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写作技巧指南(套装4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0 22:59:18

点击下载

作者:奥野宣之,罗伯特·布莱,韦恩·布斯

出版社:后浪出版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阅读写作技巧指南(套装4册)

阅读写作技巧指南(套装4册)试读:

总目录

CONTENTS封面版权信息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文案创作完全手册小说修辞学

目录

CONTENTS

关于完全版的发行

前 言

第一章 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人与书关系的改变者

让笔记成为读书时的好伙伴

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效

通过笔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完善购书、读书和活用的方式

将读书过程结构化

把读书相关信息记入同一本笔记

将笔记本一元化的技巧

第二章 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

购书清单是一份无形的财富

通过记录掌握选书主动权

在实体店购书印象更深刻

列购书清单的诀窍

在线清单的优缺点

指名购买的威力

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线索

让清单和笔记本联动起来

找到能帮助自己找书的“枢纽书”

了解报纸的出版习惯

认真研读报刊书评

第三章 用笔记把读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笔记让读书成果一目了然

读书笔记改变读书方法

从一句话开始

无法坚持做笔记的原因

巩固印象的笔记

做记号的三个步骤

利用书签边读边写

巧用标记区分对象

“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

通过摘抄促进对书的消化

寻找最具代表性的语句

激发思想的火花

剪报式读书笔记

复印粘贴以备重读

重读书评以加深思考

经过时间积淀的精华

笔记塑造生活

第四章 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学以致用的读书体验

积极输出促进思想内化

在固定场景中重读笔记

养成重读的习惯

在重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通过重读为思想增色

过去的读书体验在读书生活中的运用

在博客上写书评

做好笔记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读书笔记是一剂解忧药

创意源自既有信息重组

怎样迅速找到目标内容

在笔记本外面做好标记

制作检索用标签

将检索数字化

杜绝“想不起来”的情况

让“书读百遍”不再只是口号

第五章 让读书体验更充实的 19 个技巧

附录 写读书笔记的 26 款实用文具

后记

出版后记

返回总目录关于完全版的发行

本书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2008 年版)的修订版。这次修订的完全版添加了旧版中没有介绍的全新读书技巧和活用读书笔记的具体案例,并对全部文章进行了改编,使之更加浅显易懂。读书是一门艺术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每天做起来都觉得理所当然,在不知不觉之间变得熟练,比如睡觉和走路,虽然并不需要什么专业技能,但对新生儿和幼儿来讲还是会有些陌生。经过漫长的生活实践,人们才能做到在感到困乏的时候主动去睡觉,在走路的时候尝试避免摔跤与疲劳的方法。就算成年以后,我们仍然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进行这些方面的练习。

而我的读书之路,也是这样日益精进的。

本书第一版出版后,我坚持用这种新鲜出炉的方法读书。虽然读书成果暂时没有多少变化,但因为每天都在练习、积累,我不知不觉掌握了更多读书技巧。在这本修订版中,我就把这些刚收获的读书技巧也写进了书里。

另外,旧版因为版面上的限制,无法介绍读书笔记的具体记法和活用笔记的事例,因此相关内容介绍得有些抽象,大概只有常做读书笔记的人才更容易看懂。这一点在完全版中得到了改善。

除了在读书方法方面做了改进,我还以亲身体验为例,把因为笔记而丰富的读书生活尽可能具体地描绘了出来。

在读者们对旧版的诸多反响中,最多的就是“虽然介绍的方法并没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但实践以后发现效果很是惊人”。就连几十年如一日地读书的书迷也来信表示:“读过以后,竟然发现我此前在读书方法上还是没有下足功夫。”

总结大家的感想,我觉得这本书的作用如下。功夫不负有心人

本书出版以后,笔者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个道理。

我们都经历过小学阶段,都知道写汉字要经过反复练习才会熟能生巧,同一道计算题要做几百遍才能记住算法,“小九九”和各种公式也需要多背几遍才能烂熟于心。但我们长大成人后,却再也做不到这样刻苦。在这个做事方便快捷的年代,只要轻点几下智能手机,就可以将信息记录下来,有很多人甚至懒得通过这些高科技手段做个简单的记录。

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多少有些懒惰的倾向,但我还是觉得要坚信“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真理。举个例子,假设将一篇文章抄在笔记本上需要花三十分钟时间,而用智能手机拍张照片或扫描成纯文字文档却只要一分钟,想抄写的文字就能被永久地保存下来。

那么,只要使用智能手机,读书效率就能提高三十倍吗?我想不是的。

即使你用手机拍照,花三十分钟保存了三十本书的信息,也不如花三十分钟抄写一本书的内容有效率。这是我分别实践过两种方法后得出的结论。

无论在手机里保存多少本书,书里的内容都不会被保存在脑子里。用这本书的关键词来比喻的话,就是这些内容既不能融入你的身心,也不能变成你无形的财富。与此相反,尽管抄完全书也不一定能记住全部内容,但某段文章、某个词、作者的语气和思想等等,都会随着抄写时的身体感觉被深深地刻印在头脑和身体里。

也许你会觉得这种想法很过时。我们暂且放下是否喜欢手写的问题,单就“写读书笔记的效果”来讲,这个结论是毋庸置疑的。

在这里,我们不要顾虑那些技巧性的东西,先放松心态,什么都不要想,拿起书开始阅读吧。我衷心地期待看过这本书后,你的读书生活会更加丰富多彩。前 言“一味读下去”等于没有读过

至今为止,你读过那么多书,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呢?

如果有人问你最喜欢哪本书,你也许能回答对方一个书名,说“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读过这本书,它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而当对方问起下面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呢?

·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你最喜欢书的哪一部分?

·这本书对你有什么影响?

·它的优点又在哪里?

再认真回想一下,你会发现读书确实是件很难的事情。

人的记忆力是有限的,回想不起具体内容也情有可原,但是,你读书时有没有留下些随笔或者笔记呢?除了读书,做其他事的时候你有这样的习惯吗?“我以前读过这本书,但已经不记得里面的内容了……”

我的记忆力不太好,对亲身经历或是旁观过的事和物,印象自然会深刻,但对人名、地名或是读过的文章,就算看多少遍都容易遗忘,读过的书亦是如此。所以我很久以前就意识到了自己在这方面的缺点:我记不得书里的内容,也不太能理解书里的内容。

明明读过了却什么也没记住,这不就跟没读过一样吗?“虽然是本好书,但是读过以后没什么深刻的感受。”“刚读完书,却觉得已经快要忘记书里讲过什么了。”“我读过的书都要堆成山了,可从来没派上过用场。”

我以前经常像这样烦恼着,迷茫着。我想不管是谁,都有过这样的想法,可有时候我们也会这样想:“读完以后并不是完全记不住,书中的精髓一定会对我产生影响。”

很多人都会这样想:100% 的内容只要记得住 1% 或 2% 就好了,至于剩下的那 99%,反正已经在脑子里过了一遍,以后用到的时候自然会想起来的。到时候灵光一现,就能想起大概来,“说到这个,我以前好像在书里读到过” “我觉得我好像听说过这件事”。

但是,人类是健忘的生物,就连昨天吃过的饭都需要认真回忆才能想起来。我们有什么理由去相信自己可以“理解书的精髓”呢?

