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学故事总动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3 19:42:12

点击下载

作者:华业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建筑科学故事总动员

建筑科学故事总动员试读:

前言

建筑,就是人们用泥土、石材、木材、砖、瓦等建筑材料搭建的一种供人们居住和使用的物体,如住宅,桥梁,体育馆等。有人说过:上帝一次性给出了木头、石头、泥土和茅草,其他的一切都是人类的智慧创作,劳作而成……这就是建筑。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言的史诗。建筑浓缩了人类对物质的驾驭能力,沉淀着社会的政治文化,更凝结着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古今中外,从中国的万里长城到“鸟巢”国家体育场,从埃及的金字塔到法国的凯旋门,从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到未来世界的太空酒店……人类的建筑历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这些建筑诉说着不同历史时期人类传奇的建筑梦想,更表达着建筑设计大师们自己独特的建筑理念。

建筑,是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文明成果之一。为了让更多的青少年读者认识建筑,了解建筑,理解建筑中所呈现的建筑大师们的思想,以及未来世界的建筑会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为此,我们精心编纂了《建筑科学故事总动员》这一科普图书。《建筑科学故事总动员》一书志在让广大青少年读者通过本丛书能更好的领略建筑这一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文明成果。希望通过本书能够激发青少年读者热爱建筑,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建筑,这一人类智慧的结晶,将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的让世人折服。《建筑科学故事总动员》一书共包括

世界建筑大师

、世界建筑瑰宝以及未来建筑猜想三部分。在世界建筑大师这一部分中,着重介绍了世界各个国家主要的建筑大师的故事,以及其许多建筑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在世界建筑瑰宝这一部分中,详尽地列举了世界许多非常著名的建筑,如古代的中国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近代的“鸟巢”、“水立方”、迪拜塔等;第三部分为未来建筑猜想,集中猜想了我们未来世界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的,都有哪些功能。

当我们回首过去时,看着先辈们留下来的辉煌的建筑诗篇,不禁感叹那遥远的文明;当我们展望未来时,那些装载着梦想的建筑史诗是否也承载着你的梦想呢?那就请随本书一同感受建筑带给我们的魅力吧。世界建筑大师世界建筑大师

贝聿铭:让光线来做设计

贝聿铭:让光线来做设计

贝聿铭,美籍华人,美国著名建筑学家,当前世界成就最高、最负盛誉的建筑大师之一。

贝聿铭,1917年出生在广州,祖籍是被称作“园林之乡”的苏州,童年在香港度过,中学就读于上海,18岁时被父亲送往美国宾州大学攻读建筑,后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贝聿铭先后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士学位和哈佛大学建筑设计学院硕士学位,于1955年创建贝聿铭建筑事务所,现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的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就是其作品本身。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茨克建筑奖。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诸多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在法国巴黎拿破仑广场上的卢浮宫的扩建设计,使这个拥有埃菲尔铁塔等世界建筑奇迹的国度也为之倾倒。这项工程完工后,卢浮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人们赞扬这位来自东方民族的设计师,说他的独到设计“征服了巴黎”。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在纽约、费城、克利夫兰和芝加哥等地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因此,费城莱斯大学在1963年颁赠他“人民建筑师”的光荣称号。同年,美国建筑学会向他颁发了纽约荣誉奖。《华盛顿邮报》称他的建筑设计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都市计划。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着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及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氏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于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及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贝聿铭的名言。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40余年来始终秉持着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幻花招来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具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贝聿铭个人所获的的重要奖项包括1979年美国建筑学会金奖,1981年法囯建筑学金奖,1989年日本帝赏奖,1983年第五届普利茨克建筑奖,及1986年里根总统颁予的自由奖章等。

贝聿铭对北京城市规划也提出过重要建议。他在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中,努力探索一条把现代建筑特征与中国民族特色相统一的可行之路,为丰富中国新建筑发展道路方面作了重要贡献,为北京城市建设规划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6年6月贝聿铭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苏州博物馆新馆是由贝聿铭设计的,这是他在中国设计的第一座博物馆,也是他的封笔之作。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巧妙地实现了周边文化遗产保护与新馆建设的双赢,融传统意蕴和强烈的时代气息为一体,不仅获得了苏州市民的热烈赞同和称誉,也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巴特兰、世界遗产中心代表矢野和之等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国内著名遗产保护专家的高度评价。它不仅成为了苏州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形象代表和城市名片,更是中国建筑文化从传统通向未来的一座桥梁。

在贝聿铭大半个世纪的人生旅程中,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用笔和尺“建造”了包括美国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香港中银大厦、法国卢浮宫扩建工程、德国柏林历史博物馆、日本美秀博物馆等在内的100余项大型建筑。他刷新观念,屡创奇迹,多变的设计就像苏州古典园林中的移步换景一样,不断给人以意外的惊喜和美的震撼。

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一曲灯光和大理石、色彩和玻璃、绘画和雕塑的建筑交响乐”,成为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他设计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迄今仍是现代艺术当之无愧的标志性作品,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前往参观;他设计的法国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被赞誉为“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别具匠心的设计被公认为当代建筑艺术最伟大的奇迹。直至近90岁高龄,贝聿铭又再度接受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的艰苦挑战。他说:“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你必须对自己说,如果我相信我是对的,就不必在乎我是谁。”他坚信,要走出一条新路,唯一的办法就是往前走。满怀自信和不竭的创新激情,成就了大师在现代世界建筑史上永不磨灭的光辉。Dian Ping 点评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被人描述成为

一个注重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

玻璃和钢。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

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的建筑师,作品很多,

论著则较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就是其作品本身。

安东尼•高迪:曲线之中的永恒怪诞

安东尼•高迪:曲线之中的永恒怪诞

安东尼•高迪,被誉为西班牙最伟大的天才建筑师,塑性建筑流派的代表人物,属于新艺术建筑风格。安东尼•高迪的作品遍布西班牙名城巴塞罗那。他倾心40余载修建的圣家族大教堂已成为巴塞罗那市的“地标”性建筑,古爱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安东尼·高迪的建筑风格浪漫、另类,骷髅头状的阳台、骨头似的柱子、布满鳞片的屋顶、浪涛般的外墙以及由缤纷的马赛克镶拼而成的各种装饰令人目不暇接。但也只有在安东尼•高迪的建筑中才有可能见到如此古灵精怪的设计。所以也有人称其为建筑奇才、鬼才。

