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7 16:16:05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历年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试读:

视频讲解教师简介

李芳,讲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硕士,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该教师对教育硕士之教育学综合科目的知识体系有很好的把握,有多年教育硕士考研辅导经验。曾经参与修订和撰写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指南等相关书籍,参加过多次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并进行会议报告。

授课特点:讲课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逻辑性强,结合教育学综合考试大纲及自己多年辅导经验,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教育学综合真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思路。

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教育(狭义)

2.课程

3.导生制

4.公学

5.有意义学习

6.学习策略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

1.教育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______和______。

2.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诗》、《书》、《礼》、______、《易》、《春秋》。

3.宋朝胡媛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制度是______。

4.欧洲封建社会中的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吟诗、______、下棋、骑马、游泳、枪剑、角力。

5.______被评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6.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三种教育方法:______、______和______。

7.皮亚杰把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______。

9.______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并在此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学生智力活动形成包括几个阶段?

2.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3.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哪些?

4.1958年美国颁布实施的“国防教育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5.遗传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什么作用?

6.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哪些?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教育独立性的认识?

2.联系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011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视频讲解]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教育(狭义)

答:教育是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教育的外延相当广泛,包含各种形式的教育,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

2.课程

答: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即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课程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课程体现着一个国家对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个性结构。课程的编制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需要有教育行政人员、各个学科领域的科学家,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的专家,以及广大教师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完成。

3.导生制

答:导生制,又名贝尔-兰卡斯特制,是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特分别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基本方法是教师在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充任导生,教师先对导生进行教学,然后由他们去教其他学生。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缺乏教师和教育经费的困难,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但其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后逐渐被正规的初等学校教学制度所取代。

4.公学

答:公学是英国专为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私立、寄宿、以升学为宗旨的中等学校。学校自成系统,管理权为贵族和教会掌握,不依靠国家和地方政府拨款,学费昂贵。主要招收经过严格的选择性考试的预备学校毕业生,修业5年。以培养升入著名大学的高材生,造就未来的领袖人物和学术人才为主要目标,有大学预科性质。学校规模不大,多实行男女分校,课程注重人文学科,侧重古典语和外语。都设有古典语、现代语和数理三科,重视公民责任、严格纪律的训练,宗教教育也是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5.有意义学习

答:有意义学习又译为“意义学习”,它是指符号表达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的过程。奥苏伯尔划分的学习类型,与“机械学习”相对。其前提条件是:①学习材料是有逻辑意义的。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观念的相应知识,这种有逻辑意义的学习材料对该学习者构成有潜在意义的材料。③学习者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可分为表征性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三种基本类型。由于概念和命题的意义既可以由学习者发现,也可以接受,故又可分为有意义接受学习和有意义发现学习。

6.学习策略

答:学习策略是指一种操作对策系统。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针对一定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的一般规则,主动地对学习的程序及工具、方法进行有效的操作,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率。具体地说,学习策略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特征:艺术性、主动性和对策性。学习策略既可以是一般性策略,也可以是具体策略。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领域,20世纪70年代主要研究一般性学习策略;80年代中期后,研究重点转向具体领域的学习策略。

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30分)

1.教育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______和______。【答案】课后的教导工作 教学评价

2.孔子的教学内容包括《诗》、《书》、《礼》、______、《易》、《春秋》。【答案】《乐》

3.宋朝胡媛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了一种新的教学制度是______。【答案】分斋教学

4.欧洲封建社会中的骑士教育的主要内容是______。(即骑士教育七技)。

 【答案】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

5.______被评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答案】贺拉斯·曼

6.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三种教育方法:______、______和______。【答案】单纯提示的教学(直观教学) 分析教学 综合教学

7.皮亚杰把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 前运算时期(2~7岁) 具体运算时期(7~11岁) 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

8.陈述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______。【答案】命题和命题网络、表象系统和图式

9.______编成了《海国图志》一书,并在此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答案】魏源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学生智力活动形成包括几个阶段?

