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育学家讲故事:成就天才的不朽神话(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18 17:13:53

点击下载

作者:文成蹊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听教育学家讲故事:成就天才的不朽神话

听教育学家讲故事:成就天才的不朽神话试读:

卡尔·威特的誓言(一)

天才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即使并不聪明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都有可能取得非凡的成就。良好的教育是父母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19世纪初,德国有一个叫卡尔·威特的人,他是一名乡村牧师。他主张孩子必须从幼儿时开始教育,即使是普通智商的孩子,只要因材施教,也会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他的观点遭到了很多人的嘲笑和鄙夷。

幸运的是,威特的观点得到了好友格拉彼茨牧师的赞同和支持。格拉彼茨牧师因道德高尚而在威特的家乡远近闻名,他与威特是自幼一起成长起来的朋友,可以说他是最了解威特的人。

为了使威特的教育理念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接受,格拉彼茨牧师积极奔走为他组织演讲。在小威特出生之前,玛得布鲁特市就有一个探讨教育问题的学会,是由几个青年教育家和青年牧师共同发起组织的,格拉彼茨牧师是该会的会员,经他的介绍威特也加入了这个学会。

在一次聚会上,有一个叫希拉德的牧师认为孩子的天赋决定一切,他断言:“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后天的教育。教育家无论用什么教育方法来开导和启发都是徒劳。”这种观点与卡尔·威特的意见截然相反,所以立即遭到了卡尔·威特的反驳:“你的观点太片面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还是一个平庸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注定了的,成才的关键在于孩子从生下来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诚然,孩子们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是有限度的,天赋不能决定一切。我认为,任何正常的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就一番伟业。正如爱尔维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我永远坚信并支持这一论断。”

卡尔·威特的这番言论,使他成了众矢之的,遭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反对。面对众人的围攻,寡不敌众的威特只得说:“你们十多个人辩驳我一人,我自然是无法辩过你们。这种辩来驳去的争论即便能分出输赢也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咱们不如拿事实来说话。如果上帝赐给我一个孩子,只要他禀赋一般不是白痴,我就一定能把他培养成一个非凡之人。”听到他的提议,其他会员认为自己稳操胜券,得意地说:“行,我们等着瞧!”

不久威特夫妇的第一个孩子降生了,但还未等到威特对其着手教育,孩子就不幸夭折了。之后,他们又有了第二个孩子也取名为卡尔·威特,但让人难过的是小威特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了,甚至让人觉得有点傻。

父亲老威特悲伤地说:“上天怎么给了我这样一个傻孩子呢?为什么要这样惩罚我呢?”对老威特的不幸遭遇,邻居们尽管也劝他不要这么想,不要这么忧伤,但内心里却认为小威特的确是个白痴,有这样一个孩子真是件倒霉透顶的事情。

无论孩子生得如何,天下的父母都不会放弃他们。做为父亲的老威特更不会放弃,他丢掉悲伤的情绪,开始踏踏实实地实行自己的教子计划。起初,面对丈夫的苦心妻子并不看好,说:“这样的孩子无论如何教育都是白费力气,他是不会有什么出息的。”

老威特有了个不尽如人意的儿子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小镇。在聚会上,曾遭到老威特反驳的希拉德牧师立即把这个消息告诉学会的其他会员,并组织他们来验正。经过询问和考察,他们确信小威特确实不是一个天赋非凡的孩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老威特的“特殊”教育下,这个曾经知名的“傻”孩子很快就做出了惊人的成绩,他的表现让邻里和亲戚都惊叹不已。当小威特长到五六岁时,他在各方面的能力已超出了同龄孩子一大截,7岁半时就已远近驰名,小威特的成长奇迹成为当地教育史上的惊人事件。其实这正是老威特对儿子实施了正确的教育计划,使得小威特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学业进步神速。

小威特的事情逐渐传遍了全国,国内各行各业的精英带着怀疑态度从四面八方赶来考他,结果没有一个人不对小威特伸出大拇指连连夸赞,这更使他声名远扬。

1808年5月,一个名叫台尔琼斯·兰特福克的教师,他在梅泽堡某学校任教。为了激励自己的学生,他要求小威特和他的学生们比一比。父亲老威特怕这种比较和赞扬会使儿子骄傲自满,颇为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但和往常一样,老威特提出了一个条件,即为了不使儿子有自满情绪,不要告诉他这是比赛,学生们也不要因惊讶于他的才智而当面夸奖和赞美他。得到兰特福克的应允后,老威特才带着儿子小威特来到兰特福克所在的学校。到了学校,兰特福克把父子俩带进教室介绍给自己的学生,并安排他们坐到最后一排。那堂课正好是讲希腊语,教科书是《波鲁塔克》,学生对这门课程都深感头痛。兰特福克提出了很多学生们平时都答不出的问题请小威特作答,让同学们见识小威特的才智,小威特很轻松地应对了兰特福克的所有问题。

随后,兰特福克又让小威特浏览了用拉丁语写成的《凯撒大帝》一书,随即提出问题。小威特又全部毫不迟疑地作了回答。接着小威特按照兰特福克的意思又读了一本用意大利文写的书,他流利的语速,正确的发音,让学生们暗暗惊叹不已。他父亲还用意大利语插话提了几个问题,小威特也都一一作了回答。兰特福克又用法语向小威特提问,这也丝毫没有难住小威特,他就像在说自己的母语一样非常流畅地回答了各个问题。后来兰特福克又考了考他关于希腊的历史和地理方面的问题,尽管提的问题涵盖范围广,但小威特全部做出了回答。最后,学生和老师们更是惊讶于小威特在数学问题上给出的圆满答案。那一年,小威特仅7岁零10个月。

两天后,《汉堡通讯》将小威特的这一事件做了全面的报道,开头是这样写的:“几天前,在本地教育史上发生了一起惊人事件。”

这一报道随即被各地的报纸争相转载。于是威特的名字一下子轰动了整个德国。这引来了更多的拜访者,其中很多都是当时的一流学者。当小威特顺利通过测试时,他们连连点头称奇,佩服不已,并对外宣布小威特的才智和能力的确非同一般,令人惊叹。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爱尔维修

卡尔·威特的誓言(二)

有天赋的孩子是幸运的,但普通孩子也不必沮丧,因为天才更多地取决于后天的教育。

在德国,自古以来尊重学者就成为一种社会风气,这也是德国之所以能够繁荣昌盛的原因之一。小威特的惊人学识传开之后,莱比锡大学的一位教授打算让小威特进莱比锡大学学习。在入学之前,该市托马斯中学校长劳斯特博士要对小威特进行一次考核。刚开始,老威特怕他们乱出考题并没有同意考核。在他见到劳斯特博士后便立即同意让儿子参加考核,因为劳斯特博士并不是老威特所想象的那种人。劳斯特博士是一个深明事理、处事稳重的学者,他极会掌握分寸,并没有让小威特察觉这是一次考试,而是在轻松愉快的交谈中完成了考核。考试过后,劳斯特博士就给他写下了入学证明书。

