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六十四卦通解(修订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00:58:24

点击下载

作者:朱高正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周易六十四卦通解(修订本)

周易六十四卦通解(修订本)试读:

朱伯崑序

《周易》本为卜筮之书,由于其中含有自省与忧患意识,经后人阐发,成为论述宇宙人生哲理之典籍。《易传·系辞》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可见占筮只是易道之一。至于“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皆以易道为人类言行之指南,即从卦爻辞中得到启发,以为立身处世与进德修业之戒鉴。《易传》称此种学易门径为“君子观其象而玩其辞”,即依卦爻象玩味卦爻辞,从中汲取教益。

此种易道观,始于孔子读易。孔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以为学易可以寡过。《论语》曾记载孔子当年学易之事例。《周易》恒卦九三爻辞谓:“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孔子赞曰:“南人有言曰: 人而无恒,不可以为巫医。善夫!”又曰:“不占而已矣。”(《子路》)意谓通晓恒卦爻辞所揭示之义理,即人无恒心,势将一事无成,占之何益。孔子此种读易学风,开创儒家解易之人文主义传统,影响深远。

荀子将此种易道观总结为“善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礼记》论易教曰:“洁净精微而不贼。”(《经解》)谓《周易》教人心地纯洁,思维精密,行事不违正道。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要》提出以德为占,所谓“求其德义耳”,以之为孔子教导弟子观象玩辞之原则。尔后历代大儒皆以孔子读易为典型,探讨《周易》卦爻象与卦爻辞。宋儒程颐诠释“以言者尚其辞”曰:“谓于言求理者,则存意于辞也。”(《易说·系辞》)即探求卦爻辞之义理,以提高人之精神境界。宋儒张载提出“易为君子谋,不为小人谋”(《易说·系辞下》),谓《周易》为君子修身明德立教,不为小人求名逐利解惑。清儒王夫之主“占、学一理”,以学释占,以善为吉,以恶为凶。认为“君子自修之实功,具于彖爻著之”(《周易内传·系辞上》),又视《周易》为“修己治人之龟鉴”(《同上·系辞下》),此与后世占卜之书直有天壤之别。孔子所创立并为历代儒学大师所阐发之解易学风,实为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之典范。《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辞,文字古奥,难于领悟。如何理解其义理及其与卦、爻、象之关系,为历代易学家苦心探讨之重大课题。就理解象辞相应之理而言,《易传》提出三种体例,即取象、取义与爻位三说。此三种体例,互为表里,为后人观象玩辞、观变玩占提供方便之门。《周易》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各有其所指,所系之辞各不相同。如何理解一卦之卦象、卦辞同其爻象、爻辞之关系,亦为《周易》研究之一大课题。魏晋王弼提出“一爻为主”说,以其中一爻之义理为主导,理解全卦之卦义。清王夫之提出“彖爻一致”说,谓“非爻无卦,于卦得爻。性情有总别而无殊,功效以相因而互见”(《周易外传·剥》)。认为卦象、卦辞与爻象、爻辞乃统一之整体,一卦之卦义因各爻之爻位关系而定,主张以“会通”研究各卦之义理。至清焦循治易,又提出“求通”说。其言曰:“夫学易者亦求通其辞而已矣。横求之而通,纵求之而通,参伍错综之而通。”(《易图略·原辞》)“横求之”,谓将一卦或一爻之文句串通;“纵求之”,谓将一卦之卦辞同其爻辞串通;“参伍错综之”,谓将一卦或一爻之辞句同全经中有关辞句串通,焦氏称此为“一气贯注”。因其治易以求通为原则,故称其解易之作为《易通释》。

求通乃历代易学家解易之共同愿望。历代学人为此呕心沥血,殚精竭虑,以至于皓首穷经而不惜。此种锲而不舍之求真精神,锻炼中华学人独特之逻辑思维能力,亦为弘扬中华文化作出贡献。

朱高正博士早年负笈欧洲,钻研康德哲学,著有成就;复以弘扬易道自许,潜研《周易》多年,查阅古今《周易》注解,取其实而弃其华,著《周易六十四卦通解》,为当今《周易》爱好者提供其观象玩辞之捷径。此书有两大特点: 一为发扬儒家解易之人文主义传统,以《周易》为修己治人、增长生活智慧与提高修养境界之指南,本此宗旨,注解六十四卦经文。二为依“彖爻一致”与“求通”之原则,将卦、爻象与卦、爻辞视为一整体,每卦体现一中心观念,并贯通于各爻之中,以此阐明六十四卦中所蕴涵之人生哲理。此种解易学风正是发扬前贤之优良传统,实属难能可贵。

此书解释经文,严格遵循《易传》体例,勇于求新,又不违古训。其行文力求朴实、清晰、简练而明快,直伸义理,一除传统注家旁征博引、令人望而生畏之弊。此书最为适合当代学人阅读,俾自《周易》古经直接汲取智慧。此书为传播易道提供一崭新途径。

易道博大精深,乃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之大根大本。高正先生既通晓西方哲理,又酷爱中华文化,于繁忙政务之馀,伏案注解《周易》古经,此种精神堪为当代中华学人之典型。其志在汇通中西,融合古今,开物成务,以前民用,实为学林之幸事。其以书稿示余,读后倍感鼓舞。适逢此书问梓,乐为之序。朱伯崑于北京大学一九九五年五月十日

张岱年序

《周易》乃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悠久之元典,其影响于后世既深且远。今通行本《周易》为汉初田何所传。《汉书·儒林传》云:“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晋书》记载: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盗发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本,其《易经》二篇,与《周易》上下经同。”足证田何传本乃战国以来之通行本,由来已久。近年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发现之帛书《周易》,编次与通行本不同,当为另一传本。自汉魏以来于易学史上发生影响者,仍为田何传授之通行本。

汉儒注《易》多重象征。魏王弼提出“得意忘象”之说,专阐义理。宋代邵雍复提出象数新说,程颐著《程氏易传》,则专明义理。嗣后说易诸家,或谈象数,或诠义理,各有偏重。自汉代以迄近世,注释《周易》之学者无虑千百家,而对于《周易》中若干疑难问题,仍多悬而未决。

朱高正博士对于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近代哲学均有深入之研究,可谓学贯中西;近来钻研《周易》,撰写《周易六十四卦通解》,兼综汉宋易学,务求卦爻本旨,析疑释滞,深入浅出,可谓得其要领者矣。朱高正博士以书稿见示,邀序于余。于是略述自己之观感,作为序言。张岱年序于北京大学一九九五年七月

自序

《周易》乃群经之首,为我中华文化之活水源头。

相传远古时代,伏羲氏仰观俯察而作八卦,其后八卦相重而为六十四卦。殷末纣王无道,拘西伯姬昌(即周文王)于羑里,文王乃为六十四卦作卦辞。其子周公姬旦继为三百八十四爻作爻辞,并系“用九”与“用六”于乾坤两卦。所谓《周易》之经文,即指此四百五十条卦爻辞,合四千九百馀言。

