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感:打造完美人际关系的秘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8-24 17:26:54

点击下载

作者:凌岚

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界限感:打造完美人际关系的秘密

界限感:打造完美人际关系的秘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界限感:打造完美人际关系的秘密作者:凌岚设计:小暑暑排版:小暑暑出版社:古吴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1-01ISBN:9787554606056本书由北京文通天下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两句话经常被提起,第一句是“跟我有什么关系”,第二句是“跟你有什么关系”。不过,即便我们有这种意识,也总是界限模糊,分不清你我,因为我们尚未真正掌握界限感的魔力法则。界限感,指的是对人际关系的界限判定和认知程度。事实上,人际关系确实可以概括为“跟我有什么关系”和“跟你有什么关系”。“跟我有什么关系”,通常说的是别人的事,你可以态度分明地表示支持、反对、尊重、接受,却不能强加干涉。“跟你有什么关系”,通常说的是自己的事,只有自己才有权处理,也应该由自己负责,不能托付他人。当然,人际关系中除了这两种类型的事情外,还有一种隐藏的类型——老天的事,比如,缘分、机遇、运气等,你无法左右,只能顺应和配合。这种事难以捉摸,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列。我们在世间行走,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人际交往,可是由于缺乏界限感,我们与他人之间未必能达成良好的关系,反而经常会使彼此间的关系恶化。我们跟父母相处,双方都不明白,关系再亲也要互相尊重,有时我们会强烈反对父母的好意,有时父母会强行安排我们的生活,最终导致家庭不和睦。我们和伴侣相处,总是喜欢牢牢地监视对方,无视对方的私人空间,无限放大猜忌、怀疑、小气、自私等负面情绪,让双方的感情出现裂痕。我们和朋友相处,习惯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要求对方,用交情“绑架”对方,不尊重对方的感受,不顾及对方的难处,让友情沦为人情买卖。我们和同事相处,常常谈论别人的隐私,指责别人的缺点,别人的功劳一点也不放在眼里,自己稍有成绩就大肆炫耀,结果大家全都陷入办公室斗争中。……界限感的缺失,让我们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感觉不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于是就造成了我们总是索取不愿分享,总是命令不愿商量,总是发泄不愿包容,总是破坏不愿维护……长此以往,我们就如同一只贪得无厌的寄生虫,令别人心生厌恶。要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欠你什么,想得到就要付出;你并不比谁高贵,想受尊重就要以礼待人;发泄情绪没关系,但不要伤害无辜的人;你的行为必须符合自己的身份、角色……而当你掌握了界限感,就会明白,原来最好的关系,是亲密地保持距离;原来圈子不同,不能强容;原来敢爱敢恨,是对待感情的最佳方式;原来各司其职,才能愉快地合作;原来多替他人着想,反而会得到更多的帮助……自己的事,别让他人插手;他人的事,不要强加干涉。把握了界限感,你就能打造完美的人际关系。第一章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最好的关系,是亲近地保持距离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无论你与别人的关系多么亲密,都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要过度介入别人的生活。谁都不可能完美无缺,都会有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如果你不懂得包容和忍让,一味地咄咄逼人,很可能会破坏彼此的关系。而适当地保持距离,才能给对方和自己都留下回旋的余地。

公司有个女同事叫玲子。有天,玲子问我,能不能帮她找一间廉租房,她想一个人住。

我有些疑惑,她本来是跟闺密欢子一起合租的,怎么突然就要找房子呢?

玲子看出我的疑惑,有些失落地说:“唉,别提了,我再也没办法跟欢子好好相处了。”

听了玲子这句话,我想起三天前的一件事。

那天上午,玲子一到公司就在办公桌上东翻西找。我看她一脸焦急,就问了一句:“丢东西了吗,要不要我帮你找我?”

原来玲子有份客户资料找不到了。

我和玲子是邻桌,我们经常有把东西放到对方桌子上的情况,我在自己的桌子上翻了翻,没发现有玲子的东西。这时,我突然想起来,昨天晚上下班的时候,玲子好像将一份客户资料带回了家。我连忙提醒玲子。经我一提醒,玲子也想起来了,她确实把那份客户资料忘在家里了。

玲子马上给在家调休的闺密欢子打电话:“欢子,我有份资料丢在家里了,麻烦你帮我送到公司吧。”

我听不到电话那边欢子说了什么,只看到玲子舒了口气,估计是资料找到了。

半小时后,玲子的电话响起,她接了电话,就匆匆地赶到前台。我寻思,肯定是欢子到了。

果然,不一会儿,玲子致谢的声音从前台传来:“欢子,辛苦你了,今晚回家我给你带好吃的。”

出人意料的是,欢子却对玲子好一番责备:“你这个猪脑子,总是丢三落四的,要不是我在家,看你不得哭死。”声音之大,让公司所有人都吃了一惊,大家纷纷向前台看去。

当着整个公司人的面,玲子被这一番数落,自然不悦。可欢子依然不依不饶,“猪脑子,猪脑子”说个没完。

玲子气愤地说:“我错了还不行,你赶紧回去吧,我还要上班。”

欢子哼了一声,转身离去。可刚走出没几步,她忽然又折转身来,盯着前台的小姑娘说:“刚才我跟闺密闹着玩儿,你一直冷着眼看我干什么,没教养。”丢下这句话,欢子扬长而去。

前台的小姑娘都快被气哭了,玲子见状,赶紧好言安慰。

事情平息后,玲子回到座位,一阵长吁短叹。

被欢子一闹,玲子觉得在公司丢尽了脸面,非常苦恼。我便安慰了她几句,见玲子没什么过激反应,我们便各自投入到了工作中。

我以为那件事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玲子现在提出想搬家,我猜想可能跟欢子送资料那件事有关,便问:“你跟欢子还没和解吗?”

