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导引养生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01:16:38

点击下载

作者:代金刚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中医导引养生学

中医导引养生学试读:

前言

2012年底,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开展合作,录制“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系列节目”。主讲老师都是全院高水平的专家,为了让节目更接地气,实用性更强,经过反复研究,合作双方都希望把中医传统的导引法融入节目之中。恰逢本书作者正在学习和研究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法,这一内容便顺利地融入每一期节目之中。节目播出后,不仅得到院领导和导演的赞赏,而且受到学术界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四年来,《健康之路》、《中华医药》等国家级健康栏目录制有关中医导引法节目200余期。

中医导引法也得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领导的重视。2013年,北京市中医局北京西学中高级研修班开班,参加者都是在北京各大医院工作的高年资西医医生。为了让这些学员较快地了解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管理处老师安排了中医导引法讲座。这一内容受到西学中班同学的欢迎,八段锦也成了学员们课间休息的一道“加餐”,在紧张忙碌的学习工作之余,身心得到调整和放松。此后,研究生院硕士班、博士班也陆续开设《中医导引养生学》课程,研究生们也表示出极大兴趣,自发成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导引研究会,利用中午和晚上时间学习五禽戏、易筋经等导引法。2015年,研究生参加中奥(奥地利)暑期学校、中美博士交流,在欧美的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导引法交流展示。

因为教学需要,撰写中医导引相关的教材迫在眉睫。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和医学实验中心领导都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研究生院对教材进行专项资助,本书的撰写、图片和视频拍摄、出版等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本书分为概说源流篇、基本知识篇和导引习练篇三个部分,使读者能够基本了解中医导引养生学的全貌,同时重点介绍几种易学易练的导引法,如八段锦、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法、六字诀,便于读者研修。书中配有二维码,扫描后可观看相应内容的视频;全书还配有网络增值服务,读者可以登录收看该书配套视频,便于广大中医导引爱好者习练。本书重点是中医导引法在养生保健方面的应用。导引在疾病治疗、康复领域的应用也有悠久的历史。在《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了导引的治疗作用,《诸病源候论》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思想,论述了1739种证候,如风病、虚劳、脏腑病等,然而证候之后未附方药,而是介绍补养宣导的导引法。《引书》、《养性延命录》等书中论述的导引法也都和症状、疾病密切对应,可见,中医导引法另一种应用是在治疗领域,这也是医学研究生普遍关注的领域。所以,作为本书的姊妹篇,《中医导引治疗学》也将在不久的将来与读者见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范吉平研究员、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宋春生研究员、医学实验中心书记、副主任雷燕研究员、科教处处长宋军研究员、研究生院教育管理处胡春宇副研究员多次给予学术指导和帮助。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曹洪欣教授给予了无私的指导。

国家体育总局著名导引养生专家张明亮先生为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宝贵资料。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程晓菲、陈志威、赵亚男、武子英、张成晶、张玉娜、王红芹等参与了书稿的整理和校对工作。

人民卫生出版社在本书的编写以及图片和视频拍摄过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

在此一并致谢。

因为编者水平有限,本书错误、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老师,各位读者不吝赐教。编者2016年2月概说源流篇引言一、走进中医养生

近年来,养生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词汇,养生的理念和方法也悄然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也正在从“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状态中走出来,每个人都正在逐步走向“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成为养生的实践者、参与者。

养生的方法从古到今有成千上万种,每天学习一种,恐怕几年也学不完,加上体会和实践,可能几十年还没找到合适的方向。然而富有智慧的先民采用归类的方法,将养生手段归纳为饮食、导引、按摩、药物、情绪调节等几大方面,这充分体现大道至简的思想和归纳分析的思维方式。根据这个分类方法,再看浩如烟海的养生书籍和与日俱增的养生节目时,思路就容易理清了。

养生是一门实践的学问,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这点也是养生爱好者们实践养生方法的一大难题。比如明知道应该管住嘴、迈开腿才有益于健康,但是现代生活中,朋友聚餐,加班熬夜,工作压力几乎是常态,所以经常在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煞有介事地告诉自己“明天再养生吧”、“年龄大了再说吧”、“偶尔一次应该没事吧”……这是因为饮食习惯、运动习惯、性格特点是从小形成的,跟我们的体质息息相关。然而,为了更好地养生,必须不断地更新和改革,才能逐步让自己的身心复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古人对学习态度的概括,在养生实践方面也非常适用。每天实践养生的方法才能更好地保养生命,每天实践一点点,一个月下来就会有非常大的进步。

那么,养生实践应该从何做起呢?中医导引法便是实践中医养生的入手之处。二、初识中医导引法

中医导引法是在中医脏腑经络、气血阴阳、精气神等理论指导下,形体运动、呼吸吐纳、精神调节相结合的传统运动方法,坚持习练可以起到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益寿延年的作用。1.中医导引法源远流长《吕氏春秋》中明确指明:“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这里用流水和户枢为例,说明导引运动的益处,并从形、气的关系上,明确指出了不运动的危害,说明动则身健,不动则体衰的道理。《庄子·刻意》云:“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说明当时用导引等方法运动形体来养生的人,已经为数不少了。《黄帝内经》也很重视运动养生,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据王冰注:“术数者,保生之大伦”,即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内。后汉三国时期,名医华佗创编“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做体操,其弟子吴普按照“五禽戏”天天锻炼,活到90多岁,仍然耳聪目明、牙齿完好。“五禽戏”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健身术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为以后其他运动保健形式的出现,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晋唐时期,主张导引运动的养生家逐渐增多,晋代张华《博物志》中所载青牛道士封君达养性法的第一条便是“体欲常少劳,无过度”。南北朝时期,梁·陶弘景所辑《养性延命录》中说:“人欲小劳,但莫至疲及强所不能堪胜耳。人食毕,当行步踌躇,有所修为快也。故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劳动数故也。”唐代孙思邈亦很重视运动养生,他在《保生铭》中提出“人若劳于形,百病不能成”,他本人还坚持走步运动,认为“四时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二百步为佳”。到宋代,对运动保健的养生法的研究又前进了一步,如蒲虔贯著《保生要录》,专列“调肢体”一门,主张用导引动形体。明代著名养生学家冷谦著《修龄要旨》、王蔡传撰《修真秘要》,均提倡用导引来锻炼身体。2.中医导引法可以养生保健