安东尼•高迪,1852年出生于西班牙工商业最发达的地区——加泰罗尼亚自治区的雷乌斯,父亲是一名锅炉工。少年时安东尼•高迪患有风湿病,使得他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活动。一个人的独处使他养成了静静观察自然的习惯,哪怕是一朵花或是一只缓缓爬行的蜗牛,都能引起他的兴趣。日后,他的作品中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在安东尼·高迪看来:描绘世界上存在的东西就够了,幻想着“发明“什么是徒劳的。当然,安东尼•高迪对自然的描述并不是简单再现,而是体现出一种充满想象力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在巴塞罗那学习建筑的时候,安东尼·高迪就表现得极富个性,再加上他的古怪脾气,特立独行的作风,让众人对他的评价始终在“是天才还是疯子”之间犹豫不决。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安东尼•高迪设计了科米亚随性屋、比森斯之家、格尔之家、特瑞莎学院、米拉之家等一系列作品,它们大都分布在加泰罗尼亚自治区,尤以巴塞罗那最多。他最出名的作品,莫过于到现在都还没造完的圣家族教堂。安东尼•高迪用奇异的建造方法为20世纪建筑史增添了独特的一页。在建筑中运用玻璃、陶瓷、马赛克等的拼贴装饰与彩绘等,也都是极具高迪风格的手法。

巴特略之家和米拉之家是安东尼•高迪实践自然理论的代表作。前者采用小块彩色陶瓷及玻璃做成有机造型,在加泰罗尼亚地区流传的“乔治屠龙救公主”的故事是建筑设计灵感的来源。这座充满神秘气氛的房子,在晚上观看更为奇妙,连安东尼•高迪自己也激动地称它“看起来像是一座天堂的房子”。米拉之家“酷似断崖的外观,内外连续性的建造方式被喻为‘迷宫’的写照”。其连续性的弯曲造型,像海浪起伏具有动感,立面大窗一个洞一个洞犹如蜂窝,也让人觉得这房子是被海浪侵蚀后的岩石。

安东尼•高迪对人类文化史上的最大贡献是圣家族教堂。圣家族教堂是一座象征巴塞罗那或加泰兰人身份的教堂。安东尼•高迪自1885年起设计第一张圣家族教堂的草图,1914年后则以全部精力投入圣家族教堂的建造,不再接其他新的建筑设计工作。整座教堂只完成了东西两侧塔堂,圣家族教堂建筑物大部分至今仍在建造,也许还得花上百年时间才能完成。安东尼•高迪把自己的生命都献给了圣家族教堂。他每天从格尔公园步行十几公里到圣家族教堂工作,直到最后因为年迈不得不离开格尔公园的住处,住进圣家族教堂的工作室里。在那里他每天工作、祈祷、做礼拜,很少出门。如果出门,那也是为圣家族教堂建筑工程募款。

安东尼•高迪是天才,也是个工作狂,他把时间都献给了建筑,终身未娶。有位作家很感慨地说:“有谁能像安东尼•高迪一样,细心地要求把一块一块砖头慢慢地‘砌组起来’?没有一位建筑师能像他那样有‘时间’,耐心地每分每秒、每小时、每一天跟着建筑物‘成长’,盯着建筑物看,与工人讨论建筑的形式与结构,指挥着每一步可能‘失败’或‘成功’的建造进行。如此的锻炼怎么可能不会锻炼出一位伟人来呢?因此,安东尼•高迪一生充满着各种传奇性,他的作品至今仍活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作为一个不求名利的建筑师,安东尼•高迪衣着简朴,甚至被人误认为是乞丐。当他74岁外出被电缆车撞倒时,没有人想到他就是安东尼•高迪,没有路人赶快帮忙送他到医院,后来由劳动警察送他到穷人医院,两天之后安东尼•高迪与世长辞。

繁复的细节与装饰是安东尼•高迪作品最让人着迷的地方,这样的姿态似乎与现代建筑运动截然相反。我们今天到处可见“极少主义”风格的现代建筑,听到的是建筑界的名言:“装饰就是罪恶”,“少就是多”。然而,建筑史或艺术史却有更多的复杂性。在安东尼•高迪手里,装饰不是罪恶,装饰是建筑师天才的显现,“多”同样是简洁的新符号。安东尼•高迪的作品构成了现代建筑运动之外的另一条脉络。他不但吸收了哥特、伊斯兰教、新艺术等各家建筑的精华,而且又用自己的想象力将它们改造成为了奇异无比的建筑结构。Dian Ping 点评安东尼•高迪对自然的描述并不是简单再现,而是体现出一

种充满想象力的“表现主义”美学观。在巴塞罗那学习建筑的时

候,安东尼•高迪就表现得极富个性,再加上他的古怪脾气,特

立独行的作风,让众人对他的评价始终在“是天才还是疯子”之

间犹豫不决。

彼得•贝伦斯:德国现代设计之父

彼得•贝伦斯:德国现代设计之父

彼得•贝伦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德国工业同盟”的首席建筑师,被誉为“第一位现代艺术设计师”。

彼得•贝伦斯,1868年出生于德国汉堡,曾在艺术学院学习绘画,1891年后在慕尼黑从事书籍插图和木版画创作,后改学建筑。1893年成为慕尼黑“青春风格”组织的成员,期间他接受了当时的激进艺术的影响。1897年他赴慕尼黑,1898年开始设计工业产品。1900年黑森大公召他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1903年他被任命为迪塞尔多夫实用艺术学校的校长,在学校推行设计教育改革。

