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精神大学生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3 08:49:53

点击下载

作者:刘焱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延安精神大学生读本

延安精神大学生读本试读:

序一

河北大学是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授予的“延安精神教育基地”。20年来,他们坚持不懈地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的工作,以延安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深受大学生欢迎的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收到了实效,积累了丰富经验。这部《延安精神大学生读本》,就是在这些工作经验和多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作者精心编写而成的。它的出版,对于大学生和广大青年读者理解延安精神,推进延安精神进课堂、进校园,都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是中国革命由失败走向胜利、党由幼年走向成熟,也是毛泽东思想获得多方面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极其重要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胜利实现了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经历了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全民族抗战,并揭开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这个时期,继承并发展了党建立以来,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洗礼的优秀传统和革命精神,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和局部地区执政的成功实践中,形成了形态完备、内涵丰富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所体现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学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自我批评作风,使它具有很强的普遍性、传承性和延续性;它以壮丽的革命历史画卷为依托,以无数革命先烈和前辈的英勇献身精神为表率,具有极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同时它又有着无限说服力的精神内涵,发挥润物无声、沁人心脾的育人作用。延安精神,是一部有益于青年健康成才、奋发有为的教科书。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将担负着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是充满对未来的幻想、朝气蓬勃的群体。青年人虽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但他们的可贵之处,是向往真理,追求真理,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们深信,只要我们敢于坚持真理,善于表达真理,真理就一定能够获得年轻人的心。我们之所以强调延安精神进校园,首先是有助于他们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古往今来,一切志士仁人,都懂得要从小立志。“志为气之帅,志锐气自役”,说的是只有立志才会有前进的方向,才会有不竭的力量源泉。“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何所底乎!”延安精神所体现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我们国家引上了能够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方向。青年一代能够把自己的聪明才智、人生价值和这个伟大理想连结在一起,这既是一份历史责任,也是人生的幸运。其次,能够帮助青年找准人生前进的动力。延安精神所体现的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引导青年摆脱利己主义的羁绊,“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和全人类的利益相一致的人,是一个伟大的大家庭中的成员”,是“真正符合‘人’这个字的含义的人”,每个人应当成为“为人类的进步而真诚地献出自己力量的人”(马克思、恩格斯语)。提倡自觉地把个人的德行修养同社会历史发展的要求相一致,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协调,以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取向,既倡导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又能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再次,延安精神能够帮助青年励志砥行,懂得艰苦奋斗、“玉成于汝”的道理,自觉地抵制各种诱惑,养成顽强奋斗的精神。

相信这部《延安精神大学生读本》能够在延安精神进课堂、进校园的活动中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并在今后的进一步实践中不断完善。

写了以上一些话,表达自己对大学生的热切希望。

是为序。梁柱2013年8月21日

序二

延安精神进教材,是推进高校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关键环节,也是河北大学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的一项创新举措。河北大学延安精神进校园至今已经开展了整整20年,从最初的研究生自觉自愿学习、践行延安精神活动,到后来研究生学院将其纳入“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再到提升为全校性教育实践活动和全国教育基地。以下七件事大体勾勒了河北大学师生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传承与弘扬延安精神的历程:

1993年,河北大学研究生在全国高校率先成立研究生延安精神研究会,并二十年如一日坚持开展延安精神主题教育实践活动,逐渐成为弘扬延安精神的一面旗帜;2003年,学校组织编写了第一本教材——《延安精神教学大纲》(试用版);2004年,学校在研究生公共必修课中列出了4个学时的“延安精神概论”课程,将延安精神的学习从第二课堂引入第一课堂;2004年9月22日,学校党委发布了《中共河北大学委员会关于进一步推进“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的决定》,在全校广泛、深入地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2004年10月,全国部分高校“弘扬延安精神,培育四有新人”理论研讨会在河北大学召开,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全国各地方延安精神研究会及数十所高校的领导、专家齐聚河北大学开展理论研讨活动,会议取得了重要成果;2010年12月21日,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向学校授牌并成立河北大学“延安精神教育基地”;2011年7月12日,“河北大学延安精神狼牙山实践基地”在易县狼牙山揭牌,河北大学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活动走出校门,其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显现。

延安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被实践证明了正确的革命精神、建设精神和发展精神。科学总结延安精神的内涵特征、历史源流、时代传承及现代价值,是本书编者力图实现的重要目标,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尝试。延安精神曾经激励无数仁人志士、革命先辈、党员干部奋勇向前,在中国革命、建设与发展的历程中不断做出了卓越成绩,也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想的强大精神动力。而河北大学二十年的实践证明,延安精神是激励学子健康成长、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河北大学是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授牌成立的“延安精神教育基地”,这在全国教育系统是第一家,并具有重要示范带动作用。我认为,全面回顾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历程,总结经验,提高认识,拓展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延安精神进校园恰如一根红线,贯穿于学校文化建设、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而这些成果都融入了学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来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等一系列问题的认真思考、探索,并在实践中自成体系,逐步凝成了学校“融通”育人的巨大收获。比如,我们以延安精神为主题逐步培育学校的红色校园文化,并在实践中反思和建构以“实事求是、笃学诚行”的校训和以“博学、求真、惟恒、创新”的校风为核心的大学精神;我们在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的工作中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我们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的活动中推行“筑基工程”,强化学校作为“延安精神教育基地”的组织系统、教育系统和传播系统的建设等,这些经验和做法都将在本书中一一体现。

