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角下的“一带一路”: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1)(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2 17:43:11

点击下载

作者:王灵桂,赵江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全球视角下的“一带一路”: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1)

全球视角下的“一带一路”:中外联合研究报告(No.1)试读:

前言

2016年10月10~11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与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京联合举办了“全球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会后,与会学者对会议的主题做了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本书是在深化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加强与国外重要智库开展联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代表。

2013年9月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发表题为《弘扬人民友谊 共创美好未来》的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同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中,提出了“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都从本国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看待“一带一路”对这个世界的影响。而我们这本书则从另一个角度,即以联合研究方式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智力支持。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普遍低迷,各主要经济体正挣扎在复苏与继续下滑的痛苦时期;经济全球化阻力加大,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地区冲突不断、地区热点持续、恐怖主义盛行、对抗与结盟正在剧烈地侵蚀着世界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些挑战正是“一带一路”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为全球问题的解决提供出路。在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进入深度调整和转型时期,如何推动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全球治理,如何继续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这些都需要加强沟通、携手合作。

参与联合研究的专家普遍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打造全球化2.0版本、践行合作共赢理念的大战略。“一带一路”从顶层设计、政策沟通,到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已形成了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并开辟出共同发展的巨大空间。“一带一路”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适应全球经济合作新趋势,获得了广泛国际共识,在振兴全球经济过程中备受世界瞩目,被称为解决当今国际经济金融病的“中国药方”和解决当下难题的“中国方案”。

当然,参与联合研究的专家不仅对“一带一路”本身产生了共识,同时也感到无论是互联互通,还是共商、共建、共享,最关键、最重要、最基础的是思想相通。其中,智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智库者,国之重器。”古今中外执政者,莫不高度重视智库的作用,并将其作为政策决策的重要来源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智库建设,并相继出台了诸多重大战略性举措,以此提升智库在国家治理和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1月20日,中国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015年11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18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确定了25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即为其中试点单位之一,也是25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中两家研究国际战略问题的专业智库之一。国家对高端智库试点单位的总体要求是:“坚持高端定位、突出专业特色,增强理论和政策创新能力;强化问题和应用导向,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当前要围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来确定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教授担任理事长,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资深外交家傅莹大使担任首席专家;智库秘书处设在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国家全球战略智库把“一带一路”、全球战略、周边安全作为三大重点研究方向,致力于同国内外智库开展学术交流和沟通,合力为“一带一路”的实施和推进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上。“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的客观需要,也是世界各国,特别是亚、非、欧国家联动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开展联合研究是对“开门办智库、开放办智库,完善国际合作交流机制”的又一重要尝试和探索。共同探讨“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打开思路,共同协商提供“一带一路”前进道路上各种难题的解决方案。我们希望中外智库能够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进程中进一步增进了解,对彼此给予更多的支持,为推动共同的发展做好铺路工作。

最后我想感谢的是国内外同仁对本次研究项目的完成提供的鼎力支持,感谢我的工作团队,包括翻译、校对稿件的同事的全力协助,感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各位编辑的加班加点工作。没有他们,这本书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问世。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研究员王灵桂2017年3月31日

“一带一路”:挑战、合作与行动

“一带一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王灵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赵江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研究员

2016年10月10~11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与北京外国语大学联合举办的“全球视角下的‘一带一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俄罗斯、埃及、巴基斯坦、美国、马来西亚、土耳其、新加坡、印度等22个国家31位国外代表和39位国内专家代表就“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全球新形势和新挑战、“一带一路”建设与多领域合作、推进“一带一路”的对策建议等内容展开了研讨。会议就若干重要问题达成共识,并对“一带一路”今后三年乃至更长时间怎么走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建议,进而成为一次思想碰撞的大会。一 “一带一路”:推进全球化2.0版的新路径

当前,“逆全球化”似乎正在成为一种趋势而有所盛行。这里既有全球经济长期低迷作用的结果,也有地区冲突不断、恐怖主义祸患难消留下的阴影,更有因难以找到重大全球问题如气候变化、发展不平衡、贫困等的解决之道所带来的气馁,导致发达国家对全球问题的关注度急剧下降。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的出世无疑是对“逆全球化”的一种积极回应。就此与会专家达成以下几点共识。

第一,“一带一路”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发展新格局、打造全球化2.0版本、践行合作共赢理念的大战略。“一带一路”是对建设基于包容与共享理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长期、系统的探索。

美国学者认为世界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的新变化是中国带来的,正在成为全球化非常重要的力量,将对全球事务带来革命性的影响。

印度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地缘文化而不是地缘政治的框架,丝绸之路可以说是从东方着手进行的第二次全球化。目前丝绸之路所覆盖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63%,GDP占全球GDP的29%。如何提升GDP占比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是“一带一路”的重要使命之一。如果把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印度企业化、印度沿喜马拉雅项链、印度沿海项链(音)等概念,通过道路、铁路、智能城市建设等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接,把欧亚经济联盟等倡议与“一带一路”进行对接,就可以将GDP提高到50%。“一带一路”倡议也应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或者可持续发展目标纳入其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不仅要考虑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也要考虑日趋严重的失业现象,以及促进可持续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制造业。

