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虚礼貌(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18:53:25

点击下载

作者:于永玉,吴亚玲

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谦虚礼貌(上)

谦虚礼貌(上)试读:

前 言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律己宽人等方面的伦理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她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不断批判继承、不断改造创新的动态的传统伦理道德体系,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同时,也是发展中的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中心与主轴。所以,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际是进行“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她不仅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传统与现实和未来之间的传承、创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及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世界东方传统伦理道德的继承与弘扬也有着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为了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创造人类当代精神文明,推进世界伦理道德的发展与建设,树立新的荣辱观,我们编选了本丛书,本书共分三大部分,即:理论卷,故事卷和名言警句卷,并参考有关书籍做了分类。

各分册编排结构有综述,着重阐述本德目内涵、特征及其形成发展的历史。然后,是所选取的内容集合。每个故事每条言论根据揭示德目的需要进行了再编写,力求以内容明伦理、明思想、明形象、明榜样,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本书编纂出版,得到许多领导同志和前辈的关怀支持。同时,我们在再编写过程中还程度不同地参阅吸收了有关方面提供的研究资料、历史资料。在此,谨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出版的领导、同志一并表示谢意。

本书在筛选编写、综述论证等方面,由于时间短、经验不足,可能有不足和错误,衷心希望各界及读者批评指正。编 者2006年6月

综 述

华夏古国,礼仪之邦。谦虚礼貌,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是构成人的精神美的重要因素,是人的品质的外在表现。

谦虚是人的高尚品德,属于人的思想修养。所谓谦虚是虚心不自满,善于发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乐于以彼之长,补己之短。

礼貌是人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属于言行方面的修养。礼是内容,貌是形式,属仪。一般地说“礼仪”,包括国家制度、等级秩序和典章仪式。

所谓谦虚礼貌,即恭谦礼让,从属于“忠”恕之道,是以“仁”为核心的“礼”的组成部分。从广义上讲,谦虚是礼貌的内在本质,礼貌是谦虚的外在表现。两者基础就是尊重他人、依礼而行。

谦虚礼貌,虽属“礼”的范畴,但儒家所倡导的“礼”,却与周礼有所差别。孔子在批判地继承周初礼乐制度时,并非以“礼”为核心,而是以“仁”为核心。孔子论“礼”与周礼是有区别的。在周制中,“礼”是至高无上的行为规范。孔子虽然主张推行礼制,却以推行仁政、仁者爱人为前提,重在以之作为伦理道德的思想规范。他要求为政者首先要自行其正,并以之作为在政治上施行仁政的前提。孔子主张“从道不从君”、“道高于君”,这种尊礼重道对限制君权具有重大作用。在仁者爱人方面,孔子要求“克己”、“内省”,并在行动上推行“忠恕”,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行“恭、宽、信、敏、惠”五种为“仁”的品德。尽管孔子的仁者爱人、推己及人,最终并不能超越礼制的规范,但他所建立的观念,其中某些内容包含着普遍性的原则,具有超越于时代和社会制度的意义。比如儒家要求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该彬彬有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或道德规范,这在任何社会都是应该提倡的,这是因为其具有普遍性。是可以批判地继承并加以发扬的。

谦虚礼貌,要求恕以待人,谦抑自守。孔子说:“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荀子·宥坐》)语云:“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人若自满而以聪明智勇骄人,或以功名富贵骄人,则失去谦退之德。自视甚高,必不能平和待人,自然更谈不上什么“宽容大度”或“与人为善”。人有谦让之德,才能不自满,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够辨别善恶、尊卑和义利,在立身处世上,才能恭谦礼让、遵礼而有节。

在以仁为总则的恭、宽、信、敏、惠、忠、敬、谦、让、诚等人际交往具体规范指导下,父慈子孝,兄悌弟友,相亲相爱者,比户可寻;夫妇和顺,“相敬如宾”、“不忘贫贱”、“不弃糟糠”者多不胜教;富而不淫,乐赈好施,济世救穷也为数不少;贫贱不移,渴死不饮盗泉水,饿死不食嗟来食者,史有所载;朋友交往,不忘故旧、不避贫贱、不计年龄、不论远近,“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忘年之交、刎颈之交、生死之交、患难之交、不绝于书;尊老慈幼,敬贤让能,尊师重道,奖掖后进等等,更俯拾即是,不胜枚举。

