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00:12:0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第一编 先秦文学

绪 论

0.1 复习笔记

一、中国文学的源头

1.传说时期的文学

传说时期的文学是指文字产生以前的远古时期的原始神话传说和歌谣,它们经过漫长的口耳相传导致变异,后世见诸文字记载的原始文学很难说是其原貌。

2.早期文字与书面文学的产生

文字的出现,是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甲骨文字以及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早的文字,它们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3.诗乐舞紧密结合

诗乐舞合一,这在我国古籍中有明确的记载,如《吕氏春秋·古乐》与《尚书·益稷》记载帝舜时的乐曲《大韶》。诗歌和音乐、舞蹈相互结合的形式,在文字已经成熟并广泛用于文献记录以后,还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约在春秋以后,诗歌从乐舞中逐步分化独立出来,向文学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二、先秦文学的作者和形态

先秦经历了一个由原始文化向理性文化嬗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主要承担者的身份、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文学作者也因之而不断变化。

1.先秦文学作者的流变(1)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因此,他们理所当然地也是文学的创造者。在夏商或周初,为巫术祭祀而创制的韵文或歌谣是当时主要的文学作品。(2)春秋以后,随着商周之际鬼神地位的下降,人事受到重视,史官发展了人事方面的职能,并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成为新兴文化的代表。史长于记人事、观天象、悉旧典。《尚书》《春秋》都是史官的作品。(3)西周时期,学在官府,只有贵族才有受教育的权利,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掌握知识文化,进行文学创作。贵族成了西周、春秋时文学的主要创作者。《诗经》就是由他们所采、所编、所颂的作品。(4)春秋战国之际,随着贵族阶级的衰落,官学或私家传授出现了危机,于是民间聚众讲学之风应运而起,文化知识也由贵族转移到士的手里,其代表就是诸子百家。

先秦文学作者的身份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由巫到史,到贵族,再到士,其演变过程,与文学繁荣的趋势是一致的。作者身份的多样性,使文学在体裁、题材、风格等方面显出了异彩纷呈的特性。

2.先秦时期文学的形态

先秦时期的文化特征决定了文献呈现为一种综合的形态,表现为:(1)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学或哲学著作,史学和哲学著作也富有文学意味。(2)殷周之际,中国文化经历了革命性的变化,萌芽于商代的“德”的观念,在周代得以发展,形成了敬德保民的思想。(3)战国时期,文化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4)先秦文献往往体现出文史哲综合于一体的特征

①《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内容丰富多彩,写作中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具有较突出的叙事文学的特点,奠定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②大多数说理散文不是抽象地进行哲学思辨或枯燥地讨论政治、人生问题,而是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浓郁的情感,同时具有丰富的形象,文学价值很高。(5)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

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1)先秦有些文学作品,并非一时一人所作,它们或由集体创作,或经过后人加工修改,原始作者和创作年代都难以指实。(2)先秦文学作品在传承过程中可能有所损益,表现为:

①这一时期的作品的写定,往往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师说和后学之说,可能混杂在一起,师徒间代代传授,难免有增删的情况;

②先秦典籍经秦火以后,大多为汉人重新编定,难免会有讹误。

这些都模糊了先秦文学的本来面貌,使之存在许多可争议之处,这也是先秦文学作品不同于后代作品之处。

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

先秦文学大致可分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

1.原始文化和夏商文化

夏商文化以巫文化最有代表性,而夏商文学与此时的宗教文化形态紧密联系。(1)夏商时代已有较为完整的歌谣出现。如《楚辞》中一再提及的夏启时的《九歌》,当是夏代流传下来的歌谣。这些诗歌颂咏祖先,歌舞娱神,都用于祭祀。(2)商代的诗歌如《诗经·商颂》五篇,有较高的表现技巧。商代韵文还包括《周易》中某些卦爻辞,这些卦爻辞多采用谣谚的形式。诗歌内容或怨上刺世、申诉痛苦,或抒发爱情、歌咏劳动,运用象征、比兴、白描、叠咏等手法,用韵参差错落,灵活多样,显示了我国古代诗歌萌芽状态的特点。(3)巫史文化的昌盛,同时也促进了散文的发展。商代出现了完整的散文作品,其代表为《商书》。

