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第二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8 14:03:41

点击下载

作者:裘加林等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智慧医疗(第二版)

智慧医疗(第二版)试读:

前言

背景与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据统计,2013年我国GDP达568845亿元,人均GDP达6700美元左右,而且很多城市都远远超过了这个平均线。根据世界银行标准,人均GDP达到12616美元的国家,就属于高收入国家。我国目前已经有42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进入到发达地区行列。为推动城市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十二五”规划调低了经济增速目标,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目标,将医疗、教育等民生项目纳入到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工程中并加快改革速度。

医疗卫生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与国民福利息息相关。由于人口等问题,长久以来,“就医难”是整个医疗体系甚至整个社会所难以解决的痼疾。诸如医疗卫生资源短缺且配置不合理,我国医疗资源过分集中于大城市、大医院,基层卫生服务体系薄弱;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存在缺陷,政府投入不足,医疗保障制度不完善,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更趋利化;药品审批、生产、流通混乱,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卫生服务的公益性背离;公民身体素质下降,疾病模式转变引发医疗费用增长。这一系列的问题正考验着医疗体系中的每个参与者。在此背景下,历时数年的讨论、准备、公开征求意见和修改,“新医改”方案出台,计划通过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新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目前在医疗领域,我国主要面临两大挑战。一是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缺乏、过度集中,医疗卫生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导致难以满足人民的医疗健康需要,各地普遍存在“就医难就医贵”、“三长一短”的现象;二是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及养老、医疗、长期照料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医疗养老问题,成为我国目前和未来几十年内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

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渐深入城市生产生活,为我国医疗健康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医疗领域,借由数字化、可视化模式,使有限医疗资源让更多人享用。从目前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来看,随着医疗卫生社区化、保健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通过射频仪器等相关终端设备在家庭中进行体征信息的实时跟踪与监控,构建有效的物联网,可以实现医院对患者或亚健康人群的实时诊断与健康提醒,从而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病患的发生与发展。移动互联网正引发医疗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超过50%的手机用户将使用移动医疗应用,智能胶囊、智能护腕、智能健康检测等产品将会广泛应用。可借助智能手持终端和传感器,有效地测量和传输健康数据。新型医疗的商业模式也在市场中日渐成熟,推动医疗健康服务面向更广泛的人群。

因此,基于新兴信息技术的“智慧医疗”体系是新医改目标的最直观体现,是解决当前医疗卫生领域遇到的问题和瓶颈的有益探索。智慧医疗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和智慧城市有力推动下,人的健康管理与医疗信息化、医疗智能化交相融合的高级阶段。从广义上说,智慧医疗是指扩展人们的医疗健康理念,以人的健康状况为核心,以人的健康活力为目标,以技术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机制创新为带动,调动和激发社会医疗健康服务资源,提供便捷化、个性化、经济性、持续性的医疗健康服务。从狭义上说,智慧医疗是综合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整合卫生部门、医院、社区、服务机构、家庭的医疗资源和设备,创新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形成全息全程的健康动态监测和服务体系。

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巨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是通过医疗物联网、医疗云、移动互联网、数据融合、数据挖掘、可穿戴设备,将医疗基础设施与IT基础设施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决策,跨越了原有医疗系统的时空限制和技术限制,实现医疗服务最优化的医疗体系。与传统的医疗健康服务相比,智慧医疗倡导为每个人提供全程的保姆式医疗健康服务。

智慧医疗是一个庞大、复杂、动态的系统,要注重顶层设计,避免浪费和信息孤岛。总体来说,智慧医疗建设需要谨慎制定具有战略远见、符合城市医疗健康现状的总体规划,还需要充分考虑各部分之间及其与智慧城市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保障体系等,以切实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修订与编排

智慧医疗是一个最近几年兴起的理念,智慧医疗理论和体系在人们对智慧医疗的探索和实践中发展迅速。正因为如此,我们决定对2011年出版的《智慧医疗》进行改版,以期能够呈现比较全面的智慧医疗知识体系。在第一版的基础上,我们从篇幅和结构上做了较大的调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在理念方面,深入剖析了智慧医疗与相关概念间的关联,尝试着

从多方面回答如何建设智慧医疗和如何运营智慧医疗项目,以期

构建智慧医疗持续发展的体系框架。● 从应用方面,在完善原有相关应用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增加了互

联网医疗的内容,以期对当下智慧医疗领域关注的几个焦点进行

界定和阐述,比如移动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健康、智慧养老。● 从案例方面,单独成篇、选取了若干国内外案例,以期对智慧医

疗的实践能有所借鉴和启示。

整体上,本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吸收了当下智慧医疗理念发展、现实需求、实践经验等内容,按照理念篇、应用篇、案例篇的思路进行编排,共11章。

第一篇“理念篇”,即第1~5章。介绍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阐述智慧医疗理念、发展现状及趋势,重点从建设和运营角度回答智慧医疗落地相关问题。

第二篇“应用篇”,即第6~9章。就智慧医疗的主要建设内容进行详细的阐述,包括医疗物联网、医疗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智慧医院、智慧的区域医疗;还重点介绍了互联网医疗的应用领域,包括移动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健康、智慧养老。

第三篇“案例篇”,即第10~11章。从系统设计与建设、运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选取了部分国内外智慧医疗优秀案例,介绍和分析了各自特色及可取之处。

本书的编写力求内容全面、观点前瞻、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点面结合、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本书可供国家机关及相关管理部门、医疗健康服务机构、行业协会、规划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和行业公司等参考,本书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参考资料。

本书是银江股份有限公司持续致力于“引领智慧医疗未来,开启医疗物联网时代”理念指引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沉淀的结晶。裘加林是本书编著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全书的主题确定、谋篇布局、计划制定、审阅定稿。田华负责理念篇及互联网医疗章节的写作框架和审阅定稿。程韧负责应用篇章节的写作框架和审阅定稿。秦浪负责案例篇章节的写作框架和审阅定稿。

致谢

本书的编者深受智慧医疗领域知名院士、专家的启发,并吸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投资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软件服务业司等国家主管部门领导对智慧医疗的见解,还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国家信息中心、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信息中心、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大学、第三军医大学、浙江省卫生厅信息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信息中心、无锡市医院管理中心、瑞金医院计算机中心、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信息中心等智慧医疗前沿研究机构同行进行了讨论。本书还深受浙江省政府、浙江省卫生厅、浙江省科学技术厅、浙江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杭州市政府等部门创新政策、领导创新讲话的指导,主要集中在浙江省智慧城市试点、“智慧医疗”重点企业研究院、医养护一体化等方面。本书还吸取了国内医疗信息化领域的典型案例。项目实施主要地点有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绿城心血管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滨州医学院附属烟台医院、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富阳市卫生局等。

在此,对所有贵宾和给予相关帮助的友好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在筹划、编辑和出版过程中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本书的编写汲取了大量的行业前沿观点以及论文、著作和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使得本书更加完善。我们无法详细列举,在此深表谢意!

智慧医疗是全新的理念与实践尝试,本书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提出宝贵意见,我们将不胜感激。我们的联系邮箱是smartercitybooks@enjoyor.net。编者银江软件园2015年1月

第一篇 理念篇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我国大部分城市环境污染变得严重,工作和生活压力加大,慢性病普遍,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健康问题和挑战。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养老、医疗、长期照料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这些导致老年人健康难以得到及时良好的照料。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增加了。然而“看病难,看病贵”和“三长一短”的现象使就医成为全家总动员的大事,成为一些家庭的辛酸史。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已经或正在渗透到各地医疗健康领域,正突破时间、空间、观念、制度等限制,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前进,极大地拓宽了可治疗范围,降低了总体医疗成本,为我国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方向。

本篇从宏观上阐述智慧医疗的理念,主要介绍我国医疗卫生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阐述智慧医疗理念、发展现状及趋势,重点从建设和运营角度回答智慧医疗落地的相关问题。

第1章 绪论

疾病和死亡或许是人类最大的恐惧,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一直寻找治疗疾病的方法,对疾病的抗争从未停止。世界各国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人类与疾病抗争,自身健康状况不断改善、进步的历史。疾病给人们身心带来痛苦,疫情传播导致人口锐减,甚至影响国家社稷安危。人类在步入工业化社会之前,社会生产力和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窘迫的生活状况对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危害,加之医疗卫生条件差,导致人类平均寿命较短。工业化发展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卫生医疗水平的提升,使人们的健康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西方工业化和资产阶级革命以后,社会生产力有了新的发展,形成了现代医疗。随着现代化发展,医疗卫生得到迅速发展,医疗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越来越重要。

1.1 我国医疗卫生的发展现状

20世纪医学的特点是:一方面向微观发展,如分子生物学;另一方面又向宏观发展。在向宏观发展方面,又可分为两种:一是认识到人本身是一个整体;二是把人作为一个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互作用的整体来研究。20世纪以来,基础医学成就最突出的是基本理论发展,它有力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到20世纪初X射线诊断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手段,最初用于观察骨骼状态。1906年借助铋糊检查胃肠运动,以后又改用钡餐、碘油等进行X射线造影。此后重要的诊断技术进展有心电图(1903年)、梅毒血清反应(1906年)、脑血管造影(1927年)、心脏导管术(1929年)和脑电图(1929年)。20世纪50年代初超声波技术应用于医学。20世纪60年代日本采用光导纤维制成胃镜,现在临床已有多种纤维光学内窥镜得到应用。20世纪70年代后,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成像(CT)以及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后,微小的病灶都能发现。20世纪后半期,新药物(包括新抗生素)的不断出现,使某些疾病的疗效明显改善,治疗方法也有明显进步。这些药物和疗法使得一些慢性病、难治之症改变了预后,提高了疗效。与此同时,化验诊断方法也得到发展,如敏感的放射免疫测定法可测定微微克水平的体内成分含量。其他各种电子仪器在临床各科室也广为应用,如心肺监视器、γ-照相术、电子计算机也应用于诊断系统。

现代医学呈现出医学分科专门化、医学发展国际化、医学技术现代化、医学学科间交叉渗透等特点,对我国现代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1.1.1 我国医疗卫生发展概况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还包括其他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除此之外,国家通过提供社会福利和发展慈善事业,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扩大医疗保障资金来源,更好地满足群众医疗保障需求。但与20多年来的经济高速增长形成反差的是,人民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却有近半数老百姓看不起病。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机构重复、医疗效率低下、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问题、药价虚高、医疗腐败等现象十分普遍。

近年来比例逐渐下降的政府卫生投入,使得中国的公共卫生体制出现了令人尴尬的局面。过去5年,老百姓年平均收入增长水平远远小于年医疗支出增长。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所处医疗保障状况更差。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依然存在并且逐年加大,中国医疗卫生体制陷入既不公平又效率低下的怪圈。

2012年中国的卫生费用占GDP比重仅为5.1%,不但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8.1%),而且比低收入国家的比重还要低(平均6.2%),更低于与中国同在金砖国家中的巴西和印度(分别达到9%和8.9%)。2013年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卫生总费用预计达31661.5亿元,比2012年增长12.6%,卫生总费用占GDP百分比为5.57%。不仅我国卫生总费用偏低,个人卫生支出在医疗支出中的比例也偏高。在卫生总费用中,政府、社会和个人卫生支出分别占30.1%、36.0%和33.9%。与2012年相比,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下降0.4个百分点,但与“十二五”规划目标(降到30%以下)相比,还差4个百分点,还需继续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力度。

长期以来,我国医疗卫生存在着“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型医院,轻社区卫生”的倾向。我国看病难的症结,不是大医院不够,而是农村和社区卫生太弱。农村有病乱求医,乱用药现象十分普遍。病人生病后往往凭经验自行诊断、自行用药。由于用药条件的限制,用药方式多以口服为主,且把抗生素视为能治百病的“万能药”。乱用抗生素不但给病人造成了经济损失,还延误了治疗。

截至2012年9月底,全国有256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有8.05亿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26%,人均筹资308.50元,补偿受益人次到17.45亿人次。但是,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保障水平较低,农民自费就医的比例仍然很高,农村地区缺医少药,有的地方老百姓甚至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农村医疗救助人均支出相比城市低很多(见表1-1)。农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占贫困人员的很大比重。农村卫生所及乡镇卫生院条件差,医生业务素质低,一次性医疗用品未能普及,消毒设施简陋,造成交叉感染的隐患很大。农村医疗卫生监督方面基本处于不监督或不作为状态。表1-1 2005—2012年我国医疗救助情况数据来源:《2013中国统计年鉴》。

在我国,80%的卫生资源投入在城市,其中约80%投入到了大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原有分级医疗被打破,医药费用过快增长,政府、社会及群众难以承受。城市卫生机构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浪费与短缺并存,运行成本高。医疗保健费用上涨迅速,政府和社会对卫生的投入比例逐渐减少,而个人的投入比例逐渐加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卫生服务需求增加,医疗服务模式落后,医疗服务从看病难、住院难到看病贵、看病不方便,而且费时间、费钱、交通不便、缺少人情味,得不到综合、连续的服务。

并非所有疾病和健康问题都需要在医院才能解决。卫生经济学家认为城市居民80%的医疗保健需求应该在社区得到解决,只有20%的需求要在社区以上的卫生机构解决。而社区卫生机构诊疗人数虽然越来越多,但病床利用率却逐年下降(见表1-2)。到目前为止,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的试点工作,全国已设置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000多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近18000个。一个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辅,医疗诊所、医务室为补充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正在形成。调查表明,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和老年人,主要内容是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诊疗及儿童计划免疫、健康查体,医疗服务以心血管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运动系统疾病、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为主,保健服务以健康查体和儿童系统保健为主。表1-2 2004—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医疗服务情况数据来源:《2013中国统计年鉴》1.1.2 我国医疗卫生存在的问题

医疗卫生问题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与国民福利息息相关。目前,医疗与住房、教育问题并称为新时代的“三座大山”。医疗问题随着改革开放后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而逐渐变得严重起来。我国医疗卫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改革偏离方向。

近年来,我国陆续推出了多项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但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远未形成根本性触动。因为这些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减少负担。政府对医疗投入的下降,使医院希望通过增加收益来谋求发展,那么负担就转嫁给了老百姓。这有悖改革的初衷。改革需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二是提高医疗服务体系的效率。(2)公共卫生体系薄弱,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完善。

受市场化医疗体制改革的影响,“抓大放小”思路流行。一些地方开始将基层公立医疗服务机构或改制为企业,或直接出售给私人,致使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失去了应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职能。(3)“以药养医”的政策和药品流通体系导致药价虚高。“以药养医”的政策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对医疗费用投入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导致医院或医生为了单位或个人私利给病人猛开高价药,使病人不堪重负。然而由于目前药品流通体系不完善和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使医院、医生和药品经销商为了共同的利益相互勾结从而导致药价虚高。(4)管办不分。

政府投入使得政府对公有制医院兼具双重身份:一是所有者的身份,二是管制者身份。这就是所谓的“管办不分”。因此政府对这些卫生服务提供者的人、财、事有一定的控制权,由于管理不善,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环境。(5)医保医疗救助体系欠缺。

在8亿人口的农村,大多数人没有医疗保险,医药费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收入的增长。城镇下岗人员、退休人员等低收入人群也因医保覆盖率较低、医保门诊起付标准等问题难以享受基本医疗服务。只有健全和完善医保医疗救助体系才能为这些人群提供医疗保障。1.1.3 我国医疗卫生完善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了诸如医疗卫生的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的宏观效率低下,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解决,必然会降低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解决我国当前医疗问题需从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综合考虑,重点针对体制问题进行优化完善。(1)强化各级政府在增加医疗卫生投入,提供公共卫生服务与加强医疗卫生监管方面的职责,把握“医改”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政府应强化以下两个方面的职责。

①在一般医疗领域,要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责任。改革开放以来,医疗体制出现的诸多问题的直接或间接原因就在于政府投入在卫生总费用中的比重持续下降,所以要强化政府的筹资和分配责任。

