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资源组织(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06:48:36

点击下载

作者:汤彩霞,陈利霞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连续性资源组织

连续性资源组织试读:

前言

《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2002年修订版中用ISBD(CR)连续性资源(Continuing Resource)取代了ISBD(S)连续出版物(Serials),最先提出了“连续性资源”这一概念,涵盖的范围除了连续出版物外,还将不断更新的集成性资源纳入其中。《英美编目条例(第二版)》(AACR2)2002年修订版中保持了与ISBD 的一致性,将书目资源(Bibliographic Resource)分为有限性资源(Finite Resource)和连续性资源(Continuing Resource)两类。扩大了原第十二章“连续出版物”的内容范围,改章名为“连续性资源”,包括连续出版物(Serials)和连续集成性资源(Ongoing Integrating Resources)。两个相继修订的规则都顺应了网络型资源的快速增长,扩展了连续性资源的外延,定义了新的资源类型——连续集成性资源。

连续性资源组织是众多资源组织中的一种。对于资源组织(Resource Organization)的这一概念,学者给出诸多理解,有称为信息组织(Information Organization)的,也有称为知识组织(Knowledge Organization)的,还有理解为二者之和,如基于叶鹰“由于元数据主要关注文献资源的形式特征而较适宜信息组织,以及由于本体论主要关注文献资源的内容特征而更适合实施组织”之观点,王松林认为,资源组织可分成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

其实,不管是信息组织还是知识组织,最主要的区别点就是研究对象是基于元数据的形式特征还是基于本体的内容特征。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国外比较重视资源信息组织的外延拓展(形式特征),而国内比较重视资源信息组织的内涵深化(内容特征),而且,国内学者更多定义为信息组织,代表性的著作有司莉的《信息组织原理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戴维民的《信息组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马张华的《信息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等等。

本书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资源组织,即王松林在《资源组织》一书中提到的“资源组织”:基于元数据的形式特征组织和基于本体的内容特征组织。

连续性资源的组织模式有很多种,传统的印刷型连续性资源的组织方式主要为分类和主题标引等这种线性和盒式的组织模式。在网络环境下,连续性资源的组织模式经历了从解构到重组这种树形+链式的组织模式。语义网和关联技术的发展,使得连续性资源的组织模式逐渐演化成网状+多维结构的组织模式。在未来,随着语义和网格技术的组合运用,连续性资源的组织模式将会演变成为立体+晶格的组织模式。

之所以撰写本书,和笔者的工作经历有关,笔者曾在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期刊部(现已撤销)工作过十几年,负责过中文现刊目次库项目,对期刊、报纸等连续性资源,尤其是连续出版物这种文献资源载体及工作流程和模式颇为熟悉。期间,曾多次被临时借调编目部,参加中西文图书的回溯建库。正式被调往资源组织部(原名采编部)是2009年,先是在中文编目岗工作近4年,然后在西文编目岗工作2年多,期间还参加CALIS和CADAL的部分专项工作,如元数据的审校等。中西文图书的分编工作不仅让笔者了掌握了各类中西文分编知识和技能,还对资源组织以及最新的国内外编目规则如《中图法》、DDC、LC、RDA等以及资源组织不同阶段的标准、模式和方法等有了一些自己认识和体会,并成功发文数篇,其中核心若干篇。

由此,笔者萌动了编写该书的想法,就是将连续性资源和资源组织结合起来写一本书:《连续性资源组织》。当然,真正动起笔来写,却发现并不容易,甚至很艰难,尤其在写到最新的语义和语格环境下的组织模式时,进度很慢,所幸的是,磕磕绊绊终于完工。

本书的撰写,还邀请了武汉大学图书馆资源组织部资深的编目员陈利霞,她不仅有着图书情报专业的学科背景,还有近20年的分编工作经验,熟悉中文、日文图书的著录规范、编目规则,对分类、编目和典藏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及多年的心得体会,故特邀她参与本书连续性资源形式组织部分的撰写,以及全书最后的校对和修订工作。在此,衷心感谢这位合作者的辛苦付出。

最后,还要衷心感谢信息管理学院的张燕飞老师,因为正是参编了张老师负责的和连续性资源有关的一本书,才有了这些思路和素材。感谢所有给予各种帮助的同仁和朋友。

由于收集资料、时间和研究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我诚恳地希望专家、学者、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教。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升。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无奈,颈椎!肩周!腰椎!痛!痛!痛!你懂的。汤彩霞2013年10月于雅苑第一章连续性资源组织概述第一节连续性资源含义和内容一、连续性资源的含义《国际标准书目著录》(ISBD)2002年修订版中用ISBD(CR)连续性资源(Continuing Resource)取代了ISBD(S)连续出版物(Serials),最先提出了“连续性资源”这一概念,涵盖的范围除了连续出版物外,还将不断更新的集成性资源纳入其中。《英美编目条例(第二版)》(AACR2)2002年修订版中保持了与ISBD的一致性,将书目资源(Bibliographic Resource)分为有限性资源(Finite Resource)和连续性资源(Continuing Resource)两类。扩大了原第十二章“连续出版物”的内容范围,改章名为“连续性资源”,包括连续出版物(Serials)和连续集成性资源(Ongoing Integrating Resources)。两个相继修订的规则都顺应了网络型资源的快速增长,扩展了连续性资源的外延,定义了新的资源类型——连续集成性资源。

