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考一点通:艺术类专业考生实战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4 12:56:14

点击下载

作者:陈晓春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艺考一点通:艺术类专业考生实战指南

艺考一点通:艺术类专业考生实战指南试读:

内容提要

作为从事艺术教育20余年的知名教授,作者根据自己多年艺术教育和高考招生的经验,从个人的人生体验出发,为考生讲解了中国大学教育的体制以及中国艺术教育的现状,告诫考生要根据自己的理想设计人生,并通过科学的职业规划实现人生理想。在此基础上,本书详细地讲解了各艺术专业对考生素质的要求、职业前景、考试方式以及备考要领,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即便是完全不了解艺术考试的人,也能在阅读本书后很快找到感觉。对于艺考生来说,本书实是一本非常难得的实战指导书。

作者简介

陈晓春: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影视项目评估研究所所长,影视项目管理硕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商学院HMBA影视项目管理专业指导教授,编剧,制片人,影视项目评估专家,影视公司总裁。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文学硕士,主要研究电视剧创作及影视项目运营管理,培养过许多优秀的制片人、编剧和导演,出版著作有《剧本医生:电视剧项目评估与案例剖析》(人民邮电出版社)、《电视剧创作——理论·技巧·案例》(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技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发行10000册)、《电视剧制片管理——从项目策划到市场营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发行10000册)等,其中《电视剧理论与创作技巧》被评为2006年“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被数十所高校列为本科专业教材,被复旦大学中文系列为影视专业硕、博士生必读书目。教学之外,参与创作实践,参与策划、创作和运营的影视项目包括电视剧《茶马古道》(文学统筹)、《大雪无痕》(策划)、《刘老根》(策划)、《夜深沉》(文学编辑)、《画圣吴道子》(总编剧)、《樱桃》(总策划)、《尖刀出鞘》(编剧)、《傻根进城》(总编剧、总制片人)、《消失的罗马军团》(总编剧、总制片人)等。

第1章 人生选择与人生设计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选择与设计,或主动或被动。诸如人生选择与人生设计这样的话题,好像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都显得过于空泛。我原本想把这本书写得平实易懂些,尽量避免抽象或空洞的叙述,但是当我提笔写这本书时,却发现这样的话题根本无法回避。

所以,我还是想从这个话题开始谈起。

1-1 高校艺术类招生火爆所引发的思考

我上大学时,听说艺术类院校难考,尤其是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的表演系,听说每年报考的人都数以千计,最后被录取的也就十来个人,可以说是百里挑一,而以现如今的录取率说其千万里挑一都不为过。后来我到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任教,每年都到各地招生,除了播音系以外,报考其他专业的人并不多,有些专业报名的情况甚至很惨淡。

现在高校艺术招生已全面火爆,据不完全统计,国内设有艺术专业的高校已有900多所,每年招生人数高达数百万,报考人数达千万之多,有的省份报考艺术院校的考生竟占所有考生人数的1/4。原先并不被人看好的艺术类招生如今却成为教育部门的重要工作,有些省份推出了艺术类招生的统考,各地也在举办形式各异的艺术类招生考前辅导班,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培训。每到艺术类招生的那几个月份,各地都有成千上万的考生和他们的家长奔赴各个考点,媒体也把它当作热点进行报道,形成一股热潮。

面对艺术专业的火爆,作为艺术院校的教师,我欣慰之余也感到困惑: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报考艺术专业?他们真的喜欢艺术吗?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人生选择吗?社会真的需要这么多搞艺术的人吗?

因为在艺术院校当老师又经常参与招生,所以每年都会有很多家长来找我,我也因此有更多的机会与家长和考生进行交流。原来以为,报考艺术专业的考生必定是爱好艺术的,这也是他们的人生选择,接触后却发现,很多考生其实很迷茫,他们对于艺术,对于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缺乏了解。他们有的是为了梦想,有的是为了名利,有的是为了服从父母的安排,有的则是为了来碰碰运气。而对自己的未来,他们几乎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想法,对自己、对未来,都很茫然。

每年招生都会有这样的情况,父母领着孩子从异地飞来北京,孩子进考场两三分钟就出来了,初试都没通过,只得再坐飞机回去,时间、精力、财力投入都很高,对孩子的自信心也造成很大的伤害。每每见到这样的情况,作为考官,我为他们感到惋惜的同时,也感到很无奈。

在考场上面对着一个个考生,作为考官,我的心情有时很复杂。作为老师,对艺术人才自然求之若渴,我真的希望能够发现一两棵好苗子。

在我看来,所有学科中,艺术是最需要天赋的。即便在所有学科都已与商业结合的今天,艺术也仍然只是属于少数人的职业。

每次面试,我都会问很多考生同样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报考艺术专业?你对这个专业了解多少?你报考这个专业最大的优势是什么?考生的回答很少能够令我满意。很显然,他们对自己所报考的专业以及这个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知之甚少。譬如很多报考播音系的考生只是知道中国传媒大学培养出了很多有名的播音员和主持人,觉得这个职业很体面,但是并不知道这个专业对自己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是否适合从事这样的职业。

每个人都希望从事自己喜欢同时也适合自己的职业,但真正能够称心如意的人永远只是少数。我无意指责那些满怀热情和希望的考生,但是我认为,作为成年人,考生应该学会正确地选择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使自己少走弯路,并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1-2 人生选择之困惑

人生可能会遇到许多次选择,但关键的选择也许只有一两次。在这种时候,正确的选择可能会让人拥有灿烂的人生,而错误的选择则可能会让人付出一生的代价。

对于每个考生来说,高考无疑是一次重要的选择,这是一个十字路口,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何去何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人生前景。

虽然在大学所学的专业与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并不完全对等——例如,学表演的未必能成为演员,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的也未必就能成为播音员或主持人——但总体来说,学表演的人肯定要比学别的专业的人成为演员的概率要高,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人也比别的专业的人成为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机会要多。