玲子说:“那次矛盾只是个导火索,我忍欢子很久了,她做事真的好过分。”

玲子和欢子是大学同学,两人来北京发展已经三年了,一直住在一起。

刚来北京那会儿,她们为了生计奔波,两人常常不分彼此——衣服换着穿,房租谁有钱谁先垫付,一起买菜做饭。

当她们工作稳定,收入有了保障后,开始对生活的品质有了一定的追求。渐渐地,两人的性格、爱好、审美等方面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她们便遵循大事共同商议,小事各随心意的原则相处。比如,房租每人承担一半,值日按天轮流。

三年来,两人亲如姐妹,相处得非常融洽。就算有了争议,也能很快解决,从来没有过伤害对方感情的过激行为。

然而,玲子心里明白,表面看来她跟欢子亲密无间,其实内心早就互生嫌隙。两人每次闹矛盾,都是玲子主动容忍退让,才换得了眼前的相安无事。时间久了,玲子心生郁结,总有一天会忍无可忍,爆发出来。

按玲子的话说,她跟欢子的矛盾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欢子认为跟玲子关系好,就可以直言不讳,经常毫不留情地指责玲子,即便在公众场合也不顾及;二是欢子完全不尊重玲子的私人空间,经常妄动玲子的私人物品,干涉玲子的私事。

欢子犯了一个许多人都会犯的错误。她忘记了,每个人都有独立的人格和私人空间,别人决不能毫无底线地强加干涉。再好的朋友,也要保持适当的距离。我建议玲子应该先跟欢子好好谈一谈,把她的感受说出来,毕竟是多年的好朋友,不要因一时冲动就断了来往。

玲子叹了口气,想想自己都忍了这么久了,也不差这一次,决定回去跟欢子聊聊。如果聊开后,欢子还是不知分寸,她就果断搬走。

这件事后,过了一个多月,玲子对我说,欢子以前把自己的咄咄逼人当成亲密的表示,现在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逐渐改变了与人相处的方式,在这份友谊中,两人都感到更加舒服,也更加亲近了。听了这话,我打心里为她俩高兴。

人们常说最亲近的关系也是最脆弱的,两个人长时间不分你我,难免会忘记自身应该坚守的分寸,以至于过多地干涉对方的私人生活,最终导致互相怨恨。

人与人之间,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平行线的方式相处,才能避免摩擦,共同进退。亲人之间,距离是尊重;爱人之间,距离是美丽;朋友之间,距离是爱护;同事之间,距离是友好;陌生人之间,距离是礼貌。适当的距离是我们表达爱的最佳方式,没有距离的相处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人与人相处需要给对方保留一定的心理空间,感情才会长久。/ 把握自我边界,别因自我认同感而失去理性 /

不知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触:当别人说起你所熟悉和喜爱的人或事时,哪怕他的评价很客观,可一旦稍有负面评价,你就无法容忍,会与之据理力争。

这是自我认同感在作祟。自我认同感是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认可的内在自信”。

一般来说,人在成熟之后的各个阶段,不论是青年、中年和老年,都会被自我认同感影响到日常中的规划、心情、行动。它给了我们内在自信,但有时也会让我们盲目自信,丢掉明辨是非的能力。如果我们一味地坚守自我认同感,就很容易在跟别人的交往中引发不快。

我的小表妹刚刚步入大一,她的自我认同感也是在这一时期趋于成熟的。不过,这可给她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有一次,小表妹在微信里跟我诉苦说:“我真是讨厌死班里那几个多嘴的女生了,恨不得马上转到别的班级去!”

我平时跟小表妹见面的机会并不多,在我的印象中,她是个好脾气的乖乖女,从初中到高中,全都一门心思地扑在学习上,从未做过出格的事。这次不知是什么事,竟然惹得她大发雷霆。

我试探着问:“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女孩子间拌拌嘴是再正常不过的,能有多大的事让你这么生气呀?”

小表妹愤恨地说:“如果是我个人的事,她们随口说说我也忍了;可是她们居然辱骂我的高中母校,我怎么能咽下这口气。”

听到这里,我心中咯噔一下,大概猜到了其中的原因。我说:“她们是不是议论你高中时学校有个女生坠楼自杀的事情了?”

小表妹说:“是呀,那件事给我的高中母校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可是,她们也不能以偏概全,说我的高中是个垃圾学校吧?”

我劝慰说:“她们那样说确实不对,但是那件事确实恶劣,也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你可以跟那几个女生解释说,不论是哪所学校,谁都不希望发生那样的事,但她们不能因为这件事就恶意抹黑你的高中母校,更不能以此嘲笑你。”

小表妹说:“好,我会跟她们解释的,更会以优秀的表现来证明我的高中母校不垃圾。”

过了一段时间,小表妹再次给我发微信,说那几个女生已经跟她道过歉了。因为她在班级里成绩优秀,还经常参加各种活动,她的同学们认为这是她在高中时期打下了好的基础,对她很是佩服,现在大家都是好朋友了。

我回微信说:“这样最好不过,你们年纪都还小,有了矛盾就要及时化解。不论是谁,要想明辨是非,就得走出自己的偏见,用客观事实来说话。”

随即,小表妹发了个撇嘴的表情和一个网址给我。我不明所以,打开网址,立即被里面的内容惊呆了。

那个网址是一个论坛讨论帖,内容是某明星因犯了严重错误被媒体曝光,结果引发了粉丝和看客的口水仗。粉丝自然是极力维护这位明星的名誉,看客则是大加指责。

我发现,小表妹也是这位明星的粉丝,她极力跟看客们争辩,甚至不以客观事实为基础,对看客进行谩骂。

为此,我不禁怀疑这还是那个好脾气的小表妹吗?很多人在网络中固然会放纵自己的情绪,但小表妹发表的那些言辞,堪称是网络暴力。

很快,我就意识到,小表妹的这种情绪,是她盲目地听从自己的自我认同感的结果,只要对小表妹加以指导,就能带她走出这个情绪的雷区。

很多人都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感,通常会固执地坚守自己所认可的观念,容不得别人指责。比如,像小表妹提到的母校问题,即便她的母校发生过不好的事情是事实,她也无法忍受别人说出这个事实。我们最先认可的观念在我们心中往往是神圣的,即便那种观念是错的,我们也无法察觉,而是按照惯性思维去一味地坚守。

小表妹这次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而不辨是非地对别人恶语相向,就是因为在她看来偶像是神圣的,不可能有污点。与其说她在维护偶像,不如说是在维护自己的自我认同感。

明白了症结所在,我对小表妹说:“我知道你很喜欢那位明星,但明星不是圣人,也可能犯错。你已经是大学生了,应该能够分辨是非,你扪心自问,那位明星真的没错吗?一个犯了严重错误、品行有问题的人,值得你费尽心思去维护吗?”

