查!【大平心语】

老天每天都在检查作业,一个人可以糊弄自己,但是无法糊弄老天,老天是公平的。老天给的作业越难,机会越大,不要抱怨老天,老天给的大礼物包装都差。创造生命的奇迹

有的人羡慕安逸、平凡的生活,有的人热衷于追求冒险、刺激的人生,还有的人爱随大流,到头来成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失去了自我的多姿与真实。平凡安逸也好,轰轰烈烈也罢,重要的是尽情演绎自己,要学会欣赏自己,爱自己。生命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绝对有能力决定自己的人生。

创造生命的奇迹,强调的是要让我们了解并明白,我们是如此珍贵且完整地被爱着,我们的疾病与痛苦都源自于我们的思想与心理模式,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我们是自我心灵唯一的思考者,是我们自己创造了一切经验和事实。当我们心灵处于平静、和谐与平衡的状态时,才能够明白这个事实。我们唯一要面对的是我们的想法,而想法是可以改变的,我们的想法也是自己选择的。我们必须选择释放过去的一切,宽恕每一个人,包括我们自己。当我们说“我愿意原谅一切时”,疗愈就开始了。宽恕意味着放下。

生命中最重要的是开悟,开悟就是活在当下,就是活在永恒,没有了时空的限制,绽放生命的能量。人生只有一件事情,就是开悟。开悟就是活得坦然,活得没有恐惧、担心。人追求的所有事情,是让自己开心;当我们担心时,就无法与自然对接。我们要先有内在的喜悦,再去做外在的事情,这样做什么事情就都是喜悦的。做什么事情都是与自然的对接。开心是一个功夫,需要修炼,是每分每秒的觉察、每分每秒的修炼。我们最大的框在于离开自己去找自己,我们准备得越早,就越早得到解脱。有一个有几十亿身家但得了癌症的人躺在病床上说:“谁要是能救我的命,我什么都可以给他。”将来的钱,是不应该现在去挣的!

真诚永远比智慧重要,真诚就是自我拯救,真到极致就是空,就是简单,简单可以产生无穷,这是用脑子理解不了的,需要用心去感受。我们不真诚的原因是想自己多,想自己多就把心门关上了,就会用自己的方式去对接世界。真诚可以无限循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跪下来,见到的都是“贵人”;高高在上,看到的都是小人。谦虚的“谦”字,是由“言”和“兼”组合而成,意思就是要兼顾说话,很多时候我们的舌头就是斧头,说话说得不好,是因为修行没有修到位。“心”字有3个点,就是天、地、人,就是儒、释、道,就是我们做人的基础。爱是一切的基础!在没有好好爱自己之前,不要去爱别人,自己的桥还不稳时,不要让别人随便走,不然就容易桥塌人伤。很多人生病了,是因为爱自己不够,爱里有智慧。很多人不认识自己的时候,还以为认识了自己,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们的错误,往往是因为沉湎在过去造成的。我们为什么会觉得自己不够好,因为老是喜欢跟别人比较,优秀成为了自己的阻碍。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曾经说过:“美国人、英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这就是自信,这就是精神。我们不用管可以不可以,只要跟着走就可以了。不要去想,这个事情自然就会发生,不是要实现梦想,而是让梦想带着走,自然而然就可以实现梦想了。

有一位加拿大人,他是这样子跟他的朋友说的:“当你寻找上帝的时候,你找找找找,找到了自己;当你找自己的时候,你找找找找,最后找到了上帝。”找自己,最后找到了上帝,找上帝,最后找到的是自己。发心,只要把爱传出去,就是特蕾莎修女(又称作德兰修女、特里莎修女、泰瑞莎修女,是世界著名的天主教慈善工作者)。生命绽放也是跟自己没关系,去参与就好。控制就是失控的表现,不要控制它,按照自然的规律去做,在参与循环的过程中,会得到很多。