延安精神自实践中来,因此,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也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传承与弘扬延安精神,不仅是一次加强理论修养的“学习之旅”,是一次感受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卓绝斗争精神的“体验之旅”,还是一次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信仰之旅”,更是一次联系群众、融入群众、服务群众的“实践之旅”。本书开篇从信念开始谈起,便是希望广大学子要胸怀大志,树立理想,在学习和践行延安精神中不断汲取前进力量,要永葆革命的本色与豪情,勇于担当,勇闯新路,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这二十年中,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的领导马文瑞、李铁映、邢世忠、伍绍祖、有林、张启华、梁柱、苏希胜、慕丰韵、郑幼枚等纷纷来到学校,给予了我们极大鼓励和精心指导;保定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的郗光、苏玉振、张吉明、臧凤华、王鹿鸣等,长期帮助河北大学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还有一代又一代传承与弘扬延安精神的河北大学党政干部、教师,为学生成长不辞辛苦,倾心尽力。藉此向这些老领导、前辈致敬!王洪瑞2013年9月5日第一章从信念说起

历史、环境、和谐、机遇、成功等都是被行动创造出来的;无论是有意识的行为还是无意识的行动,都是由思想产生的;而思想又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是信念的产物。因此有一点就变得很明显了,这就是:信念是一切行动赖以产生的创造性中心。我们通过自己创立或抱持的思想,创造着我们自己的品格、个性和环境。我们的思想也在找寻它自己的同伴,吸引着与自己相协调的精神流。每一种思想都可以变得很具体,精神流像电流、磁流和热流一样真实。而支持思想的信念,其巨大潜力是通过持续不断的练习开发出来的。塞涅卡说:最伟大的人,是以坚定的决心做出正确选择的人。如果我们理解了信念是伟大的创造性力量,那么一切就皆有可能。第一节信仰的力量

理想信念是立身处世的基石。大学生正值青春韶华,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人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进而一生忠诚坚守崇高而坚定的信仰,会使大学生朋友们开创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一、信仰、信念

青年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步入大学殿堂。从大学生活的第一天起,同学们就应该学会深度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信仰。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理想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信念是人们对于理想的坚定而稳定的信仰。信仰作为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深层次反思和终极价值目标的追求,是构建、把握理想信念的精神机制,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灵魂。

对于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意义的问题最可能在我们情绪低落或命运多舛的时候产生。一旦我们有时不得不进行抽象思考,就会清楚地发觉,那些日常生活中琐碎的目标和期待无一能够担负起生活的意义。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答案真是林林总总,千变万化,如生活是一种游戏,是一个故事,是一个悲剧,是一种使命,是喜剧,是艺术,是一次冒险,是一种疾病,是欲望,是涅槃,是荣誉,是学习,是受苦,是各种关系,是利他主义,等等。

作为利他主义的生活观,就是那种即使对一个人自身没有任何好处,也要为他人的利益而行动。抱持这种生活观的人有着非常确定的使命感,对于成功、失败以及应当怎样行事也有着相当明确的看法。对于某些人来说,利他主义的生活一定是单向的。他们帮助别人是为了赋予自己的生活以意义,他们并不期待能够换回什么;对于这些持有利他主义生活观的人来说,利他主义的生活是一个普通的理想,他们希望有朝一日每个人都会无私地帮助其他所有人。二、共产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

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够坚定地团结在一起顽强奋斗,之所以能够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坚持自己的信仰,就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这不仅是认识层面的问题,更是立场的问题。

关于共产主义信仰的力量,我们可以从以下例子中得到最生动、真实的答案。

丁玲,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丁玲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战士,她的一生和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1904年10月12日丁玲出生于湖南省安福县西乡黑胡子冲村(今临澧县佘市镇高丰村)。1922年,她毅然离开家乡,闯上海、走北京,上下求索,寻找革命道路,寻找人生真谛。丁玲在23岁时写出了《莎菲女士的日记》,表现出五四运动后觉醒的知识青年的痛苦与追求,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1930年5月,丁玲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1年出任“左联”机关刊物《北斗》的主编,成为一位具有重大影响的左翼作家,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5月,丁玲被国民党特务绑架,拘禁在南京。宋庆龄、蔡元培、鲁迅、罗曼·罗兰等国内外著名人士,曾发起抗议和营救活动。敌人对她威胁、利诱、欺骗,企图利用她的名望为国民党做事,都遭到拒绝。同时她积极寻找地下党组织,终于在党的帮助下,于1936年9月逃离南京,奔赴陕北,成为到达延安的第一位知名作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的欢迎。在延安,丁玲历任中国文艺协会主任、中央警卫团政治部副主任、西北战地服务团主任、《解放日报》文艺副刊主编、陕甘宁边区文协副主席等职务,创作出《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等许多思想深刻的作品。在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的鼓舞下,她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根据地的革命斗争,用文艺形式积极反映我党我军和人民群众火热的斗争生活。丁玲1946年进入晋察冀边区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48年写成著名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后被译成多种外文,在各国读者中广为传播,并荣获“斯大林文艺奖”。