为了与国际标准接轨,满足对新型文献描述的需求,我国于2009年颁布了关于文献著录的最新国家标准(GB/T 3792.3-2009),代替了1985年颁布的国家标准GB/T 3792.3-1985。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已于2010年开始实施,其中《文献著录第3部分:连续性资源》的修订以ISBD(CR):2002《国际标准书目著录(连续性资源)》为主要依据,《文献著录第9部分:电子资源》的修订以ISBD(ER):2004《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电子资源)》为主要依据,这两个部分的修订同时参考了ISBD:2007《国际标准书著录》统一版。最新实施的国家标准中对连续性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概念及适用范围也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成为电子连续性资源概念及范围界定相对权威的依据。

在2010年实施的我国国家标准(GB/T 3792.3-2009)《文献著录第3部分:连续性资源》以及《文献著录第9部分:电子资源》中分别针对连续性资源、集成性资源、电子资源作了如下定义:①连续性资源:一种在发行时间上没有明确终止日期的资源。连续性资源包括连续出版物和不断更新的集成性资源。②集成性资源:通过更新进行增补或修改的一种书目资源,其更新部分并不离散于原资源,而是与原资源整合为一体。集成性资源既可以是有限性资源,也可以是连续性资源。③电子资源:由计算机控制(包括需要使用计算机外部设备,如CD-ROM播放器)的资料。

综上所述,连续性资源由连续出版物和集成性资源组成,连续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年刊(年鉴、指南等)、系列报告、系列会议录、科学进展、团体会刊及有编号的专著丛编,;集成性资源的内容一直在更新或变化(增加、减少或修改),如活页出版物,内容经常更新的网站及更新型数据库等。连续性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内容一直在更新和变化且无限期出版,要想让用户检索和获取这些不断更新的内容丰富的连续性资源,对之进行有效的组织是前提和基础。二、连续性资源的内容及适用范围(一)连续出版物

连续出版物是指“一种具有持续关系的、以独立的卷期或部分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方式发行的连续性资源,通常带有编号,但无明确的终止日期”的一种出版物,是连续性资源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也是连续性资源编目工作的主题部分。根据“定期或不定期发行”、“有编号”、“无明确的终止日期”等关键词,属于连续性出版物范畴的除了有期刊、杂志、报纸等文献类型,还有年鉴、连续性名录、集中著录的专著丛编、系列会议录等。(二)集成性资源

集成性资源定义为“通过更新进行增补或修改的一种文献资源,其更新部分并不离散于原资源,而是与原资源整合为一体。集成性资源既可以是有限性资源,也可以是连续性资源。集成性资源的例子包括更新的活页、散页,更新的网页和更新的数据库等”。

印刷集成性资源,通常为活页装订形式,出版更新时,只是将需要修订内容的页面印刷后发行,使用者将原出版物中需要更新的部分剔除,然后插入新出版的更新页面。这种形式的出版物国外比较常见,一般更新比较频繁,也有一定的读者群,例如教科书、手册、指南、格式等。网站资源是典型的集成性资源,例如某机构的网页,常不断更新其形式和内容。若网页无限期的更新,为连续性资源,若以任务为主要目标的网页,往往具有某个时间段(如北京奥运会的网页),过了一个时间段后不再更新内容,为有限性集成资源。

集成性资源不存在像连续出版物一样的编号,但是会有更新的日期或者更新的版本标识。(三)有限性资源

按期或带有各部分编号连续发行、具有连续出版物的其他特性(例如题名中有出版频率)但是持续出版时间确实有限的资源,称为有限性资源。有限性资源的著录方式与连续性资源相同。北京奥运会的例子,就带有有限性资源的特性,但又属于集成性资源,其著录方式,应与集成性资源相同;报道某事件的通讯也是有限性资源的一个例子,该通讯报道和连续出版物类似,也有表示卷、期的编号,所不同的是当该事件结束后,也就完成了通讯报导的历史使命,其著录方式,应与连续出版物相同。(四)连续性资源的复制品

复制品常见的有印刷型出版物的摹真复制品、照相复制品、缩微复制品和数字复制品。其主要部分是通过原始版本的书页精确复制而成,有时复制品也有与原始版本不同的题名页或具有复制品本身的引导内容,但是出版制作机构往往不同于原版,属于资源的一次新的发行,在著录上是应有别于原版,作为一种新的品种。连续性资源的复制品与其原版关系密切,在著录时有些著录项目应根据复制品的特征进行著录,有一些项目应考虑原版的特征,例如编号标识等。(五)非连续出版物范畴

有些出版物,虽然也具有按卷册出版的特点,但不属于连续出版物范畴。例如多卷书和分散著录的专著丛编。

多卷书是由物理上相对独立的、有限的若干部分组成,各个部分既有共同的和相对独立的各自的题名信息,也有共同的和各自的责任说明,在出版发行的卷册及内容上事前有一定的计划,其出版时间有一次出齐的,也有分若干次出齐的。多卷书没有ISSN号,可分配到一个或多个ISBN号。无论是多卷书集中著录还是按分卷、册分散著录,都不属于连续出版物或有限性资源的范畴。

丛编是一组相互关联有各自独立的资源,每种资源除了有自身的正题名外,还有一个适用于整组的总题名,即丛编正题名。专著丛编是指收入丛编内的独立资源都是专著。出版规范的专著丛编应该有ISSN号,丛编内的每种专著既有所属丛编的ISSN号,也有各自的ISBN号。当整套专著丛编集中著录时,其依据的著录信息源应首选专著所属的丛编题名页,标准号首选ISSN,其性质属于连续性资源范畴;如果按各自独立的专著分散著录,各专著依据的著录信息源应该是各专著的题名页,其性质属于图书范畴。第二节连续性资源划分标准和特点一、连续性资源划分标准(一)传统型连续性资源的划分标准