劳斯特博士的证明书送到莱比锡大学后,校方同意小威特在第二年入学。校长居恩博士向市里的权势人物发出了一封信,内容如下:

牧师威特博士的儿子卡尔·威特,年仅9岁就已经具备了18岁成年人所不及的智力和学识。这一切都缘于他的父亲对他实行早期教育的结果。由此可见,适当的早期教育能使儿童的能力发展到令人咂舌的程度。小威特可以非常熟练地翻译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以及希腊语的诗词和文章。很多学者听说后,纷纷对他进行考核,无不为其学识惊叹,连国王都对其赞叹不已。他已经具备了人类有史以来在文学、历史和地理等方面所积累的丰富知识。而这一切都是其父教育的结果,因此说,威特博士的教育方法也是不亚于其儿子的学识,同样令人惊叹。

后来小威特又连续被很多人考,结果无不令那些人感到吃惊。于是国王让小威特就读国内的哈雷大学或者格廷根大学。

在大学里,小威特将学习、生活和娱乐三者安排得当,可以说他的大学生活是轻松愉快的。一般说来,一个10来岁的孩子和一些20岁左右的青年一起学习,一定是相当吃力和紧张的,但小威特却恰恰相反,他在学习方面显得很轻松,还经常画画、弹琴、跳舞,进行运动锻炼,自由玩耍,有时还去采集动植物标本。在学习上,除了认真上课外,他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古典语和近代语的研究。

1812年冬,也就是小威特大学的第五个学期,小威特已经12岁了,这时他公开发表了关于螺旋线的论文,还发明了非常简便的画曲线工具,他的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者们的一致好评。

当他13岁时,他开始读大学的第六学期,这时他一面致力于政治史方面的学习,又挤出时间写出了一本有关三角术的著作。这本书没有在当时立即出版,而是1815年他离开了格廷根大学到了海得尔堡大学以后出版的。

1813年,国王下达通知说把供给小威特的学费延长到4年。1814年4月,小威特进行了维茨拉尔学术之旅,沿途访问了吉森大学。他受到了该大学教授和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尤其是该校哲学系的教授们,他们邀请小威特一起讨论了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对他的学术水平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肯定了他在1812年公开发表的论文价值,校长赫拉马莱博士亲自授予了他哲学博士学位。随后他又访问了马尔堡大学,同样受到了热烈欢迎。马尔堡大学还宣称如果不是吉森大学抢先一步的话,他们也准备授予小威特哲学博士的称号。

小威特从格廷根大学毕业后,他父亲老威特又开始为他计划今后的出路。如果希望小威特早日成名,最简单省力的办法是让小威特放弃其他学科,专心钻研迄今为止获得最大成绩的某个学科。但如果这样做的话,小威特就只能是某个特定领域的学者了。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为了让小威特获得更广泛的学习,老威特放弃了这条捷径。他决定先让小威特去学法学。一位数学教授得知此事后很不解,他不明白老威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愚蠢的决定呢?而老威特认为:18岁之前心智还未定型应该学习所有的学科,全方面发展,18岁以后再决定专业方向也不迟。等到了18岁以后,如果小威特喜欢数学的话,那就让他去潜心研究数学。

之后,小威特就进入了海得尔堡大学专修法学,两年后,即小威特16岁时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同时还被柏林大学任命为法学教授。

小威特任命的教授头衔还未到,便又接到了普鲁士国王派他去意大利留学的赏金。留学期间,小威特无意中发现了但丁文献的神奇性并为之着迷,于是他疯狂地投入了对但丁及其文学的研究。经过一段短时间的研究,他发觉国际上对但丁的研究有很多地方都解释不通,存在很多谬误。经过深入研究,1823年,年仅23岁的小威特便写出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此书的公开出版指出了当时研究但丁的学者们的谬误,并为世界对但丁的研究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小威特深知普鲁士国王让他去意大利留学的深意:是让他在他国潜心研究法学,学成归国后能为自己的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他在意大利一直积极热衷于研究法学,并获得了很大的成绩。1820年小威特顺利学成归国,并于翌年被任命为格拉斯哥大学的法学教授,讲授法学。在那里工作了十几年后,他于1834年转入哈雷大学任教。小威特教授由于知识面广,在他的课上,他还会引入其他领域的知识来丰富该学科,便于学生理解,因此受到很多学生的喜爱。就这样,他在学生们一年年的鼓掌声中讲学,一直到1883年逝世时为止,享年83岁。

每个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逻辑数理、音乐、身体、空间、人际关系、内省、自然观察和存在。以此衡量,“差生”几乎不存在。——霍华德·加德纳

已经晚了两年半

生命伊始,便有了感知的渴望,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应尽量提前,越早越好。

达尔文不仅对物种起源研究精深,而且对育儿更有其独到的见解。

一次,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自己的孩子去找达尔文,向他询问一些关于育儿的事宜。“上帝,多漂亮的孩子啊!小家伙多大了?”看到这么漂亮可爱的孩子,还没等年轻的母亲开口,达尔文就不禁高兴地问道。“今天正好两岁半。”年轻的母亲诚恳地对达尔文说,“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成才。请问先生,从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才好呢?”“可惜啊,夫人,您己经晚了两年半。”达尔文惋惜地回答。

从出生那天起,孩子就会通过嘴、舌头以及其他感官来探索外界事物。也就是说,生命伊始,人就有了感知的渴望。不少父母总认为孩子还太小,教育他们就应当选择适当的年龄。然而,殊不知,生命本身就赋予了孩子求知的欲望。

教育学家一直都在提倡对孩子的教育越早越好,因为这样一来,在孩子学到知识的同时也使得孩子的大脑得到了锻炼。至于是学音乐还是学其他知识,这些都不是关键,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提前。无论是学什么,都应尽量提前。通常情况下,2岁的幼儿就应当开始接受教育了,而这个时期,父母应当主要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运动能力及对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到了三四岁的时候,就应当对其进行系统的知识训练了。

大脑感应度最强的时候是在其刚开始发育的时候,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大脑的感应度便开始逐步减退,如同绷紧了的弦慢慢松弛下来一样。如果说婴儿期是一个起点的话,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适应环境的灵敏度反而会日渐消退,并且适应的速度也会越来越慢。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观点:人脑的灵敏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其实,并非如此,大脑灵敏度的增强离不开对新能力的培养。一个人一旦成人,就在不知不觉间适应了环境,生理机能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为适应环境的变化提前做好了准备。随着年龄的日益增长,其内在能力便会很快消失,因此,教育学家建议家长,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孩子的教育,能从0岁开始最好。倘若条件不允许,那也要根据情况尽早教育。