新中国成立后,丁玲致力于社会主义文学事业,先后任《文艺报》主编、中央文学研究所(后改称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处长、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和《人民文学》主编等职;还担任了全国政协委员、常委,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妇联理事、中国文联委员和党组副书记、全国人大代表等社会职务。1955年和1957年,丁玲两次遭受极“左”路线的残酷迫害,被错划为“反党小集团”、右派分子,下放到黑龙江垦区(现今汤原农场)劳动12年,“文化大革命”中又被关进监狱5年。丁玲在晚年,不顾体弱多病,勤奋写出了《魍魉世界》、《风雪人间》等100万字的作品,创办并主编《中国》文学杂志,热情培养青年作家。

丁玲一生追求真理,坚持共产主义信仰,她并没有因为个人的不幸遭遇而改变自己的初衷,自觉抵制当时出现的种种错误言论,拥护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她热爱人民,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她顾全大局、不计小我,具有忍辱负重的广阔胸怀;她不畏艰难险阻、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顽强斗志,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周小燕,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中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及声乐教育家,有近半个世纪党龄的老共产党员。在她奔腾不息的90年生命旅程中,用一个又一个的音符和音阶,在“母亲——祖国”这条旋律线上,完成了一个最精致、最华彩的装饰音。周小燕1917年出生,父亲是湖北的银行家周苍柏,家境富裕。1935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赴法国留学。二战期间被困于巴黎。1945年在巴黎国立大歌剧院登台演出。1947年5月和作曲家亚历山大·齐尔品的妻子、钢琴家李献敏女士在第二届布拉格之春音乐会上登台演唱了齐尔品和一些中国作曲家的艺术歌曲。同年返回上海国立音乐学院任教。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后出任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主持建立了周小燕歌剧艺术中心,被认为是中国美声声乐界的权威。比较著名的学生有廖昌永、张建一、李秀英、高曼华等。她的丈夫是著名电影艺术家张骏祥先生。

时至今日,这位有着半个世纪党龄的老共产党员、这位泰斗级的声乐教育大师,对于自己加入党组织那天的情景,还记得清清楚楚。在入党申请书上,周小燕郑重地写道:“我曾经是大海上的一叶孤舟,四处漂流,没有方向,是周总理的亲切教诲,拨亮了我心中的一盏灯。我要为人民歌唱,做人民的歌手。”1956年3月,周小燕终于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那天她激动得喜极而泣,好久好久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她高兴,自己多年的愿望终于实现了,今后可以与自己敬佩的共产党人一起学习工作了。

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周小燕教授说:“一定要有信仰,有了信仰就有了一种力量,就有勇气工作下去,生活下去……”作为一名高级知识分子,从残酷的战争岁月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年代,再到“文革”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年月,历时六十年的征程,她始终坚持党的信仰不变。已经90岁高龄的周小燕,如今还带着学生。她的家,就是学生的课堂。她每天要上课5个多小时,节假日也不休息。她曾说:我这人很少回忆,总是在想着今天我教哪个学生,明天上什么课。脑子里总是满满的,恨不得能把一天时间变成48小时、72小时。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教学生,但是党和国家给了我许多荣誉。我现在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排一出属于我们自己的、能在国际歌坛站得住脚的中国歌剧,我要让自己的形象对得起“共产党员”这一称号。

任正非,华为公司的创始人兼总裁,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现已并入重庆大学),毕业后参军从事军事科技研发,后创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2011年任正非以11亿美元首次进入福布斯富豪榜,排名全球第1153名,中国第92名。在《财富》2012“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榜单中位列第一,2013年蝉联第一。

任正非在《呼唤英雄》一文中说:当代青年如何爱自己的祖国,如何报效生我养我的黄土地,与157年前一样,需要热血、勇气与牺牲的精神。从现在起,以后的15年是我国历史性的关键时期,中国将走向繁荣富强。今天二三十岁的青年人,到时将是四五十岁,正成熟,将带领又一代人担负起历史兴亡责任。献身于祖国的事业,也同时使自身得到解放。

任正非在阐释华为公司的价值观时,总结了追求、员工、技术、精神、利益、文化和社会责任等七条。其中在第一条(追求)中,强调要依靠点点滴滴、锲而不舍的艰苦追求,使华为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在第四条(精神)中,强调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和爱生活是华为凝聚力的源泉,责任意识、创新精神、敬业精神与团结合作精神是华为企业文化的精髓,实事求是是员工行为的准则;在第六条(文化)中,强调资源是会枯竭的,唯有文化才会生生不息……精神是可以转化为物质的,物质文明有利于巩固精神文明,坚持以精神文明促进物质文明的方针;在第七条(社会责任)中,强调华为以产业报国和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公司的发展为所在社区作出贡献,为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自己和家人的幸福而努力。