中国学者提出要把“一带一路”放在全球角色变化的背景下考虑,“一带一路”将为全球增长、国际体系变迁提供一种新动力,应加强“一带一路”多元动力的构造,以此产生一种不间断又能分阶段的动力;另外,也要关注经济治理机制的形成。有的学者认为“一带一路”要解决第一个全球化,即海洋性全球化不够包容的问题,是要打造一种包容性的全球化,让海洋、内陆、东方、西方甚至南方和北方更加包容可持续发展,解决世界面临的贫困和贫富差距难题,也解决各国面临的难题。有的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是更具包容性的推进发展和推进交流合作的构想计划,不是以中国为中心,这也体现了当代国际关系发展的新特点,即任何国家都不能把自己意志强加给别人,否则可能收获的结果是南辕北辙的;“一带一路”基于沿线国家共同的需求,通过利益增量的创造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有的中国学者从自贸区角度提出自贸试验区是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打造对外开放2.0版、境内境外同步推进一体化的大战略,代表中国对国际经贸新规则的参与制定,是中国争取全球化主动权的平台,也是未来中国引领和提升国际竞争新优势的一种顶层设计。也有的提出不同看法,认为不要把“一带一路”倡议看成全球化合作,“一带一路”主要覆盖的是欧亚大陆的国家,北美、拉美、日本等经济体可以成为平台上的第三方。

第二,三年来,“一带一路”从顶层设计、政策沟通,到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已形成了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局面,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为沿线国家和地区注入了新的增长动力,并开辟出共同发展的巨大空间。

俄罗斯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区域和全球发展趋势,“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削弱或消除现行经济制度,而应代表国际社会对和平和互利交流的愿望,有助于推动自由贸易和公平的合作,也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使它们能受益;“一带一路”全球影响力的另一表现是,其可以有效推动2030年联合国发展战略,通过大规模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减缓全球贫困、增加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应推动实现“一带一路”和俄罗斯倡导的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

印度学者认为中国是沿着地缘经济的范式来推广、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一些国家在落实“一带一路”倡议方面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整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仍面临很多地缘政治方面的风险,未来应使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能够相互联系,也就是说印度应把自身的发展战略和“一带一路”进行对接。

菲律宾学者认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国家发展计划而是一个国际性的战略,所有参与的国家都可以把“一带一路”和本国发展计划结合在一起,菲律宾实际上也非常愿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学者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重大调整,也是中国地缘经济布局的重新调整,“一带一路”主要是向西部开发,向发展中国家开放。

第三,三年来,“一带一路”正在从“中国倡议”转化为世界的行动。三年来,“一带一路”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积极适应全球经济合作新趋势,获得了广泛国际共识,在振兴全球经济过程中备受世界瞩目,被称为解决当今国际经济金融病的“中国药方”,解决当下难题的“中国方案”。今天的中国已经站在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上。“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政府顺应历史潮流提出的“十三五”时期和更长时期的发展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的客观需要,也是世界各国特别是亚非欧国家联动发展的内在需要。

埃及学者期待同中国和其他国家有更多的人员交流,同时埃及政治稳定性的提升有助于埃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一个连接亚洲、欧洲以及非洲的重要角色。

斯里兰卡积极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原因在于“一带一路”倡议符合斯里兰卡本身的发展愿景,而且斯里兰卡可以借助自身在印度洋的核心地理优势,成为丝路的枢纽,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合作伙伴。

哈萨克斯坦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加强哈萨克斯坦和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加强经济合作,促进区域整合和区域一体化。哈萨克斯坦未来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参与区域性的贸易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成为中亚地区重要的贸易区,因此特别需要中国的支持。

印度尼西亚学者认为印度尼西亚发展战略与理念和“一带一路”非常契合,印度尼西亚需要中国帮助印度尼西亚的“一带一路”建设。

老挝全力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目的是摆脱内陆国家所带来的贫困状态和获得经济发展。

日本学者通过中、吉、乌铁路建设考察,认为该铁路对所有相关国家包括俄罗斯在内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至于说该铁路可能把吉尔吉斯斯坦分割为南北两部分的担忧,则没有依据。

当然,马来西亚学者认为作为小国,不希望看到“一带一路”只是大国之间的博弈手段,而是各国能够从中获益的战略,如果健康的自由贸易能够促进世界平等且“一带一路”能够发挥这样作用的话,那将会迎来一个新世界。当然,“一带一路”要能够创造更加安全的社会环境。二 “一带一路”面临的挑战:一般性和特殊性的风险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一带一路”正在从概念解释、宣传阶段转向务实方向迈进的转变阶段,因此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必须要认真对待可能面临的各种挑战与风险,总体而言,主要面临的现实或潜在的风险与挑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安全风险。主要有三大类:大国战略的竞争对“一带一路”所产生的对冲作用、地区冲突以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的威胁。

二是政治风险。政治不稳定也主要有三类:“颜色革命”、政权更迭以及国家分裂等,这些严重威胁“一带一路”项目的稳步推进。

三是经济风险。“一带一路”项目以经济项目为主。作为一个经济倡议,本身就包括融资风险、履行合同的信用风险、利润回报风险、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技术风险等。

四是生态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基本上是生态脆弱的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当地的植被、物种、碳排放、山脉、河流等生态有一定的威胁,反过来当地生态对基础设施工程也有威胁。

五是社会风险。民族矛盾、部落矛盾、宗教矛盾、教派矛盾、文化冲突、国际犯罪、毒品、疾病流行等有时构成“一带一路”推进的死结。例如,互联互通虽然有正面效果,可以增强人员之间的流动,但是人员流动加强也往往带来恐怖分子的渗透、难民等问题。