中医导引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和疾病、衰老进行斗争的实践中,远观近则,逐渐摸索、总结、创造出来的一种强身健体,调畅情志,治疗疾病,摄生保健的方法,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千百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健康、繁衍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医导引养生有“动以养生,静以养神”之说,主张动静结合,形神共养,刚柔相济。“生命在于运动”是人所共知的保健格言,说明运动能锻炼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体质、益寿延年。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常常由于生活方式不当而引起,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适量运动、合理饮食、规律起居、调节情志等方面,这些方面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导引法是身体和精神相结合的锻炼方式,在锻炼过程中,要求肢体充分舒展、呼吸匀细柔长、心情放松。坚持练习中医导引法,能够调畅情志,强健身体,增强抵御外邪的能力,帮助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也是中医“治未病”的有效和值得推广的方法之一。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在中医导引养生法锻炼的过程中,调身以使全身的肌肉骨骼放松,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交感神经系统紧张性的下降,可以调节情绪,使不良情绪得到缓解。调息则通过呼吸的调整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肺脏功能,对腹部脏器起到按摩作用,它还可以兴奋呼吸中枢,进一步影响和调节自主神经系统。而调心对大脑皮层有调节作用,可使大脑皮层细胞得到充分的休息,亦能对有害刺激产生防御作用。因此,中医导引法可以增强体质、防病治病、益寿延年。3.中医导引法用于辅助疾病治疗

中医导引法还可以用于辅助疾病治疗。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史上现存的第一本专门叙述疾病分类、病因病机和证候的中医学典籍,书中记载导引法287条,却未载方药,运用导引法来治疗疾病,可称之为一部“中医导引治疗学”。古时人们便运用导引法治疗疾病,现在导引法在疾病辅助治疗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得到重视。

中医导引法能柔筋健骨,具有行气活血、协调五脏六腑之功能。例如八段锦,能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和加强血液循环,对腹腔脏器有柔和的按摩作用,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及运动器官都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是一种较好的体育运动。有学者研究八段锦对高血压的效果,通过练习八段锦,有利于改善紧张状态的小动脉痉挛,能更多地影响主动脉弓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起到降压和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

中医导引法对感冒、便秘、肠易激综合征、视疲劳、糖尿病等疾病同样有很好疗效,同时练习导引法时,要求全身放松,有利于精神的调摄,使精神内守,当患者处于良好情绪时,更有利于患者接受训练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在各类骨关节伤病中,导引法应用非常广泛,因为此类疾病和长期的劳损密切相关,而导引法能够动诸关节,调节气血,对肌肉劳损、关节损伤有较好的效果。如现代多发的颈椎病,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精神和身体上的痛苦,而适当的颈椎导引法疗效明显,简单易学,对身体副作用小,适用范围广泛。有学者采用蛙式中医导引法矫正颈椎曲度的异常,并与牵引治疗颈型颈椎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蛙式中医导引法与颈椎牵引均有益于颈椎曲度的恢复,而蛙式中医导引法组对颈椎曲度的恢复更为显著。有学者使用中医导引与整脊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现导引点穴整脊疗法治疗效果优于中频牵引治疗。导引法同样对肩周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腰肌劳损等骨关节疾病有非常好的疗效,通过患者的自主运动练习导引法,可调畅患者体内气机,营养经络关节肌肉,有效改善骨关节周围循环,温煦关节、肌肉软组织,达到疏通气血、松解粘连、通利关节、小关节整复、镇痛消炎、恢复关节活动功能的目的。

导引法非常强调身、息、心三调,其中调身是基础,调息是纽带,调心是关键。通过练习导引法,调节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对于神经精神性疾病,导引法也有一定的疗效,如在失眠的治疗过程中,导引法可通过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达到自我催眠,从而明显改善失眠者的睡眠状况。练习导引法有利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有助于提高受试者心脏功能,调节血脂、血压、心率。导引法还用于中晚期癌症、老年痴呆、精神疾病、感染、儿科疾病的辅助治疗,并在提高生活质量和慢性病康复方面都有较好的效果。

导引法在治疗领域的应用有很大潜力,目前主要难点是找出如何对患者进行个性化指导的理论和方法。从导引法作用看,不同的导引法都可以拉伸筋脉,活动肢体关节,这是其相同点。不过每个导引法都有其相对特异性的作用:有的动作重点调理脾胃,如八段锦中“调理脾胃须单举”;有的动作重点调节脊柱,如五禽戏的“鹿戏”;有的动作可以疏肝,如六字诀之“嘘字诀”。如何解决导引推广过程中多人一法的问题,如何针对不同的疾病和症状选择合适的导引法,关于导引法在治疗领域的应用,将在《中医导引治疗学》一书中专门讨论。第一章 中医导引法概述