史载孔子晚年喜读《周易》,至于“韦编三绝”。孔子整理古籍,以为教学之用,而“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孔子依鲁史而作《春秋》,并删订《诗》、《书》、《礼》、《乐》,唯独对《周易》经文未敢增减一字,足见孔子对文王父子之崇敬。然孔子离殷周之际已逾五百年,《周易》经文古奥难懂,孔子及其门生乃作“十翼”,注解经文,揭露蕴藏于《周易》内之哲理,通称为《易传》。长久以来,经、传不分,藉《易传》之诠解,《周易》渐由卜筮之书,转化为探讨宇宙人生哲理之典籍。是以《周易》“人更四圣,世历三古”,乃总结中国上古社会经验与智慧之宝典。

秦始皇下焚书令时,《周易》以卜筮之书而得以继续流传。其后汉代重行整理古籍,《乐》已亡失,《诗》、《书》、《礼》、《春秋》复皆有今古文之争,唯《周易》经文最为完备,鲜有争论。《周易》固为儒家之经典,道家亦将其与老、庄合称“三玄”。于古籍中,同为儒、道两家奉为经典者,非《周易》莫属。

自汉武帝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迄清光绪三十一年废除科举,合二千零四十年,其间为《周易》经文注疏者逾四千家。学者皓首穷《易》,历两千年而不衰。苟吾人将读书视为与古圣今贤对话之知性创造活动,则《周易》不愧为两千年来历代知识精英对话之论坛与焦点。犹《四库全书》所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如此经典,即使在欧洲被视为各类学问源头之亚里斯多德著作,亦难以望其项背。因此,举凡中华学人不可不读《周易》!

然而令人痛心疾首者,自废科举以还,经学教育中断,传统优秀文化面临西方工业文明之挑战。五四运动视传统文化为引进民主、科学之障碍,而肆意予以抨击。“文化大革命”期间,传统文化更在“破四旧”浪潮中,首当其冲。在台湾,多数人也早已习于将传统文化视为“落后”、“不合时宜”。台湾留洋博士比比皆是,其中仍留心古籍者,已是凤毛麟角,更遑论精通易学!

其实,传统文化非但不必然是现代化之障碍,更可以成为推动现代化之助力。环视全球,绝无任何国家,以全盘否定其传统文化为代价,而完成其现代化。面对现代化之挑战,传统文化亟需理性批判、重新诠释,而后方能重获新生力量。《周易》乃传统文化之大根大本,欲重建中华民族之自信、自尊,欲有效迎接国家现代化之挑战,必先自《周易》之现代化着手。

笔者自弱冠,即以“振兴易学,再造中华”为己任。尔后虽曾负笈德国钻研康德,取得哲学博士学位,然对于阐扬易学则从不敢稍怠。身为朱熹廿六代孙,尤感责任重大。朱子集宋朝理学之大成,乃中国八百年来最重要之哲学家与经学家,其《周易本义》亦被视为学易之津梁。而康德在西方哲学界号称显学,尤以艰涩难解著称。笔者既能治康德有成,对于弘扬易学自亦责无旁贷。《周易六十四卦通解》即为笔者致力《周易》现代化之初步成果。本书一反两千年来经传并注之旧例,直解经文,但却严守《易传》解经之体例。本书以求通为要,并摒除繁琐之训诂考证,俾读者便于汲取《周易》思想之精髓。

付印之际,尤须感谢前“中央研究院”院长吴大猷博士、国际易学研究院院长朱伯崑教授与哲学界耆宿张岱年教授。由于吴院长一再鼓励与敦促,本书乃得顺利完成,并一偿笔者阐发易理之夙愿。朱院长则于本书写作期间,提供笔者诸多宝贵意见。三位学界先进并不吝为本书题字作序,其隆情高谊,尤使本书增色不少。

现代人如何研读《周易》——兼论“太极思维”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自古以来,《周易》对精英文化或者大众文化均有极为深远的影响。诚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称:“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自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设置五经博士起算,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为止,共二千零四十年,其间为《周易》经传注疏的著作就超过四千种。学者皓首穷《易》,历两千年而不衰!

然而自从废除科举以来,经学教育随之中断,全面采行西学,尤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接受西式教育的精英阶层,为了推动国家现代化,往往将传统文化视为“落后”的同义词。这使得当代的知识精英中,拥有留洋博士头衔,却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者,比比皆是。自此原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在知识界就遁隐到古籍专业研究的领域,或者流落到民间,成为算命、卜卦的道具。一般来讲,前者仍挣脱不出传统经学注疏的格局,后者则与民俗、迷信互为表里,两者同为接受现代教育的时代精英所鄙视。

现在即使有部分知识精英想学习《周易》、理解《周易》,却往往不得其门而入。繁琐的训诂考证固然令人望而生畏,传统上“经、传不分”,甚至“以传代经”、“以学代传”严重消蚀了读者学易的兴趣。譬如《周易》开卷第一卦——乾()的《文言传》,并非一人所作,它至少是由出自三个不同时期的人对乾卦六爻的注解凑合而成。接受现代教育的读者在研读乾卦时,试图对《文言传》做出统一的解释本无可厚非,但这先天就注定不可能成功。如果再把《彖传》、《象传》对乾卦的解释一并纳入考量,其难度就不言而喻了。这也就难怪大多数喜爱易学的读者会将《周易》视为天书,乾卦还读不到一半,早就知难而退了。

其次,不少人舍弃《周易》原典,而只从《系辞传》着手来研读《周易》,接着就读《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及《文言传》,以为如此就是《易经》。能读到《彖传》与《象传》可说还不多见。因为《彖传》与《象传》中的《大象》已具体涉及六十四卦每一卦的卦象、卦辞与卦义的诠释。而《象传》中的《小象》则直接涉及三百八十四爻(以及“用九”、“用六”)每一爻的爻象、爻辞与爻义的诠释。其实《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与《杂卦传》是《周易》的导论、概论或总论,而《文言传》则是搜集汉初以前对乾坤两卦较为杰出的诠解而成。《易传》旨在解释《易经》,并不能完全取代《易经》。

其实,研究《周易》,对六十四卦的卦画要能一目了然,乃是基本功夫。然而今天莫说一般的《周易》爱好者,连不少《周易》的专业研究者看到六画卦还得稍为推敲或查阅一下,才能说出卦名,这就是长期以来“以传代经”和“以学代传”的结果。研读《周易》数十年,仍不得其门而入者,不乏其人。这就是教学法出了问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现代社会,吾人不能期待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去皓首穷《易》,而仍对《周易》一知半解。

所谓《周易》现代化,绝不仅仅指注释《周易》的经文,让现代人看得懂而已。它更应包括如何让一般的现代人可以深入《周易》的堂奥,以汲取其智慧的源泉,而与其自身的专业互相发明。