1904年彼得•贝伦斯参加了德国工业同盟的组织工作,1907年德国工业同盟在穆特修斯的大力倡导与组织下宣告成立,工业同盟的目的首先是要在各界推广工业设计思想,劝说美术、产业、工艺、贸易各界人士,共同推进“工业产品的优质化”,工业同盟的口号就是“优质产品”。1907年他被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聘请担任建筑师和设计协调人,开始了他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司、第一次聘用一位艺术家来监督整个的工业设计及让一位艺术家担任董事,并成为艺术设计史上第一个担任工业公司艺术领导职务的人。

彼得•贝伦斯所制定的生产纲领和工业产品样品,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在起作用,他还制定了批量生产的技术复杂型产品的艺术设计方法,这些方法后来成为现代艺术设计的职业手段。彼得•贝伦斯在AEG各方面设计的成就,就是工业同盟所追求的目标的一个典型范例。1909—1912年参与建造公司的厂房建筑群,其中他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的建筑物之一,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他设计的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其造型简洁,摒弃了任何附加的装饰,是贝伦斯建筑新观念的体现。彼得•贝伦斯把自己的新思想灌注到设计实践当中去,大胆地抛弃流行的传统式样,采用新材料与新形式,使厂房建筑面貌一新。钢结构的骨架清晰可见,宽阔的玻璃嵌板代替了两侧的墙身,各部分的匀称比例减弱了其庞大的体积产生的视觉效果,其简洁明快的外形是建筑史上的革命,具有现代建筑新结构的特点,强有力地表达了德意志设计联盟的理念。

彼得•贝伦斯还为AEG做了大量的平面设计,AEG的标识在几年时间内数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并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标识之一。作为工业设计师,彼得•贝伦斯设计了大量的工业产品,如弧光灯、电风扇、电水壶等,奠定了功能主义设计风格的基础。他把外形的简洁和功能性作为工业产品的审美理想,从1908年设计的台扇和1910年设计的电钟上看不到任何的伪装与牵强。他通过改变容量、局部的几何形状、材料和装饰的途径,设计了电水壶系列,基础模式有圆底、椭圆底与六面体,后者被称为“中国灯笼”。彼得•贝伦斯把纯粹的几何图形与简洁而精致的装饰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这些产品具有自身的、而不是从手工艺那里借用的价值。如电壶,贝伦斯设计出三种壶体、两种壶盖、两种手柄及两种底座,从中选择并加以组合,共有24种样式;电壶有水下加热电阻丝,锤击的效果及藤条覆盖的手柄显示其为手工制作。他是第一个改革产品设计使之适合工业化生产的设计师,他设计的电水壶充分考虑了机器批量和标准化生产的特点,水壶的提梁和壶盖都可以和别的造型的水壶配件互用。

彼得•贝伦斯还是一位杰出的设计教育家,担任过迪塞尔多夫实用艺术学校的校长、维也纳与柏林普鲁士两地美术学院的建筑系系主任。1910年间,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和勒•柯布西耶等,都在柏林彼得•贝伦斯的办公室工作过,他们后来都成了20世纪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所以他更重要的意义是影响和教育了一批新人,使这一批人成为第一代成熟的工业设计师与现代建筑设计师。

1900年黑森大公召彼得•贝伦斯到达姆施塔特艺术新村,在那里他由艺术转向了建筑,并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成为现代工业建筑师。他尽管参加了新艺术运动,却是德国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工业产品设计的先驱,被视为“德国现代设计之父”。彼德•贝伦斯一直关注“维也纳分离派”的设计探索,逐渐看清了设计艺术改革与发展的道路,认识到新时代的设计必须将工业生产技术和材料工艺紧密地结合才能拥有活力。从20世纪初开始,贝伦斯开始探寻适合大工业机械生产方式的设计道路,在设计的多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彼得•贝伦斯写了许多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主张对造型规律进行数学分析。他拒绝复制历史风格,而在研究植物、花卉的造型和动物界、植物界线条的基础上坚持理性主义美学原则。他的风格接近几何图形,因而易于转向纯工业形式的创作。彼得•贝伦斯还指出,在关于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中,与艺术家所坚持的传统相比,技术更能够确定现代风格,同时通过批量生产符合审美要求的消费品可以逐渐改善人们的趣味。技术和文化的结合是文化的新源泉,与其说它服务于生活的审美改造,不如说它服务于全民的社会利益。因此贝伦斯在考察艺术形式时,一直力图表明视觉形式对于作为人类文化一部分的物质环境而形成的意义。Dian Ping 点评促进现代建筑产生的需求因素之一是高层建筑,另一个因素

则是现代工厂建筑。现代工厂对空间、照明、流通的要求都促进

了现代建筑的发展。彼得•贝伦斯于1909—1912年参与建造公司

的厂房建筑群,其中他设计的透平机车间成为当时德国最有影响

的建筑物之一,被誉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法兰克•洛伊•赖特:放荡不羁的贵族牛仔

法兰克•洛伊•赖特:放荡不羁的贵族牛仔

法兰克•洛伊•赖特,是20世纪美国的一位最重要的建筑师,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的瑰宝。法兰克•洛伊•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法兰克•洛伊•赖特,1869年出生在美国威斯康辛州。他在大学中学习土木工程,后来才从事建筑设计。他从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在芝加哥从事建筑活动,曾经在当时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等人的建筑事务所中工作过。法兰克•洛伊•赖特开始工作的时候,正是美国工业蓬勃发展,城市人口急速增加的时期。19世纪末的芝加哥是现代摩天大楼诞生的地点。但是法兰克•洛伊•赖特对现代大城市持批判态度,他很少设计大城市里的摩天大楼。法兰克•洛伊•赖特对于建筑工业化不感兴趣,他一生中设计的最多的建筑类型是别墅和小型住宅。

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最初的10年中,法兰克•洛伊•赖特在美国中西部的威斯康辛州、伊利诺州和密执安州等地设计了许多小型住宅和别墅。这些住宅大都属于中产阶级,坐落在郊外,占地宽阔,环境优美。建筑材料是传统的砖、木和石头,有出檐很大的坡屋顶。在这类建筑中法兰克•洛伊•赖特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建筑处理手法。他认为住宅不仅要合理地安排卧室、起居室、餐橱、浴厕和书房,使之便利日常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家庭的内聚力,他的这一认识使他在新的住宅设计中把火炉置于住宅的核心位置,使它成为必不可少但又十分自然的场所。