婴儿出世的那一刻,就真的已经是才华横溢了。仅仅两年时间,他就学会了语言,比任何一位哲学博士都要好,并且,到3岁或4岁时,他在语言方面就是一位能手了。——托尼·布赞门

天才的神话

古今中外都不乏天才的例子,小小年纪竟有惊人的成就,让人艳羡。不过,当代的教育理论已经证实,所谓“天才”,遗传因素只占少部分,大部分因素还是在于后天的教育,特别是早期教育。

1914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毕业生里有一个名叫威廉·詹姆斯·塞德兹的15岁少年,其父亲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德兹博士。威廉的学历让人感到惊奇,他在1岁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接受教育了,3岁时便能用本国语言自由地阅读和书写。5岁时,因家里的骨骼标本而对人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开始学习生理学。没过多久,他便参加了行医开诊考核的初试,结果成绩合格。6岁上了小学,入学那天,上午9点的时候他是被编入一年级的,结果到了中午12点母亲去接他时,他已经成了三年级的学生了,而后一年内便结束了小学学业。7岁时,本想上中学,结果因为年龄小而遭到拒绝。无奈,他开始了在家里的自学生活。这期间,他主要学习高等数学,因为此时,他已经学过了古今的语言学等知识。

终于,在8岁那年,他上了中学,门门学科都名列前茅。因数学成绩的突出被学校允许免学,并且,还被安排帮助老师为其他同学批改数学作业。这期间,他还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中学上了不久,他就又退学了,因为中学教的知识他也已经全部学过了。

这时的小威廉已经远近驰名了,总有各方各界人士前来考他。结果无一例外地令那些人赞叹不已。

威廉在家里度过了9岁和10岁的自学时光,在刚刚到11岁的时候便进入了哈佛大学。入学后不久,他便进行了一次关于第四象限的数学难题演讲,其学识让哈佛的教授们大吃一惊。

1914年,他以哈佛大学优等生的身份毕业,后来,经过几年的努力,又取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像威廉这样的天才儿童还有两个,一个名叫阿道夫·巴尔,其父为塔夫脱大学的神学教授巴尔博士。他13岁入哈佛大学,然后提前一年毕业;另一个是罗伯特·威纳,其父为该大学南斯拉夫语教授威纳博士。他10岁就上了塔夫脱大学,14岁毕业后便进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18岁时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在巴尔和威纳的家里,并非只有他们两个人出色,他们的兄弟姐妹也同样出类拔萃。巴尔的姐姐15岁便进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也在1914年与巴尔一起毕业,妹妹丽安和弟弟洛得洛夫,于1914年上了大学;而威纳的两个妹妹康斯坦斯和贝鲁特,也于1914年上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那时她俩分别是14岁和12岁。

宾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斯特娜夫人的女儿,3岁时就会写诗歌和散文,5岁时便学会了世界语,并开始在世界各地宣传和普及世界语。8岁开始学习生理学、卫生学、数学等,并担任一些团体组织的领导工作。

这些天才的神话能够活生生地摆在世人面前,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就是父母。这些天才的父母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一定要从幼儿开始教育子女。

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最终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取决于天赋的大小,关键取决于孩子从出生到五六岁时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毕竟是有限的。在我看来,别说那些生下来就具备非凡禀赋的孩子,即便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卡尔·威特

仲永的故事

天才的遗传并不像财产的继承那样,财产的继承是现实的,能力的遗传却不是现实的。由父母遗传给自己孩子的能力只是一种可能性,不发掘它就没有任何效力。

金溪有户人家世代以种田为业。家里有个孩子叫方仲永,孩子长到5岁了,都不曾见过书写工具,可是一天,他却哭着向父母要这些东西。父亲很惊讶,于是便向邻居借来笔墨,结果,仲永当即就写了四句诗,并且还题了自己的名字。该诗以赡养父母、团结亲友为主旨,乡里人听说后,纷纷传颂,全乡的秀才也都看了。从此很多人便考他,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他便能当即完成,诗理和文采都有值得称道之处。同乡人都认为这是一个奇才,于是纷纷请方仲永和他的父亲到家里作客,甚至还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方仲永写诗。方仲永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便每天带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而不让他学习。

过了几年,大概是方仲永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所写的诗,就已经比幼年时的诗退步很多。又过了七八年光景,方仲永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了,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说,方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的确是天赋。其天资也的确比一般人高很多。然而,他最终却成为众多普通人中的一员,主要就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资聪颖的人,因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还最终成了普通人呢,那么,那些原本就没有很高天赋的人,倘若再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估计想成为一个普通人恐怕都很难,更不要说成为天才了。

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佚名

小塞德兹与好朋友

多数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被教导不要吵闹,不要顽皮,不要说谎,不要不守规矩……面对这样一个漫长的否定,孩子的天性将不复存在。大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培养服从、礼貌和恭顺的孩子是十分重要的。于是,当孩子还躺在摇篮里时,就已经被弄得毫无生气了。但是,父母是否考虑过,这样一个满是束缚的成长过程,除了懦弱和依赖,还能为孩子的未来带来什么呢?

塞德兹原是俄国人,青年时代留学美国哈佛大学,师从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博士,因才华出众,颇得赏识。

塞德兹之所以被世人熟知,就是因为他的教育思想,以及他成就少年天才的神话。塞德兹认为,是天才还是俗物,不是由先天的遗传、禀赋等因素所决定,而是由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等因素所决定。在这种观念下,他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了一位少年天才,小塞德兹在11岁那年就考入了哈佛大学,并最终获得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

根据教育儿子的感悟,塞德兹写成了《俗物与天才》一书。此书在当时和后世都获得了巨大的反响,成为父母教育孩子的经典之作。

在书中,塞德兹告诉大家,创造出超凡成绩的小塞德兹,并不是上帝偶然心情愉快创造出来的神童,而是由于人间的某种教育所必然形成的天才,是一种先进教育方法的必然结果。那些被按照一定标准培养起来的、言行受限制的、个性被束缚的、内心被压抑的孩子,长大成人后必然会成为俗物。这些俗物有着共同的特征:他们总是很听话,总是惟命是从,总是担心被批评,总是努力保持举动不出格、不违背礼俗;他们几乎从不怀疑别人教给的东西;并且,他们还把嫉妒、恐惧和挫折全部传给了下一代。这样的人多得数不过来,他们就散布在我们周围。

格兰特尔·哈塞是小塞德兹最要好的朋友,他就是这样一个不自由的孩子。格兰特尔的父亲哈塞先生是一位医生,也是塞德兹的朋友,因此,塞德兹非常了解他和他的家庭。

塞德兹这样讲述:

小格兰特尔从出生之日起就备受束缚。他被层层衣服包裹得像个竹笋,想踢腿时都不能自由地踢腿;他一度有吮吸手指的习惯,为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妈妈就把儿子的手臂绑进袖筒里,或者把一些难闻的东西涂在他的手指上;一旦他趴在地板上玩耍,就会被指责“淘气”、“肮脏”之类的话。

小格兰特尔的家庭中烦人的琐事不断,父母也往往因此而大声争吵。听到争吵声的小格兰特尔总是会害怕,哭泣不止。而这种在父母看来没道理的哭喊,往往使他遭到大人的打骂。

父母最关心的是儿子不要犯错,而应做一件好事。因此,只要有亲戚或邻居前来拜访,小格兰特尔就必须表现出自己是一个非常有教养的好孩子。如果有女士们送给他礼物,他必须说声“谢谢,夫人”;当男人们命令他离开时,他也必须得毕恭毕敬地说“是的,先生”。不仅如此,他还必须要留心自己在饭桌上的举止,即使已经饿得心发慌了,也不可以狼吞虎咽,在大人们谈话的时候,一定不能插嘴。

就智力方面而言,小格兰特尔是非常正常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聪明的。他可以在毫不费力的情况下取得非常优秀的成绩,并以此来摆脱一些愚蠢的教师对他的嘲弄和责罚。然而,尽管他的成绩很好,但是他的学校生活同样毫无乐趣可言。学校一心把他培养成循规蹈矩、言听计从的好学生,即使规矩非常不合理,也不容他有丝毫的反抗。

由于成绩的关系,格兰特尔也肯定会上大学的,但是,当他即将离开学校时,他也只是掌握了一些肤浅的、没有多少用处的知识和学问,而这些东西也只能用来看看报纸、无聊的电影和流行的侦探丛书而已。

而且即使是接受了高等教育,格兰特尔也搞不清什么是自己真心想从事的事业。的确,他也曾有过少年时美好的梦想,希望成为一名探险家、飞行员或是画家等等,但是当他把这些美好的理想说出口时,却往往会换来人们的惊呼:“上帝,难道你准备靠这种职业为生吗?你能养活得了你的妻儿吗?”因此,格兰特尔就会放弃自己的梦想,在职业的选择上,他多半会遵从父亲的意志。

与他的好朋友格兰特尔相比,小塞德兹小时候却截然相反,他反应灵敏、行动自由、顽皮可爱。当你把他举过头顶时,他的身体会像小猫一样轻盈而放松;可是当你把可怜的小格兰特尔举起来时,就好比举起了一袋笨重的马铃薯,这个可怜的小男孩不会放松自己,他的反应完全是防御性和反抗性的。

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别,是因为小塞德兹从一生下来就很少受到束缚与压抑。婴儿时期,他不受襁褓的捆绑,自由地活动身体,他饿了就吃,不用担心因狼吞虎咽而遭到责骂,他可以随便在地板上打滚,不用担心被说成顽皮或不讲卫生,他只有到必需时才养成整洁的习惯;他几乎不被大声指责,也几乎没有挨过打,他总是被爱着并受到保护;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玩耍中度过的,因为他只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学完了其他孩子用8年才能学完的课程。

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至于打骂,使他畏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成功,待到放到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绝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鲁迅

神奇的音乐

通常,人们总以为孩子学习的停滞是由于学习方法不当的问题,却往往忽略了教育方法不当才是问题的关键。

一天,母亲正在教小塞德兹学习一系列的形容词,当她讲到“快乐、兴奋、幸福”这些词时,小塞德兹流露出迷茫不解的表情。在他看来,这几个词都差不多,无论母亲怎么解释,他都无法领会它们之间的区别。

母亲感到单纯的解释已经行不通了,她必须再找其他的方法,让孩子领悟这些词的区别,这时,她看到了书架旁边的那把可爱的吉它。灵机一动,便拿了下来。她轻松地弹奏了一连串音符,并且主要是在吉它的一弦(E)上演奏的。“明白了吗,我的孩子?这就是快乐的感觉。快乐是一个形容词,它就像在一弦上弹奏出来的音符。”母亲边演奏边对小塞德兹讲。“妈妈,原来是这样啊。”小塞德兹眼睛一亮,他似乎明白了一些,“那兴奋和幸福又是什么样的呢?”

母亲看出了孩子的变化,她赶忙又以极快的速度演奏了几段和弦,而后又在吉它的二弦(B)和三弦(G)上演奏了一小段乐曲。“这个和声就是兴奋的感觉,而二弦和三弦上的这几个音就是幸福。”母亲边演奏边给小塞德兹讲。

这时,小塞德兹的眼中充满了兴奋,他手舞足蹈地说:“妈妈,我明白这几个词的意思了。”然后,他从母亲的手中抢过吉它并有力地弹奏了几个和声,最后还大声说道:“瞧,妈妈,我现在很兴奋。”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陶行知

好动的孩子

当孩子显露出某方面的天才时,父母应当加以引导和启发,而不应该用纪律的条框去规整它。

道格拉斯生活刻板严谨,极有规律,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改变作息时间。但是他却有一个最调皮捣蛋的儿子杰克。

杰克这个孩子整日精力旺盛,他总是在不知疲倦地摔碎器皿,弄坏东西,惹事生非。同父亲的性格有着天壤之别,因此父子之间的战争也总是不间断。

一次,杰克把祖母刚送给他的万花筒拆开了,他只是想看看里面究竟藏了些什么,当然了,这算不了什么,因为拆东西是杰克最大的爱好,但凡他觉得奇怪的东西,都逃不过被拆的命运,同时,杰克也逃不过挨揍的命运。可是父亲的打骂却丝毫不起作用。

还有一次,杰克竟然把家里那块金表给拆开了,这块金表是杰克已逝的爷爷留下来的遗物。道格拉斯一直都非常珍惜,常年不离身。可是就在不久前这块表出了点故障,他还没有顾上拿去修理,就被杰克翻了出来。面对散落一地的表零件,道格拉斯立即暴跳如雷,上去就给了儿子一巴掌,然后还要上去打,结果被闻声赶来的妻子拦住:“请停手,你这样打孩子太过分了。”

道格拉斯生气地说:“看看这个家伙把我的表弄成什么样子了?”“杰克弄坏了表是不对,但是在你看来,这块表比自己的儿子还重要吗?”

这时,杰克哭着说:“我没弄坏表……我只是想拆开看看它到底哪里出了故障……”

妻子气愤地说:“不管怎样,都不应当这样打杰克,否则,一个‘爱迪生’就会这样被你‘扼杀’。”

道古拉斯听了一愣,然后问道:“什么意思?”“就算杰克拆坏了金表,但是,你没有听到吗,他也只是想知道金表里到底有什么,这是好奇心,是强烈的求知欲,也是一种创造的表现。一个明智的父亲,根本不该为此事打孩子的,相反,还应解放孩子的双手,给孩子提供从小就能够动手的机会。”

那天,杰克哭了很久。后来,哭累了,他便一个人坐在后院的草坪上,眼睛里却充满了9岁的孩子不该有的忧郁神情。

母亲走过去问道:“亲爱的,还在生爸爸的气呢?”