除了一般性的挑战外,“一带一路”在不同国家也面临具体的问题。

印度学者探讨了印度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反应不是很热烈的原因。一是“一带一路”刚刚提出来,印度在观察“一带一路”的行动与效果。二是印度将有些地区视为自己的后院,在这些地区可能不愿意和中国开展合作,中方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没有咨询印度的意见;中巴经济走廊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两个经济走廊对印度是有战略价值的,也因此对印度产生一定的心理冲击;另外,印度担忧中国利用巴基斯坦搜集有关印度的信息。三是安全风险和非传统安全,如跨境恐怖主义的势力非常活跃。四是印度担心“一带一路”影响印度东北部地区稳定性,如印度担心中国公民通过孟中印缅通道来印度定居,影响整个印度的社会构成。五是印度担忧中国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对印度形成环绕或者是包围圈。六是中印贸易逆差问题也引起印度的忧虑。

巴基斯坦学者对印度学者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疑虑进行了反驳。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合作举措,巴基斯坦不需要印度批准才能和任何其他国家开展这种合作,中巴经济走廊也不影响印度的利益。中巴经济走廊所带来的红利加强了巴基斯坦各省份之间的互动,也改善了当地安全环境,包括自杀式袭击事件的大幅度减少,当然,今后需要注意项目执行的透明度问题,避免人们的误解。

缅甸学者通过比较“一带一路”和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和布雷顿森林体系,认为“一带一路”是改变游戏的一种倡议。中国学者则认为“一带一路”是在完善和补充世界贸易体系和规则,而不是改变其中的规则,真正改变规则的国家是一些发达国家,通过TTIP、TPP重新构建世界贸易组织和规则。

斯里兰卡学者提出“一带一路”项目贷款的标准问题,这可能会影响到资金的运作问题,进而影响“一带一路”推行的进度。

阿富汗学者提出“一带一路”建设要避免美国参与阿富汗的建设过程中的四个错误:一是不能让阿富汗的经济高度依赖国外援助,而应依赖投资带动经济发展;二是打击恐怖军事主义;三是既要依靠区域参与者,也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又要加强互信;四是要有区域性的共识,要促进可持续的发展。

来自中亚国家的学者认为中亚国家应充分认识中国是中亚地区非常重要的经济合作伙伴,要形成良性互相依赖的互动关系,中亚领导人应利用“一带一路”这个机会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国领导人应和俄罗斯以建设性方式参与中亚建设,上海合作组织确实没有履行其全部使命,每年预算是40亿美元,但是取得的成效却不是很明显,中俄应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新的合作;为更好地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要注意透明度问题,也要确保效率,不把基础设施项目当作个人牟利的手段,要避免一些腐败事件的发生。另外,中亚国家存在的经济问题、货币汇率不稳定以及安全方面的风险,因政治原因导致违约付款、延期支付的问题等都会影响“一带一路”在中亚地区的推进。因此,中亚领导人应重新评估对“一带一路”的看法,应进行定量研究和应用研究分析,明确“一带一路”对中亚地区的减贫和一系列的社会经济的影响。

作为第三方,韩国学者提出中国应对周边国家的担忧加以关注。例如,和中国存在南海争端的国家担心“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可能触及它们本国领土的主张和利益,这些国家也害怕“一带一路”可能使它们对中国经济过度依赖,也惧怕中国通过“一带一路”来实现自身的地缘政治方面的利益,害怕中国可能通过亚投行等机制来服务中国自身的利益。三 民心相通与基础设施建设同等重要

本次研讨会高度重视民心相通的作用,将民心相通提到与基础设施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过去,尤其是外方专家更注重“一带一路”建设的“硬件”方面,更青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今天,人们把“一带一路”的软件建设视为关键领域,诸多专家表达了民心相通对“一带一路”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一,民心相通对“一带一路”建设至关重要。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一带一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民心相通,部分学者甚至提出应把民心相通放在“五通”的首位。中国学者认为人文领域的相互了解对经济领域的合作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在经济领域开展具体合作时,因沟通障碍往往容易导致合作双方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社会文化传统是一种隐形、软形的影响因素,不太容易被人察觉到,往往容易被人忽视,对彼此社会文化传统缺乏足够深入的了解却最容易带来合作失败,因此双方经济领域从业人员对彼此间社会文化传统加强主动学习和了解,可以增加双方亲切感,增进双方的信任度。

俄罗斯学者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够施加影响的权力,包括文化战略以及推行这个社会所有群体所共享的价值观,以及一些民族的价值观、一些社会共同接受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另外也包括政治和外交方面的一些策略。实施软实力战略就是要打破这种民族、社会、文化方面的偏见,在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加强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合作;制定软影响的制度,要使得所有的机构都能够参与到国际的对话中,能够体现国家在文学、现代技术、创新以及各个领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支持各个领域的文化进步,采取不同的措施,推动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马来西亚学者认为民心相通包括对彼此的一种认同,以及一种和谐友好的人民之间的关系,应加强文化和学术的交流,人际交流合作,青年人和女性、志愿者的交流,设身处地地去了解另一种文化的历史、社会,他们的生活、风俗,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另一种文化。

巴基斯坦学者提到人员交流、人心相通是核心,是“一带一路”成功的关键。“一带一路”倡议应被列为全球文化遗产,一方面是对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另一方面可以让不同文明之间的人们找到一些共同点,更容易接受“一带一路”倡议。

