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影横斜(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6 23:41:01

点击下载

作者:祝德纯

出版社: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竹影横斜

竹影横斜试读:

总序

学者的文学情结

很多人在生命的早年,甚至是孩提时代,被文学的神奇世界所吸引,都曾做过作家梦。后来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大都选择了别的行当来延续自己的人生轨迹,真正能成为作家的只有少数。在大学中文系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多数属于曾有过文学梦想但没有全身心投入文学创作的一群人。出于兴趣或者生计的考虑,他们选择踏入学术的漫漫征途。他们先是经过了多年的历练与磨砺,掌握了较为系统的专业知识,练就了渐趋成熟的理论思维,但形象思维和艺术创造能力也相应受到了某种打压和遮蔽;后来,他们著书立说,主要是从学理的角度,将自我对文学的独特思考和深刻认识系统而缜密地阐发出来,为人们更准确地理解古今中外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尽管理论的思考与实践时常压抑着创作的冲动,但这些学者内心深处藏有的文学情结是始终不会泯灭的。这文学情结平素里常常蛰伏着、潜隐着,很难见其峥嵘,一旦遇到情感潮汐的冲刷,它们就将如春草一般破土而出,向世人展示其翠绿的生命和强盛的力量。这次“岭南创作文丛”推出的几位学者的文学作品集,便是他们心中沉埋的深挚文学情结的集中显形,是他们学术研究之外弥足珍贵的创作收获。

其实,中文系学者同时也是创作能手,也能写一手好文章,这在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中国现代史上并非新鲜之事。鲁迅、周作人、朱自清、徐志摩、闻一多、沈从文、钱钟书、卞之琳、冯至、穆旦等,这些曾在高校讲台上传道授业的学者,哪一个又不是文学创作上的佼佼者呢?只是到了新的历史语境下,由于学术体制的日益强化和学者自身文学技能的欠缺,能在研究与创作上二者兼擅的人渐已寥若晨星,这不能不说是当今时代某种人文缺失在中文系里的生动体现。略感欣慰的是,在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粤西大地的岭南师范学院,有赵金钟、谢应明、殷鉴、祝德纯、红筱、史习斌、张德明等一批学者,在学术研究之余,还能以文学之笔法,述眼中之观摩,抒心中之情绪,从而构成散文、诗歌、散文诗的文本形式,用以记录自我独特的生命体验和生存履历。这批学者的文学创作,有文字的俊秀之妙美,有情感的深切之魅惑,有思想的深隽之特长,他们作品的集中展示,使“新岭南作家群”这样一个具有某种文学史意味的命名,得到了较为具体和切实的确证。

作为现代文学专业的教授,赵金钟在胡风研究、冯友兰家族文化研究和新诗研究等方面可谓成果丰硕,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流彩的石头》是其从教近三十年来所创作的诗歌与散文的合集,两种文体他都能熟练驾驭,并写出了各自的特色和韵味。他的诗歌有情感的热度,也有修辞的新奇,更传递着对自然和生活的浓烈之爱。赵金钟的散文是对自己生命行旅的及时记录,举凡生活之点滴、旅途之见闻、观景之心得、读书之会意,都被他捕捉出来,转换为文字的演绎,白纸黑字之中,刻印下曾经的生命痕迹。从艺术层面上说,赵金钟的散文语言朴实且情感真挚,述事虽多用简笔但能让人如睹现场,写景只寥寥几笔就能将动人之画面推置到人面前,抒情虽用语不多但情绪饱满,撩人心襟,具有值得肯定的审美个性。

祝德纯的《竹影横斜》和史习斌的《隔岸的灯火》都是散文集。祝德纯以散文研究见长,她的学术著作《散文创作与鉴赏》200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不久便获得了湛江市文艺精品奖一等奖,足见其散文研究的成绩是为人所认同的。祝德纯的散文以短章为主,篇幅虽短小,语意却绵长,话语尽管不多,但字句之中不失女性的细腻,数语之下能察见述物之精髓。祝德纯的散文笔力老到,情绪内敛,需细细品味才能识得其妙处,获得其真髓。此外,这本集子中收录的几篇旧体诗词,可以看作是祝德纯从特别的角度来抒发情志、感喟人生的文学文本,从中可以窥见作者心中存有的文人志趣和古雅情怀。史习斌对新月派的研究很深入,他的散文集《隔岸的灯火》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月派的绅士风情。作为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史习斌始终不忘那片大山、那块土地,在他的散文中,时常有对那片大山、那块土地、那群质朴憨厚的农民的描述与吟赞。作为高校老师,史习斌也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有所沉思和表达。史习斌的文学视野是开阔的,散文题材也很丰富,除上述内容外,还有不少聚焦于亲情、爱情、友情的情感类散文作品,他异常看重亲人和朋友在他心目中的位置,也希望用文学的空间来承载这有限人生中的无限深情。同时,他对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对立和文化对抗情态有着深度的审视,并在不少文本中进行了艺术的阐发。此外,他还有部分篇章是对某些纯粹审美问题的探讨与追问,富有一定的思辨性。总体来看,史习斌的散文已形成自己独特的叙述语式和结构特色,在风格上是趋于稳定和成熟的。

红筱和谢应明多年来从事散文诗教学与研究工作,他们对散文诗的理解颇有心得,在散文诗创作上也实力不俗,这次推出的《筱露斜阳》《雨夜·月夜》便是他们个人的散文诗集。他们的散文诗写作各具特点,一者以抒情性见长,一者以故事性取胜,展示了两种不同的文学笔法。红筱的散文诗借助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挚爱之情。她的散文诗,常常富于奇幻的想象,抒情性较为鲜明。谢应明的散文诗往往流溢着真情,这种情感是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充满乐观的情调和昂扬的气度。他的散文诗让人很少看到阴霾,很少看到愁云,也很少看到唏嘘感叹,大多是微笑着的字句、暖人心怀的言语、催人奋进的情感。同时,谢应明的散文诗善于描写令人回味的人生片段,从而让文字散发出 “故事”的趣味来。

殷鉴在大学从事新诗的教学与研究多年,出版过好几本大部头的诗歌研究专著,在诗歌研究界反响强烈。在教学之余,他常会诗性大发,并诉之以文。这次推出的《一些神奇的字迹》,便是他这些年来创作的诗歌的集合。殷鉴的诗以小诗、短诗为主,可见他对“繁星体”小诗心领神会,颇有研究,并能用自己的文学实践将那种有关小诗的心得和领悟落实到文本之中。他的小诗虽三五行即为一篇,但往往具有情景性和画面感,也能营造出某种意境来,并显出诗人机智和风趣的生活情味。同时,殷鉴的一些讽刺诗,涉及对政治、军事、文化、历史、现实等方面的思考与反映,不失精彩和动人之处。《行云流水为哪般》是张德明的第一部诗集,有不少曾在《星星》《绿风》《诗潮》《延河》等刊物上发表。诗评家写诗是近些年来较为突出的现象,其意义也颇为特别,著名诗人安琪曾指出:“批评家向来以理论见长,职业训练造就出的发达的逻辑思维如果再辅之以诗歌的形象思维,可谓相得益彰。写诗的批评家进入诗歌文本往往更能一步到位已是批评界的共识,而诗人们对会写好诗的批评家自然也有着天然的亲近和信任。”这是较有道理的,也可看作是对张德明在诗歌研究之外还能从事诗歌创作的某种肯定。

