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知识百科(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06:43:15

点击下载

作者:宋涛

出版社:辽海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恐龙知识百科

恐龙知识百科试读:

前言

《青少年百科》是我社最近推出系列长卷之一,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百科全书,是一部提高青少年综合素质、增强青少年全面修养的良师益友。

该书根据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特点,结合当前最新的知识理论,向青少年既全面又具重点的介绍国际博览、政治政党、军事天地、经济发展、法律浅析、历史大观、人物追踪、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哲学理论、文学广场、艺术天地、体坛巡礼、课外娱乐、科技漫游、身边科学、天体目击、气象纵横、地质探秘、地理科学、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名胜典故、海洋探索、生物密码、动物世界、植物王国、不解之谜、名物知识、奇闻趣事等多方面、多领域、多科学、大角度、大范围、大场面的基础知识。该书是丰富青少年阅历的难得教材,是青少年生活、工作必备的大型工具书。《青少年百科》内容极为丰富。全书划分20大卷,中内容专业性强,同时又易于理解和掌握运用。每个知识点阐述的方法本着从原理、历史到现在,尤其从现实的实际作用上论述、讲解透彻。该书内容从古到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从人类起源到社会发展,包罗万象,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需求。本书时代感强,内容新颖、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适应青少年阅读水平。

该书编撰得到了各部门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从该书的框架结构到内容选择,从知识主题的阐述到分门别类的归集,从编写中的问题争议到书稿最后的审议,专家、学者都提供了宝贵的修改意见,使本书具有很高的权威性、知识性和普及性。

由于成书时间有限,疏漏之处望专家、读者指正。编者

第一章 恐龙的时代

恐龙最主要的生活的时代是地质史上的中生代时期,这一时期包括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在漫长的地球史中,恐龙时代显得比较短暂,但却是最富神秘感和戏剧色彩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期里,爬行动物是地球上的霸主,基他任何动物都不是它们的对手,而陆地上最大的草食性和肉食性动物都是恐龙家庭中的成员。中生代又是地球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时期,地球在此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三叠纪晚期,恐龙等古生物经历了起源、发展、并走向鼎盛,最后又跟随白垩纪末期著名的物种大灭绝事件而灭亡,中生代随即结束。而迄今为至,人们发现的恐龙也只有几百种。我们只能通过研究珍贵的化石来对这群神秘的动物和那个神秘的年代进行了解。

一、地质年代

1、前寒武时期

前寒武时期(地球诞生~寒武纪前)这一阶段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地表已出现了大陆板块,大气圈中也已含有自由氧,中晚期藻类植物十分繁盛。震旦纪是元古代最后一个阶级,它是元古代与古生代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远古的生命

约四十六亿年前,地球平均温度和太阳表面一样炽热。刚刚过了7亿年,生命的形成过程便已经开始。但迄今为止,地球是唯一可以确定有生命存在的一个星球。生命的进化的加速

光合作用开始时,地球大气层的成为分氮和二氧化碳,几乎不含氧气。

氧气对原始细菌来说极为有害。

最早的需氧有机体是单细胞水生微生物,在仍广泛地分布在淡水及海水中。单细胞生物

原核生物的结构是非常简单。作为一些单一的细胞存在于大量的核糖体中,在这里进行蛋白质的合成。动物的细胞

所有动物的细胞均有一个细胞核。脱氧核糖酸分子就位于这个细胞核之中。除了细胞膜之外,在细胞里还有微管和微丝,这些微管构成细胞骨架和基质,而基质对细胞起主导作用。原始动物

生命演化中的重要一步便是生物的演化。这些生物具有多细胞,它们起支配特化作用。前寒武纪的这些海洋生物化石,在澳大利亚的埃迪阿卡拉海边被发现。地球上最早的动物

最古老的动物生命痕迹距今10亿年前,而最早的动物化石出现是震旦纪(6亿年前)。

最原始的低等动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看见。他们未形成化石,只留下了一些痕迹,(如洞穴、踪迹等。)有了这些遗迹,才有了地球上第一种肉眼看得到的动物——埃迪卡拉动物群。化石的形成“化石”指埋藏在地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遗物或遗迹变成的跟石头一样的东西。化石很坚硬,化学性能稳定,保存的时间长,至少有1万年历史。最早发现的恐龙化石

荷兰的马斯特是赫特城外一些富含白垩岩石的山丘。人们在开采白垩岩石的时候,在矿场经常能找到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1770年,在城外彼得山下发现了一块巨大的颌骨化石,比一个人的身体还大。在四英尺大的颌骨上长有短剑般牙齿。

英国一位叫科尼贝尔的牧师在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的情况下,终于把这类古代生物命名为“沧龙”。沧龙并不像蜥蜴,而是一种水生的食鱼龙,它具有变成了鳍的四肢和一条健壮的尾巴。口中有锐利的牙齿。

其实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沧龙是类属于恐龙的一支。2、寒武纪

寒武纪始于5.4亿年前。气候温暖。一批具有坚硬的贝壳或内骨骼的动物,形成化石,寒武纪动物留下了大量的遗迹,它反映了生物演化的特大飞跃。古生代

古生代(5.7亿年前~2.5亿年前)。它依次分为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叠纪。这一时期,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达到空前繁盛,鱼类也繁殖起来,用鳍爬行的鱼登上陆地,成为陆上脊椎动物的祖先;此时两栖类出现。而植物以海生藻类为主,到志留纪末期,原始植物也开始登上陆地,到了石炭纪和二叠纪,蕨类植物特别繁盛,煤也开始形成。生命大爆发

我国云南澄江帽天山寒武纪早期(距今约5.3亿年前)地层中发现的“澄江动物群”化石,就是生命爆发式发展的典型。

1984年6月,科学家共采行古生物化石5万多块,有80多个物种,分属40多个门纲,这一发现震惊世界,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寒武纪动物

尽管寒武纪动物是海生动物,但它们很少遨游大海,而是贴近海底生活。蠕虫是在沉积物中打洞前进的,类似蛇的身体,柔软的动物在海底爬行,以腐烂的遗体为食。三叶虫也在海底爬行,有时留下的遗体石化,为日后研究提供了线索,水环境为寒武纪世界的飞毛腿信提供了活动舞台,如加勒畸虾,以及科学家们新近发现的一些最早的脊椎动物。节肢动物

节肢动物分头、胸、腹三部分。这类动物种类多,分布广。我们常见的虫、苍蝇、虾蟹,都是节肢动物。

现已绝迹的三叶虫,是最低等的节肢动物。它们生活于6亿年前至2亿多年前的古生代,三叶虫的生活能力强,因此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灵活性,它们曾在寒武纪一度繁盛,多数在海洋里营底栖生活,少数潜伏泥沙中或仍漂浮生活。所以,寒武纪有“三叶虫时代”之称。寒武纪海洋最繁盛的动物

在古生代的化石世界里,最引人入胜的就是三叶虫了,它分为头、胸、尾三部。

它的胸部生有许多以附肢,可以在海底爬行,或者在海水中漂游。

当它们死亡之后,这三部分常常解离。多须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动物界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形最庞大、速度最快的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而无脊椎动物97%。

伯吉斯页岩里还有些极为罕见的化石,展现出了身体柔软的动物的完整概貌。典型的有奥托亚翼虫,一种15厘米长的穴居蠕虫。洞穴呈U形,奥托亚翼虫潜伏洞中,顶端带尖钉的喙如同象鼻一样伸展。喙接触到食物即囫轮吞下。奥托亚翼虫蠕虫的残体,证明这种动物是同类相食的。寒武纪生物代表古林

名称含义:“古代的杯子”

时代:5.7亿年至5.15亿年前

化石产地:俄罗斯、南澳大利来亚、北美洲西部。

大小:高5~50厘米3、奥陶纪

5.05亿年前奥陶纪几乎所有的陆地均位于赤道以南。非洲位于南极,同南美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接壤。奥陶纪末期,地球变得异常寒冷,超过一半的物种消亡了。鹦鹉螺的出现

奥陶纪开始时,动物刚刚从一轮物种灭绝中复苏。

填补这一空缺的动物有鹦鹉螺目软体动物,鹦鹉螺目软体动物的生活范围不仅仅限于海底,它们还会在海中游泳。鹦鹉螺目带硬壳的特殊构造促成这一新的生活方式。带盔甲的节肢动物

奥陶纪开始时,常见的一种带甲节肢动物是鲎(马蹄蟹)。

尽管叫马蹄蟹,并不是蟹,它身体前部由半球形的背甲护卫,把嘴和腿藏了个严严实实,后部由另一层稍小的硬壳护住,最后是长长的、带刺的尾部。类似植物的动物

称为苔藓虫,是一种微小的无脊椎动物,由类似盒子的骨骼保护着。它们成群生长,组成的形状类似植物。

奥陶纪的海底还生活着类似植物的动物,如海百合,它们和海星、海胆同属一群,长着白垩盘构成的长茎,顶部是腕,可以用来集拢食物。直到今天,这两种海百合依然存在。海星与海百合

在现代海洋中,生活着一类外形如五角星的动物,称为海星类。由于海星和海百合的身体表面有许多瘤突或棘刺,因此又称它们为棘皮动物。

棘皮动物的骨骼具有网状结构性质。

在棘皮动物中,海星的体制是典型的五出辐射对称,形似五角星,海星类最早出现于距今4.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晚期,在现代海洋中仍然较繁盛。

海百合的身体分为茎(包括根部和柄)萼、腕三部分。基底有时生根,茎的顶端为萼,形似花萼。出现于距今约4.8亿年前的奥陶纪早期,其属种数占各类棘皮动物总数的1/3,在现代海洋中生存的尚有700余种,在海百合类繁盛时期(石炭纪和二叠纪)形成的海相沉积岩中,海百合化石非常丰富,完整的海百合化石十分罕见。三叶虫和鹦鹉螺的繁盛

从奥陶纪到志留纪时期的大海,断寒武纪后,节足动物繁荣兴旺起来,特别是三叶虫。

它在海底四处爬行,钻到沙或泥里,爬行痕迹也变成化石。

从志留纪到泥盆纪,三叶虫数量减少,到二叠纪末灭绝。

志留纪出现了命名为海蝎子的古生代最大的节中足动物,大的达两米长。

在软体动物中,鹦鹉螺类是最原始的同类生物。

称为直角石型,大多数呈直型成角有点弯,分为几层的壳由一条管贯通各空间,像鱿鱼,章鱼这些动物隐藏在螺的最尾部。

鹦鹉螺类中的极少一部分,作为“活化石”现在仍然活着,大多数则在中生代初期灭亡。

三叶虫、鹦鹉螺在鱼类出现以前。作为大海动物群的代表非常繁盛,成为古生代的重要标准化石(生存在特定年代、成为决定地层年代的标识化石)。4、志留纪

4.38亿年前志留纪的生存条件好转,真正意义上的植物首次出现沼泽地里长出了脚踝高的“丛林”。仅仅过了3000万年,到志留纪结束时,陆生动物分布广泛,尽管身长很少有超地几厘米的。水下头号杀手——鲎目动物

志留纪最大的海洋动物是板足鲎目动物,其中有一种叫拟翼黉,身体近三米长。

生活在海洋里,也在稍带咸味的水中生活。志留纪是水下头号杀手板足鲎目动物叱咤风云的时代。志留纪动物

志留纪动物以小型节肢动物打头,绝大多数动物是生活在淡水或海洋里。水下的生物仍以无脊椎动物为主但脊椎动物身上正发生着重要的变化,变化之一是出现了带有真正颌骨的第一种鱼,有颌类与无颌类的鱼都在试验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最早的登陆植物

志留纪晚期,水域中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把水分子中氧分子释放出来,扩散到了大气之中,大气中的含氧量已经达到了今天大气中含氧量的1/10,初步满足了植物到陆地上生活的最低要求。在距离地面上空20~40千米的大气层中游离氧分子经过电解成为臭氧,形成了臭氧层,它可以减弱或吸收过分强烈的紫外光,保护生物免遭辐射杀伤,从而使生物可以离开水域,安全地生活到陆地上。5、泥盆纪

泥盆纪常被称为鱼类的时代,开始于4.08亿年前,处于重要的地壳运动之后,这时世界上海陆分布发生巨大变化,陆地上志留纪生长缓慢的简单植物逐渐让位给离开了水环境的生存能力更强的物种,泥盆纪结束时,最早的森林已经形成。大陆原始生命的形成

在泥盆纪时代,陆地上逐渐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植物。

几种原核生物和单细胞生物已经能够促进光合作用,因此在大陆的征服地那里它们是较高等植物的祖先,由于它们长得低矮,不依赖于有抵抗能力的支撑组织,而空气的高湿度可以使它们防止干旱。在水的作用下会断续发生世代交替,繁殖也得到保障。

在来自奥陶纪中植物化石里(4.18亿年至4.95亿年之前)发现了水渠形状的水沟。这大概是一种“灌溉系统”它们对食草动物是有抵抗能力,而它们的胚细胞是依靠刮风来播撒的,这些原始时代出现的微管植物还没有形成种子,蕨类植物至今不容保留了这种特征性。晚泥盆纪绝灭事件

3.67亿年前,全球气候变干,温度下降,表层水的盐度更高,海洋中的含盐量下降低,这一时期可能至少有3个或多至6个来自太空的巨大天体温表撞入海洋中,结果导致包括造礁动物,多种鱼类和腕足类等许多海洋生物绝灭。6、石炭纪

3.6亿年前石炭纪开始时。地球刚刚经历了一场因气候变冷导致70%海洋生物灭绝的浩劫,西半球的陆地几乎一直延伸到两极,而东半球大部分地表覆盖着面积相当于太平洋的海洋,石炭纪海平面上升,气候温的,湿润,对生长在松软潮湿的低洼地带的大型石松和蕨类植物,极为有利,这是一个主要的造煤时代,茂密森林的遗留物最终变为煤层,石炭纪由此得名。适应陆地生活

石炭纪开始时,早期两栖动物仍然主要生活在水中。

这些动物几乎不用为在哪儿繁殖犯难,但以水为本的生活时存在危险,大量的两栖动物幼虫会被鱼类吃掉,连两栖动物有时也难逃厄运。两栖动物繁盛

距今约3.6亿年前,地球历史进入石炭纪,真蕨类植物遍布各地。从石炭纪至其后二叠纪,两栖动物也特别繁荣,因此,石炭纪、二叠纪合起来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石炭纪动物

石炭纪的陆地上,绝大多数是无脊椎动物,四足脊椎动物迅速进化,到石炭纪晚期,它们成了当时最大的捕食者。同时,在淡水和海洋里,软骨鱼和硬骨鱼日益繁盛,海百合断续保持兴旺,在有些区域形成了覆盖洋底的大片水下“森林”。两栖动物的阵容

在石炭纪时期,最大的离椎亚目动物之一引螈看上去有点像长着又短又粗的腿,圆鼓鼓青蛙眼的鳄鱼,体长约两米,和所有动物一样,皮肤很薄,没有鳞片,背部生有骨质鳞甲,当它蹒跚着爬出浅滩时,鳞甲可能起到保护作用。7、二叠纪

