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一直在告别(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15:08:12

点击下载

作者:王臣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生一直在告别

人生一直在告别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人生一直在告别 / 王臣著. —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8.3

ISBN 978-7-5500-2609-4

Ⅰ . ①人… Ⅱ . ①王… Ⅲ . ①散文集-中国-当代Ⅳ . ① I267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 数据核字(2017)第324847 号

书  名 人生一直在告别

作  者 王臣

出 版 人 姚雪雪

出 品 人 柯利明 吴铭

总 策 划 张应娜

责任编辑 游灵通 程玥

特约策划 简秋生

封面设计 弘果文化传媒

版式设计 风筝

出版发行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南昌市红谷滩世贸路898号博能中心Ⅰ期A座20楼 邮政编码      330038)

经  销 全国新华书店

印  刷 小森印刷(北京)有限公司

开  本 787mm×1092mm 1/32

印  张 9.5

字  数 150千字

版 印 次 2018年3月第1版第1次印刷

书  号 ISBN 978-7-5500-2609-4

定  价 42.00元

版权所有 翻印必究 印装差错 负责调换浙江大学出版社发行中心联系方式:(0571)88925591;http://zjdxcbs.tmall.com爱的,不爱的,一直在告别中……序言 除了往事永在,人生一直在告别王臣

这本书写得缓慢。

慢到,曾以为写完它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可是,一日一日过去,当写完希斯·莱杰的时候,我突然有点难过。我知道,这册书写完了。昔日,每一次写作的结束都令我如释重负。然而,这一次不同。从达·芬奇到查理·卓别林,从可可·香奈儿到玛丽莲·梦露,从仓央嘉措到李叔同,一篇文章便是一次相遇。

每一次相遇,都令人雀跃又感伤。

几日前,编辑向我推荐了一部英剧Urban Myths。中文译名应当叫“都市神话”或者“都市传说”,每一集讲述一个文艺界名人的生活故事或是人生侧影。有摇滚歌手鲍勃·迪伦,有作家塞缪尔·贝克特,有画家萨尔多瓦·达利,还有好莱坞男演员加里·格兰特等人。与我创作这册小书的初衷,算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下午时候,看到电影《王牌特工:黄金圈》的宣传片。虽然哈莉·贝瑞的镜头一闪而过,但是她的代表作《飞越星河梦》再次浮现脑中。这是一部传记电影,讲的是好莱坞历史上第一个入围奥斯卡的黑人女演员多萝西·丹德里奇的故事。当年,最大的卖点就是哈莉·贝瑞。她刚好也是第一个奥斯卡黑人影后。

改日,定要写多萝西·丹德里奇。

之所以迷恋旧人、旧事,是因为真实的岁月总是比虚构的人生更加动人。也许,还因为自己有一颗不够欢悦的心。总想着,这一生要过得举重若轻、安安静静、与世无争。可是,日常所遇之艰辛、困阻,对当下的你我来讲,总是令人疲惫、沮丧,甚至绝望。当你遇见他们,你会发现,他们所经历的比你我所面对的,要沉重百倍。

可是,他们依然活得举世无双。

起码,这一点令我安慰。生活,从来不会是真正的山穷水尽。你以为的绝壁悬崖,或许只是迷象、幻觉。静一静,停一停,再抬头去看,再迈步往前。不是年幼的时候就知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了吗?怎么如今又忘了?你所体尝过的,都是你的宝藏。

又或者,我曾有过一刹那生机勃勃的念头。

想要自己也过得像他们一样无可替代?还仅仅只是,害怕被人遗忘。我是不大愿意面对自己内心的人。那里,有太多的动荡、不安、惶惑、惆怅和慌张。于是,我从来不愿意承认我对一个人的痴迷和在意,也不愿意触摸我与一个人的羁绊和联结。仿佛独来独往、孤寂老死,才是我想要的。

当然不是。

凡胎肉身之下,我依然也只有一颗庸常的心。我一点也不特别。没有超脱的慧根,没有恰好的际遇,没有完美的履历,也没有无伤的曾经。有的只是,故作冷漠的眼神和万事不关心的表情。然而,背过身去,我又是那样渴望能有一个人叫住我,不管不顾地叫住我。甚至,希望那人可以拿枪指着我,