导引一词首见于《庄子》,在《刻意》篇中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在中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也把导引按跷作为一项治疗手段。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中说:“令此身囊之中满其气。引之者,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随引而出,故名导引。”在《养性延命录》、《千金要方》、《遵生八笺》、《圣济总录》等书中都对导引有详细的论述,可见历代医家都对导引法非常重视,从养生治未病意义上看,它可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保持朝气,焕发精神。从医疗意义来说,导引可以充分发挥、调动内在因素,积极地防病治病。第一节 导引的概念

关于导引的概念,不同医家认识稍有不同。东晋著名医学家葛洪在其《抱朴子》中阐释为:“知屈伸之法者,谓之导引,可以难老矣。明吐纳之道,谓之行气,可以延寿矣”。晋代李颐注《庄子·刻意》篇导引为:“导气令和,引体令柔。”隋代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认为:“导引,谓熊颈鸟伸、五禽戏等,近愈痿躄万病,远取长生久视也。”阐述导引的具体方法和作用。唐代王冰在注解《素问·异法方宜论》有关导引的经文时,重点强调导引的肢体关节运动的特点:“导引,谓摇筋骨,动肢节。按,谓抑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也有将导引和按摩对比来论述,如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若使别人握搦肢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尽管历代学者对导引定义的侧重点稍有不同,全面分析古籍中导引法的记载,既包括肢体运动,也包括呼吸吐纳,同时也有心理调节、存想的方法。综合历代医家的论述,结合导引“三调合一”的要领,可以认为导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肢体运动、呼吸吐纳和精神调节相结合的健身方法,具有强身健体、防病治病、调畅情志、延年益寿的作用。第二节 导引法的起源一、导引法源自生活实践

导引法的形体动作、呼吸吐纳的方法大都能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找到原型。如八段锦的两手托天理三焦,两手上托,充分拉伸整个身体,其实就是把生活中伸懒腰的动作进行规范,加大幅度而形成的。左右开弓似射雕是模仿射箭姿势而形成的,攒拳怒目增气力是模仿人生气的时候冲拳以发泄怒气等。呼吸吐纳为主的六字诀在《养性延命录》、《诸病源候论》等都有系统记载。这些字诀也源自生活,在特定状态下人们会自发应用不同的字诀。比如在心情不舒畅的时候,会自然的长出一口气,甚至长吁短叹。这是人的自我保护和调节,有疏肝的作用,这个状态就是嘘字诀的雏形。冬天手指发凉,为了暖手,会自然地用嘴对手哈气,人体内的热气会温暖手。古人经过总结,认为这个字诀有除热的作用,于是逐渐形成呵字诀。在一些集体劳动场面中,几个人抬一个重物,往往会“一、二、三,嘿——”。以前码头搬运工们,搞建筑的石工们开石方,泥工们筑土方,在劳动工作中,都口念“嘿哟!”或“嘿!嘿!哟!”的号子,这便是吹字诀的雏形。当然,生活中的各种动作姿势、呼吸吐纳的字诀是孤立的、静止的、缺乏理论指导的。经过长期观察要把源于生活和劳动的方法上升到理论,形成系统再指导养生保健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导引法。二、导引法对仿生思想的运用

导引法的雏形出现于生产力发展低下的原始社会。先民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活动中,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不断观察自然界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鸟兽虫鱼的生活特点,经过反复的试验,取法自然,模仿生物,象形取义,逐渐形成了不同的强身健体的功法。效仿自然界的动物出现了“仿生舞”,以丰富自身的生产、生活。同时,从动物本能行为中发掘出与人类“同类相动”的“适应性行为”。动物的各种特征对古代导引养生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起着启蒙作用,为古代导引提供了素材。如汉代竹简《引书》中就有“虎引、复鹿、凫沃”等仿生动作。东汉名医华佗编创的五禽戏,单从名称就可以知道它是模仿动物姿势的导引法。其中,既有偏重肢体运动,模仿“五禽”动作,又不乏取其神态的成分。使“虎之威猛,鹿之安舒,熊之沉稳,猿之灵巧,鸟之轻捷”体现得淋漓尽致,将仿生导引和医学紧密地结合起来。

在现代科学中,仿生学是生物学和技术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人们不断发现,植物和动物的某些功能,实际上是超越了人类自身在此方面的功能。植物和动物在几百万年的自然进化当中不仅适应自然而且其适应程度接近完美。仿生学试图在技术方面模仿动物和植物在自然中的功能。这个思想在生物学和技术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且对解决技术难题提供了帮助。

中医导引法对仿生的运用也是源于对自然界动物和植物的长期观察,如观察到大树静止不动,靠着大自然赐予的土壤和阳光能存活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由此而出现了桩功,采用特定的姿势,肢体安静下来,以促进身心的统一和协调。观察到鸟儿自由的飞翔,无拘无束,呼吸新鲜的空气,古人根据中医学“百病生于气也”等理论,考虑到如果能像小鸟一样放飞心情,展开双臂该多好,于是模仿鸟振翅高飞和展翅产生了鸟戏的鸟飞和鸟伸。观察到老虎的威猛,虎爪的有力,根据中医学理论,“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于是模仿老虎的扑食等姿态产生了虎举和虎扑的动作。在《引书》和马王堆导引图中,仿生动作占有非常大的比重,蛇、蛤蟆、鹿、龟、猿猴等动物都是被模仿的对象。中医导引法对仿生学的应用虽然没有像现代科学一样将生物学和技术学紧密结合起来,产生新的发明,但是仿生导引、仿生体育在增进人类健康,提高防病治病手段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三节 中医导引法发展简史

