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与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20:08:29

点击下载

作者:陈勤建,常峻,黄景春编著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话与故事

神话与故事试读:

出版说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传承中华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汲取古圣先贤的不朽智慧,激活民族文化的蓬勃生命力,上海人民出版社推出“中华经典诗文之美”系列丛书,以期通过出版工程的创造性转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丛书由著名学者、语文教育家徐中玉先生领衔主编,共13册,包括《诗经与楚辞》(陶型传编著),《先秦两汉散文》(刘永翔、吕咏梅编著),《汉魏六朝诗文赋》(程怡编著),《唐宋诗》(徐中玉编著),《唐宋词》(高建中编著),《唐宋散文》(侯毓信编著),《元散曲》(谭帆、邵明珍编著),《元明清诗文》(朱惠国编著),《近代诗文》(黄明、黄珅编著),《古代短篇小说》(陈大康编著),《笔记小品》(胡晓明、张炼红编著),《诗文评品》(陈引驰、韩可胜编著)和《神话与故事》(陈勤建、常峻、黄景春编著)。所选篇目兼顾经典性与人文性,注重时代性与现实性,综合思想性与艺术性,引

导读

者从原典入手,使其在立身处世、修身养性、伦理亲情、民生疾苦、治国安邦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所思考和获益。

丛书设置“作者介绍”、“注释”、“说明”、“集评”栏目。“作者介绍”简要介绍作者生平及其著述,并大致勾勒其人生轨迹。“注释”解析疑难,解释重难点字词及部分读音,同时择要阐明历史典故、地理沿革、职官制度等知识背景,力求精当、准确、规范、晓畅。“说明”点明写作背景,阐释文章主题,赏析文章审美特色。“集评”一栏列选历代名家评点,以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和鉴赏。

丛书选录篇目出处,或于末尾注明所依底本,或于前言中由编选者作统一说明。选文所依底本均为慎重比照各版本后择优确定。原文中的古今字、通假字予以保留,不作改动;异体字在转换为简体字时,则依照现行国家标准予以调整。

丛书所选篇目的编次依据,或以文体之别,或以题材之异,或依作者朝代生平之先后,或依成书先后。成书年代或作者生平有异议者,则暂取一说。“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中华文明生生不息至今,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艰苦拼搏的成果;中华文明未来的繁荣兴盛,需要全体中华儿女的担当。“中华经典诗文之美”系列丛书的出版,将引导读者在对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传世诗文的百读不厌、常读常新中,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起守护、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世之心,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凝聚起全民的文化力量,和这个时代一同前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导读《

神话

与故事》选编中国神话及其衍化而成的包括各类文学体裁所讲述的中国故事,既是书面经典文化的精华,也显示了扎根于广阔民间文化土壤的根芽。诸如神话、传说、寓言、民歌、传奇、变文、话本等文学体裁,统以“神话与故事”概言之。

中国经典神话与故事承继着中国文化的精神血脉,蕴涵着中华文明的生存智慧,滋养着中国文化的气韵风度,是弥足珍贵的文化宝库。考察中国文化精神不能偏于一隅,或是从所谓“大传统”的精英文化出发,或是从所谓“小传统”的民间大众文化出发,而是要超越雅俗,从整体上来考察理解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化精神。这本书选取古代经典书面杰作,但在注释方面强调其民间口头文学的来源,揭示其生成衍化的经过。

神话是民族文化孕育的摇篮,文学、哲学、艺术以及民族的文化精神、价值观念等都包含在神话之中。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离不开神话,了解中国文化的源头,也只有向斑斓富丽的神话追索。

20世纪以来,对神话的研究吸引着许多大家。20世纪初,蒋观云在《新民丛报》上发表《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1903)一文,最先引入“神话”概念,指出“一国之神话与一国之历史,皆于人心上有莫大之影响”,揭示神话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神话在文学史上的源头地位。鲁迅的《破恶声论》也是较早论述中国神话的文献:“夫神话之作,本于古民,睹天物之奇觚,则逞神思而施以人化,想出古异,諔诡可观,虽信之失当,而嘲之则大惑也。太古之民,神思如是,为后人者,当若何惊异瑰大之;矧欧西艺文,多蒙其泽,思想文术,赖是而庄严美妙者,不知几何。倘欲究西国人文,治此则其首事,盖不知神话,即莫由解其艺文,暗艺文者,于内部文明何获焉。”

鲁迅在所著《中国小说史略》(1923)中对神话解释为:“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在《山海经》、《穆天子传》、《逸周书》、《燕丹子》、《楚辞·天问》等古籍中都保存较多的神话传说。

20世纪初对神话富有兴趣并专门研究的还有茅盾、周作人、梁启超、江绍原、林惠祥、顾颉刚、闻一多、谢六逸等人,都认识到神话之于民族文化的渊源关系。正如鲁迅所申明的:“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

中国神话及以其为渊源的中国故事,包括传说、寓言、传奇、变文、民歌等等,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审美风范,养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

神话、故事中蕴涵着宝贵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念,激扬着生机勃发的生命智慧。自强不息的精神,天人合一的信念,开放包容的气度,坚韧乐观的勇气,勤劳拼搏的创举,在《

盘古

开天》、《

女娲

补天》、《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羿射十日》等神话故事中都有着鲜明的体现。为维护人类生存而大无畏的开拓拼搏的创造伟力经由这些神话故事代代传承,成为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鲁迅曾呼吁:“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他对《大禹治水》情有独钟,早在1912年写的《〈越铎〉出世辞》中说道:“于越故称无敌于天下,海岳精液,善生俊异,后先络绎,展其殊才;其民复存大禹卓苦勤劳之风,同勾践坚确慷慨之志,力作治生,绰然足以自理。”刚毅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智慧传续后代。《屈原》等故事彰显的也是为民请命的无畏精神勇气。

