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8 06:29:5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艾丰《新闻采访方法论》笔记和典型题详解试读:

第一章 概 论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采访方法论概述

1渴求与苛求(1)实际工作在提出渴求:必须加强新闻采访的理论研究。(2)满足对新闻采访理论的渴求,“拒绝”对它的苛求。实践呼吁着理论,采访需要科学指导。

2新闻采访方法论

新闻采访方法论不是介绍或集成具体的采访经验,而是着重阐述这些经验所包含的规律性东西,并形成一个学术体系:不是直接告诉你“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具体方法,而是在系统阐述“为什么”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做什么”和“怎么做”。

3新闻采访方法论的内容(1)着重分析新闻采访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矛盾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这是对新闻采访性质的最基本的概括。(2)着重从认识论上对采访活动进行分析,即研究记者的认识和新闻事实之间的矛盾。这是最基本的、最关键的问题。(3)着重从社会交往上对采访活动进行分析,即研究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的矛盾。(4)着重研究正确处理上述矛盾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是综合的,既考虑到哲学的原理,又要从新闻采访的实践出发。

4新闻采访方法论的研究方法(1)记者在实际采访活动中,需要认识和掌握两个方面的规律:一方面是要报道的事实或事物的规律;一方面是新闻手段本身的规律。(2)新闻手段的规律,又可以用科学抽象的方法,分成两类规律,一类是新闻手段的普遍性规律,即任何社会、任何阶级、任何样式的新闻媒介都受其制约的那些规律;另一类是新闻手段的特殊性规律。(3)表述的方法同研究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先从基础的东西开始,逐步深入。(4)在研究和表述中,力求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论述与事例并重。

二、新闻采访是一特殊的调查研究

1对采访性质的基本认识(1)采访的含义

采访是新闻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做的了解客观情况的社会活动。采访的含义有四个要点:谁——主体,为什么——为新闻报道,做什么——了解客观情况,范畴——社会活动。(2)基本认识

①直观看来,采访就是记者了解、认识客观事物的活动。

②采访是调查研究。这是对采访性质的唯物主义的概括说明。

2采访的目的——传播(1)采访

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首先表现在它具有特殊的目的—传播,是为了进行报道。为了向大众传播,记者的采访有极大的伸缩性和灵活性,以及他的报道的主动性。(2)专题调查

是大量采用的一种调查方法。但专题调查要讲求时效,得到预期的目的,又必须以系统的全面的调查研究为基础。

3采访的基本任务

采访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迅速地了解到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这里面包含着5个要素,可以把它们分为:①迅速地了解到;②典型的(或足以说明问题的);③有新闻价值的;④真实的;⑤事实。

4采访的基本方式—社会活动(1)新闻记者是一种社会活动家,社会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社会活动区别于纯私人的活动,又常常采取个人交往的方式。

②社会活动区别于“行政的”活动,尽管有些记者是由“官方的”新闻单位派出的。

③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另一个特点,是在这类活动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结合是自由的。(2)记者活动的独立性

从新闻学的角度看,记者采访的社会活动方式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使记者的活动、新闻媒介的活动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新闻单位不是行政机关、法律机关,不应只成为某业务和行政单位机构的“发言人”,它本来应该是“社会舆论机关”。(3)独立性和舆论监督

记者活动的相对独立性,是发挥舆论监督作用的基础。舆论监督是一种特殊的监督。它的特点和优点是:

①它是一种弹性比较大的监督,监督的面可以更广、更灵活。同时舆论监督往往是有分寸地有弹性地提出问题,并不直接负责解决问题。

②它是一种群众监督的有效方式。群众监督有许多渠道,但最重要的渠道其实就是舆论监督。

③它是各种监督的增效剂。党的、行政的、法律的监督,通过舆论监督的形式公布出来大大增强了这些监督的效果,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④它是一种成本很低的监督形式。不像其他形式的监督要动用那么多的人,要经过那么多的程序。

⑤它是一种本身接受监督的监督。这种监督不是个别的暗箱操作。所有的监督内容都要公之于众,如果媒介滥用监督权力,别人马上可以指出来。(4)独立性对记者提出更高要求

要坚持记者活动的独立性,记者必须正确认识自己,善于独立思考。

5采访的难点(1)既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任务,又要对客观事物有真实、深刻的认识,这是记者首先感到的困难。(2)记者采访的题材是极其广泛的、多变的,同时,他的每一个调查结果——报道,又需要适应广泛对象的需要,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里是两个“广泛”:广泛的题材,满足广泛的需要。(3)报道既要形象生动,又不允许有一点虚构。这虽然是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困难,却向采访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

6记者采访活动的风险性(1)工作上成败不定的风险。采访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记者,而往往取决于记者的工作环境,包括采访的题材,采访对象的状况,采访的时机等等常常是不断变化的,不稳定的。(2)报道对错未卜的风险。记者报道的底线是事实不能失真,观点不能错误。但把住这个底线并不容易。(3)风口浪尖上的风险。由于新闻报道的特点,它必须追逐风口浪尖,记者的采访要到风口浪尖上,记者新闻报道的作用也会在风口浪尖上。因此,记者的活动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尖锐性。(4)记者的人身风险。一些探险式的采访,会有人身安全问题。

1.2 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采访

答:采访是新闻记者(包括业余报道者)为进行新闻报道所做的了解客观情况的社会活动。它有四个要点:谁—主体,为什么—为新闻报道,做什么—了解客观情况,范畴—社会活动(区别于私人活动),四个要点缺一不可。