中医导引法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医学、甚至中华文明的发展是相依共存的,因为导引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是中华文化和古代科技的瑰宝,文化和科技的发展是与生活环境、劳动环境、生产力的提高密切联系的。如根据《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源,民多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这段话是说古人为了适应环境,克服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选用某种舞蹈动作,以舒筋壮骨、通利血脉,这就是导引的雏形。《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对导引法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将导引按跷作为一种治疗方法。《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病因病机学专书,集中医证候学之大成,该书一大特色是书中记载的287条能治疗疾病的导引法。《备急千金要方》中讲述各科疾病的治疗思路,书中也介绍了天竺国按摩法、老子按摩法等导引方法,金元四大家各成一派,不过对导引法都推崇有加。

导引法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医学、儒学、道学、佛学、武学等多个学科的影响,如经典导引法易筋经,从学术理论上看,易筋经与中医学、道家思想关系密切,从传播看,少林寺起到关键作用,如峨眉十二庄,虽然在峨眉山秘密流传,不过其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经络学说、气化理论、脏腑理论等。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导引法的发展史需要与中医学发展史结合起来,才更容易理解。一、先秦至汉代——导引方法和理论积淀

公元前8世纪以后,周王室走向衰落,诸侯争霸乃至兼并,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术争鸣,导引学理论水平得到发展。“坐忘”、“导引”、“熊经鸟伸”、“屈伸”、“心斋”、“吐纳”、“全形”、“宣导舞”等导引实践活动出现在很多著作中。《吕氏春秋·古乐》:“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陶唐氏即尧帝,姓伊祁,名放勋,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今山西临汾人,尧为帝喾之子,母为陈锋氏。十三岁封于陶。十五岁辅佐兄长帝挚,改封于唐地。二十岁,尧代挚为天子,定都平阳。这一记载反映出相当于尧时的氏族公社末期,洪水为患,曾引起人们产生“筋骨瑟缩”之类的疾病。而人们则用“舞”来活动肢体以治疗这类疾病。根据古乐篇前后文都是论述古代音乐的发展应用情况,可以推论,当时的宣导舞是在乐器的伴奏下进行的,这是我国人民应用音乐和舞蹈治疗疾病的最早记载,而当时的舞蹈便是导引的早期雏形。

藏于天津博物馆的《行气玉佩铭》是现存最早的行气理论文物资料之一,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其形为十二面棱柱状体,中空,顶端未透,每面刻有篆书三字,加上重文九字,共四十五字。原文为:“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则退,退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结合对当时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分析,战国时纸张还没有发明出来,写字要写在竹板或丝绸上,所以惜字如金,本文刻在玉器上,肯定隐含很高深的机理文字。从中医学术上看,本文介绍的是导引行气、呼吸吐纳的方法、步骤和作用,包含了以下几层涵义,其一是深长的呼吸,导引过程中呼吸要求匀细柔长,这样才能做好腹式呼吸,才能更好地收敛精神;其二是吐纳行气的步骤,包括蓄气、练气、行气、归元等几个阶段;其三是行气和精神的配合统一,文中说的萌、长、退等是需要精神与呼吸紧密结合才能做到的,也即是神与气合、神与脉合的口诀要求;其四是行气的作用,可以顺应天地,保养生命。

秦始皇统一六国,中华文明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然而,秦始皇焚书坑儒给中华文明造成了重大损失。马王堆汉墓为历史保存了10余万字的竹简帛书,《马王堆导引图》、《却谷食气》、《周易》等,对导引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1984年,湖北荆州张家山发现西汉墓葬群,出土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竹简,一部导引之书《引书》位列其中。该书是一部古代专门记述导引与养生的著作。书分三部分,共有竹简112枚,书中无小标题,每一独立段落之首有墨书圆点。“引书”一词题在最后一枚竹简的背面。这是导引学专著的最古老版本。墓主人身份不明,下葬时间约为公元前186年,其抄写年代不会晚于西汉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故该书是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有关导引养生的最古老的文献之一,对研究导引在防病治病中的应用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引书》共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论述四季养生之道,篇首指出:“春产(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彭祖之道也”,接着依四季之序介绍各季的养生方法,这一部分的基本精神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载:“春三月,此谓发陈……冬三月,此谓闭藏”等理论相同,即养生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第二部分论述导引术式及其作用,《引书》共载导引术110种,除去重复者还有101种。其中术式者85种,用于治病有50种,仅述功用者有16种,汉初以前运用导引治疗疾病已经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引书》是汉初之前中医导引法的一次总结;《引书》第三部分讨论了致病因素、防治方法以及养生理论等问题。