答:冯忠良在加里培林“内化”学说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结构-定向”教学实验,提出了智力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智力活动的原型是指智力活动的实践模式,即“外化”或“物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学生智力活动的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原型定向阶段

智力技能形成中的原型定向,就是要使学生了解智力活动的“原样”,从而使学生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它是智力技能形成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学习任务是:

①确定所学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

②使这种实践模式的动作结构和程序在学生头脑内得到清晰的反映,并形成准确而清晰的动作和程序映像。在教学条件下,往往是在教师的直观示范及讲解的基础上实现的,学生还没有亲自动手操作。(2)原型操作阶段

原型操作就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在此阶段,活动的执行是在物质或物质化水平上进行。研究表明,要使学生的智力技能在操作水平上顺利形成,应做到:

①要使操作活动以展开的方式出现,每个动作做完后,教师要及时检查,考察操作动作的方式是否能正确完成,对象是否发生了应有的变化。

②要变更操作活动对象使操作活动方式在直觉水平上得以概括,使学生形成操作活动的表象。

③要注意操作活动的掌握程度,并适时地向下一阶段转化。

④为便于操作活动的形成和向下一阶段转化,在此阶段的全过程中,要注意与言语结合,便于向下一阶段转化。(3)原型内化阶段

原型内化是指动作离开原型中的物质客体与外观形式而转向头脑内部,借助于言语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使原型在学生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这一阶段在教学上应该做到:

①动作的执行应从外部言语开始,逐步转向内部言语。

②在原型内化开始阶段,动作应重新在言语水平上展开,然后依据动作的掌握程度,在较熟练时,进行适当而必要的缩简,为内化创造条件。

③注意变更动作的对象,使动作的方式得以概括,以便能广泛适应同类课题。

④在进行各阶段转化时,要注意动作的掌握程度,要把握好学生头脑中的原型转化为内部心理结构的时机。

2.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概念教学?

答: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无论什么事物,只要人们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就会在自己头脑中产生相应的概念。对于任何学科的学生而言,概念学习都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概念教学也变得极为重要。(1)在概念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弄清楚三个基本问题

①弄清楚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种、属概念层次中,最熟悉的是哪一层;

②他们所熟悉的主要是偏重外延还是内涵的理解;

③确立自己教学的步骤,设计必要的程序,或由属概念向种概念演绎,或由种概念向更宽的属概念延伸,即通过削减内涵以扩大外延。(2)教师要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概念内涵。

事物都存在有共性与个性。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等探究过程,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也就是抓住共性的东西并进行归纳概括,揭示概念的内涵,这样学生对概念就容易理解了。如出示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直角三角形,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找出共性的东西,学生不难发现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2)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知识训练,帮助其形成知识网络。

科学概念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越是基本的概念,它所反映事物的联系就越广泛、越深刻。教师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不是说可以不去注意一般的知识,相反,而是要以最基本的概念为中心,在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和深化的过程中,不断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以纲带目,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这种联系紧密的知识,就为迁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学生就能比较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3)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渗透。

在学习过程中,有些知识前后联系不紧密,有些新知识跨越程度比较大,学生不容易掌握,成为知识的难点。对于这些新知识,怎样使前面的学习能为后面学习作准备,怎样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使迁移能顺利地进行呢?这就需要在新旧知识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这种在前面学习时为后面学习某些知识的“架桥”工作,也就是为学习某些新知识作了准备。渗透要注意时机,要结合学习前面的知识自然地进行;渗透的内容要适度,做到使学生通过迁移顺利地掌握新知识即可。

总而言之,概念的教学在教师教学中占得比重较大,如果学生对概念不理解或理解的不透彻,就不能很好地掌握定律、法则、公式等。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3.朱熹的道德教育方法有哪些?

答: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南宋最负盛名的大教育家。他长期从事讲学活动,精心编撰了多种教材,培养了众多人才,对书院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对当时及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又深远的影响。朱熹的教育思想包括以下几点:(1)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

朱熹的教育目的是要造就封建社会的“圣人”。朱熹把孟子提出的“明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作为“五教之目”。把《中庸》提出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作为“为学之序”。把“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作为“修身之要”。把“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作为“处事之要”,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作为“接物之要”。这是一个典型的以理学为指导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总纲领,它对宋以后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有深刻的影响。朱熹的教育作用论是从他的理学思想体系出发来进行论述的。(2)“小学”与“大学”的教育内容

