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法的当代传承与弘扬——来自广西金秀的田野考察报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0 00:36:27

点击下载

作者:高其才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习惯法的当代传承与弘扬——来自广西金秀的田野考察报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习惯法的当代传承与弘扬——来自广西金秀的田野考察报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习惯法的当代传承与弘扬——来自广西金秀的田野考察报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作者:高其才排版:KingStar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12-28ISBN:9787300221182本书由北京人大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说明

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类别之一,旨在鼓励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潜心治学,扎实研究,多出优秀成果,进一步发挥国家社科基金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后期资助项目主要资助已基本完成且尚未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以资助学术专著为主,也资助少量学术价值较高的资料汇编和学术含量较高的工具书。为扩大后期资助项目的学术影响,促进成果转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版式、形成系列”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4年7月致谢

感谢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各界人士特别是盘振武、庞贵甫、苏国英、蒋贵青、蓝振光、盘义勇、盘敏强、盘日辉、蓝扶布、胡汉光、胡敬才、赵金财、李高峰、苏立平、苏孟军、庞贵府、陈飞、冯成贵、李志安、邓家红、苏现廷、苏德富、李广文、李东风、赵能钊、王世超、徐琼、韦娟、赵东渐、相金德、胡明、韦永瑜、黄通德、文建春、陆志忠、梁雪松、李新光等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感谢周伟平、李远龙、陆进强、戴志远夫妇、张哲、周伟等的协助!

感谢金秀镇六拉村村民委员会、六巷乡六巷村村民委员会、金秀镇司法所、六巷乡人民政府、金秀瑶族自治县司法局、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等单位的协助、支持!

感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教育部、清华大学的研究资助!

感谢郭道晖教授、王晨光教授、施天涛教授、张明楷教授、汤欣教授的支持!导言

我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是要告诉读者诸君:非国家法意义上的习惯法是鲜活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我们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习惯法;习惯法为我们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人的生命中浸融着浓厚的习惯法意识,行为方面普遍受到习惯法规范的约束。一

对习惯法可从国家法与非国家法两个角度进行认识。一般认为,国家法意义上的习惯法是指国家认可和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习惯。这一理解为法的一元论观点的产物。

我秉持法的多元主义观点,从非国家法意义上探讨习惯法。我认为,习惯法是独立于国家制定法之外,依据某种社会权威和社会组织,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习惯法既有自然形成即俗成的,也有由特定社会组织成员议定即约定的;它可以是不成文的,也可以是成文的。习惯法主要依靠口头、行为进行传播、继承。非国家法意义上的习惯法具有内生性,是民众生活中的活法。从某种角度理解,非国家法意义上的习惯法为具有社会意义的习惯。有些非国家法意义上的习惯法也可能为国家所认可而成为国家法意义上的习惯法,但就整体而言,非国家法意义上的习惯法是独立存在并发挥功能的。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广西金秀瑶族形成了内容全面、效力明显的石牌制习惯法,内容包括社会组织与头领习惯法、所有权习惯法、债权习惯法、婚姻习惯法、家庭及继承习惯法、丧葬宗教信仰及社会交往习惯法、生产及分配习惯法、刑事习惯法、纠纷解决习惯法等。这些习惯法的许多规范被传承、保留到了当代社会。二

1958年,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在香港联名发表了《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在这一宣言中,他们强调:中国与世界人士研究中国学术文化者,须肯定承认中国文化之活的生命之存在;中国之历史文化,亦是继续不断的一种活的客观的精神生命之表现。对这一看法我深以为然。

二十多年的调查、研究经历告诉我,习惯法是中国文化之重要的一部分,习惯法是无数代的中国人以其生活实践、生命心血而形成,其精神生命是活的,其表现形式是活的,其现实效力是活的。习惯法是中国社会活的规范,实际影响着中国人的具体行为。在我看来,虽然当代中国不断重视制定法,制定法的数量逐渐增加,效力也有所提高,但就总体而言,当代中国仍然处于习惯法时代。

我以往的习惯法研究主要是想回答“中国有习惯法吗”这一问题,最近的研究则转向回应“当代中国有习惯法吗”这一问题。本书是这一转变的成果之一,以后我将继续沿着这一方向前行。

在研究初期,我的习惯法研究是整理习惯法,但是这种整理不是整理国故,并不仅仅是将历史上的习惯法进行系统整理,其对象并非历史上的已经死亡了的习惯法。我认为,习惯法需要清理,在清理、总结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制度安排。要了解现实的习惯法,须以历史上的习惯法为起点。我们必须正视历史,肯定中国历史、文化和精神的深刻影响。梁启超曾指出:凡一独立国家,其学问皆有独立之可能与必要。陈寅恪也认为: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两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两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昭示者也。在徐复观看来,思想是要在有价值的古典中孕育启发出来,并且要在时代的气氛中开花结果。

由历史而现实、由过去而今天,我调查、研究习惯法,正是表明“今日还有真实存在于此历史文化大流之中的有血有肉的人,正在努力使此客观的精神生命之表现,继续发展下去,因而对之亦发生一些同情和敬意”(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语),我愿意为此而不断努力。诚如张君劢先生所说,以死后复活之新生命,增益其所本无;以死后复活之新生命,光辉其所固有。这是我在习惯法的调查、研究中一直追寻的目标。

为此,我以世界文化为背景,以中国社会的当前处境为基础,以广西金秀瑶族地区为考察对象,认识习惯法的现实状况和具体境遇,探讨习惯法的现代传承和弘扬,思考中国习惯法现代发展之路。三

本书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为考察对象,主要是从非国家法意义上探讨习惯法的当代传承与弘扬。在本书的调查、研究中,我努力坚持、追求以下诸点:

1.以典型地区为样本。本书的习惯法调查、研究选择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为样本。金秀瑶族自治县地处广西中部偏东的大瑶山区,成立于1952年5月28日,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瑶族自治县。全县总面积251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57万亩,辖3镇7乡77个村民委、4个社区,总人口15.46万,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8.5%,其中瑶族人口占34.4%。金秀瑶族自治县有盘瑶、茶山瑶、花篮瑶、山子瑶、坳瑶五个支系,是世界瑶族支系最多的县份和瑶族主要聚居县之一。全县山区面积为208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0%;森林覆盖率87.34%,是广西保护得最好、面积最大的水源林区,是国家级珠江流域防护林源头示范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森林公园、中国八角之乡。同时,金秀也是国家级贫困县。金秀瑶族自治县历史较为悠久,明初瑶族即来居住。历史上的金秀瑶族习惯早自1935年起即由费孝通、王同惠等进行了调查,之后调查者一直不断,研究资料比较丰富。作为实证研究样本,金秀瑶族的习惯法较具特色,保留较为完整,现实传存状况比较理想,具有研究对象的典型性,也有一定的代表性。