经过较长时期的研究讨论,国内图书馆、情报界比较一致地认为期刊、报纸、年度出版物、成系列的报告、学会会刊、会议录、专著丛书、丛刊等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文献类型群,图书情报界也密切关注着这一文献群的区分,作了可贵的努力并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1)从订购方式上看,报纸、期刊是按年订购的,而其他连续出版物是按期订购的。(2)从篇幅上看,期刊,同一年度的各期篇幅大致固定,而其他连续出版物则可能各期不同,差异较大。(3)从价格上看,期刊同一年度的各期价格是基本相同的,而其他连续出版物各期的定价不一定完全一致。(4)从连续编号上看,“每期通常有连续编号”是各类连续出版物的共同特征,但编号方式各不相同。

报纸,主要以年、月、日、或期号为编码标识。期刊,主要以卷、期号或月、季、周号等为编码标识。年度出版物,主要以年份为编码标识。成系列的报告,主要是每篇一个号码,通常号码内还含有机构名称。丛刊,主要是以“辑”或“集”为编码标识。会议录,主要是以会议届次为编码标识。以上几条经验还不是十分成熟,只能作区分连续出版物类型时的参考。例如有些期刊就是通过新华书店按期订购的,有些虽冠以“丛刊”名称的连续出版物,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丛刊,而是期刊。因此,在具体划分某一种连续出版物类型时,还应参照其他划分标准。(二)电子型连续性资源的划分标准1.直接存取型

直接存取连续性出版物,如:磁盘、磁带、光盘型连续出版物,包括期刊、报纸、光盘数据库等。2.远程存取型

远程存取的连续性资源,包括电子连续出版物和电子累积资源。前者一般包括网上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等。后者一般包括更新的网上电子数据库和中文网站。二、连续性资源划分的特点1.多种出版形式共存

有印刷型、有形电子载体(光盘、磁盘、磁带等)、无形电子载体(网络期刊等)。2.多种电子版本共存

多种电子版本共存,有:a.纯粹电子期刊(本身原始岀版形式就是电子形式,包括直接存取型和远程存取型,按岀版频率定期岀版,保留卷期的独立完整性,有的还有单独的ISSN号、国家统一刊号等)。b.保留卷期独立性的印刷型数字化期刊(如“万万方数据库”的数字化期刊群、“龙源期刊网”所收录的电子期刊,均为纸版的数字化版本,保留卷期的完整独立性,可按卷期检索全文)。c.无卷期完整独立性的数字化期刊(如中国期刊网收录的电子期刊,虽然也保留卷期索引及期刊的编辑主页,但实际上是以文章为收录单位,不能按卷期检索期刊全文)。d.回溯性累积型电子期刊,如一些光盘型数据库,往往是将印刷型或纯电子型期刊按一定的年限回溯岀版。3.有限更新与无限更新并存

目前的网站由于服务宗旨和目的不同,服务的对象往往千差万别。但根据它们在内容更新的持续性这一特征,可分为有限更新和无限更新两个类型,前者往往有特定的目的和任务,或特殊原因等等不再保持更新,但保持原来信息的持续开放和发布,比如已经结束的会议网站,因经济原因不再继续更新而维持现状的网站等等。而无限更新的网站从一开始就计划持续岀版和发布并不断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新其内容。4.动态更新与固定内容并存

在更新方面,其更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从大的更新来讲,包括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改版、更新,而一般来讲是其动态信息内容的增加、合并与删除。在这些动态更新中,一些比较固定的内容却又一直保持不变。5.更新频率不定

与连续岀版物的岀版频率相对固定不同,网站的更新没有形式上的约束,往往是对发布信息的需要和提高网站影响力、安全性等方面的因素进行更新。6.出版变数大,稳定性差

由于网站的岀版目前基本上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包括个人和团体在内的开发性大、社会约束差、自由性强的岀版行为,因此网站的岀版呈现岀五花八门,缺少一定的社会岀版的权威评价和维护机制,其稳定性相对来讲是较差的,网站的发布率和倒闭率基本上呈现同一水平。7.岀版形式上往往不再保持印刷形式的卷期独立性,而形成

以一篇独立文章为存取单元

由于网站的建设一般以计算机技术的数据库技术为支撑,为了节约成本,往往会把印刷形式的资源全部打散,统一封装到数据库中,因此往往印刷形式的卷期_独立性就不存在了,但其核心的资源——独立的文章依然保持。如一些报纸的网站就是如此。8.电子连续出版物与电子累积资源相互转化的关系

比如一些报纸网站,虽然其印刷型是连续出版物,但报纸的网站往往并不保留报纸卷期的独立性,而转化成累积性资源。就一些大型数据库而言,是作为累积型资源来描述的,但有些数据库依然保留所收录的期刊的独立性,因此当把这些期刊分别剥离开来描述时,又形成了电子连续出版物。而以有形载体出版的数据库如光盘数据库,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连续出版物的特性,因此往往是作为电子连续出版物来处理描述的。第三节连续性资源组织的含义、内容一、连续性资源组织的含义

连续性资源组织是众多资源组织中的一种。对于资源组织(Resource Organization)的这一概念,学者给出诸多理解,有称为信息组织(Information Organization)的,也有称为知识组织(Knowledge Organization)的,还有理解为二者之和,如基于叶鹰“由于元数据主要关注文献资源的形式特征而较适宜信息组织,以及由于本体论主要关注文献资源的内容特征而更适合实施组织”之观点,王松林认为,资源组织可分成信息组织和知识组织。

其实,不管是信息组织还是知识组织,最主要的区别点就是研究对象是基于元数据的形式特征还是基于本体的内容特征。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国外比较重视资源信息组织的外延拓展(形式特征),而国内比较重视资源信息组织的内涵深化(内容特征),而且,国内学者更多定义为信息组织,代表性的著作有司莉的《信息组织原理与方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戴维民的《信息组织》(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马张华的《信息组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等等。