生命幻化,生生不息,体现无穷的创造力。《精卫填海》、《嫦娥奔月》、《

西王母

》、《壶公》等,有的体现物我互化、绵延不绝的原始生命观,有的描画瑰奇的神仙世界,都包涵着对无限生命力的探索和执着。

所选故事中也彰显了重情重义的亲情观和执着热烈的爱情观念。《董永》、《东海孝妇》等刻画了“孝亲”的天伦之情,《田昆仑》、《牛女》则属于“天鹅处女型”故事,表现仙凡婚恋的情节,独具中国风情。《叶限》是唐朝笔记小说《酉阳杂俎》里记载的一个故事,是中国版的“灰姑娘”,比法国版的早了800多年,比格林兄弟版的早了近千年。其中蕴含的家庭伦理道德、善恶有报的观念,无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心同此理。

至于表现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爱情主题,《梁山伯与祝英台》堪称绝唱,缠绵悱恻的情感、执着的相思相恋、“化蝶”的传奇想象谱写了一曲爱情赞歌。唐传奇中的《柳毅传》、《李娃传》、《霍小玉传》等都塑造了深情、专一、无私奉献的女性形象。汉乐府民歌表现的爱情故事生动形象,《有所思》在短短的诗行里塑造了女子热恋、失恋、眷恋的心理三部曲,感情跌宕有致,刻画细微精妙。《上邪》更是一首用生命铸就的爱情誓词:“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热烈奔放、情真志坚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近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表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十分重视传承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本书选编的中国神话故事,也可以说是这浩大工程的基础工作,有助于中学生、大学生等青少年了解中国的文学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浸染中国文化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让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的根芽,生长在现代中国少年的心中,绽放丰硕的花朵,承担起传承建设现代中国民族精神文化的神圣职责。陈勤建 常峻2017年6月神话盘古[1]

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2][3]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4]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三五历记》)说明

宇宙万物由何而来?这在世界各民族神话中有不同的解释。“盘古开天辟地”是我国上古人民对这个问题的解释。盘古是南方某氏族的图腾,其状如狗。《述异记》云:“南海中有盘古国,今人皆以盘古为姓,则盘古亦自有种落。”所谓“盘古国”,即盘古族,后来衍生出许多苗裔。作为苗裔之一的瑶族,至今仍有崇奉盘古的习俗。《粤西琐谈》云:“盘古本为苗人之祖,原为盘瓠之转。”在西南少数民族中至今仍受崇奉的“盘瓠”,与古代的盘古实为同一神祇。

盘古不仅开天辟地,他还“垂死化身”,即死时身体的各部分幻化出日月星辰、山川江河、草木禽兽,使世界变得生机勃勃,丰富多彩。女娲[5]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供,[6]乃引绳絙于泥中,举以为人。(《风俗通》)说明

女娲抟黄土作人,这是我国先民对自身来历的解说。对人自身从何而来的思考,导致神创造人这样的神话产生。希腊神话说,普罗米修斯用粘土,仿照自己的形态造出人类;希伯来神话说,上帝耶和华用尘土造人。我国布依族神话说,神用树木造成了人。对比之下,女娲以黄土为质料造人,具有我国中原地区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

这位人类始祖,在苍天缺、九州裂、人们遭受苦难之时,还有“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壮举,即家喻户晓的“女娲补天”。

伏羲

[7]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8]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9]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系辞下传》)说明

在古代神话中,伏羲与女娲是兄妹,他们为创造人类而结合成为夫妻,所以,两人同为人类始祖。伏羲仰观天象,俯察地理,始作八卦,因而又被称为“人文始祖”。

伏羲的形象是人首蛇身。在汉砖画像中,他与同为人首蛇身的女娲,下身是绞缠在一起的。伏羲“始制嫁娶”,创制夫妇嫁娶之礼。我们从中又可以看到人类婚姻发展由无序到有序的进步,也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由母系到父系的过渡。

炎帝

[10][11]

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之病,而天下化之。(《管子·轻重》)说明

这则神话反映了远古先民对火的掌握和运用。高尔基说:“文化史是开始于人们掌握了火。”希腊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上天盗火,我国神话中是炎帝钻木取火。有了火,人类吃上熟食,减轻了肠胃的消化负担,减少了各种消化道疾病,延长了人们的寿命。不仅如此,人们还利用火烧荒,驱逐野兽,取暖,大大开拓了人类的生活领域,增强了改造、适应自然的能力。“炎帝作火,死而为灶。”(《论衡·祭意》)今日我国人民在腊月廿三祭灶君,正月初一迎灶君,灶君的最早原型就是炎帝。

神农

[12]

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果,食蠃蛖之肉,时多疾病毒伤[13][14]之害。于是,神农乃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墝、[15]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说明

这则神话讲述了神农氏开创农业的事情。随着历史的前进,人口日益增长,各氏族的生活区域相对缩小,人们赖以生存的禽兽鱼鳖及植物果实也相对减少,“难以养民”。另一方面,人的肌体必须吸收各种营养成分才能满足需要,单吃少数几种食物容易引起“疾病毒伤之害”。这样,人们就必须栽培新的植物以获取多种营养,——农业就应运而生了。神农是农业的始祖,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由原始采集渔猎时期进入到农耕时期了。《搜神记》中说:“神农……尽知其(百草)平、毒、寒、温之性。”神农通过尝百草,全面了解各种植物的特性,发明了草药来医治百姓疾病,因而他又被奉为药物之神。

精卫填海

[16]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17]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18][19]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北山次经》)说明

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东海溺水而死,魂化为精卫鸟。精卫常衔西山木石填塞东海,以期将其填平,使之不能再溺死别人。这则悲剧性神话表现了精卫顽强的意志,彰显了古人对大自然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夸父

[20][21][22]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23][24]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海外北经》)说明