朱熹把小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看作是统一的教育过程中相互衔接的两个阶段:认为小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以事”,“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学阶段的任务是“教以理”,“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大学章句序》)。他还说:“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之所以”,“是发明此事之理”(《语类》卷7),从小养成了道德习惯,“久自安习,若固有之”,大学阶段再向理性认识提高,只有“知理之所当然”,才能“责其身以必然”。这里已注意到从儿童和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心理规律来考虑教育阶段的划分。尽管这时期关于心理规律还不可能有科学的根据,但就研究的方向而言,是在向科学接近。(3)教学原则与方法

朱熹认为“道有定体,教有成法”,要采取“非难非易”的适当方法,引导学生有所得。归纳起来,主要有“居敬穷理”、“学思力行”、“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和方法。(4)朱子读书法

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

4.1958年美国颁布实施的“国防教育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国防教育法》是美国总统于1958年9月2日批准颁布的,共10章。其颁布的历史背景和蕴含的主要内容分别为:(1)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颁布的历史背景

①国际背景: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美国朝野极为震惊,为适应与苏联进行国际竞争的需要,改革教育的呼声高涨。

②国内背景:19世纪50年代以后,美国社会各界对美国教育问题的批评越来越多,批评的焦点是美国教育质量差,在国际各项评估中美国学生的成绩都不高,与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在国际、国内背景的影响下,美国政府开始对教育进行改革,颁布了《国防教育法》。(2)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主要内容

①加强普通学校的自然科学、数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该法要求让更多的青年学习这些学科。为提高这些学科的教学水平,要求大力更新教学内容,设置实验室、视听设备、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参考资料,加强外语教学中心,提高师资的质量。

②加强职业技术教育。要求各地区设立职业技术教育领导机构,有计划地开办职业技术训练,使更多的青年和成年人成为具有一定科学技术的专门人才或熟练工人。

③强调“天才教育”。鼓励有才能的学生完成中等教育,攻读考入高等教育机构所必需的课程并升入该类机构,以便接受更深的教育,从他们中间培养出拔尖人才。

④增拨大量教育经费。资助高等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奖励科学研究,建立国防奖学金,培养一流科技人才。(3)《国防教育法》的影响《国防教育法》旨在改变美国教育水平的落后状况,使美国教育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满足国际竞争的需要,它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培养科技人才。《国防教育法》是作为改革美国教育、加快人才培养的紧急措施推出的。它的颁布实施表明美国当局已经认识到教育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教育与国家安危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该法的颁布有利于美国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它成为美国20世纪60年代教育改革的开端,对美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改革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5.遗传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大量的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但归纳起来,主要是遗传素质、人的主观能动性、教育和环境四个基本因素。这四个基本因素相互联系,互为条件,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其中,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是指个体从上代继承下来的一些天赋特点,也称为与生俱有的解剖生理特征,如机体的特点、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这些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生理前提,人的发展是无法实现的。一个人生下来无大脑,也就不会有思维的机制。正因为有了大脑,才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和生理的前提条件,人们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可以学习极为复杂的文化科学知识,做出发明创造。但是遗传素质只是人的发展在生理方面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性格、道德品质等,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环境和教育,遗传素质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成为现实。(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人的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成熟的过程,只有机体某一部分达到成熟的程度,才会出现某种机能和行为。它为某个年龄阶段实行的教育影响提供了可能和限制。人的机体成熟作用在思维、情感、个性等高级心理活动中也同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体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现代遗传学的研究证明遗传基因的物质基础在于核糖核酸和脱氧核糖核酸排列结构及其活动的差异。一个先天禀赋优异的儿童,如果后天得到良好的教育,在某些方面发展得更快更好是完全可能的;一个先天的弱智儿童,对他的发展自然是非常不利的。我们不承认遗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的客观存在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关心的是怎样创造条件使具有不同先天素质的人得到尽可能的充分发展。(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一个在遗传素质上神经活动属于强而平衡、灵活的人,在不良环境和教育下,也可以变成类似神经活动弱而不平衡、不灵活的人,反之亦然。

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必须在一定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才能转化为现实。印度曾发现的两个“狼孩”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外,遗传素质本身是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此,不能过分夸大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否则会导致遗传决定论的错误。

6.教学评价的原则有哪些?