小表妹犹豫了好一阵,终于给我发来一个微笑的表情,并回复说:“我想通了。其实是我太在乎自己的感受了,只要是自己认定的,不管好坏,都一律维护。可是,如果我认定的是错的,还极力去维护,不就是错上加错吗,这可不是好事,幸好有你的提点。”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每每面对与自己观念相反的事情时,就会以自我为中心,极力排斥其他观念。如此一来,轻则跟别人闹得不愉快,重则大伤感情。

要知道,自我认同感固然能维护自己的自尊和立场,却更容易让人失去理性,误判是非,以至于引发跟他人的矛盾,破坏彼此间的感情。

试想,当我们判断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我如何如何”,又怎么能作出理性判断呢?如果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而且自认为凡是关系到自己的都具有“优异性”,这将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如此一来,你的视角将会变得狭窄,从而得出一些片面和幼稚的结论。

与人相处,如果能不一味地听从自己的自我认同感,不盲目地固执己见,或许,你可以与别人更加愉快地相处,你的世界从此会变得更加宽容美好。/ 迁怒,损人不利己 /

日常生活中,别人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冷漠的眼神,都可能碰触我们的情感底线,引发情绪的潮涌。当坏情绪一股一股地涌上心头,出于不得已,我们可能会选择强忍着将其压抑。然而,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当情绪积蓄久了,就会变成决堤的洪水,若不及时给它找一个引流的出口,就可能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公司的一位女同事跟我坦言,每天在大城市里打拼,背负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在公司里,做得不对要被老板批,合作出了问题要被客户埋怨,打电话拉业务有时候还会无端地被人辱骂……很多时候,她都会选择忍耐,默默承受,安慰自己说这都是生活的考验。

不过,她很庆幸,身边还有心疼她的母亲。之前的那些忍耐,有一半也是为了不让母亲担心,可时间长了,她已经不知道怎么安慰自己了。情绪越来越低落,偶尔还会莫名地伤感、哭泣,对工作也没了兴趣,感觉生活就是煎熬。

终于,她忍不住在母亲面前大发雷霆,歇斯底里地将多日的积怨发泄了出来。那一刻,她哭了,母亲也哭了。一阵急风暴雨的发泄后,她有一种强烈的负罪感。二十几年来,母亲含辛茹苦,只身一人拉扯着她,好不容易熬到她长大成人,却还要忍受她的坏脾气。她觉得自己太不孝顺了,那些美好与温情,都随着怒吼消失在了空气中。

对于这位女同事的遭遇,我表示理解和同情,但是对她宣泄情绪的方式,却不敢苟同。

每个人都会遇到影响情绪的事,当我们不堪重压时,就要为自己找个“出气筒”。然而,这里说的“出气筒”,并不是将坏情绪发泄到他人身上。如果只图一时痛快,乱发脾气,只会给自己制造更多的麻烦,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局面。

有一次,我去一家银行办事,看到一个女营业员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有位顾客对此十分不满,就指责了她说:“请你不要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我们,我们是来办业务的,不是来看你脸色的。”谁料,那位女营业员没好气地回了一句:“我又没跟你生气,你管得着吗?”一听这话,后面排队的顾客纷纷换到了其他通道去,宁愿等的时间长点,也不愿意让营业员难看的脸色影响自己的好心情。

这一幕,恰恰被值班经理瞧见了,他先是安抚了被女营业员怠慢的顾客,随后把女营业员叫到一旁,好心劝解了几句。谁知,女营业员非但不听劝,反而劈头盖脸地骂了经理一顿,然后扬长而去。

后来,因为业务需要,我经常去这家银行办事,但是再也没见到过那位女营业员,我猜她要么是主动离职了,要么是被解雇了。

情绪如同一把双刃剑,控制得好,就能赋予自己一双翅膀;失去控制,就会化为人生路上的荆棘。我们不能盲目地压制情绪,但也不能任由情绪随意地爆发,在释放心中积压的怨气时,一定要以不伤害自己和他人为原则。

我大学时的校花杨尔,现在是一名空姐。对她而言,微笑是她每天的必修课,谦和是她工作的一部分。或许是职业的缘故,与同龄的女孩相比,她算得上好脾气的那一类人。然而,好脾气的人并不意味着就没有烦心事,没有压力和坏情绪。有时,身体不舒服,心情不好,还得强颜欢笑,不免会让人觉得烦躁和厌倦。幸好,杨尔懂得自我调节。每飞完一次国际航班回来后,她都会好好“犒劳”自己:请自己美餐一顿,送自己一件喜欢的衣服或去泡个温泉,卸下所有的烦心事。然后回家美美地睡上一觉,疲惫感和厌倦的情绪一扫而光。再次投入到工作中时,她又是一副容光焕发、温婉谦和的样子了。

世上所有的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人每天都要与其他人接触,并相互影响。如果动辄就把别人当成自己情绪的垃圾桶,只要不爽,就不管不顾地向无辜的人发泄,别人也会不堪重负,势必会想办法甩掉包袱,把这种坏情绪再传给别人,你的不良情绪就变了一个污染源。

静心想想:迁怒于他人,把对方的心情弄得很糟,自己也没得到快乐,事后还可能会懊悔,是不是损人不利己呢?

随意迁怒于他人,你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心理空间,也是一种没有修养的体现。要想不委屈自己,又受人欢迎,切记:你可以发泄情绪,但不可迁怒于他人。/ 炫耀,碾压了别人的尊严,也失去了他们的认同 /

人们大都有这种感受,当你把一件你所得意的事情,以自我夸耀地方式向别人讲出来时,得到的往往是别人的反感和轻视。

不知你是否说过这样的话呢?“如果不是得到了我的指点,他不会有今日的成就。”“这帮人真是太愚蠢了,看看他们整天忙来忙去却一无所成,我却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成功。”“你看,我这事做得多棒啊,你能比得过我吗?”……这一句句夸耀的话,就像一粒粒种子,从你的口中说出去,种在别人的心里,滋长出厌恶的幼芽。

生活中,就有这么一部分人,总是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以为这样就能够得到别人的敬佩。殊不知,夸耀自己同时也是贬低别人,效果会适得其反。

有一次,我受好友王贺之邀参加一个聚会。席间,有一个叫陆明的人,正处于人生低谷,他的公司因经营不善而濒临倒闭,他的妻子因不堪生活重压正与他闹离婚,这让他感到万分痛苦。

来参加聚会的人对陆明的遭遇大都了然于心,饭桌上大家说话都很小心,避免去谈跟事业有关的事。

可是,其中有一个姓许的人,因为最近赚了很多钱,加上喝了几杯酒,便无所顾忌地谈起了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这个人那眉开眼笑、趾高气扬的样子,让其他人觉得很不舒服。

陆明听着许姓朋友的高谈阔论,想到自己的失败,真有一种如坐针毡的感觉,没多久就借故离开了。

王贺把陆明送到门口,愤愤地说:“老许会赚钱也不必那么炫耀啊!”