要我放过自己。

承认自己会有孤独的夜晚。

承认自己会有脆弱的心房。

承认自己会有被爱的欲望。

承认自己也有住进另一颗心的梦想。

写完达·芬奇的时候又去看了纪录片《达·芬奇:米兰的天才》。就连达·芬奇也需要弗朗西斯科·迈尔兹的陪伴。寻常如我,又哪里来的勇气和资本,佯装桀骜不驯、孤孑难遇呢?还有MJ——迈克尔·杰克逊,他都愿意在奥普拉·温弗瑞的面前哭上一场。我们又有何不可?三毛说的,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他们的苦难,让我学会无忧不惧。他们的脆弱,让我看到自己的心。

你想被人记得吗?

你想被爱吗?

亲爱的,大方承认吧。01 若是没有你的传说,世界将会多么枯燥 仓央嘉措

说个小故事。

2002年,我刚读高中,当时听到朱哲琴的《信徒》,初遇“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只觉歌词惊艳。其实,十几岁的我,远不能领会朱哲琴的音乐态度,只是一边觉得她唱腔奇诡,一边又急于假装自己与旁人的音乐审美不同,总是抱着她五年前发表的《央金玛》,循环听着《信徒》。

说实在的,我听不懂什么。

做做样子罢了。

2005年,高考落榜,一度萎靡。日日翻看老电影和旧唱片,也会去地摊淘些古怪的书回来读。内心焦灼,强撑之下,仍避不开那一颗浮躁的心。唯独朱哲琴的那一首《信徒》,令我心中略得平静。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对“那一天,那一月,那一年”有了一些莫可名状的感触。

于是,我决定打听点什么。

仓央嘉措,这四个字终于缓缓浮上水面。只是遗憾,当时年少,并不知道触类旁通,没有更深入地去了解。然而,缘分这种东西从来隐晦,你要知道和了解的,终会明白。一年之后,我读大学,开始写作。在某次聚会当中,有幸与一西藏友人相识。久闻他有好嗓音,众人约请,他才唱了一曲。

是藏语,听不明白。私下问他,他说是后人改编的仓央嘉措情歌。刹那震惊。兜兜转转,我还是要回到这里,与仓央嘉措重逢。那一晚,我问了他很多,他也讲了很多。我听得意犹未尽之时,他告诉我,其实大部分关于仓央嘉措的故事都只是传说罢了。

传说不可信,我明白。

然而,传说那么美。

美到我们不得不为幻象着迷。

仓央嘉措,日渐变成我的一个情结。严谨的人生自有其好,随心的人生亦有其妙。与西藏友人对谈之时,我便决定为仓央嘉措写一本书。2010年,书终于写成。能找寻到的史料,都一一读过。可仍有大片空白需要填补。此时,所知与仓央嘉措有关的美丽传说成了恰到好处的素材。

有时,因仓央嘉措而去追寻的并非历史琐细和岁月钩沉。于我而言,他的故事与他的诗,不只是一段历史,更是一处精神皈依。我与他的相处之道,一如与我的至亲之人,从来不是刨根究底、咄咄逼人。他愿意让我知道的,我铭记在心;他无力让我明白的,也无须锱铢必较。

就像旅人对玛吉阿米的执迷。

如今,拉萨八廓街头那座叫作“玛吉阿米”的黄色房子成了去往拉萨的部分旅人的必经之所。传说真真假假,然而情怀是真的。总有人去往“玛吉阿米”,只是单纯因为“仓央嘉措”四个字。哪怕只是坐一坐,喝杯咖啡,看市井和人群。黄房子玛吉阿米(Yozuki毛毛酱摄)

1682年,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加措圆寂。五世的学生桑杰嘉措时[1]任第巴,是掌权的藏王。由于当年政治动乱,桑杰嘉措唯恐转世灵童遭害,便隐瞒了五世圆寂的消息,连转世灵童的寻找和确认事宜也在暗中进行。次年,也就是1683年,转世灵童出生在西藏门隅地区达旺一带。他就是后来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的身份被隐藏长达十三年。1696年,仓央嘉措的身份方才昭告。次年十月,仓央嘉措离开家乡来到拉萨,在布达拉宫举行了坐床典礼,始成为第六世达赖喇嘛。昔日在故乡纯真无忧的少年,猝然之间,成为万众敬仰的精神领袖,对仓央嘉措而言,惊大过喜。

