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中医自我保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5 09:51:42

点击下载

作者: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协会

出版社: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糖尿病的中医自我保健

糖尿病的中医自我保健试读:

写在前面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群,除碳水化合物外,还存在蛋白质、脂肪代谢的异常。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代谢紊乱,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为特征。临床上早期可无症状,至症状期才出现多食、多尿、烦渴、善饥、消瘦、疲乏无力等症候群,久病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慢性进行性病变,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对于糖尿病的病因,现代医学至今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公认是复合病因所致的综合征,主要是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和胰岛素分泌障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除遗传因素外,环境因素也有重要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热量摄入过多、体力劳动减轻、心理应激增加以及体重增加均与其发生密切相关。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的“消渴病”,对于消渴病的病因,历代医家的认识较为一致,认为主要是由于饮食不节,长期过食肥甘厚味、煎炸之品,或七情不调、过违其度,或先天禀赋不足、五脏脆弱,或房事不节、劳欲过度等所致。饮食不节,则脾气受损,或肠胃因此而积热、化燥,伤及人体的阴液;七情失调,肝失疏泄,致使机体的水液代谢失控,或因肝郁化火,使阴伤而燥热,上刑肺金,中伤胃液,下灼肾水,终致消渴;房劳体虚,肾精不足,则虚火内生,灼伤阴液,而成消渴。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通过合理的养生手段,比如饮食、运动、情志养生等,可以最大限度地调节和控制人体的血糖水平,使人体的气血津液通畅、充足,保持机体的阴阳平衡,从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

景录先第一章四季养生,未病先防糖尿病

四时气候的变化是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会对人体产生重大影响,所以人只有适应四时变化的规律,才能够达到内外环境的统一。如果人违背了四时节气变化的规律,人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就会减弱,甚至对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糖尿病当然也不例外。

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如何根据四季变化来养生的描述,它提示人们,要想身体健康,益寿延年,就必须符合大自然的规律,天人相应,按照季节的变化安排我们平时的生活。《黄帝内经》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就是根据自然界和人体的阴阳消长、阴阳互根之规律提出的。提示人们应该根据季节的变化养生,以求生气常旺,否则就会像植物那样坏根而使枝叶枯萎,破坏生机。四时阴阳变化是宇宙万物生存的根本,自然界的一切生物包括人都应该遵循这个规律,做到天人相应。我国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确立了“法于阴阳”“调于四时”的养生原则。中医四时养生以“天人相应观”作为理论根据,而现代时间医学的实验研究也证明了四时养生的科学性。在衣着起居、精神调节上都要依照四时规律,顺应自然,保护自己,并懂得因势利导,这是养生的基本原则。春季养生《黄帝内经》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春季是升发的季节,天气由寒转暖。春回大地,一片生机,人体的组织器官也一样充满了活力。这时人应该有春天般的朝气,精神情绪要欢畅、轻松、愉快,早睡早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运动,如体操、跑步、太极拳、春游、散步等,以发布“生”气,注意运动应缓和,以适应春气,从而使肝气保持正常的升发、调畅。《黄帝内经》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肝属木而主风,属于自然界的东方,旺于春季。所以春季养生不当、不注意调养,容易伤肝。肝伤则不能主疏泄,疏泄失常则影响人体的气血津液运行,郁久而发为消渴(即糖尿病)。

另外,春季又是气候多变的季节,尤其是初春,气候变化无常,常有寒流侵袭,气温骤升骤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讲“春捂秋冻”,所谓“春捂”,就是指春季不要过早地脱下冬天的厚衣,要逐渐地减去身上的衣物。这从春天的气候特点及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方面来说,是有科学道理的。春季是投资体质的最佳季节,春光明媚,春阳上升,自然界各种生物萌生发育,弃故从新。因此,春季养生要与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特点相适应,为一年的身体健康打好基础。夏季养生《黄帝内经》说:“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夏季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季节,人体的新陈代谢十分旺盛。在炎热的夏季里,乏力、食欲缺乏、容易出汗、头晕、心烦、昏昏欲睡、中暑、腹泻等症状常常困扰了很多人。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做到神清气和,切忌脾气火暴。因燥生热,要防止心火内生,心静则自然凉。

炎夏的饮食应以清淡质软、易于消化为主,少吃高脂厚味及辛辣食物,避免上火。多吃新鲜蔬菜瓜果,既可满足所需营养,又可预防中暑。主食以稀为宜,如绿豆粥、莲子粥、荷叶粥等。还可适当饮些清凉饮料,但冷饮要适度,不可偏嗜寒凉之品,否则会伤阳而损身。另外,吃些醋,既能生津开胃,又能有效预防胃肠道疾病。

居室宜清凉,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夏季作息,由于白昼较其他季节长,适宜晚睡早起,以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经过一上午的学习和工作后,可能有疲劳之感,需要午休做适当的补偿。尤其是老年人,更需要中午休息一下。午睡的时间不宜太长,最好在一小时以内。午睡时不要在有穿堂风经过的地方睡,不要伏在桌子上睡,以免压迫胸部,影响呼吸。午睡时最好脱掉外衣,并在腹部盖上毛巾被,以免腹部受寒。另外,饭后不要立即躺卧,应稍稍活动一下,以利于饮食消化。

中医认为阴阳互为根本,互相化生。夏季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的时节,若养生不利,损伤了人体的阳气,日久必会祸及其阴,导致阴阳俱虚,使五脏柔弱,导致消渴病的发生。秋季养生《黄帝内经》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是说秋季天地阳气日衰,阴寒日生,景物萧条,养生亦应随之。秋气内应于肺,情绪容易抑郁。秋季的起居亦应随阳气的收敛重新调整睡眠、着装。人应意念清静,安宁开朗。由于夜长白天短,最好是能早些起床,做一些健身活动,这对健康十分有益。