梵语“般若”的意思是“终极智慧”“辨识智慧”。般若分为3种:文字般若、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文字般若是指头脑中的知识,如果只用头脑中的知识与人对接,容易与人起冲突。实相般若是指看着就是般若,行为的般若。观照般若是指随时觉察自己、觉察别人的智慧。容易与人冲突,就是没有觉察到自己。般若就是智慧,就是“找我”的过程,找我就是去掉贪、嗔、痴。把自己放开,生命就在流转中,真正的导游是自己的内心。放下是放下过去的观念,放下自己的得失。不要去创造智慧,要学会把他人的智慧当作自己的机会。没有我,就可以连接别人的智慧,就可以发大愿,伟大的人都是使自己放空的人。有了志向才能与有志向的人结缘,智慧是通过做事情做出来的,做大事才能开大悟。

你是谁不重要,你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更重要,因为你带来的就是思想,就是你的影响力。很多人没有了解到事物的实质,所以很容易迷茫。每个人心中都有佛性,每个人心中都有智慧,智慧可以发现事物的本质,真诚就是智慧的表现。我们只能给他们影响而不能改变他人,生命中的很多痛苦都是源自想改变他人。接受自己是需要胸怀和能力的,接受自己是支持自己,是支持众生,接受才能享受。我们爱他人就好,不要带有目的,带有目的的爱是障碍,障碍就是在消耗能量。

我们离开了别人,也要赞美自己,不光接受自己的优点,也要接受自己的缺点,照顾自己的身体,照顾自己的情绪,照顾自己的思想,让自己与宇宙连接。【大平心语】

相信产生奇迹,全身心相信才能拥有全身心能量。成功者的秘诀——价值观

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否则无法与世界对接。价值观就是自己的中心,众生就是中心,慈悲就是中心。价值观是修炼出来的,是一生的事业。

爱因斯坦说:“价值观是指南针,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应看他取得什么。”价值观是我们行动的指南针,是我们做决定的依据。只有我们自己内心清楚。我们迷失方向,是因为我们使用了他人的指南针,我们的父母、老师、同事、朋友、领导、媒体都在有意无意地用他们的指南针指引我们的行动。有些人到达了别人的指南针所指的目标,但却背离了自己的初衷。

比尔·盖茨是许多人崇拜的偶像,他有着成功的事业和壮丽的人生。他曾经是美国高级学府——哈佛大学的高材生,从大一开始就自觉地主修研究生级别的数学课,而且大多都能拿到A;别人不敢选修研究生的经济学理论课程,他选了,并在这门课结束时也拿到了A。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竟然选择了中途退学。人们想不通的是,挤进了多少人做梦都没挤进的“龙门”,为何要这样轻易放弃呢?多年后,比尔·盖茨道出了自己退学的理由:“我必须在学业和事业之间取舍。作为微软的老板,除了必须亲历亲为设计程序和四处宣传推广微软电脑的普及应用之外,我还是一个学生,还要应付哈佛大学的法律课程,我无法兼顾,所以,我必须做出选择。”当时他的父母、老师和同学都极力反对,希望他能继续学业。可是一想到自己的事业,他就无法抑制内心的冲动,最终还是在人们的惋惜声中做出了决定。尽管曾经后悔过,但是他到现在依然觉得那是一个正确的决定,而且在微软公司成立后,他又重返了校园。

先把自己的价值观作为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这就是比尔·盖茨对价值观的诠释。

没有价值观,就无法判断。为什么有些人能够抓到机会,另外一些人却总是与机会擦肩而过?有价值观的人知道什么是自己的机会,什么是别人的机会,然后只去抓自己的机会。属于自己的机会是有限的,只有进入到自己的价值观领域里,才会有更多的机会。

一天,一个小伙子站在一座豪华办公楼上大声喊:“十年内,我要成为亿万富翁!”经过他身边的一位老太太冷笑了一声说:“年轻人,这是不可能的!”然而,他并没有因为别人的否定而改变自己的决定,继续为之努力奋斗着。多年后,这个雄心万丈、大言不惭却身无分文的“愣头青”,成了世界最大保龄球馆的总裁,他就是黄朝扬。