法兰克•洛伊•赖特这个时期设计的住宅既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它适合于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这些住宅建筑被称为“草原住宅”,虽然它们并不一定建造在大草原上。

在19世纪法兰克•洛伊•赖特的青年是惠特曼和马克•吐温的时代。法兰克•洛伊•赖特的祖父和父辈在威斯康辛州的山谷中耕种土地,他在农庄里长大,对农村和大自然有深厚的感情。在向大自然索取的艰苦劳动中他了解了土地,感悟到蕴藏在四季之中的神秘的力量和潜在的生命流,体会到了自然固有的旋律和节奏。他的“塔里埃森”就建造在这片祖传的土地上,他在80岁的时候谈到这一点还兴奋地说:“在塔里埃森,我这第三代人又回到了土地上,在那块土地上发展和创造了美好的事物”,对祖辈和土地的眷恋溢于言表。在建筑艺术的范围内,法兰克•洛伊•赖特确有其独特的方面,他比别人更早地解决了盒子式的建筑问题。他的建筑空间灵活多样,既有内外空间的交融流通,同时又具有安静隐蔽的特色。他既运用新材料和新结构,又始终重视和发挥传统建筑材料的优点,并善于把两者结合起来。同自然环境的紧密配合是他的建筑作品的最大特色。法兰克•洛伊•赖特的建筑使人觉着亲切而有深度,不像勒•柯布西耶那样严峻而乖张。

法兰克•洛伊•赖特的主要作品有:东京帝国饭店、流水别墅、约翰逊蜡烛公司总部、西塔里埃森、古根海姆美术馆、普赖斯大厦、唯一教堂、佛罗里达南方学院教堂等。

法兰克•洛伊•赖特的一生经历了一个摸索建立空间的意义和它的表达的过程,从实体转向空间,从静态空间到流动和连续空间,再发展到四度的序列展开的动态空间,最后达到戏剧性的空间。布鲁诺•塞维如此评价赖特的贡献:“有机建筑空间充满着动态,方位诱导、透视和生动明朗的创造,他的动态是创造性的,因为其目的不在于追求耀眼的视觉效果,而是在寻求表现生活在其中人的活动本身。”Dian Ping 点评法兰克•洛伊•赖特的建筑作品充满着天然气息和艺术魅力,

其秘诀就在于他对材料的独特见解。泛神论的自然观决定了他对

材料天然特性的尊重,他不但注意观察自然界浩瀚生物世界的各

种奇异生态,而且对材料的内在性能,包括形态、纹理、色泽、

力学和化学性能等仔细研究,他指出,“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

语言……每一种材料都有自己的故事”,“对于创造性的艺术家来

说,每一种材料有它自己的信息,有它自己的歌”。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德国现代建筑师和建筑教育家,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的倡导人和奠基人之一,公立包豪斯学校的创办人。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1883年出生于德国柏林,父亲也是一位建筑师。1903—1907年,他就读于慕尼黑工学院和柏林夏洛滕堡工学院,1907—1910年在柏林彼得•贝伦斯的建筑事务所工作。1914年在科隆举办的现代工业设计大展上,他依据预制设计原理所作的示范工厂和办公楼设计使他在建筑界名声大噪。他在此时曾致书魏玛大公,陈述他建立新型的艺术与工业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的理想。1919年3月16日,魏玛政府内务大臣弗里希正式任命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为魏玛的撒克森大公艺术学院和撒克森大公艺术与工艺学校校长。3月20日,经大公同意将两所学校合并,成立国立建筑设计学院,即“包豪斯”。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坚定地贯彻自己的原则,决心使艺术与技术相结合,团结艺术家和建筑师、工程师一起创造新的实用而美观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工业制品和房屋。为培养能担负这个任务的新型设计人才,包豪斯的教学采用了“工厂学徒制”,学生入学后须先经过半年的基础教育,学习的内容包括基本造型、材料研究或工厂原理与实习。基础教育完成后,学生方能进入工厂和工作室,接受三年的学徒制教育。成绩合格者获“技工证书”,成绩优异者可经过考试升入“包豪斯建筑研究部”,修业期满,成绩合格者才能得到“包豪斯文凭”。

由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起草的《包豪斯宣言》是现代设计的重要文献,也是现代设计教育的最高纲领。它的主要思想也是它的主导思想是“我们都应该回到工艺上去”,他盼望着未来的新结构,“这种新结构将像一种新信念的水晶那样,通过工人的手伸向天空”。在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看来,艺术家和工匠之间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虽然艺术是无法教会的,不过工艺和手工技巧是能够传授的。他的学校是以工艺为基础的,是真实的劳作的世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把教师称为师傅,把学生称为学徒,把以往互不相干的若干学科和手段结合在一起,就能创造出一个综合的整体的艺术作品。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说:“未来几年将会显示出,手工艺将是我们这些艺术家的救星,我们将不再是手工艺的旁观者,我们将是它们的一部分。”