第二,不应忽略民心相通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

马来西亚学者认为目前东南亚对中国研究主要是语言问题。很多东南亚学者研究中国的论文都是用中文发表的,西方学者对中国的研究反而更容易被东南亚的学者所获及,西方学者可以因此获得很大的影响力,中国学者可能是和东南亚学者有个人之间的学术交流,但是他们的论文和著作并没有用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出版,只是用中文出版的,没法获得来自东南亚的反馈。反过来,中国的东南亚研究方面缺乏掌握东南亚本地语言的专家,他们不了解东南亚国家的语言,必须借助于东南亚华人社区出版的文献,不能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另外对于田野研究比较欠缺,再有中国的东南亚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的省份,如福建、广东等,东南亚研究在中国还是一个边缘学科。最后中国学者有一些潜在的中国中心主义的意识,中国的东南亚研究不怎么发达。而东南亚国家研究中国也有三个问题:一是缺乏研究的人,东南亚国家研究中国的人还不到10人;二是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研究中国都只关注双边关系,大多数东南亚研究者的汉语水平有限;三是文莱、柬埔寨、老挝、缅甸的学者对中国的学术研究非常少。

印度学者认为中印存在互信赤字,主要缘于中印对彼此文化文明的理解不够,中印是邻国,但是是陌生的邻居。

中国学者提出民心相通不容忽视。相比于对基督教文明和西方世界的理解,中国对伊斯兰世界、对海洋文明,对欧亚大陆欠发达地区理解比较滞后,“一带一路”在经济、政治、文化对话层面可以为沿线国家提供长时间段的相互学习、协同发展的机会。

第三,应加强未来的民心相通建设。吉尔吉斯斯坦学者提出,经济发展战略要得到广泛认同,必须有民意支持。如果民意不了解“一带一路”倡议,中亚一些当地的本土团体可能会和中国的一些项目发生冲突,因此,中吉民众也需要加强沟通。

针对未来的民心相通建设,中国学者提出学术界应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明文化对接问题的研究,在进行投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时,应研究先行,特别是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宗教氛围、法律规定方面的研究应先行。

中国学者也建议,要做好“一带一路”对外人文交流的基础建设,特别是怎么把中国故事讲好,讲到别人心里去,能够让人家接受。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四 各国学者对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期待与建议“一带一路”是具有全球的、长期的、深远影响的大倡议,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或建议,表明各国对“一带一路”未来可能产生的丰硕成果充满期待。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综合性建议

一是要继续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讨论。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只有多交流、多沟通,多讨论,才有助于“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多元的贯彻实施。多个国家学者提出中国应加强对“一带一路”的宣传,特别是提高普通民众的认知度,使得所有人都能够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中来。

二是制订“一带一路”的路线图和详细的计划,以便当地能够参与到“一带一路”具体的建设中。比如斯里兰卡、阿富汗学者都提出应在“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基础上,明确“一带一路”在当地的项目计划、时间表和具体任务。

三是要重视市场导向,应该强调市场运作。中方学者提出现阶段政府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更大,未来应移向企业,将企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特别是要把跟沿线各国的合作调动起来。

四是要重视“一带一路”倡议取得成功的前提条件。韩国学者建议应进一步放开金融市场以及技术援助,建立一些对话机制,并争取国际组织的支持。

五是“一带一路”建设要突出重点。中国“一带一路”中的“路”要有重点,不能全面开花。在国际方面,应首先打通欧亚高速、高铁的交通;在国内方面,重点应直接打通陆海连通最佳路线,也就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连通,将新疆高铁线直接延伸到沿线地区;“一带一路”要和西部大开发结合在一起,重点解决交通和缺水问题,同时解决国内产能过剩问题。

六是“一带一路”要实现内外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要实行联动协调发展,也要与地区合作经济机制包括欧亚联盟、上海合作组织、东盟、海湾合作加强对接。

七是将美国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中。“一带一路”现在有两个提法,一个叫作“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一个叫作“一带一路”的相关国家。美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邻国,美元是世界主要的货币,亚投行用的都是美元而不是人民币,美国应属于“一带一路”国家。(二)具体国家或地区1.中印合作

中国学者提出中印合作应集中在以下领域。

第一,建立产能合作机制。

第二,积极推动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加快互联互通建设,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利益协调和沟通。

第三,确立优先合作领域,如产能合作、早期合作项目和优先领域应先行。

第四,深化金融领域的合作。鼓励双方金融机构到对方国家去设立分支机构,扩大货币市场规模,推动金融行业相互开放,促进金融要素资源流动,搭建金融信息交流平台,充分利用金砖国家银行、亚投行、丝路基金推动产能合作。

第五,提高政策互信水平。双方要着眼于大局,包容互信,控制争议,管控分歧,加强投资利益的维护,不设立针对对方的保护性壁垒,防止将投资行为上升为政治安全行为。

印度学者建议中印应建立“一带一路”协调机制,促进两国之间协商。目前中印可以在印度洋展开一些联合研究,同时还需要一些共建互信的努力。中国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之外,加强与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全方位合作关系的打造,且让所有相关国保证“三不”原则的落实,否则很难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印度学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不应是“马歇尔计划”的翻版,而是促进互利共赢的,印度希望“一带一路”倡议有多国共同参与,把互信方面风险降到最低。印度希望加入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美国之间进行对话,希望这种对话是从智库到媒体再到文化团体各个层面上展开的。2.中阿/中东合作

中国专家提出几点建议:大力推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政策方面的沟通,包括尽快开展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理念以及对国家治理理念方面的经验交流;实施差别化政策,针对不同国家要有不同措施,尽可能使“一带一路”建设和阿拉伯国家自身发展规划对接;大力推进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高新科技领域的合作;大力推进所谓民心相通的工程。

也有的专家提出几个合作领域:扩大油气领域合作,打造能源安全共同体;共同迎接中东再工业化的热潮,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为共建“一带一路”铺路架桥;开展多样化的金融合作,助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重视地区的安全问题。(三)具体领域

一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规划应考虑如何加快周边的发展,通过周边走向“一带一路”的周边国家,将中国落后地区发展和周边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二是构建新经济走廊。尼泊尔学者认为目前缺乏中国东盟以及南亚之间的互联互通,东盟和东亚研究院(ERIA)在推动建设一个中国云南、缅甸、印度、尼泊尔、中国西藏再到中国云南的一个经济走廊,即环形的经济走廊,以促进印度和中国的共同繁荣。中国是否可以考虑参与?