在我看来,职业无所谓好与坏,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搞影视算是很好的职业,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好的导演或演员。

记得当年我上中学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所以成绩好的人一般都会选择学理科,成绩不好的人才会去学文科,那个时候学文科的人多半有些自卑,觉得低人一等。我当时文理科成绩都很好,又被分到尖子班,但因为偏爱文科,犹豫了很久以后选择了文科,高考的时候我是我们县里的文科第一名。我相信当年即便选择理科也能考上好大学,前景也未必比现在差,但我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拥有一份自己真正喜欢也适合自己的职业。

每个人一生当中难得有几次机会做出选择,在人生关键的时刻,有些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并付出努力便成功了,而有些人由于选择错误失败了。这样的机会一生可能只有一次,若是选择错误了便可能需要付出百倍于前的努力才能纠正。

原本我一直以为,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中学生应该比我们那个时候更成熟、更有主见,对自己的人生应该会更有想法,后来我却发现,他们其实也很茫然,他们之所以报考艺术专业,或是受了时尚潮流的影响,或是听了家长的安排,却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干什么或者适合干什么。

不久前我的一位在大学担任教授和博导的同学告诉我,他那即将考大学的儿子准备报考考古学专业,他说话的口气显得有些无奈,在他看来,学习考古这样的专业就意味着只能做学问过一辈子清苦的生活。我却为他的儿子能有这样的选择感到欣慰,因为现在多数孩子很盲目,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和能干什么,各种选择只是听从家长的安排。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选择别人不愿选择的冷门专业,至少说明他是个有想法的人,而且已经懂得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敢于按照自己的设想选择人生,从这一点上说,他远比他的同龄人更有想法也更成熟。

有时候我想,其实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生命赋予每个人不同的才能的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各种各样发挥他们才能的机会,我们应该学会发掘自己的才能,正确地选择人生,在社会上寻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位置。

1-3 人生的自我设计与命运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想,也会有自己的人生设计,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人生理想。当自己设计的人生目标受到阻碍或者没有成为现实时,我们称之为“人生挫折”。

有的人遭遇挫折是因为目标过于远大,脱离了现实,而有的时候,虽然他们所制订的目标很现实,不但完全具备达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条件,个人也努力,但正因为种种客观原因没能实现。在这种时候,人们便感觉到了命运的捉弄。

有一年我到山东去看望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正好他有个亲戚的孩子正要参加高考,听说我来了,就想让孩子考中国传媒大学。那是个地级市,孩子平时在班上的成绩也就是中等,我当时觉得希望不大,但也不好泼冷水。后来他的专业课勉强考过了,高考成绩刚过500分,我本以为没什么希望,最终他却被录取了。因为那年学校给了山东3个名额,他正好排名第三,尽管比第二名要低八九十分,还是很幸运地被录取了。而今年湖南有个考生,一心就想考中国传媒大学。除了中国传媒大学以外,她没有报其他任何大学,专业课成绩很好,高考成绩也不错,在湖南省本专业的考生中排名第二,但今年这个专业只给湖南一个名额,结果没有被录取。对此我觉得很遗憾,但也无可奈何。

人在一生当中所遇到的机遇其实是很有限的,在人生的某一个命运关口,抓住或者失去了这样的机遇,人生的道路和结局可能完全是两种样子。我们经常会听到人很遗憾地说当年自己要是好好读书没准现在也当上了教授,或者当年要是去做生意没准现在也发了大财。但命运是很奇妙的,有时你眼前明明是个陷阱,你跳下去却发现里面别有洞天;而有时你眼前明明是金山银海,你进去以后却发现里面暗藏着危险和死亡。我们往往要等到很多年以后才能看透,所以人生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

我当年也是铁了心要做影视的,考研究生的时候因为底气不足没敢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从北大毕业时想到北京电影学院当老师也未能如愿。后来我到了首钢的一家研究所搞研究,与影视根本不搭边,但我不死心,又向几家高校投了简历,最终到中国传媒大学当了老师。回过头来看,我最终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有些偶然,但如果没有正确的选择和多年来始终不变的追寻,也就没法把握住这样的机会。

其实在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够真正把握住自己的命运。人生的选择并不总是主动的,有时甚至是一种无奈的选择。然而无论如何,人总是想尽可能地把握住自己的命运,我们应该学会并敢于选择自己的人生,即便我们的选择未必是正确的,毕竟我们尝试过、努力过,这样的过程本身就应该是一种幸福。

1-4 人生自我设计的含义

我们所说的人生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目标的确定,即希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二是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两个方面相互依托。如果目标准确且切合实际,实现的可能性就大,实现目标的方式和手段才可能得以实施;而如果目标错了,方式和手段再好也没有意义。譬如,有的人并不具备做演员的素质却想考表演系,有的人连普通话都说不好,身体条件也不符合做播音员或主持人的条件却要考播音系,这肯定是不现实的。无论你怎么设计、怎么努力都难以达到目标。

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所谓的人生设计其实更多的是着眼于未来的职业设计,尤其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选择那些看起来容易就业,而且能够轻松赚到大钱的热门专业,如计算机、金融、管理等。无论北大还是清华,管理学院总是录取分数最高的学院之一。从媒体披露的信息看,多数的文科状元和理科状元都选择了与经济管理相关的专业,即便是考到香港几所大学的文理科状元,多数也是选择经济管理之类的热门专业。然而,难道多数的状元都具备成为经济学家、管理学家或企业老板的素质吗?

