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中年级(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3 00:18:46

点击下载

作者:邰晓霞, 主编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中年级

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中年级试读:

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中年级)邰晓霞 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中年级/邰晓霞主编.--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6ISBN 978-7-305-16101-8Ⅰ.①用… Ⅱ.①邰… Ⅲ.①小学生—学习方法 Ⅳ.①G622.4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144345号出版发行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  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  编 210093出 版 人 金鑫荣书  名 用智慧的教育陪伴孩子成长(中年级)主  编 邰晓霞责任编辑 还 星编辑热线 025-83686452照  排 南京南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印  刷 扬州江扬印务有限公司开  本 880×1230 1/32 印张3.625 字数 95千版  次 2017年6月第1版 2017年6月第1次印刷ISBN 978-7-305-16101-8网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号: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编委会名单(排名不分先后,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郭兆霞

李清

梅琳

任亚群

沈宝华

王燕

王悦

袁春慧

朱桂香序董玉海把“家教”落到实处 使“家风”得以弘扬

有学生问,那首著名的与扬州有关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孟浩然到扬州做什么?一时语塞。这个问题只有孩童能想、敢问。这是儿童的天性,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循规律而导意趣,尊重、保护儿童的天性,这样的教育才符合人性。后来,我偶然从图书馆管理员处得知一种古代笔记中的说法:当年李白送孟浩然到扬州是去寻访书籍的。果然一经渲染,顿时诗意盎然。

扬州广陵,文化繁盛之地。从古至今,书香不断,文脉相传。扬州人认为孩子学习就是读书。人们问孩子读几年级了,而不是孩子上几年级了,这就是例证。作为文化名城的扬州在意诗礼传家、家学渊源,就是例证。时代在发展,教育的观念与范畴也有所更新和拓展,但不变的是对文明的向往和追求。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才能够构筑起文化扬州、书香扬州的新天地。

有人抱怨,在当今社会做任何一个职业都要接受相应的资格培训,有标准,有考核,有证书,唯独做父母,没有这些。教育中的问题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另外一方面也来源于家庭。这套家教丛书很好地解决了一些问题,立足学校的角色和定位,在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本套丛书通过“学校”“学习”“体验”“成长”四个板块展开,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按低、中、高三个年段的划分有层次地进行活动设计、话题讨论,让好的习惯、好的家风、好的传统生动鲜活起来。本套丛书有案例、有分析,娓娓道来,可读性强,实用性强。

学校既是教育学生的场所,同时又是传播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在这个平台上,让我们携手家庭和社会,为国家的未来尽一份责任。所以,我很希望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好这套家教丛书,真正急家长之所急,传授正确的教子方法,以“心”教子,以“心”育“心”,以“情”育“心”,以“情”动“情”,把“家教”真正落到实处,使“家风”得以弘扬。

广陵小学是扬州一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在历史上,“广陵”曾是“扬州”的代名词。祝愿广陵小学的这一套家教丛书也能成为扬州基础教育的一个代表,为扬州教育打开一扇精彩纷呈的“家教之窗”。

是为序。二〇一六年九月廿八日目录

学校——领略别样的风采 第1课 牢记校训,做真正的“广陵”求学人第2课 爱护公物,做有诚信的“广陵”当家人第3课 遵守规则,做善沟通的“广陵”代言人

学习——插上理想的翅膀 第1课 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第2课 陪伴孩子共同“悦读”第3课 如何培养孩子的特长

体验——感受世界的精彩 第1课 走进科技,感受技术的进步第2课 使用网络,感知时代的脚步第3课 角色体验,感受成长的快乐

成长——呵护纯净的童心 第1课 与人交流,提高孩子的合作能力第2课 遇难不畏,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第3课 家校协作,正确面对意外伤害事件学校——领略别样的风采第1课 牢记校训,做真正的“广陵”求学人写在前面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家长朋友们,您还在纠结于孩子的成绩为什么不是前三名,双休日应该报英语班还是奥数班吗?

孩子们都带着使命而来,生活中不仅有顺境,也有逆境,但是这些能让我们成长。我们的优缺点来自父母,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生活中不应有太多指责、抱怨,只有家庭温暖才能温暖世界。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并不是学习多少知识,而是有一个温暖和柔软的灵魂。一、牢记校训,做有根基的人

校训,是学校历史和文化的积淀,是一所学校的精神标识和办学灵魂,是推动学校文化长久传承的特色符号,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它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终极追求,具有强大的熏陶和激励功能,是展示学校独特魅力、打造学校鲜明特色的文化名片。我们的校训:“入礼门,树仁心”“礼,天之经也,民之行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不学礼,无以立。”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提出了“仁、义、礼、智、信”的“五常”教育。圣贤孔子认为,“仁”是核心,其倡导的“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均突出强调了仁爱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素来将“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

从基本内涵来看,“仁”是互相关爱、彼此尊重的情感,是万物共生、和谐发展的道德规范;“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礼”和“仁”互为表里,“仁”是“礼”的内在精神,“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入礼门,树仁心”作为广陵小学的校训,不仅包含了中华传统教育思想之精髓,更充分体现了广陵人的现代办学思想和核心教育观。

围绕“入礼门,树仁心”的校训,学校树立了“明礼”“树仁”的教学理念。“明礼”包括:懂礼貌、重礼仪、通礼节、遵礼法、守规约;“树仁”包括:懂谦让、知宽容、讲诚信、明孝道、重感恩。学校还提出了校训文化建设宣言:“培育爱心,做有根基的人;崇尚礼育,做有品质的人。”二、践行校训,做有品质的人