恭谦礼让,谦虚礼貌,不仅儒家强调,老、释、墨、道,也都讲求。如老庄与世无争,墨翟讲“兼爱”“非攻”;道家避世,佛教讲来生,但都劝人为善,不求不义之得。

至于古来史书上记载的恭谦礼让、谦虚礼貌方面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流传百代。如周文王访贤遇姜尚;孔子谈破满;晏婴谦躬,车夫改错;刘邦敬老得贤臣;蔡邕倒履迎宾;王方庆向下属求教;朱熹教子寻访名师;安童为相不忘敬老,等等。恭谦礼让,谦虚礼貌的道理,不仅上层社会人人知晓,让国、让贤、辞官、辞禄、逊爵、谢赏的事层出不穷。就是平民百姓、老幼妇孺也无人不懂,如行路让先、耕田让畔、居处让邻、席让坐、食让鲜、分让财、进屋敲门、先来后到、礼尚往来、文明经商等等,更是难以枚举。

中国传统的礼仪制度虽然过于繁缛,难以掌握执行,同时也有许多封建糟粕,如尊卑、贵贱、等级特权、愚忠愚孝、重男轻女等成为禁锢人们自由的枷锁,起着强固封建主义制度作用,但是,在传统道德文化中,如人际关系中的谦恭礼让精神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应当弘扬和继承,使之成为当代人类文明的道德规范。

真正做到谦虚礼貌、恭谦礼让,必须加强个人道德修养,提高个人的思想素质,与人相处,才不至矫情造作。而加强道德修养,在外部影响方面,儒家主张礼乐并重以激发人们内心感情。在个人内心修养方面,儒家提出“为仁由己”,要求通过“克己”和“内省”去实现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寻求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内省”,对中华民族心理、文化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而长远的影响。人们往往能在内在的反省中,获得价值的依据,增强自我立身行事的勇气和信心。这种思想观念至今仍有其深刻的影响和意义。特别是在消灭了压迫和剥削的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谦恭礼让、文明礼貌、互尊互让、平等待人这类美德,都应加以弘扬,这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大有裨益的。

有的人认为谦恭礼让、谦虚礼貌,可能会影响竞争意识的形成,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亚洲四小龙及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都说明,谦恭礼让传统美德并不阻碍经济发展,也不影响市场经济繁荣。往往越是谦虚礼貌的人,越会得到信任,取得信誉,从而使产品占领市场。此类事例难以胜数。

虞舜以孝闻天下

舜,是颛顼的六世孙。虞舜20岁以孝闻名天下。30岁为尧所知并娶其两女。50岁代尧行天子之政,在位39年。虞舜所处的时代,是历代政治家最为向往的社会。其时华夏族疆域扩大,政治清明,百姓安康。

对于有缺点的父母该不该爱?舜用他的行动为世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舜的父亲名叫瞽(gǔ)叟,就是“瞎老头”的意思。因为他有眼不识贤愚,便得了这样一个浑号。舜生下不久,母亲就死了。幼小的舜从未得到过父亲的疼爱。瞽叟不久又娶了一个年轻美丽的妻子,生下一个叫象的儿子和一个女儿,舜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舜得不到一点家庭的温暖,性格却非常笃厚善良。他遭到父亲的毒打,总是默默地流泪,实在忍受不了时,就独自跑到荒野里大哭一场。尽管这样,舜仍然仁爱地对待他的父亲、后母和弟妹。

经过无数个难捱苦熬的日日夜夜,舜终于长大成人。他孝敬父母、友爱弟妹的贤名已传遍华夏各部。但是,狠心的父母待他依然如故,舜只好离家出走,来到他早就向往的东方。

舜先是在历山开荒种地,没过多久,历山的农民受他的感化,都争着让起田界来。舜又到雷泽去打鱼,过了不长时间雷泽的渔夫也都争着让起渔场来。舜后来又去寿丘制造各种家具器物,人们听说后纷纷迁来居住,仅一年时间,这地方就成为村庄,再过一年就成了一个较大的集镇,又过一年竟成为很大的城市。舜的名声由此更加显扬。

天子尧很赏识舜的天资为人,决定让舜继承帝位,并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九个儿子伴随舜。结果在舜的感召下,尧的两个女儿都不敢以帝女自骄,而是像一般人家那样与邻里和睦相处。尧的九个儿子也都尊敬舜,性格也日益笃厚恭谨。尧非常高兴,于是赐给舜一把琴和一套细葛布衣,为他修建了几间谷仓,并且给了他一群牛羊。