二、简答题

1简述采访任务的五要素。

答:采访的基本任务就是要迅速地了解到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这里面包含着5个要素,可以把它们分开写成:迅速地了解到;典型的(或足以说明问题的);有新闻价值的;真实的;事实。(1)最基本、最重要的要素,自然是事实。记者采访,最主要的就是同事实打交道,记者目不转睛地盯着事实,他发现事实、了解事实、选择事实、核实事实、参加(体验)事实、追踪事实,最后报道事实。(2)另一个要素是“真实”。之所以提出“真实”要作为一个要素,是因为:首先,在采访当中,真实性成为一个经常性的重要问题。其次,一个完整的事实,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提出真实,也可以避免把确实存在的假象和“不合理宣传性现象”当成事实。(3)“典型的”(或足以说明问题的)这个要素是考虑到新闻传播的需要。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也是很多的,不是所有的这样的事实都能够获得传播。因此,还要从中选取更典型的事实,更能说明问题的事实,这样才能以一当十,传播得更广,收到更显著的效果。(4)“迅速地”是指记者了解事实的过程必须尽量简短。这同样是新闻采访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虽然有的采访时间性不那么强烈,但是,它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求速度,贻误时机,不仅会降低采访的质量,甚至可能使记者的全部劳动报废。

2简述新闻采访的难点。

答:新闻采访的难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既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任务,又要对客观事物有真实、深刻的认识。这是记者首先感到的困难。

记者到了一个新的单位,从当地自然环境,到周围的社会情况,都是生疏的:特别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一下子要结识许多人,在一般人也许连他们的名字和面孔都来不及记清楚的时间内,记者却要熟悉他们,并从他们那里了解到反映事物本质的真实情况。(2)记者采访的题材是极其广泛的、多变的,同时,他的每一个调查结果——报道,又需要适应广泛对象的需要,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里是两个“广泛”:广泛的题材,满足广泛的需要。困难就在这里。(3)报道既要形象生动,又不允许有一点虚构。这虽然是在写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困难,却向采访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

为了吸引人,为了提高传播效果,记者的报道也应该是形象、生动的。在堵住虚构门路的情况下,全部的分量就都压在采访身上了。

3简述记者采访活动的风险性。

答:记者的采访活动是风险很大的社会活动。这种风险包括:(1)工作上成败不定的风险。

采访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记者,而往往取决于记者的工作环境,包括采访的题材,采访对象的状况,采访的时机等等常常是不断变化的,不稳定的。记者的每一次采访都是从新开始,从零开始,每次采访会遇到怎样的工作环境难以预料,上一次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本次采访一定成功。(2)报道对错未卜的风险。

记者报道的底线是事实不能失真,观点不能错误。但把住这个底线并不容易。

记者是一个“五说”职业:第一说是“最先说话”,等别人都说过了你再说,那就不是新闻了。第二说是“说自己不懂的话”,记者采访的事情大部分都是自己不懂的,但不能因为自己不懂就不采访,不报道。第三说是“很快说话”,必须很快说话。第四说是“公开说话”,记者的报道是公开发表的,有了错误是公之于世的。第五说是“经常这样说话”。这样的“五说”的情况下能不能保住“事实不失真,观点无错误”是风险很大的。(3)风口浪尖上的风险。

由于新闻报道的特点,它必须追逐风口浪尖,记者的采访要到风口浪尖上,记者新闻报道的作用也会在风口浪尖上。因此,记者的活动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尖锐性。。(4)记者的人身风险。

一些探险式的采访,会有人身安全问题。

4为什么说新闻采访是特殊的调查研究?(安徽大学2008研)

相关试题:新闻采访与一般的调查研究相比较具有哪些显著特点?(江西师大2009研)

答: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看,新闻采访的对象是客观事物,新闻采访的基本性质,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种活动。(1)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的共同点

①从指导思想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用什么立场、观点和方法作指导,是关系到调查研究灵魂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欢点和方法,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锐利武器。一切革命工作的调查研究,只有在它的指导下进行,才能达到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②从目的看,各行各业的调查研究都是为了解决问题。毛泽东同志说:“调查就是篇决问题”,解决问题,都服从一个总的目的,即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2)新闻采访与一般调查研究的不同点

不同点在于具体地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去解决。这样,不同行业的调查研究就不能不带有自己的特点。

①记者是为传播新闻信息,搞好新闻宣传报道去进行调查研究的。记者是专业的调查研究人员。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天天都要运转,播出新闻。作为这些新闻媒体的记者,自然天天要采访,天天要做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既是记者的日常工作,又是记者的毕生事业。刘少奇同志说,记者和编辑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者。这揭示了记者编辑这种职业的本质特征。记者是专门做调查研究的,就这一点来说,他有些类似党委机关政策研究室专门做调查研究工作的调查员,但他肩负的使命和活动方式又不同于调查员。

②由于新闻宣传的特殊要求,记者在进行调查研究时具有种种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为:

a.新闻性。新闻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重要事实的报道。记者在调查研究时,总是着眼于新,抓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新信息、新事实。记者永远在追逐新闻,哪里发生新闻,他就奔向哪里。

b.政策性。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新闻报道的基本任务。记者在调查研究时,心中总是装着政策,有很强的政策观念。当然,党委部门和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也有一个十分看重政策的问题,但那往往是从制定政策或执行政策着眼。记者注重政策,落脚点更多的则在于宣传。

c.全局性。新闻传播要面向公众,面向社会,而不是少数人,因此记者在调查研究时又要有全局观点。从全局出发,去发现那些在全局上有意义的事物。事物越有全局意义,新闻价值越大。是非曲直,利弊得失,都要放到全局上去权衡,从而作出正确的抉择。

d.广泛性。其他行业的调查研究往往限于本行业的事情,记者的调查研究则不受某一行业的限制。党委部门调查研究的范围较广,但也不如记者那样无处不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记者采访活动的舞台正像大海一样辽阔,天空一样无边。凡是人类存在着、发生着的事情,都可能成为记者调查研究的对象。有些事情,在今天看来对记者也许是禁区,但明天记者就可能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把它公之于众。记者调查研究的范围如此广阔,是因为受众对新闻报道的需求和兴趣是多方面的,包罗万象的,而满足受众的需求和兴趣,正是记者的职务所在。

