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清华园(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3 19:06:11

点击下载

作者:苗日新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导游清华园

导游清华园试读:

清华大学校园总导游

清华大学校园导游总图西区 东区 西南区 东北区 东南区 西北区

清华大学校园呈长方形,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2公里。经过两年多广泛征集道路名称和7次专家会议,2010年4月,在清华大学建校99周年前夕,学校决定,以皇家园林地理名称和国学经典《大学》为主要依据,将校园10条主路命名。许多路名出自《大学》中的名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通‘新民’),在止于至善”以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清华大学校园导游总图”把人们最感兴趣的部分,以不同功能和道路为界,用颜色划分为6个区域:

1.西区:皇家园林和早期西式建筑区。清华学生称其为“红区”,包括清华园和近春园,以及西式建筑群的老教学区。这里现在分布有清华大学6大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理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2.东区:现代建筑区。清华学生称这个新教学区为“白区”。这里现在分布有清华大学10大学院:土木水利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建筑学院、美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学院、航天航空学院、环境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此外,还有若干研究院和不属于任何学院的工程系。清华百年庆典建筑现建在东区。

3.西南区:历史名人故居区。现在是教工生活区,有大量住宅。这里分布着1948年以前的4座教授住宅院:照澜院、西院、新林院、胜因院。

4.东北区:紫荆学生公寓区。

5.东南区:清华科技园区。

6.西北区:教工生活区和清华附中。

后文还有西区、东区、西南区和东北区详细的分区导游图。

校园四周开有7座校门:西北门、西门、西南门、南门、主校门、东北门和北门。由于校园太大,学校设有“电动校园游览车”,驶经各个校门,每客2元。寻访清华的访客和游客,大多从西北门、西门、南门、主校门进校。乘地铁4号线至“圆明园”站,东行200米即达西门。乘地铁13号线至“五道口”站,西行300米可达主校门。在校园西侧的“中关村北路”上有多条公交线路,可达“清华西门”站。在校园以南的“成府路”有多条公交线路,在“五道口”站下车,眼前那高达百米的大厦就是清华科技园,北行百米即到达主校门;在“清华园”站下车则可达南门。主校门位于“中关村东路”的最北端,向南乘车可直达西直门。寻访学生,可乘371路公交车至“大石桥”站,径直进入东北门,到达“紫荆学生公寓区”。

只有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和清华的寒暑假里,清华校园才向旅行社的集体游客开放。为了保护校园环境,每日限定集体游客3千人。乘坐旅游大巴的集体游客,只许车停校外。集体游客大多选择由西北门进出校园,游客游览首选的就是图示的粉红色西区的“荷塘月色”、“水木清华”和四大建筑。前行至“清华路”和“学堂路”十字路口,就见“新清华学堂”和“校史馆”,在馆内你可领略清华大学的百年辉煌、院士风采和文化底蕴。集体游客的第二选择就是经由大楼林立的清华科技园围护着的主校门,进入图示灰白色的东区,游览以50米高的中央主楼为中心的十大学院的现代建筑区,这里有长500米、宽32米的中轴绿化带,可谓北京一景,蔚为壮观。

前言 全球最美大学之一——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皇家园林——清华园。2011年4月24日,清华大学度过了百年华诞。

近一个世纪来,国人对清华持续的关注与日俱增,这固然与最初清华是用退还的庚子赔款建成,又与大批留美学生有关,也与清华名师荟萃、治学严谨、校风朴实有关;还由于在中国的约10所百年名校中,清华大学成立最晚却发展最快;最重要的是清华的17万毕业生中的大多数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诚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言:“清华大学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的作用,世界上没有其他国家的哪所大学可以比拟。”近年来,理工科约有2/3省市“状元”被录取进校;各地理科和文科的前10名考生中70%和25%被清华录取,于是有了“半国英才进清华”之说。因此清华大学受到青年学生和家长的青睐。每当清华校园节假日开放时,便会游人如织,骆驿不绝。寒暑假时,冬、夏令营的大中小学生每日来访者更多达数千人。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清宣统三年三月十一日(即1911年4月9日),由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该馆原为赴美国留学而设,“故命名之初,取义尚狭”。改为清华学堂后设高等、初等两科各四年级,其初衷是“学生不仅限于游美一途”,一是留美,“遣派各生分入美国大学或直入大学研究科”,二是“肄(毕)业,亦各得其专门之学,成才尤属较多”。

辛亥革命后,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立大学部并开办国学研究院,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成为具有文、理、工、法学院的综合性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

1952年前,清华大学已是具有文、理、工、农、法、航空六大学院的中国实力最强的综合大学;同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1978年后,又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法学、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并入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后,清华大学共有17个学院,57个系;在学本科、硕士、博士学生共39470名;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校园面积389.4公顷,校舍建筑面积204.3万平方米。

一、《福布斯》评清华为全球最美大学校园之一

美国财经杂志《福布斯》2010年3月评出了“全球最美大学校园”,入选的14个校园中,10个来自美国,3个来自欧洲,唯一上榜的亚洲院校是中国的清华大学,这的确令全世界和国内不少人感到意外和惊讶!《福布斯》说:

我们的建筑师评定小组一致认为,自然景观在评判校园之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这方面,(水木)清华园可谓得天独厚。成立于1925年的清华大学,是在几处清朝皇家园林旧址上修建而成。北京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如颐和园、圆明园),都离清华校园不远。校园内点缀着巧夺天工的人工湖。湖边的石凳,水面上摇曳的荷花,都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校园内的景观和许多建筑都具备鲜明的中国传统特色,不过这所大学还拥有为数不少的西式宏伟建筑,比如老图书馆和大礼堂。清华大学的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1914年的毕业生。

为什么亚洲只有中国而没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日本和韩国校园入选?为什么是清华园,而不是未名湖的燕园、东湖旁的武汉大学校园?依笔者浅见,日、韩肯定也有很美的大学校园,北大和武大的校园也是很美的。《福布斯》聘请的建筑师们的评定标准,从表面来看,似乎更看重校园的自然环境和景观,以及建筑形式和独特风格。

从建筑风格来说,评定标准除推崇西方欧美古典建筑和现代建筑之外,唯一还被肯定的是东方“中国传统特色”建筑,甚至突出“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的地位,这使一些人颇感意外和不解。然而依笔者来看,这一切顺理成章。众所周知,正是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用15年走遍中国15个省、200余县,考察测绘了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古建筑物200余个,获得了许多远溯唐宋的发现。他们以毕生精力完整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建筑艺术,并且把它推向了世界。而日、韩两国的古建筑都曾受到过中国建筑的强烈影响,因此中国的古典建筑无论建筑形式、结构原理和建筑材料(秦砖汉瓦、木结构),都成为东方的亚洲建筑文化和技术的代表,这也许是选择中国清华大学的重要原因。梁思成先生创办的建筑学系(学院)培养了数千建筑学人,造就了吴良镛、关肇邺、李道增等多位院士;建筑学院的存在,也是使清华园能够成为“中国传统特色”建筑和“西式宏伟建筑”中西融会的典范,成为最美校园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中国的大学而言,清华大学虽非历史最久,但其校园历史悠久,特别是清华校园连续百年不改址、不分离,自始至终连成一片,这是其他历史悠久的名校所不具备的。这使得清华能够秉承建校初的设计理念和建筑审美观,百年不变,持续地保护着皇家园林及建筑,持续地传承并发展着墨菲和杨廷宝等建筑大师设计的清华校园建筑。

二、中国三百年文化圣地

熙春园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最初是康熙皇三子胤祉(雍正皇帝即位后,为避帝讳改为“允祉”)的京郊别墅。乾隆二年(1737)赐予康熙皇十六子允禄,改名云锦园。康熙帝纳苏州县令之女、李煦(曹寅的妻兄)的表妹为妃子,生下皇十六子允禄。导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悲惨命运的正是做了熙春园近40年主人的允禄,他在雍正指使下,抄了自己的亲戚李煦父子和曹雪芹父亲的家。乾隆三十二年(1767)云锦园改为皇帝御园,复名熙春园。道光二年(1822)分为东、西两园,名为涵德园和春泽园。咸丰二年(1852)东、西两园改名清华园和近春园,一直沿用至今。清华园和近春园位于今清华校园的西北部,面积不及校园的1/4。现今泛指的是广义的清华园,则包括全部清华校园。正是:

熙春、云锦,三百年间繁囿地;近春、清华,昔日曾是帝王家。(李东东《清华赋》)

让我们看看,在清华百年之前、清朝的200年里,在熙春园(清华园)究竟发生过哪些不为世人所知却令人惊讶的重大历史文化事件。

第一,人们熟知的工字厅“水木清华”就是康熙皇帝10次莅临、8次来过寿、并题匾命名“熙春”之处。而康熙帝只去过皇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别墅圆明园5次,两次去过寿,题匾命名“圆明”则要晚得多。

第二,清华园是康熙朝所建的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包括康熙行宫畅春园、亲王及大臣别墅)中现今唯一的遗存。

第三,朱自清描写的“荷塘月色”处(今近春园,俗称“荒岛”),即当时熙春园西部,就是康雍朝的古今图书集成馆所在地。在这里,康熙皇三子胤祉及其老师陈梦雷和许多外国传教士,制成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套最精美的镌刻铜活字20余万个,刷印装订了康熙编纂的《御制律历渊源》和陈梦雷编纂的现存最大类书、1.6亿字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2010年1月5日,在清华大礼堂地下室发现陈梦雷故居——熙春园“松鹤山房”遗址。