在现实中还有这样的人,他们原来都是名牌大学里计算机或经济管理等热门专业毕业的,而且找到了很好的职位,后来却死活不想继续干自己的专业,偏偏要考诸如历史和哲学之类冷门专业的研究生。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不是出于功利目的,而是因为兴趣爱好在此。在我看来,这其实是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

在我看来,所谓的幸福其实只是一种个人感觉,是以内心的和谐作为基础,而内心的和谐往往来自于个人欲望的满足。一个饥饿的乞丐得到一块面包所获得的幸福感,并不会少于那些得到一座金山的亿万富翁。对于每个人来说,欲望不同,达到心灵和谐的方式和途径也就不一样。

人生的自我设计,不应该只是局限于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和规划,而更应该是基于个人的人生态度基础之上的对人生方式的选择。选择有前景的职业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选择一条自己喜欢也适合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主持人是很令人羡慕的职业,能够考上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自然也是很优秀、很幸运的。可是我就碰到两个这样的学生,她们有良好的个人素质,也找到了主持人的职位,但她们都放弃了,一个去学了广告,另一个则考了文艺系的研究生。这在别人看来也许不可思议,我却很能理解也很支持她们的选择。

我有一位朋友,他是北大毕业的博士,后来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做过访问学者,一直在社科院工作,每个月的工资不高,生活过得很清苦,却经常用自己的钱去帮助别人。别人难以理解,觉得他活得可怜,但我知道他其实比我周围很多的人都要活得充实,因为他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他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得到了更多的快乐。

当然,生存总是第一位的,一个人要想有尊严地活着,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眼下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就业也越来越困难。家长也好,学生也好,总是把高考看作改变个人命运的一次机会,甚至是唯一的机会。考上好大学,意味着将来有可能找到好工作;考上好专业,则意味着将来能从事好职业,但这远远不是生活的全部。

能够找到一份自己喜欢并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是很幸福的事情。但对很多人来说,这只是一种奢望,是很难达到的。我本人或许不算是个成功者,但我很喜欢自己这份职业,喜欢这样的生活状态。赚钱不多,却足以能使我和我的家人有尊严地活着,每周除了上几节课,所有的时间都属于我自己,每天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看他人脸色,这种闲散的生活方式很适合我。给学生上课也好,出去拍戏也好,原本就是很快乐的。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对于我来说,工作的本身就是在享受生活。

1-5 人生自我设计的标准及依据

每个人都在追求幸福,都希望拥有成功的人生,但每个人的人生态度不同,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获得幸福的途径也会不一样。

如前文所述,幸福其实是一种主观感觉,是精神层面的,人活着,最终追求的其实也是精神层面的东西。金钱也好,职业也好,追求它们的目的其实都是为了寻求心理的平衡和满足,所以人不应该成为金钱的奴隶,更不应该成为职业的奴隶。

年轻人对未来总是充满着憧憬,他们用理想把未来描绘得十分绚丽多彩,仿佛世界就是为他们而存在的,但现实往往很严酷,他们必须去面对许多现实中的问题,经常不得不在理想与现实中寻求妥协。

人生的自我设计其实也很难有什么统一标准,每个人都是凭着自己的感觉来设计未来的人生。有些人以为财富能给他们带来幸福,也有人愿意过清心寡欲的平淡生活,这其实就是他们设计自我人生的依据,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了他们获取幸福和快乐的方式和途径。

人生的自我设计总是基于自我的理想,所以带有理想化的色彩。有些人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而有些人的理想则注定是永远不能实现的。然而,人总是需要理想的,在某种程度上人总是为理想而活着的。理想照亮了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生活指明航向;失去了理想,人生就会变得灰暗。

有理想的生活才是幸福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对自己的人生理想有所认识,理想能够实现固然算得上幸运;然而即便理想不能实现,生活却也往往会因此而变得充实起来。没有人会为自己曾经拥有过伟大的理想而懊恼,即便这理想最终成了幻想,这曾经伴随的理想仍然可以算作自己所拥有的最大财富,毕竟我们曾为了理想生活过!有时候人们的理想或许显得狂妄和不切实际,但我们没有理由加以嘲笑,因为没有理想的生活才是真正可怕的。

我曾经在北大和中国传媒大学给研究生开设“电视剧策划与经营”之类的课程,在我看来,生产电视剧与生产一般产品并无本质的区别,电视剧策划的前提是要保证设计和制作出符合市场需要的电视剧产品来。

人生的自我设计显然比策划一部电视剧要艰难得多。要想取得成功,就要使自己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样将来才可能在社会上找到一席之地。

要想准确地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一方面要了解我们社会发展的趋势,尤其要把握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趋势,同时也要了解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此基础之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对自己要有个客观的估计,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做什么,这样才有可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第2章 人生的目的、目标与职业规划

从字面上说,“目的”和“目标”这两个词的意义很接近。但在我看来,“目的”似乎更抽象些,而“目标”则更明确、更实际。在这里,“目的”是形而上的,它跟人生的意义关联在一起,而“目标”则是形而下的,它很现实。

2-1 追求快乐而有价值的人生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活着?”

这是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追寻却始终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人类所有的文明也正是在追寻这个答案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

对于中学生来说,对这个问题最现实的答案也许就是应该快乐地生活。然而怎样才能快乐地生活呢?前面说过,所谓的幸福其实只是一种主观感受,它通常是以欲望的满足为基础的,表现为一种心灵的和谐。一个人欲望得到了满足,心灵就会达到和谐,从而就能享受到我们所说的幸福,所以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追求快乐的生活,追求欲望的满足,就是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动因。

既然人生的快乐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欲望的满足,那么人生快乐的程度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心境,二是欲望实现的程度。

人的心境取决于个人的人生境界,人生境界的高低往往取决他们对欲望的态度,也就是对人生的态度。在很多人看来,境界越高,欲望越淡泊,所以很多古代圣贤都要追求宁静淡泊、清静无为的人生境界,似乎到了这样的境界他们就可以超越物欲,超越他们所面临的外部世界。他们这种人生态度其实也是缘于对欲望的恐惧,中国文化包括儒释道在内对欲望都是排斥的,儒家追求“中庸之道”,要求“克己复礼”,无非就是要克制个人的欲望。道家主张“出世”,追求“无为”,其实也是要控制个人的欲望。而佛家要“看破红尘”,要求“六根清静”,更是要断绝个人的欲望和在尘世的追求。在许多古代圣贤看来,靠欲望的满足来获得的幸福是不可靠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产生更大的欲望,从而也会产生更大的痛苦,只有彻底根除欲望,通过内心的修炼达到无欲无求的境界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这才是人生的根本所在,这样的观点虽然不无道理,但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尘世中的俗人来说肯定是不现实的。