本书讨论的对象是广义的资源组织,即王松林书中的“资源组织”:基于元数据的形式特征组织和基于本体的内容特征组织,包含了司莉、戴维民、马张华等的“信息组织”,是传统的编目和分类主题标引的相加和组合。

概括起来,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资源组织的定义都基于三个点:一是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二是以资源的内容特征描述、揭示和序化为对象;三是以用户对资源的检索和利用为目的。所以,笔者对连续性资源组织的理解就是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以连续性资源的基于元数据的形式特征和基于本体的内容特征为对象,实现用户对连续性资源检索和获取的信息和知识组织。二、连续性资源组织的内容

连续性资源组织的具体介绍内容见图1-1。图1-1 连续性资源组织内容(一)传统的连续性资源组织

传统的连续性资源的组织其实就是印刷型连续出版物的组织,连续出版物的组织模式概括起来就是单一的线性的组织模式。形式组织模式有在版编目、手工编目、计算机编目、联机编目以及RDA模式等;内容组织模式有分类标引、主题标引和线性重组的模式:目录、索引和文摘。具体的组织方法有分类法(体系分类、组配分类法、体系-组配分类法)、主题法(受控标引、自由标引、混合标引)、分类主题一体化。

形式组织模式采用的标准有:国际标准书目著录(连续出版物)(ISBD(S))、(GB/T3792.3-2009)《文献著录第3部分:连续性资源》和(GB/T3792.3-1985)《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西文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国际标准:AACR2、CONSER标准记录文件和RDA、国内标准:《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国际标准:USMARC和MARC21、国内标准CNMARC等。

内容组织模式采用的标准有:《杜威十进分类法》(简称DDC)、《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简称《中图法》)和《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期刊分类表》(简称《期刊表》)、《国会图书馆标题表》、《汉语主题词表》、《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它的结构模式是有序化的规范的需要人工干预的线性+盒装结构,盒装结构主要指层层等级划分的分类法,像层层套装的盒子。

采用的方法有著录法、标目法、机读目录法、分类法、主题法、传统连续性资源组织方法的网络化等。(二)网络型连续性资源组织

网络型连续性资源组织是指在网络环境下连续性资源的组织,其实主要是电子期刊及其数据库的组织。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期刊的组织模式经历了解构和重构的组织模式的变化。解构主要是指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为了消除“知识孤岛”而出现的搜素引擎和开放存取期刊的组织模式以及后来出现的自主标签。但是随着这种自由组织模式种种弊端的出现,电子期刊等连续性资源的组织模式重新回到有序化且需要人工干预的阶段,但这种重构的模式和传统分类主题又有着诸多不同,因为组织的对象从印刷版变成了电子和网络资源。所以,重构的模式变成了数据库尤其是全文数据库+异构数据库整合、导航(数据库导航+电子期刊导航+学科信息门户导航)、数字图书馆以及电子期刊编目等模式。在这种由自由结构又回到自主有序重构的模式,采用了文件、超文本/媒体、数据库、网页/站、大众分类法,还有MARC、元数据、FRBR等编目方法。此外,传统的MARC、分类法和主题法在网络环境中由于它的知识化仍然在被采用,有的是原装,更多的是被改造后的采用,尤其是叙词表。

这个阶段连续性资源组织的标准有点杂,形式组织标准有:中西文电子期刊编目标准、电子期刊编目使用的工具与文献资源以及CADAL数字化文本——元数据著录细则(V.2.0),在内容组织方面,首先有数字图书馆CADAL项目的系列内容组织标准,如《多维度标签分类标准》、《数字图书馆知识标引规范》和《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标准》等。但是和传统阶段比起来很多几乎没有事实性的标准,都是一些语言和技术的标准,如网页信息组织的相关标准——SGML、HTML与XML。国际上主要是2005年美国AN SI/N ISO修订颁布的Z39.19-2005《单语种受控词表编制、格式与管理规则》以及ISO 25964:信息与文献工作——叙词表及与其他词表的互操作等等。国内的相应标准分别是 GB/T 13190-1991《汉语叙词表编制规则》与GB/T 15417-1994《文献多语种叙词表编制规则》都是20世纪90年代以ISO 2788和ISO 5964为参考编制和修订的,主要适用于手工编制叙词表,兼顾一些计算机固执应用,很显然和ISO 25964比较起来,明显滞后。它的结构模式是链式+树形结构。(三)语义型连续性资源组织

语义型连续性资源的组织模式是指在语义环境下,组织模式由原来的语法转为语义,更强调彼此间的语义和关联。在这种背景下,引入了本体的概念,连续性资源组织的模式发生了改变,如语义搜索引擎、自主标签+本体=关联标签,指出自主标签最大的缺点就是语义模糊性和语法结构拼写缺乏控制性,导致的垃圾标签、缺乏层析和控制等不利因素,本体的语义关联的特性正好弥补了这些缺陷。此外,本体、语义和关联这些理念在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中得到了运用和体现,比如CADAL的信息组织中运用了多维分类标签(类似关联标签),知识组织中运用了知识标引和知识服务等模式。采用的方法有本体,CADAL中的多维标签法、知识元抽取法、学科分类法等。

这个阶段采用的标准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也是没有事实性标准,有的只是本体编码标准:基于 XML 的本体编码语言标准OWL 和基于 RDF 的本体编目语言标准 SKOS。另外,在CADAL中制定了一些具体的信息组织标准:《多维度标签分类标准》(CADAL 31001—2012)和知识组织标准:《数字图书馆知识标引规范》(CADAL 41101—2012), 《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标准》(CADAL 41102—2012)等。它的组织模式是网状+多维结构。(四)语格型连续性资源组织