夸父追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夸父为什么追日呢?《山海经》说“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刘城淮在《中国上古神话》中认为,它可能是人们与干旱斗争的神话。袁珂则认为这则神话表现了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赛逐走的英勇气概。

羿射九日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凿齿、[25][26]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27][28][29]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九日而[30]下杀猰,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于是天下广狭、险易、[31]远近,始有道里。(《淮南子·本经》)说明

这则羿射九日除百害的神话,反映了上古人民与各种敌害的斗争。羿是人类力量的化身,是战胜各种危害人们生存的邪恶势力的英雄。“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淮南子·氾论训》)人们崇敬羿,尊为宗布,即抗击灾害、捍卫人民的大神。

嫦娥

[32]

嫦娥,羿妻也,窃西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

[33][34][35]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辑《灵宪》)说明

嫦娥奔月是一则优美的神话,在我国文学作品中,嫦娥几乎成了月亮的代名词。

嫦娥为什么奔月?有人认为这与羿与嫦娥夫妻矛盾激化有关。羿射河伯,与洛神宓妃暧昧,嫦娥愤恚而去。也有人根据女娲、西王母等神话,认为嫦娥奔月属于女神崇拜和生殖崇拜。还有人认为嫦娥与后羿同为太阳鸟信仰的部落。当羿叛而“射日”——杀害同一部族时,嫦娥愤而出走。奔月行为属鸟信仰巫术的体现,也为后世神仙思想奠定了基础。西王母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36][37][38]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山海经·西次三经》)说明

西王母是我国民间至今仍有崇信的王母娘娘的原型。据《山海经》记载,西王母所在之地处于我国西部昆仑山一带,其形貌是蓬头散发,虎齿豹尾,善于呼啸,主司天下灾疠及残杀。西王母还役使三青鸟(神鸟)为己取食。有人推测,她是由虎、豹一类图腾崇拜部落的首领,三青鸟可能是归附于她的三个以鸟为图腾的部落。

西王母拥有不死药,羿曾向她求药,嫦娥窃而服之,遂有奔月神话。在仙话里,西王母是女仙之祖,传说周穆王、汉武帝都曾向她学过仙。汉代的西王母已不再是半人半兽的女神,而是“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汉武帝内传》)的华贵女仙。

至于西王母转化成王母娘娘,做了玉皇大帝之后,则是唐代以后在民间的流变。

黄帝

[39][40]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41][42][43]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轩辕之时,神农氏[44]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乃习[45][46]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47][48]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49][50][51]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52]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说明

黄帝,传说时代的部族领袖,先后战胜炎帝、蚩尤而统一天下。为中华民族之始祖。

刑天

[53][54][55]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56]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山海经·海外西经》)说明“刑天与帝争神”的神话是人类社会早期的社会集团冲突的反映。刑天在与天帝争夺天下主神地位的战斗中,被天帝砍掉了首级,然而他并没有停止战斗,而是“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斗争。刑天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和不怕牺牲、永不屈服的坚韧的斗争精神历来为人们所称赞。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这是对刑天战斗意志的高度评价。

蚩尤

大荒之中,有系昆之山,有

共工

之台,射者不敢北向。有人衣[57][58][59][60]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山海经·大荒北经》)说明

黄帝与蚩尤之间的战争,反映的是中原各部族与东部九黎(或南方苗蛮)各部发生冲突的情况。相传蚩尤有兄弟八十一人,皆铜头、铁额,食沙石,又能够制造兵器,可见是一个庞大而善战的部落集团。在战争初期,蚩尤多次打败黄帝,后来黄帝请应龙蓄水,蚩尤则请风伯、雨师大纵风雨。黄帝让自己的女儿旱魃从天上下来,风雨乃停止,蚩尤战败,被黄帝所杀。魃再也不能返回天庭,只好居于“赤水之北”。神话奇异而瑰丽,却反映了古老的部族战争,和中原各部族终于征服东方(或南方)各部族的历史事实。共工[61]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62][63]。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天文训》)说明

共工是传说中的水神,但同时又可能是一些以水为图腾的部族共同奉祀的神灵。共工与颛顼(或火神祝融)争帝,同样反映了远古部族之间的冲突。共工战败之后仍余威不减,怒触不周山的结果是“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

鲧禹治水

[64][65]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66][67][68][69][70]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说明

鲧禹治水的神话至今仍在我国民间流传。连续降雨造成大地之上洪水滔天、人为鱼鳖的悲惨局面,为拯救人民于危难,鲧毅然决然开始了治水的斗争,然而,以堵塞的办法治水失败了。鲧的儿子禹继承父亲的事业,以疏导为主治理洪水,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疏通了江、河、淮、济四渎,取得了治洪的最后胜利。神话中所反映的这段历史,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鲧窃取天帝的息壤堙塞洪水,被天帝所杀,其尸三年不化,腹中孕育出禹。禹继父业,“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庄子·天下》)。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尽力沟洫,导川夷岩,黄龙曳尾于前,玄龟负青泥于后”(《拾遗记》)。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神话化痕迹。

东王公

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71][72]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恒与一玉女投壶,每投千二百[73][74][75]矫。设有入不出者,天为之嘘;矫出而脱悞不接者,天为之笑。(《神异经·东荒经》)说明

东王公作为西王母的配偶之神,是汉代才出现的,大约是为了与西王母相对应而创造出来的神仙,因而与上古神话有所不同。东王公在民间流变过程中,与黄帝逐渐合而为一,成了天上的统治者玉皇大帝。其发展线索是:黄帝——东王公——玉皇大帝。与此同时,西王母也转化成了王母娘娘。在中国民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是冥冥九天之中诸神的最高首领,许多民间传说、故事、仙话都与他们有关。

盘瓠

[76]

高辛氏有老妇人居于王宫,得耳疾历时,医为挑治,出顶虫[77][78],大如茧。妇人去后,置以瓠蓠,覆之以盘。俄尔顶虫乃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遂畜之。[79]