广陵小学在梅花书院起步办学。百年风雨沧桑,历经时代巨变,千载儒学精髓赋予教育新生。2014年,学校将书院的儒家思想加以提炼和取舍,确立了“入礼门,树仁心”的校训,并编印了《校训文化指导手册》和《校训文化实践与评价手册》,让学生全面了解校训文化的内涵以及践行校训思想的基本要求和评价标准。为了使校训思想内化于心、外显于行,学校编写了《“入礼门”四字诀》和《“树仁心”三字歌》,组织全校学生诵读,并拍摄成精品视频,逐渐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入礼门”四字诀》背上书包,来到学校;见到老师,问声您好。同学之间,招手微笑;礼仪常规,人人做到。课前准备,及时周到;书本文具,放在桌角。预备铃响,快进课堂;静静趴下,等待听讲。学会倾听,乐思善想;踊跃发言,落落大方。校园行走,不追不跑;遇见客人,主动问好。上下楼梯,不奔不跳;靠右行走,让出通道。课间休息,不吵不闹;轻声慢步,一定记牢。离开教室,整理桌椅;收拾物品,人走灯熄。排队集合,动作要轻;队伍整齐,保持安静。膀臂伸直,五指并拢;精神饱满,做好早操。见到垃圾,立即弯腰;不让纸屑;到处乱跑。花草树木,悉心呵护;杂物入箱,垃圾袋装。乘坐公交,先下后上;年老体弱,文明礼让。要过马路,人行横道,时刻遵守,交通信号。尊敬父母,不可顶撞;恪守孝道,美德弘扬。《“树仁心”三字歌》孔孟道,民族魂,树仁心,入礼门。古书院,传统承,立校训,育新人。爱国家,德之根,尽忠诚,仁之本。立志向,塑品行,少年梦,中国心。善虽小,多作为,恶再小,不可为。乐奉献,少索要,滴水恩,涌泉报。志愿者,公益忙,赠玫瑰,留余香。尊长辈,爱弱小,及人幼,及人老。勤学习,广博览,千里路,万卷书。今日事,今日毕,精于勤,荒于嬉。取众长,补己短,多反省,戒自满。有过错,则改之,求卓越,莫迟疑。己不欲,勿施人,有快乐,同分享。与人处,需大度,少空谈,莫自负。他人错,要宽容,少计较,显心胸。言必信,行必果,诚为先,善为本。懂关心,重合作,有责任,勇担当。自己事,自己干,家中事,多分担。孝为先,百善行,家和睦,万事兴。传承爱,秉校训,美德扬,树仁心。

学校还开展了“礼仪少年”“仁爱少年”“广陵之星”的评选活动,每学期对优秀学生进行表彰。丰富多样的活动使得校训思想在广大师生的心中生根发芽。三、发扬校训,做有涵养的人

为了将校训文化建设落实于日常工作之中,广陵小学创新思路,以“明礼树仁”理念为核心,以“微型文化”项目为载体,全面推进“品德微课”“晨会微视”“行思微议录”“心语微留言”“生活微写作”五大板块,使之成为学校的一大办学特色。

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晨会微视”改变了传统教师讲授的模式,让学生从视频中发现问题、明白道理,从而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比如讲到用餐礼仪,我们会带孩子们去西餐厅、中餐厅进行实地体验和拍摄,孩子们看到身边的同学出现在画面中,自然十分感兴趣。

与此同时,学校以学科为主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外文化活动,策划了“第二课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组织了交通安全教育、法治教育、职业体验教育等活动。史可法纪念馆、朱自清故居是广陵小学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造就了一批批具有“梅花”品格的广陵学子。正如勤奋楼过道所书:“入礼仪之门,行仁爱之道。”

创新的微型文化

品德微课——校训序列主题融入课堂,微课电子教材资源共享

晨会微视——自编自导自演兴趣盎然,看视频明事理成效显著

行思微议录——网络互助交流提升效率,论坛有效沟通且行且思

心语微留言——拓展师生心迹交流方式,留言匿名署名自主选择

生活微写作——微生活微视角创新思路,微感官微写作有感而发

多彩的校园活动

新生入学礼——入学启蒙第一课,学写人字学做人

十岁成长礼——亲子同乐话成长,师生同台共展望

小学毕业礼——我与广陵共成长,励志成才心飞翔

志愿者行动——志愿服务显风尚,爱心奉献同分享写在后面

常言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集体无论大小,都需要制度来规范;组织无论高低,内部都需要纪律来约束。学校自然不能例外,除了制度和规范,校训也不可或缺,校训就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美国西点军校有这样的传统:合理的要求是训练,不合理的要求是磨炼,没有失败,只是暂时停止成功。从西点军校毕业的军人都深受“责任、荣誉、国家”的校训的感染,他们中的许多人在美国的历史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来源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华人就是凭借这两句话自强不息、有所作为。

良好的校训是办好一所学校的重要条件。世界各地的学校都有其独特的校训,这些校训鲜明地体现出不同的办学理念和治学特点。而由此形成的校训文化则成为学校教育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第2课 爱护公物,做有诚信的“广陵”当家人写在前面

有个小男孩在马路上和同伴们踢足球,不小心打碎了路边一户人家窗户上的玻璃。户主怒气冲冲地问:“这是谁干的?”男孩愧疚地承认错误,请求原谅。可是户主坚持要求男孩按价赔偿。

自知闯了大祸的男孩哭了,只好回家向父亲求助。父亲没有大发雷霆,也没有跟着男孩去户主家赔偿,而是将赔偿金借给男孩,并与男孩约定一年后还清。

此后,男孩一边读书,一边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挣钱。他在街头擦皮鞋,早起送报纸,还到餐厅里洗盘子……一年后,他终于挣到了这笔钱,自豪地将其交到父亲的手上。父亲欣喜地对他说:“能为自己的过失负责的人,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果然,这个男孩长大后成了美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曾连任两届的美国总统里根。