第四,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帝至少来过熙春园67次。园中曾有康熙御笔匾5面、福字2个,乾隆御笔匾11面,乾隆、嘉庆二帝题诗126首。

因此,康熙朝熙春园地位超越圆明园。清华园的建筑价值、校园历史在中国和全世界也可算是独一无二,它是中国有三百年历史的文化圣地。

2005年,美国校园规划专家文丘里(Venturi)在《清华大学校园规划修订咨询报告》中称赞清华园:“学校的历史景观区里,环境幽雅、美丽,而且能唤起人们学习的热情和求知欲。”

三、乾隆、嘉庆、道光三位皇帝55年的御园

从乾隆三十二年至道光二年(1767-1822)这55年,熙春园是乾隆、嘉庆、道光皇帝的御园。乾隆来园26次,题诗85首,题匾至少11面;嘉庆来园27次,题诗41首,题匾3面。仅在熙春园西部(今近春园)乾隆帝题匾命名就有春可轩、藻德居、德生轩、对云楼、遵行斋、花韵轩、松簧馆七殿和云锦园一门。

乾隆帝一生只给其三皇伯允祉和十六皇叔允禄撰写过碑文,而允祉和允禄恰恰就是熙春园前60年的第一和第二任园主。他如此重视熙春园实在出乎人们的意料。这一切都说明乾、嘉二帝深知康雍朝熙春园有过前面所述的非常辉煌的历史。乾隆本意要把集成馆旧址好好地保护起来,甚至每座殿宇都是按乾隆帝的设计进行了书画装饰。

乾隆帝最喜欢岛中央的“松簧馆”和西北山丘南麓的“对云楼”,分别题了12首和13首诗。来园目的是观景祈雨。北山布满苍松,“松簧”是把松林比作笙簧乐器。1768年乾隆帝上元节《松簧馆》诗曰:

落落乔松拔百寻,坐来爱听戛风吟。岂同尘世宫商调,自是广寒法曲音。

这首诗形容岛上乔松挺拔高大(八尺为一寻),松林风吟,好似奏乐,如同月宫里嫦娥奏出的仙曲道家音乐。即使现今,你在岛中央仍能听到风吹林叶的音乐。

四、清华大学百年辉煌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成立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宣统三年(1911),清华学堂是利用庚子赔款中美国返还的部分赔款建立的,每个清华师生心底里都牢记着为国雪耻的信念。标志着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觉醒奋起的辛亥革命之后,更名为清华学校。经历1919年五四运动的洗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激励清华学子“作中流之砥柱”。1928年正式更名的国立清华大学,带头参加了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百年风雨历程,清华人与祖国共荣辱、与人民同甘苦,铸就了清华的灵魂——爱国奉献、追求卓越。

清华成立伊始,就名师荟萃,毓秀钟灵,人文日新,人才辈出,形成了“中西融会,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传统。学贯中西、闻名世界的“四大国学导师”,代表了中国国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成为现代中国学术史的标志”。一百年来,清华大学有数百位著名教授,造就的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人数位居各大学之首。23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中就有清华的14位学生和教师,他们是中国历史上“以身许国”、功勋盖世的“中国的脊梁”。

清华研究生毕业的杨振宁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中国人。陈省身和华罗庚是跻身世界前一百名数学家的仅有的两位中国人,他们是三百年来中国最伟大的数学家,又曾都(实际)是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清华学生中产生了闻一多、朱自清等革命志士,并产生了众多治国栋梁,其中有国家主席、委员长和总理,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政治局委员、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等国家领导人共32名。

更多的数以17万计的清华毕业学子,他们笃行“行胜于言”的箴言,默默无闻,有如种子撒播于祖国的辽阔大地,和那里的人民一起创造了无数感人的业绩,正如清华同学所说“今天我为母校而自豪,明天母校为我而骄傲”。

如今,清华已成为学术重镇。全校教师中有两院院士73名,居全国高校首位。“2011大学校长全球峰会暨环太平洋大学联盟第15届校长年会”在清华大学召开,来自五大洲130余所大学的校长齐聚清华园,以“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与高等教育”为题,共商全球化背景下各国高校所面临的历史责任、时代使命和现实挑战,达成“清华共识”。国际顶尖杂志《自然》2010年发表论文排行揭晓,清华居中国高校之首。清华大学有19项优秀科技成果获得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居全国高校首位,历年累计也居高校首位。2011年《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和《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贰)》发布,有关成果对于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以及文献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清华启动了创新的“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聘请丘成桐、姚期智院士等教授分别担任清华学堂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和钱学森力学班首席教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百年校庆前夕,人文社科图书馆、新清华学堂、音乐厅、校史馆等相继落成、投入使用。2012年2月,九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著名建筑与城乡规划学家、人居环境科学创建者吴良镛,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2年3月15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依据全球17554名学者的意见,发布2012年度世界高校学术声誉排行榜。哈佛大学蝉联冠军,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居第30位和第38位。(本文部分考证详见苗日新:《熙春园·清华园考——清华园三百年记忆》(增订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附录A 清华大学校歌、校训、校徽、校花、校风、学风

清华大学校歌(汪鸾翔先生撰词,张慧珍女士作曲)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莘莘学子来远方,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自强,自强,行健不息须自强!

左图右史,邺架巍巍,致知穷理,学古探微,

新旧合冶,殊途同归,肴核仁义,闻道日肥。

服膺守善心无违,服膺守善心无违,海能就下众水归,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光辉,光辉,学问笃实生光辉!

器识其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孰介绍是,吾校之功,同仁一视,泱泱大风。

水木清华众秀钟,水木清华众秀钟,万悃如一矢以忠,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无穹,无穹,赫赫吾校名无穹。

校训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以“君子”为题在清华发表演讲。他引用《周易》中乾、坤二卦的“象辞”说:“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勉励学生:“清华学子,荟中西之鸿儒,集四方之俊秀,为师为友,相磋相磨,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所谓君子人者,非清华学子,行将焉属?”“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1917年的《清华周刊》封面上,首次出现了其中心写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隶书大字的圆形浮雕图案。自此,清华学校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定为校训。

校徽

在曹云祥校长任内,1926年11月25日,校评议会议正式通过了清华学校校徽,校徽之格式为圆形、斜十字(引自胡显章、蔡文鹏编《世纪清华 人文日新》)。

校花

紫荆花、丁香花

校色

紫、白二色(即校花色)

校风

行胜于言

校箴

人文日新

学风

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第三教室楼门南侧外墙壁上可见)大礼堂前的日晷“行胜于言”丁香花(梁文骏摄)清华学堂门前的紫荆花(郭海军摄)1949年以前的校徽(左)和现在的校徽(右)大礼堂二楼南墙壁上的“人文日新”匾

清华大学西区(皇家园林和早期西式建筑)导游

清华大学西区(皇家园林和早期西式建筑)导游图1.咸丰御笔“清华园”宫门 9.大礼堂 17.医学院2.工字厅 10.科学馆 18.新闻与传播学院(原电机工程馆,现称宏盟楼)3.水木清华荷花池 11.图书馆 19.机械工程馆4.藤影荷声之馆 12.体育馆 20.水力实验馆5.古月堂 13.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斋) 21.土木工程馆6.近春园 14.马克思主义学院(善斋) 22.新水利馆7.那桐题“清华园”二校门 15.理学院 23.新清华学堂8.清华学堂 16.生命科学学院

清华大学西区是由清华路、学堂路、近春路、至善路所围成的方形区域,它也是从康熙至宣统年间的皇家园林。熙春路纵贯南北,把西区分成清华园(东部)和近春园(西部)。从1911年开始,清华学堂和清华学校就建在这里;直到1948年,清华大学的教学区也在这里。西区保存有不少中式建筑、园林景观,也有“四大建筑”等大量清华早期的西式建筑。这幅导游图包含了本书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前半部所介绍的建筑。西区建筑大多是没有水泥抹面的清水红砖墙,故被称为“红区”。

由西门或西北门进入西区最为便捷。以道路为纲是快速寻访和游览清华的秘诀。由西北门进校,沿近春路南行,东侧可见理学院的气象台,西侧便是医学院的西式红墙建筑群。前行,过校河桥,有两条线路可选,一条是沿校河滨河路至熙春路,首先游览水木清华荷花池;另一条是继续前行首先游览近春园的荷塘月色。进入近春园有5条路,但皆为“羊肠小道”。最便捷的一条是,过校河桥南行,经校医院,右为“近春园招待所”,左为“荷塘”,但见一座白色的玉石栏杆拱桥,过桥和土山,圆弧形的土山南麓便是“近春园遗址”(也称荒岛)了,山上有“荷塘月色”亭、吴晗塑像等。

清华园的景点最多。无论从何处进校,游览清华园都可选择两条线路。第一条是沿熙春路,向东进入荷花池;或者向东进入小路,去观赏清华园宫门、古月堂前的皇家园林风范;如果得到特许,方可进入有四重宫殿的真正的清华园。第二条是由清华路,步入那桐题“清华园”二校门,左侧第一教室楼北便是“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也可西行到咸丰御笔“清华园”宫门。大礼堂前的“草坪”区是清华校园最美的标志景区,它的四周分布着清华学堂、大礼堂、科学馆,以及清华工学院诸系馆老电机馆(朱基读书之处)、新水利馆(胡锦涛读书工作之处)等,北行过校河桥,可观览图书馆、体育馆等。

西式建筑的特点是“一览无余”,而中国式园林的特点则是“曲径通幽”;因此,人们甚至在大礼堂前,往往还是找不到“水木清华”。进入水木清华荷花池有4条小路,最便捷的是,由大礼堂西之小径,过闻一多雕像和自清亭,便是闻名于世的“水木清华”。