2.礼乐文化与西周春秋文学(1)自周公“制礼作乐”到孔子“克己复礼”,旧的巫术宗教文化逐渐被取代,礼乐文化成了主流。“礼乐”的精神实质是对社会秩序自觉地认同,它的核心是“德”“仁”等一些政治伦理观念。周代的文化改革家们正是通过这一“神道设教”的方法,巧妙地完成了理性文化对原始文化的突破。(2)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因此,周代的历史意识空前发展起来,史官原来的宗教职责迅速淡化,“史官文化”也因此而成熟。现存鲁之《春秋》是经孔子修订的,孔子是通过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左传》是先秦史传散文的顶峰之作。《国语》以记言为主,也为后世所推崇。(3)除历史著作外,春秋时期说理散文得到长足的发展,出现了《论语》《墨子》和韵散结合的《老子》。周代文学在精神和风格上都体现为一种和谐、典雅的特质,一种婉而多讽的特征。

3.百家争鸣与战国文学(1)百家争鸣

随着周天子的衰微,西周、春秋时代的礼乐制度颓然崩溃,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出于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生的关怀,著书立说,批评时弊,阐述政见,互相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以道家的庄周、儒家的孟轲与荀卿、法家的韩非以及纵横家最为重要,他们虽主张各异,但都秉有战国时代特有的文化气质。表现为:

①他们立足于现实,着眼于现实,很少提及春秋时流行的“天命”等思想;

②由于士人成为文化甚至政治的中心,所以他们不再盲目认同某种既定的秩序,他们的自觉创作精神大为增强。(2)百花齐放

文学风格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诸子的生活经历不同,文化教养不同,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政治观点不同,文学观念也不尽相同,因此《孟子》《庄子》《荀子》《战国策》等文章表现出不同的风貌。(3)此外,楚国屈原的《离骚》等篇表现了他美好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情操,是《诗经》之后的又一个诗歌高峰。

四、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

先秦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璀璨的诗文作品上,也体现在那些散见于作品中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上。

1.文学的目的和功用(1)文学的目的和功用问题,是文学的基本问题。(2)内心的情感和价值的表达需要,是文学创作的主要动力之源。(3)春秋以前的诗人们已经有了借文学以抒情的思想,有了较为明确的创作动机。

2.尚质的文学倾向

墨家尚质,在生活层面主张简朴,在文学上也极力推崇简约、实用的表达方式。墨子之所以反对华丽的言辞,是担心在游说过程中君主只陶醉于文辞,而忽略了游说者的真正意图,以致不能达到游说的目的。此观点对后世文学尚质之风产生了一定影响。

3.“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

孔子特别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他提出“兴、观、群、怨”说,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实现这一文学主张的具体途径。(1)“兴”是指通过文学形象唤起或传达一种社会性的情感,使读者领会某种普遍的真理,最终达到感化教育的目的。(2)“观”,郑玄注为“观风俗之盛衰”。儒家认定,诗歌一方面可以提供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对诗人伦理修养的认识。(3)“群”是使人达到一种社会认同感。诗歌和音乐一样,应该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精神凝聚点,应该反映共同体的情感。(4)“怨”为“刺上政也”。诗歌可以表达诗人的恩怨之情,这种情感往往是指对不良政治的揭露和批判,以及维护理想政治信念的勇气。“兴观群怨”的文学主张,可看作是儒家的文学纲领,更强调文学的感悟功用、认识功用、教育功用和批判功用。

4.自然朴素的文学追求(1)道家认为天地自然不但隐含着至上的真理,同时也显现了“大美”。通过自然的“大美”以获取“万物之理”,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主要意义所在。(2)道家认为文学的目的应该是通过对自然的领悟和回归以达成对现实人生的超越,充分享受生命的快乐。(3)道家推崇人的自然性情,认为只有真性情才有真价值。(4)道家将“平淡”看作是自然性情的极致。(5)自然的另一层含义是老子的“大巧若拙”,认为艺术创造的极致是要在外在形式上达到不露人工的痕迹,要显出“天然朴素”的风格。因此,淡泊宁静的情思要求着平淡的形式,朴素自然的文学风格才能和自然无为的精神相协调。