1972—1974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诸侯家族墓地)出土的帛画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导引图谱(图1-1)。原帛画长约100厘米,画高40厘米。分上下4层绘有44个各种人物的导引图式。每图式为一个人像,男、女、老、幼均有,或著衣,或裸背,均为工笔彩绘。其术式除个别人像做器械运动外,多为徒手操练。图旁注有术式名,部分文字可辨,其中涉及各种动作,有弯腰、伸臂、马步、转头、后仰等。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导引法在古代并不是某一阶层的专属健身法,而是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都熟知并普遍采用的养生方法。图1-1《引书》所载导引术与马王堆帛画《导引图》相比较,两者风格相近,命名原则相同。其中折阴、熊经、引膝痛、引聋和引颓等5种导引名称相同,不过其中3种名同术异。帛画人物逼真、栩栩如生,而《引书》所载导引法数目更多,内容更丰富,帛画所载导引数量只有《引书》的2/5左右,而且单个动作的静态画面,很难反映导引的动态过程,更难描述呼吸、意念方面的要领,《引书》则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总之,《引书》和马王堆《导引图》一文一图,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两者珠联璧合,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导引法的最高成就,共同见证了导引在2000多年前的繁荣,为研究汉以前导引法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也奠定了中医导引法的原则和地位。该书系集先秦医学之大成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医导引学的宝典。《黄帝内经》中的养生理论、精气神理论、经络理论、天人合一理论都是导引法的理论支撑。该书非常重视导引在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方面的作用,《素问·异法方宜论》记载:“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故导引按跷者,亦从中央出也。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

从上文可以清晰看出,在《黄帝内经》时代治疗手段主要有毒药、砭石、九针、灸焫、导引按跷五种,同一种疾病,采用不同治疗手段,充分体现了中医学同病异治思想。后世医书《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敬慎山房导引图》等继承了这一思想,对导引法防病治病的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汉书·艺文志》记载了《黄帝杂子步引》和《黄帝岐伯按摩》两部导引专著,可惜均已经亡佚。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云:“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说明了导引对肢体沉重、气血瘀滞的调节作用。

五禽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导引法,《三国志·华佗传》记载:“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南北朝时期范晔在《后汉书·华佗传》记载与此基本相同。五禽戏得到历代中医养生家的重视,《养性延命录》用文字描述了五禽戏的动作。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华佗编创的五禽戏就是对这一理念的实践,其弟子吴普坚持练习,到晚年仍然“耳目聪明,齿牙完坚”,华佗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五禽戏的出现,代表着导引法从单一动作向套路的发展,也代表着仿生导引法的盛行。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讲到:“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四肢才觉重滞”是气血不通,筋脉失养的表现,就应该采用可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柔筋缓急的治疗方法。如以肢体动作为主的导引、以呼吸调节为主的吐纳、或通过针灸刺激穴位,或用推拿按摩的方法等,这样使人体功能恢复正常。奠定脏腑辨证基础的《金匮要略》对导引的高度重视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导引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都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不过在《金匮要略》一书中重点讲述方药,而没有详细论述导引治疗的理论和方法。

结合该时期的中医学、导引学著作,在秦汉时期,导引法的理论和方法就已经初步形成,其方法多种多样,包括肢体运动、呼吸吐纳、精神调节等,更为可贵的是,这一时期的导引法没有迷信色彩,而是和医学理论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一时期是导引法的理论和方法的积淀时期。二、三国至南北朝——导引理论形成

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社会动荡不安,各学科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过该时期道学、佛学走向繁荣。道学和中医学水乳交融的关系,道家追求长生久视的神仙之道,也以祛病延年为要务,导引也得到了重视,并缓慢发展。佛教虽东渐于汉明帝,但到这一时期才逐步完成“中国化”进程,为民众所接受。佛学东渐,客观上对中、印两个文明古国的文化、学术交流起到推动作用,印度瑜伽也传入中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在养生方面掀起了“服食”之风。人们误以为金石是恒久的象征。人若服食了金石,便会将金石恒久的因素摄入体内,进而获得长寿的效果,而实现这种“转移”的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直接服食金石类药物,于是有了最初的服食黄金,魏晋以降发展为风行服食“五石散”。至于服石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那是显而易见的。早在我国战国时代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里就有明确论断,所谓:“石药发癫,芳草发狂”,并记载了服用石药致病之事。汉代医家淳于意在他回答文帝的廷讯所留下的“诊籍”(我国古代最早的病案)中,也记述了服石所造成的恶果。但是,这个时期也是中医临床医学迅速发展的时期,此时出现的《黄庭经》、《抱朴子》、《养性延命录》等书,对导引研究有一定影响。《黄庭经》是魏华存所传(约成书于公元317年)。该书秉承黄老道家思想,重视精气神之调养。为研究中医藏象和五脏藏神理论提供了很多思路,阐述了以存想为主体的导引方法。有一段关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与《黄庭经》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在历史上还有不少书法家、文学家喜好《黄庭经》,或为文作序,或写字帖,传为千古佳话,故此经的持久影响,已远远超出道家范围。