历史上,唯有仓央嘉措的身份确认与坐床典礼是在时隔十余年的身份隐瞒之后方才完成。这种独特的经历使得仓央嘉措天然与旁人不同。彼时,他已非是未染红尘的赤子婴孩,而是情窦初开的玉树少年。总有一些什么,令他看待这个世界,要比旁人多出一分动心。

世人传说他的情感经历,也把他的诗歌解读为情诗。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信徒们从未因此轻视他半分。反倒因为他真假参半的爱情故事,令芸芸众生对他多出一份发自肺腑的慈悲与爱顾。仿佛,他是信徒们精神净土当中万年难遇的一株草、一朵花、一抹温柔。

爱令人眼盲。

故而,时至今日,仍有各种版本的仓央嘉措情诗流传。有的出处可寻,有的无法辨认,有的真切,有的虚假。然而,这些诗歌都有一个避不开的共同点:言语之美令人惊艳。比如冯小刚电影里出现的那一首《见与不见》,当然也包括朱哲琴的那一首《信徒》。

作者当然不都是仓央嘉措。可是,依然有人愿意以这样或者那样的方式,将它们与仓央嘉措联系在一起。然而,单凭仓央嘉措的那两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我也认为,他一定写得出无数拥趸心中恋慕着的那些美好的诗。

始终无法相信所有的传说都是空穴来风,一定是有迹可循的。只是那些线索,历经岁月淘洗,已然不再清晰。即便如此,我仍旧觉得,他一定是真的爱过。无论是仁增旺姆,还是达娃卓玛,抑或是传说中与他辗转生死的玛吉阿米,总有一些片段,以相似的模样发生过。

他的一生,跌宕不平,颠沛不息,在旧时代的政治阴谋里找寻生存的缝隙。在缝隙里,他仍然心向慈悲,也不与凡事红尘疏离,走过的路,爱过的人,都在他的笔下,织就一首又一首经久传唱的诗歌。与六世达赖这个宗教头衔相比,仓央嘉措铭刻于后世心中更重要的一个身份是——诗人。

他有六十多首藏文诗传世,译本甚多。

有曾缄翻译的七言绝句本。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有马辉翻译的白话本。好多年了,你一直在我的伤口中幽居我放下过天地,却从未放下过你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任你一一告别世间事,除了生死,哪一件事不是闲事

只是,所有的翻译都是二次创作。不同译者,不同审美,呈现出来的仓央嘉措之美也不一样。从宗教史的角度来看,仓央嘉措并无重大功绩。与他的前世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加措相比,仓央嘉措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宗教领袖,甚至不能算是合格。

可是,他依然是藏传佛教史上最受信徒与后人珍爱的上师。因为,他离活佛最远。因为,他离凡尘最近。

1702年,仓央嘉措二十岁。在扎什伦布寺,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仓央嘉措授比丘戒当众遭拒,并且仓央嘉措还向五世班禅要求收回当年的沙弥戒。一生于政治争斗的夹缝中生存的仓央嘉措,日渐失去了少年时候原本有过的宗教理想。他一点一点抽离自己,彼时彼刻,他想要的,只是做一个寻常之人。

18世纪初,仓央嘉措再次卷入西藏政治斗争,成为了第巴桑杰嘉措和拉藏汗政权争夺的牺牲品。战争以第巴桑杰嘉措兵败告终,在拉藏汗的陷害之下,仓央嘉措被康熙下令押解进京。有人说,1706年冬,仓央嘉措在入京途中病逝于青海湖畔。

这一年,他只有二十三岁。扎什伦布寺

然而,这并非是唯一说法。关于仓央嘉措之死,历来众口相异。也有人说,他并未病逝,而是以无上智慧与神力逢凶化吉,从灾难中脱身,一路南下,遍尝人间疾苦,证悟佛法。虽然这种说法可信度不高,但是很美。无人愿意相信他一生蹉跎、终局凄凉。

生生死死,都是平常。

其实,不必遗憾,无须惋惜,更毋庸喟叹。世事皆有注定。仓央嘉措一生苦难几何、欢愉几何,皆难以从头细说。还好,有他的诗歌。一首一首,让他虚实难辨的面容,以或柔软或温暖的方式,烙印于后人心中。在他的诗中,他永生无灭,活了一代又一代。活至今日,也会活到将来。