二叠纪是古生代最后一个阶段,2.88亿年前开始,地球上的大陆互相靠拢,连结成一整块超大陆,即泛古陆。泛古陆宽阔广大,气候条件千差万别,多为酷热少雨。在这种干旱条件下,石炭纪喜潮湿的树种开始衰退。二叠纪动物

二叠纪,类似哺乳动物的兽孔目爬行动物成了陆地上日益重要的角色。虽然论大小它们始终没赶上中生代巨型爬行动物,但它们算得上当时的恐龙。它们出现之后,很快就演化成各种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这些动物体长可达5米,体重超过1吨。二叠纪的四定脊椎动物还包括多种多样的两栖动物、盘龙、以及恐龙所属的古蜥类。羊膜动物

在石炭纪中有几种四定动物由于产带壳的孵,这些合钙的外壳使胚胎能防止撞陆防止干燥。这些动物不再爬回到水里产卵。此外,每个卵有一层羊膜、有一层包围一个填满液体的空心卵壳,胚胎就在空心卵壳里成长。卵壳的形成在生命的演化中是一个里程碑,表明在地球上第一次出现在陆地上定居的脊椎动物。

原始的羊膜动物是爬行动物。它们的颌骨形状能使伤口愈合,含有鳞片的皮肤可以阻止皮肤干燥。皮肤呼吸被肺呼吸所代替。

许多食草和食肉的兽乳目动物在二叠纪中统治着这个星球。齿类动物是后期恐龙的原始种类动物。类似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

这些兽孔目动物统治大陆已经超过7000万年。它们的身长介于一只老鼠和一条狗之间。食肉兽孔目动物

食肉兽孔目动物能够用尖牙和演化很好的门牙。古生代的大灭绝记

生物在古生代初的寒武纪,终于作为有形的化石遗留下来。在大约2亿8000万年间,爆发性的进化,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繁盛。

原因是海水成分变化,盐分减少,海变浅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四放珊瑚、腕足类、纺锤虫等生活在海底的动物受到很大的打击。在海底,不需要很宽的生活范围的动物,在变浅的海里,要逃往深海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松叶兰(羊齿植物,松叶兰类)

生长在全世界热带、亚热带的广阔地域,日本分布在本州以南。常绿、形似松叶,故名松叶兰。空棘鱼(硬骨鱼,总鳍类)

分布在非州东南海面的科摩罗群岛周围。泥盆纪时期淡水性的小型空棘鱼很多,但中生代侏罗纪时期只有海水性的,现在已适应深海环境。中生代

中生代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按先后顺序可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三个纪。此时,恐龙称霸一时,一些动物重回海洋,另一些活动于空中鸟类、有袋类和有胎盘的哺乳动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则日渐衰落,取而代之的是以苏铁和银杏为代表的裸子植物,后期还进化出了被子植物。8、三叠纪新型森林的出现及恐龙的诞生

三叠纪初期由于古大陆气候干燥,致使欧洲以及亚洲的低矮地区成为荒地和沙漠。由于水性温暖的古地中海的延伸,湿润的大气不仅给沿岸地区带来了雨水,内陆地区也同样得到了大自然的这一恩赐。

三叠纪后期出现了以类似银杏、软叶杉的针叶树阿拉乌卡里奥基西茏以及苏铁等裸子植物为主体的森林。恐龙同许多哺乳类动物一样,行走时往往可以不用横向伸展自己的上肢时,并且还能将其挪移到自己的身子下面,因此它们能使整个身子离开地面,这样就出现了行动灵活自在并能用后肢站立行走的恐龙。恐龙王朝

三叠纪时期,恐龙登上了生物地化的历史兵团台,它们成了生物界的主宰。最大的恐龙——超龙和地震龙体长可达 30多米,体重达百吨;小的恐龙,如美颌龙和小盗龙大小如火鸡。恐龙自下而上在整个中生代,贯穿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恐龙时代”。三叠纪时期的动物

三叠纪时期,另外一些长有牙齿或是长着带有利刃的颌,这是吃植物而进化的。天空中的爬行动物

翼龙被称为“空中飞龙”,是能飞翔的爬行动物。翼龙类中小的只有麻雀那么大,大的展翅后足有12米长。

翼龙是如何生活的呢?它飞起时不像滑翔,大概是拍打翅膀起飞的。有的学者认为翼龙的后脚很像鸟类的恐龙,因此它们是用两脚在陆地走马观花的。9、侏罗纪

约开始于2.03亿年前,结束于1.35亿年前。在此期间生物发展史上出现了一些引人注目的重要事件。如恐龙成为陆地的统治者、鸟类出现、哺乳动物开始发展等等。侏罗纪时期

侏罗纪开始于约2.08亿年前,巨大的超级盘古大陆开始分裂,地壳活动特别频繁。因此,气候变得温暖而潮湿,海平面上升,并淹没了大片低洼地。这些变化也为动物的自下而上提供了许多机会。侏罗纪时期的森林和恐龙

裸子植物在古生代后期开始出现,但到了中生代三叠纪中期才开始啬种类和数量,到了中生代近末期才终于达到盛况空前的程度。

侏罗纪最大的特征是许多恐龙在此期间里开始成长为巨型恐龙。腕龙、龙特奥龙、阿普吐龙(雷龙)以及马门溪龙等都是令人膛目的庞然大物,并且这些巨型恐龙都是植食恐龙。

这样,裸子植物如此充足茂密的侏罗纪斯的森林就孕育出了不槐为“恐龙时代”的巨型恐龙。生态系在发生变化

恐龙消失之后,陆地上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植物的变化体现在有花植物已扩展到树木和草丛;体表有毛的原始哺乳类也活跃起来了;天空中的大型翼龙消失后,哺乳类中出现了会飞翔的蝙蝠类,并与不断扩大势力的鸟类统治了天空。

当称霸一时的强大的动物群体因某种原因退出历史舞台之后,马上有另一动物群体应运而生,填补历史的空白,这就是生态系的进化规律。10、白垩纪

白垩纪是中生代最后一个纪,约开始于1.35亿年前,结束于6500万年前,它是以一种灰白色、颗粒较细的碳酸钙沉积物——白垩命名的。在这一时期,恐龙由鼎盛走向完全灭绝。气候

随着海陆的变动,白垩纪早期的全球气候也有大幅变化;洋流把水汽带入以往的内陆地带,全球变得更加暖湿,沼泽面积也大大增加。到了白垩纪晚期,气候则开始恶化,全球气温降低。陆地

白垩纪是地球景观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早期,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西部的最北端有陆地相连,称为亚美大陆区。一条划开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并绕过南非最南端的岩浆活动带,拓宽了大西洋,南极洲与大洋洲之间也出现了裂谷,到了白垩纪末期,南极洲终于脱离大洋洲向南漂移。海洋

白垩纪时期,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出200米左右,这就导致海水覆盖了大部分的陆地,各陆块因而纷纷被孤立起来;北美洲逐渐被一条纵贯南北的浅海道分成东西两半,其西半部成了一个岛,北美洲东部、欧洲与亚洲之间也被浅海分隔,欧洲与非洲之间则隔着古地中海。森林的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恐龙的衰亡

一般而言,植物动物作为主食吃的植物的种类都不多,并不是自己身边的什么植物都吃的,即使是出于被追改吃另外的植物,也要经过长工期的过程来适应。11、第三纪

第三纪(意思是“第三的”)是在16世纪得名,开始160亿年前,也就是说它包括了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时代。在第三纪早期,称作古新世,第三纪晚期,或称上第三系,始于大约2300万年前。白垩纪大灭绝之后。随着全球气候变得凉爽干燥,生命已得到充分恢复,哺乳动物继续繁荣,达到了一个多样化的顶锋。这时,陆地已不像第三纪早期那么分散,到这一阶段末期,在西半球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南北美洲与一条狭窄的旱地地峡连在了一起。新生代

新生代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一直延续到现在,按时间顺序可分为第三纪古新世、渐新世、中新世和上新世,和第四纪更新世和全新世。第三纪又被细分为第四纪则分为。在这一时期,地球上的各个大陆板块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上。哺乳动物原始哺乳动物发展成巨大的动物群。食草动物的崛起

在第三纪早期,包括今天的象、犀牛早期的祖先的几种有蹄的胎盘类哺乳动物在世界不同的地方进化着。马在北半球发展进化着,而在南美洲与世隔绝的滑距骨马,却像是马在镜子里的影子一样,和马非常相似。爬行动物和鸟类

除了哺乳动物外,其它从白垩纪大灭绝中幸存下来的动物,这其中有蜥蜴、蛇、龟、鳖和最大的鳄鱼。大多数鳄鱼还保存着它们水生的习惯,但有些像普里期待原鳄就放弃了这种生活而改在陆地上猎食。

对鸟类来说,翼龙的消失意味着鱼类减少了竞争对手。这其中最熟悉的例子是营穴鸟。有羽毛的掠食者。经生活在约5000万年前的北美洲和欧洲。站着高达2米,以哺乳动物为食。但当哺类动物变得更大和更普遍时,这种动物衰落了。类似是更大些的鸟类在南美洲也幸存下来,可能是因为这个大陆是与世隔绝的岛屿,上面大的哺乳类掠食动物稀少的原因。凶悍的肉食动物

食肉兽的祖先——古食肉兽(如牛鬣兽)却是些力气小、跑得也不快的小动物。在6000万年前的始新世,一些古食肉兽与其捕食的对象——原始有蹄类——都生活在森林中。原始有蹄类有的力小体弱,如始祖马,有的体型强大,可是笨拙,如冠齿兽。生物史上最大的陆生哺乳动物——巨犀

犀牛也是5000万年前始新世时期出现的奇蹄类动物。现在世界上生活着的犀牛有五种(亚洲的印度犀、爪哇犀、苏门答腊犀和非洲的黑暗、白犀),在300万年以前的第三纪,犀牛类动物生长兴旺,种类很多,只是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变,大多数退出历史舞台,少数余留至今。

在已绝灭的犀牛类动物中,在亚洲出现过一类驱体巨大的犀牛——巨发犀。如在我国内蒙古渐新世(约3000万年前)时期的地层中发现的“葛氏巨犀”,它的肩高5~6米;头长1。3米。第三纪晚期

第三纪晚期,始于大约2300万年前,到这一阶段末期,在西半球发生了一个重大的事件;南北美洲与一条狭窄的旱地地峡连在了一起。12、第四纪

气候变化造成的剧变是生命史中一个常见的特点,但像最后这1600万年当中发生的骤变却难得一见。第四纪时期分为地质学上的两个世;更新世和全新世。温血还是冷血

现代的爬行动物是冷血的,如果天气炎热,它们就变热;如果天气寒冷,它们就变冷。

相反,哺乳类动物和鸟类都是温血的。这表示它们能调节自己身体的温度,并在所有情况下保持同样体温。恐龙是爬行动物,因此人们一进都以为它们是冷血动物。不过到了本世纪70年代。一些科学家开始认为,它们很可能是温血的。证据有如下几点:恐龙站立的方法象哺乳动物,有可伸直的腿;它们巨大的胸腔内能容纳哺乳动物一样的心和肺;在它们的骨头里,有血涂快速循环的通道,就像温血动物的骨头一样。恐龙的迁移

1985年,在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一处地方,竟发现了1000多副这种动物的骨骼!

在这一大堆骨头中,有幼恐龙的骨头,有正在成长的恐龙的骨头,也有成年恐龙的骨骼。在这骨层中,实在埋着太多厚鼻角龙的遗骨了。

几千万年前,那个地方没有足够的食物,供养这么多的恐龙。最可信的解释是,这群恐龙正在从一处觅食地,迁徒到另一处去;当它们渡河时,被一场突发的洪水淹死了。恐龙来绝之后

6500万年前,很多种类的动物被灭掉了。不过有些哺乳动物和鸟类却得以生存,正是这些动物日后进化发展,取代了恐龙的地位。很快,地球又再次生气勃勃了。恐龙却不再存在,只剩下回忆了。

二、恐龙时代

1、最早的动物原始动物

生命演化中的需要一步更是这些生物的演化它们不仅具有细胞,也起支配特化作用的细胞。前寒武纪的这些海洋生物化石被埋在早期海洋的岩石层里,在澳大利亚的埃迪阿卡拉海边被发现。地球上最早的动物

最古老的动物生命痕迹可追溯到距今10亿年前,而最早的动物化石出现在6亿年前,也就是震旦纪。最原始的低等动物生活在海底及附近区域,身体柔软,只有在显微境下才能看见。这些动物几乎均未形成化石,只留下了一些痕迹,如洞穴、踪迹等。漂浮的生命

志留纪海洋中大量繁育着另一种极小的浮游动物,它们分量很轻,漂浮在水中,笔石在寒武纪出现,繁盛了两亿年,然后整个族群灭绝。单个笔石一般不超过几毫米,但群居的笔石可长达20厘米,甚至更长。它们有各种形状的;有的像叶子或树枝,有的像音叉、轮子,有的甚至像蜘蛛网。腕足动物

腕足动物是处于“原口”“后口”中间的又一类动物。它们的身体不分节而有体腔,以肉质的足固定在泥沙或其他物体上,腕足动物具有两片开头不同的贝壳,以此与瓣鳃动物区别开来;口两旁有两条螺旋形的口腕,口腕上有纤毛沟和生有纤毛的触手。口腕最早被误认为是类似河蚌的斧足,所以得到“腕足”名称。腕足动物的原始种类在寒武纪以前已出现,古生代时极其繁盛,以后日趋衰落。它们在海洋中的优势地位,现在已被软体动物所取代。2、早期昆虫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的历史,约有300多万年了,但是早在3.5亿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纪,昆虫就已出现在地球上,泥盆纪早期的昆虫是没有翅膀的,一直到了石炭纪晚期,多数昆虫才长有翅膀。巨星蜻蜓

巨尾蜻蜓生存于3亿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纪,学名为“Meganeuramonyi”。它是一种原始而庞大的蜻蜒,其双翼展开时宽达70厘米,而如今的蜻蜓,又翼展开仅仅12厘米左右。巨尾蜻蜓的腿部也比现在的蜻蜓要强壮得多,在飞行过程中,它能够依靠它的腿部捕捉昆虫并将其送入口中。蜚蠊

蜚蠊俗称蟑螂,是世界上最古老,繁衍最成功的一个昆虫类群。蜚蠊最早出现于石炭纪晚期,距今约3亿年,是现在蟑螂的祖先,体长约5厘米。石炭纪时期的蜚蠊和现在的蟑螂一样,都长有大型头甲、弯曲的长触须和可以折拢的翅膀。蜚蠊的主要栖息地是今北美和欧洲的温暖的沼泽林地区,它们几乎什么都吃。三叶虫

三叶虫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节肢动物,它属于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它生活在远古的海洋中,主要出现在寒武纪,延续到二叠纪末期时才灭绝。三叶虫既会游泳,又善于爬行。奕成石灰岩的纺锤虫

日本的地下资源只有一种能自给,那就是石灰岩。

在单细胞生物有孔虫的生物中,有一种纺锤虫。分布在枥木县葛生地区的石灰岩,另外,在东北的北上山地南部,有一种“松叶石”的细长化石。包括日本的石灰岩在内的化石,纺锤虫是最常见的。3、最早的两栖动物“会走”的鱼

泥盆纪的一大特点是鱼头部都披有重甲。现在带甲胄的鱼几乎绝迹,但在泥盆纪各种各样甲胄鱼生活在海底、河流和湖水中。它们大多数生活在水底。总鳍鱼登陆

泥盆纪中、晚期,地球上陆地面积继续扩大,某些地区的气候进一步干旱,有些汪洋大海、巨川大河变成了河湖池沼,有的甚至干涸见底。面对如此恶劣的环境,硬骨鱼中的一支——总鳍鱼,不得不抛弃原来的水生生活方式,登上陆地,开辟陆地生活新领域。最早的两栖动物

泥盆纪留下了大量的鱼类化石,两栖动物化石却极为罕见。最著名的两种化石,即鱼石螈和复棘螈,都是在格陵兰泥盆纪地层中发现的。它们的身体长长的,像鱼,有四肢,尾巴却是类似鱼类的蹼尾。总鳍鱼是怎样变成两栖动物的?