东晋著名医药学家葛洪著有《抱朴子》,其中内篇二十篇,外篇五十篇。《抱朴子·内篇·杂应篇》载:“或问耳聪之道,抱朴子曰:能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儳天仰地,赤黄之景,去洞房,猿据兔惊,至一千二百,则聪不损。”《抱朴子·微旨》篇说:“夫导引不在于立名、象物,粉绘、表形、显图,但无名状也,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哪踢,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凡人导引,骨节有声,如不行则声大,声小则筋缓气通也。夫导引疗未患之患,通不和之气,动之则百关气畅,闭之则三宫血凝,实养生之大律,祛病之玄术矣。”该书还载有一些养生法,如叩齿、漱咽、按耳等,这些论述都非常实用。《养性延命录》为梁代名医陶弘景撰,共二卷。陶弘景博学多才,著作甚多,特别是他所编集的《养性延命录》,搜集“上自农黄以来,下及魏晋之际”。采摭前人养生要语,加以删弃繁芜,归纳提要而成。上卷叙教诫、食诫、杂诫、祈禳等项,下卷述服气疗病、导引按摩、房中术及养性延命的理论与方法。书中引用《大有经》、《小有经》、《服气经》、《黄庭经》及嵇康注《老子养生篇》、河上公注《道德经》等古籍三十余种,对道教的养生理论和方法作了较系统的论述,特别强调我命在我不在天,即通过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可以延年益寿乃至长生。系南北朝道教养生学的重要著作,收入《正统道藏》洞神部方法类。《云笈七签》卷三十二亦有节本。《养性延命录》充分体现道家“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养生思想,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每个个体可自行修习导引,进行呼吸吐纳、肢体运动,以达到长寿延年的目的。《养性延命录》集先人养生之大成,在中医养生理论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导引动作的记载,无论“六字诀”还是“五禽戏”虽在于养生保健,但对后世研究中医导引防治疾病也有着重要影响。书中还记载了以意运气攻病处的功法:“凡行气欲除百病,随所在作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由此可见,《养性延命录》中导引养生法,对我们研究中医导引理论的源流及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当前中医的治未病预防思想也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总之,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导引,导引法借着中医学理论、道学思想的发展而得到发展,与中医理论的结合更加紧密注重人体内部积极因素,强调动静功结合,并提倡不必拘于形式,要重实效。注重精神层面的练习,重视人体整体调节,形成完整的套路,导引的理论和方法逐步形成。三、隋唐五代时期——导引理论与方法相融合

隋唐时期生产力得到发展,文化氛围活跃,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在这个过程中,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远播海外。受到文化背景的影响,医药学也得到充实和发展,从官方到医家都注重全面整理以前的医学成就,并结合医疗实践总结新经验和吸收新成就,达到医学理论和实践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发展。导引的理论也得到了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导引法也得到了官方的重视,隋代在太医署内设有导引按摩专科,太医署有博士教授“导引之法以除疾,损伤折跌者正之。”

成书于隋大业年间的《诸病源候论》将证候和导引法紧密结合起来。该书是中医证候学专著,论述证候之后未记载方药,而是附以相应导引法来进行治疗。统观全书,凡导引法出现前都有“其汤熨针石,别有正方,补养宣导,今附于后”16个字。这里的汤熨针石指的是导引以外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艾灸、九针、砭石,这四种治疗方法和手段,正好与《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治疗手段相一致。本书重点介绍补养宣导之法。考《隋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在同时代还有一部《四海类聚方》。该书共有2600卷,相对于《诸病源候论》50卷而言,更是一部汇聚各地区、各医家成就的方书大全。该书在《新修本草》(唐)和《证类本草》(宋)等书中有引用,不过已经亡佚。从历史背景看,两书均为隋炀帝下令编撰,都成书于隋大业年间。两书应该是相互补充的关系。《诸病源候论》主论证候,《四海类聚方》主论方药。《诸病源候论》对导引的应用,是在隋朝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背景下,医学界博采众家之长,将对身心健康有益,能起到防病治病作用的手段都纳入医学范畴。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记载有“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导引法多被归于神仙之术,在道家书籍中对导引丰富的记载也可以看出这一点。而道家书籍中,对导引的论述多被蒙上神秘色彩,以得道成仙为目标,延年益寿只是其伴随作用。医学上更重视导引防病治病功能,而这一功能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和张家山汉代竹简《引书》中可以找到清晰的印证。导引法受到道家学者的重视,并得到长足的发展,虽被披上长生不老、神仙之术等神秘面纱,但它突出的防病、治病功能不但没有被遮蔽,反而更有一番风韵。正如《神农本草经》一书中的上品药,其功能也多冠以“轻身不老、神仙”等作用,如此富有道家色彩的描述并没有影响医学界对其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充分合理应用。《诸病源候论》对导引法的发展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全书共有导引法287种,主要集中在前36卷。这些导引法,并不全是该书作者所编创,而是参考隋以前多部医学、道学书籍,将大量古导引法的精华完好地保存下来。书中引用的“赤松子、宁先生、彭祖、上清真人、王子乔”等人名都是隋以前著名的导引养生修炼家。这些人的专书多已经亡佚,部分内容收录于《道藏》之中,医学领域则可在《诸病源候论》中找到大量原文,为研究古导引法提供大量珍贵材料。同时该书介绍的诸多导引方法,如六字诀、仿生导引法、动静功法。该书对后世功法创编的启示同样不可忽视。隋以后直至近、现代的许多优秀功法中,也有许多《诸病源候论》导引法的“影子”。这在流行广影响大的八段锦、二十四节气养生法、导引养生功等功法中尤为鲜明。如八段锦中的“调理脾胃须单举”与《诸病源候论·卷一》中的“立身,上下正直,一手上拓,仰手如似推物势,一手向下如捺物,极势”;导引养生功中的“叩齿咽津”、“擦掌浴面”与《诸病源候论》的“叩齿二七过,辄咽气二七过”、“摩手掌令热,以摩面从上下二七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诸病源候论》导引法还被隋代之后《备急千金要方》、《普济方》、《遵生八笺》等医学典籍收录。这说明《诸病源候论》在导引法的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没有《诸病源候论》对导引法的整理和归纳,诸多古导引法的内容就可能亡佚。《诸病源候论》将导引法规范的引入治疗领域,在论述相应证候病因病机之后,根据病病因、病机、症状确定可以缓解该疾病的导引法。如《卷一》在论述“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时谓:“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其经络虚,遇风邪则伤于筋,使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养生方导引法云:手前后递,极势三七,手掌向下,头底面心,气向下至涌泉、仓门,却努一时取势,散气,放纵。身气平,头动,前后欹侧,二七。”风痹候附的导引法“左右拱两臂,不息九通”。可以“治臂足痛,劳倦,风痹不随”。偏风候导引法“一足踏地,一手向后长舒努之;一手捉涌泉急挽,足努手挽,一时极势,左右易,俱二七”。这种导引方法可以治“上下偏风,阴气不和”。可以说,《诸病源候论》确定了医学导引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奠定了辨证导引的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在导引疗法中体现为辨证导引。将导引与证候结合,这在中医导引法发展史上是一次创举。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记载了大量导引法内容,将导引分为静功和动功。书中用大量篇幅介绍养生、导引按摩,包含了东汉以来养生、按摩、导引、吐纳等养生方法,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导引学发展很好的总结。《备急千金要方》认为“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在调适情志的同时,“兼以导引,行气不已,亦可得长生”。