清华大学西区主要景点

第一章 皇家园林:清华园和近春园

第一节 清华园

一、清华园宫门和校长办公室

昔日的王府别墅清华园,是一座有四重宫殿、三重庭院的中国古典建筑群,外观像一座四合院,入内则游廊迂回,曲径通幽,院中套院,景象非凡。

咸丰御笔“清华园”宫门

1768年,乾隆盖了三间宫门,嘉庆元年(1796)和的奏折说“主善斋宫门一座,计三间,前抱厦三间”。咸丰二年,皇帝命名并题匾“清华园”,门前有一对雄狮(来自圆明园)。虽然是皇帝亲笔题写,但是不值得炫耀。我们应该了解,中国历史上有三百多位帝王,唯咸丰皇帝被西方列强攻入京城,而且他临阵逃跑了。那是一段令中国人民永远刻骨铭心的屈辱历史——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毁抢劫了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以及畅春园、澄怀园等海淀园林;同时焚烧了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的部分宫殿。清华园因地处偏僻的边缘,才得以幸免。咸丰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后,就病卒在那里,再没有回来。

清华园园名的来历

咸丰皇帝分别于咸丰二年(1852)赐其五弟奕、六弟奕别墅和咸丰八年赐其七弟奕别墅,并分别御笔题匾“清华园”、“朗润园”和“蔚秀园”。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三座别墅是自长至幼、从东到西分布着。更有意思的是,这三个著名的皇兄弟园林别墅,20世纪初成了清华和燕京的大学校园,而今天则是清华和北大这两所全国最著名大学的校园。这三座皇家园林以及其他康熙朝西郊园林,现今只有清华园主体建筑和御笔匾“清华园”完好存在。匾名“清华”和“朗润”,典故出自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对玄奘法师智慧超群、精神清透的赞扬:“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今日清华园(刘旋摄)清华园宫门秋景(李睿摄)

由于御书匾额“清华园”仍恭悬园内,宣统三年三月十一日(1911年4月9日),皇帝批准游美肄业馆改名清华学堂。

胤祉贝勒别墅正门曾悬挂康熙御笔“主善斋”

按清朝王府条例,贝勒府为“正门三间,启门一”。康熙皇帝非常喜欢博学多才的皇三子,乾隆四十六年(1781)上元节后,70岁的乾隆皇帝最后一次来熙春园时给正门题匾“主善斋”(现无存),诗曰:

书斋颜主善,仁祖昔年题。元善四序首,天工两语齐。

亚盆梅已绽,拂牖柳将稊。底是对时句,惠孚莫漫稽。“书斋颜主善,仁祖昔年题”,证明这是康熙御笔不假。今日校长办公室陈省身和龚克在接待室

现校长办公室由主善斋扩建而成

原来康熙年间的贝勒府主善斋本是别墅正门,中间一间“穿堂”就是门,门前御道两侧是东西相向的“朝房”,凡康熙来园时,皇子和臣子就是在门外的朝房等候召见的。

今天清华园宫门是乾隆1768年补建的;同年,乾隆给主善斋加盖了两间房,于是成了今天的五间校长办公室,他甚至亲下圣旨决定殿内装饰。校长办公室前便是第一重庭院。在陈省身院士仙逝的前一年,2003年10月24日,他坐着轮椅,突访清华园工字厅,由龚克副校长推着轮椅,在工字厅、藤影荷声之馆、水木清华、大礼堂和大草坪深情驻足。他说,今校长办公室走道两旁的四间房正是30年代算学系办公室,1931年,他是助教,华罗庚是助理员,并且用了他的办公桌。陈省身说:“我改为研究生……他虽然名义是助理员,等于是个研究生。”在当年陈省身的办公室(今接待室),陈老要求“坐一坐”。正是从这里,神奇地走出了中国三百年里最顶尖的两位闻名世界的数学家陈省身和华罗庚。

甲所、丙所和西南联大纪念碑、成志学校

三百年来,清华园宫门以南,一直是皇家园林里的一片郁郁葱葱、幽静无比的树林,至今依然。清华学堂时期,在茂密森林间建成了中式庭院甲所、乙所、丙所,当初为中国教员住所。后来,甲所曾是梅贻琦、蒋南翔校长的居所。冯友兰曾在乙所居住过十余年。乙所、丙所也曾用作幼儿园。1999年,冯友兰之女、著名作家宗璞在《那青草覆盖的地方》一文中写道:甲所丙所西南联大纪念碑成志学校

那青草覆盖的地方,藏着一段历史和我一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清华园内工字厅西南,有一座小树林。幼时觉得树高草密。一条小径弯曲通过,很是深幽,是捉迷藏的好地方。树林的西南有三座房屋,当时称为甲、乙、丙三所。甲所是校长住宅。最靠近树林的是乙所。乙所东、北两面都是树林,南面与甲所相邻,西边有一条小溪,溪水潺潺,流往工字厅后的荷花池……1930年4月迁到乙所。从此,我便在树林与溪水之间成长……复员后回来仍住在这里。我从成志小学、西南联大附中到清华大学……1936年,国民党大肆搜捕进步学生,当时的学生领袖黄诚和姚依林躲在冯友兰家,平安度过了搜捕之夜……临解放时,又有一次逮捕学生,女学生裴毓荪躲在我家天花板上……乙所被拆掉了,只剩下这一片青草覆盖的地方。

1987年和2001年,甲所(坐西朝东)和丙所(坐东朝西)先后改建成了庭院式(灰砖坡顶楼房)贵宾招待所。丙所门前有1988年清华校友会树立的“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翻过甲所南之土山,便是保存完好的成志学校旧址(现校工会所在),那是杨振宁、宗璞等众多清华子弟童年读书的小学。

二、工字厅:清华园的标志建筑

穿过校长办公室中间的“穿堂”,便看见第三重宫殿——工字厅前厅,它的前面是由曲折迂回的游廊构成的第二重庭院。

康熙四十六年(1707),康熙帝决定给7个成年皇子建别墅,皇三子胤祉(雍正后改允祉)选址在水磨村(位于清华西校门外,今仍旧其名)的“水磨闸东南”。今之清华园就是胤祉贝勒别墅的东部。别墅的主殿平面呈“工”字形,初名“工字殿”,是康熙留给清华园最大的建筑。它由七檩工字前殿七间、四檩过厅三间和七檩工字后殿七间组成。1909年后为诚亲王胤祉别墅。园主人从现停车场处的熙春园大门进出工字殿。我们现在还可以找到康熙朝建成现仍存的所有建筑和景观:工字厅、游廊、藤影荷声之馆、校长办公室(当时只有3间)、水木清华荷花池、自清亭、校河、二校门石桥、工字厅南小桥,以及土山地貌等等。乾隆三十二年(1767)工字殿地图(国家图书馆“样式雷”图档)

工字厅(工字殿)是康熙朝留下的皇家园林清华园里最漂亮的标志性建筑,三百年里这里曾经发生过数不清的大事。让我们由近及远说起。

近现代的工字厅

1949年至今,工字厅后厅长期为校长、副校长的办公室,历任校长蒋南翔、刘达、高景德、张孝文、王大中、顾秉林、陈吉宁等都先后在此办公,成为学校的神经中枢。工字厅前厅之东厅为学校校级领导部门各种重要会议之场所,西厅则为国内外贵宾接待室。1953年,学校按毛泽东主席手迹制成“为人民服务”匾额,悬挂于前厅门楣。工字厅古色古香,花开四季,景致迷人。这里曾数十次接待世界各国著名大学的校长、诺贝尔奖获得者、各国政要和学者等。

1911-1937年,清华学堂、清华学校和清华大学前期,工字厅前厅为会议室,后厅为接待处。前厅之东厅也曾作过音乐室和阅报室。1922年梁启超第二次住进清华园,毕业于国学研究院的贺麟教授在《怀念梁启超和吴宓两位老师》文中说:“(1922-1923)梁任公住在西工字厅,窗户后面就是荷花池,环境安静。”我以为指的是西后厅。1924年,应曹云祥校长和梁启超邀请来校的印度诗人泰戈尔也下榻于后厅,并与国学大师、北大教授辜鸿铭和诗人徐志摩会面。《清华周刊》记载,国学院“为联络师生情谊,且于平日讨论学问外,更进一步使能受教授精神之感化起见,拟于每月举行一次茶话会,合该院教职员学生于一堂,或明研究院之宗旨,或讨论治学方法,或述个人修学与处世之经验,或议本院事务与设备之进行,务使各方有自由聚谈之机,实收观摩砥砺之效”。茶话会在工字厅共举行22次,每次王国维等导师都到会。工字厅前厅和“为人民服务”匾1996年校庆学校新老领导与工作人员在游廊前合影(郭海军摄)前排左起:白永毅、张绪潭、刘冰、张维、陈舜瑶、张光斗、何东昌、林克、关慧敏后排左起:方惠坚、解沛基、贺美英、王大中、李传信、庞文弟、张慕、张思敬、承宪康

1927年6月1日午,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二届学生毕业典礼和师生叙别会在此举行,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和陈寅恪四大导师齐集。梁启超发表演说:“吾院苟继续努力,必成国学重镇无疑。”出于对北伐战争的恐惧,他又说“(北伐)党军已到郑州,我要赶到天津去”,与会者都相惊失色。有学生邀王国维到山西避难,王国维说:“没有书,怎么办?”慎重地与诸同学一一作生前最后的道别。就在这天,学生谢国桢请恩师为著青和自己题折扇,王国维为著青扇面所[1]题,竟然是为和陈宝琛(溥仪皇帝老师)的诗韵而作:

生灭原知色即空,眼看倾国付东风。惊回绮梦憎啼鸟,罥入情丝奈纲虫。

雨里罗衾寒不寐,春阑金缕曲方终。返生香岂人间有,除奏通明问碧翁。

流水前溪去不留,余香骀荡碧池头。燕衔鱼唼宁相厚,泥污苔遮各有由。

委蜕大难求净土,伤心最是近高楼。庇根枝叶由来重,长夏阴成可少休。

为谢国桢所题扇面诗还有“回避红尘是所长”之句。从这些诗意可知,他的弃世之心已定。6月2日,王国维在颐和园鱼藻轩昆明湖自沉。

下述发生在清朝的大事更是鲜为人知而令人震撼。

工字殿里康熙皇帝过60大寿

康熙四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1707年12月13日),康熙帝首次驾幸胤祉别墅落成庆筵。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三日(1713年4月7日),即三月十八日寿诞朝贺之前,13个皇子在此为他举办隆重的家庭寿筵,《四库全书》和《古今图书集成》记载:

康熙五十二年恭遇皇上六旬万寿,普天同庆。皇子诚亲王胤祉等十三人率皇孙弘升等二十六人谨择吉日于万寿节前……十三日,诸皇子设宴于皇三子花园,皇上临幸,是日诸皇子作斑衣戏彩之舞称觞献寿。

这天,康熙御笔题“熙春”园匾,后悬挂于工字前殿门额(现无存)。工字厅西游廊今貌(2006年苗日新摄)[1]同治进士、溥仪皇帝老师陈宝琛(1848-1935)的两首落花诗如下:倚天照海倏成空,脆薄元知不耐风。忍见化萍随柳絮,倘因集蓼毖桃虫。到头蝶梦谁南觉,刺耳鹃声恐未终。苦学挈皋事浇灌,绿阴涕尺种花翁。北胜南强较去留,泪波直注海东头。槐柯梦短殊多事,花槛春移不自由。从此路迷渔父棹,可无人坠石家楼。故林好在烦珍护,莫再飘摇断送休。工字厅东游廊今貌(2006年苗日新摄)

康熙皇帝(玄烨)曾10次驾幸此殿,其中8年9次来赴寿筵,熙春园是玄烨一生去的次数最多的皇子别墅。康熙帝连年来熙春园,不只为过寿,还有更大的事——制造雕刻铜活字和印刷他亲自编纂的书《御制律历渊源》。

康熙帝为何把此园命名为“熙春”呢?因为,六十年甲子一轮回,“熙春”寓意着春满大地,迎来康熙60大寿后生命的又一春。第一任园主胤祉曾献诗曰:

日新干健庆皇躬,垂拱无为致郅隆。万物生成资厚德,一人天地让全功。

六旬花甲循环转,五纪恩波远近同。不用廷臣金镜进,共知宵旰在深宫。

康熙皇帝六十岁寿筵在工字前殿举行,在工字后殿北戏台(今水木清华处)诸皇子也穿戏服登台演出。

工字殿内还悬挂着康熙帝御笔“制节谨度”和“谦受益”(现无存),是对胤祉的勉励和训诫。

乾隆九年,皇帝令阿哥住所“殿”改称“厅”,这就是工字殿改称为工字厅的由来。

工字殿是清朝亲王、郡王的居所

住进工字殿的亲王、郡王先后有:康熙皇三子诚亲王允祉(居住年代1707-1730)、康熙皇十六子庄亲王允禄(1737-1767),嘉庆皇三子惇()亲王绵恺(1822-1838),道光皇五子惇亲王奕(1848-1889),奕长子载濂贝勒(加郡王衔)(1889-1900)和奕四子载瀛贝勒(1900-1902)。允祉和允禄参与了康熙晚年诸皇子的争储斗争。道光二十六年(1846),皇帝将16岁的皇五子奕过继给已故三弟绵恺,命其在圆明园上书房读书,住进了工字厅西前厅东起第一间“暖阁”,厅内还住着10名仆人。奕在工字厅西后厅和西裙房(今藤影荷声之馆)读书写字和赋诗习画,写了200余首诗,并命名这两处为“藏修斋”和“宝砚堂”。

他曾写下在工字厅彻夜苦读的情景诗《岁暮书斋即事》:

禁路微霜冻未凝,三冬薄冷喜能胜。青灯频剔宵将尽,黄卷轻翻日又升。

小阁垂帷炉有火,晴窗染翰砚无冰。待逢四野琼霙洒,韵斗尖叉兴转增。

自称“清华园主人”的咸丰五弟奕住园42年,是时间最长的一位,后人也将清华园称为“小五爷园”(“五爷”指道光五弟)。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京城火烧圆明园前夕,奕曾三次哭谏,甚至以死谏,劝阻咸丰皇帝不要弃国门逃跑去承德避暑山庄,均遭拒绝。光绪十五年正月十九日(1889年2月18日),惇亲王奕卒于清华园,曾多次来过“华轩”工字厅的恭亲王奕失去了唯一的兄长,写下了凭吊奕的《清华园感赋》:

野水溪云处处愁,时情深付碧波流。华轩蔼蔼他年到,苔径苍苍访昔游。

失路孤吟不胜苦,离肠百结解无由。桑田虽变丹青在,眼意心期足未休。

1900年即光绪二十六年,西方列强、慈禧、皇族“四载”掀起庚子之乱,导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在这起震惊中外的政治事件中,鲜为人知的是,肇事的皇族“四载”都是慈禧重用而掌握军政大权的主要人物,无一例外,他们又都是清华园的主人和熙春园、清华园主人们的子孙:奕的长子载濂、次子载漪、三子载澜,以及允禄的四世孙载勋。

可以说,清华园史折射出了中国三百年的近代史。

三、水木清华、荷花池“水木清华”并非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园林景点的称呼,该景点位于工字厅北侧、校河以南,大礼堂东侧。它由工字厅这座宫殿的北立面、戏台、荷花池和土山等构成,因工字厅北门悬“水木清华”匾额而得名。清代皇家园林是“学江南”而造园的产物。“水木清华”源自东晋山水诗派文学家的诗:芰荷叠映蔚(谢灵运),水木湛清华(谢混)。看看照片就知道这里有多么美!

水木清华荷花池台榭始建于何朝

北京西郊皇家园林始建于辽(916-1123)和与宋朝并存的金朝(1115-1234),明朝继之。康熙进士陈梦雷1712年在《水村十二景》引言中写了三百年前清华校园的景状:水木清华、荷花池畔朱自清雕像(友人摄影处理并赠予)水木清华、荷花池和瀑布(友人摄影处理并赠予)

村在城西北,河流环绕,榆柳千株。旧有监司建楼,其地俗呼一间楼。后入于贵戚,而台榭增设矣。吾王殿下购得,命余居之,赐河西田二顷,俾得遂农圃之愿也。续建斗阁三楹……

此文证实清华校园明朝曾有检察机关,后为明贵族所有。夯土高墩称为台,临水墩台上的建筑物称为水榭。明朝贵族已在此建了台榭——水木清华雏形。清康熙皇三子胤祉于1707年12月建成今之水木清华的戏台舞榭。康熙帝60大寿时,梨园伶人曾在此演出昆曲《长生殿》“霓裳羽衣”一出戏。“水木清华”匾不是康熙、乾隆皇帝所题“水木清华”是康熙御笔吗?肯定不是!那是咸丰时才有的。

据乾隆圣旨和嘉庆御制诗记载,熙春园共有康熙御笔“制节谨度”、“竹轩”、“谦受益”、“主善斋”、“熙春”五面匾额和两个“福”字。

据《四库全书》记载,圆明园有殿宇“水木清华之阁”,乾隆御制诗《水木清华之阁》曰:

阁凭水木号清华,气味由来本一家。阳夏西池真足赏,简文濠濮岂须夸。

乐善园(今北京动物园)里也有殿宇名为水木清华碧荫轩。乾隆皇帝(弘历)有三首诗中曰:“小憩清华水木轩”;“堤旁旧识有溪园,水木清华碧荫轩”;“水木清华处,轩楹秀野间”。清漪园(今颐和园)里也有“水木清华”,乾隆御制诗《昆明湖上作》曰:“依然水木清华处,不到忽过两月余。”甚至鸣鹤园(今北大校园)里也曾有“清华榭”。可见在乾隆年代,圆明园、乐善园、清漪园内都有“水木清华”;唯独熙春园没有。有人以为“水木清华之阁”在清华园,有人说熙春园“水木清华”匾是康熙御笔。然而把“水木清华”匾和扫描自康熙御笔墨迹拼成的“水木清华”比较,证明“水木清华”匾根本不是康熙御笔。

那么,乾隆在今之“水木清华”处究竟题了什么匾?乾隆三十二年(1767)题了“镜烟斋”匾。乾隆三十三年(1768)二月弘历坐在“石水柱敞亭”(今自清亭处),看到初春冰融,湖水似镜,迷蒙水汽像烟波。明亮宁静的浅水湖,乍看似暗实则清澈鲜亮,将整个天空笼入,镜中有如幻境。池中映出斋屋、天空、树木,“溪斋相对处”,其景之美,难以用文字和语言诠释,情不自禁赋诗《镜烟斋》曰:

沼面全开镜,波光半起烟。既明还澹荡,乍暗更澄鲜。

照彻幻中境,笼将虚里天。溪斋相对处,难与著言诠。

道光末年清华园主人奕在他的《藏修斋诗稿》中用曲岸、池塘、回塘、曲池、半亩塘、小池、银塘、华池、横塘和明湖来形容“荷花池”,也并未命名。《荷风送香气》诗曰:

夏日荷初放,微风送晚香。幽馨穿画槛,清气透文房。

素扇堪迎馥,红衣若赠芳。有时和返照,青盖舞回塘。“水木清华”匾和楹联

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山东抚军崇雨邀殷兆镛逛北京琉璃厂书市,并赠给他《楹联丛话》一书。皇帝于咸丰五年(1855)说:“朕看殷兆镛是个读书人,老成可靠,命偕孙衣言在上书房行走,授惠亲王(按:咸丰帝五叔绵愉)之子奕详、奕询、奕谟读”;并命50岁的殷兆镛书御扇及“命书楹联、屏幅十余件”。殷兆镛从梁章钜撰《楹联丛话》(道光二十年版)中抄录了楹联。“水木清华”匾和殷兆镛抄录的楹联(现悬于工字厅北门)

曾因犯错误而降为贝勒的奕,在咸丰六年正月恢复惇郡王封爵之后,咸丰帝把殷兆镛所抄的楹联赏给了奕。

对于这副楹联的来历众说纷纭,有不少误记误传。虽然楹联的左下方落款“殷兆镛谨书”,下为两方形红印章;但许多人错误地以为是殷兆镛题的,仍谓之“殷兆镛的名联”。

梁实秋先生先后在《忆清华》和《清华八年》中有论述,其中,《忆清华》写道:

清华的荷花池,规模小而景色佳,厅后对联一副颇为精彩——

槛外山光 历春夏秋冬 万千变幻 都非凡境

窗中云影 任东西南北 去来澹荡 洵是仙居

横额是“水木清华”四个大字。联语原为广陵驾鹤楼杏轩沈广文之作,此为祁隽藻所书。祁隽藻是嘉庆进士、大学士。所谓“仙居”未免夸张。

反复研读著名文学家梁实秋的鸿文,每有新的体会。先生的记述有对有错,更有启迪和解答疑难问题的新线索。

原来这位五任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梁章钜所撰《楹联丛话》,大量转载自清乾隆六十年(1795)初刻版的李斗著《扬州画舫录》。《扬州画舫录》载,1746年醉烟亭、驾鹤楼、杏轩等构成贺园之十二景。原文照录:“贺园始于雍正间贺君召(按:山西临汾人)创建”。“震泽(按:今苏州市吴江市震泽镇)沈斌。为州校官。书云上林泉四字。又题杏轩联云。

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总非凡境。

窗中云影。任南北东西。去来淡荡。洵是仙居。”

除了沈斌(广文)的这副名联,《扬州画舫录》和《楹联丛话》还有记述:“荷浦薰风,在虹桥东岸,一名江园。乾隆间赐名净香园,中为清华堂,正临水际,联云:芰荷叠映蔚(谢灵运),水木湛清华(谢混)。”

对照原著可以得出结论:

1.梁实秋读过《楹联丛话》,所以能正确注释“联语原为沈广文之作”,说悬挂于“广陵(按:扬州)驾鹤楼杏轩”,只是因年久记错,把驾鹤楼和杏轩误为一座建筑。

2.梁章钜转载、殷兆镛转抄都有错误:把“总非凡境”错为“都非凡境”,“南北东西”颠倒成“东西南北”。梁实秋未读原著故未发现此错。

3.梁实秋两文强调厅后联语“为祁隽藻所书”,显然是记错了。实际上,从梁实秋1915年至1923年就读于清华学校到“文革”前,和我们见到的是同一副木质楹联。

4.扬州园林数以百计,“学江南”而造园,正是几乎所有清代京城皇家园林的特点。因此咸丰题“清华园”匾后,令某大臣和殷兆镛书写“水木清华”横额和楹联,他们的灵感是否来自“清华堂,正临水际”呢?宫门的“清华园”匾、“水木清华”匾、荷花池和楹联真是四位一体的绝佳整体构思!

迄今为止,仍没有人考证出“水木清华”匾出自何人。万泉河(校河)孟春(杨丽英摄)万泉河(校河)仲冬(郭海军摄)

殷兆镛抄错的这副楹联也有创造,他把“淡荡”改成了“澹荡”,“淡”、“澹”二字虽可通用,可是仅“澹”字有“安静”之意。“澹荡”意在形容荷花池是安静的浅水湖,改得绝妙。楹联和乾隆御制诗《镜烟斋》中都含“澹荡”和“幻”“境”,这使人联想,殷兆镛是在有意唱和乾隆皇帝。

最后,告诉读者一个事实,现悬于工字厅北门的楹联,并非殷兆镛手迹,也非按殷兆镛手迹复制的,而是清华书法家田书林模仿殷兆镛手迹照片的字体重新写的。田书林告诉笔者:“1978年后,修缮校园管理处副处长郑宗和拿来沈刚如大夫摄影的近一尺大小的照片,照的是楹联原物,让我仿照片字体按实际所需大小写了楹联。”原楹联在“文革”中被毁坏了。田书林最初摹写的比较接近殷兆镛手迹,现在看见的,因多次油漆却未保护笔锋,就更差些了。水木清华荷花池仲夏(刘旋摄)

校友用数不清的诗词赞美水木清华

清华园有水木清华和近春园的两湖(即荷花池和荷塘)一河(万泉河,也称校河)。万泉河水蜿蜒曲折地流经校园西北、水木清华和紫荆学生公寓。春季,玉梅绽放,清澈河水辉映着岸边垂柳,小桥流水,美不胜收。冬季,瑞雪皑皑,举目远眺,西山苍苍。

梁实秋求学时曾这样描述水木清华:“工字厅的背后就是荷花池,这里是清华园里最幽绝的地方。……池的四周……摇曳的杨柳,拂着水面。荷花池的景色四时不同,各臻其妙。”“徘徊池畔,有‘风来荷气,人在木阴’之致。塘坳有亭翼然,旁有巨钟为报时之用。池畔松柏参天,厅后匾额上的‘水木清华’四字确是当之无愧。我在这个地方不知消磨了多少黄昏。”“水木清华”已成为清华园的标志性景观,甚至是清华大学的代名词。始自康、乾,三百年来她都是清华园所有主人和游客最欣赏和怀念的地方。在清华学习和工作近20年的奇才,电机学家顾毓琇写下了《廿载尘缘未了》的两首词曲。【渡江云】呈梅月涵校长(用清真韵)1957年

圆明怀往迹,碧栏玉柱,只是伴虫沙。佛香残照里,浪泛昆明,却为后王家。

钟灵水木,历百劫、惟有清华。

桃李园、万花齐放,晓柳竞啼鸦。

同嗟,名师难得,良友堪钦,斗牛星月下。

闲步迟、桥头溪水,梅影窗纱。

相知岂必分先后,但愿共、霜老苍葭。

长记得,吟开池畔荷花。【烛影摇红】怀清华旧友

水木清华,晚荷风卷嫌池小。红摇烛影寄新诗,枫叶题多少。

廿载尘缘未了。

翠微峰、禅林投鸟。

蓬山飞渡,碧海萦怀,白云梦绕。

醉舞升片,暖香飘老。

几番樵唱,几度龙吟,几声猿啸。

校友们用数不清的诗词来赞美校园,表达深深的眷恋。2010年4月22日,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国务院原总理、我校1951届校友朱镕基回到清华园,再次饱含深情地说:“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教我育我,终生难忘,这16个字表达了我对清华一辈子的感情。”

闻一多雕像和闻亭

由大礼堂沿小路西行,进入水木清华之前,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闻一多塑像,雕像后土山上是闻亭。闻一多雕像紧邻着西侧的自清亭。

朱自清雕像和自清亭

几乎没有人知道,荷花池东侧的“自清亭”是康熙朝留下的有三百年历史的古迹。早在康熙五十五年(1711),陈梦雷在《送武彝铁铧和尚序》一文中就讲述了他和诚亲王胤祉与铁铧和尚三人在“方草亭”会面的故事。他说,武夷山铁铧和尚于“辛卯(康熙五十年)正月谒余于病中”。某日晨,亲王步至园内的一座方草亭“访和尚,叩以禅宗大略”。所谓“方草亭”,乃文人墨客所起雅名,并非全部以草制成。当时除屋顶是“山黄草”外,采用了木结构。1912年,原工字厅东土山上已换成瓦顶的东亭正是康熙朝方草亭。1917年,因建科学馆东亭又移至荷花池东侧,1924年,施在此组织唯真学会聚[1]会。闻一多雕像(左)和闻亭(右)闻一多雕像:为纪念闻一多先生牺牲40周年,1986年清华大学于大礼堂西侧建立闻一多纪念像。红色花岗岩坐像背衬黑色大理石幕墙,壁刻闻一多先生名句“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钱绍武设计制作并书辞。闻亭:原为清华园内古亭,用作钟亭,亭内悬“巨钟为报时之用”。为纪念1946年7月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杀害的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清华大学教授闻一多先生,1946年8月清华大学北上复校之后,在清华大学钟亭原址修建一座六角纪念亭,内悬一口明代大钟。木匾“闻亭”为闻一多级友、社会学家潘光旦教授手书。朱自清雕像(郭海军摄)自清亭右上为1924年的东亭,右下为今之自清亭。朱自清雕像位于水木清华荷花池北岸,1978年4月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克庆设计制作。

1978年,为纪念原中文系系主任、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战士朱自清教授逝世30周年,经清华大学修缮后,将该亭命名为“自清亭”,木匾“自清亭”为1957届书法家、清华航院金德年教授手书。