事实上,在干涸的或被腐烂的植物污染的河湖池沼中,那些一贯凭借鳃和鳍在水中呼吸,而且有鳔(肺)能在空气中呼吸:不仅有帮助游泳的胸鳍和腹鳍,而且这种鳍里的骨骼已有了陆生动物四肢的雏形。两栖动物繁盛

距今约3.6亿年前,地球历史进入石炭纪,这时刚刚从总鳍鱼类分化出来的两栖动物空前繁荣起来,来龙去脉与此相适应的石松类、楔叶类、真蕨类等植物遍布各地,生长茂盛,因此,石炭一、二叠纪合起来被称为“两栖动物时代”。有一种生活在二叠纪的迷齿两栖动物,它的名字叫蚓螈,身体约有2米长,生活习性与现代鳄鱼有些相似。4、早期的四足动物

七鳃鳗现今还能看到,它的嘴巴圆圆的,属圆口类,七鳃鳗因此跨入脊椎动物的行列。很像鱼,但缺乏成对的胸、腹鳍,特别是嘴巴上没有上下颌,所以又叫无颌类。

古代的无颌类,自奥陶此出现,到志留纪繁盛,但因为无颌,仅能以流入口内的水中夹带的食物为食,如此落后的摄食方式,在生存竞争中敌不过新兴的有颌鱼类。因此日趋衰落。爬行类与两栖类

两栖类和爬行类之间有几个重要的不同点:两栖类的卵是软的,而且产在水中,而爬行类的卵有硬壳,产在陆地上。最早的爬行类头骨背面光弯曲,而两栖类的头骨有一个附着鼓膜的深的凹坑。爬行类还有更复杂的人颌肌,使得它们不像两栖类那样只能突然关闭上下颌,爬行类可以咬、嚼吞和咽大块食物。南非干旱台湾省地的兽孔目爬行动物

南非干旱台地发掘的最大食草动物化石是麝足兽的头骨非常厚,有些古生物学家认为可能与用头顶撞争斗有关,也有些古生物学家认为,这类头骨可能是某种疾病所引起。麝足兽尽管个头大,但生活并非安逸。因为南非干旱台地有一些凶残的兽孔目食肉爬行动物,包括前龙,个头大小与麝足兽不相上下,这两种动物在基本结构上相似,但麝足兽的牙齿像苗子,前龙在颌前部长有尖利的大牙,这是食肉动物的特征。俄罗斯兽孔目爬行动物

俄罗斯兽孔目爬行动物中有一些生得稀奇古怪。基中最奇特的一种叫埃期特短角蜥。头上长有4个角状的分枝,两个由脸颊两边长出,另两个长在头顶,但它又短又钝,而成年蜥,特别是成年雄蜥的“角”往往最大。5、早期的哺乳动物哺乳动物的祖先

现在统治地球的当然是我们人类了,但是除了人类之外,数量最多的。叱咤风云的中生代霸主——恐龙却成了历史进化史上的一个匆匆过客。它们与一般的爬行动物(如恐龙的祖先、鱼龙及蛇颈龙的祖先等)不同,它们的牙齿、骨骼结构和行走姿势与哺乳动物比较接近。这样,哺乳动物的祖先的名字“似哺乳类爬行动物”就因此而起。古生物学家形象地称它们是半龙半兽的动物(古生物学上称古代已绝灭的爬行类为“龙”,称古代已绝灭的哺乳动物为“兽”)。

似哺乳爬行动物早在石炭纪晚期和侏罗纪早期就出现在地球上了,到三叠纪晚期和三叠纪早期的时候,这类动物非常繁盛,超过了其他种类的爬行动物。

关于这类爬行动物,古生物学家对它们的情况还未完全了解。但不容任何人置疑的是后来的哺乳动物由它们中的个别成员进化而来的。

双关节颌兽,是最接近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这种动物大小和模样像现在的老鼠,发现于南非三叠纪晚期的地层中,据考证它灭绝以前还差一步就进化成哺乳动物了。四季的出现和哺乳类的进化

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漫长而又稳定的冰河时代,尤为突出的是在南半球。不过这时期的气候单一,主要是受东西部队的大古地中海的影响。

中生代来临,冈瓦纳古大陆开始分裂,大陆板块逐渐漂移,气候的变化主要以海洋性为主,四季日益明朗化。整个地球寒暖的地域之差缩小了,温差日趋平均。

从中生代的三叠纪后半期至白垩纪的一期约1亿5000万年的这段时间,是寒武纪以后地球历史长河中年代最漫长、环境最稳定的时期,也是冈瓦纳古大陆急剧分裂之前的一段宁静时期。恐龙时代的哺乳类动物

三叠纪时,最早的哺乳动物也开始在陆地上落脚。它们的个体非常小,现在的老鼠差不多。稍不小心,它们就会成为早期食肉恐龙和肉食性槽齿动物的腹中餐,这些哺乳动物以昆虫、蜘蛛和蛇等为食。

侏罗纪时期,三锥齿兽出现了,它身长大约25厘米,它的体表覆盖着毛发,拖着一条细细的尾巴。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尖齿兽,体长大约60厘米,是一种较大的哺乳动物,以蜥蜴为食。

除了穴居的哺乳动物外,人们也找到了侏罗纪时攀缘类哺乳动物留下的遗迹。

白垩纪时,多瘤齿动物做为早期的哺乳动物伴随着恐龙们繁盛了1亿年左右,远远超过了此前或此后任何时期的哺乳动物的生存期。它们有的个头和老鼠差不多。在骨骼、肌肉、消化、呼吸、神经和生殖等各方面都比爬行动物进步。

中生代的被恐龙“压制”了1.6亿年之久,最终没有被恐龙消灭。

哺乳动物是热血的恒温动物。大都是胎生的,以乳汁哺育幼仔。它们有发达的哺乳动物化石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发现,而且常常与恐龙化石共生。它们脑子,比爬行类动物聪明,牙齿不是爬行动物那样的同型齿,而是分化成功能齐全的门齿、适应力。能正是因为他们生得很小的缘故;而它们没有与恐龙一起绝灭。6、早期的脊椎动物原始脊椎动物

七锶鳗现今还能看到,它的嘴巴圆圆的,属圆口类;它的脊索上面出现了一些软骨的“小刺”,这条脊索有这些小刺,便显现出脊椎的雏形,七鳃鳗因此跨入脊椎动物的行列。

圆口类很像鱼,但缺乏成对的胸、腹鳍,特别是嘴巴上没有上下颌,所以又叫无颌类。古代的无颌类都是一些体外披着硬骨片的甲胄鱼。如有一种叫头甲的甲胄鱼,身体可达半米长,腹部很平,背部凸起,尾巴上翘,眼睛长在头顶上,样子活像一只鞋。它们在河湖中缓缓游动,觅食。

古代的无颌类。自奥陶纪出现,到志留纪繁盛;但因为无俩,仅以有从流入口内的水中夹带的食物为食,如此落后的摄食方式,在生存竞争中敌不过新兴的有颌鱼类,因此日趋衰落。温血脊椎动物

化石中见不到动物的毛皮,也没有直接证据表明二叠纪或更晚一些时候确实存在长有毛皮的兽孔目爬行动物。但这很有可能,其一,兽孔爬行动物有些适应性变化,如增加呼吸次数和供氧量等,这是“燃烧”大量食物的动物所必需的。其二,有些兽孔目爬行动物生活在泛古陆南部,那儿冬季天寒地冻,冷血爬行动物不可能存活,但对于能“燃烧”食物保存体温的动物来说,生存下去就容易得多。7、早期爬行动物爬行动物及其头骨

最早的爬行动物在石炭纪晚期出现,看上去却像蜥蜴,然而它们身体内部的结构却有独特之处。最重要的一点是它们的头骨上除了鼻腔和眼窝之外,没有其他的洞孔。这种构造的爬行动物属无颢孔类。而其他爬行动物则演化出颢孔,既减轻了体重,也利于颌骨肌肉的附着。合颢孔类在眼睛后面演人经生成一对颢孔,而双颢孔类爬行动物则演化出两对颢孔。

合颢孔类包括后来演化为哺乳动物的动物;而双颢孔类包括恐龙所属的爬行类之王古蜥。似哺乳类爬行动物

最早的似哺乳类爬行动物生活在大约3亿年前。盘龙类是最早的似哺类爬行动物,生活在石炭纪晚期和二叠纪早期,它们从蜥蜴似的小动物迅速演化成一种具有强壮的颚和尖牙利齿的体格笨重的动物。再晚些,在二叠纪中,出现了几个更先进的种类,如素食的二齿兽类,肉食的裂齿兽类和犬齿兽类。兽乳目爬行动物在减少

三叠纪时期的世界与二叠纪没有什么不同,海洋还没有把陆地分隔开来,二叠纪时期,兽孔目爬行动物经过了自然进化,充分利用这个自由的空间向外扩展。有一种以植物为食的动物叫水龙兽,样子长得像水桶,它的化石在相距遥远的欧洲和南极洲的好多地方都找到过,这就证明了这些大陆都是连在一起的。

然而,在三叠纪时期,整个兽孔目爬行动物经历了极其艰难的时期。尽管二叠纪时期,它们在陆地上称王称霸,二叠纪结束后,兽孔目爬行动物未能继续它们的统治地位。有一些爬行动物,如古蜥,超过了兽孔目爬行动物,而爬行动物生存了几百万年的时间。8、头足类动物

菊石和箭石都属于头足类动物,这两类动物都栖面平坦,壳体呈厚饼状,半外卷。箭石的壳体都呈长形,并向末端削尖。菊石

菊石目从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早期的鹦鹉螺进化而来的,直到白垩纪末突然消失。由于菊石具有进化快,分布广的特点,这就便其在细分古生代晚期和中生代时期上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菊石的主要特征是其体管(与壳腔室相连接的管)的位置是在壳的外面。菊石的骨缝是单一的,而在中生代发现的则是复合的,棘菊石便是中生代时期菊石的典型代表。箭石

箭石生活在中生代侏罗纪到白垩纪时期,今天的欧洲是它主要的分布地区,菊石的身体较长,眼睛较大,整体外形类似现在的枪乌贼,它长有大约10只触手,它身体前端的两侧长有翼状的鳍,这些鳍能帮助它控制前进的方向并慢慢地游动。但当遇到危险时,箭石就不能依靠鳍逃命,而只能靠向外喷财水柱推动自己快速前进以摆脱危险。9、鸟类的出现始祖鸟

始祖鸟也许是已知的最负盛名的史前动物。仅有的六具化石标本全是在德国南部的索伦霍芬发现的。始祖鸟的大小类似乌鸦,但生着牙齿以及爬行动物一样的长尾羽。腿很长,翅膀的“肘”部长着三个爪子,可用于攀缘。鸟的亲属

鸟的亲属包括几种形似鸟类的恐龙,如驰龙和秃顶龙,这类恐龙可能都是两腿跑得很快的捕猎动物。始祖鸟是已知最早的鸟,生活在大约15000万的前,它同时具备了鸟和爬行动物的特征。逐渐进化成鸟类

查达尔吉博士从美国得克萨斯州内地的三叠纪前的岩石中发现了鸡一般大小的,奇怪的动物化石。这种动物的小头骨的前面有突起的喙嘴,喙嘴里面有小牙,但是颌里的牙正在逐渐退化,含骨髓的骨头里有大的缝隙,跟鸟类的含气骨(指骨头里没有骨髓,成了悬空的骨头)很相似。鸟类的起源

1861年,德国发各种生物的进化是互为条件的。寒武纪开始时,氧在大气中的含量已达21%,与今天大气中的氧含量基本相同了。

现了一件保存非常漂亮的看起来既像鸟又像恐龙的化石。20世纪90年代,中国发现了许多不寻常的化石,他们所提供的大部分确定无疑的证据迄今都是支持恐龙派的,恐龙派现在很高兴地把鸟叫做“小的、长羽毛的、短尾的恐龙”。

20世纪70年代,热血恐龙的观点被广泛接受,而且古生物学家也在化石中发现了小型恐龙的叉骨,这更进一步支持了恐龙派的观点。但到了90年代,争论又起,胚胎学的研究结果同鸟类与恐龙间的这种亲缘关系相矛盾。始祖鸟是怎样学飞的

始祖鸟的羽毛特征与现代善于飞行的鸟类非常相似;但缺乏现代鸟类那样的胸骨,没有胸骨也就不会有发达的胸肌,因而也就不能扇动翅膀作长距离的飞行。从这一点看,始祖鸟到底能不能飞,确实令人怀疑。

在1.4亿年前,始祖鸟已不同于它的祖先。因为它在征服天空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但使人琢磨不透的是,它们是怎样学会飞行的呢?