时戎吴强盛,数侵边境,遣将征讨,不能擒胜。乃募天下有能得戎吴将军首者,购金千斤,封邑万户,又赐以少女。后盘瓠衔得一头,将造王阙。王诊视之,即是戎吴。“为之奈何?”群臣皆曰:“盘瓠是畜,不可官秩,又不可妻,虽有功,无施也。”少女闻之,启王曰:“大王既以我许天下矣,盘瓠衔首而来,为国除害,此天命[80]使然,岂狗之智力哉!王者重言,伯者重信,不可以女子微躯,而负明约于天下,国之祸也。”王惧而从之,令少女从盘瓠。

盘瓠将女上南山,草木茂盛,无人行迹。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81][82]鉴之结,著独力之衣,随盘瓠升山入谷,止于石室之中。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辄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盖经三年,产六男六女。盘瓠死后,自相配偶,因为夫妇。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后母归,以语王,王遣使迎诸男女,天不[83][84]复雨。衣服褊裢,言语侏㒧,饮食蹲踞,好山恶都。王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号曰蛮夷。说明

盘瓠乃帝喾之妇耳内挑治出来的一条“顶虫”,据畲族民间传唱的《狗皇歌》,此虫状如蚕,置于瓠蓠之下化为犬,因而得名盘瓠。它运用自己的才智衔戎吴之首而归,遂得与帝之少女相婚配。后来两人共生得六男六女,又自相配偶,繁衍出西南蛮夷各部人民。不管是盘瓠(出自帝妇耳内)与帝之少女的结合,还是盘瓠的六男六女自相配偶,都带有明显的血亲婚配(兄妹婚)的特征。这是每个民族童年时期都必经的发展阶段,通过神话的折射,把这种婚姻形式反映了出来。

神荼郁垒

[85]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86][87][88],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论衡·订鬼》引古本《山海经》)说明

神荼、郁垒是两位主管万鬼的兄弟之神。他们居于度朔山(或桃都山)的大桃树上,有恶鬼妄自为害,就被他们缚以苇索,投食于虎。《搜神记》引《黄帝书》云:“度朔山,山上有大桃树,二人依树而住。于树东北有大穴,众鬼皆出入此穴。荼(即神荼)与郁垒主统领简择万鬼。鬼有妄祸人者,则缚以苇索,执以饴鬼。于是黄帝作礼驱之,立桃人于门户,画荼与郁垒与虎以象之。”今俗,每岁除夕、春节贴门画、春联,原型实为于门户间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后代又演化为刻桃符,画门神。

寓言

愚公移山

[89][90]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91][92]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93][94]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95][96]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97]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98][99]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100][101][10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103]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104]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105]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106]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107][108]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109]无陇断焉。(《列子·汤问》)说明

这篇寓言通过愚公“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搬走太行、王屋二山的故事,彰显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理想和人定胜天的信念和决心。它给我们的启示是,面对困难只要坚定决心和信念,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最后一定能够赢得胜利。

杞人忧天

[110][111]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112][113]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114]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也?”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115]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116]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117],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118]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天瑞》)说明

这则含有讽刺意味的寓言,大多嘲讽那些为本来不用担忧的事而去担忧发愁的人。但是,作者写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且并不以这两种人为然,其本意是要提倡“顺乎自然,无为而治”的道家哲学思想。

一鸣惊人

[119][120]

荆庄王立三年,不听而好讔。成公贾入谏。王曰:“不谷[121]禁谏者,今子谏,何故?”对曰:“臣非敢谏也,愿与君主也。”[122][123]王曰:“胡不设不谷矣?”对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三年不[124]动、不飞、不鸣,是何鸟也?”王射之曰:“有鸟止于南方之阜,其三年不动,将以定志意也;其不飞,将以长羽翼也;其不鸣,将以览民则也。是鸟虽无飞,飞将冲天;虽无鸣,鸣将骇人。贾出矣,不谷知之矣。”明日朝,所进者五人,所退者十人。群臣大悦,荆国之众相贺也。(《吕氏春秋·重言》)说明

这则寓言原意是说,讲究方法,善于启发,便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迸发出巨大的潜在力量。后来,“一鸣惊人”这个成语用来说明一个人蓄势待发,通过“定志意”、“长羽翼”、“览民则”,一下子就干出了惊人的事情。

叶公好龙

[125][126]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127][128]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129]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乎似龙而非龙者也。(刘向《新序·杂事五》)说明

这则寓言原是孔子的弟子用以讽刺鲁哀公“君非好士,好乎似士而非士”的,后人常用于嘲讽那些对某事物表面上喜欢,实际上害怕的人。但它更经常地被用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表里不一的人。

狐假虎威

[130]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

[131][132]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133]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战国策·楚策》)说明

这则寓言原是魏国使者江乙讲给楚宣王的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在同时代的其他文献中也有记载,因而,“狐假虎威”可能是当时流行的民间故事。从文学形象上看,这则寓言表现了狐狸的机智和老虎的糊涂。“狐假虎威”后来作为一个成语,用来讽刺那些假借他人威势为非作歹、欺凌弱者的人,与民间俗语“狗仗人势”成了同义语。

伯乐相马

[134][135][136]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大行。蹄申膝折,尾湛胕[137][138][139]溃,漉汁洒地,白汁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140]

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幂之。[141]

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战国策·楚策四》)说明

这篇寓言通过千里马拉盐车的苦恼及得到伯乐赏识的感奋,说明了这匹千里马怀才不遇的痛苦和伯乐善于识马的可贵。常言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是千里马,也只能落得个“服盐车而上大行”,“负辕而不能上”的结局,最后也只能变成驽马一匹。后来,“伯乐”成了知才善用者的代名词。

鹬蚌相争

[142][143][144]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145][146]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战国策·燕策二》)说明