他看着母亲,鼓起勇气说:“没有,我只是不想再和他住在一起。我恨他!”

第二天,家人发现杰克不见了,后来得知他跟着一个马戏团跑了。当家人找到他时,他坚决不肯回家。他说自己在家里不愉快,而在马戏团却感到非常自由,非常快乐,他说他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最后,杰克实在不忍心让妈妈伤心,才不情愿地回家了。此事对道古拉斯的震动很大,他终于开始认真地对待儿子的天性了,自此,他再也不强迫孩子跟自己一样了。就这样生活了一些日子,道古拉斯和杰克都感觉自己变得轻松愉快了。

粗暴无礼,是内心虚弱的人用来使自己显得貌似强大的手段。——埃里克·霍弗

“60分就行”

看中分数的教育最终会丧失其生命力,成为缺少人情味的教育。求知本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我们应当让孩子从小就感受到这种快乐,从而终身受益。

日本著名的教育学家铃木镇一之所以能形成他的教育思想,也曾得益于他那与众不同的父亲对于教育的理解。

在铃木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日本的升学竞争就非常激烈了,所有的家长都只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可是铃木的爸爸却从来不要求他必须取得多高的成绩,他总是对铃木说:“我不对你要求太高,只要你每门功课考60分就行了。”“爸爸,60分怎么可以呢?”儿子十分不解。因为分数的压力使得他认为必须取得好成绩才行,这使得他有些被一座大山压在底下喘不过气的感觉。“60分怎么不可以呢?”爸爸反问道,“60分就代表及格了,及格就表示合格了呀。你想啊,工厂的产品合格就可以出厂了。既然你已经合格了,我的孩子,你就没有必要再在这些方面浪费你的精力了。考了第二名还非要考第一名,考了90多分还非要争100分,考了一次100分就非要次次都考100分。我的孩子啊,求知是人世间最大的欢乐,倘若你总是把精力放在考试的分数上,求知不就变成一种无尽的苦难了吗?”

铃木的父亲将求学的最高境界一语道破,就是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听了爸爸的话,铃木一下子感觉轻松了很多,兴奋起来了。可是又感觉有些不妥,便忍不住问道:“不对啊,爸爸,如果这样学习就太轻松了,那么空闲的时间该做什么呢?”“至于其他的时间嘛,你就牢记爸爸的话吧:其他时间用来博览群书,把求知的欢乐还给自己。”

爸爸的话像一枚大钢印,深深地印在了铃木的心里。从此,铃木便按照父亲的教导,不再把全部的精力花在做功课上了,学习成绩保持中等。他把剩下的时间都用在了课外阅读上,因此,他读过的课外书是全班其他同学的十几倍,并且从中体验到了其他同学都没有体验过的学习的无穷尽的愉悦。

不管你预备走哪一条路,顶顶要紧的是先要为自己做好准备。你不能赤手空拳地开始你的行程,你必须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你必须锻炼出健壮的身体和足够的勇气。——宋庆龄

撒娇的孩子

父母关爱孩子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对孩子的缺点视而不见那就不对了,一味地娇惯孩子只能让他们养成不好的习惯,只能是害了他们。

史密斯夫妇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叫贝塔,女儿叫琳达。因为贝塔小,且又是男孩,父母难免会对他有些偏爱,当大家的观点产生冲突的时候,或者是贝塔有什么要求的时候,全家人就总是迁就他。结果,贝塔变得日益任性起来,一旦什么事情不是按照他的意思去做或是有什么要求没有被满足,他就会倒在地上大声哭叫,直到家人顺从他的意思为止。

一天,贝塔想在午饭前吃冰淇淋。可是,按照常规,冰淇淋是在饭后再过一段时间才能吃的。因此,父母没有答应他的要求,为此,他便躺在地上大声哭闹。父母见他又耍脾气了,都感到不能再这样迁就他了,因为迁就的结果就是为下一次变本加厉的任性创造条件。长此以往,孩子的不良习惯便难以改正了。于是史密斯夫妇互相使了个眼色,然后便都离开了屋子,屋里只剩下贝塔和他的小姐姐琳达了。看到爸爸妈妈出去了好一会儿都没有回来,琳达也跑出去了。于是,这时就只剩下贝塔一人了。贝塔只顾哭闹,开始的时候,也没有留意爸爸妈妈已经离开了,一个劲儿地哭闹,并且还不时地喊道:“我要吃冰淇淋!现在就要吃,快点拿给我!”哭喊了几声后,他感到这次同往常不一样了,不但没有人把冰淇淋给拿来,连劝说的声音都没有。于是,他赶忙抬起头,却发现屋里除了自己一个人也没有。既然没有其他人,那就不哭了。于是他安静下来后就独自玩起了积木,玩着玩着,发现爸爸妈妈回来了,于是他又要哭。结果被父亲严厉地训斥道:“倘若你依然哭的话,我们就不跟你一起住了,我和妈妈带着姐姐走,把你自己留在这里。”贝塔发现爸爸妈妈这次不但不迁就他,反而还对他进行了一番严厉地批评,因此也就不吭声了。

后来,又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贝塔依然会哭闹,可是他偷偷通过手指缝看到父母对他的哭闹没有丝毫关注之意,爸爸只顾看书,妈妈也照常在打扫房间,根本就不理会他。于是,他就停止了哭声。经过几次碰壁后,贝塔任性哭闹的习惯便逐渐改掉了。对此,史密斯夫妇颇有感触地说:“孩子任性,随意哭闹是个坏习惯,克服得越早越好。”

父母对自己的子女爱得不够,子女就会感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马卡连柯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良好的习惯就像是人存放在自身的“道德资本”,而人在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

一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奖,记者向他提问道:“先生,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不假思索地答道:“幼儿园。”“可以具体说一下,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到了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学到了不拿别人的东西,学到了做错事要道歉,学到了得到别人的帮助要道谢……”也许各位都看出来了,这位科学家所谓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习惯。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孩子习惯形成的摇篮,尤其是6岁前的儿童与家庭的关系更为密切与长久,因此,家庭便对孩子产生了更多更大的影响。于是,父母帮助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便显得重要而有意义。

乔治夫妇有三个可爱的孩子,他们乖巧伶俐,都非常好学,这让邻居羡慕不已。

这些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好习惯,完全得益于乔治夫妇的用心教育。夫妇俩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在大儿子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常常和儿子围坐在一张桌子上,教孩子画画儿和识字,从而养成了在一起愉快游戏并学习的好习惯。