相对而言,西方人对于欲望的态度似乎更为现实,一方面他们认为人类的欲望是万恶之源,也是人生的痛苦之源。另一方面又认为欲望是人的自然本性,欲望的满足是幸福之源,人有权满足自己的欲望,人类正是在满足自己的欲望的同时,创造着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为了实现欲望,我们学习,我们工作,我们奋斗,我们追求理想,我们创造财富!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在欲望的满足中享受着快乐。

2-2 确立现实的人生目标

对于每个人来说,人生的目的是抽象的,而人生的目标则是现实的,追求人生目标的过程就是实现人生目的的过程。

每个人都希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目标定得越高,付出的努力越多,实现人生目标的可能性也越大。我们经常说一个人只有志存高远,才有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就。对于每个人来说,树立人生的目标非常重要,它会给你的生活增添动力,使你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

对于那些将要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人生目标早已经变得清晰可见,到了伸手就能触摸到的地步。有人想成为企业家,有人想成为科学家,有人想成为艺术家,有人想成为学者……而高考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途径。

参加艺术高考的学生都是奔着艺术来的。他们的目标比其他人更明确,追求也更执着,这很符合搞艺术的人的个性,他们充满热情,满怀希望,为实现理想不惜代价。然而在跟许多考生交谈后发现,他们中的多数人其实对这些大学以及对自己并不完全了解。有些考生可能认为,上了中国传媒大学或许就能成为白岩松或崔永元,上了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就能成为巩俐,上了北京电影学院就能成为张艺谋。他们也许不知道,成功者只是少数,而且每个成功者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但业内的大多数人可能注定默默无闻地生活一辈子。

我曾经给播音专业和电视专业的学生上过课,这些学生现在已经毕业好些年了,能够数得出来的成名者也不过数人;我在戏剧文学专业任教过,这个专业本来是培养编剧的,但到如今真正已经成为编剧的也不过三五人而已。

虽然成名成功并不一定给人带来幸福,但我还是很欣赏这些有进取心又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他们是这个社会的动力,也是社会的希望所在。

很多考生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想法,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或者适合干什么。他们报考艺术院校,不是因为爱好艺术,而是想找份好工作,或者是因为自己文化课成绩不太好,便试着要走走艺考这条捷径。还有很多的考生对自己的未来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或者只是听从家长或老师的安排。事实上,很多家长甚至老师对于社会的发展趋势,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对于各种专业的职业前景并不了解,他们只是凭着个人的感觉来进行判断和把握。

我看到过一份材料,里面描述了某年哈佛的毕业生临出校门的时候,校方为他们做了一个有关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是27%的人完全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近期目标,被调查的对象中只有3%的人有着清晰长远的目标。25年后校方跟踪采访,发现那3%的人不懈地朝着各自的目标努力,成了社会的精英,而与这3%的人相比,其余人的成就就要相差很多。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哪怕此目标并不高远。譬如说你就是想成为一个木匠或鞋匠,只要符合自己的志趣,能够达到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方式,也就够了。人生有了目标,生活就不会盲目,就有了动力,每个人也能从中享受到更多的乐趣。

记得我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对面住着三位才华横溢的同学。一个扬言要成为中国最伟大的学者,一个说要成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另一个则梦想成为包玉刚或李嘉诚那样的人物。他们的狂妄当时成为笑谈,如今二十年过去,他们中没有一个人实现当初的梦想,但他们都在朝着自己目标迈进。那位立志要成为伟大学者的同学当上了北大教授;那位要成为诗人的同学如今是社科院副研究员,翻译不少德国诗人的作品;至于那位要成为内地包玉刚或李嘉诚的同学据说现在在上海经商,经营着一家规模很大的酒店。

我们所说的人生目标都是针对个人而言,它不是空泛的,而是有可能成为现实的。所以,当我们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我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我最希望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是追求平平淡淡的生活还是要轰轰烈烈地干一番事业?(2)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我怎样才能拥有自己所渴望的生活?我应该从事什么样的职业?通过这样的职业,我能达到什么目的?(3)在现有的社会条件及我个人的资源状况下,我所选择和追求的人生目标是否可能成为现实?我应该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和努力使它成为现实?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生有五个层次的追求:第一是生理的需求,如温饱之类;第二是对安全的需求,如坚固的住所;第三是爱人与被爱的需求;第四是受到尊重的需求;第五也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我看来,人们对自己人生目标的确立和追求,其实也是基于这样的心理需求。在这些需求中,生理需要和对安全的需求属于基本的生存需求,而爱与被爱、被尊重以及自我实现则更多的是属于精神层面的,是更高层次的。

2-3 人生目标与人生价值

当家长们为孩子的事来找我,提到孩子想要报考的专业时,总少不了要问上一句:这个专业毕业后好找工作吗?很显然,家长们是在为孩子将来的生计担忧。

生存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生存也永远是第一位的。

尽管我们的社会在迅猛地发展着,我国的实力越来越强,社会提供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同时我们所承受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

因为在高校工作的缘故,我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格外关注,经常从网上或者报刊上浏览相关的文章,就业难的问题早就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尽管很多高校都宣称学生的就业率超过99%,但这个数字有多大的真实性只有他们自己知道。而另一方面,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消息:北大医学部毕业的学生因为找不到工作只得跟着母亲上街去卖糖葫芦;某洗浴中心招数十名搓澡工竟有数以千计的大学生应聘,其中不乏名牌大学的学生;有的大学生向招聘提出零工资就业……

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原本也不算稀奇,这样的事情在国外早就有过,但作为当事人,这的确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