这是战国时苏代劝赵惠王不要伐燕引用的寓言故事,其中以鹬蚌喻燕赵,以渔夫喻强秦。“鹬蚌相争,渔夫得利”,常用来说明两方争斗,相持不下,给第三者以可乘之机,轻松地取得好处。

和氏之璧

[147][148]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149][150]。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151]

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152]尽而继之以血。

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153][154][155]?”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石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156][157]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说明

韩非子讲这个寓言故事,原意是以和氏之遭遇来比喻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为国君采纳,反而遭到排斥。为此,他痛惜不已,感慨万千。从这则寓言故事中,我们还可以体会到这样的寓意:识玉诚然可贵,识人更为重要。

自相矛盾

[158][159]

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

[160]而立。(《韩非子·难一》)说明

韩非子引用这则寓言,是为了揭露儒家文士“以文乱法”的思维矛盾,但从中所得到的启发却是,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切不可陷入自相矛盾的窘境。

守株待兔

[161][162]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163][164]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说明

韩非子引用此寓言,原是讽刺儒生抱残守缺,梦想尧舜复生理治当今之世的。后来人们用这个寓言比喻只凭过去经验办事,刻板守旧不知变通的人,也用于讽刺那些妄想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人。

揠苗助长

[165][166][167]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168][169]曰:“今日病矣!余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公孙丑上》)说明

孟子在这里所引用的寓言故事,揭示了一个十分深刻的道理:事物的发展自有其规律,不尊重客观规律,虽然出于好心,并且做出了努力,结果还是要失败的。

成语“拔苗助长”就是从这则寓言中来的。

塞翁失马

[170][171][172][173]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174]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175]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176]

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

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控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177]。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淮南子·人间训》)说明

俗话所说“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即出此寓言。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福与祸的相互转化是辩证的,不是绝对不变的。

这则寓言表明,我国古代人民对事物辩证发展的道理早就有深刻的认识。

传说

江妃二女

[178][179]

江妃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于江汉之湄,逢郑交甫。[180]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仆曰:“我欲下,请其佩。”仆曰:[181]“此间之人,皆习于辞,不得,恐罹悔焉。”交甫不听,遂下,与之言曰:“二女劳矣!”二女曰:“客子有劳,妾何劳之有!”交甫曰:[182][183]“橘是柚也,我盛之以笥。令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傍,[184]采其芝而茹之。以知吾为不逊也,愿请子之佩。”二女曰:“橘是[185]柚也,我盛之以筥。今附汉水,将流而下。我遵其傍,采其芝而茹之。”遂手解佩,与交甫。交甫悦,受而怀之,中当心。趋去数十步,视佩,空怀无佩;顾二女子,忽然不见。诗曰:“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列仙传》卷上)说明

郑交甫与江汉二女的故事最早见于《韩诗外传》。《初学记》卷七引《韩诗外传》曰:“郑交甫过汉皋,遇二女,妖服珮两珠。交甫与之言曰:‘愿请子之珮。’二女解珮与交甫,而怀之。去十步,探之则亡矣,回顾二女亦不见。”汉以后的志怪小说多有记载,且情节愈加曲折,细节也更生动。这大概是在民间流传过程中不断被民众加工、创造的结果。

东方朔

东方朔字曼倩,父张夷,字少平,妻田氏女。夷年二百岁,颜如[186]童子。朔母田氏寡居,梦太白星临其上,因有娠。田氏叹曰:“无[187]夫而娠,人将弃我。”乃移向代郡东方里为居。五月旦生朔,因[188]以所居里为氏,朔为名。朔生三日而田氏死,时景帝三年也。邻[189][190]母拾而养之,年三岁天下秘谶,一览暗诵于口。常指天下空中独语。

邻母忽失朔,累月方归,母笞之。后复去,经年乃归。母忽见,[191]大惊曰:“汝行经年一归,何以慰我耶?”朔曰:“儿至紫泥海,[192]有紫水污衣,仍过虞渊湔浣。朝发中返,何云经年乎?”母问[193]之:“汝悉是何处行?”朔曰:“儿湔衣竟,暂息都崇堂。王公饴儿以丹粟霞浆,儿食之太饱闷几死。乃饮玄天黄露半合,即醒。既而还,路遇一苍虎,息于路傍。儿骑虎还,打捶过痛,虎啮儿脚伤。”母悲嗟,乃裂青布裳裹之。朔复去家万里,见一枯树,脱向来布裳挂于树,布化为龙,因名其地为布龙泽。[194][195]

朔以元封中游鸿濛之泽,忽见王母采桑于白海之滨。俄有黄眉翁,指阿母以告朔曰:“昔为吾妻,托形为太白之精。今汝此星精也。吾却食吞气,已九千余岁。目中瞳子,色皆青光,能见幽隐之物。三千岁一反骨洗髓,二千岁一刻肉伐毛,自吾生已三洗髓五伐毛矣。”(《洞冥记》)说明

东方朔乃汉武帝朝的大臣,以机智善辩、滑稽幽默闻名。早在西汉时,关于他的传说、仙话就大量流传在民间,到后代诸朝,流变迭出,神奇色彩更加浓烈。《汉武故事》云:“东方朔生三日,而父母俱亡。或得之而不知其始,以见时东方始明,因以为姓。既长,常望空中独语。后游‘鸿蒙之泽’,有老母采桑,自言朔母。一黄眉翁至,指朔曰:‘此吾儿。吾却食服气,三千年一洗髓,三千年一伐毛,吾生已三洗髓,三伐毛矣。’”

由于东方朔以滑稽善辩出名,后来相声艺人将他奉为祖师爷。

望夫石

[196]