第二个孩子降生后,这种一起学习的好习惯依然保持着,哥哥读书时,弟弟就在旁边学画画儿,乔治夫妇一有时间也会赶来同孩子们围着桌子一起学习。

后来,第三个孩子出生了,随着小妹妹一天天长大,也开始跟着哥哥们自觉地学习了。当妹妹开始在桌子上学画画儿时,哥哥们就去另一张桌子上独自学习。

看到哥哥每天都在学习,弟弟妹妹也会向哥哥学习。因此,没过多久,老二也自己找了一张专用的桌子,每天像哥哥那样去主动学习。最后,小妹妹看到两个哥哥都这样用专用的桌子学习,自己也找了一张自己的桌子,开始独自学习起来。

由此可见,习惯不是天生的,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应该积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家庭环境,帮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好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儿童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习惯都可能在此时形成,小孩子对于习惯好坏没有明确的认识,父母就必须承担起这个重任,帮助孩子从小就培养起好习惯,会使孩子一生受益无穷。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叶圣陶

做儿女的榜样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要想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

19世纪的美国,出现了一位反对黑人奴隶制运动的杰出领袖:约翰·布朗。他认为教育孩子应该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孩子树立榜样。

约翰·布朗喜欢喝苹果酒和葡萄酒,每当看到他拿着酒瓶子,孩子们都会蜂拥而上,将其团团围住,纷纷抢着要父亲给他们酒喝。约翰·布朗感到长此以往,将会非常不利于孩子们的成长,所以为了孩子们,他毅然戒酒。为了培养孩子认真的学习习惯,他会注重每一个小细节,朗诵时,一点小错也要指出来并改正。当然,他更注重对孩子品德的培养。

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他首先以身作则,每天坚持读书。孩子们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也纷纷效仿。于是他为孩子认真地指出朗诵时的错误,即使是非常小的错误都要认真指正。同时,他教育并要求孩子们务必尊老爱幼,关心他人。冬天的时候,孩子们临睡前,总是可以看到爸爸轻轻地走进祖母的卧室,帮沉睡的祖母把她周围的被子掖好,然后,还在半夜的时候起来再去查寻一遍。这件事,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约翰·布朗时常不忘教育孩子,不可贪图便宜,要把拾到的东西物归原主。女儿刚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学校的操场上捡到了一块小手帕。虽然这块小手帕并不贵重,可是女儿却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宝贵的东西。

回家后,她没有告诉父亲。而是在跟朋友讲的时候被父亲听到了。

约翰把女儿叫到身边,温和地说:“亲爱的,你知道那块小手帕是哪个小孩丢的吗?”

女儿说:“我不知道,爸爸。”“那么,你明天去上学的时候就带上它,看看是否能找到失主。孩子,这虽然是件小东西,但是你要记住:假如是你丢了什么珍爱的东西,即使它很小,你也都希望捡到它的人送还给你。别人也是如此。”父亲的语气突然变得很严肃。

于是,第二天,女儿找到了那块小手帕的失主,并将其送还。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明白榜样的重要性、影响力,而是不够在乎,不够看重,甚至是不愿意为了孩子来约束自己的态度行为,或是没有谨慎地时常提醒自己要做好的榜样。这样的父母如何能够教育好孩子呢?——松涛

医生的作用

空泛地说教并不是很好的教育方法,有时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对孩子进行启发教育,反而效果不错。

亨利和小伙伴在外面玩耍时,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猫。亨利赶忙抱起那个小家伙飞奔回家。“爸爸,快来帮忙啊。”他边喊边冲进父亲的书房。“发生什么事了,孩子?”父亲问。“这只小猫受伤了,爸爸,它好可怜,请救救它吧。”亨利非常焦急。

看到亨利抱着的那只小猫的确是一条腿骨折了,父亲赶忙让亨利抱着那只受伤的小猫上车去,然后,他们一起驶向约瑟夫叔叔那里。亨利知道,约瑟夫叔叔是个非常出色的外科医生,对于他来说,接好一只小猫的腿骨轻而易举。

后来,小猫康复了,并成了亨利家中的一员,成了亨利的小伙伴。

就因为这件事,亨利迷上了生理学和医学,并对医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噢,爸爸!医生实在是太伟大了!”一天下午,亨利抱着那只康复的小猫感叹道,“要是没有医生,这只小猫可能从此不能走路了。”“是的,假如没有医生,不仅这只猫无法康复,人类也会因此而招致苦头呢。”父亲说。“爸爸,你看我能成为一名很好的医生吗?”亨利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为什么不能呢?我的孩子,只要你通过努力学习,掌握必备的医学知识,你就一定会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医生。”父亲微笑着鼓励儿子。“真的吗,爸爸?”亨利开始兴奋起来。“当然了,孩子。”“那你能教我吗,爸爸?”亨利继续问。“对不起孩子,这个我可做不到,因为我从来没有研究过医学,不过我倒是可以先教你一些简单的医学知识。”“医学知识?”亨利有些不解。“是的,医学知识是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最基本的条件。”说着,父亲就带着亨利去了书房,并把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副骨骼标本送给了亨利。

从此,亨利对人体的兴趣日益浓厚,并开始学习生理学。

任何一个孩子都会有发展,这取决于教育方法如何。——铃木镇一

重要的大石块

做事务必分清轻重缓急,否则终难有所作为。父母应当让孩子了解什么是最重要的,并首先把它付诸于实践。

老师把一个装水的瓶子放在桌子上,然后找来一些正好可以从瓶口放进瓶子里的大石块。老师把石块放完后问学生:“大家说,这瓶子是不是满的?”“是的!”众人齐声道。“是吗?”老师笑了笑,然后又找来一些碎石子,并把那些碎石子也从瓶口倒进去,摇了几下后,又加了一些,又问:“看看现在是不是满的?”

这次大家再没像第一次那样肯定了,含糊地说:“也许没满。”“很好!”老师说着,又找来一些细沙,慢慢地倒进瓶里。倒完后,又问道:“现在请再告诉我,这个瓶子是满的吗?”“不是。”又是异口同声,听起来都十分有把握。“好极了!”老师又拿出一瓶水,把水倒进那个看起来已经被大石块、小碎石和细沙填满的瓶子。

倒完后,老师正色问:“对此,大家有什么启发吗?”