本文即试图在方法论上突破传统经学治易的格局,运用“以易解易”的方法,来建立符合现代学术规范的易学理论,从而揭露潜藏在《周易》之中独特的思维方式——太极思维。让这个中国古老传统智慧的结晶不再是难解的天书,甚且还可以成为推动现代化的助力。通过太极思维,易学将以“一般知识学”或“科学(哲)学”的崭新面貌与现代各个学科展开会通。这将使《周易》走出经学研究的窠臼,成为中国当代一般知识分子的学术基底,从而丰富各个学术专业的研究内涵。这样的《周易》才是活的、有生命力的《周易》,也才是与时推移、万古常新的《周易》。甲、太极思维的符号系统及其基本原则《周易·系辞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指卦画或卦象形成之前混而为一的状态,依汉易的解释,如同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的状态。从这个混而为一的状态,产生了阴()、阳()二爻或奇耦两画,是为“两仪”。依汉易的解释,如同阴阳二气或天地。“两仪生四象”的“四象”是指由阴、阳二爻相交之后所得的老阳()、少阴()、少阳()、老阴(),而依虞翻、张载等人的解释,如同“四时”,亦即少阳为春,老阳为夏,少阴为秋,老阴为冬。天地之所以能长养万物,就是因为有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交替运行,万物才能展现生、长、化、收、藏的生命现象。“四象生八卦”的“八卦”,乃是指老阳、少阴、少阳、老阴等爻象再与阴、阳爻象相交之后,所得的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八卦而言。

八卦再自相重叠就产生六十四卦,如明夷()就是由下离上坤两卦组成,而贲()则由下离上艮两卦组成。从太极到六十四卦乃一生成或展开的系列。历代的易学家就是试图藉着六十四卦来模拟、诠释整个宇宙万有的生成变化。因此,可知六十四卦源自八卦,八卦源自四象,四象又源自阴阳两仪,所以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在两仪的基础上,与阴、阳相交,在阴仪上得出老阴()与少阴(),在阳仪上得出少阳()与老阳(),如此就“两仪生四象”了。同理,在四象的基础上,再与阴、阳相交,在老阴上得出坤()与艮(),在少阴上得出坎()与巽(),在少阳上得出震()与离(),在老阳上得出兑()与乾()。八卦又称八经卦,是由阴爻()与阳爻()两种符号所组成的三画卦。而阴爻也称柔爻,阳爻也称刚爻。阴阳相生与贵寡原理

传统上,初学者多从南宋朱熹所编的《八卦取象歌》来记诵八卦。所谓《八卦取象歌》乃是:“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盌,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其实这种记诵方式本来是为当时刚学《易经》的蒙童设计的,在现代社会,成年人初学《易经》,如仍沿袭这种记诵方式,其最大缺点莫过于误导初学者不以理性的方式来学易,而以威权、约定俗成、死记的方式来学易。

其实,要认识八卦只要依循几个理性原则,即可轻易将其含义记诵下来:

首先,以阳爻()与阴爻()分别象征男、女两性的生殖器。阳主动,阴主静;阳为刚,阴为柔。八卦中代表纯阳卦的乾()与纯阴卦的坤()在《系辞传》中有极其形象的描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里“专”释为“抟”,同“团”,亦即指“乾”静的时候是团团的,动的时候是刚直的,所以能大生万物。至于“翕”是闭的意思,“辟”则是开的意思,亦即指“坤”静的时候是闭锁的,动的时候是辟开的,所以能广生万物。由于乾坤结合能化生万物,因此,乾坤两卦在人事上象征生育子女的父母。此外,从爻象来看,阳为实,阴为虚,因此阳爻也象征有实才的君子,阴爻则象征无实才的小人。

其次,爻有阴、阳之别,卦亦有阴、阳之别。在八卦中,乾()为纯阳卦,坤()为纯阴卦,其馀六卦不是一阴二阳,便是一阳二阴。《易经》中有一个“多从寡”的基本原则,亦即“贵寡”原理。《易经》坚决反对众暴寡的霸道哲学。一阴二阳之卦,如以阴阳相抵,众暴寡的结果,只剩一阳,则不成其三画卦矣;反之,如以阴阳相生,多从寡的结果,众阳必求孤阴,而阴反为该三画卦之卦主矣。这就是多从寡的贵寡原理。因此,一阴二阳之卦,如巽()、离()、兑(),皆为阴卦;而一阳二阴之卦,如震()、坎()、艮(),皆为阳卦。画卦应由下往上画《易经》可贵的地方在于颠覆一般人的思维习惯。上文提及以“多从寡”替代“众暴寡”,以“阴阳相生”替代“阴阳相抵”,即其著例。所谓无卦不成易,“卦”是《易经》特有的表达思维的工具,任何有关《周易》的诠释皆离不开卦画、卦名、卦象、卦义。而卦画与卦名更是释卦的前提。一般人画卦,不假思索就会由上而下画下来,其观象、释卦自然也将由上而下,如此一来,《易经》就变成一部天书了。其实,正确的《周易》画卦法也是颠覆常人的画卦习惯,画卦要由下往上画,如《说卦传》所说:“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由下往上,即是“逆数”,表示可以察来事之吉凶。这也就是六十四卦任何一卦最下爻称为“初爻”、最上爻称为“上爻”的道理。而《周易》经文中每卦的爻辞也是依序自“初爻”始至“上爻”终,由下往上排列。

只有正确的画卦法才能导出正确的卦象与卦义。譬如晋卦()是由下坤()上离()两卦组成,离为日、火,坤为地。其卦象,坤地在下,离日在上,由下往上看,就呈现出离日渐渐浮现在坤地之上,乃旭日东升、“明出地上”之“晋”象。反之,如果画卦时由上往下画,释卦时也自然由上往下看,离日即将入于地中,“晋”卦变成夕阳西下、“明入地中”之“明夷”卦(),这就大错特错了。只要懂得画卦要由下往上(亦即由内而外)的道理,就不会出现到处可见画错八卦图的现象。否则连在甘肃省天水市贵为伏羲祖庙的八卦图都画错了,又怎能期待其他的名山古刹在修复时不画错呢?卦的错综及其相对关系

如果以乾坤两卦为象征生育子女的父母。一阳二阴的三个阳卦则为三子,即长男、中男、少男。一阴二阳的三个阴卦为三女,即长女、中女、少女。乾()与坤()相交而得三子三女: 孤阳在下者为长男,即震(),在中者为中男,即坎(),在上者为少男,即艮();孤阴在下者为长女,即巽(),在中者为中女,即离(),在上者为少女,即兑()。

卦有错综关系。所谓“综卦”(也称“覆卦”)是指将本卦的卦画顺序颠倒后所得的卦,如震卦()的综卦为艮卦(),巽卦()的综卦为兑卦()。至于其他四卦,即乾()、坤()、坎()、离(),其综卦与本卦相同。所谓“错卦”(也称“变卦”)是指将本卦之阴爻皆变为阳爻、阳爻皆变为阴爻后,所得到的卦,如乾卦()的错卦为坤卦(),坎卦()的错卦为离卦(),震卦()的错卦为巽卦(),艮卦()的错卦为兑卦()。我们也称震与艮互综,而与巽互错;巽与兑互综,而与震互错。有错综关系的卦,其卦义也有一定的相对关系,诸如上举的例子即有长少或男女的相对关系。