王贺十分了解陆明的心情,因为很多年前他也遇到过低潮。那时,每逢亲朋好友在他面前炫耀薪水、年终奖金,他就有一种心如刀割的感觉。

陆明也气愤地说:“真是太可气了,这种随处炫耀的人,我以后坚决不跟他来往。”

在失意的朋友面前,如果你一味炫耀自己得意的事,不顾及听者的感受,对方很有可能会疏远你,于是你不知不觉中就会失去一个朋友。

把自己的得意装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上,更不能把它当成炫耀的资本,这才是明智的做法。与人交往,多谈一些对方所关心和正在得意的事,才能够赢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同。

再说一件我的好友大军的事情。

大军刚调到市人事局的那段日子,总是得不到同事们的认可,更别说交一个知心的朋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自己也弄不明白。

大军是个喜欢炫耀的人,他认为自己进入了人事局可谓春风得意,对自己的机遇和才能相当满意,所以他每天都跟同事们夸夸其谈,说一些与工作无关的大话。但同事们听了之后,不仅没有人理睬他,而且还极不高兴。

后来,人事局的一位勤杂工对大军说,他的夸耀行为让同事很反感。大军这才意识到,自己得不到同事认可的症结在哪里。从这以后,他很少在同事面前炫耀自己的得意之事。相反,每当有同事跟他闲聊,他总是耐心地倾听同事口中的得意之事,与他们分享其中的快乐。久而久之,大军的同事们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自我炫耀的人常常不作自我批评,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好像谁也不如自己,而这样的做法是为大多数人所不屑和讨厌的。自我夸耀的结果就是,只向别人证明了你其实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同时给人一种感觉——这个人所说的话一点也不可信,别听他瞎吹。

我有位表哥,也曾因自我炫耀而吃了亏。

表哥大学刚毕业时,去一家大宾馆应聘大堂经理。主持面试的考官跟他交谈了一番后,便问道:“我们经常接待外宾,你学过哪门外语,水平怎么样?”

表哥不无自豪地说:“我学过英语,成绩在学校总是名列前茅,有时我提出的问题,英语老师都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

考官笑了一下又问:“做一个合格的招待员,还要有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你……”

考官的话还没说完,表哥便抢着说:“我想是不成问题的。我在校期间各门学习成绩都不错,我的接受能力和反应能力都很快,做招待工作绝不会比别人差。”“那么说,就你的学识来说,当一名大堂经理是绰绰有余了?”“我想,是这样。”“好吧,就谈到这里,你回去等消息吧。”

表哥沾沾自喜地回去等消息,可等到的消息却是不录用。

这个失败的面试经历表哥经常跟我提前,他为此明白了一个道理:面子是别人给的,脸是自己丢的。一味地抬高自己,反而会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凡是有修养的人,都不会轻易评价自己,更不会轻易向别人夸耀自己。他们非常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旁人看得明明白白,好坏别人自有公道,不必自吹自擂。与其过分夸耀自己,不如谦逊示人。世界上本没有多少值得自我夸耀的事,如果总是大话连篇,只能让别人瞧不起你。

所以,跟别人交往时,一定要把持有度,即便你有真才实学,也不可用炫耀的姿态告之于人,否则只会令别人心生厌恶。/ 别在自己的主场丢盔卸甲,独立人格让你获得爱与尊重 /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爱,只有得到这些,我们的人生才是快乐和有意义的。可别人的尊重从哪里来呢?前提是,保持独立的人格。

然而,有的人总是活在他人的世界里,以至于不得不伪装自己,改变自己,最后迷失自己。

我的表姐是个精明、能干、独立的女强人,事业上风生水起,身边也不乏追求者。

她没有选择那些苦苦追求她的人,而是追求了张先生,也就是我的表姐夫。表姐夫是位大学教授,温文儒雅、风度翩翩,他希望表姐在工作上不要太强势,这很正常,男人一般在面对女人时,都会有保护她的欲望。

表姐一直对表姐夫这样的男人没有抵抗力。为了能嫁给他,她毅然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婚后的表姐很幸福,她安心守在家里,做着合格的家庭主妇。

面对一个听话而乖巧的妻子,男人的新鲜感通常不会持续太久。当表姐生了孩子,身材尚未恢复的时候,表姐夫的所作所为验证了这一点。

表姐夫渐渐地开始晚回家,表姐整日里除了做家务便是带孩子,早已没有了往日的干练。她想出去工作,可孩子离不开她,她觉得日子就在她那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家务事里过去了。

生活越来越乏味,表姐以前的那些好姐妹因为忙于自己的事业,基本上都没有时间听她诉苦。于是,她打电话给我抱怨说:“我现在觉得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女人。我的生活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丈夫现在对我也不冷不热的,我到底做错了什么?”“你想听我的真话吗?”“当然!”“表姐啊,你还记得你结婚前的样子吗?那时候,你是多么精明能干,是个多么聪明的女人啊!可是你为了爱情居然完全抛弃你之前的生活。你觉得这样做好吗?”“我爱我丈夫,为了他我什么都愿意做。”“可这样是你表达对他的爱的唯一方式吗?你放弃了你的一切来追随这个男人,你为了迎合他抛弃了你身上最闪光的部分,而没有了这些,你甚至不如街上那些烈焰红唇却没什么头脑的女人啊!人家至少打扮得比你光鲜亮丽。当一个女人没有了独立的人格的时候,她便只是男人的附庸了呀!你这么聪明,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找回你自己。”

以表姐的聪明程度,她当然明白我在说什么。果然,从这之后,她在做家务带孩子之余,会看很多书,甚至还与和她有着相似经历的女人们成立了一个女子协会,不定时地举办活动,大家一起看书,讨论育儿经,讨论如何做一个优雅的家庭主妇。慢慢地,她们的协会有了起色,还办了自己的会刊。表姐则凭借自己的能力担任会刊主编,慢慢变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女人。

后来,表姐打电话给我说:“我现在终于明白,拥有独立人格是多么重要。我不再因为失去的东西而自怨自艾,不再因为生活的无聊而觉得失落,我现在很充实。丈夫重新燃起了对我的热情,女儿也很爱我。我觉得我是一个好妻子,一个好妈妈。更重要的,我是一个好女人。”

的确如此,女人在家庭中,一定要有“平等”的心态,这种平等意味着夫妻双方在地位、感情上没有任何高低贵贱之分,而独立的人格,便是这种平等的来源。如果为了得到某些东西,哪怕是爱,便轻易地放弃自己的人格与自尊,那么,别人怎么会尊重你与爱护你呢?如此一来,你与对方相比,便已经处于下风了。

有位著名作家曾说:“在我的生活中,我就是主角。”你是你命运的主人,你是你灵魂的舵手,不要让自己成为一个生活的观众。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别人替自己选择,而只有自己驾驭自己的命运,才能做一个幸福独立的人。

是的,保持独立的人格,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最佳主角,我们才能活得精彩,活得潇洒。否则,我们只能屈居于别人的屋檐下,苟且地活着。

如果你认定自己一无所长,你便真的会庸庸碌碌地过一生。如果你坚持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过程多么艰辛,你都会赢得尊重。/ 给对方一点空间,就是给自己一份心安 /