书中记载的天竺国按摩法就是一套自我锻炼保健的方法,“天竺”为古印度名,有关此法是否源于印度学术界尚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该导引术可以在道家的导引法中找到类似动作,推断冠以天竺,只是托名。不过学术界公认“药王”孙思邈是医学、佛学、道学的集大成者,从当时的历史时期和其的学术背景看,该法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印度传入中国的传统运动方法、康复手段的影响。这说明本土创造与外来疗法相结合为中医导引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也说明唐朝开放程度较高,能够以包容的气度吸纳天竺健身术的合理和有益成分,从而使我国导引健身术不断丰富、完善、充实和创新。天竺国按摩法、婆罗门导引法的引进,表明中华医学文化广泛汲取外来文化。孙思邈使外来导引学成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把天竺国按摩、婆罗门导引进行记载,但同时用更多笔墨来介绍老子按摩法。这些方法适用于中老年人养生保健或多种慢性病患者的自我调摄,尤适用于软组织劳损和肢体关节病变的治疗,如颈椎病、肩周炎、腰肌劳损、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脊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这一时期另一部重要的论述导引法的书籍是胡愔所著《黄庭内景五脏六腑补泻图》。可见隋唐以来,在文化繁荣的背景下,中医导引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同的流派得到融合,自身体系得到构建。四、宋金元时期——导引形成不同套路

宋前期社会比较稳定,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获得了突出的进步,活字印刷术开始使用,为书籍的广泛推广提供了可能。广泛整理和印刷大部头的中医学书籍成为这一时期一个鲜明特点。中医学理论在宋金元时期得到了较快发展,医学导引也更突出实用的特点。宋徽宗时期官方组织编撰了《圣济总录》该书收集了丰富的中医学理论和方法。其中关于导引法的论述有三卷之多,是以整理宋以前的各种锻炼方法为主。该书总论继承了《黄帝内经》治疗思想:“汗下补泻,针灸汤醴,各有所宜,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善治病者,随其所宜,适事为故,然后施治,则病不足治,假令邪在皮肤,当汗而发之,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中满内实者泻之,形精不足者补之,其高者因而越之,为可吐也,剽悍者按而收之,为按摩也,藏寒虚夺者,治以灸焫,脉病挛痹者,治以针刺,血实蓄结肿热者,治以砭石,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者,治以醪醴,血气凝泣,病生于筋脉者,治以熨药,而况治有先后取标本不同者,法有逆从用多少为制者,药性轻重奇偶制度,必参其所用,土地风气高下不同,当随其所宜,诚能参合于此,为治疗之法,则万举万全矣。”明确指出,对于气滞痿厥寒热等症,中医导引法是首选的干预手段。导引和灸焫、针刺、砭石、醪醴、熨药等不能偏废,作为一名中医,应该“随其所宜,适事为故,然后施治”。同时,书中强调“东方之民治宜砭石,西方之民治宜毒药,北方之民治宜灸焫,南方之民治宜微针,中央之民治宜导引按跷,然则从气所宜而治之,固可知也……唯圣人能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在导引治疗作用方面,《圣济总录》认为,导引能调节气机升降出入和疏通气血运行,并且可以调和阴阳,防止外邪入侵,论述如下:“一气盈虚,与时消息。万物壮老,由气盛衰,人之有是形体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喜怒乱气,情性交争,则壅遏而为患,炼阳消阴,以正遣邪,则气行而患平。矧夫中央之地,阴阳所交,风雨所会,其地平以湿,其民食杂而不劳,其病多痿厥寒热,故导引按跷之术,本从中央来,盖斡旋气机,周流营卫,宣摇百关,疏通凝滞,然后气运而神和。内外调畅,升降无碍,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圣人谓呼吸精气,独立守神,然后能寿敝天地,调和阴阳,积精全神,然后能益其寿命,盖大而天地,小而人物,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善摄生者,惟能审万物出入之道,适阴阳升降之理,安养神气,完固形体,使贼邪不得入,寒暑不能袭,此导引之大要也。”《圣济总录》对“六字诀”的做法做了说明,指出“六字泻而不补,但觉壅即行,本脏疾已即止”。书中的有关呼吸吐纳防病祛病的论述,可与侧重于道家延年长寿之法的《云笈七签》一书相互参考,虽然侧重点不同,其原理、方法是互通的。