舜自己做了天子的贵婿,并没有忘记他的父母,于是带着两个妻子去见家人。瞽叟一家人见舜携妻载物归来,非但没有收敛恶心,反而处心积虑地想把舜害死,好得到他的财产和妻子。

有一天,象喊舜去修缮谷仓,舜回家告诉了妻子。两个妻子每人送他一个竹笠遮日。当舜爬上谷仓后,象和瞽叟就从下边搬走梯子放起火来。舜将竹笠举起,从谷仓上跳下来,竹笠像鸟翼一样,增加了浮力,他居然没有一点损伤。

瞽叟和象一计未成,又想出另一阴谋。

这一天,瞽叟又叫舜去浚井。舜又回家告诉了妻子。两个妻子每人送他一柄锋利的铲子。舜下井后迅速在井壁用两把铲子凿了一个洞穴,刚刚凿完,瞽叟和象就搬来土石,往井里填土,填了一阵,听听井里没有动静,以为舜已死去,非常高兴,于是立即跑回家去分赃。

象抢功说:“主意是我出的,两个嫂嫂和琴分给我,牛羊财物就给了爹妈吧!”说完就飞快地跑到舜家,拿着琴在那里摆弄,想得到两个嫂嫂的欢心。没想到,舜已用两把利铲把井凿通赶回家来。象见了大吃一惊,非常生气,过了好一阵才说:“我正在想念你呢!”

舜丝毫也没有生气的样子,很平静地回答说:“如果这样,你一定很懂得兄弟情义了。”

瞽叟和象还不死心。他们又借赔礼之名请舜饮酒,想把他灌醉后杀死。不想此事被舜的同父异母妹妹闻知。她同情哥哥的遭遇,连忙把这事告诉了嫂嫂。当象来请舜时,两个妻子分别送给舜一包解酒的东西,然后舜就去赴宴了。

宴会上,陪酒的人都醉得不省人事,而舜却毫无醉意,这场阴谋又失败了。

经过这几件事以后,舜待父母弟妹更加孝悌友爱。瞽叟和象深受感动,回心转意,一家人从此和和睦睦地过起日子来。

舜用自己的一颗爱心感化有缺点的父兄,为人传为佳话。太史公司马迁赞誉舜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帝始”。

周文王访贤遇姜尚

商朝西方有个叫周的诸侯国。商朝末年,周的国君是周文王。他很敬重有本事的人,多方延请他们来帮助治理国家,许多人都来投奔他。

殷纣王看到周的势力越来越强,十分害怕,找个理由把周文王召到首都囚禁起来。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了美女、好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且买通商朝的大臣,请他在纣王面前求情。纣王贪财,又喜欢美女,他得到礼物,便把文王释放了。

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推翻商朝,报仇雪恨。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已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文武全才能够统筹全局的人,帮他筹划灭商大计。为此,他四处留心,八方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之滨的一条小河边遇见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上去有七十多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叨念:“快上钩呀快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人钓鱼的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姓姜名尚,又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但由于不会做买卖,尽亏本。

姜尚虽然很有才华,但是在商朝却一直不得重用,真是岁月不饶人,一晃就成了七十多岁的老人,但他还想找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他听说周文王广求贤才,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其实是在等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文王在和姜尚的谈论中,发现姜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得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久了,应当由贤明的君主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文王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推翻商朝,到处去寻访大贤人,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

文王恳切地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

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城里去。

姜尚到文王那里,先被立为国师,后来又升为国相,总管全国的政治和军事。周文王的父亲在世的时候,就向往着姜尚这样的大贤人了。所以人们遵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干脆把“望”字去掉,就叫他“姜太公”。

姜太公做了周文王的国相。他果然是个栋梁之材,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各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力量。最后,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朝在全国的统治。

周公言教身带论谦虚

周公,姓姬,名旦,是中国西周初期的伟大政治家。因为他的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东北)所以被人称为周公。他不但帮助武王灭掉商朝,武王死后,成王年幼,还由他摄政,管理国家。别看他地位很高,国务繁重,他还是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的。

周公的儿子伯禽被封为鲁国的国君。临行前,周公告诫他说:“你不要因为当了国君就骄傲起来而怠慢了士人。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今王之叔,我在国家中地位是不低的,但是我还是“一沐三握发,一食三吐哺”,兢兢业业,谦虚待人,总担心因为自己工作做得不好,而失去天下的士人呢!你到鲁国去,绝对不要因为是国君就看不起人啊!品德高尚而能恭恭敬敬者必定会发达兴旺;属地广大富庶而能节俭者,必定会安宁,官高位显而待人谦逊者,必定会愈受尊敬;兵多将强而不轻敌者,必能取胜;聪明智慧而又自以为愚者,必能不断进步;学识渊博而又自以为浅薄,虚心学习者,必定能日益增长见识。这六者都是谦虚的表现。所以《易》中说,有一种品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国家,小足以守身,这就是谦虚啊!”