四、藤影荷声之馆

藤影荷声之馆(是现在的称谓,又简称荷声馆)共五间,坐落在工字厅西侧。它与工字厅后厅都是这座园林的第四重(第四排)建筑,并在工字厅西侧形成第三重庭院,荷声馆则是庭院的主殿,它建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此庭院是一个非常考究的封闭幽雅小院,庭院花圃里种着高雅的兰花、红色的肾药兰,北、西、南三面是白壁花灯窗装饰的游廊,凸显出这座别致庭院的美丽景观。庭院西墙上有园中唯一康熙朝胤祉建的垂花门。

自乾隆三十三年(1768)初起,今之藤影荷声之馆北立面就悬挂着乾隆御笔“莹德堂”(现无存)。乾隆帝以匾名为诗题,赋诗5首。这年二月题诗曰:

阶下波光入座清,空澄有照淡无营。

方塘合作汤盘会,思日新怀莹德情。

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月《题莹德堂》诗曰:

松径堤头转,芸堂水面开。三庚无暑气,四座绝尘埃。

少坐旋当去,宁言耽久陪。笑他近咫尺,今岁却初来。

弘历描述了莹德堂后的“方塘”景色:松林小径沿着岸边堤头转,这儿干净到“绝尘埃”,夏至后过三个庚日入了伏,仍然凉爽宜人。左图为藤影荷声之馆门楣,右图为该馆四间,其右为白壁花灯窗“三步廊”藤影荷声馆北阶下观景——“弱柳垂丝,苍松耸翠,迎面湖山环抱”(郭海军摄)

道、咸、同三朝园主奕改其名为“宝砚堂”。

1914年,梁启超曾写道:“甲寅(按:1914年)冬假馆著书于清华学校,成《欧洲战役史论》,赋示校员及诸生。”有文说梁启超著书之馆,起名“还读轩”,它就是吴宓后来居住的西客厅。

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二月,外文系教授吴宓撰《空轩诗话》写道:

予于民国十四年二月重来清华园,奠居学务处西客厅,为题名曰“藤影荷声之馆”,俯仰吟啸,忽满十年。

而“空轩”是吴宓给该馆起的别名。藤影荷声之馆向东经白壁花灯窗装饰的“三步廊”可通往工字厅西后厅,中国古建筑称这种廊子为“轩”,堪称空轩。从胤祉到奕(康熙至光绪朝)“三步廊”本来是封闭的,清华学堂时改成了空廊。

1928年1月起,吴宓为《大公报》主编《文学副刊》,并约请浦江清、赵万里和张荫麟等教师(后都成为著名清华教授和学者)协助编辑;同时1928-1933年他曾主编《学衡》杂志。而编辑部通讯处实设于藤影荷声之馆。

1932年春,吴宓邀请清华同仁诸教授饮宴促膝赋诗。算学系首任主任郑之蕃教授应邀,赋词【齐天乐·壬申春日雨僧招饮藤影荷声馆赋赠】记述胜景:

玉梅又报菲红闹,番信渐催春老。弱柳垂丝,苍松耸翠,迎面湖山环抱。北窗堪眺。有孤馆临流,助人吟啸。容膝易安,让佳士于焉寄傲。胜友今宵云绕。喜宾主东南,一时同调。小令词清,新诗韵峭,雅谑别饶风藻。并皆佳妙。更美酒葡萄,夜光同照。高会南皮,风流堪继绍。

是日,藤影荷声馆高朋满座。叶石荪教授(1893-1977)“先成小令两首”。接着“新诗韵峭”,俞平伯赋七绝一首《即席赠雨公》:

明灯促膝坐移时,为惜兰言酒不辞。偶忆廿年尘梦残,藤阴摊卷日初迟。

而“雅谑别饶风藻”是说“(叶)公超谈兴甚浓”。

另一宾客浦江清继赋【齐天乐】(题下自注:暮春三月,春光骀荡。清华园之西客厅,玉梅两株,红艳照人。主人吴雨僧先生自欧洲倦游归来,新治故居,夜张高宴于花侧。平伯、石荪先成诗词,余亦继赋。)

东风遍绿垂杨缕,芳草最怜人意。客梦莺呼,吟情燕惜,阑角池平春水。红梅似洗。看两树胭脂,对凝妆泪。谁借银灯,琼筵一夜赌诗思。主人频劝酌酒,道醉来莫问、今是何世。鹃血关河,笳声草木,愁杀江南游子。天涯倦矣。怕酒入愁肠,更添憔悴。独掩芳樽,销魂花影里。古月堂的垂花门(分别为刘旋和张志庚摄影)

原来,自康熙四十六年建成至乾隆朝,莹德堂殿后是有门和台阶的,其格局与工字殿后相同。那时可由北门直接进出殿堂欣赏荷花池景色。

240年前,乾隆帝在“阶下”观景台看见了“波光清”,80年前郑之蕃教授在北窗眺望,但见荷花池“弱柳垂丝,苍松耸翠,迎面湖山环抱”,真个是惟妙惟肖!到今日风景依旧,怎不让人称“妙”!

五、古月堂和垂花门

看西区导游图可知,古月堂是一座长方形的庭院,位于工字厅西侧。古月堂的垂花门东邻清华园宫门。

古月堂是乾隆三十三年(1768)加建的书房,院内有正房五间,东西房各三间(现已加建成五间),当年这里还没有垂花门,南北院墙各开着四扇屏门,形成南北人行通道。

正房门额“古月堂”匾,最早记载于1909年清内务府的《清华园房间册》,不知何人何时所题。三首乾隆御制诗有“塔影凌空旷野南,节前古月正清酣”、“春宵雪后寒古月,望前洁雪月成双”、“一轮古月真无匹,几缕空烟清莫加”之句,颇具诗意的“古月”一词是乾隆的独创。可能是嘉庆朝以后,后人援引乾隆御制诗而命名并题匾的。

许多人把现今的黑底金字的“古月堂”匾,当成了古迹。其实,它又是清华大学的田书林手书。他告诉笔者:“‘古月堂’匾原为白底红字。不知何时没有了。1978年后,郑宗和让我重写的。”我们再次看到“文革”内乱对文化的破坏,几乎无所不在。

垂花门曾两次迁建

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建筑院落一道很讲究的门,是内宅与外宅的分界和通道。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两垂柱下有一对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称为垂花门。细看古月堂的垂花门,完全符合以上描述,而且是垂花门中的佼佼者。

垂花门在三百年里曾两次迁建。第一次在同治、光绪年间,由藤影荷声之馆庭园之西墙,迁移到工字殿东所的东墙(门朝东)。第二次是在1911年后,清华学堂当局把垂花门迁建于古月堂院南墙。

八方亭的轴线决定了古月堂庭院的中轴线

康熙年间,胤祉曾建了一座八方亭,乾隆朝正是以它的轴线为中轴线,建设了古月堂庭院。

2009年,在静斋东边土山的西坡上,出土了道光十八年(1838)拆除的八方亭的八块花岗石柱础和长条石。

古月堂:清华学校第一代国学教员宿舍

名师荟萃是清华大学最主要的成功经验,这让人们立刻记起梅贻琦、叶企孙、陈岱孙、闻一多、顾毓琇、潘光旦、赵元任等教授,他们是清华大学的第一代教授,却是清华历史上的第二代教师。原来除了留学海外使他们学到了“科学”之外,为他们打下国学基础的还有住在古月堂的清华学校第一代国学教员。闻一多的老师陈曾寿曾在1947年访汪鸾翔,赋诗小注说“忆曩(nǎng)昔同居古月堂中”。

看看这些教师的简历吧:叶景沄,光绪十年(1984)举人,上海县立敬业学校校长,1914年清华学校国文教员。(叶企孙曾在其父叶景沄指导下阅读经史子集著名篇章和《九章算术》、《海岛算经》、《算法统宗》、《畴人传》、《梦溪笔谈》、《谈天》、《天演论》和《群学肄言》等著作,因而国学根基深厚,并为研究中国自然科学史打下扎实基础。)汪鸾翔,光绪十七年(1891)举人。1918年清华学校高等科国文教员,清华校歌歌词作者,1925-1928年中国文学系教授。傅增湘,光绪二十四年(1898)进士,1927年故宫博物院院长,1930年来校,1931年清华研究院名誉导师。梁启超,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1913年返国,1914年借清华校舍著书,提出校训,1922年任清华特别讲师,1925年任清华研究院导师,1927年6月离校。黄节,辛亥后广东高等学堂监督,1929年清华大学中文系任教。左霈,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1918-1928年清华学校历史、国文教师。姚华,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1911年清华学堂兼职教员。陈曾寿,光绪二十九年(1903)进士,刑部主事,1919年清华学校任教一年多。朱希祖,毕业于早稻田大学。1927年、1928年清华任教,中央研究院研究员。林志钧,光绪二十九年(1903)举人。1927年清华国学研究院讲师,书王国维碑,1932年清华大学哲学讲师。王启湘,1923年清华学校国文教师,后为湖南大学教授。黄桂芬,1919-1923年清华学校国文教员。张宗祥,光绪二十八年(1902)举人,1910年殿试一等,大理院推事兼清华学堂教员,1922年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2009年静斋东土山西坡出土(1838年拆除)的八方亭柱础(2010年笔者摄影)