在当今商业化的语境下,文学的地位已日益边缘化,能坚守文学创作的人们是可敬的,学者的文学创作尤其难能可贵。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推出了这套“岭南创作文丛”,希望用这样的行动来弘扬中文系的优良传统,同时向伟大的文学致以深深的敬意。

最后还要感谢罗海鸥院长、刘周堂副院长和熊家良教授,他们为这套丛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没有他们的关爱与帮助,这套丛书的出版不可能如此顺利!张德明2015年5月23日于南方诗歌研究中心第一辑 天光云影一、京城访学古老与时尚

从北京西客站出来,坐在的士里,一路和风相送,艳阳相迎,38小时的旅途疲劳,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只觉得好清爽,好惬意!车行并非风驰电掣,却也如乘奔御风。走过长安街、建国门大街,直奔东四环,时而扬上高架桥顶层,时而直奔立交桥底部,腾云驾雾一般。车窗两边,天安门、大会堂、博物馆、交通部大楼……扑面而来,又疾驰而过。相违十多年,宛如隔世。楼高了,路宽了,景美了,更气派了。不变的是北京的气氛,典雅、庄重、和谐,那是中华民族的形与神。

下午两点,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小报告厅听了社科院当代文学研究所孟繁华教授的一番精彩言论,谈“传媒与文化的时尚化”,话题时尚,谈锋时尚,形式也时尚,真让人耳目一新。从“媒体霸权主义”“审美普泛化”到“文化时尚化忧患思考”,在轻松、诙谐、幽默中暗示了许多沉重的话题:文学时尚化批判、传媒霸权、传媒世俗化、平面传媒、影像传媒、与网络传媒的互构与冲击、发展与走向等,侃侃而谈,旁征博引,东西勾连,古今融合,真可谓大家。2003年4月7日学人、学府,京味十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十五层大楼,沉稳地矗立在最宽阔的建国门内大街旁边,直让人望而生畏惧之意,望而生景仰之心。这是集科研、教学于一体的中国社科界最神圣的学术殿堂。

七楼,中国文学研究所之所在。泱泱大庠,“庭院”深深。曲曲折折,五十多块门牌,让你难以不晕头转向。各学科办公室、教室,宽敞气派,设施现代。典藏室、资料室、图书室,书香满屋,是摸得着的高山,是看得见的大海。成果展室里,直令人高山仰止。而与大师们的交谈,更让你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这里是一片汪洋,是学问的汪洋、思想的汪洋!追师问祖,溯源寻流,你只有瞠目结舌的份。半个多世纪以来,这里涛翻浪卷,峰峦迭起,郑振铎、何其芳……一代又一代学界泰斗在这里演绎壮美人生,一拨又一拨精英、学子在这里开山筑路、破浪启航……

当《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编辑部招牌赫然在目,并身处其中时,往日那种不可企及、只可神追的虚幻感、遥远感悄然远去。抚摸着刚出版的《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只觉得好亲切,好清香!

真庆幸自己能有机会踏进这座高楼,见证这里的一切。虽然遗憾自己早出生了十年、二十年,但我还是庆幸!虽然我无法在这短短三个月的访学时间内追踪什么,成就什么,但我至少能真切地感受学术、学问,走近大师,走近权威,做一次近距离的观照。爬到这学术殿堂的顶层往远处看、往下面看,与站在底层往高处看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如约在当代文学室见到了杨匡汉先生。杨先生精力充沛,神思敏锐,只是没有多少闲谈。虽不至于让人拘谨,却也叫人不敢放肆。他见面就送了我几本书,有他自己的,也有别人的。还给了我一些有关的研究资料。杨先生在当代文学界名气很大,是著名学者,著述颇丰;是社科院的博士生导师,又是当代文学所的掌门人,是个非常活跃的文学、文化事业活动家。他讲学时,则判若两人。口若悬河,谈锋锐利,既有广博学识,又是前沿先锋,一派引领学术潮流的大家气象。

下午,去了鼓楼西大街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人说,在北京城里随便转一转,遇着的都是“国”字号、“中华”牌,确实是名不虚传。在这古老的鼓楼后面,在这深深的小巷子里,就藏着一个一流的精神产品制造厂。我是特意去拜访我的责任编辑李尔柔老师的,我们在她的办公室里见面。李老师正当壮年,是一位典型的京城女性,有着北方女子高大的身材,让我这样的南方“小女子”自惭形秽。她有京城女性特有的豪放,性格爽朗大方,一切都写在友善的脸上。见面就问:“住哪儿?”“吃过没有?”很是关切,然后就聊书、聊出版、聊儿子……聊得很投机。谈吐之间,儒雅得体,很有磁力。知识女性特有的那种气质与涵蕴,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这京城的学府呵,京味十足!这京城的学人呵,也京味十足!2003年4月8日光流婉转

北京的太阳升得早,夜幕也降临得快。北京的夜晚则是别有一番景致。

下午到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听钱理群先生的讲座,听了整整一下午。从北京大学出来,已是晚上7点多了。同行几人执意要坐大巴,车窗外,华灯溢彩,煞是好看。而坐在大巴里,摇摇晃晃,居高临下,居高望远,倒是得天独厚的享受。行驶在流淌的车河里,真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车子扬上立交桥顶层,往前一看,两道光的旋流婉转而下,左边一路白灿灿迎面飘来,如火如荼,热烈而奔放;右边一路红闪闪飘忽而去,如梦如幻,宁静而绵悠……

而当你俯首朝下时,前后车流与左右两边的车流正成直角,而此时此刻见到的是白色、红色两道光流分左右两道笔直地流向远方……

茫茫京城被这无数条光流映照着,联串成河,成蜿蜒曲折的河;联串成龙,成强健翔舞的龙;联串成网,成斑斓绚丽的网……

而京城白天的那份凝重与庄严已难觅踪影,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个鲜活而又亮丽、博大而又立体、神秘而又富于质感的现代京城。

是的,在这只见光流不见车流的夜晚,连隆隆的车声也似乎随着这轻盈的光流流走了。这纯色的光流,比大白天那五颜六色、杂七杂八的车流要美得多了。

北京人兴许是被“非典”吓着了,或许是本来就不太喜欢逛荡,就是白天,大街上也少有人影,与南方都市不大一样。晚上游人更少,真真是辜负了这大好春光,辜负了这美丽夜色!2003年4月9日未名湖,无以为名

中午没休息,早早地来到了心慕已久的北大校园。从西门进去,是地学系。几块不规则的大理石组合成一个抽象图形,无论是色泽还是质地,都凝重而深沉,不留意,还真发现不了这上面刻着“地学系”三个字。

再往里走,一色浅灰墙、深灰顶的建筑,或长廊曲折,或方方正正,既非古色古香,也不摩登时尚,直觉着雅正而不飘逸,沉稳而不凝滞。这大概就是北大风格吧!

离学术报告开讲时间还早,便想去未名湖边走走。七折八回,只十来分钟,便远远地见着一座巍峨塔影,想必是博雅塔了。地道的中国式塔形,纯正的中国塔色,且又坐落在中国古老学府的园地,“博雅”二字,听起来也是挺地道的中国儒雅味!

未名湖曲折蜿蜒,不甚宽广。中间有一座小岛,上面亭台楼阁,宛若小小蓬莱。湖畔垂柳新芽,鹅黄嫩绿,悠悠拂水,煞是清新可爱。蒙蒙细雨,漾漾微波,湖中塔影与柳影一起摇曳,直教人不分刚柔,也难辨虚实。

一条小径与湖水形影相随,与湖岸一同蜿蜒流转。路旁迎春花灿烂明黄,榆叶梅红艳怒放,与深深浅浅的杨柳、草地调配成一种亮丽鲜活的情调,与未名湖水的温柔和博雅塔影的凝重一起营构出一种特有的北大神韵!