而且,我们看书并不是为了只记住其中 1% 或 2%,那样效率未免太差了。花钱买下一本书后,你一定更希望记住 100% 或是 90% 的内容,最起码也要记住 10%~30% 左右。

读书的时候,我就会不自觉地想:“所谓‘理解精髓就好’只是个美好的愿望,那是机会主义者让自己更安心的理由。”而且,长期读书的人就算认真读过某本书,也会因为要继续接触很多书籍,最后连之前的书的 1%~2% 都没有记住。

只是这样读过,就等于没有读过。如果只是用眼睛看过,而不是记在脑子里,读再多的书也没有用。掌握吸收的技能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不只“读过”,还把读过的书记在脑子里呢?

我们应该让自己读过的书物尽其用,尽量让自己不忘记书的内容,使之融入自己的身心。我们也要尽量将书中的信息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在享受读书的过程中塑造自我。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具体应该做些什么呢?本书就是为了回答这样的问题而存在的。

一直以来,书店里关于读书方法的书层出不穷。多读、速读、乱读、列读、慢读……各种书里介绍的方法论形形色色,但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的道理,这个道理也是我们最需要铭记于心的关于读书的基本目标:

读完每一本书,都能有扎实的收获。

至于一个月能读很多书、读一本书只用几十分钟这样的能力,在这个目标前都是苍白无力的。

读一本书时要把书里的内容记在脑中,这样在几年后甚至几十年后,这些内容也还能继续发酵,还会因为目前正在经历的事情而被重新回忆起来,让人们再受到一次感动,甚至还想再读一次那本书。如果能像这样与一本书来一次“深刻交流”,那就再理想不过了。

达到这个目标以后,再去训练更快的读书速度,或是买大量书一口气读完,或是锻炼严密的逻辑思考能力,都为时不晚。

从现在开始,认真选择每一本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书,然后真挚地与每一本书对话,努力从书中学到知识吧。

这才是聪明人的读书方法。

如果只是想记住读过的信息,你可以多读几遍,或是靠大声读书来加深印象;如果想在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你可以学习一目十行的速读法。但是,这些阅读技巧都有一定的难度。即使付出高额的学费参加读书讲座,能够做到的人也少之又少。

本书介绍的读书方法并不是多么与众不同的读书技巧。这些方法不依靠最新的脑科学,不依靠肉体锻炼,无论是谁都可以做到。而且,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立刻与手中的书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能够真正地阅读。

本书要教你的并不是单纯记忆书中的内容,而是把书中的知识转化为“智慧”,并得心应手地运用。也许你会觉得我这么说有些夸张,但只要能应用这种最基本、最简单的读书方法,你也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效果。通过做笔记吸取书中营养

之所以说这种方法很简单,是因为你只需要准备一本笔记本。一本随处可见的笔记本可以帮你找到想读的书,辅助你的阅读,记录你阅读中的发现,或是回忆过去读过的内容。一本笔记本可以把读书生活的点点滴滴管理得井井有条。

就是这么简单。概括来说,需要记录的就是这些:

·要买什么书

·要注意书中的哪个部分

·想到了什么

把以上几个问题写在笔记本上,然后保存起来,时常拿出来看看,慢慢养成习惯。这看起来是件很简单的事情,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只要坚持下去,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的人也能准确地记住书中的内容,而“想要再读一遍那段文字”的人也可以迅速找到喜欢的段落。

笔记本是读书的助手,可以把读到的信息以准确的形式转变为你思想中的一部分。多读法和速读法也许也能达到这种效果,但这种读书方法很复杂,如果你坚持不下去,就好好利用笔记本,认真地与每一本书交流吧。

不过分强迫自己,按照习惯的节奏来读书,从买书到读书,再到活用信息,一步一步地让你“与书共处”的关系更加亲密。要做到这一切,你只需要一本随处可见的笔记本。你的读书生活会因它而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从而更有意义。第一章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人与书关系的改变者

本书中提到的笔记,用的其实就是在便利店或文具店里随处可见的笔记本。利用这种普通笔记本,就可以实现这几个不普通的目标:

·读书不再是“随随便便”地读,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充满主动性地去读

·真正消化书中的信息,使之成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深入理解书中的要点或思想,并随时拿来参考

说得再简单一点,学会了怎样利用笔记,就能比现在更懂得如何选书、购书、读书和活用。那么怎样利用笔记,才能将读过的内容吸收为自己的东西呢?接下来,就让我介绍一下具体方法。

为了让读书成为一次更美好的阅读经历,仅仅“读过”是远远不够的。在读书生活中,除了要改变读书方法,还有必要在如何选书、购书、活用——也就是如何“与书相处”方面做全面的改善。

也许你买了很多不需要的书,堆积成山;也许你怎么也想不起来以前读过一本怎样的书、书里有什么名言;也许你无法理解、吸收书里的内容,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做笔记来改善。

本书所讲的读书方法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图 1-1):图 1-1 用笔记来管理读书生活

·如何选书:怎样选择自己真正想读的书

·如何购书:怎样买到对自己真正有益的书

·如何读书:怎样加深理解、深入思考

·如何活用:怎样运用从书中获得的知识

在这样的过程后,书里的内容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看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我是在要求你“把所有的事情记在笔记本上”呢?其实并没有那么麻烦。举个例子,接下来我会提到把想买的书记在“购书清单”上、把读后感总结在“读书笔记”里等等的具体做法,你会发现这些都是大多数人平时就在有意无意中做的事情。

而本书的作用也正是如此:指导你用好笔记,经过规划、梳理,学习怎样选书、怎样读书和怎样把书中的内容刻在脑海里并加以活用,然后把这些做法转化为实用、可持续、属于自己的技巧。让笔记成为读书时的好伙伴

接下来,就由我介绍笔记的使用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① 随想笔记:记下平时的感悟,这与日后的选书息息相关。

跟书有关系的信息就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里。看电视、跟朋友聊天、走在街上触景生情的时候,都是灵感闪现的好机会:“啊,有没有这种题材的书呢?”“好像以前有本书,我特别想读读看。”“我感觉读读那本书能帮我解决眼下的问题。”

你有没有经历过这种情况呢?捡起这些日常中闪现的点点滴滴,积累在笔记本里吧。不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只要按照时间顺序将它们排列在笔记本上就够了。