伯禽到了鲁国以后,遵照父亲的教导来对待臣民,治理国家。当时鲁国君臣团结,社会风气也很好。后来,鲁国被人称为“礼仪之邦”。

中山君有感于礼

中山君是战国时期一个小国的国君。一次,他为了拉拢士大夫,巩固他的统治地位,便请在国都住的士大夫来参加宴会。

其中有个叫司马子期的士大夫也应邀赴宴。酒过三巡,上羊肉汤了,每人一碗,唯独到司马子期坐前,羊肉汤没有了。司马子期坐在席间,觉得很难堪,于是大为恼怒,退席而走,投奔楚国,劝楚王讨伐中山君,自己做他的向导。楚兵一到,中山君匆匆逃跑了。

在仓惶逃跑途中,有两个手持武器的人,紧紧跟随中山君左右,保护着他。中山君并不认识这两个人,就问:“你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保护我呢?”

这两个人回答说:“大王您还记得吗?有一年夏天,麦子歉收,我们的父亲饿得躺在大路旁的桑树下边,眼睛都睁不开,马上就要死了。这时您从这儿路过,看到我们父亲的惨状,赶紧下车拿出一壶稀饭,很有礼貌地给父亲喝了,父亲才免于饿死。后来父亲在临终时嘱咐我兄弟说:‘中山君救我一命,你们俩要记住,在中山君有难时,一定要以死守卫中山君。’我们俩要与您共患难啊。”

中山君听完后,仰天叹息说:“给予人家的东西不论多少,主要是在他真正有困难的时候;失礼得罪人,怨恨不在深浅,在于使人伤心啊。我因为一碗羊肉汤失礼了,结果失掉了国家;因为一壶稀饭救了一个人,在危难之时得到了以死相报的两个人啊。”

燕昭王拜郭隗为师

燕昭王(?—前279),名职,燕王哙的庶子,原流亡在韩,公元前331年即位,在位33年。

燕昭王是在燕国被齐国攻破后即位的。国破后,燕昭王时常往来于废墟之间,悼念战争中死去的勇士,慰问没有父母的孤儿。他自叹能力有限,希望礼聘有才能的人重振国威。

一次,燕昭王对大臣郭隗说:“齐国借内乱攻破了我燕国。我深知燕国国小力弱,没有能力复仇。希望能得到天下的贤士,洗国耻,振国威。希望先生能助一臂之力!”

郭隗说:“大王,我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个国王,派近臣带千金去寻千里马。这人找到一匹死千里马,便用五百金把马头买了回来。国君大怒,要治罪。近臣跪拜说:‘如果天下人知道死千里马您尚且肯买,那么活千里马就会接踵而来。’不满一年,他就得到了三匹千里马。现在大王一定想招贤纳士,就请大王把我当成一匹死千里马吧!”

昭王离座拜道:“先生的话,真乃有理。我就此拜先生为师,敬望多多教诲!”

昭王拜郭隗为师后,专门为郭隗改建了房室,对他恭敬有礼。

天下人都说:“燕昭王为人谦逊,能礼贤下士。”于是,有才能的人纷纷来到燕国。乐毅从魏国而来,剧辛自赵国而来,燕王均封为大臣,并命乐毅为亚卿。

燕昭王28年(前284年),派将军乐毅攻打齐国,占领70多座城市。此时为燕国鼎盛时期。

孟母教子以礼

孟子年幼的时候,他们家离墓地比较近,孟子常到墓地里去玩耍。和小朋友们一起做一些模仿成人送葬一类的游戏。孟母发现这一情况之后,就说:“这不应该是让孩子住的地方啊!”于是就迁居到一个闹市的附近。可孟子在玩耍时又学起小贩子沿街叫卖的事来。孟母说:“这也不是我孩子应住的地方啊!”就又迁居到学校的附近。这时,孟子在玩耍时就学起祭祀、打躬作揖(yī)的礼仪来。孟母说:“这个地方可以让我儿子住了。”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

后来,孟子有了妻室。一次,孟子的妻子在屋里休息时,将两条腿叉开坐着,孟子外出回来,一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气哼哼地去找母亲。请母亲允许将妻子休了。这突如其来的事,把母亲弄愣了。便问为什么,孟子回答说:“她坐着的时候把两腿叉开,像个什么样子。”孟母追问:“你怎么知道她坐着的时候是把两腿叉开的呢?”孟子回答说:“是我亲眼所见嘛!”