八卦除了在人事上可象征父母与三子三女外,也可以代表自然界的八种物象。乾()为纯阳,阳因轻清而浮于上,万物无不为其所覆盖,故为天。坤()为纯阴,阴因重浊而沉在下,万物无不为其所负载,故为地。乾天既然在上,因此也代表统治万民的君王。坤地在下,则代表顺服的臣民。坎()的卦画如果竖直起来,与水的象形字()极似,意为流水。坎的错卦为离(),坎为水,则离为火。又坎()为流水,若将坎的初爻由阴变阳,即将流水底部堵住,使其不再流动,则成为泽水,亦即兑()。兑的错卦为艮(),兑为泽,所谓山泽通气,则艮为山。乾与坤初交,坤以阴极,则阳生于下,犹冬至过而春雷生,故震()为雷。坤与乾初交,一阴入于两阳之下,犹风能入万物,故巽()为风。而坎又可引申为云或雨,离为电或日,巽为木或烟。因云、雨皆为可流动之水,电、日皆有火象。至于看到树木摇动或烟雾飘浮,则知道有风在吹拂。

八卦不仅代表物象,也代表八种性能,又称“卦德”。乾为天,因其运行刚健不息,故卦德为“健”。坤为地,因其厚德载物,包容广大,故卦德为“顺”。震为雷,一阳处二阴之下,主于上往,故卦德为“动”。艮为山,一阳据二阴之上,进无可进,故卦德为“止”。离为火,火自身无实体,必附丽于他物之上,故卦德为“丽”。坎为流水,深浅难测,流速缓急辄随上游天候晴雨而异,故卦德为“陷”。巽为风,无物不能入,故卦德为“入”。兑为泽,傍泽水而居,无坎水险陷之灾,又无缺水之苦,故卦德为“说”(即悦)。六十四卦的排列原则

以上笔者将乾、兑、离、震、巽、坎、艮、坤等八卦的卦画、卦象所取之物象及卦德作了简要的介绍,这八个三画卦又称“经卦”。而《周易》六十四卦就是由八经卦相互重叠而成,故又称“别卦”,为六画卦。每一个别卦由内、外两卦组成。内卦又称下卦或下体,外卦又称上卦或上体,内卦代表一个人的内德,外卦则代表其外行。而下卦也代表在下的臣民,上卦则代表在上的君王。现在通行本的《易经》其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如下: 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习坎、离(以上为“

上经

”)、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以上为“下经”)。

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两卦相耦,非“覆”(或“综”)即“变”(或“错”)。如剥卦()的覆卦是复卦()。但是六十四卦中,覆卦与本卦相同的有八个,故在排列时,舍弃其覆卦而取其变卦。这八个是: 乾()与坤(),颐()与大过(),习坎()与离(),中孚()与小过()。研读《易经》的一个基本原则应是要将互综或互错的两卦并看。此外,在此要顺便一提的是,在六十四卦之中,有八个卦其覆卦与变卦相同: 泰()与否()、随()与蛊()、渐()与归妹()、既济()与未济()。卦位的属性及其应比关系

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也有六位。六位由下而上称“初”、“二”、“三”、“四”、“五”、“上”。爻分阴阳,位也有阴阳之分。“初”、“三”、“五”为“阳位”或“刚位”;“二”、“四”、“上”为“阴位”或“柔位”。凡爻处阳位则用刚,处阴位则用柔。按人事说,六位各有含意:“初”象征一个人尚未进入或刚刚要踏进社会,而还没有社会地位的状态。“上”象征已经退出社会而不在位的离职或退休的状态。“五”为尊位,象征处在事业高峰的状态。“四”为近君大臣,象征位居要津、即将出掌大权的状态。“三”处下卦之上,位亦不低,象征担任地方首长或部门主管的状态。“二”处下卦之中,与处尊位之“五”相应,象征一个地方中坚干部深得最高领导信任的状态。下卦代表处下的臣民,上卦则代表居高的君王。

六十四卦每卦有六爻,凡阳爻()皆称“九”,阴爻()皆称“六”。阳爻性刚直,阴爻性柔顺。乾卦()六爻之称谓由下而上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归妹卦()六爻则为“初九”、“九二”、“六三”、“九四”、“六五”、“上六”。因此,只要一看到“六三”,就知道它是某卦自下而上的第三爻,且是阴爻。凡是阳爻居阳位或阴爻居阴位,则为“当位”或“得正”,如“初九”、“九三”、“九五”或“六二”、“六四”、“上六”。反之,如阳爻居阴位或阴爻居阳位,则为“不当位”或“失正”,如“九二”、“九四”、“上九”或“初六”、“六三”、“六五”。一般而言,得正多吉,失正多凶。如谦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豫六三“盱豫,悔,迟有悔”。

六位又可依三才,分为天、地、人。“初”与“二”为“地位”,“三”与“四”为“人位”,“五”与“上”为“天位”。“初”与“上”象征一卦的本末: 初爻处一卦之始,犹树木之根本;上爻居一卦之终,犹树木之末梢。初爻尚看不出一卦的大义,如泰初九“拔茅茹,以其汇,征吉”,否初六“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上爻则因该卦已充分展现,物极则反,濒临往相反方向发展,如泰上六“城复于隍”,否上九“倾否,先否后喜”。因此,初、上两爻虽为一卦的本末,但要掌握一卦变化的精髓,却非从“中爻”下手不可。“中爻”是指“二”至“五”爻。“二”与“五”分居内外卦之中位,由于《易经》充满崇中、贵中的思想,故“二多誉”而“五多功”。如蒙九二“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明夷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损六五“或益之十朋之龟,弗克违,元吉”。“三”与“四”为人位,《周易》乃忧患时代的产物,与天位、地位相比,人位尤显艰难,故“三多凶”而“四多惧”。如小畜九三“舆说辐,夫妻反目”;师六三“师或舆尸,凶”;晋九四“晋如鼫鼠,贞厉”;蛊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释卦除了爻位的属性(即初、二、三、四、五、上等六位的属性,六位还可分为阴、阳位,也可分为天、地、人三位,以及爻与位相配有得正、失正之分),也要衡量六爻之间的应、比关系。所谓“应”是指内、外卦相对应的爻位而言,如“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凡阴爻与阳爻相对则为“有应”,有应则能相牵引,如贲()初九与六四有应,故初九“舍车而徒”,六四则“匪寇婚媾”。反之,凡阳爻与阳爻相对或阴爻与阴爻相对,则为“无应”或“敌应”,无应则不能相奥援,如渐()之初六与六四无应,无应则初六不急于上往,故能“鸿渐于干”而“无咎”。