② 购书清单: 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这份清单是用来在书店“指名”购书的。通过电视广告、书评报道、书里的推荐板块或者朋友的推荐而得知的书名,都可以记在笔记里。

也许你会觉得漫无目的地在书店找书更有乐趣,但我相信你也有过在不知不觉中被包装过度的广告词迷惑的时候,也会与自己的意志背道而驰,冲动地买下流行书或畅销书。

如果带上这份清单,去书店的时候就不会再犹豫不决,可以直接按照自己的需求,主动地选择书籍了。

③ 各种报道的剪报:尽情收录感兴趣的内容。

除了报纸和杂志上的书评以外,出版社和书店发布的信息、与书相关的作家或名人的采访、夹在各类丛书里的出版社广告等等,都有可能藏着好书。只要是引起你注意的内容,最好都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

如果在剪报中看到一本书,觉得“我一定要读这本”,可以在剪贴好的基础上在②中提到的购书清单里写上这本书的书名。

剪报积累两三页左右后就要翻回去重新看一遍,在觉得有意思的内容下画线、标注重点。这样做的话,在下面这些时候就可以拿来参考了:“这篇采访提到了一本书,我很想读。”“这门学问看上去很难懂,我先找找同领域的入门书吧。”“以前总觉得这本书读不读都无所谓,现在仔细想想,那其实是本非常重要的书。”

像我就不只会剪下新出刊物上刊登的信息,还会翻看过去已经读过的某些书和偶尔刊登在报纸上的书评连载, 比如“我喜欢的书”“发现名著”专栏,把上面的介绍也做成剪报。日后再读这些剪报的时候,不仅能找到再读一遍某本书的契机,还能回想起书中忘却已久的描述。经历过很多事情以后,再用成熟的眼光去看这些内容,会发现自己有了不同的感悟,过去看不懂、想不通的内容似乎也能理解得更深刻了。

④ 读书笔记: 将读后感转变成文字保存下来。

读完一本书以后,可以在笔记本上做做摘抄、写写读后感,或是在上面贴一些象征这次读书体验的小物件,将这次读书体验封存在笔记本里,就当这本笔记本是记录自己真实体验的“旅行日记”“冒险日记”。

这样做其实就是在为自己留下证明自己读过这本书的证据。而且通过在笔记本上记录的过程,你也可以加深对书的理解,使写下的内容更容易融入自己的身心,促使你把一本书切实地转变为自己的无形财富。

这就像记日记一样,最重要的是坚持下去。只要用本书中的方法,就能更脚踏实地地阅读喜欢的书,而读不怎么喜欢的书的时候,也会变得更加轻松。

那么,怎样才能像我说的那样,把读书体验转变为无形的财富呢?

首先,请准备一本全新的笔记本和几支笔。就是这么简单。至于其他方便的辅助文具,我会在后面一一介绍。如果想在笔记本上附加一些内容,也可以准备便利贴等用品。从准备找书到阅读结束,这本笔记本都可以派上用场。也就是说,笔记本即将成为你读书生活的好搭档。

在这样一本笔记本里,不只可以写读书笔记,还可以记下日常生活中所有在脑中一闪而过的内容。用同一本笔记管理所有信息,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记录、随手记下的感想和新闻报道等内容中获得灵感,找到更多想读的书(见图 1-2)。图片上是我去北海道出差时记录下的心得体会。我剪下了观光宣传册中的内容,写下了当时的所感所想。如果记录的内容除了读书笔记还有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体验和感想,会更有助于拓宽你的涉猎面。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虽然不是像旅行那样特别的体验,同样可以作为资料贴在笔记里。当时的生活状况、关注点和感想等等,都可以成为读书的背景信息,让读书笔记不只是个数据库。图 1-2 寻找灵感的笔记

另外,写读书笔记的时候,还可以参考笔记本里的书评、相关主题报道和过去写过的感想,一连串的思考能更好地让自己完成思想上的飞跃。举个例子,读过一本关于相亲的书以后,在写读书笔记时可以参考一个月前做的少子和老龄化相关的剪报。读完剪报中的画线部分,再去翻看这本书里关于少子和老龄化的部分,可能会发现之前粗略读过的部分中竟然隐藏着如此重要的内容。在返回重读的过程中,读书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我们不可能预测出“怎样才能遇到想读的书”,所以不要去分类,直接把信息都罗列在笔记本上反而更好。就这样,一本笔记既可以是读书笔记,也可以是剪报本,还可以是创意随笔。

不管是工作还是娱乐,这些体验都与读书紧密联系,而读书也与这些体验息息相关。因此,任何内容都不能被归类为“与读书无关”。你读完这本书,就能理解这是怎么回事了。只要坚持就一定会有效

很多人会觉得手写读书笔记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我也怕麻烦,但是有句老话叫“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就好比坐缆车和辛苦攀爬,虽然同样是到达山顶的方式,但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必然是不一样的。只有付出了精力与时间,才能得到更多的回报。

这种亲手写下摘要和读后感的过程也绝不是简单的“流水账式操作”,写完就可以扔掉了。这些宝贵的内容,正是将来总有一天你能用到的知识储备。

思考让人如同置身于迷雾之中。此时此刻想到的新点子,下一秒可能就烟消云散了。如果不好好做记录,恐怕就再也想不起曾经闪现的想法了。但只要把这些想法写下来、保存在纸上,就等于把迷雾装进塑料袋紧紧扎好。将这些新鲜的想法打包以后,再过多久都不会轻易遗忘(见图 1-3)。图 1-3 书面化的思考更便于利用

把灵感记录在纸上,让思考书面化,让灵感脱离之前的抽象状态,会更容易将其理解消化,也能促使你把灵感用作创意材料,想用的时候就能信手拈来。

写文章、制作企划书或是整理提案的时候,可以翻开笔记找到曾经记下的书籍、文章和自己当时的视角、思考,让这些内容助自己一臂之力。有些时候,这些内容甚至是醍醐灌顶的灵药。这本笔记不只是为你提供便利,还能让过去的读书体验更有意义,让读书生活更加快乐。通过笔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坚持写读书笔记需要遵守三个窍门。

① 养成习惯

如果坚持睡前刷牙的习惯,哪天突然不刷牙了会觉得非常难受。做读书笔记也是这个道理。

② 放大读书笔记的作用“无须重读整本书,在读书笔记里就能轻松找到喜欢的摘抄。”“很久以前做过的读书笔记帮我找到了这次创意的主题。”“多亏读书笔记,才有了今天的我。”

只要实际体会到这些,你一定也会爱上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看起来是件费时费力的事,但从结果来看,这种读书方法最有效率,反而能节省很多时间和精力。