答: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教学评价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1)客观性原则。教学评价要客观公正、科学合理,不能主观臆断、掺杂个人情感,以致评价不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使他们心悦诚服、调动起积极性,才能作为指导改进教学工作的依据。故客观性是评价能否发挥其功能的基础,违反客观性原则就会丧失进行评价的意义。(2)发展性原则。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动态发展,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改进和能力提高,以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某生此次考试成绩在全班相对来说并不高,但跟他过去的相比却有进步,评价时就应予以肯定和表扬。即使对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也不宜一味指责,使他们心灰气馁、放弃努力。评价应是鼓励师生、促进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整人的工具。(3)指导性原则。教学评价应在指出学生的长处与不足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使被评价者能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前进。教学评价应经常给师生以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为教学指明方向和增添前进的动力。如果评价缺乏指导性,不能指明存在问题和前进方向,就可能使师生陷入盲目性,或夸大自己的优点、成绩而骄傲自满、裹足不前,或只看到出现的问题而丧失前进的方向与信心。(4)计划性原则。教学评价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工作有计划地进行,为教师和学生经常而及时地提供教与学的反馈信息,以便有效地调节和改进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因为教学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只有加强教学评价的计划性,才能保证每一门学科的教学都能按期、按课题和课时自觉积极而巩固地进行,不至于松弛、失控,产生盲目性和造成质量下降;才能控制各科教学评价的总量和做出合理的安排,不至于考试太多或过于集中,使学生和教师负担过重。所以,无论是一门学科的教学评价,或是一个班、一个学校的各科教学评价,都应在学期开始时做出计划和安排。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谈谈你对教育独立性的认识?

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和能动性。不了解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同样不能很好地说明教育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教育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1)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最主要表现为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的。教育的发展依存于社会存在的发展,这是从根源上和发展的总趋势上说的。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或前或后不同步的情况是经常出现的,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影响社会发展,有时又预见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推动社会发展。认识教育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是同步前进,可以使人们自觉地去了解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趋势,不断地改革教育中那些不适应的环节。(2)承认教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就必然承认教育发展的继承性

教育继承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继承性,这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语言文字等,凡是人类在历史进程中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成果,都能根据不同的要求,构成教育内容;教育模式的继承,包括一系列的组织和制度,教学的形式等;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的继承,包括反映教育客观规律的一切科学知识,如教育学说,教育、教学经验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教育过程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一转化活动的过程和应采取的步骤,例如使受教育者从感知到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东西,是不同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们的精神活动的规律密切相联的。教育自身的许多规律,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认识的结果,随着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和认识水平的提高,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渐丰富,逐渐深化。这种带规律性的认识成果,如启发教学、循序渐进、因材教、长善救失、教学相长、以酗作则等许多教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的。如果不了解教育自身的特点,就不能全面地把握教育的规律,有效地进行教育活动。

②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

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教育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尽管受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时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育有着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如尊师爱生,大、中、小学分段,语言、文字、文法、修辞的教学内容,讲述、谈话的教学方法,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等,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是在以前的教育遗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如此,在同样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国度里,有着不同特色的教育;不同民族的教育具有不同的传统和特点。

③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当旧的政治经济制度消亡之后,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并不立即随之而消亡,还会残存一个时期,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里,还残存有剥削阶级的教育思想。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认识了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便可以自觉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去改革教育中那些不适宜的东西,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由于教育具有上述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来考察,还应注意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那种不顾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在教育工作中照搬、照套政治上经济上的一些作法,或以政治、经济取代教育,对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视而不见,横加干涉,都是不利于教育工作的,也是不利于政治、经济的,因而是错误的。但是,我们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的独立性。因为,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每一时代的教育从以往时代的教育中继承什么,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分不开;在新的政治经济制度条件下,与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内容,绝不会长期存在下去,迟早需要改变;新的教育思想,也只能在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下,才能真正得到普遍的实施和发展。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看作是绝对独立性,就会走向唯心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教育是“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就会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联系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1)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能直接激起、调节、维持或停止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它不仅具有激发个体产生某种行为、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一目标以及使个体的行为维持一段时间的一般作用,而且具有影响学习的方向、进程和效果的独特作用。良好的学习动机不仅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朝向具体的目标,激发和维持某种学习活动,而且还控制着学习的进程,并决定了何种结果可以得到强化,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改善学习行为。(2)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是通过教学过程进行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多种途径,根据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学习心理的学生来说,有许多个体差异。但总体可以从培养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两个方向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当然,对于不同的学生,还是应该应材施教,制定不同的刺激学习的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采取下列有效的方式和措施:

①提升教师的自我修养。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并且创建愉悦的课堂环境,轻松而不失严谨的课堂气氛、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是能让学生需要在你的课堂中开心的学习。

②合理运用奖惩的方法来刺激学生学习动机。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生因为学习而得到强化(如教师表扬,家长称赞等)就会增加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因为学习受到了惩罚(如教师批评,同学嘲笑等)就会产生厌恶学习的动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一定的奖惩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a.实施有效的奖赏。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建立一套让学生明确的奖赏方法,建立学生认为合理公平的行为法则。对学生的奖赏要与学生实际付出的努力相一致,让学生感到无愧于接受教师的奖赏。付出更多努力才能得到更大的奖赏。教师对学生的奖赏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相应的学龄阶段相符合。

b.合理应用对学生的惩罚。教师运用惩罚手段,是用不愉快的刺激来抑制或消除学生不适当行为的出现。教师对学生的惩罚应就事论事,避免体罚学生。惩罚针对的是行为的后果,对于违法学习秩序的行为,必须跟相行为轻重程度给予相就的惩戒,达到压制不良学习的目的

③积极对学习成果进行反馈,并做适合评价。

教师反馈学生学习的结果,每天反馈比每周反馈的效果好,反馈的内容要包括学生对教师课堂提问的回答质量,课内外作业完成的质量。考试结果的反馈,要做到反馈使学生明确什么正确的反应,这比知道什么是错误的反应更重要。还应该让学生了解自己距离学习的质量标准的差距。恰当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结果和努力程度等内容。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坚持正面教育,以表扬为主,评价要让学生感到客观、公正,使学生心悦诚服。在学生的评价包括表扬与批评都应适度,表扬与批评结合使用,在表扬学生时指出其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在批评中又肯定其进步的一点则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④开发学生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需要是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需要,并给以个性化的指导促进学生需要结构的健康发展,发学生的求知欲(认知需要)上进心,使学生发展成为一个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形成与发展的心理基础,兴趣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⑤注意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内容的新颖和丰富,使学生学有所得;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可引起学生的新鲜和好奇,两者都可以使学生获得精神的满足而产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最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⑥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

改变学生不正确的归因,提高学习动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努力归因”,无论成功或失败都归因于努力与否的结果。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以帮助学生分析除努力这个因素外,影响学习成绩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智力、学习方法、还是家庭环境、教师等因素。这种归因训练的好处在于,在学生做“努力归因”时又联系现实,在做“现实归因”时又强调努力。

⑦培养良好的集体氛围。

良好的集体氛围对其在成员的学习动机、个性有重要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集体的要求和期望,个人的学习动机由于想得到所在集体的重视而受到激发,学习效率也可以由此而提高。所以,努力形成一个相互竞争又相互理解和支持的集体氛围,对培养和激发良好的学习动机有着积极的作用。

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最近发展区

2.“教学适应生活说”

3.素质教育

4.研究性学习

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6.学制

二、填空题(共20分)

1.皮亚杰针对儿童认知发展提出的四个概念:____、同化、____和整合。

2.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结构包括:学前教育、____、____和____。

3.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____、____、和综合教学。

4.我国近代最成熟的学制是____。

5.课程标准三维目标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筒述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2.简述你对“德育应该存在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这句话的理解。

3.简述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4.简述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5.简述班主任的素养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论述启发性原则的涵义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

2.你认为一位好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2012年陕西师范大学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真题(回忆版)[视频讲解]

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最近发展区

答:维果茨基认为,在进行教学时,必须注意到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维果茨基把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在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儿童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维果茨基认为,弄清楚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将会大大提高教学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2.“教育适应生活说”

答:“教育适应生活说”是指教育与现实生活相适应的一种学说,与“教育准备生活说”相对。其倡始人为美国著名学者杜威。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学校应该以现在为目标,使儿童适应现实生活。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文学、历史、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生活活动。学校应该成为一种生动的社会生活的真正形式,而不是学习功课的场所。他批评以为未来生活作准备为目的的传统教育使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学生既不能充分地自由运用在校外获得的经验,又不能把校内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是一种浪费;且把成人的经验、责任和权利教给儿童,而忽视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需要与兴趣,会使儿童在教育中处于被动地位。