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虽然学术观点各有千秋,但都将导引作为一位临床常用的医疗手段。如张子和,以善用汗吐下三法著称,其汗法历史悠久,但经过张氏的发展而自成一家,在其《儒门事亲》一书中,就记载除了药物,还用灸、蒸、洗、熨、导引取汗,丰富了汗法的内容,也赋予导引法新的内涵。刘河间潜心研究《内经》及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学说,并结合临床实际,阐明生理、病理及治疗规律,推荐用“六字诀”治病,并记录有医案。可见刘河间对火热和六字诀都把握得很准确,六字诀的确是以泻为主,以平为期的方法。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记载:“早令导引按摩,自不能者,令人以屈伸按摩,使筋脉稍舒缓而气通行”。李东垣擅长脾胃治疗,著有《脾胃论》,在论及“木旺乘土”之症时说:“当病之时,宜安心静坐,以养其气。”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写道:“气滞痿厥寒热者,治以导引。”

张锐著《鸡峰普济方》记载:“意者气之使,意有所到则气到,每体不安处,则微闭气,以意引气到疾所而攻之,必瘥。”对导引行气的论述非常精辟,书中推荐了很实用的导引行气法。

宋代名医蒲虔贯在《保生要录》中推荐一套行之有效、简单易学的导引法,他认为当时的导引法复杂难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自创了一套“小劳术”,对导引法的普及推广起到一定作用。元代邹铉编《寿亲养老新书》向老年人推荐“六字诀”,并对方法作了介绍。

导引法也得到了士大夫和文学家们的青睐。苏轼在其著作《教战守》中,用人体来比喻天下的格局,指出畏之太甚则脆弱,养之太娇则惰的观点。在《苏沈良方》一书中,记载有苏轼编创的一套以澄心内视、关注丹田、调息漱津的调养法。该功法分为叩齿、握固、闭息、摩面等7节。苏轼评价说:“此法甚效,初不甚觉,但积累百余日,功用不可量,比之服药,其效百倍。”其弟苏辙曾患肺病,修炼该功法后,颇有疗效。欧阳修对中医导引也有所涉猎。导引法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动以养生”的思想,还经过改编,形成了导引的套路。如“八段锦”及“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法”就形成于这个阶段。八段锦将导引动作与脏腑紧密结合起来,流传非常广泛。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法将导引和顺时养生的理论紧密结合起来,由唐末宋初陈抟老祖所编创,将中国特有的二十四节气历法应用到导引领域,对研究导引疗法和中医时间医学具有较高的价值。八段锦和二十四节气导引养生法都是本书介绍的重点。

宋代继承了《黄帝内经》以来将导引作为医学手段之一的思想,并加以重视。但对比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将导引作为纯粹医治手段之一,《圣济总录》更多从神仙修炼方面去介绍导引服气等法,这与宋徽宗崇尚道教,相信神仙不老思想有关,体现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但该书依然强调导引的却病之功,并从精气神的角度加以阐释,认为其有强化辅助药物疗效的作用,是值得医家关注的。五、明清时期——导引得到推广普及

明清时期导引法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导引、药物、食饵相互融合,形成中医学养生体系。明初有官方组织编写的《普济方》收录了数百种导引治病的方法,其方法以《诸病源候论》导引法为主,同时包括了《养性延命录》、《备急千金要方》等。《普济方》共一百六十八卷,载方达61739首,是明以前最大的方剂书籍。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朱(1361—1425)主持编写,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刊于1406年,初刻本已散佚。几百年来除少数藏书家藏有一些残卷,如永乐刻本存19卷,明抄本存35卷等外,惟《四库全书》收有全文。《普济方》中有大量的中医导引内容,其卷266记载了养性法、服气法、按摩法和导引法。论述也颇为在理:“人之五脏六腑百骸九窍,皆一气之所通,气流则形和,气逆则形病。导引之法,所以行血气利关节,辟除外邪,使不能入也。传曰: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犹是。故修真之士,以导引为先。”收录了叩齿、栉发、摩腹、捏眦、赤松子服气法等方法,通过导引疏通气血,驱除疾病,为“修真”之士所推崇。

并在部分疾病下,附有导引法,内容涵盖各科疾病。如在大肠腑门中,引养生方云:“偃卧直。两手捻左右胁。除大便难、腹痛、腹中寒。口纳气,鼻出气,温气咽之数十。病愈。”积聚门记载导引法治厥逆上气:“气攻两胁,心下痛满,上以两手拇指压无名指本节。作拳,按捭趺坐,扣齿三十六,屏气二十一息,咽气三口,再屏息再咽,如是三则,以气通为效,遇子午卯酉时则行。然按摩导引之法甚多,随意行之,皆不必拘此法。”这些方法大都出自《诸病源候论》。《普济方》是官方组织编撰的方书,能将导引作为医学手段与方药并列,说明在明朝,中医导引是被普遍应用和尊重的,也是导引在明朝的繁荣和发展的一个佐证。《遵生八笺》由明代高濂撰,共二十卷,刊于公元1591年。据说高濂幼时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寻奇药秘方,终得以康复,遂博览群书,记录在案,汇成此书。全书分为《清修妙论笺》、《四时调摄笺》、《却病延年笺》、《起居安乐笺》、《饮馔服食笺》、《灵秘丹药笺》、《燕闲清赏笺》、《尘外遐举笺》等八笺。本书是一部内容丰富且实用的养生专著,也是我国中医养生学的主要文献之一,很有参考价值。现有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弦雪居重订本等。该书记载的六气治肝法、《灵剑子》导引法、脏腑导引法等都堪称经典,直至目前,也是应用较多,流传较广的导引法。《万寿仙书》是这一时期另一典籍,明代罗洪先著,清代曹无极增辑。该书卷一主要收辑历代名人的养生理论及功法要点;卷二主要收辑著名的导引功法,如六字诀、八段锦坐功等;卷三为诸仙导引图,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