任正非是一位从军旅中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家,军队不仅教会了他艰苦奋斗的精神,更磨砺了他坚定的思想信念和一往无前的创业气魄。从任正非到华为集团的成长我们不难得出:信仰的坚持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实现,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其实信仰也包含着我们对未来美好理想的追求。信仰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发展的可能性。丧失信仰的人,会失去把握自身命运的力量。葆有信仰的人,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己的一切力量,使自己能力、内心世界得到充实和提高,完成既定的理想目标。三、共产主义信仰的作用

人活着,总要相信一些东西,坚持一些东西。或许,我们总是在抱怨,每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物质丰富了但是却找不到精神寄托,于是惊呼,这个时代是一个缺少信仰的时代。其实,只要仔细观察,或是读一读历史,或是听老人们讲讲,就会发现,原来,信仰这个名词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从上海到延安有多远?现在我们在地图上量一量,大概估算是多少公里?没有火车,没有飞机,你是否能够用脚步走出这么远的征程?如果你有勇气,那么在你和目的地之间,再布置30万重兵,设置5道封锁线,一道封锁线布下6300个碉堡,只要有一个哨卡怀疑你是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你就会身陷囹圄。试想,要奔赴延安这是何等的艰难!这是我们现在凭借阅读和日常生活的经验就能想象得到的、如美髯公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那种凶险和危难。正如古训所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千难万难,却难不住千千万万奔赴延安投身革命的热血青年!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

1939年底,一位大学生,从上海出发,当他终于走到延安南郊,当哨兵告诉他这脚下的土地就是延安时,他跪在地上,噙着泪水,抓一捧黄土,紧贴脸庞,动情地喊道:祖国呵,就剩下你这一片神圣的净土了。这一场景让我们想到了著名诗人艾青的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弹指一挥间,时间流转,延安不再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却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华民族进行伟大的革命和建设、改革和发展伟业的精神家园。它就在那里,曾经贫瘠的土地,和沿海、和大城市,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差距,那么你是否愿意舍弃优厚舒适的生活,到这片热血的土地上浇灌家园?这同样需要勇气,需要理想主义的光辉和苦干实干的精神。

在延安南郊柳林镇一带,流传着两个大学生投奔延安的故事。不同时代,不同的人物,却诠释了同样的感召力量。

故事是这样的平实:2008年8月2日,已在广西理工学院任教的叶伟强辞掉工作,来到延安市柳林镇后孔家沟村,当上了村委会主任助理,带领农民搞养殖、建果园。

还有一个故事是,枣园乡乡长杨成福、儿子杨民一家四代,情系枣园,奉献老区。得知政府号召大学生到村任职,杨民与西北大学外语系毕业的孙女杨蕾促膝谈心:你是枣园的女儿,曾祖父、祖父、父亲,都在延安工作、奋斗,你也要回到延安、回到枣园。2008年9月,杨蕾通过组织的选拔,就任枣园村村委会主任助理。这种选择就意味着一种精神的召唤,因为我们的根就在这里。

青年总是走在时代最前列的新生力量。为什么不同的年代,都有那么多有志青年向往延安、奔赴延安?“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活的日子。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这是70年前作家何其芳对延安的描绘。其实延安原本只是黄土高坡上的一个小镇,几百年来一直处于贫瘠、封闭、破败不堪的状况。北宋范仲淹驻守这里时曾留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燕去无留意”的诗句。但是在70年前,这里却“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这样的盛况缘何出现?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信仰的力量在涌动。船的力量在帆桨,人的力量在信仰。他们凭着革命的信仰在延安这片土地上艰苦奋斗,这片热土又升华了他们的信仰。社会主义给我们开辟了到达理想境地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坚定的社会主义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

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是一幅波澜壮阔、前仆后继的壮丽史诗。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32000多个平凡又伟大的日子,承载了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要事件,谱写了壮丽辉煌的历史篇章。无数优秀的共产党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忠于理想信念、牢记根本宗旨、勇于奋斗牺牲、不断开拓创新,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人格力量和先进事迹,曾经感动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学习、传承和弘扬优秀党员的高尚品格和奉献精神,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今天,当一个崭新的时代来临,面对一群充满活力和智慧的生命,我们在思考,在探索。如何能够通过更有效的方式,让这份感动、这份激动,跨越时空,抵达今天这些年轻的心灵,激发和召唤当代青年人的共鸣,来共同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信仰?为此,我们要做出更多的努力。