所谓“比”是指相邻之两爻而言,当两爻一阴一阳,则下邻上为“承”,上邻下为“乘”。凡以阴爻承阳爻为“亲比”,可相为辅弼,如观()之六四亲比九五,故能“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反之,以阳爻承阴爻则为“逆比”,辄致凶祸,如鼎()之九四逆比六五,故“覆公叟”而“凶”。主爻为释卦的关键

此外,在释卦的理论上,有“卦主说”,即一卦六爻之中,有一爻为一卦之主,该爻为释卦的关键。除了一阳五阴与一阴五阳等十二卦之外,卦主一般来说是位居尊位的第五爻。依“多从寡”原则,孤阳、孤阴之卦,孤爻即为该卦卦主。如一阳五阴之卦,其立象的原则: 一阳在上、下者为剥()、复(),象征阳的势力之消长;一阳居中者为师()、比(),象征众阴之所归;一阳在三、四者,处上、下二体之际,以其自上而退处于下者为谦(),自下而奋出乎上者为豫()。而一阴五阳之卦,其立象原则: 一阴在上、下者为夬()、姤(),象征阴的势力之消长;一阴居中者为同人()、大有(),象征众阳之所宗;一阴在三、四者,处上下二体之际,以其自上而退处于下者为履(),以其自下而进处于上者为小畜()。

一般而言,“五”为尊位,居“五”之爻常为一卦之主,如果是阳爻居五,则九五象征刚中之君;如果是阴爻居五,则六五象征柔中之君。而“五”与“二”、“四”、“上”分别有应、比关系。九二为刚中之臣,六二为柔中之臣。九四象征有实才,但不得正的近臣;六四则为柔顺守正的近臣。上九为柔中之君所亲比的贤者,上六为刚中之君所宠信的小人。

六四与九五亲比,意味着刚中之君获得柔顺守正近臣的辅弼,凡十六卦皆得吉,如巽()六四“田获三品”而九五则“无不利”。九四处九五之旁,两刚并处,一山难容二虎,爻辞多诫九四必尽其赤诚,方能免除专权越分、欺君夺民之嫌,如萃()九四必“大吉”乃能“无咎”。九四与六五逆比,大有刚强不正的近君大臣僭逼六五柔中之君的态势,九四不能尽其臣节,极易招致凶祸,如离()九四“焚如,死如,弃如”。六四与六五相邻,象征得位守正的近臣辅弼柔中之君,无僭逼之嫌,如临()六四“无咎”。

九二刚中之臣与六五柔中之君相应,凡十六卦皆得吉。九二有实才本可以辅弼六五,但九二的身分毕竟不是近君大臣,而是身处地方的中坚干部,不宜主动上往与六五相应。因为《易经》强调循序渐进的思想,在下者切忌求上,以免有谄媚求宠之嫌,必待在上者有求贤、用贤之决心,并也已付诸行动,才能往应。如升()九二“孚乃利用禴”,谓刚中贤臣当积其至诚,略备薄礼,静俟君王之召。九二与九五虽为敌应,但不像九四对九五有所威胁,九二终将为九五所重用,但亦不宜主动求用,而应以至诚安处,静俟王命前来相求,如困()九二“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亨祀,征凶,无咎”。六二柔中之臣与九五刚中之君相应,多能得吉,如萃()六二“引吉,无咎,孚乃利用禴”。六二与六五两者同为柔爻,为敌应关系,六五柔中之君意志不坚定,六二若遽然上往求用,必定遭到疑忌。唯有用其柔中之德,积其至诚,感发六五,则可得吉,如丰()六二“往得疑疾,有孚发若,吉”。

由此可见《易经》告诫吾人,在下者宜贞固自守,积其孚诚,切忌主动上往求用,方可确保为人臣者独立自主的尊严,而免受屈己求宠之辱。如此,一旦获得起用,也才能无所挂虑,一展长才。反之,《易经》也要求在上者应急于求贤,助己为治,如临()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喻六五委信九二刚中贤臣,不劳而治,即不自用其智,乃能兼采众智以为己智。这种“下忌求上”、“上求下宜急”的思想再度体现了《易经》颠覆一般人的思维惯性,从而含有丰富和深刻的智慧。

此外,“五”与“上”相比,在释卦时也有特别的意义。五为尊位,“五”之所以能屈求于“上”,只因为尚贤之故。当君王的人要尊尚有贤德的长者。因此,上九象征高世之贤,而六五则为谦冲为怀的虚中之主,如大有()上九“自天祐之,吉无不利”。反之,九五与上六逆比,象征九五刚中之君尊宠窃据高位的小人,如夬()上六“无号,终有凶”。乙、太极思维的价值取向及其基本哲理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除了谦卦六爻皆得“吉”、“无不利”外,没有一卦从初爻到上爻皆得吉,也没有一卦从初爻到上爻皆得凶。这种现象体现了《周易》作者阴阳互藏、祸福相因的思想。而谦卦六爻虽失位、无应或乘刚,然却无凶、咎、悔、吝,只因为谦卦的卦义最能彰显《周易》“满招损,谦受益”的基本哲理。满招损,谦受益

谦卦()由下艮上坤两卦组成,艮为止、为山,坤为顺、为地,谦乃止乎内而顺乎外,意指君子内有如山般的崇高之德而不自矜伐,外有如地般的柔顺之行而能退让,如此谦德必能使有道君子先屈而后伸,无往而不利。故卦辞云:“谦,亨,君子有终。”

与谦成为强烈对比的,莫过于既济。既济是指已经渡河抵达彼岸,引申为事已完成。既济卦()由离、坎两卦组成,从卦象来看,离为火,坎为水,水在火上,火性炎上,而水性润下,两者相交而相济。然水决则火熄,火烈则水涸,相济之中含藏相灭之机。既济的卦辞是“亨小,利贞,初吉终乱”。事既已完成,切忌自是自满。所谓“亨小”,是指既已完成还不如刚刚完成之时亨通。因为常人一成功,则易滋生骄心,所以卦辞诫以唯贞固自守才能有利。至于“初吉终乱”则明指“成功是走向败亡的开端”,唯有成功而不生骄心,胸中另有更高远的理想,临事以惧,才能持盈保泰。祸福相因

六十四卦卦辞中最不吉利的,当为归妹卦的“征凶,无攸利”。归妹是将少女嫁出去的意思,亦即少女不待夫家前来迎娶而自归之意。归妹卦()由兑、震两卦组成,兑为少女、震为长男,女方主动嫁归男方,已失婚姻之礼。以少女配长男,尤不如以长女配长男为宜。因为长女未出嫁时,在娘家就得帮助妈妈照顾祖父母与弟妹,出嫁之后,身为长媳,要侍候公婆或照顾姑叔,总比平素在家娇生惯养的少女为佳。因此,长女配长男在《易经》就以表示夫妇关系恒久的恒卦()展现出来。归妹()以少女配长男,不合于正礼,故其卦辞颇为不吉。归妹的卦画二至五爻皆不当位,而初、上两爻虽当位,但上六阴柔在上,初九阳刚在下,犹如三、五两爻皆以柔乘刚,有妇制其夫之象,故其凶可知。