孟母严肃教导他说:“不是你妻子没礼貌,而是你没有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要进门时,先要问谁在里面;要上堂时,一定要高声说话;要进屋时,眼睛应该往下看。这样可以使人在没有防备时,不至于措手不及。现在你到她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前也不说一声,使她这样坐着让你看见了,这是你没有礼貌。”

听了母亲的教导,孟子感到很惭愧。

孔子谈破满

一天,孔子带着弟子子路去周代祖庙参观,看到一个制造得很巧妙的陶器,就问看庙的人,说:“这叫什么陶器呀?”

看庙的人回答说:“这大概就是‘座右铭器’吧。”

孔子说:“我听说过,这个被名为‘座右铭器’的陶器,装满水,它就翻倒,空着,它又歪在那里,只有把水装得正好,它才立着,有这种说法吗?”

看庙的人回答说:“是的,正像你说的那样。”

为了弄清真相,孔子叫子路取水来试试。子路取水来试了一下,果然是那样:装满水,它就歪倒在地上,空着,不装水,它就躺在那里,立不起来,只有装得适中,不多不少,它才直立起来。实验完了,孔子长叹一声,说:“唉!哪有满了不倒的呢!”

子路看明白了这个“座右铭器”,又问孔子说:“老师,您说要保持不倒,有办法吗?”

孔子回答说:“保持满而不倒的好办法,就是要抑制、减少水,让它不满,它才不倒。”

子路又问:“要怎样抑制减少呢?”

孔子回答说:“德高望重的人,就要谦虚恭敬有礼貌;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就要勤俭节约,不奢侈;官大俸禄愈多的人,就要愈保持有所畏惧的态度;见多识广的人,就要保持浅薄无知的样子,倾听别人的意见。能这样做,我想就可以抑制减少‘满’的倾覆了。”

孔子以物喻人,指出抑制自满的办法,就是要谦虚,以礼待人。

孔子不但这样去教育学生,而且为人师表,亲自去实践。

一次,孔子问子贡说:“你与颜回比较起来,谁好?”

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比颜回!颜回听到一点,就懂得十点;而我听到一点,只能懂得两点。”

孔子说:“不如颜回啊,我和你都不如颜回啊!”(颜回也和子贡一样,是孔子的学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的这句至理名言,就是孔子谦虚精神的自我写照。

子思劝卫侯反骄破满

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学生。

一次他到卫国去作客。看到卫侯说话或处理事情不管对不对,他的群臣都异口同声地附和。于是他就对他的学生公丘懿子说:“我看卫国可真算是‘君不君,臣不臣’了。”

公丘懿子说:“您为什么这样说呢?”

子思说:“当人君的如果不谦虚,认为自己一贯正确,那么别人就是有再好的意见、再好的办法,他也听不进去。即使事情办得对,也应当听听别人的意见,何况是让别人称赞自己做坏事、助长自己作恶呢!凡事如果自己不考虑是非,只是乐意让别人称赞自己,这样的人再没有什么人比他更糊涂的了;听别人的话如果不考虑有没有道理,只是随声附和,一味阿谀奉承,这样的人,再也没有比他更无耻的了。当国君的糊涂,当人臣的无耻,这怎么能领导百姓呢?我得找时间和卫侯谈谈。”

一天,子思见到了卫侯,对卫侯说:“您国家的风气应当改变,否则的话,您的国家将要每况愈下了。”

卫侯惊讶地说:“您说说,是什么原因呢?”

子思说:“您察觉到没有,您说出话来,自己认为是对的,您的卿大夫没有敢矫正其中不对的地方的。您的卿大夫说出话来,也都认为自己对,而那些士人和百姓没有敢矫正其中不对的。这样一来,你们当君的当臣的都已经自命是贤明的人了,下边的群众也随声附和。赞扬、顺从的人,就会得到好处;矫正、不顺从的人,就会有祸患。像这样,您想想,好事从哪能生出来呢?”