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一个人,工作再多,行程再满,只要挤一下,就可以做更多的事情。”

老师听后点头道:“不错,不过这并非我要告诉你们的关键信息。我想要大家知道的是,倘若你不先把大石块放进瓶子,也许以后你将永远没有把它们放进去的机会了。”

有必要做的事情,不如现在就做。——斯莫伦特

莫尼卡没有赚到的钱

实干要比空想有意义得多,教育孩子有了目标要马上实施。

漂亮又可爱的小女孩莫尼卡,深受大家的喜爱,可是不知何时,她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做事时,不是马上行动,而是准备个没完。

在她住的村庄有一位名叫布鲁斯的先生,他开了一家水果店。一天,莫尼卡在路过布鲁斯先生的水果店时被叫住了,布鲁斯对莫尼卡说:“嗨,孩子,你想挣点钱吗?”“是的,布鲁斯先生。”莫尼卡说,“我早就想买一双漂亮的舞蹈鞋了,可是妈妈说家里没有钱。”失望之情溢于言表。“那好,莫尼卡,”布鲁斯先生说,“乔治家的牧场里有许多熟透了的草莓,他们允许人们去采摘。你也去吧,把它们摘来卖给我,5个草莓给你10美分,很快你漂亮的舞蹈鞋就会到手了。”

莫尼卡听了,非常高兴。她飞快地跑回家拿篮子,要马上去乔治家的牧场摘草莓。

正要跑去的时候,她突然想应该先算一下采30个草莓能挣多少钱。于是她便从书包里拿出笔和纸来计算,结果是60美分。“要是能采80个呢?”她边想边算,“天哪,那样就可以挣1美元60美分了!”于是,莫尼卡继续算了下去,100个,150个……300个时,布鲁斯先生会付给她多少钱。如此这番算到了中午吃饭的时间,她只好决定下午再去乔治家的牧场。

吃饭的时候,莫尼卡还在心里盘算着自己到底能挣多少钱呢。一想到即将买来的舞蹈鞋,她就兴奋不已。吃完饭后,她提起篮子匆忙赶往乔治家的牧场。到后却发现那里只剩下了一些不好的草莓。乔治先生告诉她,她去晚了,那些熟透的草莓已经在上午被很多孩子摘走了。小莫尼卡费了半天工夫,才摘了15个还说得过去的草莓。然后便垂头丧气地回家了,这时她想起了妈妈常说的话:“凡事要趁早,不能拖拉,要做完了再去想。一个实干者顶得上一百个幻想家。”

由于没能挣到钱,朝思暮想的舞蹈鞋眼看就到手了,却终成泡影,这让莫尼卡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坏习惯,决心一定要改掉。

一千个零抵不上一个一,一万次空想抵不上一次实干。——谚语

无用的火车

不要剥夺孩子玩玩具的权力,玩具再高级都是给孩子玩的,既然买了,就要发挥它的作用,否则,便会在无形中挫伤孩子自己动手玩的兴趣,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智力培养。

有一位母亲给四岁的儿子买了一列电动火车玩具。回家的路上,这位母亲心想:“这玩具花了将近一百块钱了,那么贵重的玩具让顽皮的儿子随便玩,肯定玩不了几天就得玩坏。最好的办法就是只让儿子看,不让他上手。”因此,一回到家,她就自己把火车组装好,然后安上电池,按下开关,火车就开动了。“哦……哦……小火车开起来了,开起来了!”儿子边欢呼边想上手去摸一下小火车,看看能不能把正在疾驰的小火车抓住。

坐在一旁的母亲见状大声吼道:“别摸它,离远点儿!”

就这样,小火车跑了一会儿,儿子看了一会儿,就被母亲收进了玩具盒里,说第二天再玩。

于是,第二天的时候,儿子一个人从壁橱里把玩具盒拿了出来,准备自己来玩火车。

刚爬上凳子,就被这位母亲制止了:“别动,让我来拿!”

拿下来后,儿子要自己开,可是这位母亲却对儿子呵斥道:“你不许插手,站旁边看,我来开!”

一连几天都是这样。玩具本来是买给儿子的,但结果是儿子并没有玩这玩具的权力,倒是成了母亲的玩具。儿子和他的小伙伴只有站在一旁观看的份儿。时间久了,儿子便再也对那列玩具火车提不起兴趣了,从此,那列“火车”便很少再开动了。

家庭教育的一切秘诀也在于让儿童自己去发展,让他们自己去做一切,成人不应该抢先去做,也不应该为了自己的方便与惬意什么也不做,而应从儿童诞生的第一天起,经常把他当一个人来看待,充分认识他的人格。——列诗葛伏特

桃子的轮回

父母不能只教孩子在形式上做出某些动作,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

一个叫亨利的小孩子,爸爸妈妈总是教育他要尊老爱幼。亨利和家里人一样喜欢吃桃子,因此爸爸妈妈时常买桃子回家。每当这时,爸爸妈妈都要教育亨利,应当把最大最好的桃子留给祖母吃。亨利果真很乖,每次都捡出最大最好的那个桃子跑到祖母跟前,递到祖母手边,这时候,祖母总是非常高兴,并夸奖亨利说:“好孩子,我的牙不好,还是让我的小亨利吃吧。”然后,亨利就赶忙再跑到爸妈跟前,递上那个最大最好的桃子,这时候,爸爸妈妈也都会给出他们不吃那个桃子的各自的理由。结果,转了一圈后,最大最好的桃子始终没有离开亨利的手,亨利就开始慢慢享受最大最好的桃子了。全家人都会快乐地看着亨利吃桃子。

有一天,爸爸的同事来家里做客,懂事的亨利赶忙从水果盘里挑出了一个大桃子,跑到客人跟前,看到亨利这么乖巧,家人都很高兴。客人也惊喜地说:“小家伙可真懂事!”虽然客人本身不是很喜欢吃桃子,但出于对小家伙的尊重,他还是赶忙把桃子接了过来。没想到,当他咬了一口后,就有麻烦了,只见亨利生气地冲着客人说:“大人怎么这么贪吃呢,太不要脸了!”全家人都瞠目结舌,客人更是尴尬极了。咬在嘴里的那口桃子咽也不是,不咽也不是。

这最大的桃子向来是虚晃一枪,可是今天亨利没有一点思想准备的时候就被客人真的接受了。从未遇到过这种情况的亨利便一下子跟客人急眼了。

谁都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亨利的父母自然更尴尬,在吃惊地沉默了片刻后,他们赶忙向客人解释,把让桃的事情说了一番。

虽然客人没有计较,但是双方的尴尬却始终挥之不去。

我们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拔苗助长,反而促使其夭折。——陶行知

儿子的作业

对于犯了错的孩子,家长最好不要马上揭穿他,这样会使矛盾进一步激化,反而更不利于孩子改正错误。做父母的一定要有耐心,允许孩子犯错误,同时,也要寻求一种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最佳方案。

一天下午,儿子放学回家,边放书包边冲妈妈喊饿。

妈妈赶忙递上饼干,并问道:“今天作业多吗?”“没有作业!”儿子边吃边含糊不清地回答。“为什么今天会没有作业呢?”妈妈有些惊讶。“难道我还说谎吗?”儿子坚持说,“老师没有留作业,我不记得老师留了作业。”