但偏偏就在如此不吉的归妹卦,六五爻却能得吉,这就更加凸显《易经》思维的深刻了。其爻辞是“帝乙归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月几望,吉”。六五以柔爻居尊位,复处上卦之中,象征此妹乃高贵的帝王之女,具有柔中的美德。“帝乙”是商代的帝王,其女儿没人敢来提亲,因此,帝乙自己选中了驸马爷,而将女儿下嫁出去。出嫁时,帝王女儿(即爻辞中的“君”)的衣袂反不如随同陪嫁婢女(即“娣”)的衣袂来得华丽,用来暗喻帝女内有贤德,不尚外饰,出嫁之后,仍会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不会以其帝女身份自傲自是,其妇德之盛几至于盈满(即“月几望”),但仍未尽盈,故不致亢克其夫婿,是以得吉。天地之气倒置

然而研读《周易》最好不要从乾坤,而是从泰否两卦着手,如此较易掌握六十四卦的内外卦关系,并理解《周易》处理贵贱关系的基本哲理。

否卦()由下坤上乾组成,从卦象看,坤地在下,而乾天在上,这反映了上天下地的自然现象。但是从《易经》思维角度来看,重浊的坤阴之气在下而愈下沉,轻清的乾阳之气在上而愈上扬,终将阴阳分隔,天地不交,而无法长养万物。从人事上看,坤所代表的臣民卑屈在下,而乾所代表的君王高居在上,两者不相往来,久而久之,统治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对立必然日趋尖锐。最后从个人修养来看,否卦内顺外健,一个人若内怀柔顺之德,而外有刚健之行,亦即内柔外刚,与人交往必然处处碰壁。因此否卦的卦义是否塞、闭塞不通。

否的综卦为泰,所谓“否极泰来”,泰卦()由下乾上坤组成,乾天在下,而坤地在上。这颠覆了上天下地的自然观,唯有如此才能使变化持续不断。乾阳之气在下而上浮,坤阴之气在上而下沉,阴阳两气交合,天地大通,可以长养万物。从人事上说,乾所代表的君王肯屈尊就下,而坤所代表的臣民能下情上达,“治”与“被治”的矛盾消融,天下大治。从个人修养上说,泰卦内健外顺,一个人若能内怀刚健之德,而外有柔顺之行,亦即内刚外柔,与人交往当无往而不通畅。因此泰卦的卦义就是通畅、泰通。以贵下贱

泰卦以乾阳之尊屈就坤阴之下,更加彰显在位者的谦冲尊贵,而使臣民更加乐于顺服,这是《易经》处理贵贱关系的重要原则。这种思维方式在随卦有更为突出的展现。随卦()由下震上兑组成。震卦为一阳二阴,依“多从寡”原则,为阳卦;兑卦为一阴二阳,为阴卦。震体阳卦处在兑体阴卦之下,有震刚随从兑柔之象。进一步来看,震()、兑()两卦,阳爻皆在阴爻之下,也是阳刚随从阴柔。六十四卦之中表现“刚来而下柔”最彻底的莫过于随卦。随卦的卦义就是追随: 君子当以刚下柔,以贵下贱,以多问寡,舍己从人,如此方能德业日进。反之,若以刚强自是,以尊贵自傲,以博学自矜,而有己无人,如此必然为众所不齿。治蛊治家,崇尚刚严

与随卦互综的蛊卦则不然。蛊是败坏已极,而生出乱子的意思。“蛊(蠱)”字由“蟲”、“皿”两字组成,“虫”是小毒蛇,三“虫”为“蟲”,意指以器皿畜养众多的小毒蛇。相传古人将众多的小毒蛇置放于密封的器皿之中,不予喂食,而让其自相吞食,最后活下来那条蛇就聚众蛇之毒于一身,这就叫“蛊”。《易经》取蛊之义,用来譬喻祸小不治,终将积为大乱。蛊卦()由巽、艮两卦组成,巽为阴卦在下,艮为阳卦在上。依取象原则,下卦代表臣民,上卦代表君王,蛊卦下巽顺上艮止,意味在下的臣民巽顺听命、唯唯诺诺,在上的君王静止不动、不思有所作为,上下和稀泥,呈现一片颓废偷安之象。而且巽()、艮()两卦,阳爻皆在阴爻之上,即“刚上而柔下”,下情难以上达,在上者也不知体恤下情,日久必致弊乱丛生,蛊卦就是在论述治蛊之道,即如何拯弊治乱。

由于盅乱非一日之积,必经过相当时日才会浮现出来,因此各爻都取亲子关系立论,也就是后代晚辈整饬前代先人生前所积累下来的蛊乱。既然要治蛊就应以严刚为尚,阴柔非但不足以治蛊,反而会让蛊祸日益恶化。因此蛊卦六爻之中,“初六”以阴爻居刚位,“九二”以刚爻居阴位,“九三”以刚爻居刚位,“六五”以阴爻居刚位。这四爻不是刚爻,就是居刚位,因此,皆能治蛊。唯“六四”以阴爻居柔位,不能治蛊,甚至“裕父之蛊”。在此顺便一提,泰、否两卦与随、蛊两卦皆互综且互错。

与蛊卦相似的是家人卦()。家人卦由离、巽两卦组成,旨在论述持家、治家之道。离为火,巽为风,在这里引申为烟,烟从火出,有家人之象。《周易》经文创作于三千多年前,当时人们以渔猎或农牧为生,以家为单位,散居各地。家人是同室而居,同爨而炊,同锅而食。在荒郊野外,看到炊烟袅袅,就知烟火出处,有家人定居。从人事上看,离为中女在下,巽为长女在上,象征一家之内长幼有序。如果少女(兑)在上,中女(离)在下,长幼失序,那就变成革卦()了。因为少女平素娇生惯养,毕竟不如长女有恤幼、敬老等持家的美德。传统社会,男子出外营生以养家糊口,女子则留居家中以相夫教子。留于家中除女子外,非老即幼,故女子居家又长幼有序,则家和万事兴。家人六二以柔爻居阴位象征女子得位而居中于内卦,九五以刚爻居阳位象征男子得位且居中于外卦,亦即女主内而男主外,两爻皆中正且相应,阴阳相求而相得,颇得家道之正。

治家之道犹如治蛊,应以严刚为尚。大凡家居生活难免以情胜理,以恩夺义,唯有刚正不阿才能不以私情害公理,故家人卦六爻之中,“初九”、“九三”、“九五”三爻皆以阳爻居刚位,故皆能治家。“上九”处一卦之终,乃家道之成,以阳爻居阴位,象征刚柔相济。“上九”爻辞特诫以“有孚威如”,意即除孚信之外,仍应辅以威严,才能保家道之“终吉”。过刚则折,以柔济刚《周易》虽然有崇尚阳刚的一面,但随着卦时、卦义的不同也强调过刚则折、以柔济刚的思想,有时甚至要求贵柔用阴,如大壮卦()与夬卦()。阳刚正在盛长之际,如果阳爻又居刚位,过分刚强有违中道,多不能得吉。