对这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科学家又有两个互相对立的假说:一是树栖论。始祖鸟的祖先是一种善于爬树的小型两足爬行动物,可能这类动物身上长有羽毛,羽毛是由鳞片演化来的,最初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飞行,而是为了保持体温的恒定。

它们生活在森林中,过着树栖的生活。

二是走禽论。始祖鸟的祖先是善于在陆地上行走和奔跑的小型两足爬行动物,它身上长有羽毛。为了追捕昆虫,它一边奔跑一边做跳跃动作,以增加速度。随着翼结构的日益发展,这种动物不仅跳得越来越远,而且还能拍打翅膀飞上一段距离。最后终于学会了飞行,成为真正的飞行家。10、鱼类的出现无颌鱼

无颌鱼是最早出现的原始鱼类,属于早期的脊椎动物。它在寒武纪时就已经出现,无颌鱼没有上下颌骨,作为取食器官的口不能有效地张合,它们它的主要食物是一些到水边喝水的小型哺乳类和中型恐龙。它们只能靠吮吸进食,甚至仅靠水的自然流动将食物送进嘴里食用。此外,它的鳍并不成对,中轴骨骼还只是软骨质而不是真正的骨质。其身体前部的体表具有骨板或鳞甲,因此又被称为甲胄鱼类。有颌骨的鱼

志留纪开始时,鱼类没有颌骨,但没有并无多少不便之处。但没有颌骨的鱼摄取食物终究会受到一些限制。一和方法是用嘴像勺子那样舀起沉积物。当时常见的莫氏鱼就使用这一方法。除此之外,还有的把嘴当做吸盘,这样鱼就吸咐城食物上了。

志留纪早期,一种叫棘鲨的鱼彻底改变了这两种进食的方式。这种动物骨骼的一个部位,第一对鳃的支撑物逐渐演化为上下颌骨作为攻击猎物的武器,还可用以将食物咬撕成碎片。软骨鱼

软骨鱼都生活在海中,而且身体大多比较庞大,其中巨大的鲨鱼体长可达15米,介是也有某些软骨鱼体长仅仅30厘米。大多数软骨鱼都是活跃的捕食者,其中鲨鱼在4亿多年来一直是海洋中顶级的掠食性动物之一。硬骨鱼

硬骨鱼类分为两大支:一支是辐鳍鱼类,辐鳍鱼是现生脊椎动物。最早的辐鳍鱼生存于4。1亿年前,有单一的背鳍和臀鳍,胸鳍腹鳍是成对的,骨骼大部分为硬骨。另一支是肉鳍鱼类,肉鳍鱼的鳍是从发达的肉叶中长出来四肢动物的,目前存活下来的肉鳍鱼只有三种肺鱼和一种腔棘鱼。11、早期龟鳖类动物早期龟鳖类

龟鳖类是一种古老而特化的爬行动物,目前已确定的最早的龟鳖类是生活于三叠纪晚期的原颚龟。发展到今天的龟鳖类大约有250个以上的不同种类。龟甲

龟鳖类的发展主要是其特化结构即龟甲的发展——肋骨通过分化生长包裹了肢带和肢骨的上节用来支撑保护性的骨质背甲,同时腹面也长出了骨质的腹甲;背甲和腹甲均被角质的甲套所覆盖,并在两则互相连接。龟鳖类以这样的方式进化成装甲车般的爬行动物,虽然栖牲了灵活性而常被人们当作行动迟缓和笨拙的动物代表,但是这种笨重的保护却经得起时间的考险,使得龟鳖类成为现生四足类脊椎动物当中最为古老而成功的家庭之一。古海龟

古海龟是白垩纪时期的肉食性海龟,体长达4米。古海龟没有沉重的龟甲贝壳,在它的背部是骨头架子,它的喙里没有牙齿,但古生物学家猜测它可能什么都吃,如鱼、水母、腐肉和植物等。古海龟巨大的鳍状肢用来在水底帮助游动。游动距离可以很远。侧颈龟

侧颈龟包括了侧颈龟科和蛇颈龟科两种,主要分布在大洋洲、南美洲、非洲等地区。侧颈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当头部向壳内缩进时脖子向两侧弯曲。它在白垩纪和第三纪初期时分布很广。曲颈龟

曲颈龟发现在休罗纪时期的曲颈龟化石长约30厘米,整体保存得比较完整。现在的曲颈龟包括了大多数的龟鳖类,分布极为广泛,在陆地、淡水和海洋中都能看到。它主要包括海龟科、棱皮龟科、龟科、鳄龟科、动胸龟科、鳖科、两爪鳖科这九种。其中棱皮龟科是现存最大的龟鳖类,生活于海洋中,背部为皮肤所覆盖。12、早期蜥类动物早期鳄类

鳄类是历史悠久的爬行类动物,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末期,仅比最早恐龙的出现时间稍晚一点。它与恐龙共同度过了白垩纪末期的爬行动物中的幸存者之一。它的长达2亿年的时间里一直是拥有长形身体的大型水栖动物。原鳄

原颚生活在三叠纪末期,是最是的陆栖型鳄类动物,它的个子较小,体长约1米或更短。原鳄是肉食性动物,它用尖利的牙齿捕捉蜥蜴那样的动物。原鳄是进化的最初阶段,其后依次是中鳄、真鳄。地蜥鳄

地蜥鳄从侏罗纪中期一直生活到白垩纪,体长约为3米,尾巴长而有力。地蜥鳄的食物主要为水中的菊石、鱼类和空中的翼龙。它习惯水中生活,除了上岸产卵外几乎不到陆地上来。帝鳄

帝鳄是地球上曾出现过的体形最大的鳄鱼之一,其化石最早发现于1964年。古生物学家认为,帝鳄可能长达12米,重达10~11吨,寿命是50~60年,大约1.8米长,并且有一个镶嵌了上百颗牙齿的下颌。13、早期蜥类动物鱼石螈

鱼石螈生活在距今约3亿7000万年的泥盆经民晚期,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两栖类。它身体长约90厘米,四肢爪间长有蹼,尾巴上保留有像鱼一样的鳍,已经没有了胸鳍和腹鳍,身体表面还有鳞片,头部残留有鳃骨。笠头螈

这个看上去像戴个大斗笠的家伙,生活在距今2亿5000万年的二叠纪。它有细扁的身体和长长的尾巴,小的时候,它的头还是圆圆的,随着它慢慢长大,头骨渐渐向两侧生长,最后就长出了宽宽的“大斗笠”。它们早在石炭纪晚期就已出现,一般长约60厘米,最大可达1米左右。它们在二叠纪末绝灭。蜥螈

蜥螈生活在距今2亿5000万年的二叠纪。身约1米,属迷齿类。它的脚趾的骨骼结构、脊椎骨的特征与爬行动物非常像。颅骨大而硬,长着有迷宫结构的牙齿,脖子不明显,身体的两侧有侧线管。埋龙蜥

古大陆大约形成于古生代最后的二叠纪期间。二叠纪的下一个时期是中生代的三叠纪。在二叠纪到三叠纪期间,许多在古生代里崛起的动物纷纷绝种,而海洋生物种类的灭绝就更为广泛了。

古生代二叠纪期间,哺乳类爬虫动物开始繁衍兴盛。但是从中生代三叠纪起它们却开始衰退。植物王国中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植物的种类也从古生代型转变成为中生代型。从三叠纪后半期起恐龙开始出现,它们征服了其他爬虫类动物,成为三叠纪期间地球上最强的霸主。14、早期二齿兽类动物二齿兽类

二齿兽类出现于二叠纪晚期,三叠纪时几乎遍及全球。其中的许多种类上颌长有两颗大长牙,它们的身体短度,四肢粗壮;肩部巨大而强壮;尾巴很短;基头骨颞孔扩大,头骨结构空阔,头骨的前面及不凳呈喙状。二齿兽类的典型代表是水龙兽、中国肯氏兽、扁肯氏兽等。二齿兽类的牙齿

二齿兽的学名“Dicynodont”意为“拥有两颗犬齿的动物”,这一类动物的上颌一般都有两颗巨大的长牙。到了后期,新进化出来的二齿兽,如水龙兽、中国肯氏兽等,它们就仅剩两颗长牙,而其他的那些小型牙齿就都没有了,而且越到后来,长牙就越大。水龙兽

水龙兽是一种体长1米左右的似哺乳类的爬行动物,生活在三叠纪早期,其化石发现于南极洲、南非、印度和中国。它的鼻子位于脸部的较高处,这说明了水龙兽是一种半水生的动物。水龙兽的上颌有两个犬似的凸出物,下颌厚实却无齿,它可能以植物为食,厚实的颌骨它咬断植物茎叶的工具。水龙兽还拥有短而灵活的颌部、粗重的四肢、短小的尾巴。此外,水龙兽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这也被科学家当作大陆漂移理论的证据之一。中国肯氏兽

中国肯氏兽是三叠纪中期大型的二齿兽类群。它的头骨较大,前部结构十分沉重,而后部则较为轻巧,它的上颌骨钝而宽厚,在上颌骨的突起处有向下生长的两颗长牙,枕部宽而低,下颌齿骨缝合部分则宽而长。中国肯氏兽的面部肌肉并不发达。15、早期犬齿兽类动物犬齿兽类

犬齿兽类是小型到中等体形的肉食性单孔类群动物,极少数的可超过90厘米。它们与哺乳动物有许多相同点,如都能在咀嚼食物时进行呼吸;它们都有几种不同类型的牙齿;此外,犬齿兽类和哺乳类动物一样有胡须,可能还有体毛;它们的四肢位于身体之下,能快速奔跑。犬颌兽

犬颌兽发现于南非的三叠纪地层中。它是犬齿兽中的一种,其体长约为1米,和一只成年狗差不多大小。虽然个子不大,不过它却是三叠纪早期最危险的肉食性动物,因为它的牙齿已经有了门齿、犬颌兽的四肢位于身体腹侧,膝关节向前,肘关节向后,已能像兽类那样行走,而不需要贴地爬行了。从上述特点来看,犬颌兽在许多方面已接近哺乳动物。鼬龙

鼬龙生活在三叠纪的中晚期,是小型的肉食性动物,也是最进步的犬齿兽类,它正好处在爬行类和哺乳类的分界线上。不过由于在出同的时候已经出现了真正的哺乳动物,所以它不太可能是哺乳动物的祖先。卞氏兽

卞氏兽生存于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早期,产自四川沙溪庙侏罗纪地层里的拟卞氏兽是它的晚期代表。它的头骨结构还显得比较原始。但其头后骨骼则相当进步,虽然牙齿已分化为门齿和颊齿,但无前臼齿和臼齿尖,下颊齿仅两行,咬合时下颌没有像哺乳类那样的横向动作,而是做前后向的活动。16、早期原真兽类动物原始真兽类

真兽类即有始盘类,其最重要的特征是有真正的胎盘,幼兽出生时使发育得比较完好,最早的真兽类在白垩纪晚期出现,到了新生代时,占了当时整个哺乳动物总数的95%,几乎遍及全世界的陆地、海洋和天空。始祖兽

始祖兽于2002年在我国辽宁省发现,它被确认为是最早的有胎盘的哺乳动物。身体长约14厘米,估计体重在 200克至250克之间,和现在一只大大的家鼠差不多。它的肩部、肢骨和四肢掌部伸长的足趾与现代许多善于攀援或树栖的哺乳动物非常相似,它生活在河湖岸边的矮小树丛中,昆虫是它的主要食物。裂齿兽

裂击兽的化石只发现于亚洲、北美洲和欧洲大陆的古新世与始新世地层中。裂齿兽的四肢掌部有爪,嘴巴前部有大型牙齿向外突出,这些牙齿可能是用来啃咬植物的根部和茎部的。人类对裂击兽的研究已有100多年,1978年在我国发现的像裂兽,为探讨这一类动物早期分化和某些后勤部期种类起源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冠齿兽

冠齿兽是在古新世晚期出现的原始真兽类动物,广泛分布于北半球。它身体约长2.3米,肩高约1米,重达300~500千克,冠齿兽有强壮短粗的四肢和宽阔的脚,尾巴不发达。其四肢“大腿”长、“小腿”短的构造能有力地支撑身体,但并不适合快速奔跑。它的犬齿很大,比较像河马的长牙。17、恐龙的祖先

恐龙最早出现在三叠纪晚期,因此它们的祖先只能生活在二叠纪或三叠纪早期。具有双孔类型头骨的一种动物是称作“槽齿类”的小动物,叫杨氏鳄,它是从南非二叠纪晚期的地层里发现的,样子有点像现代的蜥蜴。它有瘦长的身子,细弱的四肢,是一种肉食性动物。头骨构造轻巧而不特化,有两个颞颥孔,此外还保存着很多原始的特征:如有耳凹,耳凹一般是两栖动物的特征;牙齿不仅长在颚的边缘,而且还长在颚骨上,同时还保存有松果体。很可能中生代以后繁殖起来的各式各样的双孔类爬行动物都是从这类小动物分化出来的。尤派克鳄龙

在我们追溯槽齿类的进化路途时,有意思的是在三叠纪早期的地层中找到了一种动物,它被命名为“尤派克鳄”。它大约有1米长,背上有两行甲板,假如把杨氏鳄的头骨放大、加高,那么,它们两个头骨是很相似的,只是尤派克鳄多了一个眼前孔。

尤派克鳄也是一种槽齿类(它的牙齿在齿槽中,故名),腰带上的三块骨头已经具有三射型,前肢短而后肢长。可能有这样一些小动物,在它们追捕食物的时候,常常将前肢抬起而用后肢奔跑,经过这样长期的适应变化,后肢变得长而有力,成为主要的运动器官,前肢相应地退化成辅助性的运动器官。表想模样

一位恐龙学者曾大胆地推测恐龙祖先的模样:一种双足行走的小动物,体长约1.5-2米,用短前肢抓东西或爬行,身材矮小;用后肢支撑身体和运动,足踝有接点,臀部有开孔。1988年,这种类型动物在南美的阿根廷被找到(黑瑞龙)。18、恐龙的出现新型森林的出现及恐龙的诞生

三叠纪后期出现了以类似银杏、软叶杉的针叶树阿拉乌卡里奥基西茏以及苏铁等裸子植物为主体的森林。木本型的高大木贼也开始末出现,并且森林的树木下面也长满了茂密的羊齿灯植物。接着以这种森林为舞台登场的主角就是恐龙。恐龙王朝

三叠纪时期,恐龙登上了生物地化的历史兵团台,它们成了生物界的主宰。最大的恐龙——超龙和地震龙体长可达30多米,体重达百吨;小的恐龙,如美颌龙和小盗龙大小如火鸡。恐龙自下而上在整个中生代,贯穿三个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恐龙时代”。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期内,恐龙就衍生出了很多很多门类,从而成了地球上的统治者,它们统治地球长达1亿6000多万年。恐龙广泛分布于所有的大陆上,它们占据了一切的生态带。科学家们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均发现了恐龙化石。早期恐龙

在爬行动物时代开始之后的约1500百万年,即三叠纪晚期,恐龙开始了进化。起初,数量很小,但到侏罗纪开始时,恐龙就在陆上动物中占据了主要地位。19、恐龙的大分化

四川自贡的大山铺是中侏罗纪的恐龙动物群中最典型的代表。有大的蜥龙类——蜀龙,峨嵋龙和酋龙;原始的剑龙——华阳龙和肉食性恐龙气龙。蜀龙

蜀龙属于中等大小的蜥脚类恐龙,有一个高昂的头,牙齿呈勺状,齿缘无锯齿;有颈椎12个,颈部相对较短,背椎13个,荐椎(腰椎骨)4个,尾椎44个,后端4个尾椎迅速膨胀,愈合成一锤状物,称作尾锤,作为武器。

蜀龙具有勺状牙齿,以柔软的植物为食,它们是晚三叠纪的原蜥脚类与侏罗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之间的过渡类型,有一个较大的头,牙齿呈勺状,脖子特别长,四肢粗壮。主要生活在内陆湖泊的边缘地带,可能过着群居生活,也以柔软的植物叶子为食。建设气龙