③ 创造别具一格的记录方式

为了让读书笔记更方便自己使用、坚持,在记录的过程中也应该时刻改进做笔记的方法。从寻找自己习惯使用的笔记本到研究做笔记的方法,再到收集笔迹不同的钢笔或铅笔,都是树立自己风格的崭新一步。总之,要让做笔记这件事成为自己的习惯。如果在做笔记的过程中感觉很疲劳,创造自己的方式可以激发做笔记的动力,而充足的准备也会让人对笔记本充满留恋。完善购书、读书和活用的方式

首先,改变你的读书环境吧。只需要一点改变,更好的读书体验便可以成就全新的自己。

就像我之前讲的,本书介绍的读书方法的目的并不是让你一味读得更快、更多,而是认真消化书中内容,使之对自己有益。阅读不仅是读书,还要掌握有效率、有主见地选书和购书的方法,更要多阅读、多参考那些记录自己无数感触的读书笔记,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其中的内容。

选书、购书、读书和活用才是读书的完整流程,只有做好这四个步骤,才能让书中的内容融入自己的思想。让小小的笔记本在各种情况中物尽其用,参与读书管理的每一个环节,就能更有效率地管理购书、读书和活用的流程。

那么,让我们从“与书相处”的几个阶段开始计划吧。

一般来讲,除了图书馆借书和友人赠送这两种特殊情况,读一本书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

① 购书:在实体店或网店购买喜欢的书

② 读书:普通的读书过程

③ 归档:读后将书归类的过程

与此相对,本书将读书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① 选书——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与书相关的信息,记录想读和需要读的书,这样做可以减少与内容乏味、自己不感兴趣的书的接触,提高选书的“命中率”(见第二章)。

② 购书——根据自己的需要,检查书籍本身是不是像笔记里写的那样值得购买(见第二章)。

③ 读书——在读的过程中,做好写读书笔记的准备。将重要的部分按以下等级提炼出来:“让我颇有感触的部分”“纠结要不要做记号的部分”“做了记号的部分”“要摘抄到笔记里的段落”等(见第三章)。

④ 记录——制作读书笔记,记录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感动或思考,铭记这次读书体验,留下与书交流过的证据(见第三章)。

⑤ 活用——通过再次浏览读书笔记,在检索和参考的过程中帮助自己获得智慧、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制作笔记时要注意方便日后重读(见第四章)。

以上五个步骤除了③以外都会用到笔记本。毕竟除了为搞研究而读书这种特殊情况以外,在读书过程中做笔记是不现实的。因此在③这个阶段无须使用笔记本,只要通过折上书页的一角或是用笔留下记号,为最后制作读书笔记做好准备即可。

但是,如果是身处家中或是咖啡馆这种可以静心读书的环境,或是面对内容相对较少的书,也可以同时进行③和④两个步骤,边读书边写读书笔记。

按照这种流程读书有很多好处,如表 1-1 的总结。表 1-1 笔记读书法与普通读书法的区别

也许你会觉得按照五个步骤读书很麻烦。确实,什么都不想就去书店买些感兴趣的书,读完一次就不再想起才更轻松。

可是,就像前面所说,那样做是没有什么好处的。既然拿出珍贵的时间读书,通过读书笔记留下看得见的成果,即使是三言两语也好,从长远来讲不是更有效吗?

要通过笔记来选书,通过笔记来记录读书体验,用笔记做参考,通过笔记来回顾反思。这样整个读书过程都在促进自己对书的理解,从而构成个人独到的见解。将读书过程结构化

本书介绍的读书的五个步骤可以总结为图 1-4。图 1-4 使用笔记读书的五个步骤

首先通过步骤①,浏览报纸上的广告和书评,列出想买的书。如果忘了记录,或是记不清书名,可以只记下作者名或关键词,日后再通过网络找到书名即可。

无论是关于哪个领域或主题的,只要你觉得“我想找一本关于××的书”,比如在“好想看那本只限公司职员阅读的书”“不知道有没有罗马历史的入门书”“好想读××写的随笔”的时候,都可以把需求列成表格。而这篇写满“想读的书”的表格,就是购书清单了。

我一般会把想法写在便利贴上,贴在笔记的最后一页,日后再用电脑编辑好,打印出来,收在笔记本里,走到哪里都带在身边。这样的话,在书店进行步骤②时,就可以直接从书架上找出清单上的书,再去判断要不要买了。完全没有必要再在书架和各个楼层之间流连忘返。

当然,偶尔悠闲地浏览书架上推荐的热门书或丛书也是很不错的选择,可是我们总会遇到这种情况:“有本书刚才还在想要不要买的,是什么来着?去看了一眼别的书就忘了。”“应该不需要一次性买那么多吧?去掉几本好了,这就放回书架上去。”“虽然今天不买,但我要把它记下来,以后有机会再买。”

赶时间的时候逛书店总有种手忙脚乱的感觉,而且市面上的书都会把书名、封面和腰封上的宣传语写得很有煽动性,让人在目不暇接的同时也会浪费很多时间。考虑到这些情况,我从来不会以“找找看有没有好书”为目的去书店。我只要看看购书清单,就能找到很多本来就很想读的好书了。

因为平时已经通过报纸书评、杂志报道等途径收集了跟书有关的信息,并贴在笔记上做好了记录,剩下要做的就只是把书名列在购书清单上去书店指名购买了。有了这个过程,在书店就不会再被过度包装的广告左右,自主、快速地找到目标书籍了。

买到书以后,下一步就是步骤③ “读书”了。就像刚才所说的,在这个过程中基本上是用不到笔记本的。不管你是坐在电车上还是躺在床上,都可以通过折上书页的一角、画出重点等方法做好记号,日后只需要确认想要落实的内容,记在读书笔记里就好。

读完一本书后,再一边回味想要重新确认或是画出的重点,一边制作读书笔记。接下来就是步骤④,根据书的内容以及对读书体验的重视程度撰写笔记,分为扎扎实实地花时间记录和几分钟就写好的情况。至于步骤⑤“活用”,需要按照相应的工作需要、学习需要和兴趣来决定。

就像刚才所说的,我不只是在笔记本里制作读书笔记,还会按照时间顺序写一些日常的随笔和日记,把所有信息都收录在同一本笔记里统一管理。这样做看似混乱,但只要用到接下来讲到的方法,就可以很快找到想看的读书笔记,通过重读将知识灵活运用到工作、生活和自我提高上。

看到这里,你还会不会觉得这样做只是把书放在一条流水线上毫无感情地处理了一遍呢?