而当我与湖畔那一尊老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塑像相对而立时,我感觉到这位老校长那睿智的目光、那坚毅的身影,一直与北大、与未名湖相依相伴。我甚至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脚下这座小桥上,曾经抚摸它们的先驱们的温柔目光;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在我脚下这条小路上,先哲们曾经留驻的沉稳脚步……

斯诺老先生的墓庐、庭院也在这未名湖畔独占风光,静静地坐落在紧靠湖边的一个小山包上。这是中国人对这位西方老朋友的最高礼遇,把这样的风水宝地让给他休憩。自然,他也是当仁不让。

围绕着未名湖,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大多是红墙绿瓦的小四合院。每个四合院的门庭边都挂着一些并不抢眼的木牌,上面写着“中国书法研究所”之类的楷体小字。院子里静静的,却都是藏龙卧虎之处,令你不敢贸然窥视。

穿行于各个四合院之间,还可以看到一些石雕铜塑,如“石龟驮华表”“雄狮镇门庭”“猛虎踞要津”之类,真让你直犯迷糊,疑惑自己究竟是置身于大学校园,还是流连在文化公园;还让你觉得若是稍不留意便有亵渎文物、亵渎神灵的嫌疑,以至于使你话不敢高声,动不敢莽撞!

未名湖呵,涵蕴无限的湖!真真是无以为名!2003年4月10日“佛光”照耀,小院生辉

从北大西门进去,七拐八弯,来到一座小四合院门庭前。一块深棕色的木牌子上用楷体写着“中国语言文学所”几个字,非常清秀俊逸。这座四合院在外观上并无特别之处,一点也不张扬,但走进去一看,还挺有档次,给人以现代、清爽、得体的印象。“当代文学教研室”在进门右边的尽头,房子空间不大,一张椭圆形的会议桌居中,周围可摆放十来把椅子。或许平时使用正合适,可在今天下午就明显觉得狭小了些。在座的博士后、博士、青年教师,还有像我这样的访学者,共三十多人,把这个三十来平米的会议室塞得满满当当。今天下午的讲座是著名学者、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主讲,我特意挑了一个靠讲台的位置。

三点整,钱先生准时出现在讲台前。他矮矮胖胖,一坐下来便摘下那顶瓜皮小帽,露出几绺稀疏白发。然后从一个小布袋里掏出两本书,我靠得近,看得真切,一本是他的《学魂重铸》,另一本是他的《返观与重构》。

一进门他就反复说:“其实不用听,我就那点东西。”

钱先生头顶很光,很亮,额头很高,给人一种满脑袋智慧直往外溢的感觉。慈眉善目,像尊弥勒佛。眉眼上方那宽大的额头上,“沟壑纵横”。兴奋时,眉眼上扬,皱纹重新排列组合,会在前额两边形成两组滑稽的“眼睛”,乍一看,似乎他脸上有三对眼,一对比一对高,一直排到头顶,对对都放射出快活祥和的光,整个屋子都像是被佛光照耀一般。他眼角的皱纹也是大大咧咧的,笑起来满脸活跳;平静时,则一马平川。

钱先生说话速度很快,稍不留神,就会与他的金玉良言失之交臂。但他的声音很有磁性,加上他右手配合声音不停地指指点点,你是不会走神的。他的讲稿摊开着,圈圈点点,不成行,不见列,就像是一个无所事事的人随手涂抹的东西。将近三个小时,也不见他翻动一页稿纸,也不见他喝一口水,只是偶尔掏出一条灰黄色的手绢擦一下唾沫。

整整一下午,我没有忽略钱先生的一个表情,也没有漏掉钱先生的一句话。我被他表情的魅力和话语的魔力裹挟着,情绪持续地高度兴奋,想松懈而不能。今天,他是来作博士论文选题指导的。他谈到如何在研究中找到自己,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进行原创性学术研究,如开闸泄洪,谈锋滔滔。他讲具体的选题要求、研究方法,是导师引路,渐行渐深……满堂学子都被牢牢地钉在座位上,鸦雀无声。直到他自己戛然打住,反复提醒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讨论”时,大家才猛然醒悟,于是持续了半天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大家争先恐后,质疑问难,不可收拾。

有人说钱先生是“半佛半魔”,果然如此!2003年4月11日泱泱大庠,“迷你”小院

坐落在京顺路旁的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研究生院,可以说是个袖珍院。三十多亩地,七、八座小楼恰到好处地占据着各自应处的位置。一条小道由西往东,将小院的生活区与学习区分隔开来,泾渭分明。无论是别致的图书馆,还是相对高大的教学楼,都是爬满青藤的小屋,看不清本来的模样,却给人以幽深而很有涵蕴的感觉。只有学术报告厅特立独行,白色的墙面,墙面上不规则的线条把大片大片的白色描画成一个个的平面几何图形,抽象而又具体。配上圆拱形的窗和门,显得现代而又高雅。

三栋公寓楼与招待所合围,规规整整地圈出一个四合院。院内曲径通幽,两株樱花在这井底洞天里尽情尽兴地开放,潇潇洒洒地飘落,直让人企羡与佩服得只想寸步不离地陪伴着它们轰轰烈烈地张扬一回。

一个迷你运动场占据着小院的东南角,一条能容两人并肩散步的彩色小道,柔情似水地沿着栅栏流淌,把一个充满了阳刚之气与力量之美的所在,生生地流成一个温润柔美的“公园”。“公园”里精心布置了两个篮球场、两个排球场,还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袖珍足球场很滑稽地占了“公园”六分之一的地盘。还有六分之一是一座青青的小土包,一条弯弯曲曲的鹅卵石小径蜿蜒其间。坡地上有一棵垂杨温柔敦厚地注视着这个小小的“公园”。旁边还立着两棵正当壮年的苦楝树,尽职尽责地守护着这一切。“公园”的围墙是铁栅栏,不隔音,不隔物,却把车水马龙、尘世喧嚣利利索索地阻隔在外,为小院营造了一方净土。

一切都平平常常,不显山,不露水,很难想象这里面住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社科界的几百名精英。他们都是博士后、博士、国内的高级访问学者,还有洋博士。一日三餐,只有在饭厅里才能发现这种辉煌,虽然这里面只提供萝卜白菜豆腐汤,馒头稀饭榨菜香。

每天下午,在大报告厅和小报告厅里,都有社科院的导师们,或是北大、清华等一流学府的学界巨头们来这里讲学、答疑释问。只有在这里,你才能领略学问的宽广、学术的高深。这里面时空无限,思维无碍,创造无极!