语格型连续性资源组织是指在语义和网格结合的背景下的组织模式,不仅强调彼此间的语义关联,还有异构、映射等集成式组织模式,尤其是概念格和知识地图的引入,连续性资源的组织模式以可视化方式被呈现。比如基于概念格的关联标签,基于概念格的开放存取期刊的关键词分析;本体和概念格的互补融合:基于概念格的异构资源领域本体构建(概念—本体)、基于概念格的跨本体映射(本体—概念)以及多本体协同知识地图。数字图书馆中连续性资源知识组织的最终目标毕竟是以人为本,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在多维度语义聚合的情况下,从知识组织的可视化到用户需求分析的可视化,再到检索结果的可视化。采用的方法有知识地图、本体+知识地图、概念格等,未来连续性资源的组织方法应该是多种方法的集成:传统组织方法(分类主题)+大众分类+本体+知识地图+概念格+数字图书馆。这个阶段基本上没统一的组织标准可以遵循。这个阶段的组织模式是立体+晶格结构。第四节连续性资源组织的目的、原则一、连续性资源组织的目的

连续性资源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无序向有序的转换,从而方便用户检索和利用。而且,连续性资源组织有序化后,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用户对连续性资源的检索和利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管理者对连续性资源的综合管理(更新、维护、统计、分析和评价等)。概括起来,连续性资源组织的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消除“知识爆炸”和“资源污染”,实现连续性资源的有序化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连续性资源数量急剧增长,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知识爆炸”和“资源污染”愈演愈烈,日趋严重。资源的揭示、加工、记录从过去传统的文献机构延伸到海量的网络信息。首先,过去的资源缺乏已演变成资源过剩或资源泛滥,我们通过搜索引擎可以得到成千上万条检索结果,人们创造信息的能力已远远超过寻找、组织和报道它们的能力,如今人们需要的是信息的鉴别能力。

可以说,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海量性和无限性与人的精力、时间的有限性成了鲜明的对比和矛盾。其次,资源污染严重,尤其是互联网带来的垃圾信息、虚假信息、冗余过时信息、黄色信息、反动信息甚至病毒等等,美国未来学家奈比所说“失去控制和无组织的信息不再是一种资源”。所以,在网络环境下,只有对连续性资源进行控制、整序和组织,才能消除“知识爆炸”和“资源污染”,实现连续性资源的有序化。(二)适应不断变化的检索环境,实现连续性资源的增值

检索环境下变化,不仅体现在检索的对象和模式上,而且还体现在检索的机制、工具和技术上。从检索的方式看,连续性资源检索有手工检索、机械检索、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而检索机制在手工检索、联机检索和网络检索中都有所不同,甚至与每一个搜素引擎的检索都有差异。检索机制的差异和变化源于资源需求的变化,而检索机制的变化又对资源组织提出新的要求。检索工具是指用来报道、存储和查找连续性资源线索的工具,在手工检索时代,主要的检索工具包括目录、索引和文摘等;在计算机时代,检索工具就是各种检索系统,其核心则是各种数据库;在语义和网格时代,检索工具更要求集成化、语义关联化、可视化等。

检索工具多样化的发展必然使得连续性资源的组织模式向多样化的发展。而新的组织模式和方法必然可以加深资源提示的层析,开发出新的资源产品,如关联标签、本体、知识地图、概念格等,在这些组织工具和技术下的连续性资源产品的质量会进一步提高,从而使连续性资源产品的质量实现集约型的资源富集。(三)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实现用户对连续性资源的检索和利用

用户的信息和资源需求一般分两种:传统资源需求和网络资源需求。文献资源需求、数据资源需求和事实资源需求是传统意义上的资源需求类型。

网络时代进一步催生了用户资源需求的变化,使其呈现多样化的特点:(1)需求的全方位和综合化,用户迫切需要的是内容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知识资源;(2)需求的开放性和社会化,要求资源机构提供协同服务,实现资源共享;(3)需求的电子化和网络化,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向用户及时、全方位提供信息成了可能;(4)需求的集成化和高效化,用户不仅希望能提供原始资源,还希望能提供二次、三次信息资源,甚至包括经过分析、综合、整理的系统化的知识,以节约用户的大量时间。

而连续性资源组织根据用户需要,以资源的一定单元为处理对象,依据预先制定的规范,对其加以记录,并进行标引和必要的处理,然后将这些信息资源记录,按照规定的方式输入检索系统,从而用户对连续性资源的检索和利用,满足用户差异化需求。(四)实现管理者对连续性资源的分析和评价

资源组织不仅是为用户服务的,对于资源的管理者来说同样需要,因为我们常说的资源分析和评价工作都是由管理者来完成的,资源分析和评价的基础是资源的有序化整理和组织。如任何一项“课题查新”都不是从杂乱无章的海量信息中去进行的,都是通过数字图书馆经过精心组织和维护的各类中外数据库导航和重点学科门户导航等各类组织手段来辅助完成的。

资源分析和评价必须以资源整理为基础,整理的过程就是资源的组织过程,目的是使资源从无序变为有序,成为便于利用的形式。分析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系统、深入的资源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通过现象揭示出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规律,达到满足用户资源需求的目的。同时,资源组织工作也包含了资源分析的工作,如果没有对资源进行必要的分析,那么资源组织工作将是盲目的,甚至是错误的。资源组织和资源分析、评价是彼此相互作用,所以说,资源组织的目的也是为了实现管理者对连续性资源的分析和评价。二、连续性资源组织的原则