看到儿子的行为,妈妈觉得不对劲,隐约感到儿子在骗他,但是,她并未发怒,而是说:“嗯,听你的口气,好像不太确定,那就干脆给同学打个电话问一下吧,是不是真的没有作业?又不费事,也省得明天到学校后会有麻烦。”

儿子没说话,也没去打电话,看出了儿子的心思,妈妈便接着说:“是不是当时你正在思考什么问题,没有注意到老师布置的作业?这种情况很有可能的。”

于是,儿子走过去拿起了电话:“是我啊,咱们有作业吗?哦,可能我没有听清。”儿子问得含糊其辞。

于是,妈妈假装有什么事情没做,走开了,她似乎并未在意儿子与同学的对话。

不一会儿,儿子放下话筒,走到妈妈跟前,很不好意思地说:“妈妈,真的有作业!是我没有注意。”

妈妈听后,也惋惜道:“那真是有些可惜,你今天又没有时间玩了,不过没关系的,这周末妈妈带你去一些好玩的地方,到时候咱们玩个痛快。”正要离开,又回头说:“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来找我,我就在隔壁。”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布鲁姆

爷爷的饭桌

家长的言行是教育子女最好的榜样。

一个三口之家,爸爸、妈妈和小男孩,生活得幸福快乐。有一天,小男孩的爷爷搬来同他们一起生活,因为奶奶去世了。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爷爷的健康每况愈下,视力减弱,听力也不好使了。手还总是在颤抖,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把已经舀到勺子里的汤都洒出来。起初,儿子和儿媳妇还能做到耐心,可是所谓“久病床前无孝子”,时间一长,儿子和儿媳妇就感到厌烦了,尤其是每次吃饭的时候他都要洒满桌子的饭菜。

一天,早餐的时候,爷爷因为手颤抖得厉害而把一杯牛奶打翻,儿子儿媳便再也无法忍耐了。他们找来一张桌子,放在离他们很远的房子的一角,从此,老人便一个人在那儿吃饭。

小男孩把这一切看在眼里,但他并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有一天,妈妈在院子里洗衣服,爸爸在修剪草坪,小男孩在花园的石桌上玩积木。“妈妈,快看我给你和爸爸制造的小桌子!”妈妈高兴地走过来边看边说:“亲爱的,你真是个好孩子,怎么想到要给爸爸妈妈做小桌子呢?”小男孩天真无邪地说:“等我长大了,爸爸妈妈就可以用这张小桌子在角落里吃饭了。”

妈妈愣住了,爸爸也停止了修剪草坪。中午吃饭的时候,小男孩看到角落里的那张桌子不见了,爷爷同他们一起坐在了大桌子边。

从此,爷爷再把饭菜洒到桌子上,儿子和儿媳便赶忙帮他擦干净,然后继续吃饭,毫无厌烦之色。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托尔斯泰

爸爸的脚印

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因此他们的言行举止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这样才不至于把孩子引向歧途。

詹姆斯非常喜欢一个人去酒吧喝酒,这几乎成了他每天工作之前的必修课。

一天,詹姆斯起床后,发现外边银装素裹,大雪覆盖了整个世界。“这真是一场不错的雪啊,不过,外边天寒地冻,这时去喝上几口烈酒,一定爽极了。”詹姆斯边想边洗漱,待穿戴完毕,他便向妻子告别,同往常一样哼着小调儿向酒吧走去。没走多远,他突然感觉身后有人在跟着他,于是,他停下脚步,回头一看,居然是自己年幼的儿子贝迪。

贝迪是顺着爸爸的脚印一路跟来的,他异常兴奋地喊道:“快看,爸爸,雪那么厚,我正在踩你的脚印呢!”

贝迪的话令詹姆斯心头一震,他想:“倘若我去酒吧,儿子踩着我的脚印,也一定会找到酒吧的。”

于是,詹姆斯赶忙蹲下对儿子说:“亲爱的,爸爸得去上班了,你也赶快回家去。”然后,詹姆斯便向办公室的方向走去,路上是一串拐了弯的脚印。此后,詹姆斯便改掉了嗜酒的习惯,当然也再不去酒吧了。

养成好习惯难,养成坏习惯易,做父亲或做教师的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陈鹤琴

不同的方式

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面对孩子挑食的难题,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些父母认为吃饭就要像吃饭,要规规矩矩,殊不知,很多时候,以游戏的方式来哄孩子吃饭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另外,这不仅能够避免冲突,还能密切亲子关系。

小马克6岁了,一直都不爱吃青豆,这天晚餐时,妈妈下决心不再纵容他挑食的习惯,坚持要他把那些湿漉漉的小东西吃下去。

就这样,拥有强大权力的父母与顽固的孩子之间的冲突产生了,任何一方都不让步。

将近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训斥、威胁、哄骗以及劝说都用尽了,小马克虽然眼泪汪汪,但依然不为所动。

妈妈真的下决心要把小马克的这个毛病改过来,于是更严厉地威胁他,把一勺豆子塞进了小马克的嘴里。可是,让人无奈的是,小马克始终不肯把它们咽下去。直到睡觉的时候,妈妈除了把他放到床上,让那些青豆仍留在他嘴里之外别无选择。

爸爸妈妈都很困惑,他们没想到孩子居然那么倔强。

第二天早晨,妈妈给小马克打扫房间的时候,在他的床底下发现了一小堆糊状的豆子。

再看另一个故事。7岁的露西和5岁的弟弟约翰,都对胡萝卜深恶痛绝。在经过了无数次的白费口舌后,琼斯夫妇感到必须换一种方式了。于是这天晚饭的时候,琼斯先生坐在饭桌前给露西和约翰讲故事:“有一群可爱的小兔子,它们是赛跑的健将,为了给自己补充更多的维生素,它们每天都会去拔萝卜吃,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双腿更强壮,才能在赛跑中得第一。我们的露西和约翰不是都喜欢跑步吗?露西的学校马上就要开运动会了,约翰也快要上学了,要是将来在举行运动会的时候落在最后,可真是一件糟糕的事情。”

两个小姐弟都不约而同地把眼睛投向了那盘胡萝卜。然后,似乎忘了他们曾经一度对胡萝卜深恶痛绝。后来,无论是再遇到什么食物,只要孩子拒绝,爸爸妈妈就都会想出各种类似的故事来讲给孩子听,妈妈甚至还特意制作了一个小不倒翁放在餐桌中央,不倒翁倒向哪个菜时,大家就都要吃那个菜。这样的故事和游戏使得餐桌上父母与孩子间剑拔弩张的气氛彻底改观,孩子们心情愉快,也彻底改掉了挑食的毛病。

教育儿童,必须掌握儿童的生理和精神的本性的发展规律。——裴斯泰洛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