还常有精英们早出晚归,奔波于京城其他高校求师问学。这里虽处京城一隅,但地偏学不偏,人远心不远。在这些精英们看来,整个北京城都是他们的校园。他们聚京城天地之灵气,沐京城神人之精华,焉能不精?焉能不英?2003年4月12日有空时而无空心“非典型性肺炎”闹腾得厉害,北京尤甚。我不怕被别人传染,但别人怕被我传染,似乎人人都有“非典”嫌疑,人人自危。现在日子好过了,都把生命看得特重。本想去拜访友人,也只好作罢。还想去王府井走走,看看书店、逛逛商场,也只好作罢。

坐在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的寓所里看书,难得有空沉下心来,但此时此刻却是有空时而无空心。窗外一树树杨柳由嫩黄转深绿,雪白、轻盈的柳絮漫天飞舞,总觉得辜负了这良辰美景。自迁居南海之滨,八年来未曾享受过这春的喜悦,总有一种走出去感受一下这盎然春意的冲动。来北京之前,友人告诉我,北京的春天是从3月25日开始的,因为那天早上他第一次看到了柳条萌芽,感受到了盈盈绿意。

今天早上听到喜鹊的叫声,这久违的熟悉的鸣叫,好亲切。湛江好像没有喜鹊,或许有,但我没听到过喜鹊叫。记得小时候特别期盼听到喜鹊叫,要么有喜事临门,要么有客人来,有客人来便有好吃的。而此刻这喜鹊的叫声真引发了我一种莫名的惊喜,我赶紧出门,去追寻这美妙的叫声。当我和它一同来到那“迷你”运动场时,它便停在运动场那唯一的杨树梢上,友好地和我做了一阵叽叽喳喳的交流,然后又快速地扇动着翅膀飞向马路对面的那一片杨树林。飞行时,就像一个翻动的风叶轮。2003年4月13日白玉兰,红玉兰

刚来那天,园里的白玉兰、红玉兰开得很盛,满树花朵,或红或白,纯净而无杂色,热烈而不张扬,淡雅中透露些许清高,全无他色点缀,也无绿叶扶持,一朵朵沉稳而飘逸。

这几天,花树日渐疏朗。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起这花儿一朵朵悄然离去,不见红雨随风,也不见芳容逝水。不见半点残败迹象,自然也不惹多情人徒增叹息。

每当路过,仍然是玉树临风,我不由地生出一种感佩:其实,轰轰烈烈地亮丽过,享受过阳光、春雨、春风和人们欣羡的目光,就该知足了。

既然注定没有永恒,又何苦一定要装出无可奈何作依恋状,显出残花败絮作可怜状,或让人垂怜,或让人窃喜,或让人徒生伤感?

在人们的期盼中如约而来,在人们的料想中如期而去,潇潇洒洒,轻轻松松,磊磊落落,岂不快哉!2003年4月14日柳絮飘飘,藤蔓摇摇

昨晚下了一场雨,气温也陡然下降了许多。阵阵寒意袭来,有一种很久没有体验的春寒料峭的感觉。好在很快风停雨住,我赶紧起床,踏着水迹,迎着晨风,在院子里的小道上跑步。雨后清新的空气,真真是沁人肺腑,特爽,特凉!

上午,艳阳高照,一片明丽。坐在窗前,全身沐浴在阳光下,说不出的惬意与温舒。捧一本杨匡汉先生的《渔阳三叠》,随先生一道神游马来西亚,重温那“岩浆凝成的山峦,雨林酿成的葱郁”;同先生一起品味吴岸的《榴莲赋》、品尝游川的《粽子》,猛然激起我对马来西亚华族诗人的神慕。想当年,我游马国真真是走马观花,只见到了遍野的橡胶树,却未曾深入体验那雨林的深挚韵味,更不用说对马来西亚华族诗人呼唤生命的至尊与至爱的领悟;我惊叹宽阔的马六甲的壮观,但对马来西亚华族所“拥有最沧桑的过去”的理解却是肤浅的;我只知道荷兰式红色小洋楼别致而有情味,我却无法理解那是“狱壁上被抹除了千次后终又显现的一痕血影”……

就是对云顶那精彩的博彩场面,也只有好奇与兴叹,终不敢放胆一搏。我不敢尝榴梿,甚至闻其“臭气”而退避三舍……何曾如杨先生这般对马国华人作灵魂状态的体验与追问。先生导我重游,导我“在多重时空中运思”,在赤日炎炎的南中国海追寻莲根,追寻马来西亚华族文学的根,感悟一种“泛中华文化”的精神底蕴;导我重返马国,感受马国的风土人情,感受马来华人文学中的那种蕉雨椰风,那种属于马国本土,又属于全人类的生命体验与艺术表现。《渔阳三叠》,令我遐思无限……

回过神来,想极目远望,但幢幢高楼横加拦阻,挡住我追寻的视野,只有京顺大道两旁那一线浓浓的绿色,将我的目光牵至遥远的前方。澄明的空气中,飞舞着团团柳絮,它们轻盈悠闲,任意东西;它们潇洒自由,依性上下。我总觉着那并不是“因风起”的飘扬,更不是败絮逃离的飘落,而是一种“凭借力”的翻飞,作姿作秀的自在翻飞!

对面教学楼的墙上爬满了青藤,背阳处依然墨色沉沉,而当阳面则绿影摇曳。还有一些多情的藤蔓已探头探脑地爬上了窗台,或从窗棂上往下窥探,将盈盈绿意直接呈现在窗口,殷勤地给固守寒窗的莘莘学子传递着春的情意,直教人欲心定气闲而不能。

这京城,这“迷你”小院,实在是一方圣地,任你神游六合,也任你心骛古今。2003年4月18日二、旅韩纪游

2011年7月17—21日,人文学院部分老师去韩国旅游,信笔记行。从仁川到首尔

六点半就醒了,空调将室内温度降得较低。昨晚睡得早,精神不错,天气也不错!

经过烦琐的出境检查,我们终于坐上了飞机,于韩国时间16:40(北京时间15:40)安全降落在仁川机场。60年前,这里一马平川,且是泥滩,并不是个登陆的好地方,但是美国军人就是出人意料地从这里登上朝鲜半岛的。当然,时隔60年,当我来到这片滩头的时候,这里已经是一个大规模、现代化的国际机场了。华灯初上,如同日在中天;四条跑道上,飞机时起时落,热闹繁忙;紧依着一座座航站楼前排列的飞机,井然有致,确是世界一流机场的气派!

出机场,一路向东,汉江两岸灯火辉煌。汉江上有28座桥,还有4条水下通道。每一座桥梁都姿态各异,排列很密。两岸桥头的层层引桥,成立体圆弧状。桥上灯光与车流灯影构成一条条圆弧光环,我坐在飞驰的车窗旁,老是有一种错觉:左边灯光在前行,右边灯光在退隐,整个都在错位流动,奇妙得不可思议!总以为不是车在走,而是灯在流。而对岸的、桥上的灯影倒映在汉江里,层层叠叠,让你根本感觉不到江水、江波的存在,只有一波又一波的灯影流转,如梦如幻。

二十时整,到达首尔,入住绿世界酒店。从餐饮到卧室,干净、精致,雅静而又实用。

首尔离“三八线”很近,据说朝鲜的火炮都可以打到这里。但首尔依然宁静,依然繁华。高楼林立,千姿百态,全然不是单一的“火柴盒”。据韩导说,南韩怕北韩,因为他们西装革履,不愿与光脚的人拼命。

导游给我们换了点韩币,1:155,拿着一大沓韩币,颇有大款的感觉,出手就是成千上万了。2011年7月18日“三八线”附近的展望

一大早就起来了。其实在韩国不算早,韩国的太阳升起得很早,韩国时间4点多太阳就露脸了。据说我们来之前这里已阴雨近一个月,而从今天开始则是热浪来临了。

早餐后驱车一个小时抵达“三八线”附近。先到拜望台——韩国国民遥望朝鲜拜谒亲人的地方;然后是临津阁——韩国和朝鲜亲人相聚的地方;最后是展望台——“三八线”南北各两公里。长250公里的隔离区,站在高高的展望台上,前后左右绵延的群山可以尽收眼底,可以清楚地看到韩国和朝鲜飘扬的国旗比肩相依,看到韩国和朝鲜的哨兵隔岗相望,还可以看到朝鲜散落在对面山坡上的民居和各种不知其用的低小建筑物。但看不见人影,恐怕在这看起来平静而实际上剑拔弩张的边境线上,谁也不敢贸然露面。