1928年,沃尔特•格罗皮乌斯与勒•柯布西埃等组织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1959年,任协会副会长。1934年,他离开德国赴英国开业。1937年,他定居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教授和主任,1952年起任荣誉教授,参与创办该校的设计研究院。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强调在建筑中运用精确的数学计算,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1945年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事务所,后来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为主的设计事务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此外,他对玻璃幕墙的构造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还在学校里专门创办了建筑系,并由他亲自领导,建立起教学—研究—生产于一体的现代教育体系。格罗皮乌斯在此期间设计的包豪斯校舍被誉为现代建筑设计史上的里程碑。这座“里程碑”包括教室、礼堂、饭堂、车间等,具有多种实实在在的使用功用,楼内的一间间房屋面向走廊,走廊面向阳光用玻璃环绕。格罗皮乌斯让包豪斯的校舍呈现为普普通通的四方形,尽情体现着建筑结构和建筑材料本身质感的优美和力度,令世人看到了20世纪建筑直线条的明朗和新材料的庄重。特别是,对于建筑的外层面,不用墙体而用玻璃,这一创举为后来的现代建筑所广泛采用。今天,在世界许多城市依旧可见许多格罗皮乌斯“里程碑”式样的楼宇,它们矗立在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视野中,证明着一种富有预见的思想和行动的伟大。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积极提倡建筑设计与工艺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讲究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这些观点首先体现在法古斯工厂和1914年科隆展览会展出的办公楼中。两幢建筑均为框架结构,外墙与支柱脱开,做成大片连续的轻质幕墙。法古斯鞋楦厂的幕墙由大面积玻璃窗和下面的金属板裙墙组成,室内光线充足,缩小了同室外的差别;房屋的四角没有角柱,充分发挥了钢筋混凝土楼板的悬挑性能。展览会办公楼正面两端各有一个全玻璃幕墙的圆塔。里面的螺旋形楼梯与上下楼梯的人全部暴露出来。这些做法在后来的现代建筑中,特别是在百货商店和疗养院之类的公共建筑中广为应用。上述两座建筑不仅提出了新的功能,表现出了新的美学观点,并且说明功能和美观是同现代材料和结构技术分不开的。

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力主用机械化大量生产建筑构件和预制装配的建筑方法。早在包豪斯学校任教时期,他便致力于研究使家具器皿等日用品和建筑设计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要求,认为只有这样才能进行大规模建筑并降低造价。他还提出一整套关于房屋设计标准化和预制装配的理论和办法。格罗皮乌斯参加发起组织现代建筑协会,传播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对现代建筑理论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Dian Ping 点评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在美国广泛传播包豪斯的教育观点、教

学方法和现代主义建筑学派理论,促进了美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他在美国还从事设计实践,1945年同他人合作创办协和建筑师

事务所,后来发展成为美国最大的、以建筑师为主的设计事务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的建筑理论和实践为各国建筑界所推崇。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玻璃幕墙的缔造者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玻璃幕墙的缔造者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原名为玛丽亚•路德维希•密夏埃尔•密斯,德国建筑师,也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在处理手法上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他的设计作品中各个细部精简到了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不少作品结构几乎完全暴露,但是它们的高贵、雅致,已使结构本身升华为建筑艺术。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1886年出生于德国亚琛的一个石匠家庭。他只上过5年学,之后就跟父亲学习石工技术,是后来在建筑事务所的实践活动使他走上了建筑的职业生涯。1908年,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在著名的贝伦斯事务所工作了4年。在那里他学到了不少先进的建筑思想和技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那就是:纪律、秩序和形式。他认为在建筑中这就是真理,美就是真理的光辉。1930—1933年他担任德国包豪斯学校的校长。1938年由于德国纳粹主义猖獗,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迁居美国,长期担任著名学府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他不但大胆改革学校原有的教学大纲和教育体制,还积极参与实践,在融合芝加哥学派的基础上创立了密斯学派。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了“流动空间”的建筑新概念。这体现在巴塞罗那展览馆——德国馆的设计中。该馆建于1928—1929年,主厅承重结构为8根十字形截面的钢柱。大理石墙和玻璃隔段都不承重。它们只是作为空间划分的手段,有的独立布置,有的从室内延伸到屋顶以外,形成了似分似隔,似封闭似开敞的流动空间印象。整个建筑一反过去烦琐装饰的旧习,显得干净利落、清新明快。建筑材料也达到了最佳的美学效果。灰色和绿色的玻璃隔墙配以挺拔光亮的钢柱和丰富多彩的大理石墙面,显得高雅华贵,具有新时代的特色。他还设计了平椅和靠椅,布置在室内,其造型舒展优美,很快便流传开来,被人们称为“巴塞罗那椅”。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建筑以精确简洁为主,并富有结构的逻辑性。他的名言是:“少就是多”。他说:“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建筑取决于它所处的时代,并逐步表现出它的形式。”1950年建成的范斯沃斯住宅坐落在距芝加哥75.6千米的普兰诺,在福克斯河的岸边。房子四周是一片平坦的牧野,夹杂着一丛丛茂密的树林,旁边还有小河流过。整幢住宅是一个架空的四边透明的玻璃盒子,像水晶一般纯净。外部的钢结构都漆成白色,与周围的树木草坪相映成趣,实乃点睛之笔。整个建筑视野开阔,置身室内就像大自然之中。建筑外观也简洁明净,高雅别致。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风格还强调技术的精美。建于1954—1958年的西格拉姆大厦无疑是纽约最精致的摩天大楼之一。它是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的高层建筑的代表作。大厦是一家酿酒公司的行政办公楼,位于纽约曼哈顿区。主楼38层,高158.5米。整幢建筑被放在一个粉红色花岗岩砌成的大平台上。前面留有小广场供人们活动和休息。建筑框架和窗棂均采用铜皮作外包装材料。稳重的古铜色结构与茶色玻璃相配合,显得格调古朴而高雅,与周围的蓝色玻璃摩天大楼形成鲜明对比。为了使大楼的造型不失轻灵,密斯把底层三面留成两层高的空廊,看起来整座大楼就像架空在几根独立的大柱之上。

1969年,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逝世。他技艺精美的建筑设计思想和严谨的造型手法对后来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为现代建筑的一代大师,他的名字会永载史册。Dian Ping 点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认为建筑是一种精神活动,这一点贯

穿于他的一生,他说:“我们必须设定新的价值,固定我们的终

极目标,以便我们可以建立标准。因为正确的以及有意义的,对

于任何时代来说,包括这个新的时代——是这样的:给精神一

个存在的机会。”这里所说的“终极目标”就是密斯的信仰。

勒•柯布西耶:现代建筑的旗手

勒•柯布西耶:现代建筑的旗手

勒•柯布西耶,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被称为“现代建筑的旗手”。他和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法兰克•洛伊•赖特并称为现代建筑派或国际形式建筑派的主要代表。