e.时效性。记者调查研究要求快,讲究效率,不能像老牛拉车那样慢慢腾腾,这是由新闻的时效性决定的。重大事件发生后,记者要迅速赶到现场,迅速采写,迅速报道。在当今世界上,对调查研究速度的要求,记者这一行是最快的行业之一。对记者,有些报道不是以天计,而是以时计,以分秒计。新闻传递工具的进步,大大加快了新闻传递的速度。电视这一电子新闻媒介的发明,可以快到这样一种程度,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记者在现场直播,同步向观默道新闻。

f.连续性。这种连续性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天天调查,而是指对某一具体事物发生、发展过程做连续不断的调查。这种连续性,在许多情况下是基于重大事件报道和典型报道的需要,这种连续性,有时表现为在一段时间内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的不断调查;有时则表现为阶段性,在几个不同时间段内对同一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的追踪调查。每一次调查,前后既有内在联系,又有区别,又有新的要求。

g.公开性。记者调查研究的成果,除一小部分以“内参”形式供有关领导参阅外,多数要写成报道,公开传播,不像党委部门或其他行业那样,将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内部资料处理。这就要求记者在调查研究时考虑内外界限,考虑公开传播的一些特殊要求。

上述特点表明,记者的调查研究确实不同于一般调查研究,新闻采访工作确实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工作。

5简述写作对采访的作用。

答:(1)采访到的好的材料,好的内容,还需要用好的写作形式、技巧来表现。(2)写作要在采访过程中就要不断地思索、酝酿,使采访有目的性。从这个意义上看,写作反过来对采访又有能动作用。(3)到动笔写作的时候,还常常发现缺这缺那,需要作补充采访,这也是写作对采访的一种反作用。(4)采访决定写作,写作对采访有反作用。这就是我们在采访和写作关系问题上的唯物的辩证的观点。

6“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为写作新闻报道而进行的了解和掌握客观事实的活动”请谈谈你对这一定义的理解?(兰州大学2002研)

相关试题:结合新闻实践的角度和你自己的认识,谈谈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江西师大2007研)

答:综观新闻采访、写作、编辑、发行等全过程,采访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实在不容低估。60多年前,著名报人邵飘萍在《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中就强调指出,在报纸的所有业务中,“以采访为最重要”。西方新闻界普遍认为:一流的采访者必定是一流的撰稿人。采访的这种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主要应从采访与写作的关系上去认识。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两者的关系是既紧密相连又有先后、主次之分的。具体反映在四个方面:(1)反映在活动的程序上。从活动的程序上看,先有新闻采访,后有新闻写作。这一程序不能颠倒,否则,就违反了新闻工作规律,就不叫新闻活动,变成闭门造车之类了。(2)反映在活动的内在联系上。从新闻报道的材料来源和形成过程看,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两者之间的媒介是采访。离开采访,写作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3)反映在活动的性质上。新闻采访和写作,其活动性质,一个是认识实际,一个是反映实际。只有正确认识实际,才能正确反映实际。从这个意义上看,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采访的归宿。(4)反映在写作对采访的反作用上。实践证明,新闻写作常常反作用于新闻采访。记者从事新闻工作的年代长了,经验教训多了,常常在采访之前,就能凭借掌握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经验,清晰地知道采访如何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如何才能有效地判别材料的真伪优劣和访问的深浅,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和少走弯路。

第二章 采访与事实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

一、材料与事实

1按照材料来源和传递过程进行分类(1)分类

①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②第二手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当事人和目击者那里得来的材料就属于这一类。

③第三、第四手以上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两个以上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非当事人和非目击者那里得到的情况,总结概括性的材料,都属于这一类。(2)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

认识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对于搞好采访至关紧要。报道中有没有足够的和必要的第一手材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了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有成效的工作的重要标志。

①第一手材料的价值还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实证性。

②第一手材料,虽然不能说是检验第二手以及第三、第四手材料的标准,却是订正、检验这些材料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③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记者采访到的第一手材料往往是最形象生动、因而也是最引人的材料。

④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意义,还不限于新闻工作本身,它与其他部门工作和科学研究也有密切联系。(3)第一手材料的局限性

①虽然是第一手材料——直接观察,也会出现两方面的偏离事实的成分:重要的客观事实没有掌握,同时又加进了若干的主观因素。

②第一手材料的局限性还表现在记者观察时间的局限性上。

③第一手材料的局限性还表现在记者的观察和某些物证材料的本质含义的不确定性上。

④第一手材料的局限性之所以不可完全避免,这是由这种材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⑤第一手材料是记者本人直接得到的材料。

具体说,这种局限要受到以下几方面情况的影响:

a.事物本身的发展阶段,事物现象的复杂程度。

b.记者采访观察时客观环境和条件(包括记者使用的观察工具)。

c.记者的立场。

d.记者观察的角度。

e.记者的知识水平。

f.记者的思想方法、认识方法。

g.记者的心理状态。(4)全面认识第二手材料和第三、四手材料

a.间接性材料——主要是那些正式形成文字的材料,往往是经过了相当多的人的劳动,综合了相当多的各类材料写成的。

b.间接性材料同直接性材料相比,一般说离事实更“远”些,更容易失真;另一方面,材料经过中间环节的加工,那么这种间接性材料会更精粹、更全面、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

c.有些间接性材料比记者的直接性材料具有更大的权威性,读者和听众、观众宁可相信这些材料,而不愿把记者的直接观察作为依据。(5)材料的相对性和双重性

①材料的相对性是指第一手材料、第二手材料、第三、第四手材料这种分类,都是相对于记者而言的,离开由事实到记者这样一个“情况传递”链条,是无所谓第几手可言的。由于我们研究的是记者的采访,所以把事实的情况传递的终点定为记者,其他的认识主体(各种人和团体)都作为记者的认识对象或情况传递的媒介而存在的。