我们知道,即便跟最亲密的人相处,也难免会发生矛盾。这是因为,人与人之间固然可以在观念、习惯、感情上互相磨合,却不可能真正融为一体。从个人角度看,也许自己的想法没有错,但从别人的角度看,你的想法却与他的背道而驰。如果双方想愉快地相处,最好还是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邻居阿红是位记者,她结婚后,担心寡居的婆婆一个人生活很孤苦,就把婆婆从农村接到了城里一起住。

原本这是一件好事,可婆媳之间反而经常闹矛盾。

出于工作的需要,阿红隔三差五就要外出采访,忙起来的时候,一两个星期都会在外面。对此,婆婆很不理解,她认为成家的女人就应该在家好好待着,好好照顾家庭,不应该到处乱跑。阿红的丈夫是一名教师,每天都是正常上下班,买菜做饭,收拾家务,婆婆看到这种情况,对阿红更是不满了。幸好,丈夫理解并支持阿红的工作,每次都对母亲好言相劝。

见儿子站在儿媳一边,婆婆便另做打算,让阿红赶紧生个孩子。婆婆还是传统思想,认为生了孩子的女人就会收敛一些,不会再四处乱跑。可是,生孩子并不在阿红的计划之内。婚前阿红就跟丈夫商量好了,婚后5年后再要孩子,那时候两个人的经济状况会更好一些,供养孩子的负担会轻一些。阿红的拒绝惹怒了婆婆,婆婆就以长辈的姿态向阿红施压。就这样,婆媳间的关系渐渐出现了裂痕。

后来,阿红实在无法忍受婆婆的唠叨,就提出自己出去租房子住。到了这个地步,婆婆以为阿红是在变着法子赶自己走,于是气呼呼地回了老家。这样一来,阿红跟丈夫都背上了不孝的罪名。

阿红跟婆婆各有各的道理,都没有错。但是年轻人跟父母的观念、生活习惯都不一样,起冲突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阿红没有跟婆婆住在一起,就不会发生长时间的拉锯战。对长辈的孝顺与关爱,并不一定住在一起才能做到。为了避免这种矛盾,保持距离未必是坏事。

另外一个邻居阿欢在处理婆媳关系上就值得参考。她不跟公婆住在一起,但是电话问候却很多,时不时就会回家看望公婆,成了公婆口中的好儿媳。

与父母相处需要保持距离,就连与爱人相处也是需要保持距离的。因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自我沉淀,需要自我成长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双方总是干涉彼此的私人空间,就很可能引发矛盾。

我认识一对情侣,自从他们确立了男女关系后,恨不得天天黏在一起。他们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游玩,一起参加朋友聚会,一起商量工作上的事情。但是,半年过去后,双方都觉得这样反而影响彼此的感情。

因为升职之后负责的工作更多了,女方经常开会,漏接男友的电话也在所难免。男方虽然表示理解,但也认为女友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他了。为此,女方时不时就要跟男友解释,渐渐地,两个人都觉得疲惫,冲突越来越多,最后还是分手了。

因为我是你的恋人,所以你的一切行踪我都要掌握,我对你的建议你都要听从。很多情侣就是毁在这样的观念上的。情侣之间,既要在感情上水乳交融,也要在个人空间上泾渭分明,这才是长久之计。

我们是亲人,我们是爱人,但我们更是我们自己。为了亲近的人,我们可以义无反顾地一路陪同,但我们也会有不想被打扰只想一个人静静的时候。所以,跟身边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彼此的关系才能更和睦。/ 少一些计较,大气的人才受欢迎 /

人与人相处,难免有不痛快时和不痛快处。比如,明明是同事犯了错,结果自己却受了牵连;好端端地做着自己的事,突然受到别人冷言冷语的讥讽;同样的付出,别人得到了好结果,自己却一无所获……如果非要细数,随随便便就可以找出令你生气的理由。与其这样计较着,煎熬着,倒不如豁达一点,告诉自己别太在意,人生从来都不是等价交换。

几经周折,我的朋友天宇终于谋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有挑战性,能发挥才华,他已经做好了留在公司长远发展的打算。刚入职的那两个月,他兴奋不已,感觉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正能量。与同事熟悉了之后,他也更加喜欢这里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

那天,他与一位同事聊天,也许是聊到兴头上,两人竟忘了办公室聊天的“禁忌”,说起了月薪。比较之下,他发现自己的工资比同事少了500元,而那个同事比他来得晚,刚入职一个月。天宇的心里开始不平衡了,不断地嘀咕着:“他比我来公司还要晚,工作能力又没我强,工资竟然比我还高。”因为心里憋着气,他敲打键盘的动静也比平时大了许多。

那天之后,他说不清楚是什么缘故,只想“疏远”那位同事,对工作也没了之前的热情和成就感。那500元,夺走了他的自尊,夺走了他的平静,也夺走了他的快乐。

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变,唯一改变的就是他的心——总觉得比别人少了一些。

世上爱计较的人,不止天宇一个,我的另一个朋友陈寒也是个爱计较的人。自结婚以来,陈寒的日子过得一点也不舒心,经常生闷气。丈夫的家境一般,结婚时婆家并没有给她太多的彩礼钱,拍婚纱照,请婚庆,办酒席,大部分的钱都是两人自己攒的。因为这件事,陈寒一直觉得婆家“亏”了她。

几年之后,丈夫的弟弟也要结婚了。第一次与女方见面时,婆婆给了女方一千块钱的见面礼。陈寒很生气,她想起自己初次登门时,婆婆的见面礼只给了500,转眼间就翻倍了,显然是偏心。这件事压在陈寒心里,好几天都没给婆婆好脸色。

接下来,全家就开始操办婚礼。那场婚礼办得很风光,当然花销也不小。陈寒从丈夫那里得知,办婚礼的钱都是公婆拿的。她心里很窝火,晚上就跟丈夫吵了起来,说明摆着就是“欺负”人。丈夫示意她小点声,不要让老人听见,可她偏偏提高嗓门,故意让公婆听见,以发泄心中的不满。

第二天,婆婆主动找了陈寒,说出整件事情的原委:“你们结婚那会儿,咱家的条件不好,你爸刚动了手术,家里没那么多钱,所以很多事都是你们俩自己办的。说实话,我和你爸一直都觉得亏欠了你。老二结婚了,婚礼的钱是我们出的,那是因为女方家买了房子。咱家娶媳妇,总不能还让人家给办婚礼吧?我们把你爸单位那边的小房子卖了,除了给老二结婚的钱之外,还剩下了一些,想给你们俩凑个首付……”婆婆的话还没说完,陈寒就羞愧不已了,想起自己这些年的斤斤计较,与婆婆此时此刻的大度,俨然是天壤之别。

太计较生活里的小事,落得心胸狭窄、咄咄逼人的名声;太计较工作上的小事,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耽误了大事;太计较感情上的小事,对人持有偏见,影响彼此间的关系。计较来计较去,发现得到的不过是一肚子的怨气,失去的却是名声、机会、感情和修养。

完全不计较得失,有点不太现实,可若把计较当成了习惯,对任何事、任何人都计较,就未免显得太过浅薄了。我们拥有细腻如丝的情感固然可贵,但偶尔也该有“一生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大气。放开那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一种可贵的修养。如此,才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无限的喜悦与精彩。/ 先考虑他人的感受,再决定要不要开口 /

不知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你好心劝解一个人,可是人家非但不领情,还对你心生怨怼;明明你大胆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可是人家非但不接受,还与你针锋相对;明明你掏心掏肺地想讨好一个人,可是人家非但不动心,还对你视若无睹。

想必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却找不出源头所在,为此大为苦恼。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我们不妨做一个假设。你在表达善意,发表见解,示人以好的时候,是否认真考虑过对方的感受呢?你是否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了呢?