勒•柯布西耶,1887年出生于瑞士西北靠近法国边界的小镇,父母从事钟表制造,少年时曾在故乡的钟表技术学校学习,对美术很感兴趣。1907年勒•柯布西耶先后到布达佩斯和巴黎学习建筑,在巴黎时,到以运用钢筋混凝土著名的建筑师奥古斯特•贝瑞处学习,后来又到德国贝伦斯事务所工作。彼得•贝伦斯事务所以尝试用新的建筑处理手法设计新颖的工业建筑而闻名,在那里他遇到了同时在那里工作的沃尔特•格罗皮乌斯和路德维格•密斯•凡德罗,他们互相之间都有影响,一起开创了现代建筑的思潮。他又到希腊和土耳其周游,参观探访古代建筑和民间建筑。

勒•柯布西耶于1917年定居巴黎,同时从事绘画和雕刻,与新派立体主义的画家和诗人合编杂志《新精神》,按自己外祖父的姓取笔名为勒•柯布西耶。他在第一期就写到:“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它植根于一种新的精神,有明确目标的一种建设性和综合性的新精神。”后来他把其中发表的一些关于建筑的文章整理汇集出版单行本书《走向新建筑》,书中激烈地否定19世纪以来的因循守旧的建筑观点、复古主义的建筑风格,歌颂现代工业的成就,提出“我们的时代每天都在决定自己的样式”,称颂工程师的工作方法,“工程师受经济法则的推动,受数学公式所指导,使我们与自然法则一致,达到了和谐。”提出“住房是居住的机器”,鼓吹以工业的方法大规模地建造房屋“建筑的首要任务是促进降低造价,减少房屋的组成构件。”对建筑设计强调“原始的形体是美的形体”,赞美简单的几何形体。勒•柯布西耶的建筑设计充分发挥了框架结构的特点,由于墙体不再承重,可以设计大的横向长窗,他的有些设计当时不被人们接受,许多设计被否决,但这些结构和设计形式却在以后被其他建筑师推广应用,如逐层后退的公寓,悬索结构的展览馆等,他在建筑设计的许多方面都是一位先行者,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

勒•柯布西耶还对城市规划提出了许多设想,他一反当时反对大城市的思潮,主张全新的城市规划,认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完全可以既保持人口的高密度,又可以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首先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的设想,·是极有远见卓识的。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始终站在建筑发展潮流的前列,对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现代化起了推动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勒•柯布西耶避居乡间,后来又到印度和非洲工作。战后他的建筑设计风格明显起了变化,从注重功能转向注重形式;从重视现代工业技术转向重视民间建筑经验;从追求平整光洁转向追求粗糙苍老,甚至是原始的趣味。因此他在战后的新建筑流派中仍然处于领先地位。

勒•柯布西耶的设计理念直到他去世,都对世界各国的建筑师有很大的启发作用。他的设计经常引起很大的争议,他设计的朗香圣母院教堂的怪异外观,令守旧派异常愤怒,但被革新派奉为经典;他的马赛公寓,被法国风景保护协会提出控告,到后来,又成为当地的名胜;他为阿尔及尔市做的规划和建筑设计被市政当局否决,但后来其中的逐层后退的设计方法却被许多非洲和中东的沿海国家采纳。

勒•柯布西耶的丰富多变的作品和充满激情的建筑哲学深刻地影响了20世纪的城市面貌和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从早年的白色系列的别墅建筑、马赛公寓到朗香教堂,从巴黎改建规划到昌加尔新城,从《走向新建筑》到《模度》,他不断变化的建筑与城市思想,始终将他的追随者远远的抛在身后。勒•柯布西耶是现代建筑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峰,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建筑思想的源泉。

勒•柯布西耶是一名想象力丰富的建筑师,他对理想城市的诠释、对自然环境的领悟以及对传统的强烈信仰和崇敬都相当别具一格。作为一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他是善于应用大众风格的稀有人才——他能将时尚的滚动元素与粗略、精致等因子进行完美的结合。他用格子、立方体进行设计,还经常用简单的几何图形、一般的方形、圆形以及三角形等图形建成看似简单的模式。作为一名艺术家,勒•柯布西耶懂得控制体积、表面以及轮廓的重要性,他所创造的大量抽象的雕刻图样也体现了这一点。因此,在勒•柯布西耶的设计中,通过大量的图样以产生一种栩栩如生的视觉效应占据了支配地位,而其建筑模式转化为建筑实物的情况如同艺术家在陶土的模子上进行雕刻和削减一样。通过精心的设计,在明暗光线的对比下,他成功地将有限的空间最大化,并产生了良好的视觉效应。Dian Ping 点评自然是美妙的,那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还有来自大自