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自己孩子的身上,我们又会怎么做呢?孩子不小心弄坏了小朋友的玩具,在餐厅吃饭摔坏了盘子,基本都由父母买单。甚至孩子上学迟到了,明明是他自己起床晚了,却在校门口跺着脚埋怨父母在路上耽搁了,无辜的父母还一边承认错误,一边安慰孩子……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父母替孩子承担犯错的后果是十分不可取的。这样做会让孩子觉得犯了错没什么关系,反正有家长兜着。而以里根的父亲为代表的家长却让孩子懂得: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

所以,我们也应该懂得,如果孩子犯错是教育的良机,那么适度惩罚就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的开始。

比如,孩子忘了带课本,家长完全可以拒绝送过去,让他挨老师的批评,尝尝苦头,多长点记性。再比如,孩子不写作业,或不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家长也不要唠叨、督促,索性就让老师点名批评孩子一次,让他体验一下不履行责任的后果,他就会意识到承担责任的重要性了。

总之,尚处在成长期的孩子,对一些事情缺乏责任感也是正常的,家长可以适当让孩子体验一下办事情不负责任的后果。孩子一旦受到了惩罚,自然就会提高警惕,以后就不会马虎、草率行事了。

帮孩子护短,是害孩子;替孩子受过,是纵容孩子;让孩子独立承担责任,才是为他积累未来人生的财富。一、爱护公物,从身边的小事入手

开学第一周,操场的乒乓球台的拦网就歪向一边;开学第三周,器械区的泡沫垫子就不再整齐;开学第五周……有意或者无意,故意或者意外,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学校的设施就已经不像刚刚投入使用时那般完好无损了。1.为什么要爱护公物

公物,是指公共的物件、设施或场地,我们不能将其据为己有或擅自破坏。公园里的花花草草、马路边的垃圾箱、校园内的文化长廊、图书馆的书本杂志都属于公共物件。公物给广大的市民提供了便利,也美化了环境,是现代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爱护公物是孩子应该具有的最基本的品德。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孩子把倒在地上的路牌扶起来,有的孩子制止了公共场所里乱刻乱画的坏现象,这些孩子给人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但也有孩子用石子砸坏了为人们送去光明的路灯,用废纸片堵住了公用电话的插卡口,这些孩子总会让人们投以轻蔑的眼神。

对于孩子偶然不爱惜公物的行为,家长不要不以为然。比如在书店,常常有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边看书、边喝饮料,一不小心将饮料溅到了书上;还有学生直接用铅笔在习题集上做题,导购员提醒后,家长还很不高兴,理直气壮地说,“我们一会儿把书买下来不就行了,有什么大不了的!”等等。

对于这些小事,如果家长采取忽视、放任的态度,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不会爱惜公物。同时,对于孩子破坏公物的行为,家长要持续给孩子施压,直到唤起孩子自觉爱护公物的意识。家长对孩子爱护公物的教育应当是持续的、一致的。2.怎样教育孩子爱护公物

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孩子小时候抓起,因为一旦养成习惯,不管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孩子都很难将其改掉。

孔子曰:“己身正,不令则从;己身不正,虽令不从。”小孩子的特点就是“模仿学习”,只要身边有这样的人和事,耳濡目染,他们自然就会习得。

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爱护公物的习惯,家长就必须做好爱护公物的表率,用正确的言行给孩子正确的导向。试想一下,如果家长在公园随意采摘鲜花,在校园随地吐痰,对公共物品不够爱惜,那么他们又怎么可能说服孩子爱护公物呢?我们来看看下面的小故事。

城城是一个9岁的小男孩,正处在“儿童叛逆期”。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妈妈带城城去小区附近的公园玩。城城看到公园花坛边上的竹制围栏很精致,便用手抚摸,后来竟然拔下几根围栏。妈妈看见了,呵斥道:“不许毁坏公物!”城城连忙缩回了手。妈妈又问他:“花坛里的菊花漂亮吗?”“漂亮。”城城回答。“如果没有了这些围栏,人们是不是很容易踩到这些花呢?”妈妈又问。“嗯。”城城点点头。“如果花儿被踩死了,你是不是就看不到漂亮的菊花了?”“嗯……是的,妈妈。”城城红着脸回答着,他意识到自己错了。孩子都是懂道理的,只要父母能够耐心地为他讲解,孩子就能自觉爱护公物。二、信守承诺,从说话算数开始

当我们的孩子开始上小学,或者步入中学之后,就意味着他们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开始结交更多的朋友,开始面对更多的事情和问题。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属于一个大环境了。所以,教会孩子信守承诺,对于他们未来的成长也是非常有好处的。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信守诺言的品行呢?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主观意识,很多行为都受环境影响。我们发现,在学校里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的家长都很有教养,言谈举止不俗。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首先要说话算话,承诺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无法兑现的事情不要轻易夸下海口。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就要这样严格要求自己,让孩子在一个信守诺言的环境中长大。孩子长大以后,自然而然就会懂得信守诺言的重要性。

相反,如果家长承诺的事情总是无法兑现,会给孩子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他们会认为自己可以不用为自己说的话负责任,对孩子的品格造成非常坏的影响,孩子可能会变成大家都非常不喜欢的人。三、成功教育,从养成好习惯做起

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因此,作为父母,一定要在培养孩子的习惯上下功夫。1.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的好坏不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是孩子综合素质的体现。它包括饮食、起居、排便、卫生等习惯,孩子要做到按时睡觉、起床、不挑食、饭前便后正确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适当为孩子立规矩,如,玩完玩具后必须将其放回原处,让孩子逐渐养成自己整理物品和爱清洁、讲卫生、有条理的好习惯。2.文明礼貌习惯