可以说,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想的就是别人想的,而不去顾及别人的立场。这样一来,别人自然不愿意顾及你的感受,也就不可能重视你的一言一行了。

要知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是很大的,这也是俗话常说的知己难寻的原因之一。我们不能单凭自己的喜好、认知、理念去左右别人,而应根据别人的特点投其所好,这样才可能打动他,从而建立良好的关系。

站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是我们必须学会的技巧,这对我们的人际交往大有裨益。

讲一件我生活中的小事吧。

有一天,我出去见一位客户。虽然我提前查询了公交路线,但由于某个路段临时维护,我只能更改乘车方案。不巧的是,我当时所在的地方手机网络信号比较差,没办法及时查询公交路线,就给同事小木打电话求助:“小木,我要去张经理那边谈业务,中途路段维护,得改换路线,我现在在A大街,你帮我在电脑上查一下怎么去吧。”

没一会儿,小木就回答说:“我帮你查了,你所在的位置距离张经理那里已经很近了,不必乘车,直接步行就可以。你先往北走,第二个十字路口左转,直行300米,在马路东边就是。”

我听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好说:“你先别挂我电话,我试着找找,万一找不到你再给我指示。”

其实我是个路痴,经常分不清东南西北,现在心中焦急,更是找不到方向。于是,我不得不反复询问小木。

小木被我询问了几次后,猜到我对方向不敏感,就说:“今天晴天,你就背对着太阳,沿着马路走,一直往前走,到第二个十字路口了,顺着马路往左转,直行看到肯德基店面后,往对面看,就能看到张经理的公司了。”

这么一说,我马上心领神会,不一会儿就找到了张经理的公司。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起初小木按照自己的思路给我指路,却没料到我是路痴。后来他从我的立场出发,换了一种角度阐述路线,我才心领神会。

可见,只有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才能让别人得到帮助,进而感受到你说的话的真实、善意和价值。那么,跟别人交往时,要怎么考虑别人的立场呢?

我们不妨先看一则小寓言:

一位农夫追赶上伊索大师,说要给他讲一件事。伊索问他:“你这件事经过三道筛子了吗?”那人愣了,问:“什么是三道筛子?”伊索说:“一是这件事真实吗?二是这件事是善意的吗?三是这件事重要吗?”那人想了想回答:“这件事只是听来的,好像是在说某人的坏话吧,要说起来这件事不讲也行,没什么重要的,只是消遣。”伊索说:“既然没有经过这三道筛子,就不用讲了吧。”

我们在跟别人交往时,也要经过这三道筛子。

首先,你说的话一定是对的吗?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限的,天下之大,总有你不知道的事。不过,我们总是习惯用自己有限的经验、阅历和学识去评判别人。比如,我们常常说类似这样的话,“看你这副邋邋遢遢的样子,以后肯定成不了大事”, “就你这水平,干这行绝对不行,趁早改行吧”, “你那套思路早过时了,我的方案才是最合适的”……我们认为自己所言所行都是正确的,而将别人放在对立面。但是,换个立场去看,也许别人也觉得你大错特错呢。所以,世间没有绝对的事,你的话也未必全都正确,跟别人交流时,最好留几分情面,不要误以为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

其次,别人相信你说的话吗?

当过心理医生的人都知道,要想帮助心理患者恢复健康,绝非仅靠药物和治疗技术就可以实现的,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也就是说,病人必须信任医生,医生才有机会治愈病人。同理,只有在别人信任你的情况下,你的话才能打动他。如果双方之间没有信任的基础,即便你讲得天花乱坠,对方也会持怀疑态度。

最后,你说的话别人有没有兴趣?

别人信任你,也愿意听你讲话。可是,如果你说的话索然无味,别人也就没有听下去的耐心了。也许你并不具备幽默的潜质,但起码要做到观点清晰明确,直言重点,这样别人才有兴趣听下去。比如,你给别人推荐一款数码相机,上来就说你哥哥对这款相机评价特别高,用起来特别顺手,别人怎么可能有兴趣听下去,而如果你直接说这款相机像素高,操作简便,别人自然愿意听下去。

跟别人交往时,不论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都应该事先用这三道筛子衡量一下,这样才更容易得到别人的认同。

这三道筛子就是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的重点,只要你愿意遵守,就会在人际交往中收获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能随手解决的摩擦,没必要小题大做 /

每个人每天都要置身于各种人际关系中,如家人、同事、朋友、恋人等,难免会发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如果懂得如何妥善处理,就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如果处理不好,就可能影响双方的感情,甚至酿成大错。

事实上,生活中的很多摩擦仅仅是因为一些小事,而到最后我们却把它弄得令双方都僵持不下。其实这些摩擦的起因无非是我们太在乎争一时之长短,令自己情绪失控,让矛盾激化,最后使自己十分被动。为什么不带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态度,控制自己愤怒的情绪,妥善处理事情呢?如果总是带着当仁不让,一定要争强好胜的心理,就很容易将“小摩擦”演变成“大问题”,甚至在矛盾激化时,酿成大祸,最后损人又损己。

朋友小田给我讲述过她的一段经历。

小田每天都骑着电动车上下班,在人流高峰期的时候难免会与人磕磕碰碰。

一天傍晚,小田骑着电动车在路口准备右转的时候,前面突然开过来一辆拉风的摩托车,速度非常快。虽然两人都紧急刹车,但还是轻微地碰了一下。

骑摩托车的是个年轻帅哥,见此情景没说话。小田越想越火大,心想:什么人啊,以为长得帅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开这么快,撞到人了连一句道歉的话都不说。正当小田想开口埋怨的时候,帅哥从自己的摩托车上下来,看了看小田的电动车被碰撞的位置,然后给她鞠了一个躬,笑着说:“路这么宽,我们也能碰到一起,真是缘分啊,不过我们这样擦了一下,说明还真是缘分不浅啊,最起码也得回眸五百次以上吧。”对方的一句俏皮话,让原本怒气十足的小田一下子笑了起来。