②要强化政府对医疗服务体系的干预。这些年来,医疗卫生领域有许多问题,最突出的是医疗服务体系的问题和服务提供方的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政府缺乏必要的责任,主要有投入不足和监管不力的责任。(2)构建完善的公立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中,要想最大限度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医疗卫生投入效率,最关键的措施之一是要首先健全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再尽可能发展中高级医疗服务体系。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虽然大都已构建起了完善的、多层次的医疗服务体系,但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仍有着不可动摇的基础性地位。从我国国情看,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在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筹资能力方面明显不足,还很难同步建立非常完善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在保障目标上,也无法做到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所有医疗服务需求,只能是首先满足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满足更多社会成员的更多医疗需求。因此,强化初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3)改革药品体系,确立药品现代流通目标模式,降低药品价格。

中国药品体系改革的最终目标不是单纯降低价格,而是合理设计药品现代流通目标模式,保障药品流通全过程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最大限度地利用药品造福于人民群众。

①实行医药分离。这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核心和难点。医药分业是大多数国家的选择。实践证明其对发展和提高医疗技术、保证合理用药行之有效。尽快实行医药分离,从源头上切断医院、医生与药品经营之间的经济利益联系,保证医生因病施治、对症开药。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我国可以分三步推进这项工作:第一步实行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收支两条线”;第二步将医院药房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法人经营机构,隶属关系仍由医院代管;第三步彻底实行医药分业管理。

②确立药品现代流通目标模式,有序推进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合理设计我国药品现代流通目标模式和分步实施方案。根据药品的特殊性,借鉴国外药品流通的经验,我国药品现代流通的目标模式应该是:在确保药品流通全过程安全性的前提下,提高药品市场的集中度和透明度,推进药品分销企业的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和现代化,加快对药品流通全过程的流程再造,构建以信息化引领的药品现代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医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建立高效的药品市场监管体制和市场化、专业化服务的行业中介组织,促进他律和自律的有效结合,实现药品流通高效率、高效益、低成本。(4)实行管办分离的医疗体制改革。

政府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从“办医院”真正转向“管医院”,不能直接经营管理医疗单位,不当运动员,只当裁判员。必须解决政府职能错位、缺位和不到位的问题。政府应作为维护医疗卫生市场秩序的监管人、最广大群众利益的维护人、公共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调节人,在保障社会公平性方面提供服务和管理。目前政府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应先考虑如下几件事。一是抓紧研究确定营利性医院与非营利性医院的政策界限,集中国家财政拨款,办好非营利性医院。对准备转型为营利性医院的,要抓紧研究医院产权制度改革方案,特别是对国家投资形成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评估作价方案,防止一哄而上,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二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在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市场的同时,抓紧研究医疗服务市场的准入制度、医疗质量和医疗费用的监测制度、医疗执业风险保险制度等,进行有效监管。医院的市场化改革决不能失控,决不能让不具备行医资格的人进入这个治病救人的领域。三是抓紧研究医药分离分步推进的方案。当前特别要落实医疗机构药品收支两条线管理,有条件的医院门诊药房可探索成为药品零售企业的路径,为实现医药分业管理做些准备。四是整合全社会卫生资源,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抓紧研究解决我国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扭转重城市、轻农村,重大医院、轻社区医院,重参加医疗保险的人群、轻扶助弱势人群的状况。五是高度重视艾滋病、性病、血吸虫病、克山病等疾病预防教育和治疗,防止因疾病蔓延造成重大社会问题。(5)建立统一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

医疗保障体系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减压器。因此,要把建立起覆盖全体国民的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制度作为新型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具体目标。减轻企业退休人员医疗负担,适当降低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门诊起付标准,并尽快出台企业退休人员门诊医疗费社会统筹实施办法,从制度上保障企业退休人员的门诊基本医疗。在现行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基础上,对部分困难人员实行医疗补助或救助。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救助体系,从居民向农民逐步推进,保障其享受大病重症医疗救助的权利,切实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民、困难户、城镇“三证”持有者、下岗失业人员的“看病难”问题。按照“一套班子、两块牌子、两项任务”的运行模式,依托现有非营利性医院设立1~2家慈善医院,对全市城乡低保户、特困户和困难户等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慈善医院在挂号、诊疗、护理、住院等方面为基本医疗救助对象实行优惠减免措施。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政府引导、自愿参加、多方筹资、保障适度、广泛覆盖”的原则,采取“低水平、广覆盖、个人为主、政府为辅”的形式,建立起以区、县为单位,统一筹资、统一管理的农村大病统筹保障型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1.2 我国医疗发展面临的挑战

1.2.1 人口老龄化加速

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及养老、医疗、长期照料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医疗养老问题,为其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医疗养老服务,成为我国目前和未来几十年内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问题。

1.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

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推行了30多年,中国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预计2020—2050年中国将进入加速老龄化阶段。2012年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3%。2013年年底老龄人口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老年抚养比从2012年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

当前多种老龄化问题进一步突显。(1)高龄老年人口继续增长,2013年达到0.23亿,还将以年均增长100万人的态势持续到2025年;(2)失能老年人口继续增加,2013年达到3750万人;(3)慢性病老人持续增多,2013年突破1亿大关;(4)空巢老人规模继续上升,也突破了1亿人大关;(5)无子女老人和失独老人开始增多,2012年中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且每年以约7.6万个的数量持续增加。

重度老龄化和高龄化时代将迅速到来。据相关预测,到2023年,老年人数量将增加到2.7亿,与0~14岁少儿人口数量相等;2025年将突破3亿;2051年中国老年人规模将达到21世纪人口老龄化的峰值4.37亿,约为少儿人口数量的两倍。这一阶段老龄化水平基本稳定在31%左右,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占老年总人口的比重将保持在25%~30%。“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失能半失能老人继续增加,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医疗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伴随而来的是健康问题的增多,老年人生理与心理疾病愈发普遍。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口增多对长期医疗护理服务需求迫切,且呈逐渐扩大趋势。

2.养老资源严重缺乏

养老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公共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老龄化进程中,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第三方服务市场发育不健全、公益性老龄服务设施和网络建设滞后、老年社会管理工作相对薄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等已成为未来发展的重大隐患。

城市养老需求日益增长。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老龄协会2013年的调查显示:按北京市现有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占9.4%的比例估算,北京市180万老年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数量约为17万,其中完全不能自理的为3.4万。到2025年老年人口达到416万时,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的老人数量约为39万,其中完全不能自理的将近8万。在对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调查时发现,有一半以上的老人愿意接受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卫生服务;有17.6%的老人表示将来需要老年护理院的服务;有20%的老人希望社区提供入户护理服务;但只有4.5%的老人表示社区能为其提供入户护理服务。

中国养老资源严重短缺,且分布极其不均。中国人口占世界22%,但医疗卫生资源仅占世界2%,并且分布不平衡。我国人口的80%分布在县以下医疗卫生资源欠发达地区,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80%分布在大中城市,而在大中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各大知名医院。从我国注册医生和人口比例来看,平均每千人仅拥有1.3个注册医生;每十万人拥有6个主任医师,如果进一步分配到老年人,这个比例就更小了。

养老机构已难担负“老有所依”重任。多年来,我国养老机构发展较为缓慢,存在“硬件不硬”、“软件太软”、“床位紧俏,养老变等老”的问题,而且在服务多样性、运转规范性以及规模性等方面存在种种不足之处,因而无法真正从医疗健康及日常护理方面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依”。在我国大部分地方,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各成系统,缺乏广泛深入的联系,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3.经济负担日益沉重

从宏观的群体角度看,老年人群的医疗费用支出占所有人群总医疗费用支出的比例较大,上涨速度较快,超过了宏观经济增长速度。2012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总支出为13948亿元,同比上年增加22%。其中,作为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主体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支出总额较2011年增加了2500多亿元,这一增量已接近2003年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全年的支出总额。

从微观的个体角度看,医疗费用支出是老年人日常费用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占个人收入的比重很高,据2013年的统计数据,有20.1%的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超过其年收入,30%的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超过其收入的一半。患病率高、就医率高的特点使得老年人群在医疗卫生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迅速增长。据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一般是其他人群的3~5倍,这拉大了老年人医疗费用与其他人群的差距。

老龄化成为个人和家庭的沉重负担。老龄化进程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伴随。随着人口结构老化形势的日趋严重,老年人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我国家庭规模的日趋小型化,对老年人的家庭照顾功能不断弱化,照料老人成为几乎每个家庭的沉重负担。

现有基本医疗无法保障老年人医疗需求。老年人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高、医疗费用支出高、老年社会医疗保障缺失和不足与老年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之间的矛盾,加重了老年患者的经济负担。1.2.2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据统计,2013年,中国GDP达568845亿元,人均GDP达6700美元左右,而很多城市都远远超过了这个平均线。根据世界银行标准,人均GDP达到12616美元的国家,就属于高收入国家。我国目前已经有42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进入到发达行列,比如北京、天津和上海等。预计2014年我国GDP将首次突破10万亿美元,但在“唯GDP论”的发展思路下,重速度轻效益,重国际市场轻国内需求,重财富增长轻民生投入。高增长不等于高质量,持续的高增长背后累积了不少深层次矛盾。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形势下,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凸显。因此,“唯GDP论”的发展思路已难以为继。“十二五”规划调低了经济增速目标,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目标,将医疗、教育等民生项目纳入到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工程中,加快了改革步伐。

2014年5月20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改委《关于201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意见的通知》,提出医疗业是我国2014年深化改革重点之一,要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包括健康服务业),让人民群众像选择商品一样有更多的服务可选择。依靠改革推动和开放倒逼机制,加快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信息消费、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服务业发展。对于健康服务业来讲,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服务规模,提升服务能力,否则“供方”短缺,难以给“需方”提供更多的选择;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市场化的格局,否则在不公平的竞争格局下,即使“供方”足够,也难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选择。

健康服务业的发展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方向”上,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点是“推动发展和改善民生”。着力点体现在“三个方面”:群众最期盼的领域、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社会各界能够达成共识的环节。突破点在“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有直接效果的改革举措”。

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方面,提出要简政放权以及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并提出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法无授权不可为”及“法无禁止皆可为”,特别要求各级政府要将权力透明公开于社会。目前,卫生行业要特别注意,社会办医的审批,划清权力边界,弄清法律规定,避免“违法行为”。如,行政许可规定的审批时限是30天,超过则视为“许可”,很可能因此造成行政诉讼败诉。

三是在“着力推进财税金融价格改革”方面,指出要“进一步减少政府定价项目,凡是能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的,要坚决交给市场。暂不具备放开条件的,要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市场导向、更好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从两个层次看:一是可以交给市场的服务,可以由市场决定的一律交给市场;二是暂不具备条件的,“要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市场导向、更好反映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实际上实行渐进式价格改革方案。

四是深化国有企业、科技体制等改革,要加快健康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等服务业发展。其中指出,要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让人民群众像选择商品一样有更多的服务可选择。

五是“推进关系民生改善的各项体制改革”,以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为核心,深化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领域改革,构建基本民生保障服务体系。文件特别突出,要“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兜住特殊困难群众的生活底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人口老龄化加速到来,医疗服务需求正在稳步增加,医疗服务产业即将进入快速增长期,如何实现医疗卫生的公平与效率,完善就医、养老、健康保障体制,是新时期摆在管理者和公众面前的重要问题。新技术的出现给医疗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从基础医疗软硬件设备的升级,到就医模式的人性化及医疗保险、医疗费用的亲民性,渐渐渗入了智慧的元素,“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正在被破解。

第2章 智慧医疗的理念

未来的地球大部分人口将居住于城市,地球也将成为庞大的城市网络和城市联盟。为了解决人类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智慧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智慧城市能够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全面地互联互通,更加深入地智能洞察。医疗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建设领域,将秉承智慧城市理念,为民众带来更有效更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智慧医疗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从而改善疾病预防、诊断和研究,实现智慧的“健康管理”,并最终让医疗生态圈的各个组成部分受益。

2.1 新技术变革医疗卫生

2.1.1 全球新兴技术战略发展趋势

作为全球顶尖的企业咨询机构,Gartner(高德纳)和McKinsey(麦肯锡)两家公司对全球技术的预测是全球公认的。本节将重点介绍它们近两三年发布的几个重要研究报告结果。

1.Gartner:2014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全球首家信息技术研究和分析机构Gartner总结出以下2014年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1)移动设备的多样性和管理

从2014年起直到2018年,自发形成的“自带设备”办公(BYOD)引发种类繁多的移动设备。届时,信息技术和金融机构移动员工的数量可能会是现在的两倍或三倍,从而引发的新问题便是企业如何针对自带设备制定新的政策,以便平衡好灵活性与保密和隐私的需求。

2)移动应用和应用程序

2014年,网络客户端脚本语言JavaScript性能的提升将会推动HTML5的普及,并且其浏览器将成为主流的企业应用开发环境。

3)万物联网(Internet of Everything)

目前对互联网的四个基本应用模型分别为管理、货币化、操作和扩展。这些模型可以应用于任何人、物、信息和场所,因此“物联网”终将会被“万物联网”所取代。

4)混合云和IT服务代理

个人云和外部私有云服务整合势在必行。企业在设计私有云服务时需要考虑到未来的混合云趋势,并确保未来集成互操作性的可行性。

5)云/客户端架构

移动用户对移动技术需求愈发复杂也将驱动服务器端计算和存储能力不断提升。

6)个人云时代

个人云技术的发展将导致设备向服务转移。

7)软件定义一切(Software-Defined Anything,SDx)

软件定义一切是指在基础设施可编程性标准提升的情况下,由其自身自动驱动的数据中心互操作性转向云计算、DevOps和快速的基础设施供应。

8)互联网规模IT (Web-scale IT)

大型云服务供应商正在用IT服务可交付的方式重塑IT之路。这些企业的能力已不可单纯用规模来界定,还涉及交付速度和敏捷性。企业如想与之保持同步,需要效仿这些领先的云供应商的流程、架构和实践。而这三项要素的集合定义为“Web-scale IT”。

9)智能机器

智能机器时代将成为IT史上最具颠覆性的时代。智能机器涵盖范围极广,不仅包括环境感知的各种设备、智能个人助理、智能顾问(诸如IBM最新计算机系统Watson),而且在先进的全球工业系统和无人驾驶汽车领域也将迅速发展。

10)3D打印

预计2014年3D打印机的出货量将增长75%,到2015年这一数字将翻番。

2.Gartner:2014年中国十大战略技术趋势

Gartner中国本土分析师共同发布了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遴选出中国十大战略技术趋势。这些技术与趋势值得中国的CIO们关注与考量,从而助力业务增长并在数字化时代保持竞争力。

将这一报告与2013年12月发布的全球技术趋势报告对照,可以看出,“社交化商务”在中国是比较独特的。此外,Gartner分析师针对每一个趋势都根据中国国情进行了分析。这十大技术趋势突显了目前中国的技术采用现状以及技术的成熟度与牵引力。2014年中国企业在技术产品与服务上的开支预期将达到140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8540亿元)。

战略性技术是指未来三年内具备对企业产生重大影响潜能的技术。构成重大影响的因素包括:颠覆IT或业务的巨大潜能,需要以投资为主,抑或过晚采用会产生风险。一项战略性技术可能是一项现有的已成熟或已较广泛使用的技术,也可能是一项能够为战略性业务优势提供机会的新兴技术。2014年中国十大战略技术趋势如下。

1)移动设备多元化与管理

BYOD的快速采用使得企业级移动化战略变得更为复杂和具有挑战性。到2018年,随着不断增长的各类设备、计算方式、使用情境以及交互范例,管理好这些多元化设备将成为企业首席信息官的首要战略目标。在中国,首席信息官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皆因该地区低端智能手机普及而形成更快的设备汰换周期。另一个显著的区别则源自于中国的员工文化,他们倾向于工作更长的时间并有将工作与生活混淆的趋势。