礼貌看起来是一种外在行为的表现,但它实际上反映着人的内在修养,体现了一个人尊重他人的意识。父母要教育孩子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请原谅”等。同时,父母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文明举止,见人要热情地打招呼,学会倾听,保持服装整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3.道德习惯

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孩子才能和别人友好相处,积极追求美好的事物,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它包括各种行为规范,如尊敬、关爱长辈,不随地大小便,爱护公共财物,遵守交通规则,团结友爱,等等。4.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有很大的帮助。它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学习好的孩子学习习惯都比较好,而学习不好的孩子多数并不是因为智商低,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自觉完成学习任务,注意力集中,广泛阅读,珍惜时间等。5.劳动习惯

家长要教育孩子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要求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自己穿脱衣服、铺床叠被等,还可以鼓励孩子干一些家务活,如摆碗筷、擦桌子、扫地、倒垃圾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的同时,父母首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以身作则,在引导孩子的同时还要注意方式和方法。写在后面

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自己只需要负责孩子的吃、穿、睡。然而,您想过吗?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因为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你的孩子只是老师N个学生中的一个,教育你的孩子也只是老师工作的一部分而已;但你不一样,孩子是你的唯一,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永远是你最重要的事业。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教育孩子,永远是你最重要的事业》中的精髓。

1.老师不能保证你孩子良好的品行

一个人无论成绩好坏,品行是关键!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失,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孩子的品行很大程度上与他的家教有关。老师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家长却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大于老师45分钟的课堂教育。因此,想要让孩子有良好的品行,家庭教育才是关键,老师无能为力!

2.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良好的习惯

麻将桌旁、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肯定和爱看书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差别很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边看电视边督促孩子认真读书时,孩子会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也不想想,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么能强迫孩子做到呢?

积极进取、有良好生活习惯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热爱学习,并且能够合理安排自己时间的小大人,父母会省很多心。所以,当你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为什么有那么多坏毛病时,先好好检讨一下自己,也许就会找到根源所在。

3.老师给不了你孩子读书的兴趣

很多家长埋怨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不爱看书,但是却没有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否爱看书呢?孩子读书的兴趣是从小培养的,两三岁的孩子就应该开始读书了,而不是等孩子到了学校之后,让老师培养他读书的习惯。

你家里的书多,孩子就读得多。父母起到好的表率作用,孩子就会效仿。阅读的差距会在孩子以后的知识层面、认知能力以及写作水平上表现出来。

4.老师不能帮你培养孩子的意志

老师教给孩子的更多的是课本上的知识,良好的生活习惯、坚强的意志,这些都是要靠父母去培养的,老师没有义务帮你培养。如果你忽略了,那你的孩子也许成绩很好,但是意志力薄弱,受不得半点挫折,所以情商教育也很重要。

5.老师给不了你孩子长久的幸福感

一个人所在的原生态家庭对他一生的影响很大。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注定要比在家庭不健全,或者整日吵闹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内心阳光很多。第3课 遵守规则,做善沟通的“广陵”代言人写在前面

很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的任务就是开发孩子的智力,也就是让孩子从两三岁开始背唐诗,四五岁开始学英语,上学后要上辅导班,成绩一定要名列前茅,将来一定要上名牌大学。似乎只有这样,父母的教育才算成功,孩子才算成才。实践证明,这是对家庭教育的极大误解。正如俞敏洪所说,决定孩子成功的重要因素不在于给年幼的孩子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家长能否帮助孩子培养一系列重要的特质,如超强的毅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心、勇气以及自信心,这些将影响其一生。“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一、守规则,是一种修养

很多孩子不喜欢守规则,有些父母还无知地说:“孩子很有个性!”要知道,孩子的这种“个性”不仅仅会伤害到别人,更可能伤害到他自己。

孩子为什么没有规则意识?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第一,家中没有定规则。中国传统家庭都有“家规”,但不知道从何时起,家规淡出了我们的家庭。家规被制定后,在短期内最好不要随便修改,并且必须对全家人有同样的约束力,这样的家规才能算是真正的家规,孩子才会慢慢地有规则意识,才能做到“随心所欲不逾矩”。

第二,家长不遵守规则,甚至总是破坏规则。父母作为孩子的榜样,如果自己特别遵守规则,不破坏规则,会对孩子有正面的影响,因为孩子9岁前的学习主要靠模仿成人。这就是古人常说的“良家不出逆子”的道理。

一个成功人士在做报告时讲了一个故事:他年轻时在国外留学,每天坐地铁逃票,几年中被抓到3次,毕业后竟然没有一家公司愿意录用他。这是诚信的问题。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各种规定、法律的社会里,法律只是一个人的行为底线。如果我们没有教会孩子自觉遵守各项规定、制度和法律,我们将会“收获”一个问题孩子。

学校作为一个公共场所,为了大家的安全,制定了一些规则,如,低年级孩子下雨天只允许穿雨衣,不能打伞;接热水喝,只能用杯子,不能用饮料瓶;上下楼梯靠右行等等。有些家长认为这样的规则可有可无。但如果家长教孩子从小选择性地遵守学校的规定,孩子将来就有可能选择性地遵守社会的制度和法律,对他有用的,他就遵守,对他有约束的,他就违反,这将是非常危险的。

怎样教育孩子守规则,这里给大家几点建议:

1.制定家规,全家人都要遵守。

2.说到做到。

3.悦纳自己、悦纳别人。二、善沟通,是一种能力

孩子慢慢长大了,会有自己的想法,家长怎样才能有效地和孩子沟通?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显得很拘谨,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教会孩子与人沟通?孩子在学校与同学起了冲突,家长该怎样处理?这些都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人与人之间沟通最常用的方法是谈话,因为谈话能快速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只要我们注意沟通的技巧,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善于和孩子沟通