展望台附近还有一座“自由桥”,是当年韩国战俘回来时走过的一座小木桥。虽然此后再也没有人能自由地从这桥上走过,但桥上的木栏、木板还是成了黑褐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等待后,仍然失望地、苍凉地继续着它的等待。同时似乎也很伤心地在警示两端的人民,它已经很沧桑了,经不起更多、更长久的风雨了!只有无数的小布条系在自由桥的栏杆上,载着“南北统一”“世界和平”等字样在风中飘拂,表现出足够的信心和热心。

自由桥旁边有一座铁路桥,这是以前我们常在电视屏幕上看到的钢梁护架的那座桥。桥头停泊着最后一次进行南北通行的那个火车头,已是锈蚀斑斑,变成黄褐色了。不远处矗立着很堂皇、很气派、很现代的一座建筑——火车站。韩国人称其为朝鲜的第一个火车站,可见同胞情深,渴望统一的要求热切。只是眼前这里空空如也!只有我们这些游客出入其中,欣赏一下这建筑的时尚,买几本纪念图册,盖上几个纪念印章,唏嘘感叹一番而已!

朝鲜在地面上无法逾越“三八线”,但他们统一朝鲜半岛的努力并没有停止。他们在地下挖通道,在绵延数百里的群山深处,在坚硬的岩石中间,凭着钢钎铁锤和他们的坚毅勇气,悄悄地挖掘通向首尔的地道。据说有十几条这样穿越“三八线”的地道,韩国探测到了四条,并把这些地道当作旅游景点,以昂贵的门票来赚取利润。我们以350元人民币的代价(折合45 500韩币)进了第三条地道。进到一百多米深、三百多米长的地道深处时,通道被阻断,对面就是朝鲜了。但有一个小洞口,可与对方(朝鲜)隔着洞口相望,里面黑魆魆的,让人恐惧,生怕那里会飞出子弹来。

沿汉江而来,岸边全是铁丝网,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江中没有渔船,也没有货船航运,是难得见到的一条风平浪静、安然悠闲的大河。据说是因为曾经有朝鲜特工随海水潜入汉江至韩国上岸,令人震惊,从此汉江两岸便封锁得如同铁桶一般。

之后,我们还参观了许浚(韩医祖师)博物馆,还有韩国总统府官邸青瓦台,当然只是远观而非近看,但也显示出韩国的开放。青瓦台坐落在一中规中矩的锥形山脚下,显得清秀靓丽而别致。总统官邸旁边就是有“韩国总统博物馆”之称的青瓦台舍廊房。那里的广场秀气,一条马路穿“场”而过,自是不能与我国的天安门广场相比;不过那小小的喷泉池也还有特色。

晚上乘机到达济州岛。2011年7月19日晴济州岛上

今天可是充分领略了济州岛上炎炎烈日的厉害,个个都被“烤”得面红耳赤。

一大早出发,由东而南,再至西,然后回到东,绕了一个完整的圈。上车下车,忙得不亦乐乎!

首先到达城山日出峰。这是一座三面环海、刀砍斧削得像一方豆腐块一样干净利落的石头山,海拔二百多米。据说是因十万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山脚下是一片绿绿的草地,很平旷,依附着日出峰裙幅一般迤逦展开,在碧海蓝天的映衬下,尽显丰盈和飘逸。尤其是在日出峰的反衬下,更显得超凡脱俗。这是韩剧中经常用来举行婚礼的地方吧!看起来很眼熟。草地旁边还有一个小湖,波光粼粼的,真的像一块蓝莹莹的宝石镶嵌在这少女的绿色裙幅之上。

要上日出峰,“自古华山一条路”。且路势峻陡,崎岖狭窄,转弯处只能容一人过,有的地方还须手脚并用,攀缘而上。但是一弯一景,一层一景,移步换景,甚至是不移步只换角度也会显出令人惊奇的景来,这就要考验你发现美、表现美的本领了,也考验摄影师的技术。确是山色海天,美不胜收。一行人欢声不断,笑容不变。每个人都成了明星,争先恐后,抓拍美景。不停地用笑脸面对相机,而阵阵欢声则来自美照,美照来自美景和对美景的发现!

从日出峰下来,乘车十多分钟,便到了涉地可支。这里有一个修女院,虽然微小,却很精致。沿海岸一路显现的完全是自然生态的岛上农牧风光,橘树成片,牛马成群,很让人感叹韩国人的环保意识。靠海一边是一色的黑礁石,形态各异,全凭你的想象力,想象有多奇特,物状便有多奇特。我们在一些韩国人认为很有观赏价值的礁石旁停伫,其中有威武的将军崖,特立水中,刚毅勇武,警惕地注视着一望无际的海面,一副一旦发现来犯者,随时可率领千军万马出击的将军神态!左看左像,右看右像,果真神奇!

至于那柱状节理礁石带,更是见所未见,全都由大大小小的四角或六角形的石柱组成,好像是用规整的模具制作后整齐地砌成的。据说是汉拿山喷出的熔岩流入大海时冷却而成。这是海水与岩石相搏千万年而形成的奇迹,岩石没有被海水冲刷得圆滑,反而更加嶙峋,嶙峋得如琢如削,有棱有角,直立崖边或者矗立海中,更显石节石理,石刚石质。

而龙头岩就更奇特了,确实令人惊叹,惊叹造化的伟力,大自然的奇功。不知当年火山熔岩喷射的那一瞬间,遭遇了一种怎样的伟力,使其成为犹如海中蛟龙靠岸时猛一回头长啸海天的姿态,气势磅礴!它一啸万年,历经千万年的风雨侵蚀,海水冲击,而更显蛟龙威势,至今让人震慑!

济州岛上有一个最为中国人知晓的世界杯足球场。我们旅行团全体成员来到了曾举办2002年世界杯的球场,并坐在观众席上照了一张合照。可笑的是,我们居然在这里错过了九年的时空而大喊“中国队加油”,而且喊得是如此慷慨激昂!如此无奈悲伤!因为中国队的唯一一次世界杯之旅的一场对巴西队的比赛就在这里进行。0∶4惨败的结果、让中国人颜面尽失的现场更让我们记忆犹新。而糟糕的是,九年后的中国队不但没有起色,反而更糟糕,并以无耻的贪腐事件让中国人蒙羞。

晚上仍留济州岛。2011年7月20日晴景福宫与“中国味”

早上飞回首尔,先游览了韩国历代国王居住的景福宫。这是朝鲜王朝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宫殿。曾经两次被日寇焚毁,两度重建,现在还不断地在原址重建部分宫殿。宫殿全用汉字命名,宫殿的结构也一如中国皇宫。当然不如皇宫一般大,更像是北京故宫的微缩。从宫殿的功用设计、宫殿的名称意义,到宫殿群的布局安排、构建风格,全都显现出与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风格、建筑艺术的源流关系。走进景福宫,有一种走进沈阳故宫的感觉。

在去清溪川的地下通道里,见一老者跪坐在一席垫上用毛笔写汉字。在席垫旁边还挂着几幅水墨画。见我们伫立旁观,很友好地问:“中国人?”我们点头,他即竖起大拇指:“中国好!”我们问:“人好?还是字好?”他点头:“都是。”他的汉字写得很不错。我也朝他竖起大拇指。听说在韩国不少地方还保留着汉字。上了年纪的人中会讲汉语的也不少,也不乏像这样的老者,喜欢中国画、毛笔字。