这个回应让小田真的很意外,第一次听人这么说,这样也叫缘分,亏他想得出来。尽管这样,小田还是很高兴,对他露出了笑容,火气立马消退得一干二净。

一句幽默的话,有时就能化解一场大矛盾。幽默的背后就是大度与宽容,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智慧。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难免会遇到一些小摩擦,这时你不妨尝试用一份沉稳的心态来对待,用一份宽容来化解,让人际关系变得更加融洽,反之,如果你大动肝火,小摩擦就可能变成大矛盾,直至无法收场。

一个人若懂得宽容他人,以诚相待,不被一时的愤怒情绪所左右,多一分理解,就能让人际中的摩擦消失于无形中。退让不意味着懦弱,反而会令自己视野更加开阔,令自己能更加透彻地分析情况,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处理人际摩擦时的“退让”,反而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胸怀,是一种令自己赢得幸福的方式。

下面,说一下我根据生活经验总结的妥善处理与他人摩擦的方法:

1.争强好胜分时机。每个人都要注意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学会替对方着想、尊重对方,本着这样的原则处世,就能令自己保持冷静、谅解及宽容大度。

2.耐心倾听。当与他人产生摩擦的时候,请先耐心倾听与观察,包括对方的说话节奏、眼睛,这样不仅能帮你了解对方,帮你给对方一个解释的机会,同时也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间平息愤怒,或许结果就会有所不同。

3.站在大局上考虑。当遇到矛盾时,要考虑到自己更长远的目标,要考虑若放纵自己胡闹的话,能否承受将要出现的结果。意识到这一点,你自然会采取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与人争斗。

4.纠正认识上的误区。与人相处时遭遇到摩擦,不能我行我素,要学会放下身段去追求和解。想要妥善处理就得控制那些不理性的思维,比如武断、主观、贴标签等,这样我们的头脑才不至于模糊昏聩,丧失判断力与分析能力。

生活中,跟别人发生摩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妥善处理摩擦的方式。请记住一句话,你没必要把小摩擦变成大问题,这样对自己、对他人都好。第二章“情感绑架”是毁掉所有关系的根源/ 无能的人最喜欢用交情“绑架”别人 /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遇到这样的事:多年不曾联系的朋友突然登门拜访,想请你帮一个他所认为的“小忙”,并通过各种方式一再暗示你,如果你不答应他的请求,就给你贴上道德败坏的“标签”。但实际上,这位朋友所谓的“小忙”将花费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还需要动用你不想触及的关系网。遇到这样尴尬的事情时,很多人都会左右为难,不知如何是好。

要解决这个难题,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果断拒绝帮忙。乐于助人固然是好事,可有些人却总是拿所谓的“哥们”、“死党”、“闺密”之情当幌子,对你进行“交情绑架”。他们认为,请你帮忙是把你当朋友,你理应为他们两肋插刀;再者,因为你的能力比他们强,你过得比他们好,他们有求于你也是人之常情。

我所在公司的副总经理海涛就曾有过被朋友进行交情绑架的经历。

一天,海涛正在上班,有个陌生人一直加他的微信,他拒绝了多次,但那个人一直反复添加他,无奈之下,他只好同意了。

两人成为微信好友之后,陌生人很快就给他发来消息:“总算找到你啦!怎么着,现在当了副总经理,就想跟我断交啊。”

海涛浏览了一下陌生人的微信个人资料,才知道对方是他早前公司的一个朋友,至今已经有五六年没有联系了。于是他礼貌性地回了一句:“哪敢啊,这几年想必你也过得不错吧?”

此时,对方马上发过来一个愁苦的表情,回道:“别提了,我这日子简直惨不忍睹啊,所以想找你帮个忙?”

海涛心里嘀咕,自己都和这位朋友好几年没有联系了,还能帮到他什么呢?于是海涛试探着问:“你说说看,能帮上的,我尽力而为。”“以你现在的身份和能力,这事对你来说是小菜一碟。”朋友先是给海涛带了一顶高帽子,随即说,“我现在跑业务呢,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客户,我听说你手头有很多我需要的客户,能不能给我介绍几个?”

海涛皱起了眉头,别说将自己公司的客户介绍给其他公司的人,即便是同一个公司的同事,也不能轻易介绍。这种抢饭碗的事,任谁也不能纵容。

海涛当机立断地说:“真不好意思,我的那些客户早就分派给下属了,实在是帮不上你啊。”

对方自然明白海涛的意思,回了句:“那好吧,我再找别人问问。”

这件事过去没多久,海涛就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有人在议论他刻薄、冷血。他心中奇怪,自己的人缘向来不错,很少被人非议,怎么会突然就被抹黑了呢?经过多方打听后才知道,原来是找他帮忙的那位朋友在到处说他的坏话,说什么他现在当了副总就忘了那些跟他一起打拼过的人,简直忘恩负义。

我听了海涛的经历后,不禁感到后怕。这个社会中,确实有那么一些人,认为别人过得比他好,就理应帮助他。但是这些人为什么不反过来想一想,别人为工作一筹莫展的时候,自己有没有帮过他?别人为找客户几乎跑断了腿的时候,自己有没有关心过他?况且别人过得好也是付出了努力和心血的,因此别人并不欠你什么,凭什么必须帮助你?

其实在每个人的一生中,除了亲人之外,几乎没有人有义务对你好或者帮助你。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当你向别人求助而被拒绝时,就应该告诉自己这是很正常的事。

类似的事情也曾在我的身上发生过,我的QQ好友里有几个有过一面之缘的朋友,平时也没有任何的沟通与交流。有一天,其中有一位朋友跟我打招呼,出于礼貌,我进行了回复。

闲聊了几句之后,这位朋友说:“那次我们聚会的时候,记得你说过你是做图文设计的,现在还做吗?”

我说:“做呀!”