一说到尊重孩子、与孩子好好沟通,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打骂孩子。但这些还不够,善于沟通的父母和孩子应该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有一次,在小区的花园里,一个小男孩蹲在那里哭。我走过去问他为什么哭,他却什么都不说。后来,他看我蹲下来望着他,才伸手朝旁边指了一下,我才发现一只小麻雀死在了草丛里。我如果没有蹲下来,没有和孩子处在同一个高度,就不会和孩子有共同的感受,真正的沟通是彼此理解。

所以,家长与孩子谈话时要注意以下几点:谈话的时机要准,抓住“火候”;谈话的主题要明确,选好“突破口”;谈话的内容要恰当;谈话的语言要准确、生动;谈话的气氛要自然、和谐。2.善于教孩子与人沟通的方法

孩子长得很快,如果父母不了解孩子,采用了错误的方法,双方都会感到痛苦。不正确的沟通方式还会白白浪费家长的许多精力与时间。对于交往能力不太强的孩子,我们千万不能指责孩子“没出息”“上不了台面”等。指责和埋怨对孩子的社会交往不会有丝毫帮助,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增加孩子与人交往中的自卑感。正确的做法是多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鼓励孩子积极扩大自己的朋友圈,鼓励孩子主动接近他人,鼓励孩子自己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另外,家长应多关注孩子在交往活动中的进步,适当表扬和奖赏。3.善于与老师沟通

自古以来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桃李满天下”则是每个老师的夙愿。对学生的监管和教育是家长、老师共同的责任。如何通过与老师的良性沟通共同促进学生进步,是我们每位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

首先,家长可以通过网络、电话与老师联系,与老师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其次,积极参加家长会、学校的集体活动;第三,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与老师面谈,这是最佳、最有效的沟通方式;第四,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对老师的信任和支持,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摆正学习态度,消除逆反心理。

当然,家长与老师的沟通并不局限于上面的形式。三、重协作,是一种境界

抚育子女是父母甜蜜的责任,教育学生是学校神圣的使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像自行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没有家庭及家长的参与,要实现青少年‘自由,圆满地生长’几乎是天方夜谭。”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学校的教育,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与关注。美国教育部在《强壮的家庭,强壮的学校:建立学习的社会合作》中指出,“30年的研究表明,家庭大量地参与学生的学习对教育质量的提高,及为每个学生创造一个安全有秩序的学习环境极为重要”。英国公众教育发展中心开展了一系列成功的学校项目,结果证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会使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明显提高。家庭对孩子受教育的期望和采取的行动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当孩子感觉到教师和父母在为自己的进步而共同努力时,他们会因这种关注而受到极大的鼓舞,产生向上的动力,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出他们的成就感。写在后面

家长与孩子,简单地说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父母总爱用自己的经验和立场左右孩子的生活,并称之为“这是为你好”;而孩子又往往想极力挣脱这样的束缚,想要自由、独立的生活。心理学家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孩子无条件地接受了我们,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接受孩子呢?为什么一定要苛求他们十全十美呢?学习——插上理想的翅膀第1课 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不相上下,学习条件相差无几,但孩子的成绩却大相径庭。为什么有的同学的成绩很稳定,而有的同学的成绩却总是起伏不定?究其原因,其实是有的同学的学习方法出了问题,又或者是他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每个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一套优秀的学习方法。如果没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效率低下,孩子的成绩自然也无法提高。

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孩子“学”不进去,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这时,他们便会责怪自己不聪明。其实,只有不愿学的孩子,没有学不进去的孩子;只有不会学的孩子,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不是一时的学习成绩,而是他能否学会学习,能否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对学习没有信心,或是不感兴趣,进而产生厌烦学习的情绪,实质上是他们不会学习——不会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不会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随着年级的升高,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这些同学将会感到越来越困难,最后对学习完全丧失信心,厌恶学习,逃避学习。

那么,是不是没有适合这些同学的学习方法呢?答案肯定不是。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关键是要正确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在小学阶段,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与学习。这时候的学习,不是简单地学习课堂知识,也不是应试性的学习,而是学习方法的学习、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兴趣的培养。

父母要引导孩子排除对学习的畏难情绪,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与技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心静”,提高孩子做事的效率

如果说金钱是商品的价值尺度,那么时间就是效率的价值尺度。因此对于一个办事缺乏效率者,必将为此付出高昂代价。——培根“浮躁”,在《辞海》里的解释为“轻率,急躁”。引申而言,浮躁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冲动性、盲目性;在情绪上表现为一种急躁心态,急功近利;在行动上表现为缺乏理智,盲目冒险。在学习中浮躁的具体表现为:缺乏思考和计划,做事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

在如今的学校,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上课铃响了好久,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精神不振,但是只要下课铃一响,那些同学便会在第一时间神清气爽、行动敏捷。楼道中、教室里,他们三五成群,或聊天,或嬉戏,或打闹,好不热闹。有的同学明知道自己通过不了考试,还摆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你能奈我何”,或“砍头不过碗大的疤,十八年后又一条好汉”的架势。试想,这气魄若用在学习上,用在解难题上,用在科学创新上,何科不成?何科不优?