②材料的双重性也是一个需要加以廓清的重要问题。双重性的意思是指同一个材料,对记者来说,可以当两种材料用,既可以当作第一手材料,也可以当作第二手材料。

2从认识阶段上分类

从认识阶段上分为感性认识材料和理性认识材料。(1)注意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①事物的现象和本质。

②采访对象的感性认识材料和理性认识材料。

③记者在采访中的认识过程。(2)两类、六种现象

①一类现象称为“事物特有现象”,另一类称为宣传性现象。

②事物特有现象分类

a.正象——本质性现象

b.歪象——假象

c.废象——偶然性现象

③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a.现象是指直接被我们感官所感知的事物的外表形态。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其中每个现象都只是本质的某个侧面的表现。现象是较为表面的、片面的、局部的、多变的、易逝的。

b.本质是事物的性质及此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决定于事物的内在矛盾。本质是带规律的东西。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深刻的、稳定的、贯穿的。

④对感性认识材料的要求主要是两条:一条,要十分丰富或足够丰富;一条,感觉要真实,不是错觉。

⑤宣传性现象的本质

a.合理的宣传性现象,是指那些虽然是为了宣传目的而安排的、但并未歪曲和改变事物本质的现象。

b.不合理宣传性现象,是指那些纯属为了达到某种宣传目的人为设计制造的,用来掩盖或歪曲事物本来面目和固有本质的现象。

c.半合理宣传性现象,是指那些既含有合理成分,又含有不合理成分的宣传性现象。这种现象,往往是合理的宣传性现象和一些不合理的宣传性现象的综合。

3其他分类(1)按可靠性分类:

①不用证实和核实的材料;

②不能证实和核实的材料;

③有待证实和核实的材料。(2)按反映事实的侧面分类:

这一分法可以有两种分类:

第一种:①综合性、概括性材料;②统计性材料;③典型性材料;

第二种:①主体材料;②背景材料,其中,背景材料又分为历史背景材料和环境背景材料。(3)按材料的作用分类:

包括:①骨干材料;②细节材料;③链接、填充材料;④画龙点睛材料

4材料加工的基本要求(1)衡量新闻产品的标准

①真实性。认识要符合现实情况,不是虚幻感觉,不是主观臆断。

②完整性。不是残缺不全,不是割断各个环节、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

③深刻性。要触及到事实的本质,它的实际意义等,不被假象和不合理宣传性现象等所迷惑。(2)事实的七个要素

5个“W”: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因(Why)。后来又加入一个“H”(How),一个“M”(Meaning),取其“实质意义”、“本质”的意思。“意义”,贯穿于上述6个要素之中的,它与上述6要素不是并列关系,它是指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事物的本质,这件事实的实际意义。“意义”则是指同一事实中现象和本质之间的联系。

为什么必须加入“M”这个因素?因为前6个因素,5个“W”一个“H”,主要指的是事物的现象,即事物的外部表象和外部联系,而完整的事实,必须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3)现象和本质的对应性

关键的是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存在的事实出发,要搞清楚眼前的现象是和哪种本质相对应的,决不可抓住片断的现象就同自己想象出的“本质”挂起钩来。把彼此不对应的现象和本质联在一起等于随意炮制“事实”。(4)现象和本质的相对性

某一个事实,固然本身有其特有的本质,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它又仅仅是一种现象。也就是说,在一定范围内的本质确定的事实,在另一个范围内则可能成为另一种本质的现象——可能是正象,可能是废象,也可能是歪象。(5)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与文学的真实是不同的。为了正确贯彻新闻真实性原则,必须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进一步阐明: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的统一。

新闻真实性原则,应该被理解为禁止性原则,即:它要求新闻报道不违反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而不是要求每一条新闻都必须完整地反映出事物的本质。这就是我们对林枫同志观点的一点补充和修正。

5材料加工的基本方法

材料采集和材料加工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必须互相结合、同时进行。(1)材料加工的程序

材料加工总的原则,正如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提出的,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做起来,可以有这样几个程序:

①对所有的已获得的材料进行分类,这是总体分析。

②对单个材料,起码是较为重要的材料,进行分析。这是材料的个体研究。

③按照弄清事实的需要,把一些材料加以比较,以识别真伪、粗细、优劣。

④按照报道事实的需要,把一些材料彼此联系起来,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材料整体结构。最后形成报道。(2)核实是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

核实的方法:

①溯本求源。记者在采访中了解的材料,常常是经过几次转手的。为了核实这些材料,记者要尽量追到它的源头。

②寻求物证。记者就要寻求物证材料,用物证材料核实其他材料。当然,物证材料也存在真伪问题,有时核实工作还要包括对物证材料的考据工作。

③多方证实。如果事实已经过去,也没有留下足以说明问题的物证,这时就需要采取多方证实的方法。各种材料、各种人的材料、各种时间的材料在某一事实上,说法是否一致。若一致,基本上就算得到了证实。

④逻辑判断。核实中,严密地运用逻辑进行判断是决不可少的。

6对材料认识的归纳(1)材料是记者采访活动中面对的基本的客观对象。记者的劳动对象是材料。懂得材料的各种分类,懂得各种材料的特性,才能正确地把握和运用它们。(2)把握材料的特性,关键是认识各种材料中包含着的各种矛盾。矛盾的主线是某种材料和事实的关系。特别要注意的是:

①有些材料中包含的材料提供者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存在的矛盾。

②各种材料对记者来说也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是认识事实的原料,记者能否通过这些材料正确地认识事实。

③材料存在的缺陷,记者认识的局限,除了由个人的因素造成的以外,常常和社会因素分不开。

④材料是记者了解事实的桥梁,材料是加工对象,成品是对事实的认识。记者要做观察家

7记者要做观察家(1)观察家是新闻媒体上的名角

媒体上的观察家分成两类:

①一类是借用社会上权威人士做媒体的观察家。

②一类是媒体自己的记者编辑成长起来的观察家。(2)观察家的工作方式

观察家的工作方式与一般记者是有区别的,他工作的侧重点并不是了解一个一个具体的事实或事件,而是对重大的事实、事件、形势、趋势在综合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发表的自己看法。因此,他必须收集研究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材料,虽然也需要直接的材料,但更多地是依靠间接性的材料,依靠占有材料的丰富和全面,自己做出思考和判断。

二、角度与事实

1新闻价值是选择事实和材料的重要标准(1)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是指这个事实可能给社会人们带来的新的信息的分量(包括数量和质量)。(2)新闻价值的运动过程

①新闻价值不等于新闻的价值。

新闻的价值是指记者所采写出的新闻作品的价值。一条新闻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它除了这条新闻所包含的新闻价值以外,还应包含它的政治性、思想性乃至一定的文学艺术性等等方面的价值。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某种价值。

②新闻价值取决于三个因素

a.所报道的事实本身所具有的新闻价值。

b.记者“开采”的情况如何,是充分发掘了,还是浅尝辄止,甚至根本没有开采出来。

c.记者的表现能力如何,例如他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语言文字能力等等,即能否把他已经挖掘出来的新闻价值在自己的报道中充分地反映出来。

③新闻价值实现的环节

a.对新闻稿件的选编。选中稿件以后,进行删改、加工润色、版面安排(广播电视是节目安排)等。

b.新闻的传播,(报纸的出版发行,广播、电视的播出)使新闻达于传播对象的手中。因此,新闻价值的实现,必然受到编排和传播这两个因素的影响。(3)新闻价值定义的解释

①新闻价值是新近发生和发现的事实中,事实的新变动中,所包含的给社会人们普遍感兴趣的新信息的分量。

②新的事实、新的信息和普遍兴趣是构成新闻价值的三个基本要素,缺乏其中一个,便不能形成新闻价值。

③新闻价值一定是新的事实或新的事实变动的社会属性。离开新的事实和新的变动,谈不上新闻价值。因为事实是新闻价值的载体,没有这个载体,新闻价值无所附着。

④新闻价值一定是这个新的事实具有新的信息。不是所有的新的事实都有新的信息。

⑤普遍兴趣,是新闻价值中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是核心要素。这个新的事实或变动所发出的信息不仅是新的,而且应该是人们普遍关心的,才有新闻价值。(4)新闻价值的六要素

①影响。影响本身并不是新闻价值的要素,只有当它同新的事实和新的信息联系起来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新闻。

②接近性。越接近传播对象的事实,新闻价值不一定越高

③显要性。大人物的每一言行,并不都具有新闻价值。

④反常。不是任何反常都有新闻价值。

⑤时间性。无疑是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时间越近的新闻价值越高。

⑥变动性。生活中的变动太多了。一天分昼夜,一年分四季,根本谈不上新闻。一位老人自然死亡,和一位老人因交通事故受伤,前者“变动”虽大不是新闻,后者“变动”虽较小,却有可能成为新闻。(5)新闻信息的分量

新闻信息的分量包含两个方面。

①数量方面:新的事实中包含的新的信息数量较大,这一事实的新闻价值越高。

②质量方面:新的事实中包含的新的信息的质量越高,这一事实的新闻价值越大。

在新闻价值这一概念中,还必须明确:新的事实、新的信息、新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不断运动和发展着的东西,都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动而变动的东西,因此,新闻价值带有相对性,不仅有时间的相对性,也有空间的相对性。(6)执政者的新闻宣传手段

①不允许记者采访某些事实,即使这些事实的新闻价值不能被发现,不被开采。

②不允许刊登某些新闻,即使这些新闻价值不能达到第一阶段的实现。

③控制发行和传播的范围,即使这些新闻价值在自己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实现,在另一范围内,不允许其实现,控制它的效果和作用的方向。

④允许记者采访,但促使他充分开采和表现新闻价值中的某些信息,而控制、削弱、抛弃其中的某些信息。

⑤在编排上,突出某些信息,削弱某些信息。

因此,新闻价值虽然没有阶级性,但新闻报道就总体来说,是有倾向性的。

2新闻敏感(1)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是一种新闻素养。它是记者对事实中新闻价值的发现和辨别的能力。较高的新闻敏感,可以使记者在大量的事实中发现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在一个具体事实中,发现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部分,辨别其价值高低,了解这些价值在社会不同范围的分布情况,知道这些新的信息将会引起怎样的社会效果等等。

从新闻价值的角度看,记者的新闻敏感就是对新的事实中的新的信息的发现和辨别能力。(2)记者新闻敏感形成的条件

记者新闻敏感的形成主要依靠:

①对现存的(原有的)事实的状况、内在联系(相互的、历史的)有必要的了解。

②坚持不懈地、全神贯注地对带有新的信息的新的事实进行搜索和追踪,并对冒出这种事实的“生长点”和“临产状态”进行规律性的探索,以求预测新闻事实的发生。“生长点”,是指容易“长”出和发现新闻事实的地方。“临产状态”,是指容易“诞生”新闻事实的时刻,或者状态。

3新闻角度(1)新闻角度“新闻角度”指新闻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2)从记者采访来说,新闻角度应包括:

①接触事实的角度

记者从哪里进入采访现场,从什么角度接触事实,有时是关系很大的。

②观察事实的角度

这里的“观察”是个大概念,既包括直接用眼目的观察.也包括“了解”意义上的观察。

③解剖事实的角度

④截选事实的角度

在生活中,有些庞杂的事实,并不全具有新闻价值,有价值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其开头,或其结尾,或其片断,或其枝节。记者必须善于把这些有价值的部分截取下来加以报道。(3)新闻角度与事实本质