3.素质教育

答: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4.研究性学习

答:研究性学习主要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学习、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去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一般来讲,凡是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参与的实践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形成产品,而不是由教师将现成的知识、结论通过传递式教学直接教给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属于研究性学习。

5.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答:建构主义是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当代的发展,它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认为教学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它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教学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但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

6.学制

答:学制指学校教育制度,亦称“学校系统”。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按教育程度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机构;按受教育的时间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巡回、广播、电视等教育机构;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的学校教育网。

二、填空题(共20分)

1.皮亚杰针对儿童认知发展提出的四个概念:____、同化、____和整合。【答案】图式 同化和顺应 平衡

2.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结构包括:学前教育、____、____和____。【答案】初等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

3.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法:____、____、和综合教学。【答案】单纯提示的教学(直观教学) 分析教学 综合教学

4.我国近代最成熟的学制是____。【答案】壬戌学制

5.课程标准三维目标是____、____、____。【答案】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筒述课程设计的主要依据。

答:课程设计是以一定的课程观为指导制订课程标准、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活动,是对课程目标、教育经验和预设学习活动方式的具体化过程。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处理好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

学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其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活动课程,是一系列的学生自己组织的专题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课程编制应考虑社会的需要、系统科学知识和学生的心理特点、活动特点诸方面因素,要把三方面联系起来。为此,在课程设置上既应有现代文化和科技的新学科,也应有普通文化基础课,也应有职业技术课。既有必修课,也应有选修课。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从我国社会现代化发展要求出发,反映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信息,既精选科学知识中最基本的问题,又选择对中学生提高素质、发展个性最有价值的知识。既加强基础知识要求,又考虑减轻学生负担。在课程内容编排方法上,既联系社会实际,吸取学科课程论重科学、理论的逻辑顺序,又吸取活动课程论重儿童心理顺序的主张。(2)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在中学教学中要强调首先学好学科课程,要重视系统理论知识习。忽视这一点,将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但又应摆脱我国中学课程传统的封闭模式,改变局限于书本知识,脱离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实际,忽视直接经验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要吸取活动课程论中的合理因素。要处理好理论和实践,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关系。(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必要基础,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心理前提。智力在掌握知识中得到发展,但又并非在掌握知识同时自发地得到发展。知识的智力价值不同,只有系统的、严密逻辑的、对学生说具有相当难度的科学知识才有助于发展智力。在课程编制方法上,应既重视学习的结果,即注重获得系统知识,又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即要学生去探索乃至尝试错误,学会学习。(4)分化与综合相统一

学科课程论主张通过学习各门学科系统知识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为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要先分析后综合。活动课程论认为儿童的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过程是完整的,活动是整体的、综合的,因此主张综合课程。世界既是统一的又是多样的,综合和分析(分化)是辩证的关系。中学课程应坚持学科课程论中正确的合理的方面,同时也可进行综合课程的实验,吸取关联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的合理的方面,救弊补偏。(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互配合

以往多重显性课程的设计,隐性课程未被重视,对它很少研究,很少认识,甚至只强调其具有非预期性的一面,看不到还有可预期性的一面,当然也就谈不上隐性课程的设计问题。随着对隐性课程的认识逐步深化,其教育价值逐步被重视,因此在课程设计中不仅要有显性课程的设计,也包括对隐性课程的设计,使两种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2.简述你对“德育应该存在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这句话的理解。

答:(1)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教学不仅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校德育最经常、最有效、最基本的途径。通过教学实施德育是其他途径所无法比拟的。(2)德育应该存在于一切教学活动之中,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阵地。

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即道德。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学校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课堂中的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为学生接受、领悟和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3)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杜威认为,道德目的应当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要实现教学中的道德目的,教师担当着关键性的责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德育的途径与方法如下:

①说理教育法

这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使学生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其方式主要有讲解(报告)、谈话、参观(访问、调查)、讨论、阅读指导等。在运用此法时,说理教育应具有目的性、针对性、感染性、真实性、民主性。

②榜样示范法

这是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为榜样能把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表现得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因而能给人以极大的影响、感染和激励,教育、带动和鼓舞人们前进;运用榜样示范法符合青少年学生爱好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的特点,也符合人的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特别是少年儿童,他们的思维是具体的,榜样具有具体形象性。