其实,在韩国只是短短三天的走马观花,但我强烈地感受到了韩国人身上所保有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明的痕迹。男士们庄重礼貌,女士们贤淑温柔,或者说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典型的东方文化的烙印。在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各种文化运动以后,在中华大地上的传统文明、传统文化已被撕扯得支离破碎的时候,我们今天见到这样的韩国人时,真有点为自己汗颜。

我们随后还去了人参公卖局、化妆品展厅、东和免税店、明洞购物街等。韩国导游并没有像香港某些导游或中国大陆的导游们一样,软硬兼施地让游客购物,但我们却购得很疯狂,自愿自动地掏腰包,一路掏来,掏到机场免税店时,一个个已是囊空如洗、弹尽粮绝了。确实是因为韩国人会做生意,服务意识好,商品也不错。这钱让你花得心甘情愿、舒舒服服。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饮食,真让人出乎意料地惊讶,出人意外地满足。在国内旅游一次,辛苦一回,痛苦好一阵。“起得比鸡早,跑得比狗快,吃的比猪差。”“旅游”两个字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但在韩国,导游特有修养,特有人情味。真真正正一“导游”,从来不催不赶,不逼迫也不诱导,非常体贴。各处餐厅、饭菜都让你尽兴尽致,尽其所能,无论素荤,从不吝啬。当然,你也不好意思浪费。尤其是韩国饮食,不蒸不炸,不油不腻,吃得很舒服、很科学。

行走在街市上,无论是人行道还是车道,都秩序井然。街旁路边不见摊贩,上下班路上也不见有人提着食物边走边吃得匆忙,当然也就没有胶袋乱飞、垃圾乱扔的“景观”。2011年7月22日晴三、黄山市掠影黄山市与“老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电信的友好信息更加激起了我游黄山、看黄山的那种迫不及待的热情。我是昨晚九点半到达黄山的。本因身体不适,一直犹豫,不敢来黄山参加这个会议,但与黄山神交的夙愿还是驱使我来了,而且精神不错,干劲很足,今天早早地就起床了。推开窗一看,黄山市就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山势逶迤,如带如波。不知是因为我观山的楼高,还是山确实不高,总觉得周围的山山岭岭,并非我想象中的嶙峋刚劲。朝晖下,远远近近,众壑阴晴不一,玉簪螺髻,深深浅浅,明暗清晰有别。

清晨,市区一片宁静,宛如一贪睡婴儿,恬静地安卧在母亲的臂弯中,只有偶尔的三两个行人和车辆打破这宁静。早晨如此,夜晚如此。昨晚下飞机后,乘车进入市区时,同伴就说,才九点多,为何不见街边人群熙攘。白天一色蓝花顶棚的人力车,是黄山市区的一道风景。坐上人力车,很悠闲,也很威风,连大巴也为它让道。看来黄山人和黄山一样,日子过得沉稳、安宁。街道也很清爽,栋栋楼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大大小小的太阳能接收器,门窗遮棚都是整齐的规格与色彩,给人以干净、整洁、大方的感觉。四周山岭是这城市的“天然氧吧”,住进宾馆不用空调,舒舒服服,真是难得。

下榻处位于屯溪区。南面窗户,正对着东杨梅山。这里是黄山市政府所在地。华山、杨梅山起伏市内,横江、率水汇合成新安江,穿城而过,因而黄山市有“一半街巷一半水”的美誉。新安、黄口二桥横卧江上,东面还有一座人行观光索桥,别有风味。西边的老大桥,则显几分沧桑。

此地为历代商贸重镇,明清徽商兴盛时期,更成了繁荣商埠。屯溪老街被称作“宋城”,便是其缩影。老街全长一千二百七十三米,一色的赭石路面,一色的传统商铺,前店后坊,幽深古朴。精巧楼阁,别致天井,雕花门窗,小青瓦、白粉墙,典雅大方,一派宋明气象,一律徽派风格,果真是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同德仁”“翰香斋”“程法馨”等名家墨砚、茶艺店铺,石雕、玉雕、墨雕商铺确是翰墨沁脾,茶香满路,让你流连忘返。各式宝砚,荷叶托金蟾、双龙捧珠、金龟驮鹤,鬼斧神工,让你赞叹不已。各款茶海、茶壶、茶杯巧夺天工,更是让人爱不释手,难择取舍。这里有“癫狂寓世,刀笔游魂”的雕砚大师方见尘的真品,还有尽显徽师风韵的竹、木、诗、玉各类雕刻珍品。2008年7月16日程氏三宅

山区的天是孩子的脸,说变就变。晚饭时还很好的天,晚饭后却下起了一阵大雨。从窗外传来急促的雨声,那是雨打在各个窗台的遮阳板上发出的极有力度和强度的声响。真是“鸟鸣山更幽”,这雨声更加反衬出这城市的夜的宁静。伴随着“呯呯嘭嘭”的雨声,从窗口飘进来的是带着清新气味的湿气。“空翠”本也“湿人衣”,更何况雨洗青翠,更让人感觉湿润润的。

上午去老街徜徉了半天,还是有点走马观花。看得细一点的是雕刻。我于雕刻,是地地道道的外行,只有看个精致、摸个细腻、感叹个好的本事。而安徽人确实能干,砚架、茶具,各类器物雕刻得让你叹为观止,据说徽派“四雕”更是徽派建筑装饰艺术中的奇葩。“四雕”即用于建筑装饰的砖、木、石、竹四种材质的雕刻艺术。尤其是歙县、黟县、江西婺县等地最为典型,而且保存完好。各式民居、祠堂、庙宇、园林、亭台楼阁,处处尽显徽派艺术风采,张扬着安徽人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追求。老街当街的大牌坊两旁的所有商铺楼阁都向我们证明了这一切。

去老街的路上,人力车夫告诉我们,这段时间去老街还早了一点,商铺关得晚开得迟,他建议我们去程氏三宅看看,他也不加价,带我们在程氏三宅转悠了一阵,还等着送我们到老街。这安徽人挺实在,难怪徽商走遍天下,誉满天下,利满天下。

程氏三宅的园林建筑可谓典型的徽派风格了。古宅坐落在屯溪区柏树街东里巷,这条巷子窄窄的,幽长幽长的,只容一辆人力车通过,也只能是人力车在这里悠悠地走。两旁一人多高的实墙,白体黑瓦,导引着我们在坑坑洼洼的石板路上,缓缓地走进那悠远的时空隧道,走进五百年前的这座豪门。那是明代成化年间,礼部侍郎、著名文学家程敏亲自建造的一座住宅。全部是砖木结构,占地有四百七十多平米,三座宅子各自独立,而又实断虚连,每座宅子都是五开间,两层穿斗式的楼房。前后两厢中间有天井,门楼向里开,门罩朝里做。封火墙高低错落,墙上小青灰蝴蝶瓦蜿蜒起伏,给这沉静了近五百年的庭院以永恒的动感和活力。大门楼内壁门楣的砖雕,是“凤凰戏牡丹”,游戏了几百年,仍然是那么富丽鲜活。而室内的屏风、窗楹、栏柱,以及桌椅、几案、文具等,无不饰以雕刻,各色花鸟虫鱼,极富创意,很有灵性。刻镂、浮雕、圆雕皆是量身定做,天人合一,工艺极为精湛,至今仍然色彩鲜明,清新隽永,韵味悠然,堪称徽州砖木雕中的精品。

另有赛金花的故居,也在程氏三宅园林景区内。这里设有其遗物陈列馆,以及从国外收集来的大量图片和资料,隐隐约约传递出赛金花扑朔迷离的人生信息。

还有一座五百年前建造的程大位的故宅,也是不得不让人惊诧于徽州人的雕刻艺术的。这位让徽州人引以为豪的大人物——珠算师祖,他的院墙上每一个窗棂都是一把巨大的算盘,至今仍然木珠圆润,拨转灵动。2008年7月16日晚山城与江城

夕阳西下,晚霞一派橘红,映红了云天,染红了江水,给青青的山山岭岭也涂抹了一层梦幻般的迷蒙红。

江是新安江和率水在黄山市汇合成的,穿城而过。水是清澈的,难得的清澈,天光云影定格在水的深处,颤颤悠悠的。红是红,蓝是蓝,清清白白,看着好舒服!