秋季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温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一些人心中常会因此产生凄凉、垂暮之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这时,人们应该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精神受到刺激,会导致机体正常平衡紊乱,易患疾病。心情开朗,使精神处于常乐之境,才能有助于健康。

秋属肺金,主收。酸味收敛故补肺,辛味发散故泻肺。秋天宜收敛不宜宣散。所以,要尽可能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一些酸味甘润的果蔬。

秋天气候干燥,常会使人的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纹增多,口干咽燥。还可见毛发脱落增多,有些人会时常发生便秘的情况。这时应注意保持室内一定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当多吃水果和补充水分。秋令气温多变,即使在同一地区也会出现“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况。因而,应多备几件秋装,如夹衣、春秋衫、绒衣、薄毛衣等。

在中医理论当中,肺属金,旺于秋季。而秋季的气候多燥,燥邪易伤肺脏,肺脏被伤,不能通调水道,致使人体津液的输布代谢异常,从而发生消渴之病。冬季养生《黄帝内经》说:“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是说冬季阳气潜伏,生机藏于里。养生的要旨是要使人体的阳气潜藏于内,不要使其外泄。由于冬季气候寒冷,自然界的植物将其自身的精华储藏于根部,有些动物也进入了冬眠,待开春阳气升发之时再将其能量释放于地表之外。古人观察到这种现象,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认为人类在冬季也应该加厚衣被,深居室内而不出,以使机体的阳气潜藏而不泻于外,如此方保身安。

冬季锻炼不宜起得过早,最好在日出之后。冬季清晨地面上的空气污染严重,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因夜间温度下降而沉降于地表,只有待太阳出来,地表温度升高后,有害气体才能向高空散去。特别是冬季的清晨常常有雾,雾天不仅给交通造成不便,也能损害人体的健康,自古就有“秋冬毒雾杀人刀”之说。如果冬季的清晨在雾天锻炼,随着运动量的增加,人的呼吸势必加深、加快,自然就会更多地吸入雾气中的有害物质,所以关于冬季的起居“必待日光”的古训是非常有道理的。

冬季虽然说天寒地冻,应该“去寒就温”,但是生命在于运动,尽管天气寒冷,也应该坚持做一些适量的运动。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冬季适当地参与室外活动,使身体得到锻炼,可使心脏的功能增强,呼吸加深加快,体内的新陈代谢效率提高,身体产生的热量增加,有益于身体健康。但是,冬天的运动量严格地讲应该以不出汗为宜,即使出汗,也应该是微微汗出,正如《黄帝内经》所讲到的,冬季养生要“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意思就是讲冬季不要使身体出汗,以免扰动体内的阳气,使其通过皮肤耗散,目的就是要防止阳气外泄,使阳气顺应冬时而潜藏。因此冬季可选择一些节奏较慢、强度较小的运动项目,比如太极拳、瑜伽等,这样不仅可以避寒取暖,而且还能使经、气、血、脉活动旺盛,从而使精、气、神达到增强和内收的目的。

冬季气候寒冷,人们为了御寒保暖,会食用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以帮助阳气抵御寒冷的气候。温热性质的食物有糯米、高粱米、栗子、大枣、核桃仁、杏仁、韭菜、小茴香、香菜、山药、生姜、葱、大蒜、桂圆、荔枝、木瓜、鳝鱼、虾、海参、羊肉、狗肉、鹿肉、肉桂、丁香、花椒等。但切记不可太过,祖国医学认为:“生病起于过用”,再好的食品,吃多了也会导致身体出现或大或小的问题。此外为了防止冬天干燥,也可适当地吃一些凉性的食物,如萝卜、梨等。

冬季养生的要点在于“藏”,如果冬季养生不利,就会伤肾。肾内藏元阴元阳,是一身阴阳的根本。如果冬季时节没有做到使阳气潜藏而施泄于外,其最终的结局必然是阴阳失衡,百病丛生,自然也会产生糖尿病。关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黄帝内经》中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有些人禁不住要问,夏天那么热,在五行中属火,阳气当令,为什么还要养阳?冬天天气寒冷,在五行中属水,阴气当令,为什么要养阴呢?我们知道,人体本身对气候的变化、气温的高低有着适应性的调节能力,夏季天气炎热,人体的皮肤腠理开泄,阳气容易于外出,加上夏天人们贪凉饮冷,造成泄泻(俗称拉肚子)等疾病,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所以要养阳;冬季气候寒冷,机体皮肤腠理闭拒,阳气实于内,而且冬季人们为了御寒,吃很多辛温类的食物,很容易造成“上火”等机体阳气偏旺的症状,损伤人体的阴气,所以冬季要养阴。老百姓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很多富有科学意义的谚语,如“冬吃萝卜夏吃姜,不找大夫开药方”。鲜萝卜性味辛甘凉,既可以行气防止气郁结成火,又有滋阴的功效。生姜性味辛温,有健脾助阳的功效。“冬吃萝卜夏吃姜”正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法则不谋而合。

总的来说,只有按照四季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来调节人体,才能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现代医学也认为,各种生物也会随着季节、昼夜的变化呈现小周期性变化,这个就是生物钟。人体的各种生理和病理活动与自然界的周期变动也是同步的。因此,只有顺从四季的变化而养生,根据四季的特点进行“生”“长”“收”“藏”的养生手段,达到一种“阴平阳秘”的和谐状态,从而使人体的五脏坚固、阴阳和调、气血津液的运行通达顺畅,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强,才能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第二章坚持运动,让血糖在运动中平衡