孩子们,鲜花无语却芬芳,大地无语却厚实,天空无语却高远,大海无语却壮阔。沉静是一种力量。狮子不必咆哮,却深藏威严;卧鹰不必高飞,却志存高远。我们需要持久的耐心和沉静的力量。浮躁者的双手永远也拖不起事业的辉煌,浮躁者的双脚永远踏不上成功的顶峰。作为一个奋发向上的狮山少年,我们必须拒绝浮躁。

拒绝浮躁,静心学习,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靠正气定力。正气来自心正,心正则有定力。有了这种定力,面对诸如网络、游戏等各种诱惑,孩子就不会魂不守舍,甚至玩物丧志。

二靠涵养静气。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也是东方智慧之一。诸葛亮《诫子书》上说:“夫君子之行,静心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激励后人的千古名句,每每读之,总是发人深省。在紧张的学习中,面对繁杂的学习任务、各种有形和无形的压力,我们要让孩子静下心来,保持清醒的头脑。

三靠知识支撑。知识是战胜愚昧的最有力的武器。越是博学的人,越是视野开阔;越是读书多、知识面广的人,越是气质高雅。“腹有诗书气自华”者鄙视庸俗,抵制诱惑。

走好每一步,成就每一天。时间总比想象中过得要快。如果一次次枯燥的习题演算换来的是通往知识殿堂的钥匙,如果一次次的疲惫换来的是自身素质的提高,那么我们还有什么怨言呢?人的成长其实就是一个抵制诱惑、抵制干扰的过程。尽管辛苦、尽管困惑,我们还是要把握好每一个今天。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学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小学阶段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我们的孩子一天天长大。作为父母,我们在尽情感受孩子成长的喜悦时,会慢慢地发现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变得很懒散,也很爱拖拉。他们回到家总喜欢先看个动画片,吃点零食,聊些学校的趣闻,然后无所事事地坐着发呆,美其名曰“休息一会儿”。休息了好一会儿,他们才开始写作业。对于这种现象,父母很担心,生怕孩子养成不好的习惯,影响到学习。其实,只要我们细心观察、了解孩子,这些问题都是很好解决的。

习惯是靠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而逐渐养成的,且一时又不容易改变的行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个人的成功,不良的行为习惯可导致一个人行为偏差,甚至影响一个人的前途。

早在宋朝时期,王应麟就曾说过:“积丝成寸,积寸成尺,寸尺不已,逐成丈匹。”如何让孩子养成高效率做事的好习惯呢?

首先,孩子动作慢,父母不用太着急,可以通过做游戏来改变孩子“磨蹭”的坏习惯。父母可以经常与孩子做一些简单、易操作的竞技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提高自己动作的敏捷度。例如,比赛看谁穿衣、穿鞋的速度快,比赛看谁收拾玩具的速度快……通过这些游戏,我们可以激发孩子的进取心。“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孩子们学习的最主要途径,但是单一的玩会让孩子们觉得无趣,这时,家长要给予适当的奖励。

其次,一个人的进步,不只是看他与别人比缩小了多少差距,或是扩大了多少优势,而是看看自己有了多少长进。因此,引导孩子与之前的自己进行比赛也是一种不错的方法。父母可以帮孩子设计一张与自己比赛的成绩表,记下孩子最初完成某项任务的时间,然后每天记录实际完成的时间,如果孩子比以前有进步,家长就给予奖励,如果孩子没有进步,就不给予奖励,甚至没收之前的奖励。父母可以让孩子先从简单的任务做起。这种方法,目的在于缩短孩子完成每一件事情所需要的时间。

再次,父母可以采用记数法督促孩子抓紧时间完成某件事情。父母只需要与孩子事先讲明白,在自己数到第几声的时候孩子必须做完某件事情。然后父母在孩子做好准备后,说声“开始”,就开始计时了。孩子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尽量抓紧时间将事情做完。如果在计数开始的时候,孩子依然动作很慢,父母可以故意数快一点,让孩子感觉到时间就快要到了。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如果快一点做事,就数慢一点,让孩子有尽快完成的希望。如果父母总能很巧妙地使孩子在快接近计时尾声的时候把事情做完,就能使孩子获得成功的感觉。孩子完成了任务,父母可以给予孩子一些表扬与奖励。日后,遇到同样或者同类的事情,父母还可以通过加快数数速度,或是变更完成要求,来促进孩子提高。

如果表扬和激励没有效果,父母可以用硬性规定的办法来督促孩子。父母预估孩子尽最大能力能够完成某件事情的时间,然后规定孩子在这个时间内必须完成这件事情,否则就不让他继续做下去。比如吃饭,父母到时间就把饭菜收起来,并且对孩子说:“我很失望,我希望你下次能按时把饭吃完。”

此外,父母还可以用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提高孩子对时间的利用率。在日常活动中,父母要教会孩子如何合理地利用做事的先后顺序来提高效率,用同样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或者是做同样的事情用更少的时间。

在孩子效率提高的同时,父母也要告诉孩子,动作快不等于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而是要在把事情做好的前提下加快速度。二、“耳聪”,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

上天赐人以两耳两目,但只有一张口,欲使其多闻多见而少言。——苏格拉底1.什么是有效倾听

有效倾听,是指在对话中,把感观、感情和智力的输入综合起来,寻求其含义和理解的智力和感情过程。通俗地说,就是耳朵、眼睛、脑和心也应该一起参与到这个过程中。

所以,有效倾听不能只是停留在用耳朵听的层次上,耳朵只是听的“硬件条件”,我们要将接收来的信息进行正确、积极的处理,进而得出判断和结论,这样才能实现有效倾听。

而“学会倾听”有两层意思,一是听别人讲话时要用心、细心,这也是一种礼貌,表示对说话者的尊重;二是要“会听”,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的话的意思,能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2.倾听的重要性

曾经有一个小国的使者来到中国,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个小国不厚道,出了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价值最高?