2)移动应用软件与各类应用

2014年移动应用软件与各类应用持续增长,并且没有任何迹象表明该趋势将放缓。对移动服务的强力需求推动了这一增长,使得移动服务跨越了早期满足信息与内容接入需求的阶段,为用户和业务带来各类新功能。由于通过移动设备来探索世界变得极为普遍,中国企业目前正在尝试新的互动技术,例如二维码(QR code)、音频、增强实境(augmented reality)、手势等。NFC(近场通信技术)配备二维码已成为最流行的一类技术。企业正不断加快在移动应用方面的努力并成为技术采用先行者,主要包括银行与航空公司。他们为用户和员工推介各类移动应用软件,例如移动银行、自助登机服务以及客舱服务。

3)社交化商务(Social Commerce)

社交化商务是社交网络与社交媒体用来支持销售交易的一种用途。近年来,中国在社交化商务方面取得成功的案例远远领先于西方同行业者。在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常见案例主要为商品点评,在社交购物与社交网络商务方面的成功极其有限。而在中国则恰恰相反,社交网络商务主宰了整个市场。腾讯QQ、腾讯微信以及新浪微博已成为中国三大主要社交网络,企业能够利用这些社交网络来推动社交化商务。

4)万物联网(Internet of Everything)

截至2020年,将有260亿台设备被装入物联网,2020年相关的物联网产品与服务供应商将实现超过3000亿美元的增值营收,并且主要集中在服务领域。为使中国成为物联网发展的领先者,中国的领导厂商们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促进。政府也发布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以实现物联网创新,选出九大领域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应用领域,主要包括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

5)混合云以及IT服务代理

混合IT云将是云计算世界里关键的运营模式。随着更多的云计算服务兴起,可为企业提供更有价值的混合云方面的IT管理的服务商将逐渐增多。这样的服务商能够确保企业在云提供商选取、运营的合规性、云架构的支付体系建立、混合云的集成度、云应用的管理、云运行的安全性以及协同性等方面的效益和效率的最大化。大部分中国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云计算,同时也逐渐接受这种新型的运作模式。但由于某些外部和内部的因素,混合云的IT环境在中国企业内尚未很好地普及和应用。尽管如此,Gartner仍预期在未来三年内对混合式解决方案的需求将变得更为强烈,将促使中国企业开始采用各类技术在一个混合式IT的架构下实现安全、管理以及管控方面的解决方案。

6)云端/客户端架构

智能手机销量的高速增长,设备与品牌的选择多样性,以及繁荣的移动应用软件生态系统,共同为企业在中国采用新的云端/客户端应用模式打造了温床。4G服务的实现和新兴的公有云服务将在不久的未来进一步加速移动服务的发展和云端/客户端架构的变革。首席信息官与企业IT必需思考如何才能提供一个基于移动终端设备的统一的、无缝整合的用户体验,重新获得软件工程最佳实践范例从而平衡整体化、模块化、目标化和服务型等各类方式。幸运的是,中国企业在采用全新模式的时候,所需摒弃的传统阻碍相对较少。

7)个人云时代

中国的用户正在逐渐接纳各种各样的个人云服务,例如流媒体中的土豆,社交网络中的微信,云存储以及跨设备跨平台数据同步中的QQ空间。不过,中国的个人云服务与大部分其他成熟市场的差异主要在于现有的盈利模式。目前中国市场上所提供的大多数个人云服务均为免费提供给消费者,甚至包括一些流媒体服务。但随着中国的企业越来越关注如何通过个人云将其服务拓展至员工、合作伙伴或客户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和营收,这一现状将发生改变。

8)软件定义一切

软件定义一切将IT服务(例如,计算、网络、安全以及存储)从硬件底层解耦出来,因此也将虚拟化这一概念扩展至一个新的层面,即所有的数据中心资源被抽离、合并以及自动化管理。数据中心SDx的核心组件包括计算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SDN),以及软件定义存储(Software-Defined Storage,SDS)。在中国,SDN在A类企业中崛起得非常迅速,此外还有一些大型的电子商务以及云服务提供商。尽管SDS尚处于萌芽阶段,但其潜在市场机会已经吸引了一批全球范围内的成型的技术提供商(如EMC,HP等),而中国厂商(如DataCore)以及全球性创业型企业(如Nexenta)也已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9)互联网规模IT

对大部分的中国企业来说,互联网规模IT是一个新概念。消费者文化的崛起正在改变企业开展业务的方式。数字化营销和电子商务需要高效与敏捷的IT支持,同时考虑到中国有最大规模的网民数量,可扩展性将成为IT系统必须要考虑的一大问题。这些因素对传统IT在可扩展性、成本以及响应速度方面都提出了挑战。互联网规模IT不仅专注于具有扩展性的IT设备和技术,同时也关注相关的运营流程以及组织架构。

10)3D打印

3D打印的实现主要是一项加成工艺,通过一台设备将数字模型生成为实物。该市场被明显地划分为三个类型:生物打印、消费者3D打印以及企业级3D打印。3D打印的主要优势体现在能够提供定制化或无法大批量生产的小批量的物件。3D打印在中国拥有许多真正的机会,从3D打印机以及打印材料的产品设计与制造、生物打印,到专业提供3D打印服务。

中国是一个巨大的且极具潜力与竞争力的IT市场。中国的技术趋势与全球其他地区基本保持一致,但又因其特殊的市场情况而有些许不同。中国的企业在技术采用方面处于不同的阶段,一些成熟的企业属于技术采用的先行者,而一些企业则仍处于早期的评估阶段。

尽管这十大应被中国公司作为其战略规划进程考虑因素的技术已被明确定义出来,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必须对全部这些技术进行投资。在未来两年内,企业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并对这些技术中的每一项做出决定。

3.Gartner:2015年十大信息技术趋势

2014年10月Gartner研讨会/IT博览会在奥兰多举行,会议指出了接下来一年的十大信息技术趋势。战略性技术趋势被认为将会在未来三年内对组织机构产生重大影响。2015年十大信息技术趋势如下。

1)计算遍地开花

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将会更加注重服务于各种条件和环境下移动用户的需求,而不是仅专注于设备。智能手机和可穿戴设备将成为更广泛的计算产品的一部分。后者包括工作场所和公共场合中的联网屏幕。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性将相当突出。

2)物联网(IoT)

物联网将在无处不在的以用户为导向的计算的推动下继续扩张。这将在工业化和运营性环境中得到复制,对数字化商业产品和流程的关注也是如此。更深层次地植入技术将为世界各地的用户创造接触点。这将形成数字业务的基础。

3)3D打印

未来三年,3D打印的成本将会下降,并触发这些低成本机器市场的快速增长。工业化应用也将继续其快速增长态势。工业、生物医药和消费者应用领域的扩张将尤为迅速,凸显了这一趋势的真实程度。这也证明3D打印是一种通过改进过的设计和简化的原型设计以及短期制造来降低成本的可行的、成本节约的方式。

4)高级、渗透型、隐形分析学

随着物联网及该趋势下持续培育的嵌入式设备的发展,分析学将继续向前推进。组织内部和外部将有大量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产生。每一个应用程序都必须是一个分析性的应用程序。大问题和大答案要比大数据更为重要。

5)语境丰富的系统

无处不在的嵌入式智能,加上渗透型分析学,将推动对周边环境敏感且能做出响应的系统的发展。能根据语境展开的安全服务是这一趋势的早期应用,然后其他服务也会逐渐兴起。

6)智能机器

结合了对环境理解的分析学将推动智能机器的出现。高级算法将催生能够自我学习并根据学习所得进行相应行为的系统。机器助手将继续在现有原型产品的基础上进化,如自动驾驶车辆、高级机器人、虚拟个人助手和智能顾问等。智能机器时代将成为IT历史上最具颠覆性的时代。

7)云/客户端架构

移动计算和云计算将继续汇聚,并推动可适用于任何设备的中央协调应用的成长。云计算是面向内部和外部的应用可进行弹性拓展的、自助式计算的基础。有效采用智能和客户端设备存储的应用程序将得益于宽带成本降低和协作,且管理将基于云进行。随着时间的推移,应用程序将有所进化,支持多种设备的同时使用。未来,游戏和企业应用都将使用多块屏幕,并采用可穿戴设备和其他设备来交付提升后的体验。

8)软件定义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

从基础设施基本要素到应用等所有一切编程的灵活开发方法对组织来说非常重要。它能使后者拥有数字化商业运转起来的灵活能力。软件定义的网络、存储、数据中心和安全正在迈向成熟。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使得云服务软件具有可配置的性质,应用程序拥有丰富的API来通过编程方式获得它们的功能和内容。为了处理数字化业务快速变化的需求(有向上变化和向下变化两种可能),计算必须要从静态模型向动态模型转变。

9)网络规模IT

将有更多的企业以技术中坚公司(如亚马逊、谷歌和Facebook)的那种方式思考、行动和打造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随着商业硬件平台采用新模型、云优化及软件定义方法成为主流,将会产生一场向着网络规模IT的进化。开发和运营以一种协作的方式结合(称为DevOps)是迈向网络规模IT的第一步。

10)基于风险的安全和自我保护

安全仍将是迈向数字化未来进化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但也不应放置过多精力以免阻碍进步。随着许多企业承认,100%的安全解决方案是不可行的,基于风险的安全和自我保护将变得更为主流,且将实施更为复杂的风险评估方法和从流程和工具方面着手的风险消减。周边防御将被广泛认为是不足够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方法将被设计出来。具有安全意识的应用程序设计、动态及静态应用程序安全测试,以及运行时间应用程序自我保护,以及有效的语境意识和自适性访问控制都将是必要的手段。

4.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

到2014年,Gartner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Hype Cy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这个有用的工具已经问世20周年。该工具旨在跟踪人们对技术和商业创新的周期性兴趣爆发和经常性失望的起起伏伏。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是跟踪创新及其商业影响力的工具。人们的注意力正从支持信息、应用、云端系统和大数据的基础设施,转向如何运用云计算、大数据和社交的某些能力来解决现实的商业问题。人们的关注点从技术本身转向将这项技术实际运用到现实的商业需求和商业成果中。

2014年8月,Gartner发布了最新的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见图2-1)。2013年,大数据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处于“期望膨胀高峰期”。但2014年,大数据已经跌入“幻灭的低谷期”。物联网取而代之,占据了成熟度曲线的最高点。在2012年和2013年,物联网曾被认为还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会达到“生产率稳定期”。但2014年,这一预期调整为物联网只需要5~10年时间就会达到这个最终成熟阶段。图2-1 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

无论是大数据还是物联网,数据和数据之上的信息都是不变的“主旋律”。物联网将数据流动的介质进一步“下沉”至具备联网功能和数据传输能力的“物件”上,让更多的机器、设备成为人们生产与生活交互的一部分。

2014年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上的一个新面孔是“数据科学”,预计它将在2~5年时间里达到稳定期。与其说它是一项或一套具体的技术,不如说是一门处理大数据的学科。《成熟度曲线特别报告》(Hype Cycle Special Report)指出:“虽然对大数据的兴趣依然不减,但它已经离开高峰期,因为该市场已经安定下来,有了一整套合理的方法,新的技术和实践被添加进现有方案。”虽然大数据兴趣不减,市场趋向稳定,但大数据还有5~10年才会达到稳定期。大数据相关技术的演进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相关市场的营收也将不断放大。

对于Gartner对新兴技术起伏的判断,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评价:“虽然成熟度曲线不是严格地以数据为基础,但Gartner分析师们对技术采纳状况作出的判断常常与其他优秀观察者的看法相一致。在特定创新应该处于曲线什么位置的问题上,有时会有争议,但该曲线所勾勒的总体趋势很少受到质疑。”

5.McKinsey:未来最具影响性的十大科技

未来最具经济影响性的技术应该是那些已经取得良好进展的技术。比如:已经在发达国家普及并在新兴国家蓬勃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知识工作的自动化,比方说用计算机语音来处理大部分的客户电话;物联网,比方说将传感器嵌入物理实体中用来监控产品在工厂的流动。麦肯锡(McKinsey)战略研究团队列举了未来最具经济影响性的十大科技:移动互联网、知识工作自动化、物联网、云计算、先进机器人、自动汽车、下一代基因组、储能技术、3D打印、先进材料。这十大科技趋势中,大多都与医疗卫生相关。

按照麦肯锡的估算,到2025年,这些技术每一个对全球经济的价值贡献均将超过1万亿美元。这十大科技的经济价值、主要技术和关键应用如表2-1所示。表2-1 未来最具影响性的十大科技资料来源:麦肯锡研究报告。2.1.2 新技术对医疗卫生的影响

当今世界的新技术(见表2-2)大都与医疗卫生相关,已经或正在渗透到世界各地医疗健康领域。比如,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支付、基于物联网的远程医疗服务、基于云的互联网应用及服务支付、利用下一代基因组进行疾病治疗、利用3D技术进行组织器官的生物打印等。又如,由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交融,推动的云医疗模式发展。不仅节省了整体建设投资成本,而且以更加便利的方式,随时随地地将医疗健康服务精准地提供给用户。这些技术的突破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的跨越式前进,极大地拓宽了可治疗范围,降低了总体医疗成本,从而大大提升了我国医疗水平。表2-2 信息技术趋势汇总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所2014年7月公布的数据,从2013年到2025年,互联网技术每年可为中国医疗支出节省1100亿~6100亿元,这将占据医疗支出项目增量增长额的2%~13%。

本节主要介绍智慧医疗相关的几项重要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3D打印技术。

1.物联网技术

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ITU)把RFID技术、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视为物联网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物联网的主要应用技术在于物资管理可视化技术、医疗信息数字化技术、医疗过程数字化技术三个方面。例如,借助于医疗物联网技术实现即时监测和自动数据采集以及远程医疗监护;借助RFID标识码,利用移动设备管理系统,在无线网络条件下直接进入系统实时完成设备标识、定位、管理、监控,实现大型医疗设备的充分利用和高度共享,大幅度降低医疗成本;同时,运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患者以及医护管理等的信息智能化。

和传统的互联网相比,物联网有其鲜明的特征。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地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最后,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相结合,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扩充其应用领域。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以适应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发现新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模式。

此外,物联网不受时空限制,任何时间的应用场景与用户的自由互动都可以进行。它主要依托云服务平台和互通互联的嵌入式处理软件,弱化技术色彩,强化与用户之间的良性互动,更佳的用户体验,更及时的数据采集和分析建议。

物联网架构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感知层通过传感器采集数据,再由短距离通信协议将信息汇聚到个人服务器(手机、平板或家庭网关);网络层实现安全上传健康数据,并及时给用户反馈必要的响应;应用层存储、分析健康数据,提供基础的业务能力或将健康数据开放给第三方提供多样化的应用和服务。

在感知层,目前主流的芯片厂商纷纷从各自擅长的角度积极介入移动健康和智慧医疗领域,推动生命体征数据采集技术的快速成熟。传感器设备通过短距离通信协议可组成体感网(Body Sensor Network,BSN或者Body Area Network,BAN)。体感网可实现同时采集多项生理参数(如体温、血压、脉搏、心电、脑电、皮电、血氧、血糖),并将这些采集到的信息汇聚后通过个人服务器传送到远端的服务器,进行更深入的处理和分析,提供更加个性化的健康和医疗服务。

在网络层,移动通信网络的各项通信能力使得移动健康和智慧医疗服务变得便捷和有效。其中,主要应用的关键技术有:短信和彩信能力,可鉴权可认证的安全数据传输的专网,便于远程协同的音视频能力,便于大规模、灵活、可靠信息存储的云技术,以及便于传感器节点规模组网的物联网平台技术。

在应用层,主要实现移动健康和智慧医疗的数据存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并在此基础上提供相应的健康或医疗服务。另外,健康和医疗数据经常要与其他医疗机构进行互联互通,或提供给第三方以实现更加丰富的业务能力。HL7卫生信息交换标准(Health Level 7),是目前用于规范应用层与各医疗机构、医疗事业行政单位、保险单位以及其他服务机构的各种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医疗数据传递的主要标准。

2.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通常涉及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过去在图中往往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和底层基础设施的抽象。云计算可以让你体验每秒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拥有这么强大的计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预测气候变化和市场发展趋势。用户通过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方式接入数据中心,按自己的需求进行运算。