对连续性资源的组织必须遵循一定科学原则,才能形成健全完善的组织体系和顺畅通达的组织流程,具体而言,必须坚持客观性原则、标准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目的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充分性原则和现代化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在连续性资源组织活动中,对其内容特征进行描述和揭示必须客观和准确,不损害其本来效用。在组织活动中,客观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对资源的网罗度和专指度的把握上。网罗度反映了主题分析中对资源论述中的主体范围和数量的表征程度,即是多主题还是单主题;专指度则反映了主题标引是对资源中各个主题的展示程度,即各个主题是单因素还是多因素。另外,资源组织的客观性原则还体现在资源组织的变化要跟上其组织技术与环境的变化,如电子期刊就不能照搬纸版期刊的组织模式。(二)标准性原则

标准化原则是信息组织的核心要素,没有标准化就不可能有资源组织的各种方法体系。如传统印刷期刊的组织遵循分类标准和主题标引标准;电子期刊的组织遵循知识元抽取标准、学科分类标准、多维标签分类标准等,就连语义环境下的本体也有它要遵循的编码语言标准OWL和SKOS。标准性原则是资源完成存储、检索、利用和共享从而实现国内国际交流的目标的重要保证,否则,资源的流通范围就会受到影响,其使用价值也会大大降低。当然,标准性原则不是绝对的,与资源流通的范围有关,如有国际标准、国内标准、机构标准等,但一旦选定,就不要轻易改变。(三)系统性原则

资源组织不是一个独立的行为模式,涉及的范围和事情十分复杂,没有系统性的资源组织是不可能实现其整体目标的。比如,资源组织只是整个资源管理的一个中间环节,前面有资源搜集,后面有资源存储、资源分析/评价、资源检索和利用等,这些环节都是环环相扣的,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又如,资源组织的方法是集成的,有传统的分类主题组织方法,网络环境下的超文本/媒体、数据库等方法,语格环境下的本体、关联标签、知识地图、概念格等方法,而这些方法在连续性资源的组织中往往是集成使用的。上述种种,都证明了系统性原则在连续性资源组织中的重要性。(四)目的性原则

连续性资源组织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用户的资源检索和利用的需求,因而要求资源组织工作必须围绕用户的信息需求展开,必须密切注意用户需求的市场状态及其变化。不考虑用户需求的没有目的性的资源组织必然没有利用价值或利用价值大打折扣。虽然资源组织处于资源管理的中间环节,但是一样要关注资源评价和资源检索、利用的变化情况,从而不断改良和创新资源组织方法,以提高资源组织的水平,和用户需求保持同步。资源组织的目的性原则要求人们必须注重资源组织的计划性、长期性和适应性。(五)准确性原则

准确性是资源价值的灵魂,不准确的资源不仅不能产生价值,反而有可能导致重大损失。准确性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源组织的结果与资源相一致,不能出现偏离;二是资源经过组织后应该基本上是正确的、科学的,因而组织工作中的筛选、判断的意义重大。要保持资源组织的准确性,必须有一套科学、严格且行之有效的组织程序和管理制度。(六)充分性原则

充分性原则是指在连续性资源组织的过程中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显示资源实体的内容特征和信息。充分性主要体现在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它们是指多角度、多途径、全方位、多层次构建资源组织体系和进一步激活整个组织信息流,使整个资源体系和信息流充分得到用户的利用。(七)现代化原则

连续性资源的现代化原则主要体现在资源组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资源组织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改变了原有的手工模式,不仅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极大提高了工作质量,尤其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资源需求。比如自动标引、自动分类;本体、概念格、知识地图、关联标签、本体和知识地图的结合、本体和概念的互补融合等技术和手段的使用,将使连续性资源的组织在新的网格环境下充分实现语义和知识关联等组织思想,真实体现资源组织的现代化原则,满足用户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资源需求。第二章连续性资源组织的标准第一节印刷型连续性资源的组织标准一、形式组织标准

形式组织标准其实也是信息组织标准。(一)著录型1.国际标准ISBD

ISBD的全称是(International Standard Bibliographic Description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是IFLA根据1969年国际编目专家会议的建议制定的一套关于文献著录的国际标准,也是我国编制编目规则的主要依据,在2007年初版出现之前,由于文献类型的不同,它先后出版了ISBD(G)总则、ISBD(M)专著、ISBD(S)连续出版物、ISBD(GM)测绘资料、ISBD(A)古籍、ISBD(NBM)非书资料、ISBD(PM)乐谱、ISBD(CP)组成部分、ISBD(ER)电子资源、ISBD(CR)连续性资源这些不同的版本,见表2-1。表2-1 ISBD(S)及ISBD(ER)的演变史

相关的中文版的翻译资料:①《国际标准书目著录:连续出版物:ISBD (S)》夏文正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②《ISBD(CF)计算机文档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沈玉兰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③《国际标准书目著录》吴龙涛等译(华艺出版社,2002)(上册:连续出版物等)。④《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统一版》顾犇翻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⑤《ISBD国际标准书目著录:2011年统一版》顾犇翻译(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见表2-2)。表2-2 ISBD国际标准书目著录:2011年统一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2)2.国内标准:(GB/T3792.3-2009)《文献著录第3部分:连续性资源》和(GB/T3792.3-1985)《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

在我国,与上述ISBD对应的国家标准是GB3792系列标准。继《文献著录总则》(GB/T3792.1-1983)国家标准于1983年正式发布之后,我国于1985年发布了《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GB/T3792.3-1985),这是我国连续出版物著录工作走向标准化的一个里程碑,时隔24年,才有了修订版(GB/T3792.3-2009)《文献著录第3部分:连续性资源》,该标准依据了ISBD(CR)(连续出版物及其他连续性资源的国际标准书目著录)2002年修订版,同时参考了2007年版的《国际标准书目著录(统一版)》中的连续性资源部分,在1985年发布的《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GB/T3792.3-1985)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连续性资源的实际应用情况和潜在的应用发展而修订。两个标准新旧变化时隔24年,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十一个方面:标准名称、体力结构、术语与定义、著录项目名称、缩写与符号、内容含量、著录信息源、连续性资源另行著录规则、题名与责任说明项、版本项、资源特殊细节项的变化。