江的南岸是一线白墙青瓦的徽式民居,临水一线是青草黄泥。隔岸望去,宁静、自然、温馨这类描写感觉的词,都可用在此时此刻。民居是依山而建的,山势一派柔和,东西绵延,将城市南延的空间隔断,也将我南望的视野阻隔。再往南就是那一片橘红色的云天了。由云天至山峰、瓦房、泥草、江水,连成一片视野,上下虚实,成为难以言喻的一个无限空间。俯仰天地,青红黄白色泽明艳,层层相接。这天地造化,令人叹为神奇!这恐怕也算是黄山市的一大特色景观了。只是天光云影与江水山峦遇合的机会难得。

江的北岸是另一个“世纪”,正如岸边那巨大的楼盘的名称——“世纪花园”。站在北岸望南岸,就有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一种坐在现代化的图书馆读《桃花源记》的感觉。北岸一线整齐的灰色砖砌成了“长城”状。伴随着护墙蜿蜒前行的是条红绿相间的彩砖铺成的人行道和一条十米宽的花草带。走在岸边,有垂杨拂面,有花草牵衣,还有一些不可名状的形色各异的石雕石刻,让人驻足流连。依江而建的是一线现代化的高楼。高楼的每一个窗口都能将我所见到的一切尽收眼底。不用说,这是黄山市最有价值的居所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窗口还是空空的,看不到凭窗眺望的身影与目光。

黄山人真有意思。在市区一段的新安江上建立了两座桥,一座是人行索道桥,另一座毫无疑问是车行桥。两桥临近,就像是江南江北两个世界一样,一东一西两座桥,两种情调。走在斜拉索的人行桥上,无喇叭声闹耳,无车影惊心。你可以优哉游哉,慕前路之宁静,也可以顾身后之繁华;你可以神宁气定,看云影变幻,听江水流声,也可以看北岸农夫洗濯,观南岸闲士垂钓。多好的去处!

人行索道桥的北端是一个很大的现代化文化广场。广场上有规模巨大的喷泉,有安装在高楼上的超大屏幕电视,还有各种各样的游乐、健身设施,充分体现出设计者的人文关怀。黄山市政府大楼就矗立在广场西北的山脚下。白天有青山扶持,有朝晖夕阴,映衬着白墙红瓦;到了晚上,通体定位灯光更使其熠熠生辉。市政府周围散落着各局、各机关的各式楼房,如众星拱月。这一切将这个昔日硝烟弥漫、刀光剑影的兵家必争之地淡化成平静、祥和,也在这古老的徽州悠久的青灰与赭石上涂抹了一种时尚与靓丽的色彩;也让我的情绪,从老街,从程氏三宅的宁静与肃穆中,回到惬意的轻松与随意。2008年7月18日四、湛江即景海天一“人”

穿过大片大片的甘蔗林、玉米地,走到了地的尽头,便站在了祖国大陆的最南端——雷州半岛伸向南海的沙嘴尖上。再往南,是沙滩。再往南,是大海。

陆地上郁郁葱葱,杂树生花,无数的仙人掌、仙人球也开满了黄黄白白的花。

沙滩是银色的,细细软软,阳光下,银白银白,灿灿的,闪闪的。

海水当然是蓝色的,近处是浅蓝,明艳艳的;远处是湛蓝,蓝莹莹的;再远处是深蓝,蓝成一片苍黛。浅浅深深的蓝色之上,时时跳腾起一束束白色的浪花,欢快而轻盈,携带着这莹莹艳艳的蓝,一直跃向遥远的天际!

中天也是一片银白,远天是瓦蓝,更远处是灰蓝,依色铺展,与远海相接,汇合成一片混沌,好苍茫!

站在这样的海天之间,人,何其渺小!

不!站在这样的海天之间,人,何其伟大!

俯仰这海天之间,蓦然惊诧:在你的面前真真切切地立着一个伟大的“人”——银白色的沙滩写成一个巨大的“人”字,一直写到大海的深处,写到海天相接的远方!“人”的左边是浩瀚的琼州海峡,海水北击而受半岛阻遏,冲刷出一个大大的海湾,写下 “人”字那长长的、强劲的一撇。“人”的右边是汪洋一片的北部湾,北部湾的海水南流而受阻,不声不响地在这里画了一条优美的弧线,便是“人”字那潇洒的一捺。而“人”的两只“脚”则是稳稳地立在这雷州半岛上,立在“雄鸡”引吭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陆上!

蓝天白云之下,立着一个伟岸的“人”!

茫茫海天之间,立着一个强悍的“人”!

这是大自然千万年的造化,但并不只是一种巧合!

面对这样的“人”,你不能不震撼!你不会不自信!柳影柔波

校道的尽头,有一方小小的水池。因没有“源头活水来”,池水并不鲜亮,浓浓酽酽的,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天光云影共徘徊”了。岸边有几株垂柳,只是时过中秋,柳叶已是绿中带黄,并非芽黄,更非嫩绿,当然也不是什么“万条垂下绿丝绦”。

然而,当我的目光顺着枝条往下游走,蓦然惊诧:水波上下,居然色彩不一!这水中的柔枝,浓浓郁郁的,恰似我梦中的江南柳影!是浓酽的池水染绿了柳,浸润了柳。而那柳条正拂吻着池水,轻悠曼舞,倒映水中,池水也顿然清爽起来,活泼起来。让你觉着这水很柔,很美……竟怀疑这凝眸之下,是梅雨潭?是秦淮河?抑或是西子湖?

这不甚美丽的池和不甚美丽的柳,何以能彼此融合、映衬,创造一种新的景致,一种新的境界?难道这也是一种自然的法则?