云计算是使计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企业数据中心的运行将与互联网更相似。这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切换到需要的应用上,根据需求访问计算机和存储系统。

云计算技术有如下特点。(1)超大规模。“云”具有相当的规模,拥有10~100多万台服务器,能赋予用户前所未有的计算能力。企业私有云一般拥有数百上千台服务器。(2)虚拟化。

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获取应用服务。所请求的资源来自“云”,而不是固定的有形的实体。应用在“云”中某处运行,但实际上用户无须了解、也不用担心应用运行的具体位置。只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就可以通过网络服务来实现需要的一切,甚至包括超级计算这样的任务。(3)高可靠性。“云”使用了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使用云计算比使用本地计算机可靠。(4)通用性。

云计算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5)高可扩展性。“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6)按需服务。“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只需要按需购买,就可以像自来水、电、煤气那样计费获取。(7)极其廉价。

由于“云”的特殊容错措施,可以采用极其廉价的节点来构成云。“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大量企业无须负担日益高昂的数据中心管理成本,“云”的通用性使资源的利用率较之传统系统大幅提升,因此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的低成本优势,经常只要花费几百美元、几天时间就能完成以前需要数万美元、数月时间才能完成的任务。(8)潜在的危险性。

云计算服务除了提供计算服务外,还必然提供了存储服务。但是云计算服务当前垄断在私人机构(企业)手中,而他们仅仅能够提供商业信用。政府机构、商业机构(特别像银行这样持有敏感数据的商业机构)对于选择云计算服务应保持足够的警惕。一旦商业用户大规模使用私人机构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无论其技术优势有多强,都不可避免地让这些私人机构以“数据(信息)”的重要性挟制整个社会。对于信息社会而言,“信息”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云计算中的数据对于数据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云计算用户是保密的,但是对于提供云计算的商业机构而言却是毫无秘密。所有这些潜在的危险,是商业机构和政府机构选择云计算服务,特别是国外机构提供的云计算服务时,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重要的前提。

3.大数据技术

智慧医疗所具备的特征之一是系统间信息的互联互通及融合,并以新形式协同工作。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和行为是医疗体系信息融合的核心,它以协调、整合的医疗模式将医疗机构联系在一起,以向患者提供无缝的医疗体验。患者还可以享受到整个医疗体系智能化带来的便利,从而更好地保健和更好地防病治病。信息联通融合医疗体系中各个环节和支持组织以实现跨组织和技术边界开展协作的核心能力,旨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管理慢性疾病、评估和选择医疗服务提供商,并为疑难杂症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支持。智慧的医疗系统弥合了信息壁垒,将个人与各方整合为一体以进行更智慧的决策。

1)信息联通

由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信协议组成的互联网,未来发展的设计更为广泛的物联网,将医疗体系范围以内的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

2)信息融合

信息融合是指将多种数据经过合成后不再保留原有数据的独立特征,而形成全新的综合数据。数据集成是把不同来源、格式、特点性质的数据在逻辑上或物理上有机地集中,提供全面的数据共享。

信息融合是一个多级多层面的数据处理过程,主要完成对来自多个信息源数据进行自动检测、关联、相关、估计及组合等的处理,实现互联网和物联网多元数据的相关补充、信息的全面加工和协同利用,并最终获得对同一事务或目标的更客观、更本质、更全面的认知。

信息融合一般包括像素层融合、特征层融合、决策层融合。● 像素层融合。

像素层融合是直接在采集到的原始数据层上进行的融合,在各种传感器的原始测报未经预处理之前就进行数据的综合与分析。像素层融合一般采用集中式融合体系进行融合处理过程。这是低层次的融合,如成像传感器中通过对包含若干像素的模糊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来确认目标属性的过程就属于像素层融合。● 特征层融合。

特征层融合属于中间层次的融合,它先对来自传感器的原始信息进行特征提取(特征可以是目标的边缘、方向、速度等),然后对特征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特征层融合的优点在于实现了可观的信息压缩,有利于实时处理,并且由于所提取的特征直接与决策分析有关,因而融合结果能最大限度地给出决策分析所需要的特征信息。特征层融合一般采用分布式或集中式的融合体系。特征层融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目标状态融合;另一类是目标特性融合。● 决策层融合。

决策层融合通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观测同一个目标,每个传感器在本地完成基本的处理,其中包括预处理、特征抽取、识别或判决,以建立对所观察目标的初步结论。然后通过关联处理进行决策层融合判决,最终获得联合推断结果。

4.3D打印技术

3D打印,即快速成型技术的一种,它是一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3D打印通常是采用数字技术材料打印机来实现的。常在模具制造、工业设计等领域被用于制造模型,后逐渐用于一些产品的直接制造,已经有使用这种技术打印而成的零部件。该技术在珠宝、鞋类、工业设计、建筑、工程和施工(AEC)、汽车、航空航天、牙科和医疗产业、教育、地理信息系统、土木工程、枪支以及其他领域都有所应用。

3D打印技术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实际上是利用光固化和纸层叠等技术的最新快速成型装置。它与普通打印工作原理基本相同:打印机内装有液体或粉末等“打印材料”,与计算机连接后,通过计算机控制把“打印材料”一层层叠加起来,最终把计算机上的蓝图变成实物。这种打印技术就称为3D立体打印技术。

1986年,Charles Hull公司开发了第一台商业3D打印机。

1993年,麻省理工学院获3D打印技术专利。

1995年,美国ZCorp公司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唯一授权并开始开发3D打印机。

2005年,市场上首个高清晰彩色3D打印机Spectrum Z510由ZCorp公司研制成功。

2010年11月,世界上第一辆由3D打印机打印而成的汽车Urbee问世。

2011年6月6日,发布了全球第一款3D打印的比基尼。

2011年7月,英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世界上第一台3D巧克力打印机。

2011年8月,南安普敦大学的工程师们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架3D打印的飞机。

2012年11月,苏格兰科学家利用人体细胞首次用3D打印机打印出人造肝脏组织。

2013年10月,全球首次成功拍卖一款名为“ONO之神”的3D打印艺术品。

2013年11月,美国得克萨斯州奥斯汀的3D打印公司“固体概念”(SolidConcepts)设计制造出3D打印金属手枪。

3D打印存在着许多不同的技术。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以可用材料的方式,并以不同层构建创建部件。3D打印常用材料有尼龙玻纤、耐用性尼龙材料、石膏材料、铝材料、钛合金、不锈钢、镀银、镀金、橡胶类材料。

在医学领域,3D打印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试举三例说明。(1)3D打印头盖骨。

2014年8月28日,46岁的周至农民胡师傅在自家盖房子时,从3层楼坠落后砸到一堆木头上,左脑盖被撞碎,在当地医院手术后,胡师傅虽然性命无损,但左脑盖凹陷,在别人眼里成了个“半头人”。除了面容异于常人,事故还伤了胡师傅的视力和语言功能。医生为帮其恢复形象,采用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缺损颅骨外形,设计了钛金属网重建缺损颅眶骨,制作出缺损的左“脑盖”,最终实现左右对称。医生称手术约需5~10小时,除了用钛网支撑起左边脑盖外,还需要从腿部取肌肉进行填补。手术后,胡师傅的容貌将恢复,至于语言功能还得术后看恢复情况。(2)3D打印脊椎植入人体。

2014年8月,北京大学研究团队成功地为一名12岁男孩植入了3D打印脊椎,这属全球首例。据了解,这位小男孩的脊椎在一次踢足球受伤之后长出了一个恶性肿瘤,医生不得不选择移除掉肿瘤所在的脊椎。不过,这次手术比较特殊的是,医生并未采用传统的脊椎移植手术,而是尝试先进的3D打印技术。研究人员表示,这种植入物可以跟现有骨骼非常好地结合起来,而且还能缩短病人的康复时间。由于植入的3D脊椎可以很好地跟周围的骨骼结合在一起,所以它并不需要太多的“锚定”。此外,研究人员还在上面设立了微孔洞,它能帮助骨骼在合金之间生长,换言之,植入进去的3D打印脊椎将跟原脊柱牢牢地生长在一起,这也意味着未来不会发生松动的情况。(3)3D打印手掌治疗残疾。

2014年10月,医生和科学家们使用3D打印技术为英国苏格兰一名5岁女童装上手掌。这名女童出生时左臂就有残疾,没有手掌,只有手腕。在医生和科学家的合作下,为她设计了专用假肢并成功安装。

2.2 智慧医疗的理念愿景

2.2.1 智慧医疗的概念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逐渐成熟,智慧城市在各地广泛开展,医疗领域信息化和整体化的理念也日渐深入人心,从单一的医院信息化扩展到整个健康管理生命周期的信息整合,从医院环节扩展到就医前后。一个宏伟的智慧医疗蓝图正逐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目前,业内对智慧医疗的概念尚处于探索阶段,每个概念各有侧重。主要有三种理解:一是智慧医疗是一个以医疗物联网为核心、信息高度移动和共享的医疗信息化生态系统;二是智慧医疗建立协同工作的合作伙伴,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并有效地预测与预防疾病,同时还能激励个人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三是智慧医疗通过信息化建立健康面对面计划和以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据中心,并按照统一标准实现区域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的武琼、陈敏针对人们对医疗系统改进成果、提高价值和提供更可靠的医疗服务以及对可持续发展的卫生体系的期望,提出智慧医疗是将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数据融合技术等应用于医疗领域,借助数字化、可视化模式,以患者为中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实现更多人的共享,改善医疗服务流程的医疗体系。

我们认为,智慧医疗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入发展和智慧城市的推动下,人的健康管理与医疗信息化、医疗智能化交相融合的高级阶段。从广义上说,智慧医疗是指扩展人们的医疗健康理念,以人的健康状况为核心,以人的健康活力为目标,以技术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制度机制创新为带动,调动和激发社会医疗健康服务资源,提供便捷化、个性化、经济性、持续性的医疗健康服务。从狭义上说,智慧医疗是综合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整合卫生部门、医院、社区、服务机构、家庭的医疗资源和设备,创新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形成全息全程的健康动态监测和服务体系。

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巨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是通过医疗物联网、医疗云、移动互联网、数据融合、数据挖掘、可穿戴设备,将医疗基础设施与IT基础设施进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智能决策,跨越了原有医疗系统的时空限制和技术限制,实现医疗服务最优化的医疗体系。

智慧医疗将以居民健康为核心,通过城市公共卫生基础环境、基础数据库、软件基础平台以及数据交换平台、卫生信息化体系(包括卫生综合运用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机构信息化体系)、保障体系的建设,构建城市医疗卫生信息化统一支撑平台,将分散在不同机构的健康数据整合为逻辑完整的信息整体,满足与该系统相关的各种机构和人员的需求。

总体来说,智慧医疗具有互连性、协作性、预防性、普及性、可靠性以及创新性等特性。(1)互连性。

互连性是指不论人身在何处,被授权的医疗健康服务者都可以通过网络,浏览个人的健康档案、病历、服务记录等内容,并可以同其他专家联合进行网上会诊或健康咨询,为人们提供最好的医疗健康服务。(2)协作性。

协作性是指通过信息网络,记录、整合和共享医疗健康信息和资源,实现不同部门、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协同工作,为人们提供预防、体检、诊疗、报销、康复等一体化服务。(3)预防性。

预防性是指智慧医疗可以实时地发现重大疾病即将发生的征兆,提前进行提示,并在发生前进行快速、有效的反应。(4)普及性。

普及性是指通过信息网络,突破城市与乡镇、社区与大医院、医疗机构与健康服务机构之间的观念限制,提供全民性的高质量医疗健康服务,解决“看病难”的问题,实现健康全程管理。(5)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任何关于健康的电子档案,在没有得到个人同意的情况下,不会向任何人提供,确保个人网络信息安全。(6)创新性。

创新性是指借助丰富的医疗健康信息,可以在伦理和法律许可范围内,变革传统的医学模式,激发更多医疗健康领域内的创新发展。2.2.2 智慧医疗的愿景

在未来,比较完善的智慧医疗技术支撑、产业支撑体系将逐步形成,智慧医疗的愿景将逐步实现。深刻彻底的感应度量,结合全面互联互通的医疗信息化系统,将会使整个医疗健康网络联系在一起。庞大的医疗健康数据通过极其简单的方式便可以随手获得。个人能随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医生也可以提升诊断的准确性,不会再因为病历的缺失影响对于病源的找寻,健康护理者能够更准确、更及时地提供医疗健康服务。医疗研究人员透过系统获得大量准确和珍贵的医疗信息,还可以获得大量高质量的有效案例,不但可以及时对大规模的疾病爆发做出准确的预测,更能够推进医疗行业的发展。医院管理系统在“智慧化”后可以使管理变得更有效,药物供应商也能因为实现及时和准确的药品配送而节省大量成本。当整个系统都可以高效、高质量地运行时,现在城乡医疗资源不平衡以及大医院的拥挤情况将可解决,政府也可以付出更少的成本去提高对于医疗行业的监督,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不同的对象关注点不同,其智慧医疗愿景也不同。在智慧医疗中,主要的对象有个人、医护人员、医疗机构和社会。

1.对个人

智慧医疗是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体验,以个人的健康为出发点。建设智慧医疗最终的目的和成果是同时提升医疗健康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的满意度,尤其是医疗健康消费者。

在智慧医疗系统中,患者走进医院,通过一张数字就诊卡,整个诊疗过程就在物联网中完成。在门诊急诊,分诊叫号全部采用数字化管理,患者刷卡后即可按系统指示就诊。全自动临床检验系统通过网络自动接收医生开具的电子申请单,检验人员通过系统匹配患者的信息和标本条形码信息,将标本放到配有百余个传感器的自动流水线上进行检测。分析结束后检验结果自动传入信息系统。一定时间后,患者及家属就可以在自动取报告机上通过刷卡,或通过网络平台自助输入就诊卡号和发票流水号,获得自己的检验报告。患者如需住院,进入病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戴上有二维条形码的腕带。该腕带成为医院庞大物联网中最为重要的目标,为医护人员的所有医疗行为提供了坐标。物联网可以覆盖医院的各个角落,甚至连食堂也纳入其中。比如患者能通过病房的无线点餐系统,直接点选需要的营养餐。

智慧医疗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全程记录从出生到去世,个人人生历程中的任何医疗记录和与临床经验相关的信息,采用电子健康档案的方式。个人健康记录中病人和医生的交流,使病人成为智慧的医疗服务消费者。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中的信息,可以成为医生为病人设计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健康档案根据日常体检和定期的健康检查,记录分析个人的长期健康状况。同时,电子健康档案还可以作为衡量自身健康状态和遵守医嘱程度进行康复的进度的标准。

智慧医疗给病人提供更广泛更低廉的服务。基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智慧医疗能够使医院工作流程自动程度更高更合理,给病人提供更快和更多的就医选择,同时减少就医的费用,提供移动支付、自动扣费等便捷支付途径,而且医疗费用更加精确清晰。病人随身佩戴的和病历上附有的RFID标签能给医务工作者提供准确的信息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更重要的是能使他们从行政事务中节省更多的时间来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智慧医疗关注个人健康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是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如病房室温和光线自动调节等。智慧医院通过网络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远程探视,既可以保护患者免遭外部感染或交叉传染,又可以实现患者与家人的“面对面”交流。特别是患者因病情严重易受外部感染,同时患者本身的疾病带有极强的传染性,需要隔离不能与外界直接接触的情况。如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均为手术后病人和危重病人,抵抗力低、易产生并发症和严重感染,智慧医疗为他们的探视提供了便利。

在日常健康管理中,智慧医疗的关注领域从医院服务和疾病治疗,扩展到体检、健康监测、康复保健等领域,提供持续性、日常性的医疗健康服务。通过健康管理平台,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健康档案,了解自己及家人的健康状况。通过佩戴可穿戴式设备等新型设备和技术,随时随地测量生命体征以监控人体机能,测量信息上传到云端并进行自动分析,形成健康报告。当出现异常,系统将自动发出健康警报,给出健康资讯,甚至进行远程辅助治疗。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通过远程诊疗系统,不用为了简单的身体检查而往返于医院,在家就能享受医生的诊疗服务。通过手机、可穿戴终端,可以进行定位、实时检测生命体征、一键预约医生等。