这份不完全的13人教师名单里就有进士4位和举人5位,恍若“翰林院”再现,如此强大的教师阵容,清华能培养出那么多大师就不足为奇了。

古月堂:清华第一座专用女生宿舍

1928年清华开始招收女生,古月堂遂改为清华第一座女生专用宿舍,直到静斋于1932年落成后,全校女生和部分女教师迁入静斋。

古月堂近50年来一直是总务长和后勤管理部门的办公地。

古月堂:情寄清华吟诗绘画之对象“清华园”、“水木清华”和“古月堂”,是清华成立以前就已存在的三面清代匾额,充满诗情画意,成为入诗入画的清华标志性景物。难怪自梁思成创办建筑学系至今,在古月堂的古建筑垂花门前,经常有建筑学院和美术学院师生三三两两地来写生。

1934年,被清华、北大、燕京三所高校同时录取的韦君宜,为“探讨一些更深刻的东西”,毅然选择了清华哲学系。这位1935年“一二·九”运动的先驱、人民文学出版社前社长兼总编辑、中国著名女作家韦君宜,在1938年写下了一首充满抗日爱国决心和思乡激情的诗篇《流亡宜昌忆清华》,她当年住在静斋二楼,却将追思故国乡园之情寄于“清华园”和“古月堂”。流亡宜昌忆清华

河山破碎已成真,归时游钓化灰尘。胡蹄踏碎溪头柳,铁刺冲开古月门。

同年旧雨尽流亡,南北东西各一方。太行山上餐腥血,平型关外举刀枪。

播迁我亦转蓬身,惟知一死报国心。而今苦守为孤燕,夜雨秋灯泪满襟。

故友天涯闻战死,连床女伴又随军。临岐欲话当年勇,咽咽执手不成音。

年末梦寐每难忘,时见长溪绕短墙。园中寂寂空无有,桃李荒芜萧艾长。

图书文库科学馆,峨峨雄视犹堂皇。此中藏珍千万卷,人间瑰宝非寻常。

铁琴铜剑海源阁,海内珍奇日月光。于今捆载东京去,称为战利意飞扬。

吁嗟乎!

我之旧囿贼倘佯,我之卧榻为贼床。琴书手泽今何在,满园桃李为贼芳。

举头北望心欲狂,敌之新土我故乡。流离今已更呈霜,望乡愈远路愈长。

追思故国如刀锯,神州自古多生气。倘能白首返乡园,即死堂前吾何惜。

1941年,顾毓琇先生赋诗祝贺梅贻琦校长53岁生日,用“立雪程门”,学生受教育如浴春风,歌扬校长教化之功。诗曰:

天南地北坐春风,设帐清华教大同。淡泊高明宁静志,雍容肃穆蔼和衷。

诲人自有宗师乐,格物原参造物功。立雪门墙终未足,昆池为酒寿高松。

1942年12月梅贻琦校长赋《和顾毓琇》:

敢言程雪与春风,困学微忱今昔同。卄载切磋心有愧,五年漂泊泪由衷。

英才自是骅骝种,佳果非缘老圃功。最忆园中清绝处,堂前古月伴孤松。“孤松”一词多见于古代名人诗词,诗人以孤松自喻,用于比喻苍松挺

拔高大,独立昂首天外,古朴高洁不同于众。笔者好奇,欲知古月堂前究竟有无“孤松”。发现堂前与道路平行立着一排11棵树,挂牌“圆柏”,并无孤松。再看偏西路口北侧土山上,果然昂首挺立一棵古树,不免喜出望外。爬高看挂牌:“二级古树,侩柏”,量得直径近半米。或许这就是梅校长注意到的那棵树,但它也是柏树,看来极富诗意的“孤松”仅是比喻,真的不可穿凿附会。[1]施(1900-1933),白族。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五四”后施和冀朝鼎、徐永瑛等人组织进步学生团体“唯真学会”,任学生会会长,主编《清华周刊》的“国情报告”专栏。1924年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1927年在美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中国支部局书记。先后担任河北省委宣传部长、省委书记。1933年冬不幸被捕。1934年年初在南京雨花台壮烈牺牲,年仅34岁。

第二节 近春园

一、近春园的荷塘月色

沿近春路南行,过校河桥继续南行,但见左侧一片荷塘,一座玉石栏杆拱桥横卧塘上,塘北是一片牡丹园,仅一人可行的汉白玉拱桥便是进入近春园的门户。过桥,沿曲径通过弧形土山豁口,眼前豁然开阔,山的南麓便是近春园遗址(也称荒岛)了。

原来,自1913年近春园划归清华学校,它就是一座荒无人烟、亦无建筑的“荒岛”。1979年,经学校重金修缮,改“荒岛”为近春园遗址公园;修石桥、植草坪,陆续建了“荷塘月色亭”、“晗亭”、“临漪榭”、“零零阁”,昔日“荒岛”,今日已是夏日荷花满塘,冬季环岛冰场、雪树银花,成为园中之园。正是:“荒岛”不荒,四季风光无限好。近春园荷塘秋雨中的拱桥仲夏岸北的牡丹园(杨丽英摄)近春园遗址的孟春(友人摄影赠予)西望荒岛,南有“莲桥”(方惠坚题),中为“荷塘月色亭”,北卧拱桥。近春园遗址的孟夏,荒岛上的“晗亭”和“零零阁”(友人摄影赠予)“荷塘月色亭”建在荒岛东山,“晗亭”在岛之西南,吴晗雕像在岛之西北。

朱自清著名散文《荷塘月色》

住在老西院12号的朱自清,于1927年7月10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著名散文《荷塘月色》,描写的正是近春园遗址(荒岛)的荷塘景色。黄延复著文《荷塘月色何处寻(续)》,内有余小东于2008年写成的《荷塘考证》,余小东从记事起到50年代末住在西院,论述令人信服。1954年近春园遗址地形平面图原图无任何文字和色彩。色彩和文字为笔者所加,天蓝色为河湖。本图标出了老西院的全部门牌号,朱自清故居标出了老的和新的门牌12号和45号。淡绿色表示已消失的荷塘S。荷塘月色亭春暖花开(杨丽英摄)

1954年,北京市测绘局的清华大学地形图,精准地展现出西院、荒岛一带的建筑、山水、河流、道路,甚至神奇地还保留着27年前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的地理信息。1927年,朱自清由西院12号东,沿大路北行,至西院北再拐弯向东,去往三院(大礼堂北)上课,大路南就是他“日日走过的荷塘”。

朱自清写道:“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余小东则亲眼看到过“种有白荷的有三个湖面”,其中包括已消失的荷塘S。他也走过朱自清写的那条小路:“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原来朱自清从12号东行,至老西院11号东南角,在小溪与最南端荷塘之间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一直散步到荷塘S南岸。在这里观察到“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并写出了《荷塘月色》。至于整个近春园,“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至今依然。荷塘月色亭晗亭吴晗雕像荷塘月色亭:1948年,为纪念朱自清教授及其名篇《荷塘月色》,中文系师生曾在强斋后的土坡上建“荷塘月色”草亭,由冯友兰先生题匾额。1987年4月,学校在近春园环岛东山新建荷塘月色亭。“荷塘月色”及落款“朱自清”字体源于朱自清先生手稿中字迹。晗亭:1984年清华大学为纪念1934届校友、历史学家吴晗,在近春园环岛西南建晗亭,邓小平同志书写匾额。吴晗雕像:1986年4月,清华大学在环岛西北建吴晗雕像,中央美术学院张得蒂教授设计制作。基座后有纪念碑文。

附录B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月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 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一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英语violin,小提琴的译音)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二、古今图书集成馆

近春园昔日的辉煌——陈梦雷编印《古今图书集成》、印刷《律历渊源》

今之近春园在康熙和雍正时发生过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重大的文化事件。三百年前这里曾经是“古今图书集成馆”,康熙时这里是全国唯一的最先进的铜活字印刷中心,印了两部书。一是印了康熙编纂的《御制律历渊源》一百卷;二是编印装潢了1.6亿字的陈梦雷编校《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一万卷。

康熙帝自幼喜欢研究自然科学、医学、生物解剖学、农艺学和工程技术,他在几十年里收集了大量中外书籍,康熙五十二年(1713),他决定利用这些书编纂一套有关数学、乐律、天文历法的科学典籍,取名《律历渊源》。他命令皇三子胤祉,请了几十位懂科学的清朝学者和外国传教士,在畅春园蒙养斋设立编辑部。康熙五十五年(1716),他又下令在熙春园西部(今近春园)设立“古今图书集成馆(简称集成馆)”,由胤祉总管,任命胤祉师傅陈梦雷为总裁(主编)。他要求用当时清朝还没有的雕刻铜活字印刷自己编的书,于是通过传教士从国外引进雕刻工具和技术。在他的旨意下,胤祉和陈梦雷在今之近春园试制成功雕刻的铜活字。继而康熙帝决定投入大量资金(据估需黄铜6375公斤,折合白银约89000两),集中江南大量会刻锡字的刻工约50人,连续雕刻近3年,制成约25万个铜活字。显然,由于外国传教士主导印刷技术,铜活字大小取1平方厘米,而线装书的针孔距为7.5厘米,都是公制。所有以上工程都是在今近春园完成的。康熙皇帝去世前,首先在集成馆印刷完成了康熙编的《律历渊源》的绝大部分,康熙帝答应写序言,尚没来得及写,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驾崩了,二十日雍正帝即位,22天后72岁的陈梦雷遭雍正迫害,全家被流放到黑龙江,直到病逝。

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七日和雍正三年十二月,雍正朱批的蒋廷锡三份密折曾写道,《古今图书集成》是“修书人员陈梦雷所取八十人”编纂的,“康熙五十九年(诚亲王胤祉)奉先帝谕旨,《古今图书集成》刷印六十部”。