大壮卦()阳爻已经盛长到第四位,此时阳已过中。依易例,阳为大,阴为小,“大壮”就是“阳壮”,即阳刚壮盛,阴柔正在消退的意思。大壮意味正处于壮盛,就如一个人要权有权,要势有势。在这种状况下,君子唯有固守正道,不轻用其壮,才能长保其壮。务必要做到有权如无权,有势如无势。否则,肆用刚强,极易流于刚暴,如此一来,大壮反足以招殃。因此,大壮卦以刚柔相济为尚,如九二以阳爻居柔位,刚柔相济且居下卦中位,不亢而中,故能“贞吉”,最得卦义。至于初九与九三皆以阳爻居刚位,又不得中,过刚则折,故爻辞分别为“征凶有孚”与“贞厉,羝羊触藩,羸其角”,其凶咎可知。

夬卦()阳刚之盛尤甚于大壮,阳爻已盛长到第五位,孤阴在上,颇有五刚决除一柔的态势,“夬”就是决的意思。夬卦的卦义在强调“健而说,决而和”。夬卦乃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之时。从卦德上说,乾为健,兑为说(即悦),刚健则能决,兑悦可致祥和,阳刚君子决除阴柔小人,要能两不相伤,才是上上之策。因此,九二以阳爻居阴位,刚柔相济,且居下卦中位,故能“决而和”,最合卦义。至于初九与九三皆以刚爻居阳位,又不得中,过刚则折,故爻辞分别为“往不胜,为咎”与“壮于,有凶”。贵柔居后,不为人先

除了崇尚阳刚、以柔济刚之外,《周易》更强调贵柔居后的原则。以论述为臣之道的坤卦()为例,其卦辞“先迷,后得主”,即要求为人臣者不可为天下先,必待唱而后和,若居“先”则无以“和”而“迷”,唯居“后”乃有以“和”而得其“主”。为人臣者要居后用柔,方得坤道之正。通观坤卦各爻莫不强调贵柔居后的思想。如初六“履霜,坚冰至”,要为人臣者见微知著,防患未然。六二要求顺以承天,以阴承阳,则“不习无不利”。六三、六四、六五要为人臣者有功不居(“无成有终”)、不轻露才华(“括囊”)、不以爵位高而骄矜自喜(“黄裳”)。至于上六则诫以为人臣者当以从阳为尚,切忌阴极敌阳,而“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上述这种思想在旅卦尤有突出的开展。旅卦()由下艮上离组成,艮为山,离为火,山静止而不移动,火窜行而居无定所。旅的卦象“山上有火”,意味火随山上干枯的草木而流窜,草木烧尽,火即他迁,犹人旅居在外,不久留一处。旅卦即在论述处旅之道。人在他乡与当地人比,终究有许多不便而处于劣势,这有点类似坤卦中为人臣者之于君王,故以用柔为宜。在动物行为学上,不少动物有明显的“领域行为”。譬如狗以自己尿骚味的浓淡来辨别自己的“地盘”或“势力范围”,愈接近老窝,尿骚味愈浓,其攻击性就愈强,这透露出动物自卫的本能,因为它要保卫住在老窝里的“家小”。动物这种攻击行为的强弱与行为地离其住处的远近成反比的现象,称为“领域行为”。因此,当一只大狗远离自己的住处,而侵入一只小狗的地盘时,这只小狗会舍命地吠叫,而大狗则多悻悻然摇尾离去。旅卦正极其形象地将领域行为的理论总结为生活智慧,主张人出门在外宜贵柔守正,尽量不要与人争执,凡事应多加隐忍。因为只身在外,若与人冲突,要呼朋引伴或准备刀枪棍棒,总不如当地人方便。处旅上上之策莫过于旅居地有位强有力的东道主接待,以资依靠。

依此原理,旅卦()六爻,际遇各有不同。初六是一个尚未有社会地位的旅人(初位),没有才干(柔爻),却好用刚强(居阳位),因此自取灾祸。六二以柔爻居阴位,故能用柔;又处下卦中位,故能用中而以谦逊待人;且与九三亲比,故有刚强者可资依靠。所以爻辞形容六二出门在外落脚无虞,盘缠不缺,且有童、仆随身侍候,可说是最善于处旅。九三以刚居阳,过刚失中,又为艮()的主爻,高傲自是。九三显然违反处旅之道,因此居所被焚,童、仆也受不了其以刚暴下,相继亡走。九四以刚处阴,又居离()体,喻九四有刚明之才,但因失位不中,长期寄人篱下,有志难伸。六五以柔居尊且亲比上九,象征社会地位崇隆的人旅居他乡,受到强有力的东道主接待。至于上九处一卦之终,以刚爻居离体之上,旅居在外而高亢如此,其凶必矣。

这种贵柔思想在履、晋两卦也有深刻的发展。履卦()由兑、乾两卦组成,兑泽最为卑下,乾天则高高在上,上天下泽,喻上下尊卑各有定分,不可逾越,有践履执礼之象。而且八卦之中,乾最刚健,兑最柔弱,以至弱而蹑于至健之后,唯谨守礼分,临渊履薄,方能远祸。故处履之道,贵在用柔,六爻之中,凡居阴位者,为能用柔而得吉。故九二“幽人贞吉”,九四“愬愬终吉”,上九“视履考祥,其旋元吉”,其他三爻则皆不能得吉。

晋卦()由坤、离两卦组成。坤为地,离为日,日出于地,冉冉升起,有旭日东升之象,故为晋。晋有晋升、上进之意。一个人处上进之时,由于竞争者众,粥少而僧多,若一味自是自雄,必然阻力重重,若能抑己而谦冲退让,反多能获得晋升。故处晋之时凡柔爻皆能得吉,刚爻则危厉难安。

以上所举十四卦,突出地体现了先民的求生智慧或人生哲理,所以《周易》成为历代学人孜孜不倦钻研,从中汲取智慧的典籍。丙、太极思维的思维方式及其特色《周易》自古以来即为群经之首,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表现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而生六十四卦的生成变化的图式之上,而具体显现在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的卦爻辞之上,因为太极乃卦爻象变化的总根源,这种思维方式可称之为“太极思维”,此种思维也是易学思维的核心。太极思维的特色有三: 独特卦爻符号的“形象思维”、部分与全体合一的“整体思维”以及充满忧患意识的“辩证思维”。