最新的相关工具书:

①(GB/T3792.3-2009)《文献著录 第3部分:连续性资源》谢琴芳起草,(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② 申晓娟:(GB/T3792.3-2009)《文献著录 第3部分:连续性资源》应用指南(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③ CALIS联合目录印刷型西文连续性资源记录编制要点:征求意见稿/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心(CALIS联机合作编目中心,2005)3.《西文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中国科学院1987年)《西文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以下简称《西文规则》)的定名是中国科学院在实践中经过了多次的修改与思考而定的。为了便于开展全院西文期刊联合目录的编辑工作,1983年11月该院在对ISBD与AACR2进行探索后,编印了《中国科学院西文期刊著录条例》(试用稿)。

基于连续出版物的含义比期刊广泛,为此将试用稿采用的期刊改为连续出版物。又考虑到使用面,为此摘掉了原试用稿前面的帽子,并根据国家标准局对中文连续出版物发布的《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将原试用稿的条例也改为规则,于是最后定名为《西文连续出版物著录规则》,由中国科学院西文连续出版物联合目录编辑部于1987年编印。《西文规则》在著录级次上基本上采用AACR2的二级著录。既符合实际需要,也不失国际标准著录的基本原则。AACR2的二级著录是除一级著录项目外,还可以选择其他有关项目进行著录,如:文献类型、并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第一责任说明与后继责任说明,以及丛刊说明等。《西文规则》在著录项目上共分9大项,前8大项与国际标准是一致的,仅仅只多了一项(馆藏项),虽然如此,但并没有违反国际标准著录的项目可以有多有少、次序不能颠倒的基本原则。

在《西文规则》0项总则中所列各条规定基本采用AACR2第十二章0项与第一章0项的有关规定,并适当地增加了著录格式的基本要求:

① 题名与责任说明项

在ISBD(S)中题名与责任说明项的内容由五个单元组成,即正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并列题名、其他题名信息、责任说明。在《西文规则》中我们省去了文献类型标识这一内容。

② 出版项

按照ISBD(S)的出版项是三个著录单元,它们依次是: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西文规则》在这一项中增加了国别代码这一单元。

③ 出版项中的出版者

为了著录时的方便,在《西文规则》中规定一律采用世界上的通用语言—英语进行著录。

④ 附注项中的相关题名

为了著录的统一,为了使相关题名在款目中醒目一些,我们在《西文规则》的附注项中省略了ISSN。

⑤ 关于第八项中的ISSN与识别题名

为了方便读者和工作人员,特将第8项ISSN“=”后面的识别题名改为缩略识别题名。

⑥ 设置所谓第9项即通常说的馆藏项,这是在ISBN(S)中所没有的。《西文规则》在第9项的后面,从正题名、其他题名信息、相关题名、责任说明及版本说明、丛刊等列举了23个实例。

为了著录方便,我们在《规则》后面有四个附录,分别是附录一:标识符号的、附录二:著录用语、附录三:语种代码、附录四: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这四个著录是随着《西文规则》的九大项一并装订成册,使用起来很是方便。(二)编目型1.国际标准:AACR2、CONSER和RDA(1)国际标准AACR2

AACR2(Anglo-American Cataloguing Rules,2nd Edition),即《英美编目条例(第二版)》。由于ISBD的颁布,1974年英、美、加三国的图书馆举行会议,开始商讨AACR2的编制工作,经过数年努力,AACR2终于在1978年正式出版,并对其1967年第一版的先标目后著录的顺序作了倒置。1988年第一个修订本正式出版,即《AACR2 1988修订本),1993年又出版了补充本。从1988年起,条文的修改已不再是零敲碎打,而是整章大幅度的修改,2001年第九章“计算机文件”改名为“电子资源”,电子资源的发展又同时影响到了“连续出版物”,2002年第十二章连续出版物(Series)更名为“连续性资源”(Continuing resources)。

国内公开的中文翻译本分别是:《最新详解英美编目规则》(第二版,1993年修订本)或《AACR2R-1993》、《最新详解<简明AACR2,1988修订本>》、《最新详解英美编目规则》(第二版, 2002年修订本)或《AACR2R-2002》(见表2-3):表2-3 《最新详解英美编目规则》(第二版,2002年修订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翻开2002年修订版中译本目录,看到第一部分正文的章节基本上是按文献类型来排列的,第12章是“连续性资源”,在第12章,变化的不仅是“连续出版物”更名为“连续性资源”,还相应增加了许多关于更新版的散页(updating leafs)以及更新版的网站(updating Web site)的例子,一起称之为“一体化资源”(Integrating resource)。

和FRBR概念模型和最新版的 ISBD(2011统一版)相比, AACR2的编制理念显然落伍,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复杂、缺乏逻辑结构、混淆内容和载体数据、层属关系缺失、英美观点为中心、对文献排列支持不够等等。

所以,2004年,JSC的主管机构“负责人委员会”(COP)宣布编制AACR3。2005年,出于对AACR可以成为超越图书馆界的世界性规则的期望,AACR3被更名为《资源描述与检索》(RDA)。(2)国际编目标准:CONSER标准记录文件

CONSER(cooperation online serials),合作联机连续出版物编目项目。起源于1970年代早期的连续出版物机读目录转换计划(Conversion of Serials Project),1986年发展为目前的合作联机连续出版物编目项目,1997年成为合作编目计划(Program for Cooperative Cataloging,简称PCC)的一个组成部分。