建设气龙在大山铺的恐龙动物群中个体不少于6个,其中有两具较完整的标本被保存在埋藏厅内。骨架体长约为4米。

建设气龙是中侏罗纪形态特征显得原始的一类肉食性恐龙。它的头骨轻盈,牙齿侧扁,呈匕首状,前后缘上有小锯齿;前肢退化,常用粗壮的后肢行走,奔跑灵活。它是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的霸主。大山铺的太白华阳龙标本有10余个,大部分被自贡恐龙博物馆收藏,已被整理和记述的约有7个。太白华阳龙也是中侏罗纪地层中发现的剑龙中最完整的骨架,体长约4.3米。太白华阳龙

太白华阳龙的个体有小的和中等的。其头骨大而厚重,呈楔形。前上颚骨上有牙齿,牙齿小,呈锥状;明显的特征是背部有对称排列、形状多样的剑板(骨板);尾端有两对较大的骨质的尾刺,以灌木的嫩枝、嫩叶为食。单嵴龙

单嵴龙是发现的侏罗纪中期保存得最好的一只肉食性恐龙。它来自新疆的准噶尔盆地中侏罗纪的五彩弯组。单嵴龙长6米,有一大而粗壮的头。天池龙

新疆准噶尔盆地的天池龙是典型的甲龙。它体长约3米,化石是1974年在新疆阜康县三工河地区发现的,其产地的地层层位为中侏罗纪头顿河组。化石包括破的头骨碎片、5个颈椎、6个背椎。一个完整的荐部(由7个椎体组成)、3个尾椎和许多膜质的甲骨、甲板以及一些四肢骨。天池龙的头骨较高,有小的膜质甲片复盖,上有纵向饰纹。远端的尾椎愈合形成小而扁的尾锤。股骨直,骨干上有饰纹。在肩部有一个由四对大的膜质的骨甲板愈合形成肩甲带,甲板厚,有发育的中嵴。身体上覆盖着许多大小相同、形状各异的甲片。它有一条骨骼愈合得很牢固的棒状的长尾巴,在尾巴的顶端有一粗糙的骨锤。它的外貌很像甲龙中原始的色拉都龙。

明星天池龙是目前甲龙亚目在亚洲的最早纪录。它的发现将甲龙的化石纪录推到中侏罗纪。20、恐龙的全盛时期

侏罗纪的晚期——白垩纪早期,植物中有些蕨类已濒临绝种,但有些真蕨(如网脉蕨、格脉蕨等)仍然很多,苏铁类、银杏类和松柏类形成了沼泽森林,蜥龙类以及鸟龙类恐龙在晚侏罗纪和早白垩纪时达到了真正全盛的时期,它们一味发展,直到侏罗纪晚期,出现了几十吨重、30多米长的巨大的蜥脚类恐龙,成为动物王国中的“巨人”。虚骨龙

侏罗纪晚期的小型兽脚类——虚骨龙,仍然是一些轻巧、机灵的小动物。它们大多是肉食或杂食,在肉食性恐龙中所处的生态位置,犹如今日的狐狸一样。这类恐龙在侏罗纪晚期时主要有嗜鸟龙、美颌龙等。

当敏捷的虚骨龙活跃在大地上时,巨大的肉食龙也同时诞生了。它们从晚三叠纪开始,到白垩纪时达到极盛。这些庞然大物的骨头又重又结实。它们不是快速的行走者,人们称这些巨大的肉食性恐龙是恐龙中的“恶霸”。禽龙

是最早发现的恐龙之一。发现于欧洲、东亚、北非等地的下白垩纪地层中,体长一般为6-10米。禽龙的前肢也是5个指头,它的大拇指变大成为钉子一样的东西。这个钉子般的装备,肯定是防御敌人的。懒龙

懒龙是最后出现的一批恐龙,是东亚特有的。我国发现的白垩纪早期阿拉善龙是最早的记录。懒龙长着草食动物的头骨和牙齿,却有一副肉食性恐龙的骨架和四肢。新的研究表明,懒龙应属于兽脚类。21、恐龙的最后王朝

晚白垩纪是恐龙的最后王朝(距今8700万年一6500万),也是地球历史上的动荡年代。陆地的面积在扩大,到处都有低地的沼泽和湖泊,真正的有花植物开始繁荣,大地一年四季都飘散着芳香。这样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某些类型的恐龙的发展,霸王龙、鸭嘴龙、甲龙和角龙就是其中的几大类。也有一些类型的恐龙开始退出历史舞台,如大型蜥脚类和剑龙等。肉食性的恐龙

白垩纪晚期,肉食性的恐龙的体型变化空前的大。大型的肉食性恐龙有暴龙、霸王龙等。霸王龙生活在白垩纪晚期,最早发现于北美,我国的山东、新疆、河南等地都发现过霸王龙的牙齿化石。霸王龙的拉丁文意思是“凶暴的蜥蜴”。它的身长可达17米,站起来有6米高,估计活着时至少有8吨或更重,霸王龙的头骨有1.2-1.5米长,下颚粗壮厚实,颚关节很靠后并且此嘴可以张得很大。头骨上的骨纹粗糙,上面有小的开孔。肌肉附着坚固,强有力的颚肌能撕碎巨大的鸭嘴龙以及甲龙等。颚骨上有短剑般的牙齿,每个牙齿有20厘米长,它的牙齿在一生中要换好几次,新的牙齿从旧牙的齿根里面长出来,新换牙齿的两边尖锐。因此,它的牙齿是参差不齐的。霸王龙颚骨和牙齿的结构特点,无疑是长期适应撕裂大片肉块的结果。奇怪的是,它脚掌很结实,上面有三个趾,趾端有爪,爪和牙都是搏斗的武器。甲龙

晚白垩纪,鸟龙类中的甲龙异军突现。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防御装备达到顶点的要算甲龙了。它的头几乎被外面包裹的骨甲盖满。眼前孔没有了,上颞颥孔被封闭了,侧颞颥孔只剩下一个小裂隙,背上还有大大小小的骨甲。这些骨甲也可以叫甲板,是很重的。

甲龙除了有甲板和侧棘以外,还有一条长长的尾巴。尾巴的末端粗大,形成锤子一样的东西。最早在地球上出现甲龙的时代可能是侏罗纪早期。甲龙发现在亚洲、欧洲和澳大利亚,最近在南极也有发现。

结节龙的体长约为3.7米,样子像剑龙。背部拱起,四足行走,但后肢与前肢的长度基本上差别不多,有短而宽的脚。头比剑龙要大一些,嘴部短而圆,外部覆盖的骨片比较厚。

身体短而扁平,外覆的甲板都比较大,但也有一些小的甲板,而且身躯后部的甲板连成一个结实的甲胄,好像古代武士穿的胄衣。在我国发现的宁夏绘龙就属于结节龙类。

所有甲龙的嘴的前部都已没有牙齿,与龟鳖类一样,有一个角质的套。嘴后部牙齿也极小,呈小佛手状,在磨食时也不会起多大的作用。在白垩纪,甲龙占领了剑龙的生存空间,将剑龙排挤出局。角龙

角龙是鸟龙类中最晚出现的一种,也是最后绝灭的一群。在白垩纪晚期,它们曾经“多子多孙”,繁殖成各种类型。

生活在同时代的美丽而硕大的另一种角龙是戟龙,这种动物看起来非常像独角龙,有一个大角长在头顶上。在大角的两旁,眼睛的后边,各有一个很小的角。但是,在它的颈盾上却长着和钉子一样大的棘,从边缘向外伸出,越在中间越大,两边较小,好像我国古代兵器中的戟,所以把它叫做戟龙。这种戟状物由颈部向背部伸出,不仅威武壮观,而且是战斗的锋利武器。

最后的角龙是最有名的三角龙和大的刺甲龙。这两种角龙都有两只长在眼睛之上的眉角,但鼻子上面的角却很小。这两种恐龙都有长长的骨化颈盾,刺甲龙的颈盾在角龙中是最长的,从吻的顶端到颈盾的尽头约有2.5米长,这样使刺甲龙仅头部就有2.5米,将近体长的一半,这在角龙中的确是别具一格。三角龙颈盾中的孔穴已经封闭,这也是很独特的。

第二章 恐龙的生存

恐龙生活在距今一亿多年以前的中生代,它们称霸地球的时间长达两亿年,在它之前,有无数的物种生活过,在它之后,又有无数的物种在不断地进化着,直到今天。

三叠纪末期的环境恶化,造成大部分物种消亡,为了适应当时的环境,生物又开始进化。水龙兽就是在此时由异齿蜥进化而来的幸存者。

科学家们从地层里发掘出来的恐龙化石得知,恐龙的祖先是槽齿类爬行动物。

发掘于南美洲的兔鳄龙看上去与恐龙非常相似,体长大约有1米,样子有点像鳄鱼,也有点像恐龙,它的后肢长,前肢短,能用后肢行走,牙齿长在齿槽里,在解剖学上与早期的恐龙相似。考古学家对兔鳄龙化石进行分析,认为恐龙或许就是从这种动物进化而来。偶尔发现的化石似乎能说明点什么,但还是远远不能说明当时的情形。

一、恐龙生理

1、恐龙的外貌早期恐龙是什么样子

在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均发现有早期的恐龙化石,虽然化石较少,但仍可以从它们的遗骸上或多或少地获得它们当时的模样。较有代表性的早期恐龙是发现于阿根廷西北部安第斯山的“始盗龙”,是2.2亿年前(三叠纪晚期)的肉食恐龙。它体长1米,头骨长12厘米,活着时体重估计大约有11千克。它的后肢很粗壮,前肢较短小,用两足行走。在安第斯山还采得另一具保存完好的早期肉食恐龙的化石。从化石上得知,它大约生活在2.3亿年前。它站立时高1.8米,估计活着时大约重110千克,具有粗大的前爪及带锯齿的牙齿,能用后肢直立行走或奔跑。美国的亚利桑那化石森林公园,多年前也曾出土过一具早期恐龙的相当完整的化石。它身长2.5米,臀高不到1米,活着时体重约90千克。四肢行走,也能用后肢站立,它的颈和尾都较长,是吃植物的恐龙,估计它可能是后来那些身躯异常庞大的蜥脚类恐龙的祖先类型。生活于2.2亿年前。恐龙的大小

以前,人们都认为梁龙是最大的恐龙,有一架梁龙化石骨架显示出梁龙身长26.2米,但是,1985年,在美国侏罗纪地层中发现了一具更可怕的恐龙化石,它的身长竟然达到42.67米,比梁龙还长16米多,这就是地震龙。当然,恐龙中也有小的,比如似鸟龙、鸵鸟龙、窄爪龙和恐爪龙等。体长大约2米左右,行动敏捷,能走善跑。恐龙身材高大之谜

恐龙家族中的庞然大物是蜥脚类恐龙,它们也包括马门溪龙、雷龙、梁龙和腕龙等,体长20~30米很平常,抬头有5~6层楼的高度也不足为奇。最大的蜥脚类恐龙——地震龙长达42.67米,重约80吨。这样的庞然大物站在面前,真是可怕极了。从发现的少数皮肤印膜化石来看,大部分恐龙具有与现在爬行动物相似的皮肤:粗糙、坚硬、有鳞甲或角质突起。恐龙体重的计算

科学家是用什么方法比较准确地测量恐龙的体重的呢?这个方法的第一步是塑出被测恐龙的模型,当然这要比真实的要小得多,模型制成后,根据它的比例,得出它真实的大小。第二步是测量模型恐龙的体积。将模型放入一个木箱内,然后往箱内倒入细沙。当沙把模型恐龙完全盖往后,将沙面刮平,并在箱壁上用笔画出沙面的高度。把模型从箱内取出。然后又将沙面刮平,用笔在箱壁上画出面的第二个高度。这样我们很快就能计算出恐龙的体积。第三步是计算恐龙的实际体积。模型的体积与倍数相乘就得出恐龙的实际体积。第四步是计算恐龙的体重。恐龙的体积已经有了,现在我们还不知道恐龙的比重,知道了比重,再乘以体积,恐龙的体重就知道了。问题是恐龙早已绝灭,谁也弄不清它的比重究竟有多大。这样,恐龙的体重就测出来了,虽说不一定十分精确,但比盲目估计要接近实际多了。2、恐龙的寿命对恐龙年龄的推测

据科学家研究,哺乳类的动物中,寿命长一点的,像大象可以活到75岁,马可以活到55岁,寿命短的也可以活到二十几岁。鱼类寿命最长的也只是60岁左右,鸟类有的最多活70岁。一些古生物学家在对恐龙的骨骼进行研究时,发现恐龙平均死亡年龄为120岁左右。但很多证据表明他们并不是自然衰老死亡的。许多恐龙都死于非命,或者被别的恐龙吃掉,或者死于自然灾难等等。因此,依据推理,恐龙应有的寿命绝不止120岁。恐龙的寿命应是比较长的,大约在100-200年之间,也有可能超过200年。而且,活命的机率和身躯的大小也不无关系,像那些身躯庞大的恐龙,如震龙、梁龙和雷龙,活上个200岁以上大概不成问题。由于植食龙比肉食龙身躯高大,故也比肉食龙活得长。对恐龙的寿命的影响——疾病

美国一位医生说,他发现在一块长30厘米的恐龙肱骨化石的一端,长有一块像我们拳头般大小的菜花状的骨质增生物,这种异常增生可能是软骨肉瘤。陈列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中的鸭嘴龙化石骨架上,左肱骨曾骨折而引起过骨膜炎,而且有骨质增生现象。陈列在加拿大博物馆中的鸭嘴龙骨骼,有不少肋骨曾受到损伤。可以看得出来,肋骨断裂后又愈合了。可在骨头却留下了痕迹。估计是为了争夺配偶和“领导权”,雄鸭嘴龙之间会用后脚跟互相猛踢对方。许多恐龙的骨骼化石“告诉”我们,它们可能患过关节炎。一些专家对沧龙的病情也进行了诊断,发现它们的脊椎有的得过炎症,有的得过减压综合症。3、恐龙的感觉系统恐龙的皮肤

从发现的最古老的恐龙化石上估计,恐龙大约是在三叠纪的中晚期出现的。因此,恐龙的老祖宗理应是三叠纪早期的某种爬行动物。一些学者推测,进化较快的肉食龙,如窄爪龙,皮肤上可能长有毛发之类的东西;有的则可能长有鸟那样的羽毛。恐龙的声音

恐龙能发声吗?大家知道,声音是高等动物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恐龙时代的地球,肯定不会是一个无声的世界。有人猜测,头上长有棘突状饰物的鸭嘴龙,能发出一种类似巴松管道的声音。大个子的蜥脚类恐龙(其中有鸟的祖先类型)可能不会像鸟那样鸣叫,但发出像鸡、鸭、鹅和乌鸦那样粗俗难听的叫声,还是能做到的。恐龙的视力