照我的理解,太极思维涵盖微观与宏观思维架构,小自一物一太极,大至广袤无垠的宇宙也是一太极。任何一件事物绝非单独存在: 一件事物就其内在关系而言,可无穷分割为两个互为条件的组成部分,而与该事物本身共在;任何一件事物就其外在关系而言,也可无穷展延,与其他事物发生共在关系,终而与全宇(即“空间”)宙(即“时间”)的存有共在。这就是一物一太极的微观与宏观思维架构。

从“太极”中生出“两仪”,两仪指阴阳二爻,就宇宙观说,象征阴阳二气或天地,但二者乃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就阴阳来说,《系辞传》云:“一阴一阳之谓道。”阳与阴是指凡事皆可从显与隐、正与反、进与退、刚与柔、上与下……等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来观察。阴与阳既相克又相生,既相反又相成,可说是“阴阳合德”、“阴阳互藏”,亦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阳极则生阴,阴极则生阳。“两仪生四象”中的“四象”就是指阴阳、老少爻象的消长或如春夏秋冬、寒来暑往的循环不息。所谓“阳极生阴”是指“老阳”()的阳刚已极,物极则反,一阴就开始滋生,而出现“少阴”()。其阴的一方持续增长,就变成老阴()。阴极生阳,就出现少阳()。其阳的一方持续增长,就又变回老阳()。“四象”反映在四时的寒来暑往,春夏秋冬,反复循环,就如同阴阳老少的消长一样。“两仪”就天地来讲,象征“空间”;“四象”就四时来讲,象征“时间”。宇宙任何事物莫不在“空间”与“时间”中生成变化。吾人无法想象不在“空间”中的存有,也无法想象不在“时间”中的变化。因此,“两仪”与“四象”可以成为宇宙生成变化模式的形式要件。“八卦”代表自然界的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物象,或人事上的父母与三子三女,或健顺动止陷丽入说八种性能。当八卦两两相重就产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代表六十四种“卦时”,亦即六十四种状况或模式。每一种卦时依照其内外卦的关系,有其各个不同的“卦义”。六十四卦每卦有六个爻位,也代表在六十四种模式中,每一种模式又细分为六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三百八十四爻又意味着三百八十四种状况,而其意涵则由其卦时与爻位关系所决定。按照《系辞传》所记载的“大衍筮法”,每一可变的阳爻,其策数为三十六,而每一可变的阴爻其策数为二十四。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其阴阳爻数各为一百九十二,因此六十四卦的总策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取其整数“一万”,就以六十四卦象征“万物”之数。而万物莫不在天地、四时之内生成变化,这样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重而生六十四卦的图式,便成了宇宙生成变化的模式。形象思维《系辞传》有云:“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以独特的卦爻符号系统展现深奥的哲理。观“象”玩“辞”是《周易》独有的思维方式,这也突显了卦爻符号乃是太极思维独特的思维工具,离开卦画、卦象就无法诠释《周易》。六十四卦的卦时、卦义乃建立在其卦画与卦象之上。所谓卦画系指奇耦两画以及三画卦和六画卦由下而上的排列次序。所谓卦象系指阴阳爻象的结构以及整个卦所象征的物象或内外两卦所象征的物象及其性能、意义的综合。如泰卦(),下卦三阳为乾,象征天气,上卦三阴为坤,象征地气,二气相交,万物生长,故卦名为泰。又如鼎卦(),初六像鼎足,二、三、四爻像鼎腹,六五像鼎耳(因鼎耳为虚,可容鼎铉穿过),上九像鼎铉,这是就整个鼎卦的卦象来讲;就其由下巽上离两卦组成,巽为木,离为火,“木上有火”也有烹饪之象。鼎乃烹饪之器,引申为烹饪、养贤之意。又如颐卦(),阳为实,阴为虚,初上两阳爻像上下两排牙齿,二、三、四、五爻皆为阴爻,像口中空无一物,故有颐口之象;就其由下震上艮两卦组成,从卦德来看,下震动,而上艮止,有如人之咬嚼食物,下腭动而上腭止。颐卦即在论述颐养之道,由口体之养论及德性之养,由如何养己到如何养天下万民。

从形象思维的角度来看,《周易》符号系统所蕴涵的哲理,十分丰富。譬如损卦()是由下兑上艮组成,兑为泽,艮为山,艮山在泽水之上,则山上的土石就会剥落,从而壅塞泽水。就像剥卦(),由其整个卦象来看,阴已盛长至五,即将把上九的孤阳剥落,这是小人道长,君子道消之卦。其由下坤上艮组成,卦象是“山附于地”,有土石剥落之象。而对损卦而言,兑泽比坤地更为卑下,处于兑泽之上的艮山自然就剥落得更为严重,从而也壅塞了兑泽。如此山不再那样高,泽水也不再那样深,对山是损,对泽也是损,所以是“损”卦。损卦主要在论述“损过以就中”和“损有余,补不足”的中道思想。

最突显《周易》形象思维的,莫过于贲卦()。“贲”依《杂卦传》乃无色之意,依《序卦传》则又为文饰,藉着“无色”与“文饰”这组相对立的概念,贲卦论述本质(“质”)与表象(“文”)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贲卦由下离上艮组成。从该卦所取的物象来看,八经卦之中有实体的卦当推乾(天)、坤(地)、坎(水)、艮(山)、兑(泽)五卦,其中以山最为具体而笃实。至于其馀三卦,与震(雷)、巽(风)相比,则以离火的文采最为亮丽。因此以艮、离两卦分别代表本质与表象。大凡人类认识事物总是由表象渐次及于本质,故贲的立卦之道,离在下而艮在上。

以卦爻符号表现事物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与数学符号、图式相比,非但毫不逊色,而且包括事物的质和量及其变化规律等内涵,更具启发性。形象思维是整体思维与辩证思维的基础,太极思维没有形象思维是不可设想的。整体思维

一物一太极,太极乃一“整体”。“整体”乃是扬弃“部分”与“全体”对立之后的统一体。“部分”乃瞬间的“全体”,“全体”乃长时段的“部分”。部分与全体是相对、而非绝对的区别。缺乏对全体的观照所了解到的部分是片面的,同样,缺少对部分深入的认识所了解到的全体也是虚妄不实的。吾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正是建立在一连串“部分—全体—部分—全体—……”的无止境辩证超越之上。“部分”与“全体”都是经验概念,唯有扬弃“部分”与“全体”对立的统一体——“整体”——才是理性概念(或称“理念”)。

太极思维也是一种整体思维模式,它通过卦爻符号,即六十四卦与三百八十四爻,来掌握宇宙万有的生成变化。要判定某一卦爻的吉凶,其方式如下:

先辨别该爻所处的卦时。譬如同样是处于尊位的九五爻,乾()九五为“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可以大有作为;而屯()九五为“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意谓处在屯难之时,君王膏泽未施及臣民,此时不能急着大事变革,而应修德任贤,以道驯致,如此还可得吉,否则将招灾惹祸。因此,卦时不同会导致同一爻位吉凶迥异,亦即一爻的吉凶非得从整体思维的角度去衡量,则难以判读。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