选取新闻角度是为了更好地挖掘和表现事实的新闻价值。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新闻价值只是事实的一种社会属性,有新闻价值的往往只是事实的一部分或一方面。

选择新闻角度必须要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①正确处理事实中有新闻价值的部分同其他部分之间的关系。

②正确处理突出新闻价值和反映事实本质之间的关系。不要因追求新闻价值而歪曲了事物的本质。

在选取新闻角度时,有两种对立的态度。

①正确的态度是:认为新闻角度是为准确反映事实服务的,它必须服从于事实。

②错误的态度是:让事实说明记者事先已经确定好的角度。强迫事实服从于角度。(4)在选取新闻角度上的常见错误

①随意变角度——“万能事实”

有的记者采访写作,不是面对事实,而是面对编辑,单纯追求发稿;有的通讯员也单纯追求发稿率,因此,他们在写稿时投其所好,只想迎合编辑部的需要,而不考虑自己采访的事实本身的性质如何。

②通用式的角度——“标准件事实”

当报纸刊登了某些重要的新闻以后,单纯地摹仿这个角度的新闻就可能纷纷涌进编辑部。在这样的稿件中,事实往往是无个性的、无特点的,除了人名地名等不同以外,整个轮廓几乎完全雷同。这种“标准件事实”完全成了新闻角度的附属品。

③强加于人的角度——“面团事实”

记者同采访对象谈话,不是真心实意地了解对方的看法,而是有意地向对方施加影响,让对方说出自己想要他说出的话。把诱导变成了引诱。把提问变成了给根竿儿让对方爬。

还有一种强加于角度,是采用想当然的办法,把自己的观点加到别人身上。

④“只取所需”的角度——“配色盘事实”

当记者片面地突出有新闻价值的一方面(一部分),而没有正确处理这方面与他方面(他部分)的关系时,就会使人感觉,记者笔下的事实像画家的配色盘一样,想配成什么颜色就可以配成什么颜色。

⑤美化的角度——“理想化事实”

记者在选取角度时,不仅“拍摄”了事实的最美的角度,而且试图给人以这样的印象:似乎其他侧面也同样的美。结果是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塑造事实。绝对化、拔高等都属于这一类。(5)要正确解决新闻角度和事物本质的关系,在认识上,必须正确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①正确认识事实和事物各个侧面之间的关系;

②正确分析各个事实之间的联系。(6)新闻报道的两种失真

①新闻报道是写宏观题材的,它直接概述形势。但它“只取所需”地只写了它认为应该“宣扬”的一面。

②每篇新闻报道所写的虽非宏观题材,甚至是很具体的事实、事件,但数篇这样的报道,给人们组成的“总画面”同样是失真的。(7)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

①单线因果关系

原因是单个事实A,经过联结环节,所产生的结果,只有一种情况,或一种可能性。联结环节本身的情况如何在这里构不成事实B的原因。

②放射型因果关系

这种放射型的因果关系,分成两种情况:一种,原因是单个事实A,结果是数个事实B、B'、B'',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一因多果”。另一种,原因是单个事实A,而结果有数个可能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一种事实可能带来多种影响。

记者不仅应该研究事实A,事实B,而且应该不要放过联结环节的研究,必须投入足够的精力,不然就会只抓到事实的表面联系,而抓不到实质。

③收拢型因果关系

原因是数个事实A'、A'、A''……,结果是一个确定的事实B,这里实际也有两种情况:

a.事实B的原因是多种可能性,即可能由A引起,可能由A'引起,也可能由A''等引起。

b.事实B的原因是事实A加事实A'加事实A'',即数个事实的总和。

无论哪种情况,记者的研究重点,一般应放在数个原因事实上面。

④多线型的因果关系

原因事实和结果事实都是数个,或数种可能性。这种类型的因果关系看来十分复杂,但是在研究的时候,仍然可以把它们相对分开,先按照放射型和收拢型两种类型加以研究,然后再进行综合,就可以了。

⑤反馈型的因果关系

事实A导致了事实B,而事实B又反过来成为事实A的原因之一。这是在运动中考察因果关系时所看到的情况。事实B对事实A的作用和影响,即称之为“反馈”。反馈分为两种: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的意思是:事实B越强烈,它对事实A的激励也就越强烈,两者成正比的关系。负反馈的意思是:事实B越强烈,它对事实A的控制、压抑越厉害,两者成反比例的关系。

三、立场与事实

1尊重事实才能尊重真理(1)记者立场和事实之间的关系:

①立场错误,报道失实。

②立场正确,报道真实。

③立场基本正确,但报道有失实的地方。

④立场基本错误,但也报道了某些真实的情况。

⑤真实报道了事实,超出了记者立场和思想水平的局限。

⑥事实教育了记者,转变了记者的立场和世界观。(2)人民记者的要求

①必须具有进步的、正确的政治立场,这是对一个人民记者的基本要求,这种立场,是记者真实地认识和报道事实的保证。

②记者的立场正确与否,不完全靠记者本人的意愿而定,它要在实践中检验。

③忠于事实的作用,往往可以冲破记者立场的局限,甚至决定其发展方向,换句话说,记者的立场不应改变他报道的客观事实,但客观事实却可以改变记者的立场。

2记者的双重任务

记者的任务是双重的,或者说是双向的。

记者的任务是真实地报道事实,即自己首先认识世界,然后把自己了解的情况传播开去,帮助更多的人去认识世界。(1)宣传政策和检验政策

①1948年4月2日,毛泽东同志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中强调了党报宣传政策的重要。但这并不等于说,宣传政策是报纸和记者唯一的任务。在强调上述思想的同时,他也曾同时提到:“在报纸上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通过报纸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是党的工作中的一项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则意义的问题”。