智慧医疗倡导为每个人提供全程的保姆式医疗健康服务。与传统的医疗健康服务相比,其具备如下几个特点。

1)全程服务

全程服务模式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和医疗健康云,24小时监测人的生命体征,实时分析健康状况,并在必要的时候向本人、家属、相关服务机构发出提醒或警报信息。智能可穿戴设备强力渗入智慧医疗领域,可能成为智能手机般的随身必备品,进一步改变人们的医疗健康管理方式,并有望在未来十年广泛进入日常生活。

2)一体化服务

一体化服务模式几乎整合智慧医疗产业链所有环节,提供监测、诊断、预约、支付、治疗、给药、康复、保险等医疗健康相关的一体化服务,一站式地满足各种医疗健康需求。这是一种以人为核心的服务模式,围绕更好地满足人的医疗健康需求,将智慧医疗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连接起来,以便捷的方式提供医疗健康服务。

3)保姆式服务

保姆式服务模式通过专门的医疗健康服务公司,随时随地提供一体化医疗健康服务。该公司是智慧医疗产业链的代表,直接面对医疗健康服务对象,是贴身的医疗健康服务“保姆”,细致地观察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及时地提供健康咨询,联络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和服务者,熟悉服务对象的既往医疗健康历史和部分健康问题的有效应对方法,按照医生等的叮嘱提醒服务对象……

4)自助式服务

自助式服务模式通过在线咨询、可穿戴式设备、远程医疗为医疗健康服务对象提供自助式服务。服务对象可以借助传感器、网络、医疗健康云平台等,自行诊断健康状况,并在指导下,自主选择和执行治疗方案,免去小毛病就医的麻烦,也可以为医生诊疗提供判断依据。

2.对医护人员

智慧医疗除了可以方便个人就医和健康管理之外,还为医护人员带来了方便,减少了差错和浪费。

智慧医疗中,医院内部办公系统和医院信息化系统进行了无缝对接,突破时间和地域限制,成为医生的好帮手,加速诊疗服务的速度,提高诊疗服务的质量,让百姓快速享受到高品质的医疗健康服务。在此基础上,针对医生的工作,推出手机版工作软件、医生工作站等产品。通过安装手机版工作软件或医生工作站,医生就可以给病人查看病情、开诊断单、化验特检、复诊挂号、双向转诊、医嘱等,完成对患者各项护理信息的采集和记录,并可以直接传输到护士站、手术室、药房等相关科室;不管是在诊室看病,还是在住院区查房,都可以远程调阅CT影像、电子病历等,查询到病人的检查结果,随时随地查看病人的病情,给病人做咨询;可以通过“移动医嘱”实时掌握病人情况,并直接反馈注意事项至值班医生或病人本人,在某种程度上还能减少医患纠纷。住院医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医疗会诊,建立集视频、语音、文字与数据交互为一体的全方位沟通体系,和远程专家进行无缝异地交流讨论,大大提升了治疗效率。

社区医生通过无线社区医生工作站,按计划进行常规走访,及时了解居民诊疗需求,并进行应急上门服务。社区医生走访时,可通过医保卡号等调阅个人健康档案,通过无线诊疗仪器检测血压、血糖、心电图等,并实时将体检结果上传至平台,及时更新健康档案,供居民和社区医生实时查询。医生还能够查看平台对居民生理指标的预分析,为社区医生接下来的诊疗提供依据,并及时将诊疗信息保存,形成电子病历,方便社区医生下次诊疗。社区医生工作站改变了传统社区医生的工作模式,使得患者寻诊、医生上门服务、诊疗信息保存整个流程的电子化管理,以及居民享受家庭医生式的服务成为现实。

护士通过移动护士工作站等在任何区域进行数据读取、查询、核对与执行医嘱。利用智能终端设备扫描二维码,查看医生给病人开的处方信息、检验结果和检验图片,并为病人开药;可以通过数据共享平台,随时和主任医生沟通,增强医护之间实时的信息交流,更加精确地提供护理服务;可以在医嘱执行时对病人腕带和输液标签条形码进行双重核对,防止用错药物的情况发生;可以随时查看输液情况,合理安排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保障输液安全。

3.对医疗机构

对于医院等医疗机构,智慧医疗的实现有利于在运营中建立灵活性,以支持成本节约,提高运营效率和绩效。医疗机构得以简化临床流程,建立集成信息系统,优化内部资源供应链,以更少的资源获得更大的绩效,以便建立起具有灵活性的响应机制,更好地满足业务需求。以医院为例,从运营流程、人和物的管理等方面描述智慧医疗的愿景之一,即智慧医院。

1)高度集成共享的信息系统优化内部管理流程

智慧医院将医院内医疗信息化系统、智能化系统从数据、业务过程、应用进行高度集成,推动医院内部医疗、行政、后勤等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和利用,实现系统之间无缝连接,就医流程、住院流程、工作流程等医院内流程简便、通畅。

通过对医院挂号排队、就诊、支付、检查、取报告、取药等就医环节的整合和优化,使信息实时传递与共享,缩减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时间,甚至在同一时间同时进行多个环节,加快就诊流程。通过对开住院单、安排床位、问诊、检查、手术、缴费等流程的联动,合理安排医院资源,缩短住院等待时间。通过网络化、电子化,实现电子病历、医学影像、临床信息等共享,让医生、护士、手术室工作人员之间能够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以安排工作。比如:医生工作站实现了各诊室与药房、化验室、收费处之间的互联互通,医生开具的计算机处方、申请单及处置单快速传送到门诊收费、医技科室等相关部门,实现院内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了患者的排队时间和遗失中间票据现象,方便患者就医。一张健康卡就可以随时随地上网了解个人健康信息,进行在线预约挂号和支付,实施健康自我管理。医疗机构、医生还可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施在线交流、会诊、咨询、检验资源共享。

在数据高度集成的基础上,依靠大数据挖掘技术,可以从海量数据中寻找隐藏的关系和联系,深层次地挖掘医疗数据的内在规律,对不同时期的就诊需求等做出预测,快速准确给管理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辅助决策。

2)RFID广泛应用于对人和物的管理

分布于医院各处的无线射频标签、计算机终端、移动终端等信息源记录上传医院各类资源的使用情况和人员的状态,如病房、手术器材、病人、医生、护士等,提升医疗管理和服务效率,减少运行成本和医疗纠纷。

RFID有助于改进设备管理和使用,广泛应用于医药、生物制剂、医疗设备、消毒包、医疗垃圾和血液等方面的管理上。跟踪和管理医院的医疗设备,从注射器到外科手术设备到轮椅,一直是全球医院管理者非常头痛的事情。医务工作人员经常浪费病人的宝贵时间来寻找设备,设备维护人员也会浪费宝贵时间来寻找需要维护的设备。不能有效地跟踪设备和资产会造成低下的设备使用率及昂贵的替代和库存成本。

RFID通过提供实时设备跟踪信息帮助医院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一旦一个设备配备了RFID标签,医务人员就会在他需要这个设备时快速地找到它。装有标签的设备还会在它被从规定区域移走时发出警报。使用RFID带来的好处包括减少设备丢失和放置不当,对病人更及时地看护及提高医疗机构的整体工作效率。在药品管理上,物联网技术可以通过对流通过程中的单个药品唯一的身份进行标识及追踪,从而达到对药品信息及时、准确的采集与共享,有效地解决了医药流通中存在的安全、成本和管理问题。

通过腕式RFID,医疗物联网能实现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定位和追踪,与门禁控制功能结合,可以确保经过许可的人员进入医院关键区域。病人出现紧急情况,也可通过标签上的紧急按钮进行呼叫。

此外,智慧医疗能够加快医院库存周转。RFID能确保医院购买和接收正确数量的设备和药品,因此提高库存周转和最终减少库存量和成本。

3)建筑智能化构建人性化医疗环境

在温馨、舒适的就医和工作环境中,减少管理人员、降低能量消耗、实现安全可靠运行、提高服务的响应速度,使医院高效、稳定地运营。智慧医疗注重以人为本,通过建筑智能化的建设,布设有线与无线通信网络、公共广播及紧急广播系统、巡更管理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数字多媒体信息发布系统、IC卡系统、触摸屏信息查询系统、电子叫号系统、医护对讲系统、手术室监控系统、中央通风系统、智能窗帘系统等,提供通畅的就医流程、无线网络,保障出入安全,根据需要自动调节室温、光线和音乐。

4.对社会

智慧医疗建设有助于整个社会医疗卫生体系的完善,为整个社会医疗卫生体系提供技术支撑和理念驱动。智慧医疗应用的推广对于公众、医院、健康服务机构、医疗行业监管、政府管理等方面意义重大。

1)互联互通使医疗卫生体系连接更加紧密

智慧医疗根据业务需要,将医院、社区医院、卫生部门、社保部门、保险公司等主体的有关数据进行互联互通,使相互之间连接得更加紧密。在智慧医疗的支撑下,将形成体检预防、保健康复、健康管理、疾病治疗、保险支付等业务立体交互的社会医疗卫生体系,提高诊疗效率,降低病人看病成本。比如:双向转诊使医院之间的配合更加流畅;社保结算、社保卡让医疗保险、银行、卡运营商之间协作更加深入;医生工作站不仅能够调阅病人在不同医院的电子病历,还能够得到医保政策的规范用药以及系统药物配伍禁忌提示等,避免超量开药、重复开药等违规行为。

2)智慧医疗促进社会医疗资源优化配置

智慧医疗一方面通过医院内部各部门、各业务环节的紧密联系,为医生和病人提供便利,促进医疗资源发挥最大化的效能,满足更多医疗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医院之间转诊、远程医疗,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在区域内共享,缓解医疗资源不平衡的问题。院际间的信息共享将使转诊治疗方便可行,将重症病人转移至大型医院,而将处于康复过程的一般病人转移至社区医院,优化医疗资源配置。

3)智慧医疗提升公共卫生管理水平

智慧医疗着力于关注公共卫生管理,预防监控流行性疾病,对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做出优化统筹,确保医疗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合作。

血库综合管理系统对血库进行实时监测管理,实现城市间、院际间血库的数据共享。通过超市的纸巾销售数量估计城市感冒人数等经过研究验证的方法,对流感等流行性疾病做出监控预测,及早应对处理。急救响应系统在医院、交通等方面做出协同控制,在病人到达医院前做好预备工作,使事故重伤或重病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抢救,提高手术成功率。药品监控系统覆盖从药品的生产制造到药品的批发、物流、仓储,到医院整个业务的管理,再到药品的跟踪和服用,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通过将医疗法规纳入医疗系统中,自动监测医疗过程,自动检测和报销医疗费用提高效率。

智慧医疗还将促进医疗卫生人才机制的创新。比如在社区卫生健康平台以医生卫生站、移动终端和无线诊疗设备为纽带,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以及医院的专家、护士、志愿者等人员打造社区“家庭健康责任团队”,为社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套餐定制和“家庭医生”等服务。社区居民只需拨个电话,医生就可以带着无线诊疗设备上门服务,真正实现“健康服务零距离”。

2.3 智慧医疗的优势

当前的医疗系统并没有完全地成为一个整体的系统,而更像分散在茫茫医疗体系海洋中的一个个孤岛,或大或小,但没有与其他的部分形成联系。而智慧医疗将以更透彻的感应和度量、更全面的互联互通以及更智能的洞察成为未来完全整合的医疗系统。

1.智慧医疗由于全面感知、移动及自动获取而更迅速

智慧医疗基于物联网相关技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更深刻的感知,获取来自传感器、仪表和系统的一切数据,观察、监测医疗系统中每个部分、每个个体、每个环节的确切情况。“智慧医疗”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传统的思维一直是将医疗物理基础设施和IT基础设施分开:一方面是医院建筑;另一方面是数据中心、计算机、网络等。而在“智慧医疗”时代,建筑、医疗器械、电缆将与芯片、宽带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医疗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工地,医疗体系的运转就在其中进行,包括病人医疗就诊、医院运营管理、社会卫生管理乃至个人健康管理等。

在智慧医疗体系中,传感器无处不在,在病房里、在手术室里、在病服里、在药品中,人们所关注的任何医疗系统或流程的健康运行都可以被度量、被感知及被发现。

2.智慧医疗由于信息互联融合而更准确

一方面,由于“信息孤岛”等现象的存在,医疗系统存在信息壁垒,个体或者单个医疗机构的信息不能与其他部分形成共享,因而会出现看病贵看病难的情况;另一方面,在中国,信息共享的缺失使大部分患者都趋向于在大医院就诊以确保更好的治疗结果,从而导致了医疗资源分配严重失衡。

我们的世界日益变得互联互通。网民的数量将很快地增加到20亿人,中国目前的网民已经超过4亿人,而且每个人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也日益提升。智慧医疗将个体、器械、机构系统整合为一个协同团体,将临床医生、护士、研究人员、保险公司和患者联系起来,通过全新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互动、共享信息、协同工作,弥合信息壁垒,以无缝协同的方式开展工作,增加社会、机构、个人的三重效益。

3.智慧医疗由于全面数据支持决策而更智能

互联网络的规模巨大,医疗系统产生的海量数据需要智能化的程序进行决策,快速而准确地应对变化,并且通过预测和优化未来的活动而取得更好的成果。智慧医疗体系提供全社会范围内的医疗信息,进行持续分析,对整个社会的医疗资源优化配置,以满足组织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优化绩效,整合预测模型,并为个人提供更高价值的服务。

智慧医疗还可以让整个医疗生态圈的每一个群体受益。透彻的感应和度量加上实现了全面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医疗系统,使整个医疗网络联系在一起,庞大的医疗数据通过极其简单的方式便可以随手获得,使病人可以随时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而医生也可以因此提升诊断的准确性,不会再因为病历的缺失影响对于病源的找寻。医疗研究人员透过系统获得大量准确和珍贵的医疗信息,获得大量高质量的有效案例,不但可以及时对大规模的疾病爆发进行准确的预测,更能够推进国家医疗行业的发展。医院管理系统在“智慧化”后可以使管理变得更有效,药物供应商也能因为实现及时和准确的药品配送而节省大量成本,保险公司更可因为对病人情况的有效跟踪而提升服务质量以及促进流程发展。当整个系统都可以得到革命性的转型,高效、高质量和可负担的智慧医疗将可以解决现在城乡医疗资源不平衡以及大医院的拥挤情况,政府也可以付出更少的成本去提高对于医疗行业的监督,从而提高国民的生活质量和整个社会的和谐氛围。

2.4 智慧医疗相关概念的关系

智慧医疗是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的产物,和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和当下发展紧密相连。

1.智慧医疗与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指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生物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创新管理制度和金融机制,有效配置和融合人、土地、信息和资金等城市资源,形成高效运转、可持续的城市总体生态系统。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载体,它不仅将信息化从企业、行业及大区域的寻常视野聚焦于城市,又将以信息化打造城市未来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通过智慧城市建设,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各种潜在的信息资源,加强对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监督管理,并改进监测、预警手段和控制方法,从而降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限度实现经济和环境双赢发展;合理调配和使用水、电力、石油等资源,达到资源供给均衡,减少浪费,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巨大系统中的一个部分,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医疗与智慧城市中智慧交通、智慧应急、智慧环境等子系统密切联系。没有智慧医疗,形成不了完整的智慧城市体系。智慧医疗在国内城市开展智慧城市建设中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见图2-2)。图2-2 智慧城市关注领域

随着信息技术的演进和智慧产业的聚合,信息化使得社会服务越来越便利,大众需要的无边界健康服务也成为现实。智慧医疗是一个能够平衡不同医疗需求、优化配置医疗资源并持续服务创新的高效生态系统。正由于其高度感知、互联以及智能的特点,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技术融入医疗的各环节,共享医疗信息资源,能够让市民体验零距离的医疗服务,推动智慧城市民生服务的发展。