住进布达拉宫,

他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若是没有你的传说,世界将会多么枯燥。

附 仓央嘉措情诗

信徒朱哲琴

那一天

闭目在经殿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磕长头匍匐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转山转水转佛塔啊

不为修来生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1]第巴 :指由达赖任命,管理卫藏行政事务的最高官员,俗称“藏王”。02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李叔同

2006年,陈绮贞发表了一张EP《快乐的夏天》。其中,有一首歌叫《送别》。当年,陈绮贞拥趸无数,传唱度高的作品不胜枚举,而我独爱那一首《送别》。不久之后,我开始写作,在处女作当中,也曾提过《送别》。2013年,管虎的电影《厨子·戏子·痞子》再现《送别》。

电影令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最难忘的便是朴树为电影唱的《送别》。较之于当年陈绮贞的版本,朴树演绎出来的味道更合乎当下听到的心情。他唱:“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纯净,缓慢,深沉,温柔,又有零星一点的伤感。似乎还有点别的什么。

对,他令我一直怀念李叔同。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于天津桐达李家。李家世代经商,家境殷实。父亲李世珍,字筱楼,以字行世,清同治四年的进士,曾入仕为官,官至吏部主事,后子承父业,隐退经商,李家一度是津门巨富。李筱楼妻妾四人,姜氏、张氏、郭氏,唯一留下名字的女人便是李叔同的生母,四姨太王凤玲。

虽是庶出,但李筱楼老来得子,李叔同十分得宠。李家家境殷实,可子嗣不旺。王凤玲嫁过来的前两年,李家长子英年早逝。此时,李筱楼已六十七岁,长子的生母姜氏亦已老去。二姨太张氏所生的次子身体孱弱,三姨太郭氏无所出。故而,李叔同的出生成了李筱楼晚年最大的慰藉。

出生之日,李家举家大喜。李筱楼给幼子取名李文涛,字息霜,乳名成蹊。语出《史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世事有因循。李叔同的父母都笃信佛教。饱读经史子集的李叔同,小时候最喜欢的却是学僧人作法的模样玩,用夹被或床罩当袈裟,在屋里或炕上念佛。

五岁那年,李筱楼去世。父亲走后,王凤玲与李叔同母子二人的生活便不同往日。庶出的李叔同和身份卑微的母亲,失去了父亲的庇护,在李家这样一个大家族里难免处境尴尬。好在母子羁绊甚深,相依为命之中总有温柔。1897年,十八岁的李叔同在母命之下,娶茶商之女俞氏为妻。

也是那时,李叔同开始学习音乐和作曲。毕竟是李家公子,他也曾游龙戏凤,过了几年放浪形骸的生活。后来,他考入上海南洋公学“经济特科”,师从蔡元培,同窗多是少年才子,有黄炎培,有邵力子,有谢无量。这一年,他二十一岁。

在母亲面前,李叔同慧根再深也不足以令他脱胎换骨。世上风花雪月,见惯了,也不过如此。回头一看,母亲仍在,这才是李叔同年轻的生命当中最重要的精神皈依。可他忘了,有一日,他的母亲也避不开生老病死。1905年3月10日,王凤玲去世。南洋公学(左)1902年,李叔同在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门下时作业手稿(右)

许是那时,他明白了一些什么。

比如,世事无常。

比如,世相虚妄。

比如,世心无挂。

母亲去世之后,李叔同携眷护柩,回到天津。那时,他已是父亲,有两个儿子。在天津安置好妻儿之后,他决定东渡日本。母亲不在了,仿佛母命下与俞氏的婚姻也不可与从前同日而语。又或者,娶俞氏为妻,原本只是因着自己对母亲的一颗极孝之心,并无其他。

如今,他是想要与过往疏离了。

是年,李叔同考入东京上野美术专门学校,研习西洋油画。当时有三十人报考,只录取五人,当中只有李叔同和曾孝谷两名中国人。在东京,李叔同改名李哀,并剪掉了旧日长辫。三千发丝三千烦恼,也不知是有心还是无意,他一点一点,身在红尘中,心在红尘外。