运动是一种很有效的保健方法。它对增强体质和保健强身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只有长期坚持锻炼,正确掌握运动方法及要领,才能对保健强身发挥很好的作用。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无外乎人体气血津液的病变,众所周知,肥胖与糖尿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中医认为肥胖主要是由于人体的津液代谢障碍,导致痰湿过盛所引起,如果进一步恶化,就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有一个标志性的症状就是口渴,病理性的口渴代表了津液运行的障碍,湿邪阻滞气机或燥热伤及阴津,或气不化津,或阴津不足,使津液不能上承于口,则表现为口渴。而合理的运动可以促使机体的气血津液流通,使人体的经络通畅无阻,气血津液能够在人体发挥充足的效用,一方面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另_方面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运动是一项基本措施。对于2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体育运动的近期效果可以降低血糖,远期效果可以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对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1型糖尿病患者,有规律地运动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使血糖稳定下降并增强胰岛素的作用。运动可以使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下降,提高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改善周围组织的血流和供氧能力,增强心脏的泵血功能,有助于预防和减轻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要使运动起到更好的作用,还必须注意配合其他方面的养生方法,如饮食起居、工作学习、身心锻炼和劳逸结合等方面的合理安排。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指出:法于阴阳(适应于气候环境的变化),和于术数(适当掌握几种强身锻炼的方法),食饮有节(讲究饮食科学),起居有常(有规律地生活),不妄作劳(劳逸适度及节制性生活),以恬愉为务(胸怀宽广、情绪乐观),治未病(指要注意预防疾病)。若按此养生原则进行锻炼,特有益于保健强身。我国古代对运动养生早有深刻的认识,《吕氏春秋》指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气郁即导致百病,故华佗说:“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祖国医学的发展,促进了运动养生方法的不断完善。在千百年的医疗保健实践中,古人总结和发展了许多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运动养生方法,如运动肢体以练形,呼吸吐纳以练气,调摄精神以练意的养生方法,不仅适用于健康人,也适用于年老体弱及慢性病患者。运动与糖尿病

运动锻炼对糖尿病的预防可起积极的作用:①维持正常体重,增强体质;②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血糖水平;③提高精神活力,改善神经功能;④增强免疫力,预防并发症。

运动锻炼适应证 2型糖尿病伴肥胖者;糖耐量减低者;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控制后病情稳定者;空腹血糖在13.9毫摩/升以下者适合运动锻炼来控制病情。

运动锻炼禁忌证 伴有糖尿病肾病者;视网膜病变并有出血倾向者;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病变者(如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体位性低血压、严重高血压、脑中风活动期等);妊娠糖尿病者;糖尿病酮症者,经常出现低血糖现象者;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控制后病情不稳定者;病情常不稳定,空腹血糖在13.9毫摩/升以上者暂缓运动锻炼。

合并急慢性细菌或病毒感染者,或合并活动性肺结核者,应暂停运动锻炼,当这些并发症痊愈后,才能恢复运动锻炼。

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特点

运动疗法主要适用于轻度及中度2型糖尿病,特别是对肥胖型糖尿病疗效最佳。采用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是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特点之一。

研究发现,低强度运动起不到降血糖的作用,运动强度过大又会使血糖升高,唯有中等强度运动才有明显的降血糖和降尿糖效果。肌肉是身体内糖原最大的储藏器官,也是葡萄糖的最大消耗器官,它对调节糖代谢非常关键。因此,运动中全身肌肉都应得到锻炼,不要集中在某一部分肌肉,而应多做躯干和上下肢运动。糖尿病患者每周至少做两次肌力训练。

2型糖尿病运动处方

运动种类:以有氧运动的耐力性项目为主,健身操和力量性练习为辅,选择全身肌肉活动、有节奏、有兴趣的项目,如步行、快步走、慢跑、游泳、滑冰、爬山、跳舞、打羽毛球、阻力自行车、徒手体操、太极拳等。

运动强度和量:一般对运动的要求是既有效又安全,即最高心率(220-年龄)的65%~80%,相当于最大耗氧量的50%~60%。以60岁男性为例,(220-60)×0.65=104(次/分)为下限;(220-60)×0.75=120(次/分)为上限,适宜运动心率范围是104~120(次/分)。也可用170-年龄=运动心率(次/分)来计算。

运动时间和频度:每次运动持续时间为30~60分钟,运动频度每周不少于5天,或每天1~2次,应在餐后1小时进行运动。

每次运动锻炼时都要先做5~7分钟的热身准备活动,运动后也要做放松整理活动。每次运动都要认真执行,决不可图省事而敷衍。

糖尿病患者的步行锻炼法

极慢速步行或散步:每分钟60~70步,2.5~3.0千米/小时。心率在100次/分以下。

慢速步行:每分钟71~90步,3.1~4.0千米/小时。心率保持在100~110次/分。

中速步行:每分钟91~120步,4.1~5.6千米/小时。心率控制在110~120次/分。

快速步行:每分钟120~140步,5.7~6.4千米/小时。心率达到120~130次/分。

极快速步行:每分钟140步以上,6.5千米/小时以上。心率超过140次/分。

糖尿病患者全身情况良好者,可做快速步行;全身情况一般者,可进行中速步行;年老体弱、体质较差或住院病人,宜进行慢速步行。健身锻炼理想的速度是5千米/小时(即12分钟走1千米),理想的距离为5千米,运动时间为45~60分钟。

糖尿病患者科学散步法 科学散步法也就是每天运动30分钟,要求走3000米以上;每周要坚持散步活动5次;运动后心率+年龄=170。这是中等运动量,能保持有氧代谢。每次既不会给身体造成负担,又能达到锻炼效果。实践证明,此法尤其是对因体重和新陈代谢异常而导致糖尿病的人更加有效。其效果比单纯药物治疗好得多,而且能有效防治心肌梗死、骨质疏松、高血压、肥胖、关节炎及忧郁症等。