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填空题

1.“兴观群怨”说是_______最先提出的。[四川大学2017年研]【答案】孔子【解析】“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社会作用的高度概括,是对诗的美学作用和社会教育作用的深刻认识,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此说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2.先秦史传散文的顶峰之作是________。【答案】《左传》【解析】与《尚书》《春秋》《国语》等先秦史传类文字相比,《左传》以近二十万言的规模,全面、系统记载春秋一代的重大事件,广泛涉及周王朝和晋、鲁、楚、郑、齐、卫、宋、吴、秦、越、陈等十多个诸侯国,并且屡见追记西周、殷商、夏及以前时期的史实。可以说《左传》完成了由单纯记史向注重剪裁史料、精于谋篇、善于敷演故事的重要跨越,增加了叙事的形象性、生动性,尤其一些战争的叙写最有特色。在铺叙事件过程中,第一次展现了一批有着各自经历和不同性格的历史人物,客观上积累了形象塑造的宝贵经验,再加上语言简洁而准确,生动而富于表现力,注意细致描摹,长于运用比喻,这一切使其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先秦史传散文中是罕见的。

第1章 上古神话

1.1 复习笔记

一、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1)神话的概念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表达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2)神话的产生

只有当人类可以凭借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对自然和社会的领悟的时候,神话才有可能产生。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和灾难性的自然现象,人们不由自主地会惊奇和恐慌,产生神秘和敬畏的感情,并由此幻想出世界上存在着种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加以膜拜,自然即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3)神话的功能

①保持社会习俗及社会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②人类初期生产力低下,个人必须把自己融入氏族之中才能生存。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精神纽带;

③神话故事可以使难以理解的现实呈现出种种戏剧性的属性,人们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了种种令人不安的情绪。

2.文献记载(1)记载神话比较集中的是《山海经》。(2)神话也散见于经、史、子、集各类书中。如:

①《诗经》中的《商颂·玄鸟》《大雅·生民》等篇;

②《楚辞》中保留的神话材料较多,尤其是《天问》;

③《左传》《国语》《逸周书》等史书中也可以看出神话的蛛丝马迹;

④《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援引神话最多;

⑤《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都保存了不少神话。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保留在《淮南子》中。

3.《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1)《山海经》《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2)神话学价值

①《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②《山海经》中保留的神话相当古老,但严格地说来还是神多于神话。大量对山神形貌的描述,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特征。海经、大荒经的神话色彩是全书中最浓的,记录了一些异国人的奇异相貌、习性和风俗。其中有不少想象奇特的神话,如鲧禹治水、刑天舞干戚等,都深入人心,流传广远。

③《山海经》中的神话虽然是片断的,但不少故事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甚至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如夸父逐日,大禹、帝俊和西王母的传说,以及圣地昆仑山的神奇景象等。

总之,《山海经》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神话的一座宝库,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神话的主题和意义

1.神话的分类(1)创世神话

创世神话即有关解释世界起源的神话,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保留在《艺文类聚》中。(2)始祖神话

①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首推女娲的故事。《淮南子·览冥训》和《太平御览》中都有相关记载。

②除了人类共同的始祖外,各部族又有自己的始祖神话。如《诗经·大雅·生民》中记录的周民族始祖后稷的诞生和经历。(3)洪水神话

洪水神话中最杰出的英雄当数鲧禹父子。《山海经·海内经》《离骚》《孟子》《史记》等都有相关记载。(4)战争神话

①《史记·五帝本纪》记载的炎黄阪泉之战,导致了炎黄两大部族的融合,华夏民族由此而正式形成,并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成分。

②《山海经·大荒北经》和《太平御览》等书记载了黄帝与蚩尤间的战争。(5)发明创造神话

如燧人氏、有巢氏、神农氏、仓颉、后稷等。再如后羿是神话传说中弓箭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神射手。在《山海经·大荒南经》和《大荒东经》保留了后羿射日的神话。(6)其他神话

一些神话显示了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显示了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所记载的夸父逐日的故事和《山海经·北山经》中记载的精卫填海的神话。

2.中国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如从《山海经》中对那些兽类的描述中,我们能看到先民对生存环境的警惧之情。(2)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在展示人类恶劣的生存境遇的同时,还为人类塑造了一些保护神,如女娲、后羿等。(3)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如《山海经·海外西经》中所载的刑天。

三、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由于原始先民在思维中尚未将自身同自然界截然分开,因此,他们在感知自然时,往往将自身属性不自觉地移到自然之上,形成以己观物、以己感物的神话思维特征,这在解释自然现象时表现得更为特出。这种思维方式是先民理解神秘世界的一个最主要的方法。