CONSER标准记录,最初取名连续出版物访问级记录(Access Level Record for Serials)。源自2005年5月召开的B IBCO/CONSER会议,会上考虑用一个标准的CONSER记录来替代原有的复杂的多个记录级别。2005年10-11月,连续出版物访问级记录工作组(由来自8个机构的13个图书馆员组成)两次在LC召开会议,评估用户需求,制定必备元素集和编目指南。此后,继续通过EMA IL 以及在 ALA的冬季会议和年度会议来讨论。2006年春天,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美国国会馆、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等14个机构参与了这项实验项目。实验内容既包括编目员创建实验记录,也包括由来自参考咨询、采访、系统等其他部门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记录进行评估。2006年7月24日公布“连续出版物访问级记录工作组最终报告”。2007年5月30日CONSER正式发布“CONSER标准记录文件”,并宣布新的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CONSER标准记录文件,由导言、一般原则、元数据应用文档、附录A(特殊指令)和附录B(样例)五个部分组成,共21页。导言部分对文件的产生、使用对象做了简单介绍,特别强调目录的作用在于帮助用户查找、识别、选择和获得所需资源,文件中必备元素的选择制定是依据这个原则,编目员在实践中也要牢记这一原则。CONSER标准记录见表2-4。表2-4 CONSER标准记录简表(续表)注:译自CONSER Standard Record:Cheat Sheet for Catalogers.July 25,2007

附录A,对主要款目标目的选取、出版地著录、建立团体标目、主要变化、次要变化这些连续出版物编目中的难点问题进行了说明指导。附录B,包括4个标准记录样例和一些具体针对362、500和515的例子。(3)国际标准RDA《资源描述与检索》(Resource Description and Access, RDA)是由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联合编制的元数据内容标准,是英美编目条例(第2版)(AACR2)的升级产品。RDA编制的目的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网络环境下编目工作新的概念模型《书目记录的功能需求》(FRBR)和《规范数据功能需求》(FRAD)的出现,使得编码规则也要适时的做出修改;二是AACR2的不适应性,其规则不能完全适应内容和载体交叉的资源,特别是不断涌现的数字资源。由此,2004年 JSC 宣布编制 AACR3,2005年AACR3被更名为RDA,于2009年完成编制,2010年6月,联机版“RDA工具套件(RDA Toolkit)”正式发布,标志着RDA的正式诞生,同年11月,RDA活页印刷本出版。2011年6月,RDA测试报告发布。2012年2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宣布将于2013年3月31日全部采用RDA编目,这天就是RDA实施切换日。

中国国家图书馆2012年5月启动对RDA规则中文版的翻译,估计2013年出版。

RDA的内容以FRBR和FRAD实体和关系的概念模型为基础,分为“属性”和“关系”两大方面。Resource description & access:RDA/developed in a collaborative process led by the Joint Steering Committee for Development of RDA(JSC)(见表2-5)。表2-5 国际标准 RDA目录(续表)

为了更好地将数字环境下的资源载体与内容细节详细描述, RDA将AACR2的“一般文献类型标识(GMD)”拆分为“媒体类型”、“载体类型”和“内容类型”,其中“媒体类型”和“载体类型”属于第3章范围,“内容类型”归属于第2部分“作品识别和内容表达”范围。RDA3.3章节对载体类型的核心元素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与此同时,MARC21也新增336、337、338三个字段来记录内容类型、媒体类型和载体类型,以适应这种变化。

以印刷型连续出版物为例,可以看到RDA规则和AACR2相比的变化:

首选信息源的选取:如果资源具有周期性但无题名页或其他信息源提供的信息能识别它,就要从找到的信息开始(按此先后次序):(a)相关材料;(b)外包装;(c)另一个描述期刊出版的;(d)其他任何可用信息源(RDA2.2.4)。

转录正题名:如果连续出版物具有分辑名、副题名、副刊名,又是其他资源的副刊和首选信息源的补充,在语法上又相互独立,可按以下次序转录正题名:(a)各分辑的题名;(b)副刊题名或指定的题名(或二者)(RDA2.3.1.7)。

转录版本:如果连续出版物的正题名(或其他要素)有一个版本信息作为正题名的组成部分或有语法联系,就将版本信息作为正题名(或其他要素)的一部分记录下来,不必重复记录版本信息(RDA2.5.2.6)。2.国内标准:《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1)《西文文献著录条例》

在我国,与上述AACR2对应的编目条例是《西文文献著录条例》和《中国文献编目规则》。《西文文献著录条例》1985年由中国图书馆学会出版发行,2003年由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改出《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修订扩大版》,修订稿的内容完全遵照ISBD和AACR2 1998 Rev.和AACR2R-93的原则,为适合于我国西文文献编目、著录人员的使用,除对国际标准条文做了一些必要的说明外,还对我国个人和团体著者的著录规定做了详细描述;对原有的“附录”进行了增补和扩充(见表2-6)。表2-6 《西文文献著录条例:修订扩大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2)《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文献编目规则》(1996年版)是为1996国际图联大会在京召开而编制的一部综合性、标准化的编目条例,包括各类型中文文献及其编目方法。随着中文资源的载体、信息传播方式、信息组织模式的变化,以及国内外编目理论与方法的变化,2002年,国家图书馆组织国内学者开始对之修订,并于2005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第二版》。新版的修订原则是:既遵循ISBD的原则,参照AACR2的体力,又体现中国文献编目特色;既坚持整个文献编目规则体系的一致性,又考虑各种文献类型的特殊性(见表2-7)。表2-7 《中国文献编目规则 第二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