三是要深化国际产能装备制造业的合作,实现多方共赢。在这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加强定位,确保双方在产能方面获利,反对赢者通吃,单方获利;提供优质优价的产能,帮助相关国家加速产能提升;最大程度避免环境污染破坏生态,保持环境发展可持续性,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四是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力市场的了解。

五是加强教育合作。有的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针对教育国际化,柬埔寨学者提出几点建议,如在周边国家设立办事处,要加强学生交流、老师交流,提高教育部门国际影响力;要加强教育管理部门合作,实现教育双赢模式,使各国都能够从教育合作中获益。目前,柬埔寨不仅设立了多个与中国有关的教育合作机构,还成立了“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机构。

六是发挥边境地区作用。边境地区有很多民族的居民都是跨国界居住的,比如说中越之间和中缅之间;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还有中蒙之间的居民在语言和文化上都有共同的生活习惯,在中国对外经济交流活动当中可以发挥桥梁作用,使企业走出去走得更稳一些,走得更成功一些。(四)具体手段

第一,管控“一带一路”面临的各类风险。中方专家提出要建立良好互利的机制,不能依靠外来力量管控当地风险;和主要大国、地区大国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建立国际金融和资本的合作机制,与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更多的国际银行、银团合作;要把“一带一路”纳入联合国、地区组织和当地国的发展规划中去;建立风险数据库,进行风险预测。

第二,注重合作的灵活性。“一带一路”沿线的有些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是很高,不适合推进贸易自由化,这样国家可以开展便利化合作,与比较发达国家之间的合作可以开展自由化。另外现在的世界经贸发展的特点是伙伴关系非常盛行,美国推出TPP、TTIP以及日本、韩国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伙伴关系,这些做法介于贸易自由化和FTA之间,体现灵活性等方面特点,中国应加强合作的灵活性研究。

第三,建立和加强对接的制度化工作。应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当中,从项目的对接走向制度的对接,不能每一个项目都有一套规则,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制度作为保障。中国海外投资失败率高,接近90%,而相关的像日本、美国、法国在海外并购投资的失败率只有30%左右,主要原因是中国企业更多做的是项目对接,而没有建立一套双方双边、多边经贸合作的规则。

第四,加强安保制度对接的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政局不稳定,面临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势力的威胁,中国企业的安保不能完全依赖于外国的安保公司。比如说阿富汗没有中国安保企业,中国民营安保企业符合国际安保联盟资质的不超过三家,中国安保企业也要“走出去”。

第五,到周边国家建学校,提高劳动力素质,同时培养一些对中国有友好感情的青年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语言基础方面建设,建更多语言学校、更多语言培训项目。

第六,规划好“一带一路”传播平台建设,加强媒体媒介合作,确定几个宣传的主题,做好“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加强文化元素宣传、产业元素宣传。目前,在文化元素方面,在很多国家已经建立了中国文化中心,但是在产业元素方面却做得不是很好,应在国外建更多产业园示范区等项目。将更多轻资产的项目带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当中去,可能中国面临问题更小一点,推动起来更容易一点,更容易让更多国家接受。另外,可邀请“一带一路”国家投资商项目推介代表到中国旅游观光,吸引他们访华,树立“一带一路”负责任国家的形象。

第七,加强研究,要关注经济效益,也要关注“一带一路”所产生的综合效益。“一带一路”是中国倡导的经济倡议,但是可能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社会还有安全等方面的效应。应公开分析“一带一路”实施以后会产生的这种经济、社会、安全、政治等方面的效应。如从中国视角转向多边地区研究,从综合、多维、双边、多边视角观察“一带一路”并进行研究。

第八,由沿线国家共同构筑“一带一路”的话语权问题。如何与沿线国家共同掌握舆论的主导权,共筑“一带一路”话语权,是建设“一带一路”过程中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第九,缅甸学者建议中国应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作,学习项目经验,享有这些机构免费提供的信息。

第十,在项目落地的过程中要增进共识,增强周边民众对项目的实实在在获得感。

第十一,做好经典翻译。马来西亚学者建议要互相翻译各自文化当中的经典著作,可以是历史上的,也可以是现代的,比如说莫言的小说。要将中国书籍翻译成东南亚语言,鼓励中国学生到东南亚做研究。五 “七点建议”将思想相通落在实处

无论是互联互通,还是共商共建共享,最关键、最重要、最基础的是思想相通。其中,智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智库在未来的“一带一路”建设中至少应发挥三个方面作用。一是战略性。要紧盯中国与世界发展大格局,脚步紧跟时事,智库可以做一些比较具体的项目性的研究,但更需要战略眼光。二是前瞻性。要开阔眼界、号准世界的脉搏,要看得远一些。三是对策性。任何好的思想和建议归根到底要通过一些具体的行动才能落实,所以要站稳脚跟抽丝剥茧,提出的建议要有可操作性,让沿线国家老百姓从中受益。