当然,人与书的邂逅与交流应该更多元、更浪漫一些。可是我认为,为了更加真切地与好书对谈,使这本好书扎根在脑海里,很有必要不加思考地把书中的营养彻底地系统化,并有组织地消化这些内容。

亚瑟·叔本华说过,读书最重要的是“不读死书”。坚持“只选好书、只读好书”的做法可能不太现实,但只要我们张弛有度地贯彻“好书要细细研读,其他书就粗读略读”的原则,还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爱书之人大都喜欢同时阅读几本书,我也不例外(见图 1-5)。我有很多正在阅读的书,也有很多已经读完但还没有撰写读书笔记的书,原因是这样的:虽然有些书在重读几次、做好读书笔记后可以催生很多对工作有益的思考;但也有些书刚买回一个小时就可以进行到步骤④,并让人不想再读第二遍;还有一种书,不知为何就是读不下去,在步骤③停留了好多年。图 1-5 同时处于读书五个步骤中的多本书

但是,不管阅读速度是快是慢,只要运用这种流水线式的读书方法,就可以同时应对多本书。

根据书的深度和自己对书的重视度,任何书都可以通过这个程序进行处理。就是这样简单的过程,可以让书中的内容真正属于自己。把读书相关信息记入同一本笔记

① 选书

② 购书

③ 读书

④ 记录

⑤ 活用

首先,请把这五个步骤大致理解为五个框架。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使用同一本笔记本记录所有信息的重要原因——“信息一元化”。

具体来说,就是把想读的书和读过的书都记在同一本笔记本里,不设分册。

可以把购书清单记在便利贴或打印纸上,粘贴或夹在笔记本里。而其他内容,包括日常随笔、剪报和读书笔记,都要不分种类地记在这本笔记本里。

就像看报纸的时候,即使没有带着选书的目的去看也会发现很想读的书一样,一天 24 小时,想读的书随时都会出现。这个时候,也许你会专门制作一本“读书专用笔记”,只用来记录读书时产生的构思、创意和杂谈。乍看之下这个办法很不错,但我觉得从现实角度来讲,想把“读书相关”和“其他内容”明确区分开是很困难的,倒不如这样做:

在一本写什么都可以的笔记本里,增加关于读书的记录。

这样的话,既为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提供了条件,又消除了写笔记的压力,更有利于把读书笔记坚持下去。

关于一元化,我会在《信息管理术》(完全版)中详细说明,而这个概念本书并没有过多涉及,在此我只把一元化的优点总结如下,就此带过:

·简单易懂,人人都能做到

·更容易坚持

·自由度高,可自行设计

·信息“存在”于同一个地方

·直接记录、参考,不易混淆

·因为“杂乱无章”,所以更便于活用

除此以外,不需要任何复杂的加工。

打个比方,如果同时使用三四个钱包,不管多认真整理,也有可能会想不起到底哪个钱包里放着医保卡。那么相反,如果只有一个钱包,完全不去整理,把收据、会员卡等全都塞进去会怎样呢?只要把钱包里的东西倒在桌子上一样一样地查看,就一定能找到医保卡。

而文件也是同理,把堆叠在纸箱里的文件全都倒出来的话,即使乱七八糟,只要细致地逐一查阅,也一定能找到正在寻找的资料(见图 1-6)。也就是说:

只要在这里找,就一定能找到;在这里找不到的话,那就是没有。

就这么简单。

我想说,笔记本也可以像纸箱一样,成为一个“什么都可以放的容器”。涉及读书的诸多信息就是纸箱里的文件,同与书相关的所有信息一起,存放在同一本笔记里。

如果整理信息的方法烦冗拖沓,那么是无法坚持下去的。为了能够长久地坚持,就要把读书获得的信息不做加工地放在同一个容器里。图 1-6 一元化以后就一定找得到的信息将笔记本一元化的技巧

接下来,让我具体说明将笔记和资料存放在同一本笔记里的一元化技巧,主要有以下五个要点:

① 可以书写任何内容

② 按时间顺序书写

③ 附上日期

④ 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

⑤ 可以粘贴

① 可以书写任何内容

读书笔记不只是用来记录读书过程的,还可以写下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无须分类,你可以把一切都收录在这一本笔记本里,比如读报纸杂志时觉得不错的主题、感兴趣的研究者或作家的名字、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台词、别人推荐的书名,都可以写在笔记里。

在这本笔记里,写什么都可以。

而且要多记录一些一闪而过的小想法,可以帮助自己形成书写习惯,更灵活地利用笔记。谁也不知道这些付诸纸上的想法能不能派上用场。但是,在此时此刻觉得没必要记录的东西,在未来可能会影响你的态度和即将发生的事件的结果,甚至为工作提供启示。

② 按时间顺序记录

笔记要按照顺序从前往后书写,不需要像账本一样各自分区,也不需要按照书籍的范畴分类,更不需要誊写到别的笔记本上。只要写上就好。

在这样一本笔记里,不止内容不需要分类,连写法和空间也都不需要刻意区分。这样做的目的在于什么都不想写的时候可以连续几天什么也不写,而想写的时候写多少都可以,一直保持放松的心态。

一日一记的日记式写法,会因为偶尔写不出内容而出现空白,这样就会使人产生懈怠感。所以,为了让自己更放松地写笔记,只需要在平时想写读书笔记时粘贴一些有关读书的剪报,或者做些相应的记录就可以了。

③ 附上日期

每次写笔记时都要记得加上日期。方法很简单,只要如下图一样,在每篇文章的最前方添加日期,并在文字最后加条分界线。

我一般会将笔记本中标记的日期统一为如下的六位数列:080722(即 2008 年 7 月 22 日)130904(即 2013 年 9 月 4 日)

记录内容时,除了要标注日期,在书写或粘贴的同时也要注意用线条做好区分。笔者比较喜欢如图上这种像报纸般排版很满的样子,如果你更喜欢留白,也可以换别的方式(见图 1-7)。图 1-7 按照时间顺序书写的同时画好分界线

标注年号和日期有多种多样的方式,为了避免混乱,应该尽量统一使用同一种方式标记。

在写笔记或粘贴资料时,一定要用前面所说的“六位数列”进行标注,以此来表示日期所指资料是“○○○○年的△△月□□日收录的”。虽然笔记的内容是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通过前后关系也可以看出大致日期,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还是养成随时标注日期的习惯比较好。2013 年 7 月 30 日13 年 07 月 30 日130730

笔记内容通过这种方式统一,不会造成书写混乱,而标注方式也很简单,更便于放松下来,坚持做笔记。

④ 灵活运用速记或略记

为了在记录的时候不感觉麻烦,建议积极运用“速记”和“略记”的方法。速记的窍门是用较大的字号书写。本书建议在使用笔记本时不要在意字的大小,一本用完了可以再换一本,因为空一行写一行的书写方法会更有效率,也更方便重读。