2.神话思维是一种具体、形象的思维

由于原始先民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处在最初的发展阶段,因此,思维还不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能脱离那些具体的感性材料。神话的综合也仍然离不开具体形象,它通过一定程度的概括,使某些神话形象脱离了具体事物。比如龙这个神话形象,便是经过长时间的综合而形成的。

3.神话思维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在先民心中引起恐惧、敬畏或惊喜等情感,先民认为这些情感也是外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比如,《山海经》中每当出现龙凤神话形象时,总是伴有歌舞音乐,显示了祥和安乐的情感体验。神话中所蕴含的情感,是神话之所以感人的魅力所在。

总的来说,神话思维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是某种具体的物象和某种特定意义之间的联系。原始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原始人还不能利用抽象观念进行独立思考,他们必须借用某些具体的物象来暗示某些特征上相似或相联系的观念。神话是原始先民的一种认知和表达方式,是集体意识情感的表达。

四、上古神话的流变与影响

1.神话历史化(1)含义

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及其发展谱系。(2)方式

①被认为其文“不雅驯”,违背理性化原则的神话很难被纳入历史谱系之中,从而遭到删削。如对《淮南子》古本载嫦娥奔月神话时说嫦娥“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的删减。

②被道教改造,成为仙话的一个来源。仙话一般讲述的是通过修炼或仙人导引,使人长生不老或幻化成仙的故事。在仙话中,神话人物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审美品质,皆被严重地削弱。

2.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神话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中国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散文中,《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用神话入诗的,有《诗经》《楚辞》等。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明清的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此外,《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2)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和欣赏效果等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如《离骚》之于屈原,《聊斋志异》之于蒲松龄,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名师点拨】关于“神话”,历年来试题考察的重点是神话的定义、分类及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的影响。考生需要知晓常见的神话属于哪种类型的神话,记载于哪一文献中等。此外,考生还需思考这些神话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

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记载中国原始神话最多的先秦典籍是_____。[北京大学2010年研]

相关试题: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是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案】《山海经》【解析】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也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矿产、医药等方面的资料。

2.“盘古开天地”在中国古代神话类型中属于_____。[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创世神话【解析】中国古代神话根据主题一般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几种类型。其中,创世神话即有关解释世界起源的神话,是所有神话中最普遍的主题。以盘古故事最为著名,保留在《艺文类聚》中。

3.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都保存在《_____》中。[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淮南子【解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我国西汉时期创作的一部论文集,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淮南子》著录内二十一篇,外三十三篇,内篇论道,外篇杂说。今存内二十一篇。该书是以道家思想为指导,吸收诸子百家学说,融会贯通而成,是战国至汉初黄老之学理论体系的代表作。《淮南子》在阐明哲理时,保存了一部分神话材料,像“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主要靠此书得以流传。

二、名词解释题

1.神话[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神话主要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高唐神女[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高唐神女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女性形象。高唐神女的故事由《山海经·中次七经》所记炎帝死为草事演变而来。宋玉以丰美奇诡的神话为源头,在《高唐赋》和《神女赋》中塑造了一位光耀千古的女神,实为寓言托兴。作品既从写男女之情出发,又不越过礼教的界限,宋玉真正领会了《诗经》作者“有益风化”的精髓。两千多年来,它以浓郁浪漫的色彩、似真似幻的情节、美丽多情的形象,成为我国古代诗赋中长盛不衰的文学母题。

三、简答题

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研]

答: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中国神话以其广博精深的意蕴、生动活泼的表现力,为后世文学奠定了基础。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例如:

①散文中,《庄子》说理的精妙和文风的恣肆,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神话。

②用神话入诗的,有《诗经》《楚辞》等。

③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明清的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此外,《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2)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和欣赏效果等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含着浓郁的情感因素。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如《离骚》之于屈原,《聊斋志异》之于蒲松龄,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第2章 《诗经》

2.1 复习笔记

一、《诗经》的编定和体制

1.《诗经》的编定(1)《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词。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其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而写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2)《诗经》的编集《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是“献诗”“采诗”“删诗”之说。

①献诗。周代公卿列士献诗、陈诗,以颂美或讽谏,有史籍可考。

②采诗。汉代人认为周代设采诗之官到民间采诗,献于朝廷以了解民情。

③删诗。《诗经》编集成书,汉人认为是经过孔子删定的,但这一说法是不可信的。

2.风、雅、颂《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1)风

风即音乐曲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十五国风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分是东周作品。(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