理想信念是立身处世的基石,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将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每一个人不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身份如何,总要有自己做人做事的观念和想法,这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确立为之终生奋斗的理想信念。不仅“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中华民族当代的优秀青年也都是具有远大理想、高尚品格和坚强毅力的人。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打倒国民党,解放全中国,建设民主、自由、幸福的新社会,是党为实现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完成的那一段重要的历史任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些都是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远大目标,也是我们当代每个有志青年的理想信念、奋斗目标和工作任务。青年大学生正值青春韶华,激发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深厚情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人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进而一生忠诚坚守崇高而坚定的信仰,会使青年大学生朋友们开创富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毛泽东把青年比作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期待这颗“八九点钟的太阳”能把新世纪的神州照耀得更加璀璨辉煌,能够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照耀得更加光明。第二节新形势下高校弘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奋斗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精神财富。60多年来,延安精神培育、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不畏艰险、奋斗不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延安精神,将继续成为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它既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又是中国共产党人强劲的精神支柱和先进的思想武器。

延安精神进校园,实质是党魂进校园,是党的教育进入当代青年学子的脑海。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认真学习延安精神的思想内涵,深刻领悟延安精神的精神实质,一个极为重要的目的,就是要用延安精神武装、教育、涵养青年大学生,从延安精神中汲取精神给养和灵魂内核,努力将当代大学生塑造成全面自由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历程中建功立业。这就是新形势下弘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之所在。一、应对西方价值观渗透的需要

从后现代主义思潮潜移默化的影响看,模糊和不确定的思维方式正在青年当中不断地扩散和蔓延。从1990年起,西方哲学社会科学进入了后现代时期,也就是说,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主要影响。更为重要的是,后现代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而是一种深入精神层面并能深刻影响个体行为的社会思潮。两次世界大战及工业革命给西方社会带来了种种弊端,使人们对传统权威、正统信仰及道德理性产生了怀疑,“无中心”、“去权威”、“泛规则”随处可见。现代文化中的机械论世界观陷入危机,所谓的“决定性、稳定性、有序性、均衡性、渐进性、线性关系”等现代科学的基本范畴逐渐被“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非连续性、断裂、突变”等后现代的观念所代替。建立在普适意义上的语言、社会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已经崩溃,现代文化创造的三种元神话(人性解放、精神目的论、意义阐释)也已经失去了合法性。在每一个知识领域,过去那种统一性、封闭性和规范性已经失效。这种多元性过度强调差异,而不是企图抹杀或消灭差异,主张的范式并行不悖、相互竞争,因此它是一种彻底的多元性。如此一来,现代社会中的权威、中心遭受了空前的挑战和冲击,相对弱势的民族、群体、个人也开始要求自己的地位和权力。不仅如此,由于缺乏统一的价值体系和信仰结构,后现代社会中的“自我”开始呈现“碎片化”和“精神分裂”的状态,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在越来越物化、消费化,人与现实的距离越来越近,人的精神世界也自然地世俗起来。这种思潮确实包含许多消极因素,它主张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反对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片面强调不确定性和零散化,过分渲染现代化的弊端和恶果等。在理论界、学术界中,有些人想把后现代主义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这实际上是赋予了后现代主义太高的理论使命。“后现代”反对传统的思维模式,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模糊”、“偶然”、“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想品位。文化快餐像漫画、卡拉OK等边看边唱、边玩耍边思考的思维方式,迅速地在后现代文化的泛滥中扩散和蔓延。这种披上“普适”价值范式的东西,凭借现代传媒和全球化的浪潮不断地强化对青少年的影响和渗透。

从思想文化领域的扩张与反扩张的境况看,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使保持文化多样性和反对“文化帝国主义”的斗争情形异常复杂。美国学者丹尼尔·贝尔曾经这样说:“思想和文化风格并不改变历史——至少不会在一夜之间改变历史。但是它们是变革的必然序幕,因为意识上的变革——价值观和道德伦理上的变革——会推动人们去改变他们的社会安排和体制。”塞缪尔·亨廷顿也指出:“西方,特别是一贯富有使命感的美国,认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应当认同西方的民主、自由市场、权力有限的政府、人权、个人主义和法制的价值观念,并将这些价值观念纳入他们的体制”。他们为了瓦解社会主义国家,达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美国中情局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针对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制定提出了对华《十条训令》,苏联解体后,他们经过修改,主要用于对付中国。

这十条训令核心就是要通过经常的、持久的文化宣传,将美国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生活方式灌输给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年轻一代,使中国年轻一代动摇爱国主义精神,丧失理想信念,沉溺于对异性肉欲的追求,对金钱物质的迷恋。美国冷战策划者之一乔治·坎南直言不讳地说:“美国没有文化部,中央情报局有责任填补这个空白。”据英国作家桑德斯经过数年研究而出版的长达500页的《文化冷战:中央情报局与文学艺术》一书揭露,这个机构从事“看不见的宣传”,其工作重点对象是国外有幻灭感、挫折感的非共左翼知识分子,培养以美国是非为是非的知识精英,“有计划地运用宣传和其他非战斗活动传播思想和信息,以影响其他国家人民的观点、态度、情绪和行为,使之有利于本国目标的实现”。乔治·坎南大言不惭地说,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要的谎言”和欺骗都是允许的。美国智囊库兰德公司于1999年6月向美国政府提出的建议报告称,美国的对华战略应该分三步走,其中第一步就是西化、分化中国,使中国的意识形态西方化,从而失去与美国对抗的可能性。美国这种咄咄逼人的攻击性输出战略所具有的“强势”特点,给我们维护社会主义文化安全造成了显而易见的压力。这种外部挑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大张旗鼓地宣传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强化警觉意识,做到警钟长鸣,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势”文化,决不能在敌对意识形态话语面前“沉默失语”。