雍正元年正月,皇帝命康熙十六子允禄取代允祉为总管,命蒋廷锡取代陈梦雷为总裁。蒋“查得《古今图书集成》共一万卷,已印刷过九千六百二十一卷,未印刷者三百七十九卷”,“古今图书集成馆修书人员存留六十人……金筠等十四人为磨对刷印之员”。至雍正三年十二月,蒋廷锡在今近春园补印完,并装订了《古今图书集成》64部。乾隆三十五年(1770)古今图书集成馆遗址鸟瞰图

史实证明,《古今图书集成》是在集成馆印装的,根本不是在武英殿。康熙逝世时已印了9621卷,占全书96%,仅4%是雍正朝印的。也就是说,自雍正始,尤其是近百年来,权威机构和专家的结论(说《御制律历渊源》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是在武英殿印的,是雍正的功绩,只字不提允祉和陈梦雷)全部都是错的。

近春园昔日的繁荣——古今图书集成馆和乾隆御园

先梳理一下三百年来近春园的名称和主人。康熙四十六年(1707)建园,称“康熙皇三子胤祉贝勒府”,康熙五十二年(1713)称“熙春园”西部(康熙五十五年建古今图书集成馆),主人是胤祉。雍正元年(1723)收归内务府,称“古今图书集成馆”,主管是康熙皇十六子庄亲王允禄。乾隆二年(1737),称“云锦园”西部,主人是允禄,他在这里共做了30~40年主人,时间最长。乾隆三十二年(1767),允禄卒,改为皇帝御园,复称“熙春园”西部。

道光二年(1822)称“春泽园”,主人为道光四弟绵忻及其子奕。咸丰二年(1852)称“近春园”至今。

从乾隆朝保存的“样式雷”绘制的康熙朝熙春园彩色平面图,发现了康熙朝古今图书集成馆全貌,它由前所、后所两个小岛组成,共有房屋225间。按此图我们复原了“古今图书集成馆遗址鸟瞰图”。至乾隆三十五年(1770),皇帝花了63276两白银维修熙春园,改成御园。但是,乾隆只是重新装饰并命名了每座殿宇,却未盖一间新房。所以,此图既是乾隆御园,也是康熙朝的古今图书集成馆(房屋都是康熙时盖的)。

康熙举人黄任赋诗细说熙春园集成馆编书情景

陈梦雷的福州同乡、康熙举人黄任(字莘田、号十砚老人),曾来熙春园拜访,目睹纂修现场,在国画“集成馆纂修图”上《题集成馆纂修图》七律四首,诗曰:

藏珠府接大罗天,握椠怀铅各并肩。不比兰亭修禊事,群贤毕集永和年。

雅雅鱼鱼俨受经,五云深处子云亭。缥缃亦有麒麟阁,一一丹青是汉青。

文章谁不羡西昆,一代间平典籍尊。遗老白头爱渔猎,得司獭祭是君恩。

清夜西园集图,图中人尽食天厨。他年收入宣和谱,可有萧梁跋尾无。(顾长乐《清夜游西园》,梁朝诸王跋尾云:图中若干人尽食天厨。)

第一句“藏珠府接大罗天”开宗明义说“集成馆连着亲王住的天上人间(胤祉住在工字殿)”。诗句赞颂了熙春园里80人的“集成馆”肃穆紧张的纂修情景,描绘了园中主要人物和建筑。尊典籍的“一代间平”指诚亲王胤祉,“遗老白头”即陈梦雷,任命为总裁是康熙恩准的。“麒麟阁”指松鹤山房,“子云亭”指方草亭。在胤祉夜宴集成馆人员的“清夜西园宴集图”中,这80人“尽食天厨”,都是拿俸禄的。

把繁荣的集成馆与朱自清写《荷塘月色》时荒芜人烟的“荒岛”相比,人们会发出惊叹,不,十分惊讶!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集成馆如此繁华和威严,乾隆为何花重金维护它,还题匾7面、题诗49首?答案已经有了。四堵墙围成警卫森严的大方院,(康熙时只有南门)门前坐着一对石狮,以示帝王的威严,这里是“康熙朝百科全书出版社”即《古今图书集成》编辑出版社,更是皇帝御纂典籍的刻书处,是康熙时全国最大的刻书中心,是西学东渐的发源地之一。前岛是全园最美的水上花园,住着进士、举人和外国人,后岛第一排32间房及周围住着抄书的生员、刻字印刷技工约200人,印刷装潢作坊也在后岛。乾隆帝绝对知道康熙古今图书集成馆的一切。所以,一方面,他因爱其皇祖和汉文化,故亲自指挥精心装饰,决心保护集成馆;另一方面,他绝对不肯透露其父雍正迫害胤祉和陈梦雷,夺取《古今图书集成》的真相。

这里的美景延续到道光时依然如故,道光二十八年(1848),堪比七步成诗曹植的园主人奕21岁时写下一首词,他站在“小桥”(图中的月台)上看北、东、南荷塘三面的荷花。【眼儿媚】观荷

朝来池上采芙蓉,霞彩绚波中。小桥一带曲阑,三面掩映妆红。翠翘影在湘帘底,淡淡碧烟笼。问谁管领,金茎珠露,玉槛香风。

人们会无限惋惜地提出的第二个问题:是谁、为什么把如此繁华的、比清华园更美的康熙集成馆和乾隆御园摧毁成近春园遗址——荒岛?

三、近春园被慈禧、同治母子拆毁

自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近百年以来,清华的书刊就重复地这样描述历史:

因近春园去圆明园最近,自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烧毁,近春园亦全毁坏。

园内建筑,受英法联军(民国纪元前五十二年,清咸丰十年)火烧圆明园之波及,焚毁一空。

然而,这个结论却完全违背了历史事实。2005年笔者才从《圆明园》一书中惊讶地知道了是同治皇帝拆卸了近春园。

原来同治皇帝为了给其母慈禧40岁庆寿,要重修圆明园,需要木料而拆卸了近春园。重修圆明园工程是同治十二年(1873)十月开工的,十一月十九日同治帝面谕内务府大臣明善,选定十二月十六日辰时正大光明殿等殿宇安供正梁。“由于外面木厂所购木料恐不能一律干洁”,明善出了一个拆东墙补西墙的主意:

查有近春园空闲园寓,房间、游廊约二百间,木植间有糟朽,并有坍塌之处,酌拟拆卸,挑选堪用木植,亦可改作正梁,其余木植,以备修理各处值房。

同治皇帝旨“依议”。

同治十三年(1874)正月十四日总管内务府又奏道:

圆明园藏舟坞并近春园空闲房间游廊均已拆卸。

从1874年1月8日至1874年3月2日,历时53天,近春园200余间殿宇、游廊被完全拆毁。

第二章 清华校园早期的西式建筑

第一节 大礼堂区:清华校园的标志空间

《福布斯》评语说,任何校园都必须拥有一个“标志性空间以作为其校园品牌的载体”,才能担得起‘最美丽校园’的名号。”“(清华)这所大学还拥有为数不少的西式宏伟建筑,比如老图书馆和大礼堂。”

从二校门进入,正是清华校园的标志性空间大礼堂区,以及它周围的“西式宏伟建筑”,还有理学院楼群。

清华的早期建筑虽有差异,但都有西式建筑的共同特点。特别是墨菲(Henry Murphy)设计的四大建筑采用了美国流行的校园建筑风格:砖混结构,外形对称,比例端庄,立面三段,点缀石柱,模仿文艺复兴时的门窗、檐口、基座。它们是1911-1935年,由几位西方或留学西方的著名建筑大师设计并主持建造的。

1910-1911年,美国建筑师埃米尔·斐士(Emil Fischer)建造了清华园二校门、清华学堂。

1914-1921年,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规划设计了清华学校校园的标志性空间大礼堂区和著名的四大建筑:大礼堂、图书馆、科学馆和体育馆。许多人忽略了四大建筑的内涵。周诒春校长首先建设“四大建筑”的依据是他定的清华“教育宗旨”即德智体三育兼修,这是“造就一完全之人格”所必需的。这和王国维1903年提出的培养出“完全之人物”是一样的。然而,中国教育界人士,迄今都不知道首先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是王国维,而说是蔡元培(1912年)先提出的。配合墨菲工作的是清华第一位留美毕业回校任驻校建筑师长达九年的庄俊(1888-1990)。他曾任北京中央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华东工业建筑设计院总工程师。中国建筑学会特授予他“建筑泰斗荣誉证书”。

1930-1931年,素有“南杨(廷宝)北梁(思成)”之称的原南京大学副校长杨廷宝(1901-1982)院士为母校设计了图书馆二期、生物学馆、明斋和天文台,又称杨廷宝的“四大建筑”。他也是北京天安门广场上人民大会堂的总建筑师。

1933-1934年,曾任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教授,曾设计北京大学沙滩图书馆的沈理源(1890-1951)设计了清华大学化学馆、电机工程馆、机械工程馆、航空馆和后体育馆等。

1953-1955年,周维权教授设计了第二教室楼、新水利馆。

2001年6月25日,清华大学(近代)早期建筑被国务院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述建筑和皇家园林清华园,全部被列入必须保护的建筑文物名录。

1994年清华制定了新的校园规划。1995-2004年,由关肇邺院士设计,建成了图书馆三期逸夫图书馆、理学院蒙民伟理学馆、生命科学伟伦馆、何添化学楼和医学院医学科学楼。这是一片很大的建筑群,以朴素典雅的清水红砖墙为主要特征,他引入了新时代的建筑元素,也继承发展了墨菲和杨廷宝等建筑大师设计的清华校园建筑风格。清华师生把百年来建成的这片建筑称为“红区”。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喜欢“红区”建筑的同学竟高达77%。这与《福布斯》评委的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