运动注意事项 ①进行运动疗法前,应做全面体检,以便根据体质情况确定运动量。②要依病情同医生研究制定运动处方,运动量(即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要从小到大循序渐进,避免剧烈运动。既要量力而行,坚持不懈,又要尽力而为,持之以恒。但运动后以不感疲劳为宜。③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要合理安排。通常先进行饮食控制及必要的药物治疗,待血糖和尿糖得到适当控制、病情稳定后,再开始运动疗法。④糖尿病患者参加体育运动关键要适量和安全。血糖的自我监测是提高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手段,更要懂得发生低血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如空腹运动、注射胰岛素后运动、活动量增加及过量饮酒等,都容易造成低血糖,应避免在这些情况下运动。⑤运动时最好有人陪同并带上糖果、饼干备用,以防低血糖的发生。运动或外出时还需随身携带“糖尿病保健卡”,以便他人帮助。⑥运动时要选择穿宽松、柔软的鞋袜,预防脚踝部擦伤或挤压伤,每天温水洗脚,检查脚部有无红肿、血疱等,并及时处理,防止感染。⑦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要记住四点忠告:多懂点(糖尿病防治知识)、少吃点、勤活动锻炼点、放松乐观点。如果能坚持做到这几点,糖尿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其并发症也可以大大降低。运动锻炼要选“氧气充足时”

清晨大多数人都是空腹锻炼,这样极易诱发低血糖,严重者可引起低血糖昏迷,糖尿病患者尤其应该注意避免空腹锻炼。而且清晨花草、树丛释放氧气不多,二氧化碳浓度比白天还高,夜间地面温度下降,污物不仅不能向上扩散,反而趋于回降,地面上存有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此时锻炼者呼吸加快,污物、灰尘、细菌很容易经呼吸道进入体内,糖尿病患者抗病能力差,极易造成气管及肺部感染而加重糖尿病病情。再者,早晨气温较低,而糖尿病患者又多有心血管并发症,遇冷空气刺激或劳累很容易突发病。

因此,糖尿病患者尤其并发有心脑血管疾病者不宜在清晨未进食时运动,而应把此时段作为自己的“警戒线”,在此时间内不要急躁、紧张、生气等。锻炼的时间最好改为上午9:00以后、氧气纯度高时,或傍晚时。推荐两种运动项目

游泳 游泳作为一种运动形式,适用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一般认为2型糖尿病肥胖者和血糖11.1~16.7毫摩/升(200~300毫克/分升)以下者,以及1型糖尿病稳定期患者均适宜。

游泳对身体有诸多益处:①游泳是在阳光、空气、“三浴”兼并的良好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集中了阳光浴、空气浴和冷水浴对人的所有疗效。②游泳锻炼是一种全身性的锻炼,因而它对疾病的治疗也是一种综合性、全身性的治疗。通过游泳锻炼,可增强人体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血液循环,提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从而能增强体质,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并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③游泳锻炼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慢性病患者通过游泳锻炼,可增强不健全的器官、系统的功能,使已衰弱的器官、系统的功能得到恢复和增强,从而使疾病得到治疗。④游泳锻炼既可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培养人同大自然搏斗的拼搏精神,又能使患者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克服对疾病畏惧烦恼的消极心理,因而十分有利于健康的恢复和疾病的治疗。

游泳锻炼,与人们从事的其他体育锻炼项目一样,只有科学地掌握运动量,才能使每次锻炼既达到锻炼的目的,又不至于发生过度的疲劳和使身体产生不良反应。糖尿病患者开始游泳时间不宜太长,重在参与,最好不要间断。

在游泳运动期间既要控制饮食,又要注意食疗。在较凉的水中游泳,要保证体内能量,应适当补些鱼、肉、蛋、奶,菜要多吃。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每顿主食不超过100克。

游泳时心情要愉快,精神处于最佳状态。入秋室外水温在15℃左右,一般游泳时间不超过15分钟,水温每降低1℃,少游1分钟,水温在5℃时,游2分钟左右为宜。以自己觉着没有游够,身体不冷,精神状态良好为宜。游泳后及时冲洗擦干身体,适当休息再离开。

放风筝 春秋天正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在宽阔的广场、草坪或是郊外,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拉线凝神,让心随着风筝一起上下起伏,忧愁和疾病也随风而去。

放风筝曾有“拉线凝神,通天顺气,随风送病,有病皆去”的说法,可见古人已认识到放风筝对身体的益处。古人的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是现代医学认为,放风筝能释放压抑的情绪,使体内气息顺畅,心情平和,确实对多种疾病有治疗作用。因为放风筝是一项综合性的体育运动,有跑有停,有进有退,躯干和四肢动作协调、连贯、自然,几乎全身的骨骼和肌肉都得参与活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

放风筝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多为肥胖或超重者,经常放放风筝,进行全身运动,可以促进能量的消耗,有效控制体重,降低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血糖、血脂代谢紊乱的改善,减少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放风筝时精神专注,还可排除杂念,心情放松,血压下降。

放风筝还有益于眼部保健,经常伏案工作的人士,是颈椎病的易患人群,可以通过放风筝,活动颈部紧张的肌肉,多方向活动头颈部,达到预防颈椎病的目的。可见,放风筝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开心防病的健身操。

糖尿病患者放风筝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一方面,要评估身体状况,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要穿宽松、舒适、吸水性强的服装,穿运动鞋或旅游鞋;备好食品以防低血糖的发生;最好佩带信息卡,以防意外。另一方面,出现下列情况时不宜放风筝:如注射胰岛素而未进食、血糖过高或过低、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等)、高血压控制不佳或心绞痛、心肺功能不全,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等。运动不当危险多