著名的鸭嘴龙有一双很大的眼睛,眼睛周围有一圈能活动的骨质的巩膜板,其作用如同照相机的锁光圈。眼的位置很靠后,跟牛、马差不多。学者们认为,鸭嘴龙的视力相当好。它利用眼睛来时时刻刻警惕着霸王龙等肉食龙的侵袭,久而久之,视力越来越好。身躯庞大的蜥脚类恐龙,视力比鸭嘴龙要差一些;剑龙、甲龙的视力更差劲,它们俩可能是恐龙家族的“近视眼”。肉食龙的视力都比较好。霸王龙的两眼不仅较大,而且位置靠前,像双筒望远镜,两眼可以同时聚焦在一个物体上,看到的东西是立体的,判断距离也特别精确。肉食龙中,鸸鹋龙、恐爪龙和窄爪龙的视力最好。它们的眼睛很大,更靠前,像现生的鸵鸟一样,赛似“火眼金睛”。锯齿龙的双眼又大又圆,而且朝着前方,和猴一样,具有夜视能力。4、恐龙的生理结构恐龙的牙齿

恐龙的牙齿,数霸王龙的最为可怕。最大的足有20厘米长。霸王龙的牙齿清楚地显示,它是一个凶猛的吃肉的恐龙。被它咬住的动物,恐怕是很难逃脱的。吃植物的恐龙也长着同型齿,但不像肉食龙那么尖锐锋利。它们的牙齿有如勺子形状的,有如钉棒形状的,也有如叶片形状的。它们中鸭嘴龙的牙齿最为奇特,多达2000多个,叶状的牙齿一个挨一个,密密麻麻排成数行,像锉刀一样。恐龙一般都是同型齿。这种牙有缺点,功能不够齐全,在撕咬、切割或压碎食物方面很管用,但却不能咀嚼食物。所以恐龙吃东西是“囫囵吞枣”式的吃法。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恐龙各具特色的牙齿吧。

腕龙:这种生活在侏罗纪时期的庞然大物牙齿相当大,呈菱形。像梁龙的牙齿就是细细的,像铅笔一样,可以灵活地把草叶耙进嘴里。

肿头龙:肿头龙的嘴里长着细碎的牙齿,排列紧密,植物一到它的嘴里,便会被嚼得粉碎。

剑龙:在剑龙嘴后部的颚边,长有很多树叶形状,带有锯齿的牙齿,它们整齐地排列着,嘴的前部呈现喙状,小而无牙。

甲龙:甲龙的牙齿前面的喙状嘴很方便咬食植物,虽然说那里并没有牙齿,咬到的植物交给嘴部较为靠后的位置,那里长着短小而粗壮的牙齿。

窃蛋龙:窃蛋龙的嘴里没有牙,却在短而尖的喙嘴后有长而强劲而且带有交叉的颚部。似鸵龙:长着一张尖尖、长长的嘴,嘴里长着细碎的牙齿。

迅猛龙:牙齿十分尖,而且后弯,这种牙齿一咬上肉,就只有吞下去的份,很难再吐出来。迅猛龙的牙齿很可能处于不断生长之中,就像现在的老鼠牙齿那样,一生都在长。

霸王龙:霸王龙又叫暴龙,它的牙齿也是它作为杀手的有力武器。霸王龙的牙齿巨大,就像刀子一样锋利,牙齿有些向后弯,它咬上对方,就像是用锋利的刀子在割肉那样轻松。恐龙的嘴

不同的恐龙有不同的嘴。有名的鸭嘴龙的嘴酷似鸭嘴,当然要比鸭嘴大出10多倍。鹦鹉嘴龙的喙,简直与鹦鹉的嘴一模一样。与鹦鹉嘴龙有亲缘关系的原角龙、角龙等,也长有这样的嘴。似鸟龙它长有鸵鸟似的无牙的喙嘴。有个别小型恐龙的嘴又尖又硬,有点像啄木鸟的喙,喙中也没有牙。恐龙的体温

变温动物也叫冷血动物。与变温动物相对的,是恒温动物,也叫热血动物,它们的体温是保持不变的,恐龙被认为是一种爬行动物,如鳄类、蜥蜴类、蛇类、龟类,自然是变温动物了。相信恐龙是恒温动物的学者还举了许多其他的理由。如:恐龙骨骼的细微构造与大型哺乳动物相同,某些恐龙的生理和行为与鸟类和兽类相似(如群体生活方式和保护幼仔的行为)等。恐龙的解剖

一只恐龙活着的时候,肯定不像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那样,只剩下一副骨头。任何脊椎动物的骨骼只是个支架,用来支撑起整只动物,其他部分则由柔软湿润的部分构成,首先是肌肉,像拉动杠杆那样,牵引骨头,使动物能活动。肠脏将动物吃下的食物加以消化,产生出生长肌肉的原料。肺部从空气中吸取氧气,提供燃料,保持肌肉和平共处身体的运动。脑部控制整个身体的动作。再就是神经系统了,这是把信息从脑部送往身体各个不同部分的通讯网络。眼、耳和鼻使恐龙能感觉周围发生了什么,并将情报送往脑部。最后,是皮肤,它为整只动物提供外层的覆盖物。5、恐龙的性别和繁殖恐龙不都是卵生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物馆古生物馆馆长罗伯特·贝克却提出,雷龙可能不是卵生,而是胎生的。雷龙是世界上最大的恐龙之一,生活在1.2亿年前。贝克研究了40-50具成年雷龙的骨架,发现它们的盆骨腔比其他大多数恐龙都宽得多。这样宽的盆骨腔,足以容纳下雷龙的胎儿,而且还能顺利地分娩。1910年,人们曾发掘出一具成年雷龙的化石骨架,而在这一骨架中竟包含有一个小雷龙的骨架。当时有人猜测,这一大一小两具骨架,是被水冲到一起的。但后来贝克仔细研究了这一标本,得出的结论却是:这是雌雷龙和它的还未出世的胎儿的遗骨!这位学者相信,雷龙妈妈不产卵,而是直接生出龙宝宝,就像现生的大象一样。对雷龙是胎生的还是卵生的问题,现在还没有一个肯定的结论。但值得一提的是,爬行动物中,虽然大多数是卵生,但也有少数是卵胎生,如现生的蛇类、蜥蜴类中就有这样的成员。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在古代爬行动物胚胎化石中,继鱼龙胚胎化石之后,最近瑞士苏黎世学的古生物学家又在瑞士南郊和意大利北部发现了幻龙的胚胎化石。这是迄今为止的第二具珍贵的胚胎化石。幻龙化石的颅骨相对较大,趾骨化石不全,肱骨较短。这些特点表明,这是一个即将从卵内孵化出的胚胎。此标本体长只有51毫米,只是成体平均体长的22%,可能是已知的最小的爬行动物化石。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幻龙蛋的蛋壳化石。恐龙的性别

研究者曾在野外收集了大量美洲鳄的受精卵(它们的大小、重量和质量基本上都一样),然后分成六个组,分别在六种不同的温度下进行孵化。六种温度分别为26℃、28℃、30℃、32℃、34℃、36℃。经过65天的孵化,结果十分令人意外:孵化温度为30℃和低于30℃的卵孵出的全为雌性鳄;孵化温度为34℃和高于34℃的卵孵出的全为雄性鳄;孵化温度为32℃时孵出的鳄雌性、雄性都有,但雌多雄少,其比例为5:1;孵化温度低于26℃或高于36℃时,卵全部死亡。据科学家研究,爬行动物中,蜥蜴、龟、鳖也是温度决定性别。但科学家始终弄不清楚其中的原因。科学家认为,在气候史上,地球的气温自中生代末期起逐渐变冷。气温对恐龙的性别的关系怎样,还有待于人们去发现和研究。现代科学识别恐龙性别

在美国曾发现过一些霸王龙的化石,恰好可依大小分成两种类型。但这种个体大小的差异不明显。再说个儿大小是由诸多因素引起的,可能与性别有关,也可能与年龄或发育程度有关。因此,以大小论性别不是个可靠的办法。拉森等研究者解剖了一些鳄类,发现雄鳄尾椎骨下面向下伸的第一个脉弧要比雌鳄的相对要大一些,差不多大出一半。随后,拉森等人对某些恐龙化石进行检查,发现被查的霸王龙和秃顶龙都有鳄类那种第一脉弧,随性别而变化的情况。拉森似乎已找到了鉴定恐龙两性的办法,但需要对更多的恐龙化石进行检查,才能给予肯定或否定的回答。6、恐龙的智力恐龙的智力

有的学者用计算恐龙“脑量商”的办法来测量恐龙的智力水平。“脑量商”是根据恐龙的体重、脑量及现生爬行动物的脑量大小按一定公式算出来的。被测的恐龙脑量商越小,它就越蠢笨;脑量商越大,它就越聪明。经测量,马门溪龙等蜥脚类恐龙的“脑量商”最低,只有0.2-0.35。甲龙和剑龙的“脑量商”为0.52-0.56,角龙的“脑量商”在0.7-0.9之间,在素食龙中,最有智慧的要属鸭嘴龙。它的“脑量商”为0.85-1.50。鸭嘴龙虽没有什么能打击敌人的武器,但嗅觉灵敏,视力强,发现敌情能迅速躲避。肉食恐龙都比食草恐龙聪明。大型食肉龙,像霸王龙,“脑量商”达到1-2。小型的肉食龙中的恐爪龙脑量商超过5,比霸王龙大3-4倍,尽管它个子比霸王龙小得多,但却比霸王龙机敏灵巧,杀起植食龙来也格外凶猛、神速。恐龙的“副脑”

有人解剖了马门溪龙的脑壳和脊椎骨,终于发现了这个庞然大物的秘密。原来,在它的臀部脊椎上,有一个叫做神经球的东西(脊椎的膨大部分),正是这个神经球在默默地协助那个不像样的小脑子进行工作。神经球比脑子要大好几倍,主要负责后腿和尾巴的运动。这样,马门溪龙头上的那个小脑子就比较轻松了,只负责吃东西就行了。马门溪龙臀部的神经球实际上就是它的“后脑”,它与前脑相距约十几米远。马门溪龙不是惟一有两个脑子的恐龙。背上长有古怪骨板的剑龙也有两个脑子。不过它的前脑更小,最多也就是100克重,于是能巨大的任务便落在“后脑”上了,剑龙臀部脊椎上的神经球比“前脑”大20倍。有了这个后脑,剑龙的腿和尾巴灵活多了。

二、恐龙生活

1、恐龙的基本生活恐龙的行走

我们都知道,爬行动物的运动姿势的最大特征就是爬行,就像蜥蜴那样。肚皮紧紧贴着地面,四肢由躯体下方向外面伸出来,匍匐着前进。它们这种运动方式不仅速度慢,而且相当费力。据研究证明,恐龙是站立着行走的。恐龙走路分为两大类:一大类是用四足行走,一大类是用两足行走。四足行走的恐龙,它们走起路来和大象、牛、马等没有什么两样。恐龙,不论是四足行走,还是两足行走,它们的身子都是直立的,而且与地面是垂直的。在恐龙大家族中,各种各样的恐龙,它们走路的速度并不一样。恐龙家族中走路速度最慢的是四足行走的蜥脚类恐龙,它们每小时走的路最快也不过7千米多一点。四足行走的剑龙和甲龙的腿脚比蜥脚类恐龙厉害一些,走路也快一些,最快时每小时可以达到8千米。用四足走的恐龙,也有速度很快的。像角龙,如果它们追逐猎物时,使出最大的力,在短的时间每小时的速度达到近50千米。两脚行走的鸭嘴龙每小时能走18.54千米,若遇到敌人,也能像马跑那样,快速离开危险区。恐龙的取暖和乘凉

一只巨型的长颈素食恐龙,如雷龙,有一个庞然巨物似的身体,使它有可能保持自己的体温。在接近动物皮肤表面时,热力能透进或透出皮肤,特别是在颈和尾这样窄长的部位,就如这只晒太阳的蜥蜴那样。不过在宠大身体纵深处,体温会保持不变。恐龙生活的亮点——头饰

白垩纪晚期,恐龙家族中冒出一类嘴巴像鸭嘴一样的植物性的恐龙——鸭嘴龙。鸭嘴龙也是一种很爱美的恐龙,特别喜欢用“帽子”来装饰自己的头部。所谓“帽子”,实际上是长在头骨上的骨质突起物,古生物学家称这为顶饰、头冠或棘突。恐龙的异装

剑龙的打扮与众不同,最大的特征就是其弓形脊背上的那些垂直生长的巨大三角形骨板。这些骨板在脊背两侧分成两行,平行交错地排列着,一边10多个。它从颈部一直排到尾部,在离尾端不远处突然消失,而被几根尖利的骨刺所代替。它这身“奇装异服”在恐龙中是罕见少有的。恐龙公墓

在世界一些地方,大量恐龙遗骸集中埋藏在了一起,人们把这些集中埋藏恐龙常常仅为一种,但有时则有多种。恐龙公墓往往是恐龙突然遭遇某些自然灾难而被迅速埋葬形成的。这是恐龙留至今天的最有价值的遗产之一,因其发现数量很少,所以一旦发现,便会引起世人的瞩目。现今著名的恐龙公墓如:加拿大艾伯塔省恐龙公园、美国国立恐龙公园、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二连浩特恐龙墓地、元谋恐龙公墓等。2、食素恐龙的生活早期的素食恐龙

三叠纪时的食草恐龙是早期的食草恐龙,它们体形不如白垩纪时的食草恐龙,但食量却也非常大。由于食草性恐龙要吃掉大量的食物,因此,它们丰富的排泄物给联合古陆带来了丰厚的肥料,植物生长得更旺盛,更繁茂了。这给食草恐龙带来更丰盛的食物,如果不是需要时时提防着凶猛的食肉恐龙,食草性恐龙恐怕是当时最自在的动物了。食素恐龙的食物

吃植物的恐龙有丰盛的食物可以享用,松柏、银杏、苏铁和蕨类等植物,可以满足不同恐龙的不同口味。不同时期的食草恐龙,食物也略有不同。三叠纪时,恐龙们的食物主要是蕨类、杉叶藻,还有一些长得较高的针叶树以及小片的柏树、银杏和铁树。侏罗纪时期,比如腕龙,它们吃的是针叶枝和银杏叶,矮小的恐龙吃的还是蕨类植物和藻类植物。白垩纪时期,是食草恐龙的兴盛时期。高大的橡树和山核桃树、银杏,针叶树成为高大的恐龙的食物。矮小的食草恐龙的食物更丰富了,小草从地上长了出来,开花的植物出现了。原始的玫瑰、木兰花和睡莲成了它们新的食物。胃石