武昌阳新县北山有望夫石,状若人立者。传云昔有贞妇,其[197]夫从役,远赴国难,妇携弱子,饯送此山,立望而形化为石。(《列异传》)说明

历代征战拆散了多少个家庭,割开多少恩爱夫妻。咏思妇戍卒的诗词反映了这一历史,望夫石的传说也反映了这些历史事实。

不仅湖北阳新县有望夫石,其他地方也有。对望夫石所表达的真挚爱情,唐代诗人颇喜咏赞,李白、王建、刘禹锡、刘方平等诗人都有以望夫石(山)为题的诗篇。

宋定伯

[198]

南阳宋定伯年少时,夜行逢鬼。问之,鬼言:“我是鬼。”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言:“我亦鬼。”鬼问:“欲至何所?”答曰:“欲至宛市。”鬼言:“我亦欲至宛市。”遂行数里。鬼言:“步行

[199][200]太迟,可共递相担,何如?”定伯曰:“大善。”鬼便先担定伯数里。鬼言:“卿太重,不是鬼也。”定伯言:“我新鬼,故身重耳。”定伯因复担鬼,鬼略无重。如是再三。定伯复言:“我新鬼,不知有[201]何所恶忌?”鬼答言:“唯不喜人唾。”于是共行,道遇水,定伯[202]令鬼渡,听之了然无水音。定伯自渡,漕漼作声。鬼复言:“何以有声?”定伯曰:“新死不习渡水故尔,勿怪吾也。”

行欲至宛市,定伯便担鬼着肩上,急执之。鬼大呼,声咋咋然,索下,不复听之。径至宛市中,下着地,化为一羊,便卖之。恐其变化,唾之。得钱千五百,乃去。当时有言:“定伯卖鬼,得钱千五。”(《列异传》)说明

宋定伯捉鬼的故事,不论是流布地域之广,还是流传时间之久,都是很罕见的。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南阳,但后来随着《列异传》、《搜神记》的传播,全国各地都在讲说。在豫南地区,至今仍流传着各种斗鬼、捉鬼、斩鬼的故事,虽然主人公未必是宋定伯,但他们身上仍有宋定伯的特征,即见鬼不惊,根据鬼的习性加以利用,瞄准鬼的弱点加以克制。

八月槎

[203]

旧说云:天海与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204]来,甚大,往返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查上,多斋粮,乘[205]槎而去。十余日中,犹观星月日辰,自后芒芒忽忽,亦不觉昼[206]夜。去十余日,奄至一处,有城郭状,屋舍甚严。遥望宫中多织[207]妇,见一丈夫牵牛,渚次饮之。牵牛人乃惊问曰:“何由至此?”[208]此人具说来意,并问此是何处,答曰:“君还至蜀郡,访严君平则知之。”竟不上岸,因还如期。后至蜀,问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牵牛宿。”计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时也。(《博物志》)说明

在古代中国人的观念中,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大体呈正方形的陆地漂浮在海洋之中,而海又跟“天河”是相通的。这个“八月浮槎”的传说就是在这种宇宙观的基础上产生的。

另外,我们从这个传说中又可以窥见人与天上星宿相对应的古老观念。它认为,天上每颗星都有相应的一个人与之相应,某个人的星宿明亮,则该人地位就高,某人星宿暗弱,则该人地位卑下。如果夜空中有流星陨落,则地上就有人长逝而去。

这个传说中还出现了牛郎织女等人物,可见在汉末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已从原始的星辰崇拜转化为优美的民间故事了。

董永

[209][210][211]

汉董永,千乘人。少偏孤,与父居,肆力田亩,鹿车[212]载自随。父亡,无以葬,乃自卖为奴,以供丧事。主人知其贤,与钱一万遣之。永行三年丧毕,欲还主人,供其奴职。道逢一妇人,曰:“愿为子妻。”遂与之俱。主人谓永曰:“以钱与君矣。”永曰:“蒙君之惠,父丧收藏。永虽小人,必欲服勤致力,以报厚德。”主曰:“妇人何能?”永曰:“能织。”主曰:“必尔者,但令君妇为我织[213]缣百匹。”于是永妻为主人家织,十日而毕。女出门,谓永曰:“我,天之织女也。缘君至孝,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耳。”语毕,凌空而去,不知所在。(《搜神记》卷一)说明

人与仙女之恋很多,董永传说是至今仍在流传、并有剧目演出、为人们所喜闻乐道的优美传说之一。董永事原出刘向《孝子图》,唐句道兴《搜神记》和无名氏《孝子传》都转述其事,而唐写本《董永变文》(《敦煌变文集》卷一)敷衍其事,多有变化。到清代,《清平山堂话本》有《董永遇仙记》话本,大加演饰。元、明、清有关董永的戏文很多,至今仍有黄梅戏《天仙配》等。因此,在民间,董永不仅是二十四孝子之一,而且是传说中的人物,深为我国民众所喜爱,可以跟牛郎相提并论。

华佗

[214][215]

沛国华佗,字元化,一名旉。瑯邪刘勋为河内太守,有女[216]年几二十,苦脚左膝里有疮,痒而不痛。疮愈,数十日复发。如此七八年。迎佗使视,佗曰:“是易治之。当得稻糠黄色犬一头、好[217]马二匹。”以绳系犬颈,使走马牵犬,马极辄易。计马走三十余里,犬不能行,复令步人拖曳。计向五十里,乃以药饮女,女即安卧,不知人。因取大刀,断犬腹近后脚之前,以所断之处向疮口,令去二三寸停之。须臾,有若蛇者从疮中出,便以铁椎横贯蛇头。蛇在皮中动摇良久,须臾不动,乃牵出,长三尺许,纯是蛇,但有眼处,而无瞳子,又逆鳞耳。以膏散著疮中,七日愈。

佗尝行道,见一人病咽,嗜食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218]闻其呻吟声,驻车往视,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家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自当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搜神记》卷三)说明

华佗为我国古代名医,这个传说讲述的是华佗为人们治愈疑难杂症的故事,其中不乏对他的医术的神化。这个传说虽然有些荒诞不经,但它反映了古代人民渴望神医能够治疗各种病痛的愿望。