我后退了几步,离这池水,离这柳远一些,让明艳的阳光将稀疏的柳影投映到我身上,让自己披一身斑斑驳驳的阴凉,让池水映射一袭浓浓淡淡的绿,让我静静地品悟这柳的妙处,池的妙处。2002年10月带学生实习时写于电白一中校园游吉兆湾

这是一个仲夏里凉爽的日子。其实南方海滨的夏日常常是这样的,或是入晚阵雨扫尘,或是清晨帘雨接日。我时不时在电话里邀请北方在赤日炙热煎熬下的朋友来南方避暑,他们往往以怀疑的心态委婉推延。而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北方的朋友。

走在吴川的吉兆湾海滩上,朋友,你不站在这沙滩上,你定然想象不出眼前的海景会是什么模样。不是碧海蓝天,不是银沙绵延,也不是雪浪簇拥,更不见渔帆点点,确实别有一种风采,连我这常在海边走的人也被震撼了。我曾站在东海岛的龙海天迎日出,看太阳从海面上露出半边涨得红红的脸,将红红的光铺在辽阔平旷的海面。无论你从哪个角度看,都有一条红艳艳的大道从你面前铺开,一直铺到太阳的身边,光闪闪,明晃晃的。我也曾在日落时分游走在号称“中国第一滩”的龙海天十里银滩上,看满眼瑟瑟、满眼红红的海,像浓墨重彩的水墨画。而月光下的海,也曾是我的最爱。喜欢白天奔涌欢腾的大海在月光下收敛而成的那份宁静与温柔。看月色如泻,看沙滩如练;浪花与沙滩的细语与亲吻,更叫你爱意绵绵,蜜意绵绵。

眼前的海,是沉静的,天是凝重的,海天一片苍黛,一种“嗡嗡隆隆”的声响似乎是从海底深处升腾出来,又似乎是从遥远的海天相接处碾压过来。而那浪则更劲,更力。一浪接一浪,一浪更比一浪坚定、决断。全力冲击上来,使尽力气拍打礁石,冲刷沙滩,真的有一种勇士的气魄,让你敬畏!

当然,面对如此海浪,也有不畏惧者,那是礁石。吉兆湾,十多公里长的海湾,就是一个“兆”字打开平展开来,沿岸都有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岩石耸立,或呈红色,或显褐色,还有杂色斑驳的。它们在这里坚守了千万年,没有后撤过,没有隐避过。相反,在与海浪的较量中,更显嶙峋,更显劲势。尤其是有一石礁,它独自远离海岸,乍一看,还以为是一头健壮的水牛在海浪中搏击,奋勇向前,劈开浪涛重重,呈永远进击姿态,好叫人振奋!

层层叠叠的礁石间,形成了很多小小的罅隙与海湾。那里有海水流连,有螺蚌栖息,那是激昂之外的平和,那是搏击之后的休憩,却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的。

吉兆湾就是这样阳刚,这样劲道,也刚柔相济,多姿多彩。“菠萝的海”话菠萝

在艳阳高照、和风吹拂的暮春时节,我站在了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曲界镇“菠萝的海”中央。

这片“菠萝的海”,是一片25万亩的“海”,年产三十多万吨菠萝,并以果大、汁多、肉脆、味甜而声名远播,真真可与位于欧洲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和日德兰半岛以东的大西洋的那片内陆海——波罗的海(Baltic Sea)媲美。

徜徉于碧“菠”之上,举目四望,确有“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感觉。这里虽然没有涛翻浪涌的壮观,却有连天极目的辽阔;这里不只是“接天菠萝无穷碧”,而且还见碧“菠”之间有黄金闪闪、红花点点。

那一株株苍翠的菠萝苗,或是得意地捧着一丛丛娇艳的花束,或是高高地举起一颗颗黄黄的菠萝果,犹如一顶顶华美的凤冠、皇冠,还伴随着阵阵扑鼻的酸香味,既炫人眼目,又撩拨人的心神!

菠萝又称凤梨、王梨、黄梨。菠萝果是由多数小果聚合而成的聚合果,一个果有两三斤重。且不说这果是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佳肴,营养丰富,果汁含有大量维生素C,天然美容;也不说这果肉含有凤梨酵素,可以分解蛋白质,帮助人体消化,天然健体;还有它那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的特殊功效,更是令人称奇。

而我则惊诧于这果的神奇。它来自遥远的异邦(原产中美、南美洲),却与雷州半岛上这片红土地结缘很深。南方高温多雨的气候对土壤中矿物质的风化作用强烈,分解彻底,成就了这颜色张扬、内涵丰富的红土地。在这里,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菠萝。半岛上勤劳、智慧的徐闻人精心侍弄这多情的果苗,细致地耕耘着这珍贵的红土地,尽情尽兴地利用这南亚热带一年都是春季和夏季的温润气候,创造着自己幸福的生活,同时也创造着美丽的神话。

人不闲,地不负。人与红土,长相扶持。眼前这远远近近的坡坡岭岭上,都是一株株深深浅浅的绿,一片片齐齐整整的红,一垅垅闪闪烁烁的金黄,宛如出自丹青高手的巨大画幅。还有那地头一座座的菠萝“金字塔”,大路上行进着的一车车的菠萝“黄金流”,都是美丽的传奇。

说到这东方的“金字塔”,还真是徐闻人的专利。他们不用筐装,不用绳网捆缚,就可以将一个个菠萝叠成一座座车载的“金字塔”,走千里万里也压不坏、不垮塌,不可谓不奇!

至于那深深的绿,是收获了菠萝果以后的母系根苗,这苗会分蘖出许多根小苗,这些小苗移栽后就成了那一片片浅浅的绿。

最奇的还是这菠萝苗。这苗收果后可以留作种苗,一生再生,一株多苗;也可以连根拔起,切下母株两侧的分蘖幼株,然后栽培,即可生根发叶,这叫分蘖繁殖;还可将果实顶部的叶丛切下扦插,待生根后移栽,这叫顶芽繁殖。菠萝苗在栽植前要经过日晒风吹、“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磨砺,使切口风干;然后栽到地里,它又返青生长、结果。你不能不惊诧这样一株小小的、弱弱的植物苗种的顽强生命力!

这苗还有一奇特之处就是耐热、耐旱。无须经常肥水侍候,它只需留住清晨那一点露水,就可以很好地生长。

这菠萝叶是一丛丛地生长,呈现出一种莲花座形状,造型很美。叶片像剑一样,刚性十足。而叶色青翠,花序艳丽,常看到人们用花盆栽种,陈列于厅堂之角、窗台之上,既可赏花,也可赏叶,自是一道别样的风景,美不胜收!

菠萝的花也是很美的。由白而黄,由黄而红,细细的花瓣紧紧地簇拥在一起,一层层地开。红的红,黄的黄,紫的紫,夹杂着,开得精致而尽兴,开得富丽而堂皇,开得炫人眼、沁人心、怡人神。它开在带刺的、张扬的、苍翠的叶中间,粗中显细,刚中含柔。它是粗犷中的妩媚,是阳刚中的娇艳!

黄灿灿的果、剑样的叶、柔柔的花,这就是菠萝!

湛蓝蓝的天、火辣辣的红土地映衬着绿莹莹的“菠萝的海”,这里确实是一个菠萝的神话!白沙湾

2012年的4月22日,应邀来徐闻赏美景、采风情、品佳肴,确是其乐无穷。

晚上入住于杏磊湾度假村。

度假村坐落在白沙湾,其名也美,其景也美。

白沙湾东倚排尾角,西邻红坎角,湾后有清代的白沙炮台。海湾长约三公里,滩涂平缓宽广,沙白如银。海湾中鲻鱼肥美,海岸边罾寮古朴,故被誉为“白沙钓台”。

十多年前,我曾来这里品尝肥美的海鲜,翻检断瓦残砖,在岸边的罾寮渔船旁流连。现如今,已是物景大变。在距此地两公里处,就是海安客运码头。徐闻人硬是在南海的浩瀚波涛之中,人工筑堤,围住一汪平静的海水,建起了一个气势恢宏的火车轮渡码头,蛟龙般的火车居然坐着轮船,呼啸着越过琼州海峡,直达海口。

这里汽车、火车、轮船川流不息;汽笛、喇叭、哨声互相呼应,尽显威风。

记得我第一次过琼州海峡是坐在轮船上过去的,很兴奋,不想坐船舱内。站在舱外,看了些好景致:看船头劈开重重波浪,激起水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