教育成本越来越高,教育费用已经成为许多家庭里最大的经济支出和最为沉重的负担。有人算过,有些家庭为了培养一个孩子甚至会花费几百万,这对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不是一个小数字。而对于那些贫困家庭来说,家庭全年的收入甚至还不够供养一个大学生。家长如此付出,自然希望得到相应的回报,倘若孩子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自己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那是无论如何都难以接受的。

对于家长来说,上大学就是为了找份好的工作,帮助孩子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而对于考生来说,这也应该是他们首要的追求。因为只有解决了生存的问题,才能考虑追求人生价值。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活得有价值。对于个人来说,人生的价值也是一种主观的感觉。在我看来,人生价值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个人与社会关系来说,人生价值经常表现为个体在社会中被需要的感觉;二是个人对自己生活的主观感觉和评价。

我是在北大西语系读的研究生,专攻俄罗斯文学。我很喜欢这个专业,但对未来的职业前景却感到恐惧。一般说来,这个专业的毕业生要么是在大学里搞教学研究,要么去从事专业的翻译工作,但这两样工作我都不喜欢。我的俄语原本不是很好,研究俄罗斯文学根本没有优势,即便我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又有什么意义呢?有一次我们在书店里看到一位在学界堪称泰斗的教授的专著定价只要几毛钱,却没一个人买!这位教授当时是我们心中的偶像,他的成就是我们奋斗一辈子也难以达到的,他的遭遇尚且如此,何况我等?再说我也知道自己不是适合于整天坐在书房里埋头做学问的人,那样的生活不是我喜欢的,所以从那时起,我就不想搞文学研究了。

我选择做影视是因为觉得做影视很好玩,即便做学问也不那么辛苦,可以看很多的电影,边玩边做学问。另外这个行业也好挣钱,能够解决我的生存问题。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看到了这种工作的价值。我当上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写本书也不会有多少人看,而如果我能拍一部好戏,让几百万人、几千万人乃至几亿人同时观看,同悲同喜,这是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

现在我的身份更多的是研究影视的学者。虽然也参与过很多影视剧的策划和运作,但并没有拍出自己满意的作品,不过我出版的几本学术专著在业内产生了较好的影响。而我的许多学生已经成了著名的编剧和制片人,这至少证明我的工作对别人还是有价值的。

在我看来,个人的价值总是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个人价值经常会在社会价值中得到体现,我们应该做一个活得快乐的同时对社会有用的人。

2-4 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

对很多人来说,高考与未来的职业规划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虽然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对许多考生来说,高考时对学校和专业的选择包含着他们对未来职业前景的期待。

在我国,多数大学和专业都有着相应的行业背景,譬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对应贸易行业,财政类大学对应财政工商部门,邮电大学对应电信行业,许多大学的金融系对应银行证券行业,而传媒大学及新闻专业对应媒体。所以考生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就意味他有更多的机会进入对应的行业去工作。考入法学院,你将来就有可能成为年收入超过百万的律师,但也可能会因为整天忙于各种事务,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考入经管学院,你可能会成为企业家、高级白领,或者成为金融企业、证券公司的高级职员,在获得高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寻找到更多机会;考入新闻传播学院,你则有可能成为著名的主持人、记者或编辑,名利双收;相反,如果考入中文系和物理系,你则可能留在大学或研究所从事理论研究工作,收入也许不会很高,生活清闲平淡。所以选择不同的专业,就意味着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而对每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选择自己喜欢并适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

在我看来,选择专业其实比选择学校更为重要,学校的好坏只是层次上的差别,而专业的好坏则可能是质上的差异。倘若读的是一所不足够好的大学中很好的专业,将来可以通过考研究生考到更好的大学里去,但如果专业选择错了,改变起来则要困难许多。

选择专业要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专长,但也应该对专业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在对专业缺乏了解的情况下,只是看社会什么专业热就报考什么样的专业,或者仅仅因为家长在某个行业工作而报考与这个行业有关的专业,以便将来就业能有些便利,结果却未必能尽如所愿。

在我国高校,虽然可以转专业,但有着很多的限制。比如在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到二年级便可以参加学校组织的转专业考试,最终也只有少部分人能够如愿以偿,很多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满意,只能通过考研究生来改变。

虽然对专业的选择并不能完全决定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犹如古今中外的文学家多不是学文学出身,而企业家也多数不是学的企业管理。但专业总归还是未来职业的风向标,比如多数选择学医的人还是会去当医生,多数学法律的人最终也会去从事法律相关工作。

按照流行观念去选择高考志愿的人有时会感到沮丧,他们在大学里读很热门的专业,原以为将来会有理想的前途,毕业时却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已经落伍,他们要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已经很不容易。当年徐迟的一篇《哥德巴赫猜想》燃起了一代人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向往,很多人都报考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那时最流行的一句话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那个时候只有那些成绩不好的人才会去学文科,所以文科生一般都很自卑,感觉低人一等。后来很多人才发现,其实学习数理化这样的基础学科,倘若不能成为科学家,就业面其实很狭窄。北大数学系在国内是很强的,但其毕业生除了到科研机构搞科研或到高校任教以外,我想不出还有其他更好的出路——而能够进高校或科研机构则必须要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才行,所以这些专业的学生要么转去搞实用科学如计算机,要么继续读硕士和博士。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入了信息社会,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去学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但近年有报道,计算机才人已经供大于求了。

这些对专业与未来的错误期许都是因为不能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把握各个专业及相应的各种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一方面要深刻地理解和把握各个专业及相应各类职业的性质特征,另一方面则要对社会发展趋势有比较准确的把握。

国内各种职业五花八门,不胜枚举,从社会发展趋势看,可分为以下几类。1.永远不会过时的职业及相关专业

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有些行业会永远存在下去,与这些行业相关的职业也永远不会过时,这些行业和职业主要包括:(1)司法业:律师与法官