2.以当代时段为视域。本书关于习惯法的调查、研究,在时间上限定为“当代”,即1949年以来一直至今的时段。本书探讨的是现今的习惯法,特别以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习惯法状况。我关注固有习惯法的现代传承,讨论传统习惯法的当代发展,探讨新习惯法的产生过程。我在本书中展示的是活的习惯法,是存在于金秀瑶族地区民众当今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法,突出现实性。

3.以个案活动为对象。本书的调查、讨论主要以金秀瑶族的各种习惯法活动为主要对象,如“做社”、互助建房、“众节”、打茅标、结婚、丧葬、度戒、立石牌、“泼粪”“挂红”“烧香赌咒”等活动。我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取金秀瑶族的各种习惯法方面的活动消息,想方设法及时到达活动现场,亲身参加具体的习惯法活动,观察个案活动的整个过程,访问个案事件的当事人和旁观者,通过具体个案思考金秀瑶族习惯法的当代意义。

本书希望提供一些质朴的、粗犷的、鲜活的、矿石般的习惯法原料,客观展示习惯法的现实状态,全面表现金秀瑶族习惯法的运行轨迹。在本书的调查、研究中,我始终坚持“我在现场”的追求,力求进入研究对象的语境中,从内在视角进行思考,再跳出来进行外在视角的客观反思,实现“从外向内看和从内向外看、从上往下看和从下往上看”的结合,分析习惯法的现实价值。

4.以连续观察为基础。本书的材料基本来自于2004年以来我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的实地田野调查。从2004年4月开始,除2005年以外,我每年都到金秀瑶族地区进行调查,已经连续进行了10年;每年进行少则1次、多则7次的调查;每次调查时间少则3天、多则15天。这10年中,我的足迹到了金秀县的金秀镇、六巷乡、长垌乡、桐木镇、头排镇、三角乡、忠良乡、罗香乡、大樟乡、三江乡即金秀县所有3个镇、7个乡,不少村寨如六巷乡下古陈屯更是多次前往。

在对金秀地区进行较为长期、连续的观察、调查的过程中,我逐渐进入了金秀,不断加深了对金秀历史、社会、文化的理解,日益增进了与金秀民众的感情。在这10年中,我由一个外人变为了金秀的一员,我对金秀的山山水水由陌生到热爱。我对金秀的习惯法由好奇、生疏到渐渐熟悉、亲切。我努力理解金秀习惯法生存的社会土壤,感受金秀民众的习惯法情怀。

5.以全面描述为重点。本书的个案研究、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参与式观察、调查方法,立足于客观描述金秀瑶族习惯法的全貌,试图完整再现习惯法规范发挥效力的社会场景。以客观现实为基点,我探讨公共生活和社区管理中的习惯法,分析村规民约中的固有习惯法因素,描述民事活动中的具体习惯法规范,展现村民日常行为、相互往来中的习惯法,讨论纠纷解决中习惯法的运用,探究国家机构对习惯法的态度和应对。本书追求全面性,全方位地揭示个体从生到死、群体从家庭到村寨、社会从生产到生活的习惯法。

6.以理论分析为目标。本书在对当代瑶族习惯法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从现代法治、市场经济、现代化、文化等方面对瑶族习惯法进行理论分析,对西方强势话语下的法治在中国社会的处境进行反思,跳出“西方发展一元模式”理论定势,探索具有中国历史渊源、固有文化特点和适应现代农村社会治理的法律制度,寻求固有法资源的现代价值,从习惯法角度思考中国法治发展独特之路的可能性、建设法治的中国模式。瑶族习惯法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中国法治建设中应当重视当代瑶族习惯法的积极功能,在国家法律发展中广泛吸纳瑶族习惯法的内容,实现瑶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制的融合发展。不过,本书在理论分析方面仍较为薄弱。

7.以形成范例为追求。本书期望为我国的习惯法现实传承和当代弘扬的调查、研究提供一个范本,在基本立场、调查方法、研究对象、分析工具、基本资料、主要观点等方面提供我的经验、蓝本、我的思考、我的心得,供学界同人进一步调查、研究时参考和批评。

习惯法是主要的乡土规范,为乡土法学的核心研究对象。调查、研究当代中国的习惯法对拓宽法学视野、提升本土法学水准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本书在研究思路、整体框架、材料获取、基本判断等方面有独特之处。四

我在广西金秀的习惯法调查基本形式为个人独立进行,没有与地方政府等共同合作,为纯民间方式的调查、研究。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够避免合作方的干预和影响,自由决定研究主题,独立进行材料判断,尽可能地掌握客观情况;不利之处是调查条件比较艰苦,获得官方材料较为困难。有时我也通过朋友等个人资源来得到地方有关部门的配合。就习惯法调查、研究而言,我更愿意倡导这种更符合学术规律的方式。

当然,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金秀瑶族的支系较多,各地瑶族习惯法的内容、现实影响不尽一致,整体把握比较困难;有关当代瑶族习惯法的调查较少,既有研究比较薄弱,可供参考的资料较为有限;我不是瑶族,不懂瑶族的语言,与瑶胞特别是年长的瑶族老人交流存在障碍;没有连续几个月驻在调查点,因而全面理解习惯法现象还有一定的困难,也不易为调查者所真正接纳。这些不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我对广西金秀地区习惯法的整体把握,也难免会对本书的学术目标的实现产生某种影响。

同时,在当代中国习惯法体系中,瑶族习惯法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也需要予以认真探讨。这是需要清醒认识和认真反思并努力克服的。五

本书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金秀瑶族自治县为调查对象,全面探讨习惯法的现实表现和当代传承。全书分为上篇“传承篇”、中篇“弘扬篇”、下篇“吸纳篇”三篇。

上篇“传承篇”包括“保留至今的物权习惯法——六巷‘打茅标’考察报告”“沿袭传统的借贷习惯法——以六巷乡六巷村门头屯为考察对象”“延续至今的交换习惯法”“鸾凰相舞:传承至今的婚姻习惯法——以六巷乡六巷村上古陈屯覃振官与盘和珍婚姻缔结为考察对象”“男女平等的分家析产习惯法”“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瑶族互助习惯法——以六巷乡帮家屯赵成坤家互助建房为例”“承袭古风的公共事务习惯法——以六巷村下古陈屯为考察对象”“怀念与安慰:全面保留的丧葬习惯法——以六巷乡六巷村泗水屯为例”“基本传留的山子瑶度戒习惯法——以2013年10月20~22日长垌乡滴水村田盘屯李国明度戒为考察对象”“泼粪阻止建房与传统习惯法——以大樟乡三古村快围屯的一起名誉侵权案为考察对象”“挂红习惯法的现代运用——金秀镇共和村百林屯一起婚外男女关系纠纷的处理”“当今瑶山的神判习惯法——以六巷乡同仁屯一起烧香赌咒堵路纠纷为考察对象”,分析传统习惯法的当代状况。