另一种速记方法就是“简写”。为了更方便辨识,可以将冗长的表述缩写为字数更少的短语,这样看起来会更紧凑,重读时也会更方便,这样写也更节省时间,还能避免写错。

最后一种方法是“略记”,如下图中的“首字母缩写”。东京→TK名古屋→NGY外务省→GMS经营资源→KESG

根据个人的兴趣和读书倾向,人们会创造出只属于自己的惯用词。有些写起来会很费时间的常用语句,可以用自己能看懂的规则缩成短语。

⑤ 可以粘贴

为了更有效率地利用笔记本收集信息,能粘贴的内容就尽量直接粘贴在笔记本上吧,比如报纸上的书籍广告和书评、书店里分发的传单、新书里夹着的出版清单和杂志上刊登的书籍推荐专栏,只要觉得有意思都可以剪下来贴上去。通过这样的过程,就能把与自己有关的读书信息一点点聚集到身边。

另外,制作读书笔记的时候,把书的腰封或附送的卡片(写着书刊信息的明信片)粘贴在本子上也是个不错的方法。这样可以直观地把书名、作者等书刊信息加入笔记里,比“单纯的手写笔记”更形象,会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在我看来,工作过程中一些复印好的参考资料也不要用过就丢掉,可以把各类内容剪下来贴在笔记本里。这也是使重读更轻松的好办法。

以上就是我对笔记本使用方法的基本说明。

从下一章开始,我会按照之前说明的五个步骤分阶段解释,告诉你一本小小的笔记会为读书生活带来哪些惊人的变化。第二章用购书清单指名购书购书清单是一份无形的财富

笔记读书法的第一步,就是选购真正想读、应该读的书,也就是之前介绍的五步骤中的“选书”和“购书”。

在具体说明以前,请先想象你平时买书的情形,可能大多是在通勤或上下学途中顺便去趟书店买到的。我想,当时的状况是这样的:喜欢商业书籍的人会去商业书籍区,喜欢小说的人会去文学书籍区浏览。可是你偶然看见新书书架、摊开的畅销书和促销用的海报,被令人目不暇接的书名、广告词和包装所吸引,于是就不知不觉地捧起了书。在确认好目录、前言、后记和作者资料后,你看了一眼价格就走向了收银台。

这样的场面是不是很熟悉呢?

如果一开始就用上购书清单,购书流程会变得完全不一样。购书清单就是格式如下的一张白纸。平时看到不错的书,就可以在这里填写下面三类信息。购书清单

① 书名

② 作者名

③ 出版社名

以这三个信息为线索,就可以实现“指名购买”了。去书店以后要做的事情很简单:翻开目标书籍,决定要不要买。这就是购书的确认工序。

如果喜爱的书籍并没有多到需要特意记在纸上,可以在笔记本里找出一个明显的位置,比如最后一页,用来列清单。

虽说通过查找书的 ISBN 码来找书会更精确,但一般来讲只要知道了书名、作者和出版社,就足以找到那本想要的书了。至于后面的备注栏,可以补充一些类似“绝版”“来自……的推荐”或“工作参考资料”的信息。

不管是在浏览报纸和杂志广告时还是在书评、地铁广告、书籍的卷末广告和新书发行的传单里发现了好书,都要随时记录下感兴趣的信息。只要养成这个习惯,就再也不会出现“之前好像发现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可是不记得叫什么名字”的情况了。

那么,为什么要把列清单的过程也作为读书方法的一部分来说明呢?理由之一,就是要培养带着目的去读书的目的意识。列出读书清单→在书店确认→购买

遵循这样的步骤入手书籍,就不得不意识到自己“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了。通过在清单上书写这一动作,可以确认自己此次读书的目的。比如购买小说或纪实作品时,会考虑是为了享受故事、玩味文章、沉浸在作品的气氛中、了解本书的作家还是为了分析最近一段时间的文学走向;比如购买商业书籍时,则会考虑是为了要以后运用到工作或者兴趣爱好中、方便传授给他人、提高自身涵养还是为了能够立即付诸实践。

像这样带着理由去读书的意识,也会影响阅读速度。

如果是上司指示你去读的一本书,那么大致地浏览一下、了解大体内容,只要能回复“我读过了”就足够了。相反,如果一本书可以解决自己一直在烦恼的问题,或是它的主题让自己非常感兴趣,那么就可以多花点时间,踏踏实实地阅读了。

所谓读书的动机或目的性,就好比照片的“焦点”。即使拍摄同样的场景,聚焦于面前的花朵和聚焦于远处的建筑,得到的效果完全不同。读书也一样,抱着不同的目的阅读同一本书,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通过记录掌握选书主动权

制作购书清单的第二个理由就是,它能帮自己找到真正想读的书。

仔细想想,我们之所以会买些根本不读的书,根本原因就是冲动购买。总是想着“这本书或许有用”“这方面的知识一定要有啊”,不知不觉就拿起书走向了收银台。

这个时候不应该过于冲动,要仔细确认“我是不是真的想读”。特别是对待畅销书的时候,更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非读这本书不可。可是,如果毫无计划地站在书店的书架前,很容易就会失去判断力,无法冷静选购。

为了能够更有主动性地选择书籍,重要的是事前一定要做好计划。即使是确认过目标书籍后决定不买,而是带走了放在旁边的某本书,也比一开始就没有目的性地购买好多了。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购书清单并不只是单纯的“购物备忘录”,而是为了促进主观购书的矫正装置。

列购书清单还有另外一个好处,那就是在不断列表的同时可以看清自己真正的读书需求。

不管是谁都做过这样的事:早上看到报纸上的广告里有感兴趣的书,就会把书名记下来,晚上下班的时候顺便买回家;但是他们没有重视看电视时引起自己兴趣的话题、网络上有趣的研究课题、书上建议读者深入了解的学说,看过没多久就忘了。“想读读关于日本酒的小论文。”“不知道有没有深海生物的图册。”“如果这个人物有评论性传记的话,我想看看。”

其实这样的想法,更应该一个不剩地收集起来。而这就是第一章提到的第一种笔记方法——随想笔记。

看历史电视剧的时候就随时把感兴趣的登场人物写下来,听广播的时候马上记下现场报道的地名,把感兴趣的一切都记下来,就能在随想笔记上积累不少内容。几天后再去书店看看相应的书架,或者直接在网上找相关的书籍,说不定就能发现真正想读的书(见图 2-1)。图 2-1 从收集信息到购买的流程

并不是只有在书店的书架之间漫无目的地浏览,才能与想读的书来一场命中注定的邂逅。平时要多注意寻找与书相关的信息,这样很有必要。只有从日常生活中取材,才能列出反映自己真正需求的购书清单。拿着这样一份清单去书店,要做的事情就会一目了然。

首先,找到清单里列的那些书。其次,看到实物后判断要不要购买。最后,排除掉对于现在的自己来说不需要、没必要读的书,只选择自己真正想读、有必要读的书购买。

如果让我不看清单就去书店选书的话,我推荐选择历史或者西方思想等学术性较强的书。这种类型的书不会让人产生“一定要买”的冲动,可以冷静购买。

如果把买书模式分为两种,那么一种是利用充足的时间浏览书架上的图书,一种是在下班途中按照清单指名购买。与其被书的腰封和广告吸引,一时冲动买下不一定会读的书,不如经过沉着冷静的自主思考,主观地选择图书,这样更能在读书时获得满足感。

通过列购书清单、做随想笔记这样的事前准备,我们就可以在书店里彻彻底底地掌握主动权了。在实体店购书印象更深刻

我想很多人看到标题都会问:“难道在网上买书不好吗?”