然的清新和美丽,使勒•柯布西耶感觉到需要建立一种全新的风

格去适应当今机器时代的发展。在所有的建筑都作为“机器时代

的机器”时,人们也开始重视房屋的基本功能。勒·柯布西耶的

目标是:在机器社会里,应该根据自然资源和土地情况重新进行

规划和建设,其中要考虑到阳光、空间和绿色植被等问题。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革命性”的设计大师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革命性”的设计大师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荷兰著名建筑设计师和家具设计大师。里特维德不是建筑学或设计方面的科班出身,但他对所学的任何实际知识都非常用心,并有很多独到的理解。在现代设计运动中,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是创造出最多的“革命性”设计构思的设计大师。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1888年出生于荷兰名城乌特勒支,父亲是当地的一位木匠。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从7岁起就开始在父亲的作坊中学习木工手艺。1911年他开设了自己独立的木工作坊,同时开始以上夜校的方式学习建筑绘图。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一生富于革命性,是家具设计史上第一件现代家具的设计人。1917—1918年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设计并制作了“红蓝椅”,并于次年成为荷兰著名的“风格派”艺术运动的第一批成员。“风格派”运动是几乎与德国包豪斯齐名的现代艺术设计运动,其核心人物是多才多艺的设计师和理论家提奥•凡•杜斯伯格,著名现代派画家皮尔特•蒙德里安和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其中包括许多当时非常“前卫”并在设计思想上崇尚创新的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和理论家。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极富轰动性的“红蓝椅”系列的首批家具设计首先在“风格派”的专业艺术杂志上刊登出来,立即引起同仁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后,这批作品于1923年又在德国包豪斯展览中亮相,对许多同时代的设计师,包括另外几位大师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运动的发展早期,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的先锋作用并未局限于家具设计领域,1924年他设计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也是建筑设计史中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施罗德住宅,其设计思想和手法都与“红蓝椅”如出一辙,同时也贯彻着提奥•凡•杜斯伯格的设计理论和皮尔特•蒙德里安的艺术理念。仅此两项,就足以奠定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在现代设计中的大师地位。“红蓝椅”仅仅是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丰富多彩的家具设计生涯中的一个开始。同其他几位经典大师一样,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也始终关注着设计与工业化生产的结合以及适于现代社会生活的新材料的运用。一般认为包豪斯的布劳耶是第一位使用弯曲钢管设计家具的人,但实际上,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几乎在同时,甚至比布劳耶还早就开始使用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新型家具材料了,这从施罗德住宅的餐椅中就可以看出。事实上当时双方的交流很多,相互影响很明显,只是布劳耶的“瓦西里椅”更为优雅,在设计上更为彻底而已。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下一个令世人再次震惊的设计是1932—1934年设计制作的“Z”形椅。这在家具的空间设计组织上又是一次革命,在最直接的功能上则扫除了落座者双腿活动范围内的任何障碍。在这件惊世之作的设计理念上,一般都以为是为回应提奥•凡•杜斯伯格1924年发表的一种理论呼吁:要在艺术构图的竖直和水平的元素之间引入斜线的解决横竖构图元素间的冲突。不论理论上如何解释,“Z”形椅在家具设计中的革命性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这种设计中的“斜线”因素早已出现在早年的“红蓝椅”中,而椅子设计中心明确的“斜线”因素早几年曾出现在霍夫曼1908年设计的一件休闲椅中。“Z”形椅开发了现代家具设计的一个方向或一个类别,后代不少设计师不断在其设计理念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诠释”。

20世纪20年代初,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受施罗德夫人的委托为其设计一所家庭住宅。这座位于荷兰乌德勒支市的建筑如今被人们称为“里特维德一施罗德之家”。这座施罗德住宅是风格派艺术主张在建筑领域的典型表现。施罗德住宅由光光的墙板,简洁的体块,大片玻璃组成横竖错落、若即若离的构图,与当时著名的荷兰画家皮尔特•蒙德里安的绘画有十分相似的意趣,如同一座三维的风格派绘画。施罗德住宅对许多现代建筑师的建筑艺术观念有不小的影响,是现代建筑非常重要的开端。施罗德住宅用轻灵的手法表现出明晰的建筑主题,是荷兰风格派艺术在建筑领域最典型的表现。虽然也有人批评它是一件摆设多于可用的建筑,过于强调客观性而忽略了其实用性。但施罗德住宅却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参照物和先导。“20世纪已经成为历史,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同样,20世纪也留给我们许多历史文化遗产,认识这点非常重要。”梅耶教授对此颇有见地。这也是为什么他和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作的同事们决定要把这座建于1924年的荷兰住宅同大堡礁、泰姬陵以及中国的长城一起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希望创造的不仅是一座建筑,而是一座充满家具和实用生活空间的家园。范塞尔解释道:“它的楼上是生活区,有一扇滑动板可以把房间分隔为四个部分,当家人要睡觉时就会把房间隔开,但是在白天,它则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对建筑的空间和环境很感兴趣,他还自己设计了被称为‘综合艺术品’的家具,这样,建筑内外就构成了一个整体。家具一般都采用明朗的色调,比如他设计的著名的红蓝色的椅子。”

雅瑞尔认为“里特维德一施罗德之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将为其带来有利的弘扬与支持,更重要的是,对这座建筑在荷兰历史上的存在有所保障。100年甚至200年后,它还能屹立在乌特勒支市,能与婆罗浮屠佛塔和埃及金字塔一起被列为世界瞩目的文物,这是多么大的光荣啊!”Dian Ping 点评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并不是建筑学或设计方面的科班出

身,但他对所学的任何实际知识都非常用心,并始终有独到的理

解。在现代设计运动中,吉瑞特·托马斯·里特维德是创造出最多

的“革命性”设计构思的设计大师。

阿尔瓦•阿尔托:人性化的建筑

阿尔瓦•阿尔托:人性化的建筑

阿尔瓦•阿尔托,芬兰现代建筑师,人性化建筑理论的倡导者,同时也是一位设计大师及艺术家。阿尔瓦•阿尔托是现代建筑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也是现代城市规划、工业产品设计的代表人物,他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形式与人的心理感受的关系这些方面都取得了其他人所没有的突破,是现代建筑史上举足轻重的大师。

阿尔瓦•阿尔托,1898年出生于芬兰的库奥尔塔内小镇,1916—1921年在赫尔辛基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学专业学习。随后两年,他作为一名展示设计师工作并在中欧、意大利及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旅行。1923年起,阿尔瓦•阿尔托先后在芬兰的于韦斯屈莱市和土尔库市创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1924年,他主要运用“新古典主义”的设计风格,为学校设计了几家咖啡馆和学生中心,并为学生设计了成套的寝室家具。同年,他与设计师阿诺•玛赛奥结婚,共同进行了长达5年的木材弯曲实验,而这项研究促进了阿尔瓦•阿尔托20世纪30年代革命性家具设计——椅的产生。

阿尔瓦•阿尔托于1928年参加国际现代建筑协会。1929年,按照新兴的功能主义建筑思想同他人合作设计了为纪念土尔库建城700周年而举办的展览会的建筑。他抛弃传统风格的一切装饰,使现代主义建筑首次出现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推动了芬兰现代建筑的发展。他最著名的建筑包括他在土尔库的家(被认为是第一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现代主义建筑)、卫普里图书馆、帕伊米奥肺结核疗养院以及为1939年纽约世界商业博览会设计的芬兰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头10年,阿尔瓦•阿尔托主要从事祖国的恢复和建设工作,为拉普兰省省会制定了区域规划。