从意识形态的渗透来看,从核心价值观上突破,进行核心价值征服,以期根本推倒马克思主义、颠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是当前西方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战略的新动向。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国家一刻也没停止过与社会主义争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斗争。美国政府一直把培育和宣扬“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作为国家战略。对内,不遗余力地向民众灌输;对外,把美国的核心价值体系视为“巨大的非军事力量”,采用多种手段向他国渗透。尼克松曾经指出:“苏美的竞争是军事、经济和制度的竞争,但是对抗的根本原因是意识形态的。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失败,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外交和文化交流都将毫无意义。”“美国所从事的最有效的对外手段之一,一直是支持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单是这些电台就防止了苏联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完全灌输给东欧和苏联人民。”苏联解体以后,美国政府更是以改造世界的价值观为己任,打着“维和”与“反恐”的口号进行价值观的输出,以求拯救世界上那些处于“水深火热”中的民族。这一行径遭到了许多国家的谴责,那些美国企图“拯救”的国家也纷纷起来反抗。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施行和平演变政策,企图把我国引向“西化”、“分化”的歧路,干扰破坏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西方敌对势力以民主、自由与人权为手段,以自由市场经济“神话”为允诺,以经过泛世界主义伪装的个人主义为旗帜,以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为俘获对象,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巧妙地、悄无声息地进行价值观渗透。一是宣扬政治多元化,具体表现为:极力鼓吹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和政党制度,标榜所谓的“自由、民主、平等”;贬低马克思主义理论,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歪曲我们党和人民奋斗的历史,夸大我国国内存在的腐败现象,甚至不惜造谣诬蔑,企图颠覆我们党的领导;宣称社会主义是“20世纪的怪物”,阴谋使我国放弃社会主义制度,按西方的那一套政治模式行事;二是宣扬经济私有化,具体表现为:大肆宣扬资产阶级经济学说,鼓吹自由经济,攻击社会主义公有制,否定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极力夸大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主张全盘私有化,妄图从根本上推翻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三是宣扬军队非党化,即极力否定军队与党的内在联系,否定军队的政治作用,企图使我军脱离党的绝对领导;四是宣扬领土分治化,即竭力为民族分裂分子呐喊助威,拓展其“国际生存空间”,阻挠我国的统一步伐,妄图使我国永远处于分裂分治状态;五是采用多种方式,推销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进行思想文化的扩张和渗透。二、实现中国梦的需要

延安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保障。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指向的重大战略构想,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召力,必将唤起中华民族蕴藏着巨大创造力的青年一代的担当精神与使命感。中国梦本质是国富民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海内外中国人的追梦情怀,圆梦理想。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必须引导广大青年艰苦奋斗,发愤图强。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之魂,与延安精神有着天然的联系。延安精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是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不断引领党和人民前进,同时又在党和人民的实践中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这之后,有西柏坡精神,有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有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在新时期的这些理论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说,也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弘扬和发展。胡锦涛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就必须将延安精神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延安精神是植根于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圣火。

弘扬延安精神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是相互促进和相互彰显的过程。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是人民的梦,是每个人的梦。中国百年历史告诉我们,中国梦的实现只有通过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伟力的推动,才焕然一新,生机勃勃。中国梦的实现不会一蹴而就,而是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实现,一步步创造条件。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动员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将使延安精神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和活力。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延安精神,践行艰苦奋斗,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无不证明了这一道理。古罗马帝国曾经强盛一时,但后来迅速盛极而衰,毁灭它的不是敌人军事强大,而是当时统治阶级想尽一切办法享乐。苏联共产党执政高层,长期大搞特权,肆意追求享乐,严重脱离了普通党员和广大群众,结果是苏共解散、苏联解体。中国历史充满了同样定律。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的封建帝王,开始是代表了历史发展要求的,但他好大喜功,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不过传之二世秦王朝就灭亡了。唐王朝建立后,唐太宗励精图治,纳谏任贤,成就了贞观之治,但是唐王朝后来的统治者渐渐忘乎所以,沉醉于声色犬马,唐王朝也就从兴盛走向衰落,最后寿终正寝。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接管了很多地方,大搞五子登科,结果弄得民怨沸腾,彻底丧失了人心,最后很快覆灭。对享乐奢靡祸害之烈,前贤看得很清楚。古人说过,没有节制的安逸欢乐,是一种毒药;奢侈所付出的代价,比天灾还要严重;如果不能克制无止境的追求享乐,危险灭亡,立刻来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大肆,肆则百恶俱纵”。这些观点令人深思。