皇帝想了许多办法,请珠宝匠来检查,称重量、看做工,三个金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件小事都弄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着三根稻草,分别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里,第一个金人的稻草从另一个耳朵里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掉了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动静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答案正确,使者默默无语。

虽然三个金人都有各自的价值,但是第三个金人却因为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而最具有价值。

倾听是每一个孩子必须具备的美德。当今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交流的社会。不善于倾听和交流的人在社会上寸步难行。倾听是一个听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的过程。父母要为孩子多创造倾听的机会,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们从他人的言语中学习到一些知识,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与态度。3.如何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

倾听能力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能力。可是,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往往发现孩子虽然非常乐于表达,但却不愿倾听他人的声音,甚至不愿意倾听别人善意的建议。父母应该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

第一,培养孩子倾听的能力,要从父母倾听孩子的心声做起。

许多父母都没有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有些父母的性格很急躁,受不了孩子吞吞吐吐地讲话。孩子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很难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完整而有条理地说出来。因此,父母应耐下性子,多给孩子时间,让孩子轻松地把话说出来。

在家庭中,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倾听的好榜样。如果自家人在交谈时比较随意,那么一定会影响到孩子。因此,即使在家里,父母也要特别注意交谈的方式。

第二,教孩子一些倾听的礼仪。

孩子不能认真地倾听他人讲话,是因为他不懂得如何去倾听。这时,父母有意识地教孩子一些倾听的礼仪,会有很大的帮助。

倾听时,应目视对方以示专注,通过专注的目光给谈话者无形的激励;不要完全被动地听,而要不时地通过表情、手势等向对方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三、“会神”,鼓励孩子勤于思考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学而不思则罔。——孔子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古今中外,诸多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都在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潜能的培育者。教师启发诱导得越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发展得越好,认识事物的能力就越强,自控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那么,父母应该如何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呢?

思维方式是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人的各种思维要素及其综合,按一定的方法和程序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样式,即认识的发动、运行和转换的内在机制与过程。这种陌生化、程式化的“心理结构带有鲜明的群体性、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是一定地域条件下的民族、群体长期的思维传统的积淀”。因此,思维定式是一种稳固的思维因素。对于每一个认识主体而言,这种因素不仅与自我实践经验有关,而且与其赖以存在的种族、群体的关系更为密切。实际生活中,人们都以某种独特的不自觉的习惯进行思维。由此可见,思维定式对于认识主体的思维运作过程而言,表现为一种非理性的潜意识的因素。

1994年,中国、澳大利亚、印度、新西兰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参加了“全球未来家庭娱乐产品概念设计大赛”,我国有20所学校约1300名选手参赛,阵容十分强大。比赛的结果却令人失望,两个组的冠军、亚军、季军中,我国选手连边也没沾上,最后只获得一个带有鼓励性质的纪念奖。

世人周知,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慧的民族,中国孩子智商高,在全世界各类知识性考试或是竞赛中,往往都能取得出类拔萃的成绩,但中国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什么不如人家呢?“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创造力并不是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式的创意,而是能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帮助人适应环境的能力,所以说,它也是一种思维能力。但相对来说,并不是比较聪明的人就会有很强的创造力。事实上,历史上许多取得成就的人,智商不一定很高,书也不一定读很好,但他们敢于想象、善于花心思,遇到问题决不放弃,所以反而比一般人更有成就。

知识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决不可以被等同为一体。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也很有创造力,但在学校的考试成绩可能很一般;而有些孩子,考试成绩非常好,但不善于独立思考,没有创造力,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高分低能”的学生。

因此,孩子读书、学习得有双重目的:一方面是掌握知识,另一方面是发展思维能力。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重视前者,而忽略后者。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时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1.要善于对孩子发问

提问是思维的起点,对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是很重要的。要想激发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父母必须掌握向孩子提问的方式和技巧。这既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也可激发孩子思考,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

家长在提问时,不要只问封闭式的问题,最好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开放性的问题,如:我们去超市用什么交通工具最好?多少加多少等于8?等等。

台湾学者陈龙安曾经总结出提问技巧的“十字诀”——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问答游戏;“例”:就是多举例;“比”:比较事物间的异同;“替”:替代物品、备用计划;“除”:用“除了……还有……”这样的方式启发孩子;“可”:可能会怎么样;“想”: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组”: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会如何;“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举例来说,孩子要去郊游,家长就可和孩子讨论,请谁一起去,何时去,为何要去,到哪里去,带什么去。问题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类”:多和孩子类推各种可能。2.为孩子创造“想问”的情境

孩子积极思考后能主动提出问题,这对孩子思维的发展极其重要。或许有些父母会问,如何才能让孩子想问、会问?有一种很好的做法是安排一个情境,以激发孩子提问的兴趣。关于安排“情境”,有一些技巧。

首先,让孩子感到好奇。如家长讲故事讲到一半,让孩子好奇结果;玩猜谜游戏,给孩子一些暗示。孩子学会提问后,家长要引导孩子如何把问题问清楚,而且还要做到有礼貌地提问。

其次,许多父母认为孩子要多听、少说。其实,这个想法是不对的。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种求知的欲望,他们心中原本有着无数个“为什么”,想了解这个奇妙世界的本来面目。因此,作为父母,我们要鼓励孩子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不能让成人习以为常的姿态和不以为然的态度扼杀孩子的这种求知冲动。

因此,如果父母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努力表现出自己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寻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问题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3.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

我们经常会遇到两类问题。

有一类问题的答案是唯一和排他的。这要求我们运用已经学过的某些知识,针对问题展开“聚会思维”。

另一类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大量问题都属于这种类型。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很多个创造性的设想,我们并不能绝对地告诉孩子哪个设想最好,只能根据实际的情况评定哪个设想更为合适。

比如,关于牙膏的用途,发散性思维要求一题多解:

牙膏除了可以用来清除牙渍外,还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1.清洁杯子上残留的污渍;

2.清洁鞋子边缘的污渍;