作为民心相通重要的组成部分,智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极为重要,在引领国家政策与提高民众意识等方面起着前沿作用。英国的培根讲过,学者屁股坐在自己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但是他的耳朵和眼睛是灵活的。为进一步加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关注,使之成为今后加强联系、加强学术沟通、加强学术研究的纽带,智库应该在今后的“一带一路”建设上有所作为,在“一带一路”这个大合唱里面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角色,因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灵桂特别提出以下七点倡议。

第一,就“一带一路”问题共同策划一些研究的选题。“一带一路”是大题目,每个智库每个专家可以从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选题,形成比较系统全面的选题库,涵盖“一带一路”各个方面,以对“一带一路”的建设、回应世界各国关切具有参考意义。

第二,就一些重大问题共同开展研究。每个智库都有专长和研究领域,开展联合研究既有助于提高研究质量,也有助于为“一带一路”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建立成果共享的信息机制。联合研究要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往上走,不能原地踏步,不是盖平房是盖楼房,一年盖一层楼,十年盖十层楼。因此,要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以此作为研究的共同基础和台阶。

第四,共同培养人才。建议与会的智库之间通过短、中、长期的人员互访、驻所驻校加强博士后的培养,共同培养对“一带一路”研究感兴趣并且有所为的专门人才。

第五,共同举办会议。会议是思想火花碰撞的场所,也是做到人心相通的场合,共同参与举办会议有助于更好地沟通交流并达成共识。

第六,共同发布有影响力的阶段性或者专题性的报告。智库之间可以不定期地就某一领域如产能合作、经济走廊建设、交通线建设等联合发布研究报告,对媒体、对社会、对国家决策产生比较好的推动作用。

第七,建立共同的联络机制。各智库可以指定日常联系人,建立智库的日常联系制度。

针对以上“七点倡议”,与会专家做出了积极响应,有的主动提出欢迎中国学者驻所研究,加强中国机构和海外机构的互动,提高“一带一路”在当地的认知度、可知度、可及度;有的提出要将此次会议成果形成一个论文集,作为一种成果分享机制;有的建议要加强翻译,特别是把中文中的批判和宣传两个方面都要反映到英语世界里;有的提出建立会议网站、数据库、微信朋友圈等。

“一带一路”:为什么需要整合亚洲及亚洲区域外的全球化动力?

Bali Ram Deepak(狄伯杰)印度新德里尼赫鲁大学中国与东南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自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该倡议受到各方的期待或质疑。例如,“丝绸之路”自古就存在,但是“古代丝绸之路”与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有什么关联呢?“一带一路”是否与中国的外交政策目标,如多极化、反霸权主义,以及共同安全相一致?该倡议是不是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或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一种手段?抑或中国想利用该倡议挑战美国霸权主义,重塑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的规则?

毫无疑问,“一带一路”倡议(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简称B&R)植根于历史。该倡议由一条陆上丝绸之路和一条海上丝绸之路(MSR)构成,这两条丝绸之路正好将中国与亚、欧、非三大洲联系起来。在过去30多年的改革中,中国已建成从北到南、由东向西的公路和铁路网。“一带一路”让中国有机会将其腹地与南亚、欧洲、非洲甚至美洲连通,重振古老的商贸与交流渠道。“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首先提出的,他表示:为了建立更紧密的经济联系,深化欧亚地区的合作,扩大发展,我们应该采取创新的做法,共同打造沿丝绸之路的“经济带”。这是符合世界人民福祉的伟大事业。习近平主席建议,要进一步完善交通的互联互通,打通从太平洋到波罗的海的战略性地区通道,逐步建成连接东亚、西亚和南亚的交通网络。习近平主席还呼吁区域各成员国应积极推动本区域货币结算,以提高对金融风险及其全球竞争力的免疫能力。经济上互联互通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内容。习近平主席还宣布成立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以支持有关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当然,“一带一路”在战略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该倡议将促进区域和跨地区层面上的共同安全或推动区域各成员国共同应对地区安全困境。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10月访问印度尼西亚期间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以加深区域各国的经济和海洋联系。MSR以中国东南部福建省福州市为起点,向南延伸至东盟国家,穿过马六甲海峡,沿着印度洋向西延伸,经过红海和地中海地区,在威尼斯与陆上丝绸之路交会。在MSR沿线范围内,中国计划建设从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到非洲的“硬”基础设施和“软”基础设施,包括交通运输、能源、海洋管理、通信、地球检测、经济和社会基础设施。“一带一路”倡导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货币融通、民心相通。一些学者还提出了第六个要素:互联网丝绸之路,从而形成“一带两路”的概念。一 为什么说“一带一路”是一个机会?

中国希望各个国家和地区都能参与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例如,东盟与中国的贸易额已经达到4000亿美元,东盟大多数成员对中国的倡议持欢迎态度。除印度外,大多数南亚小国也对这一倡议表示欢迎,并认为这是一个全面深化经济和人文交流的绝佳机遇。截至目前,沿线的56个国家都已经参与到这一倡议当中。这些国家的人口总数占世界人口的63%,但GDP仅占世界GDP的29%,其中中国一国就占到50%以上。因此,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确实是一个机会,将会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和减少贫困。

由于MSR沿线地区包括中国在内有32个国家,中国充分认识到MSR在地缘经济和地缘战略上的重要性。这些国家人口总数约为40亿人,国内生产总值约为21万亿美元。它们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在近年来都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2007~2012年,年均增长率最低的国家是苏丹,增长率为5.27%;最高的是缅甸,增长率达到22.83%。从这些数字来看,中国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成为区域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鉴于中国面临着产能过剩并且正在进行结构调整,同时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将MSR视为维系国内经济增长的手段,另一方面也将其视为加强与其他国家战略伙伴关系的措施。