卫侯听完子思的话,起来说:“谢谢先生的教导,我今后一定谦虚谨慎,以礼待人,改变风气。”

秦昭王诚请范雎赐教

范雎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辅佐秦昭王,上继孝公、商鞅变法图强之志,下开秦始皇、李斯统一之大业,是一位在政治上、外交上极有建树的谋略家,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是秦国历史上的贤相,也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政治家。

范雎少年时就怀有雄心大志,但是苦于家贫,只好投到魏国大夫须贾门下,希望有朝一日能得以发挥自己的才志。

但是须贾忌贤妒能,他认为范雎的辩才之能抢了自己的风光,便设计暗害他。在吏卒的帮助下,范雎才抽身逃走。后来靠着魏国人郑安平帮助,藏在民间,化名为张禄。

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使臣王稽入魏。这时的秦国,由于变法奠定了富国强兵的坚实基础,又经惠文王等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国势更加强盛。秦国有个传统政策,荐贤者与之同赏,举不肖者与之同罪连坐。因此,秦国的有识之士,时常注意访求人才。

郑安平听说秦国的使臣到来,便冒充贱役,去服侍王稽,想从中代为范雎通融。通过郑安平的引见,再加上和范雎的长谈,王稽发现范雎是个少有的贤士。便把使命交接完毕后,带着范雎,前往秦国。

范雎进入秦国,住在下等客舍,过着粗食淡饭的生活,待命一年多,仍未得到任用。他对秦国大政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上书秦昭王,秦昭王见书大喜,重谢王稽荐贤之功,传命用专车召见范雎。

范雎进入秦宫,早已成竹在胸,他径直向禁地闯去。秦昭王走来,他故意不趋不避。宦官见这情况,大声斥责他:“大王已到,为何还不回避?”

范雎反唇相讥,说道:“秦国何时有王,独有太后和穰侯!”这话分明是刺激昭王。昭王听出话中有话,又恰恰点到心中隐痛,赶忙把他引入密室,单独倾谈。

秦昭王毕恭毕敬地问道:“先生以何教诲寡人?”范雎一再“唯唯”连声,避而不答。最后,秦昭王深施大礼,苦苦乞求说:“先生难道永远不愿意赐教吗?”

范雎见秦王心诚,这才婉言作答:“臣非敢如此。未见大王之心,所以大王三问而不敢作答。臣不是怕死不敢进言,臣怕天下人见臣忠而身死,从此缄口不语,裹足不前,不肯向着秦国。”

最后,范雎才点出秦国的政治弊端。

秦昭王听后,推心置腹地说:“秦国地处僻远,寡人糊涂。如今能得到先生您这样的贤才,真是三生有幸。从此以后,事无论大小,上至太后,下及大臣,愿先生好好教寡人如何处理,不要有什么疑虑。”

秦昭王从此重用范雎,使得后来的秦国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确实比以前更加强大和富有生气。

信陵君问计老门吏

战国时期有七个大的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特别是秦国,自从商鞅变法后,逐渐强盛起来。于是就想扩大自己的疆土,派大军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和楚国求救。楚国出兵八万援赵,魏国派大将晋鄙带兵十万援赵。

秦国得知两国援赵的消息,立即派使者到魏国进行恐吓,说:“谁要是援救赵国,等攻下邯郸,我就去打谁!”魏王吓坏了,赶紧给晋鄙下令停止进军。魏国一停止进军,楚国也按兵不动了。邯郸危在旦夕。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写信给信陵君说:“赵国就要灭亡了,你的姐姐痛哭不已,你能看着不管吗?”信陵君看了信,心中很着急,他请求魏王发兵,魏王始终不答应。

信陵君很气愤地回到家中,对自己的门客说:“大王不肯发兵,我只好自己去援赵了,哪位愿跟我一起去?”他手下的门客平时得到他很多恩惠,都慷慨激昂:“愿随公子拼命!”信陵君带领门客一千多人出发了。在出都城大梁东门时,信陵君下了车,去向他最尊敬的人,老门吏——侯嬴告别。并说明自己要同秦军决一死战的决心。万万没想到老门吏冷冰冰地说:“我老了请公子原谅我。”信陵君出了东门,很纳闷,心想:“我平时对他不错,他眼看我去送死连句送别的话都没有,这是咋回事呢?”于是走了好远,他让部队停住,自己又折回东门。

老门吏还在那儿站着,并笑着说:“我知道公子一定要回来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