食草恐龙的胃里有这种石头,科学家把它称为胃石。一是它们没有用于咀嚼的臼齿,它们的牙齿都不厉害,吃到嘴里的东西没法嚼碎。他们发现它们的胃里有胃石,通过胃石的翻滚、搅拦,就容易把粗粗的树叶,树枝搅拌成糊糊状,这样,就可以消化了。另外一个特点是,蜥脚类恐龙的身体太庞大了,它每天需要的食物达1500公斤,而它们的脑袋又小,嘴巴也不大,因此,它们每天只有不停地吃,不能嚼烂食物。这样,只有靠胃石的帮助了,嘴巴只需像个输送机似的往下输送食物就行了。3、食荤恐龙的生活早期的食荤恐龙

早期的食肉恐龙主要以小型的爬行动物、昆虫为食物,但这些爬行动物、昆虫数量很少,终究解决不了温饱问题。据科学家证明,早期的食肉恐龙饿起来时连自己同类也不放过。

腔骨龙的小宝宝们破壳而出了,新的生命来到了这个世界上,而成年的腔骨恐龙正好饿了,对这一团团蠕动的生命毫不珍惜,锋利的爪子抓过去,小腔骨龙就这样填了爸爸妈妈饥饿的肚子。

可以想像,在三叠纪的联合古陆上,虽然环境不错,但腔骨恐龙之间没有温情,恐龙们为填饱肚子成天奔忙,厮杀。其它食肉恐龙肯定也是一样了,为了自己能够生存下去,也会做出同样残忍的事情。食荤恐龙的食物

恐龙分为肉食恐龙和素食恐龙两大类。小型的肉食恐龙吃小动物,如小的爬行类、昆虫及哺乳类,一种体型轻巧的小型肉食龙,以偷吃其他恐龙的蛋为生。有的恐龙可能专以蚂蚁为食。贪婪的食肉恐龙

跃龙,生活在侏罗纪最兴盛的时期,它每天的任务便是穿梭在绿树丛林之间,张着大而有力的下颚,露出尖尖的牙齿,为了维持它长达11米,重达十几吨的身体的需要,而勇猛出击,即使遇到比自己大几倍的恐龙也想冒险一试。

恐爪龙,个头虽然一般,但是在恐龙群里,它可是个名副其实的“杀手”。它每只脚的第二个趾头上长着如同弹簧刀一样的利爪,嘴里也是锋利的牙齿。只要爪子或牙齿碰到的猎物,几乎没有生还的机会。

白垩纪时的似鸡龙,它连空中的昆虫也不过不会放过,在恐龙的世界里,大到几十吨重的植食性恐龙,小到天空中的小昆虫,都是这些凶猛的肉食恐龙的口中美餐。食肉恐龙的捕猎方式

恐爪龙,身长约3.3米,它们一旦瞄准猎物,便一齐奔上去,把目标围住,然后趁其不备,有的从后面扑上去,有的用利爪撕扯对方的皮肉。

腕骨龙,约1.8米长,几只腕骨龙联合出击,运气好,也可能掀翻一只身躯庞大的梁龙。这就是集体“狩猎”的好处。

像霸王龙这样的大型食肉恐龙,找到食物并成功地把对方变成口中美餐的机率比较大,所以,单个的大型食肉恐龙也是食草恐龙和小型食肉恐龙的巨大威胁。食荤恐龙的身体结构

食荤恐龙是地道的捕猎好手,从吻部的顶端到尾巴的末端,它身体结构的每一部分都是为了速度和凶狠而巧妙设计出来的。食荤恐龙的武器一般是强有力的嘴、恐怖的爪子。估计食荤恐龙很善于保持身体平衡,并且很可能有极佳的视力。食荤恐龙的腰背部短而强壮,这样,它在捕猎时可以灵活有力地扭转身体。而它的尾巴则由细细的骨节构成,十分硬挺。4、恐龙的群居生活恐龙的部落生活

当然,也有一些大型的肉食恐龙是独来独往的“独行侠”。像霸王龙,就比较喜欢单干,或者以小家庭为单位活动。其实,大多数恐龙还是喜欢群居的,像有些小型的肉食恐龙,如虚骨龙单独觅食成功的机会不大,倒不如成群地一起栖息,觅食。这种情形和早期的人类——原始人差不多,集中集体的力量去搏斗,生存下去。恐龙的家庭生活

每只幼龙约有30厘米长,它们太小太弱,还不以照顾自己。它们可能在鼻子上有小角,稍稍长大就会消失掉。幼龙是用这角破开蛋壳出来的。在它们生命的最初几个月,这些幼龙在巢中由成年恐龙喂饲、保护和照顾。恐龙的群居和迁徒

群居是动物的一种个体间的互动,是社群行为,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增进整个族群的适应力。恐龙是否有群居行为?这个问题在古生物学界长期存在疑问。第一次使人有据可寻地证明恐龙有群居行为是美国古生物学家伯德。他于1944年在得克萨斯州的佩拉西克地区发现了一组大型的蜥脚类恐龙足印化石。这是一群20余只、大小不一的雷龙行走时留下的足迹。它们是沿着一个共同的方向行进的,在行动中,它们彼此又是平行前进。足迹还显示出一些小的幼年雷龙走在群体中间,这也表明雷龙的行动是有序的群居行为。5、恐龙的生活环境三叠纪时代

代表三叠纪的典型红色砂岩向我们表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那时的地球两极并没有陆地或覆冰。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决定了各地的气候,靠近海洋的地方自然是比较湿润而草木茂盛,但是由于陆地的面积十分广阔,使带湿气的海风无法进入内陆地区,大陆中部便形成了一个很大的沙漠,所以陆地上的气候相当干燥,这进而使得较耐旱的蕨类品种及不过分依赖水繁殖的针叶树逐渐在这些地工我取得了竞争优势。侏罗纪时代

侏罗纪时代的天空变得特别的明朗,气候也变得温和起来,雨水也渐渐充沛了,在雨水的滋润下,沙漠在大量减少,成片成片的树林长了出来,食草性恐龙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的食物。针叶林以及银杏,成为大型食草性恐龙的主食。而那些低矮的蕨类植物则为小型的食草性恐龙提供了食物。白垩纪时代

白垩纪恐龙生活在距离我们1.44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的时间里,这漫长的八千万年的景色当然也不一样的。一些有花植物开始出现,其中包括原始的玫瑰、木兰花和睡莲,它们把这世界点缀得更为漂亮,原始的昆虫们在花丛中往来飞舞,树林是前所未有地丰茂。侏罗纪时期的针叶树、杉叶树、藻类生长得十分好,也成片成片地出现了高大的橡树和山核桃树。树下,也不再是小蜥蜴们的世界了,负鼠这种小型的哺乳动物开始出现了,此时蝾螈与龟、蛇类和蛙类也作为中生代晚期的成员加入了进来。生活在史前这一阶段的鳄鱼数量超过了现在,已知的鳄鱼中最大的,光它的头颅就有1.8米长,现在的人把它称为怖鳄。近水的环境

恐龙的亲戚蜥蜴是两栖动物,既能在陆上生活,也能在水里游泳。据科学发现证明,恐龙和蜥蜴一样,也是能游泳的。恐龙生活的环境,河流、湖泊众多。长有蜥蜴脚的恐龙,经常生活在水中。恐龙在水中是如何游泳的呢?原来,这些恐龙在水中通过它们的后肢轮流划动,当然,前肢也是运动的,而且,身体其它部分也在运动,它们坚硬的尾以及强健的背上肌肉,帮助它们在水上漂游,当然,样子不会太好看,可能和狗在水中游泳的姿势差不多。恐龙蛋所面临的环境

专家们甚至认为,一些偷蛋的恐龙有可能成群结队地去偷蛋,几只做掩护,把母恐龙引开,其余的则马上偷蛋吃。同时,研究还表明,在史前时代,偷吃恐龙蛋的不光是恐龙,像蜥蜴,面对比自己的头大几倍的恐龙蛋,先用爪子敲个洞,然后吸光里面所有的汁液。由此可见,在恐龙的时代里,恐龙蛋静静地躺在窝里时,就已经面临了很大的危险。

三、恐龙生存

1、恐龙的繁衍恐龙的祖先

从发现的最古老的恐龙化石上估计,恐龙大约是在三叠纪的中晚期出现的。因此,恐龙的老祖宗理应是三叠纪早期的某种爬行动物。从化石上我们得知,恐龙的老前辈是槽齿类爬行动物。这类动物中的假鳄龙与恐龙的关系最密切。假鳄龙是一种食肉的爬行动物,体长约1.5米,样子有点像鳄鱼,也有点像恐龙。它的后肢长,前肢短,能用后肢行走。牙齿长在齿槽里。在解剖学上与早期的恐龙很相似。恐龙的沟通

动物是可以互相沟通的。它们不像我们那样使用语言和字句,但它们能用它们的方式表达得使对方理解。它们能用视觉信号来表达,像一只孔雀使用它的尾巴,或某种蜥蜴使用它们的颜色鲜明的喉盖。恐龙可能也会这样来交换各种情报。动物同时还能用气味来沟通,像一只臭鼬分泌出一种有臭味的液体。我们不知道恐龙能否用这样的方法沟通,但有些恐龙有非常大的鼻子,这使我们相信它们有很好的嗅觉。恐龙下蛋

科学家不只找到了恐龙的遗骨,还找到了它们留下的巢里的蛋。这些恐龙都是一种小型的角龙——原角龙。它的蛋是鹅卵形的,大约宽7.5厘米,长15厘米,多至30只,以蛋尖向内,在巢中以螺旋状排列。巢位于沙中的一洼处,因为原角龙生活在一个巢中产卵。恐龙的繁衍

从发掘的大量恐龙化石上看,恐龙有一个极其庞杂的家族,却又门派分立,相互间很少有礼节交往。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种族的繁衍昌盛。那么,恐龙是怎样传种接代的呢?

和人类一样,恐龙的繁殖活动还带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神秘色彩。在发情期间,雄恐龙为争夺雌恐龙常常大打出手,当然也是胜者为王。在产卵时,雌恐龙为了安全起见,先要选择产卵地,然后把卵产在造好的窝里。恐龙产卵孵化

恐龙每窝产多少枚蛋,数量不一。从发现的蛋化石来看,少者5-6枚,多者15-20枚不等。恐龙蛋一般呈椭圆形或近似圆形。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大者直径约100-200毫米,横径40-50毫米不等。从破碎的蛋壳知道,其厚度最小的只有0.5毫米,一般多在2-8毫米之间。蛋壳的厚薄往往影响蛋的孵化率。这些蛋都整齐而有规律地排放在窝内。恐龙产完蛋之后,它不像鸟类那样趴在上面孵化自己的蛋,而是借助阳光来孵化,但它每刻都在旁边守着自己的蛋。等到小恐龙快要出壳的时候,它会帮着蛋里的胎儿把蛋壳弄碎,好让它们顺利地出生。恐龙对产卵地的选择

经过一番调查比较,它找到了一个它认为很不错的去处,那里阳光普照、地势较高,并且土质松软、干燥,另外还比较安全。大多数雌恐龙都喜欢这样的产卵地,所以那儿已成了它们的“妇产科医院”。雌恐龙在地上挖一个圆坑,有的则先用土堆起一个土包,再在土包上挖一个圆坑,这样“产房”就算作好了,下一个程序就是生蛋了。2、恐龙的哺育后代剑龙是怎样哺育后代的

剑龙妈妈在嘴里把树叶嚼成糊糊的样子,然后,再把这些咬烂的植物糊糊吐出来,看来,这些糊糊就是剑龙宝宝标准的“食品”了。小恐龙们一只一只破壳而出,剑龙妈妈在边上不停地制造着“食品”,饥饿的剑龙宝宝东倒西歪地扑在那些植物糊糊上饱餐一顿。恐龙妈妈的唾液的植物糊糊给恐龙宝宝们提供了充足的水分。三角龙是怎样保护后代的

即使像霸王龙这样的凶狠的食肉恐龙的幼仔,碰上偷袭者,生命也在旦夕之间。当然,霸王龙只要在关键的时候稍一露面,偷袭者便会知难而退了。就像现在的动物世界中描述的那样,老虎拼命地追赶捕捉小黑熊,关键的时候,大黑熊赶到,它前腿一立,大吼一声,老虎便马上收脚,掉头就跑。这就是自然界无情的法则——弱内强食。如果你不够强大,不能保护自己的幼仔,种族就会灭绝。因此,在动物世界里,保护自己的幼仔往往是它们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这是所有动物的本性。三角龙是白垩纪时角龙家族中的最后一批子孙,它出现在白垩纪晚期,它又是如何保护它的宝宝呢?一只巨大的凶猛的食肉恐龙悄悄逼近三角龙群,三角龙是群居动物,成年的三角龙发现了这一情况,马上把三角龙幼仔圈到中间,然后,它们自动形成一个包围圈,众多的三角龙尾巴朝中间,头朝外,肩并肩对着敢来侵犯的大型食肉恐龙。慈母龙是怎样哺育后代的

慈母龙之所以叫这个名字,这也是根据它的这个本性所起的。慈母龙的幼仔快要破壳而出了,慈母龙们都站在窝边耐心等候。小慈母龙被成年慈母龙照顾着,大约要过15年,小慈母才离开父母独立生活,由此可见,慈母龙真是恐龙世界里少有的“好妈妈”。3、恐龙如何进行生存恐龙的对手

怖鳄在白垩纪的晚期,是惟一能与恐龙进行较量的水陆两栖动物。当然除了怖鳄之外,现在还没有发现其它的能与恐龙较量的对手。恐龙的武器

大型的肉食龙发展的是进攻性的武器。它们嘴里长着匕首般的尖牙,后肢趾端有弯弯的尖,还有粗大有力的尾巴,这些都是它们的“常规武器”,是用来捕杀猎物的。植食龙中半数以上身披厚重骨甲,它们着力发展防御性。有的恐龙身披厚重“铠甲”(如甲龙),敌人来了,只需匍匐在地一动不动,背上的坚硬骨甲使肉食龙无从下口,就像现在的刺猬和乌龟。还有许多植食龙常常在自己的尾巴上搞一些小名堂,如剑龙、甲龙等,尾端生有许多坚硬的骨刺或锤状物,遇到敌人可当作狼牙棒或战锤使用。近年发现在许多蜥脚类恐龙尾巴的末端长有骨质锤状物(有的是鞭状物),大尾巴犹如流星锤,是相当厉害的自卫武器。此外,植食恐龙那巨大的身躯本身就是最佳的防御武器,还有他那柱子般巨大沉重的脚也是一件武器,它高抬前脚猛踩下去,能把敌人踩翻在地,爬不起来。植食恐龙里装备最好的是角龙类。它的颈部有骨质盾板保护、眼眶上部也长有许多尖锐的角。恐龙的相处

从地层中发掘出的恐龙化石中发现,素食恐龙的数量要比肉食恐龙的数量多得多。肉食龙与素食龙的比例是大约是1:10。在一个被统计的区域内,素食恐龙共有233只,其中鸭嘴龙类有127只,甲龙类有37只,角龙类有69只;肉食恐龙是霸王龙,共有21只。生存的另类——飞上天空