上篇着重展示当代社会民事关系、社会交往、纠纷解决中的习惯法,揭示固有习惯法的现代传承。

中篇“弘扬篇”包括“村规民约中的瑶族习惯法——以六巷乡为考察对象”“金秀第一块新石牌——长垌六架石牌的议订和完善”“发扬传统:1991年金秀镇六段屯的新立石牌”“重续石牌习惯法传统——2004年门头屯的新立石牌”,主要探讨传统习惯法通过村规民约、新石牌等形式的弘扬。

中篇“弘扬篇”还包括“传承至今的山子瑶村老制度——以六巷乡帮家屯为考察对象”“帮家屯的‘众节’习惯法——以2009年二月初一六巷乡帮家屯‘众节’为考察对象”“现代化进程中的瑶族习惯法——以三江乡甲江村郎庞屯‘做社’为考察对象”“当今民间庙宇的运作习惯法——以罗香龙军老山盘皇庙为考虑对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金秀瑶族石牌制保护”,对当代村老制、“众节”习惯法、“做社”习惯法的现今弘扬和瑶族石牌制保护进行了分析。

中篇着重展示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群体关系中的习惯法,描述习惯法的当今形态和现代生命力。

下篇“吸纳篇”包括“尊重与吸纳:瑶族固有习惯法的现代价值——以《大瑶山团结公约》的议订为考察对象”“金秀瑶族自治县自治立法与习惯法的吸纳、弘扬”“国家审判机关对习惯法的尊重”“人民法院对习惯法的认可——以一起返还罚款纠纷案的审理为考察对象”“习惯法在人民调解中的运用——以一起相邻排水纠纷调解为例”“人民调解员如何对待习惯法——一起误砍林木赔偿纠纷调解过程实录”“农村社区建设与习惯法——以金秀镇和平村林香屯为考察对象”,讨论了习惯法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下篇着重展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行政机关等对习惯法的肯定、认可和运用,探讨国家对习惯法的现实态度。

结语从地方政府、民间力量、乡土法杰、教化培育等方面讨论了习惯法的当代传承与弘扬,并进行了简略的总结与思考。

附录一“国家司法对习惯法的限制、否定”,有助于全面理解当代中国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关系。

附录二“金秀十年田野调查杂记”作为背景性材料附入。

索引包括“习惯法规范”“习惯法事例”“习惯法文书”三部分,以助检索。

正文前所附20张与习惯法有关的照片,较为直观地展示了当代习惯法的某些样貌。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社会学的惯例,为保护当事人的隐私和尊重访谈对象,本书中的绝大部分人名和少数地名进行了化名处理,特此说明。

由于各章的成文时间不一,前后跨度较大,因而在统计数据等方面全书并不统一,敬请理解。六

本书完成以后,我在广西金秀瑶族地区的习惯法调查、研究将告一段落,但是今后我仍然会长期关注金秀瑶族习惯法的发展,也会争取尽可能每年到金秀进行调查,写作、发表有关金秀瑶族习惯法的作品。在习惯法调查、研究方面,下一阶段我将主要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浙东农村地区进行我的调查、思考。《论语》有云:“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诚是斯言。上篇传承篇第一章保留至今的物权习惯法——六巷“打茅标”考察报告

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的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物权为自然人、法人等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因此物权是重要的民事权利。

2007年3月16日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物权法》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分为总则、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占有,共5篇19章247条。《物权法》对于维护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明确物的归属,发挥物的效用,保护权利人的物权具有积极意义。物权法旨在建构对物和其他有限资源的法律规范秩序,其所要处理的基本问题有四:何种之物(或财产)得为私有?如何创设物权?所有人对其物得为如何的使用、收益和处分?所有权被侵害时有何救济方法?《物权法》第7条规定:“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第5条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这些规定表明了物权法定原则。物权法定原则,又称为物权法定主义,是指法律规定物权的种类和内容,不允许当事人以其意思设定与法律规定不同的物权或物权内容。物权法定原则的“法”包括制定法和习惯法。习惯法上的物权先占取得,符合我国《物权法》的物权法定原则。

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历史上就存在“打茅标”的物权习惯法,并且一直延续到当代社会,在当今的民事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这种物权先占取得的习惯法对于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物权习惯法具有重要意义。

金秀瑶族自治县六巷乡是大瑶山区的一个瑶族聚居乡,瑶族文化浓郁,瑶族特色明显。全乡辖六巷、青山、王钳、门头、大岭5个村民委员会,53个自然屯,66个村民小组。六巷瑶族包括盘瑶、山子瑶、花篮瑶、坳瑶4个瑶族支系,其中瑶族人口占全乡人口的52%。我于2006年12月12日~22日、2007年11月28日~30日、2008年9月26日~10月6日、2009年1月9日~12日、2009年2月22日~28日、2009年5月4日在六巷乡进行了实地调查,具体考察了“打茅标”现象,访问了各界人士,了解了许多实例。本书即以这些考察为基础,以“打茅标”为考察对象,对保留至今的物权习惯法的内容、效力、责任、功能进行探讨,以引起大家对这一现象的更广泛关注。一、固有的物权习惯法

关于财产的取得,广西金秀六巷乡的固有习惯法规范先占取得。关于财产占有,六巷乡普遍存在“打标为记”即“打茅标”的习惯法,从几百斤重的野猪到一二两重的小鸟,从珍贵的麝香到常见的干柴,只要上面插有草标,旁人见了就不沾不拿。“打茅标”是指将当地随处可取的茅草打成结,插或者放在特定的物上,作为财产所有、占有的标记、标志。这方面的习惯法规范,主要有两类:一是“发现标”,用于证明已有人发现了蜜蜂、地龙蜂等;二是“有主标”,用于人们暂时放在路边、岭上的东西,说明不是丢失或不要,而是有意放的。(注:“草标”的种类很多,除了所有权、使用权方面的“发现标”“有主标”外,还有(1)“提醒标”,用于人们忽略的方面,如为防止有些人责任心不强、看管不好牛,使牛进田吃农作物,以引起注意;(2)“拦路标”,用于带有危险性和不给通行的方面;(3)“转告标”,用于急需借用而主人又不在场的东西。参见张劲松:《走向二十一世纪的瑶族民俗文化》,载《民族论坛》,1996(3)。)

在金秀六巷乡,这一习惯法很早就存在。六巷屯九十多岁的蓝扶布老人就说:

以前就有打茅标的,打到地龙蜂也有,(意思是)以后的人不用来烧了。没给人家来开路,装地老鼠。以前瑶族的老习惯、老规矩,一直有的。

从瑶族开始,一路就有了。从我很小就看到有茅标,一直传下来,一代传一代的,没有中断过。这是瑶人的好规矩。以前的石牌头也说:人家的茅标不要动,要遵守。(注:蓝扶布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六巷屯五十多岁的蓝开现针对其儿子的“这茅标很可以的,谁见谁都怕的”的言语,指正道:

不是怕不怕,是有这个规矩,一直传下来的。很少有动的,我没有碰到过(有动的),别人有(碰到)过(有动的)。(注:蓝开现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金秀六巷民众一直普遍遵守这一“打茅标”习惯法,很少有违反的行为发生,在物的占有和利用方面基本没有纠纷发生,形成了良好的民事生产、生活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其他瑶族地区也普遍存在“打茅标”的习惯法。如湖南江永瑶族规定,野外凡有肥粪、柴草、木料等实物或待垦荒地,打一草结置于物上,以示有主,旁人绝少染指。田里下肥后,田坝口上插一草标,上下田即使急于过水也不能妄动。野外劳动时,衣物、饭包挂在路旁树上,无人乱拿。(注:参见黄石山主编:《瑶族古都千家峒》,江永,《瑶族古都千家峒》编纂领导小组,2002,第276~277页。)

在湖南罗子山一带的“七姓瑶”瑶区,把物件放在野外或大路旁边,只要放上一个草标,别人就不会拿走了,即使山上的木头、粗柴,也不例外。用这种方法,还可以守水、守鱼、守瓜果,瑶人不分大人小孩,个个能自觉遵守这一习惯法,从而形成路不拾遗的淳朴风气和有序的社会状态。(注:参见肖守资:《七姓瑶风俗记略》,载《怀化师专学报》,第13卷第1期(1994年1月)。)

湖南零陵瑶族长期以来也形成一种“插标”(打草结)的习惯法规范。如谁发现了一窝野蜂,只要打一草结为标,他人就不会取走;有人将衣服、工具置于路旁,插上一个“标号”,就可万无一失。零陵瑶族的“结草插标”,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六种标号:一是“发现标”,用于证明已有人发现了野生蜜蜂、地龙蜂等;二是“号地标”,主要用于可以开发选地(田)、建房、砍柴等地块;三是“有主标”,用于人们放置路边的物品,表明不是遗弃或丢失的东西;四是“提醒标”,为防止牲畜进入农田而糟蹋、损坏农作物等;五是“拦路标”,用于标志暂不宜通行的路、沟、桥等;六是“转告标”,用于转告主人或他人的标号。在山区瑶寨,从一头野猪到一只小鸟,从贵重的天麻到一根木棒,只要插立标号,路人就照标守信,不得染指。此规在瑶寨久传不衰。(注:参见零陵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零陵地区志·民族志》,永州,零陵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2001,第186~187页。)

这种财产所有、占有的民事习惯法也存在于广东连南瑶族。连南瑶族往往用茅草或芒草结成的草标作为财物所有、占有的标志,常见的有树标、山标、警标、鱼标等十几种。(1)树标。瑶族男子到了18岁后,就自己上山挑选三四棵长势旺盛的幼杉树,备作寿板。为了不让别人砍伐,他们就在树上放一个草标。这就是树标。(2)山标。在山上打了柴或割了草,如果来不及收拾好,只要在其上面放个草标,几个月过后,人家也不会取走。有时人们在山上发现一块好的荒地,来不及开垦,只要插上草标,后来者也不会再去开垦了。瑶族是很讲信用的:用草标占了荒地后,一定要去开垦。如果乱号地,不开垦,就要受到公众的谴责,他以后结的草标也就会失去作用。瑶族对于放草标是很慎重的:平时,大家不随便打草标,也不能随便拔别人的标。如果谁不遵守习惯法,谁就会受到大家的谴责和处罚。(注:参见许文清:《神圣的草标》,载清远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协文史委员会:《清远文史(九)——连南瑶族文史专辑》,清远,清远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5,第112~113页。在广东连南排瑶地区,有“出世标”习惯法:凡有妇女生小孩坐月子的人家,忌讳生客进宅,尤其忌讳穿白衣、白鞋的人闯入。为警示来人,每当婴儿“哇哇”落地来到人间,年轻的父亲就赶快在门庭前悬挂一面米筛或一束禾草等物,人们称之为“出世标”,外人见警标必然止步。万一有不知情者冒失撞入院宅,产妇家人必请客人喝碗茶水或姜酒方能离去,若不喝,会被认为给新生儿带来不吉利,以后万一婴儿有病或发生意外的事,会招来麻烦,故了解此习惯法的人都会明了主人的心意,高高兴兴地喝完,并讲些吉利的话。喝姜酒者最友好的回礼就是送上一份小利是,意在祝愿小孩吉祥如意,主人一定会非常高兴。在九寨、涡水等地,出世标有男女之分:若生个男孩,就挂上桃枝或竹枝,表示是个砍树、撑木排的男人;若生了女孩,就挂上茅草或米筛,表示个割草、筛米的女人。瑶族视妇女生小孩为大喜事,一旦谁家屋门前挂起“出世标”,外家亲戚、本族兄弟妯娌和亲朋好友便纷纷携鸡或猪肉前来探望祝贺。娘家姐妹婶姨们还送来柴草,以帮补产妇“坐月子”期间家用。参见唐红英:《出世标》,载清远市政协文史委员会、连南瑶族自治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清远文史(九)——连南瑶族文史专辑》,清远,清远市政协文史委员会,1995,第174页。)

云南金平、屏边、河口等地的瑶族则根据习惯法采取自由号占的形式取得土地的使用权。刀耕火种耕作方式是由下往上进行,号地时砍倒一排树,由此以上之地段即归他所占有。占有水田的方式则是在预先开田的土地上部开一条水沟,即可占有此沟以下土地以开新田。(注:参见云南省编辑组:《云南苗族瑶族社会历史调查》,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2,第158页。)

可见,广西金秀六巷与其他瑶族地区一样,历史上广泛存在“打茅标”习惯法。这一民事习惯法适合当地的地理、经济和社会状况。“打茅标”习惯法的内容家喻户晓,具有严格的拘束力,法的效力明显。二、物权习惯法的内容

从调查来看,金秀六巷“打茅标”习惯法广泛存在于各类物权中,如不动产占有权、动产所有权、取水权、狩猎权等,主要表现在所有权方面,在准物权方面也有体现。

就六巷民众而言,虽然有的人不知道“打茅标”习惯法,如帮家屯村民小组三十出头的组长李光表示:“从来没见过茅标,我自己也没打过茅标,基本上也没听说过茅标。”(注:李光访谈录,2009年1月10日。)但从调查来看,这样的人应属少数。而六巷村民小组组长蓝元书的看法代表了大部分人的认知:(打)茅标是个旧习惯,打这个茅标是经常有的,我没有什么好打就不打(有什么好打就打),比如放在山里什么东西就打一个。(注:蓝元书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一)不动产占有权