关于华佗治病的神异传说有很多,华佗本人在民间也逐渐被神化,成了包医百病、妙手回春的古代名医的代名词,因此,他被历代郎中奉为祖师爷,享受香火跪拜和千年祭祀。

东海孝妇

[219]

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220][221][222]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223]公争不得理,抱具狱词哭于府而去。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224]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225]

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旛,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226]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旛竹而上极标,又缘旛而下云。(《搜神记》卷十一)说明

东海孝妇的传说,汉代已流传甚广。更究其源,可追溯至齐国寡妇故事。《淮南子·览冥》曰:“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陨,支体伤折,海水大出。”高诱注其事,略云齐寡妇孝敬婆母,母之女贪财杀母,更诬寡妇。妇不能自白冤结,呼天抢地,天为之雷鸣,海水为之溢出。后来历朝相传不断,并多有敷衍。如《晋书·列女传》记有类似周青冤案的事情,但已是“陕妇人,不知姓字,年十九……事叔妇甚谨”云云。到元代,王实甫、梁进之、王仲元、关汉卿等剧作家都有本东海孝妇故事的杂剧,前三人的剧本皆轶,唯关汉卿《窦娥冤》至今仍保存完好。

李寄

[227]

东越闽中有庸岭,高数十里。其西北隙中有大蛇,长七八丈,[228]大十余围。土俗常病,东冶都尉及属城长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229]故不得福。或与人梦,或下谕巫祝,欲得啗童女年十二三者。都[230][231][232]尉令长,并共患之。然气厉不息。共请求人家生婢子,兼[233]有罪家女养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啮之。累年如此,已用九女。[234]

尔时预复募索,未得其女。将乐县李诞,家有六女,无男。其小女名寄,应募欲行,父母不听,寄曰:“父母无相,惟生六女,[235]无有一男,虽有如无。女无缇萦济父母之功,既不能供养,徒费衣食,生无所益,不如早死。卖寄之身,可得少钱,以供父母,岂不善耶?”父母慈怜,终不听去。[236]

寄自潜行,不可禁止。寄乃告请好剑及咋蛇犬。至八月朝,[237][238]便诣庙中坐,怀剑将犬。先将数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239]口。蛇便出,头大如囷,目如二尺镜。闻餈香气,先啗食之。寄便放犬,犬就啮咋,寄从后斫得数创。疮痛急,蛇因踊出,至庭而死。寄入视穴,得其九女髑髅,悉举出,咤言曰:“汝曹怯弱,为蛇所食,甚可哀愍!”于是寄女缓步而归。[240]

越王闻之,聘寄女为后,拜其父为将乐令,母及姊皆有赏赐。自是东冶无复妖邪之物。其歌谣至今存焉。(《搜神记》卷十九)说明

我国古代文化,包括民间文化在内,都有歧视妇女的倾向。各种民间传说也大都把女子描绘成低能弱智的尤物。然而,李寄的传说一扫这种封建意识,甚至在李寄身上找不到一点闺阁弱质,而是孝亲、斗恶、勇敢、机智的少女英雄的形象,读之令人精神振奋。

黄初平

[241]

黄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见其良谨,[242]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寻索初平,历年不得。后见市中有一道士,初起召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余年,莫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字初平,是卿弟非疑。”

初起闻之,即随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见。悲喜语毕,问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东耳。”初起往视之,不见,但见白石而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见之。”初平与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初起曰:“弟独得仙道如此,吾可学乎?”初平曰:“唯好道便可得之耳。”[243]

初起便弃妻子,留住就初平学,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岁,[244]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亲族死于略尽,乃复还去。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后服此药得仙者数十人。(《神仙传》卷二)说明

黄初平,又称“皇初平”,相传就是神农时的雨师赤松子,服食水玉,后得仙而去。今天在香港备受崇敬的黄大仙,相传就是黄初平。

壶公

壶公者,不知其姓名也。今世所有《召军符》、《召鬼神治病玉[245]府符》,凡二十余卷,皆出自公,故总名《壶公符》。时汝南有费[246][247]长房者,为市掾。忽见公从远方来,入市卖药,人莫识之。卖药口不二价,治病皆愈。语买人曰:“服此药必吐某物,某日当愈。”事无不效。其钱日收数万,便施与市中贫乏饥冻者,唯留三五十。常悬一空壶于屋上,日入之后,公跳入壶中。人莫能见,唯长房楼上见[248]之,知非常人也。长房乃日日自扫公座前地,及供馔物,公受而不辞。如此积久,长房尤不懈,亦不敢有所求。

公知长房笃信,谓房曰:“至暮无人时更来。”长房如其言即往。公语房曰:“见我跳入壶中时,卿便可效我跳,自当得入。”长房依言,果不觉已入。入后不复是壶,唯见仙宫世界,楼观重门阁道,公左右侍者数十人。公语房曰:“我,仙人也。昔处天曹,以公事不勤见责,因谪人间耳。卿可教,故得见我。”长房下座顿首曰:“肉[249][250]人无知,积罪却厚,幸谬见哀悯,犹如剖棺布气,生枯起朽。但恐臭秽顽弊,不任驱使,若见哀怜,百生之厚幸也。”公曰:“审尔大佳。勿语人也。”

公后诣长房于楼上,曰:“我有少酒,相就饮之,酒在楼下。”[251]长房使人取之,不能举盎,至数十人,莫能得上。乃白公,公乃下,以一指提上,与房共饮之。酒器如拳许大,饮之至暮不竭。告长房曰:“我某日当去,卿能去乎?”房曰:“欲去之心,不可复言。欲使亲眷不觉知去,当有何计?”公曰:“易耳。”乃取一青竹杖与房,戒之曰:“卿以竹归家,便可称病,以此竹杖置卿所卧处,默然便来。”房如公言。去后,家人见房已死,尸在床,乃向竹杖耳,乃哭泣葬之。