我跟所有人一样,也会去网上的书店,但我只会在网上购买内容已知的书,对于看到书名或主题就头脑一热想买的书,我几乎不会在网上下单。所谓“内容已知”,是指读过这套丛书之前出版的几本,或者曾经在书店翻看过该书,或者该书是人尽皆知的名著或经典作品,或者自己曾经多次读过作者出版的其他作品。

相反,如果是完全不了解的作者出版的书,或是第一眼看去让人无法理解作者身份或主张的书,以及看过内容简介和目录后依然无法理解内容的书,我只有在实体书店看过实物后才会买,因为如果书名与内容不符,或是文风让人无法接受的话,最后还是读不下去,那这次购物不就没有意义了吗?

试想一下,如果每次去书店都只找清单上的书,接着考虑是否要买,或是跟同架的书比较之后再买,会不会更有可能买到一本能让自己读完的书呢?而且,特意跑去买书这一动作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比如自己心仪的那本书太贵了,每次去书店都犹豫不决,最后终于下定决心买下来;比如知道买太多书肯定会读不过来,为了让自己更有动力,每次只买三本……

在实体店买书的种种体验,都会被忠实地记录在自己与那本书的故事里。浏览书架的时候,就会想到“因为这本书太贵了,我曾经来看过很多次,最后终于买了,果然是值得的”“这本书总是卖断货,那时候是我打电话让书店帮忙留下才买到的”,这样回忆起了与书相遇的点点滴滴。

所以说,在实体书店购买的书,会给自己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加深了对书本身的印象,自然也就加深了对书中内容的记忆。列购书清单的诀窍

购书清单,就是一份有别于笔记本的专用表格。

我会把购书清单用 A4 纸打印出来叠好,收纳在笔记本里(见图 2-2)。以前只是把感兴趣的书名写在笔记本的最后一页以供参考,后来感兴趣的书越来越多,一页纸根本写不下,于是开始使用专门的表格。这样做的好处是,就算原来的笔记本用完了,也可以拿出表格粘贴或者直接夹在新的笔记本里。而且,去书店选书的时候,只要带上印着表格的一张纸就可以了,轻松无比。图 2-2 使用单独的纸张或便利贴作为购书清单

为了方便在看到想读的书时能马上把书名填在清单里以防遗忘,我不管去哪都会随身带着笔记本。

有时候想法实在太模糊,只能想到 “我想读关于……的书”,我会先把这个想法笼统地写在随想笔记里,再在日后凭这句话在网络上检索符合内容的书名,最后记在购书清单上。

如果对书的需求比上面的想法更具体,比如,看电视时对某位学者或作家的发言很感兴趣,忽然想到“好像有本书讲了这位老师还在做普通职员时的故事”,那么即使这种想法不够清晰,也可以直接写在购书清单里。

把具体的读书需求写在购书清单里,比写在笔记本上更方便日后调查书名。

在这里,让我介绍独创的购书清单制作方法。这套方法姑且只是作为参考,没必要全部吸收,如果你有更好的主意,也完全可以改成适合自己的格式。

首先,写下书名之前,要在开头做如下记号。·单行本:T·系列丛书:B·新书:S·杂志:Z·其他,例如 CD、DVD:C、D

这样按照不同类型区分书籍是有原因的。因为在日本,丛书和新书在书店里都有专门的书架(见图 2-3),与其为了找书到处兜兜转转才找到目标书籍,倒不如有的放矢,直接在同一类型书架上找完所有想要的书更方便快捷。图 2-3 日本书店的书架

正如前面所说,除了极个别的情况,只要按照“书名”“作者”“出版社”三个要素检索购书清单上的书籍,一般都能找到目标书籍。把这三个要素和表示类型的记号整合起来,就会是以下这种记法:B《西乡与大久保》/海音寺潮五郎/新潮S《日本姓名史》/纪田顺一郎/文春 267T《3 小时秒变“专家”的独家秘籍》/佐佐木俊尚/PHP

事实上,用汉字记录作者姓名和出版社名也很麻烦,可以用首字母概括,如以下的日本出版社:讲谈社:KD集英社:SE新潮社:SC文艺春秋:BS

这就是“首字母缩写法”,你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来改造这种标记方法。

日本书的单行本因为体积很小,除非是特别受欢迎的畅销书,不然很难在书架上找到,所以有必要询问店员或使用搜索引擎进行查找。在将单行本列入清单时,要更注意正确书写书名、作者名和出版社名,尤其是小规模出版社出版的书,不然找书会很费力。

日本大型出版社出的丛书一般是直接陈列在所属出版社的书架上的,如“角川文库”“竹万文库”等,按作者名字的首字母顺序摆放。所以在记录丛书时,至少要将作者的姓氏记下来,即便是只记了首字母也会为查找提供方便。

至于新书,也会按出版社分类,陈列在“岩波新书”“讲谈社现代新书”等出版社专属新书书架上。

不过购书清单有个缺点,那就是在使用几个月后,感兴趣的书会越来越多。列在清单里的书目一增加,就会出现一些拖延很久都没有买的书,为了彻底清理这些让人没有阅读热情的书,偶尔要大刀阔斧地对清单进行缩减。在线清单的优缺点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我们也可以利用数码产品对购书清单进行在线整理。这样就算一时无法拿出笔记本,也可以利用智能终端看到购书清单了(见图 2-4)。图 2-4 用智能手机看“心愿单”即使出远门,也可以用亚马逊的客户端看到与电脑上一样的“心愿单”。

虽然有很多 APP 可以管理用户现有的和希望入手的书籍,但是附加功能太多,而我们只需要列出想要阅读的书目这一个功能,因此这些 APP 让我觉得很不方便。

我经常用的是在线书店亚马逊的“心愿单”。这项功能很简单,就是在亚马逊检索到想要的商品并点击收藏。只需点击检索出的目标书籍,就可以把这本书保存在清单里。

如果已经了解过书的内容,就可以直接购买收藏在清单里的书了;而对不了解内容的书,则需要像刚才讲的那样,去实体书店确认过实物之后再决定要不要买。在这方面,智能清单跟纸质的购书清单是完全相同的。