在我国,律师的名声虽然因为某些原因不是很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法制将越来越完善,律师的地位也会随之而提高。正如社会不能没有法律,社会也不能缺少法律工作者。无论社会如何发展,诸如律师和法官这样的职业不仅不会消失,反而会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学习法律的人永远不需要担心自己的专业会过时,他们所要做的就是使自己变得足够优秀。(2)医药业:医生、护士、药剂师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就在与疾病进行着抗争,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对自身的健康越来越关注,而疾病也越来越多,医药对于人类也就变得更为重要。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医生在社会上的声誉也受到影响,医疗业也成为风险很大的行业。然而无论如何,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医生都是不可或缺的,他们是我们生命的守护神,只要还存在疾病,医生这个职业就不会消失。(3)教育业:教师

教育的重要性从来没有人会产生怀疑,教师的收入虽然不是很高却很稳定,中学老师工作压力相对要大一些,而大学老师地位高,且工作压力相对较小,还有充分自由的时间。医生收入高,但他们每天面对疾病和死亡,而且责任重大;律师经常要面对罪犯,触及许多生活的黑暗面;而教师担负的是塑造人的灵魂的高尚使命,每天面对的是一群年轻鲜活的生命,他们的生活也应该是阳光明媚、充满生机活力的。(4)传媒业:编辑、记者、主持人、播音员、制片人、发行人等

传媒不仅是一种能够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产业,而且引领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孔不入的媒体也在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对今天的人们来说,没有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生活是不可想象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像是一个地球村,正是媒体把人与人联系在一起。

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在社会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我们对它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强。这些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媒体不断出现,从原有的报纸杂志,到广播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但对媒体从业者来说,这是传媒方式的变化,他们所提供的内容本质并不会发生改变,新媒体的出现也给他们提供了新的市场。(5)娱乐业:编剧、策划、导演、演员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今,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花在吃穿上的费用只占家庭收入的很小一部分。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人们便有更多的财力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人民的娱乐方式在不断发生改变。戏曲和戏剧已然衰落,影视剧成为大众娱乐市场的主要产品,虽然如今它也面临着网络游戏和网络视频的挑战,但娱乐业本身不仅不会衰亡,还会越来越兴盛。娱乐业的从业者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学会适应这种变化。(6)财政金融及保险业:金融管理人员、投资理财人员

学习财政金融的同学绝不应该担心在这个行业会没有前途,在任何国家,财政、金融与保险都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以及证券市场的发展,对高级金融管理人才和投资理财人才的需求会更加旺盛,他们的收入也会越来越高。(7)企业:经营管理人员

学习经营管理专业的同学也不会担心所学专业会有过时的那一天。经营管理专业的人才如同万金油一般,任何一个行业都需要这样的人才,但是专门学习经营管理的人未必就一定能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在很多生产企业里,那些有着一定技术背景的同时又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人在管理岗位上会更加得心应手。2.热门程度容易变化的职业及相关专业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职业消亡了,又出现了很多新兴的职业。一般说来,技术性越强的职业越容易更新换代,越是尖端的技术,消亡得越快,因为技术的发展太快了,新的技术代替旧的技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记得我们上大学那会儿,机械制造还是最热门的专业,而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了。

我的一位好朋友是我们县里的理科状元,报考的是当地一所名牌大学的地质系,那时候地质系也算是很热门的。他上完了本科,考了研究生,又读了博士,他的导师是那个时候全省唯一的一位学部委员。但当他毕业的时候却发现省里的地质队已经在自生自灭,他母校的专业也招不上来学生,导师带的硕士、博士都改了行。最终他无处可去,只得改行搞陶瓷去了。

我很多朋友都是学计算机的,而且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们告诉我,计算机技术发展太快,一般人到了30岁以后在技术上就感到力不从心。很多学习计算机的人都发现,在学校里学的那些东西到毕业时已经不能用了,所以学计算机的人都很辛苦,要不断地学习,不然很快就会被淘汰。

相对而言,诸如数学、物理、化学、文学、历史、哲学这类理论性学科就已经非常成熟,它们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基本不可能被淘汰,所学的内容一般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3.新兴的职业及相关专业

每年各个学校都会申报很多新的专业,有些专业是以前从来没有开设过的,连专业的名称及其所属学科也没法确定。譬如我所任教的制片管理专业,到底是属于电影学还是属于管理学,连我们自己也很难说得清楚。

一般说来,新办专业都是根据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来开办的,学校决定办这样的专业,至少说明这类专业是有市场需求的,譬如这几年新办的动漫专业和数字媒体专业等。一般说来,一个专业的成熟至少要5~10年,这类新办的专业,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及师资队伍方面难免有所欠缺。如今很多所大学都在办播音与主持专业,但是很多大学可能连一个能教播音的专业课老师都没有。

任何专业和职业的前景都是针对个人而言,钱钟书是学术大师,他天生就是研究文史的材料,倘若学了理工,成就可能还比不上普通人。对于每个人来说,在专业和职业的选择上,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无论学的是什么专业,也无论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只要你喜欢并且学好了,同样都会有着美好的前景。

第3章 大学的功能与使命

考生和家长都对大学充满着期待,然而他们中的大多数对国内大学教育体系及其现状并不了解。在他们看来,上大学的目的也无非是学会些生存的技能,将来能够找到一份好的工作。说到大学的功能与使命,他们可能既不了解也不关心,这使得他们在这样重要的人生关口显得十分迷茫,从而影响他们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

中国高等教育体系概述

总体来说,中国的高等教育,按照办学性质可分为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两类;按照学科内容可分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按照内部学科结构可分为文科、理科、工科和艺术;按照层次可分为专科(含高职)、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按照培养方式可分为正规学历教育、远程网络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等;按照学制可分为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

● 公办大学与私立大学

公办大学是国家出资创办的大学,其所有权和管理权都属于国家所有,而私立大学则是由私人创办的大学,其中所有权和管理权都归私人所有。

在很多国家,最好的大学都是私立大学,譬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但在我国,私立大学才刚刚起步,加上先天后天都不足,所以一直不如公立大学。