①大雅

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②小雅

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3)颂

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共40篇,分周颂、鲁颂、商颂。

①周颂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周颂不同于其他诗的体例,不是由数章构成,每篇只有一章。

②鲁颂

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泮水》体裁近乎雅诗,《有》则近于国风。可见颂诗演变之迹。

③商颂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从内容上可分为两类:

a.写歌舞娱神和对祖先的赞颂,如《那》《烈祖》《玄鸟》;

b.写商部族的历史传说和神话,如《长发》和《殷武》的祭祀意味不浓,可能是一种祝颂诗。

3.用诗和传诗(1)用诗《诗经》中的作品,最初主要用于典礼、讽谏和娱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行教化的重要工具。后广泛流行于诸侯各国,运用于祭祀、朝聘、宴饮等各种场合,在当时的政治、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左传》中大量记载了诸侯君臣赋诗言志的事例,他们以“诗”来酬酢应对,出使专对,以赋诗来表情达意,但所引“诗”句往往断章取义。(2)传诗

①“三家诗”

秦火以后,《诗经》因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而得以保存,并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②“毛诗”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便是“毛诗”。

二、《诗经》的内容《诗经》的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世态人情、民俗风习等。

1.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上古祭祀活动盛行,许多民族都产生了赞颂神灵、祖先,以及祈福禳灾的祭歌。保存在大雅和“三颂”中的祭祀诗也多是以祭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历史,或赞颂先公先王的德业,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与后世的庙堂文学有明显的区别。

2.农事诗《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上打上了农业文明的烙印,而且产生了一些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和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农事诗,如《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等作品。其中《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其无论是内容上还是艺术上都是农事诗中最优秀的作品。

3.燕飨诗《诗经》中还有以君臣、亲朋欢聚宴享为主要内容的燕飨诗,更多地反映了上层社会的欢乐、和谐,如《小雅·鹿鸣》。周统治者往往利用宗法关系来加强统治,燕飨不是单纯为了享乐,而是在这些宴饮中,发挥亲亲之道、宗法之义,有某种政治目的。

4.怨刺诗

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或讽刺不劳而获、贪得无厌者,或揭露统治者的无耻与丑恶,辛辣的讽刺中寓有强烈的怨愤和不平。如大雅中的《板》《荡》《桑柔》,小雅中的《节南山》《正月》《小旻》等,国风中的《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齐风·南山》等。

5.战争徭役诗(1)战争诗《诗经》中有些战争诗,从正面描写了天子、诸侯的武功,表现了强烈的自豪感,充满乐观精神。如大雅中的《江汉》《常武》,小雅中的《出车》《六月》《采芑》等,秦风中的《小戎》《无衣》。《诗经》战争诗往往不具体写战场的厮杀、格斗,而更多地表现出对战争的厌倦和对和平的向往,充满忧伤的情绪。如《小雅·采薇》《豳风·东山》。(2)徭役诗《诗经》中的徭役诗,则完全是对繁重徭役的愤慨厌倦。如《唐风·鸨羽》《卫风·伯兮》《王风·君子于役》等。

6.婚姻爱情诗

反映婚姻爱情生活的诗作,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其主要集中在“国风”中,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精彩动人的篇章。(1)情诗,如《周南·关雎》《邶风·静女》《郑风·子衿》《齐风·南山》《鄘风·柏舟》等,广泛反映了那个时代男女爱情生活的幸福欢乐和挫折痛苦,充满坦诚、真挚的情感。(2)反映婚姻和夫妻家庭生活的诗,如《周南·桃夭》《郑风·女曰鸡鸣》等。(3)弃妇诗,如《邶风·绿衣》《邶风·谷风》和《卫风·氓》等。《诗经》305篇作品包括的内容远不止于此,如《王风·黍离》描写故国之思,《鄘风·载驰》抒发爱国之情,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7.《诗经》的现实精神(1)《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所叙写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其他诗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开了当时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的形象画卷。(2)《诗经》不仅描述了周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特殊的文化形态,而且揭示了周人的精神风貌和情感世界。(3)《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地尤其突出。大雅中的周族史诗,真实地再现了周民族的发生发展史,而在周道既衰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大小雅中的怨刺诗,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强烈关注,充满忧患意识和干预政治的热情。国风中的作品,更多针对战争徭役、婚姻恋爱等生活抒发诗人的真实感受,在对这些生活侧面的具体描述中,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情感,鲜明的个性和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诗经》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1.赋比兴手法的运用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1)赋比兴的含义