②l948年10月2日,刘少奇同志在上面已提到过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中,对这一思想作了进一步的发挥和补充。强调既要宣传党的政策,又要检验党的政策。这样看待人民记者的任务就全面了。(2)独立工作的重要作用

与这种躺在党的现行政策上用现成的图样描绘现实的做法相反,记者“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具有重要作用。记者通过事实检验政策,常常对中央的政策与决策发生重大的影响。

记者的独立性的工作,还表现在他可以写一些与现行政策条文相比有某些“朝前量”的报道。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舆论监督”的问题。现在我国又正在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建设,贯彻反腐倡廉的方针,建设和谐社会,这中间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要执行舆论监督的任务,记者更要独立地进行工作。

3关于客观、公正(1)西方新闻学者的观点

①认为客观性是“肤浅和不愿深入研究情况的遁词”。因为要保持“客观性”,采访对象说什么,记者就原样报道什么。坚持这样的客观性。记者只起了传声筒的作用。他们认为,客观新闻可能受到局限。因为它提倡被动。

②“不相信记者有什么客观性”,因为“记者在取舍材料的时候就表达了他的主观意志”。(2)确定“客观”、“公正”的含义

①一些西方新闻学者认为立场和“客观”是绝对对立的,有了立场,不管这个立场正确与否,就再也不能“客观”了。因此,他们主张报纸必须超阶级、超党派、超集团,没有任何倾向,同时,他们标榜自己的报纸和报道是无党派之见的,是绝对客观的。

②客观主义是一种虚伪的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主义所描述的情况是根本不存在的。

要。

③“客观”在这里实际上是指记者对事实的态度问题。即从事实出发,尊重事实,不掩盖事实、不随意裁剪事实,不故意歪曲事实、不恶意捏造事实。

④“公正”也是记者对事实的态度问题。发生是否公正的问题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事实本身是有争议的。甲方有甲方的道理,乙方有乙方的道理。记者不应该偏袒一方而改变事实的本来面目。

一种情况,以记者的好恶决定对事实的态度,对符合记者胃口的事实和不符合记者的胃口的事实,采取不一样的处理方法。(3)客观与公正的相对性

客观与公正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

①整体和个体的差别。就新闻报道的整体来说,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哪一家报纸、通讯社或新闻媒体,它的报道是没有“掺进”主办人和记者的主观因素的。但就每一条新闻来说,却不能说所有的新闻都没有客观报道,都因为“掺进”了个人主观的因素而歪曲了现实。

②不同类型新闻的差别。新闻单位或记者的主观色彩,并不是在各类新闻中平均体现的。有些“中性”事实的新闻——即政治色彩不浓的事实报道,记者或新闻单位的主观色彩往往是并不明显的,而在有些政治色彩强烈的事实的报道中,记者或新闻单位的主观色彩则往往表现得较为明显。

③客观性标准的相对性。任何反映客观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原样不差地反射现实,但是,我们在衡量它的客观性的时候,因为用途不同,使用的标准也不同,因此,当它符合我们的使用的标准的时候,我们就认为它具备了客观性。(4)客观手法的重要性

客观地叙述事实,这就是新闻的客观手法。愈是写得好的新闻,就愈善于在内容上贯彻自己的意见,也愈善于在形式上隐蔽自己的意见。这便是客观手法的技巧。

4“干预生活”(1)适当干预生活同制造新闻的界限

记者采访时干预生活的三个原则:

①记者的干预结果不能违背事物的规律,制造新闻事实。

②记者的干预范围要限制在新闻事实的采访或表达的方式上、不能改变新闻事实本身。

③记者干预的手段应限制在新闻业务范围之内,不应直接发号施令。(2)来自互联网的干预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民越来越多,互联网这种新的媒体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同时,由于互联网本身具有的交互性的特点,每个网民都可以在网上直接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互联网对生活的干预作用也越来越强。

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

2.2 典型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新闻事实(重庆大学2016年研;人大2015年研)

答:新闻事实是指一般事实中具有特殊素质的一种事实,即指那些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自然界发生的事实和人类社会发生的事实统称普通事实;只有那些新近发生的,能够引起普遍兴趣的新鲜事实,才能够成为新闻事实。新闻事实不等于客观事实,新闻事实来源于客观事实,新闻事实是最接近客观事实的事实,是主观认识和影响客观事实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客观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事实是第二性的。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背离事实则是假新闻。确保新闻事实,需要加强政府对新闻单位和新闻工作者的管理和监督,加强新闻工作者的理论修养、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坚持调查研究的方法。

2新闻价值(兰州大学2016年研;西南大学2016年研;上海交大2015年研;上海大学2015年研;人大2014年研;复旦大学2014年研;南京大学2014年研;厦门大学2011年研;南开大学2010年研)

答: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是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璜。

3新闻选择(复旦大学2015年研;华南理工2012年研)

答:新闻选择是指新闻媒介对新近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遴选,择定其中能够和值得传播的事实的过程。新闻选择通常表现为对稿件的选择,但其实质是对新闻事实的选择。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二是新闻政策标准。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新闻选择包括三种类型:①内迫性选择。即使媒介得到的新闻都是值得发表的,在篇幅超负载的情形下,“把关人”也只能舍弃其中的一部分或大部分,这是一种受制于媒介内部技术条件而进行的选择。②需要性选择。新闻传播媒介要根据对受众已知需要的认识和未来需要的预期进行新闻选择。③外迫性选择。新闻传播活动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它必然受到社会环境诸因素的制约,这种在外来因素的限制下对新闻事实的取舍,就是外迫性选择。

4新闻敏感(中山大学2017年研;中南大学2017年研;暨南大学2016年研;上海大学2016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5年研;复旦大学2013年研;南开大学2009年研)、新闻鼻(暨南大学2014年研;四川大学2014年研)