占有权为广西金秀六巷“打茅标”习惯法最主要规范的物权,在号地开荒涉及的土地等不动产的先占取得方面,习惯法效力明显。“打茅标”习惯法原先多用于调整号地关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还发挥作用。根据帮家屯七十多岁的邓天表介绍,开荒号地时,大家遵守“打茅标”习惯法:

打茅标有,打在柴火、田地、路。修哪片地就打个茅标,就是号,号在先了。现在地基本开完了,号得少了。(注:邓天表访谈录,2009年1月9日。)

在调查时,六巷屯的蓝学兵也谈到了砍地、烧地时的“打茅标”习惯法:

砍地也有打茅标的。(现在已经)不烧地了,地已经砍完了。(20世纪)90年代还砍地,看上哪块地就放个茅标。一般冬天砍的。砍好地,在冬天就烧,就种生姜、木薯、稻谷等。砍的是自留地、自留山,分下户的,不能砍别人的,打好茅标。自己地里砍地也要打茅标,你不打人家就要来搞柴火。90年代很少,80年代砍地还多一些,(那时)地是生产队的。(注:蓝学兵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金秀六巷乡的号地现象以及号地时的“打茅标”习惯法在村规民约中也能够得到一定反映,如1982年3月28日经群众大会通过并于1982年4月1日起生效的“六巷村村规民约”第6条规定:“凡划为老山、水源山、牛场、风景山等不准生产队集体或个人乱砍乱伐,不准开荒做地,不准烧炭,只许本村社员群众适当要些扁担、锄头柄、整犁、鸟枪壳、晒棚篱笆等,其余不准乱砍;只许群众要少量竹笋做菜,外地外村人不许乱砍一草一木,不论本村或外地,违者每条竹木罚款2元。”第7条规定:“总之凡是老山、水源山、柴山、牛场地以及其他林地一律都不准毁林开荒做地,违者砍了的不准烧,每亩罚款30元,不听制止烧了的不准种作物,每亩罚款50元,还要责成其砍什么林要造什么林,还要他除草护理3年包种包活恢复原状。”第15条规定:“今后本村社员群众凡开荒做地都要经请示村委或队长同意,并指定地点后才能动手,否则违者罚款未烧30元,烧了60元,同样造回林并护理3年。”

1982年农历四月十八日通过的“帮家、翁江两村村规民约”也有规定:“以上划为老山、水源山、风景山的:(1)翁江老山、风景山除只许本村社员适当要些锄头柄,修整犁耙用料、扁担、马枪壳、晒榜竹篙、田园篱笆外一律不准开荒做地,乱砍乱伐,烧水炭、砍生木头作柴火,不准找笋。违者开荒做地的未烧的一亩罚款30元,烧了的一亩罚款60元,并要责成毁什么林造回什么林,还要他护理3年包种包活,恢复原状。烧水炭的一窑罚款5元,砍生木头作柴火的不论大小,一框罚款2元,找笋的一棵罚款5角。(2)水源山的除只许本村社员适当要些作修理犁耙用料和找少量竹笋作菜外,一律不得开荒做地,不准搞其他什么和破竹篾搞个人捞钱,违者开荒做地的按以上规定处理,乱砍其他什么和破竹篾搞个人捞钱的将实物或出卖所得的款全部没收并加罚款30%,外地人员更不得乱动一草一木。”

土地为主要的不动产,在生产、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史上金秀六巷就一直存在开荒号地现象,并逐渐形成了相应的习惯法。从这些村规民约中可以看到,直至20世纪80年代,六巷还存在开荒号地、开荒做地现象,村规民约根据历史上的习惯法对此进行调整。

号地时的“打茅标”习惯法主要内容为:(1)地的先占。打上茅标,说明先来者已经占有荒地,后来者应当予以尊重并不得侵犯,须另外择地开荒。(2)地的权属。放上茅标表明了地的归属,表明荒地已经有主了,不动产占有的权利人已经明确。(3)地的四至。在地的东南西北“四至”或者主要边界放上茅标表明了地的界限,使地的范围大小、面积多少清楚和明确。由此我们对不动产占有方面的物权习惯法有一基本的认识。(二)动产所有权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现在金秀六巷“打茅标”习惯法多用于规范地龙蜂等无主物的占有方面,主要表现在动产所有权关系上。六巷屯的蓝开现在2008年就在发现了两窝地龙蜂后按照习惯法打茅标而取得了所有权:

去年(2008年)8月得了两窝(地龙蜂),用猪肉去淘它,跟踪去,有二三个人跟着去,淘的时候是农历七月。地龙蜂一窝在架齐冲(地名,音),自己的八角地里发现的;另外一窝也是七月份发现的,在上面村背的山上,表示不是老山,是众人的地。发现了就马上打茅标。(离)地龙蜂有四五米远的地方打个茅标。老历九月去烧的,七月份还很小,在泥里很小,还不能烧,九月份去烧的。上面一窝,村背有9斤这样,架齐冲的那一窝有5斤。没有拿去卖,都是自己吃的。打了茅标以后就一直没人动过。(注:蓝开现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六巷屯27岁的盘文先2007年时在自己发现的地龙蜂上打了茅标,“茅标打了以后,别人一直没有动”:

2007年5月发现(的)地龙蜂,在下面介垭冲(地名,音)自己地里,自己的八角地里发现的。发现时不大,有四五斤,阿公(爷爷,蓝扶布)砍八角草时发现的,发现时比较小。阿公当时就打了个茅标。9月份去烧的,有十来斤重,我去烧的。自己吃的,没有卖。茅标打了以后,别人一直没有动。(注:盘文先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在六巷屯的蓝学兵看来,“茅标(意思)是有人已经定到它了,定好了,人见了,就没有人动的”:(20)07年农历五月,在树上(发现的)。那天上山,在自己山上,上面六巷老山,早上发现的,(蜂正在)采樟树的木浆,地龙蜂不是一窝,去采浆的蜂母有四五个。后来我们马上用青蛙肉来给它吃,用一条线,中医(用)的线,用一张小的白纸套在上面,让地龙蜂吃青蛙肉,线和白纸跟着去,跟了两三天才发现地龙蜂,淘了四五个蜂母才发现。要过岭上树看,戴黑墨镜。淘了两天,慢慢跟去,发现在地下的地龙蜂,发现后就打茅标。下午,阳光不很大的时候,这个洞好看一点。在离蜂窝有近10米的地方打个茅标;不止三丈,不敢太近,去太近了咬人。到(农历)7月14日去烧的。我们这个民族7月14过节,烧来过节吃,搞蜂崽来吃。二三十斤一窝,没有卖,分点给兄弟、亲戚他们。七月十二日晚上用火去烧的。茅标一直在那里。我们这个民族风俗,别人是不敢动的。茅标一直放了两个月,没有动的。茅标(意思)是有人已经定到它了,定好了,人见了,就没有人动的,很少有人动的。(注:蓝学兵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六巷屯快七十岁的韦立成是汉族,他也打茅标,并表示,不论时间长短都没有人动茅标:

2000年左右,我在山里边发现,挫冲(地名,音)那边,山里边,7月份发现的。发现的一堆,小小的,4点多看见。不敢太近去看,怕蜂追回来。离三丈多远,放了一个标,打了一个茅标,没有人敢动了。8月份去收的,隔了有一个月左右去收。茅标没人动,地龙蜂也没人动。没卖掉,自己吃,两三斤,小的,不是很大。时间长的,一年都没有动的。(注:韦立成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六巷村民小组长蓝元书则向我们介绍了他看到的这几年的“打茅标”事例和村民遵守习惯法的情况:

地龙蜂打茅标看到有,去年看到有。07年挫冲(地名,音)那里看到的,8月份看到,地龙蜂好大的,有30公分大。茅标比较新的。这个蜂25元一斤,估计有25斤,四五百元。蓝方材的,后来他去挖的时候讲的。他打了茅标到10月份才去挖的。卖了两三百元,自己留了一些。(茅标)一直两个月打着没人动,人家知道有人发现了就没去动,没有人知道打着还故意去动的。

早几年有看到,(20)05、06年都有,08年也有。06年8月,打了一个星期就去挖了,(在)下面,乡政府背面,东岭。那一个也大,有七八斤。后来知道是蓝家容打的(茅标)。(20)05年在东坡(地名,音)那边,蓝开现打的,也是七八斤大的,8月份打的,打了标不长(时间)就去挖了。(注:蓝元书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可见,在地龙蜂等无主物的占有、所有时,金秀六巷乡民众普遍按照习惯法用“打茅标”方式确定动产所有权。归纳起来,在动产占有、所有权方面,金秀六巷乡“打茅标”习惯法的主要内容为:(1)先占。打上茅标,说明先来者已经发现、占有了地龙蜂等无主物,后来者应当予以尊重并不得侵犯先来者权利。(2)有主。打上茅标,表明地龙蜂等无主物已经有了主人,物权归属已经明确,财产所有关系由此确定,他人不得表示异议。

同时,金秀六巷“打茅标”习惯法也体现在柴火等动产的所有方面。金秀六巷屯的蓝学兵就强调“柴火也有打茅标的”:“柴火也有打茅标的。搞柴火,(打了茅标)放在路边就没有人动了。”(注:蓝学兵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调查时,帮家屯的邓天表也告诉我们:“打茅标有,打在柴火、田地、路。”(注:邓天表访谈录,2009年1月9日。)帮家屯的赵小荣的看法也类似:“我还有一点柴火,拢起来就打个,代表我自己在那守,那是我的私有权利。”(注:赵小荣访谈录,2009年2月24日。)

在六巷调查期间,我们多次看见放在柴火等物上的茅标:

2006年12月15日,我们在六巷屯至下古陈屯的公路上六巷屯往下约一公里的路边一堆竖靠在内侧山坡边的杂木上,发现了放着的一个茅标。茅标放在这堆杂木的左上方,茅标的茅杆已经泛白,表明茅标打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这堆杂木有七八根,每根长约1.5米,直径约20厘米,较为粗大。(注: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其他地区调查时,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先占标”。2004年4月21日,我在广西金秀郎旁屯,看见郎旁溪边有一从上游冲下来的二米左右的木头上捆有一草标,茅标已经枯萎。)

2006年12月17日,我们在六巷屯至下古陈屯的公路上六巷屯往下约一公里的路边、距离12月15日看到的茅标约两百米的地方,两小排竖靠在内侧山坡边的杂木上,发现了放着的两个茅标。茅标分别放在两排杂木的左上方,相距约3米,茅标的茅杆已经泛白,表明茅标打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两排杂木以枯木为主,包括树根,有二十多根,长短不一,沿路约5米竖靠在内侧山坡边。这些杂木估计是用作柴火。

2009年5月4日,我们在六巷调查时,在六巷屯盘文先家斜路下的公路边,发现在一堆有一百来块的红砖中间插了一个茅标。茅标的茅杆已经泛白,表明茅标插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注:在其他地区调查时,我们也发现了类似的“有主标”。如2004年 4月28日,在广西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瑶寨下来一点约三百米的公路边,我看见两堆沙子上分别插着青的草标,应为刚插不久。)

按照物权习惯法,在柴火等物上打茅标,主要是表明动产的有主,传达出物的主人、物权人存在的客观信息。这里的茅标实为“有主标”。(三)狩猎权

狩猎为广西金秀六巷的一项较为普遍的生产活动,“打茅标”习惯法确认和保护狩猎权,调整狩猎行为和猎获物的归属,保障狩猎人对猎获物的所有权,维护狩猎秩序。

在六巷乡的狩猎行为中,“打茅标”主要用在铁夹装竹鼠(山老鼠)活动方面。这是一项线路长、时间长的狩猎活动,这方面的习惯法由来已久。“打茅标”习惯法主要保护山域使用权。

在调查时,六巷屯的青年林田望向我们介绍了他在狩猎时按照习惯法“打茅标”的具体情况:(2008年)11月份装竹(鼠)夹,远路(路线长)的打个茅标,近的不打的。路长的要打,路短的不打。今年(2008年,农历)这个不长。路短的,大家你在这里打,我在这里打,可以的,不打茅标的。(我)装了三四十个(竹鼠夹),路(长)有1里多,梧背山(地名,音)这里,打了茅标,抓了七八个(竹鼠)了,(现在)还没有收回来。(注:林田望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在近三十岁的盘文先看来,“装老鼠路路口打了茅标,(是)叫人家不要弄我的”:(茅标)今年(农历,2008年)10月还打过,下面山上,装老鼠路,河边这里,装老鼠路路口打了茅标,(是)叫人家不要弄我的,主要是开始的时候,叫人家不要去弄我的路口。现在已经收了,收了好多天了。放了二十多个,搞了十多只老鼠。现在没放了。放了有1个多月,别人都没有动过。我们这里人比较守规矩的,看到了,他会遵守的。(注:盘文先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六巷屯的韦立成也强调装老鼠夹后“打茅标”就“一直也没人动”,村民都非常遵守这一习惯法:

装老鼠,(茅标)就打在路口,证明我已经上了这个路口,那么以后不用上了。08年十一月,农历,几日没印象了,上半月,在那边(手指向对面),屋对面,对面岭,六巷小村岭,上午9点多去打的(茅标),打了一个茅标,一路开过去,人家就知道这条路有人走(占有)了,开了二三里,东拐西转,为了装老鼠,山老鼠。(已经)有斤把、2斤老鼠,有七八个。3天以后收一次,去看一次。有东西多呢就留久一点,经常有老鼠的就留多一点。放了五六十个夹子,前天,不,是大前天,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收的。放了一个多月,一直也没人动,没人动。(注:韦立成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帮家屯七十多岁的邓天表也表达了类似看法:

开一条路,准备去装老鼠,就打一个茅标在路口,就告诉人家:这条路有人在做了,别人不能走。这个现在还用。

地龙蜂在那个地方,就打个茅标,其他人不能侵犯了,我们(已经)见了。这个现在都用。(注:邓天表访谈录,2009年1月9日。)

在装老鼠夹狩猎方面,金秀六巷“打茅标”习惯法的主要内容为两方面:(1)线路先占。这是最主要的规范。在路口一端或者两端打上茅标后,表明这一狩猎线路有人先占了,其他人不得在此再装夹进行狩猎。习惯法保护已形成先占的具体线路和走向。

同时,“打茅标”习惯法也适用于放网捕鱼。六巷乡财政所的退休干部蒋道通介绍:“下河放渔网,也可以放一个茅标,告诉别人不能再放渔网。”(注:蒋道通访谈录,2006年12月12日。)这是习惯法上的水域先占,“打茅标”习惯法保护水域使用权。

狩猎时线路先占、捕鱼水域先占的这种“打茅标”习惯法,与不动产物权的“打茅标”习惯法有所不同,在权利属性、客体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如这些财产权具有某种用益物权特性;客体具有复合性,如捕捞权的客体为一定的水域和水中的鱼等水生动植物;权利的行使不表现为对客体长期的占有和实际支配行为,而表现为对客体的利用、摄取等。故狩猎线路先占权、捕鱼水域先占权为一种准物权。(注:崔建远教授认为,准物权不是属性相同的单一权利的称谓,而是一组性质有别的权利的总称,这些权利通常由矿业权、水权、渔业权和狩猎权等组成。(参见崔建远:《准物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第20页。)王泽鉴教授认为,权利抵押权和权利质押权为准物权。(参见王泽鉴:《民法物权》,第1册,台北,三民书局,1992,第6页。)王利明教授认为,特别法上的物权,是公民、法人经过行政特别许可而享有的可以从事某种国有自然资源开发或作某种特定的利用的权利,如取水权、采矿权、养殖权等。(参见王利明:《物权法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第610页。)准物权这一概念所涵盖的具体权利类型将随着我国法律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狩猎权、渔业权是山民、渔民基于传统民生自然而然应该享有的权利,其中包括了狩猎时线路先占权、捕鱼水域先占权。习惯法保护狩猎线路先占和捕鱼水域先占权利人,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物尽其用,防止对资源的浪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纠纷的发生。(2)猎获物所有。打了茅标后,习惯法上相应地意味着装夹所得的山老鼠等猎获物的归属,物的所有由之确定。渔获物所有同理。(四)取水权

广西金秀六巷为山区,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依靠山溪等自然水源。为了满足正常的生活需要,“打茅标”习惯法对取水权也进行规范。

2006年12月19日下午,我们在六巷屯六巷小村旁的溪里,发现了一个约15厘米高的细茅标。茅标插在石块间的缝隙处,插茅标处有水从沙土中渗出,形成一个极小的水潭,水潭中有一根黑色的塑料管将水引向村民家中。溪里上上下下各处有二十多根这样的引水塑料管。我们看到这一茅标的茅杆已经泛白,看得出茅标打的时间已经比较长了。

对此,陪同我们调查的六巷乡财政所退休干部蒋道通一边演示打茅标一边这样解释:(对着茅标)这个、这个意思就是我们号啦,我们发现了这个目标,(水源)我们号啦,我们先占领了,我们发现了,我们号了这个地方,叫人家不要来侵犯我这个地方啦,就是这么个说法(笑)。(注:蒋道通访谈录,2006年12月19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在取水方面,金秀六巷的“打茅标”习惯法确认水源先占,权利人对首先发现的水源享有先占权、独占权、转让权。习惯法保护打茅标者的取水权、用水权,排除他人的干扰,以满足村民的日常生活需要。三、物权习惯法的效力

物权习惯法的效力是保障物权人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能实现的法的强制力。“打茅标”习惯法在广西金秀六巷具有普遍效力,民众一致认可“打茅标”这一物权习惯法。在调查中,六巷的村民都表达了不能违反“打茅标”习惯法、必须遵守“打茅标”习惯法、大家事实上都遵守“打茅标”习惯法的看法,在他们看来“打茅标”比较有效,习惯法非常有拘束力。

访谈时,六巷屯五十多岁的蓝开现这样告诉我们:“打茅标,意思就是我们的了,谁人也不敢去动我们的了。”(注:蓝开现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近三十岁较年轻的六巷屯盘文先也认可“打茅标”的效力,极少为此发生纠纷:

年轻人都守这种规矩的,打了茅标以后不动的;少数不服从的,有去拿人家的。少数的,比较少见的。纠纷?我们这里不喜欢纠纷的,少见的。拿了就拿了呗。我没有听说过发生这种纠纷的。(注:盘文先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金秀镇司法所的王如迈持同样看法:

把这个物打个记号,这个物就属于自己的物了,别人不能乱动。肯定有好处,避免造成物品的流失。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个(茅标)就是物品的占有人了。一般都会遵守,不会有什么问题的,大家都按这个规矩了。是你的别人也不要,是他的你也不拿。很少这种案件到我这里来,很少这种案件。(注:王如迈访谈录,2009年1月14日。)

物权是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财产权利,当它获得法的强力保护后即具有了支配性、优先性、排他性、追及性等效力。具体而言,金秀六巷乡的“打茅标”这一物权习惯法的效力包括支配效力、宣告效力、警告效力、排他效力、追及效力等方面,不同的物权类型其效力有所不同。(1)支配效力。物权是支配权,物权人能直接支配物和其他权利并享受其利益。支配效力为物权的主要效力,物权所具有的支配力使其复生出排他效力、优先效力等。从某种意义上讲,物权区别于其他权利的最大特点是“支配”。我们在六巷时,感到村民普遍认可这一支配效力。如2009年1月11日下午,六巷屯的韦立成这样对我们说:

这里经常有茅标的,放的柴火,放的芋头,就打个茅标。(我)12月份见过。有柴火的就打一个,你们过路的,你有你的,我有我的。

我也经常打的,久不久打的。我放一捆柴火在那里,就打个茅标。10月,在上边,牛场岭,打在竹子上面,竹子上面,放了两捆,就打了茅标。两三天以后就去扛回来了,别人也没动。竹子扛回来盖烤火的小屋了。当时有砍了很多捆竹子,一次扛不完,就剩下的打个茅标。(注:韦立成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这就清楚地表达了根据物权习惯法对“打茅标”的柴火、芋头、竹子等的支配效力。按照习惯法,支配效力是直接对权利客体采取积极行为的权利。(2)宣告效力。按照习惯法,“打茅标”标志着向社会的公开宣告和公示。宣告效力要求物权的产生、变更、消灭,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查知、明白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昭示物权的变动,保护交易的安全。宣告效力的意义在于权利人能够确定行为的预期,拥有受习惯法保护的长期稳定的财产权利,进行长期的、可持续性的行为;而基于谨慎的理由,一般只会进行短期的、消耗性的行为,行为受到约束。通过宣告才能获得普遍的公信力。“打茅标”是将特定的支配事实状态公之于众,使他人周知权利人是谁,如此才能产生一种受他人尊重而不被肆意干涉的效力。对此,帮家屯的赵小荣这样认为:(茅标表明)这里是我的地方,谁也不能霸占我的(地方),我的权利迹象,不能给没有(权利的)人随便动的。代表是我们的主张,属于我的。凡是看见打过茅标的,就知道是人家的了,你如果动了就触犯了茅标规。(注:赵小荣访谈录,2009年2月24日。)

在赵小荣看来,“打茅标”是一种“权利迹象”,是向社会的宣告和公示,由此对抗非特定人。通过宣告使知情人的范围越大,“打茅标”的对世效力也就越强。(3)警告效力。在六巷,按照习惯法,以“打茅标”的方式,可对某些侵犯物权的行为进行谴责和警告。在2009年1月11日上午,六巷屯的村民小组长蓝元书告诉我们“打茅标”习惯法的这一效力:

比如,我种一兜东西,如八角还是杉树,被人砍去了,就打个茅标。你这个人太乱了,我自己种的东西你都把它砍去。它的含义(是)砍(的)那个人他就懂自己干了坏事了,警告不要乱来。没有迷信的说法。最近没见过,青年见过,(20)07年五六月,在下面那一带,不知道具体的地主人,放在八角树根上的。(可能因为)杂树多,(怕别人)看不太清楚,砍(杂树)的时候不小心砍着八角树了,叫正大岭(地名,音)。(注:蓝元书访谈录,2009年1月11日。)

六巷乡财政所的退休干部蒋道通也向我们介绍了类似的含义:

有人偷八角,被偷的人就拿一个八角叶(作为茅标)卡在那里,表示怀疑和警示、警告,有这样的含义。(注:蒋道通访谈录,2006年12月12日)

通过茅标,警告偷八角者、偷杉树者。“打茅标”习惯法从事后意思表示方面显示了物权习惯法的效力。“打茅标”习惯法的警告效力实际体现了物上请求权的效力,即任何人侵害该支配权或有侵害的可能时,权利人均可主张排除侵害,恢复权利的完满状态。(4)排他效力。排他效力,是指一物之上不得成立两个以上的所有权或不得成立两个以上内容相互矛盾的物权;在同一标的物上不容许两种以上同一内容或性质的用益物权同时存在。排他效力为一种就权利客体可排斥他人行为的消极性权利。在“打茅标”的效力方面,帮家屯七十多岁的邓天表在访谈时就向我们指出了唯一性内涵:“地龙蜂在那个地方,就打个茅标,其他人不能侵犯了。我们(已经)见了。这个现在都用。”(注:邓天表访谈录,2009年1月9日。)帮家屯蒋固龙也有类似看法:

我地龙蜂有打的,8月份打的,老历9月去烧的。茅标一直在那里。我们号在那里,我们就优先,别人就不能动了。这个规矩就好,打个茅标就是我们的了,不是人家的了。柴火你放那里,打个茅标就没给人家乱。(注:蒋固龙访谈录,2009年2月24日。)

根据习惯法,所有权是对物的全面支配权,同一标的物上,不可能存在两个相同的全面支配权;不可能在同一物上成立两个用益物权。在六巷,在土地等不动产和柴火等动产之上不得成立两个以上的所有权;取水权、狩猎权、捕鱼权具有明显的排他效力,即在同一水域、猎域不能同时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性质不相容的同种或者异种的权利。同时,“打茅标”后还意味着排除他人的不当干预,排除对物权原有支配状态的妨害,“物权排他效力还体现于物权人排除非物权人不当干预、不当拒绝其物权存在和实现的效力”(注:孟勤国:《物权二元结构论》,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第85页。)。(5)追及效力。追及效力,是指物权的标的物无论辗转落入何人之手,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物权人均可追及至物之所在行使物权的法的效力。帮家屯的村老李元现就指出“打茅标”后“不扛它就永远在那里”的状态:

柴火有放(茅标)的,地龙蜂有放(茅标)的。是你的东西,恐怕人家会搞,你就打个茅标在那里,这样呢过路人或者碰到的人就不会乱动的。谁的柴火(打了茅标),不扛它就永远在那里。这样人人遵守呢就不会乱了。(注:李元现访谈录,2009年2月24日。)

而对“乱动的”,“打茅标”者就有权追回原物。根据“打茅标”习惯法,物权人对其水产品、猎物多可以请求无权占有人返还,权利人可以行使其所有权要求他人返还。

在金秀六巷,“打茅标”习惯法的效力得到普遍的体现和承认。由于历史原因,六巷在1949年前基本处于自治状态,村民对内生的习惯法有极高的认可度和极强的遵守性。“打茅标”习惯法是金秀六巷历史上早已经形成的规范,适合当地社会的特点,符合民众的心理,成为善风良俗,家喻户晓,深入男女老幼人心,人们从内心里认同和接受这一物权习惯法。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当代六巷,原有的社会封闭性有了极大的改变,人员、资信、物资流动不断加快,固有的习惯法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打茅标”习惯法没有受到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变化的太大影响,六巷民众仍然普遍遵循这一物权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打茅标”习惯法还被纳入村规民约而受村规民约的承认并得到保障。如1982年农历四月十八日通过并生效的“帮家、翁江两村村规民约”就有两条规定确认了“打茅标”习惯法的效力:(6)我村原有地界统一管理,开荒做地必须要经过村委和队长同意后方能动手,木材砍伐必须要有上级分给的任务,不管生产队统一砍还是落实到户砍,只能按任务砍伐,不得随意多砍偷卖,社员建房用材要报告生产队,得到大队和公社批准后方能按批准的数砍伐,不得多砍偷卖,违者乱开荒做地不经批准的烧一亩罚30元,不给烧硬要烧的一律罚60元,木头偷卖一条罚款2.5元,并将木头没收归村,砍地的责成毁什么林造回什么,包种包活,护理3年归还集体。

…………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