①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②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③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2)赋比兴的运用

①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议论抒情。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如《七月》中“赋”手法的运用。

②比,运用诗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如《魏风·硕鼠》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卫风·硕人》则是部分的运用。

③兴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或只在开头调节韵律用来唤起情绪,如《小雅·鸳鸯》第二章;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比附象征中心题旨,如《郑风·野有蔓草》《周南·桃夭》。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诗经》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有直接的启发,如《秦风·蒹葭》。

2.《诗经》的句式和章法(1)句式《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2)章法

①重章叠句《诗经》中的重章,许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变化,如《周南·芣苢》。《诗经》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周南·汉广》。

②叠字和双声叠韵《诗经》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如“伐木丁丁,鸟鸣嘤嘤”“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双声叠韵使《诗经》在演唱或吟咏时,音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第一字第三字或第二字第四字上。

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的使用,使《诗经》节奏舒卷徐缓,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3)押韵《诗经》常见的押韵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诗经》中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如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3.风、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认识;其对动作描绘的具体准确,表明诗人具体细致的观察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刘勰评价《诗经》为“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名师点拨】《诗经》的重点在于“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解释“六义”在历年试题中多次出现。考生需要对此极为熟悉,掌握其概念并能结合作品分析其在《诗经》中的运用。此外,考生也需掌握《诗经》的内容及其表现出的现实主义精神。

四、《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开创了抒情诗的传统《诗经》虽有少数叙事的史诗,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显示出了我国抒情诗特别发达的民族文学特色。从此以后,我国诗歌沿着《诗经》开辟的抒情言志的道路前进,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2.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成为后世文学革新的依据。

3.比兴的垂范

比兴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为后代作家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它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诗经》中仅作为诗歌起头协调音韵、唤起情绪的兴,在后代诗歌中仍有表现。而大量存在的兼有比义的兴,更为后代诗人所广泛继承,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4.其他方面《诗经》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也有深广的影响。曹操、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诗创作直接继承《诗经》的四言句式。后世箴、铭、诵、赞等文体的四言句和辞赋、骈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也可以追溯到《诗经》。

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诗经》除了305篇,另有6篇有目无词的_____。[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

相关试题:现存《诗经》有305篇,除此之外,还有六篇有目无词的______。[中山大学2011年研]【答案】笙诗【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为《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2.“风、雅、颂”由音乐而得名,风就是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音乐曲调,“雅”主要是_____,“颂”主要是_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案】朝廷正乐;宗庙祭祀之乐【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3.东周洛阳一带的诗歌在十五国风中被称为_____风。[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案】王【解析】《诗经》中的“十五国风”中“王风”中的“王”是“王畿”的简称,即东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大致包括今河南的洛阳、偃师、巩县、温县、沁阳、济源、孟津一带地方。“王风”就是这个区域的诗。

4.《诗经》中_____主要写了周部族的历史兴衰。[北京师范大学2013年研]【答案】周族史诗【解析】《诗经》中的周族史诗,主要指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反映周部族祖先形象和周部族迁徙、发展、壮大等内容的诗歌。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小雅”中的_____。[中山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_____。[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研](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自《诗经·小雅》的_____篇。[中国人民大学2013年研]【答案】《诗经·小雅·采薇》【解析】“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诗经·小雅·采薇》里著名的句子,它像一幅画,把一个出门在外的旅人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离开故乡时是春天,杨树柳树依依飘扬,而今回想时已经是雨雪交加的冬天。在一年的时间,他经历了什么已经尽在不言中了。

6.“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选自_____。[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研]【答案】《诗经·王风·黍离》【解析】《黍离》选自《诗经·王风》,采于民间,是周代社会生活中的民间歌谣,基本产生于西周初叶至春秋中叶,距今三千年左右。关于它的缘起,毛诗序称:“《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这种解说在后代得到普遍接受,黍离之悲成为重要典故,用以指亡国之痛。