答:新闻敏感是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即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必备的能力,是一种职业敏感,是长期从事新闻实践的经验和结晶。新闻工作者能不能在纷纭繁杂、浩如烟海的新闻事实中,及时发现并敏锐分辨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其直接着力点靠新闻敏感。西方新闻界通常称新闻敏感为新闻嗅觉,或称“新闻鼻”、“新闻眼”。

5新闻线索(湖南大学2014年研;上海交大2007年研)

答:新闻线索是指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的初步讯息或信号。它不等于新闻事实,一般比较笼统、简略、模糊,有时甚至残缺不全或与真相有出入,但对于记者采访却有示踪价值,可以引导记者发现和发掘重要的新闻事实。新闻线索来源广泛,常见的有各种情况反映、简报、来稿来信来访、剪报资料、口头传闻等。

6新闻角度

答:新闻角度是指新闻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新闻价值在事实内的蕴藏是不“均匀”的,选择好的角度,就是为了便于记者更迅速、更顺利地开采这些价值,更准确、更鲜明地表现这些价值。从记者采访来说,新闻角度应包括:接触事实的角度、观察事实的角度、解剖事实的角度和截选事实的角度。

二、简答题

1简述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答: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1)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

认识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性,对于搞好采访至关紧要。报道中有没有足够的和必要的第一手材料,是一个记者是否进行了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有成效的工作的重要标志。

①第一手材料的价值还在于它具有很强的实证性。

②第一手材料,虽然不能说是检验第二手以及第三、第四手材料的标准,却是订正、检验这些材料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③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记者采访到的第一手材料往往是最形象生动、因而也是最引人的材料。

④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意义,还不限于新闻工作本身,它与其他部门工作和科学研究也有密切联系。(2)第一手材料的局限性

①虽然是第一手材料——直接观察,也会出现两方面的偏离事实的成分:重要的客观事实没有掌握,同时又加进了若干的主观因素。

②第一手材料的局限性还表现在记者观察时间的局限性上。

③第一手材料的局限性还表现在记者的观察和某些物证材料的本质含义的不确定性上。

④第一手材料的局限性之所以不可完全避免,这是由这种材料本身的性质决定的。

⑤第一手材料是记者本人直接得到的材料。

2简述新闻采访中核实的方法。

答:核实是采访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实的具体方法因材料不同而千变万化,基本的核实方法有:(1)溯本求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的材料,常常是经过几次转手的。为了核实这些材料,记者要尽量追到它的源头。(2)寻求物证。

就一般情况而论,口头材料的可靠性不如文字材料,文字材料的可靠性不如物证材料,因此,如果有可能,记者就要寻求物证材料,用物证材料核实其他材料。当然,物证材料也存在真伪问题,有时核实工作还要包括对物证材料的考据工作。(3)多方证实。

如果事实已经过去,也没有留下足以说明问题的物证,这时就需要采取多方证实的方法。各种材料、各种人的材料、各种时间的材料在某一事实上,说法是否一致。若一致,基本上就算得到了证实。(4)逻辑判断。

核实中,严密地运用逻辑进行判断是决不可少的。

3什么是总体真实?(武大2015年研)

相关试题:简述新闻的整体真实。(山东大学2015年研)

答:新闻的整体真实又称总体真实,是指在报道复杂或具有漫长过程的事件时要反映各个事实的联系与事物的全貌,揭示全部的事实真相。整体真实不再把新闻的个体真实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而是同时追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新闻整体真实的类型包括:(1)连续报道的整体真实。指若干条报道准确地组合,如实反映事物的整体面貌。社会和自然界的许多事件都有广阔的时空延续,媒体对它们的报道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能反映整个事件的真实情形。大的事件一般都有持续的发展过程和多种因果关系,媒体需要通过多层次、多侧面的报道,揭示它的各方面的联系。从理论上看,个体事实的报道只能体现局部真实,只有随着事件发展进行多次报道,体现的才是对整个事件或全局的真实。(2)反映事实量比的整体真实。指按照不同类型的客观事实的比例,真实地报道这些事实的量比。即坏事与好事、消极现象与积极现象、成绩与挫折、优点与缺点、顺利与困难等这些对立事物在社会中出现的比例不同,有的具有普遍性,是大量的,有的不具有普遍性,是个别的、少量的。记者从事实的联系中观察、分析不同类别的事实的量比,按照不同比例再现这些事实,达到对立事物分布的整体真实。把整体真实视为选择不同类别事实比例的真实,是记者从宏观角度认识生活的重要理念。(3)反映真象与假象的整体真实。指对客观事件的报道要符合该事物固有的真相,分清假象与真象,在真象事实与假象事实的联系上,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事物的假象与真象都是实际发生的,被反映后都具有表象真实。事物的真象是和事物自身的本质一致的,而假象则恰好与事物的本质相分离,但后者一般是在新闻的持续报道中反映出来的。误以假象为真象或误以真象为假象,都蒙蔽了事实的真相,常常造成新闻报道的整体失实。

4谈谈你对“新闻真实有限性”的理解。(人大2014年研)

答:(1)新闻真实的含义

新闻真实是指新闻与所报道的对象相符合,新闻真实是事实的真实。真实,首先要求反映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真实的事实基础;其次,真实是正确的、全面的反映,即揭示真相,这构成“真”的内涵。

新闻真实又分为具体真实和整体真实。具体真实指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必须准确无误、引用的材料必须准确可靠、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必须完全真实,对新闻事实的解释和概括要合乎客观事实自身的逻辑;整体真实指整个新闻界真实反映了一段时空内的主流。(2)新闻真实的有限性

新闻活动是一种在价值观指导下的认识活动,离不开意识形态的束缚,因此新闻真实是有限度的真实。作为一种新闻理想的新闻真实在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新闻真实的有限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新闻真实是传播者认知限度内的真实。传播主体受时间、精力、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