房诣公,恍惚不知何所。公乃留房于群虎中。虎磨牙张口,欲噬[252]房,房不惧。明日又内于石室中,头上有一方石,广数丈,以茅[253]绹悬之,又诸蛇来啮绳,绳即欲断,而长房自若。公至,抚之曰:“子可教矣。”又令长房啗屎兼蛆,长寸许,异常臭恶。房难之,公[254]乃叹谢遣之,曰:“子不得仙道也,赐子为地上主者,可得寿数百岁。”为传封符一卷,付之曰:“带此可主诸鬼神,常称使者,可以治病消灾。”房忧不得到家,公以一竹杖与之,曰:“但骑此,得到家耳。”

房骑竹杖辞去,忽如睡,觉已到家。家人谓是鬼,具述前事。乃[255]发棺视之,唯一竹杖,方信之。房所骑竹杖,弃葛陂中,视之乃青龙耳。初去至归谓一日,推问家人,已一年矣。

房乃行符,收鬼治病,无不愈者。每与人同坐共语,常呵责嗔怒,问其故,曰:“嗔鬼耳。”时汝南有鬼怪,岁辄数来郡中,来时从骑如太守,入府打鼓,周行内外,尔乃还去,甚以为患。房因诣府厅事,正值此鬼来到府门前,府君驰入,独留房。鬼知之,不敢前,房大叫呼曰:“便捉前鬼来!”乃下车伏庭前,叩头乞曰:“改过。”房呵之曰:“汝死老鬼,不念温良,无故导从,唐突官府,自知合死否?急复真形!”鬼须臾成大鳖,如车轮,头长丈余。房又令复人形。房以[256]一札符付之,令送与葛陂君,鬼叩头流涕,持札去。使人追视之,乃见符札立陂边,鬼以头绕树而死。

房后到东海,东海大旱三年,谓请雨者曰:“东海神君前来淫葛陂夫人,吾系之,辞状不测,脱然忘之,遂致久旱。吾今当赦之,令其行雨。”即便有大雨。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复舒如旧也。(《神仙传》卷五)说明

壶公、费长房的仙话,古籍载录甚多,民间流传极广。壶公白天入市卖药,夜晚跃入壶中。壶中天地如何?“唯见仙宫世界,楼观重门阁道,公左右侍者数十人。”原来小小壶中,竟别有洞天,壶公俨然洞中主人。这幅景象比陶渊明的桃花源“土地空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自给自足、自食其力的生活更吸引人。费长房笃信壶公之术,从而学之。据《续齐谐记》云,重阳节的登高、饮菊酒、佩茱萸习俗也与费长房有关。

麻姑

[257][258][259]

汉孝桓帝时,神仙王远,字方平,降于蔡经家。将至一时顷,闻金鼓箫管人马之声,及至,举家皆见。王方平戴远游冠,[260][261]着朱衣、虎头鞶囊,五色之绶,带剑。少须黄色,中形人也。乘羽车,驾五龙,龙各异色。麾节幡旗,前后导从,威仪奕奕,如大将军,鼓吹皆乘麟。从天而下,悬集于庭。从官皆长丈余,不从道行。既至,从官皆隐,不知所在,唯见方平,与经父母兄弟相见。

独坐久之,即令人相访麻姑,经家亦不知麻姑何人也。言曰:[262]“王方平敬报姑,余久不在人间,今集在此,想姑能暂来语乎?”

[263]有顷,使者还,不见其使,但闻其语云:“麻姑再拜,不见忽已五[264]百余年,尊卑有叙,修敬无阶,烦信来承在彼,登山颠倒。而先受命,当按行蓬莱,今便暂往,如是当还。还便亲觐,愿未即去。”如此两时间,麻姑至矣。来时亦先闻人马箫鼓声,既至,从官半于方平。麻姑至,蔡经亦举家见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许,于顶中作髻,余发垂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锦绮,光彩耀目,不可名状。入拜方平,方平为之起立。坐定,召进行厨,皆金盘玉杯,肴膳多是诸花果,而[265][266]香气达于内外。擘脯行之,如貊炙,云是麟脯也。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姑欲见蔡经母及妇侄。时弟妇新产数十日,麻姑望见乃知之,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许米,得米便撒之掷地,谓以米祛其秽也,视其米,皆成真珠矣。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老矣,了不喜[267]复作此狡狯变化也。”方平语经家人曰:“吾欲赐汝辈酒。此酒乃出天厨,其味醇醲,非世人所宜饮,饮之或能烂肠。今当以水和之,汝辈勿怪也。”乃以一升酒,合水一斗搅之,赐经家饮一升许。良久[268]酒尽,方平语左右曰:“不足远取也。”以千钱与余杭姥相闻,求[269]其沽酒。须臾信还,得一油囊酒,五斗许。信传余杭姥答言:“恐地上酒不中尊饮耳。”

又麻姑鸟爪,蔡经见之,心中念言:“背大痒时,得此爪以爬背当佳。”方平已知经心中所念,即使人牵经鞭之。谓曰:“麻姑神人也,汝何思谓爪可以爬背耶?”但见鞭着经背,亦不见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经曰:“吾鞭不可妄得也。”[270]

是日,又以一符传授蔡经邻人陈尉,能檄召鬼魔,救人治疾。蔡经亦得解蜕之道,如蜕蝉耳。经常从王君游山海,或暂归家。[271]王君亦有书与陈尉,多是篆文,或真书,字廓落而大,陈尉世世宝之。

宴毕,方平、麻姑命驾升天而去,箫鼓道从如初焉。(《神仙传》卷七)说明“麻姑献寿”是民俗年画重要题材之一。麻姑何以成为献寿女仙?原因之一是麻姑曾自云:“已见东海三为桑田。”沧海桑田的变迁,每次都要历时千千万万年,她却已见过三次,该有何等高寿?然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