7.《卫风》中的《_____》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北京师范大学2014年研]【答案】《氓》【解析】《卫风·氓》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是《诗经》弃妇诗的代表作。

8.“六义”中_____三类是《诗经》常用的艺术手法。[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诗经》的“六义”是指风、雅、颂与_____、_____、_____合称。[中山大学2012年研]【答案】赋;比;兴【解析】“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赋、比、兴”则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9.汉初传授《诗经》的有四家,分别是_____。[复旦大学2012年研]【答案】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鲁之毛亨和赵之毛苌【解析】汉初传授《诗经》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鲁之毛亨和赵之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前二者取国名,后二者取姓氏)。齐、鲁、韩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毛诗”虽然晚出,在西汉也未被立为官学,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

10.“春秋三传”指的是《左传》《公羊传》和_____。[中山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春秋三传[名词解释,北京语言大学2018年研]【答案】《谷梁传》【解析】春秋三传是《公羊传》《谷梁传》和《左传》的合称。《春秋》从载录内容上来看非常简略,如果没有《左传》等书的解释,就难以理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家,也有邹氏、夹氏二家,但后者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们凭借“三传”研读《春秋》。《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孔子整理的鲁国《春秋》,汉代又重新编撰整理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梁传》《左传》,且都是编年体史书。

11.“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话出自_____。[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研]【答案】《诗经·小雅·鹿鸣》【解析】《鹿鸣》是《诗经·小雅》的首篇,是一首宴饮诗。此诗主题历来有争论,大致有美诗和刺诗两种意见。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体现了殿堂上嘉宾的琴瑟歌咏以及宾主之间的互敬互祝其乐融融的情状。

二、名词解释题

1.诗有六义[南开大学2011年研]

相关试题:(1)风、雅、颂[首都师范大学2018、2010年研](2)赋、比、兴[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诗有六义是古代诗歌美学用语。它是指《诗经》的“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风指国风,是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乐。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雅即雅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音乐,分大雅和小雅。颂是祭神祭祖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而赋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情感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用一个事物来作比方。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的歌唱,所以大都在诗歌的开头。

2.四始六义[复旦大学2013年研]

答:“四始”是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篇的诗,分别是《关雎》《文王》《鹿鸣》《清庙》。“六义”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毛诗序》中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风、雅、颂”是《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而分的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具体内容众说纷纭,其中,朱熹之说较为人们所接受。

3.《七月》[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

答:《七月》是《诗经·豳风》中的名篇,也是其中最长的一首诗。全诗共分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七月》全诗语言朴实无华,采用铺叙的手法写成,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其主要内容是描写我国上古时代农民受到剥削压迫的情况,他们终年辛勤劳动,而绝大部分的劳动是为“公”的,最好的生产果实都被统治者占去,自己却得不到温饱,过着悲惨的生活。

4.四家诗[清华大学2017年研]

相关试题:三家诗[复旦大学2010年研]

答:四家诗是指汉代传习《诗经》的中“鲁诗”“齐诗”“韩诗”三家诗和“毛诗”的合称。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兴盛一时。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三、简答题

请结合《诗经》谈谈你对“赋比兴”的理解。[中国传媒大学2016年研]

答:《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总体上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它主要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情景,对民众苦于剥削和压迫、苦于战争和徭役表达了同情与愤慨,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深刻的讽刺。赋、比、兴是《诗经》三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许多篇章中都有灵活的运用,对构造诗歌意象、创造诗歌意境、表达诗人情感起到了很大作用。(1)《诗经》中“赋”的表现手法“赋”的本义是贡赋,即“赋为土地所生以供天子”。贡赋的物品都是祭祀所用,必须一一铺陈,排列于神位之前。后来,这种物质的排列逐渐转化为语言文字的排列。从此,“赋”就成为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以“直接铺陈”的方式把人和事、情志和外物完整地表述出来。《氓》是《诗经》中一首带有叙事性质的抒情长诗。作品通过一位被损害、被遗弃的妇女的自述,描写了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反映了在封建社会夫妇间所常见的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的事件。诗中女主人公无可告示、无所申诉的苦衷、难言的悔恨和决绝的心志,至今仍令人动容。全诗以女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口吻道出,一边叙事一遍抒情,将二者有机的融合,充分体现了怨妇的矛盾心理,这一手法不仅为后代许多类似题材的诗歌创作所继承,并对我国叙事诗歌的发展产生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