1949年以前,中国的大学原本就有公立与私立之分,那时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都是公立大学,而南开大学、厦门大学等都是私立大学,解放后所有的私立大学都改成公立大学。改革开放以后,新出现了一些私立大学,如北京的海淀走读大学(现名为北京城市学院)、西安外语翻译学院等,发展也很快,但总体说来都不是很成熟,根本不能与公立大学相抗衡。

私立大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完全民办民营的,如北京城市学院、北京人文大学、北京吉利大学等;另一类则是挂靠在正规公立高校尤其是名牌大学名下的独立学院,如首师大名下的科德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名下的南广学院等,这类学院虽是民办,但依托于正规大学的师资力量和其他资源,相较前者有一定的优势。

正规大学名下的独立学院的文凭是国家承认的(譬如南广学院毕业后拿的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的文凭,学位证书则是中国传媒大学颁发的),招生也正式纳入了国家计划,在部分省市属于本科第三批;而部分大学情况则有些复杂,有些民办大学是不能发文凭的,学生不用考试就可入学,但只有参加并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才能取得文凭,每年入学时在火车站招揽学员的那些民办大学多属于这类。另外有些公办高校如中国政法大学也有类似的班级,同样也要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才能取得文凭;还有的私立大学虽然也可以颁发国家承认的文凭,但也会招收一些需要参加自考的学生。

在我看来,那些学生家长其实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孩子上了私立大学而感到懊悔,虽然是民办大学,但它的文凭是国家承认的。从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来看,很多私立大学其实比部分二类本科大学要强很多。况且有的这类大学大多是在大城市,孩子在这里也能够学到更多的东西,见很多的世面。

对于那些成绩不好上不了正规大学的考生来说,读一读那种需要参加自考的民办大学其实也没什么坏处。自考是难考,文凭也难拿,但这对自己其实是一个磨炼,学了总比不学的好。对于家长来说,孩子能够有书读总比家闲着好,况且有的民办大学毕业虽然拿的是自考文凭也未必将来就没有出息。

● 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

中国的大学按照学科内容分为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大学,所谓综合性大学,是指那些拥有众多学科门类的大学,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而所谓专业性大学,是指那些学科门类相对集中、相对单一的大学,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财政金融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

以前,我国的大学基本上沿袭欧美的教育体制,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都是综合性大学。后来我们学习苏联,便沿用了苏联的教学体制。20世纪50年代初进行大学院系调整,很多综合性大学都变成了专业性大学,譬如清华大学,原先是很有名的综合性大学,它的文科原本很强大,曾经拥有如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吴宓、闻一多、朱自清等学术大师,钱钟书、季羡林等学术大家也都是从清华毕业的,后来搞院系调整,它的文科多数划到了北大或社科院,然后成了一所专门的理工类大学。北大原先有农学院和医学院,后来也都被划了出去。这些年,我们希望大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其实就是与欧美的教育体制接轨,于是各个大学又都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清华大学开始办了经济管理学院,后来又办了法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和新闻传播学院等。很多地方专业性大学也通过合并成了综合性大学。但也还有些大学,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还有各地的师范大学、财经大学等,则仍然属于专业性大学。

专业性大学的特点是专业指向性很强,譬如北京邮电大学的专业设置都是围绕邮电系统的,学生的就业指向也是邮电系统。中国传媒大学也是一样,它原来的名字叫北京广播学院,主要是培养广播电视人才的,学生毕业后也多是从事广播电视工作。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专业性大学专业性强,但学科单一、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显然不符合当代教育发展的潮流,未来的就业前景也会受到限制。当代学科发展的趋势是:一方面越来越细化,另一方面则是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而从人才市场来看,最需要的是那些既懂技术又懂管理、既懂科学又懂人文的复合型人才。一个搞技术的人,如果不懂管理,他未来的职业发展就会受到局限。假如比尔·盖茨只是懂得计算机而不懂得经营管理,他充其量只是个优秀的工程师,而不可能创建微软帝国并成为世界企业的领袖。很多伟大的科学家如达尔文、爱因斯坦等同样具有很好的人文素养,这其实也是他们能够成就伟业的重要因素。在我看来,人类所有的科学都只不过是为了自身的生存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周围世界的结果。对于人类来说,自然和社会其实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而对于每个人来说,要想很好地生活下去,就必须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这就需要他不仅拥有赖以生存的生活技能,还需要用人文知识来武装自己、洞悉人生、了解社会,并具备相应的社会生存能力。另外,学科之间原本都是相通的,所有学科到最后都会上升到对世界本质的认识,也就是会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如果我们只是局限于某一门学科,我们的眼界就会受到限制,我们的思维也会受到局限,这就会妨碍我们对学科本身的认识。

综合性大学的特点是学科齐全,譬如北京大学就有所谓的文科、理科和工科中的各门学科,此外还有医学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也正在这里,在综合性大学学习,可以接触到更为宽广的学科领域,有可能学到更多学科的知识。譬如在北大,即便你是学文科的学生,也可以受到自然科学方面的影响;而理工科的学生,也可以受到比较好的人文教育。记得我在北大读研究生的时候正时兴尼采和萨特的哲学,那个时候在北大校园里每个人都在谈论尼采的哲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似乎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综合性大学最初几年课程设置的专业指向往往并不十分明显,而且更倾向于通识教育,但由于这里出来的学生知识相对宽广、基础也比较雄厚、综合素质高,尽管他们可能在职业技能方面弱于专科性大学,但发展的潜力却不可限量。他们在很多领域都可能做出成绩,譬如北大原来并没有艺术学院,也没人学过影视,可是国内很多从事影视研究的都是从北大毕业的,我本人原来毕业于北大西语系,跟影视几乎不沾边,现在却成为行家里手,也是得益于在北大时打下的良好基础。