恐龙的祖先是一种陆生的槽齿类爬行动物,所以说,那时的恐龙当然不会飞了。但是,有的恐龙经过漫长的进化之后,开始会飞了。会飞的爬行动物翼龙,它们是恐龙的亲戚。翼龙骨骼显示出:这种动物牙齿较小,尖利,而且大小相同,脊柱和四肢像蜥蜴,头骨和颌的构造也与爬行动物的特征很相似。有一层膜连接前肢和足端长趾。这层膜展开,便可以飞行,而折叠起来时,它就可以依靠后肢行走。这种动物还有细长的,边上长满牙齿的喙,很像现在的鸟的嘴巴。翼龙又是怎样在空中飞行的呢?有的专家认为翼龙起飞就像现在的飞机起飞那样,快速跑上一阵,然后张开翅膀就飞上去了,而有的则认为翼龙是先爬上树,然后从树上跳下去起飞。当然,不管它们怎么起飞,飞起来了,就只有不停的打翅膀,否则,就会掉下去,翼龙有强劲有力的胸肌,它们一张一俯带动前肢产生上下拍打的动作,这样,就可以在空中飞行了。4、恐龙的亲戚“活化石”们的今天

包括恐龙在内的爬行动物,绝大多数都未能逃过6500万年前的那场大劫难,而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但也有少数的成员,从中生代一直繁衍至今。这些成员仅有四类:龟鳖类、鳄类、有鳞类(蜥蜴类和蛇类)以及喙头蜥类。龟鳖类爬行动物(特别是龟)也是一类活得不错的恐龙的亲戚。在现在爬行类中,只有鳄类与恐龙的亲缘关系最近。除了这三类外,最后一类是喙头。喙头蜥是蜥蜴的近亲,体长60厘米,模样有点像蜥蜴。三叠纪早期它们的祖先就已出现在地球上2亿年了,样子基本上没改变。传说中的“活”恐龙

科摩多龙的真实面目在印度尼西亚的科摩多鸟,生活着一种可怕的动物。它们体长可达2-4米,重达100-150公斤,这种动物主要以野猪和鹿为食,就是比它重几倍的水牛,它也敢吃,有时也吃人。幼体则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它们捕猎时,有时一动不动地守在那儿,等猎物一出现,就猛地扑过去,先咬断猎物的脚筋,使它们不能动了,然后再吃。有时,就用钢鞭似的大尾巴猎物地扫倒,然后,再扑上去一口咬断猎物的脖子。据目击者说,它们吃东西时不加咀嚼,一口一个,对大一点的动物就撕下肉来,囫囵吞下,这种捕食方式,和霸王龙非常相似。但它究竟是不是恐龙呢?1910年,两个荷兰人无意中发现了一只被科摩多岛土打死的长约2米的恐龙状的家伙。他们异常兴奋,立刻买下尸体,带回荷兰科学家研究。人们一阵兴奋,以为找到恐龙了。后来,才知道它们只是一种大蜥蜴,现在被称科摩多巨蜥。它们虽然不是恐龙,但与恐龙有亲缘关系,它们之所以能从恐龙时代一直活到今天,主要是因为科摩多岛上林茂草盛,潮湿闷热,气候和自然环境与中生代很相似。这种巨蜥目前世界上只有500-2000只左右,它已被列为世界级保护动物。

第三章 恐龙的种类

长期以来,恐龙被分为两大类:一是蜥臀类,一类是鸟臀类。这是根据它们的骨盆构造来分类的一种方法。

蜥臀类的骨盆像蜥蜴的骨盆,鸟臀类的骨盆像鸟的骨盆。

蜥臀类又包括兽脚类和蜥脚类。兽脚类包括所有吃肉的恐龙,如霸王龙、跃龙、永川龙以及许多小型的虚骨龙类,蜥脚类包括所有身躯庞大,脑袋极小,长颈长尾的恐龙。它们是吃植物的恐龙,它们全用四足行走,如著名的梁龙、马门溪龙、雷龙、腕龙等。

鸟臀类又可以分为鸟类、剑龙类、甲龙类和角龙类四大类,它们全部是吃植物的恐龙,这四大类中,有四足行走的,也有两足行走的。鸟臀类中著名的恐龙有:禽龙、鸭嘴龙、沱江龙、华阳龙、甲龙、三角龙等等。

这种分法是长久以来形成习惯的一种简便方法,但它也有缺点。对于那些骨盆构造既不像蜥蜴,也不像鸟类的恐龙,就不知道该让它属于哪一类了。

一、蜥臀目恐龙

1、板龙

板龙就是最早的草食性恐龙中的重要代表,其化石广泛发现于西欧各地,在板龙出现以前,最大的草食类动物的身材也就像一头猪那样大。而板龙要比猪大得多,它的身体有一辆公共汽车那么长。因为板龙骨架化石经常是被成群发现,许多古生物学家推测,这种恐龙有可能过着群居生活。板龙的体形

板龙的身躯庞大,颈部细长,尾巴厚实有力。它的头部细小而狭窄,口鼻部较厚,而且有很多牙齿,下颌上的鸟喙骨以及扁平的颌部关节能使咬合更有力,板龙的前肢短小,它的掌部有五个指头,拇指有大爪,爪能自由活动,板龙很可能要用四肢行走,有时也直立行走,直立时高达4米,是三叠纪中最大的恐龙之一。板龙的手骨

经古物学家研究板龙的手骨可以看出,板龙有五根每根长短不齐,外侧的两根较短,中间两根较长,还有一根粗大的拇指,板龙的这根大拇指可以很容易向后弯曲。板龙的手指在行走时按在地上像脚趾,如果它想抓什么东西,它就会弯曲自已的五根指头,将它抓握。板龙的生活

板龙有时候用四肢爬行,根据当时需要,它可以靠两只强壮的后肢直立起来并用前肢的五指来摘取食物,送进嘴里,它的的牙齿和颌部不太适合咀嚼,所以它可能会吞下石头,通过这些石头把食物碾碎,才能被很好的吸收。而且板龙需要不断迁徒去寻找食物。板龙的近亲

禄丰龙化石是1941年在我国云南省禄丰县的侏罗纪早期岩层中发现的,根据化石研究板龙与禄丰龙长极为相似。禄丰龙全长5.5米,站起来有2米高,脖子相当长,约为背长的80%,巨型禄丰龙的体形要比许氏禄丰龙大1/3,两者同属于一个类群,但禄丰龙用四足行走,能迅速而敏捷地脱离“虎口”。板龙的站姿

在欧洲中部许多采石场的三叠纪晚期岩层里,考古工作者先后挖掘出几十具板龙的化石骨架。板龙的许多大腿骨完好无损,而且这些大腿骨经常是直立在岩层中的。这种不寻常的姿势暗示,这些恐龙死的时候是站立着的,而且这种站立的姿势在其死后还保持着,相对的板龙的骨骼也形成了化石。恐龙名片

名称:板龙

时期:三叠纪中期

外形:长4米

属目:蜥臀目

分布:欧洲2、大椎龙

大椎龙又称为巨椎龙,一只成年的大椎龙若靠两条后肢站起来的话,头部可以够到双层公共汽车的顶部。它的头大颈长,外形小巧,四肢着地,也能后肢站立起来采食。前肢上的“手”很大,拇指上长着大而弯曲的爪,用以捡取食物。大椎龙的外形

大椎龙的外形轻巧,它的头小,胸部较浅,尾巴细长,四肢也瘦长。就整个身体而言,大椎龙的头部和颌显得很小。它的前肢结实,指间距离也比较宽,拇指上爪特别大,可以弯曲,大椎龙经常以四足行走,并且在行走时的姿势可能是抬着头,尾巴与身体保持平衡。大椎龙的颌部

大椎龙的上颌是突起的,这可能表示在下颌骨末端的嘴喙部位是皮质的,而大椎龙的下颌像板龙一样有一个鸟喙骨隆突。这个鸟喙骨隆突比板龙的要浅平一些,但也能够控制下颌的肌肉。大椎龙的颌部关节在上排牙齿的后方,这的牙齿很小,可以咬碎树叶,但咀嚼功能却不强,此外,大椎龙上下颌都长着血管孔可以让血管通过,这表明它长有脸颊。大椎龙的生活方式

大椎龙是陆地上最早出现食植恐龙之一。它依靠两条后肢直立,能够到大树顶替的嫩芽的树叶。在它的肋骨部位找到了一些小卵石,古生物学家们估计这是大椎龙用来帮助它的胃中消化食物的,而且根椐化石的发现地点可以得知,它既可以生活在森林茂密的北美冲积平原上,也可以生活在非洲南部大地上。大椎龙的探亲

2.3亿年~1.78亿年前,科学家发现了最早的食草恐龙——原蜥脚类恐龙。1979年,在阿根廷了发现了鼠龙的幼龙化石,它的头,眼睛和四肢与身体相比都显得很大,幼龙的化石只有20厘米长,大小与猫相仿,但由于未发现成年鼠龙化石,所以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些化石也可能是某种已知恐龙的幼体,如果这种说法成立的话,那它所属的这类恐龙就可能不是最小的恐龙,这一说法有待考征。大椎龙的食性

古生物学家经长期研究其化石提出,大椎龙和其他类似的原蜥脚类恐龙也是肉食性恐龙。这是因为大椎龙具有高而坚固的前排牙齿。且它的牙冠有锯齿边缘,还有古生物学家认为大椎龙应是杂食性恐龙,它用前面的牙齿撕咬肉类,而用后方的牙齿可以咀嚼植物。恐龙名片

名称:大椎龙

时期:侏罗纪早期

外形:长6米

属目:蜥臀目

分布:北美:美国 非洲:津巴布韦,纳米比亚3、近蜥龙

近蜥龙,又被称译为安琪龙。近蜥龙的体长只比人类的身高稍长一点,通常以四肢来支撑身体的重量。它的化石于1818年被发现,直到1885年,古生物学家才认识到它是一种恐龙的形态。近蜥龙的外形

近蜥龙的脑袋近似三角形,鼻腔细长,一个细长的鼻腔,牙齿呈钻石形,近蜥龙的脖子、身体和尾巴都较长,它的前肢掌上长着带有大爪子能弯曲的大拇指,其上的爪了很可能用来挖掘植物的地下根茎,近蜥龙的前肢长度只有后肢长度1/3,平时大部分时间里用四足的行走,但是能够靠后肢站立以便够着食物。近蜥龙的头部

近蜥龙的头部,但摘取植物时需要靠后肢站立,而且头顶和板龙等恐龙的头顶相比要扁平。近蜥龙的前额部分的斜面也相对较为平缓,它的上下颌长满了牙齿,目前,关于近蜥龙是否存在脸颊还有争议:有的古生物学家认为近蜥龙不存在脸颊,这样才不会防碍它摄取和大口吞食食物;而认为近蜥龙存在脸颊的主要证据来源于解剖学,脸颊的存在方便近蜥龙留住食物进行咀嚼。近晰龙的生活行走

在侏罗纪早期,近蜥龙生活的地区气候温暖,它在湖边活动并寻找食物。通过足迹化石可以得知,当时与近蜥龙生活在同一个区域的有兽脚类恐龙,近蜥龙一旦遇到它们,它可能就会依靠后肢急忙走开,或用大爪攻击对方。近蜥龙的方式

这种恐龙通常都是以四肢行走,身体前倾,颈部和头部,靠前肢支撑,而且它在四足行走,会把前肢拇指的爪提起,以免与地面摩擦受损。有时,近蜥龙也会以两足行走。结构坚实的骨盆将身体前端的重量转移到后肢和尾巴部分,以三角架的形式支撑身体。近蜥龙的化石

1818年,人们在美国康乃狄克州发现了一具化石,到1912年被确认为近蜥龙的化石。依据这具化石可以看出,近蜥龙的背部脊椎和肋骨都比较细长,它的后肢脚趾也很长。恐龙名片

名称:近蜥龙

时期:侏罗纪早期

外形:长2.4米,重270千克

属目:蜥脚类

分布:北美:美国 非洲:南非 亚洲:中国4、鲸龙

鲸龙是在1841年被欧洲古生物学欧文命名的蜥脚类恐龙。但经过研究却发现,鲸龙是陆栖动物,体重相当于四五头成年亚洲象,它的体重大多分布在四肢和脊骨处。鲸龙的体形

鲸龙身材极其庞大,粗壮的四肢支撑,大腿骨约有两米长,它的前后肢几乎一样长,其背部基本保持水平状态,这点与之前的那些蜥脚类恐龙是不相同的,以前的蜥脚类恐龙前肢一般都比后肢短。目前还未发现完整的鲸龙骨化石,只找到一些牙齿化石,据古生物学家推测,鲸龙的头部可能比较小,它的牙齿也可能像耙子一样,用来够到植物的叶子。鲸龙的脊骨

鲸龙的脊骨几乎是实心的,但是其脊骨上许多海绵状的孔洞,和鲸类有些相似,经不断进化,蜥脚类恐龙的脊椎骨逐渐变成中空的,以减轻体重,鲸龙的脊骨与后期的腕龙等蜥脚类恐龙相比较,就显得更加结实厚重,而且鲸龙的脊骨在其中枢椎体中还存在一些没有用处的部分,神经棘和椎骨关节没有腕龙的长。鲸龙的生活方式

鲸龙生活在中生代海滨低地,在当时这片海域主要分布在现在的英国,它主要以树叶和一些低矮植物为食,他们也和大多数草食性恐龙一样,它也不会咀嚼食物,一般都将植物直接吞咽下去,鲸龙的颈部并不灵活,它可以在3米的弧线范围内左右摆动,这样,鲸龙只可以低头喝水,或是啃食蕨类叶片和小型的多叶树木。因为没有发现鲸龙的头骨化石。所以现在还无法确定他是如何进食的。鲸龙的近亲

1977年发现了第一块蜀龙化石,经研究发现它生活在侏罗纪中期。身体长12米,高达3.5米,头中等大小,脖子较短,牙齿呈钉耙状,边缘没有锯齿,以低矮树上的嫩枝叶为食,蜀龙的前肢略长,后肢粗壮。蜀龙身体非常笨重,行动缓慢,为防御敌人,它尾部的最后四个尾椎逐渐进化成棍棒状结构,并以此为武器,当肉食性恐龙向它发动攻击时,它立即挥舞尾巴,将敌人吓跑,即使和敌人对决起来,它的尾巴也是很有威力的。似鲸龙

似鲸龙与鲸龙非常相似,1927年由古生物学家命名,这种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晚期的英国南部和瑞士,它和鲸龙同属于蜥脚类恐龙,体长约有15米,它和鲸龙一样都属于蜥脚类恐龙。恐龙名片

名称:鲸龙

时期:侏罗纪末期

外形:长14~18米、重26吨

属目:蜥脚类

分布:非洲北部 欧洲:英国5、梁龙

梁龙的身体比一个网球场还要长,以前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长的恐龙,但它的体重却不是最重的,只有两头成年亚洲大象相仿。原来,梁龙的骨头非常特殊,不但骨头里边是空心的,而且还很轻。梁龙属于草食性的恐龙。梁龙的体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