从架构设计角度来讲,智慧医疗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似,包括“感、传、知、用”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建设重点和需求不同,如:感知层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适合政府主导、企业运营;传输层以专网建设为重点,可以由政府出资,企业建设和维护;标准规范、政策法规、安全和评价体系等,由研究机构和大学进行研究。

智慧城市与智慧医疗在最终目标和技术支撑上是一脉相承的,而且相互影响。因此,需要站在决策角度处理好两者的定位关系。一方面,两者在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方面寻求共享,杜绝重复建设;另一方面,智慧医疗建设的标准和规范应与智慧城市建设既成的标准和规范统一,避免重复分散建设和“信息孤岛”,保证智慧医疗建设成果服务于智慧城市建设目标。

2.智慧医疗与医疗信息化

智慧医疗是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最新阶段,是数字医疗、智能医疗的融合和提升。

数字医疗是把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应用于整个医疗过程的一种新型的现代化医疗方式,是公共医疗的发展方向和管理目标。数字医疗设备的出现,大大丰富了医学信息的内涵和容量。数字医疗的建设为智慧医疗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与医疗信息化相比,智慧医疗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对医疗业务流程再造,提升工作效率,减少医疗事故出现的几率。

智能医疗是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逐渐融入,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智能医疗的发展促使更多的领先技术应用到医疗领域,为智慧医疗铺垫了技术和理念基础。

随着人口逐渐老龄化,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医疗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完整导入信息化的医疗院所。不仅可以由医疗活动的信息化,提供更好的医疗质量,还可利用高度整合的信息系统,提供更多、更好的非医疗增值服务,进而构建出病患亲善、良好体验的就诊环境。医疗院所也将能依此发展出符合未来病患需求、新形态且优质的智慧医疗服务模式。

第3章 智慧医疗发展现状及趋势

随着经济、社会、IT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在传统医疗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些新的医疗形态,比如移动医疗(Mobile-health)、家庭智能保健、远程医疗(Telemedicine)等。这些新型的医疗形式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广泛应用,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

3.1 国外智慧医疗发展现状

1.美国智慧医疗概况

美国在智慧医疗领域发展非常快,涉及电子病历、医患沟通、移动医疗、个性化和连续医疗等。近十年来已经划拨270亿美元用于医疗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尤其是智能医疗知识库,它实现了为近一万多种症状、两千多种诊断、五千多种药物、六千多种临床过程提供智能诊断和方案。“智慧医疗”是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体系,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可以改善疾病预防、诊断和研究,并最终让医疗生态圈的各个组成部分受益。在智能化医疗信息系统中,患者基本信息、病历记录、各种实验室检验信息,乃至财务信息都将被整合其中。这不仅方便了医生,还使患者和政府管理人员能从中得到便捷的信息服务。从患者角度看,其就诊信息将被永久性的存档,便于医生对其病史和相关的并发症状准确掌握。同时,由于医疗信息实现自由流动、即时分享,病患在不同地点就诊时,其病历资料随时可以被调阅。这省去了大量的复查时间和费用,特别对于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患者有很大帮助。最后,信息共享也可以让病患通过互联网获得远程诊疗。这合理分配医疗资源,让病患能够更经济、科学地选择就医的场所。“智慧医疗”这一美好的愿景正在美国逐渐变为现实。美国政府通过应用创新的信息及通信技术,来全面改造及优化现有区域医疗服务体系。信息系统将链接各个医疗管理部门、各级医院和患者,在实行“电子处方”和“数字化病历”的基础上构建“医疗协作平台”。

1)电子处方“智慧医疗”从消灭处方纸开始。奥巴马政府计划在五年(2009—2014年)时间内投资500亿美元推动进一步采用医疗信息技术。这个计划包括对电子处方的额外激励措施。

从2009年5月开始,美国的官方医疗保险制度Medicare开始实行一种新的措施:向那些为病人开电子处方的医生支付奖金。此外,一些私人医疗保险项目也开始提供额外奖金,以及数字手持设备等免费设备。一个科技公司组成的联合会正在向医生提供免费软件,鼓励他们抛弃传统的处方纸签。在过去的一年中,美国使用电子处方的医生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达到了大约7万人。从2012年开始,不开电子处方的医生得到的Medicare理赔款将减少1%,这一比例到2014年之后将提高到2%。

推动电子处方应用,可以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并实现对用药成本的控制。医生用电脑或是数字手持设备,通过一个加密网络将处方直接传送至后台,通过在医院、药店和卫生管理当局联网共享的数据平台上进行统一登记和共享查询。通过电子处方系统可以非常方便地查询到患者的用药史和过敏源,还可以避免药物间的相互冲突引发不良反应。同时,医生也可以通过电子处方系统了解到病人目前的药费负担,从而决定是否选择比较便宜的药品。由于直接与医保系统联网,患者也可以对自己的财务负担有一个明确的预计,决定是否选择某些不在报销目录之内的新药、特效药。在2013年4月公布的一项研究中,美国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医生通过电子处方选择仿制药或较廉价药物,可以使每10万名病人每年的药费减少84.5万美元。

2)数字化病历

数字化病历系统可以使为患者进行诊断的任意一位医生,通过登录系统来了解病人的所有过往病史和医学诊断材料,包括X光片、化验结果、用药记录等,免去了每到一家新的医院就必须不断重复诊断、化验的过程。这不但可以节省救治时间,还可以将高昂的仪器诊断费用降低。

奥巴马和美国前总统布什两人都承诺要让数字化病历在2014年之前实现广泛应用。这一目标想要实现还有相当大的阻碍。截止2009年5月,美国只有4%的医生在使用“功能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作为鼓励,Medicare从2011年开始向那些以“有用”的方式使用电子病历的医生发放奖金。但也有人担心信息技术在医疗诊断系统中的应用,会对不法分子利用病人的信息牟利产生“激励”作用,比如利用数字化病历中向医生开放的整容手术经历、服用抗抑郁药品等信息来要挟公众人物。

3)医疗协作平台

以数字化病历和电子处方系统为基础,整合成为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然后进行联网,再拓展到单个医院之外的社区、城市乃至更大范围内的医疗信息共享,就可以实现“区域医疗信息网络”和“医疗协作平台”。

有了完备的、标准化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之后,通过区域医疗信息系统,患者可以迅捷地找到以最短距离、最低成本针对自己病情进行有效治疗的社区医疗机构,甚至可以在家接受社区医疗机构的上门服务。患者还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预约门诊、日常医疗咨询,而不必大病小病都跑去医院,浪费大量时间排队挂号、检查。这样也避免了类似“三甲”这样的大型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社区小型医疗机构则可以通过这些信息网络,对患者进行地理定位,发展“家庭病床”和日常陪护巡诊业务。这样的平台还可以用于更有效的公共卫生管理。以甲型H1N1流感防控为例,通过医疗协作平台,患者在发现自己有疑似症状之后便可以通过网络等手段进行报告,然后有关方面便可以迅速地根据患者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来制定相应的隔离、诊断和治疗措施,并能有效跟踪患者的健康状况。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解决人口跨地域流动带来的医疗档案信息共享问题。更重要的是,医疗协作平台的建立可以使医疗机构的治疗和收费过程得到有效的监督。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艾丽斯·里夫林就曾指出,美国医疗费用高涨的一大重要原因是医疗成本没有约束机制比如:心脏病人送到医院治疗,需要医院和好几个医生参与,院方和医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开价,所有的开支都可以报销,没有成本控制。

4)移动医疗与远程医疗

2009年6月8日,苹果公司展示了iPhone手机的新功能,即生命体征监视器。通过一个外置传感器和应用软件的配合,它可以让医生利用手机来随时跟踪病人的病情,在有问题的时候自动通知并要求医疗帮助。此外它还像动态心电图一样随时记录用户的生命体征情况。按照设想,患者在未来完全可以实现将自己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装进手机里,随身携带,甚至可以通过手机来实现日常的医疗咨询,还可以获得自己的健康状况和服药计划提醒。而医生可以通过手机开电子处方,书写病历,管理病人信息,甚至和病人进行远程视频诊断。随着新型医疗技术的广泛应用,患者不再需要到专业医院,便可以在诊所、医生办公室,甚至从护士那里得到治疗。这样整个医疗体制的运行成本才可能大幅下降。只有通过革命性的新技术来使医疗过程变得简单化,才能够使得医疗成本被普通人所接受,社会医疗体制才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较好的服务品质。

2013年,美国政府拨款30亿美元,支持全国各地的医生和医疗保健系统建立和使用电子病历,希望通过医院、医生之间的临床信息交换和共享,降低长期成本、提升医疗开支的效果,改善美国的医疗保健系统。为了提高医生使用电子病历的意愿,美国卫生信息协会(American Health Information Community)表示,治疗美国联邦医疗保险(Medicare)的病人,使用已获认证的电子病历系统的医生,将获得更高的退税率。

在医院医疗作业信息化、病历电子化及互通等院内通信基础建置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信息系统间的整合愈趋完整,医护人员可快速查询患者的用药史和过敏源,以避免药物间副作用和抗药性。医生甚至可能掌握病人的医药费负担状况,进而决定是否选择价格较平价的药品或其他替代方案。这可有效避免医疗事故及纠纷,控制用药成本,让宝贵的医疗资源能够得到最妥善的应用。时代的发展带给我们进步的机遇,在经济、社会和技术层面这个全球整合的世界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智慧医疗时代也将到来。

2.英国智慧医疗概况

近年来,英国的智慧医疗卫生也得到很大的发展。2002年,英国提出卫生信息化的策略。2009年,开发了国家级的知识库、决策知识系统同时,政府还做了其他方面的措施,包括临床处方的决策,建立电子处方系统,医生支持系统,医学知识地图。从2010年开始又开展无线远程医疗项目。

英国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医疗服务现代化,解决看病“难”等问题的努力也进行了很多年。1998年以来,英国政府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的报告,逐渐清晰地阐述了其整体国家卫生信息化战略。从2003年年底到2004年,英国政府陆续与多家跨国卫生信息化巨头签署了为期10年,总金额逾60亿英镑的合同,拟搭建一个全国性卫生信息网基础设施,部署一系列应用服务。通过这个信息网,病患可以选择并预定医院的服务,获得自身的电子病历档案,网上办理出院手续等;医生可以通过该信息网实现包括电子病历、网上预约、电子处方、医学影像共享及远程医疗咨询等。这是世界上最大一笔民用信息技术订单,项目惠及英国的5000万人口、2.8万家医疗机构和100多万医务工作者。由于项目的复杂程度和覆盖范围,在执行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英国国家医疗保健服务(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2005年开始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希望能将英国全国超过6000万名的病患就诊记录与病史登记到电子病历系统之中,并发展出整合性医疗影像交换服务(Integrated Care Records Service,ICRS)。医院间可以传输病患的影像医疗记录,如X光片,借以整合并传送不同形态的病患资料。

目前,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国家卫生信息网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成为欧洲国家级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典型代表。

3.德国智慧医疗概况

近年来,德国一直致力于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2010年,德国海德堡建成首家“绿色”医院,部署涵盖能源管理、患者诊疗和通信基础设施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德国医疗信息化起步较早。在2000年左右,其医院HIS系统建设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德国HIS的建立一般采用某一公司的HIS系统为主干,采用标准的接口应用于不同专科的分系统或子系统集成,达到资源共享。在电子病历的实施方面,检查单和检验单都不需要出报告的人员签名后送到医生手中,医生从网上获取检查或检验报告信息。这个过程是医生签名负责,有关人员可通过网络直接查询报告结果是谁提供的、是否准确。此外,德国还开展了远程医疗会诊和诊断编码系统。其中,远程医疗是德国智慧医疗最为突出的领域。“远程诊疗”是一个针对慢性心脏病患者的远程监控项目。通过利用互联网、手机等ICT手段,患者可以定期将血压、体重等监控数据从家里传到医院的远程医疗中心。这样,患者一方面可以持续监控身体状况并提早确定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及时得到医生的建议并减少去医院的次数。该项目实施之后,老百姓就可以免去经常上医院量血压、称体重的路途劳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德国的远程医疗体系以政府出资为主,与社会保险及各终端设备运营商、供应商携手,共同完成整个体系的建设。

为了应对日益来临的老龄化社会,德国弗里德里希哈芬市启动了“独立生活”项目。该项目的服务对象是当地拥有行动受限困扰的居民,目标是提升上述居民的自我服务能力。通过在家里安装一种特殊的装置,行动不便者可以更轻松地使用一些服务,比如药品、商品、食品的配送和看护等。有了ICT技术的帮助,行动不便者可以更长时间地待在家里,变得更加独立。

4.澳大利亚智慧医疗概况

自从2005年澳大利亚国家数字健康执行委员会(National e-Health Technology Architecture,NEHTA)成立以来,澳大利亚的智慧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个独立组织是为更好地管理医疗电子信息收集和安全交换而设立的。由于单个医院、医院网络及国家缺少标准化的产品标识、位置标识和大量产品数据的维护,使得改革势在必行。

南澳大利亚州政府通过在主要医院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企业级临床信息系统,向医护人员提供患者病史信息访问,改变南澳洲医疗服务系统的信息保存、传递和访问手段,乃至传统的医疗服务模式。该卫生信息共享项目覆盖了省会城市阿德莱德(Adelaide)的八家主要公立医院。这几家医院服务全州150万人的75%人口。新南威尔士州、昆士兰州等地都在进行类似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工作。

国家产品目录与电子采购过程是电子医疗供应链重组的核心。这种电子医疗供应链系统通过在所有参与方之间使用、共享同一个关键标识,即GS1全球贸易标识代码(GTIN),为供应商之间提供了标准化的信息交流,同时也为澳大利亚卫生部门与私立医院间提供了价格电子数据交换的途径。

由此,可将正确的产品信息及价格数据利用电子的方式传送到意大利的医疗部门及私营医院。结合GS1的全球数据同步网络(GDSN)标准,NEHTA的国家产品目录(NPC)使用全球贸易项目代码标准(GTIN)作为每个NPC记录的全球唯一产品主标识,其数量最高已达到25万,且增长迅速。随着越来越多供应商的加入以及GTIN的增加,已有超过390多个供应商都用到了GTIN,使用量达276121个,相当于过去两年增加了80%。

5.加拿大智慧医疗概况

加拿大在2001年投资5亿加元成立加拿大Health Infoway公司这是一个独立的非营利组织,负责全国医疗信息化建设。2003年发布了促进电子健康档案发展的文件,称为EHR(电子健康记录)解决蓝图。2009年,加拿大的EHR达到50%,计划在2020年实现全国人口的覆盖。2009年,政府在全国开展283个卫生信息项目,尤其是电子健康解决方案、数据共享交互系统、医疗决策系统、知识系统的建设是重点。

各个国家发展的特征和趋势都是以人为本,以数据为基础,互联互通,智能决策。我国也希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构建一个互联互通的系统。其中,数据的来源主要从个人健康档案和医院健康病历建立共享知识库中获取,移动设备的迅速发展,使得数据能够自动采集。

3.2 国内智慧医疗发展现状

3.2.1 国内智慧医疗发展概况

智慧医疗的发展分为七个层次:一是业务管理系统,包括医院收费和药品管理系统;二是电子病历系统,包括病人信息、影像信息;三是临床应用系统,包括计算机医生医嘱录入系统(简称CPOE)等;四是慢性疾病管理系统;五是区域医疗信息交换系统;六是临床支持决策系统;七是公共健康卫生系统。