运动疗法固然益处多多,但是,糖尿病患者运动不当往往出现如下弊端。

血糖易波动 糖尿病患者适当参加运动,应避免因此导致的低血糖,特别在服用降糖药期间。值得一提的是,患者在剧烈运动时,其血糖偶尔会升高,同样须加注意。尽量不空腹运动,如果空腹血糖>6.7毫摩/升,可以适量运动。如果空腹血糖<6.7毫摩/升,最好在运动前吃点食物,吃后10分钟再开始热身。早餐后半小时至1小时为最佳运动时机,此时血糖较高,不易发生低血糖。进行中等以上运动量且持续时间较长时,应在运动前或运动中适当加餐。运动时间持续过久,运动后也应增加进食。尽量避免在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作用最强时运动,如在短效胰岛素注射后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应减少运动。注射胰岛素时尽量避免在运动时需要剧烈运动的部位,如大腿等,可以选择腹部注射。

在运动前后各测一次血糖可及时发现低血糖,并了解哪种运动、多大运动量会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视网膜出血 糖尿病患者的眼睛本来易并发视网膜病变,若运动量大或过急则可诱发眼底出血,从而加剧眼睛的伤害。因此有视网膜并发症的患者应尽量避免运动。

糖尿病患者做规律性运动前须检查眼底,弄清是否有视网膜病变。同时还应做心电图、测血压,以了解患者有无心血管病存在,防患于未然。第三章调节情志,豁达乐观保身安

人贵为万物之灵,就在于人类的感情丰富和对事物的思辨,因此,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之常情。在正常情况下,这七种情志的变化不会引发人体的疾病。但如果七情中任何一情的刺激长期存在,或是某一情志的刺激过于强烈,则会导致人体的气机(人体内气的运动)紊乱,郁而化火,耗液伤津,使人体的津液代谢失调,终致消渴。

情志是指精神因素。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长冲直扬,心刚多怒”之人易发生消瘅(消渴)之证。唐朝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记载消渴证患者情绪“悲哀憔悴,伤也”。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在《三消论》一书中说:“夫消渴者……或因耗乱精神,过违其度。”在以后的一些中医典籍中,还提出了:“消渴病人……不节喜怒,病虽愈而可以复作”的观点。这些观点是否具有科学根据?研究表明,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中,精神因素确实会起一定作用。因为伴随精神的紧张,情绪的激动,心理压力的增大或突然降临的打击和精神创伤,一些激素会应激性地分泌增多,包括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神经末梢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胰腺α细胞分泌的胰高糖素以及肾上腺髓质分泌的肾上腺素和皮质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这些激素都有升高血糖的作用,都是与胰岛素对抗的激素。所以,精神刺激对糖尿病的发生,尤其是疾病的复发或加重有重要影响。情志异常与糖尿病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典医籍《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了情志因素导致糖尿病的相关记载,“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渴”,可以说这是关于精神情志导致消渴的最早论述。后世医家对消渴的论述中也多提及精神情志因素的作用,如“其病之始,皆由不节嗜欲,不慎喜怒”“消渴者,耗乱精神,过违其度,而燥热郁盛所成也。”可见,中医学在对消渴病病因病机的认识中,很早就注意到了心理因素的作用。中医学认为,长期的精神刺激,情志失调,或郁怒伤肝,肝失疏泄,导致肝气郁结,郁久化热,肝火炽盛;或素体不足,肾阴亏耗,加之肝火亢盛,上灼肺胃之阴,下劫肾阴,必然造成肺胃燥热之证,因肺为娇脏,为五脏之华盖,主通调水道,敷布津液,若肺阴被灼,津液不足,失其通调之功,治节无权,津液直趋而下,则出现多尿。另外,若心气郁结,久而化火,心火亢盛而致精血暗耗,水火不济,也可发生消渴之疾。正是基于对心理和情志因素在消渴病发病、加重过程中的深刻认识,古代医家在对消渴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特别强调了心理调摄,如《古今医统》中指出“凡初觉烦渴,便当清心寡欲,薄滋味,减思虑,若有一毫不谨,纵有名医良剂,必不能有生矣。”

糖尿病患者作为社会生活的一分子,同样需要不断地接触周围的社会,同样面对工作、学习、婚姻、就业等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内容和压力。这其中来自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糖尿病属于终身难治性疾病,需要不断地进行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长期患病还会合并多种急、慢性并发症,由此产生的各种不便会长期困扰糖尿病患者,使糖尿病患者产生焦虑、紧张、抑郁等不良情绪反应,进而加重病情。另外,糖尿病发病后也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由此产生心理和行为的异常。成年人除不可避免地出现上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紧张等不良情绪和久治不愈的各种并发症外,学习和婚姻也会使病情受到很大影响,尤其是如果合并男性不育、女性性冷淡更会产生和加重对婚姻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患者会不自觉地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环境适应障碍。被确诊为儿童糖尿病后,多数儿童会认为自己与其他儿童不一样,从而产生畏缩、忧郁、不愿与他人接触等心理反应。

糖尿病的心理调摄,是指糖尿病患者在糖尿病专科医生或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运用一些心理治疗手段来调节自身的精神活动和状态,明确糖尿病的疾病性质、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发展过程,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配合糖尿病的其他治疗手段,以达到康复的目的。在这些过程中,医生的作用在于运用糖尿病常规治疗方法的同时,重视心理因素对糖尿病患者的巨大影响,对患者及其周围环境中的有关因素进行尽可能多地了解,明确患者的性格特征和生活经历,帮助其解除紧张心理,作为患者本人也应该重视心理保健,摆脱抑郁、沮丧、紧张等不良影响,以免加重病情。维护心理卫生的重要性