只有深刻经历,才能彻底放下。

东渡日本时期,李叔同在美术、音乐、话剧等各方面皆有造诣。学习西洋油画,避不开人体写生。因此,他与当时的房东之女(真名不详)发生了一段旷世之恋。那个年代,裸体模特难寻,为了画画,李叔同只能向房东之女求助。不想,她很快答应。

可能,她对李叔同早已情意暗生,只是胆怯、不敢言语。这一回,他来找她帮忙,也是命定的缘分。与日本女子的这一段恋情长达六年。她成为李叔同在异国他乡唯一的精神慰藉。后来,李叔同回国,日本女子也跟随在侧,成了李叔同背后有名无分的女人。

1906年,李叔同还在东京编写了《音乐小杂志》,在东京印刷,在上海发行,成为中国第一份音乐类杂志。同年,还与同窗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话剧团“春柳社”。当年,为了排演话剧《茶花女》,李叔同倾尽全力,甚至还亲自反串出演茶花女玛格丽特一角。剃胡,节食,束腰。还请来日本戏剧泰斗藤泽浅二郎担任话剧《茶花女》的导演。

1911年3月,李叔同携日本女子一起回国。回国之后,由于辛亥革命的爆发,桐达李家乱中破产,李叔同开始自食其力,当了一名教师,先后在天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上海城东女学、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教美术或者音乐。其间,他也曾担任过《太平洋报》的主编兼主笔。李叔同油画作品1907年《茶花女》在东京首演后,李叔同与友人合影(左)李叔同饰演《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中)李叔同在《黄天霸》中的造型(右)

当年,丰子恺便是他的学生。

丰子恺回忆恩师,曾说: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蔼的表情……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

上课的时候,他总会事先在黑板上写好课堂上所需要的内容。虽然他为人温和,但是课堂气氛仍然严肃。对待教学,他始终井井有条,一丝不苟。有学生犯错,他不会立刻责罚,等到下课待其他学生离开之后,他才会轻声将犯错的学生留下,指出他们的过失,说完还会起身向犯错学生深鞠一躬。

为人处世,循循如也。

那年冬天在上海,李叔同的好友许幻园来找。在李叔同的住处外,许幻园大喊李叔同的名字。李叔同连忙来见,不料许幻园说,许家和李家一样,也已破产,他要离开上海,特来与李叔同告别。雪很大,李叔同目送雪中好友离去的孤影,心中慨然。此情此景,令李叔同写出了那一首传世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首歌,词出李叔同之笔,曲子来自19世纪末美国作曲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这支曲子,曾被日本诗人犬童球溪填词创作成日文版歌曲《旅愁》。李叔同便是在《旅愁》的基础之上创作出《送别》。一首《送别》,道尽人世之离散与世情之无常。

1918年,正月,李叔同三十八岁。这一年,他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他把自己平生藏屋大半的西洋油画和美术书籍送给了北京美术学校;把自己平生自刻和友人刻赠的九十三枚印章赠与杭州西泠印社;把自己平生收藏的字画悉心装裱后送给了友人夏丏尊;把自己平生集纳的音乐和书法作品送给了学生刘质平。

最后,他带着几件粗布衣裳,两本佛典,竹杖芒鞋,来到杭州大慈定慧禅寺,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并在灵隐寺慧明法师座下受具足戒。那一天,是大势至菩萨的诞辰之日。李叔同出家一事,令他的两个女人,家妻俞氏与日本女子肝肠寸断。刹那间,她们爱过的李家公子消失不见。

谁能料到?

曾经鲜衣怒马的富家少爷会弃绝红尘。昔日指尖生花的一代才子会抛书掷画。

然而,他做了。

锦衣玉食,他有过。世事繁艳,他见过。爱之旖旎,他历过。李叔同自画像

有人说,日本女子曾追至西子湖畔问过他:爱是什么?弘一法师说:爱就是慈悲。告别的时候,弘一法师送了她一块手表,让她回日本重新过属于她自己的生活。可生活是什么?你不在,哪里还有生活?据说,就此一别,日本女子再无音讯,此生二人再未相遇。连发妻俞氏去世,他也未能出现。

他把前半生给了红尘细软。他把后半生给了佛典梵音。他把是是非非交给了尘埃。

他的一生一世恰如他所写:悲欣交集。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师于温陵养老院圆寂。

终年六十二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