在上文的表述中,“一带一路”是对过去地缘文明范式的重现,通过陆路和海路将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中国和印度连接起来。而后两个国家是现存的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地缘文明范式是应对当今由美国领导的地缘政治的“解药”。美国领导下的地缘政治引发了国家分裂,没有让各国联合起来,即使在今天,跨越大洲的战火仍在肆虐蔓延。然而,这并不是说地缘文明范式就没有任何问题,但这个概念总体来说是反对扩张、反对霸权主义以及宣扬各国和平共处的。

在2015年于海南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期间,中国政府发布了“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该文件指出,经济上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核心,习近平主席同时宣布成立40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以支持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中国还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及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一带一路”倡议还将重新界定全球治理规则,新兴经济体如金砖国家与其他国家将在全球治理机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金砖国家一直呼吁提高其在全球治理体系当中的代表性。上述机构和机制可以保障畅通无阻的贸易和货币流通。“一带一路”不仅是对亚洲或某一特定地区的“再平衡”,而且致力于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精神,实现全球再平衡。“一带一路”行动计划将“丝绸之路”精神解读为倡导“和平与合作、开放与包容、相互学习、互利共赢”。“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被认为是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和包容的。前中国驻印度大使指出,“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国的独奏曲,而是世界各国的交响乐。因此,“一带一路”不仅要实现中国梦,还要实现沿线各国的梦想。“一带一路”本质上是对“中国威胁论”和“亚洲再平衡”的驳斥,其与冷战时期的“马歇尔计划”有着本质的不同。“一带一路”旨在创造包容性。部分中国学者谴责西方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批评,并坚定认为“三不原则”,即不干涉别国内政、不寻求所谓的势力范围、不实行霸权主义,同样适用于“一带一路”政策。这一举措的确比“马歇尔计划”的范围更大,因为该倡议试图涵盖整个世界,其经济价值可能达到21万亿美元。当然,我们尚且不得而知,这个宏伟倡议的成功是否能够有助于中国梦和世界各国梦想的实现,还是会引起世界各地的地缘战略对抗,或是引发与世界唯一的并处于衰落当中的超级大国美国的冷战或热战。二 新老全球化力量

随着全球化和各国相互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各个区域经济集团,例如,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欧洲联盟(EU)、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区(NAFTA)、拉美南方共同市场(MERCOSUR)、南亚区域合作联盟(SAARC)、涵盖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的欧亚经济联盟(EEU)相继在世界范围内出现。

在亚洲,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的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1991年开始实施“向东看”政策的印度经济改革,以及20世纪90年代孟加拉国和80年代末缅甸的开放政策均为区域经济集团的出现创造了有利条件,并触发了一体化趋势的出现。“一带一路”倡议本质上属于全球化进程,将会刺激国内、区域和全球经济增长。在西方国家面临经济困境以及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东方基本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驱动力。同样,面对这样的趋势,自莫迪担任印度总理以来,印度也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如印度制造、数字印度等。

我们已经目睹了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从深度全球化当中所获得的巨大收益,其中包括帮助数以亿计人口摆脱贫困。印度和中国能否将其各自的发展进程进行整合或对接,创造一个经济和政治利益相关性更大的全球经济生态系统呢?或者我们是否应该建立专属的利益范围吗?亚洲是否应该建立一个经济、文化和安全共同体呢?

印度和中国所提出的倡议无疑都会促进亚洲文化一体化、经济一体化,这一进程也将有助于我们建立一个共同的集体安全范式。但是,为什么印度仍会对“一带一路”倡议不感兴趣呢?三 印度为什么对“一带一路”倡议不感兴趣?

为什么面对中国的邀请,即便是中国方面强调了印度在该倡议中的重要性,印度还是一直保持沉默?

首先,印度对中国在提出该倡议时没有事先同印度商议而耿耿于怀。

其次,同样是在没有同印度商议的情况下,中国宣布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EC)视为“一带一路”的一部分。另一个走廊,中国-巴基斯坦经济走廊(CPEC)则穿过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争议领土,这引起了印度方面的极大担忧。中国宣布的另外四个属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走廊分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CMREC);新欧亚大陆桥(NELB);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CCWAEC);中印半岛经济走廊(CICPEC)。出于这些原因,印度安全分析人士和怀疑者认为中国的这些举措是对印度进行战略包围的一部分,因此印度不能让中国进入其地带。

最后,接受了美国安全合作的印度不愿加入中国的计划,印度宁愿在中间平衡与中国和美国的关系。话虽如此,但莫迪政府是否在这一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分析的是建立更大的区域化以及加强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合作。四 印度应该作为一个旁观者吗?