黄朝扬出生在台湾一个农民家庭里,家境十分贫寒,家的周围是荒芜、凄凉的坟场。他盯着那片坟场,痴人说梦般要在那里盖一座“宝塔”,让这些“先人”有个清净、幽静的“居所”。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他着了魔一般马不停蹄地四处奔走,搞宣传、做广告,拉人来看地,并请来建筑设计师,夜以继日地研讨方案、绘出施工图纸。看着图纸上高大巍峨、富丽堂皇的宝塔,他异常兴奋,仿佛宝塔已立在眼前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挫折和困境,黄朝扬都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从未改变过。经过不懈努力,他终于成就了一番惊人的事业。他说:“人,内心要有远大的目标,且无论做什么行业,都要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去行动。正所谓‘行胜于言’。”

机会偏爱有定力、有实力的人,世界上最伟大的资源就是自己的价值观。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并不断地努力实现它,就算别人否定、嘲弄甚至羞辱,也不改变自己的言行,机会就会如期而至。主宰自己的价值观,才能把握住属于自己的机会。没有价值观的人认为所有的机会都与自己有关,成了机会主义者。机会主义者没有定力,见风使舵。有些人没有按自己的资源规划,盲目地跟着别人跑,地产热做地产,股票热做股票,英语热学英语,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还错过了成功的最佳时机。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价值观与信念信仰是人生的力量。”价值观与信念相结合能产生无穷的力量。价值观是知道要做什么,信念是把价值观进行到底,是没有看见便相信。艺高人胆大,“艺高”是能力,是本身存在的,没有什么风险,而“胆大”是外界对“艺高”的认可。为什么许多看上去“艺高”的人,没有去展示自己的“胆大”呢?因为信心不足,信念不足,担心太多,怕失败,受到了负面影响。

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撒切尔夫人的成功引起了欧洲乃至世界各国的注意。那么,她是如何被人们所熟知和敬重的呢?撒切尔夫人原是一位默默无闻的小杂货商的女儿,她的成功与她的父亲罗伯茨自幼对她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罗伯茨是一位白手起家的杂货商,在撒切尔很小的时候。他就对她寄予厚望,希望她将来能有所作为。所以,他在撒切尔五岁时,把她送去学校上学,并从那时起不再允许她说“我不会”或“太难了”之类的话;他还经常带她去听音乐会、演讲,和她一起读名人自强、自信、自立的传记;另外,他还教她要有自信,千万不要去迎合别人,并经常对她说:“自己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在父亲的精心教导下,撒切尔一直相信自己总有一天会成功的。事实证明,她是正确的。正如后来她当选为首相时所说:“我父亲的教诲是我信仰的基础,我在那个十分一般的家庭里所获得的自信教诲正是我大选获胜的武器之一。”

一般来说,我们容易夸大一年内的成绩,却缩小十年创造的成绩。信念是生活的骨架,成功与资本、教育、年龄、性别、家庭的关系,远远不如信念与毅力来得重要。成功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唯独信念与毅力能坚持到最后,其他因素在生死关头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人的价值观是不断变化的,权力、美感、智慧、快乐、人道主义、经济等价值在我们生命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处于不同阶段、不同环境时,对价值的追求也不一样。价值观非常个性化,没有好坏之分,反映了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有价值观的人是幸福的人,是有方向的人,是有行动力的人。

其实,改变价值观是非常正常的,那并不意味着背叛自己,而是为了寻找真我。有一点值得注意,无论价值观如何变化,都不能破坏环境,而且一些基本的价值观不应抛弃,例如正直、诚信、博爱、勤劳、谦和,因为它们可以排除世界上的种种诱惑,是根治人性弱点的良药。许多人不成功,恰恰与他们放纵自己有关,规范产生自由!【大平心语】

成功和名利是价值观的副产品,为了成功而成功将破坏价值观,风险很大。第二章人 性

人性中有好的一面如宽恕、赞美、开心、自由、和平、包容等,也有坏的一面如抱怨、索取、浪费、拖延等。事实上,由人心产生的,不只是负面情绪,更多的是那些正能量,正能量的人性可以相互滋养。这关乎个人的修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他是否志存高远,有的人有远大抱负,他不会计较眼前的得失、个人的荣辱的,只有胸怀大志,才能胸襟开阔。人性优劣俱存,重在如何把握,要让自己从人性劣根中解放,了解自身的弱点,然后鞭策自己扬长避短,凸现自己的优势,从而成就美好的人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