③实践锻炼法

这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践教学活动,在实践中进行锻炼,以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实践锻炼的方式,一是按照学校的规章制度进行常规训练,二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生产劳动,进行实际锻炼。运用这一方法队教师要求较高,要有明确的目的、严格的要求和督促检查;要有计划、有组织、持之以恒地进行;要因材施教;要及时进行总结。

3.简述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

答:教育方针是由国家(阶级或政党)确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为的是实现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自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国家建设,教育事业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空前发展,教育方针也随之有一个演变的过程:(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全国教育工作有指导作用的教育宗旨,各级各类学校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2)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肯定了这一教育目的,并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共产主义社会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就是既有政治觉悟又有文化的、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的人。(3)在197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指出: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4)1981年,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作了深刻、全面的反思,提出了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5)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提出了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要求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6)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在1990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初次作了表述,随后又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得以重申。这一方针的主要内容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7)1999年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根据素质教育的精神,对这一目的又作了细化,提出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方针,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新的表述赋予教育方针新的时代内涵,成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这一方针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所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同时又体现了我们党对现代教育的本质及其职能认识的新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9)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4.简述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条件。

答:一般来讲,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如何,还取决于学校内外各方面的条件。概而言之,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的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主要包括教育的内部条件和教育的外部条件。学校教育的内部条件主要是指教育本身的特点和优势的充分发挥,以及受教育者个体的主体能动性的积极参与。学校教育的外部条件主要包括社会和家庭的影响。(1)学校教育的内部条件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程度首先与学校教育自身的条件有很大的关系。从学校内部来讲,学校教育要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和基础性要得到充分的发挥;

②学校教育的物质条件、管理水平以及相关的精神条件要能满足学校教育的需要;

③学校教师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敬业精神,充分而正确的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主导性;

④在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而正确的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教育对人的影响作用的大小与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直接的关系。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一种内在需要和动力,是一种积极的学习动机和渴望。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教育的主导作用才能有效地发挥。个体全面的发展只有在全面的参与的活动过程中才能实现,教育者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加有利于其身心发展的活动,这样教育的主导作用才能实现。(2)学校教育的外部条件

学校教育的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

①从家庭条件方面来讲,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首先要考虑家庭的环境效应。学生要具备适当的家庭经济条件,父母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并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其次,家庭教育要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不能很好配合,甚至相左,或者家庭在子女教育上不能履行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那么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至少也是要大打折扣的;

②从社会条件方面来讲,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首先与社会的发展状况相关,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进步程度、整体的社会环境、民族心态、文化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等。其次,社会影响和学校教育要保持一致性。如果两种影响相互冲突,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很难实现甚至无法实现。因此,我们要净化社会环境,给年轻一代的成长创造好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文化氛围。

总之,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不是无条件产生的,它要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学校教育如能得到各方面条件的积极配合,它就能充分发挥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5.简述班主任的素养的主要内容。

答:班主任工作责任重大,对班主任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高尚的思想品德

班主任是学生的教育者、引路人,是他们的学习榜样。班主任应有崇高的社会主义品德,饱满的工作热情,永不止息的进取精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能为人师表。这样他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给学生以强有力的教育影响。(2)坚定的教育信念

确信教育的力量,确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才干,都可以教育好。对于有某些缺点和错误的学生,只要对他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也能把他转变好。班主任要树立坚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在工作中不畏困难曲折,顽强而耐心地工作,收获辛劳的硕果。(3)家长的心肠

班主任待学生要像家长待孩子一样,兼严父与慈母二任于一身。既要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真诚地爱护学生,与学生彼此信赖、有深厚的情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他们的缺点和错误毫不放过。如果学生感受到班主任对他们的深情与期望,那么他将更亲近班主任,

并乐于接受教育,从而使班主任的工作获得更大成效。(4)较强的组织能力

善于组织学生开展活动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条件。所以,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对班主任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胜任的班主任必须善于计划和组织学生的各种活动,善于根据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定、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在工作中表现出魄力,能令行禁止,坚定地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活动,不断前进。(5)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

青少年学生活泼爱动,何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因而需要开展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这就要求班主任也需具有多方面的兴趣与才能。一般来说,性格活泼开朗、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班主任,与学生有较多的共同语言,易于打成一片,便于开展工作。反之,沉默寡言、不爱活动的班主任则容易脱离学生,难于深入了解和教育学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