对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印度在签署孟中印缅经济走廊(BCIMEC)倡议时其实就已经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了。该经济走廊正在建设当中。随着印度“向东看”政策实施范围的不断扩大,这一政策可以同“一带一路”倡议整合,尤其是在考虑发展印度东北部内陆和不发达地区的时候。印度需要从中国的发展当中汲取经验,看看中国是如何将其西南和南部省份与东盟联系起来的。新德里是否准备好搁置东北部地区的敏感问题,从而致力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呢?中国与东盟以及印度与东盟的大规模贸易能否渗透到印度东北部地区以及中国的西北地区?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只要我们试着将边界看作沟通的门廊而不是障碍或屏障。

同样,印度和中国也可以考虑在中国的西北地区,主要是新疆和西藏自治区与印度的查谟和克什米尔,以及与尼泊尔接壤的比哈尔邦平原、北方邦建立类似的经济走廊。“一带一路”愿景与行动文件将新疆定位为政治上和地理位置上的双重核心地区。中国把新疆看作通往中西部以及南亚和西亚的窗口。“一带一路”的中长期目标都已制定完毕。中期目标是在5~10年内实现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铁路和公路互联互通。长期目标的实现年限定在2049年。届时将会在新疆建成三条管道、三个基地和五个中心。三条管道包括北、中、南三条管道,三个基地包括石油天然气基地、火力发电和风力发电基地,五个中心包括医疗保健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等。

我们可以探索几种可能性。可以建立一个能源走廊,笔者认为该走廊比土库曼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四国TAPI管道更具有可行性。此外,中巴经济走廊的一些节点可以向南运行,与中国在古吉拉特邦的投资进行整合。这可能会强化中印两国之间的互信机制。同样的,通过跨越尼泊尔的跨喜马拉雅山铁路将尼泊尔与印度连接起来也不失为一种探索。

对于海上丝绸之路,印度一直根据自身战略进行回应。印度一方面加强了与美国、日本、越南、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海上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印度与东盟在多个领域开展了合作。另外,印度还提出了一些新倡议,如印度文化部联合印度考古学会发起的“季风计划”。由于该计划覆盖范围包括东非、阿拉伯半岛、印度次大陆、斯里兰卡以及东南亚,因此被称为印度洋“世界”,印度分析家和媒体声称这是印度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做出的回应。不过,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纯粹的文化建设项目,不会对“一带一路”产生任何挑战。即便“季风计划”听起来十分具有雄心壮志,但该计划所必需的经济支撑却不存在。相反,Sagar Mala项目旨在建立公路和铁路网,建设智能城市、工业园区,并在印度东西部沿海地区修建高铁,这一雄心勃勃的项目能够与中国的倡议进行整合。

首先,中国认为印度对于实现该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至关重要。中国已经成为印度发展的合作伙伴。中国和印度在火车提速以及发展重载列车方面开展了合作。中国还协助印度培训铁路人员、设计车站以及在印度建立铁路大学。中国对于德黑-钦奈高速铁路的可行性研究也一直在继续,此线路的运行时间将会从目前的28小时缩短至7小时。另外,中印两国在利用中国资金建设工业园区方面也制订了大量的计划。来自中国的房地产经纪人已经在印度房地产市场投资了数十亿美元;印度电信和能源部门也从中国的投资中获益。不过,鉴于中印两国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较大,两国之间目前的投资水平和贸易水平仍然较低。2016年,中国对印度投资估计达到7亿美元的新高。如果印度仍停留在价值链之外而不加入“一带一路”倡议,那对于印度来说将是不幸的。但是,印度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在什么项目上与中国开展合作。印度可能会将合作领域集中在基础设施相关项目上,包括能源、运输、电力、电子商务以及贸易与投资一体化项目。中国也可能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出不同的回应。例如,中国将在对待中小国家、南海争议国家以及像巴基斯坦这样的枢纽国家和像印度这样的大国上,采取区别对待的策略。

其次,由于印度既面临着不确定性,又面临着机遇,中国必须利用其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重要地缘政治战略空间。如果美国试图通过拉拢印度与中国进行对抗,从而抵消中国的地缘政治影响力,那么对于所有利益相关者来说都将是一场灾难。从印度的角度来看,如果美国寻求与印度建立强有力的经济伙伴关系,印度也会寻求与中国建立强有力的经济伙伴关系。不过如果认为美国会为了印度而放弃自身在中国的利益,那么这样的想法未免太过天真。中美两国的贸易额为5210亿美元,这是印度与美国和中国两国贸易额的总和。因此,如果想要成为中国和美国之间所谓的“摇摆大国”,那么印度就必须与中美进行合作并开展良性竞争,而不是进行对抗或制造矛盾。矛盾和对抗既不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也不符合中国和美国的利益。

最后,中国和印度两国在海洋问题上存在国家利益的重叠。中印两国亟须建立全面的沟通商议机制,一方面是开展实质性的海上安全对话,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在“一带一路”倡议之上的商议机制,探索两国为实现经济全球化而采取的举措进行对接的可能性。参考文献

Chen Dingding,2014. China’s “Marshal Plan” is Much More. The Diplomat,November 10,2014. http://thediplomat.com/2014/11/chinas-marshall-plan-is-much-more/.

Chen Wanlin and He Chuantian,2014. Game between Parties and Economic Orientation of the Maritime Silk Road. Regional Economy. Guangdong.

Shennon Tiezzi,2014. The New Silk Road:China’s Marshal Plan?The Diplomat,November 6,2014. http://thediplomat.com/2014/11/the-new-silk-road-chinas-marshall-plan/.

Shi Zi,2014. One Road and One Belt. New Thinking With thRegard to Concepts and Practice Lecture Delivered at the 30 Anniversary of Conference of the Schiller Institute on October 14,2014,http://newparadigm.schillerinstitute.com/media/one-road-and-one-belt-and-new-thinking-with-regard-to-concepts-and-practice/.

Wang Yiwei,2016.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What will China Offer the World in its Rise. Beijing,New World Press.

XHN [Xinhua News],2013. Xi Suggests China,Central Asia Build Silk Road Economic Belt.7 September,2013.

Zhang Shiping,2009. China’s Sea Rights. People’s Daily Publication,Beijing.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