综观很多成功的养生家都强调对“神”的调养,而这个“神”不停留在前文所介绍的心和精神上,这个“神”的重点放在个人的情绪、思想、精神等范围,要养生就要练“神”,所谓练神并不是要做到四大皆空,无思无欲。我们强调的“练”,其实是要做到学会“度”,把情感控制好,欢喜不宜过度,悲忧不能太过,更不要愤怒,这就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要做到适度地控制自己情绪其实并不难,只要懂一点心理学的知识及方法就行了,当遇到不称心的事可以采取升华、幽默、遗忘、转移等办法去应对。升华就是将本我的冲动引导到被社会赞赏的建设性行为方面。幽默和遗忘都是很好自我表现调节情绪的方法,因此我们要稳定自己的情绪。欲望过多反而对身体造成不利,我们要学会知足,俗语说“知足者常乐”,不过分地追求奢华就不会活在痛苦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远也不会有最好,只有更好,若真正体会到“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那么就可以抛弃那份执著。《黄帝内经》提倡“高下不相慕”就是这个道理。

其次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要容得下别人。因此我们有必要培养开朗的性格,乐观的生活态度,时常保持精神愉快。古代更有阐述四季人情志变化特点,春天的特点就是“生”,万物在生长,意志也萌发在此季,正如一年之贵在于春,所以春天到来我们应该抖擞精神树立好理想目标;夏季的特点就是“怒”,《黄帝内经》云:“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天人们容易焦急、忧郁、愤怒,因此我们首先要防止暑气侵袭,调和心境,理性分析问题,要制怒;秋天的特点为“收、愁”。收是指夏季涣散之气会逐步内收,凝聚于体,秋季肃杀之气使万物凋零,人的意志不免会受此影响而表现出多愁善感。《黄帝内经》里面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里认为秋天调理情志的重点应该保持安宁,这样才能收敛神气,缓解肃杀之气对人的影响。冬季的特点为“藏”,《黄帝内经》指出:“冬三月,此为闭藏……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冬季精神调养的重点应该放在对神的收藏,以保持精神的饱满充足,要做到“藏”就要少私寡欲,早睡早起,做好饮食的调养。要养生就要了解自然的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到天人合一。

嵇康《养生论》曰:“夫为稼于汤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憔烂,必一溉者后枯。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这里嵇康纠正了人们的一个错误认知,他以灌溉庄稼打了一个生动的比方,别以善大而不为,别以恶小而为之,世人认为悲伤一次就不会影响身体,愤怒一回就不会影响生机,于是就轻率放肆,这就好比不懂得灌溉一次的利弊而欲从枯萎的禾中长出茁壮的稻谷一般,这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有才德的人懂得形体依赖精神而存在,领悟生机容易受损害的道理,亦知道一次小过失就能对身体造成危害的道理,所以他们就陶冶性情用来保养精神,安定心志来健全形体,爱憎忧喜不存于心,清静淡雅,没有任何贪恋,从而体和气平。心情好坏可以决定血糖的高低

好心情有利于疾病的控制和身体的康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好心情更是降糖的“好帮手”,它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临床上有不少患者,饮食、运动、服药都做得很好,可血糖就是居高不下,往往都是忽视了情绪因素。当人紧张、焦虑时,交感神经兴奋,会直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同时还会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也间接地抑制了胰岛素的分泌。情绪因素对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在中老年人身上更明显,当不良情绪反复、持久地作用于机体时,就可能诱发糖尿病,并使糖尿病反复或加重。

存在不良情绪,除了心理调节,还可以尝试适量的体育运动来排解,如果还是难以排解,应及时就诊。“一生气,血糖就上去”,这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切身感受。最新研究发现,不良情绪和精神因素除了影响患者血糖,也是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元凶”。

糖尿病的发病病理在于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分泌的多少,除了受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还直接受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如果不良情绪长期存在,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最终固定,进而导致糖尿病。因此,尽量保持心情开朗,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怒,这是保证血糖稳定、避免患上糖尿病的制胜法宝。心理调摄的措施

从心身医学的角度看,糖尿病患者的性格和情绪与糖尿病的发病与进展有很大的关系,糖尿病专科医生在进行内科治疗的同时,要对患者及其家庭、工作环境等与糖尿病有关的因素进行了解,明确他们的性格特点、生活经历,以帮助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调整,帮助其消除心理紧张,以利于疾病的恢复。作为糖尿病患者自身,也要注意心理保健,摆脱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以免加重病情,具体可供选择的方法有:

适当运动 在前面的运动预防中已经提到,适当的体育运动和适当的体力劳动,是糖尿病预防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它可以使体重下降,胰岛素的利用率升高。研究同时证实,运动对缓和紧张情绪、保持心态平衡有药物达不到的作用,运动可以使大脑的兴奋点不断转变,使人的心态趋于平衡,不良情绪得以发泄,体育运动后的放松感和体力劳动后的成就感可以帮助人们从压抑的心态中解脱出来,从而产生体育运动、体力劳动后的愉悦感,进而对生活质量本身的希望和憧憬,这有利于让人的心理向积极的方向迈进。

情绪宣泄 所谓宣泄疗法就是指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使患者的恼怒、苦闷等情绪发泄出去,以达到平衡心理的目的,此种治疗在国外比较流行,甚至有专门提供宣泄治疗的场所,将患者置于治疗室中,让患者对假想对象进行责备,甚至侮辱。国内虽没有相应的做法,但情绪宣泄也可以采取很多其他的方式,如向心理医生、亲属、朋友或自己的糖尿病专科医生倾诉心理感受,不必控制情绪,甚至痛哭、喊叫、大声唱歌等都可以达到宣泄情绪的作用。但应该指出的是,这种做法并非一种积极的治疗方法,不宜过多采用,还是应该通过积极的、正面的途径来解决问题。