● 文科教育、理工科教育和艺术教育

中学到了高二或高三,就要分文科和理科,高考时也是按文科和理科考的。一般说来,文科考生不用考物理、化学和生物,而理科考生则不必考历史、地理和政治。而想报考艺术专业的考生可以考文科也可以考理科。文科学生通常可以报考与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的专业如文学、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专业,而理科学生则可以报考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自然基础科学以及诸如计算机、电子工程、汽车工程、机械工程、水电工程等工程类专业,而报考艺术专业的考生则报考如影视、音乐、舞蹈、绘画等相关专业。

但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科之间的融合越来越普遍,很多学科很难区分到底是属于自然科学还是属于社会科学。按学科性质,经济学应该属于社会科学,但现代经济学里面涉及很多数学知识,数学不好根本就很难学得通。心理学则一般被划为自然科学,可是这里面又包括了很多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如果没有对人文社会的深刻理解,也是不容易学好的。

我们所说的文科其实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所有学科通常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理论性的,如文学、历史、哲学等,都是形而上的理论;另一类则是实用性的,如法律、经济、金融、新闻传播等,比较讲究实用性。我们所说的理科其实包括理科和工科两大门类,理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也是研究理论的,与前面提到的理论文学、历史、哲学相似,而工科则是技术性的,也等同于文科中那些实用学科。

表面上来看,理科比文科更实用些,在社会上也容易找到工作,而文科似乎相对要务虚一些,更多的是理论,没什么技术性。也有学生以为文科好学,反正都是些理论,背背就能过关,其实我认为,文科其实更需要悟性和才气,学工科的无非是学些技术,技术很实在,多花些工夫总能学会。但文学与哲学这类学科则不然,没有悟性,没有积累,很难学得通,很多学哲学的人学了一辈子都不知道哲学是怎么回事,很多教文学的教授其实也根本不懂文学。学理工的人成名也早,有些人二十多岁就能成为教授,而学文科则很难有这样的情况。

从人的成长来看,简单粗暴的文理分科是有些不合理的,文科研究的是人,是社会,而理工科研究的是自然界,而人是生活在自然与社会当中,既会面临很多自然问题,也必须面对很多社会问题,如果我们只是懂得科学而不懂得人性和社会,或者只懂得人性和社会而不懂得科学,都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其实很多大师级的人物都是文理兼通,鲁迅和郭沫若原本都是学医的,理工基础当然不弱,而数学家苏步青、华罗庚都能写诗,杨振宁的国学功底也很好。

我的很多朋友都是学理工出身,他们当中有所成就者也都是文理兼通的,纯粹在某个学科里钻研而不问其他的人往往发现前面的路会越来越窄,而且很多以前学理工的人后来都转学文科,国内经济专业的研究生至少有一半是学理工出身的,每年报考中国传媒大学影视专业的也有不少是学理工的。

在中学里,艺术教育算是异类,在某些人的偏见中只有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人才会去学艺术,而在大学里,艺术教育却是很重要的一个门类,在我国,至少有900余所大学设有与艺术相关的专业,在很多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例超过10%,近些年我国也大力倡导发展文化产业,各省都提出要建立文化大省,这给艺术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 专科(含高职)、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

中国的大学学历教育分为专科(含高职)、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四个层次。人们习惯把博士后也算进去,这其实也是一种误解,博士后工作站并不是正式的学历教育,只是可以为毕业后的博士提供从事科研工作的机会。

按照我的理解,专科教育更接近职业教育,更注重职业技能的培训,理论方面相对还弱一些。以师范教育为例,原来的师范大学或师范学院都是本科,除此以外各个地区都有师专,属专科,但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上来说并没有区别。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专科教育还很流行,这些年很多专科学校都升了本科,真正的专科学校已经很少,即便有,也很难办下去。前些年又办起了高职,其实与原来的专科没有区别,只是名字不同而已。高职就是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工作技能,但事实上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方面与一般的本科教育并没有区别,只是少学了一年或两年,很多人便把高职当作是跳板,读完高职想办法升本科,再考研究生甚至考博士。

中国开办职业教育的学校有两类:一类是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这类学院原先多为专科学校,后来兴办职业教育以后把名字改了过来;另一类则是正规大学,甚至包括很多名牌大学。相比而言,前一类学校可能办得更有特色,也符合职业教育的特征,但这类学校师资及学校环境相对不足;后一类学校的高职教育一般与本科教育没有太大区别,说是高职教育,其实无论课程还是师资,基本上都是相同的,这其实也侧面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成熟及地位的尴尬。

在我国,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每年招收的学生达数百万人。按照招生的层次又可分为一类本科、二类本科和三类本科。一类本科院校一般都是全国及各省的重点大学,师资比较强大、学生素质高、学习条件好,参加第一批招生,按照各地划定的一本分数线录取。二类本科院校按照划定的二类本科分数线录取,这类大学一般师资力量平平,其中有不少原来是专科,这几年才提为本科的。三类本科院校中有不少是私立大学,包括某些名牌大学的独立学院,在我看来,有些大学可能比部分多二类本科还要强些,它虽然是私立,但国家承认学历,在这一点与公立大学没有任何区别。民办大学办本身学比较市场化,校区一般都在大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很多正规大学的师资资源,学生也可以见世面、长见识,比那些处在小城市里的二类大学要好些。

研究生教育是高校教育中最高级的教育,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顾名思义,研究生将来就是要搞研究的,主要就业方向应该是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主要从事的也应该是科研和教学类的工作。但现在很多人都觉得,学历越高越好找工作,所以本科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去考研究生,以为有了更高学历就能找到好工作了。这其实是个误解。研究生固然比本科学历层次要高,但追求的职务也高,而职务高的岗位肯定比职务低的岗位要少。况且研究生在读期间通常是在搞研究,社会经验相对不足,也有部分学生过度在乎自己的研究生学历,反而可能不易找到满意的工作。

● 远程教育与成人继续教育

除了正规学历教育以外,很多大学都设有远程网络教育与成人继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