3.清洁棉质的衣服上的小污点;

4.解决车灯或是其他塑胶制品的雾化问题。

我们一起来分享下面的案例。

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一天,数学老师让人捎口信要我们去学校,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件事。

数学教学正进入直式运算阶段,学生们都能按照老师的要求,按照从低位向高位的顺序运算,唯独儿子别出心裁地从高位到低位进行逆向运算。经老师指出后,他仍然一意孤行。

我们回家盘问儿子时,他却振振有词地说:“左边算到右边是我想出来的窍门。”听他这么一说,我们意识到,儿子虽然违背规律进行运算,却冒出了一种萌芽状态的创新意识。

于是,我们首先给予他充分的肯定。之后,我们告诉他,对自己周围的事物要多方位地观察和验证,验证的标准就是看它的实际效果。然后,我们与他一起分析逆向运算的弊端。最后,他口服心服地毅然忍痛割爱了。

孩子总是要长大的。父母不能包办替代,而要充分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让孩子从小树立主体意识。记得儿子上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数学考试,儿子对其中一道文字题有异议,我们马上去见数学老师,和老师一起鼓励孩子大胆提出问题,据理力争。当确定孩子提出的异议是正确的时候,我们进而告诉他即使是书本也有不正确的时候。

我们并不认为“听话”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我们要求他对父母和老师也不要一味地服从和依赖。4.鼓励孩子专注做事

专注是指一个人能高度集中于某一件事情的能力,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心理素质。正所谓:“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从小训练孩子的专注力可以让孩子从一开始就养成集中注意力的习惯。每个家长都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方法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呢?下面有几点建议。(1)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完成,家长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表扬、抚摸、亲吻等),并让他休息5到10分钟。(2)孩子做他喜欢的事情时,父母不要干扰他。当孩子专注于做他的小手工制作或观察小动物而忘记了吃饭时,父母不要干扰孩子,要耐心地等他把工作完成。要知道,孩子沉浸于他的兴趣的同时,就是在无意中培养自己的专注力。(3)尽量减少对孩子唠叨和训斥的次数,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时间的主人。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使他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功课,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的事情。孩子学会自己掌控时间,会有成功的感觉,做事会更加自信。(4)大声读书。每天安排一定时间(10~20分钟)让孩子选择他们喜欢的小文章,大声为父母朗读。这是一个使孩子口、眼、脑相互协调的过程。孩子在读书的过程中,尽量不读错、不读丢、不读断,他的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5)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给孩子买过多的玩具和书籍。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家长给孩子买了很多玩具和书籍,可是孩子往往一会儿翻翻这本书,一会儿翻翻那本书,一会儿玩这个玩具,一会儿玩那个玩具。太多的书籍和玩具只会让孩子注意力涣散。(6)营造一个有利于集中注意力的家庭学习环境。孩子的书桌上,只放书本等相应的学习用品,不可摆放玩具、食品。尽量为孩子选购功能简单、朴素的文具,避免孩子把它们当作玩具来玩。孩子的书房要整洁,把孩子幼年的玩具收在不显眼的地方。孩子学习的时候,父母尽量不要看电视、大声打电话,尽可能不在孩子学习时进进出出。此外,室内的光线也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地方,光线柔和适度有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7)跟孩子一起过有规律的生活。(8)让孩子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人的专注力是有限的,同时做多件事情,会影响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所以,哪怕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家长也要关掉电视机。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要播放音乐。(9)买一些益智类的图书,每天坚持让孩子做练习。(10)采用盯点法训练孩子的专注力。让孩子每天盯着某个点或物体看几分钟。还可以采用舒尔特训练法(制作方格表,在方格内写上1~25的数字,要孩子按顺序指认数字并大声朗读)。

当然,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的方法还有很多。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质,父母要从孩子的专注力基线(他对事物的平均专注时间)开始,耐心地对其加以培训。写在后面

英国伟大的教育家洛克在代表作《教育漫话》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你便应该利用一切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使它们在他们身上固定下来。这就使他们养成了一种习惯,而且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以后,便不用借助记忆,会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

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要先从家庭教育入手。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明确自己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担当的角色,必须明确应该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法培养孩子什么样的习惯,要抓住关键时期,注重使用科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一些父母通常会忽略习惯的作用,教育孩子说:“你得有规则意识,要懂得礼让别人。”事实上,这些所谓的“教育”并不可能收到相应的效果。对很多孩子来说,他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事情需要他自己来处理,而处理的方式往往是由他的习惯所决定的。习惯会决定孩子的行为,也会决定孩子的选择。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家长不能急于求成。孩子的良好习惯大多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小事和细节上。比如,孩子认真做事的好习惯就体现在他不会丢三落四、善于观察、做事有条理等。

孩子做事,开始时是凭着一股热情,做得非常好,但随后便开始敷衍了事,最后不了了之。这时候,家长要及时引导他,不管结果是好是坏,都要让孩子把事做完,不能让他们养成半途而废的坏习惯。

有关研究表明,孩子在3~12岁的这个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可塑性最高,认识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和长技能的欲望强烈,容易接受我们对他们的引导和行为的训练。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这个时机。而在12岁以后,特别是成年(18岁)以后,孩子已形成了许多习惯,要想让新习惯在孩子身上扎根就比较困难。所以,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期不容错过。

培养好习惯,要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曾强调:同一个动作,重复21天就会变成习惯性的动作。同样道理,任何一个想法,重复21天,或者重复验证21次,就会变成习惯性的想法。其实,任何一种行为只要不断地重复,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在吃饭的时候,我们从小到大都是用右手拿筷子,已经养成了习惯,所以大多数人是用右手拿筷子。假如从某一天开始,你在吃饭时改用左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