移情疗法 所谓移情疗法就是指不正面对抗不良情绪,而用其他的事物来转移,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的事物中,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移情疗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糖尿病患者出现的各种心理疾病大多是由于对糖尿病的了解不够详细,或对其预后没有把握,所以会产生焦虑等心理状态,如果有其他感兴趣的事物始终伴随,就可以转移糖尿病患者的注意力,使其暂时或长时间忘记自身疾病,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移情疗法的主要方式有:

√旅游:糖尿病患者发生心情郁闷、压抑时,旅游是最能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不但能解除心理上的不良情绪,而且还兼有运动疗法的好处,可谓一举两得,获得心理、生理双重调节的保健效果,特别适合于长期生活在狭窄的生活圈子、长期处于重复、刻板的生活节奏中的糖尿病患者。也适合于忧虑、紧张、容易激惹、脾气暴躁的糖尿病患者。走出原来狭隘的生活天地,换一下环境,投入到大自然中,享受一下大自然的壮丽景色,非常容易摆脱不良心情的影响,感受生活的乐趣。同时,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很容易潜移默化地陶冶糖尿病患者的心情,激发其积极向上,努力与疾病作斗争的精神,缓解糖尿病患者心情的压抑和沉闷。但必须指出的是,旅游过程中必须注意日常生活的保健,不能过于疲劳,应量力而行,尤其是发生过低血糖休克或已经有并发症的患者更是如此。

√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性格,培养几种良好的兴趣和爱好以防止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如养花种草、饲养宠物等。这种疗法比较适用于老年患者,离退休后,生活中的空闲时间比较多,生活内容比较枯燥单一,或体力较差,不能进行旅游、体育运动等治疗方法的患者。这种疗法可以使患者在精神上有所寄托,增添生活乐趣,同时又不必付出太多的体力。

√培养良好的情操:如欣赏音乐、美术、文学作品等,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知识分子或具有一定艺术鉴赏能力的糖尿病患者。欣赏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时,患者很容易进入这些作品当中去,完全忽略自身疾病,不同风格的作品本身就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状态获得不同程度的调整,如轻快的音乐和色彩绚丽的美术作品会使患者的心态积极向上,鼓起生活的勇气;而节奏缓和、色彩平和的作品可以使紧张、焦虑的心态得以缓和和松弛。患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心理状态来选择不同风格的音乐、美术和文学作品以调整心态,缓和情绪。

√自我安慰方法:近于“精神胜利法”。当糖尿病患者感到烦恼、心情沮丧,对生活失掉信心时,医生和患者本人可以针对不同情况,想一想其他身患重病,甚至身患绝症,与死神作斗争的人,还有长期患病,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另外还有忍受生活波折的普通人,或许就可以获得安慰,使自己认识到“知足者常乐”的道理,从而获得心理的平衡。第四章饮食调理,吃出您的健康来“凡药三分毒”,我们并不能光靠药物去治疗疾病。我们要从平时的饮食中调理身体,治于未病。治未病胜过治疗已病,这才是医学的最高水平,亦是养生的一个重要观点,而糖尿病的发生跟饮食的相关性非常大。

中医强调要“饮食有节”,其中的一个含义就是指饮食要有节制。中医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对消渴与饮食的关系有了充分的认识。《黄帝内经》一书在解释消渴病“何以得之”时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在《通评虚实论》_节中,更明确地指出了:“消瘅……偏枯……肥贵人膏粱之疾也。”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指出消渴病患者要忌米、面、水果等,这比西方提出以饮食治疗来控制糖尿病要早得多。明朝《景岳全书》中也有这样的描述:“消渴病,其为病人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由此看来,中医早就把饮食不节制,特别是多进甜食和高脂肪饮食看做是消渴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认为这可以损伤人体脾胃,脾运失司,会酿成内热,热盛则消谷耗精而发为消渴。这和现代医学的认识是一致的,过多摄入,热量过剩,体形肥胖,会造成胰岛素抵抗,形成糖尿病的发病基础。

饮食跟药物的属性类同,都分为寒、热、温、凉、平,亦有酸、苦、甘、辛、咸。在饮食中亦要遵从适度的原则:①食物的量不能太过,每次不要吃太多,过多的食物会影响消化功能;②食物的性味不能太过,就是指不能进食过多寒凉之物,容易伤脾胃之气,进食过量的辛热之品容易造成热邪亢盛,表现出一副热象。饮食调理是糖尿病预防的重要手段

饮食调理是预防糖尿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其目的是通过合理的饮食,减轻胰岛负担,使血糖、尿糖、血脂达到或接近正常。不少糖尿病患者在防治糖尿病的过程中寻找“怎么吃”的妙法,截至目前,全世界的医学专家、营养专家、久病成良医的糖尿病患者还没有成功的经验报道。糖尿病的治疗还必须从控制饮食开始。对于每一个不愿患糖尿病、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病的人,那些希望到80岁还有30岁的心脏功能的人来说,只能寄希望于“合理营养,健康生活每一天”。但是,有许多人对饮食调摄存在不少误解,我们将此称为“饮食问题”。

×问题之一:用过度节食或全素食预防糖尿病。

×问题之二:限制饮水。

×问题之三:多吃坚果类食物可以饱腹。

×问题之四:少吃粮食,多吃鱼肉。

×问题之五:得了糖尿病,不敢再吃水果。

饮食配合的基本原则是:

√合理控制总热量。

√蛋白质供应充足。

√减少脂肪摄入。

√适当补充维生素、无机盐、粗纤维和微量元素。

√碳水化合物控制恰当。

√合理科学配膳。

具体选择食物时做到以下几点。

饭量要按照能量卡走 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均曾有肥胖史,这就说明,长期营养过剩是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根源,这是千万糖尿病患者早已明白的“惨痛”教训。饭量再不能跟随着感觉走,要量“活动力”吃,要收支平衡。