即使是出远门,也可以通过同步功能在亚马逊的客户端上看到购书清单。每本书都有专业的官方介绍,因此书籍信息也很全面。

另外,只要在浏览器里添加“对其他网站开放心愿单”功能,就可以把在其他网站上找到的书籍、商品及相关信息都放在亚马逊的“心愿单”里了。不管是报纸、网站介绍的书籍,还是在维基百科上查到的人物资料等,都可以收藏到“心愿单”里,在智能手机上显示。

举个例子,在网上阅读历史专栏时会想,“不如在日本史分类里找找这个人物的评论性传记吧”,决定以后不需要特意去亚马逊找书,而是直接将这个人物的资料收藏在“心愿单”里即可,真是出乎意料地方便。这种方便的在线清单,适合能在家或办公室里频繁接触网络、直接在线检索到图书的人群。

但是,购书清单的智能化也有缺点,那就是清单会变得很长。因为收藏起来很轻松,很可能几个月就会超过 100 册,所以要去书店完成确认会很有难度。这样的话,购书清单反而发挥不了作用了。

所以,刚开始列购书清单时还是选择手写更好。虽然比较花时间,但也会因此更认真地筛选可被列入表格的书籍。而且书写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你对书名和作者的印象。指名购买的威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相信你已经在购书清单上写下了一些书名,可以去书店买书了(见图 2-5)。图 2-5 带着购书清单去书店把感兴趣的书名写在购书清单上,再去书店确认实体书。运用这种方法,就可以避免“好不容易去了一趟,却什么好书都没找到”的情况,在短时间内有一次充实的购书体验。

确认好清单上的书以后的情况一般分为两种:如果觉得“这本书不买也行”,就把书名整个划掉;如果买下了,就在旁边标上“已买”。

去书店查找并依次确认清单里的书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会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好在大型书店一般都会有购物篮,可供顾客把找到的书都放进篮子里逐册核对。

买完想要的书后,在回家的路上把清单上的书目全都标记好,那种舒畅的心情是无以言表的。在以后的日子里,就连在上班时看到购书清单,你都会想“今天下班我就去书店把这部分书全买下来”,想着想着,工作就更有动力了。

一般来说,去书店的需求分为以下三种:

① 想读书,但还没决定好读什么

② 寻找某一特定领域、系列或作者的书

③ 想读某本特定的书

如果是以前,你可能在①、②两个阶段就急着想去书店看看了,比如想见识海外生活就去“纪实文学”书架,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就去“外语学习”书架,等等。

以英语教辅为例,从正统辅导书到速成训练,市面上的图书数不胜数。如果不事先做好调查就直接站在琳琅满目的书架前,一定会不知道该选哪本,找到能真正派上用场的那本更是难上加难。但是现在,我们可以在网络上完成①、②两个步骤,直接以③的状态去买书,最大限度地把实体书店利用起来。

做好学英语的准备以后,可以在去书店之前先在亚马逊之类的购书网站上检索一遍,选中几本感兴趣的书加入购书清单。有了这一步,就可以直接拿出清单判断哪本书更值得买,再也不用担心会在实体书架前迷茫了。这就好比购物之前先了解冰箱里的库存,列好清单再去买,大大缩短了在超市里闲逛的时间。我们都懂这个原理,却很少在买书的时候也想到这个方法。

购书清单就是这样提高买书速度的,尤其在买新书时体现得更为明显。近些年,时间至上的商务人士之间开始流行阅读新书,因此新书的出版重点也发生了变化,从学者编著的“心灵鸡汤”转向了商务书籍和实用技巧书。这些新书价格合理、便于携带,是读者广泛阅读的合适对象。

在把新书列入购书清单的同时,一定要试着标注序列号。序列号就是根据不同的出版系列(或书名)制定的、代表发行顺序的号码。很多新书在上架时并不是按照领域或拼音顺序,而是按照这个序列号陈列的。

书店在陈列新书的时候,一般都是一股脑将其摆在新书书架上,只凭作者名很难找到目标书籍;这时,书名和序列号就成了重要的线索(见图 2-6)。举个例子,之前说过的“S《日本姓名史》/纪田顺一郎/文春 267”在购书清单上的序列号就是“267”。其他例子如下:S《镇魂:吉田满与他的时代》/粕谷一希/文春 436S《让对方“听进心里”的说话之道》/池上彰/

KDG1620S《学习日本经济》/岩田规久男/竹万 512图 2-6 用序列号检索新书在备注感兴趣的新书时,将系列名和序列号都标注上会更便于找到目标书籍。因为新书是按照号码排列的,如果找不到那个序列号,就说明这本书缺货了。如果想要大致了解特定领域,如“中国经济发展”,只要在网上书店里检索关键词“中国经济”,再把畅销新书按照以下格式列入购书清单即可。

这就是所谓“丛书”,出版社发行的各类新书所属的系列的名称。一个出版社有时会同时出版若干套丛书,比如讲谈社的新书就把几套丛书命名为“讲谈社现代新书”“讲谈社+α新书”和“讲谈社 blue backs”,以此来区分出版物的门类。

因此我们可以说,对新书来讲,最重要的就是出版系列名。只知道作者名和书名但不知道系列名的话,要找到目标书籍也是需要费一番工夫的。至于丛书,书店会根据出版社和作者名的拼音顺序陈列,所以就算各类信息不太明了,查找起来也不会太费劲。然而新书就不同了,只能和单行本一样用书名或作者名来检索。

不过,如果有了“系列名+序列号”,就连书名和作者名也不再必要了。○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书文春:588/469/312中公 L:247/66中公:1897集英:0315A竹万:559/163PHP:178岩波:新赤 601

不需要书名和作者名,只需要一张标注着序列号的清单,就可以放心地去书店的新书架上找书了。

所以,当你心血来潮,忽然对英语学习、昆虫捕捉、机械化、劳动相关问题或地方经济重建等领域感兴趣时,可以通过上述方法列好购书清单,去书店把心仪的新书买回来,轻松而准确地打开一扇全新的智慧大门。在日常生活中收集线索

为了筛选想看的书,还要打开电脑去网上检索,实在是有些麻烦。时间一久,还不如直接去书店翻找更快一些。

选择图书,重要的是看平时收集的信息,要经常竖起敏感的天线。平时提高了敏感度,就算没有特意去找,也能在日常生活里收集很多有意思的信息。这样积累下去,想读的书要多少有多少,根本不需要去网上搜索。

这样考虑可能更容易理解:潜水艇有“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两种声呐系统。主动声呐系统是靠自身发出声波的反射状态来进行计量的,而被动声呐系统则是靠接收其他船只或潜水艇发出的声波来活动的。也许你觉得主动声呐听起来更厉害,但得到广泛使用的恰恰是被动声呐系统。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