接着,他就说让我帮他设计一个简单的图书书目。

当我看到他的请求时,第一感觉就是:我和他是朋友吗?应该谈不上,因为我几乎连他的名字和相貌都没什么印象了。可是,我和他确实有过一面之缘,但也仅仅是一面之缘。处于这样的一个尴尬的境地,我觉得很为难。不帮忙吧,担心对方会指责自己没有“人情味”;帮忙吧,设计一个书目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而我手头还有很繁重的工作要做。思索了一会儿,我果断地回绝了他的请求。不久之后,我也遭遇了和海涛一样的尴尬,被这个陌生人抹黑了。

当今社会上确实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自己朋友圈里那些牛人就是专门为他们服务的,别人的时间在他们看来是公用的。于是,当他们向那些牛人求助而得不到帮助时,就会在朋友圈里说尽这个牛人的坏话,比如不把自己当朋友,耍大牌,做人虚伪等。总之,如果你得罪了这样的人,有的会在背后损坏你的名声,有的则会与你断绝往来。

向人求助时本该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可现在很多求助者偏偏忘记了这一点。在这里我想说,你的事就是你的事,与别人无关,当你向别人求助时,别人帮你是情分,不帮你也合情合理。所以,不要主观地认为你的牛人朋友就是天生欠你的,人家的“牛”也是靠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奋斗得到的,根本就跟你没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义务必须帮助你或者必须对你好,当你遇到困难时,如果有人帮助你,请你珍惜,并怀有感恩之心;如果没有人帮助你,也不要抱怨别人。

最重要的是,千万不要用交情去“绑架”别人,那样只能说明你无能。/ 谁都没有义务迁就你的过分 /

有这么一类人,明明做了有悖公德,损坏他人利益的事,却认识不到自己的过错,就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天经地义的。面对这类人时,大部分人的做法是,先迁就一下再另做打算,殊不知一旦迁就了他们,就会让他们变得更嚣张。因此,如果你身边的人对你做了很过分的事,千万不要听之任之,而要勇敢地捍卫自己的权益。

最近,老同学夏风跟我讲了一件让他十分糟心的事。

夏风买了一套新房,既宽敞又舒适,他很是高兴。有一天,夏风外出办事,刚走出屋门就闻到一股骚臭味。以他的经验来判断,这八成是谁家的狗狗在他家门口撒尿了。他心想,有些品种的狗狗不好驯化,难免会随地大小便,再说了,就算是听话的狗狗,在主人疏于看管的情况下,也会捣乱的。于是,这么一件小事,夏风就没往心里去,赶紧出发办事去了。

谁知道,夏风办事回来后,刚走到楼道里,就看到一条狗狗正在他家门口大便。亲眼看到这种事,夏风心里也不太好受,便决定和狗主人交流一下。

夏风仔细一看,知道这条狗狗是邻居王老伯家的,恰好王老伯家的门半开着,他就上前敲了敲门。

王老伯出来后,说:“是小夏啊,找我有什么事啊?”

夏风说:“刚才我看到您养的狗狗在我家门口大便,希望您以后看紧一点,注意点狗狗的卫生。”

王老伯眼一瞪,说:“你一个大人跟一条狗较什么劲,这么点小事,我以后注意就是了。”

夏风不想把事情闹大,就没再说什么。

这件事后,夏风因公事出差半个月,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他回家后一眼就看到门口周围有一圈圈狗尿的痕迹,而且还有一些狗狗的大便。

夏风一下子火冒三丈,去找王老伯理论。更让夏风气愤的是,王老伯非但不赔礼道歉,反而倚老卖老,说他家的狗已经养成了习惯,如果夏风看不惯,干脆卖房搬家。

夏风见惹不起王老伯,只好将自己的遭遇向小区物业部门反映了。

物业部门了解情况后,马上对王老伯进行规劝,可是王老伯仗着自己年纪大了,别人不敢拿他怎么样,对物业部门的劝说也置之不理。

夏风见物业部门也处理不了这件事,心里更是难受,便跟我诉苦,请我支招。

我分析了这件事,猜测像王老伯这样的人,连狗狗随地大小便都不管,又怎么可能给狗狗做其他安全防护呢。我初步判断,王老伯很可能没有养狗许可证,还可能从没给狗狗打过防疫针。

于是,我建议夏风以此为突破点,到当地社区治安管理处寻求帮助。夏风别无他法,只好按我的建议去做了。

值得欣慰的是,我的猜测果然没错,因王老伯未曾办理养狗许可证以及未曾给狗狗做安全防护措施,治安管理部门暂时将王老伯的狗狗没收了。

王老伯舍不得狗狗,只好办齐了各种养狗证件,并严加看管狗狗,不再让它扰民。

此后,夏风的门前总算是变干净了。

在我看来,王老伯就是那种做事特别过分的人,明明自己有过错,非但不及时纠正,还要让别人迁就他。虽然王老伯年事已高,晚辈们应该予以尊重,但是别人没有义务迁就他的过分,自然要就事论事,秉公处理。

说起做事过分的人,我也曾遇到过。大学期间,我住在一间六人宿舍中,舍友们来自天南海北,生活习惯各有不同,难免会有摩擦。幸好,大家都遵守一个最基本的要求,那就是不打扰别人。比如,早起晚睡的人,要尽量放轻自己的脚步,轻轻关门,不要吵到休息的同学。喜欢打电话聊天的人,在其他舍友已经休息的情况下,就不能在宿舍内接听电话。

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遵守要求,互不打扰,相处起来倒也融洽。

可是,自从舍长谈恋爱后,其他舍友就经常被他打扰。舍长每天都要陪女朋友,回宿舍的时候一般都在夜里十一点左右,这时其他舍友大都睡着了。如果舍长轻手轻脚,悄悄回到宿舍,他晚点回来倒也没关系。令人恼怒的是,他每次回宿舍后,关门的声音总是很大,一下就把其他人全都吵醒了。起初,大家委婉地提醒了舍长几次,舍长嘴上说下不为例,但一时也改不了。后来,大家忍无可忍,就明确提出,晚上十一点后就锁上宿舍门,如果舍长这时还没回来,就只能在宿舍外过夜。舍长没办法,只好搬离宿舍,在外面租了个房子。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因为习惯、作风、品味、观念等各有不同,难免会产生摩擦。但是,凡事都要有尺度,打扰了别人,就要考虑别人的感受。如果总是做出让别人觉得很过分的事,还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无视别人的权益,那么别人也不会迁就你。/ 你还没重要到值得他关注的地步 /

很多时候,我们自认为跟某个人关系很好,可当我们主动联系、问候对方时,对方却不理不睬。这种情况就属于自作多情的一种,也就是说,你还没重要到值得别人认可和关注的地步,只是你自己误以为别人把你当朋友。所以,跟别人打交道时,一定要看清你在他心中的位置,不然只能是自讨没趣。

年假期间,同学李然在微信上问我:“看见班长发的通知了吗,今年的同学聚会定在大年初六了,你去吗?”“去呀,见见老同学,挺好的。”我回复说。“对了,你知道吗,郑晖回国了,他也要参加这次聚会。”李然说这句话时,显得有点激动。

郑晖是李然大学时的男朋友,临近毕业时,因为李然的小性子和对郑晖的猜忌,两人分手了。后来,郑晖尊重家里的安排,到国外深造去了。所以,我们毕业后的聚会上从来没见到过郑晖的身影,今年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