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传家宝。共产党人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延安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艰苦奋斗。延安时期,我们党的领导人关于艰苦奋斗的经典名篇以及践行艰苦奋斗的经典故事,很多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今天,当我们重温这些经典名篇和经典故事时,仍然得到真切的现实感悟。把延安时期艰苦奋斗精神与今天加以观照,仍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比如,重读毛泽东在1936年10月《致叶剑英、刘鼎》一文:“苦久了的人难免见风华而把握不住,故应作为一个问题,对同志做教育与警戒的工作。”这段话用于针砭今天某些党员干部把握不住各种诱惑的教训仍然具有教诲意义。又如,陈云同志反对吃饭浪费,要求“吃饭要照镜子。就是不仅把饭菜吃完,还要端起盘子来,用馒头擦干净盘底的油渍,用干净的盘子当镜子照”。这对我们今天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关于厉行勤俭节约的要求很有借鉴意义。正是依靠艰苦奋斗,我们党从延安出发,豪迈地走向全国,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此后的历史,从西柏坡动身进京时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强调“两个务必”、“进京赶考”、决不当李自成的历史警示;新中国成立初期针对类似刘青山、张子善等开国将士自恃有功、极易腐化堕落的情况,党中央见微知著,下决心处死刘青山和张子善的震惊世界的枪声;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都是延安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与光大,是创造了当今辉煌成就的精神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艰苦奋斗是延安时期最有魅力的地方,它塑造了我们党的精神气质,刻画了我们党的党性品格,彰显了我们党的政党气派。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底子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我们艰苦奋斗。令人忧心的是,一些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丢掉了艰苦奋斗精神,陷入纸醉金迷,或追求奢侈,崇尚豪华;或一掷千金,纵情犬马;或精神颓废,玩风盛行。特别是公款吃喝,所谓“舌尖上的奢靡”,更是达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官风影响民风。朱镕基在《领导干部要廉洁奉公》一文中说“我们往往讲社会风气不好,社会风气怎么会不好呢?同志们,首先是我们干部风气不好嘛!”“希望你们把这个问题提到巩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防止‘和平演变’的高度来认识,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党员干部作为政权大厦支柱,一旦支柱朽烂,大厦不可能稳固。如果不及时刹住这些歪风,那是相当危险的。因此,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讲话中发出了“四大考验”、“四大危险”的深刻警示;党的十八大强调“四大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四大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

人无精神不立,党无精神不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实现中国梦,最重要的是依靠艰苦奋斗。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出台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反复强调作风无小事,要求切实改进作风、保持艰苦奋斗、反对奢侈浪费等,体现了忧患意识,体现了执政清醒,体现了历史担当。要清醒地认识到对我们这个底子还很薄弱的国家来说,艰苦奋斗仍将是很长时间里我们实现一切美好愿望的精神动力和信念支撑,任何时候都要把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传承下去。我们要坚持实干兴邦,将艰苦奋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做到精简务本,重实际、干实事、求实效。我们要追求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崇高品格,以安贫守住底线、甘心为民奉献的共产党员的形象与正气,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局面。三、培养四有新人的需要

延安精神是培育当代青年茁壮成长必需的精神土壤。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内容包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而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升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历史阶段,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就要努力将延安精神同新的历史任务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武器。延安精神蕴含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它是被中国革命和实践无数次地证明了的真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集中体现。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我们正是依靠延安精神,战胜了内外强敌,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也是依靠延安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夺取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时期,我们更是依靠延安精神,不断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可以说,延安精神虽然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特定的地域环境,但它已超越了时空界限,具有永恒和普遍的精神魅力。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必然使当代大学生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共产主义事业是千秋大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奋斗才能实现。青年是保证这个伟大事业持续发展和最终胜利承前启后的一代。革命战争年代一批批的有志青年之所以冲破重重阻挠,冒着生命危险,不远千里来到延安,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就是因为他们把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放在首位,离开自己的家乡和父母亲人,抛弃相对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一心追求光明,一心要施展救国的抱负。他们是当时全国有志青年的一个缩影。正是有了千千万万这样的青年,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才朝气蓬勃,生机无限。而无数事实更充分表明,中国需要有为的青年,青年又需要生长的土壤。鲁迅先生就曾经竭力强调过土壤的作用:“譬如想要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他自己努力向青年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并把这比作是充当培育花木的土壤。而延安精神是历史的教科书,也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更是培育当代青年茁壮成长而必需的精神土壤。