1936年,阿尔瓦•阿尔托为他负责室内装修设计的赫尔辛基甘蓝叶餐厅设计了一款花瓶作为装饰品之一,即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经典玻璃制品,不仅在1937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现了芬兰现代设计的水平,还成为世界众多博物馆的珍藏品,并在1938年获得国际桌上用品奖。其设计趣味来自随意而有机的波浪曲线轮廓,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对称玻璃器皿的设计标准。人们猜测波浪曲线轮廓象征着芬兰星罗棋布的湖泊。这是天才的设计大师阿尔瓦•阿尔托除了建筑之外,为玻璃器皿制造业留下的经典杰作。从年龄上看,阿尔瓦•阿尔托花瓶已经是“古董”了,但从设计上看,它至今仍然很超前,很现代。

阿尔瓦•阿尔托于1940年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客座教授,1947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美术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芬兰科学院院士,1957年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63年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76年5月11日逝于赫尔辛基。

1957年阿尔瓦•阿尔托在明确地表达他的哲学观时,指出:“建造天堂是建筑设计的一个潜在动机,这一理念会不断地从每个角落里涌现出来。它是我们设计建筑的唯一目的。如果我们不能始终坚持这一理念,我们的建筑将是简陋且没有价值的,但我们的生活会富裕起来,然而,这种富裕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每件建筑作品都是一个标志,它们向世人展示出我们愿意为世界上的所有普通人建造天堂的志向。”

自然再现的理念在阿尔瓦•阿尔托的设计中反复出现。在生态这一概念出现之前,阿尔瓦•阿尔托就早已在他的建筑设计中体现出了生态建筑的理念。1940年,他曾写到:“建筑师所创造的世界应该是一个和谐的,和尝试用线把生活的过去与将来编织在一起的世界。而用来编织的最基本的经纬就是人纷繁的情感之线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之线。”

阿尔瓦·阿尔托主要的创作思想是探索民族化和人情化的现代建筑道路。他认为工业化和标准化必须为人的生活服务,适应人的精神要求。他说:“标准化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房屋都一模一样,而主要是作为一种生产灵活体系的手段,以适应各种家庭对不同房屋的需求,适应不同地形、不同朝向、不同景色,等等。”他所设计的建筑平面灵活,使用方便,结构构件巧妙地化为精致的装饰,建筑造型娴雅,空间处理自由活泼且有动势,使人感到空间不仅是简单地流通,而且在不断的延伸、增长和变化。阿尔瓦·阿尔托热爱自然,他设计的建筑总是尽量利用自然地形,融合优美景色,风格纯朴。芬兰地处北欧,盛产木材,铜产量居欧洲首位。阿尔瓦·阿尔托设计的建筑的外部饰面和室内装饰反映了木材的特征;铜则用于点缀,表现精致的细部。建筑物的造型沉着稳重,结构常采用较厚的砖墙,门窗设置得宜。他的作品不浮夸,不豪华,也不追随欧美时尚,创造出独特的民族风格,有鲜明的个性。Dian Ping 点评阿尔瓦·阿尔托大量不朽的建筑不但在纹理上相当丰富,而

且从传统原料上来说也是相当广泛的,主要体现在流动的空间、

自然光线、空间的分配以及其他大量的细节等方面。他的装饰也

影响到了国际建筑水平,正如他曾经说过:“没有什么可以再生,

同时也没有什么可以完全消失,任何东西都会以一种新的形式呈

现出来。”他认为,众多的建筑对于建筑学的一系列问题而言是

一种单独的解决方式,而这一系列问题又是建筑学方面的驱动力

量。这种观点后来得到国际上的认可和接受。

路易•艾瑟铎•康:建筑界的诗哲

路易•艾瑟铎•康:建筑界的诗哲

路易•艾瑟铎•康,美国现代建筑师,大器晚成的他50多岁时才真正成为一代宗师。他的建筑作品通常是在质朴中呈现出永恒和典雅,他被誉为“20世纪最具独创性、最重要的建筑师。”

路易•艾瑟铎•康,1901年出生于波罗的海的萨列玛岛,1905年全家迁至美国,1924年毕业于费城宾西法尼亚大学。毕业之初,路易•艾瑟铎•康在费城城市建筑师丁•莫里特的事务所从事规划设计工作。1928年,他到欧洲游历,又到保罗•克雷特的事务所里短暂地工作了一段时间。总之,此时的他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建筑学硕士。游历期间,路易•艾瑟铎•康为现代主义的思想和作品所震动,但他并没有简单地皈依到现代主义的大旗下,其整个精神仍然归属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建筑艺术。

1935年,路易•艾瑟铎•康开设了独立的建筑事务所。在他独立开业的将近20年的经历中,他的生活是一段并不令人羡慕的奋斗史。路易•艾瑟铎•康没日没夜地与绘图员一起工作,而他本人连星期天都在工作。建筑师这个令外行欣羡的职业,对于那些真正有所追求的建筑师而言,绝非是那种东拼西凑而财源不绝的行业。认真创作的建筑师,与其他艺术领域的创作者一样,总面对着其味无穷的探索,同时苦乐参半。路易•艾瑟铎•康的早期奋斗,正是这一类型建筑师典型的生活经历。

路易•艾瑟铎•康历经30年的摸索与彷徨,终于使自己的事业迎来了转折点。人们把耶鲁大学艺术画廊的扩建项目视为路易•艾瑟铎•康的成名之作。在这一建筑中,路易•艾瑟铎•康将现代建筑运动中最为人称道的精华汇集一体。勒•柯布西耶的粗野主义和奈尔维的装饰性结构等手法被他融合在外露的三角形密肋楼盖结构中。随后,路易•艾瑟铎•康从幼年起积蓄的文化素养开始大放异彩。

路易•艾瑟铎•康不但有设计作品问世,而且作品常伴有自成一格的理论支持。他的理论,既有德国古典哲学和浪漫主义哲学的根基,又揉以现代主义的建筑观、东方文化的哲学思想,在建筑理论方面,他的言论常如诗的语言一般晦涩、艰深,充满隐喻的力量,发人深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