在医院信息化方面,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发展形势十分令人鼓舞,无论是国家、医院还是软件公司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三级医院已经建立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MIS)。它已经成为医院管理业务运行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设施,而且基层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也在快速发展。同时,医院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应用正在向深度发展,从侧重于经济运行管理,逐步向临床应用、管理决策应用延伸。县级以上医院基本上都建设了自己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有的发达的乡、镇医院也建设了医院管理系统。说明医院本身对医院信息系统建设的认识都迈上了一个台阶,信息系统建设对医院带来的效率、效益与管理的提高,更使医院管理层对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对482所医院(其中三级医院272所、二级医院189所、其他类医院21所)信息管理系统的上线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的HMIS系统中,门急诊划价收费系统、门急诊药方管理系统、入/出/转管理系统、费用管理系统、床位管理系统、病区(住院)药房管理系统、药库管理系统等系统建设状况良好,且上线比例均为90%以上。此外,全国医疗卫生领域医疗软件生产供应商约有500家,其中医院信息系统生产供应商300家,大、中、小型生产供应商各占15%、60%、25%。供应商的数量也间接反映出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总体来说,中国处在第一、二阶段向第三阶段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CPOE。主要因为缺乏有效数据,数据标准不统一。而且供应商欠缺临床背景,在从标准转向实际应用方面也缺乏标准指引。中国要想从第二阶段进入到第五阶段,涉及许多行业标准和数据交换标准的形成,这也是未来需要改善的方面。

在远程智能医疗方面,国内发展比较快,比较先进的医院在移动信息化应用方面其实已经走到了前面。比如,可实现病历信息、病人信息、病情信息等的实时记录、传输与处理利用,使得在医院内部和医院之间通过联网,实时地、有效地共享相关信息。这对于实现远程医疗、专家会诊、医院转诊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这主要源于政策层面的推进和技术层的支持,欠缺长期运作模式,缺乏规模化、集群化的产业发展,还面临成本高昂、安全性及隐私问题等。这些影响未来的智能医疗。

将物联网技术用于医疗领域,借由数字化、可视化模式,使有限医疗资源让更多人共享。从目前医疗信息化的发展来看,随着医疗卫生社区化、保健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明显,通过射频仪器等相关终端设备在家庭中进行体征信息的实时跟踪与监控,通过有效的物联网,可以实现医院对患者或者是亚健康病人的实时诊断与健康提醒,从而有效地减少和控制病患的发生与发展。此外,物联网技术在药品管理和用药环节的应用过程也将发挥巨大作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医疗向个性化、移动化方向发展,到2015年超过50%的手机用户使用移动医疗应用,如智能胶囊、智能护腕、智能健康检测产品将会广泛应用,借助智能手持终端和传感器,有效地测量和传输健康数据。3.2.2 国内智慧医疗的应用领域

近两年来,智能手机、移动医疗开启了很多新的创业机会、应用场景。各类商家争相涌入,运营模式主要分为面向医院、医生的B2B模式和直接面向用户的B2C模式。前者以为专业人士提供医学知识为主,后者则是“自查+问诊”类远程医疗健康咨询应用。作为智慧医疗最成熟且最综合的应用领域智慧医院应用对大众来说不仅能减少就医流程、降低医疗费用还能增加被医生重视的感受;对医生来说,不仅能减少劳动时间,还能提高患者管理质量、提高诊治水平,在不断学习中得到患者认可;对医院来说,能更直接的了解患者需求,为患者服务,同时提高服务满意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智慧医院在就诊、健康档案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如下:

1.一站式就诊服务

国内已兴起的智慧医院项目主要具备以下功能:智能分诊、手机挂号、门诊叫号查询、取报告单、化验单解读、在线医生咨询、医院医生查询、医院周边商户查询、医院地理位置导航、院内科室导航、疾病查询、药物使用、急救流程指导、健康资讯播报等。这些实现了从身体不适到完成治疗的“一站式”就诊与康复服务。智慧医院应用需要真正落实到具体医院、具体科室、具体医生,将患者与医生点对点的对接起来,但绝不等于跳过医院这个单位,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将患者与医生简单圈在一起。

2.个人健康档案管理服务

当前很多地区患者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历史就医记录,除了翻阅一本又一本纸质的病历外,根本无从查阅。在哪家医院住了几天,用过什么药,上一次怎么治疗的等,每到复查或者犯病时,总是需要翻箱倒柜的去找病历,时间久了还可能记不清或者记错。移动医疗的出现让每一个患者都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查看个人曾在医院的历史预约和就诊记录,包括门诊、住院病历、用药历史、治疗情况、相关费用、检查单、检验单图文报告、在线问诊记录等,不仅可以及时自查健康状况,还可通过24小时在线医生进行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身体不适自查,小病先问诊,大病去医院”的正确就医态度。

3.移动的医学图书馆

多年前出现的电子书、在线阅读无疑给纸质类书籍、印刷厂和线下书店沉重的打击。作为特殊领域的医学文献不像科普杂志等容易在书店买到或“百度”搜索到。很多时候医学院学生需要上相关网站注册付费才能阅读这些文献。随着智能手机和pad(平板电脑)的不断发展,学术资源共享化发展,市场需求的驱动,医学文献的阅读不仅会变得便捷、随兴,而且更为有效。出自权威医学字典的药物库、疾病库、症状库查询,临床病例分析,甚至包括医学期刊的在线阅读和下载等,都为医务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4.安防技术融入智慧医疗

目前随着医院信息化的建设,安防视频监控系统更多的结合了医院的业务管理。

1)远程探视

医院有一些特殊病房,如重症监护室,是一个集中救治危重患者的特殊场所,这里收治的患者均为手术后病人和危重病人,抵抗力最低、最容易产生并发症和严重感染。但是这类患者往往同时又最需要家人的陪同和安慰。通过网络化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远程探视,既可以保护患者免遭外部感染或交叉传染,又可以实现患者与家人的“面对面”亲情交流。在部署上,需要在特殊病房内配备视频编码器以及摄像机、麦克风、音箱、电视机,同时在隔离区外设立远程探视室,配备视频编码器、摄像机以及PC、耳麦,这些设施通过医院局域网接入监控中心管理平台。家属或朋友在室外的探视点即可实时看到室内的患者的情况,并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患者也可以看到外面家属的视频。如果将管理平台接入Internet,亲属或朋友即使在家里或身在外地,也可通过PC远程登录,与患者探视对讲,既方便又快捷。

2)手术示教

临床教学担负着医院培养后备医护人员的重任,以往的现场观摩教学方式一方面受限于现场条件或手术设备,现场观摩的空间狭窄,参加人员有限,另一方面由于手术室等地方是洁净度要求很高的地方,为减少交叉感染,一般不允许外部人员及非手术医护人员随便出入。因此,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通过视频监控构建一个可视化远程示教系统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在手术室配备视频编码器、摄像机或手术室本身的专业医疗摄像机以及拾音器,接入监控中心管理平台。外部观摩和学习人员位于医院观摩室、示教厅即可通过PC登录监控系统进行手术全过程的远程观摩,看到实时图像、听到实时声音,甚至可以通过语音对讲与手术室人员交流。手术全过程也可通过管理平台进行录像存储,供以后网上点播学习。观摩和学习人员即使身在外地,也可通过Internet远程观摩学习。

3)远程医疗会诊

目前,由于国内医疗水平发展不平衡,三级医院基本分布在大中城市,高、精、尖医疗设备也大多分布在大城市。病人、特别是边远地区的病人,由于当地的医疗条件比较落后,危重、疑难病人往往要被送到上级医院进行专家会诊。借助于视频监控系统,可以通过对各级医疗机构的无边界互联组成一个有效的远程医疗网络,实现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使边远地区的患者能方便地共享优秀医学医疗资源。在医院设立远程医疗或远程会诊点,配备视频编码器、摄像机、麦克风以及音箱,接入监控中心管理平台。外部合作医院、外地专家通过PC远程登录该医院管理平台,即可对会诊点的患者进行远程诊断和远程医疗,观看患者伤情,并通过语音对讲与患者交流,既解决了一些医院专家不足的问题,又节约了患者到处寻医的费用和时间。

4)远程医护

加强人性化以及智能化管理,随时了解每一位病人的具体情况,减轻病人心理和身体上的负担,让家属更加放心地将病人交到医生的手中,是医院提升服务理念和服务水平的关键。通过视频编码器与病房内相关医疗设施的结合,还可以提供更为智能和更为人性化的服务。比如与输液报警器连接,患者输液完毕时通过监控系统的报警联动自动向护士站报警,与血压仪、心电图机、床边监护仪等仪器连接,实现自动报警以及数据参数与监控图像的叠加显示,在发生异常时及时报警通知护士站医护人员。

由此可见,医院安防视频监控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安防,而是越来越多的与医院本身的业务相结合,远程手术示教、远程探视、远程护理、远程医疗会诊都是典型的应用体现。而随着3G与监控的融合,在移动中传输清晰流畅的监控视频成为可能,医院安防视频监控将呈现出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

未来几年,我国智慧医疗市场规模将超过一百亿元,并且涉及的周边产业范围很广,设备和产品种类繁多。这个市场的影响将不仅仅限于医疗服务行业本身,还将直接触动包括网络供应商、系统集成商、无线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在内的利益链条,从而影响通信产业的现有布局。

高效、高质量和可负担的智慧医疗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质量,更可以有效阻止医疗费用的攀升。智慧医疗使从业医生能够搜索、分析和引用大量科学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诊断,同时还可以使医生、医疗研究人员、药物供应商、保险公司等整个医疗生态圈的每一个群体受益。在不同医疗机构间,建立起医疗信息整合平台,将医院之间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医疗信息和资源可以共享和交换,跨医疗机构也可以进行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这使得“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居民就诊就医模式成为现实,从而大幅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真正做到以病人为中心。

通过大力发展的医疗信息整合平台和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移动医疗设备、个人医疗信息门户、远程医疗服务和虚拟医疗团队等,将有力地推动智慧医疗的建设,也将助力于中国建设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未来,当智慧元素融入整个行业,医疗信息系统必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开始进化,并对医疗卫生行业,乃至全人类的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潜力巨大,能够帮助医院实现对人的智能化医疗和对物的智能化管理工作,支持医院内部医疗信息、设备信息、药品信息、人员信息、管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共享等,实现物资管理可视化、医疗信息数字化、医疗过程数字化、医疗流程科学化、服务沟通人性化,能够满足医疗健康信息、医疗设备与用品、公共卫生安全的智能化管理与监控等方面的需求,从而解决医疗平台支撑薄弱、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低、医疗安全生产隐患等问题。

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电子医疗”服务体系,可以为医疗服务领域带来四大便利:一是把现有的医疗监护设备无线化,进而大大降低公众医疗负担;二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远程医疗和自助医疗,有利于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三是信息在医疗卫生领域各参与主体间共享互通,将有利于医疗信息充分共享;四是有利于我国医疗服务的现代化,有利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未来几年,中国智能医疗市场规模将超过一百亿元,并且涉及的周边产业范围很广,设备和产品种类繁多。这个市场的真正启动,其影响将不仅仅限于医疗服务行业本身,还将直接触动包括网络供应商、系统集成商、无线设备供应商、电信运营商在内的利益链条,从而影响通信产业的现有布局。3.2.3 国内智慧医疗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智慧医疗系统技术、标准、产品、应用以及政策层面均呈现出良好的开端,各地政府在推行医疗制度改革过程中,制定出相应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以推动。但从现阶段实施情况分析,仍然面临着法律制度、结构协同、服务理念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具体问题分析如下:(1)政府法律保障问题。

智慧医疗中的个人健康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同时也涉及医师的职责。如何保证广大市民在最大限度上享受医疗健康服务,同时又可以尽可能保证自身的隐私安全,这是需要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以及监督管理体系的完善才能解决的问题。(2)产品化与市场准入问题。

现有的智慧医疗系统产品多数尚处于初级阶段,成熟度较差,缺乏相对应的产品、技术专业标准,套用标准较多,产品结构功能设计思路混乱,使用过程复杂,难于掌握。由于系统庞大特殊复杂,新企业很难取得相关资质,与市场规定准入条件和指标要求差距较大,难于形成遵循和符合市场公平性的原则。(3)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与提升问题。

智慧医疗技术涉及医疗专家系统技术、医疗感知技术、电源管理与运用技术、网络通信的软硬件技术、信息融合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等众多技术,在研发过程中需要持续不断地融合、突破和创新,在此过程中除了持之以恒、不懈追求之外,还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4)商业模式创新问题。

智慧医疗涉及行业领域范围较为宽泛,产业结构和利益链条形成过程较为复杂,收益泼洒在各个环节上厚此薄彼,需要有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法来整合利益关系,调整利益结构和转变分配方式。(5)标准化与规范问题。

系统涉及信息采集、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终端接口、功能结构等多个环节,现有业务与技术标准涉及领域广泛,形成各类标准盘根错节、乱象丛生、错综复杂,大量的标准已过时需要重新制定,历史堆积问题日趋严重,负面影响日渐凸显。(6)资源配置与协调问题。

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形成了条块固化模式,网络集成与服务商结构也颇为复杂,资源分配方式、技术协调对接、服务协同管理等缺乏有效的手段。市场、技术资源分配缺乏有效的约束与管理。(7)规范运营服务和管理问题。

医疗行业由于长期属于资源短缺行业,形态比较稳定和优越。随着智慧医疗的应用,商业模式的创新与变化会对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和机构形成一定的压力,迫使其改变传统工作形态。服务意识有待改变,服务理念有待更新。

3.3 我国智慧医疗发展趋势

在近年来的发展过程中展现出产业发展活跃政府参与度加强、应用范围广、物联健康终端需求猛增、互联互通更加全面等趋势。

1.智慧医疗产业的发展

智慧医疗是实现国民健康管理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将覆盖影响个人及人群健康因素的全生命周期过程,有效地利用以用户为中心的健康信息及各类医疗资源来为健康保驾护航。中国的智慧医疗产业是在中国特定的制度环境下新兴的医疗服务业态,目前仍没有形成可供比较和参考的成熟模式。在线预约、移动健康管理、云医院、移动社交圈、移动支付等新应用不断涌现,向用户渗透,活跃了智慧医疗产业,并正在颠覆传统的医疗产业链。

1)政府参与加强

智慧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服务业态,面临的环境不够成熟。中国目前还缺乏与之相匹配的法律、政策及规范,现行政策按医院审批和监管模式进行,为医疗服务机构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信息也还处于的法律保护状态缺失。随着中国医疗卫生“十二五”规划出台,明确医疗信息化建设作为“四梁八柱”(见图3-1)之一,要求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百姓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卫生服务,并进一步明确“3521工程”建设要求,医疗主管机关将逐渐针对人群服务范围标准,出台相关政府监管、法律、规范,解决健康体检与健康诊疗、健康保险的结合问题等,促进医疗与保险的跨行业合作,大力推动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据谷歌宣布从2012年1月1日起永久关闭个人医疗信息聚合服务。这表明公众对于将个人信息存放于免费服务(公有云服务)的意愿仍不够强烈,用户更期望政府监管下的健康信息服务。图3-1 医疗改革中的“四梁八柱”

2)应用范围更广

随着应用系统和终端产品的逐渐成熟完善,智慧医疗的应用范围也将逐渐拓广,智慧医疗的应用范围逐渐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包括新生儿出生、新生儿家庭访视、儿童健康检查、预防接种、健康体检、高血压患者随访、糖尿病患者随访、精神疾病患者随访、老年人健康管理、健康教育等一系列内容。在中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3521工程”建设任务中,明确提出重点业务系统,已包括药物管理、公共卫生信息管理、新农合监管、城镇医疗保障、药品器械信息化监管、远程医疗服务、共享协作服务等,智慧医疗也将覆盖以上范围。

3)物联健康终端需求猛增

ABI Research 2010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2016年可穿戴设备的市场需求将超过1亿台,未来将有8万台该类设备成为健身感测器。在未来5年中,消费者在体育、健身以及临床上使用的心率监测器和可佩带血压计等设备将促进无线感测器的应用,蓝牙4.0等新型低功率无线技术也将与社交网络和智能手机相结合,以促进无线感测器的应用。根据One Medical公司2010年报道,在世界范围内,远程医疗使用的家庭血糖仪、血压计、体重秤、脉动血氧计和峰值流量计等联合装置的发运量将增长到160多万台,可见物联健康终端产品将在未来3~5年里成为广大市民主要健康活动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对于管理慢性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充血性心力衰竭(CHF)、高血压和糖尿病,以便捷化、低成本化、移动化为特征的物联网健康终端也将随着智慧医疗应用范围拓广急剧增加。