延安精神是涵养青年时代品格的永恒动力。在当今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国际局势瞬息万变、风起云涌、社会思潮多元交锋的新形势下,对于引领青年的思想方向,培育青年的时代品格,塑造青年的完善人格,铸造青年的坚强信念,有着永不过时、不可估量的作用。延安精神具有经久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延安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一道,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成为我们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如果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革命精神和革命传统没有被广大青年所接受、所认同,不在青年一代的心里扎下根来,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继承和发扬。因此,高度重视“延安精神进校园”工作,以延安精神培育当代大学生意义十分重大。有些年轻人由于对历史缺乏了解,在谈到弘扬延安精神时,常常流露出“过时”、“无用”之类的错误想法。比如,弄不清延安精神的历史性与现实性之间的联系,弄不清延安精神与民族精神之间的“亲缘”关系,把延安精神排除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工程之外。因此,大力弘扬延安精神,扎实推进延安精神在青年当中的学习和研究,应把延安精神贯穿于大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教育的全过程,这是防止传统教育中存在的浅薄性、浮躁性等形式化倾向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延安精神。坚定的政治方向是延安精神的灵魂。我们党在延安13年,面临各种艰难险阻,始终坚持“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坚定信念,才使中国的革命事业度过种种困难,取得最终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理想信念的胜利。在今天我们弘扬延安精神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加强大学生“为人民服务教育”,需要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延安精神的本质特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回答了中国共产党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根本问题。当代大学生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必须牢记党的宗旨,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到我们一切思想和行动中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一切发展依靠人民,一切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就是延安精神的传承,需要青年一代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

加强大学生自强自立教育,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延安时期,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民族自尊、民族自立、民族自信的伟大精神在我们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人民身上得到了最大、最光辉的体现。当前,在内要科学发展、外要抵抗压力的历史现实环境下,大学生自强自立不仅仅是他们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

加强大学生的开拓创新教育,需要牢牢把握延安精神的精神内核。我们党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在延安时期确定并不断发展起来的。没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不会产生延安精神,也不会产生毛泽东思想。如今,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仍有许多矛盾和问题留给我们去解决,有很多未知的领域和空间等着我们去探索,有很多新的机遇需要我们去把握。因此,我们必须要牢牢把握延安精神的精神实质和内核,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坚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加强大学生激情自信教育,需要深入挖掘弘扬延安精神的思想精髓。延安时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一个个共产党人热血沸腾,激情似火,最终汇聚成革命洪流,汇聚成无坚不摧的巨大力量。今天,激情与自信仍是不可或缺的生活态度,是一种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有激情,便有力量,有激情,便有创造的可能。当前,我们国家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迫切需要非凡的智慧、韧性,也需要无限的激情。每一个时代青年,都应该把自己的青春之火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轰轰烈烈的火焰熔铸在一起,共同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天地。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博大精深,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精神源泉。我们要按照“发扬延安精神、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要求,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征和行为特质,把教育学生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把延安精神带进校园、带进课堂,把延安精神普及和灌输到青少年中去,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现实,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发奋学习,健康向上,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四、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

和谐校园的基本内涵是要实现学校全面、协调、自由、充分的发展。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即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而不是指事物的完全统一。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全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的历史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高校的调整、合并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方面的合理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片面追求规模、忽视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也仍然存在着而且严重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此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利益矛盾等问题日益凸显,深入思考构建和谐校园的问题成为摆在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因此,所谓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以校园为载体,以内和外顺、政通人和、同舟共济、安定有序、良性互动、整体优化为主要特征,来实现学校全面、协调、自由、充分的发展。

和谐校园是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以人为本是建设和谐校园的本质和核心。人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是高等教育发展最核心的资源,是高等教育竞争力的源泉,发展要靠人,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人。因此,人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高等教育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人而展开的。理想的大学教育离不开自我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实现四大教育的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构建和谐校园必须勇于创新探索,敢于实践,集中力量突破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课题。要在高校办学理念、指导思想、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规划、考核评价、工作部署等各个领域进行广泛深入的探索。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好广大教师的首创精神,承认、尊重和爱护学生的个性差异,使学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切实保证。

新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环境下,弘扬延安精神与构建和谐校园存在着极大的契合性。构建和谐校园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把新的历史任务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立足于最佳切合点,使延安精神在构建和谐校园工程中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和活力。建立一种以和衷共济、内和外顺、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模式,营造一种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的全面、自由、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新形势下将弘扬延安精神与构建和谐校园融为一体的内在要求与科学体现。

弘扬勇于探索的延安精神,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推进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是促进高校教育各主体诸要素之间和谐发展的思想前提。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中取得辉煌成果的13年。实践探索是理论探索的基础、源泉、动力、检验标准和价值体现,理论探索是实践探索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升,两种探索相辅相成,共同演奏出中国革命成功的华彩乐章。构建和谐校园必须注重教育各主体诸要素之间的和谐发展,在提倡谅解与宽容、促进公平与公正的和谐氛围中,增强竞争实力,获得效益的整体提升。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不断开创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学校要以教师发展为本,以尊重人、激励人、关爱人、发展人,发掘教师的潜能,激发教师的内部动力。同时,努力涵养集体精神和群体意识,帮助教师牢固树立敬业的精神和乐业的态度,以保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弘扬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的延安精神,努力营造学习的环境和关心教育的氛围,是促进教育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华民族是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