按一位轻型体力劳动、体重正常的成年人计算,平均每天需要由食物提供的能量为2100~2400千卡,折合成食物和食物种类分配为谷薯类350~400克、蔬菜类500克、肉蛋类150克、牛奶250毫升、豆腐50克、烹调油20克。

选择食物多样化,巧妙组合不偏食 饮食结构的复杂性、重要性就相当于一个部门、一个公司、一个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必须组织结构严谨,各类人员分工、职责明确,相互合作,才有活力,才能壮大,生命力才旺盛。糖尿病患者要健康长寿也是如此,自己才是救世主。

食物可分为以下几大类。

谷薯类:其中包括米、面、各种杂粮以及马铃薯、地瓜、木薯等,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糖类)、植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及B族维生素。一个人每天所需能量的55%~60%是靠这类食物保证的,故称它们为主食。

动物性食物:如肉类、禽类、蛋类、奶类、鱼虾类,主要提供高质量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A及B族。这类食物与维持人体的生长发育、智力发育,以及人体的抗病能力有关。这类食物还有一个名字——副食,提醒人们要科学合理地吃,适当有益,过量有害,可能有的糖尿病患者已经因吃过多鸡鸭鱼肉而受害了。

豆类及其制品:主要提供高质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矿物质和B族维生素。大豆中还有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维护血压的特殊成分。

蔬菜、水果:如各种根茎类、叶菜类、茄果类等,主要提供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这类食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的作用不可忽视。

纯热能食物:动物脂肪、植物脂肪、淀粉、食用糖和酒类,这类食物不宜多吃,否则它们会引导你敲开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大门。

不同类的食物由于所含主要营养成分不同,对健康的保护作用分工而各不相同。人们只有多样化选择食物,再将它们科学搭配在一起,健康才能有保证。

搭配合理、“物尽其用” 搭配合理是按不同种类食物的配比,绝不是鸡鸭鱼肉的不同选择。

种类搭配:每餐要包括主食、副食、蔬菜和烹调油。

量的搭配:主食提供的能量要占55%~60%,副食提供的能量不能超过18%,烹调油不能超过10%,蔬菜中绿叶蔬菜是比较安全的,量可以稍加。

烹调方法的搭配:以蒸、炖、汆、爆炒、拌为主,煎炸、熏烤只能少量品尝,一定管住嘴是最重要、最基础的。

控制食量的技巧 以下食物可以适当多选择:①谷薯类:燕麦、荞麦、小米、粗粮;②豆类:大豆;③蔬菜类:苦瓜、番茄、芹菜、魔芋制品、胡萝卜;④水果:柑橘、柚子、梨、草莓;⑤菌类;⑥鱼虾类。

餐次安排合理 糖尿病患者一天可以吃三餐。三餐和人的生活工作规律相适应,也和胰岛素的释放规律一致。重症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不稳定者、妊娠糖尿病患者和儿童糖尿病患者应该一日三至四餐或五至六餐,在三餐之外,每天上午9时、临睡前应加餐,其目的是控制餐后血糖和预防低血糖。

各餐食量适当分配 将全天食物分成5份或3份,早餐1/5份(1/3份),午餐2/5份(1/3份),晚餐2/5份(1/3份)。如果需要加餐,可将午餐和晚餐的主食留出25克左右,分别在加餐时使用。

糖尿病患者在饮食控制方面一定会遇到不少具体问题,所以一定要记住以下原则:控制食物总摄入量,限制体重;每餐食物要有主食、副食和蔬菜;每餐食量要相对固定,不能暴饮暴食,更不能用饥饿疗法;要控制脂肪、盐的摄入量;粗细杂粮要合理搭配;选保健品要识真伪,并记住保健品不是药。

饮食疗法食用范例 王某,男性,50岁,干部,身高178厘米,现体重85千克。

标准体重:178-105=73千克。超出标准体重,属肥胖。

全天需热量:1400~1500千卡。

全天需食物:主食225克,蔬菜500克,瘦肉150克,豆奶类200克,烹调油1汤匙半(55克)。

按一日三餐,分3份法举例:

早餐:无糖牛奶250毫升(1袋),馒头25克,豆制品拌芹菜丝(豆制品10克,芹菜丝100克)。

午餐:米饭(大米75克+水),青菜炒肉片(肉片50克),油菜炒豆腐干(油菜150克,豆腐干55克),紫菜蛋花汤(鸡蛋约半个)。

晚餐:西红柿肉丝面(肉丝25克、面粉25克),玉米面窝头50克,清蒸带鱼50克,素炒莴笋丝150克。要做自己的营养师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饮食控制是最关键的问题。如果控制适当,即使需要配合使用药物治疗,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具体做法应该是:

计算每天所需能量 理想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超过或低于理想体重10%范围内属正常体重。成人休息状态下每日每千克理想体重所需供给热量为25~30千卡,轻体力劳动30~35千卡,中等体力劳动35~40千卡,重体力劳动40千卡以上。要根据理想体重、体形、体力活动强度计算每日所需能量。

如身高170厘米,体重60千克的中年男性,从事管理工作,其理想体重为170-105=65千克,每日所需能量按轻体力劳动则为65×30=1950千卡。热量主要来自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60%,脂肪占25%,蛋白质占15%。1克糖和1克蛋白质均产生4千卡热量,1克脂肪产生9千卡热量,这位男子每日所需各类物质为:碳水化合物=1950×60%÷4=292.5克;蛋白质=1950×15%÷4=73克;脂肪=1950×15%÷9=54克。

饮食定时定量 糖尿病患者每天食物应包括四类基本食物:谷类、肉类、豆类或奶类及蔬菜、水果。多选用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片,以及糖类指数较低的食物,比如多糖类中的米面等淀粉类,要经过多次分解方成为葡萄糖,其血糖指数为70%~80%。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