4)医疗信息互联互通更加全面

随着中国区域医疗服务平台分阶段开始部署搭建,未来的智慧医疗将真正实现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预计智慧医疗将成为一个多级、多层面的数据处理平台,完成多个信息源的数据进行关联、估计和组合,实现各系统及物联网多元数据相关信息的全面加工和协同利用,最终实现医疗信息的融合。

2.医院信息化全面发展

从医院来看,未来医院信息化发展趋势有五大方向,即临床信息系统、质量管理和移动医疗;后台运营管理系统;数据的分析和使用;健康管理以及虚拟化平台和虚拟化计算。

1)临床信息系统、质量管理和移动医疗

首先,临床信息系统应该是以CDR(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在未来,临床信息系统的发展方向是集成平台化的管理,一改各系统孤立的体系架构。所有子系统将通过平台进行对接,所有系统中的临床数据都能归及到CDR之中,并能通过一个界面进行整体展现;而且,所有系统都扁平化,可实现快速流程管理。这样,当患者去医院看病时,医生就能实时获得该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医疗信息,包括全程的门诊、住院、急诊、体检等等所有数据。而在当前的情况下,因为没有CDR,就做不到全生命周期的系统集成,医生只能看到所在系统的数据,如在门诊看门诊的,在住院部看住院的。

其次,全面的质量管理。也就是把患者在医院的每个步骤,都在信息系统中得到完整、正确的记录和跟踪。通过这样一个闭环的管理,要做到正确的病人、正确的药品、正确的剂量、正确的时间和正确的给药途径等五个正确。比如,患者用药就是一个以医嘱为核心的管理过程。这中间的IT转换,就涵盖从合理用药监控系统,到药房包药机系统,再到患者床旁移动护理系统等。所有这些可能通过不同系统完成的,但这些系统在后台有一个紧密的连接。

最后,移动医疗日渐普及。一方面,移动医疗具有很好的便携性,医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任何信息;另一方面,通过移动医疗,可以促使信息无缝连接、无缝覆盖,不管医生走到哪里,处在哪个环节,都可以随时采集数据,随时验证患者身份和药品。

2)后台运营管理系统

医院也有作为企业属性的一面,需要一个以ERP(企业资源规划)为核心的人、财、物的高度整合管理,将前台的业务和后台的运营管理进行高度整合,然后提供商业智能的决策分析。

3)数据的分析和使用

有了前台的临床系统,有了后台的运营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数据,如果这些数据不用,就不能产生价值。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最大的价值不在于Technology(技术),而是在于Information(信息)。未来医院信息化中最有意思的事情是如何分析、使用这些数据。而如果所有采集的数据,是靠人录入进去的,这样的数据就不是大数据。真正的大数据是不依赖于人而自动生成的,比如通过各种感应器或各种传感器,把患者体温数据自动采集的过程等。

4)健康管理

未来医院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以健康为中心。健康管理的概念是,患者个人健康档案不仅仅在医院使用,还能在家里等任何其他地方共享,为不同机构的诊断和治疗提高效率和准确度,并节省费用。采用以个人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建立整合应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Integra,将所有的医疗机构、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的所有医生集合,共同为一个患者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与疾病的所有相关服务。

5)虚拟化平台和虚拟化计算

虚拟化、云是未来的趋势。采用虚拟化设备和应用,能够大大降低IT设施成本和运行成本。公有云将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但其推动将有赖于整个链路、整个硬件安全性和稳定性的提高和完善。

第4章 智慧医疗的建设

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息惠民的重要举措,是智慧医疗产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如何在城市现有医疗信息化和医疗健康服务发展状况下,构建高效的智慧医疗体系?本章试图从智慧医疗总体框架、建设内容、服务模式、产业链、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回答。

4.1 总体框架

智慧医疗是医疗信息化逐步深入,人性化发展的一种医疗健康服务形态,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主要采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纳米技术,实时感知人体生理状态以及医疗健康设备状态,为医疗健康管理和服务提供支撑。医疗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推动着我国医疗体系朝着共享互联的智慧医疗体系发展。该体系覆盖了各大医院、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医疗体系,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供了一条“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新道路,也为公共卫生的预防和监管提供了有效途径。

智慧医疗建设的总体框架(见图4-1)遵循智慧城市技术体系,并注重与智慧城市其他领域的对接。最顶层是用户,有提供服务对象、服务者、管理决策者以及其他相关用户。服务对象包括不同疾病程度的病人和不同健康程度的健康人。服务者主要是医生、护士、护理人等直接向服务对象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人。管理决策者主要是卫生部门、药品监督部门、医院的管理决策者。其他相关用户主要是社区、养老机构、房地产公司等提供医疗健康服务的机构。不同的访问渠道将以用户为中心,统一在一起,实现多渠道统一接入。最底层是医疗卫生所在的外围自然环境,是整个智慧医疗总体框架的数据采集源,主要包括人、医院、卫生站、救护车、健康流动车、社区、家庭、养老院。图4-1 智慧医疗建设的总体框架

智慧医疗的总体框架的核心部分从城市医疗健康信息化整体建设角度出发,由四个层次要素和支撑体系组成。四个层次要素从下往上依次是物联感知层、网络通信层、数据及服务支撑层、智慧应用层。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体系。横向层次要素对齐下层具有依赖关系,纵向支撑体系对四个横向层次要素具有约束关系。

1.物联感知层

智慧医疗的物联感知层主要提供对医疗健康环境的智能感知能力,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辅以生物技术、纳米技术,通过传感器、芯片、RFID、摄像头等手段实现对城市范围内人、医院、卫生站、救护车、健康流动车、社区、家庭、养老院等医疗健康相关方面的识别、信息采集、服务、监测和控制。

2.网络通信层

智慧医疗的网络通信主要存在于智慧城市网络通信中。智慧城市网络通信层主要目标是建设普适、共享、便捷、高速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为城市级信息的流动、共享和共用提供基础,重点是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三网融合(比如移动互联网),从而建设大容量、高宽带、高可靠的光纤网络和全程覆盖的无线宽带网络。智慧医疗的网络通信层重点建设是医疗健康卫生专网。

3.数据及服务支撑层

数据和信息已被认为是城市物质、智力之外的第三类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数据融合和共享是支撑城市更加“智慧”的关键。因此,智慧医疗的数据及服务支撑层是智慧医疗建设的核心内容。该层主要采用SOA、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城市级医疗健康数据信息资源的聚合、共享、共用,与智慧城市其他领域数据资源互联互通,为各类智慧医疗应用提供支撑。

4.智慧应用层

智慧应用层主要是指在物联网感知层、网络通信层、数据及服务支撑层基础上建立的各种医疗健康智慧应用。该层以满足具体领域的业务需求为目标,采用智能分析、辅助统计、预测、仿真等手段,对及时掌握的各类感知信息进行综合加工,构建各类医疗健康应用体系。该体系以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为基础,打破医院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医疗信息的共享,充分调动各级医疗资源,平衡城乡医疗资源,进而实现各类医疗健康应用,比如智慧医院、远程医疗、智慧健康、智慧养老、智慧社区、智慧卫生应急。这些智慧应用为医疗健康服务对象、服务者、管理决策者等提供了便捷、联动、高效的整体信息化应用和服务,同时带动了城市医疗健康产业体系的发展。

5.支撑体系

支撑体系涉及智慧医疗总体框架核心部分,并对其运行、建设、管理进行必要规定和指导,保障智慧医疗健康系统有序、高效运行,提供及时、优质的医疗健康服务。支撑体系主要包括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管理体系。标准规范体系从技术、服务等角度知道和规范智慧医疗的整体建设和运营,确保智慧医疗建设的开放性、柔性和可扩展性,确保与智慧城市其他领域能够互联互通。安全保障体系用以提升基础信息网络、核心要害信息及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为智慧医疗的建设和运行提供可靠的信息安全保障环境。从技术角度来看,重点是构建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平台,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认证。建设管理体系贯穿建设、运行和运营管理三个方面,包括规划、制度、资金、评价等内容,确保智慧医疗建设能够提升医疗健康服务水平和效率,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国民身体健康。

4.2 智慧医疗建设的主要内容

智慧医疗是一个庞大、复杂、动态的系统,要注重顶层设计,避免浪费和信息孤岛。总体来说,智慧医疗建设需要谨慎制定具有战略远见、符合城市医疗健康现状的总体规划,还需要在充分考虑各部分以及与智慧城市其他领域之间的关系,制定具体的规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保障体系等,以切实推进智慧医疗建设。

我国智慧医疗还处于试点起步阶段,智慧医疗系统尚不完善,各子系统之间及与智慧城市其他领域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尤为薄弱。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背景下,围绕医疗健康的迫切需求,涌现出众多创新的智慧应用。因此,我国智慧医疗的建设是基于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数字医院、区域医疗等医疗信息化建设,针对城市医疗健康现状和需求,对城市智慧医疗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的过程。

尽管不同城市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基础和需求不同,侧重点不同,但是从整体来看,按照作用和支撑关系,智慧医疗的核心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智慧医疗的基石、智慧医院、智慧的区域医疗、互联网医疗等,如图4-2所示。图4-2 智慧医疗建设的主要内容

1.智慧医疗的基石

智慧医疗的智慧基础类建设内容是整个智慧医疗体系的基础技术支撑,为丰富多彩的应用奠定信息共享和信息联通基础,主要包括医疗物联网、医疗云、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

1)医疗物联网

医疗物联网技术是智慧医疗的核心。医疗物联网的应用方式是指依据医疗过程的需求,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感应器、移动智能手机、激光扫描器、医学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巨大的网络,并将这些信息传感设备通过医疗物联网技术与所有的资源连接在一起,进而实现资源的智能化、信息共享与互联。

2)医疗云

医疗云是在医疗健康领域采用现代计算技术,使用“云计算”的理念来构建医疗健康服务的系统,形成具有医疗健康领域特色的行业云,支撑云医疗的推广应用,有效地提高医疗健康服务的质量、成本和便捷性。

3)电子病历

电子病历即电子化的病历,是医疗机构在特定时间对门诊、住院患者临床诊断治疗过程的系统、规范记录。它贯穿整个医疗过程,完整集中地记录了各种医疗服务者下达的医疗指令及执行结果,并被诊疗过程的各个环节使用,具有高度的共享性,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电子病历主要由门(急)诊电子病历、住院电子病历和其他医疗电子记录(包括病历概要、健康体检记录、转诊记录、法定医学证明及报告、医疗机构信息等)基本医疗服务活动记录构成。

4)电子健康档案

电子健康档案也称为电子健康记录,是居民健康管理(疾病防治、健康保护、健康促进等)过程的规范、科学记录。电子健康档案是以居民个人健康为核心,贯穿整个生命过程,涵盖各种健康相关因素,实现信息多渠道动态收集,满足居民自身需要和健康管理的信息资源(文件记录)。电子健康档案中的个人健康信息包括基本信息、主要疾病和健康问题摘要、主要卫生服务记录等内容。健康档案信息主要来源于医疗卫生服务记录、健康体检记录和疾病调查记录,并将其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联系密切,互相补充,且电子病历是电子健康档案的主要信息来源和重要组成部分。

2.智慧医院

智慧医院是在数字化医院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更加注重内外信息资源的联动共享和整体的协调性,构建高效经济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和丰富便捷的医疗服务。智慧医院建设包括智慧的医疗环境和智慧的医院管理两个方面。

1)智慧的医疗环境

智慧的医疗环境主要是指通过对医院建筑设计、楼宇智能化设计,使医院拥有一个绿色、环保、人性化的环境。智慧的医疗设施主要包含建筑智能化、通信自动化、业务专业化三部分组成。

2)智慧的医院管理

智慧的医院管理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推进临床诊疗的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促进医院资源有效利用,获取医院的最大效益。智慧的医院管理可提供更好的临床医疗服务,促使资源更有效的利用,构建更开放的医疗服务体系。

智慧医院重要建设内容还包括一些具有显著技术特征的应用,比如医疗物联网、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这些应用是智慧医疗的建设亮点,增强了医院满足自身管理和服务质量等需求的能力。

3.智慧的区域医疗

智慧的区域医疗是指围绕“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烦”等就医问题,遵循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理念,采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强卫生防控,加快资源协同调度,优化卫生管理决策,提高卫生资源利用率,实现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相结合的全方位智慧医疗保障和智慧健康管理。智慧的区域医疗建设主要围绕智慧医疗大数据云平台及配套基础系统优化。智慧医疗大数据云平台从建设和最终应用的角度,围绕政府应用、百姓应用、医护专业人员应用角度进行思考、规划和设计。

1)智慧医疗大数据云平台

智慧医疗大数据云平台应用云计算新技术,建设资源易整合、基础设施易扩展、系统易维护的系统平台,充分利用资源,节省建设成本。主要包括基础设施、云融合平台、云数据中心以及云应用。

2)政府应用子系统

智慧的区域医疗提升政府管理者医疗卫生监督管理效率及为民服务的能力。政府应用子系统主要有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合理用药电子预警管理系统、公共卫生监督系统等。

3)医护人员应用子系统

智慧的区域医疗注重为医护人员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医护人员应用子系统包括基本的医疗信息化和辅助系统,涉及体检、临床、药品管理、转诊、付费等环节,有双向转诊系统、先诊疗后付费监管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发布平台、区域HIS移动客户端等。

4.互联网医疗

互联网医疗就是把传统医疗的生命信息采集、监测、诊断治疗和咨询,通过可穿戴智能医疗设备、大数据分析与移动互联网相连,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和健康管家服务。互联网医疗代表医疗行业新的发展方向,有利于解决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和人们日益增加的健康医疗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积极引导和支持的医疗发展模式。目前主要包括移动医疗、远程医疗、智慧健康、智慧养老、就医支付几个重点应用领域。

1)移动医疗

移动医疗是现代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和临床医学等多个交叉学科的发展而催生的,通过无所不在的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来提供医疗和公共健康服务的最新医疗服务模式。

2)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是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它以多种数字传输方式,通过多种核心技术和远程医疗软件系统建立不同区域的医疗单位之间、医师和患者之间的联系,实现对医学资料和远程视频、音频信息的传输、存储、查询、比较、显示及共享,完成远程咨询、诊治、教学、学术研究和信息交流任务等。

3)智慧健康

智慧健康就是围绕家庭及个人健康管理和护理,将医疗卫生系统充分对接到基层医疗卫生平台,借用医疗健康终端和系统,通过健康管理平台和设备,由医护人员和健康护理专职人员,向家庭和个人提供个性化的医疗健康服务。智慧健康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健康管理跟踪平台、健康管理应用系统以及健康管理终端。

4)智慧养老

智慧养老是在全国智慧城市建设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技术(如互联网、社交网、物联网、移动计算等),围绕老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医疗卫生、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各方面支持老年人的生活服务和管理,对涉老信息自动监测、预警甚至主动处置,实现这些技术与老年人的友好、自助式、个性化智能交互。

5)就医支付

为解决医院“三长一短”现象,以服务就医者为本,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医院之间资源共享和部分资源对外开放,优化就医流程和就医环节,致力为就医者提供便捷、经济、轻松的高质量就医体验。在就医支付方面,主要的建设包括预约挂号平台、医院分诊导医系统、医疗电子支付。在传统的银医一卡通基础上,诊间结算、床边结算、手机支付、信用账户等方式日渐盛行,提供了更便捷、更广泛的支付渠道。

此外,医疗卫生网络的建设也是智慧医疗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专网需实现所有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村服务站的网络全覆盖,同时保证疾控网络覆盖全面。支撑医疗健康服务的公网,也需要保证网络的便捷获取和流畅性。

智慧医疗的建设不仅仅是系统的建设,更是智慧医疗相关制度机制的建设,更需要人们医疗健康理念的转变。在智慧医疗的支撑体系建设中,最重要的是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标准规范体系贯穿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整个过程,通过规范的业务梳理和标准化的数据定义,要求智慧医疗各项建设遵循“统一规范、统一代码、统一接口”的原则以及相应的规范标准来加以实施,严格遵守既定的标准和技术路线,从而实现多部门(单位)、多系统、多技术以及异构平台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